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3 03:58:48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

上市公司公之于众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信息是用以沟通、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故其规范性和真实度直接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和判断。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相关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的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有不同的要求。

(一)管理者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通过财务分析,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把公司经营得更好。

(二)投资人公司的投资人包括公司股东及潜在的投资人,他们通过分析公司定期公布的财务资料,获得各自关心的财务信息。例如,股东中的优先股东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而普通股东则关注他们投资的增值能力。不同的投资策略使投资人对公司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短期投资人通常比较关心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其他可作为“炒作”题材的信息,以谋求股价较大的提升空间,以便套现。长期投资人则比较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们能够接受上市公司暂时不发放股利,以使公司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

(三)债权人公司的债权人包括贷款人、公司债券的购买者和其他债权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公司融资,收取利益因而他们最关心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公司主管部门等)也需通过汇总分析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调整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可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向各类群体提供有用信息。

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报表可信度分析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分析。由于虚假财务信息的蔓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广泛搜集资料:财务分析的基本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如经济环境、管理层变化、竞争对手的活动、先进科研对公司的经营的影响。这些资料,投资者可以从证券交易管理机构、有关经济新闻媒介等其他来源进行分析得到。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中小股东又没有合适的方式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被上市公司大股东或经营者所控制,公司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经营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肆无忌惮地造假,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关注财务报告是否规范:首先,要注意财务报告重要项目是否有遗漏,遗漏通常是上市公司隐蔽信息的主要行为,应引起注意。其次,如果某些重要会计项目出现异常变动,投资者也必须认真对待,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对于连年亏损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可能会将其股权减持至20%以下,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最后,还要关注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各方利益,正确披露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具真实有效准确的财务报告。

(二)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对上市公司来说,战略是为了实现总目标所制定的活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规划。发展战略弱化将造成企业相对他的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危及企业的发展生存。因此,公司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现对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做以下总结。公司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进程中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企业应该培育其基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经营情况,非正常的经营情况虽然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反映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分析时应当剔除。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关联方交易、会计制度变更带来的影响因素等。公司发展阶段分析: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衰退阶段。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盈利能力、股价水平,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

(三)辩证分析策略会计信息的辩证分析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必备的素养,既要充分看到发展前景也要紧抓实际生产经营弊端短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数字表达静态状况。定性分析是要求投资者跟随国家政策为前提对呈报出来定量分析指标进行判断审核。例如:上市公司对经营者、投资者的股权激励机制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出现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以下我们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务分析方法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讨论。首先,经营者或利益集团为达到自身利益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或不及时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利益,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中不少于两次向公众提供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年报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此规定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宽松的时间,使信息未公开阶段的时间较长,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容易进行内幕交易,并且多数上市公司均在报表截止日前才刊出,给投资者及时掌握公司信息,正确进行投资分析带来了困难。其次,分析方法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相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财务分析方法的规定,我国现行财经法规过于一致单调,不能做到财务报表中凸显出的行业规律和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相关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特点。

三、提升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用户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二)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重视对分析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人员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如,分析人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适用的分析指标体系,从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对出具报告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操守学习和职业道德培养。对其所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本着真实有效、公平公正的专业态度。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2

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几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愈演愈烈。这些舞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面对财务报告舞弊所带来的危害,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前提,借鉴我国和美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概念,本文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手段及特征和识别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将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将财务报告舞弊这样解释:为了欺骗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或重要事项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等。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管理层违背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或有意忽略有关财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违法行为。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

总体来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动因、手段和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成熟。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

无论是统计学方法还是数据挖掘方法,它们都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这种定量识别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避免定量识别的这种片面性,我们有必要考虑企业的非财务数据,提出定性识别的方法,定性识别是通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经验来判断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将舞弊公司识别出来的方法。

所以,比较完善的方法是采用定量识别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加以识别。这些识别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识别方法和模型,具有简易性、准确性和通用性的优点。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界定的漏洞、公司信用评价、外部经营环境、外部审计特点等因素,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非舞弊行为进行识别。这种定量识别与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 别率。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

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舞弊的根源,才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全面分析上市公司,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寻找到有效治理的思路。

(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分析

面对入世后越来越开放的证券市场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迫切要求,我国对会计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无法严格界定大量的职业判断业务;

2.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不完全性和滞后性;

3.不平衡各方的博弈会影响法律法规的公正;

4.法律法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

(二)外部审计分析

作为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受委托对被审计主体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应对被审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所以,外部审计是社会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防线。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为舞弊公司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大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被牵扯出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信力正在大幅下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和收益与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上升,反之,就会下降。

(三)政府监管分析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对某些垄断行业或其他市场失灵领域的监管要通过法律并结合司法体系的诉讼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是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这里笔者重点论述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政府监管。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3

一、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由于利润操纵、会计造假屡见不鲜,使得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社会各界对于改革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仅依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已难以概括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一个涵盖面更广的概念来描述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在1994年深刻分析美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会计信息披露应具有透明度,得到了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从而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增强银行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报告,将透明度定义为:透明度是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风险活动和风险管理活动。自从SEC前主席Levin提出会计信息透明度以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也针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披露应当透明。时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表示。我国上市公司要推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上市公司披露范围,充分披露上市公司一切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增强市场透明度。我国理论界的会计学者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也做了初步探索,魏明海、刘峰等认为:会计透明度是传统的会计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是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主的会计信息标准的延伸,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如果说相关性和可靠性侧重于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侧重的是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一种方式,那么会计透明度则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概念,不仅顾及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有很多表征,如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等,其最主要的表征是企业的价值,而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通过确认、计量、报告等一系列处理程序提供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用户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的上述表征进行估计和判断。因此,如果用户通过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地判断企业的上述表征,也就是能够透过会计信息看到企业本质的话,那么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就是透明的。根据以上关于透明度的定义和国内外学者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本文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尝试给出一个大概的定义。即会计信息透明度指透过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明确地了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后果,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真实的影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公司信息披露活动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法律、文化、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对外交易活动等对一国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在法律因素方面,LaPprta等(1997,1998,2000)揭示了法源对投资者保护力度及公司治理影响的差异,其中包括对财务披露的影响差异。Ball等(2000)证明了在普通法系的国家内,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是通过公开的披露信息而得以解决的;而成文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则是通过各大股东之间以及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内部渠道得以解决,因此对信息的公开披露要求不高,导致普通法系国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及时更稳健。Gray和Vint(1995),Zarzeski(1996)分别证明了风险厌恶、个人主义、权利等级观念等文化因素对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Jaggi和Low(2000)及Hope(2003)以CIFAR(国际财务分析和研究中心)年报披露指数代表公司的披露水平,揭示了一国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受法律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利用更广阔的样本,Hope(2003)发现在对公司披露水平的影响上法律并不能替代文化,这与Jaggi和Low(2000)的结论相反,而且随着信息环境的丰富(以分析师的跟随数量代表),法律制度因素对公司披露水平的影响存在减弱趋势。Ball等(2003)研究了亚洲四国的信息透明度问题,将透明度定义为企业的经济收益(Economic income)反映到会计收益中的及时性,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能保证信息的高透度明,信息生产者(企业高管人员)与监督者(审计师)所面对的激励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些激励因素受到一国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Bushman(2004)在从公司报告、私人信息收集与交流、信息传播能力(如媒体的覆盖度)三方面构建了衡量各国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将众多的具体指标归结为两综合指标:财务透明度(Financial transparency)和治理透明度(Governance transparency),前者包括公司财务报告,以及分析师和媒体对公司财务信息的解读及传播密度(或强度和深度);后者即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密度,并发现各国的财务透明度与其政治经济环境相关,而治理透明度更多地决定于该国的法律制度。Khanna,Palepu和Srinivasan(2004)分析了13个亚洲太平洋国家的466家公司披露活动和其与美国市场交互作用的关系,并以标准普尔的透明度和披露指数(T&D Scores)衡量这些公司的披露水平,发现这些公司的披露指数与其在美国经营业务、上市交易、国际资本持股占比、美国资本持股占比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公司的披露水平是其一系列与美国市场交互作用活动的函数,这表明公司的透明度与其对外交易有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对透明度(包含会计透明度)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如魏明海等,2001;左志明,2002;赖惠明,2003;蒋顺才,2004等),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及有关的信息披露水平的实证研究较少。近年开始的相关实证研究除刘立国和杜莹(2003)等的研究外,其余都是针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的影响方面。张宗新和郭来生(2003)对1998年至2002年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从时间动态序列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VDI)逐年提高;规模大、效益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自愿性信息披露;流通股比重、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以及两职合一等治理结构指标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VDI)的解释效果并不显著,意味着目前阶段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公司治理效应并没有现显;具有外资股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较强。张翼和林晓驰(2004)对公司最终控制人分类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一般国有企业、非国有境内法人、自然人、职工持股会和境外法人,并对2001年报告的盈利信息自愿披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一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法人控制的公司管理层不倾向于提供盈利预测或预告,而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管理

层更倾向于提供盈利预测或预告。由一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法人控制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例越高,管理层越不倾向于自愿披露前瞻性盈利信息。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对盈利预测或预告有显著影响,公司财务比例、市帐比、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倾向于提供盈利预测;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前瞻性的盈利信息,而盈利较高的公司则倾向于提供定量披露。王建峰(2004)利用2002年沪市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自愿披露的动因分析人手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发现有不利消息的企业更热衷于信息披露,要进行融资的公司披露水而更低,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相反。此外,发行H股的公司的自愿披露水平较高,而两职合一、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直接间接持股比例与自愿披露水平不相关,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以及行业性质等公司变量与自愿披露水平显著相关,而独立董事比例可能和发行H股存在内生关系,因而尚待进一步检验其对自愿披露的影响。范德玲、刘春林和殷枫(2004)利用2002年随机抽样170家制造业公司实证研究发现,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主要因素为公司规模、盈余业绩和公司所在地,财务杠杆和第一大股东所有权性质影响并不显著,但方程AajR2为0.161表明模型中遗漏了其他的关键变量,实证结果的解释力有限。尽管只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范围内,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仍然很不一致(如有关独立董事对自愿披露的影响),原因在于研究中披露水平指数的构建和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工作。研究者的研究样本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研究者各自的小样本研究使得即使是针对同一年公司的横截面分析,由于各自所选研究样本的差异造成分析的结果不同。而其他如方法的问题、关键变量的遗漏、自建披露评价体系的主观性等也会造成各研究结果的矛盾,从而统计检验的能力也会减弱。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对全体投资者不得忽略或隐瞒任何重要的财务信息,它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一条重要原则。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具体反映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内容是否详尽、完整。本文随机抽取了沪深两市的207家上市公司(沪市131家,深市66家),对其2008年的年报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项目统计,以年报信息的部分重要事项为对象,分析上市公司在会计数据、业务数据和重要关联交易事项披露方面的情况。为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披露情况,在会计数据披露方面,从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列示来看,97.35%的上市公司均严格按照年度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披露,只有极少部分上市公司未能遵守规定;所有样本公司都提供了报告期末前三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股东权益变动情况的披露比例为93.77%;从利润表附表的披露来看,88.14%的上市公司按照《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列示,但有11.86%的上市公司未予披露。在业务数据披露方面,因为年度报告准则对这项披露未作强制性要求。只有6.31%的上市公司列示了公司业务数据。因此,从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于这类信息的法定披露倾向明显。自愿披露动机不足。为重要关联交易事项披露情况统计,从对购销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未严格遵循年度报告准则,主要表现在未对交易价格、结算方式、关联交易事项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以及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持续性等重要信息进行披露;从对资产、股权转让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公司中一半未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披露,主要问题在于未对定价原则、资产的帐面价值机遇以及评估价格等信息进行披露;从对公司与关联方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担保事项等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公司中绝大多数多数企业未披露关联事项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等。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对于重要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明显不足。

(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违规行为 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维护资本市场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但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违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3)中可知,中国证监会处罚中三类性质的违规比例都在总额的50%以上,表明这是上市公司经常违反的形式。但信息披露不及时和重大遗漏比虚假陈述比例较高,假如去掉2002年的数据,则未及时披露为68.8%,重大遗漏为60%,虚假陈述为54.29%。在现有的证券监管体系下,监管部门的职权设置存在不足。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部门,其监管职权主要体现在持续披露阶段,即对上市公司提供的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进行审查。由于目前交易所的人力、物力有限,认真审核众多上市公司上报的信息披露材料难以实现,造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后,交易所可以要求上市公司不断解释以澄清疑问,但不能对可疑问题做出实质性判断。由于交易所没有对上市公司的调查权,所以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监管能力有限。证监会有调查权和处罚权,但在持续披露阶段,证监会不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材料直接接触,同时证监会又缺乏充分有效的接触上市公司的途径,多从报刊和杂志等新闻媒体了解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告以进一步发现问题。与证监会不同,中注协没有对上市公司的调查权,只能调查和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应的注册会计师。由于无法接触到上市公司的原始资料,中注协的监管重点放在对规程的检查上,因此很难通过对事务所的检查发现信息披露的真实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F626.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211-01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

1.1虚构交易或事项

在2001年受查处的上市公司中,虚构交易,虚增销售收人、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等舞弊案约占40%。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假入库单、假成本计算单、假发票、假出库单等。被称为舞弊现象代表的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下面是对近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科龙公司舞弊案的分析:2001年科龙营业收入仅43.8亿元,但2002,2003,2004年分别达到了48.8亿,61.7亿,84.36亿。用对比分析法计算营业收入增长率,三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0%左右,与2001年相比,科龙2004年营业收入增加了40.6亿,同比增长93%,。在家电行业步履维艰之际,如此惊人的高增长率,实在是一个舞弊的信号。后经证监会的调查,认定科龙对合肥市维希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维希)和武汉长荣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长荣)的4亿多元虚假收入,科龙销售给合肥维希和武汉长荣的产品,在次年又退回给了科龙。这种大规模的退货并不是市场行为,而是科龙为了虚增销售收入而为的账面游戏。货就在仓库中,并未售出,办理退货手续只是完成此前的虚假销售。

1.2会计“摆弄”

(1)混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边界。例如,金路公司在1997年年报中,以多计资本化利息、少转财务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3415.17万元,同时,原四川德阳会计师事务所未勤勉尽责,为金路公司1997年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在股权投资核算上做手脚。例如,1998年8月,张家界公司以2160万元从香港一公司购得张家界地区有关公路的权益。按合同约定,该权益包括资本金和投资利息补偿,且当年应收回591万元投资回收款。公司将这笔款全部计入其他业务利润,在扣除63万元摊销费用后,差额528万元则虚增了利润。(3)随意确认收入、成本和费用或打收入确认的时间差。例如纵横国际,根据公司2001年12月底的自查盘点资料,仅在产品成本一项,就存在潜亏8555万元。(4)虚拟资产挂账。例如纵横国际,固定资产中职工宿舍计873万元于1998年以前参加房改却一直未作账务处理,压缩机270万元已销售而挂账未作处理。

1.3掩饰交易或事项

掩饰交易或事项的常见作假手段有对于重大事项(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担保事项等)隐瞒或推迟披露。在2001年遭处罚的上市公司中,不披露重大事项的上市公司有十几家,约占总数的15%。

1.4盈余管理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不当。例如,在计提一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比例上,ST实达是0.5%,而同行业的长城电脑和湘计算机都是5%,仅此一项ST实达就少计当期管理费用约720万元。(2)变更资产减值准备比例。例如,国电南自2001年度变更了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将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由5%降到1%,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由6%降为3%,但在其总额达42200万元的应收账款中一年以内的占69.47%,1-2年的占21.24%,从而增加利润1436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41.6%。(3)冲回上年计提。例如,通辽化工2001年报显示,除了当期坏账准备增加了2325074.85元外,存货跌价准备减少了1199330.00元,长期减值准备冲回了255000.00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冲回了5152866.82元,因此当年利润增加4282121.97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76%。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预防与治理

2.1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如果没有适当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一言堂现象.将上市公司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近年来来,监管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包括引进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分类表决制度,但中国的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别,如何保证这些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内部审计制度。据美国相关统计资料

表明,在发现舞弊的手段中,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占34%。

2.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力度

据相关统计资料,1996年至2005年7月因财务报表存在舞弊行为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共有31家。我们发现,从上市到第一次发生财务舞弊期间,仅有一家公司更改了会计师事务所。第一次发生舞弊时,仅有3家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其他2家仅被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报告。证监会的处罚中,31家公司仅有5家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被处罚。可见,大部分的财务舞弊行为都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注册行业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问题,注册会计师对本身职业道德的要求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审计的力度。

2.3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说,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是最为有力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对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需求的缺乏是导致当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应优化执业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上,政府官员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是难以保持实质上独立的。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如有关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异地审计业务“保驾护航”等。

2.4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5

一、引言

2006年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 39)。根据2010年财政部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路线图》),CAS未来的建设方向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持续趋同。与此同时,IFRS也在不断修订中,IASB于2009年宣布加快改进金融工具准则的步伐,并着手实施“替代IAS 39项目”,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修订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准则,相关成果再加上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项目的成果,陆续写入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最终彻底取代现行的IAS 39。根据《路线图》的导向,IFRS的若干变化很可能在CAS中有所体现。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可能发生的新一轮会计准则变化将如何影响其财务报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IFRS9和CAS22的具体差异以及我国企业执行现行准则的现状。本文正是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IFRS9与CAS22比较与文献综述

(一)IFRS9与CAS22比较

2009年7月,IASB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项目第一阶段成果的征求意见稿IFRS9,并于2009年正式,IFRS9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条款与我国现行CAS22相比,主要有以下方面差异:第一,金融工具分类标准。IFRS9和CAS22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均有两点,前者包括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后者包括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能力和管理层意图。“业务模式”是IFRS9中的新概念,是指主体持有金融资产的目标是收取合同现金流而不是在合同到期前将其出售获取利得,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则是指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只能在特定日期获得本金及未到期本金的利息。第二,金融工具的类型。根据上述分类标准,IFRS9将金融资产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A类)与以摊余成本计量(以下简称B类)两大类,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以下简称A1)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以下简称A2)两类,而CAS22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下简称Ⅰ类)、贷款和应收款项(以下简称Ⅱ类)、持有至到期投资(以下简称Ⅲ类)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下简称Ⅳ类)。第三,公允价值选择权。CAS22规定适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情形包括:以消除或减少资产负债处理不匹配引发的相关利的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IFRS9仅保留其中第一点,取消了后两点。此外,嵌入式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不再需要拆分确认,而是根据混合工具的整体合同现金流量特征进行判断。第四,重分类标准。CAS22禁止会计主体在初始分类后在Ⅰ类和其他三类金融资产间进行重分类,IFRS9规定如果主体有关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可以在A类和B类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重分类,但不允许A1和A2之间重分类。第五,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IFRS9规定企业制定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即使将来出售该笔权益投资,也不得将售价与持有成本的差异转入当期损益。CAS22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允许在金融资产出售时将其转出至当期损益中。

(二)金融资产分类准则文献综述

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会计准则理论研究。从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来看,对IFRS9在国内的适用性,存在一些争议。有一些理论研究分析比较了IFRS9和IAS39的异同,如:孙晓民、汪裕川(2009)、袁皓(2009)、杨大治、刘晓佳(2010)、王芷萱(2010)等,其中杨大治、刘晓佳(2010)在差异比较的基础上还阐述了IFRS9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具体包括资金业务盈利模式、监管指标、信息披露和系统建设四方面。还有一些理论研究分析了IFRS9本身的优缺点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正面的观点如:刘永泽、王珏(2010a)探讨了金融工具两分类的优点,具体包括:符合分类、确认和计量的内在规律并能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能适应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需求、预期能提供更相关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保障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进一步完善非活跃市场条件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财务指标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相对的,也有不少学者对IFRS9在我国的适用性存在疑虑:廖懋嘉(2010)认为,尽管IASB放松了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执行CAS22的时间不长,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同时公允价值这一指标在我国的发展不似发达国家般稳定。因此,我国现阶段应保持CAS22的稳定性,暂不执行金融工具重分类限制放松的规定。陆建桥、朱琳(2010)在肯定IFRS9修订方向的同时,也对IFRS9部分内容未考虑到新兴市场特殊情况以及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金融工具分类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较多理论研究针对抽样或特定行业数据开展,也有一些研究针对全样本的多年数据开展。刘颖莎、陈敏(2009)从2008年所有A股上市的公司中随机抽取15%的上市公司,对其金融资产的划分和信息披露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包括:各类金融工具占上市公司资产或负债的比重;2007与2008年上市公司某类金融工具持有量的变化;金融工具分类的行业比较。他们的研究发现,2008年我国股市相对低迷,大多数企业在2008年前半年的Ⅰ类金融资产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他们还给出了一部分上市银行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占总金融资产比重的情况以及相互持股的葛洲坝和交通银行两家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两者都把向对方的投资划分为Ⅳ类金融资产。孙(2010)对2008年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以国金证券为例,阐释了上市金融企业在不同年份对同一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时很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此外,与金融资产分类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也未提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郑欣(2010)的研究表明,运用IFRS9之后,保险公司中原先被划分为Ⅳ类的金融工具很可能被划分到Ⅰ类,可能会增强利润表的波动性。刘永泽、王珏(2010b)比较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分别采用CAS22和IFRS9的金融资产构成结构,得出如下一些研究结论:金融工具分类标准的转换对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总体影响不大,而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工具构成和金额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采用新的分类标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比例和金额都将大大上升;重大影响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变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带来较大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主板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从2006年到2009年的新CAS下的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其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提供的证监会行业分类未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变更的情况,通过查询2006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变更或重大事项公告等,对个别情况进行了修正,将行业代码恢复到变更之前各年所对应的行业分类。此外,考虑到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时可能有较强动机出现盈余管理,因此剔除上市公司提供的上市前财务信息。根据IFRS9的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重大影响”之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要变更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而成为IFRS9的一类金融资产,从理论上看,这部分的权益性投资也应当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衡量机制尚不健全,以怎样的计量基础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指标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数据库中只列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总额,未明确“重要性程度”。此外,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部分,但是此次修订的IFRS9中仅涉及到金融资产的部分。最终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CAS22的“金融资产”部分,不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也不包括“金融负债”。考虑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项目和列报格式有所差异,本文中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Ⅱ类金融资产对应“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三者合计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Ⅰ类金融资产对应“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二者合计数,Ⅱ类金融资产对应“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项目,其余类别金融资产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找到。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分以下四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第一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整体的影响程度,此处的“影响程度”以持有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家数的绝对额和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分别列示该指标的年度分布情况。第二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此处的“资产结构”以金融资产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列报资产时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其中Ⅰ类和Ⅱ类金融资产属于前者,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属于后者,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列报资产时则并不区分资产的流动性,只提供资产合计数。因此,对于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分别考察如下四类指标:Ⅰ类和Ⅱ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比例、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占长期资产比例、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以及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考察如下两类指标: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以及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比例。第三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收益结构的影响,由于Ⅰ类和Ⅳ类金融资产的处置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则分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Ⅱ类和Ⅲ类金融资产的收益则很可能计入“财务费用――利息费用”的贷方,从利润表的角度看,较容易辨析出其中的“扣除对联营和合营企业收益之后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两部分,因此此处的“收益结构”以前两者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考察前两者分别占核心利润、经营利润、利润总额以及Ⅰ类金融资产价值的比例,“核心利润”采用“营业利润”扣除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三者之后的余额计量。第四部分探讨上市公司目前对金融资产的财务信息披露状况,一般而言,如果公司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应当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下确认相应数据,此处的统计也正是基于前两者的这一内在联系展开的。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金融资产持有种类

本部分以所有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种类上的差异,表(1)和表(2)分别列示两者的具体情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仅持有一种以下的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所有仅持有一种金融资产的情况,除2008年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600180)仅持有Ⅰ类金融资产,2008年重庆东源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00656)仅持有Ⅳ类金融资产外,其余都为Ⅱ类金融资产。大多数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为两种,很少有公司的金融投资涵盖四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表2)的结果表明,有九成左右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两种以上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可发现,即使是仅持有一种金融资产的情况,六例中有三例为Ⅰ类金融资产,两例为Ⅳ类金融资产,一例为Ⅲ类金融资产,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类型比较丰富。

(二)金融资产的种类结构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项目存在一定差异,此处分别列示两者的金融资产结构,此外,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特点,在列示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统计结果时,另外又以主营业务范围为依据,将其划分为证券保险业等和银行业两类。从表(3)的“中位数”一列来看,在2006年至2009年间,超过一半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并不持有Ⅰ类、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从“最大值”一列来看,Ⅰ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在2006年较低,2007年至2008年呈高速增长状态,到2009年有所回落,但这一比例始终未高于37%,与此相对的,Ⅳ类金融资产占非流动资产比例的最大值则保持在八成以上的较高水平,此外,这两类金融资产在所有金融资产中的占比通常也是前者低于后者,由此可见,非金融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将其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划分到Ⅳ类,这也佐证了刘颖莎、陈敏(2009),叶建芳、周兰等(2009)的结论。徐先知、刘斌(2010)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从表(4)的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证券保险行业公司不持有Ⅱ类金融资产,即使持有,比例也相当低,大多数证券保险公司选择分散性地持有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其中以Ⅰ类和Ⅳ类为主,相比之下,银行的金融工具品种全面,其中以Ⅲ类和Ⅳ类为主,Ⅰ类比重相当低,主要是由于我国不鼓励银行投资权益工具,例如银监会2009年6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不能直接投资在A股二级市场交易的股票或基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及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等。

(三)金融资产的收益结构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未披露或等于零的公司。在所有的四类金融资产中,只有Ⅰ类金融资产可能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表(5)的样本观测值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越来越多的选择持有Ⅰ类金融资产,这很可能是由于2007年和2008年中国股市波动幅度较大,更多公司选择将金融资产作为短期资产,待价而沽并随时抛售获利。此外,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表影响不如投资收益的影响大,但是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情况来看,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质的影响。与之相反的,表(6)的结果表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情况较稳定,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极端情况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都很少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内部来看,证券保险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利状况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银行,这很可能是由于前者持有的Ⅰ类金融资产远超后者所致。

(四)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此处的两表不仅有助于探讨信息披露状况,也是对前文表(5)和表(6)中的观测值进行解释,具体来看就是将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总家数减去持有资产却未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或者公允价值变动为零的公司加上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却未披露Ⅰ类金融资产金额的公司。通过表(7)和表(8)的对比可以看出,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问题,在2006年和2009年股市低迷的年份,上市公司选择性地不披露或少披露Ⅰ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与之相反的,金融行业在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方面相对较严格。

五、结论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IFRS9与CAS22在金融资产分类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如果要过渡到IFRS9的分类标准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资产,结合“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要求对现有金融资产分类进行调整,通常而言,CAS22标准下的Ⅰ类可能调整为IFRS9标准下的A1类,Ⅳ类可能调整为A2类,Ⅱ、Ⅲ类可能调整为B类,前两者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后两者以摊余成本计量,适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品种较少,且大多数公司仅持有Ⅱ类金融资产,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品种较多,因此,如果仅从金融工具会计分类的角度来看,IFRS9对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可能小于其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较多可能会被IFRS9划分为B类金融资产的项目,需要采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这一减值模型与现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有很大差异,会广泛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后续计量期间的收益。相比之下,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只有银行的Ⅱ类金融资产较多,受减值模型变化的影响有限,但是考虑到上市银行受到证监会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目前的会计准则目标和金融监管目标并不一致(杨树润等2010),银行采用新的减值模型计量可能对相关的金融监管指标产生影响(陆建桥、朱琳 2010;杨大治、刘晓佳 2010)。第二,根据《CAS30――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2007年起Ⅳ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下简称Ⅳ类变动)应当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在处置资产时调整回当期损益。根据《CAS解释第3号》,2009年起在利润表中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由此可见,CAS试图增加Ⅳ类变动的信息披露透明度。IFRS9则规定Ⅳ类变动在处置资产时不得调回损益中,这就切断企业利用Ⅳ类变动进行自利性盈余管理的渠道。从表(3)和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少上市公司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划分为Ⅳ类,采用IFRS9之后,这部分企业不得不选择将其划分到A1中,从而承受损益波动增大的成本(郑欣,2010),或将其划分到A2中,从而不再享受“损益蓄水池”的好处(叶建芳等 2009),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对企业目前或未来的盈利状况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三,如前所述,CAS22中的Ⅰ类很可能调整为IFRS9中的A1类,Ⅳ类中有一部分也可能调整到A1类,根据IFRS9的规定,A1类公允价值变动将计入当期损益。从表(5)和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大,两者可能会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在非金融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而言,尤其是对证券保险公司的影响更大,在只有Ⅰ类变动计入损益的情况下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再加上Ⅳ类变动,很可能导致某些非金融公司或证券保险公司的损益波动程度加大。第四,IFRS9提出了“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将企业划分金融资产类型的标准客观化,在IFRS9的标准下企业有必要提供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支撑信息。从表(7)结果看,目前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报告环节上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的获取较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有选择性的披露有利信息。在这样的现状之下,IFRS9势必会增加一些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迫使原先“随意”披露的企业不再“随意”对金融资产进行确认和报告。

*本文系2009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会计分类研究”(项目编号:SJR09008)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我国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准备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CG6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青松:《金融资产重分类会计处理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2]李彦韬:《安永指暂未见有企业在09年度业绩采用IFRS9准则》,《国际金融报》2010年1月。

[3]刘颖莎、陈敏:《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工具分类行为特征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2期。

[4]刘永泽、王珏:《我国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现实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陆建桥、朱琳:《跟踪国际 主动参与 积极应对 深入研究金融工具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6]孙晓民、汪裕川:《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现状及发展》,《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8期。

[7]谢苇、孔庆林:《IASB 修订金融工具分类问题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1期(上)。

[8]徐先知、刘斌、曹倩倩:《金融资产类别选择的经济动因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5月。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6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高官违规、违法事件屡屡曝光,证券市场可谓风波不断。这虽然和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司法手段相对滞后有关,但更多地应该归咎于上市公司内控机制的严重缺位。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上市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失控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失控两方面。据监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对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大量疑点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甚至很多事件曝光后,上市公司仍不积极主动调查核实潜在的深层次问题。所以说,是内控制度存在的漏洞导致了证券市场一起又一起恶性事件。因此,引导并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通过收集统计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集中于财务报告缺陷的比例很大,因此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缺陷驱动因素分析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研究意义

企业内不同的内控实施主体可能对内部控制的目标界定不同,如监管部门的目标是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保证市场份额稳定,其目标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实施内控制度所达到的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企业对自身实施内控制度,其目标不应局限于此。

经过上述相关的探讨,我们应该意识到企业自身内控实施与评价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内部控制成为公司长期经营发展的核心,而不应仅是为了防止衰退。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到底受到哪些驱动因素的影响成为各学者研究的重点,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已经很多,然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国内企业的运营,尤其是沿海的外向型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经营管理落后,最主要的是由于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实施不力,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经营困境,不少中小企业已经破产或者面临着倒闭的重大风险。鉴于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具有无可争辩的现实意义。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与数据采集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上市公司年报、国泰安数据库以及财经类网站,除此以外还利用新浪财经等各大财经类网站,采集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查看的是诉讼仲裁和违规记录两个方面。

通过上述数据收集过程,主要采集到2009年我国全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方面的缺陷数据。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截距项+■β■×驱动因素i+ε

在上述模型中,因变量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解释变量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最终将根据回归分析后所得的β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程度,来判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四大所审计的企业发生财务报告缺陷的风险小;被立案调查的企业说明其存在违规情况风险大;企业发生并购重组等特殊业务表明风险也很大;企业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越多,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复杂,具有发生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客观环境。规模越大,公司治理方面越困难容易产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通过表4发现,在所有的样本中,财务报告缺陷有62个样本,在解释变量中,92%的上市公司是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仅有4%的企业被立案调查,内控重组及并购的企业非常少,可见企业非正常事项发生的还是比较少的。子公司的数量平均近3家,近三年发生亏损的企业比例较高,近22%,可见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环境还是很大的。

本文采用了2009年全部上市公司的数据,但是剔除了hy2及公共事业行业的数据,因为其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行业,考虑进来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故剔除掉。

以下将以组织结构缺陷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见表5)

1.audit_opinion与财务报告缺陷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以往的审计意见越是标准的那么自身的财务报告风险越大,因为企业及企业工作人员均会因为前期的成就而懈怠,容易产生财务报告缺陷。

2.Investigated_prosecuted与财务报告缺陷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存在违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财务报告风险而企业内控未发现。

3.chairman_profe与财务报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高管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话更容易导致财务报告的缺陷。

4.Lnage与财务报告缺陷显著正相关,因为上市时间越长的公司经营年限肯定越长,这样它的各项监管及盈利也长时间没有变动,那么更容易发生财务报告的内控缺陷。

5.Lnsub_com与财务报告缺陷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越多,企业财务报告内控缺陷越小。这是因为企业的分支机构越多,说明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上市监管力度越大,本身的各项管理制度更加精细,所以不容易产生财务报告缺陷。

结 语

通过实证分析及对各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发展,相对应的,适当地采取合理的内部控制方法与评价手段都为平稳地渡过危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本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并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实施与评价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相对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拥有更多的子公司,上市时间更长,近期更可能经历了兼并或重组。另外,近期频繁经历亏损和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可能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因为这些公司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此外,董事长的专业背景对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存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证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例如四大)的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相对更小,因为此处回归的结果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3):183-199.

[2] Kinney,W.,McDaniel.Characteristics of firm correcting previously reported quarterly earnings[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9,(11):71-93.

[3] DeFond,M.,Jiambalvo,J.,Incidence and circumstances of accounting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search,1991,(66):643-655.

[4] Dye,R.Auditing standards,legal liabilities,and auditor w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887-914.

[5] Shu,S.Auditor resignations:clientele effects and legalliab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173-205.

[6] DeFond,M.,Raghunandan,K.,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Evidence from goingconcern audit opin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1247-1274.

[7] W.Ge and S.McV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137-158.

[8] 杨有红.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9(6):58-64.

[9] 干胜道.企业资金安全性控制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0] 侯成琪.非正态分布条件下的投资组合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5.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7

一、股权投资差额与合并价差的关系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及其指南,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从性质上说,合并价差的范围要比股权投资差额大。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但从层面上说,股权投资差额的范围要比合并价差大,因为在不纳入合并的情况下的那些股权投资差额是不能称为合并价差。这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购前利润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中明确了股权购买的确认标准,即:(1)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2)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显然,由此界定的股权购买日必定迟于收购资产评估基准日。有关文件还规定,收购企业对收购日前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不能并计自身利润。但是,对被收购企业从资产评估基准日至购买日形成的老股东不再享有的损益(以下简称购前损益),收购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此,实务界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这是收购企业从收购业务中获取的额外收入,应单独结算,收到这部分利润,作营业外收入;也有的认为,这是被收购企业对收购企业的一种捐赠,应列为资本公积;更多的同志认为应作股权投资差额。我们倾向第三种观点。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借记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股权投资差额,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这里所谓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要求,就是实现股权收购之日。因此,购前损益也就应当作一种所有者权益,从而构成股权投资差额的一个部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收购日往往不在月底或月初,月度中间又不产生报表,如何准确确定购前利润。从简计议,同时也便于实施,建议按就近原则以月初或月末确定收购日,从而便于确定购前利润。二是这部分利润形成收购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借方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贷方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这里的10年,收购当年可否不论月份,均作一年处理,抑或是从收购日之月起分10年摊销?显然前者操作简便,但后者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严密。当然,如果收购之后不到10年又将此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出去,则应按实际持有期限摊销。

三、审计被收购企业的会计制度基准

上市公司欲对某企业进行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

一是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被收购企业如果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要按照收购企业的要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审计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被收购企业审计中应按照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确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

二是调账问题。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四、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公司用自创的账面未记录的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除了一般要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外,其作价比例还要符合企业登记法规制度的规定。对此,根据会计学的一般原理,以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用账面已有无形资产使用权去投资,如上市公司将专有技术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另一公司使用。实际上,这可以理解为专有技术等使用范围的扩大,是原公司专有技术价值的降低,对此,按照稳健原则,会计处理是: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无形资产,即冲减原账面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之后,按冲减后的无形资产--专有技术账面价值摊销。假如投资价值大于摊余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则列入资本公积。

五、所得税的有关问题

2000年1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0]2号文件《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

2000年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了财税[2000]9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各地采取的对上市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予以保留,即对地方实行的对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先按33%的法定税率征收再返还18%(实征15%)的优惠政策,允许保留到2001年12月31日。从2001年1月1日起,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企业所得税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这就是说,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允许执行到2001年底为止。

财政部在财会[2000]3号文《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指出,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公司,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换言之,在实行先征后返的公司中,返还的所得税应按照现金收付制确认。实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另一问题,就是退补以前年度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根据前述文件精神,似应计入退补当年的所得税科目较为妥当。

六、住房周转金的处理

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住房周转金余额调整2000年度报表期初未分配利润处理。由此造成期初未分配利润负数,年终经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后,报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这一规定要求从2000年9月起执行。

2001年1月7日,财政部又印发了财会[2001]5号文《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要求企业从2001年开始,取消住房周转金科目,其余额全部调整200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并按规定冲销有关所有者权益项目。上市公司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企业应在对外提供的200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将住房制度改革的有关会计处理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财政部前后两个文件对企业住房周转金结转净资产的执行时间要求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如已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的要求作了相应调整的,则从其处理,也无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说明;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尚未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的要求处理,则可以改按财政部财会[2001]5号文规定执行,即在2000年度报表中住房周转金暂不结转,而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期后事项予以说明。

七、房地产行业的收入确认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只有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实务工作中,有人认为,在收到预售房款或签定正式销售合同后便可确认收入实现。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因不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标准第一条的规定,不能确认,否则有提前确认收入之嫌。另外,还有的认为,只有产权过户后方能确认收入实现。对此,我们认为,产权过户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产权过户仅具法律形式意义的收入实现,与真实情况也有出入,否则,有推迟确认收入之虞。为了正确、真实界定房地产企业收入实现,我们认为,房地产收入实现标准应具备以下四项具体条件:(1)工程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2)具有经购买方认可的结算通知书;(3)履行了销售合同规定的义务,且价款已经取得或确信可以取得;(4)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八、软件企业收入的实现确认

由于软件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可触摸,不为人眼所识别,其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要比一般制造业、商业等行业困难些。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实现确认标准的规定精神,我们认为,软件销售实现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具体条件:(1)该项软件已转让给购买方,并由购买方出具该项软件的验收凭证;(2)销售合同的有关条款(如安装、测试)已经执行,注册会计师采取函证方式获得购买方的销售实现的认可;(3)已经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货款的凭据;(4)相关成本能可靠地计量。

与此相关的是软件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实务中有二种方法:一是作为当期费用支出;二是转作长期待摊费用,待软件开发成功并实现销售分期摊入。在后者处理中,如若该项软件开发失败则一次计入损失。鉴于软件开发的技术密度和商业风险,按照稳健的会计原则,我们认为,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为妥。

九、允许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项目问题

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股本是公司增加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将资本公积转为股本是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但由于其涉及公司实收股本的增加,所以必须具备增加实收股本的条件,并办理必要的手续。对于资本公积,虽然它和实收股本同属于所有者权益,但是资本公积有多种特定来源,有些资本公积项目可用于转增实收股本,而另一些资本公积项目不能用于转增实收股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以下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准备类),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的,如接受捐赠资产准备、资产评估增值准备、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单位评估增值准备、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等。这些项目属于所有者权益中的准备项目,是未实现的资本公积,因此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的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外币资本折合差额、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差额和住房公积金转入等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已实现的资本公积,可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转增资本。其中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是指企业从前述各资本公积准备明细科目转入的已实现的各项准备的金额。

对于国家扶持基金,它不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所列的范围之内,但却是实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的,可否转增股本?从理论上说,将国家扶持基金转增股本合情合理,但从现行政策看,并无明确的规定。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法规发[1993]68号文件《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规定: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改组前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中国家税收应收未收的税款部分和各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家股,其他减免税部分界定为企业资本公积金。据此,对集体企业的国家扶持基金,可分为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和其他减免税部分来分别作出处理,前者不可转增股本,后者可以转增股本。而对于其他企业,我们认为,国家扶持基金虽然是已实现的资本公积,但税务部门减免税时,坚持企业将此列入资本公积下的国家扶持基金,在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其可否转增股本之前,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所有者权益项目看待,暂时不转增股本较妥。如要办理转增,也应取得主管财政税务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的有关批件。

十、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问题

按照现行证券、会计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在中期或年度报告中均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此,企业自身要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公司经理应按董事会的要求提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应详细说明提取减值准备的依据、方法、比例和数据,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董事会应就公司经理报告中的各项内容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同时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已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确需核销时,公司经理应向董事会提交拟核销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经董事会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公司经理书面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2)形成的过程及原则;(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5)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6)董事会认为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比例和提取金额。如已提准备的资产在减值准备提取后,其价值又有较大变动,且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公司应及时作出公告。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8

 

一、研究背景

2008年,是警醒的一年。美国五大独立投行无一幸免遇难,华尔街神话破灭,经济危机根源之一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和滥用,把难以准确估价的金融产品包装的精美堂皇,花言巧语的欺骗投资者;另一方面,人们热衷于投资,在没有实际考察和缜密思索后盲目听取投行的一面之词,结果损失惨重。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灾难无法避免。中国政府在积极采取措施,温家宝做重要讲话。在这一背景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一览无疑。投资者在听取投行方面意见的同时,也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真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中易出现违法舞弊的事项多加注意。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比较研究

本文对2007-2009年间,证监会对103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处罚通知的案例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观中美上市公司舞弊现象,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的异同处:

(一)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似点

1.拓宽业务范围,寻求最高地位

公司得以上市,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当公司历尽千辛万苦成功上市后,大股东们往往会希望得到更多报酬。这就促使管理者们制定更高的公司战略。论文大全。当年德隆提出:3-5年内快速进入世界五百强,谋求成为中国制造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当时已是美国第一大能源公司的安然,不甘心只限制在美国,妄图成为世界第一。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处处是安然的身影。过于冒进的公司战略和过高的战略目标,促使他们在无法按时完成预定目标的的情况下只好粉饰报表,以维持其光鲜的形象。

2.利益驱动

利益,永远是商人不变的话题。为保住有红可分,为一己私利,安然管理层“偷窃”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当漏洞越来越大无法弥补时,安然虚构了12亿美元的利润。最终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破产企业。一个公司的上市,涉及关系复杂,涵盖了众多利益。对股东而言,股东价值最大化,持有的股票有保值升值的能力最重要;管理者倾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者收入来源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为依据,直接取决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而员工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公司。外部环境,则有广大分散小股民、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单位和社会团体组成。股民们希望跟着上市公司赚取收益;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靠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政府需要若干知名企业带动地区发展,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这些利益者向公司施加压力或抱有太多期望时,对公司而言就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当各项财务指标没有达到要求时,公司就只能通过一系列舞弊手法粉饰报表,稳定人心。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不同处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美国的相比,在“普遍性”里又存在“特殊性”:

1.背景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引领美国发展。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美国有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部葬负于危机中,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在此之前,美国市场一直由市场自由调节。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改革不完全,遗留下不少“后遗症”。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其不惜编造虚假财务报告以争取上市资格的动机之一。

2.内部管理方面――我国公司管理体制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人事制度

能被形象得分成几个“圈子”不仅是在社会大环境里的社会关系,中国的公司内部管理上也可以划分为一个个“圈子”。公司内部的升迁制度,薪酬管理制度,上司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的交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虽然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亲属这种亲人关系对报表舞弊也产生一定影响。

3.与中国特有的政策紧密联系――上市保“壳”

“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我国目前实行特有的“标准控制”和特别处理制度。它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又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国交易所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等情况之一,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如果再出现问题,则进行PT处理。上市已属不易,在证券市场上“保市”难度更大,为了能够在证券市场上长远发展,公司上市后往往也会采取些舞弊手段,以确保公司平稳发展。

4.监管制度上――起步晚,条例不完善,操作、执行有一定困难

1985年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有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2002年通过了独立于政府的SOX法案,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对行业监管、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等做出具体规定。而我国1988年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2年9月8日建立了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2002年11月,财政部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会计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尽管有了明确的条款,但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证券市场起步晚等原因,我国证监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

三、财务报告舞弊防范预警、治理方法的探讨

财务报告舞弊是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其防范、治理方法需要国家、上市公司主体、社会公众的齐心协力,共同防治。

(一)加强上市公司外部监管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2.完善政府监管,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对违法行为最一般的处罚就是罚款,在数额上,明显偏低。证监会处理时间滞后,工作效率有待加强。当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检查,报表使用者们只能看到上市公司舞弊的最终结果。但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并不熟悉中间检查的流程。如果证监会能够让工作流程更“公开化”、“透明化”,相信投资者们能够更及时的发现问题,避免盲目投资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3.投资者适时改变角度,不仅要对钱财投资,更要对知识投资

上市公司报表公布时,要仔细注意容易舞弊的报表事项。关注利润也不能忽视资产和负债的比例结构,尤其是报表附注内容。很多投资者往往不注意报表附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表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附注往往可以体现舞弊倾向,投资者关注这些细小环节,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防止被骗。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

1.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财务报表总体上受大股东的主观影响。要维护员工和小股东们的利益,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机构。而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股东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受业务素质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很难做出有影响的决策,因此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发言权,使得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所操纵,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无从实现。因此,要限制大股东的权利就要实现“权力制衡”,通过提高小股东们的权利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由大股东先提出候选名单,股东大会表决时采取回避制度,尽量减少大股东对选举的影响。最后,加强和改善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大全。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可以进行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上的席位,增加相关利益者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同时提高候选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监督能力,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当前危害最大的是会计人员协同舞弊,即企业内部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伙舞弊,预防这种类型的舞弊,仅从企业内部采取预防措施效果已经不大。必须加强政府和注册会计师合作,共同实施监督以对其进行控制。论文大全。对外需要政府要出台严格规范的审计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内则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用道德的约束力时刻提醒注册会计师的任务责任,警惕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财务报告舞弊三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探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和治理,不仅是政府、金融界思考的问题,更是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时刻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技术并不高端,在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公众的共同协作下,把舞弊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低。

参考文献

[1]家宜宾,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例分析,财会学习,2009,8(302),27:29

[2]刘一天,张大为,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5(344) 48:50

[3]秦文娇,王清峰,逯统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2009,3(29),56:60

[4]万里霜,阎至刚,高莹,审计学原理及实物,2005,11,105:138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9

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随着体制建设的稳步推进,也创下了一个个牛市新纪录。可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新亮点,但挑战与发展并存。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频频出现,证监会开出的罚单也是数见不鲜,单单2014年,就有海联讯、南纺股份、宝硕股份、新中基、莲花味精、紫鑫药业等公司收到罚单,而此前万福生科、绿大地、新大地等公司因财务欺诈问题就闹得沸沸扬扬。在规范资本市场的这条路上,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问题。

一、财务报告欺诈的成因

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因财务欺诈问题被证监委公开处罚的公司大约有十家,考虑到很多公司的财务欺诈问题可能不严重或者可能遮掩得比较严实而并未被发现,总而言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同样,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发源地的美国也逃脱不了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愚弄,曾经显赫一时的安然、世界通信、朗讯、施乐等公司相继因财务欺诈而轰然倒地。

(一)产权分离的缺陷。公司产权分离主要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这一特征也是我们公司制企业的最为本质的特点。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我们能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稳定公司的发展。但是,由于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所站的立场不同、拥有的利益不用,导致两者之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最典型的就是利润分配问题。所有者当然希望享受的利润越多越好,而经营者可能则希望保留一定自有资金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自有资金比起外部筹资风险更小、资金成本更小,另外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问题,奖金绩效之类。在很大程度上,经营者为了自己利益,不惜通过财务报告欺诈来提升自身业绩以获取更大的回报。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财务欺诈行为的防范主要还是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同样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也相对薄弱。就2014年海联讯财务欺诈事件而言,堪称是证监会史上“最严”罚单,海联讯因财务欺诈存在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和信息披露违法两项不良行为,而在此情况下,证监会开出的罚单也只是罚款,并没有责令退市。由此可见,我们相关法律法规本身并不完善,同时对于违反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不大,甚至是疏于对财务违法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这些都是导致财务欺诈行为的日益泛滥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空隙。与其他法规相比,会计准则有其自身行业的特殊性――按照规定,我国企业可在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企业经济业务特点的会计政策,且各期保持一致。例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以及无形资产的摊销就有多种选择方法,存货的发出就有先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法等。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是由会计本身具有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特性决定的,因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四)制度不健全,监管不不到位。我们的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制度上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IPO上市制度、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均有不合理的地方。至于外部监管主要是两方面,行政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我国目前的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行政监督采取的是分部门监督,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有些地方处于“真空”的状态,影响了综合监督的效果。从外部审计监督来看,有些审计单位为了争取“回头客”,就对“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有的还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二、财务报告欺诈的手段

厦门大学的黄世忠教授认为财务报告欺诈的传统手段主要有:收入确认、虚拟资产、期间费用资本化、股权投资、存货及应收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等;现代手段主要有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资产评估、补贴收入、八项准备、会计调整等,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予以简要说明。

(一)随意调节收入或成本粉饰业绩。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从而在不同年度间调节利润,随意增减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调节折旧费用,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确定公允价值,非法转回以前年度确立的价值损失等。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完成业绩承诺提前确认收入,最典型的是宜华地产(000150;会计师: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广发证券),宜华地产涉嫌将2009年5月才竣工交付的宜嘉名都通过倒签竣工验收报告及交房书方式,确认了该楼盘巨额的收入,从而实现了股改的业绩承诺,避免了追送两亿多元市值的股份对价。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其交易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产品购销、费用分担、资金占用、资产重组、资产转让等方面。近年在IPO上市案例中,就有阮仕珍珠、胜景山河、万福生科、康芝药业等,无不利用关联方交易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从而达到粉饰报表以获得上市资格的目的。这些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一致特点就是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未披露关联方及客户信息,构成信息披露的重大遗漏,而未披露的关联方通过豁免大额债务或者进行大额捐赠等手段,直接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帮助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从而达到满足IPO上市的条件。

(三)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造假。虚构经济业务,虚构合同,从而达到收入、利润的双重增长的目的,骗取上市资格,是部分IPO公司惯用的手段,这样的手段并不高明,但上市公司却屡试不爽。据证监会披露,海联讯于2010年虚构4份合同,虚增营业收入1426万元并于2011年虚构6份合同,虚增营业收入1,335万元,从其招股说明书上营业收入数据以及后期披露出的造假数据可以推断出海联讯并不符合创业板上市的营业收入增长条件,存在骗取发行核准的违法行为。同样,万福生科也在2011年虚构5份合同,虚增销售收入28,681万元。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造假这种手法相对比较简单,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

三、结论

资本市场本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取向,维护各方投资者的权益,充分发挥其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事件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广大投资者根据造假的财务数据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政府监管部门受到错误财务信息的误导,未能及时防范、发现和化解由此引发的市场风险;第三方中介机构也因此遭受空前的信任危机。只有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成因及手段,才能帮助投资者、各大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相关利益方采取相关侦测方法、识别财务欺诈风险,进而有限防范风险、避免风险侵害。(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朝晖.名家读财报:上市公司48大财务迷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0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由来股权分置问题是指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由于股权分置导致权利、义务、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使之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如股权分置使产权关系混乱、公司治理结构无法有效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无法民主化等,这都成为了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股权分置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财务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大多数的股权掌握在少数的大股东手中,并且这部分股票属于非流通股,而只有少部分股权掌握在流通股股东手中,这种局面造成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权利与利益不一致,从而使得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财务目标。流通股以股票市价为基础转让,因此流通股股东就要努力提高股票市价,所以流通股的财务目标是股价最大化。非流通股由于无法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取资本利得收益,因此他们通常是通过以牺牲流通股股东利益为基础,实现控股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其二,股权分置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由于两者交易方式的不同造成两者不同的股权价格,从而形成了一个公司的股份有两种市场价格,造成整个资本市场价格体系的紊乱状态,股票价格很难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的投资价值,价格信号的失真极易被人为操纵,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在股权分置的制度下,“一股独霸”从根本上削弱了股份制经济本身具有的财产约束力和监督作用,使得公司治理结构严重扭曲,控制性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问题无法协调。

其三,股权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国有股权的绝对控制地位导致控制权僵化。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这也意味着,如果某个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必然出问题,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少,股价下跌。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度完全限制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有能力的大股东无法替代无能的大股东,持有烂股的小股东也就无法借收购兼并来改换投资方向,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撅不振。可见,控制权僵化是中国上市企业及证券市场最大的限制。

(三)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进程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渐进的经历,依据政策者对于解决股权分置的相关提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国有股转让――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流通――股权分置改革。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对价的概念,指出非流通股东要想获得流通权需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对价的前提是一方为达到其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对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给予一个承诺来进行保护。对价的双方是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承诺其可流通不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公司治理、优化治理结构、财务报告分析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给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制度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在财务报告中显示出来,我们通过财务报告分析找出股权分置改革对其的影响。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报告分析目标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时期,由于我国历史国情,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权利和利益不一致,进而二者具有不同的财务目标。而股权分置改革则改变了这种目标不一致的现状,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财务报告分析的目标也达到了最终的统一,即寻求最有价值的企业,最大化的实现股东的利益。这一改变使得产权更加清晰,而且在全流通实现后,可能会使得公司的股权更加分散,有利于股东之间的制衡,使得公司的行为更加趋向与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从这一点上而言,公司价值最大化会是公司进行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衡量的主要标准。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的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仍然是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分析、负债管理分析、成长性分析和经营效率分析,但由于股改后资本市场机制的完善,股东在这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投资者多关注资本的回报率及公司成长性对股价的影响。因此,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将在整个资本市场上寻找可比的指标,在指标的权衡下找到去向,这更有利于夕阳产业的淘汰,迫使上市公司优化投资筹资的各项指标。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市盈率可信度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上市公司发展的制度障碍。消除了超额发行溢价和流通溢价,股市的价格体系不再扭曲,定价机制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从而使市盈率水平有所“着落”,处于一个合理的投资区域。这种合理的市盈率的状态有利于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使得市盈率成为横向对比上市公司的价值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促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作出合理判断、得出合理决策,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四)股权分置改革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具体影响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营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东同股同权同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流通股侵犯流通股股东利益的行为。而且所有的股东更多的是来关注上市公司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即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而非仅仅关注净资产。

其二,筹资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只要以高于净资产价格的投资收益率项目进行股权融资,都是符合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因而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并得以实施。而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股改后,在全流通时期,上市公司只有为投资收益率水平大于投资者目前在市场上要求的投资回报率的再融资项目进行股权融资,才是对全体股东有利的,才能得到股东的支持并实施。

其三,投资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并不是一股独大,而是趋于分散的,因此使得控制权转移变得相对容易。这样便会削弱并购壁垒,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战略并购变得容易,从而能够促进并购双方的健康发展,进而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其四,股利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股利分配政策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一项必不可少的利润分配方式,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非理性化,比如通过保留现金、不分或少分股利等使大股东谋取更多的控制权收益。而股改后,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股权结构更加合理,解决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完善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我们应借鉴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结论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1

2.20个非金融行业财务安全指数同比全部下降

3.主板中小板财务安全降幅超10%,中小板稍好

从分市场情况看,存在风险的上市公司主要来源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风险的上市公司占主板上市公司总体比例为31.31%,而中小企业板块的风险上市公司占比要小得多(16.57%)。

4.存在较大或重大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比例高

在1689家统计样本中,存在财务风险或较大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低于CCC级、39分)475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8.12%,存在较大风险上市公司的比例比2011年年报分析时上升近5%;财务安全较为优秀的企业仅为2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36%;最优秀的企业(90分以上)数量为0。

5.多个行业异常指标大量出现

3个行业上市公司资产系数指标出现重大异常:1.房地产业资产系数指数3.12;2.仓储业资产系数指数3.92,3.建筑业资产系数指数4.08;

6行业经常收支指标出现严重异常:1.房地产业经常收支指数4.07,降幅6.8%;2. 电信业经常收支指数4.77,降幅23.8%;3. 农林牧渔业经常收支指数4.89,降幅22.74%;4.建筑行业经常收支指数5.17,降幅27.18%;5.多种经营行业经常收支指数5.24,降幅24.7%;6.机械工业经常收支指数5.9,降幅16.66%;

8行业借款指标出现异常:食品行业(4.9)、仓储业(4.07)、零售业(4.47)、批发业(4.64)、住宿和餐饮业(4.74)、房地产业(4.71)、建筑业(4.75)、运输业(4.0);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2

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如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就是对财务报告质量是否能对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提供帮助以及帮助的程度进行评价,质量一般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评价要素构成的科学和完整的总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内涵特征,基本构成要素涉及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密切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质量评价体系。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目标及对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提供财务等其他信息的途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的主体就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决定了不同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目标。例如:上市公司债权人是指将资金提供给上市公司的个人或组织,拥有按期收取利息及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债权人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看是否能到期收取本金及利息;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偿债的重要依据。企业员工是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与企业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企业员工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此来保证薪酬的按时发放。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对象是以上信息使用者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体系和由此体现出的财务能力。财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等,财务能力是由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反映公司各种能力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二)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象的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象的分析方法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式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相互联系或相似的指标进行对照,由此发现差异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评价的方法。比率分析法是利用具有相互关系的两个指标之间的比率关系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方法,用倍数或比例表示。趋势分析法是将企业同一项目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加以比较,以其某一期的数据为基数,计算其他各期对于基期的变动趋势。因素分析法是分析各项影响财务指标的因素,通过替换某种因素以确定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比重分析法又叫结构分析法,是看某项指标占总体指标的百分比,显示的是各个联系项目之间的垂直关系。

(三)我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首先对年报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董事会报告以及重要事项的阅读,确定公司的行业类型,提出分析和检查的重点;然后运用本文中提到的分析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同业分析、趋势分析;最后针对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公司财务报告中业绩出现异常变动或其他有重大风险的原因。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进行综合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有一定的不足,比如:上述各项客体指标和评价方法都是针对某一单项指标进行的分析,不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没有突出特定的重要指标,而将大部分指标等同看待;各种评价方法采取的都是定量分析,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重点突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并考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便于信息使用者清晰明了地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做出评价。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构建体系之前应先明确一些评价指标。

1.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综合性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综合性评价来自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和利用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分析结果。单项指标包括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

2.财务报告列报评价指标。财务报告列报总体性的要求是公允列报原则,它是国际公认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制定的最高标准。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列报内容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列报形式的合理选择、表外信息披露的允当性。

3.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是指对有关信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列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又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内部环境指标主要是指生成会计信息的公司内部的控制环境即上市公司管理者和治理者是否诚信,内部控制是否得以良好设计、运行和维护。外部环境指标主要指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及阐述,我们可以此为基础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我们采取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即分别构建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财务报告列报的相关指标体系、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体系,运用赋值的方法将各指标予以量化,得出各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数,如表1―3所示。

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设置权重。因为不同的指标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中单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可靠性是最主要的两个指标,可以设置较大的权重,及时性、可比性应该设置稍小的权重,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涉及到很多的职业判断和不确定性,可以设置小权重。最后得分为各项得分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其次,可以设置满分为一百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层次高的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好,反之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不好。

最后,从整体出发,对各个指标的得分施以权重计算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评价分数。根据分数的高低以及所处的层次判断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至此,完成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

三、结论

由于上市公司因其组织形式已将股东扩大到社会公众,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各种法律法规也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便成了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信息的重大途径。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财务报告,如何有效地评价财务报告便成了重大问题。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并对财务报表质量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和不足,最后在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已逐渐在我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一个理性、智慧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者,会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经济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利益。S

参考文献:

1.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朱允文.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2,(l).

3.钟伟强.公司治理状况对自愿披露水平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l).

4.王跃堂,张祖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与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2001,(8).

5.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