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9:03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单位,将募集的资金专门投向以货币市场为投资组合领域和对象的共同基金投资方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债务型金融工具,其期限为一年或少于一年,政府、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高信用等级的企业等是这些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主体。因此,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特点。但是货币市场具有批发市场的特点,单笔交易金额巨大,动辄以百万计,个人投资者难以参与投资。而通过募集个人小额资金组织共同基金的形式,建立货币市场基金,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参与货币市场投资活动,在保持个人投资流通性的同时,享有一定的投资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形式的投资品种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共同投资基金的一般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但货币市场基金是专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类型,具有期限短与流动性高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其灵活性比一般的共同投资基金更大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没有股票市场基金和普通债券基金波动性大,因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组合产生的资本利得并不大,收益相对稳定。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将大量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资到原来风险就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规模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互补,从而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降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二)基金单位面值固定。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供给投资人类似于准货币的流通性和便利性,依照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惯例,普遍采用将每个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维持固定不变,如始终保持1元/基金单位,并建立相应的资产计价与会计核算模式。基金每日计算基金收益,并以份额形式定期将基金投资确认的损益结转到基金持有人账户上,通过份额增减反映基金持有人收益变动情况。持有人可通过赎回基金份额、签发支票等形式获得现金收益。

(三)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基金实际价值由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格,即市场利率所决定,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基金实际价值的变动。如果以基金市场价值作为账面净值,不利于投资人进行现金管理。为了减少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的波动,基金管理人一般采用成本摊销法(AmortizedCostMethod),在基金初始投资时,用购买货币市场债券的实际成本作为其账面净值,将投资的溢折价在债券剩余期间进行摊销,增加或冲减基金的账面净值。使用这种方法,在投资人看来,类似于投入一笔稳定的本金并在每期获得确知的利息收入。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通过摊销成本不断调整的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买入或赎回基金份额会对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造成投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CompanyActof1940)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必须建立影子价格机制(ShadowPricing),用来反映以市价计算的基金单位净值。当影子价格偏离基金账面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一般设定为0.5%,基金管理人将依据影子价格对投资进行调整,把基金的账面净值调整到市场价值,确保这种偏离不会对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同样遵循着与一般开放式基金相同的基本会计核算组织管理原则。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组织上,必须依照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基金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规定,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章、独立核算,保证不同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相互独立。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应以基金为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作为会计主体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将基金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方便将基金公司管理的各种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每一个基金的投资绩效情况。

2.以日为期间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于估值日计算基金账面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告。而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要求,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应于每个交易日当天进行估值;任何上市流通的有价证券须以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估值(封闭式基金按平均价估值,开放式基金按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是货币市场工具,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货币市场工具发行主体经营情况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工具价格造成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以月、季、年为期间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必须以日为核算期间披露基金会计信息。

3.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除了在基金成立时,基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影子价格机制,对基金账面净价做估值调整来实现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工具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容易获得其价格,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金的净值,提供基金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其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的债券投资基金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对基金买入、卖出投资债券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介绍,而只说明如何对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进行确认计量和估值调整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固定面值,且其账面净值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计核算必须经过一个估值调整的过程。这样,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货币市场基金需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二是当账面净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偏离时,如何进行调整处理?

1.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美国证监会(SEC)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处理,确定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要求采用两种方法,成本摊销法或区间波动法(Penny-RoundingMethod)。

基金投资每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已实现的资本利得、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按照《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则2a-7的解释,所谓成本摊销法,是确认前两个部分的投资收益,将其计入基金账面净值,但不在账面净值中确认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区间波动法是在将所有的收益均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基金账面净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市价来确认基金账面净值。而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未实现利得应当在“投资估值增值”和“未实现利得”科目反映。

采用成本摊销法与采用区间波动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采用区间波动法除了需要将持有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计入账面,同时需要将持有债券的市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在账面反映。这样尽管可以消除账面净值与市价之间的差异,但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基金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而摊销成本法提供了与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投资价值调整的内在一致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摊销成本法更符合中国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而采用区间波动法由于以市价为基础,其账面净值和收益经常波动,因此,摊销成本法更适应于固定单位价格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

三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登记簿来记录市价变动情况,不需要调整账面净值,而采用区间波动法需要频繁对投资账面净值进行调整,比成本摊销法繁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使用摊销成本法更为有利。

在摊销成本法下,需要将基金购入货币市场工具时所产生的溢折价,在剩余期间进行摊销。这样又面临两种处理选择,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实际利率法?

直线法是在货币市场工具剩余期间平均摊销溢价或折价;而在实际利率法下,基金本期应计利息收入等于投资的每期期初账面净值乘以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按照“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限制+各期获得利息的现值”公式,通过插值计算获得。

笔者认为,由于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时间短、价格波动小,使用直线法摊销与实际每期应摊销额之间的差额不会很大,在基本满足核算准确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使用直线法更容易操作,且能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2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

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于短期债务的共同基金,它把分散的小额投资聚集起来,让中小投资者能参与更加分散化和高质量的投资组合。

货币市场基金起源于美国。在货币市场基金产生之前,受Q条例的限制,只有投资额超过十万美元的投资者才能购买市场利率存单、商业票据等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债务工具。1972年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基金产生,小的投资者才有机会投资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现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1600只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介绍

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应征税基金和免税基金。应征税基金收益率与美国金融和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密切相关,而免税基金的收益率则取决于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短期债务欠款的供给和需求。

应征税货币市场基金的任何投资收益都要缴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收益税,通常投资的品种包括:(1)美国国库券和直接票据,包括短期(三个月和六个月)国库券和用国库券作抵押的回购协议;(2)美国政府机构证券,包括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和小型工商管理部门等机构的债务;(3)回购协议;(4)可转让定期存单;(5)商业票据;(6)银行承兑票据;(7)欧洲美元存单;(8)美国美元存单和银行票据。

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免税实体(比如州和市政府)的短期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普通债券、特许权税收益、免税商业票据和短期地方债券。这些基金支付的红利免除联邦收益税,有时候也免除州和地方政府税。

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支付的收益通常低于应征税货币市场基金,但是如果投资者需缴纳较高的收益税,免税基金的收益可能会高于应征税基金的税后收益。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权衡是否应该投资免税基金:应征税等价收益率=免税收益率÷(1-边际联邦税率),应征税等价收益率粗略地等于投资者投资应征税基金应该得到的等价收益。

(三)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类型基金的比较

按照不同的投资对象和收益-风险特性,投资基金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股权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对象的不同是这些基金类型的本质区别。与其他类型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相对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流动性较高,签发支票的特权也是其他基金类型不能比拟的。

在成熟的基金市场上,作为一种独特的基金类型,货币市场基金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截至2003年12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值达到2.05万亿美元,净资产值仅次于股票型基金,占所有共同基金净资产值的27.7%.

(四)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货币市场基金一个普遍的投资目的是维持资产净值不变,因为只允许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有较小的波动,所以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

1.跟踪资产净值的偏离。基金管理者应该定期地对投资组合精确定价,并且计算基金的资产净值。如果基金的资产净值从1美元偏离0.5%,就应进行调整。

2.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个股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价格的敏感性。

3.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4.交易票据的确认。交易需要得到执行交易的投资者和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或高级职员双方的认可。

5.完善的计算机系统。适合每只基金的投资参数的计算机系统也有利于控制风险,在这一系统中,未经认可的投资会被剔除出来,立刻提醒投资经理发现错误。

二、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和发展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其中华安现金富利投资基金于2003年12月14日最先开始发行,也是最早设立的货币市场型基金。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七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相信待有关监管部门许可后,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

(二)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首先,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者增加了一类新的投资工具。由于没有成员资格,个人投资者直接进入货币市场壁垒太大。货币市场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货币市场投资,分享货币市场的稳定收益。货币市场基金不仅为个人投资者带来投资便利,还完善了我国基金市场的品种结构,方便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类型的投资工具之间合理配置。

其次,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丰富了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有利于货币市场资金的流动和交易的活跃。同时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又将促进货币市场增加产品供给,从而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货币市场基金分流银行资金的同时,在竞争的压力下,将促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三)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条件需要完善。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品种较为单一和交投不太活跃,我国的货币市场显然还难以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需要。要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就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丰富货币市场工具。

第二,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关监管和制度方面需要完善。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比较特殊,审批和设立可能需要银监会与证监会双方认可,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货币市场的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允许更多的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考虑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债券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3

国内最早的货币市场基金是2003年由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发行的景顺货币和由华安基金设立的华安现金富利,但随后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到2012年3月底货币型基金产品数量仅50只,总份额不足3 000亿份。然而在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间我国月度CPI数据显著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背景下,高通货膨胀率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催生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主动性创新,比如为应付银行理财产品竞争推出的赎回受限的短期理财型货基;为盘活投资者证券账户中的闲置资金,推出的现金宝业务及交易更加便利的货币型EFT基金;为突破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型基金高申购门槛限制,互联网巨头联合基金公司推出了互联网平台货基等,自此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特别是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后,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更是出现井喷式增长,截止2015年3月底,我国货币型基金的市场份额已超过2万亿份,资产净值约占所有公募基金的46.18%,这表明货币型基金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图1描述了我国货币型基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特别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集高流动性、高收益、高便利性及低门槛等优势于一体,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管制下形成的货币市场正面临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从理论上分析,这些以互联网为平台,依托嵌入的货币型基金为载体的金融产品,正在对传统的金融行业造成持久性冲击,迫使商业银行积极调整战略模式和盈利结构,这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完善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但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对货币市场产生影响的运作机理如何?是否具备获取低风险、高收益的持续性?是否对我国货币市场的定价效率产生了实质的显著影响?本文将系统性的展开相关分析。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对货币市场冲击的分析

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是金融产品的三大基本属性,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越差,风险就相对越高,投资者所要求的期望收益率就越高。通常货币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具有期限短、风险低和流动性强的特征,但在利率管制环境下,大额存单和活期储蓄存款之间的利差较大,这种因资金规模而引致的参与限制不仅是货币市场定价效率不高的表现,也意味着货币市场存在着无风险套利的机会,这也为货币型基金通过产品创新突破利率管制培育了土壤。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型货币基金更是突破金融机构实体运营下金融监管的壁垒,通过汇集小额分散账户的资金、积少成多,形成较大的资产池,从而具备参与货币市场定价的能力,且由于该类基金资金来源的集中度低,规模相对稳定,呈现出明显的长尾效应。互联网货币基金现阶段的运作成功不仅助推了货币型基金产品的进一步创新,而且对传统的货币型基金经营理念及货币市场定价效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影响货币市场的运作机理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绕开了现有金融体制框架的约束,打破了传统以银行为主体的现金管理格局,成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鲶鱼”和搅局者,迫使商业银行改变以往以存贷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极大的盘活了经济体系中不同用途的闲置资金。就现阶段而言:对于投资者,购买互联网现金理财产品,相当于每天可获得额外收入;对于基金管理人,创新开设不同细分市场的互联网现金理财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在参与货币市场投资的同时,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和议价能力的增强,能形成基金运作的良性正循环效应,从而获得较高的管理费用。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而言能够实现“双赢”,但对于占据金融体系主导地位以经营货币为主的商业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产品极大的分割了以往由商业银行因特许权经营获得的垄断利润。事实上,在余额宝等互联网产品推出前,在2011年就有证券公司推出客户保证金现金管理产品,如信达证券推出的现金宝业务,就是利用客户的证券账户中的闲置资金来进行的一种现金理财产品。而余额宝借助互联网平台,却颠覆性的突破了资金来源渠道的约束,正因为如此,以余额宝为主体的天弘基金增利宝基金产品的资产规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迅速超越8 000亿份,使得天弘基金一举成为国内管理资金规模最大的公司。

然而货币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类型决定了依托货币市场所创新的基金产品必然受到货币市场自身的约束。以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市场为例,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推出货币型基金后,在80年代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但同期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一直高速发展,在2008年最高达到3.8万亿美元的峰值,受次贷危机和美国近年持续低利率政策的影响,货币型基金的规模出现了大幅缩水。而在1997年,Ebay公司旗下的全球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Paypal于1999年推出了一款与电子商务平台深度融合的货币型基金“PAPXX”,将在线支付和金融业务有机结合,目前的余额宝运作模式与其极为类似,该基金在1999~2008年间深受投资者喜爱,但伴随着次贷危机后的持续低利率,该基金也最终于2011年6月宣布中止。美国的经验启发我们,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并不会像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一样呈线性增长的态势,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及规模均与存款的利差正相关,而且即使在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上,货币型基金的成长空间仍然很大。然而,互联网金融产品依托互联网平台,具备不受空间,时间及客户群体的限制、参与便捷、进入细分子行业的壁垒较低等天然优势,但这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子市场的市场结构从寡头垄断到完全竞争的速度会较快,未来不同互联网产品竞争的关键可能主要在于客户资源拥有量之间的竞争,尽管目前余额宝的份额一枝独秀,但腾讯、东方财富网、百度等相关细分互联网巨头或平台推出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在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加剧。表1梳理了我国目前的货币型基金类型及不同产品类型的特点及比较分析,以帮助理解不同货币型基金的比较优势及劣势。

由表1可知,我国货币市场的金融创新比较多样化,但由于这些创新型的现金管理工具最终都需要在银行托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金并未有本质的流出,即从市场整体看,存量的货币供求之间不存在着动态的缺口,但这些创新型货币基金大大加速货币的流通效率,同时存款的搬家及存款流转后使用成本的增加极大削弱了商业银行低成本使用活期存款的传统优势,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利率非市场化阶段本身就面临着盈利结构调整下的短期盈利能力下滑的压力,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负面冲击又加速了盈利能力下滑,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持续下滑、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偿付风险增加、资金加速外流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持久的,虽然商业银行也发行基于银行端的现金理财产品,但相对于起步较早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整体在资金的灵活性、客户资源拥有量、收益率方面短期可能还存在着短板,这也迫使商业银行限制客户每日往理财通、余额宝等支付工具的转账额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盈利来源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低成本和易复制性会加剧货币市场基金的竞争,同样也受货币市场整体产品收益率的影响,与股票、债券等市场不同,货币市场的收益率更多由外部流动性供求不平衡性和内部的流动性在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类型金融产品之间分配的集中度或分配的平衡性来共同决定。其中,外部的流动性供求一般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周期、执行的相关货币政策有关,属外部变量,并通过价格渠道在金融产品之间传导和市场渠道在不同金融机构和参与主体之间产生作用,最终以货币市场利率的形式反映出来,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Shibor利率,反映了货币市场整体的资金供求状况。而Shibor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市场整体的的资金供求,但由于是通过大商业银行报价形成的,且Shibor利率的确定过程中大的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定价权,因此每日发布的Shibor利率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灵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的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在参与同业拆借的活动中,只要其拆借利率低于大商业银行的拆出利率,市场一定有需求,因此其有提高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定价的作用。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依托背后的货币基金载体,从理论上讲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Shibor市场基准利率。事实上,创新型的货币基金以高回报率吸引投资者的同时,自身也隐含着风险,因为金融市场上高收益与高风险相依是不变的定价原则,正是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监管的约束限制,利用诸如“协议存款”、“质押回购”杠杆交易等方式,在我国高储蓄率、缺乏投资渠道、年轻人消费观念转变、利率管制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基于市场非有效而“创造”出来的较高回报率,一旦遭遇系统性金融危机或利率步入下行通道,货币型基金也往往不能保本,美国次贷危机后就存在着很多货币型基金的价值低于面值而不得不面临强制赎回的结局。

三、文献评述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在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等诸多方面的渗透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经济金融运营模式。谢平、邹传伟(2012)在国内相对较早的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可能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并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探讨;黄海龙(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其中电商金融是所有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最大的,他探讨了电商金融的乘数效应和对金融脱媒的影响;贾甫、冯科(2014)认为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技术的升级,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重塑的新金融范式,他们从交易成本和风险分散的角度分析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内生性差异,并从风险控制角度,探讨了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替代和融合模式;戴国强、方鹏飞(2014)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利用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随影子银行的规模增加由正向变为负向,在存款利率管制下影响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增加了融资成本;孙一铭(2014)则相对较系统的介绍了美国利率市场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历史,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借鉴建议;曹凤岐(2015)认为以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和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模式、金融理念、金融运营方法的创新,与谢平、邹传伟(2012)的观点类似,他也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未来将出现一种不同于传统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具有革命性的新型金融,并对传统金融带来新的挑战、竞争和合作,还建议商业银行要利用自身的客户、网络、信息及征信体系完善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尽快转型,此举也将极大促进金融机构的综合发展,推动传统金融企业的市场化。杜昕诺等(2014)也从互联网金融的收益来源,相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比较优势等角度出发,阐释了余额宝“低门槛、高收益、平民化”的特点以及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巨大冲击。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均透射出互联网金融将会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互联网金融对利率的市场化形成真的产生影响吗?本文拟对我国货币型基金与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以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的实际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思路

本文主要从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隔夜利率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货币型基金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互联网货币型基金(Internet Money Fund,简记IF);一类为非互联网金融的货币型基金,我们简称为普通货币型基金(Common Money Fund,简记CF),严格意义上讲,该类基金已不再单单是传统的货币型基金,也包括了表1中一些创新的货币型基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渗透,这两类基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普遍被认为是以余额宝的推出(2013年6月7日)作为分界岭的,但后来一些互联网平台的现金理财工具也委托传统的货币型基金进行现金管理,在最后分类时我们也将其划归为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因此2013年6月7日之前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实质上也应属于普通货币型基金,但这些货币型基金能在后来受托管理互联网平台的现金理财工具而转型为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应该与其历史的收益率表现有一定关系。由于货币型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目前国内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一般认为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①,Shibor的高低反映了报价行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及对不同期限货币工具收益性的判断,货币型基金的投资收益率理论上应受到Shibor的影响。本文首先考察互联网货基和普通货基的收益率差异,分析判断互联网货基是否能获得比普通货基显著的高收益;其次考察互联网货基与Shibor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判断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出后是否对Shibor产生了影响作用;最后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互联网货基、普通货基及Shibor之间的信息流传递效应。

(二)假设

基于对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运作机理和投资策略的认识,结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短期流动性需求的原理,我们做出两个假设:

假设1: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显著高于普通货币型基金,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投资战略和资产配置策略。由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相对于普通货币型基金,投资更加灵活,在议价能力方面相对较强,更善于获取套利机会,因此其回报率相对于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一般偏高。同时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有机融合了在线支付、网络交互和金融业务等功能,在扩大用户数量的同时更增强了客户黏性,且由于单个客户的金额较小且相对分散而使得该类基金流动性管理的风险相对较低,其持续相对较高的回报率会引导普通货币型基金改变投资策略以缩小两者的收益率差距。

假设2: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及其变化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之间短期可能不存在相互信息流传递效应。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供求信息,作为货币市场的准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越高,表明流动性的需求越大,货币市场整体提供给投资者的回报率应当越高,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也越高,因此从理论上讲,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之间应当是正相关的。同时,当同业拆借利率较高时,表明银行间资金紧张,由于大的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具有的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出现后极大削弱,这使得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受短期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不大。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决定机制及互联网货币型基金较小的规模也使得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信息流对同业拆借利率可能不产生影响作用。

(三)实证分析

1.样本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12年1月2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为研究样本区间,并以互联网货币型基金代表“余额宝”的推出时间2013年6月7日为界划分为两个区间,分别考察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推出前后货币型基金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在整体样本区间和两个子区间内互联网货币型基金与普通货币型基金同期7日年化收益率的差异。分别用RIF、RCF表示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和普通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在计算时,我们对不同的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共94只)和不同的普通货币型基金(共345只)的每个交易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进行简单平均,计算得到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和普通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并利用SPSS软件,样本均值配对T检验,对两组序列的均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互联网货币型基金与普通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无论在整个区间还是分区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前者要高于后者0.144%且比较稳定,这意味购入互联网货币型基金长期能获得高于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从收益率的配对检验结果看,在区间Ⅰ,无论是互联网概念的货币型基金还是普通货币型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均低于区间Ⅱ的7日年化收益率水平,且两者的相关系数在样本区间Ⅰ的水平要高于区间Ⅱ,这意味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推出前,这些未作为互联网货币型基金载体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与普通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之间高度相关,但差异显著存在,且其与普通货币型基金的同步变化性下降,这可能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灵活投资操作风格有关,但事实上,从统计结果分析,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并未取得显著的收益率提升,相反两个区间的年化收益率均值差从0.1443%下降到0.1438%,有缩减的趋势。这表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些对接传统货币型基金的互联网概念基金,在选择货币型基金时可能就是基于历史的收益率数据;二是即使对接了互联网概念,这些互联网概念的货币型基金并未获得相对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明显优势。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互联网概念的货币基金引导了传统货币基金的投资行为和策略;二是互联网概念的货币型基金只是一个概念,并不会对市场产生真正实质性的冲击影响,只是货币型基金的一个投资策略替代而已,这就检验了假设1的合理性。

既然货币型基金的主要投资品种集中于货币市场,那么其7日年化收益率水平就与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天然联系。考虑到互联网货币型基金与普通货币型基金的高相关性,本文仅显示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之间在样本区间内的变化趋势及两者的相关系数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两者的相关系数采用50个交易日的移动窗口进行计算得到。

由图2可知,在2013年6月7日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呈现着周期性的高低替换,尽管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高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但并不稳定,同业拆借利率波动幅度比较大,在某些时点甚至高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甚至在余额宝推出后的较短一段时期内,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度高达10%以上,可见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推出之初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冲击影响较大。但随后金融创新的渗透和市场对互联网概念货基认识的普及,两者之间的价差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幅度也大幅减少。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互联网概念的货币型基金以其充裕的流动性参与了货币市场上的定价,即互联网金融的推出弱化了大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规模和信息优势,因为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流动性可以满足在同业拆借市场有拆入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这也促成了报价银行的报价时的理性行为。同时从两者的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正负交替,呈现一定的弱周期性,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制度有一定的关系,也预示可以利用相关性的交替来构建货币市场的套利组合,本文不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货币型基金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之间信息流动性实证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普通货币型基金和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信息流相互作用情况。

首先,我们对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RIF)、普通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RCF)和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三组时间序列在整体区间和不同子区间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利用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整个样本区间及两个子区间,c都是平稳序列。但RIF、RCF的原序列在整个区间和区间Ⅰ均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在区间Ⅱ,RIF、RCF的原序列及一阶差分?驻RIF、?驻RCF均为平稳序列。这意味着,作为货币市场基准的Shibor,在样本区间内并未呈现明显的趋势性的变化,即Shibor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而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在2013年6月7日后,变化也相对比较稳定,这意味着序列的变化不具有可预期性,即互联网基金推出后强化了货币市场上的定价效率。

其次,我们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虑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普通货币型基金和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信息流传递效应,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我们在整样本区间及两个分区间主要考虑货币型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的变化?驻RIF、?驻RCF与Shibor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而在区间Ⅱ,考虑到三组原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则对原序列RIF、RCF、Shibor直接进行Granger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RIF、RCF、?驻RIF、?驻RCF的历史信息不会对产生影响作用,但Shibor会对货币市场的收益率或收益率的变化产生作用。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一定程度上Shibor利率的外生性,即Shibor利率是由大的商业银行根据流动性需求给出的报价,尽管货币市场上不同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发生变化,但对Shibor利率或基准利率并不会产生影响,这意味着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或普通货币型基金对货币市场的定价效率影响还十分有效。但从统计意义上看,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和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没有显著的信息流传导效应,但Shibor会影响到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也比较容易解释,普通货币型基金投资的品种主要基于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定价不可避免的受到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而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投资的品种往往是具有一定议价能力的协议存款或质押式回购,受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从统计的结果看,普通货币型基金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及其变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个也相对容易解释,因为同样的货币型基金均立足于货币市场,只是投资策略和投资的品种可能存在差异,信息流相互影响是合理的,且货币型基金的相对高流动性及不同货币型基金界限之间的逐渐模糊,使得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较高。这也验证了假设2的合理性。

进一步的,我们考察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对普通货币型基金和的冲击效应。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6月13日实质性推出,我们选取区间II作为研究区间。图3所示的为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收益率及其变化(RIF、?驻RIF)对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及其变化(RCF、?驻RCF)、Shibor及其变化(Shibor、?驻Shibor)的响应函数分布。

由图3可知,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收益率的一个正的方差新息(Innovation)对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作用呈正的倒“V”型(图3a-1),表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收益率的提高短期会带来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上升而后趋于下降至平缓,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短期逐利的投资行为更易捕捉货币市场的套利机会,这可能会吸引原本以长期资产配置为策略的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投资行为,进而产生货币市场产品前的供求失衡而达以动态定价的再平衡;而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收益率的一个正的方差新息对的作用呈负向作用,且长期趋于稳定(图3a-2),这表明当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收益率增加时,往往意味着货币市场定价效率的失衡,大商业银行对通过调整报价来降低利率的水平,以引导货币市场定价效率的提高。而互联网货币型基金收益率的变化值的变化对普通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变化呈下降趋势(图3b-1)、对Shibor的变化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图3b-2),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对Shibor利率影响有限的事实。

五、结论及建议

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渗透,极大的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和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也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本文以互联网货币型基金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考虑了互联网货币型基金和普通货币型基金及市场准基准利率Shibor之间的相关性及信息流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互联网货币型基金相对于普通货币型基金具有显著的正收益。这意味着我国货币市场整体还未达到有效市场,尽管存在着价差空间,但不一定能获得套利的机会,原因在于无论是在整体区间、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出前后的子区间②,该价差相对稳定在0.144%的水平,而产生这种价差的原因可能不是运作模式的原因,而可能是源于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差异,因此互联网平台本身所具备的高收益率可能并不存在,因此我们不易夸大互联网金融高收益率的神话。

第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货币市场准基准利率Shibor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互联网金融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目前商业银行的部分存款和理财产品,但仅限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和盈利模式,而这种利存贷差的客观存在是以我国的利率管制为前提的,我国早就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的Shibor作为准基准利率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并调整基准利率的。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基推出后,Shibor利率基本与互联网金融货基的收益率之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利差水平,而产生这种价差的原因主要就是缘于互联网货基的期限与隔夜Shibor之间期限的不匹配,因此Shibor利率基本上受到互联网货基的冲击较少,这也保证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序推进。

第三,互联网货基的出现会加速利率的市场化,但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定价冲击较少。换言之,互联网货基仍然是货币市场的从属品,其之所以能获得较高收益主要根源在于在无形交易的货币市场上,且由于利率管制而导致的货币市场利率定价不高所产生的结果,很难具有持续性。事实上,如果将互联网货基的规模与银行业内的个人存款相比仍然比例较小,银行通过创新开发出新的现金管理工具,与这些互联网货基相比,商业银行的高信用和积累的渠道资源仍然是其他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而且互联网货基主要吸引的是小额的、分散的活期资金,对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影响相对有限,但对于银行而言,互联网货基协议存款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成本显然远高于活期存款的成本,这将瓜分商业银行的制度红利。

国外的经验表明,即使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货币市场基金仍然具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互联网货基的出现,是金融业的经营理念是一种颠覆性创新,其依托于互联网支付终端的分散的客户资源,将海量的用户作为潜在的客户资源,使得开展金融业务时的长尾效应达到极致,倒逼利率市场化和存贷款“价格双轨制”的改革,也对我国长期依靠政策红利运营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从长期来看是利于货币市场发展的,但互联网货基根植于货币市场,其未来的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仍然会受到存款利率差的影响,并不会对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未来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应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给货币市场带来的冲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多样化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推动我国货币市场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创新多样化的货币市场工具,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交易需求;同时,也要强化对互联网货基的监管,在投资组合的资产质量方面、分散化方面及到期时间方面给予一定的窗口指导,以规范互联网货基的运作,增强互联网货基的风险管理意识。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4

引言:

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一方面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除存款外新的低风险投资品种和流动性资金管理工具,缓解银行系统的存款增加压力,化解整体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创新动力,促进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现状

2003年12月,华安现金富利基金、博时现金收益基金、招商现金增值基金三只基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诞生。根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金景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统计,2010年一季度43只货币基金初份额合计2595.27亿份,期末份额合计1163.99亿份,净赎回1431.28亿份,净赎回比例达55.15%;38只基金规模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嘉实货币缩水份额达到149.74亿份,是季度缩水份额最大的货币基金:申万巴黎收益宝期间份额缩水幅度高达97%,是净赎回比例最高的货币基金。份额规模正增长的品种屈指可数,仅有南方现金、中信现金、摩根士坦利华鑫货币、长城货币及万家货币等5只货币基金。

2. 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

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2.1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缺乏广度、深度和弹性。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货币市场工具品种单一,空间不大

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目前的规模发展的并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1我国货币市场目前主要是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我国发展较早的是同业拆借市场,其规模也是目前最大的,可以说是一种真正形成市场机制的货币市场,然而其他的市场就不尽如人意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市场:

第一,虽然我国最早开始的是票据市场,但是其市场发展的并不规范,其中的各项子业务发展的参差不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

第二,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在早先曾经一度发行过,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以致于二级市场都没有建立起来,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第三,我国货币市场中的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其中国债规模最大,并且其中的中长期国债居多,短期品种相对比较少。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数量与国债相比要少得多。

第四,目前我国还没有融资性商业票据、银行存单等产品。

2.1.2市场发展失衡,分割严重

我国现在的市场失衡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另外一个是货币市场内部各子市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先发展的,货币市场的发展总是相对迟缓。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了货币市场交易量的萎靡,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资本市场是进行长期项目投资的,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项目投资的。由于货币市场交易量的萎靡,使得大量的短期游资都积聚在资本市场,这样便弱化了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货币市场内部的子市场主要包括: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内部的分割,一方面使得资金在各个子市场之间难以流动,使得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各子市场发展不一致,造成各子市场之间的利率也不统一,其传导功能也受到了影响。

2.2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要求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国的国债在回购的时候出现过极为混乱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回购期限的时间过长、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等问题,最后金融管理层还是依靠其强制性的措施才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作为一个经验,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货币市场基金会不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要如何解决。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领域是货币市场,它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连接这两个市场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不得不面对分业监管的问题。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具体的监管部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不是十分的明朗。还有就是法律滞后的问题,比如我国2003年12月的时候货币市场基金就正式诞生了,然而直到2004年8月16日才出台了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规定,2005年4月才出台关于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

另外,我国现行的法规还阻碍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国际化运营。由于法规的严格限制,使得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局限于国内发展。导致我们国家的货币市场基金不能进行国际化运营。

2.3支持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因为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时间短,因此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具体界定上还不是十分的明确。这些人在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妥善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是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选择的对象不合适,会给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风险。

另外,由于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是开放式的基金,其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以签发支票的方式进行转帐或支付,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的工具大多数期限较短,为了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基金资产的净值,需要每天都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与清算,这样做可以使投资者根据其资产净值的情况随时追加投资或者退出。这对于清算结算系统的高效性提出挑战,高效的清算结算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货币市场的交易费用,而且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清算的速度得以提高。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目前最快的清算速度是T+1,而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基金通常是即时赎回,即时资金到账,即T+0。我国目前是用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处理资金的清算工作,但工作效率非常低。其资金在途占用时间较长,货币市场基金申购赎回效率、资金的流动性不但受到了资金清算效率的影响,同时投资者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认同也受到了影响。从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来看,例如伦敦,纽约,都具有组织合理、高度先进的资金与有价证券清算系统。所以,从目前来看,我国缺乏的是跨银行集中统一专门办理资金清算的清算银行。

2.4投资者不当的投资行为影响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健康发展

基金可以说是收益相对稳定的一种证券投资,它可以使投资者在低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然而有的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目的并不是获得稳定的收益,而是想从中获得暴利,这样就会导致投机现象的产生。

现在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不是很理性的,跟风现象非常严重。像前几年牛市的时候,大家买股票、基金根本不看其质量如何,甚至一些垃圾股都被大家争相购买,这就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表现。投资股票或基金,只不过是一种理财的手段,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投资者正确的投资意识还有待加强。

3. 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完善货币市场,加快货币市场发展的步伐

3.1.1积极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

我国的货币市场从建立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也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较多的投资工具。然而,从现在我国的货币市场工具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如,国债规模虽然比较大,但是金融债和企业债的发展却相对比较落后,国债回购的市场虽然比较活跃,但是企业债交易的规模太小了。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交易规模也比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多样性需要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依托,然而,货币市场工具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其投资组合的多样性。因此,完善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势在必行。

3.1.2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

我国现行制度下,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应该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像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进入。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

第一,我国目前还没有债券中介机构,应该考虑把一定数量的债券经纪公司引到银行间的债券市场,这些债券经纪公司只收取佣金,自身并不参与交易,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效率。

第二,我国还没有一家票据专营机构,应该考虑建立一家票据专营机构,使票据业务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使票据业务的发展理加规范化。

第三,我国的小额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入市还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突破这一限制,允许更多的个人和机构进入到该领域,使交易主体更加丰富多样。

3.2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鼓励和扶植货币市场基金的国际化运营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许多项目都要和国际接轨。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充分利用全球货币市场的投资机会,使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得到提高。国家的管理层应该鼓励货币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到海外的货币市场去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到缓解。

3.3建立统一高效率的组织清算系统

清算系统是货币市场重要的组织结构之一。我国应该建立一家专门从事资金清算银行,这样就可以解决清算资金的在途时间长,资金清算效率低的问题。

3.4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的积极采取措施,才能保证货币市场基金的健康发展。

结论: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和出现,带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结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要想加快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货币市场,积极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货币市场基金交易的规模。同时要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容量,使交易市场的局面活跃起来。我们还要建立健全我们国家的清算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清算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货币市场的交易费用。当然,我们国家也应完善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致谢:感谢所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们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和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琼.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思考[J].科技创业.2007,(9):11-14.

[2] 刘红忠.投资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5

关键词 货币政策有效性 传导机制 Johanson协整检验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能否有效的实现,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目前,理论界已大致形成了四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几种渠道

(一)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途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市场利率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

MsRIY

(Ms:货币供应量;R:市场利率;I:社会总投资;Y:国民总产出)

(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机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等操作工具影响货币供给, 进而影响银行可贷资金, 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导致国民总产出的变化。

MsLI&CY

(Ms:货币供应量;L:信贷量;I:社会总投资;C:消费;Y:国民总产出)

(三)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其原理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和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托宾效应: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市场利率下降,企业股价上升,Q值上升,企业增加投资,总产出上升。

MRPsQIY

(Ps:股票市场价格;Q:企业股票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

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货币供给上升,利率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引起股票价格上升,消费者消费支出增加,促进产出增长。

MIPsWCY

(Ps:股票市场价值; W:金融财富)

(四)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增加,本国货币借贷利率下降,国际资金的流出,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总产出和国民收人增加。

MsENXY

(E:汇率;NX:净出口)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本文就我国经济数据分别对以上四种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该实证方法主要分析各传导过程中选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若存在,我们则初步认为该机制较为有效。本文对投资额(I)、总产值(GDP)、货币供应量(M2)、国内信贷总额(L)、净出口(NX)、上证综指(SZ)取对数,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投资额和净出口指标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贸易顺差总额表示。样本数据取自巨灵金融终端。

(一)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通过对三大传导机制下的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可得出所有指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的,可进行进一步的协整检验分析。从协整检验结果表可看出,利率―投资―总产出之间;信贷量―投资―总产出之间;利率―股票市场―总产出之间都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数据及检验结果表可向笔者索取)。

(二)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经过单位根检验可得,汇率数据本身是平稳的,而利率、净出口和总产出的数据一阶单整,故无法进行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总体来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在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使得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不畅通,应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并建立完善的多层次银行金融体系。其次,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与金融机构、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利率没有形成联动机制,货币市场利率的政策传导作用受到削弱,应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传导缺乏市场基础,应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最后,我国政府的行政干预、现代化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居民对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都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对此,应加强微观主体建设,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快建设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的理论阐述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以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作用较为明显,而汇率传导机制作用不太明显。笔者认为在银行体系改革、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前提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6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7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8

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国内外金融市场众多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出现时影响单个金融机构或者整个金融业的的发展,甚至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愈加明显,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更为凸显。因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具有直接的影响,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出发,分析当前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现状出发,选择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来合理调控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货币政策视域下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

1.货币政策操作相关理论。农村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等相关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操作职能,稳定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的基础。

1.1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工具以其调节的重点不同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率、再贴现。央行通过调节整个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与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总供给量,从而改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窗口指导等。本文从调控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出发,侧重于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调整金融机构信用创造水平,或者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收缩或扩张金融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此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行流动性管理。公开市场业务是能够直接调控银行储备变化的主动性工具。中央银行通过长期性和临时性的储备来调节金融机构准备金,来影响货币的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第三、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与规定再贴现票据影响金融机构再贴现额与超额准备金,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来调节银行体系的储备供给来控制金融机构信用总量。

1.2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定义为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稳定。由于其目标之间具有矛盾复杂的关系,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而在实际经济调控中,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

1.3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早凯恩斯派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演进,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理论作用凸显。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为: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物价、就业等三个基本环节。

2.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金融机构流动性理论主要包括资产流动性管理理论、负债流动性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流动性理论,这三种理论相互补充,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发展。资产管理理论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资产管理从商业贷款理论转换为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利率管制导致资产收益下降,金融机构面临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为了缓解压力金融机构开始主动负债,负债理论开始指导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浮动汇率制度使得金融自由化不断推进促使利率市场化,利率频繁的波动导致银行负债面临了巨大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对流动性指导理论进行更新,形成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二、货币政策操作对农村金融结构流动性的影响

1.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影响法定准备的储备量来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对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进行调控。当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放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大,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支配的资金减少,流动性减弱,作用机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放央行资金增加金融机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减少流动性下降。当央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减少法定准备金数量,则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货币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作用机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放央行准备金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资金增加货币创造能力增强、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指央行进行央行票据的发行或购买来调节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量。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进行公开市场购买,开展逆回购、到期收回央行票据,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达到回笼银行体系的货币资金的目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反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进而释放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再贴现是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作用于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下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向向央行再贴现贷款增加,使得超额准备金增加扩充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作用机理是:央行下调再贴现率金融进行再贴现收到再贴现贷款,超额准备金增加可支配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反之,央行上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流动性则会减弱。

2.通过利率渠道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法定准备金率通过利率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是以微观市场主体传递信号,由货币市场过渡到资本市场,最终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成本。作用机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发出紧缩信号市场主体预期货币供给将减少货币市场、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成本增加流动性降低。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指央行通过影响利率和改变超额准备金两方面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来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作用机理是:一方面央行直接调整公开市场业务的债券回购利率,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市场的变动基准利率得到调整市场利率变动;另一方面通过改变银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间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对银行的资金成本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水平。作用机理是:央行进行逆回购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商行货币资金成本降低贷款利率下降流动性上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行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利率水平,再贴现率有效应用必须有以下几个条件:央行能随时按规定利率自由提供贷款,调节农村金融机构的放款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在央行进行再贴现贷款;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能弥补承担的风险及农村金融机构放款管理费用。再贴现率通过市场利率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的过程为:央行上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再贴现意愿降低货币市场资金供给下降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资金获取成本提高可用资金减少,流动性减弱。反之,若央行下调再贴现率,则流动性会增强。3.通过信贷结构影响农村金融结构流动性。央行对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控制能力决定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控制能力强弱取决于金融机构存款来源与其他资金来源的替代程度。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监管较为严格使得存款来源与其他资金来源的替代能力较弱,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主要以贷款为主,所以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目前货币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信贷传导渠道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货币政策工具能有效地对信贷供给产生影响。当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下降,使得金融机构流动性供给下降。其作用机理是: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下降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降低流动性供给下降。如果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比较充足时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可能难以引起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缩减,从而对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产生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灵活性与弹性较高,央行可运用其对信贷供给进行局部的微调。央行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信贷供给,工作机理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农村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产生变化引起信贷供给量变动使得流动性供给产生变动。再贴现率政策中,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金融机构向央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性质和特点决定再贴现率操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非常不明显。

三、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金融快速发展中能提高流动性管理,稳定健康的经营,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操作理论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分析,以及货币政策是如何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中,改进与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使之更具有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更加多样化与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定准备金率是当前我国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其效果强烈,影响明显成为央行进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首选工具。此外,我国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来源是大量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存款涵盖了金融机构大部分存款,使得该工具操作容易,但是由于当前许多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加之该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当今央行在该工具的使用上非常慎重,尽量避免频繁使用。

2.完善货币操作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因为当前我国货币市场结构单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实现,银行体系资产结构非常单一,贷款占资产总量较大,因此央行只能选择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来实现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目标。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机构间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风险控制手段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应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实行以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操作目标和中间变量,同时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与债券市场长期利率作为辅助操作目标与中间变量纳入我国目标体系,以丰富我国货币操作目标体系。

3.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发展提供宏观环境上的支持,在推进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货币操作目标转型过程中,完备的金融市场是有必要的。根据交易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在货币市场建设中,首先丰富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大力推广货币市场基金,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投资需求。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得货币市场拥有丰富的替代性金融工具,增强货币办操作工具的实用性。其次,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实现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与开放性。最后,加快货币市场制度、组织体系、清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构建市场利率体系,消除利率倒挂和利率失真现象。

4.优化存贷比率。存贷款比率是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适当的存贷比率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是由流动性和盈利性共同决定的,在金融机构资产和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规定比例的约束条件下存贷款比率低于最优值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贷款利率,能够有效地补偿不良贷款风险并将道德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可以有效削减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更大程度地减少金融机构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优化存贷比率既可以保持农村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又可以实现盈利性。目前,受国内外金融经济变化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随时面临风险和挑战,合理控制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是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货币政策操作理论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流动相理论着手,分析了货币政策错做工具如何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从而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为高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实现农村机构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标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延妮 单位:陕西吴起农村合作银行

参考文献:

[1]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1.

[2]岳意定,徒蓓君.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0.

[3]张军,卢山.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中小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分析[J].银行分析,2008.

[4]姚星垣,周建松.宏观调控、金融创新与流动性管理[J].金融教育研究,2011.

[5]陈涛.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J].中国金融家,2011.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9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股票总市值占GDP 的比例最高达50%左右,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证券市场之一。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宏观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尤其是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日益明显。

传统的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应主要考虑商品和劳务供求,但却忽视了金融资产的交易同样需要货币作为媒介。一般认为,股票市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其交易量扩大,使货币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资金为了寻求高额回报在不同市场间流动也导致了货币寻求的短期变化。而在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情况下,股市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行为,进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一、货币需求理论及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国外研究概述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包括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论、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等。纵观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数量关系的解释,是货币需求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阐明,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剑桥学派则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大萧条,凯恩斯经济理论开始发展起来,他强调经济的长期性和非充分就业,对货币需求提出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行为人对于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形成流动性偏好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资动机三个动机。后凯恩斯派的鲍漠和托宾的现金管理模型和惠伦模型是对原有理论用数学公式进行阐述和补充。

在货币需求的研究中将股票市场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是在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解释》一文中,他给传统货币数量论以新的解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关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弗里德曼认为体现在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替代效应四个方面,在上述四种效应中,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会增加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则减少货币需求。

M. Friedman(1988)利用1961—1986年美国的季度数据对股票价格的货币需求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股价上升的资产组合效应不明显;利用1886—198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所做的实证检验却发现,股价上升对M2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这表明股票价格的上升将减少货币需求。

Palley(1995)的实证研究发现1976—1991年美国的股票市场交易额与货币需求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发现通过引入股票市场变量可以提高货币需求函数的预测能力。

(二)国内研究状况概述

随着1991年底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我国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行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如谢富春和戴春平(2000)利用1994—1999年的季度数据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估计时发现,股票市值同M1、M2和准货币的名义余额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石建民(2001)以中国1993—2000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需求量正向相关。姜波克和陈华(2003)利用证券收益率及其方差来估计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证券市场真实收益率期望值和方差与货币需求实际余额显著正相关。易行健(2004)利用我国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采用Johansen 协整方法,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减少了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需求,体现了极强的资产替代效应和交易效应;同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估计系数表明了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流动性M1/M2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从以上的研究结论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本文对股票市场通过交易效应、资产组合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对M1、M2以及货币需求总量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论证。

二、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式(1)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改进后的方程见公式(2)。

MV=PQ(1)

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交易量。

MV=PT+PSTS (2)

其中,PS表示股票市场价格水平,TS表示股票市场交易量,PSTS则表示股票市场股票交易所需的货币流通量。

公式(2)给出了一个涉及产品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三市场的货币数量模型。该模型表明货币的总流通量不仅取决于实体经济中的产品市场交易,而且还受到股票市场交易的影响。从总量上看,股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股票的需求,以及股票的价格水平。当股票价格上涨时,PS上升,因此股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将增加。而且股票价格的上涨通常会带动股票交易量TS的放大,从而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一)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交易需求的实证分析

为了证实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否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论证。模型的样本数据为2002—2009年的季度数据,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全部采用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模型的因变量为狭义货币余额增长率(M),自变量包括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GIP)、物价增长率(CPI)、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金额增长率(TRD)以及一年期存款利率增长率(DIR):

M1 = A1+a1GIP+b1CPI-c1DIR + d1TRD(3)模型回归的结果如表1:

货币交易需求的回归结果显示,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需求量呈正向相关。尽管货币需求与股票市场交易之间的系数并不是很大,回归方程的D.W值偏低,但在模型既定的样本容量和确定的自变量数目下,同时给定0.05的显著性水平,D.W值的上下限分别为1.74 和1.16,而模型的D.W值介于0和下限1.16之间,表明存在一定的一阶正自相关。使用广义差分法来修正方程的序列相关性,重新回归的结果如表2。

(二)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利用货币交易需求回归主要是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产生的交易需求,因而采用的是狭义货币M1。狭义货币相对于广义货币而言更能体现货币的交易性质。但股票市场对货币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交易需求方面,它还会通过其他效应和机制对货币总需求产生影响,只有同时对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进行分析,才能判断股票市场是如何影响货币需求的。因此,这部分实证分析将考察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的关系,由于考察的是货币总需求,相应的货币指标将采用广义货币M2,与上一部分对应,其回归模型如下:

M2 = A2+a2GIP+b2CPI-c2DIR + d2TRD (4)

回归分析表明,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同样具有统计显著性,呈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交易量增加,会导致货币总需求相应增加。回归结果的D.W值与回归方程(3)类似,相对偏低,表明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序列相关性。使用广义差分法进行重新回归,结果如下表3。

修正结果与初始回归结果虽然在系数大小上存在差别,但在基本结论上并不冲突,且正负方向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总需求函数是具有影响,而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在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产生的正效应(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负效应(替代效应)的相互作用中,增加货币需求的正效应超过降低货币需求的负效应,从而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三、结论分析

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是有影响的,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会产生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其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来说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票市场的发展规模。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的指标——上证指数无论对M1,还是对M2需求都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的作用,原因是股票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是负效应,对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是正效应,正效应之和大于负效应,应说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一般都具有较低的风险偏好。因此,当股票价格上涨、风险程度增加时,人们并会增加其资产组合中相对安全资产的比重来抵消这种风险,将部分资金撤出股票市场,转而投向定期存款、国债等相对安全和稳定的资产。

(二)现金化交易规则,我国证监会规定股票市场交易必须采用足额的现金,所以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效应十分明显。由于证券保证金计入M2,当股票市场活跃时,一部分货币就从现金、活期存款进而转化为证券保证金,从而减少M1,增加M2。

(三)投资者偏好。我国股票的投资者散户较多,机构投资者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尚不成熟,对股票的认识还不充分。当股价上涨时,往往有更多的投资者和更多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票市场;当股市低落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又具有投机性,资金不会迅速撤出市场。这与国外的投资行为完全不同,所以能够产生相应的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但其持续行不强,一旦投资者将资金的投机失败,资金迅速会撤出市场。可见其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并不显著。

四、对策建议

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它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在不断地突显。因此,要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实现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两个市场的良性发展,是金融行业有效运行的市场基础,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需求。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而货币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则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评估股票预期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量资金便会留在股票市场,货币需求就会减少,此时不应再增加货币供应,否则将助长股市泡沫滋生,带来经济发展不稳定,造成虚假繁荣;而当股票价格持续下跌,股票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由于股票市场的替代效应大于其他效应,货币需求就会增加,这时就应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将有助于活跃股票市场,促进股票价格上升,增强其融资功能。

(二)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股票市场的变化,将股票价格作为影响因素纳入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整个股票市场就是经济的缩影,股票价格本身包含了丰富的经济信息。但是货币政策制定也不能完全盯住股票价格,这是因为货币政策虽然能通畅地传导到股票市场,但是我国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很强,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不够明确,这样就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与实体经济周期不一致。因此,一方面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需求量调节股票市场的发展,也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变动情况预测对货币需求的变动以便及时调整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应着眼点于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货币需求量以及市场利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判断。

总之,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应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程度,适时地考察货币需求函数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及产生的效应。只有很好地理解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效应,才能帮助决策者们在一个正确的框架下成功地实施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晓芳,王学伟.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8(3).

[2]徐慧贤,郭玉洁.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

[3]戴晖.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14).

[4]邓雄.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的影响[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5]朱静平.股票市场影响货币需求的定性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6]赵明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2).

[7]易行健.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与结构影响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4(6).

[8]余元全.股票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9]朱道益.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6).

[10]魏永芬.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

[11]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12]申建文,王立平.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效应的计量分析[J].西南金融,2008(9).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68-03

一、引言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经历了持续的扩张期之后进入紧缩期,货币政策在2008年经历了5次降息之后,于2010年步入加息和存款准备金提高阶段。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同期也出现了几轮明显涨跌。并相应地出现一定时期的涨跌趋势。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发现货币政策和股市之间存在联动。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存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了影响,使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把握能力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而对股市能产生重大影响,以逐利为目的的投资者自然对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产生强烈的兴趣。本文正是基于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对理论意义的分析提出了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这一研究主题,试图回答如下问题:货币政策的哪些指标对我国股市产生影响?影响性质和效力又如何?效力的动态性如何度量?

二、理论阐述与文献回顾

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各主流经济学派都有相关的理论阐述。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价格水平(包括实物商品和金融资产)与货币流通量成正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是影响投机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认为金融资产预期收益会通过持币的机会成本影响货币需求,同时货币需求又反过来影响资产选择。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是中性的,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对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有效市场理论把理性预期的思想应用到了资本市场中,认为只有弱式有效市场中货币政策才对股市形成动态影响。上述各派理论存在分歧,货币数量说、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肯定这种关系,而理性预期学派和有效市场理论却否定这种关系。为调和矛盾Cooper(1974)提出了SO-EM模型,该模型的重要特点是加入了预期因素,从而一方面肯定了货币供应量是资本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收益变化可以领先于货币变化。

理论阐明了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影响的存在性和作用的机制,但各派理论考察的角度差异很大,且不同市场、不同历史条件下市场对这种关系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实证分析进行检验。所以,中国这个尚未成熟且处于转型期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会产生一个怎样的反应便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问题。谢平等(2002)从理论上论证了我国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而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货币媒介的交易有重要相关性,并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瞿强(2001)就政策操作层面上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指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要“关注”,但不要“钉住”。易纲、王召(2002)通过建立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理论模型,推导发现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有影响,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还取决于股市。孙华妤、马跃(2003)在提出综合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滚动式VAR方法对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进行分析,印证了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陆蓉(2003)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控制方式下各货币政策变量对股市的冲击,发现在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方式下,贷款限额管理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大,间接调控方式下,货币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刘松(2004)用趋势分析、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用年度数据存在影响作用而月度数据不存在。崔畅(2007)通过SVAR模型分析股市在低迷和高涨阶段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作用在低迷和高涨阶段都具有有效性。

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已经从理论上阐明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并且股市的波动也得到了货币政策的关注,同时,股市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不甚完善并且变量的选取和处理严谨性不高,使得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很难令人满意。本研究基于SVAR和更严谨的变量选择与处理来研究我国股市的货币政策动态效应。

三、股市对货币政策动态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处理

本研究选取的变量包括四类:宏观经济变量、物价变量、货币政策变量、股票市场变量。使用月度数据,研究期为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替代的科学性,四类变量的变量选择如下:宏观经济的变量为工业增加值,物价的变量为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为2000年1月,基期值为1)。货币政策的变量为M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股市的变量是上证综指。数据来源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国泰君安大智慧软件数据库。本文所有数据处理都由计量软件E-views5.1完成。

货币政策变量的选择逻辑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总量目标和价格目标,我国利率体系中只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已放开,使得货币供求价格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而很多机构投资者都已成为拆借市场的主体,这样拆借市场利率能够很好地体现资金投资股市的机会成本,所以选择了交易量最大的七天期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价格目标的指标。总量目标的变量,我们选择了M0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理由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供给体现了一定的内生性,对于宽口径的M2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央行只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央行票据业务影响M0,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虽然从1998年开始放弃贷款控制的直接方式而转向货币总量的间接控制,但央行的新增贷款计划却每年还在做,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受到央行的紧密追踪,贷款仍受到计划贷款总量的约束,可见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指标。

对这6个变量的月度数据分别做如下处理:先用X-11乘法季节调整对M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平滑以消除季节趋势,再除以定基消费价格指数消除通胀影响,然后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处理后的数据分别用inmO、indky和Ingvz表示。对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减通胀率取实际值。用t11表示。对上证综指取对数,用

insz表示,上证综指取对数后,对数差就表示对数收益率。定基消费价格指数用wjzs表示。

(二)扩展(Lag-Auented)VAIL模型的建立

SVAR模型和VAR模型对变量的单整性协整性要求不同。对于无约束的VAR模型,若变量平稳,则可直接用水平数据建立模型,此时的模型估计是有效的:若变量非平稳但协整,则可对数据进行差分建立具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以获得有效的模型估计。可见,变量平稳性及协整关系对VAR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但SVAR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及协整性已有文献并无深入、系统的探讨。大多直接采用变量的水平值进行估计。但这样建模对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与通常的做法有差异。Todaand Yamamoto(1995)研究表明,采用扩展(Lag-Augmented)VAR模型方法可以不考虑变量单位根个数及协整关系。这种方法采用P+K一作为模型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其中KMmax为变量时间序列的最大单整数,P为根据通常判定准则确定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避免以协整为依据所建立的VAR模型可能存在的严重事前检验误差而得出有偏的实证结论,且简单易行。本研究将以此方法建模。

SVAR模型是在VAR模型基础上对其误差项进行结构分解得到的。于是先建立包含4个内生变量(Idkv、InmO、tll和Insz)和两个外生变量(Ingyz和wjzs)的VAR模型,区分内生和外生的原因是:作为研究货币政策对股市冲击的系统,为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出冲击的直接作用,必须把影响股市的两大宏观要素工业增加值与物价水平包含在分析系统中,但内生变量的增加会造成模型待估参数以所增加内生变量数目的倍数增多,待估参数的增加会造成自由度的损失并直接影响到模型参数估计的精度,权衡利弊我们把Ingyz和wizs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来处理。其次确定扩展(Lag-Augmented)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需确定模型内生变量的最大单整阶数以及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对Indky、InmO、tll和Insz进行ADF检验(检验的方程都含趋势项与截距项,方程的滞后阶数都为12)最大单整阶数为1,即kmax=1。对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的检验发现5个判定准则中有4个在5%的显著水平下判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另一个判定为l,所以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p=2。所以,我们建立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只有模型是平稳时才有意义,SVAR模型对平稳性有同样的要求。VAR模型平稳的充要条件是模型系数行列式的所有特征值都在单位圆以内。对所建立的VAR(3)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条件满足,可进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同时。残差的LM自相关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各随机冲击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有必要识别结构式冲击,

(三)对SVAR模型同期相关关系矩阵的约束及矩阵的估计

要识别出机构式冲击需求出同期相关关系矩阵,而求同期相关关系矩阵需施加k(k-1)/2个短期约束(高铁梅,2003)。于是,对本文4个内生变量和2个外生变量的SVAR(3)需施加6个短期约束,本文施加的是零约束,表明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随机冲击没有当期反应,分别是:InmO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tll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lnm0对来自tll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tll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InmO的冲击为零。上述约束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货币政策没有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所以有了前3个约束:我国现金流通量Mo主要受到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具有被动吸收外汇的特征,所以第4个约束也可行;我国央行每年都有信贷计划,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且中小企业长年受融资难困扰,使得贷款对利率不敏感,可见第五和第六个零约束也成立。在施加了6个零约束之后,SVAR模型正好可识别,此时根据变量顺序Ind,kv、InmO、tll和Insz估计出结构因子矩阵A、B。

(四)SVAP,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用结构因子矩阵A、B对VAR的误差项进行分解,可得同期独立的随机干扰项,据此得出脉冲响应函数就不再含有其它内生变量的交叉冲击。从而能更精确度量出变量冲击对系统的影响,这是SVAR脉冲响应函数的优点。本研究探讨股市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所以仅给出股市对一单位标准差货币政策变量结构新息冲击的响应轨迹(如下图所示),滞后长度为12期,图中横坐标表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单位:月),纵坐标表示对冲击的反应程度(单位:百分数)。图中实线部分表示脉冲响应轨迹。虚线部分表示5%的置信水平。

由上图可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冲击作用是负向的且非常微弱,出现负向冲击与我们的经验是相反的,这种冲击到第三期才开始显现,到第十期冲击作用趋于消失。在第五、六、七期这种影响达到最大,此时达到0I01%左右。基础货币供应量M0对股市的冲击作用为正向且较显著,这种冲击从当期显现且冲击作用稳步上升,到第六期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一直保持在该水平而无明显下降,说明基础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冲击作用较明显且持久。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的冲击效力较小,整体上是负向的且持续期较短,第八期之后影响就趋于零了,滞后三、四、五、六期的影响相对较明显,但在第二期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正向冲击。

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基础货币上,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虽有影响,但很微弱。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影响却是出乎意料的负向,影响力也很微弱。

四、结论

本文用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的月度数据,建立4个内生变量(Indky、InmO、tll和Insz)和2个外生变量(Ingyz和州zs)滞后三阶的SVAR(3)模型,并求出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分析该时期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动态影响效力,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基础货币供应量M0,这种影响途径较显著且持久,影响的最大值在六个月后出现。基础货币对股市的追逐,说明了我国投资渠道的匮乏,现金持有者只能通过投资高风险的股市来实现金钱的时间价值。但现金的高流动需求一方面使得投资股市蒙受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股市的波动。不利于金融稳定。

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很小。虽然我国当前有一定数量的券商和基金参与了货币市场的交易,但是从数据的检验结果看股市对货币市场利率还不敏感,这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在稳定股市方面的作用尚未显现,我国股市的投机氛围依然浓重。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影响呈微弱负向关系。这与经验相反,本文认为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与企业投资效率有关。如果企业对商业银行形成一种倒逼,那么贷款的增加未必表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未必对公司的股票有正向影响。如果企业的投资效率不高,根据财务管理原理,项目的净现值可能为负。此时贷款的增加却可能对公司股价形成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

[1]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l,(07)。

[2]谢平、焦瑾璞,中国股票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2,(04)。

[3]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03)。

[4]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07)。

[5]陆蓉,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度量[J]统计研究,2003,(08)。

[6]刘松,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02)。

[7]崔畅,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动态冲击的识别检验[J],财经研究,2007,(07)。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1

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了支付宝旗下的一款增值服务“余额宝”,引起了普通投资者热烈的追捧,继而在社会上掀起了货币市场基金席卷的大潮。一时间,各类货币基金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虽然目前看来,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的持续迅猛成长,使得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方和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货币基金的定义和特点

货币基金,也叫做货币市场基金(MMF),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投向货币市场工具的开放式基金,它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银行大额存单等安全性非常高的短期有价证券,又被称作“准储蓄产品”。

相较于其他的基金产品,货币市场基金有着自身的产品特点:

(1)本金安全。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这就决定了货币市场基金在各类基金中是风险最小的。虽然在合约中一般不会有条款写明保证本金的安全,但是事实上,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货币市场基金在现实运作中极少发生本金的亏损,所以人们多将货币市场基金视作现金等价物。

(2)资金流动性强。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强,可以与活期存款媲美。不论是基金的买卖还是投资的追加和赎回,资金到账的时间都很短。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货币市场基金都为T+0,即当天赎回,当日到账。

(3)收益率较高。大多数的货币市场基金一般来说具有国债投资的收益水平。除了一般机构可以投资的交易所回购等投资工具以外,货币市场基金还能够进入银行间短期拆借和回购市场、中央银行票据市场进行投资,它的收益率一般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当,高于同期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除此之外,货币市场基金还可以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隐形损失。当通货膨胀出现时,实际利率有可能很低,甚至为负值,此时货币市场基金就可以发挥其作用,把握市场的变化和通胀趋势,不仅能够避免损失,甚至获得较为稳定的高收益。

(4)投资成本低。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买卖一般都免收手续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都是0,资金的进入和赎回非常便利。除了降低货币成本,很多货币市场基金的开户认购手续也非常简单,大大节约了投资者的时间成本。

(5)进入门槛低。目前很多款货币市场基金的首次/申购只需100元起,更有甚者只需要1元起,相比于最少5万元起的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为资金较短缺的投资者和持观望态度想要尝试的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6)分红免税。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面值都保持1元,收益天天计算,投资者每天都能够获得利息收入。目前市场上的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有两种收益结转方式:一种是每日分配收益,利息每达到1元就自动认购一份基金份额,这是目前最为广泛的结算方式;另一种也是每日计算利息,但是在每月固定日期集中支付,再根据利息总额认购基金份额。

二、货币基金对经济参与者的影响

与互联网平台对接的货币市场基金无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新的变革,参与在经济市场中的每个角色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与改变。投资者看到了更多资产增值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则面临一些挑战。

(一)对银行的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还是主要来自存贷款的利差,根据各银行年报,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见图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润的中心和重点还是在存贷款的净息差,如果货币市场基金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持续加大,无疑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压力。2012年底到2015年底,货币市场基金净值由5717.28亿元增长为44443.36亿元,短短3年增长率为677.35%。而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在2012年底为917,554.77亿元,2014年底为1,138,644.64亿元,虽然在总量上仍有压倒性优势,但两年间的增长率却仅为24.10%,比起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率数量小很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货币市场基金确实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存款,我国目前的情况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除了分流存款之外,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也会对银行的理财产品造成冲击。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门槛较高,流动性较差,很多理财产品在封闭操作期间是不能赎回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资金募集期,理财产品到期日与资金到帐日也有几天的差距,这些都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大打折扣。相比于货币市场基金100元起购甚至1元起购的低门槛,还有T+0的赎回以及较高的安全性,银行的理财产品阵线饱受压迫也是情理之中。

在利差收入被压缩,理财产品收入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银行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这些竞争的压力必定会转为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力,使得商业银行更能够在金融体系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货币市场基金,尤其是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快速增长与繁荣,使得投资者、尤其是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投资者看到了银行存款以外的选择,将目光聚焦在理财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开户简洁,申购便利,门槛低廉,与开一个银行账户相比并不复杂,而收益相较于银行的活期存款,甚至一年期定期存款都远为可观,中小投资者大都意识到“理财”也可以是一件很平民化的东西。根据与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2014年的年报,截止2014年12月31日,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5760.86亿份,相较于2013年底的1853.42亿份增加210.82%,持有人户数为1.85亿户,户均持有的基金份额仅为3,133.47份,也就是平均每户投资者只投入了三千多元。

货币市场基金的席卷与普及,除了将投资理财平民化,还为中小投资者灌输了理财的概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心不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投资期限、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特征,寻求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在整个社会形成了理财的大概念,为我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奠定了坚实群众的基础。

三、货币基金对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除了对市场参与者造成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还使得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对宏观经济大环境的一系列影响。

(一)对利率的影响

从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虽然利率自由浮动,但是银行定期存款所提供的存款利率仍非常有限。寻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投资者会将资金从银行等储蓄机构转向货币市场工具,但是货币市场工具有最低投资门槛,这个门槛一般较高,普通投资者难以企及,货币市场基金就应运而生。货币市场基金通过吸收大量散户的小额资金,汇集形成大额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获取市场利润,并将扣除管理费等各项费用后的收益分配给各投资者。

货币市场基金的蓬勃发展使得资金市场的定价更加明确,由存贷款利差产生的商业银行惰性也必定会逐渐克服,闲散的社会资金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率市场化的脚步将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动下越发平稳。

(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改变了货币的供应量。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所具备的高安全性和流动性,使其成为了可媲美活期存款的“准储蓄产品”,这使得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限不再明确,甚至二者在货币创造功能上的区别也变得模糊。目前,我国央行监控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准,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分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和M2(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货币市场基金的分流作用使得这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不同程度的减小,不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的宏观经济情况。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监测的货币供应量M2为1,373,956.01万亿元,货币市场基金的净值为44,443.36亿元,虽然相对于M2,货币市场基金的总量只占了3.23%,但这个比例在2014年12月是1.70%,在2013年12月为0.68%(图n为货币市场基金占M2比值的变化)。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2013年起货币市场基金有了明显发展,这与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平台宣传密不可分,货币市场基金虽不再风行,却也仍蓬勃发展。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并没有统计在这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任何一个层次中,于是,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仅从M2和M1的数量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符合央行的调控目标,但由于并没有考虑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发挥M2作用的货币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最终必然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考虑到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我国的中央银行应对此有所准备。

货币市场基金在赎回和支付上的便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较高的利率又使得人们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结构因此改变,货币需求下降。同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不断增高而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不断削弱,造成了货币需求不稳定性增加,变化幅度增大。

总而言之,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既改变了经济运行中货币的供应量,也改变了货币的需求量,使得央行对于货币的控制能力下降,加大了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短期内虽然无法将货币市场基金纳入M2、M1指标中,但是央行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应充分考虑货币市场基金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长期来看,将货币市场基金纳入合理的货币层次集中进行调控是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

四、结论

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的快速崛起是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存在的利差的产物。货币市场基金具备的高流动性、高安全性和高收益性对银行造成了很大压力,迫使银行采取行动以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对于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降低了投资门槛,使得理财进入平民大众的生活。货币市场基金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市场资金价格发现的重要推动力,但也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些许挑战,怎样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完善、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仍然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关山燕.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 2001.

[2]刘志友, 杨红.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分析[EB/OL].国研网,2004.

[3]孙超.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金融改革――来自美国的启示[J].债券, 2013.

[4]王海慧, 李伟.货币市场基金冲击传统银行业务[J].银行家, 2014.

[5]王天宇.浅析“余额宝”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 2014.

[6]吴敏慧.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济南金融, 2005.

[7]杨建刚.货币基金的创新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3.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2

一、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概述

(一)货币供给相关理论

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经济中投入或收回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为确保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而维持的货币存量,它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一定时点的负债总额。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是共同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三大因素。现代经济金融条件下,货币供给机制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和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这两个层次构成。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再加上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币的总和,它在性质上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通过信用活动来投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则由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再贴现和再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及对财政贷款,购买黄金、外汇。商业银行是二级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货币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载体,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是通过提供活期存款服务、发放贷款等方式来创造货币的。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倍数,即,其中为货币供给总量,是指基础货币,就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由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和通货比率共同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无常是不争的事实,它完全取决于支付制度与交易习惯,中央银行无法进行控制,因而不存在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

(二)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书中首次将货币纳入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认为货币是外生性的,并把这一观点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弗里德曼和米什金等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他们提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然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金融理论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并不是毋庸置疑的。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书中第一次提出内生货币的概念,从债权角度以私人部门的标准来区分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托宾认为,货币供给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由公众的资产偏好决定。因此,货币供给是由包括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活动共同决定的。随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显,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差异日渐淡化,货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内部变动,难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从而表现出内生性。以戴维森和温特劳布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做出了新的解释和发展,他们以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作为主要命题之一,在货币经济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依旧比较强大,中央银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货币调控责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在不断增强,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二、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分析

(一)再贴现及再贷款的内生性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中央银行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最主要的渠道,主要途径是再贴现和再贷款。再贴现和再贷款通过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而商业银行负债的增加使基础货币等额增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减少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者再贷款,那么基础货币也就会相应缩减。

当商业银行要求央行增加再贴现和再贷款时,中央银行为了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只能按照商业银行的要求增加再贴现和再贷款,由此形成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倒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货币供给开始表现出内生性的特征。其次,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社会信用机制还在不断健全,票据贴现市场还没有发育成熟,导致我国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的发展非常缓慢,使得基础货币没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这使再贴现及再贷款呈现出内生性的特征。

(二)购买政府债券及对财政贷款的内生性

中央银行无论是直接购买政府债券,还是对财政进行贷款,或者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持有的政府债券增加,都扩大了对财政的资产项目,使财政金库里的存款增加。当支用财政金库里的存款时,财政金库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因此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就相应增加。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对财政的资产业务,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得到增加,从而使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在我国,这一政策工具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不能被有效的发挥出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1年以下的短期政府债券的数量非常少,适合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资产不多,严重制约了中央银行对这一政策工具的有效利用。第二,由于央行自身所持有的债券也十分有限,使得基础货币难以像金融理论指出的那样通过逆回购业务来收回,导致基础货币的调控作用受到限制。最后,国债被国有银行视为优质资产,虽然这些国有银行持有大量国债,但出于盈利性目的的考虑,他们不愿将这些国债出售给中央银行,这就使得公开市场交易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三)购买黄金、外汇的内生性

通过收购黄金和外汇,中央银行可以增加外汇储备,形成自身的资产。如果中央银行向居民或企业直接收购黄金和外汇,则一方面会使通货投放增加,另一方面会增加居民或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从而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如果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和外汇,则会直接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增加。不管是中央银行向居民或企业直接收购黄金和外汇,还是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和外汇,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出售黄金和外汇,则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

外汇占款是通过下面的传导机制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当外汇占款减少时,中央银行会相应地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减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资不断流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汇率的影响逐渐加大。为了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满足金融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中央银行不得不购入大量的外汇,在这种背景下,中央银行必须发放更多的基础货币使得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得到强化。综上所述,中国基础货币的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使电子货币、金融衍生产品和虚拟资产等新型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中央银行将逐渐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三、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分析

货币乘数是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的三大因素之一。

狭义货币供给的货币乘数可以表示为活期存款与现金的和除以商业银行准备金与现金的和。通过进一步分解,狭义货币供给的货币乘数还可以表示为,其中,和分别表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表示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广义货币供给,其中T为定期存款。由此可知,通货比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变量共同决定货币乘数。其中,公众行为决定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决定超额准备金比率,而中央银行只决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这说明,狭义的货币乘数和广义的货币乘数都不能由中央银行完全决定,货币乘数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都是不停波动的。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存款的,并非单就活期存款而言。影响现金比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利率水平、财富水平、收入和信用状况、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程度以及地下经济状况等。我国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体趋势较为平稳,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弱,它的波动主要是由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于资金的风险收益及成本的权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乘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的特征。

四、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提出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对货币流通速度做出了说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含义是:流通中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价格水平和总产出水平的乘积。费雪认为,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因此可以看作是外生性的。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庇古根据马歇尔的观点,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和剑桥方程式,分析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剑桥方程式指出:货币量等于货币量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三者的乘积。此外,凯恩斯提出流动偏好理论,将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划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三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随着利率的变动而波动。

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它与经济增长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虽然年度变化很大,但有逐年稳定的趋势。

五、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政策启示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我国金融资产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虚拟资产和电子货币在金融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放的经济环境也使货币的自由兑换成为可能。所有的这一切,都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使传统的货币调控政策面临挑战。通过前文的分析,对此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实施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宜的货币政策手段,提供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的货币供给。相比于直接货币政策,间接货币政策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更能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提高,更适合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另外,央行在调控货币供给时,应使货币供给的增长保持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相互协调,除了要在数量上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更要在结构上满足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

第二,培育良性的货币供给内生机制。目前,中国缺乏维持金融秩序和货币供给的有效机制,因此,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借助于中央银行的外部调控。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货币供给的内在稳定机制对金融体系的完整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积极建设良性的货币供给内生机制意义重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