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4:16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篇1

根据维基百科,在线辅导(onlinetutoring)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分离的在线虚拟环境中进行的辅导过程。在线辅导与面对面辅导、传统远距离学习辅导既相同又有差异,在线辅导与后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与学习者在时空上分离;(2)主要通过网络进行;(3)对辅导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在面对面辅导中,教师发送信息与接收学习者反馈信息是同步进行的,但在线辅导或传统远距离学习辅导由于时空分离,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能会出现不同步状态,因此师生的即时交互会受到限制。传统的远距离教学通过函授或广播电视进行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师生间的交互较少。在线辅导则通过网络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师生间的积极交互成为可能。在线辅导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媒介,其辅导教学主要是在网络中进行的,辅导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运用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

(二)在线辅导教师

在线辅导教师,简单而言即从事在线辅导工作的教师,其内涵一般有两种,一是将“网络技术支撑者、教学资源建设者、教学内容辅导者、教学模式设计者和教学理念创新者”等所有参与在线教学辅导的教师统称为在线辅导教师。另一种则仅指从事“导学、助学、督学”等教学活动的教师,其主要工作为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困难提供教学支持和指导,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学术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本文所指在线辅导教师为第二种,即在网络上对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三)职能

职能,从字面看,即职责和功能。《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本文中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指的是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或应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兴起,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观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将辅导教师的职能定位为教学、支持服务和行政管理三个维度。如董锐提出:辅导教师的任务可分为三大类———学术方面,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支持服务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管理方面,安排、组织、约束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陈瑶认为在线辅导教师主要有三种职能———教学职能,导学、助学和督学;情感支持职能,关注学习者来自家庭、朋友的支持,关注咨询中学习者的感受;组织与行政职能,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管理,包括管理他们的注册、学习、安全与档案等方面的工作。陈丽、冯晓英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管理、技术、教学、心理困难,具备社团建设与维护、学习引导与促进、技术整合与支持、活动设计与组织这四方面的能力。王燕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导学、辅导、帮助和支持,帮助学生在线完成学业,并在教学、社会、管理和技术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二是将辅导教师的职能定位为导学,偏重于教学职能。如洪庆根指出,导学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构建导学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导学职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疏导、评价。籍红则认为在线辅导教师应完成专业课问题答疑、课程资源整合、课件质量审核及改进建议等九种教学服务的职责。朱玉珍认为辅导教师应完成解答学习者的专业课程疑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研究专业问题及研究教育问题三种职责。以上两种观点均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以教师的职能为基础,结合在线辅导的特点,提出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本文试图从管理学的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提出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

三、管理学视野下的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在线辅导同样是管理活动,辅导教师为了实现辅导目标,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履行各种职能,对在线辅导活动进行管理。所以,管理的各种职能同样适用于在线辅导教师。管理主要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因此,在线辅导教师也同样需要完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种职能。

(一)在线辅导教师的计划职能

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作为辅导教师,首先应该为学习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使教师有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并以此检测学习者的完成情况;同时,学习目标也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导航,帮助他们明确各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防止遗漏知识点,并引导其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仅是在线辅导教师计划职能的第一项工作,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是计划职能的第二项工作。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网络的不断发展,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有了很大的空间,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丰富有用的资源并且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是在线辅导教师的重要工作。确定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是计划职能的第三项工作。辅导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任务并作出安排,如确定讨论的主题、时间表、讨论的规则等,这些在学习开始前就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辅导教师履行计划职能时需注意:1.制定学习目标应有学习者的参与,即学习目标不应只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还应与学习者的个人目标相结合。只有当学习者参与目标的制定并对目标高度认可时,才能激发出积极性。2.辅导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均无法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并有完成的期限,符合SMART原则。例如辅导教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需要参加几次在线讨论、完成几次形成性作业才能拿到平时成绩。清晰、明确有完成期限的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辅导教师也可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在线辅导教师的组织职能

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就是组织职能。在线辅导教师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构建网络社团并进行成员的分组和分工。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由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团体或实体班级的概念,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降低,人际交流减少,从而导致学习者的孤独感、焦虑、厌学、倦怠等负面情绪较多,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辅导教师要努力创建网络学习社团,营造一种类似于真实的社会互动的环境和氛围,为学习者营造进行网络学习的归属感,进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辅导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使得辅导教师很难对所有学习者都保持互动,互动的质量受到限制,因此将成员进行分组是比较合适的方法。通过分组,辅导教师的关注重点由个人变为小组,数量大为减少,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分组也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弥补个人自学所带来的不足。辅导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1.小组成员人数不能过多,过多则容易导致“浑水摸鱼”的情况,积极的学习者主导了讨论,另外部分学习者则潜水旁观;人数过少则不易形成讨论氛围,从而无法展开讨论。因此一般小组讨论人数控制在8-10人比较合适。2.小组的成员构成应在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有所差异,因为同质性过高的小组成员容易提出相同的观点,从而影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线辅导教师不应过早分组,可以通过破冰游戏、学习者自我介绍、前几次发言等情况综合后再进行分组。3.小组长人选应由学习态度积极,与他人互动较多、较有威望的人员担任。辅导教师应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并授予小组长相应的权限,如选定讨论话题、安排发言对象等。

(三)在线辅导教师的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线辅导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当然不是领导者与部下的关系,但是,作为在线辅导教师同样要带领、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实现学习的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线辅导教师也应完成领导职能。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是在线辅导成功的关键。但是,大多数在线辅导教师只能通过网络与学习者互动,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无法使用口头语言或者非语言沟通的方式,而书面语言沟通的效果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在线辅导教师领导职能的首要工作就是沟通。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提问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发言、参与讨论,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其次,辅导教师应积极激励学习者。由于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者的积极性会存在差异。部分学习者的目的只是拿到文凭,成绩只要及格即可,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对于这部分学习者,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改变学习目的,鼓励他们在获得文凭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另外,由于在线更多的是依靠自学,学习者在学习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对于一些意志薄弱或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容易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想法。作为辅导教师,应及时发现学习者的思想变化,采用合适的激励措施,鼓励学习者克服困难。辅导教师履行领导职能需注意:1.师生之间应有积极的互动,但互动的频率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辅导的效果。互动过多,一是占用辅导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辅导教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二是会阻碍对话的进行或者吓到学习者,使其不敢或不愿发言。互动过少,学习者无法从辅导教师处获得评价和反馈,从而影响其积极性。2.辅导教师要学会沟通,与学生的互动应尽量保持中立,学会倾听,正确识别出学习者的困难和需求,并帮助他加以解决。同时,辅导教师还应学会适时、适当地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习者思考和深入讨论,实现学习目标。3.表扬的运用要适度。不可否认,表扬对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过犹不及,学习者会认为过度表扬不客观、仅流于形式,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这样反而影响其效果。因此对学习者的表扬要客观、具体、有针对性。

(四)在线辅导教师的控制职能

计划制定出来后,并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和预定目标相一致,因此需要控制。对于在线辅导教师,控制是指对学习资源、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及其相应程度的掌控,评价和反馈是控制的重要任务。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其在特定一段时期内的能力提高以及所取得进步的具体信息。对学习者来说,准确客观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判断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辅导教师履行控制职能时应注意:1.学习者非常在意和期盼得到辅导教师及时、细致的评价,辅导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反馈是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学术指导,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辅导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并提出较详细、具体、有针对性的点评。2.无论是对学习者的发言或是作业,辅导教师提出评价和反馈时应较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多发现闪光点,从而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积极性。3.辅导教师对于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应客观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学习者,辅导教师要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事实证明,只是一味地鼓励并不能促使部分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主动学习,只有奖惩兼施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4.反馈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既可以发班级公告,对作业或讨论的完成情况做整体性地点评,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和学习者个人做一对一地互动告知。5.控制应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辅导教师要持续关注并汇总、统计学习者平时的学习情况,包括登录平台次数、时间、发帖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6.评价和反馈并非仅仅是辅导教师的职能,辅导教师应鼓励学习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习者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和管理,能促进自我发展。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点评,能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大大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辅导教学论文篇2

在初中阶段,数学是一门令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不少学生曾反映,自己在课堂上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思路和教师的讲课进度。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些数学课程内容的思维跳跃度较大,而许多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因此在听课时就很难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开展自学辅导,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去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就能很快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

(二)开展自学辅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总是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述“三角形余弦定理”这章内容时,教师总是习惯于先将三角形余弦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背下来,然后为学生讲述定理的含义,接着给学生分析例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练习。如果教师总是在一开始就将学习内容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自己阅读余弦定理,然后画一个三角形来思考余弦和正弦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从定理中提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掌握自学的窍门。

(三)自学辅导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偏重于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两项能力,许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将每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推理过程告诉学生,并将解题过程中的每个要点巨细无遗地分析给学生听。但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采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的讲解虽然十分详细,但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如果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养成推理能力。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可以拥有很多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旁辅导,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

二、将自学辅导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方法

(一)在预习时通过自学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下课之前,提前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在脑海中对这节知识有个大体印象,并将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询问教师。同时,学生在进行预习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作为预习的辅助,帮助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知识点内容进行预习。在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启示,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有学生无法理解坐标点的概念,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想想坐标图上的网格像什么,一些学生会想到,这些网格很像地球上的经纬线、一些学生会想到围棋棋盘上的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上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提高自学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的“二元一次方程式”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现在共有蓝色和紫色的礼物盒25个,礼物盒中总共装了66件礼物,在紫色的盒子中装着2件礼物,在蓝色的盒子中装着4件礼物,请问蓝色和紫色的礼物盒分别有几个?这个问题乍看之下有些复杂,但事实上这个题目是十分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讨论,尝试自己寻找建立方程式的方法。经过讨论,学生商量出,将蓝色和紫色盒子的个数设为x和y,则有方程4x+2y=66,x+y=25,将两个方程联合起来就能算出x=8,y=17。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怎样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三)在下课后通过自主复习,巩固学过的数学知识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复习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讲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复习,并尝试在不了解外角和定理的情况下,运用内角和定理来推测外角和。又如,教师在讲到“全等三角形判定”时,可以先详细地给学生讲述“SSS”(三边全等)和“SAS”(两边及夹角相等)为什么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嘱咐学生在下课后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在复习时尝试分析“ASA”(两角及公共边相等)为什么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复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最佳方式,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回想起旧知识,还能尝试对新知识进行推理。

辅导教学论文篇3

2数据分析及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况

参加测试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体验,说明目前女大学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与相关研究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女大学生羞怯研究结果十分相近,没有表现出国内女大学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此外,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整体上相近,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验前的羞怯感(SHS)没有显著性差异,t=-0.23,p=0.792>0.05,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质性此外,将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SHS)进行整体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23,p=0.000<0.01,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显地低于对照组.

2.2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1.28,p=0.323>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羞怯感并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对个案样本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分析时,部分学生在部分维度上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但这可能只是偶发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响.说明一般意义上,体育教学从整体上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状况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3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实验组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羞怯感比实验前有了非常显著的降低,t=-6.47,p=0.000<0.01.这一结果与研究设计的假设高度吻合,实验数据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将“改善羞怯”的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其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并没有遇到“学生反感”之类的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丰富了课程的内容.评教中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上给予了高分.

2.4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两组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3),整体上来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70,p=0.000<0.01,实验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降低12.79,而对照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师执教的2个组,在其它条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学生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显著性特征,可以认为这是实验组教学加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果.

3讨论

选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的研究设计只是为了在保证样本符合研究条件的同时,使实验更方便和有效(课程的强约束力、稳定的时间和场地,确保了实验样本预定实验的顺利完成),但实验发现,这种实验教学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三大天然的优势,具有全面推广的价值.

①团体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它们都属于健康范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使其结合不易出现排异性反应;

②两者都是一个教育、引导、帮助的过程,但区别于个体心理咨询和私教、训练等,它们都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

③身体活动、游戏等本身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而诸如“勇敢”、“坚强”、“合作”等心理素质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心理健康不仅是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思想上重视、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必修课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还必须依靠更广泛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服务育人等多个方面.体育教学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势,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整合有限的校园教育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体育课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长,而信任与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较适合的主题.为了避免霍桑效应,保持体育选项课程的自然性,课程计划在体育教师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共同商讨下完成,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和调整.但体育教师毕竟不是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少心理辅导的临场判断、分析和专业手段,后期研究我们拟通过由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开设小班公选课,在选课说明中公布课程性质和形式,选取现实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后续研究.此外,作为心理干预实践,本研究在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不同体育项目之间搭配和协同等方面还存在局限,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

4结论

1)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与改善女大学生羞怯呈正相关,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体育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辅导教学论文篇4

在关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来源”问题方面,辅导员老师认为,学生的首要压力来源为就业压力(86.6%)和对未来的迷茫(81.3%);学习压力(59.5%)感情压力(57.7%)、同学关系紧张(54.6%)三者次之,半数左右的老师选择其为学生的压力来源;经济问题(38%)、与父母关系紧张(17%)、与教师难以沟通(17%)和身体问题(12.9%)四项所占比例较少。相对于同一问题,高校学生的答案是以“学习上的压力”(62.6%)和“就业压力”(68.2%)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较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压力来源。在辅导员对大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分析中,94.4%的辅导员都选择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感情上受到打击,无法恢复,一时想不开(73.6%),缺乏正确的人生观(63.0%),学习和就业压力(57.7%),人际关系差也占到了51.4%。这些原因都是生命异化的表现,缺少人生信仰、人生理想越来越世俗化、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等使得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自己无法排解、发泄,最终选择了轻生。

“能够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活动”的举措中,辅导员们首选的心理辅导课(91.2%),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72.9%),再次是参与学习的社团活动(64.1%)、文艺活动(49.6%),还有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46.8%)。由调查结果看,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另外,努力让学生融入集体,集体的关心与呵护能够给予学生正能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有效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78.5%的辅导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67.3%的辅导员也认为教育工作者日常的生命生活关怀也十分重要,也有45.4%的辅导员认为开展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必要的。在有关“需要加强的高校生命教育活动”中,75.2%的高校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还较为薄弱,但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山东高校师生的广为关注。

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辅导员最愿意采取的三种形式是观看影视片(75.4%)、举行座谈会(56.0%)、开展相关游戏活动(54.9%)。相比之下,举行征文和知识竞赛都不到总数的10%。这表明辅导员认为通过集体的教育活动更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在轻松愉快的交流学习中,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这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解决问题,走出生命困境。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都会遇到学生出现人生困惑,处于生命困境的情况。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但除此之外,更需要去努力的是对问题进行预警和防范,降低伤害的程度。因此在策划问卷时,课题组就“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大学生生命困境该如何预警及干预”这个问题制成了开放性类型的题型。有161人回答了此问题,占总人数的56.7%,其中回答字数超过100字以上的有49人,占总人数的17.2%。辅导员的意见可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抓好学生的专业学习有辅导员在问卷中提到“学生如果能够热爱探索知识,正确地对待学习这个问题,那么他也能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学生来到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加强教学管理,任何社团或学校工作都不能影响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其次,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学习,并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第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做学习规划,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知识的难易及掌握程度有重点的学习。第四,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学生之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强化学生心理问题筛查与分类管理在问卷调查中,有17位辅导员老师提到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心理问题筛查,教育部从2004年起就要求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通过心理普查可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量表可以筛查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后续辅导、干预及关注,实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疏导、早预防”。通过初步筛查,为了保证筛查的准确性,还要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约谈,按心理问题的程度分出等级,重点观察及指导。从入学初期筛查后,便可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切实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危机问题防患于未然,就需要进行月排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和预防。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能够找出问题源头,进行引导及干预。首先是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员需要让这类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自卑。其次是身体有残疾、有缺陷的学生,鼓励其身残志不残,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寻找自己发展的途径。第三是情感受挫的学生,要加强与这类学生的交流,拓宽其与他人的沟通渠道,帮助其多交朋友,建立新的朋友圈。第四是受过处分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逐渐取得进步。第五是家庭特殊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关注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多与其沟通,促进其进步。

(三)构建全员参与的生命困境预警网络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由学校到学院各分管部门都要建立起生命困境预警领导小组,把握好全校师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方向。由学院到每个班级,要建立起班级预警小组,辅导员担任小组组长。组内设立一名生命教育委员,辅导员和生命教育委员都应接受有关生命教育的专业训练,可以应对班级内学生简单的生命困境问题,有能力对危急情况进行一定的干预及处理。班级内其他班级干部及宿舍舍长都是小组的一员,应定期汇报同学们的情况,按期记录,形成全员参与的预警网络。高校学生生命困境的预警工作需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其中基层学生干部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有一定的领导和协助作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学生干部要随时关注所在群体每位学生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是畅通无阻的。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就是辅导员的眼睛和耳朵,及时的观察学生们的动态,倾听大家的心声,帮助处于困境的学生走出难关,转危为安。

(四)建设生命教育交流平台在生命教育中,不可忽视团体力量。团体中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能够给与处于困境的学生信心与力量,让他们在团体的共同活动中体悟生命的真谛,产生共鸣,培养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正视问题,珍视生命。因此,学校需要培养部分学生干部来负责生命教育网络社交平台的建设及管理工作。构建生命教育网络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媒体,拓宽学生间、师生间关于生命教育的交流渠道,加强各方的联络,多关注思想极端及沉默寡言这类同学的思想倾向及行为意识,是大学生生命困境预警的有效举措之一。

(五)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育人机制。生命教育强调的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家庭在学生的性格形成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家长普遍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哪些经历曾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哪些经历曾给学生成长带来阴影等等。保持家校联系,也能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帮助家长明确责任,达到高校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成长的目的。首先,学校需要将各类有效的联络方式传达给家长,辅导员的联络方式,学生宿舍内其他成员的联络方式,让家长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各类信息,包括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其次,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沟通平台,如QQ群、微博、微信、博客、短信等网络平台,让家长之间也能够共同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还可以了解学校的近期工作和活动,减少因地域跨度大带来的不便。此外,家校互访也是必要的。学校要建立辅导员家访团,利用寒暑假开展家访,也可在开学典礼、校庆等学校重大活动期间,邀请家长到校观摩,向家长介绍学校及学生的情况。

三、高校辅导员在生命教育中的指导理念

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每位辅导员老师的付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渗透到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们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工作,建立团结友爱的集体,帮助大学生共创和谐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为大学生服务是辅导员工作的原基点,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体现。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极富活力的生命个体,这样的生命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发展。基于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氛围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经之路,也是实践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生命教育意在帮助学生追求更为优质的自己,然而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辅助,团结友爱的集体、和谐互助的环境是学生珍爱自己、成为自己、发展自己的肥沃土壤,能力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养料和强大的助力。如何耕种好这片土壤,是每一个辅导员时刻都应高度关注的问题。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止于对心理失衡学生的疏导治疗,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向往生命,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从而实现更加优质的自己是经营构建温暖、和谐的生命环境的有机方式。辅导员应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对学生个体的生命关怀实现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环境的目标,与此同时,在温暖的生命环境中淘养健康向上的生命个体,真正实现来自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

辅导教学论文篇5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辅导教学论文篇6

2辅导员应采取的措施

2.1在大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虽然不利于学生成才,但是却使学生的目标明确,考上大学就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使他们在题海中辛苦坚持,数年如一日。然而在大学阶段,不少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好的前途,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很可怕的,一旦在整个班级,整个专业里面蔓延,就会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以及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在大一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尽早地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等,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在于奋斗目标的缺失。通过专业教育和培养,告诉学生在这个专业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才能满足社会这个行业的需要,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如果不好好努力,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告诉学生的毕业去向,可以使他们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尽早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大一期间做一下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2.2加强与公共课教师联系和沟通,重点监控大一、大二学生学习情况。大一、大二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学风或者班风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公共课教师,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有助于监控大一、大二学生的情况,以防止他们在这个时期里掉队。因此,建议从学校或者学院层面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如:举办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的座谈会、建立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定期沟通机制等,而非仅在期末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一份成绩单。

2.3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监控大三、大四学习情况。为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①每学期初,由辅导员向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上一学期专业后20%和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名单,作为任课教师上课点名、提问等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参考依据;另外,上课考勤记录要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入党以及推荐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参考数据。②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遇到学习成绩下滑较快的班委要果断地撤换,辅导员要尽量找一下规律性的问题,例如同寝室学生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导致的成绩下滑明显或不及格时应该将寝室同学拆分,以隔绝不良环境干扰学习。③针对每学期的后进学生(专业后10%),可以发动专业课教师,实行“重点学生重点帮助”的制度。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助1-2名学生,采取半个月谈心一次的方式,主要解答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上的困惑,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成绩。④每学期初都进行一次由辅导员和全体专业课老师参与的座谈会,对上一学期专业排名靠后、成绩下滑较快的学生做具体情况介绍,便于专业课老师在本学期对上述学生加强了解和关注。

2.4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树立正面典型,对特殊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沉迷网络爱打游戏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引导,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严抓上课和早晚自习的出勤率来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对性格孤僻的学生主要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要建立与重点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近期在校情况,从家长和辅导员双向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双方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东秦辅导员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要求辅导员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至少一次,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情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格局。辅导员需做到特殊学生经常沟通;重点学生加强沟通;普通学生保持沟通。辅导员负责建立包含学生电话、QQ、邮箱和学生家长电话的学生通讯录,同时做到通讯录每学期更新一次。联系家长的方式采取电话、书信、短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或暑期家访等形式。

2.5建立辅导员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特殊学生包含心理问题学生、学业警示学生、患重病或绝症学生、孤儿或单亲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等情况,为增强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在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后需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与特殊情况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3结束语

辅导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G42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4-03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在2012年笔者承担的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其中有1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为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阐述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及影响因素。

1 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创新是毕业论文的核心

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获取知识、组织实验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三是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传授基本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带领学生成功自主地获取信息和组织实验研究。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查阅文献,展开讨论,并勇于向老师、书本、传统理论、传统工艺质疑,敢于创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去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科研需要探索,但更感受到创新思维和成功尝试的快乐。

1.1 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风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地构筑21世纪教育模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未来。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中,在注重创新同时,从选题、拟定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分析和纠正实验结果等环节中,指导教师始终要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实验实施紧扣选题,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论文开展的过程也是团结合作的过程,要求我所指导的8个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在文献资料、实验技巧、论文撰写等方面资源共享,对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开展讨论;在时间、内容等实验安排上相互协调,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帮助。这样可保证实验进度和质量,使人力、物力、时间等达到了高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解,使得实验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在论文开始我就给每个本科生配备了1名研二的学生,在实验技巧、数据处理及外文阅读等方面给于指导,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完成和超越。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

1.2 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 传统的指导方法是以“老师说,学生记”,学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这种被动的论文(设计)指导依然是“灌输”、“接受”、“服从”,学生缺乏主动创造的参与热情,懒于思考,懒于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跟在老师后面转,不会跑题,但没有创新[1]。要真正实现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就需要改革指导方法。指导方法的改革就是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从论文选题,到方案设计,到实验研究,到论文撰写,一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适当环节给予指导与引导,让学生感受从未有的压力、责任与动力。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发现和重视了自我个性,积极调查研究,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相互讨论,综合各种信息,以及与科研合作单位、同学、老师团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主动性,达到了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样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虽然强调目标,但只是给学生以思路,提供给他们创新实验的参考资料,方案让他们摸索,阶段性听取学生实验动态的汇报,对有问题的环节及时给予指点,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方法,同时也针对实验中探索性问题提出观点,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主动找合适对象沟通。食品08-1班同学何新萍完成的毕业论文“茴香精油在番茄沙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际需求――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课题目的在于使用茴香精油替代目前常用的化学防腐剂苯钾酸钠,并制备茴香味的番茄沙司,该公司产品主要出口中亚国家,而茴香颇受中亚国家饮食喜爱。那么就涉及到茴香精油怎么稳定、缓释,多少添加量,茴香味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位同学就经常主动到企业与技术人员沟通生产过程,制定实验方案,模拟生产实际。试验中的茴香精油微胶囊制作可以借鉴相关成熟研究的作法,而货架寿命预测中动力学模型建立则是该同学的创新思维的成果。很好发挥了自己数学优势,灵活运用了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A=A0eKat ,建立了添加茴香精油的番茄沙司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并很好地用于预测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这位同学深刻感受到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而又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的意义,同时在为人处事、与人沟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飞跃,缩短了毕业后走向社会的距离。

2 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关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2]。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直采用双选制,先将题目公开由学生选择,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如果让各专业的每一位教师在毕业生选题前为本科生作一次学术报告,让本科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同时也了解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那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选题最好来自于老师科研或者企业实际需求,这样更易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2.2 本科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3]。实践证明,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知识功底(专业知识、写作及外语水平等)、能力(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生物统计等)、品行(诚信、守纪等)以及身体素质等都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直接影响。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学风好,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引领,就能够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2.3 指导教师 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师负责制,即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及其质量负责。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指导教师的科学精神、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与方法等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一特殊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另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妥善处理这个矛盾,指导教师也非常重要。因此,如图所示,教师队伍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六要素中处于核心位置[4](如图1)。正如周济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少部分教师认为讲得好成绩应该高一些。而论文答辩不是演讲比赛,也不是辩论比赛。虽然这一过程从字面上理解是“答”和“辩”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不同,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不同,所以在给成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在把握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回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志辉,丛希君,潘大伟,等. 跨学科指导工科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18.

辅导教学论文篇8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辅导教学论文篇9

1.研究背景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辅导员及其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学界和院校的不断关注[1]。教育部于2006年7月专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思想整治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息息相关,因此梳理辅导员的研究情况,可以使我们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和研究情况,为未来辅导员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刊。发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注意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并重视扶持中青年学者。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学校的广大干部及教学科技人员。

在一项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以“高等教育”为专题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的研究表明,在“发表高被引论文”排名中,《高等教育研究》以470篇高被引论文数荣居第一,比第二名《中国高等教育》多了117篇,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该期刊刊出的论文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与引用,也说明该期刊所代表的研究领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3]。因此研究该期刊上辅导员的相关论文,分析已有的研究领域,研究特点,可以方便我们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2.大学辅导员的历史溯源

在我国特殊背景下,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之初就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追溯辅导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我们研究大学辅导员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政权初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195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高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首次建立起学生政治辅导制度。1961年和1965年又分别下文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职责作了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4]。1985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释文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5]。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6]。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7]。要像重视业务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8]。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进一步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9]。这些文件表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的双重身份更加明确、清晰。

3.相关研究

3.1二级研究主题

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对《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以“辅导员”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搜到相关文章22篇,其中确实以辅导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19篇,归纳一下,这19篇所涉及的领域概括起来有4个: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如《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胜任力(如《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专业化(如《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职业化(如《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尽管其他论文在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职业化,但或在论文中有相关论述或是以此为前提)。

事实上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界限分明的,彼此有交叉,另外,角色定位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前提,胜任力模型中的具体维度体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与此同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体现了胜任力的大小。

在角色定位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追溯辅导员的历史、分析角色演变,讨论职责范围、角色期望,以及怎样进行角色定位。

在胜任力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要胜任大学辅导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当前辅导员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胜任辅导员一职。

在专业化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当前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和存在的原因,专业化应具备哪些知识基础和专业化的发展问题。

在职业化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职业化的内涵,职业化辅导员人格特征,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塑造。

辅导教学论文篇10

1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通过组织辅导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经典著作、理论的专题学习,开展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不同专题的探索与研究,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1.2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举办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德学”专题和高校学生各项工作经验的学习交流,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开设“德学”专题论坛以及专题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理论水平,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能大大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1.3 有利于创新高校辅导员教育与管理模式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还停留在开展岗前培训、专项工作培训以及工作例会等形式上,这些教育与管理模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求。在高校辅导员中开设“德学”专题论坛,是一种创新的高校辅导员教育与管理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辅导员队伍教育与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4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建设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生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层次、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等越来越复杂,从而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的开设,能为辅导员有效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问题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辅导员在举办“德学”专题论坛过程中,对学生工作的专项探索与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从事学生工作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坚定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2.1 专题论坛

高校可通过举办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德学专题学习、交流,并逐步以专题论坛取代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形式。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专题论坛可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团建、学生事务管理、助学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工作、社团活动、学术科技与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与考察等专题。每期论坛确定某一方面的主题,安排中心发言与自由发言,分期次、分单元,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及考察交流等,辅导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所负责学生工作的性质参加不同专题的论坛活动。

2.2 网络论坛

开设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网络论坛,以BBS或微博等形式开展德学专题讨论、理论学习心得与工作经验交流,根据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开辟不同专栏,分别由资历深、经验足、工作出色的辅导员担纲版主。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使高校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更高效地进行,且不受时间、人员和地域的限制。

2.3“德学”专题讲座

在大学生中举办“德学”专题讲座,要紧紧围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以系统的理论和大量正反面的案例教学为大学生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丰富内涵,解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构成要素,并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德才兼备的成才观,积极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多种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当代大学生。

3 提升高校辅导员“德学”论坛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校辅导员“德学”论坛,通过“三个结合”,即与“两课”相结合,与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辅导员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科研能力相结合,有效地促进辅导员“德学”论坛的开展,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层次和水平。

3.1 与“两课”相结合

高校应把辅导员“德学”专题讲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主要阵地,在学生中定期开展,与高校的“两课”、大学生党课、团课、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一教育思想,重点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大学生行为准则”的深刻内涵,着力解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构成要素,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2 与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不同于“填鸭式”的理论宣讲,而在于创新性地将“德学”思想教育融入到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开展“德学”教育,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教学论文篇11

近年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品德教育的重任,更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的管理者。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大众化、学生问题日趋复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形势,急需寻求适当的理论与创见,以破解新的形势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难题。本文从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教育叙事理论展开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探索,并对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问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性突出地表现在:首先,顾名思义,高职院校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其在培养目标、服务对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上都具有自身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体现其职业特点,具有独特规律。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具有其独特性,与普通高校有很大差别。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高职学生,这一学生群体主要包括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对口高职学生和“三校生”等,这一学生群体既具有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显示出高职大学生的独特性。例如,学生的生源素质有高有低,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日常文明习惯等基本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相比有一定差距,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立足学生实际,探寻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意义,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促进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二、教育叙事理论研究背景

叙事,即讲述故事。教育叙事是指教育叙事主体讲述其教育生活中事件的叙述行为与叙述过程。①教育叙事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展示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重新关注研究对象的“局部丰富性”,“重新恢复”理性思维,从而发掘教学行为中的问题与意义,促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带来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整个教育理念的升华。②我国教育叙事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首先对教育叙事这一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了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作为一种贴近教师日常工作实际的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适合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与研究活动。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走在高等职业教育及学生管理的最前线,直接见证、执行着高职教育学生管理的重任,具有更多发现和解决学生管理问题的途径。教育叙事研究为培养辅导员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契机,为其专业成长提供了可能性,在此意义上,辅导员的特殊地位及教育叙事的特征决定了其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具体而言:

(一)从观念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充分认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以撰写或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进行自觉教育,更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使其自觉地解读日常中所遭遇的、经历的各类事情,教育生活也得到了真实再现,通过讲述、言说与反思,整理思维,提升教育境界。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充分认可教育叙事研究,在工作生活中,辅导员以事情的描述、写作为基点,实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二)从实践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叙事研究的理论素养及科研能力。

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对生活实践观察、调查之后,对“实有之事”的再现,这种再现建立在教育学相关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素养与学生管理经验,能够清醒地审视教育行为,展开教育叙事研究。因此,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是辅导员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能够获得最真实自然的叙事研究素材。

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并且重视叙述者对故事、故事内在情节的讲述,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最直接的见证者、参与者,故事是辅导员日常管理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生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故事,无论故事的长短,都是辅导员管理经验的直接来源。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专业研究者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就具有了独特优势。能够将自己的教育生命活动历程以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展示,以最具体、最生动的方式描述。

(四)从客观条件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天然优势。

开放与平等的对话空间为辅导员的叙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广阔的交流平台为辅导员的叙事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研究背景。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具有的天然优势。教育研究是从生活、事实及教育实践出发的,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获得最真实自然的叙事研究素材,例如,辅导员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者进行日常的接触并进行平等的交谈获得叙事素材,通过阅读学校的文件、学校的历史文化档案,阅读学生档案、日志、Blog、微博等方式,获得丰富而可靠的教育叙事研究依据。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各种类型的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教育文化氛围,为开展教育叙事活动及其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由此可见,辅导员的教育叙事研究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将教育叙事研究引入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之中,使辅导员工作回归到了生活世界,并以具体事件为基础,贴近辅导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改进辅导员工作方法,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注释:

辅导教学论文篇12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