教师示范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4 06:14:41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1

一、引言

教师教育者,是指“教师的教师”(“Teacher Educator”),其主要职责,是为准教师提供教学,或对其进行引导与支援,同时给予准教师以实质性的重要帮助以使其不断发展并最终能够胜任教师(转引自汲传波、刘芳芳2009)。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是指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师,在本文中,具体是指负责培养、指导国际汉语职前教师的教师,其主要通过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指导职前教师。

学界目下相关研究,主要从总体、宏观角度考察教师教育者在应然状态下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等,多为关注“教师教育者应该如何”的应然思辨性研究(邓惠明,2011;张飞、刘秀芳,2014);或对已有研究介绍与整理(杨秀玉、孙启林,2007;康晓伟,2012;黄敏,2012;颜奕、罗少茜,2015)。而聚焦于教师教育者在具体情境中实践工作的研究,即他们如何使用教学原则、如何示范等的实然性研究,相对较少。颜奕(2014)以拓展学习理论为切入视角,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对由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者、区教研员及中小学英语教师共同参与并合作的教师学习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探究,描述并阐释了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者教育专长的拓展过程及表现。而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研究,相对而言更加匮乏。汲传波、刘芳芳(2009)认为目前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学术型偏多、应用型偏少,缺乏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经验;教师教育者应该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一些学者(吴中伟,2012;易娜伊,2014)对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开展工作的主要具体情境――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开展了初步的实证研究,但主要聚焦于探讨课程的有效性问题,对于课程教学实施主体――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如何教教学、如何彰显示范作用缺乏关注。因此,本研究运用质性方法,对教师教育课程中“实然”的教学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深度考察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过程及其通过教学彰显的示范作用,以及示范作用是如何促进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的。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一)研究问题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全程考察一门语言教学类教师教育硕士课程:“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研究问题是: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是什么?教师教育者通过该课程彰显的示范作用是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汉语职前教师”,是指在入职就业前、没有或者只有少量教学经验、正在进行专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在下文中,“教师”是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即本课程的教师;“学生”是指汉语职前教师,即学习本课程的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是指在汉语职前教师授课的语言课堂中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

(二)抽样原则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原则。目的性抽样是质性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抽样方式,也被称为理论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和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由于质性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比较小(陈向明,2000:103)。本研究中的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连续两年的课程评估成绩均名列前茅。任课教师为语言教学、汉语教师教育经验都十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教授职称)。从课程内容、评估反馈到任课教师等方面看,该课程在语言教学类汉语教师教育课程中,具备典型性与代表性,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信息量,因此符合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原则。

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按照时间进度,由以下环节依次组成:教师理论讲解与学生观课(二者同步进行。“学生观课”环节是指:学生进入其他真实的语言教学课堂观摩教学)、学生授课、授课反思(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本研究对各环节进行逐一考察与分析。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课程教师齐老师(化名)是拥有30年汉语教学丰富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多年教授汉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上课学生为2014级全体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共9人(在下文中,使用S1、S2、S3、S4、S5、S6、S7、S8、S9,来指代学生)。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方法的伦理原则,对所有参与者的姓名与信息进行匿名处理。

研究数据的收集阶段为2015年3月到2015年6月,收集方式为课堂观察、访谈、文字资料采集、非正式交谈(表1),整理后共约21万5千字。本文对收集数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连续比较法,遵循扎根理论的路径,对数据进行类属分析,归纳分析课程教学各环节中教师教育者彰显的示范作用。

三、分析与讨论

(一)课堂教学示范

观摩教学示范录像与自我模拟课堂教学,是目前学生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方式。学生普遍认为这两种方式不真实,没有临场感,收获有限。只有真正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初步形成关于教师个体对于课堂教学合理性的认识。

齐老师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对于职前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课程的学生授课环节,专门招募正在学院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作为志愿者,为学生授课创造真实的语言课堂环境。这些职前教师在学期之中,不能直接进入真实语言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机制不允许,也会打乱留学生的学习计划。用招募留学生志愿者进行教学实践的做法,最为接近真实语言课堂。留学生的出现,提供了真实的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机会,使职前教师的教学具有真实性与临场感,也为教师教育者现场教学示范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使学生的真实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示范难得地处于同一场域。S3认为:“老师自己上去讲的那个环节是我们高度集中的一个环节,因为我觉得老师的示范很难得,从来没有给我们示范过。包括之前上学期你也没听过老师完全这样的示范。所以我觉得她讲,我们就在想,她到底要怎么补救,她是不是会出一个好的策略,到底比我们好在哪儿?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所以真的抓住了我们的注意。”

学生一致认为,在自己的教学与教师的现场课堂教学示范对比中学习,印象深刻,效果明显。S5认为:“(齐老师的现场课堂教学示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老师的风采。其实在对比中学习,也许会印象最深刻。印象很深,而且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之前大家都是学生讲,你说好像都差不多,大家都这么讲生词语法什么,结果老师一来就不一样了,而且她一讲我们就能听得明白,她想表达什么,她之前说一定要少讲多练,那我们就想,少讲那就少讲,但是练还是要弄很多,就很多填空,读啊什么练习,结果老师说的不是那个意思,她的多练是指交际,站起来对话,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这才是她所想要我们多练的。所以她的那个给我们的示范,也对我们理解她的那个课堂想法和她对我们的指导很有意义。”

通过观察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学,学生看到教师如何进行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例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抽象的教学理论原则(复述原则在基于课文的情境练习中的体现;精讲多练原则应当体现为交际性地练等)。S2谈到:“(别的)老师平时只是在跟我们说,你要让学生说,你要让学生练,你要给她道具让她去模仿课本的对话,但是我其实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做的,而且我自己的意识里会认为这种复述的练习非常无聊,非常枯燥学生不愿意做,但实际上老师在那天,因为S5的错误给了我们一个示范以后,我才知道她可以把一个复述练习做得这么有意思,这么让学生觉得有趣。”

通过观察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学,学生看到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程序教学示范,例如,如何掌控课堂节奏与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与复习知识);如何合理补充教材没有但已是生活常态的知识(如微信)。S4谈到:“(上次课)老师带着她们一起做情景模拟,然后那个我就立马用到今天的课堂了,但是今天的话有了上节课的示范,我就会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而且我发现真的是让她们上台来表演,她们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估计我以后教学中也会用到。”

通过观察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学,学生看到教师如何进行课堂应变教学示范,例如,如何展现临场应变能力(应对课堂突发事件)。S8谈到:“第一节实践课堂,我记得当时是因为有学生参加汉语大赛,来晚了。然后我们的小老师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下面只有三个学生,然后齐老师就上去,就跟她们说你们先来介绍一下自己。那天我们都挺感谢她给我们补了台,那是第一次看见老师是怎么去应付一个突发状况的,她永远都不会让学生冷在那里冷着场。……(S5讲完以后,)我觉得老师这个时候关注度不在S5的(教学处理)错误上,而是关注点在学生身上,就首先体现出她自己的这种作为老师的个人素养,作为汉语老师,她首先想到的是我需要对这群学生负责任。然后就是她的救场太完美了。同时也给我们上了半堂示范课。” S1也对教师的课堂应变示范印象深刻:“S5他提前下课,然后老师上去救场。……然后老师就给学生做那个请角色扮演,就是那个过海关要检查的那个,然后我们一下就觉得和S5的整个的教学风格就不一样了,课堂就活起来了,就没想到还能这么讲。……就觉得老师果然是有经验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访谈及课堂观察资料的分析整合,结合库玛教授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理论模型中关于“知”的理论阐释(库玛,2014:20),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者的课堂教学示范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职前教师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分别是: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教学示范、课堂应变教学示范,具体如图2所示:

(二)品行示范

在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中向学生传达“好的教师是什么样子”即教学愿景,是教师教育者品行示范的主要内容。教学愿景,是指学生心目中期望的好的教师与好的教学形象。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对教师工作有一种可能性的勾画,这种勾画蕴含着教育的价值观与目标,指导着教师以后的学习与教学(吕立杰,2010)。在本课程中,齐老师通过理论讲解环节的教学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富有临场感的语言课堂模仿,以及在学生授课环节的现场教学示范,生动具象地为学生进行品行示范,帮助学生建构教学愿景。学生认为:“我很喜欢齐老师,她对待教学和留学生的热情特别打动我”(S5);“齐老师的‘救场’教学让我印象太深了,我明白了什么是教师的责任心”(S9);S1谈到:“你说教师的责任心,可能也得通过你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意识到什么样是责任心。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提前下课”,然后老师给一些评论和补救这种实际的演练,或者说这种剧情的发展,才会让我们实际体会到什么样才是教师心理。比如说上学期我们上某老师的课,天天说教师心灵,教师素质,这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这是什么啊,你像我们今天这个,通过这个提前下课,搞这么一下,老师再批评,老师再指出错误,老师再给我们补救这个过程,我觉得实实在在明白了什么样是教师心灵,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齐老师的品行示范,对教师责任心给予了生动而具象的诠释。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者本人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记忆片段”,加深了学生对于教育的理解,比书本理论更容易成为学生今后教学的“灵感”与“示范”(濮实,2014)。因此,教师教育者在课程中高度融合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整合与再现自己关于语言教学的信念、知识、经历,通过品行示范,影响学生形成教学愿景。

观课环节同样对学生形成教学愿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该环节,学生结合自己正在学习的教学理论,进入真实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进行课堂观察。因此,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课,齐老师精心准备“观课要求”,在其中详细列举观课长度(完整的一课)、被观课老师水平(熟手以上)、课堂教学各环节观察的角度与注意事项,通过“观课要求”进行品行示范。在“观课要求”的帮助下,学生充分感受到什么是好的教师与好的教学:发现好的教学方法,自己讲课时可以直接借鉴(4位学生);发现课堂管理与组织问题,引起自己的注意与重视(5位学生);激发对教学愿景的渴望。一位学生在观课后,坚定地选择该课老师作为自己未来的导师,她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好老师,我希望将来可以像她一样”(S1)。

(三)科研示范

齐老师认为,教学工作与研究教学应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职前教师作为今天的研究生与未来的语言教师,培养其科研能力,是教师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与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

理论知识的储备,是研究教学的基础。在本课程中,学科专业知识与程序知识是促进学生理解与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几乎没有任何课堂教学经验的职前教师来说,系统的理解与学习尤为必要,因为这些知识是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在齐老师看来,师生互动、教师话语、教师课堂管理等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亟待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论讲授,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科研意识。在访谈中,齐老师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认为学习和理解的不仅是知识,也包括学习研究的能力与热情。因此,在理论讲解环节,齐老师结合自己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大量案例,以语言教学和程序知识为主,结合语言知识和语言学习知识,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讲解;以业内主要与前沿的课堂教学研究问题为例,向学生具体介绍应当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为学生进行科研示范。

学生的反馈与初步科研尝试,充分体现出齐老师科研示范的作用与影响:学生认为,通过齐老师的科研示范,可以学习新的知识(S3);为自己提供研究课堂教学的理论角度(S1);用理论去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S2,S7);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讲的理论去分析别人的问题”(S4),提升了自己研究教学的眼光与意识。在期末课程论文中,学生以“汉语教学中的非预设事件”“教师如何营造课堂气氛”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理论研究。

(四)反思示范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反思自己教学与观摩他人教学中探究分析问题,进而成长为反思型实践者,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本课程中,齐老师通过学生授课与授课反思环节进行反思示范,激发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他人的教学进行反思。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是反思教学的应有之意。通过学生授课与授课反思环节,学生发现自身以及同学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提升了反思教学、发现问题的能力。汉语职前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讲解、练习生词与语言点,是职前教师感到最为困惑的问题(7位学生):不熟悉留学生的词汇量(S1,S6);认为例句自己编,语感不地道(S3,S4,S7);感觉找到切中词意的图片特别难(S2,S9);对于抽象名词怎么教(S3)、生词的语境怎么给以及给得合不合适,有“不知所措的感觉”(S8)。

第二,掌控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差:教学环节平铺直叙,固定呆板(6位学生);突发意外事件不会处理(S5);针对教学设计的即时调整反应滞后(S7);备课时的课件设计过于死板,没有预留课堂上随机应变的空间(S8),等等。

在观察与反思教学中探究分析问题,是反思教学的升华。评课反思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在观察中反思与研究问题的能力。该环节由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两部分组成,学生与教师对刚刚发生的授课环节进行即时评论与反思。在学生互评环节,大家普遍认为合作学习弥补了自己教学反思的局限性,同学的评论对自己帮助很大(9位同学):通过别人的问题反观自己,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S9);关注细节问题,提高观察教学、观察教师的能力(S3,S6);锻炼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S2)。接下来的教师点评,集中体现出教师教育者反思示范的作用,对此,有5位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用成语做出精当总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画龙点睛。与学生关注细节教学问题相比,教师从专业理论、教学理论的高度出发,指出宏观与核心的问题。教师结合刚刚发生的教学情境与具体问题,针对性提出可切实改进的建议(如小组活动怎么分组、怎么指导留学生复述课文)与进一步研究的理论角度。有8位同学认为,教师点评是课程中收获最大之处,因为全是“击中要害的精华”(S3),不但可以改进具体教学行为,推动学生在反思中理解与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程序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利用专业理论继续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的视角。

对于学生授课与授课点评环节紧密结合、前后呼应的教学设计,全体学生都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样的课程环节设置,对于自己学习如何发现、反思、分析教学问题,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与收获。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者通过课程环节的精心设置与现场总结时的反思点评,充分发挥出反思示范对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研究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教育者应向汉语职前教师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职前教师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应从以下方面体现示范作用:“教学示范”“品行示范”“科研示范”“反思示范”。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对汉语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研究教学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教育者自身也应合理考虑、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中,更充分地彰显示范作用。

注释:

[1]本论文初稿曾在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举办的“当代华语教与学:传承与创新”国际研讨会(2016年5月,台北)宣读。衷心感谢齐老师以及9位研究生同学为本研究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刘元满教授在研究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本文如有问题均由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邓惠明.教师教育者的教学实践示范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1,(02): 26-29.

[3]黄敏.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72-80.

[4]汲传波,刘芳芳.教师的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J].国际汉语教育,2009,(03):18-24.

[5]康晓伟.教师教育者:内涵、身份认同及其角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2,(01):13-17.

[6]赵杨,付玲毓译,库玛.全球化社会中的语言教师教育:“知”“析”“识”“行”和“察”的模块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吕立杰.教师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59-63.

[8]濮实.外语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师职业信念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4).

[9]吴中伟.汉语教师培训中本体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互动――以“语法教学”培训课程为例[Z].Paper presented at 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中国陕西西安,2012.

[10]颜奕.拓展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者教育专长案例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1]颜奕,罗少茜.外语教师教育者:概念意涵、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外语教育,2015,(03):36-44.

[1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教师:西方的教师教育者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6-11.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2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相比,相对有限(陈钰、吴勇毅2012)。该领域已有的质性研究,主要内容多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着墨不多。本文结合研究问题,重点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如何运用。

陈向明(2000)认为,“质性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解释的活动”。林小英(2015b)认为,“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者经常以人为探究的对象,询问如下问题:他们正在经历的经验为何?他们如何诠释这些经验?他们自身是如何建构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研究者总是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或互动。”

结合上述对质性方法的定义及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质性研究中,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与设计以后,研究者主要经历并持续完善以下过程:

――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聚焦与明确研究问题。

――诠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建构基于资料分析的理论。

在上述每一过程中,研究者还应不断与研究对象、与自己、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话或互动,并时刻关注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1]为例,从经历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建构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与反思质性方法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怎样体现?”这一研究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

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汉语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笔者走入研究现场:齐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虽然都是在课堂这一场域,但由于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环节处于不同的场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观课”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与被观课教师的语言课堂;“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讨论”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

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笔者使用了质性方法中的主要资料收集方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集资料共约21万5千字。资料收集详情请见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

(一)资料收集――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信息与问题扑面而来,如何选取信息?记录什么?观察者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要不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需要录像或录音?等等。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了“局外人”的视角,即在课堂观察时保持沉默,尽量不让师生感受到笔者的存在。第一堂课势必会有一定影响:学生对笔者的身份与出现在课堂的目的表示出好奇。在笔者向学生解释清楚之后,后续观察得以在不影响师生上课的前提之下顺利进行。

观察目的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在研究者亲自去观察与体会之后,有更全面的体悟。例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齐老师的两个授课特点:对留学生汉语偏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模仿;信手拈来大量与所讲内容密切贴合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笔者也发现在“理论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偶尔的心不在焉。结合上述观察,笔者在教师与学生访谈中,询问了齐老师模仿与举例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生对此的看法与印象。这是后来笔者形成“课堂教学示范”类属的重要编码来源。对于学生的心不在焉,笔者也在学生访谈中进行了询问,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此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观察有着其它资料收集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发现研究对象不察或不愿言说的现象与问题。在每次观察之后,研究者还应仔细填写“观察接触摘要单”,及时记录典型的观察现象与研究者由此产生的思考或疑问,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二)资料收集――面对面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齐老师共进行两次访谈,时间分别是课程环节的前期(15年4月)与和后期(15年6月),每次访谈1小时。首次访谈时,笔者以“汉语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为主题,了解该课程设立以及演变的过程,以及教师教育者希望在教学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目的。在反复阅读访谈内容后,笔者对齐老师教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是:言传身教。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变革课程设置、寻找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展示(如怎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与故事),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怎样学习教学,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次访谈帮助笔者对初步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这为以后的观察与访谈明确了方向。第二次访谈时,课程的全部环节皆已展现,接近尾声。笔者的课堂观察与理论文献阅读阶段也已结束,研究问题已经聚焦,即“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次访谈的问题更加明确与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首次访谈中一些问题与本土概念的追问与进一步澄清(如学习力、临场感、移场法、实践等等);教师教育者自认为在学生面前应有哪些示范作用?

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各一次共9次,每次访谈1小时。选择此时访谈是出于以下考虑:课程环节已全部结束,学生对课程已有全面了解与整体印象;研究问题已经聚焦,此时访谈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程阶段作业已经完成,此时访谈他们比较放得开。按照质性研究的伦理要求,笔者在访谈之前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匿名,访谈内容保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他人不会得到或知道其具体看法。基于上述较为周全的准备与考虑,学生们都比较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教师教育者、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访谈质量:

首先,追问的必要性。受访者的很多“本土概念”,如果不及时追问,研究者的理解与受访者的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例如,齐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笔者最初理解为“学习的能力”,但经过第二次访谈的追问后笔者发现,齐老师的解读远不止此,她认为“学习力”是指“终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与了解它们的兴趣”。

其次,访谈者及时对受访者的看法总结或表现出共鸣,是表明访谈者在认真聆听以及与受访者“共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与学生S8交流其上课前的焦虑时,很自然地提到自己第一次上课前的种种忐忑,笔者一下子从其脸上看到了找到知音的表情;与学生S3交流上课之后的感受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比较具体、分散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其不断点头,露出赞成的表情,此时双方心情都很愉快,访谈得以更加深入与开放。

再次,访谈之后需及时撰写“访谈接触摘要单”。接触摘要单记录的是研究者访谈时印象最深刻的描述或者问题,可起到检索、提醒研究进度的作用,对于多人多次访谈尤为必要。

最后,对访谈时机与次数的把握。反思本研究中的访谈,若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像访谈老师那样,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增加访谈次数,则更为理想。有同学表示,之前的“理论讲解环节”与“观课环节”距访谈时间较远(间隔一个半月左右),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或者经过笔者提示才能回答。这一定程度影响到上述课程环节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若在课程分数打出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也许能得到其更真实坦诚的想法。但限于学校规定的期末作业提交时间,这也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遗憾。

三、诠释资料

(一)资料的选择与取舍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资料总量约为21万5千字。如何取舍资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始于对齐老师的首次访谈之后。此次访谈帮助笔者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根据访谈的文字资料,笔者对教学内容初步分类,即教学示范、观察示范、科研示范、教师的责任心,形成资料矩阵表1(表1)。后续资料选取,基本围绕上述分类进行。

在进入“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环节后,笔者根据观察资料,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分类:如何反思,并结合已有理论文献,将“教学示范”类之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示范”;将“观察”并入“教师的责任心”类,形成“品行示范”。最终形成新的资料矩阵表2(表2)。在表2指引下,分析其后收集的资料,并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归纳整合。

(二)资料解读:微分析

微分析,是指“围绕概念所进行的详细编码,是一种用来拆解资料并寻找词语或短语各种意义的开放编码形式”(林小英2015b)。在微分析时,可以选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或段落,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或将高质量但是具体而零散的资料片段先整合再分析。微分析就像使用高倍显微镜,更加近距离地审视资料。通过微分析,可以找到关键的本土概念,继而通过研究者的意义诠释逐级编码,最终找出编码上位的维度与类属。

以“课堂教学示范”为例,通过对齐老师第二次访谈资料的微分析,笔者确定了“教学示范”的编码(语法流利度、交际流利度、课堂管理、话语管理、话题管理、主动发起预设事件、被动应对非预设事件)、维度(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示范、课堂应变示范)、类属(课堂教学示范)。详见编码表(表3):

(三)资料归类与深入分析――连续比较法与类属分析

林小英(2015a)对连续比较法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描述(图1):

由上图可知,连续比较法可以适用于单个案多资料的分析。笔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连续比较法,在前期课堂观察与对齐老师首次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分类(上表1),找到原始的维度与类属。后续资料分析皆在与表1的分类进行比较,通过连续比较法不断整合与补充,形成最终的资料分类(上表2),通过微分析界定出确切的维度与类属(上表3),直至形成研究结论(概念理论表,见下表4)。最终形成的理论概念模型图宛若合成照片,是对原始资料的有机整合与理论升华。

通过以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我们可将类属分析的路径归纳为: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可与“分类”同时进行;微分析为详细编码)寻找维度寻找类属。

四、建构“理论”

(一)导航的“理论”

在本研究伊始,笔者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教育者怎样教教学”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研究问题得以聚焦:“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此时是导航“理论”出现的较为恰当的时机,于是,笔者检索到关于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modeling role)的中英文文献,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对示范角色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对笔者产生重要启发,于是笔者借鉴已有文献提到的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或作用的内涵,将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概括为: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已有研究显示,教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

(二)本研究的“理论”――研究结论

上文提到,在导航的“理论”进入之后,笔者了解到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在本研究中,笔者扎根于收集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结合,整合补充新的示范作用:“科研示范”“反思示范”。至此,本研究的全部类属已经完整,可以形成研究结论即概念理论表(表4):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探讨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并对运用过程进行反思。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理论。

笔者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陈向明2000),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的课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对社会现象(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与形成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聆听课程师生的倾诉),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注释:

[1]拙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3

师范教育事关今后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今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我国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中,师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今90后的师范生思想开放、接受力强、个性突出,其思想特点也比较突出。如何结合90后师范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

通过笔者对90后师范生的调查访谈、问卷分析,可以看出90后高校师范生对于将来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师范生将来不太愿意从事教师行业,究其原因与90后师范生更强功利性追求有关系,另外也与学校对于师德教育方面的引导有所欠缺有关。在对为何选择师范类专业时,有近半数的师范生并非真正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有不少学生是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的角度考虑的。调查显示,高校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不够。近半数的被调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相关的道德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在对师德相关内容的调查访谈中,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去看一些师德方面的书籍,在学校中此方面的教育也较少。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90后师范生师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提高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应坚持的原则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师范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需贯穿整个师范教育体系中,既包括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也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根据各院系的特点,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高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来开展师德教育收效很大。在师德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也是很突出的,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道德是这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上这门课时,应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进行着重探讨,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意。在此门课中,有专门章节探讨职业道德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90后师范生的特点,使他们能够从理论角度对师德有一个较高层次的理解。师范生的实践性很突出,大多师范生到高年级都要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使师范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感知师德,更加认同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充满感情,关爱学生,敬业奉献。

2、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师德教育方面,学校既要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凸显师范特色,注重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开设,优良素质教师的配备,而且还要注重课堂以外师范生师德教育作用的发挥。学校可通过各种活动为载体,探索师德教育的新途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学校的做法,比如通过专家讲座、征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师德方面的主题教育,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90后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多元、思想开放、自由,自小又接受了各种新鲜事物,所以只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来进行师德教育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师德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高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深刻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的时代性。学校是育人的最重要的场所,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高校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无论是何种灵活的形式,都将体现师德教育的灵魂、核心,就不会偏离其正确的轨道。

2、紧抓高校教师的师德,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中,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当然不容忽视。师范生在学习的学校是学生,其价值判断当然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其对于师德的理解也将直接受高校教师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对于教师师德方面应该有有力地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考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并推举出师德典型,形成良好的风气,在学校形成重视师德的良好氛围。让师范生以教师为学习典型,让师范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师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气质、品格。学生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自然会受到良好熏陶,产生积极的影响。师德教育应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进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师德教育方面可通过学校的标语、制度建设、各种师生活动、讲座等来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

4、加强网络师德教育资源的开发

90后师范生对网络都有较强的依赖性,学校应注重加强网络文化师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可通过学校网页加强此方面的内容,利用论坛等方式使师生能交流互动,及时捕捉师范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师范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将会有助于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4

二、教材使用率低,校本教材缺失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展开的基本依据,教材的使用状况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近年来,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那种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也得到了扭转[3],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目前,S大学教育学公共课使用的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基础》。调查显示,在教师使用教材方面,73.4%的学生反映教师只选讲部分教材内容,5.5%的学生反映教师基本不使用教材。尤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反映,教师在选讲教材内容时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在“所选教材中,你认为你最感兴趣和最重要的章节有哪些”问题中(见表2),“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都排列在前一、二位,说明学生对于师生各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展开教学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有助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在学生教材使用方面,43.3%的学生称只有部分学生上课带教材,7.4%的学生表示上课基本不带教材,28.5%的学生表示没有认真阅读过教育学教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所选教材表现出繁、难、偏、旧。“繁”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基础》由12章、41节的内容构成,覆盖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而实际教学只有36课时,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存在严重的冲突。调查显示,42.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太多;“偏”表现在《教育学基础》偏重理论阐述,缺少实际案例讲解,难以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因此,68.1%的学生表示教材理论性太强,缺少实际应用;“难”表现为《教育学基础》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深,这对于缺乏教育学前期基础的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调查显示,36.7%的学生称教材内容太深,个别学生提出应该换教材,甚至有学生要求不要发书。“旧”则是《教育学基础》编于2001年,至今已有10多年了,一些章节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师范生培养的具体需求。

三、实践机会欠缺,实践能力不足

师范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学实践操作技能。从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学类公共课设置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门: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其中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类课程的基础,它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以指导其今后的教育实践,还需要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锻炼其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教育学可以说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将教育学公共课视为理论课,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在教育学公共课的课堂上缺乏教学实践的锻炼,30.3%的学生表示没有讲课机会,40.8%的学生表示有讲课机会,但是机会很少。当问及教育学公共课教学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时,选择最多的是加强实践环节,占64.4%。调查还显示,学生不仅自身缺少实践机会,对当前实践中的教育情况也知之甚少,在提及“教育学公共课的学习使我对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一说法时,23.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9.2%的学生选择“不是的”。另外,在涉及“教育学教学提意见及诉说心理话”这一开放问题时,学生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希望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仅就提到“实践”的学生,约有38.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客观方面,教育学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导致教育学公共课教学任务繁重,但课时却相对较少,因而教师很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锻炼;主观方面,部分教师对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性质的理解有误,错误地认为教育学是理论课,课堂上只需讲理论。

四、讨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不利于学生教育理论知识的形成还将影响今后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上述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师范”意识培养,加强课堂管理

学校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富强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教师”的道理,积极通过开学典礼、师范生入校宣誓、教师节、座谈会等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强化师范生的“师范”意识,使师范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师范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到教育学公共课对以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对教育公共课的支持力度,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考虑,消除师生对教育学公共课就是“副课”的认识误区,强化教学是大学第一生命线这一重要理念,创建教学科研并重的环境氛围,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学公共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上课之初先不要急于教授内容,可先和学生们讨论教育学公共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倾听学生对于教育学的期待,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强化学生的“师范生”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教育学的整体认识,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指导教师选择教材内容。一旦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教育学对于自己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并能在课堂上收获自己期待的知识,将会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相反,教师如何一上课就灌输课前准备好的教育理论,学生突然接触一个未知领域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学习抵触情绪。而针对学生课堂纪律较差,隐性逃课率高的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不仅要在课前多点名,还应注意学生上课的基本情况,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针对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的同学,应多提问,从而提醒学生要端正听课态度,认真听课。

(二)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课堂缺少互动,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关。目前,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起到教学的师范性作用[4]。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改变以往“一言堂”式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尝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原有的“师本”教学走向“生本”教学。如适当引用时新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播放相关理论的视频或者电影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采取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试讲,学生和老师参与点评;或者采用微格教学,通过录像形式,实现学生自讲、自思、自悟、自得。此外,还可以请中小学教师到课堂讲解相关内容,或者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课堂观摩,使学生能够带着所学的教育理论到中小学课堂亲身体会。针对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现实问题,学院应鼓励学生平时多开展一些与“师范”性质相关的课外活动,使教育学课堂拓展到课外,比如三笔字大赛、教案编写比赛、说课大赛、讲课大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这些不仅能够增强师范生的“师范”意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积极性,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能使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支教前积累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还能够带着问题在接下来的教育理论学习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5

体育舞蹈是舞蹈大家庭中的一员,来源于生活,它通过人体各关节的变化,塑造出不同的形体动作和造型,最根本的就是人体动作即身体活动。它是以健身为目的融健美、健心为一体的具有整体效应的体育手段,兼备了体育与艺术、塑造人体和陶冶情操等多种功能。20世纪80年代初,体育舞蹈被引入我国,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选择、融合的过程中,体育舞蹈及西方文化也逐渐被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近几年来,体育舞蹈已成为各大中专院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紧跟社会的需要,体育舞蹈课的教学工作应当顺应广大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达到服务“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通过“言传身教”所进行的,“言传”是最主要的和基本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成效的最直接因素。语言表达可以分为口头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表达,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传递教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开拓大学生的思维、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兴趣、彰显语言美的魅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接纳、理解、体现、创造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体育舞蹈教师要注意运用准确的口头语言说明技术要素与技术关键点,也要善于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动作的内涵与意义,有时,优美的动作与优雅的姿态所能达到的效果是口头语言所无法达到的。体育舞蹈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确所要做的动作及动作要求,体育舞蹈的教学是边示范边讲解,动作是连续进行的,体育舞蹈教师的提示应简洁且快速,以便和动作的速度同步协调进行,而且体育舞蹈教师的口令一定要有提前量,让学生有做下一个动作的准备时间。因此,体育舞蹈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用的术语一般应是专业术语,要恰当、清晰、果断,声音要宏亮、清楚,并要有节奏感,语言要有鼓动性、激励性,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有效调整语速与语言节奏。体育舞蹈教师同时要有运用非语言提示的能力,能用明白、有力、大方的手势指明方向,以自然的表情传达技术要求。在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个高明的教师是能很好地把这两种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体育舞蹈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修养,在专业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要注重文明素质的提高,时刻树立体育舞蹈教师是美的化身、美的传递者的思想。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在上课时着装要大方得体,不要穿宽松的运动服,这样才能展现体育舞蹈教师优美的体态和仪表,同时教态要有教态美,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处处体现一个大学教师和体育舞蹈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

二、准确示范能力的提高

一个体育舞蹈教师要能做出完美的动作示范,体育舞蹈教师的动作示范做的规范、优美,学生就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能够准确把握示范的位置、示范的方法、讲解的时候能顺利完成示范面之间的转换并能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清楚,使整个课堂教学连续顺畅。

准确示范能力的提高是与体育舞蹈教师的专项和专业知识能力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体育舞蹈专业技术能力是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功,基本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示范动作的质量,影响教学和训练效果。体育舞蹈的成套动作是由不同类型的动作组成的,包括体育舞蹈操作动作与造型、难度动作、动作的配合以及过渡与连接动作。体育舞蹈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对动作概念感知的最初直观印象。在教学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动作,教师的示范能力说明教师对动作技能的熟练与准确程度,教师示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确掌握技术与技能,而技术掌握的好坏程度反过来又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重视自身示范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教辅工具能力的提高

高等学校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来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体育舞蹈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校所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教材体系,弄清体育舞蹈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增删等。多媒体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辅助工具,具有大量的资讯和实用功能,也给教学上带来便利,体育舞蹈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工具撰写教案、论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带来了现代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会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可控制的画面和明快、精练的语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些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更生动、直接地观看到动作示范,学生再通过实践就能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衡量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之一。

另外,体育舞蹈教学活动要有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时,要配备一定的体育舞蹈器材,并做到场地干净、清洁舒适、器材放置有序、整洁美观,美的教学活动在美丽的环境下进行,才能体现和谐之美。

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的提高

体育舞蹈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握体育舞蹈的动作要素,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水平。在进行基本舞步动作练习的同时,还要注意素质训练、心理训练以及乐感训练。在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抓住所教舞种的精华,教重点、练难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讲解与示范的关系、跟舞与带舞的关系。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示范与讲解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方法应该是“讲解示范练习提示”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记忆,逐渐熟练掌握各种连贯动作,从而展示出优美的舞姿。跟舞与带舞在双人舞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应该同时传授,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技能。

体育舞蹈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激情法、递加循环法、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和体现体育舞蹈教师在学生主体性体育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体育舞蹈动作创新的过程中,要有大胆新颖的设想和创意,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创新时要遵循体育基本原则,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五、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

体育舞蹈的教学在音乐的伴奏下,充满了激情。因此,上好一堂课体育舞蹈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育发展与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特点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组织中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活动的预期目标,拟定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生成。体育舞蹈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组织有条理,并能正确地运用音乐,使课堂气氛尽量活跃。另外,体育舞蹈教师应在体育舞蹈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能力培养贯彻到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自由交流、主动学习的氛围。

六、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

现代高等教育是以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为显著特征的,同样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具有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体育舞蹈教师在众多能力构成中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体育舞蹈项目要发展,知识层次必须提高,而科学研究是提高知识层次的有效途径。体育舞蹈教师要不断把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教学效果。体育舞蹈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习教学理论,撰写科研论文。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动作内容和技术日新月异,体育舞蹈教师要以敏锐的目光跟踪国内外教学训练理论、方法、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必须由科学理论作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必然要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只有理论先行,体育舞蹈的发展才不会盲目,加上我国这项运动开展较晚、水平较低,原来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该项专业的学习,体育舞蹈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显得重要,只有加强体育舞蹈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体育舞蹈才能健康发展。

七、结语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在当今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某方面的缺陷势必影响教师整体能力的提高,影响体育舞蹈教师整体的能力水平,最终影响体育舞蹈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体育舞蹈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展示美、热爱美的能力,训练其举止,陶冶其情操,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处理一切事情,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滕海颖.论新兴体育舞蹈与高校体育[J].浙江国际海运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 荣丽,张清澍,宋秀丽.论体育舞蹈[J].体育文化导刊,

2009,(5).

[3] 邓桂林.对高校健美操教师能力素质提高的研究[J].内江

科技,2009,(6).

[4] 胡凯.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示范动作;中小学;体育教学;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榆林市实验中学榆林九小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调查过程中查阅的文献主要有:示范动作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体育教育学开展情况的有关文件和资料,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与本文有关的论著。

1.2.2调查访问法。走访榆林市实验中学、榆林九小的部分教师、以及相关部门,详细的了解示范动作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2.3逻辑分析法。利用事物的各种已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榆林实验中学和榆林九小的部分体育教师的访问调查,以及调查过程中查阅并了解了相关文献、报刊、杂志的具体情况,经过逻辑分析示范动作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得出合理的示范动作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可以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课堂上合理、标准、大量地运用示范动作,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3.示范动作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体育教学中有目的的示范动作的作用。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3.2体育教学中正确的示范动作的作用。正确的示范动作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使人对某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欲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还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应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就能感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力的鼓舞和美的熏陶。

3.3体育教学中多方位示范动作的作用。多方位的示范动作可以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尤其是中学生男女性别差异的增大,加之教学中动作技术难度的变化,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动作学习发生困难。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安排队形,充分考虑动作的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来确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尽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学,以解除学生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4.示范动作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4.1示范动作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体育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定程度的认识过程,教师示范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过程,要做到动作正确、规范、姿态舒展优美、幅度合理、节奏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4.2示范动作的方向位置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技术动作的方法。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在示范时要注意学生观察的位置不能面向太阳或迎风,示范的位置距离应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的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等因素来决定。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以学生能看得清动作全过程和细节为原则从而形成清晰和正确的视觉表象。

4.3示范动作的适时性有利于学生改进技术动作的质量。体育教师示范的时机关系到示范的效果和课的连贯性,一般是在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时先做示范。若是简单的内容可以先练习后示范,通过练习一定的时间后,集中纠正错误动作时做“正误对比示范”,结束时做关键技术的示范,同时还可以根据课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地在局部学习困难生中做“分解补充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让学生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动作的印象。

4.4示范动作的自控性有利于学生增加练习的时间。中小学体育教师示范不仅仅是职业和情感的表演,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反应,所以教师示范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自我意识到示范动作的现状,掌握示范动作的质量,控制示范动作的程序,使示范动作优质化。

4.5示范动作的生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是新课程具体目标之一。因为学生有了良好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乐于参与练习,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地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切实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学中正确的示范动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5.2建议。教师示范动作应得到必要的重视,从而体现体育教师身教的重要性。动作的示范方法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教授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0.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7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8

指导思想: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品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平安校园文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平安和谐的校园。

工作原则:“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推动此项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是: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把平安和谐校园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二、活动创建领导小组

为保障我校“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地确实保证本方案的顺利实施,现成立“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以下设“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全体教师

三、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主管安全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德育处、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成员。

工作小组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的日常工作:

(1)负责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安排落实学生的课外活动;负责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文明班级创建评比()活动。

(2)负责校园的绿化、美化,督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环境建设和安全卫生工作;

(3)全面负责干部、教师的安全管理教育及道德教育。

(4)负责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整顿和安全综治工作。

(5)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负责督查安全教育理论学习工作。

四、主要内容

(一)注重安全教育管理思想建设

1、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教职工的安全教育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开展讨论。学习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我校实际问题进行。

2、贯彻教育部《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努力采取新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提升我校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

3、注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放在保证学校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实、做好。

4、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安全管理教育工作,配备能力较强、责任意识较高的安全课教师。

(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教师中倡导“爱校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敬业勤学、尊师爱校、勤俭自强、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

2、建立教师安全教育质量评估的规定或办法。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推行教师联系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家访。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

3、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与自我管理,教育学生明确遵守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的必须。

4、依法健全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安全、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法纪教育,将安全、法制、国防教育列入校本教材和学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通过各种载体树立学校总体形象,在师生中宣传倡导“文明、自主、博学、创新”的优良校风,制定学校的校徽,倡导学校特色。在学校大门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醒目、美观的校训、校风,使之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文化设施和对外窗口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内安全宣传横幅和展板、报廊、宣传橱窗的管理。

3、坚持开展安全教育系列讲座或学术报告;坚持正确引导、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活动。

4、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安全、综治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顿和管理,净化校园环境。

(四)紧抓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校容校貌建设,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培育和维护现有的绿色资源,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学校安全教育特色和风貌的重要载体。认真做好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工作;清理整顿校园内不文明现象。

2、扎实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执行学校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强化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强化信息报送制度和重大活动安全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坚持安全巡逻制度,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地震、防事故、防破坏工作;加强校园内车辆和道路文明秩序管理。

3、加强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办公室等校园重点部位的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制度。

(五)注重作风建设

1、从作风、校风、教风、学风入手,抓好作风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安全教育管理的公开化,加大社会群体监督、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达成“安全事关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的共识。

2、严明安全教育管理规定,严肃教风、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部门应结合各自实际,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纳入到工作目标。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23-02

一、写作背景

高校的绘画课教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历史,而在今天,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观念的更新、社会需求的改变等原因,这种以教师示范画、理论讲解和学生练习为主要教学环节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在的绘画课程教学需求,绘画类课程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现在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育技术,指的是将声音、文字、图形、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研究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形成互动式交流,这将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通过动态演示,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尽管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中有这种优势,但其在绘画课程中的运用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就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绘画类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

二、绘画类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劣

在高校扩招之前,艺术类学生数量较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相对较高。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绘画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式教学为主。由于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少,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全班同学作示范画,也可以对全班同学的作业进行逐一修改,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这种精耕细作的教学方式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以保证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

但是,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首先,由于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的激增,且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作的示范画无法保证对每个同学都有针对性,教师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的修改,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有些学生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整个教学班的教学质量无法齐头并进。其次,由于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以及现代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被动。这也将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再次,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多元化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最后,在课程练习的教学环节中,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自己练习的时候常常会碰到问题而无法解决。

由此可见,传统的绘画课程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由此,探索如何有效的将多媒体教育技术――这种在许多其他学科教学中已经被证明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新型教学方式引入绘画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对于绘画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来说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将多媒体教育技术融入绘画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之所以多媒体教育技术没能在绘画类课堂上得到普及,笔者认为,主要是作为术科的绘画类课程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强调现场操作,不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甚至,很多美术老师都有一种情结――固执地认为只有通过现场示范才是一个美术老师能力的体现,而这种情结则成了阻碍多媒体教育技术进入绘画课堂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经过这几年在课堂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笔者逐步发现在绘画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多媒体教育技术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示范画、理论讲解、课堂练习等教学环节论述将多媒体教育技术融入绘画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师示范画环节中的运用尝试。在传统绘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的现场示范画展示面积较小,无法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观摩。同时,教师的示范画在过程、时间上往往是一次性的,无法反复观摩以加深记忆,这也导致教师的示范画教学针对性非常有限,无法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这一张示范画学到需要的知识。此外,教师示范画的时间较长,这也将大大地挤压其他环节的教学时间。而将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到绘画类课堂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墙上演示,展示范围明显优于教师现场作示范画。其次,将示范画录制成视频后,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控制演示的节奏,如在重点、难点的地方或学生不解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细细讲解,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示范画中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再次,教师对示范画的视频进行剪辑,将示范过程中重复的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删除掉,只留下精华部分,这将大大缩短示范画这个环节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效率。

以“设计色彩”课中的“色彩归纳”教学单元为例。在此单元的示范画中“勾线”和“填色”是机械重复的绘制过程,而且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枯燥乏味而丧失继续观摩示范画的兴趣,教师也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出错。因此,笔者在备课时事先将示范过程录制成视频,然后将重复的过程剪辑掉,只留下其中体现绘制步骤和绘制技巧的部分,上课时将剪辑好的示范画视频放映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示范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大大缩短这部分内容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既能够简明扼要地了解到“色彩归纳”的绘制步骤和绘制技巧,又能保持对该课程学习的新鲜感。同时,笔者还将视频的某些部分在颜色上做了后期处理,从而可以为学生演示出同一个画面使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而产生的不同效果,而通过传统的教师示范画方式则需要示范好几张画才能达到这个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理论讲授环节中的运用尝试。理论知识的讲授是绘画类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是在绘画类课程中不被重视的一个环节。绘画的理论知识大多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很难将其和绘画的实际绘制有效地联系起来。这就导致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很难记住、不好理解,也很难使这些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绘画实践形成有效的指导。

以“肖像写生”这个教学单元为例。在“肖像写生”这个教学单元中,人“头部的解剖结构”是指导学生对人物头部进行描绘的重要支撑知识,教师在讲解头部的解剖结构时,通常是对着艺用解剖挂图将头部的肌肉和骨骼作逐一的介绍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细,也很难使学生识记并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更不用说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写生当中去了。而笔者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者在制作该内容的课件时,先将人头部肌肉和骨骼的图片调节成半透明图片,然后将其覆盖到即将画的模特照片上,使肌肉和解剖图片上的解剖结构能和照片上的模特形成直观的一一对应;在制作动画效果时,将模特的照片作为底部图层,将肌肉和骨骼的照片作为表面图层,再利用触发键来控制表面图层的出现和消失。在课堂讲授时,笔者就通过该课件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同时,由于使用的照片是现场模特的照片,学生可以将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运用到绘画实践中去,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是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教学效果的。

3.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课堂练习环节的运用尝试。在课堂练习阶段,由于之前所述的绘画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弊端,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在练习时会出现很多步骤性的错误或者在具体细节上处理不了。在人数较少的教学班里,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修改来达到使整个班级进度统一的目的,而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今天,教师显然没有时间为每一个学生修改作业。因此,笔者在制作课件时,将示范画的关键步骤拍成照片,再给每个步骤图片配上该步骤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知识点,此外,还将支撑该步骤的相关理论知识穿去。笔者在学生课堂练习的同时演示该课件,学生如有不解就可以马上通过观摩课件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人数较多的班级对学生作业的步骤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学生也可以避免在课堂练习的时候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专业相关的海量图片或纪录片,以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对绘画的兴趣,甚至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起到舒缓学生情绪营造课堂氛围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高校教育大环境下,绘画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革。教师如果固守老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将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学需要。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证明,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绘画类课程的运用,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完全可以成为绘画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绘画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还有更多将多媒体教育手段运用到绘画类课程教学中去方法和手段,还有待广大同行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10

[作者简介]贾娟(1982- ),女,安徽泗县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4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它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教学领域受新技术手段的影响日益深刻。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今,高职体育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多媒体运用的时机、方式,以期对高职体育教改起到推动作用,甚或催生新的教改思路。高职体育教学在多媒体的参与中,从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教学节奏的提高等方面,呈现了高效、准确、兴趣浓厚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多媒体运用的情况来看,主要受限制于学校硬件设施与体育教学内容,只能立足于现实客观条件相对性创新运用。

(一)标准性或高水平示范性体育教学运用

由于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方向与擅长的项目不同,因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视频或精品优质教学视频等辅地开展教学,是当前较为通用的做法之一。其一,专业技术动作标准性教学运用。高职体育教学项目的时代化改变,也是教改的内容之一。相对一些相对时尚或全新的教学内容,高职体育教师未必能真正达到相关技术的理论要求完成示范动作,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没有实现其动作的美感或要求的造型幅度等,因而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专业人员的相关动作示范,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瑜伽、健美操等动作示范,相对那些年龄稍大或身材较胖的男教师而言,采用多媒体示范教学是较为节约高效的选择。其二,高难度技术动作示范性教学运用。体育的美感与体育项目的难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在瑜伽、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学习中,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编导与完成,直接展示着教师的研发与教学水平。由于各个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同,其在教学示范中的效果也不同,甚至一些老教师根本不能完成示范,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完成既定内容的教学,也能通过高难度示范动作的反复播放,达成对学生教学强化的效果。

(二)体育理论教学运用

针对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学校或体育院系也可以采取讲座或上大课的形式,集中多个班级或院系的学生,在安装多媒体设施的大教室里上课,只需要相关主持教师播放多媒体或根据多媒体课件做讲解即可。这种多媒体运用形式,主要是发挥某些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并节约其他的师资资源,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研究创设空间。一是体育发展理论知识教学运用。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多以实践活动性内容为主,相关的体育发展理论知识教学尽管很必要,却需要相对地压缩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知识,也能在相对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学生,把多媒体教学的声、像、图等直观性充分发挥出来,既可以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在高节奏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二是体育技术分析教学运用。虽然高职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专业体育院校或其他方式学习培训的,但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体育科学的发展而言相对较为浅显,一般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术技能与终身体育意识为主。因而针对那些体育技术分析性教学,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深入浅出的教学,显然对其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针对游泳运动员的身体比例、肌肉力量等参数对比,采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相对避免各种参数的枯燥性而展现为菲尔普斯或孙杨的直观性,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动作要领的同时,也对游泳的技术技能有着科学的了解。

二、多媒体运用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根据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与高职体育教改的实际,多媒体运用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间存在着手段性、方法性与辅的关系。

(一)教学技术提升性

首先,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提升。作为高职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体育器材及其现代化辅助设施的运用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技术也要掌握。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验教学课件的制作、视频的编辑、音乐的选用、个人教学视频或示范视频的录制等,都需要根据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且能根据学校、体育院系与个人的教学计划做出创造性的运用。如室内体操教学的运用、理论课教学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教师或专家的优质教学视频的运用等。其次,教师体育教学技术本身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相对作为补充性的教学手段出现,即主要以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因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改中就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一般有两类应用:第一类是辅的,即在帮助教师完成动作的示范或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便不再运用,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以非常短的时间多次运用等。第二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如上面讲到的整堂课都是依靠多媒体来完成,其直接作用就是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

(二)教学视野开阔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也实现了网络化与远程运用化,无论对于教师或学生,都在立足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开阔教学与学习视野。其一,专业性知识视野开阔。由于多媒体教学内容相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超大容量性,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相关技术技能动作的示范教学,都会以较为专业、精准、规范的动作影像或技术分析来展示。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教师本身限制性的教学,让其在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内容、视野上得到了全面地开阔。其二,教学技术视野开阔性。这种技术视野,有多媒体相关器材与设施运用技术、多媒体软件技术开发与运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多媒体内容播放技术、多媒体视频录制技术等,学生在接受多媒体制作的成果性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向学生简介一下多媒体其他相关技术,使学生对各种教学运用的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会自己运用这些技术开展自学。

三、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在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改的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也在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展开,其对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绩效的提高等,都具有现代化技术运用的推动意义。

(一)精品教学视频重复运用

多媒体教学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就是体育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一致的精品教学视频资源。如教师根据篮球教学内容,播放国际或国内较高水平的专业球队教练教学的训练视频,如关于无球队员的跑动训练教学视频,学生则会在这种专业性强且具有良好战绩的教练教学中,收获更多更专业的技术技能知识。第一,精品教学视频体育课堂教学实践重复运用。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精品教学视频,高职体育教师的采用对其教学本身,及通过视频运用与开课教师的超越空间性时间流,既能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也能对相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技术的教育和创新有所启发。如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创新处理方法;如在开展前滚翻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滚翻前,能准确地把握时间与距离,不至于用头或颈部着地造成伤害等。通过那些体操运动员或其他优秀者的示范,让学生能清晰地掌握动作的细节,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既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启发与指导,也能对教师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制造实践性的切入口。第二,精品教学视频的校本教科研重复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精品视频,是最佳的教科研原始资料之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运用中与教科研的探讨中,通过不断地观摩与学习,去挖掘其中的优秀元素,以及其中存在的瑕疵甚至缺陷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个性化地运用或避免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素材的积累,相关的教科研资料也就越全面,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积累了最珍贵的原始教学资料。

(二)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相对于教师教学示范,多媒体的示范更具有兴趣性、趣味性,尤其是视频中的教练或示范者,都具有形体美好的引领性,多媒体声、色、形、像、图并茂的立体化特点,无论是知识的讲解,还是具体动作的动漫或真人视频演示等,都呈现了直观与形象的教学内容。首先,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动作示范直观性。运用多媒体的高职体育教学,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演示各种动作:一种是动漫形式的演示,即教师运用FLASH或动漫制作方式,让虚拟人物等来示范体育教学需要完成的动作;第二种是真人视频录制与播放演示需要教学的动作。演示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喜好,也要结合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其次,正确与错误体育项目技术掌握对比形象性。体育作为一种技术技能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由于学习时所处的位置,或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理解有出入,总会出现各种细节出入性的差别。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中,也会因为视角等不同造成学生相关体育知识信息接收的差异。因而,教师在学生的练习巩固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如录制学生练习时的视频,根据学生的学习播放规范精确的动作视频等,让学生在各种对比中来发现自己动作掌握的对错,并根据教师与视频展示的动作或要求去改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显然在动作的正确示范与动作要领的讲解上,减少了教师的口舌,实现了学生兴趣性引导的自觉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展开。既有步步踏实的教改尝试,也有发达地区学校间的大胆创新,如在同时段教学中不同学校学生的远程或网络视频互动交流,包括同一教师不同学校学生远程或网络视频教学互动交流,与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远程或网络视频教学互动交流。总之,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展现了其高科技性、学生学习经历接近并切身感受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创新性、远程合作性等,为高职体育教学与教改的开展,创设了更为高速、便捷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晓红,周军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0(2).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11

文化特质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文化模式”。[1]只有能够发挥一定文化功能的文化基本单位,才是文化特质。高等师范教育是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之一。构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化特质的主要内容是:①开发丰富的师范教育学科文献资源的优势。②建树适宜于图书馆职业特征的“为人师范”思想理念。③建树“教学做合一”的工作行为方式。④构建内涵伦理价值的制度。⑤建树以“示范”理念为中心的教育精神个性。

1 丰富的师范教育学科文献信息资源是师大图书馆文化特质之一

历年来积累的高等师范教育内容要求以及师生的信息需求,决定了该校图书馆在师范教育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上的优势,而深层次地管理开发这一优势,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为发挥该馆文献资源师范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图书馆为本校师范专业成人教育的学员开展用户教育与借阅活动,无疑有利于提高大多来自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师们文献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是彰显图书馆文献资源师范教育功能的又一途径。

2 “为人师范”思想理念是师大图书馆员有效实施其教育行为的思想前提

在任何劳动中,劳动者总要使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和手段。图书馆员劳动服务手段、劳动产品的示范性特征与师范大学的人文教育氛围,决定了建树“为人师范”思想理念是师大图书馆员有效实施其教育行为的思想前提。

图书馆员除使用计算机、图书资料等劳动工具外,更靠馆员自身综合素质(知识技能、工作作风、健康人格)地发挥来完成工作任务,此时馆员的综合素质即为其劳动手段。这一劳动手段又因为图书文献开架阅览管理工作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而具有示范教育的特征。“为人师范”是教师的主要道德规范之一,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以人教人”的教育行为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建树适宜于图书馆职业特征的“为人师范”思想理念,只有在这一理念被馆员理解认同之后, 才能转化为馆员实施其教育行为的真正动力和自觉行为。馆员“为人师范”教育行为的作用体现于:①馆员完成对图书文献的管理服务职责与为读者求知求学排患、释难、解纷乱的教育服务职责,赢得了读者对馆员以“老师”的尊称,也激励了馆员将自身“示范品质”融于其知识型服务育人活动中或以高质量的劳动产品的形态体现(文献资源开发与管理、新书采访与编目等),实现对读者对同事或直接的或间接的“为人师范”示范教育作用。②优秀馆员高度的职业自律行为及其“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增强了图书馆教育的具体形象性和感召力。③读者亦从优秀馆员的形象中认知到图书馆工作内涵的伦理规范,激励着读者由认知向自身道德行为习惯转化,有利于形成图书馆的教育氛围。

3 实践“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可展现出馆员工作行为方式的示范教育功能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在做中教,在教中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2]“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3]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馆员工作的方法,体现于馆员在工作实践“做”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由问题引导思考钻研业务,从而有“学”的要求,在工作中边学、边做、边以“为人师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亦影响他人,即“教”的行为,也是他人向馆员“学”的过程。“教学做合一”的工作情境构成了馆员与读者“共学、共事、共修养”的互动共进的教育氛围,体现了图书馆“以人教人”、“为人师范”教育精神。

当馆员以“为人师范”的思想理念要求自己,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为指导自己工作科研的方法时,就会产生一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承担感,产生完善专业自我成长的动力,形成对“教学做合一”的工作行为习惯地主动追求,这一良好行为习惯又以其示范性形态,展现了图书馆员行为方式的示范教育功能。

4 实施内涵教育伦理价值的制度是营造师大图书馆教育精神个性的重要保障

4.1 图书馆激励制度运行的本身就是对其内涵教育伦理价值的制度的宣扬

所谓教育伦理,即“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规定着人们通过确定善恶标准,规定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4]所谓教育的伦理价值,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传授和示范社会伦理规范及为人之道。[5]图书馆工作不仅能满足馆员获得生存的物质需要,也能满足馆员在对工作精神价值地追求中获得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与精神升华的需要。说明馆员与自身工作科研之间存在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至真至善”的伦理关系,馆员的“为人师范”行为是其达到关心读者,帮助读者,成就读者的服务育人境界的前提条件。对于爱岗敬业有绩效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馆员,在制度上规定给予或物质的或精神荣誉的或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等方面地激励,无疑有利于形成馆员专业成长的动力。激励制度运行的本身就是对图书馆制度内涵教育伦理价值地宣扬,也是图书馆员对自身工作科研内涵“示范”理念地认同与追求。

4.2 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持久地有规律地宣传“为人师范”思想理念

行为规范地实施不仅需要馆员自觉遵守《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的规定,更需要馆员内心道德信念地实现,需要图书馆在制度上持久地有规律地宣传“为人师范”思想理念,并及时宣扬优秀馆员典型事例,树立榜样形象,以榜样力量示范并引领其他馆员,促使“为人师范”理念转化为馆员自身内在的榜样意识和教育责任感,有利于形成馆员自觉的服务育人行为。

4.3 以规章制度明确馆员执行具有图书馆职业特征的可操作的“为人师范”行为细节规范

馆员既是图书馆工作的实践者,也是图书馆文化的主要载体。工作行为细节的规范亦是为馆员在工作行为上有个相应的标准。其内容概括有:①对馆员“示范品质”、“示范能力”的素质要求。如:耐心细致地有效解答读者专业咨询,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为馆藏文献所做的清晰规范的信息标引工作;了解并反馈读者信息需求,为馆藏文献建设提供合理建议等内容;②对馆员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示范行为的要求 。如:每日对读者归还文献的及时排架与整架,工作中声音轻微,必要的语言交流时亦轻言细语,尽力不干扰读者阅读氛围;为读者提供窗明几净学习环境等内容 。③对馆员代表着集体形象的良好仪表仪态的要求。如:工作中文明礼貌、衣冠整洁、仪容端庄、轻声细步、保持安静等内容。馆员以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品质,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或受益于馆员的服务行为,彰显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知识型服务育人”工作宗旨。

5 影响师大图书馆教育精神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主要内容

5.1“师范精神”地吸收与发扬光大是形成师大图书馆教育精神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师范精神”是一种理想化、人道化的教育精神。概括说这一精神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7]传统师范精神的核心是“示范”,是讲求为人师范道德楷模作用。这是最值得继承的教育人文精神。[8]建树图书馆员“为人师范”思想理念及其相应的教育行为,就是为了营造师大图书馆以“示范”理念为中心的教育精神个性。

5.2 师大图书馆教育精神个性的主要内容

(1)对“示范”理念、示范品质与示范行为的认同与追求。不仅要求优秀馆员努力发挥在工作科研上的表率作用,更要求馆员自觉培养自身可“示范品质”,辅助读者最大限度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

(2)对知识型管理服务活动中“爱”的精神地弘扬。馆员不仅要有对自身工作地热爱,对读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与奉献精神,更要有由“积极关怀并有效帮助读者”的价值情怀构成的支撑馆员追求专业成长的进取精神。

(3)对服务育人活动中“教育伦理价值”地弘扬。需要馆员在工作实践中以其学高为师的学品和身正为范的人品统一实现的示范行为,彰显社会道德规范与伦理准则。馆员在解答咨询、传播文献信息、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乐于并善于疏导读者需要解决的情感认知等问题,实现活动情境中内涵的教育伦理价值,使知识型管理服务活动与传播伦理价值在馆员身上得以统一,这是体现师大图书馆员“师范精神”的关键所在。

随着大学扩建,大学图书馆事业地壮大,图书馆文化更显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趋势,仅仅靠《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难以适应各大学图书馆文化发展的不同倾向与要求。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源特色建设、“为人师范”思想理念与“教学做合一”行为方式地建树、内涵伦理价值的制度建设、以及以“示范”理念为核心的教育精神个性地建设五方面地探讨,目的在于:①构建师大图书馆主体文化的教育精神个性。②以相关的师范教育理念提升馆员服务育人理念意识与思想境界,以相应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服务育人工作的方法,形成馆员从思想理念、精神价值上对师范教育文化的自觉意识,找到师大图书馆员具有师范特色的图书馆职业归属感,从而自觉参与建设师大图书馆的文化特质,壮大图书馆事业。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468.

[2][3]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159.P35.

[4] 张松新:教育伦理.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艺术.2007.2,P48.

[5][7][8] 朱小曼:论师范精神及其现代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特征.江苏高教.1998.1,P15-19.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篇12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