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大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7:26

舞蹈大学论文

舞蹈大学论文篇1

舞蹈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它不仅可以使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更紧实,而且头、颈、胸、腿、髋等部位的肌肉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时,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还有拉丁舞,跳起来可以使人的全身关节和肌肉得到较好的活动,这样可以对人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影响明显。所以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可以提高对大学生气质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它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使身体变得柔软,而且使性格变得开朗.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它的趣味性又很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和实践,练习者通过初步掌握“世界性形体语言,在较好表现自己的同时”,能够培养文明礼貌和社交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从而提升了自信和气质。

(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比较强,缺乏社交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而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淡化个人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舞蹈是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精神松弛、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舞蹈对坚韧意志的培养和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训练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耐力,为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这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全社会对体育舞蹈热情十分高涨,对此类艺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体育舞蹈已经被列入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广州亚运会的舞台更将充分展示体育舞蹈的精彩与精美,同时中国在本界亚运会上,包揽了体育舞蹈全部的金牌的辉煌战绩,也让更多的开始了解这项运动,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健身先烈中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参与体育舞蹈的业余舞者达到3千多万人,而无论从参与比赛的角度还是从指导与带领业余爱好者的角度,中国的体育舞蹈人才目前已属供不应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都面临着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未来,要想培养比较专业与高水平的体育舞蹈人才,高校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做好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责无旁贷。

二、大学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知识和对舞蹈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把学生培养成掌握舞蹈技巧、具有艺术审美眼光和舞蹈文化的人才?这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二)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训练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传统舞蹈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专业的舞蹈艺术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每学期的专业技术课占60%以上,而文化课程仅占30%,甚至更少。舞蹈内容成为舞蹈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部分。从课时比例上,足以看出重视的程度。这样专业技术课“一边倒"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舞蹈的专业性,可以培养不同舞种的专业人才。强调专业性的训练,无可厚非,可一味追求技能性的训练只能培养出将才,却无法满足这个创新时代的需求。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舞者,要求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缺乏对舞蹈的艺术思维与感知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基本功训练,只是教会学生各种舞蹈动作,却忽视对结构能力的练习、技巧的练习以及舞蹈画面的练习。其实基于舞蹈专业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我们只有通过上述练习才能掌握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表现舞蹈语言;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想像、更深刻的思考、更完美的艺术感受。这些练掌握个类舞蹈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

三、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差异性教学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知识和对舞蹈的认识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在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时,在教学中应该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

(二)加强学生舞蹈艺术感知力的培养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门艺术性教学,不仅只是机械地学会动作和机械地重复动作,高水平的舞蹈者需要有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与艺术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十分强调学生对舞蹈要有想象力和内心感受,具有一定对韵律的感受。推行意念教学法,即要求教师要领带教学与示范与讲解的基础上,启发性地将自己的经历或感觉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提高艺术的感悟力与思维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乐感与乐趣性。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乐感的感悟能力强弱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起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舞种的音乐特点,做出与要求舞蹈节奏相一致的标准运用,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舞蹈的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性,从而进一步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更富有感染力。“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同样,只有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三)加强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训练

舞蹈大学论文篇2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学舞蹈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舞蹈运动技巧之外,还应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更好欣赏和学习舞蹈知识,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的思考

1.创新舞蹈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教学时,任课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促进教学实效性提升。例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舞蹈训练基本动作和技巧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出,从而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的观察舞蹈动作。再加上任课老师的示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训练,更加熟练地掌握大学舞蹈训练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艺术院校观看他们的演出、排练活动,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训练方法,对大学舞蹈教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熏陶法、参与式教学法、现场表演方法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综合应用这些方法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舞蹈的魅力,熟练掌握基本动作技巧,提高舞台艺术表达效果,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实践锻炼,有效开展舞蹈学习与交流活动。舞蹈需要通过舞台演出才能得到观众认可,才能展示舞者的表演效果。为此,大学舞蹈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训练活动,为学生讲解基本动作要领,让学生掌握要点,提高舞台表现艺术效果。舞蹈排练也可以综合采用单独形式、分组训练形式、集中训练形式等,从而更为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课堂锻炼,可以让学生对基本动作、要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促进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交流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促进自身学习效果提升。例如,鼓励学生参加舞蹈学习兴趣小组,定期组织舞蹈演出活动,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的文艺活动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大学舞蹈教材建设工作,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任课老师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工作,完善教材编写,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时代性,以更好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协调好舞蹈与文化课程教学的关系,推进教学顺利进行。可以开设选修课,将理论教学、舞蹈排练、舞蹈欣赏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感悟大学舞蹈教学的魅力,把握基本动作要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高任课老师综合技能。增强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任课老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水平强,创新意识强的任课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培训,鼓励任课老师通过访问、进修、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提高授课技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任课老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科研能力,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推动大学舞蹈教学顺利进行,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舞蹈大学论文篇3

舞蹈是高雅的艺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舞蹈,但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和感受舞蹈的美感。舞蹈教学能为每个学生接受舞蹈知识创造便利,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对舞蹈基本知识有更为全面了解。学生也只有在对舞蹈基本知识由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感受舞蹈的艺术美,逐渐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文精神、美学艺术、哲学思考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促进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名族、东西舞蹈文化的差异,陶冶情操,感受舞蹈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高尚品格。

(三)推动美学教育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舞蹈是学校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时能感受舞蹈的外观美和内涵美,加深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舞蹈还能美化学生形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在欣赏舞蹈过程中,能更为深入的了解舞蹈内涵,精神得到放松,情感得到满足,带给学生心理上愉悦的感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开展舞蹈教学,推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

为更好发挥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形式。

不仅要学习舞蹈基本技巧,还要学习舞蹈文化课程,掌握舞蹈发展历程、风格介绍、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内容,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舞蹈文化课程。开设舞蹈欣赏课,对古今中外舞蹈作品有更为全面了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舞蹈文化知识。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利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对舞蹈文化有更为深入了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提高学生舞蹈文化素养。

(二)重视舞蹈文化教学。

注重舞蹈文化教学,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学生藏族舞蹈时,要让学生知道藏族舞蹈是农牧文化的典型,不仅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还具有高原空旷美,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学习蒙古族、朝鲜族舞蹈时,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介绍,知道舞蹈所表现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等内容,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促进舞蹈教学效果提升,增强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

(三)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舞蹈表演,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以活跃学生思维,更好投入舞蹈欣赏之中。要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舞蹈欣赏,让学生多看舞蹈作品,多听舞蹈歌曲,多用肢体语言表演舞蹈,从而让学生舞蹈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唤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更好欣赏舞蹈,加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逐渐提高自身舞蹈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舞蹈表演并参加艺术实践。

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舞蹈表演的机会,通过排练剧目,让学生在舞蹈表演时正确抒感,加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还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并创编自己的作品,反映校园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表演和作品创编中加深对舞蹈文化的了解,形成自己的真实体验,提高舞蹈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

舞蹈大学论文篇4

二、节奏意识是提升审美情趣的基础

在现代的大学教育中,课堂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地方,学生通过对各种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在提高自己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为作为艺术重要代表的舞蹈,则成了大学生的首要选择对象。可是在大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想提升自己整体的意识素质,对节奏意识的培养则是不可忽视的。在大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节奏意识的培养实则是对学生审美趣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看似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然则对不同看学科门类都有着不同的艺术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诗词歌赋的诵读和学习来提高文学审美情趣;可以通过对线条图案的刻画和描绘来提高美术的审美情趣;也可以通过对音符的歌唱和演绎来提高音乐的审美情趣。但是若想提高舞蹈的审美情趣,对节奏意识的培养则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舞蹈教学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舞蹈动作的任务,而且也起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节奏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是任何人为因素可以决定的,是与舞蹈的的学科性质和节奏对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密切相关的。

三、节奏意识是提升舞蹈水平的关键

舞蹈,是大学生所应学习掌握的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然而要想使学生在舞蹈课中有着十分优异的表现,大学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的重要性在诸多发面都有体现。节奏是音律美的体现,在舞蹈的过程中,节奏则是肢体与音律的完美结合。通过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没有节奏的舞蹈动作是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看点的,然而节奏意识的提高却是通过对舞蹈认知的加强而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大学舞蹈教学教授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通过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节奏意识则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重点,因为其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任何方面取代的。节奏意识是在学生具备基本舞蹈素养之后想提升舞蹈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节奏意识的培养使其肢体协调能力增强,神经控制能力提高,使其在神情气质和形体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得到更深程度的发展。舞蹈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种艺术,更是向别人表达自己,传递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而想要使舞蹈可以成为自己传达的途径,想要自己的舞蹈水平达到那种高深的层次,节奏意识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大学老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这是使舞蹈学习中的大学生更好发展,提升自己的重要举措。

舞蹈大学论文篇5

从学科内涵来看,升级后一级学科无疑要更加丰富和广泛。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为: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音乐与舞蹈创作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表演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教学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等。

截止2012年,全国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共计90家(其中12所院校为博士点,其余78家为硕士点),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艺术院校。

201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招生从数量上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音乐剧等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舞蹈专业的高学历层次教育有所扩大,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攻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数量有所攀升,舞蹈专业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趋势日渐明显,为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涵盖博士与硕士两个学历层次,舞蹈学方面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开设舞蹈学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两所,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除艺术硕士(MFA)外,还包括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较高深的专业技艺,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与综合学术修养,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舞蹈学综合人才。

在招收舞蹈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单科性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舞蹈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方面的优势,个别舞蹈单科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较为丰富齐全,涵盖了舞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学术成果汇集

2012年舞蹈学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在内容与研究对象方面相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也愈加广泛。传统的舞蹈学研究方向如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研究、民间舞蹈研究、舞蹈作品批评、舞蹈编创理论、舞蹈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人物研究等依旧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新媒体舞蹈、舞蹈产业与舞蹈创意、舞蹈知识产权、舞蹈医学、舞蹈管理等也逐渐进入舞蹈研究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增添了时代气息。

1. 科研项目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7项涉及舞蹈史、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综合等方面,相比2011年增加了3项。其中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有北京舞蹈学院高度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赣南师范学院赖丹主持的《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许昌学院刘柳主持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国家一般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郑玉玲主持的《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国家一般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库来西・ 热介甫主持的《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史》(国家西部项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葛树蓉主持的《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国家西部项目)。已获立项的项目中暂无国家重大项目。从立项情况来看,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交叉研究占绝大部分,而舞蹈理论、舞蹈文化研究、舞蹈社会学研究等课题方向需要在未来的科研立项中予以重视。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舞蹈研究1项,为西北民族大学才让主持的《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研究》。

2. 著作/出版物

本年度舞蹈学方面的著作及出版物颇丰,除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舞蹈类视频出版物之外,也有不少理论性著作出版或再版。

在舞蹈学理论方面,比较主要的著作有资华筠与王宁的《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吕艺生、毛毳所著的《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苏娅的《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舞蹈史论方面,王宁宁、江东、杜晓清的《中国舞蹈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王克芬著中国专门史文库丛书《中国舞蹈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自原始舞蹈产生开始,历经夏商奴隶制时代、两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唐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舞蹈发展轨迹,全书史料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舞蹈艺术传承与变异的总体史学脉络。

在舞蹈管理与创意产业方面,比较主要的有张朝霞的《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主编的《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前者从新媒体舞蹈的语境、发展、谱系、创作、技法及管理等方面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后者通过对各地舞团,演出市场的调研考察,对中国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研究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舞蹈专业类教材方面,比较主要有池福子主编的《朝鲜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史敏著《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世界图书出版社)。

3. 期刊论文

2012年,随着各个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对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舞蹈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舞蹈学的期刊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主要发表在《艺术百家》、《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艺术理论类期刊,《大众文艺》、《艺海》、《大舞台》、《艺术科技》等艺术类综合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论坛》、《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民族民俗类综合期刊,《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舞蹈类专业期刊,以及《艺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综合来看,舞蹈学类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批评类

此类论文通过对一部或多部舞蹈作品的细读与分析,或在形式结构、立意表达等微观方面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或在发展趋势、文化审美取向等宏观层面对某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或某一特定舞蹈种类进行分析与研究。

文化部于平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7期发表的《纤纤的彩绣 烈烈的情――无锡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观后》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许锐在同期发表的《绣的是寂寞――舞剧《绣娘》的立意追求与意象营造》,分别对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作品《绣娘》进行评论,前者在对作品进行分幕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情感、结构、意象方面的成功之处。后者则通过对舞剧核心立意――用艺术的完美填补生命的缺憾的把握,强调舞剧的立意对统摄作品整体意象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连载于《舞蹈》2012年第1-3期的《当前舞剧创作的趋势与若干问题》对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宏观综述,并对作品体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王晓蓝在《舞蹈》2012年第6期发表的《积极突破,还是止步不前?――中国现代舞发展备忘及其他》集中梳理了现代舞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

(2)理论(史论)研究类

在此类研究中,理论类论文通常是借助艺术学理论平台对舞蹈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进行综合阐释,史论类论文则关注舞蹈史发展中的特定形式或时代特征。如北京舞蹈学院仝妍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以艺术学的发展视角,辅以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着重探讨艺术特别是舞蹈以世俗间的身体端显达欢、载道的世俗性。

河南大学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的《拂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乐舞艺术的仪式审美特征与世俗娱乐精神》分别选取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形态特征及历史演变分析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舞蹈史论类研究范畴。

(3)民俗宗教类

由于民间舞蹈常常与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研究常常与民俗研究、民族研究与宗教研究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此类论文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素琴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江苏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综述――以玄妙观和茅山道院的斋醮仪式为例》,该文以江苏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道观:玄妙观和茅山道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道教宗派之一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其主要斋醮仪式加以舞蹈学和身体语言学的分析,目的在于用舞蹈学方法梳理和认定斋醮仪式殊的舞蹈形态,并进行程式性结构、主干动作的形态特点、面部形态特征的分析,进而发现道教仪式舞蹈形态“活体传承”的价值。同类文章还有西北师范大学郜鹏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发表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苏蓉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论“信仰效应”下的羌姆仪轨舞蹈――东竹林寺“格归堆姆”节的田野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晶莹在《贺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形态研究》等。

(4)艺术教育类

此类论文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与舞蹈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层面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这一类研究在开设舞蹈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师范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各级专业舞蹈院校中较为集中,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种类的舞蹈研究论文。

如云南艺术学院于景春、吴绍良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的《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就业形势、舞蹈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此类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建议。同类论文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张烨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在规则中寻求创新――舞蹈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广西师范大学陈东云在《大舞台》2012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舞蹈教育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等。

(5)舞蹈科学及其他

随着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等舞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推广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沈阳音乐学院王伟、朱玉红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发表的《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潘芊如在《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艺术治疗发展初探》。

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江毅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就目前舞蹈创作的版权与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学术交流

舞蹈大学论文篇6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舞蹈大学论文篇7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着,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舞蹈大学论文篇8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着,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舞蹈大学论文篇9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较集中的表现,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

一、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舞蹈理论是指能够指导舞蹈实践的有关的舞蹈理论知识,现代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和舞蹈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舞蹈理论研究的层次和角度也随之深化和多样化。舞蹈实践就是将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运用到舞台表演上的一个过程,从而去展示人体动作的美。

科学理论与感性经验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科技手段,透过事物的表面寻找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现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实践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舞蹈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舞蹈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提高舞蹈者的文化水平,自身修养才能随之提高,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所学得到更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创造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理论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一)舞蹈技巧训练的文化特征说明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肢体的“手舞”与“足蹈”构成的,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肉体但舞蹈更是精神的,然而舞蹈的最高境界是肉体与精神这两者的完美合一。

肉体训练就是一个舞蹈基本功和技术技巧的训练,舞蹈的技能训练是培养舞蹈艺术表现能力的开端,通过它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进而通过精湛的艺术形体的表演,展现某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艺术形体美和技巧是舞蹈艺术表演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和提高舞蹈技巧能力是同等重要的一项学习。因此在舞蹈实践中忽略了同步掌握舞蹈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则是舞蹈训练的大忌。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强调:“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应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体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舞蹈更是精神的,精神的表现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去充实自己精神境界,从而能够很好的去指导实践,达到舞蹈的最高境界。

(二)舞蹈理论对“教”与“学”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舞蹈是人民以劳动和生活为基础,按照美得规律创造的一种艺术式样,它包含着无穷的艺术之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理论对实践中的“教”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及指导作用。例如舞蹈教师分析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性质、情绪、速度、力度以及动作风格,协调的重点、难点,以及反映舞蹈情绪的动作要点,研究教学的方法。

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更是舞蹈实践的总结和概括,理论应时刻触及实践的脉搏,实践也应当常常保持理论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舞蹈理论对“用”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著名编导舒巧认为:“要保证当前的舞蹈创作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教学、理论、体制、市场等方面的不断健全。”舞蹈作为一种经生活形态提炼、美化了的艺术形式,与生活本身不尽相同,它以一种远离生活形态的、经过夸张变形和虚拟美化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正如我国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舞蹈以身体之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一方面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动作、体貌姿态的表情、语言的集中、发展;另一方面则又来自对培育身体力量和精神品质的操演锻炼动作的概括、提炼。这两者从不同方面都规定了舞蹈动作具有的高度概括、广泛的表现性质。”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编导、演员创作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形式美,注意观赏性以及在舞蹈创作中互相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或随“大流”、追“时髦”等不良现象。就是由于一些从事舞蹈实践的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舞蹈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三、怎样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才能具有分辨正确和错误的基础和能力。其次,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所从事或学习的专业。如:

1.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学习哲学、美学、文艺学以及历史学等相关知识;

2.注重艺术实践,加强对舞蹈的观察与体验,努力把理论和舞蹈实践相结合;

3.对舞蹈的发展作历史的、竖线的研究,同时,对某一历史时期舞蹈的发展作横向的比较;

4.丰富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艺术鉴赏力。 舞蹈演员对舞蹈编导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

舞蹈训练是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重要步骤,形式上它虽然以技术的方式进行,但实质上是使受训练者掌握舞蹈文化的过程,是使舞蹈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方式,加强文化知识与舞蹈理论的学习势在必行。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文化知识与舞蹈理论的学习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叶宇.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资华钧.中国舞蹈.文化艺术出版社. 

舞蹈大学论文篇10

一、少数民族舞蹈概述

(一)少数民族舞蹈。古往今来,舞蹈一直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舞蹈技能的展现和表演来传递一种情感,传承一种文化。舞蹈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它的艺术美不仅仅体现在舞者优美的舞蹈动作以及娴熟的舞蹈技能上,还体现在其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上。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也纷繁众多。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发展文化,不同的文化演变出不同的舞蹈类型,在进行相关的舞蹈学习时,除了要不断结合民族文化外,还应该引入国际舞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巧,发展多元化、全球化的舞蹈形式。只有在体验舞蹈所传递出来的美、精神以及信仰的同时,不断调整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才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舞蹈的形式,开拓舞者的视野。至此才能不断地发扬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国际关注度和认知度。

(二)提高对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视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在历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少数民族舞蹈为作为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珍惜并发扬广大,只有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舞蹈价值观和文化观,才能不断地深化并加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这就需要相关高校、机构或组织在提高重视度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并壮大少数民族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

二、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探讨

(一)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方法探究。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教学学科,除了进行常规舞蹈教学外,还要突出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特色和人文情感,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首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体现。教师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的背景文化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认识和艺术素养。2.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所谓的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即舞蹈技能和技巧的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是具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对学员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绝不能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巧训练,更不能偏重实践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知识基础。只有二者协调统一地进行教学,才能确保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3.合理利用单元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也要采用划分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既要区分出不同的舞蹈,又要融合不同的舞蹈,在确保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共性结合,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舞蹈的表现形式。

舞蹈大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72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96-01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形式,民族舞蹈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随着人们对民族舞蹈关注度的提升,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我国目前来说,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还不够完善,只有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坚定地走好教育教学的规范化路线,才能确保少数民族舞蹈得以良性发展。

一、少数民族舞蹈概述

(一)少数民族舞蹈。古往今来,舞蹈一直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舞蹈技能的展现和表演来传递一种情感,传承一种文化。舞蹈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它的艺术美不仅仅体现在舞者优美的舞蹈动作以及娴熟的舞蹈技能上,还体现在其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上。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也纷繁众多。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发展文化,不同的文化演变出不同的舞蹈类型,在进行相关的舞蹈学习时,除了要不断结合民族文化外,还应该引入国际舞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巧,发展多元化、全球化的舞蹈形式。只有在体验舞蹈所传递出来的美、精神以及信仰的同时,不断调整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才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舞蹈的形式,开拓舞者的视野。至此才能不断地发扬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国际关注度和认知度。

(二)提高对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视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在历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少数民族舞蹈为作为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珍惜并发扬广大,只有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舞蹈价值观和文化观,才能不断地深化并加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这就需要相关高校、机构或组织在提高重视度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并壮大少数民族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

二、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探讨

(一)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方法探究。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教学学科,除了进行常规舞蹈教学外,还要突出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特色和人文情感,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首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体现。教师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的背景文化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认识和艺术素养。2.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所谓的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即舞蹈技能和技巧的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是具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对学员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绝不能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巧训练,更不能偏重实践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知识基础。只有二者协调统一地进行教学,才能确保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3.合理利用单元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也要采用划分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既要区分出不同的舞蹈,又要融合不同的舞蹈,在确保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共性结合,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舞蹈的表现形式。

(二)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相关改进策略研究。1.深入民间,挖掘少数民族舞蹈。目前各大高校收录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还不够全面,民间和基层仍然流传着很多舞蹈形式,这就需要综合性大学深入民间挖掘舞蹈素材,之后选取内涵丰富、特点明显、表现形式优美的舞蹈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对于民间舞蹈形式还要做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能训练,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风格以及表现形式,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蒙古舞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安代舞的形式,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创设情景的形式模拟嘎达梅林电影中的人物,展示其中的舞蹈表演片段,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教学效果。3.加大舞蹈中的情感投入。舞蹈是一种肢体表现形式,虽然技巧和动作很重要,但是舞蹈所要展现的情感及内涵更为重要。情感体现是舞蹈的灵魂展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寄情于舞的能力。

三、总结

舞蹈大学论文篇12

“为人生而舞”、“为人民而舞”是吴晓邦先生舞蹈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一生的崇高目标和奋斗准则。吴晓邦先生认为“通俗舞蹈”就是流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型舞蹈,基本特点就在于普及型、日常性、群众性、娱乐型等,其形式简单、内容单纯,符合时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便于老百姓亲身参与。吴晓邦通俗舞蹈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通俗舞蹈的群众基础

从事民族舞蹈、古典舞蹈、民间舞蹈和芭蕾舞的艺术家和教育者应该对通俗舞蹈充分重视。吴晓邦认为,通俗舞蹈是艺术舞蹈的基础,一个社会缺乏通俗舞蹈,艺术舞蹈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因为,如果人们没有亲身参与舞蹈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通俗舞蹈的耳濡目染,那么对舞台上的艺术舞蹈就必然会产生隔阂,缺乏兴趣,甚至无法领会艺术舞蹈的表现方式和深刻内涵,所以,通俗舞蹈的普及是推动艺术舞蹈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应加强合作,才能共同繁荣。

2、通俗舞蹈教学要注重生活实践,寓教于乐

不管是艺术舞蹈还是通俗舞蹈,它们的生存发展都归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通俗舞蹈只有真正同人民生活血肉相连,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秉性中获取优秀品质,碰撞艺术火花,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舞蹈。吴晓邦认为,舞蹈学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不以生活为轴心的任何舞蹈学研究,最终将只能是空中楼阁,失去存在的必要。吴晓邦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寓教于乐。他认为,过去我们对于以娱乐作用为主的通俗舞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通俗舞蹈要以娱乐为主,并需要组织者合理引导,发挥必要的教育作用,这样,通俗舞蹈也就得到普及和提高。

3、通俗舞蹈应注重其审美作用

舞蹈美育是以舞蹈艺术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它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晓邦十分关注舞蹈美育,他认为舞蹈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要以舞蹈艺术为手段达到创造“美”、传播“美”的最终目的。“学习舞蹈实际就是学习‘美’。这里指的‘美’代表了我们寻求真理,即我们理想的化身。把‘美’作为舞蹈教育的目的,舞蹈就会成为人们情操上的教育。无论是最基本训练教育,编导教育,还是理论教育,都首先要有这个认识。”(参见吴晓邦《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所以,吴晓邦认为必须注重通俗舞蹈的审美作用,并将通俗舞蹈的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相结合,如果背道而驰,通俗舞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

二)通俗舞蹈理论对高校通俗舞蹈教学的启示

吴晓邦是新舞蹈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很多舞蹈教育理论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但在以前较长一段时期内,其实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时代的舞蹈教育积淀之后,人们再回过头去审视他在数十年前提出的观点时,才会印证他提出的观点已然成为现实或逐步成为现实,他的理论和智慧影响了我们数十年,甚至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

1、注重通俗舞蹈教学与艺术舞蹈教学相结合

通俗舞蹈的发展,或转化为艺术舞蹈,或为艺术舞蹈的创造提供新素材、新技巧、新境界。目前中国很多艺术舞蹈都是中国民间舞的升华和延伸,如在很多芭蕾舞、现代舞中我们都能看到华尔兹、爵士、迪斯科、霹雳风格的影子。然而,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当中,更多地是把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教学完全割裂开来,舞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前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对通俗舞蹈教学与艺术舞蹈教学结合起来,以一定比例安排课程和实践。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甚至可以在大一的阶段,不要将舞蹈类学生盲目地、人为地划分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两个专业方向,而是让他们集中学习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理论知识,然后在大二甚至大三的时候,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向划分主攻专业方向,让学通俗舞蹈的学生更多地了解艺术舞蹈,也让学艺术舞蹈的学生更多地了解通俗舞蹈,了解两者之间的共性,看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教育资源上实现相互结合,优势互补。

2、注重通俗舞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与当今学院派舞蹈教学相比,吴晓邦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加贴近生活。为了让学生搞创作,他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从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吴晓邦的通俗舞蹈教育理论,强调通俗舞蹈教育必须与群众生活相结合,同时在通俗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的传授,二者是有机的结合体。而长期以来,中国通俗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口传身授为主,”在强调教学分工的当代舞蹈教育中,各学科间的天然内在的联系被人们忽略了,各学科往往自行其事,不相往来”(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重庆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舞蹈本来是一种活泼灵动的表现艺术,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创造力,但古板的教学模式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抑制了人们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通俗舞蹈教学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穿行、交替进行,通俗舞蹈教育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穿插加入形体训练课和创作实习课,使理论课与实践课很好的结合起来,用通俗舞蹈理论指导通俗舞蹈实践的具体环节。

高校通俗舞蹈教学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校通俗舞蹈教学是舞蹈教学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通过高校通俗舞蹈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马上投入到市场,投入到社会,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大众需求”将成为空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