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培训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3:32

规范化培训论文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1

对于肿瘤学专科医师,以后可能从事肿瘤科专业工作,培训时间相对也较长,其培训的目标是了解肿瘤各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加强肿瘤综合治疗观念训练,进行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达到能独立处理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肿瘤科常见急重症病的处理,对某些疑难病例有一定的分析鉴别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

针对轮转的其他科医师,由于以后多不从事肿瘤工作,主要的培训是掌握肿瘤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培养肿瘤综合治疗观点,对不同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进行选择,学会各种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置,能及时会诊和转诊。不同专科又有不同的侧重培训重点,外科规陪医师训练其外科手术无瘤观念的建立,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性观念;内科规陪医师训练某些情况局部治疗的重要性,药物剂量如化疗的规范使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影像科医师了解不同恶性肿瘤可能的影像学表现,了解肿瘤科医师关注的影像学表现,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优质的影像报告等。

2制定全面的培训制度

制定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和计划,包括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完成的病例书写相关内容,参考的经典书籍等。制定具体实施细节: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出科评定等。制定针对指导医师和规陪医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高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2

2临床指导注意形式和内容

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规培医师按轮转计划在各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神经内科的规培医师来说,应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独立抢救急危重症,能解决部分疑难病例,并对实习生或进修生进行指导。带教时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其解决问题。临床带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规培医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让规培医师就某个热点专题进行小讲课;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教师跟随其医疗查房,之后指出其不足;鼓励他们和研究生、进修生开展学术辩论等。对在本学科轮转的其他专业的规培医师,除加强学习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识别和诊治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一个在本科轮转的心内科规培医师,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等。对于内分泌科的规培医师,则注重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这是规培医师以后的专科执业生涯中更为实用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3

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护士的素质培养是决定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小,学历低,沟通能力不强,护理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提高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基层医院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笔者所在医院在2011年1-12月,对30名护理人员实施覆盖面为100%的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新建的二级医院,在编住院床位数 100张,现有护理人员45人,均为女性。本科5人,大专16人,中专24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7人,护士30人;工作年限在6年以内的护士30人,年龄20~26岁。

1.2 方法

1.2.1 初步能力评估,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年轻护士培训方案,医院成立由护理部1人、护士长3人组成的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分阶段原则制定1年护士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时间,制定了相适应的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主要是理论与技能、服务沟通、护理安全教育、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培训内容。培训小组成员对每位护士在培训前进行德、能、勤三方面初步评估,按得分高低、职称高低、学历高低进行分组,设立培训组长1名。

1.2.2 实施培训计划

1.2.2.1 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相结合、基础理论与专科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晨会提问、护理查房、临床教学等形式,加强理论培训。同时,对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相关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医院成立技能操作培训小组,将23项基础操作、心电图操作、简易呼吸气囊等全院共性专科操作制定流程,由专人负责培训组长,再由组长规范操作分解,分期培训小组成员。

1.2.2.2 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包括护士礼仪与着装、人际交往礼仪、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内容[1]。笔者所在医院在培训计划开始实施2月内,通过观看礼仪录像、请专家授课,培训护士礼仪规范;以临床常见的医患、护患纠纷为情境训练内容,采取角色扮演训练,进行原因分析,选择纠纷处理的最佳方法。通过面对面交流形式,培训护士语言技巧、人际沟通技巧。

1.2.2.3 实施护士岗位轮转 护理部实行扁平管理、分层使用原则,根据各护理单元的具体工作量,制定全院护士轮转计划,实行年轻护士的轮转工作。要求各科室采取“导师制”、“一对一”的带教形式,结合临床实际病例,通过“教”与“用”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年轻护士每季度轮转一次、每次轮转1人,轮转结束,护士要进行个人的出科小结,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在理论、技能、服务等方面做好出科考评工作。

1.2.3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根据培训计划安排,采用阶段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2],由培训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效果评价,评估计划落实完成率。要求护士做到培训前预习、培训中复习、培训后巩固。培训小组要随机抽查护士对理论与操作培训的掌握程度,评价护士的服务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并及时反馈,以保证培训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士规范化培训后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将护士规范化培训后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理论80分合格,技能85分合格,培训前理论(86.24±4.44)分,技能(88.13±3.16)分;培训后理论(91.70±4.38)分,技能(93.20±3.76)分。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在规范化培训后,其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规范化培训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将规范化培训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培训前患者满意度94.33%,培训后患者满意度98.25%。结果显示,规范化培训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规范化培训可提升护士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 培训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升华过程[3]。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随着优质护理的开展与护理服务内涵的延伸,多元化的护理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4],要求护士采取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保持健康良好的工作心态[5]。笔者所在医院年轻护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逐步提升。

3.2 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实施护士服务专题培训,护士在思想上由被动服务意识改变为主动服务意识,塑造了护士体贴细心、精心护理的职业道德形象和语言艺术修养;护理部采用改变护理培训管理模式,一切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完善护患沟通制度、重视患者意见反馈、完善服务内容,对护理人员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规范化培训,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得到了更安全、更专业、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测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通过规范化培训,建立了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服务意识,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目标;提高了护士的理论与技能,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患者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俊玲,张振香,张利霞.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31-32.

[2] 缪雪阳,袁志会,付立仙.实行全程质控提高妇科护生素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50-1651.

[3] 刘晓妹,孙庆宁.建立护士院内培训基地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08,23(17):49-50.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4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培养临床专业人才为目的,培养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生。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来,为不断满足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临床医师培养制度,为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1]。自此,研究生教育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两大途径。

2014年国家卫计委规定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国各省自此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我校开展了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工作,首批在培学生已经历集中理论学习和近2年的临床轮转培训。本研究通过对我校附属医院等培训基地的硕士生、硕士生导师、相关管理部门等进行访谈调研,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我省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初期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初步探索改进方案,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医学所示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更顺利和规范地开展。

1 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探索初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相应对策

1.1 存在问题

(1)在校集中理论学习时间短。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共在校时间就34个月,扣除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仅有1个月时间在校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临床科研思维的训练,时间紧凑,所学有限,不能达到对中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理论学习,科研思维的训练,临床轮转,论文撰写和答辩;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着重于职业能力培养,重点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对科研思维的训练、论文撰写和答辩基本没有过多的要求。

1.2 相应对策

重构研究生课程体系,除公共课(如政治课、外语课等)外,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临床实践课与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采取课堂面授、网络授课、讲座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于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借助网络辅助教学,积极建设网络授课,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如此一来,既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同时也能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还能解决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短这一问题。

2 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时间探索初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相应对策

2.1 存在问题

学位论文要求高,耗r耗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然而受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仍以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迫使专业学位的导师和学生仍追求论文理论水平、深度和创新性,偏离了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的初衷[2-3]。然而在有限的临床科室轮转期间,还要完成如此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耗时耗力不说,还会影响临床轮转。

2.2 相应对策

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的应更看中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降低对其科研能力的要求,采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是文献综述、导师经验总结或者案例分析,突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即可。

3 结语

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省是第一次开展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相结合的工作,正在逐步探索适合本区域实情的衔接制度,并不断地将其完善,以期推动我省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才,增强国家人力资源储备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5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新教师入职的一门必修课,是新教师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知识补充、能力提升、角色转换的必经之道,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进入一个法制化的新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成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也出现和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走过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情况层出不穷,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方在认识上、行为上都有消极应付的趋势。尽管学校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但收效甚微,隔靴搔痒的窘态时有发生,传统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模式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党的十召开后,国家进一步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探索科学的、切实有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模式和培训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传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面临的困惑

在现有传统的培训机制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面临着在政策上指令性较强,要求上硬性规定较多,实践上程序化操作成分过重的局面,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新教师都存在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不够,培训应有的文化浸润、精神激励、价值遵从和知识补充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中面临的困惑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上。随着我国教师法和相关的管理条例的深入落实,各高校都根据国家的要求对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下发了相关执行文件。但部分高校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真正意义、培训应有功能和培训的远景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实际培训工作演变成了“组织培训—安排考核— 发放证书” 的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过程,把新教师岗前培训当成了完成新教师“转正、定级、晋升”的前期“发证”工作,岗前培训工作的目的变成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考核。受训教师对培训目的理解也出现偏差,参加培训只是迫于学校的制度要求和“拿证”需要而无奈应付参加。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陷入了“为发证书而举办培训为拿证书而参加培训为培训而发放证书”的怪圈,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方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没有激发出来。

2.培训方式和途径上。在培训方式和途径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和自己学校制定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来执行。培训的方式和培训途径简单单一,基本上是培训授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新教师“大会堂”式的“一勺烩”,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根据相关资料,概要式的强行“灌输”,至于理不理解、需不需要、适不适用全然顾不上,机械性操作表现比较突出,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够,甚至让部分受训教师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培训应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3.培训内容上。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来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四门课程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整合和修订,但任然没有改变以这四门课为主的纯理论授课和考试的既定模式,教材内容一成不变,授课内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做法是“老师课堂重点讲、受训教师重点记、课后重点背、考试重点考”的模式,培训真正效果难以实现。

二、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应用的必然性

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是指在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过程中,通过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的浸染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社会责任内化成新教师自己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内驱和引导着新教师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地、自发的地、愉悦地、积极地接受和参与到知识探索和知识传递活动中来,将新教师岗前培训变成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积极地完成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的角色转变,完善知识和技能结构,掌握教学和科研规律,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贮备教师应有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知识能力,为新教师上岗做好基本准备。

高校新教师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生及少数硕士生以上人才,是社会中的高知群体,是高层次的专业精英,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活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以浓厚的兴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为基础去开拓和钻研的,对他们的培训虽然需要基本培训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但传统硬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性培训已经成为绑缚新教师自身的钢性束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文化浸润的方式来激发参与的激情与求知的内发力。

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效果表现为自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宽厚的职业胸怀和高度的时代使命感,满怀职业热情和成就期望愉快地追求真知和卓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效果表现出与传统培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用过程是渐进的、缓慢的,作用方式是无形的,作用影响是显著的、长远的、根本的。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优于制度性培训,是达到新教师培训效果的利器,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是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然趋势。

三、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作用

机理

1.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共同努力方向,深层次影响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传承和厚重文化的积淀,是长期逐步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文化成果和社会意识,是学校存在意义、生存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价值判断,是学校全体成员为之追求的集体意识。学校文化支配着学校集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通过浸润内化的作用方式,能深层次影响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能引导新教师共同的价值判断,提高新教师的精神激励和价值遵从,体现了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2.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深层次影响和规范新教师的职业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为人师表的风范、行为准则、教学和学术规范、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及岗位要求等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决定职业行为,职业行为决定职业习惯,职业习惯凝聚成为职业文化,文化一旦深入内心,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指导、激励、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体现了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行为约束功能。

3.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与融合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新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浸润能将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文化传承和实践经验、教学科研规律和教学科研规范深度融合成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根植于新教师的心理,全面提升新教师的思想意识、知识素养、教学规范、实践能力、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

四、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思路

1.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建立完整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文化体系的建设在新教师浸润式岗前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化浸润式培训的前提工作和首要任务。文化体系的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的建立。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包括学校核心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社会责任、职业理想、学校成果积淀、学校的近期目标及远景规划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制度文化的建立是指将学校精神文化贯穿到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制定全面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制度体系;知识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制定完整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物质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指梳理和完善学校历史的、现代的有形物质文化体系,将学校的发展历史、社会成就、历史贡献、治学风范、科学大家、学术名师、成功人士的奋斗成长史、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历史建筑、校园环境等集结成册,形成学校物质文化理论体系。

2.建立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的推行组织,保障文化浸润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应用和理论的提升。建立学校的文化体系,成立专业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建设委员会,组建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的推行小组,是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应用和推行的组织保障和理论提升的源泉。这不仅可以将学校文化体系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为新教师感受文化浸润提供组织保障,取得应有的培训效果,同时还可以将实践的经验和新成果上升到理论体系的层面,创造性的补充、修正和完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并通过理论的高度加以体系化,并逐渐形成新的学校岗前培训文化,动态的、创造性的建设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

3.转变思维,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浸润培训方式,营造全身心的感受和浸润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通过浸润式的教师岗前培训,让受训教师全身心的沉浸到学校文化中去,单一“大会堂”式的讲授培训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建立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营造全身心的感受和浸润学校文化氛围。首先,可以通过参观校园、校舍、图书馆,通过学校史迹、实物、图片、优秀人才事迹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校有形的文化积淀、校史、校情、学情和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优势;其次,可以通过座谈、联谊、集餐等形式与大师近距离接触,交流教学体会,成长经历,感悟作为教师应有的教师职业规范、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精神;第三,可以提供场所、创造机会与教学名师交友,使新教师长期受到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感染和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学校技能的影响,使名师思想和技能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教师的心中;第四,集中开设关于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大课堂培训,让新教师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行为规范;第五,还可以定期开设开放式选修专题讲座,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讲授“教学思维、语言表达、讲课技巧,板书构图、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仪表仪态”等关于教学方法和技巧课程,让有需求的新教师针对性的自愿选修,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参 考 文 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理中,杨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

[3]陈久青,王安华.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新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6

1师承教学是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的支撑下逐渐孕育而出的医学体系,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先民的繁衍生息。中医学依靠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得以流传并发展至今,从师承授受到院校教育,中医教育模式经历了漫长时期[1]。师承,又称“亲炙”,是指通过以师带徒形式进行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以使徒弟有所继承甚至丰富、创新的中医药教育方法[2]。师承教学是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也是中医学术流派思想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传承性与实践性特色。古有黄帝师于岐伯,扁鹊师于长桑君,金元以降,更见刘完素二传罗知悌,罗知悌收徒朱丹溪,创“河间派”,张元素传艺李东垣、王好古,立“易水派”,师承教学在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师承教学具有周期长、人员局限化、官方认定和监管困难等弊端[3],当代规培作为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也是青年医生临床知识技能提升的重要节点,将师承教学搭建于现有规培上,是保留中医传统人才培养特色的合理化、现代化可行性方案。

2探索突出师承教学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

现代中医药人才应在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中医药传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与人文精神,形成中医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其独特性,要想培养出符合中医药发展需求、保持中医药发展特色的现代医学人才,就不能单纯嫁接西医人才培养方式,中医规培模式应突出中医特色[4]。将中医药师承教学模式与现代规培制度相互融合,探索突出师承教学的规培模式,是培养出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及要求的可行性方案。虽然目前中医规培已将师承教学纳入其篇幅中,但并未凸显其独特地位,且具体实施细则也未明晰。形成突出师承教学的中医规培模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要点。

2.1突出师承教学主体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2015版)将规培过程划分为基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两个阶段,仍强调临床科室轮转过程,医生主要集中在各临床科室轮转学习。虽然科室轮转对于住院医师技能提升必不可少,但培养中医药人才应符合其自身特点,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搭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离不开师承教学,在规培过程中,应当为师承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一步细化师承教学细则及要求,把控师承教学质量,决不能流于形式,方能达到培养合格中医规培医生的目的。

2.2将师承教学贯穿

规培始终2017年中医规培工作推进会上也强调师承教育应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始终。师承授受要求积年累月跟师临证、经典学习,收集、整理老师的学术思想,并能为己所用,有所发挥,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在时间上,应当要求自规培开始即选定师承导师,并实行整个规培期间的全程化带教,与科室轮转并行,以保障跟师学习的合理周期而不是单纯的一周一次的门诊跟师。

2.3突出名中医关键要素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规培中的师承教学,应以名中医为带教主体,突出名中医关键要素,明确限定临证年资、学术地位、医德医风等条件,形成严格的《师承导师遴选标准》,保证师承导师队伍的高层次。一方面,能保障学生学有所获,使得师承教学真正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德艺双馨的名中医们是中医学宝贵的资源,学习、整理、继承、发展当代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发展的急切要求。

2.4强调经典理论学习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为后世杏林中人奉为圭臬,任何中医的学术传承和创新都离不开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基石,“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三位一体的优秀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缺一不可,忽略了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师承教学更是空中楼阁。在规范化培训中,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内容必不可少,可开展类似于“名医大讲堂”、“中医经典课程讲座”、“读书会”等教学活动。

2.5注重中医传统文化培养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孕育而生的,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体系更是一脉相承,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医药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培养,《大医习业》:“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基地在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应适当组织中医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内容,以羽翼中医理论知识的提升。

2.6细化质控管理

在规培过程中应当形成严格、细致的师承教学质控管理,把控住院医师跟师过程,保障师承教学成果。由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定期查阅跟师签到记录、成果考察、病案梳理、心得撰写、老师学术经验总结及师生诊后问答等,形成阶段性跟师成果考核机制和师生互评机制,促进中医学术传承和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使得师承教学在中医规培和中医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实践经验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7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指在完成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后,接受规范的护理专业化培训[1]。它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本院于2004年起正式开展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5年的实践证明,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能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促进人才的成长及提高本院护理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立

1.1 培训目标和内容 新护士通过规范化培训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医德医风,并达到国家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相应职称的基本条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护理,能够承担一般急、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了解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担任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本科毕业护士还要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初步成为带头人。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外语等。业务培训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知识和外语知识以讲座和自学为主。培训过程中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培训阶段设置

1.2.1 大专毕业生 培训时间为三年,第1年为基础轮训阶段,内、外科各轮转半年;第2~3年为专科强化培训阶段。专科强化培训阶段所定科室为大科,即内科系统或外科系统,此阶段在大科内至少轮转2个专业组。

1.2.2 本科毕业生 培训时间为三年。第1、2年以轮科培训的方式进行,分别轮转普外科、心内科、ICU、急诊科各半年,全面培养毕业护士临床工作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第3年为专科培训阶段,在所定科室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1.3 培训方式

1.3.1 岗前培训阶段 岗前培训包括护士素质教育、规章制度学习,护理理论学习和护理技能训练4大项内容。重点学习医德规范、护士文明素质规范、院史及医院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文件书写、院感和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及风险意识、CPR等技能训练[2]。培训时间2周,护理部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前进行护理基础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培训结束后召开“迎新大会”,并举行授帽仪式。

1.3.2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阶段 培训由护理部统一计划安排,各科室通过考核筛选成立规范化培训小组,科室护士长负责对培训落实情况进行具体检查与督导。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业务查房等形式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并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加以巩固更新。操作技能主要通过科室培训小组组织示教、练习、考核和平时的临床实践掌握。在轮训的第一年,护理部制订基础护理操作及读书笔记等量化指标,参加培训的护士在这一年内必须完成各量化指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培训。

1.4 考核与评价 本院制定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手册”,每个受训护士人手一册。受训者的考核由轮训科室和护理部分别按照本院制定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量化考评标准”进行考核。科室考核小组对受训者的医德医风、实践时间、夜班数、基本理论、基本操作、专科技能、轮训情况进行认真考评,并如实填册;护理部按计划对受训者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并在轮科培训结束后,汇总受训者在各轮转科室的各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并给出年度综合评定成绩。受训者每年的综合评定成绩及年终考核项目均须达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培训;综合评定合格分数线为70分,理论成绩合格分数线为 80分,操作成绩合格分数线为 90分。护理部不定期检查科室规范化培训落实情况,各科室及时向护理部反馈培训效果及提出建议,以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使之更科学、有效。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 2004~2008年共108名大专、本科新毕业护士,将每年参加培训的护士在该年度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的均值及患者满意度分别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结果显示:新护士考核成绩的均值及患者满意度均逐年提高。2004年与2008年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的均值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 效果评价

4.1 规范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完善培训制度,重视培训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实施办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将各层级的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动态评估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和医德医风,使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护理部及时向科室了解培训情况,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使培训体系更具科学性、导向性、操作性及系统性。

4.2 激发新护士学习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受训者每一轮培训结束后,须经综合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轮培训,不合格者需重新接受此阶段培训或被淘汰。医院将根据培训考核情况, 择优选用人才, 由此加大了竞争力度, 增加了受训者的压力和动力, 人才也得以流动,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可极大地提高受训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及热情。

4.3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新的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3]。由于新毕业护士的思想在其职业生涯中处于重要的可塑期,在此阶段引入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仪素质教育,加强对人文护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4.4 巩固“三基”基础,提高了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加强护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同时,通过高质量的小讲课、业务学习、业务查房等形式,巩固及更新业务知识,促使护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提高护士判断、应急、独立处理问题的临床能力。新知识的充实,开拓了护理人员的视野,更新了护理观念,有效地提高了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4.5 提高了专科护理水平 针对各专科特色制定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明确规定专科护士选拔条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解决复杂疑难护理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专科护理服务。

4.6 “以人为本”,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中注重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贯穿始终,突出强调专科人性化服务的特色,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将文明规范言行为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护士的体贴和关怀,体现护理工作的细致周到,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融洽了护患关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

综上所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也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65.

[2] 宋琳娜,冯文,李银雪,等.护士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中国护理管理,2006,6(8):1920.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8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n China/LI Jian-qin, SUN Bin, MIAO Po,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8):086-088

【Abstract】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levels of resident doctors. In recent years, we d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we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only we take some measures, our medicine will be fas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Resident doctors;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blems; Measur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Soochow University Affiliated Children’s Hospital, Soochow 21500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3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属于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指医学院毕业生完成医学相关教育毕业后,再继续某特定临床学科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相关专业培训。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包括3个部分,即医学生的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专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即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医院人才培养和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医学生掌握相关医疗活动应具备的诊疗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始于19世纪末德国,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对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愈加重要,经多年实践经验证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我国最早是1921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次实行住院医师培训[2],随着1993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后,各省市相关部门也随之陆续颁布了数项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方法,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步向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1 我国住院医师规培的目标及现行培训办法

1.1 规培目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二级学科的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经验,可对本二级学科的多发病及常见病进行独立诊断。儿科病种复杂,服务对象特殊,我国儿童人口不断增长,对于相关卫生需求也愈加强烈,而我国目前儿科医师严重缺乏,因此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化培养儿科医师任重而道远,提高民族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要求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住院医师能独立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常见及多发的儿科疾病,并能进行常规儿科诊疗操作,在临床能力方面可以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

1.2 规培模式和方法 2003年卫生部提出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为“3+X”,即前3年为普通专科培训,参加规培的儿科医师3年之内必须进行所有儿科亚专科基本训练,完成各科室轮转,使年轻医师得到更全面的培训;“X”为亚专科培训,培训时间为1~4年不等,此阶段规培医生以参加亚专科培训为主,在掌握该亚专科的基本医学知识同时,进行大量临床实践,此阶段安排总住院工作。

儿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以加强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学习儿科相关技术和技能,要求熟练掌握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胸腔穿刺、静脉穿刺和气管插管等操作,并掌握各项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相关知识及处理原则。同时还需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危机处置等能力的培养。

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儿科基本知识,包括儿科的基本概念,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因此需进行理论课的学习,课堂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之余,不影响正常工作及临床培训。我们医院则安排每周1次约1 h的课程,先由住院医师开讲,然后该专科高年资医师再点评,并进行拓展和深入,此举更利于年轻医师对知识的巩固。

现阶段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开始注重加强临床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年轻医师的工作兴趣,开阔临床思路。目前进行较多的是疑难病例讨论,以本医院为例,住院医师规培办公室经常鼓励年轻医师将自己轮转科室的疑难复杂病例分享,建立住院医师群,网上发帖或群内讨论,定期举行病例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巩固了临床基础知识,也利于年轻医师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读书报告和科研讨论会也是提高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的重要方式,可以提高年轻医师的科研能力。医学作为一门跨国界的科学,需要常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掌握国内外最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更好的服务患者。我院规范化培训要求年轻医生经常阅读国外的文献,做读书笔记,与国外实习生和研究生交流,加强听说等实用技能。

2 我国住院医师规培存在的问题

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再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过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后来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并在部分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试点,总结各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之后陆续颁布了数项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和培训大纲,以加强和完善我国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我国在历经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4],但在规范化培训,特别是儿科医师的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培训基地条件的欠缺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医院多设在省会大城市,普通的地级和县级城市很少有独立的儿童医院,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师资力量薄弱,且多以儿内科为主,少有儿外科,专业性欠缺,所以我国很多医院难以承担起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并且儿科相对收入水平较其他专科低,工作繁杂,风险大,导致医院对儿科投入少,儿科医师人员少。另外住院医师培训经费不够,带教老师没有报酬,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许多患儿及家长不愿意配合做“示教”,住院医师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这些都制约了住院医师的培养[5]。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奖金极少,而临床工作负荷大,待遇相对低,影响了学员的积极性,影响培训效果。

2.2 培训方法的不规范 规培医生投放到临床科室后,大多开始繁忙的临床工作,部分临床科室也把规培医生当作临床基本人力来使用,医院也将精力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及医疗质量等方面,以致忽略了对他们的规范化培训,任其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自行摸索,并且很少对规培医生进行该专科理论教育及科研教育,整个科室缺少学术氛围,学术交流活动少,重医疗,轻学术,满足于完成每日的临床工作,缺少积极进取的氛围。另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大多数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经验有限,医患沟通技巧欠成熟,容易引起医患沟通障碍,造成医疗纠纷,甚至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6]。

2.3 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住院医师考核制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评估、临床操作技能考核、1年结束后的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结束后的理论考和操作考、合格者颁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另外还有由各基地参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暂行规定》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大多采取评分、学分累积、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在培训登记手册中记录[7]。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缺少高效先进的考核方法,更缺乏对培训教师和培训医院的考核。

3 解决的对策

3.1 建立儿科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养基地 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培的质量,实现住院医师规培的最终目标,住院医师培训需在硬件和软件均达到规范化培训要求的基地进行。对于儿科医师,培训基地需要包含儿科二级专科全部的亚专科,包括儿内科、儿外科及儿童保健科等;需要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包括儿科住院病例数量,师资力量及诊疗设备;需要提供培训医师的培训经费、健康保险及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儿科住院医师。另外还需建立有效健全的住院医师奖惩制度,对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进行轮转科室的回访,请科主任、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对该规培医师进行评价,年终进行汇总,选出优秀住院医师进行奖励,进而刺激培训医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培训效果[8]。

3.2 规范住院医师培训方法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要求达到6项核心职业能力:诊治病人(Patient care)、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精神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美国要求住院医师100%参加必修活动,如一年住院医师系列讲座、二年住院医师考试复习讨论会、高级心脏生命支持训练;至少60%参加期望活动,如医学大查房、中午讨论会、住院医师教学会议、住院医师报告和循证医学研讨会、行为医师研讨会等;自主选择参加推荐活动,如教授查房、期刊俱乐部等。同时住院医师要求必须掌握医学科学研究基本知识、原理及实验方法等,并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我国培训重点目前还是在临床操作技术掌握、病种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病历书写等方面,而美国强调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等,其6项核心职业能力更能适应时代对医生的要求,值得借鉴。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实践方面采用床边实践、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对临床技能进行有目标、有标准、按照规范程序的系统培训[9];另一方面还要理论知识过硬,可由临床经验丰富,长期担任临床教学,在学科领域有一定造诣,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给年轻住院医师进行授课[10]。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邀请兄弟医院的教授来授课讲座,设立住院医师参与的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可以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吸取众家所长,锻炼临床思维。同时适当加入伦理学及医学相关法规的教育,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11]。

另外,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医院之间除了医疗水平的竞争,还需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从年轻的住院医师抓起,规范化培训阶段调查住院医师的意向,在加强临床技能的同时,对有意向以后进行科研工作的年轻医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医学新技术新进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12]。

还要充分考虑规培医师的合理需求,在培训时间上适度区别对待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住院医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13]。

3.3 建立规范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 美国于1876年开始不断探索和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1992年建立了以授予专科证书为目标的考试程序。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总结与形成并重的考核理念。总结性考核一般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以评估住院医师是否达到培训的目标;形成性考核则贯穿整个教育训练过程,参与培训的医师通过带教老师的评价结果,改善其今后的学习和培训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360度评价法和MINI-CEX测验法。我国需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又机动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总医院采取每月的科室阶段考核、每季度的轮转考核和每年年底的年度考核3个层面,从“学”的角度考核规培住院医师,还要从“教”的方面考核带教老师,提高双方的积极性[14]。而浙江省人民医院每年对住院医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模式,不及格者有一次补考机会;技能考试采取科室和医院分散和集中两种模式,由科室进行医院规定要求的考核项目,然后上交科教科[1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医疗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已逐渐走向成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培训计划和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国家、政府和医院的相互配合,坚信可以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闵新歌,孙景海.国内外住院医师培训情况浅述[J].医院管理杂志,1997,4(1):393-394.

[2]唐国瑶,陈建俞.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历史演变[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99-101.

[3]魏光辉,杨锡强.积极培养21世纪高水平儿科医学人才[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5-7.

[4]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J].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2-93.

[5]潘文驰,陈立新.住院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25-126.

[6]赵勤.住院医师现代化培训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09,12(7):106.

[7]赵霞,欧凤荣,于晓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的思考与初步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137-138.

[8]李家承.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50-151.

[9]郭煜,谭剑,朱晓霞.专科医师培训入训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6):94-95.

[10]谷士贤,王冠,张艾京,等.我院开设住院医师临床基本理论培训课程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7(7):544-547.

[11]尹凤英,何芳芳.浅谈住院医师培训与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7(6):175-176.

[12]张文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整体水平[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07-108.

[13]王星月,朱方,刘战培,等.住院医师对规范化培训的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5(9):1310-1312.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9

1.1对护士规范化培训认识不足护理专业教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阶段;第2阶段:临床护理教育阶段;第3阶段:专科护士的终身继续教育阶段[2]。护士规范化培训属于护理专业教育的第2阶段,即临床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训对象包括护理本科、专科及护理中专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有效办法[3],个别人员存在“重工作、轻培训”的思想倾向,认为疗养院护理工作有别于医院护理工作,参加严格规范的培训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思想既不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个人职业成长。

1.2护理师资力量不足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这就需要理论、实践、教学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教师承担培训任务。近几年,随着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军队教学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逐年减少,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成为一支重要的护理队伍,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进入部队工作时间短(多为1~3年)、工作经验不足、综合带教能力不强等弱点。

1.3培训方式单一,内容局限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4],对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医疗服务模式的逐步完善,人文护理的作用日趋明显,但培训内容中人文、社会学知识相对缺乏,没有针对疗养护理专业的培训内容,导致培训的疗养专科护士综合素质不高。

1.4缺乏配套的制度制约和激励机制目前,我院临床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养目标、考核办法与奖惩措施没有得到有机结合,缺乏相配套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临床护士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卫生部《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对考核的评估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

2对策

2.1提高认识,明确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范围和目标护理管理人员、临床护士都要充分认识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意义,目的是使从院校毕业后经岗前培训的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语水平、医德医风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试行条例》规定的护师基本条件[4]。培训对象为护理专业院校毕业后的(本科、大专、中专)护士,培训时间为本科1年、大专2年、中专5年,个别护理人员将规范化培训中护士的外延理解为各级护士,这和《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不一致。

2.2依托培训基地,加强师资培养针对疗区护理培训师资薄弱的特点,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年邀请驻地护理专家、技术能手来院授课。选派护理骨干到总院培训基地进修,明确进修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护理骨干的作用,增强带教能力。

2.3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服务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培训需要。人文护理培训已成为护理培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必修课程,应充分利用院内网络教学和管理模式,培养年轻护士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展仿真教学,引入“标准化”服务对象的方式,强化护士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培训制度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5]。目前,我院护士规范化培训目标、考核办法与奖惩措施没有进行有机结合,缺乏配套的奖惩、激励机制,未能将临床护士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护理管理人员应细化本级单位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考核评估办法和奖惩措施等。考核评分可采取学分制和末位淘汰制,提高临床护士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65-272.

[2]廖钦,刘站培,王星月.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退训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67.

[3]刘义兰,王桂兰,赵光兰.现代护理教育[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89-296.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10

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从专业学校毕业后接受规范化培训是其医学教育生涯的一项重要组成,这也是医生从学校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过度。所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指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医师的职业道德、巩固医学知识、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及诊疗技能[2]。现将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相关实践及探索成功进行详细论述。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探索实践

综合性医院基本都有良好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制度及氛围,一般由继续教育小组从管理、培训和考核等角度执行管理制度。

1.1管理组织架构 为了规范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多的综合医院开始构建管理体系来管控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以期培养更多符合医疗发展需求的、合格的、专业的住院医师[3]。①成立培训小组:由院长作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组员,组织并实施住院医师的具体培训工作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以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相关要求为基础,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出培训方案及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审查;指导、协调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进行。②成立规范化培训办公室:选择科教、医务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培训办公室,负责具体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日常培训的管理。根据卫生计划委员会相关规定筛选各个专业的导师作为培训讲师。

1.2管理制度建设 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比较复杂,必要要在完善的管理系统支撑下完成,整个培训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参加,如省或市卫生局领导、医院领导、专业讲师、各科住院医师等。这种复杂的系统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否则无章可循[4]。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管理文件为基础,院内制定出细化的培训管理文件、培训管理方案、培训细则以及带教老师筛选方案、学分登记制度等[5]。

1.3培训过程的管理 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成就一批批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沟通能力、扎实基本功的临床医师,以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诊治服务。为此,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囊括医德培训、沟通能力培训、基础理论培训、综合实践技能培训等。①医德培训:我们都知道医德模糊会影响住院医师自身的基本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严重损害医院及卫生行业形象,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中强化职业道德、医疗责任意识、法律法规的培训,每年开展2~4次医德培训,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感。②沟通能力培训: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减少或预防医疗纠纷,相反,沟通障碍会引起患者对医师、医院的不信任,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医院每年组织3~5次的沟通能力讲座,指导住院医师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保护患者的知情权。③实践技能培训:组织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1次/w,以病理询问、临床检查、心肺复苏、换药、吸痰、穿刺、吸氧、急救等为内容,以继续教育培训班形式定期开 课[6]。④基础理论培训:各个科室组织查房学习1次/w,开讨论会1次/w,在科室内部形成爱学、爱教的氛围。

1.4培训考核 建立培训质量考核制度,囊括培训质量评估及检查,其目的是检验临床医师的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后期培训工作中完善。考核内容为专业理论水平、临床技能以及病例分析、论文及科研成果,考核方式分为日常考核及出科考核、结业考核等,培训管理办公室制定考核内容,并进行审核、发证。

1.5师资队伍建设 住院医师是否都能成功接受有效的培训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综合医院选择各个科室的负责人、高年资主任医师作为讲师,这些带教老师同样需要定期参加更高级的培训及指导,学习更新的带教方式、教学理念、培训方法、职业精神等。规范化培训管理办公室对带教老师发放聘书,任期2年,并对优秀的带教老师实行奖励措施。

2 体会

医学教育是很多医院发展的“短板”,要抓好继续教育,首先要常抓不懈的强化师资建设,造就强有力的带教队伍,秉承“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结合、“听别人讲”和“讲给别人听”二者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渠道师资培训与被培训平台,确保师资队伍的新鲜流动性[7]。在规范化培训之后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制定出考核手册定期对参训者进行考核评估,竞聘上岗。考核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也提高了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同时,我院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

中共中央2009年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规定医院需建立持续发展性医药科技创新机制以及人才保障机制,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设及医学继续教育的实施[8]。综合性医院作为各基层医院的领头羊,有必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优势,具备高学术造诣、良好师德的专家应视作培训工作中的重要资源,并将自身所学教会更多的住院医师,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实施规范化培训非常必要,是提升医院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及医院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等。对于住院医师来说,接受规范的培训不仅能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还能让自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胡滨.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3,27(8):480-482.

[2]朱滨海,占伊扬,孙宁生,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江苏省住院医师培训阶段考核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12):56-59.

[3]邓娅,邓世雄.新形势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3):1337-1339.

[4]吴韬,邹丽萍,杨歆宁,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125-1127.

[5]黄发云,李小平,杨凤娥,等.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6):639-642.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59-02

综合ICU收治的患者来自于医院的各个科室,患者均存在2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并且ICU病房集中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使没有接触过ICU工作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及正规指导的护士尽快地掌握危重症的监护技能。实现从无经验的护士成为合格ICU护士的角色转变。关系到ICU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如何找到一个合理实用的规范化培训方法是临床护理管理者面临的课题。现将我院ICU 2010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原有护士20名,ICu工作8-10年2名,4-7年5名,1-3年13名。由于我院ICU床位扩展,新招聘护士15名,均为女性,其中4名已有工作经历,其余11名均为应届毕业生,年龄19-27岁,平均(22.09~1.04)岁,均为大专学历。

1.2方法

1.2.1制订培训计划

根据我院ICU收治患者的特点以及ICU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详细了解新入科护士的基本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实施分阶段、规范化、标准化培训。

1.2.2编写培训教程

以《危重症护理学规范化培训教程》以及《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理论基础,组织带教组长共同编写适用于我院ICU工作模式的《ICU护士培训教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ICU相关的理论体系;②ICU护士工作制度与各班工作职责;③ICU基本监护技术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④常用护理操作流程;⑤各系统常见危重症的护理;⑥各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⑦监护室突发事件的应对。

1.2.3成立培训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成立理论授课小组和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小组。

1.2.4实施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共5个月。

1.2.4.1岗前培训(3 d)新护士人科后,首先由护士长进行环境介绍,详细讲解ICU病房的各项管理规定,ICU护士的职责,以及人科后的培训计划、内容、目标等。并对新护士提出培训要求。

1.2.4.2理论授课培训每周进行2次集中理论授课,由护士长、理论培训小组成员实施,结合临床实例,利用多媒体手段,针对需求,强化重症监护基础理论,并突出专科特点,使新护士在理论方面加深认识,以便于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

1.2.4.3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跟班实践指导培养科内1~2名示教护士,新护士人科后统一操作示教,主要培训ICU护理工作中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肺复苏术、无菌吸痰技术、气道管理、呼吸机、监护仪等的使用,并集中进行统一模拟练习,提高其技能水平。

1.2.4.4建立仪器操作流程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出现报警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方法,制作成卡片挂在仪器上,组织学习,方便护士使用。并将在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学习和总结,提高其掌握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

1.2.4.5临床“一对一”跟班培训学习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及基本理论培训阶段结束后,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跟班带教,完成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顺利承担起ICU常规护理任务,最终实现从护生到ICU护士的转变。要求带教老师在培训中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的发生。

1.2.5考核内容及方法

理论考核:从各位老师授课内容中以及我科培训题库中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理论测试。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专科护理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括:带教期间的表现,主动认真学习的能力,医护患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sup)2(/sup)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5个月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有1名护士不能胜任ICU的工作而被淘汰,有3名护士因个人原因辞职,未完成培训计划,其余11名均顺利通过培训。

新护士在经过系统培训后,理论知识较培训前提高了(22.545±1.404)分,操作水平较培训前提高了(16.182±1.07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比国内外的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国外的临床护士2011年8月第8卷第23期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方可进人ICU工作。而国内,有调查显示,87%的ICU护士没有接受过任何专科培训。我院ICU 2010年床位扩展,为了满足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笔者增加了护士配置,新人科护士中有11例无任何护理临床工作经验。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护士的ICU上岗培训。笔者选择适宜的培训教程与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质量。

新护士入科培训前问卷调查显示,15例中有12例有畏惧心理,3例不愿意到ICU工作。10例对ICU专科知识完全不知道。这可能和ICU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工作强度高,新入科护士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有关。但是新护士学习热情非常高。学习态度积极,这是科内工作3年以上护士所欠缺的。经过规范化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操作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再进入临床工作,缩短了新护士的适应时间,增加了她们到ICU工作的信心。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12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