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提升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8 16:41:42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1

以教育工作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做一个好老师宗旨,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工作目标

1、树立理想信念,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2、刻苦钻研业务,提高基本素质,以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赢得学生的好评。

3、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

三、思想方面

自己努力按照“好老师”的要求努力工作,把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放在自己的工作首位,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特别要注意结合某某某大、某某届某中全会、某中全会精神,领悟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教育发展的形势,当好学生的追梦人和圆梦人。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重点要注意廉洁从教,克已奉公,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误人子弟,要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四、个人业务

1、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提高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4、向老教师虚心求教,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活学活用到教学中来。甚至要不耻下问,深入学生,体会他们的学习认识和接受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五、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的效用。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重点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处处体现专业特色,用内容代替老师的指令,求知欲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让学生始终处于欢快氛围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用热情贯穿课堂始终、解决枯燥的教学于快乐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本学期我还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井然有序的课堂常规;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1、平时积极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上课质量。

2、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于教师相互切磋教艺,资源共享。

3、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学习、培训:参加专家讲座、向优秀教师学习、互动式讨论、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自我反思等。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我20xx年的个人工作计划,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并加以监督。

中学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的形式,对我们教师自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现以“创新精神、创造潜力、不断发展自我”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我们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潜力十分重要,特为自我定以下中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首先认真学习政治法律。政治道德素养是一个人务必具备,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做基础。因此,我要高标准、严要求。此外,我觉得还就应认真学习各项法规,用法来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掌握各项规程、纲要,及时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需要,热爱自我的事业。

其次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和学科教育两个方面的专家。既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又要有学术的前沿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教师应把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自我的工作和学习积累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材的运用性,以及英语学科“语言交际”的学科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进度的实施。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自我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我的课,并能在自我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我。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我的管理潜力。自我在工作中曾得到学多教师的帮忙,与每位教师团结一心,体现教师师德,互帮互助。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生活化、情境话”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三、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我要为人师表,所以,在专业方面不断充实自我的,严格要求自我:抽出业余时光,在语言潜力,专业潜力和书面表达潜力上训练自我,争取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

四、提高反思性教学潜力

要积累教学智慧,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或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只有透过理论思考、观摩讨论等方式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更加完美。

五、用心参加征文活动

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用心参加学校以及报刊上的征文活动,只有不断总结自我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不断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找出自我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成长起来。

六、学习进修方面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潜力。用心参加举办的各种讲座,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听课评课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制度,并写出感想及反思。

当然,还要严格出勤,做好其他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中学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一、思想政治方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学习体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把学校看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对学生一视同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师德修养。

本学期,我将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搜集名师的事迹材料,认真学习体会他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在名师的引领下,进一步用爱心、耐心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在班级工作中如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虚心的向周围的老师请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更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点与难点,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把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要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是关键,我准备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努力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

4、常规业务方面。

力争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认真备课,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及时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2

一、立足现状,借鉴经验,构建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甘肃省总人口2 628万,有55个民族成分,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58个,插花型贫困县17个,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的87.2%。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10 517所,其中农村学校8 544所,占81.24%。面对甘肃省农村覆盖面大,农村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职业认同不高、专业发展通道不畅等诸多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吸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验,以导师制为依托,建立一支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以县乡两级学习资源中心为平台,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交流指导、集中培训等方面的活动,逐渐形成学习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为支撑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在团队建设上,整合县级优质教师资源,打造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在工作方式上,推行导师制,划片包校,督培同进,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培训模式上,重心下移,以县乡两级学习资源中心为平台,送教到校;在具体活动中,望闻问切,实现对农村学校教师听说评课的针对性指导。

二、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在借鉴吸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甘肃省启动实施“3计划2工程”,包括: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把这些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有力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区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市州、县区、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整体谋划、设计和实施能力,激活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热情,初步形成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

1. 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2013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深入化、常态化上狠下功夫,启动实施以“甘肃教师学苑”“陇原优秀教师群英馆”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开展阅读经典、艺术鉴赏、学习楷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想,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修养和业务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儒雅的形象影响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本职工作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措施有:用3~5年时间,面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微信、手机报、微博、电子图书、网上图书馆等多种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免费数字读物,营造教师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带动广大教师自我升华,优质施教。

2. 甘肃省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这一计划的培训对象为58个连片贫困县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在陇原名师所在学校和58个贫困县建立“双向工作室”,采取“分片包干、结对帮扶”的方式,充分发挥陇原名师对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用三年时间为贫困县区培养1 200名左右的学科骨干教师,在连片特困地区打造一支校内拔尖、区域领先、省内有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教师后备队伍,带动和促进特困地区学校发展。

3. 甘肃省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初中、中心小学、村学、教学点正副校长。通过网络研修、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地观摩、影子培训、挂职实践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全员培训、递进遴选、骨干提升、挂职锻炼、高端研修”的培训机制,对1万名乡村校长进行网络培训、3 000名校长进行骨干提升培训、1 000名民族县寄宿制学校校长进行专项培训、600名校长进行挂职培训、200名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通过建立名优校长网络研修平台,及时解决乡村校长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全省乡村学校打造一支以德为先、管理科学、注重学习、引领发展、能力较强、爱岗敬业、关爱师生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队伍,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劲,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4.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2014起至2017年,建立符合信息技术教育特点、适合甘肃教师培训实际需求的新模式。以推动应用为目的,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按年度分级、分类、分层、分岗实施培训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任务。至2017年年底,完成不低于50学时、30学分的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工程。

5. 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主要是以城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依托,用3~5年时间,在全省打造100个“金色教苑”乡村教师研修基地,组建由1 000名学科结构合理的省级名优教师组成“金钥匙”导师团,通过“乡村教师走出来、名优教师走下去、网络空间联起来”的培训研修方式,针对全省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基于课堂、有针对性培训,培训与评选紧密结合,培育10 000名农村学校“种子”教师,使之成长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成为师德高尚、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关爱学生、服务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学科领头人,引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管理,明确责任,构建立体式、宽口径乡村教师培训联动机制

为充分调动区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市州、县区、学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整体谋划、设计和实施能力,激活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热情,按照“省级统筹、市州管理、县区实施”的原则,细化责任分工,积极打造领导团队、管理团队、专家团队3支团队,初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资金重心下移、培训重心下移3个重心下移,逐步形成省、市、县、学区、学校5级联动工作机制。

在送培项目确定上,按照“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区实施、落点学区、以校(师)为需”的组织管理和申报原则,自下而上申报审核,自上而下统筹促进,以市州为单位上报审定。

在导师来源上,按照“县域导师为送培主体,缺位(科)层级递补”的导师构成原则,克服交通、生活、时长等不利因素,降低成本,确保质量,重在解决“导师从哪里来、送培到哪里去(为什么)、导师缺位(科)怎么办、由谁具体组织、质量如何监控”五个问题。

1. 职责分工

按照“省级统筹、市州管理、县区实施”的原则,“百千万”计划实行属地化管理,县区教育局为计划实施的主体。

(1)省项目办负责项目规划、经费支持、项目监管、绩效评价、专家团队组建等工作,进行项目整体设计、基地和导师团成员遴选、培训相关标准的开发等。

(2)各市州项目办负责“金钥匙”导师团遴选、导师送教活动和“金色教苑”基地学校审核推荐工作,本地域导师团教师和基地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3)各县区项目办负责乡村教师在“金色教苑基地”研修的人员遴选、训后使用与考核,“金钥匙”导师团教师工作实绩考核等工作。

(4)“金色教苑”基地学校负责参训乡村教师培训、训前调研、训后指导和网络研修等工作,导师团成员负责包干学校乡村教师培训、训前调研、训后指导和网络研修等工作。

2. 业务指导

“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实行“省市联动,以市为主”的业务指导机制,市项目办组建专家团队,在省级专家指导下,对“金色教苑”基地培训和“金钥匙”导师团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3. 考核管理

(1)建立人选信息库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逐级建立基地校长、培训者、教师人选考核档案和“甘肃省‘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人选信息库,进行跟踪指导与考核。进入信息库的参训教师、导师均按照《甘肃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认定办法》(甘教师〔2013〕49号)有关规定,计算培训学分,作为年度考核、荣誉称号评选、职称评定等主要任务之一。

(2)分级分类考核

包括:基地学校、导师、县项目办负责对参训教师的考核;市、县项目办负责对基地学校的考核;市、县项目办、基地学校校长、受益学校校长和参训教师负责对导师的考核。

(3)管理机构考核

实行层级制考核管理制度,由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计划全过程进行过程性督导考核。

四、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构建重保障、接地气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1. 着力抓德风塑造,培育有高尚情操的好老师

这一目的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2. 立足抓源头建设,培育有干事活力的好老师

甘肃省始终把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学历、专业、岗位“三步走”递进战略。严把学历关,高定位“起步”;严把相关相近专业,高标准“走步”;严把岗位需求,提促供需一体,高精准“正步”。

3. 致力抓待遇提升,培育有扎根基层的好老师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有助于乡村教师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以提高经济待遇为抓手,认真实施“省属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奖代补”政策;另一方面,以提高精神待遇为支撑,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农村教师优先倾斜,在园丁奖、师德标兵、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评选时给农村教师留有一定比例,并专门设立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项目。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085-04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提升大学教学品质的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尝试,其旨在深化对“教学核心价值”的认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意愿,并从大学未来发展考虑,不断提升台湾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在追求卓越的教学理念、建立师生对话机制、构建大学对教学的评价机制和教学开放机制、共享教育资源等方面对内地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实施的动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民众对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的需求,配合大学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型,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启动了“一县一大学”计划,大学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但该“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大学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降低,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比例失调,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大幅缩减,大学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社会对大学培养出的人才的认可度下降,大学的科技竞争力下滑等问题日益突显。在全球化竞争的潮流下,如何培植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发展教学卓越理念,这已经刻不容缓了。

早在1962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就建立了第一个教学中心,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营造大学的学习氛围,追求教学卓越。如今,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与大学知识创新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为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一切促使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和教育界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1991年初,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成立了“高等教育宏观规划委员会”,在先期已经推出了“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研究型大学整合计划”、“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1〕,这些计划主要侧重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但对大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忽略,而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推出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二、“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目标和内容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一个宏大的振兴教学的计划,它对台湾地区高等院校资助了一定的经费,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资助的对象约占台湾地区全部大学的1/3,该计划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

1.强化大学对“教学核心价值的”认知

王小丁 台湾地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及启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立足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指标,完善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建立适宜而又具有弹性的选课机制、辅导机制、预警机制、互动机制和跟踪机制。

2.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加大对大学教学经费资助力度

建置大学各项教学支持系统,建立教师的辅导制度、多级教学评价制度和淘汰机制,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实行教学助理制度。

3.完善课程规划和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课程规划机制,完善专业课程、共同课程及通识课程规划,定期举行教学评价,以便能及时了解学校整体教学运作的情况、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意愿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要落实导师制度,注重课堂上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意愿。

5.提升大学的竞争力

通过“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提升台湾大学的教学质量,使台湾大学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及成效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实施的,申请该“计划”资助的对象包括台湾地区所有的符合条件的公私立大学(不包括获得“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资助的大学)并设置了师资、学生、课程规划教学质量管控机制等要求。在申请的程序和计划内容上(计划摘要、学校现状、发展计划、执行成果及自评报告)作了详细的要求。“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审议标准及程序包括:审核指标、审核程序、绩效评估和淘汰机制,并制定了原则、期限和考核指标①。同时,“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还对经费需求、核拨,预期效应,成本效益分析做了详细的规定,以期实现计划目标。

台湾地区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竞争性的奖励机制,每年资助台湾地区20%~30%的大学深化教学,以促进大学教学品质的提升,培养台湾地区教学卓越的典范。2005年投入10亿台币(2.5亿人民币)启动了该项目,当年就有13所大学获得经费资助。2006年起每年投入50亿元台币,有29所大学受益,到了2007年又有24所大学得到资助,2008年又新增加28所大学获得该经费资助〔2〕。

到2007年,台湾地区有71所大学和75所职业院校成立了旨在提升教学品质的机构,专门负责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并制定了教师评鉴办法、建立了课程评估及跟踪反馈机制。这些院校占台湾地区大学总数的90%。结果显示,2006年台湾地区高校评估时有1773门课程被评估为不佳课程,有838名教师被评估为不佳教师。到2007年评估时,这些情况得到了改善。于是,台湾地区高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展教学的基本核心指标,这些指标操作性强,上网率达99%②。同时还完成了2003~2005届毕业生的资料库建设和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生涯指导等工作。台湾地区大学通过实施“奖励大学卓越教学计划”,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成立了7个区域教学资源中心,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台湾地区不同院校的教学差距逐渐缩小,其整体教学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四、“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对内地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启示 1.强化“教学核心价值”理念

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教学服务”是强化“教学核心价值”理念的完美体现。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办学理念受到冲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已势在必行,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为高校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大学生突出的就业问题已给高等教育提出了警示。高等学校应以育人为中心,不断强化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就为内地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内地高校必须加大对教学的投入,狠抓教学质量,并建立奖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热情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科研与教学孰重孰轻问题是制约强化“教学核心价值”理念的瓶颈。目前内地一些高校在科研和教学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对大学的发展定位超前,只注重向“一流大学”奋斗,实现“跨越式”的转型与发展,却无视自身的历史积淀,丢掉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办学特色。加之,高校的评价制度的导向弱化了教学核心价值,各类大学排行榜的教学指标难以量化,教学水平本应该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但在排行榜中却被忽略。在评价学校的综合实力上把在核心期刊上的多少,学者的地位和科研立项课题的数量,特别把一所大学的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作为衡量该大学学术地位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教学危机。如果大学都用这些指标来进行衡量,就会忽略大学发展的差异性,远离了大学的本真,而教学和科研失衡的现象必定会导致教学的进一步弱化,教学水平上不去,就会影响高校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就会使教师的个人潜力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毕竟大学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教师以教为本,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当然,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核心价值”的理念。

2.教学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教学的过程就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台湾地区高校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旨在建立灵活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的选课机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强化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此外,还建立了学生学习的预警机制和辅导机制,以及就业指导和毕业生的追踪机制等,这些都体现了其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值得内地高校借鉴。

(1)教学的开放性需要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目前内地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大多是各自为政,校际之间教学交流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交流和开放。因此,内地高校的师生要转变观念,改变封闭的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规划,以提高教学效果。内地高校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经验,采取教师可以跨校授课、学生可以跨校听课的做法,使校际之间达成共识,互相承认学分,共同促进发展。对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教学研讨会,增加教师的学术交流机会,也可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学,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全面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强化追求教学卓越的前提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的共享。台湾地区在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批教育教学资源中心、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平台、职业院校共享资源库等等。同时,还注重开发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上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使用教材、课程内容、教学视频等,使其成为校际之间的公共教学资源。内地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可学习这些先进经验,以缩小与其他院校的差距。

3.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说个人发展的继续必须以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前提,那么这种能力只有向一位或数位教师求学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3〕。可见教学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那么“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就是一个子系统,因为台湾地区在同一时段内,还启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计划,如2002年的“提升公立高校重点研究所基础教育计划”、“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划”、“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计划”以及2004年的“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等〔1〕,这些“计划”构成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布局。“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出台,“加快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促使台湾地区大学建立了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其指标体系都聚焦在国际化、创新性和前瞻性上”〔4〕。“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教学团队,还涉及到学校的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决策者,申报的程序非常严格,经过层层把关,给最后能够获得资助的高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不仅使受资助高校加强了其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还使其享受到了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进修的机会,提高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表明,只有全员参与,构建起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教学的核心理念才能深入到师生心中;只有全员参与,才能践行教学是大学生存发展的主旋律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整合,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科研的促进;只有全员参与,以质量为核心,才能创新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甚至互通性。”〔5〕研究和探讨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问题,有助于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有助于对世界高等教育的了解,而台湾地区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翟亚军.台湾高等教育追求卓越之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4-35,35.

〔2〕林东华.追求教学卓越——台湾地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0,(3):54-55.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4

北京联合大学的《“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和2011年 “人才强校计划”别提出了“实施人才提升计划,完善人才资助和激励措施,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途径和渠道,有效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人才培育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建立青年教师的培育体系,培养青年教师就是培养青年英才,要分学科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精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2012年,学校人才工作会进一步通过《关于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工作的意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的力度,重点加大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培养与资助;依托学科建设平台,通过向重点学科倾斜,建设团队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资助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资助。

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2008年,成立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培训学校,旨在深化落实学校应用性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2012年,成立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CFD,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下设发展中心指导委员会(校领导和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聘请兼职校内外教学名师)、发展中心办公室(副处级单位,设立专门职位3人~4人,挂靠校人事处,业务相对独立运行)。2012年3月,教师培训学校纳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中心作为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服务机构,致力于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服务平台。主要职责包括:一是作为学校教师培训主责部门,承担全校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指导和培育等工作;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特点,聘请教学名师,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和技能、研究能力和方法、学术道德和师德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进行教师发展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开展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师评价、教师团队和教学效能方面的研究,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举办教师发展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研究。四是提供多样化教师教学咨询指导服务。创建适合学校特点、专业特性、教师个人特质的多样化教学咨询指导机制,开展教师心理咨询等服务。五是促进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组建和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共同体,促进不同学科专业教师间交流与经验分享。

开发教师发展系列活动,构建教师发展院校培训支持体系

经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希望得到学校帮助的需求重点各不相同,但中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各方面的需求都很强,因此,应该成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和服务的主流群体。而在不同的年龄段,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表现出不同特点,如何根据这些不同需求来设计和开发适合中青年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支持方案,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立足教师实际发展需求调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计开发了以下比较成熟的品牌活动:

1.面向新教师,组织开展新教师研习营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每年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导入教育,每学年秋季学期组织。内容包括校情介绍、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技能提升、师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团队拓展训练等。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工作要求,树立信心,为自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精神,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新教师入职教育方案,研习营从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转变培训为主的活动方式,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开设了走进联大、互动拓展、执教能力培养、教学观摩与交流、职业发展导航、在线学习等6个模块的活动,帮助新教师“进校门、进课堂、进团队”“近名师、近学生、近管理”,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生、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其中,在执教能力培养阶段,以“让大学课堂更具吸引力”为主线,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聘请教学名师担任小组导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实战演练与公开观摩点评。同时,与学校教务处合作,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系列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组织1轮,为期2个月,受到新教师好评。

2.面向新晋升副教授等特定群体组织专题培训班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教师队伍中的关键群体,围绕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创新性问题,面向全校不同层面的教师,适时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满足不同教师群体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贴心服务与支持。中心每年面向全校上一年度新晋升的副教授,开设专题培训班,以新晋升副教授的学术能力提升为主线,完善设计了培训方案,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改革四个模块的培训,并组织学员结合学校的科研和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进行分组申报的实战演练和专家点评。培训班按学科类别分组,由学校相关学科带头人亲自指导,旨在提升新晋升副教授的学术能力。同时采用专题讲座、学术互动、科研项目申报模拟、在线学习等形式,并组织优秀学员赴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此外,教师发展中心还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组织名师面对面、教师实践计划、中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教师发展论坛和教师职业发展导航等系列活动,对在教学、科研中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教师提供咨询和帮助。

3.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在职教师教学发展

由校教务处牵头,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2010年,学校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奖励暂行办法》《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系列文件,明确将“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列入学校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作出了制度规划。学校先后组织了市(校)级名师开放课堂、与北京科技大学“大手拉强手”、举办“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等活动,要求各教学单位组织中青年教师深入校内外名师课堂系统学习、观摩,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聘请国内外教学督导专家、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来校举办讲座;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截至2012年,约400人次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为期一学期或两学期的系统观摩学习,累计1,000多人次教师参与讲座。2011年,学校启动每学年1次的“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和“教学优秀奖”评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讲课技巧凝练。2012年,学校进一步将“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定位于中青年育苗项目,为“教学优秀奖”提供优秀比赛选手,而“教学优秀奖”则直接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做遴选和人才储备,通过比赛,培育产生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依托学院分中心,开展教师发展特色学术与实践活动

中心积极支持相关特色学院和学科设立教师发展分中心,开展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例如,旅游学院分中心于2011年3月启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期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与行业企业合作,提升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和服务能力。学院实施“教师企业(行业)实践行动计划”,派出19人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选派6名青年教师到北京市旅游委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坚持每年举办“首都旅游发展论坛”“《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等活动,目前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旅游界的品牌学术活动。商务学院分中心以双语教学为抓手,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和素质,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先后选派65名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帮助青年教师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国内外培训、积极推进网络学堂建设、加强全英语(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与交流、基本功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艺术与技巧、教育技术应用等全面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目前,学院承担全英语教学的教师33人,其中专业教师达到32%,成为学院的鲜明特色。应用科技学院分中心建立青年博士俱乐部,以思想活跃、开放交流、学术自由、交流平等为特点,受到教师欢迎,不仅青年教师踊跃参加,一些教授、副教授、老讲师也参与其中。俱乐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主讲课程的建设思路、青年教师科研方向与方法交流、科研实际问题解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交流、宣传工作交流、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取舍观、电商信管类课程改革方向与思路探讨等。

引入全国精品课程和名师资源,建设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平台

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平台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集中全国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研发用于解决校级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服务项目。目前,学校借助这个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学习平台,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发的在线培训课程及相关资源和活动直接接入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同时可以在平台上开展校本培训和师资培训管理。现在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学习平台已经有1,340门课程,并且计划每年新增200门左右,这些在线课程可供本校教师直接选课参训,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和数量进行组合上线,所选课程及公共辅修资源面向全校教师开放,培训有效期一年,参训教师不限人次。在线学习的方式普及丰富了教师课余学习的方式,教师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不受空间限制,课程内容丰富,还有名家讲座,从多角度拓宽教师视野,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目前,学校已出台政策让所有教师通过本系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5

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过去的五年,我省持续将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

从2013年起,我省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实行新教师宣誓制度,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保证课时、记入学分。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采取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案例分析、专题论坛等丰富的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省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抓住庆祝教师节等契机,大力宣传全省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的优秀业绩和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代表和9家长期支持我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金会,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 针对全省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我省坚持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统筹实施教育部和省政府教师招考项目,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破解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教师队伍质量,通过政策引导,着力解决“下得去”的问题,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2012年,省政府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教师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努力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省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计划、免费师范生等项目,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2011―2013年,有900多名免费师范生补充到我省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当中。2015年,通过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国家免费师范生引进、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等项目共新招聘教师7231人。其中,招聘中小学教师2911名,幼儿园教师4320名。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补充音体美教师558人,有效缓解了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同时,我省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通过学生不动老师动的方式着力破解教师编制紧缺、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

五年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名,其中幼儿教师10603名,为“三区”农村地区4475所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搭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层级梯度攀升的“金字塔”名优教师梯队,“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陇原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工作。

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了“陇原名师工程”。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在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遴选产生200名左右“陇原名师工程”人选,围绕师德修养、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术研究等内容,通过集中培训与高级研修、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对名师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使名师人选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所教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鲜明的个性教学特色,在全省和学科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声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陇原名师94名,特级教师127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55 名,省级骨干教师3586名,农村骨干教师3709名。基本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的名优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加速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二五”以来,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紧抓“国培计划”契机,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据统计,2010年我省教职工总数为31.1万人,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5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15%。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自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加。仅2015年,省级教师培训经费就达到2500万元。2010年―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86亿元(2010年1700万元,2011年2200万元,2012年3700万元,2013年4600万元,2014年6400万元),共为我省培训中小学教师31万余人次。

2014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三计划和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年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共计14.3万人次。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国培、省培和外援基金会项目,完成了全年教师培训项目整体设计,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全力打好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紧扣乡村教师实际,紧密结合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在“三计划两工程”基础上,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实施了“精准扶贫国培计划三行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50人以下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培训“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让最基层岗位乡村教师开阔视野,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为乡村教育服务的能力、水平。

在管理方面,重心进一步下移,采取以县为单位,自愿申报、分批推进、自主规划、联合实施的方式。培训更加重视本土培训团队建设,以遴选“金色教苑”和“金种子导师”为抓手,重点支持培训基础好、热情高的地区进行本土团队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同时,严格组织招标工作,精心遴选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加强评估监测,实行第三方绩效评估。

通过教师培训“三计划两工程”、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等,五年来,我省累计培训教师55.9万人次。

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健全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2015年,甘肃省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2015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8月,召开了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国考”和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首次国考,甘肃省14个市(州)设立18个考点,报名考生10196名,报考23483科次。首次定期注册工作也在兰州市城关区和榆中县试行。

此外,2015年,我省还投入2.6亿元,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建设班班通教室1.62万个,全省96%的中小学教师利用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率全国第一。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是甘肃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大力优先倾斜农村教师,增强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交流、任教,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稳定性,促使他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

为了解决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5年10月,我省出台了《甘肃省实施办法》,力争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2015年6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甘肃省把制定本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工作列入省委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精准把握我省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困惑问题,省教育厅围绕《计划》的八项主要举措拟定调研提纲,重点针对“留不住、教不好、下不去”三个突出问题,聚焦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广泛调研。通过走访乡村学校、访谈一线乡村教师、召开教育行政人员、乡村中小学校(园)长、老中青乡村教师代表座谈会,多渠道听取广大一线乡村教师的真实心声,收集到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时以问题为导向起草我省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大力借鉴和吸收了一些地方(临夏阳光工程、天水市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创新经验和成功举措,广泛征求了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专家、城镇和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村民代表、村委会负责人的意见。

《甘肃省实施办法》提出,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重新核定乡村教师岗位编制、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着力加强乡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逐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十项支持任务,“到2017年,力争使全省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为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我省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办公条件等与实施“全面改薄”、建设周转宿舍等工程相结合,整体推进。在修建食堂、宿舍的同时,建活动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室,重视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省政府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自2013年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2015年,我省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县区,覆盖全省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截至2015年12月底,甘肃省共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10788所学校的14.1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金额1.03亿元。

2015年,我省还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到2017年,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人才培养和在各类教师培训计划中向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落实国家有关教师的各项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到2020年,力争使我省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优秀教师得到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待遇保障依法得到较好落实,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贫困地区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6

一、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供需现状与改革价值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处于矛盾之中,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亦是如此,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是矛盾不断优化、解决的过程。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师专业提升培训中,高校对教师发展需求分析不足。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更要进行需求分析,才能切实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制定教师培训与发展计划往往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导向,缺少对教师个体需求的分析。导致供给侧改革中对教师需求分析不足,影响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兴致。其次,在培训开展过程中,缺乏优质培训内容,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在培训计划制订中缺少长期、针对性内容,甚至许多内容与教师教研工作相关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例如,高校教师培训计划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订,一些“高大上”的培训内容十分常见,却缺乏教学案例的支撑,难以触及教师内心症结所在,影响培训的成效。第三,供给侧培训方式设计不合理,教师缺少自主选择权。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制订的教师培训方案、计划往往具有模式化特点,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培训方案则像包治百病的良药,存在千人一面的特点。而且培训大多以“课堂模式”为主,缺少实践性内容,造成培训专家理论知识讲解较多,难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培训,但教师专业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是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议题,但是将其应用到教师发展领域时,也可以发现该理论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解决教师专业提升需求与培训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进而优化、重构教师培训体系。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优化,实现教师培训服务发展的“协调平衡”与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最终提升教师培训服务供给质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助推高校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是需求侧;而学校所构建的培训体系则属于供给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就需要对教师实际培训需求、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培训制度等进行优化,解决传统教师培训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推进制度供给改革,奠定专业提升基础

制度供给改革是保障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结合高校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改革中,首先要建立需求研究机制,在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时,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开展实际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培训对象、教师问题、教师需求等多个方面,为培训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其次是培训方案的论证制度。在教师需求分析基础上,教师发展管理部门要制订培训方案,包括内容、方式方法、专家团队以及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第三是教师专业发展考评制度,主要是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制订操作性强的发展评价机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可量化,让培训机制和目标明晰、明确,同时也指明未来发展导向。

(二)基于教师需求分析,实现针对供给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优质供给,在高校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变革传统教师培训内容、模式趋同的问题,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培训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聚焦教师需求分析,提升教师培训供给的针对性。例如,根据传统教师培训中“一刀切”或者理论多、实践少的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中,可以基于真实情境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制约,借助实际教学情境引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重构,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另外,高校教师发展管理部门需要对校内同质性培训内容,在教师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帮助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教师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在对教师进行精准分类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教师发展需求的精准分析,然后给出实际培训方案与课程计划。

(三)教师专业发展供给信息化,实现精准供给

在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往往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关键优势。借助互联网途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提升教师发展供给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培训系统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库,对教师专业提升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方式等进行针对性调整,有效解决教师培训体系中的“供给真空”与“供给过剩”。在具体实施中,高校首先借助信息化技术,对校内、区域乃至全国教育资源、教师培训内容进行整合、供给,建立校本、区域、国家三层次教师专业发展信息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信息化、精准化。在信息建设基础上,教师根据发展查询自己所需,让被动培训转为主动获取,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能动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供给方法,实现优质供给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7

每一个学生都是科技创新的种子,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研究项目是“星光计划”“五个一百”任务之一。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科普实践、明天科学家、创业能手三个维度系统规划研究项目,为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1.开发科普实践项目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科技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紫金山天文台、古生物博物馆、科技馆、桥梁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科技场馆资源丰富,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站在科技教育的前沿,这些资源为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我们立足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设计了“寒暑假科技周”“快乐星期六”“走进科技场馆和高校实验室”“校园科技节”等“星光计划”科普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野外考察,开放“星光计划”基地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使广大的中小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体验、做中学,还可以零距离接触科学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一些科学家应邀成为南京中小学科技讲堂的主讲教师,他们走进中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培育重点实施项目

为了适合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整体布局不同学年段的重点项目:①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小论文),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与的项目,通过校、区、市三级活动开展,每年参加市级竞赛的学生作品可达700件左右;②在初中教育阶段,首先在物理学科创设了学科实验能手项目。南京市物理骨干教师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实验能手竞赛活动;③在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既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南京市在全面落实高中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大项目”研究,两年组织一次全市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除了持续实施机器人、航模、业余无线电等南京市传统优势项目,我们还从台湾引进了POWERTECH创意仿生机器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助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规划力、想象力、分析力等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小学和初中年段的重点项目。

3.丰富学校特色项目

“星光计划”通过研究项目的设立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前,南京市一百多所“星光计划”基地学校,设立了近200项特色研究项目,不同的学校依据学生特点、资源条件及教师特长,开发学校特色项目,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普通高中学校的项目,强调其研究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项目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如南师附中的系统动力学项目、第一中学的天文项目、金陵中学的发明创造和机器人项目、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数学兴趣活动、中华中学的生物兴趣活动、第十三中学机器人项目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环境保护、航模、海模、车模等项目强调科普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长江路小学的化学兴趣活动、江宁科学园小学的机器人、梅园中学的航模、溧水白马中学的环境保护等项目,更加强调从科普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职业高中的动漫、单片机开发、烹饪、环境设计等项目则强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

二、深化教研,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实施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的实施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星光计划”拓宽了学校科技创新的视野,提升了学校科技教育品质。教研引领是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实施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学研究推进了“星光计划”项目资源深度开发、促进了教师科技教育能力的提升及项目成果转化应用。

1.以课程视角推进项目深度开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星光计划”项目研究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中,“星光计划”研究项目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系统、评估缺乏依据的问题,有些“星光计划”项目受众面不够广,集中在竞赛活动或特长生群体。因此,我们在近两年积极推进课程视角的项目开发,系统思考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及发展性评价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案例呈现等,将“星光计划”研究项目进行课程转化,建构“星光计划”基地学校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如凤游寺小学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项目研究,通过课程化设计,与学校课程整合,形成了“会飞的花朵、认识蝴蝶、教室里的蝴蝶、春日寻蝶、蝴蝶节”五个单元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课程。通过对项目的课程化思考,使得项目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明晰,受众更别广泛。

2.以教学研究提高教师项目实施能力

在“星光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了项目研究中心组建设,培训种子教师,组织教师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努力通过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提高项目实施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星光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星光计划”培养“一百个指导教师团队”的要求,“星光计划”积极开展了教师培训。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小学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学科的教研员们积极参与“星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活动,将“星光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初中物理学科汇聚全市各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力量,研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遴选并开发学科实验能手的实验项目,使得“星光计划”项目研究与国家课程融合生长。围绕着“星光计划”的项目,我们设立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中小学科技讲堂,如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展了“动手学科学”活动,专家不仅为学生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且对“星光计划”基地学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另外,我们还通过划分“星光计划”项目组群,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在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提高“星光计划”项目实施质量。

3.以课题研究推进项目成果转化

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基地学校纷纷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不少学校将研究项目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设立课题进行研究。如长江路小学将“星光计划”项目与“做中学”项目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系列研究。南师附中“系统动力学”研究项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其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交流。2010年,南京市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承担了子项目“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区域培养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南京市8所不同特色的“星光计划”基地学校参加了研究,成为实验学校。经过研究,我们从实践中提炼出南京市具有区域特色的“行政推动、教研引领、自主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课题实验学校也提炼出了本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基本模式。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梳理了南京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星光计划”的实施与效果,推进了学校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

三、激发自主,形成学校创新教育特色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星光计划”作为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战略,亟需转化为中小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觉行为。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文化积淀和课程特色,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激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学校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1.以丰富多彩的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高级创造力与普通创造力,是不同人才创新能力的新界定。高级创造力就是那种为少数人才所拥有,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看法的创造力;普通创造力或者民间创造力则是指多数人所具有的创造力。创新教育应为全体学习者都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群体发展科学素养的需要:一是少数将成为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尖子生;一是大部分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创造能力,富有思想的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三个维度的“研究项目”设置,如同三驾马车,引领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前行。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研究项目;不同的研究项目学校定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大空间的学习资源选择;普职科技教育资源打通,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年来,南京市“点面结合”,推动项目研究的多元化,市级层面抓重点项目,学校抓面向全体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系统,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

2.以特色项目建设带动学校创新教育发展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8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使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为此,英语教学也随之改革。这样,英语教学的改革既为英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势在必行。

一、知其所以然,认识教师专业与专业化的含义

1.教师专业

教师专业,就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的一种专门职业技能。这种职业,具有高深而独特的专业知识及高深的技术,需要教师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相应专业的系统学习或进修才能获得。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初就是通过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习得。

2.教师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一个教师职业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而英语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英语教师个人成为英语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英语教学专业技能与方法。

二、行其之所然,循序渐进养成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特质

1.理论学习阶段

要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初中英语老师,第一阶段就是要学习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和有关资料,通过听讲座、读论坛、看专业书籍、学习基本理论,初步成长为学习型的初中英语专业教师,促进自身英语专业教学水平的专业化。

2.以校本培训活动为载体,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1)加强自主学习式的校本培训。学校根据学校计划,由英语科组组织英语教师自我规划,加强自主学习。要求每个英语老师订两份英语学科杂志、买三本英语教学用书,每个月上交学习

心得。

(2)大力开展师徒帮带的校本培训。学校要求英语选出英语科组的年级学科带头人,再由学科带头人招募“学徒”,一帮一或一帮三地帮带培训。要求“学徒”教师学习带头“老师”的备课、说课与评课。

(3)切实落实现场诊断式的校本培训。每周都要有个人展示课与公开课,全科组老师听课、评课,及时对上课老师的教学进行观察和诊断,并指出与改善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其教学

水平。

(4)全面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校本培训。如我们振安学校托管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两校资源共享,本校的老师走出去学习、取经,他校的老师请进来指导我们教师的成长。

3.以课例研究为行动研究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化的提升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聚焦课堂,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提升的轴心,通过阅读课例、观看课题等形式多样的课例研究实践,让初中英语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三、保其所以然,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支持与保障

1.领导高度的重视

各级领导,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导主任与科组长要高度重视,要意识到培养专业化老师的重要意义,要具有提升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决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切实为提升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2.有计划、有方案、有组织、有落实

要切实提高英语老师专业化水平,学校要有学校专业化提升的工作计划,教导处与教研组也要有配套计划,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相关工作。例如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校本培训,负责人是谁,培训人是谁。责任到人,包干到“户”。

3.英语教师要有进取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与成长的关键作用力。同理,英语老师的自身进取心与学习力,是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所以,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学好学的进取心。

4.要具备一定的基本专业教学技能

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过程中,要懂得听说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的指导方法以及写作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术、多媒体的操作、PPT课件与微课的制作。

总之,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它关系到英语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一言以蔽之,我们应高度重视,有计划、有方案地进行,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队伍。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9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每学期以组为单位,由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长负责,针对学校研修主题,从学情出发,结合本学科实际,诊断提炼、研修论证、准确表述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4.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手册的引领,依照自主探索之页进行“点穴式”学习,自主学习之页进行“健身式”学习,帮扶之页的“对接式”学习,微信群的“交流式”学习,上网、图书室的“寻策式”学习等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得到解决问题的预想策略。

5.开展“我的主题我的课”探索公开课(评比课)活动。每学期按照预想策略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课堂实践探索,要求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探索课中选上一节公开课。这次探索要经过至少两次基于主题的“研磨”,一次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研磨,一次是听课议课的修改设计和公开课的研磨。这次探索公开课的成效作为各年段推选学校优质课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进一步落实大安市教育局主题研修工作的要求,促进教学研究向着科学、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互促、互补,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为研修理念,结合安广、乐胜、月亮泡、红岗子、烧锅镇、丰收六所中学校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结合市教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探索课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安广片主题研修核心理念: 沟通协调,创造机会;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凝神聚力,扎实研修;涵养师德,锻造师能;聚焦课堂,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现状与发展契机。

我们六校共有200余名教师,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仅有10人,学科带头人仅有5人,名师少,无法打造精英团队;晋升高级职称的多是老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新教师虽有热情,但是经验不足,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专业发展步伐缓慢。加上我们片区都属乡镇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生源质量不高,习惯养成不好,升学率较低,缺乏社会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于是教师们也就不思发展,不善发展,不爱学习,不喜研究,不求进取,茫然无绪了。

大安四中主题研修现场会的召开,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路。李元昌老师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研修系统,恰好可以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精英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借助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来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自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主题研修的策略、内容和形式

1、策略

引入“问题—学习—探索—问题”研修系统,全方位开展主题研修。各学校联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并将其合理整合,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我们还将聘请区域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研修网络。

2、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主题研修框架主要由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定方向)---各学校校本培训(定内容)---研修组集思(定问题)---教师自主研修(定主题)四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

(1)各校领导层定期研讨交流。每学期初六个学校的领导层召开一次碰头会,确定各校主题研修工作的大方向。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提供典型课例,商榷片区大型教学活动,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机会。

(2)各学校校本培训。各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研修组集思。研修组活动是主题研修的主阵地。各校研修组要从主题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各学校主题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4)教师自主研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每个教师都要制定年度个人主题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教师成长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主题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

四、工作设想与展望

1.完善研修系统。

(1)各校成立研修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由校长担任组长,监督指导并全力支持研修工作。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带领中层领导开展研修活动。中层领导负责各自年段(或学科组)的研修活动。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制定)

研修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领导责任制度、领导自主研修制度,根据制度制定各项评估细则。领导职责明确后,各年段主任组织各研修组组长结合本年段特点,互通有无,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组制度,进一步合理分配组员的分工,通过明确分工形成组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研修氛围,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研修计划。

各学校根据校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本学校的研修方案并做出研修活动计划。各校研修组依据学情,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研修组的研修方案和研修计划。认真策划好组内常规研修活动和特色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过程精细,具有实效性。制定的计划要经过年段主任的审核,通过后认真书写在研修组研修手册上,作为学期末检查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

3.确立研修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主题。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0月21日至26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辽宁省申报的7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进行了督导检查,大连市申报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金州新区五个区均以高分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党的十报告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表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已不再是一般的工作导向,而明确变为工作任务。因此大连市政府、教育部门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在高度关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区域内“后发展学校”的提升与改造,这是政府与教育部门所采用的强力推进策略之一,在今后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各区都明确确定了2~3所要提升与改造的学校,大连市计划内共有40所。为了使得“大连市义务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计划”落实更具科学性,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市40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

1调研的基本情况

根据大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提供的相关材料,我们查阅了省内外有关后发展学校(即薄弱学校)的含义、标准,及有关各级政府对改造推进后发展学校的意见通知,认为“后发展学校”的界定可以理解为:“后发展学校”是我市教育局在2013年度上报市政府各区要提升改造的学校时,使用的称谓。划分的基本标准是从办学条件、骨干教师配备、学校管理、教育质量这几方面。用这一称谓,表明了我们的教育行政对学校教育发展认识新的理念,有些学校目前在某一方面弱一些,但是只要采取改造与提升的办法得当,学校会有迅速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1.1方案设计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所内相关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调研方案。设计了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和对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访谈提纲等工具。为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我们取消了对家长的调查。

我们全所分为六个组,对全市十四个行政区划,四十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各调研组在所负责区域,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后发展学校存在情况、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采取了和准备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办法,来改变学校的现状,推动学校的发展。

因为全市14各县市区体样较大,资料过于纷杂,我们在这里仅选取两个组的调研情况,做一汇总分析。这两个调研组集中在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主城区中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高新园区,和处在向“基本均衡”发展中的旅顺口区。

1.2调研方式

1.2.1调查问卷

调研组向所到5区13所学校的全体教师发放了问卷,并在每所学校抽样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69份,回收314份,有效问卷300份 ;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30份,回收1107份,有效问卷 1089份。

1.2.1访谈与座谈

本次调研还对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共5人。主要围绕“您认为目前阻碍学校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后发展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后发展学校的师资问题”、“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后发展学校加强管理?”、“上报的这几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区处于什么水平?”、“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等等进行了访谈。

对被调研学校的校长(13人)我们主要围绕“本区域把贵校上报市教育局,作为两年内要改造的后发展学校,主要依据是什么?”、“贵校上报的改造方案是怎样形成的”、“目前你了解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和解决办法帮助与提升贵校?”、“学校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师资问题(老龄化问题、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配置不起、骨干教师力量薄弱)”、“你认为本校的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学业水平分别处在区内所辖学校哪个层级内(上、中、下)”等话题展开。

同时调研组在13所学校召开了13个教师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主要有在该校工作年限最长的(代表老教师),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代表年青教师),中层、区市级教学骨干等等。主要围绕“通常评价一所学校,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条件(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这里多指学业水平),您认为目前阻碍贵校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学校采取哪些措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如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校本研修、对师德建设的要求)”等等话题展开。

1.2.2实地考察

调研组还对13所学校的校舍、操场、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的场所情况、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并对陪同的学校领导进行了随机访谈。

2数据汇总与情况分析

实地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分别整理了座谈和访谈记录,把各地区共性的和个别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进行了统计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与调研的人员再次研究分析了相关数据和材料。

2.1确定为后发展学校的原因

这些学校被确定为后发展学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校舍陈旧老化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这几个区作为教育强区或正在创建基础教育强区。旅顺口区的江西中中心小学、长城中心小学、盐场小学,高新园区的龙王塘中心小学和大连63中,都是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但按高标准衡量办学条件,校舍明显陈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或老化。

2.1.2办学规模过小 生源少质量差流动性强

由于区域布局的不断调整,先前的居民区目前已变成了商业区或其它中心,地区生源大幅减少。如西岗滨海小学所在地区学生生源稀少,每年级一个班,班级人数最少不足10人,最多20人,超小的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资源既得不到充分合理使用,也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学校教育缺乏对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生源质量差、流动性强,是这些学校共同特点。一是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比例大,多数到该校学生总数的50%左右,如中山区春海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比例高达90%(这些外来务工者,早出晚归忙于生存,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教育);二是生源地学生质量不高,这些学校所在地,有的是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学生多由祖辈带管,有的是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渔民、矿工),整体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显得特别薄弱;再者正因为外来务工子弟所占比例高,学生的流动性特别强,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教育,认为这个地方工作环境不合适,就离开此地到一个新地方,孩子也一起被带走,像大连63中、旅顺盐场小学等学校,学生的流动比例每学期能高达10%左右。所以,调查问卷显示,70%的教师认为生源是阻碍学校发展最重要的问题。

2.1.3教师结构性缺编 新聘与骨干教师作用受限

旅顺口区与高新园区5所学校都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主要体现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学校常年外聘上课教师,普遍缺少艺体科专业教师。与校长的访谈和教师的座谈中,这两区100%的学校都谈到这一问题。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在骨干交流上也存在问题。一是外校交流来的骨干教师,在短时间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骨干教师交流到“后发展学校”,因为教育对象的不同,学校文化的不同,也影响或制约了其本人的专业发展。

对于新聘教师,由于招聘过程是区里统一组织实施,学校只上报所需学科、人数。招聘对象的是由区里直接组织测试选择决定,学校只有接收权无选择权,缺少与新任教师入职前的沟通交流,双方的需求彼此不了解,因此存在招聘教师不符合学校发展需要,不适应本校工作的情况。

2.1.4经费投入有限 专业引领与支持匮乏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旅顺口区有近50%的教师,认为经费不足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由于经费有限,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观念理解不深,所以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与实施显得迟缓与滞后。

再者学校规模小,常常是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科、或者只一个教师教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在校内缺乏同伴互助;同时教师每个学期仅能够参加几次区内教研,教师在参加活动中受到启发,但回到学校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教研跟进,教师积极探索意识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很快淡薄。

由于缺乏专业引领与支持,即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科学诊断与把脉需要,也无法促进教师主业发展的教育科研需求。

2.2学校现有的发展与提升的有利因素

2.2.1区域政府已把改造学校办学条件纳入规划中

面对校舍相对老化,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正在创建教育强区的旅顺两级政府(旅顺口区、学校所在街道)已经积极地对江西中心小学与盐场小学进行重建或换建,长城中心小学也在区政府与所在街道政府的运作下,正准备争取由大连北城集团投资1~1.2亿元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小学。高新园区所辖的大连62中与龙王塘小学也在两级政府的关心下准备重建。

2.2.2区教育行政积极规划因校制宜促进学校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区域教育行政,聘请专家为学校诊断设计,整体构架,寻求学校发展的最佳生发点。如西岗区要求所有学校根据学校自身历史发展与现状及未来发展需要,整体构架各校发展理念。根据各校学校文化发展设计构架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区域内学校中层以上的干部统一管理使用,其他教育资源通过协调实现共享。沙河口区通过调整政策,采取措施从政策上干预,以力保学校生源回流,保证各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

2.2.3区教师进修学校加强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区域教师进修学校采取加强对“后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引领的倾斜政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将“后发展学校”作为区域教研基地校,派教研员定期入校进行专业指导,并实行校际间教研互助。高新园区教师进修学校也把大连62中与龙王塘中心小学划到本校业务指导重点学校之中,规定每年在两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次数与具体内容,明确各科教师教学上要达到的水平。

2.2.4学校主动想办法实施优化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到的“后发展学校”,校领导都能对本校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定位把握比较准确。学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具体措施和实施策略,主要表现在教学与德育两个主要方面。学校工作和发展主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对学生抓品德养成,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为目的;对教师抓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许多实施策略已有前期的实践基础,目前正在不断改进优化。有些学校是以特色发展为切入点和生发点,如大连中山区的38中以学生成长规划、滨海小学以海洋文化为学校特色教育。有些学校针对目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或阻碍,想办法协调解决。如为解决生源少的问题,沙河口区白云新村小学积极在社区开展宣传,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主动向外展示学校,增加社区居民对学校的了解。中山区大连38中学为减少生源外流,主动与对口小学进行初小衔接教育探索,将养成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中,为学生日后升入初中做奠基衔接准备。同时针对初中班主任工作薄弱的情况,邀请小学班主任到校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初中班主任工作质量。这些措施提高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得生源出现回流现象,达到了对生源的保护。

3对策与建议

改造“后发展学校”是我市推进高品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一重要举措。根据本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各区市县和各“后发展学校”制定的提升计划和改造方案,对我市义务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以颁布的相关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保障“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提升和改造“后发展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问题,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科学、有序、稳定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导向,各级教育部门要以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教育法案和政策为依据,以《大连市义务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计划》为行动指南,制定区域和学校的提升改造计划,使“后发展学校”在提升改造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改造计划的提出,可以使“后发展学校”问题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了达到目标和改造标准,各区市县都要建立评估和扶持机制,对“后发展学校”提升实施有效干预,这在客观上会刺激和推动“后发展学校”提升和改造的进程。

3.2以制定有效的改造计划和程序为机制,推进“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有序运行

“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由政策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必须重视制定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后发展学校”改进计划和改造程序,实施“后发展学校”改进提升的全过程管理,使“后发展学校”改造提升有序运行,并逐渐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要赋予“后发展学校”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资金、设备和师资的扶持,并积极争取企业、社区和家庭参与“后发展学校”的改造,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学校师生在“后发展学校”改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为了保证“后发展学校”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提升改造的效率,必须探索出“后发展学校”的改造程序,这一程序应该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改造程序应包括如下步骤:鉴定“后发展学校”――提出改造计划――实施改造计划――评估改造成效――提出新的改造计划――实施新的改造计划等。鉴定“后发展学校”是改造的前提,应制定严格的鉴别标准和程序。鉴定为后发展学校后,各区域要在相关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相应的改造计划,该计划需要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改造的步骤,包括解决投入问题、管理问题、教学实践问题。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委托“后发展学校”评估组对学校的改进情况进行动态审查与评估,为制定进一步措施提供依据,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校进行,帮助进一步查找原因,调整政策。

3.3以提供专门的资金与技术扶持为措施,确保“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顺利实施

各区市县要针对“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计划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在经费方面,除正常的财政预算之外,每年应向“后发展学校”提供一定数额的追加专项拨款,提供经费保障。

对“后发展学校”的提升改造措施,不仅要有资金扶持,还要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对“后发展学校”的技术支持应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区教科研部门、学校三方共同承担,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成立后发展学校评估与扶持小组,委派评估与扶持小组执行认证、监督检查,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委派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后发展学校”任职任教等。市区教科研部门主要帮助区域和学校提供分析模型来鉴定学校优势和不足,准备认证检查及实施改进计划。学校则根据评估与扶持小组的报告和实际需要,制定学校的改进计划。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区教科研部门、学校各主体之间职责划分明确,保证扶持的有序实施。

3.4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为重点,培植“后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对“后发展学校”的提升改造必须要把提高“后发展学校”师资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除了组织“后发展学校”教师参与各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外,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后发展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加强区域专业引领,切实增加教师参加区域教研的次数、增强区域教研跟进指导力度。将“后发展学校”设立为区域教研基地校,指派教研员到校进行专业指导,并实行校际间教研互助。建立区域内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小组成员由区域内各学校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组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小组的各种交流活动使各校之间、教师之间能够共享材料、经验和心得,以此提高“后发展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师交流制度,以提高后发展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师流动由本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和乡村之间、偏僻地和非偏僻地区间的交流,要调整教师交流的时间设定,使教师流动能满足各校教师在“质”和“量”上的动态平衡。各地区可以探讨制定对到偏僻地区的“后发展学校”任教的教师提高待遇的专项政策,通过提供更加优惠的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后发展学校”任教。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11

人力是一个涉及质与量的课题,我们要优先做好栽培本地人才的工作,而培育人才始于教育。我们会由2017/18学年起实施免费优质幼儿园教育政策,向幼儿园直接提供资助,大力提升幼儿园教育的质素,为儿童的均衡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基础教育是累积知识、培养品格和自我装备的重要阶段。我们一方面会加强支援中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升学就业辅导服务,协助青年人认识自己,筹划未来,另一方面我们会提供灵活多元及多阶进出的升学、工作和进修途径,以及推广持续学习,以装备青年人追求他们的理想,并加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我们会继续提供升读优质专上课程的机会,并会开拓和推广职业专才教育,以迎合青年人的多元兴趣。

除学校外,家庭的支持和培养维系着青年人的成长,所以我们须巩固家庭作为本港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会与社会各界协力缔造有利家庭的环境,强化家庭的功能。

二、新措施

(一)幼稚园教育

从2017/18学年起落实免费优质幼稚园教育政策,循多方面提升幼稚园教育的质素,具体措施如下:

?S向合资格的本地非牟利幼稚园提供基本资助,让幼稚园为所有合资格儿童提供三年优质半日制服务。政府亦会为合资格的全日制及长全日制幼稚园提供额外资助,以及修订规划标准,以逐步提供更多全日制幼稚园学额;

?S进一步改善师生比例至1:11,加强照顾儿童的多元需要。鼓励幼稚园设立专业阶梯及提供具竞争力薪酬,挽留和吸引优秀教师;

?S因应幼稚园的学与教经验、社会转变及未来需要,修订《学前教育课程指引》;

?S优化“质素保证架构”,强化幼稚园的管治和透明度,并加强政府监察;

?S加强照顾有经济需要家庭的学童、非华语学童,及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童;

?S加强家长参与及家长教育;

?S长远而言改善校舍及设施,及研究增加幼稚园校舍供应。

在新政策于2017/18学年正式落实之前,邀请关爱基金考虑推行项目,在2016/17学年先为有经济需要的家庭提供一次过的幼稚园学生就学开支津贴。

(二)中小学教育

新学制高中阶段的中期检讨工作已经完成,我们已分阶段公布各项建议。为优化高中课程的推行,以及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与相关辅导服务,政府计划将两项经常性津贴包括“高中课程支援津贴”及“生涯规划津贴”转为常额教席,预计可提供约1000个学位教师职位。

为照顾学生的学习利益及进一步稳定教师团队,资助中学如有足够理据,学校在2013/14及2014/15学年因减少中一班所引致的过剩教师可获延长保留至2017/18学年结束。

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政府建议成立8亿港币的“资优教育基金”,支持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栽培10~18岁的特别资优学生,提供学术及非学术的特别培训和个人辅导。同时,教育局亦会继续推行校本资优教育计划,包括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并成立学校网络分享实践经验,以使学校能发掘更多人才,丰富本港人才库,增加我们的竞争力。

鼓励学生学习位于“一带一路”地区的语言,以增强与这些国家人民的沟通能力;并在有关学科和学习活动中,加强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等发展,让学生思考国家“一带一路”策略在今日的意义、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及可带来的机遇。同时,在“优质教育基金”设立优先主题,鼓励学生多认识“一带一路”及与相关地区交流。

(三)专上教育

增加“特定地区奖学金”的名额,以鼓励更多位于“一带一路”的东盟及邻近地区的学生来港就读。

加强对来自“一带一路”地区的留学生的联系和支援,从而促进他们对中国与香港文化的认识,以及鼓励高等院校安排香港专上学生到“一带一路”地区作交流、考察或短期实习等,以期增加整个地区之间的互动及交流。

提前检讨如何扩大三年试验期的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的范围,让更多在内地读书的学生受惠。

(四)职业专才教育

积极考虑如何落实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于2015年7月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的建议,包括进行一连串宣传及推广活动;全数资助中学提供应用学习课程;藉延长职业教育和就业支援先导计划,多惠及两届共2000名学生;支持主要的职业专才教育机构举办大型技能比赛。

经考虑专责小组建议及职业训练局于2015年8月提交的策略性校园发展计划后,计划首先在市区预留一幅土地,供职业训练局兴建具规模及现代化的校舍。

三、持续推行的措施

(一)幼稚园教育

实施免费优质幼儿园教育政策前,继续推行学前教育学券计划和幼儿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向就读合资格幼儿园学童的家长提供资助。

(二)中小学教育

继续实施纾缓措施,让中学在整体升中学生人口逐步回升前持续发展,并稳定教师团队。

监察跨境学童及内地妇女在港所生,而父亲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婴儿(即“双非”婴儿)对公营小学学额的需求,继续实施弹性措施,增加学位供应以应付需求,包括在有需要时暂时增加每班学生的人数,以应付短暂的需求;透过小一入学统一派位的修订安排进一步分流跨境学童,以及充分利用现有出入境管制站的处理能力,在边境地区采取适当的交通及保安管理措施,继续为年幼跨境学童提供利便安排。

监察人口变化对公营学校学额供应长远规划的影响,包括“双非”婴儿对中小学教育带来的短暂影响。

监察国际学校学额的供求情况,并主要透过分配空置校舍和全新土地及支援现有学校扩充等措施,促进国际学校的发展,以满足特别是来自海外家庭的需求。

已完成新学制下的高中课程、评估及相关措施的中期检讨,并持续为学校提供专业支援,提升学与教的成效,包括照顾学生的学习多样性。

已就更新科学、科技及数学教育课程,向学界收集意见,并已举办教师STEM论坛,及将举办相关的学生博览会,并继续举办教师培训及学生学习活动等。

继续进行中国历史科、世界历史科等人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更新工作,同时透过活化课堂的学与教资源及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扩阔他们的国际视野。

总结《加强公营学校行政管理试验计划》的经验及成效,继续透过不同渠道推广良好做法,并为其他公营学校及教师提供支援,让他们受惠。为校长及教师提供有系统的课程及管理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新学制的最新情况。

由2015/16学年起全面推行《第四个信息科技教育策略》。主要措施是为全港约1000所公营学校建立无线网络校园,以配合学校使用流动计算机装置进行电子学习。直至2015/16学年上学期,已有约一半学校完成有关工程;其余约500所学校亦会按计划于未来两个学年展开工程。此外,其他工作如建立学校卓越中心分享经验、修订课程、学校领导人及教师培训、增加电子教材等都已开展。

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正按照计划,如期推行不同的项目,如改善英语教学、少数族裔学习中文的研究、支援幼儿学习中英文,为少数族裔离校生提供职业中文课程等,促进有利语文学习的环境,以推广两文三语,提升本港学生的语文水平,配合社会不断转变的需要。

为中学提供支援,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推动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及相关辅导服务;继续拓展学校与工商界及有关机构的合作,在2015/16学年起的三年内,推动更多工商机构与学校加强伙伴协作,举办不同的职业探索活动,加深中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为日后升学和投身社会作好准备;亦透过整合当中有效的元素,建立商校合作展示平台,分享成功经验。

继续采用多元化策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内地交流机会,让学生透过亲身体会,从多角度认识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以及加深了解国家与香港的关系。

在2015/16学年开始推行一项为期三年的试办计划,为与内地学校缔结了姊妹学校的本地公营及直资计划下的中小学和特殊学校提供专项拨款及专业支援,以进一步促进两地姊妹学校的专业交流,及提升姊妹学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继2015/16学年公营小学的学位教师比例由50%增加至55%后,在2016/17及2017/18学年进一步把有关比例分别提升至60%及65%,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小学教育行列,提升教学质素。

(三)专上教育

及至2018/1年,逐步增加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高年级收生学额至每年5000个。

支持教资会进一步推动教资会资助院校国际化的措施,例如资助各项由学生创始并鼓励多元文化融合的项目。

提供拨款,以支持职业训练局推行工作实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更易于适应工作环境。

采取“一篮子”措施,支援自资专上教育界别优质及持续的发展。至今已推行的措施包括:

在批地计划下已分配11幅土地及6所空置校舍。当局在2013年修订计划,以涵盖开办兼读制经本地评审专上课程的自资院校,以及在计划下以象征式租金提供空置政府物业;

在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下批出39笔贷款,约共73亿港币。该计划的涵盖范围在2012年扩大至资助拥有学位颁授权的自资院校兴建学生宿舍;

注资总额达35.2亿元的自资专上教育基金会继续提供奖学金及奖项,并提升自资专上教育界别的教学质素。

通过政府奖学基金和自资专上教育基金,在2014/15学年为专上学生提供超过9000个奖学金和奖项名额。

逐步加强专上教育的质素保证机制,并透过新成立的工作小组,监察就教资会资助院校副学位部门引入的定期外部质素核证的落实情况。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篇12

新时期校长要迅速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力。一所好学校, 不仅要有好校长, 更要有一批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好教师, 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主要内容。校长要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 要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实施措施, 积极营造氛围, 增强教师主动发展意识, 引导、激励教师努力实现自主发展。要立足课堂教学实际, 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性, 让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专业化程度。

新时期要求校长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就要求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提升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等的能力。

新时期校长要积极参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深入课堂, 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参与、研究、评价和指导课堂教学,是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2新课改需要校长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作为实施课改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的教学领导力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正确引领上。校长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 把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与学校的办学实际有机结合, 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切入点和创新点, 与全体教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如何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 提升校长的课程规划能力。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近期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评价管理等可操作的整体方案, 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核心问题是通过研制学校课程计划, 找准国家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的结合点, 把课程计划的编制和修订,作为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抓手, 使校长进一步认识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内涵和价值, 逐步掌握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落实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方法, 增强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整体规划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把这些资源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多途径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

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利用学校综合资源的过程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在课程领导的实践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创建学校高品质课程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使用, 还是对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从某种程度上讲, 都需要依靠教师在"课程" 与"学生" 之间建立起有效衔接的通道, 实现课程价值在学生身上的转换、生成与发展。因此, 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同时, 构建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共同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