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2 19:49:07

青年政治论文

青年政治论文篇1

所谓“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三大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习惯上被定义为“互联网”。然而,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手机短信媒体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第四媒体”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媒体”自产生以来,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的影响是直接和客观的。青年群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并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开始就成为“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第四媒体”环境对青年受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的影响也是直接和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又使得“第四媒体”环境在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第四媒体”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

一、“第四媒体”的特征

第一,从“第四媒体”的特征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普遍的观点认为,“第四媒体”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广泛性和特定性的统一。与传统传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的地点、活动空间和既定的时间,受众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体”要广泛开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造成了受众在“第四媒体”中行为观念的差异性;二是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虚拟性可以被认为是“第四媒体”最重要的特征,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虚拟的活动,充分显示了“第四媒体”的虚拟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体”条件下,又存在着真实的一面:虚拟环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的反映;“第四媒体”的用户在虚拟代号的后面,又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三是互动性与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体”中,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另外,“第四媒体”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时性与易逝性的统一。“第四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第四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从“第四媒体”的形态来看,由于“第四媒体”在外延上包含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网络,因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包括万维网(即3W网)、电子邮件报刊、电子公告版等;而手机短信媒体的主要形态则可以从其服务功能的形态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务、增强型短信息服务和多媒体短信息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交易型、资讯型、娱乐型及数据库型等多种类型。

二、“第四媒体”与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第四媒体”的发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门科学的理论前沿,必将大大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体”的出现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减少了实践中摸索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体”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被“双向互动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从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传播,必然导致新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青年受众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增强自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科学性。一是网络文化的现代化丰富性,有助于开阔青年人的视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有助于青年人确立全球观念、效率观念和民主观念;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识;二是在“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时传播的,有助于青年受众道德智商的培养。

2.“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相背离性。随着“第四媒体”的迅速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表现为传播者大众化了。在“第四媒体”环境中,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相当数量的人群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存在着差距。青年群体由于是“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这种传播者大众化必然会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单向传递性特征,使得受众始终是被动接受信息,处于信息传递的客置。一方面,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传播者经“把关人”过滤之后传向受众的;另一方面,即使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但是这种权力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受到诸如传媒条件、时空条件的限制;在“第四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的权利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从而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对“第四媒体”的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将会使青年群体面临被异化的危险。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异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体”的异化,无论是信息需要的异化还是“第四媒体”的异化,都将最终导致青年这一“第四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异化。

三、“第四媒体”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从“第四媒体”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技术途径和非技术途径。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一是被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把关人”的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有害信息。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众传播,从而起到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第四媒体”环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但这只是消极的被动式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发展;二是主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要在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包括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扬主旋律;在各个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人到形象生动的栏目当中;建立相应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等。其次,从非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监督制度,加强网络宏观管理,独立运行的“第四媒体”监督组织应具有信息、学者参与、公众动员等功能。同时,要以法治网,加强网络法治监管力度;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等。超级秘书网:

青年政治论文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国有企业之中,使得国有企业发展又有了新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对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便成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实施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相当的不完善的,在对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的时候,没有完善的机制进行总体统筹,这样就使得工作很难良好可持续性的进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保障机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

1.1.2对于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其没有良好的理论导师和实践机会。1.1.3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缺乏必要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性非常低。

1.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时效性

对于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来说,是比较与时俱进,追求时尚的,但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时就是十分的抵触,这种教育模式的枯燥。死板,方式方法的单一、理论的陈旧,极大的磨灭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了。

2.促进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措施

对于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在仓道来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就有提到说:“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想成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各种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员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国有企业在进行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每个企业环节中去,将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国有企业本身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

2.1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有经济发展相结合

将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的核心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每个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去。国有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完美的结合,通俗来讲就是,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有离不开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如果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就会偏离经济发展的方向,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就会变得死板,难以发挥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维护好这两者的协调发展,使其相互配合,不断的完善。如果利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来指导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就要做到:首先是青年员工要正确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青年员工一定要看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意识到企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把生产搞上去,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这个核心的理论指导,为其服务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明白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白其每一步是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继而进行完善。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激励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价值理论,是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一个好的国有企业文化可以积极的引导青年员工在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创造更好的企业精神,塑造更好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一个良好的国有企业文化可以使青年员工正确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树立员工规范的工作行为,使员工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和努力工作,积极的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与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有企业共同的利益,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也会随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的思想特点,对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会变得复杂多变,会有各种新的状况和问题出现。那么这就说明,在新时期下的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的,工作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加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又要在实践中将各种理论落实到实处,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准备,促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得到良好的发展【2】。

参考文献:

青年政治论文篇3

著名文化学家哈里森认为,文化不是一个自变量。影响文化的因素包括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位置、政治以及历史环境变化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产生一样,都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境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样的,造成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是一个当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理应不能止步于对现状的清醒认知,而更要的是在于客观分析其原因,并从这些分析中探寻解决的办法,避免历史的重演。以文化传承的历史来看,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的错位批判、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样一些历史因素。

1.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是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历史原因。

当西方列强在一个世纪前,用侵略的铁蹄踏破满清大门时,中华民族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急剧动荡中,“五四”爱国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展开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当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现实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成为历史的主角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就在“五四”运动开始后的半个世纪之内,一场“”再一次使中华传统文化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这一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重新复苏,并化为现实的力量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最后的尊严。在短短一百年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在客观上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笃信与遵从,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如果说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半个世纪前的“”可谓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粉碎。在短短一百年间,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不仅严重侵蚀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根基,而且直接影响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转变,造成了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震荡性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强大的力量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功利主义获得了死灰复燃的机遇。“就业至上”论成为学习的惟一目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为高校教育的评价指标。英语、计算机、法律、经济等一些“实用”的知识与教育不停地吞噬着“不实用”的传统文化课程的生存空间。在社会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人心。各种新奇、前卫的商业炒作迅速吸引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并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不断膨胀、发酵,最终彻底吞噬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唯经济论已经转移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原有兴趣。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使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以致知之甚少,也难以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在经济基础发生转变之时,也正在经历着震荡性的缺失。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多元的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具有强势地位的影视作品、信息技术,对我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一些人开始用西方文化取代对现代文化的定义,文化领域中“崇洋”也随之死灰复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阶段,对外来事物往往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迷茫和怀疑充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接受,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时刻遭受着新的挑战。甚至,在某些环境中,传统文化已经让位于种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慢慢被边缘化,成为一种缺失。

4.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快速发展的新兴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网络符号和英文内容替代了中文的日常表达。这使得中文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正在不同程度的被削弱。还有一些网络上的非理性语言表达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人为了宣泄情绪而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辱骂,其措词不堪入目,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优雅,更谈不上修身养性。这些都必然致使在网络上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曲解或误读,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应有价值的正确判断,有的甚至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多元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更是各种文化争夺的对象。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还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转变重知识轻思想的教育观念,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等多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代中,完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在今天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体系,不能漫无边际的宣传和利用,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注意结合学生具体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契合点,有针对性地用具有时代性的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达到有机的融合。

2.利用易于接受的传统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不断得以传承,就在于它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传承方法。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不仅重视因材施教,而且提倡学习中的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的应用。我们在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更要注意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中已经存在的传统教育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在这些传统教育方法的传承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坚持中,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应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青年政治论文篇4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问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积极参与,目的是实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当前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渊源最早来自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后经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发展为生活教育理论,其代表性观点“生活即教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在我们的青年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个体享用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人们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以往教育实践的反思和现实世界的回应。

1.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既往教育的理性反思

长久以来,受科技理性主义的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着“非人化”倾向,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而忽视其个体享用功能;在目标设置上存在理想化倾向,脱离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过于高远;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教条化倾向,强调“科学逻辑”、“绝对真理”和“宏大叙事”,忽视鲜活生命的多样化需求;在方式选择上存在形式化倾向,通行教师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科学教育”,既没有源于青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又缺乏通过青年生活实践的过程,更是难以达到引导青年开展“意义生活世界”的目的,很难引起青年共鸣。长期以来的情况是: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热情不高,视之为获取毕业证、换取学分和学位的工具,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么反应冷淡,要么虚与蛇委,其实效性令人堪忧。反思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改变,教育观念应由理性至上向注重人文关怀转变,教育目的应由事实上的社会本位向社会、个人双本位转变,教育内容应南理想化向现实可能性转变,教育方式应由单极主体主导向双极主体对话转变。

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应对

任何一种事物要保持生命活力就必须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找到现实的生长点,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无数次实践所证明的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全方位的、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到社会结构,无一不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们的思想都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原来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以及单向的灌输都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和效果。对于青年来说,“后单位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有了更多生存方式的选择,“宅男宅女”、“soh0一族”以及其他体制外青年群体大量涌现,他们追求快捷、便利、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禁锢、强制和不平等,冈而过去那种封闭的、强制的、自说白话的、陈旧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用武之地。在这种现实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维护其在现时代下的合法性,就必须直面现实,对客观生活的变化做出回应。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当下的生活实际,在理性反思和重构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注重青年的现实生活,从青年的生活出发,重新设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能够指导青年的生活、切实提高青年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正如中央16号文件所要求的那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知识、重灌输而与生活现实相脱离的倾向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范式,是破旧立新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

1.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基于“人本性”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教育应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并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有专家指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研究和赋予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意义;就是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引导;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政府文件也明确了高校专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青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青年的人生导师”。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要从青年的日常生活人手,关注青年的内心世界,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使他们拥有富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首先承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的整体人格的建构是同一的,不能将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割裂开来,在这一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是渗透在其他教育中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信仰、信念、政治思想、态度、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各种教育影响并不是像一块一块的砖头,搬到青年心里形成各种素质,人的品格应该是一个整体,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教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基于以上两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批判了学校教育仅仅依靠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和专门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提倡要用整体教育代替专门教育,即要用学校所有的教育因素: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环境等感染青年学子,使学校成为追求文明、关怀和公正的场所。

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重视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理论,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品质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只能由教育对象的生活来验证,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走向虚无。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参与青年的日常生活,深入到青年之中,积极开展有效互动,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提倡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源于生活的鲜活教育资源,倡导通过青年的日常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每一场活动的开展、每一次矛盾的解决、每一个心理问题的疏导,甚至每一次聊天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中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青年对待个体生命、生活的态度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检验,而不是其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分数和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4.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主体问性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是现代西方哲学批判主客对立所运用的一个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借用此范畴旨在说明:在教育过程中,青年和教育者是同在的,是同样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立人格、生活欲求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把青年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视作物。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明显的组织性、职业性和不平等性是违背教育者和青年之间的平等原则的,强制性的灌输更是对主体间性双向对话的反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基于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青年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平等的、互动的心灵交流,应该是教育者和青年作为平等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充盈、相互启发、相互生成的过程。

5.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无痕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它认为这一论点并不意味着所有具体的教育活动都具有主观目的或主观意识,那些与教育主题相联系的无形中感化暗示而来的、无意间不自觉得来的影响同样重要。因此,它要求教育者和青年的交往不仅仅是职业性的交往,即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灌注到交往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交往。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即表面上看来没有教育目的的生活中的交往,其中所承载的公平原则、责任意识、服务态度等对青年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教育者人格有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在与青年相处的过程中,教育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自觉地对青年起到了示范和暗示作用。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工作重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并不是不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以引导青年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日常生活教育则侧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以帮助青年提高生活质量为标准,后者为前者提供前提与基础,缺乏健康、充盈、饱满的生活世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空洞、抽象而难以形成。因而引导青年走向积极的、负责任的、富有爱和感恩的幸福生活应该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引导青年开展幸福生活,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1.关注青年的当下

关注当下意味着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注青年的当下状态与当下需要,要了解青年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有什么需求,他们面I临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困惑,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已经具备了哪些品质,哪些方面还需要补充或者提高,哪些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是青年排斥的和无效的,哪些是受欢迎的和有效的。这样才能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和教育,而不是把所有思想教育内容按照科学逻辑排列一股脑的输送给青年。二是引导青年认识关注当下的意义,当下是过去的结果、未来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理想是基于当下的,只有把握当下,务实认真,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过好每一天,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

2.帮助青年树立开放的人生态度

开放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生活本身的特征,健康的生活应该是开放的生活。首先是对自己开放,要使青年认识到人生具有无限可能性,鼓励他们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享有创造性的快乐人生。其次是对环境开放,人的发展与环境的优化是统一的,“成为优质自己既不可能是单纯的‘自我意志’的实现,也不是‘唯我独尊’的狂妄,更不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而是在生存关系中,和谐、互助互惠的动态发展。既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为他所处的环境提供有益的能量,是自身对环境的创造性适应,在适应中的创造性发展”。因此,要让青年学会感受和领悟环境中真、善、美,顺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通过自己恰当的反映和行动来获得与环境的共生共长。

青年政治论文篇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应用,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我国目前上网的人群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研究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对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积极意义。

一、网络与青年

(一)关于网络

网络,狭义上仅网路,广义上则是与网络相关的活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一计算机网络;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电脑采用各种通信媒体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超级的“网络”。据统计和预测,199’7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1亿,1998年达到1.556亿,1999年约2.2亿,并仍在翻倍式地增长。到20C。年全球上网人数将增至5.26亿。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巨大的方便。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它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其次,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网络具有直接性、大众化和虚拟性的特征。其三,作为文化现象,网络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向的复合型、大众化文化,它满足青年个体不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各取所需、自主选择的机会。其四,作为教育媒介,网络在高校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

(二)网络对青年的影响

1,网络对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借助于电脑空间,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青年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实现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就医、网上求职、网上婚礼。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网上交往。据报道,往年被看好的贺卡市场萧条的原因是: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以发电子邮件的方式祝贺新年。随着年轻人在网上投人的时间越来越多,互联网将变成青年交流和互助的载体。网络既是交往的工具,也是交往的环境,网络交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等多种特点,容易使年轻人在网上交往时打破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又由于网络连接不同行业或职业,覆盖面广,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特点也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的青年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但网上交往属精神往,与现实交往不同,现实交往中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关系的确定性、伦理道德的规范性等特征是网上交往所不可替代的。相关资料也显示,有的年轻人过分沉缅于上网和网上交朋友,大大减少了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甚至造成现实交往障碍。

2、网络时青年学习方式的影响。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墙养青年人的好学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里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软件更新换代很快,年轻人要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技术。随着教育网、远程教育的出现,网上上学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年轻人拥有一台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学到在学校才能学到的课程。这种网上教育倡导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青年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正是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使青年人可以自如地出人于网上图书馆阅览各种图书杂志,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可以说,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但是,应该看到,网上信息良蒸不齐,青年人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或信息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是非辨另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网络对青年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成为业界的宠儿,这是网络本身对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在广州大学生钦佩的人物中,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位于、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这种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祟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但也影响着青年人的伦理道德观念。首先,网络的虚拟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道德伦理的约束力,使青年人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聊天、“谈情说爱”,而不必负其责。其次,现实交往中,人们注重在交往时讲“真诚”、“信义”、“责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真真假假难以区分,这种现实的道德的认同标准在网上大大降低,其结果必然淡化了对现实道德的认同感。再次,网络世界用技术衡量人的价值,青年人在接触了网络后,必然崇拜“网络英雄”,这种崇拜甚至是抛开了现实的道德、法律的是非标准,盲目祟拜,如青年人对电脑“黑客”的崇拜。正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使青年人在网上的行为,脱离了现实道德价值观念的约束,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对现实的道德价值观的轻视倾向。

二、网络与年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在现实生括中的应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既不能把网络文化的影响看成洪水猛兽,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作用,而应该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正确认识网络影晌及其作用

1、正确认识网络时青年的影响和作用。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且能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相互交流及协同工作。目前,在各高校中,许多学生上网动机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总希望从网络上获得一些东西,我们不能无视网络对青年教育的影响。我们现在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更注重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网络的出现对于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再如网络还易培养学生的效率观念、平权观念、全球观念,并提供多元的知识。网络还将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可能。另外,青年学生还在网上进行聊天、谈心交友、讨论热点、解答难点、创作版面文章,这对心理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新的形式关心形势,在学校以外的地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网络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掌握最新科学知识。2,必须充分估计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计算机网络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但与之相伴相随的却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全球信息网络的一体化,不但会导致网络犯罪,给虚假和不健康甚至反动信息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而且会使西方社会的人生价值观长驱直入。因此,在许多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层次文化的交互作用下,我们对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和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有效地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公共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更新现念接受挑战。网络改善了思想政治工作条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它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受到威胁和挑战。为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能丧失原有正确思想理论的“灌输式”教育,仍然有必要对青年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发挥思想政治研究的传统优势:其次,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靠老经验、老办法的方式,应用新技术提供给我们的新载体,在不违背人的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的同时,开拓创新,用丰富多彩、快捷实用的教育内容来填充因科技发展而引起的教育空白地带,选择适应形势和学生要求的教育信息,创造多样化的形式与方法,满足学生多层次、多侧面的需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国际互联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不同的政治态度、文化观念、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网上,谁都可以一睹为快,这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了解世界某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使青年学生在对外信息交往中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有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并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而不被浩森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淹没,就很有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人文精神,杜绝因接触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忽视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

3、加强对青年学生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网络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网络规范体系的健全。网络的虚拟环境,容易淡化青年学生的责任心,导致在网上交往中的不道德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犯罪。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在网上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还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我们要立足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做有高度道德感的人。同时加强上网的法制教育,虽然网络立法也存在滞后性,我们仍然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网络隐蔽状态下,作为一个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应处处遵纪守法,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青年政治论文篇6

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青年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指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传家宝,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生命线”,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之所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因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都是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作指导的。而正确思想的树立,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觉悟,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促进各项工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发展,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整合最有效也是最为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党的奋斗历史证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勤于和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特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这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实现。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是由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首先,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青年是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年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社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未来社会和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证明,青年离不开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才能大展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离不开青年,没有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其次,青年代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可见,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面貌;再次,青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思想活跃但辨别力相对较弱,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和盲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青年的这一特点,把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引导、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使之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成为青年的自觉行动。青年又是一个联系社会、家庭的特殊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党拥有了青年也就影响、带动着亿万家长及周边的人群,和谐社会也就有了载体。这就决定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居于战略地位。

二、按和谐社会的标准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提高青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意义的认识

我们党今天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上讲话不仅指出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指出了规划这一目标的现实的科学依据。

新世纪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人了一个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我国社会原有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分化,在这个利益多样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潜在隐患。诸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收人差距扩大,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所有这些不平衡状况与突出矛盾不进行有效引导与调控,将必然影响、钳制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站在全局、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体现着每个人的切实利益。

青年由于其思想活跃但辨别力相对较弱,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和盲从的特点,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往往会影响青年的思想和情绪,因此,提高青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就尤为重要。只有青年在思想上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现实意义,才能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和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就能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从而安心学习、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帮助青年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启发、引导、教育人们超越个人、家庭、群体的狭隘界限,认同、接受、实践我们党所提出的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追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决定了,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青年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

我们着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和特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和谐社会理念的宣传和灌输作为工作的重心,把以上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成青年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通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教育,帮助青年正确的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青年树立自觉崇尚民主、遵纪守法、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通过诚信友爱教育,帮助青年正确的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引导青年树立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善于沟通的正确的人际价值观。通过活力有序的教育,帮助青年正确的认识、评价自我,培养青年充满活力、健康、健全的心理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生态教育,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青年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引导青年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特征和理念的宣传,来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青年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年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超级秘书网

青年政治论文篇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应用,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我国目前上网的人群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研究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对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积极意义。

一、网络与青年

(一)关于网络

网络,狭义上仅网路,广义上则是与网络相关的活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一计算机网络;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电脑采用各种通信媒体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超级的“网络”。据统计和预测,199’7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1亿,1998年达到1.556亿,1999年约2.2亿,并仍在翻倍式地增长。到20C。年全球上网人数将增至5.26亿。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巨大的方便。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它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其次,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网络具有直接性、大众化和虚拟性的特征。其三,作为文化现象,网络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向的复合型、大众化文化,它满足青年个体不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各取所需、自主选择的机会。其四,作为教育媒介,网络在高校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

(二)网络对青年的影响

1,网络对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借助于电脑空间,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青年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实现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就医、网上求职、网上婚礼。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网上交往。据报道,往年被看好的贺卡市场萧条的原因是: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以发电子邮件的方式祝贺新年。随着年轻人在网上投人的时间越来越多,互联网将变成青年交流和互助的载体。网络既是交往的工具,也是交往的环境,网络交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等多种特点,容易使年轻人在网上交往时打破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又由于网络连接不同行业或职业,覆盖面广,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特点也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的青年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但网上交往属精神往,与现实交往不同,现实交往中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关系的确定性、伦理道德的规范性等特征是网上交往所不可替代的。相关资料也显示,有的年轻人过分沉缅于上网和网上交朋友,大大减少了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甚至造成现实交往障碍。

2、网络时青年学习方式的影响。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墙养青年人的好学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里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软件更新换代很快,年轻人要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技术。随着教育网、远程教育的出现,网上上学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年轻人拥有一台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学到在学校才能学到的课程。这种网上教育倡导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青年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正是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使青年人可以自如地出人于网上图书馆阅览各种图书杂志,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可以说,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但是,应该看到,网上信息良蒸不齐,青年人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或信息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是非辨另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网络对青年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成为业界的宠儿,这是网络本身对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在广州大学生钦佩的人物中,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位于、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这种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祟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但也影响着青年人的伦理道德观念。首先,网络的虚拟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道德伦理的约束力,使青年人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聊天、“谈情说爱”,而不必负其责。其次,现实交往中,人们注重在交往时讲“真诚”、“信义”、“责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真真假假难以区分,这种现实的道德的认同标准在网上大大降低,其结果必然淡化了对现实道德的认同感。再次,网络世界用技术衡量人的价值,青年人在接触了网络后,必然崇拜“网络英雄”,这种崇拜甚至是抛开了现实的道德、法律的是非标准,盲目祟拜,如青年人对电脑“黑客”的崇拜。正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使青年人在网上的行为,脱离了现实道德价值观念的约束,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对现实的道德价值观的轻视倾向。

二、网络与年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在现实生括中的应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既不能把网络文化的影响看成洪水猛兽,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作用,而应该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正确认识网络影晌及其作用

1、正确认识网络时青年的影响和作用。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且能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相互交流及协同工作。目前,在各高校中,许多学生上网动机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总希望从网络上获得一些东西,我们不能无视网络对青年教育的影响。我们现在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更注重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网络的出现对于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再如网络还易培养学生的效率观念、平权观念、全球观念,并提供多元的知识。网络还将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可能。另外,青年学生还在网上进行聊天、谈心交友、讨论热点、解答难点、创作版面文章,这对心理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新的形式关心形势,在学校以外的地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网络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掌握最新科学知识。

2,必须充分估计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计算机网络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但与之相伴相随的却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全球信息网络的一体化,不但会导致网络犯罪,给虚假和不健康甚至反动信息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而且会使西方社会的人生价值观长驱直入。因此,在许多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层次文化的交互作用下,我们对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和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有效地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公共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更新现念接受挑战。网络改善了思想政治工作条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它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受到威胁和挑战。为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能丧失原有正确思想理论的“灌输式”教育,仍然有必要对青年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发挥思想政治研究的传统优势:其次,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靠老经验、老办法的方式,应用新技术提供给我们的新载体,在不违背人的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的同时,开拓创新,用丰富多彩、快捷实用的教育内容来填充因科技发展而引起的教育空白地带,选择适应形势和学生要求的教育信息,创造多样化的形式与方法,满足学生多层次、多侧面的需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国际互联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不同的政治态度、文化观念、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网上,谁都可以一睹为快,这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了解世界某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使青年学生在对外信息交往中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有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并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而不被浩森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淹没,就很有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人文精神,杜绝因接触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忽视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

3、加强对青年学生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网络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网络规范体系的健全。网络的虚拟环境,容易淡化青年学生的责任心,导致在网上交往中的不道德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犯罪。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在网上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还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我们要立足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做有高度道德感的人。同时加强上网的法制教育,虽然网络立法也存在滞后性,我们仍然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网络隐蔽状态下,作为一个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应处处遵纪守法,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青年政治论文篇8

2.注重个体式帮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搭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环境,创新教育工作方法,加强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活动,形成个别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努力创新方式方法。

3.健全激励性机制: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倡导人文关怀,以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为突破口,稳步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加强奉献精神教育,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建构绩效评估体系:以人的主体建构为核心,设置评估目标体系;以多种角度为切入点,优化评估内容体系;以多样性、综合性为特征,丰富评估方法体系;以自我评估为重点,构建评估反馈体系;建构上海高校青年教师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

青年政治论文篇9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学校应该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因而高校党组织应该在这个重任中积极发挥重要作用,给学生政治方向以正确的指导,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党组织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在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这些群体因为年龄偏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未稳定,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这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也有弊。高校党组织要作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认真地分析一下青年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解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从对象来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青年群体。

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对青年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如何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主体来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主体。在当前社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网络),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地做到与时俱进。

从目的来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青年理顺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年开展的关于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内容的,旨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其培养成“四有”新人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青年的总体思想趋势是好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有积极投身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美好意愿,但对他们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党组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份关于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高校青年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学生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学生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否要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学生对邓小平理论认识不够;学生认为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学生认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份调查报告虽然涉及的范围小,仅限于调查者所在的学校,但从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问题的。

2.1政治趋向功利性色彩较浓。许多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洁,没有真正认识到入党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企图通过入党升官发财。许多青年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受市场经济功利性原则的误导,把这种机制引入了自己所做的工作当中,这样无疑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起了阻碍和误导作用。

2.2对党的信任度下降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不足。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还有现在谈得较多较热的‘‘三农”问题,这就必然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暂时的困难。这样就有一些青年觉得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不足以让广大人民信任,出现对党的信任度下降的情况,从而觉得共产主义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青年教师淡化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由于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他们缺乏敬业精神,不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忽视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套体制和措施尚未完全建立,因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法律不健全,措施不配套,一些社会腐败问题有可乘之机,封建迷信也会沉渣泛起,还有一些拜金主义、教条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过分追求享受,这些都会给高校青年带来不良影响。

3.2我国的教育方式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适应了我国各个学校追求升学率的要求,但在过度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学校忽视了对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思想道德方面培养,作为学生家长也一样,他们过度关心自己孩子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长期处于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会形成种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和思想作风。到了大学以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社会问题。

3.3自身原因

高校青年属于人生发展的青年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发展稳定,他们的思维通常很活跃,对社会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个别青年对人生意义、思想道德规范存在着消极的看法,还有的青年人对政治态度冷淡,不关心国家大事,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注重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对政治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持漠视态度,对自己要求放松,出现懒散、消极、空虚、郁闷等心理问题。

四、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高校党组织应该针对高校学生和教师存在的这些问题,作好相应的工作,给这些青年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1转变工作思路

笔者认为这是高校党组织做好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当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细节,具体阐述如下:

4.1.1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政治敏锐性强。政治敏锐性强即是见微思著,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趋势,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态度和对策。政治敏锐性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嗅觉灵敏,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不被假象迷惑;二是政治目光锐利,洞察力强;三是政治头脑清醒,分析能力强。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自学与更新能力,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教育者要紧跟工作对象特征的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它包括调查分析的技能、沟通的技能、说服的技能和引导的技能。注重联系实际,要坚持深入实际,多做研究,对调查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去伪存真,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教育。

4.1.2创造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平衡状态。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递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在教育方式方面,要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对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更深刻地了解国情,增强其对国家的责任感。

4.1.3加强高校青年的政治理论培养

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时时刻刻能做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动态,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4.2开辟和建设青年网站

谁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谁就能在网上获得优势。所以,要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就要创设能够吸引青年眼球的网站和网页。建立能切实地帮助青年解决问题的网站。该网站对青年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够给予及时的、诚恳的解答。这类网站的主题必须是青年所感兴趣的,如学习、心理咨询、交友、就业以及法律援助等。

青年政治论文篇10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助手和平台,是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组织,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

1.学生社团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没有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无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国办学体制和教育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班级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已逐渐减弱,运用其他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增强。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形式,是班级文化活动的延伸和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参与人数的增加,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日益增大,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高校思想到得教育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工作,为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社团是学生思想、观点、情感、愿望、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民主、平等等组织属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团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那些蕴含有丰富内容的社团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大学生所接受。充分发挥了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才。

人的素质体现在知识实践、思想水平、政治素养、道德伦理身体状况等方面。在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人才,意味着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高水准。高等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是思想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加之年龄、性别、阅历、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的多层次性。而学生社团自发性、目的性、灵活性、专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放松思想压力,调节情绪,舒展身心,在社团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动力,促进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三进工作中,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社团作为其中的一进,这足以说明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反过来说,也只有加强了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社团本身的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1.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高校社团一般都是在学校团委或学工部指导下组建而成的。上挂下联,一般都挂靠在某个学院。高校学生社团体现了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政治支持,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任何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社团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不可能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更好的发挥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

学生社团的非功利特点和与社会广泛接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社团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了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体现了价值,完善了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互动过程。

3.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是社团自身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社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是“重中之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准确地把握学生社团的特点,深入了解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实现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1.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导性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要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规范,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

2.建盘学习型社团发展模式。

青年政治论文篇11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知程度,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环节。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他们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

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论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认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又是政治教育。1938年4月,他对抗大学生的讲演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取消了统治时期的公民、军训等课程,开始开设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波折,由此引发了我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针对着这种情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别提请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以求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所进步。还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提到了重要位置。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延安时期,为我党创办的各级学校选派了许多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的同志担任教员,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学校作专题报告,曾系统地为抗大学员讲授了《辩证唯物论》,演讲过《矛盾论》《实践论》。其次是强调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成是转变学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战争年代他就经常教育青年人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曾说“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解放以后,同志更是时刻不忘叮嘱青年一代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956年,我国个别地方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分析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他劝告青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川他指示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志有过许多的阐述,第一是主张学习马列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学校教育中那种“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提出要重视理论的运用,他曾对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川他还建议党校应该根据学员运用马列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判成绩。解放以后,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还特别谈到了学哲学的问题,说“讲哲学就是书本上的哲学,如果不到社会上、人民中间去学哲学,不到自然界去学哲学,那种哲学学出来没有用处,仅仅懂得点概念而已。”〔2〕第二是倡导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次给结业的抗大学生讲话总是鼓励他们要向社会学习,说“那是无字之书”,他多次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期望青年学生去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到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认为这是青年们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必由之路。第三是鼓励又红又专。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要求学校师生的红,不仅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应该表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第四是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20世纪50年代,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虽然有过偏差但很快纠正,总的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到60年代,同志思想中“左”的倾向滋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政治被抬到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学专业搞业务受到排斥和批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结果是耽误了一代青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

做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关心青年、关心教育是广为人知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78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素质。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并认为必须“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4}0

1989年3月,他针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必须把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对青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呢?邓小平同志曾谈到过许多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看成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现代青年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重要的是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的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谈到“四有”人才的培养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认为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好的形式。再次是法制、纪律教育。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很长,缺少法制的传统,现在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有关,加强法制观念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邓小平同志一是注重讲求实效。他一直反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经常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多次倡导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0}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还在教师,指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以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三是重申了同志提到过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他就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为此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安排”。[60}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各部门的合力,要求“各个有关部「丁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对红与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他曾解释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要求学生“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刚过的1989年国庆40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和削弱”。[’]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谆谆告诫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要求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青年政治论文篇12

负面影响之一: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易导致青年思想的混乱。

因特网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连通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它给我们带来大量新鲜的信息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观念。这对于在封闭环境中长大、在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受教育的青年一代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它同时也可能消解那些应当由青年继承和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导致青年思想上的混乱。

我们知道,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目前还不到1%。中国人口数量虽然居世界上第一,使用中文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但是在这个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因特网上,中文并不是一种强势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因特网上的衰微,很可能导致长期沉湎于因特网的青年一代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淡漠。

其次,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因特网上运行的信息大多隐含着美国式的意识形态。这其中当然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也有许多东西不适合我们,甚至是我们要大力反对的。而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网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潮所影响。仔细看看我们身边的青年,有多少人热爱“国粹”京剧?又有多少人痴迷“泰坦尼克”式的爱情?从比较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大众文化的热衷,这其中,西方文化渗透是主导因素。而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畅通无阻,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它将迅速有效地同化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青年一代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不加以正确和有力的引导,必将出现思想的混乱状况。

负面影响之二:互联网的隐蔽性特征,易导致青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增多。

首先,网上“垃圾”极易诱导青年误入歧途。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仅耗费青年大量的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1999年11月初,某网站信息栏目了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信息:提供及征求同性恋(限男性),并列出了联系方式。在互联网上,这种色情信息和为数不少,对涉世不深的青年极具煽动性和诱惑力。此外,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之徒利用网络组织非法活动。1999年8月6日,一位署名adxx的网民在某著名的网站上说:进入mud可以炼“”,还可以杀人。据了解,在我们深入揭批“”的同时,经常有一些愚顽不化的“”分子在网上胡言乱语,搞串联,引诱青年参与非法组织。

其次,青年人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国内外统计的数据来看,80%的“黑客”是青少年。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好走极端,好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对互联网技术研究很深,而到了一定时候,便产生一种“网络世界,舍我其谁?”的感觉,以及发展到利用破坏网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前不久让电脑界闻之色变的“CIH”病毒,就是一位台湾大学生的玩笑之举。二是一些青年凭借自己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以在网上搞恶作剧、骚扰他人为乐。一位身份不明的少年“黑客”闯入美国司法部网站主页,把网站上的“司法部”改为“非法部”,与美国政府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种行为在我国也有发生,1998年4月25日,一神秘电脑“黑客”非法进入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CHINANET)某省站点WWW主机,并将该省省情的WEB页面改换成一幅不堪入目的“画面”,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一些青年受利益的驱动,利用金融部门互联网络的漏洞,盗取巨额资金,供自己享受挥霍。一名原北京某著名学府的高材生,利用自己在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盗买盗卖他人股票,给股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自己也身陷囹圄。

负面影响之三:互联网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青年人际交往的障碍。

因特网技术将地球浓缩进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它弥补了其它联络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安全性等独特的优势。在网络中,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与这种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十分明显。当人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这很可能导致一种后果:人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法律等诸多方面。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引导青年正确使用因特网。

对策之一:正视网络渗透问题,强化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渗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等闲对待,听之任之。要通过教育使我们的青年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之精华也将越来越具有生命力;要教育我们的青年自觉担当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荣职责,让中华文化在网络时代熠熠生辉;要加强青年一代的国情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自觉剔除网络中的“精神垃圾”。

对策之二:针对网上道德弱化问题,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

首先要加强道德自律,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点显得极为迫切。只有全民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其次,要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利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三是要靠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强化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良心,使文明上网成为网民的自觉行为。

对策之三:建立健全网上法规,打击网上犯罪,使网民有法可依。

立法部门要根据网络特点,尽快加强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和立法,惩治利用网络对他人的权益和声誉构成严重损害的“肇事者”。

对策之四:加强青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看待“网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教育活动,提高青年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要引导青年运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上交友,不能将网络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朋友,不断提高青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