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14:1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敬请关注!!
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等其它教学辅导材料;
如: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在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Ba(OH)2 ?8H2O和NH4Cl的反应装置由烧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图)在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传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深切的感受到热量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结合教材兴趣实验改进)
2.多改进,对环境有污染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无污染、无浪费;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高一教材p134,人教版)我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后既可以避免SO2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检验产生的SO2,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多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一些自己或他人的想法,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4.多总结,及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和心得体会;
(二)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理解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都放在一个章节之后,验证学过的一些结论,他的好处在于规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但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我们不妨放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就直接做,比如学习元素周期律一节时,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新课时做实验,先让学生亲自做镁、铝分别与水、盐酸的反应,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兴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镁和铝金属性的强弱,并总结出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过后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但学生兴趣明显减弱,过后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能靠死记硬背,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数
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SO2的性质,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SO2与CO2有那些相同点?
(2)SO2与CO2有哪些不同点?
(3)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2和CO2,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学生能很快对(1)(2)两问进行回答,回答问题(3)时则多数人局限在化学性质中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及物理法中的密度比较上,这时我进行了适时引导,让学生结合问题(1)(2),思考时尽量从二者的不同点出发,并动员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最后总结得出如下方法:
化 学 法
编 号 药 品 或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A 品红溶液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品红、布条是否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O2则无漂白性) 褪色的是 SO2
B PH试纸 PH值的大小(H2SO3 是中强酸,H2CO3是弱酸) PH值小的SO2
C 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性溶液 颜色是否明显变化(SO2容
易被氧化,CO2不易被氧化) 颜色明显变化的是 SO2
D 让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它们反应,再冷却到16.8℃以下
看是否有晶体生成(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SO3,而SO3熔点较低) 有晶体生成的是SO2
E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氢硫酸 看看是否有混浊出现(SO2能与氢硫酸反应)
有混浊出现的是SO2
F 分别将两种气体通入到灼热的炭层,再通入到灼热的氧化铜看氧化铜的颜色是否变化(CO2与C反应生成CO,CO能还原氧化铜) 氧化铜变红的是CO2
上述方法中A、B、C、E虽然都较简单,但由于E中用到硫化氢是剧毒气体,因此该方法不用;B方法中二者PH值相差不大,故现象不够明显,所以我们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是A、C。
物 理 法
编 号 操 做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溶解法收集等试管的两种气体,分别倒扣在水槽中 看液面上升的快慢情况(VSO2:VH2O=40:1,VCO2:VH2O=1:1) 液面上升快的是SO2
称重法称量相同体积两种气体的质量大小 SO2密度大于CO2 质量大的是SO2
嗅闻法闻气味 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SO2
降温法降温、加压 看哪一种先液化 先液化的是SO2
从简便和可行性上实验室中常用嗅闻法
生物法
编 号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结论
动物试验法将两只小白鼠置于两个密闭透明装置内,并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到两个装置中 观察实验动物的表情(SO2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咳嗽,CO2使小白鼠窒息) 小白鼠咳嗽的是 SO2
植物试验法分别将两种气体和一棵普通绿色植物密封在一个透明装置中,并给予充足的光照 过几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是否正常
(S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O2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死亡的是SO2
霉菌试验法分别将
两种气体和一定数量霉菌作用,再通过显微镜观察 看霉菌生长情况是否正常(SO2抑制霉菌生长) 霉菌死亡或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是SO2在这样的尝试中,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时我又及时的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收敛,于是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
(4)SO2是大气的污染物,那么你在实验室中如何处理?工业上又如何处理?观察教材上P1的实验6-2,分析其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如不科学应如何改进?
这一问题将思维进行了收敛,主要突出化学性质。并体现出实验室和工业的不同点来。
(5)如果CO2中混有SO2该如何除去?
(6)如果欲验证SO2中是否含有CO2,该选哪些药品,如何操作?如欲验证SO2的还原性、氧化性哪些试剂现象明显?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SO2性质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
(一)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不能范围太大,范围太大就会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失去探究的兴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不能急于做答,更不能一拿出问题就马上去启发,应给学生一个讨论的机会,让他们智力的火花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加强。
(三)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或方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合理而又有新意的应及时予以表扬,不足的地方要引导其自己质疑或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较高的状态。
(四)掌握好课内课外时间,探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我们要把握好时机,适时提出问题,问题要在能力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能够完成的情况下提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课下真正的去探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我想“解放孩子们的学习,就应该使之会学习、会探究”,就要让他们的双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的眼睛在课堂上能够亮起来,让他们的嘴巴在课堂上能够响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眼观、手做、嘴讲的同时还怕脑子不想吗?只要脑子想,我们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通过实验培养了他们的探
一、教学论文的概念。
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教学领域里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和描述其研究成果的论文。是教师研究教学的记录和总结,是教学交流的一种方式。
二、常用教学论文的种类。
1、教学研究学术论文:
是阐述自己的一种教学原理或观点的教学论文。
2、教学研究经验论文:
是教师对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心得进行合理的论述与总结。
三、教学论文的一般结构。
教学研究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引论,论文小帽,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正文,对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述。提出合理的理论与事实论据。 第三部分:结论,结尾部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升华。 教学研究经验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介绍提出问题的背景或理由。
第二部分:正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相关的理论和事实根据。
第三部分:总结概括出什么结果,说出存在的困惑,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四、教学研究学术论文与教学研究经验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点:
都有论点和论据,都包括用理论与事实证明论点的过程。
不同点:
1、 教学研究学术论文的论点一般都在开头或结尾,而且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教学经验论文一般没有中心论点,只是提出一个中心问题,但围绕中心论点有多个小论点,而且论点一般在正文里。
2、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论据必须经典,事实论据众所周知;而经验论文只要谈出自己的感想做法,有一定的理论与事实根据即可。
五、写教学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论点要正确:
就是能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写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对教学而言,就是能反映教学方面的事实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论点不正确,也就找不到可靠的论据支撑,所写的论文也就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2、论点要具体:
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少,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涉及面广的大课题。而且题目大,往往会力不从心,写出的内容会给人一种言之无物、华而不实之感。所以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写一些具体的小题目论文,尤其应该写教学经验论文。
3、 论点要新颖:
论文所选的题目要新颖、时尚,平时我们说喜新厌旧是个贬义词,但对于写论文而言绝对是个褒义词。人们总喜欢读有新意的文章,老生常谈、陈词滥调就不会吸引人的眼球,像现在涉及新课改方面的、有效教学方面的,就比较新颖,有时代气息。
4、 论据要确凿:
理论论据包括一般原理、方针、定义、法则以及成语、警句、谚语等,没有这些,被人们肯定的道理也可作为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证、物证、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
无论理论、事实论据,必须众所周知,被大家广泛认同,最好典型有代表性。
另外,事实与理论要均衡,不能用事实代替理论,否则就写成了经验介绍,无所谓教学论文了。
5、 篇幅要短小:
大家看报纸、杂志,都愿意看短小精悍的文章,长篇大论谁也不愿意看。你看《师说》、《陋室铭》等名篇佳作,虽字数不多,却流芳千古。所以我们要写好篇幅短小的教学论文,只要能说明问题、能说清说透、切中要害即可。
1 “班班通”设备能让历史老师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粉笔和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容量和呈现方式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为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绘画、板书,这都耽误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也很累。而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强大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可以使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呈现方式快,能面向学生进行,随时可以关注学生的动向;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利用各种应用软件,随意的使用工具库中的各种工具,如:手电筒、抹布、橡皮擦等,像在黑板上一样可以自由的书写和勾画,对讲授的重点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在白板上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内容,对听课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利用“班班通”引入有趣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