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3:16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

(一)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重视教法研究与改革,对学法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深入;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对课外活动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广泛;重视知识的传授,对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重视应试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研究还不够明确和自觉。此外,人才观、教材观也较陈旧。

(二)在教学实践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学生课外作业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少;教学结构单一化,课堂教学模式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普遍、不经常、不重实效。

(三)在课堂教学效果上:1.现实效果:

由于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老师的板书和学生的笔记多为抽象的条条,没有实用价值,学生不会结合文章实际作具体分析。笔者从事教学研究十几年,每年听课一百节左右,总的看来,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在50%以上,课堂教学效率高的只占20%。不要说青少年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不免打起瞌睡来。由于在课堂上训练机会少,而且机会不均等,中下水平的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也是受到歧视。

2.近期效果:

从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全市高中会考和全国高考试卷来看,初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是错别字较多,其次是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差,抓不住重点词语和关键性的句子,不会概括文章的中心,不会分析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再次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作文成绩多数平平,有新意、文字畅通、生动活泼的作文百里挑一。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2

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校本研究,最实效性价值就在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1992年以来,我校引进了“上海青浦区”教学教改经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1999年——2001年我校数学组开展“用变式方法推进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在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转变了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省教科所立项。2002年元月至2004年我校数学组又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围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通过课堂教改实验,课外训练和第二课堂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的教改研究,被市教科所评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通过教科研实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同时,受益的还有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他们由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什么到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为我校已被批准立项的部级研究课题提供了素材,也为新课程在我校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和推广“共性化教案,个性化教学”,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数学组共27人,其中4位是学校领导,尽管学校领导事务较多,但黄校长和唐主任亲自挂帅,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制度,坚持中心发言人制度,为形成集体教研的合力,发挥人多智谋广的优势,每周四下午的集体教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集体回顾,讨论上周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四思:“思得、思失、思效、思改”,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二步:说课评课。我们每一周都有一位同志上一节研讨课,由该同志对所上这一节课详细说课;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的;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设计;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艺术;说作业布置。其它同志要对该同志所讲的课进行认真评课,不但要评成功之处,更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需怎样改进,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步,中心发言。由中心发言人对本周所讲授的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教法建议,导学程序,学法指导,作业设计,辅导计划,做详细说明,然后学科组成员讨论,补充,完善,认真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在中考中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如何精选例题、习题,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形成共性教案。

三、开展课堂教改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教改实验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教改实验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突出如何在概念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情景展示生活化。

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们就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学数学。例如我们在上《代数式》、《函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课时,采用“问题情景——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第二方面,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递增。例如今年中招考试第一题选择题第(3)题选择路径问题、第(4)折纸问题、第(6)靠梯子问题等都对学生动作操能力,应用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做法是学生能亲手实验,如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例如我们上《矩形》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然后演示教具,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形成矩形概念,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作业本,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即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并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是在于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

第四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意识,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据上述要求,新教材扩展了应用教学的内容。例如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时我们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请你由图象表示。该题以“家庭旅游”为背景,让数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在这一方面,我们分别上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和《二次函数应用》研讨课,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如体育运动,方案设计,面积计算,商贸获利,建筑设计等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动手是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比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剪纸、折纸、测量、拼图形、造模型、做统计等主体实践活动;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自由发挥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小制作,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应用题和实习作业,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3

初中语文课程教育能够提高中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推动中学生精神的成长,提高其思想道德与文学素养,从而培育其自我发展与自主学习的素质和能力。伴随着我国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日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并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确实步履艰难,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提出了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体会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语文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前苏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不同于以前,学习的内容――教材变得丰富多彩。影响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教材对课程的设置对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教材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与探究。

二、认识学习主体,走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在教学生如何去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固守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认真分析教材,认为把教材分析得越透彻学生就学得越好。却不知这样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看起来似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墨守成规,无丝毫的创新意识,只是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学生学习既无乐趣又无兴趣。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教师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思路,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的变化,只要这样才能为课堂改革打下良好基础,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努力使课堂高效。

三、转变学习方式,把引导学习放在第一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原有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被动接受,新课堂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才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对教材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把文章读得透彻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学生在学习文章中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多说,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多说,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发言,表达对问题的思考。多说是要让学生说话的内容多,说话的机会多,说话的数量多。这样的多说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学而思,就是要鼓励学生发问,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表现出学生是曾经的思考。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有偏颇,都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这也是语文课堂改革的要求。新的语文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可以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但一定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学生快乐学习。

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例如,教授文言文时让学生通过多读,尝试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讲解,使对文章的理解逐步接近原意。即使不完全准确,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释疑、掌握。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提高的最好方式,就是靠学生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随时指导,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一些思考。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符合时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4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前苏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不同于以前,学习的内容――教材变得丰富多彩。影响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教材对课程的设置对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教材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与探究。

二、认识学习主体,走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在教学生如何去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固守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认真分析教材,认为把教材分析得越透彻学生就学得越好。却不知这样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看起来似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墨守成规,无丝毫的创新意识,只是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学生学习既无乐趣又无兴趣。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教师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思路,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的变化,只要这样才能为课堂改革打下良好基础,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努力使课堂高效。

三、转变学习方式,把引导学习放在第一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原有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被动接受,新课堂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才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对教材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把文章读得透彻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学生在学习文章中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多说,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多说,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发言,表达对问题的思考。多说是要让学生说话的内容多,说话的机会多,说话的数量多。这样的多说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学而思,就是要鼓励学生发问,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表现出学生是曾经的思考。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有偏颇,都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这也是语文课堂改革的要求。新的语文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可以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但一定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学生快乐学习。

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55-02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语文教学的原则,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网络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语文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如我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及视频,再现了当时父亲救人的画面。发生大地震后,一位普通而平凡的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当他看到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时,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跟你在一起!”这使他坚定的站起来,动手清理废墟,寻找儿子。经过38小时后的清理、挖掘,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与14名儿童。通过这一环节,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抢答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5]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在华夏大地的展开,让教育界为之一振,即而冷静思考:课堂究竟怎样变,才能成为好的课堂,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各尽其能的舞台。现代教育课程的领域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的学习,生活领域也属于课程的重要范畴。将生活活生生地引入课堂,让老师倾心面对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课堂的人性化色彩。新课程标准在论述师生建构和谐课堂时说,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让学生看清老师的一容一貌,在亲切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交往中需要师生沟通。而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通常的“对话”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的精神互通。

五、结语

新的课堂、人性化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当是在这种教师角色转换氛围中而建立。既让老师看到了希望也让学生获得了信心。一种和谐的人性化的课堂的建立,是教育发展有可能到可行最终到乐行。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人性化课堂的建构,作用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 张军芳.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策略[J].小学语文,2011 12.

[2] 宋柏琴. 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施与研究,2005 7/8:15-16.

[3] 温欣荣等. 课程改革背景下问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 8:11-17.

[4]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47.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6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教育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国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授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来源于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市场机制、需求、供给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国内教材编写内容偏重于理论方面,概念、公式多,案例缺乏,习题也偏重于理论。碍于授课时间和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经过讲授式学习,仍不能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和能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能应用所学理论。如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经济学素养,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二)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比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知识保持率最高的是主动性学习,模拟实际案例,主动做事和参与的有效率高达90%;讨论和演讲的知识保持率达到50%;如果仅是被动听讲,知识保持率仅为20%。改变传统的听讲课堂,教师设计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性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效运用web3.0分享与参与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背景,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以项目汇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讨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还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的传播、人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培养目标清晰,学科设置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别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名校课程的设置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相比之下,国内地方财经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层次、基础、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渐次提高的特点。其次,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科和理论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鼓励思考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国外经济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丰富,一年级多为通识教育,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课,在随后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将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目标定位细化,如斯坦福大学强调三项目标定位: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相比之下,我国各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较少,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

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即基于经济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选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应始终贯穿着对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各种现实,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直觉为主”指的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直觉”就是一种用经济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了解基本原理,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育经济学直觉上,对其经济学素质的构建将大有裨益。“工具为辅”指在强化经济思维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数理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但是与经济思维相比,数理工具处于“辅助”的地位。“突出实践”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从“黑板经济学”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飞跃。

(二)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经济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案例、实验中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

1.以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采用“复苏与再生”情景法,选取经典和成果案例,结合环境、结合情景和结合演化三部分构成,设计“模拟表演”“模拟设计”,把交易过程再现,尝试生成和测试案例,尽可能使案例研究结论贴近现实,加强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与分析。在案例的选取上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众多经典案例,但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当下新闻热点为案例,取材于日常生活,又能反映热点问题,本土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在体现知识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表现出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以春节期间购买回家火车票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需求规律及需求、供给弹性的理解;以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变化的案例,体现价格歧视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分析。以情境复苏法进行案例分析,还原真实经济情境,理论与所设的经济情境相呼应,激发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增强对经济情境的思考和体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得微观经济学教学回归真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又锻炼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2.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国内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实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反馈,改变被动式听讲的单向信息流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校的经济学综合实验课堂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竞价销售等环节实景模拟参与某个产品的生产、买卖过程,对市场竞争中价格机制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及背后的深刻原因有了亲身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启发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是未来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和条件,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独特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思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清晰多层次教学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衔接的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力求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结合,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轨,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式学习改变大学学风,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创新性实践人才。

作者:赵怡虹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庆.实证中的思辨———论经济类实验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2]吕晓英,蒲应龚.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7

首先,化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转变过去提倡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最后,我们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4.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问题化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挫折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找出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体会到,在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课堂改革不仅仅在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的过程的不可预知性,要求我们还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应付教学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应试教育化学知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8

近年来,我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还是相当低的,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始终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例如,在课堂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述课文,而学生只是在下面听听,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课堂参与度也不高。所以,长时间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就比较死板。导致老师教育方式单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是由于老师们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且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创新意识,所以上课时教育方法比较机械。另一方面,是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总是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教学。再者,学校通常只会把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归结为学生自己不努力,忽视了老师的作用,放松了对教师考核和评价,而且对老师们的评价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难以对老师进行严格的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教育方式的滞后。

二、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策略

根据上面显示的我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落后的现状,我们知道制定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学。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想学生的成绩不断的取得进步不仅需要端正学生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改变过去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并且互相之间讨论解答。最后,老师在对学生们讨论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指出不足,并赞扬他们出彩的部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语感对学习语文非常之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全面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多进行写作训练,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拥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要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当我们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老师可把学生们分为一个个的小组,在开讲前让学生先品读以下文章,读完之后小组之间按分析、欣赏、练习三步讨论一下课文,并从中找出疑难问题,最后在集体探讨解决问题,从而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课堂,学生便可以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2.创新教学形式

(1)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都是基础知识,但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时间又是短暂的,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更高。这就要求老师们不断的汲取知识,增加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在平时要大量搜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渗入课堂中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交流,从而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而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懂得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加强教学评价

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要重视评价,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初中生正是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老师的引导对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老师的激励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说,当学生某篇作文写得特别好时老师可以说:“啊,你这篇作文写得真好,要再接再厉呦。”这样学生就可以产生自我认可,以后做作业时也会更加的用心自信。然而当学生把某个题做错了的时候,老师们不应一味的指责,而是要鼓励他说:“下次你一定会做对的”。实践证明适当的激励评价,会让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增强自信,更加努力的学习,学到更多知识。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不仅是改革农村初中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所以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夯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努力制定出科学的教师评估制度,创建先进的教师培训机构,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更新,从而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革新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9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试图按照新大纲的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施教,但收效甚微。学生在课堂上仍然不愿开口说话,不肯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还和以前一样沉闷;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那样糟糕、拙劣;写作文时还是那样痛苦,写出的作文是那样生涩、蹩脚;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语文教师虽然都接受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但由于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对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投入不够,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它课相比,严重不成比例。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哈尔斯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更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动手。"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摆正教师"服务主体、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地位,以突出主体,发展主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上课尽量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各层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多练、多思、多讲,如概念让学生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另外,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要让学生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这一方面,开展专题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在专题性学习中,教师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互相探讨过程中质疑问难。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观察特征,具体地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发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解决问题。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使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惯从课堂延伸到了专题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提供了时空。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0

新课程理念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家哈尔斯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更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动手。"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摆正教师"服务主体、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地位,以突出主体,发展主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上课尽量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各层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多练、多思、多讲,如概念让学生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另外,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校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要让学生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这一方面,开展专题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在专题性学习中,教师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互相探讨过程中质疑问难。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观察特征,具体地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发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解决问题。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使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惯从课堂延伸到了专题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提供了时空。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1

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它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全面协调的发展。狭义概念则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界掀起“增效减负”的呼声。为更好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师队伍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学习目标确立课文重点

课前预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学任务可以课前完成。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老师的课前备课抓住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纲要性问题,使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生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要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学习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通过预习疏理环节,基本上可以确立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课文层次的疏导上。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理清课文脉络,在脉络层次上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脉络层次理清后,就简明扼要地进行语言锤炼,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围绕主要内容,精读一部分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正确解读课文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做到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超越性地解读课文。超越性地解读课文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灵活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风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2

2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应该采用合理的对策,主要从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远程教学方法、教研室按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完成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正确地选择学生的使用教材与习题课本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加强学校课堂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设备也不断增多,教学器材也有了新的面貌,这些设备的上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学校提供专业微机室,批量的电脑各就各位,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与学习环境。学校要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因为微机自身的体积较大,教师在主机前授课过程中,由于视线受到阻碍,很难观察到学生们在下面有没有搞动作或是溜号的现象,所以上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时候,学校应该增加教师的数量,以便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与学生的听课质量。还有一些其他的科目,在新设备仪器的使用时,应该注意其人身安全,并保证设备仪器不被损坏,也需要增加老师的数量,并不断进行安全教育。网络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学生的手机现在都已升级为智能化手机,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在教室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的现象,学生们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子书、上网聊天、看电影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本身自制力差,因此学校应该控制网络在教学楼附近的信号程度,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惩治,杀一儆百,使学生不敢大肆妄为地目中无师。通过加强学校对课堂的管理制度,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加认真,学校的教学才会顺利完成。

2.2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的使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主要以手写教案为主,在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标准前提下进行的。现代的教学材料基本都是以电子版为主,比如电子版教案、电子版教学计划、电子版作业等等,教师用多媒体的教学取代了板书板图,甚至有个别教师连说话都懒得说,一味地给学生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对多媒体的使用是不正确的行为,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的形态用幻灯片或视频进行播放,目的是将物体状态更形象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师用多媒体直接把教案内容放映在屏幕上,那么对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会感觉更加枯燥与乏味,而失去学习的欲望。适当的板书板图可以增加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课内容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2.3学生教材的合理使用

学生的教材是一直陪伴在学生学习身边的伙伴,教材不仅是教学工具,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图书馆里的书籍是越来越多,新颖的版本越来越吸引人们,那么学校到底该为学生们选择什么样的课本作为教材呢?首先学校应该认真地谨慎地选择学生的使用教材,教材一定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要满足学生与老师的共同需要,掌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更好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其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吸引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更要有良好的科学性、灵活性、拓展性、合理性及正确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自学的情况下,不被知识内容错误引导而混淆;还有在选择学生的习题册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习题册,要选择题材多样,题量适中,内容广泛既丰富的习题册,既要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接受。

2.4远程教学法的合理使用

在现代教学条件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远程教学法也陆续出现在了教育教学中,远程教学有课堂远程教学,还有课下远程教学。课上远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远程的技术,接受国外或者外界的教学模式,学习国外或外界的先进的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进行提问,老师会及时给出正确解答,但是运用课堂远程教学方法的课堂上,学生就不能及时提问,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这种教学也必须要求有指导老师在场,需要在教师接受远程教学之前给学生们讲一下学习的要求,让同学们及时将自己发现或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过后再与指导教师沟通,请指导教师为学生们辅导,并且指导教师要安排作业,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远程教学法,是学生在课后自己上网连接远程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教师的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学生自己自发的学习,不适合运用在教学中,因为学生课后很不容易积极地找时间去认真地学习。

2.5教研室教研的活动计划的运作

在现代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课标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强教研室教研的教研活动。各个学校教研室都有一定的工作职责,教研室是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的,教研室在教学领导的带领下,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任务。及时地组织相应教学活动,积极认真地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管理工作,不断督促教师应严格教学,并应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教师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教育的条件下,使教师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努力地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在学校、部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的评价系统,对教师做出正确的评价,使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扬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相信在教师不断的努力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论是学习、自身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都会得到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