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观课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8:35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1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教学经历的学生来说,这是我亟待想得到答案的问题。所以,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走进了南通市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小学,走进真正的课堂。在这次观察记录中,我主要采用结构式观察的方法记录了:课堂提问技巧分析;教师问题在学生座位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所答问题的回应。本文就是在这三份报告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

一、提问技巧分析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及时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为此,我们利用下面的“课堂提问技巧分析表”对这堂课的所有问题进行了逐条记录与分析:

统计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比较关注学生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这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学生的回答类型基本与教师的问题类型对应,学生的推理能力相对较高,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创新能力方面相对缺乏,还不能灵活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有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

另外,我发现这一堂课教师总共提问了41次,其中重复之前提问的次数是24次,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非重复性问题的次数是17次。那么,教师重复之前提问的次数为何占如此大的比重呢?

经过与一些学生的交流,我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教师要确认学生对教师刚才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懂得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作深一步的教学,否则,教师会重新分析,直到学生都听懂了为止。这说明教师可以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二、座位表分析

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从中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互动的频率、教师的偏好、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课堂状态,也是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是我这次见习过程中的座位表记录:

注:A.男生,B.女生;阿拉伯数字表示回答问题的次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班总共有60位同学,并且男女生比例相等。其中,教师对男生的提问次数是20次,对女生提问的次数是21次,对男女生提问的比例也是比较均衡的。存在的问题是:教室相对拥挤,再加上听课的人多,教师的活动范围也就比较小,只能在前面几排走动,尤其是对最后一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关注得比较少。这很容易会引起他们上课听讲时精力不集中,从而延误了接受新知识的时间。但总体来讲,这堂课老师在座位的安排以及提问的分配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在记录的同时,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比较圆规画的圆和硬币画的圆有什么区别?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时,学生们几乎一致选择的都是与同桌讨论,与前后的同学基本上没什么交流。其中,有的组可以讨论激烈,很快举手回答。但有的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只是在听别的组怎么讲,然后附和他们的答案,而自己却并没有独立思考。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使学生之间得到更好得交流。这很可能使班级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得严重,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所答问题回应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应着重考虑创设数学情境,提出问题,还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并灵活运用之,方可确保其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因为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至始至终参与课堂、参与思维。

注:V=口头回应(verbal response);NV=非口头回应(non- verbal response)

+=积极回应(indicated positive response)0=不作任何回应(indicated no response)

-=消极回应(indicated negative response)

根据表中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这一堂数学课中基本上采用了口头回应和积极回应的方式,仅有个别同学错得太离谱,教师也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不足之处何在。因为小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上面,我们从提问、座位表和回应三个角度对这堂课进行了剖析,那么,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利用下面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参照表”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表中可以看到,这堂课的综合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教师的讲授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积极引导,善于分析,循序渐进,及时反馈等。存在的问题是:难度偏易,学生主动探究不够等。

五、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经过以上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该教师在一堂课上总共提问41次,平均一分钟一次提问,节奏适中,且师生互动的频率密度也适中,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叫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学也收到了比较良好的结果。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只是一味地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交互,有时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发生,但由于缺乏对问题方式、节奏良好的设计,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提问的有效性,反而造成了低效率。因此,教师提问的频率不宜过密,对于需要重复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问,这样可以不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可以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复杂,回答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回答也会更有创意。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应,必须明确、规范、具体。学生接到信息后才能积极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作出正确的答案。同时,教师还要把握问题类型的比例。如果着重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提一些事实性的问题,如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提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更合适。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真实问题,减少呈现性问题,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模拟或真实情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运用知识。

以上是笔者对一堂小学数学课的观察报告,虽然我最终没有给出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至少我明白了,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考虑的因素真的非常多,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误。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范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新探―――《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2,(04).

[4]田甜.基于课堂观察审视“互动”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2012,(03).

[5]吴伟华.简约的技术,有效的提升―――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2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实验课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各高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主要在实验预约、成绩管理、仿真实验、MOOCs视频教学等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但如何在实验报告方面恰当地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还尚显不足.物理实验课程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和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1-3].物理实验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能力培养时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4]:(1)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分析与研究能力;(5)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6)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7)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设计能力.其中,实验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撰写实验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分析与研究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近年来,我们对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涵盖了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考试等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报告中的应用探索.

1实验报告评判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理工科高校来说,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需要承担培养的学生数量众多.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需要培养约3000人,每节实验课面向的学生不超过16名,这样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课题组的授课教师,同时还有几十名研究生协助参与授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实验教学专业水平出现较大差别.这样,实验报告的评判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造成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课程成绩差异较大,评定不客观不科学.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实验报告批改量大,授课教师很难为每一位学生计算实验数据,进行细致的评判,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估算.因此,时常出现很多教学要求不能确切落实,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现象.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仅仅靠课堂无法完全消化实验教学的内容,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验条件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在短短的一节实验课上很难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2)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没有客观与规范的标准,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实验、实验报告、期末实验操作与笔试多个环节,不能通过统一的一份试卷来考核全体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但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核成绩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各个实验班之间、不同的老师之间评价标准不一致;(3)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掌握实验课程内容情况以及实验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实验报告批改量大,完全靠人工批改,难以做到细致、全面.从实验报告评判的整体情况来看,评判质量差别较大,许多需要学生改正的问题没有指出,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反馈信息,影响了学生扎实地掌握教学内容,使得大面积的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和提高.

2信息化技术在实验报告评阅中应用的设想

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手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记住并掌握所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通过亲自绘制实验曲线掌握实验曲线绘图的要点,通过写下数据处理的过程切实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但是,在使用传统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时,由于教师无法评阅所有学生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部分的正确性,容易造成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错误概念无法纠正,而且由于传统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无法明确分析与讨论部分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完成实验的分析与讨论.在实验报告评阅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不能抛弃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又要发挥信息化融合后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在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结构要求上的优势.

2.1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中,为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我们重点思考并实践了以下几个设计细节.(1)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部分的考虑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与方法,采取了学生自己总结、凝练与撰写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方式,每部分不超过400字,并要求学生手绘实验原理图.以往,在物理实验信息化的应用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往往容易被丢掉.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实验原理与操作并上传手绘的实验原理图,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加深对实验思想、方法与手段的理解,同时避免出现学生直接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不进一步思考的现象.(2)数据处理方面的考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全的特点,在选题上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实验,既包含训练学生基础物理实验思想、物理实验方法和物理实验技能的经典实验,又包含与现代物理技术相结合的课题型综合性实验.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包含“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而每个实验项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以目前科研领域和测量技术领域的最新实验数据处理与测量结果表示规范为基准,对每个具体实验项目制定相应的评判计算方法,采用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估每个实验项目中各个不同计算步骤的分数,并合理分布给分点.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出标准答案,并与学生输入的答案相比较进行智能评阅,给出学生所得分数.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求学生上传其手写的实验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计算过程,以确保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丢掉传统实验报告中的优点.(3)对测量正确性的限制对于某些客观的物理量,如钠黄灯的波长、三棱镜的顶角等,要求报告系统将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客观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差别超过一定范围则判断学生测量错误.报告系统验证学生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是否自洽的同时,也可以判断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有误.比如,在“分光仪的调节及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实验中,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出三棱镜的顶角,与此同时系统也会与三棱镜的标准值(60°0′)进行比较,如果学生自己的计算结果与系统根据学生输入的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出的结果相比较差别较大,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计算错误;如果学生自己的计算结果与三棱镜的标准值相比较差别较大,则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测量错误.(4)设备量程的判断报告系统通过学生的实验数据判断学生的电表等设备的量程选择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实验操作有错误.(5)有效数字位数的评判和最终结果的表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保留有效数字位数,完整表达实验测量结果.系统会智能评阅学生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和结果表达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不正确,或结果表达不正确.(6)实验报告中实验曲线的考虑对于实验报告中的曲线、原理图,系统采取了学生上传手绘曲线(或图片),并请教师进行主观评阅的方式.这样,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正确且完整地绘制实验曲线,不忽略如曲线标注、坐标名称、坐标轴刻度等细节信息.

2.2实验报告的结构体系

恰当的计算机客观评判与教师的主观评判相结合,同时评判学生实验报告中出现的计算问题和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是《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初衷.为此,系统保留了具有北京科技大学特色的实验报告结构,即: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0.5分),二、实验原理(提示:限400字)(1分),三、实验步骤(提示:限400字)(1分),四、数据处理(1.5分),五、分析讨论与结论(1分),六、原始数据与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系统具备主客观相结合的评阅模式:网络报告智能评阅系统中第一、二、三、五以及第六部分要求学生自主输入相应文字或图片,尤其是原理部分要求学生手绘实验原理图并上传至报告系统中,这些部分由教师进行评阅附分,即主观评阅部分;“四、数据处理(1.5分)”部分为系统智能评阅的部分,即客观评阅部分.在“四、数据处理(1.5分)”部分中,如果遇到实验曲线描绘,系统会要求学生使用坐标纸或计算机绘图,转成图片后再上传至报告系统,并由教师评判附分,这部分也是主观评阅部分.

3实际教学实践对比试验

我们将《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投入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并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对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创新与实验设计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分析与研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影响.采用逐项对比的方式,将8个班级共240名学生分为2组(每个组各4个班120名学生),即:传统报告组:采取传统的手写实验报告和人工评判的“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报告系统组:采取使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撰写实验报告,主客观结合智能评判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

3.1对比试验考试题目设计

2015年年底,参与对比试验的240名学生在完成物理实验课程后进行了统一考试.考试依据物理实验课程培养任务特别设计了考试题目.

3.2对比实验结果

我们汇总了报告系统组与传统报告组的考试结果,并对每组每一道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计算了得分率:得分率=该题平均分该题原始分数×100%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曲线绘制与文献阅读4个方面,采取不同形式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最终考试得分率相差无几,甚至于采取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传统报告组得分率还略高于报告系统组.这表明,传统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绘图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理解,同时也方便学生将查阅文献后得到的信息写在实验报告中.而采取报告系统撰写方式的报告系统组虽然在得分率上与传统报告组相比略有不足,但可以看出信息化后报告系统也没有丢掉传统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对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影响.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下的传统报告组中,学生的误差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核得分率均低于使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报告系统组.报告系统要求学生逐步分项完成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其中不确定度的计算、有效位数的保留、完整表达式的形式等要求均为智能评判的重点考查内容.学生也可以在每份实验报告评判结束后得到系统给出的错误提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处理过程的学习.学生在独立、详尽的完成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建立误差与不确定度的概念,显著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规范化的评判标准,报告系统自动智能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学生实际报告得分与数据计算错误原因,减轻了教师因学生众多而产生的报告评阅负担,保证了报告评阅的细致、全面、公正与公平.并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实验参量与实验结果数据之间的联系,更易于融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与总结.同时,报告系统可以明确提示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且根据主客观相结合的评阅方式,实验讨论与分析部分是不同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在不确定度计算、实验分析等方面的影响由老师进行评阅.这使得学生在主观上对每个实验的讨论和分析更加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10个左右的实验报告的锻炼,使学生学会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整体而言,采用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完成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与实验分析能力均能在经过充分的培养与锻炼后得到显著的提高.

4结语

我校通过3年系统的对比性研究,建立了以计算机智能评判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报告智能评判平台.240名学生参与的对比性试验表明,这种物理实验报告网络撰写、智能评判的手段,既保持了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在保证报告评阅过程中的全面、公正与公平性的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量.

作者:吴平 张师平 李莉 陈森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平,邱宏,孙旭贵,等.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引进普通物理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73-75.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3

第一单元:数字科学家概述(1课时)

第二单元:Scratch程序设计初步与简单游戏制作(5课时)

第三单元:纸电路探究与创意制作(3课时)

第四单元:千云“超极鼠”探究学习(3课时)

第五单元:反应时间的测量与研究(4课时)

第六单元:人面探秘(Face to face, Eye to Eye)(2课时)

本课程采用基于问题的小组探究式学习,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学习模式。下面以“机械按键反应时间的测量”一课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机械按键反应时间的测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七年级的选修课程,学生是在对课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本学期由于课时的安排,每周只有1课时,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但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过数据处理方面的训练。根据学生情况,我们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知道反应时间的内涵;掌握并利用Scratch编写测量机械连续按键时间的程序;知道描述数据的基本方法:三值法和图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游戏得出反应时间的内涵,体验从具体到抽象及抽象概念建立的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及课堂实践初步掌握Excel的求差、求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的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数据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反应时间的积极性;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实际的学习活动,建立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课题,利用课题引出问题:什么是反应时间?如何测量反应时间?

教学环节二:反应时间概念的探究

(1)“萝卜萝卜蹲”游戏活动探究反应时间内涵

请四名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排,教师给他们分配角色,分别为:红萝卜、黄萝卜、白萝卜以及绿萝卜。教师说明规则(听到自己对应的颜色后下蹲)后,游戏开始。随着“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黄萝卜蹲......”的口令,学生们进行游戏,学生听口令,通过正确完成动作的质量、快慢最终分出胜负,其他同学观察比赛同学的表现,参与评判。

(2)按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分析游戏动作,说一说:什么是反应时间?我们是如何测量反应时间的?

(3)师生交流,探讨反应时间的概念

分析游戏动作,学生经讨论很快得出了反应时间的三个过程,即感应器(人耳)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央处理器(人脑)分析信息、做出判断的过程;执行机构(四肢等)做出反应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就是完成这个动作的反应时间。

(4)教师继续质疑,引发思考

教师:刚才的游戏过程中,我们测量了同学的反应时间吗?如何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测量,采用的是观察法,定性的测量,结果是谁比较快;从而引入定性观察的测量与研究方法。

教学环节三:记录每次机械按键的时刻

(1)提出问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来进行测量的是“机械按键的反应时间”。对于机械按键,同学们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事件过程:一声令下,右手食指开始按空格键,之后不断地按,越快越好。

如何测量机械按键的反应时间?今天我们要用Scratch来设计一个测量装置以完成这一测量。

(2)测定按键反应的实验装置设计

原理:当按下空格键(或其他键)时,计时器便记录下当时的时刻,并加入到已经设定好的时间链表中,相邻两次时间数据之差即为连续按键的反应时间。

(4)学生实验

用Scratch编程制作时间测量装置,设计好后进行试验测试。记录按键时刻,采用竞赛的方式,每位学生记录自己30秒钟的按键次数和时刻。

教学环节四:数据的导出与处理

(1)导出数据,建立数据表

教师演示:time.txt。

启动Excel,建立数据表 。

(2)用函数进行数据处理

教师演示:用Excel处理数据(求差、求平均、求最大、求最小)

(3)建立散点图:认真观察,模仿操作

(4)汇总数据

汇总小组内学生的每组数据(三值)。

教学环节五:应用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1)教师指导报告写法:复制数据,做简单数据分析。例如,我30秒内的机械按键次数是168次,最快一次是0.02秒,最慢的一次是1秒。按照老师给定的标准,我的反应水平是正常的。

每个人撰写个人报告,小组负责人汇总小组数据,撰写小组报告。

(2)展示交流:挑最快完成的2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教学环节六:本课小结

(1)学生说本节课收获。(2)教师回顾性总结。(3)课外拓展:测量其他的手指和其他人机械按键反应时间;反应时间还有什么样的类型?如何测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4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6月——20**.8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9月——20**.6月)

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魏祥珍、吕维鼎,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武海洋、陈坤,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肖博、蒋倩雯,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5

以着力提升教师有效学习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重点,以“立足课程、聚焦课堂,提升技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逐步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二、培训对象

红卫路小学全体在岗教师。

三、培训内容

第一板块:研修专业

目的:分别通过舞蹈、合唱、素描、色彩、队列、田径相关项目和阅读策略的培训,提升音乐、美术、体育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内容:音乐:舞蹈和合唱;美术:立体制作和色彩;体育:队列和田径相关项目;语文:阅读策略。

第二板块:研读专著

目的:以读书分享的形式交流,树立现代知识观和教育观。

内容: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拓展教师视野。

要求:结合老师们的阅读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树立现代知识观、教育观、学生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第三板块:研学课标

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为主要内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各校区分学科教研组,研读20xx年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

要求:帮助我校教师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

第四板块:研究教学

目的:各教研组研读教材,撰写教案。

内容:(1)学科教材研读,熟悉教材;(2)撰写教案,选取典型案例,研讨课堂教学技能。

第五版快:信息技术

目的: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能力(12学时)

内容:一是教学资源的获取,掌握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检索、加工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二是简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简单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三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技巧与方法。

要求:一、根据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配备的班级多媒体设备、交互式软件的特点,创新培训方法,采用“边示范,边练习”以及互动研讨等培训方式,确保教师“人人会”。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完成规定学时、研讨、作业、考核等任务。

四、具体安排:

(一)专业研修

1、参加人员:全体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和部分语文教师。

2、内容:音乐:舞蹈和合唱;美术:立体制作和色彩;体育:队列和田径相关项目;语文:阅读策略。

3、培训时间地点:音乐:8月15—16日,师范附小一小;

美术:8月17—18日,阳光中学;

体育:8月19—20日,z实验学校;

语文:8月24—26日,望湖小学。

(二)集中培训(8月20—29日;作息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

日期方式参训对象内容地点负责人具体要求

8.20 上午讲座全体教师师德培训报告厅胡昕

下午分组 讨论全体教师教师职业道德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指定教室(分教研组进行)

8.21上午互动 培训20xx年8月—20xx年8月进入我校的教师新进教师培训报告厅z新进教师:学习红卫路小学的各项常规(打包成电子稿);集中互动培训 其他教师:学习课标、研读教材

下午

8.22上午讲座全体教师“课题研究方法与实践”专题讲座报告厅z

下午分组 研讨全体教师各课题组制定本学期课题计划和课题研究方向指定教室(分课题组进行)江毛顺请课题组长假期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书籍,对下学期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做规划

8.23上午学科专题讲座全体语文 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报告厅z

全体数学 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专题讲座二楼 会议室z

下午读书 分享全体教师读书分享报告厅石英梅老师在暑假期间,选读一本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或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认真撰写读书心得,以备交流。

8.24上午汇报 展示全体教师课例研究汇报报告厅胡燕敏 胡昕各课例研究组做好汇报准备

下午汇报 展示全体教师“自育自学”课题组汇报报告厅各课题组做好汇报准备

8.25上午讲座1全体教师学校资源平台的使用报告厅z

讲座2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报告厅

下午讲座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报告厅

8.26上午上机 操作全体教师学校资源平台的使用各校区 微机室胡燕敏 卢淑娟考核分两项内容: ①红卫路小学资源平台使用 ②请老师们进入下面网址http:///有相关题库请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考核是现场答题,现场出分。

下午现场 考核全体教师红卫路小学资源平台使用的考核各校区 微机室

8.27上午同伴 引领全体教师课标解读(主讲:教研组长)指定教室z自我回顾。反思一学年以来在所任学科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以案例呈现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如何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等,每人准备文字材料以备交流。

经验 分享全体教师交流在课堂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指定教室

下午研讨全体教师研读教材(阐述分析本册教材),讨论统一教学进度;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指定教室各备课组进行学科教材研读,熟悉教材

8.28集体 备课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老师抽课题备课指定教室z①提前公布课题,全员撰写教案。②分组研讨,选取典型案例。②教师代表现场讲解教学设计③再次修订教案,反思内化。

8.29无生 上课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指定教室z提前确定好每位老师抽课题和授课的具体时间地点。

备注:

1、请每一位老师结合暑期培训内容,针对每一项活动提前做好准备,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6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

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

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

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开题报告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课题开题报告案例【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本课题中的预期目的即指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涵义:一是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这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有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本课题中的案例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实录。这里的典型课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分析其中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从多角度来收集、研究并组织全学校中学数学老师学习有关文章,在讨论中提高一线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着重于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7

一是研究质量。研究质量首先是选题的价值和质量。一个课题的价值和质量应该符合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一个课题不仅要求具体明确,而且要求所给定的自变量界限是清晰的,能将抽象的课题假设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可测量的措施。所选的课题质量还表现在它是否是大家所关心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怎样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能力的问题;怎样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等等。如果你选择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写成了研究报告,这一定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大家也一定会很喜欢看的。另外研究的计划是否完善、周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条件控制得怎么样,指标定得怎么样,等等。搜集的材料是否充分、完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否准确也很关键。这些都是制约研究质量的条件。

二是研究者的水平。作为课题的研究者,他对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及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得到一些与课题假设不相符的事实或者数据,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陈述,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利于学术交流。其次是研究者的思维能力,这要求我们对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推理、论证。最后是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有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研究结果,但是文字表达不清楚,写出来的研究报告就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地提高研究者的撰写研究报告水平:①分析综合能力。即把研究得到的数据、材料有目的地进行取舍,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经过统

新世纪范本网,范本超过100万,全部免费下载。

计处理形成结论。②逻辑思维能力。即研究者能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分析、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③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能使课题研究报告写得更加有条理、层次更加清楚、生动明快。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新世纪范本网,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

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

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8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5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0

2012学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其主要特征是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创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校本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因经历背景和学科资料背景等原因,普通高中教师在开发职业技能类时普遍感到颇有难度。

研读教材,可以发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突出化学的实用性,渗透着职业性。在《化学1》、《化学2》的必修教材中,以化学应用专题来编写,突出工业生产的原理和技术。如,“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为专题,介绍了氯碱工业、镁的工业提取。由此我们找到化学基础知识和地方化工的契合点来开发职业类校本选修课程,从而发挥我们自身的专业,又能接地气,让学生体验化学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了解当地化工业特点,激发职业意识。

一、选题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把开发视点定位在跟高中化学与地方化工特色的结合点,确定课程名称为“金属冶炼与玉环冶金工业”。一是为了体现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但不属于学科知识的拓展,只需高中必修化学的基础知识,使之成为面向包括文科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选修的课程。二是为了体现我县地方化工特色,普查与梳理我县产业,发现我县利用金属材料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我县是全国阀门基地、炊具基地、汽车摩托车配件的生产基地……与之相配套的金属冶炼与电镀等化工类的产业也较发达。有些学生家长就从事这些行业,学生有亲近感,又为课程资源的拓展提供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我县金属冶金化工产业的状况,体验家长挣钱的艰辛与知识的重要,感悟“勇立潮头奋勇争先”的玉环创业精神,催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一个窗口。

二、调研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程开发前的校本调研,以便确认这门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1. 了解我县金属冶金化工的基本情况。通过企业走访、网络资源、探访亲朋好友、学生调查等途径,了解我县金属冶金化工产业情况,发现主要集中在铜的冶炼、铁的熔炼、合金材料生产等。如果仅限于此,内容太少不足以课程形式体现,也不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2. 了解学生对金属冶炼产业的兴趣。通过班级询问与个别交流等途径,我们发现各班均有少数学生对此有兴趣。按照学校对选修课程开发的相关要求,若每班有3位学生有兴趣选修,整个高一年级将有近40名学生会选修本课程,达到了课程开发的要求,如果我们实施得好些,将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修。

3. 了解化学教材中金属冶炼相关内容。教材涉及钠、镁、铝、铁、铜等金属冶炼的化学原理,我们想既要体现我县特色又应有所拓展,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产业调研。

三、构思

按照校本选修课程的一般要求和我校具体要求,我们确定本选修课程针对高一、二学生开设。总课时数为18课时,,修习合格的学生可获得1学分。课程提纲如表:

四、激趣

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共同的选择走班到一起,靠行政班级的纪律约束、传统纸笔测试等强制性管理校本选修是走不远的。激趣成为吸引、凝聚学生并使之学有所获的必然选择。

1. 从展示资料到设计学生活动

校本选修课程不同于讲座。资料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侧重于金属冶炼化工的技术与现况、前景,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供一个平台,没有丰富的资源,课程也将不能存在。但展示资料的同时,也应增加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可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参与。

例如,“铜的冶炼”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表:

2. 从老师的一言堂到学生分组任务式的参与

选修课程有些专题缺乏学生实验探究,如何变老师过多的资料性介绍为学生积极参与呢?为此,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申报一个任务,课外准备,在下节课时进行讲解,实现同伴交流。

指导学生开展查阅资料,制作演示文稿。同时也要查资料,掌握更丰富的资源,以便在学生汇报交流中给予评价与补充。

从实践来看,学生能高兴地接受任务,小组汇报、相互交流中积极地展示自己,倾听他人,获得自信。

3. 从课堂到企业

根据本校本选修课程性质,我们安排一些企业走访的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实地观察,了解产业。本活动组织一般有三个阶段:

①活动准备:联系企业,让企业主了解课程性质、学生特点与人数、参观目的,向企业主征求参观的注意点,与企业主协商供学生参观的项目与讲解内容、参观时间、访谈内容等。与学生家长沟通,征求家长意见。提出安全预案,向学校提出申请。指导学生预先了解企业生产特点与基本知识,准备访谈问题,准备必需的文具、相机等记录工具等。

②企业参观:例如,我们选择了铜粉回收、还原与冶炼的企业,与企业主约定后提出参观全套生产过程的要求,企业主请技术人员作讲解员并向学生演示。选择一些无危险性的生产让学生动手实验以获得体验。

③总结:参观访问后,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自建小组撰写参观报告,作为选修课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评价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9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71-02

一、学术报告在高校的应用现状

高校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由多个不同的民族、区内区外不同生源构成,高校不少班级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等方面差异较大[2],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学生间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为此,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教员教学方法方式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学术报告形式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

地学类专业(如地理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与资源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勘探等)是一个以培养具备严谨的地学思维、拥有充实的地学知识、掌握娴熟的地学技能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因此,将学术报告环节引入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丰富学生的地学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通过学生的学术报告,教员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有利于发现教学不足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术报告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增强了师生互动,培养了师生感情,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了良好铺垫。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气象学与气候学》三门课程中把“学术报告”作为教学环节引入课堂教学。

具体步骤是:(1)教员选取部分授课内容以专题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介绍与专题有关的最新科研报告与研究成果,目的是既能通过教员的报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术视野,又能给学生以示范,使之在制作学术报告时有所参考和借鉴。(2)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查找资料或自己研究,在课程进行中按顺序进行学术汇报,教员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量化打分,并作为平时成绩之“作业与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3)将学生按4―5人一组分配,在课程进行中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准备学术报告,并于期末按小组开展学术汇报,教员根据学生报告进行量化打分,并作为期末试卷中“创新题类”计入期末总成绩。(4)针对“学术报告”环节在课堂中的效果及学生对该环节的接受程度,在上述三门课程结束时对被授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

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时,剔除回答不完全或雷同问卷5份,问卷合格率为94.6%。

(二)数据分析

1.学术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调查中,所有学生都认为学术报告可以锻炼自身演讲、组织和沟通能力,其中有65%的同学认为学术报告对自己演讲、组织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在学术报告对锻炼学生思辨与分析能力方面,有95%的学生认为有作用,5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

2.学术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对于学术报告环节是否增强了学科的兴趣,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3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科兴趣有很大作用。100%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环节能够扩展课堂知识范围,说明学术报告对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上作用明显。90%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环节有利于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其中40%的学生认为“是,用处很大”。

3.学术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通过学术报告环节你是否对科学研究有更具体和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有2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术报告对科学研究能够有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认识,7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学术报告环节获得关于本专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认识和感悟。

4.学术报告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与传统的课堂对比,有87%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这一环节应该成为大学地学课堂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大多低学在实践过程中认可了学术报告形式,认为其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亲和性、互动性和针对性,这充分说明了将学术报告这一形式应用于地学课堂,能够显著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此外,本文还对学术报告的具体应用形式进行了调查,如,是否应该将个人学术报告和小组学术报告分别作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中“创新题类”予以计分以及学术报告的具体操作环节等。调查显示,有87%的学生认为将学术报告环节与学业成绩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也有13%的同学认为这种结合不利于自身学习和发展。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报告环节还应从报告人和听众两方面加强,还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员点评应该深入具体。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中,报告人、听众、教员都应该增强自身对学术报告环节的认知,更加努力地使之成为高效、科学的教学形式。

三、结论

通过对学术报告环节融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三个年级的三门专业课程的实践及其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本文认为,学术报告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及对科学的认识,同时,和传统教学相比,学术报告环节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活跃度及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充分认识高校课堂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培养创新型及“用得上”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学术报告形式在教学上的应用方式,提高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婧.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学术报告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6):148-149.

[2]赵剑波,王强,田远兵.高校班级管理探讨――以大学2012及地理科学班为例[J].教育,2014,(1):35-38.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cademic Report in the Classroom of Tibet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Department of The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Tib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Jian-bo,WANG Xing-xing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10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旨在应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企业的市场调研及预测活动,降低企业营销决策的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通过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趋势;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预测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从事调查研究、预测市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1.《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另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功底好,数理功底较差,对课程中涉及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望而生畏,存在抵触心理,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1.2单纯依靠教材的理论教学方法实际运用性不强。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的课程,而《市场调查与预测》教材大都以理论方法介绍为主,与实践相结合的较少。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让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远或与自己无关,就不能形成切身感受,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学习效果当然也会不理想。

1.3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率低。

本课程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再加上该课程中统计学方法应用较多,包含有大量的公式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编码、分组、统计、陈示,建模、案例分析等,学生练习时往往会感到单调乏味,计算工作量大、效率低,导致相互之间抄袭现象严重。这既浪费了大量的课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丧失了师生交流、讨论的时间,造成教学信息量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问题。

1.4卷面成绩驱动影响学生实践作业完成质量。

包括本课程在内的很多课程的考核都以理论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熟悉、理解和掌握程度,考试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70%,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的驱动,对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在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作业中弄虚作假,达不到规定的质量。

2.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的教学方法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应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五大内容体系,包括市场调查概述、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方法选择、市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市场预测方法等五部分,分别对应学生五项能力的培养,即调查的认知能力、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包括市场调查总体方案设计能力和问卷设计能力)、市场调查方法选择与应用能力、市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能力、市场调查资料应用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完全按照市场调查实践的流程特点设计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从认识到设计到运用,实现从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从基本思维到发散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2.2通过参与式、情景式教学提高学生市场调查的能力。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市场调查能力,巩固对市场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例如,在针对具体内容的调查中,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分组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进行情景的模拟,如通过让某学生扮演消费者,另一学生扮演观察者,观察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眼神、表情、神态、动作和对话等来揣摩其购买动机和决策过程;或通过电话访问模拟调查用户对新购买的洗衣机的购后评价;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模拟调查消费者对某品牌化妆品的认知和态度等。另外,案例讨论式是必要的教学手段。

2.3通过课内实验提高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现在,随着各高校教学投入的增加,课内实验室已经比较普及,在教学安排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都配有相应的课内实验并已成为主流趋势。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师可以在实验室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各种软件辅助教学,通过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如SAS,SPSS(统计分析软件),TSP(时间序列软件),EXCEL等。此外,在许多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都需给学生演示有关软件的应用,并安排3~4课时让学生上机练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公式和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克服课堂上对繁杂的数学公式、统计数据的畏难情绪。

2.4通过校企共建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联系校外相关单位,或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经营现场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对现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工作的直观认识,这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第一,实行课程的校企共建。选择几家有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还有具有综合功能的统计局、工商局作为共同建设本门课程的共建伙伴。聘请企业管理者、职能部门专家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直接参与教学。

第二,建设课程实践基地。选定课程共建伙伴作为课程建设与实践实习基地。并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过程需要,选取该企业的实际案例,组成系列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接收系统知识的同时,直观地建立起一个现实系统的完整印象。

2.5通过课外市场调查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的设计主要以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市场调查问题为主线,进行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及整理和调研报告的撰写,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2.5.1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自选调研课题,收集有关资料,设计调查方案,写出市场调查方案报告。

2.5.2市场调查问卷设计。根据调研课题的需要,运用问卷设计的技术和技巧,设计市场调查问卷。

2.5.3市场调查方法的运用。选择几个课题,运用各种市场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模拟实验。

2.5.4市场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5.5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交完整规范的市场调查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1)在实施调研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承担一个调研项目,然后通过小组及老师的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的调研任务。如南昌市人居状况满意度的调查、南昌市广播收听率调查、居民“亚健康”调查、蒙牛广告测试调查、康师傅饮品顾客认知度调查、南昌市统一绿茶消费需求的调查、大学生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调查等。(2)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呈递书面调研报告,并通过汇报讲演的形式进行口头报告,以避免学生实践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3.《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和考核

在本课程考核上,应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指标,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驱动性。

3.1考核的内容。

实践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情景模拟的表现、案例讨论的表现、习题作业表现、回答问题表现等;(2)实验课任务完成情况。包括收集数据的质量,数据分析结论的准确度等;(3)课外市场调查实践的成果。包括学生提交的市场调查策划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等文本的质量及口头报告表现等。

3.2考核的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表现、实验课任务、实践成效设置一定的比例,进而得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总评成绩。当然,这个比例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同的设定,例如对以上三个指标分别设置30%、30%、40%。实践总成绩应与理论卷面成绩一同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例如占到总评成绩的30%或50%等不同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提交的各种实践作业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效果的最直观的依据,但是为避免学生实践过程中弄虚作假、敷衍塞责,教师除了对学生提交的书面材料,如市场调查策划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等进行考核以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口头汇报进行考核,使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各占一定的百分比。具体程序如下:首先,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作为市场调查报告的汇报者,同时,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组成答辩小组成员,任课老师作为答辩小组组长。第二,每个小组的汇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组市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目的、市场调查的具体操作过程、市场调查的结论进行陈述,要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调查成果。第三,答辩小组对汇报者就调查过程中的难点、疑问、缺陷性进行提问,汇报者对此作出回答,答辩小组组长及各成员分别评定实践总成绩,汇总得出各组最后实践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春丽.《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5).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11

选题就是确定课题。何为课题?所谓课题,就是需要人们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简要表述,严格说问题就是课题就远远不够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中小学教师做课题来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与补救策略的研究”等,这些问题不适合一线教师作为课题来研究,必须分解成小课题,才能驾驭它进行研究。所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只有选好题,才有可能研究好。那么如何选题?第一,教师可以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教师每天都在上课,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语文学科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数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教学的研究;英语学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习惯养成的研究等,每个学科、每个教学环节、每章的教学内容都有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加工提炼,就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能不能发现问题,关键要看我们的教师能不能主动去思考、去调查、去发现、去探究,只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就一定能找到好的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第二,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方面去找问题,选课题。比如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策略等也会存在着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再比如学生学习写作省时、高效、可行性的研究;低年级学生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注音识字等识字方法的研究;数学与儿童思维成长的研究;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德育方面的,如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主能力培养研究;中小学生早恋预防与交往危机干预研究等;第三,从“科研课题指南”中选。科研课题指南是科研领导部门根据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以及教育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制而成的,值得中小学教师参考利用。如学生“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提高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未成年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的研究等,有的课题可能宏观一些,但可以为教师指明研究方向,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爱好分解“科研指南”中的大课题,确定适合自己的课题。第四,可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去选。已经取得的公认的研究成果,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这个过程也可以再实验,叫迁移性实验或适应性试实验。任何一项成果不可能都完美无缺的,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利用好成果,发挥成果的更大作用。如西方国家流行的“合作教学”就不一定适合我们国家,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编制都比外国的学生多,所以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其次,立项要规范

课题确定下来了,课题组长一定要组织实验人员进行论证。第一,要论证它的适用性,就是要看看他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值不值得研究,课题的提法是否准确、明白。一般来讲课题表述要体现三个要素:第一要素是研究对象;第二要素是研究内容;第三要素是研究方法;第二,要论证它的可行性,这就要看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践经验等,还要看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否具体,也要看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电教媒体、录音录像等设备是否可用,同时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如何排除等。课题题目确定后要设立专人执笔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经校领导班子同意方可上报,填写立项书。

第三,课题实施操作要规范

课题审批下之后,实验学校的校长要组织召开课题开题会,校长宣读开题报告,解读课题,这个过程既是对全体教师的一次理论培训,也是对课题内容的一次再理解、一次再认识,最终达成共识。课题实施中,每位实验教师都要按照方案的研究内容分阶段、分步骤去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实验前课题组要进行试验前测,实验中也要多次测试,实验后要进行课题终结测试。几次测试的数据要进行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并做好分析记录,以便在总结阶段为研究报告提供佐证。

第四,课题总结要规范

俗话说:“编筐窝篓,贵在收口。”课题研究也是这样。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组成员要坐下来“收口”,即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音像成果资料,编写成果文集等。

研究报告是成果的综合文字材料,一定要按照研究报告的格式撰写。其撰写顺序是:

(一)研究课题题目后边加上“结题报告”四个字;

(二)研究者的单位、姓名、执笔人等;

(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概括地介绍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四)正文这部分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或宗旨;研究的原则;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骤;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成果;下一步的研究打算;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等,都要写清楚。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篇12

2.任课教师准备相关材料,设计与印发调查报告。

3.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活动要求,布置具体的活动任务。学生根据接受的任务,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展开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访问调查工作。

4.教师跟踪部分学生进行抽样检查与指导,积累学生调查过程的照片或文字资料;并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5.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进行室内作业资料整理、填写调查报告,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小论文。

6.教师汇集学生调查研究的成果,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项目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学习评价。

7.选择每组的代表性作品,面向全体学生展览与交流。

二、例谈地理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以武都的气温和降水为例)

第一步:七年级学生学习了气温与降水知识后,学校校长与陇南市气象局联系,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6-8人到学校旁边的陇南市气象局考察,介绍并观测气压表、自动气压计、电接风向风速计、干湿球温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自动温度计、毛发湿度计、虹吸式雨量计、蒸发皿、日照仪等仪器设备,并做观测记录,进行能见度、云量观测等。第二步:成立七、八年级气象观测兴趣组,老师给予必要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分成几个小组每天四次详细观测与记录气象数据。结合陇南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向全校师生作当天的天气预报。第三步:把每个月收集的数据转绘成图表,分析阶段性的气象特征,并经小组讨论撰写气象报告。将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作为气象站的积累资料存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