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7:53

文化强国梦论文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87-0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信念、勇担使命的执政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莨莠杂陈,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会愈来愈多,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严峻挑战。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厦。而这个大厦必须牢牢立足于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沃土的优秀民族传统基石、奠定于丰厚的当代文化成果基础之上并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所创造的文化建设成就铸成的实践检验基石。只要拥有这三个基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厦就能够稳固久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之梦

提供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吸收借鉴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具有鲜明政治特质的文化,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旗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不一定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以根据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石与动力支撑。

1.指导和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张岱年指出:“中国文化本有悠久的唯物论、辩证法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有大同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土壤里生根。”②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指导,凭借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实践证明,在我党历史上先后形成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和奋斗精神,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的灿烂光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的创新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弘扬发

2.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价值观,就有什么样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③党的十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本国文化发展设计与文化发展依靠力量之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之路。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个人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和行为准则。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雅审美情趣与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有效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渗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形式而言,可从家庭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对宣传舆论各种文化载体进行有机整合,对一些错误价值取向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切实运用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人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内容而言,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与亲和感,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之梦

奠定坚实基础在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总是生活在自己与他人创造的特定文化环境之中。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溶化在血液之中,根植于心灵深处,进而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心理情感等。枝繁叶茂源于树大根深,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只有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大厦的基石作用,才能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正如指出的那样:“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厚重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这个信心。”④

1.高度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本民族文化的根系上生长出来的。唯有积极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方能创造出优秀的民族新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与自豪感。一般说来,文化的高度认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与交融,传统文化中人们认可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只有高度认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拥有坚守的从容,激起奋进的勇气,焕发出创新的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高度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源泉与内在动力。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既不要盲目自大的民粹主义,也不要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而是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与光明前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是少数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彰显出自身发展的巨大活力。在当下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母体,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腾飞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为铸就今天的辉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高度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要求,消除文化自负和自卑心理,理性地对待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深入挖掘民族先哲留下的有益的思想资源,使其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反之,如果缺少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势必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有爱国主义、崇尚和谐、睦邻友好、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铸造了民族生存、繁荣与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攻艰克难、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动力源泉。强调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会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基因。”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形式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派与中国风格的根本标志。

纵观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而党也始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载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不懈奋斗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思想文化的高度自觉把握前进方向,凝聚行动力量,推动事业不断健康向前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梦,就是要以“对民族、历史、对后人的高度负责精神,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铸造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创新发展。

3.积极传承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众所周知,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是多元共生的。文化往往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自我的,没有哪一种强势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单一文化。一般来说,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不仅源于其自身的特质,还在于它善于对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吸纳与借鉴。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开放是文化具有自信的反映,包容是文化具有实力的体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中华文化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通过整合外来文化,吸纳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推进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凡是中华文化空前开放的时期,往往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开放包容不仅不会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相反一定能在相互的吸收借鉴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创新与发展。

从世界文明史的演进看,每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中国的古代文明到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再到当前强势的美国文化,无不遵循着这一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伴随着民主与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意识不断增强,这正是吸纳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积极传承开放包容的民族胸襟,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勇于吸收与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所缺失的民主精神、平等精神与科学精神等。优化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体系,努力在多元之中谋共识、在多样之中立主导,实现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努力巩固壮大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当然,开放包容并不意味着必然要盲目崇外,吸纳借鉴也不能不加选择。正如所指出的:“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⑦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指导原则,以理性开放心态,汲取异域民族文化之精髓,吸纳各国文明之优长,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⑧

三、丰厚的文化建设成就为文化强国之梦

昭示美好愿景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主体实践的创造性,而主体实践的创造性往往表现为主体自强性。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就是要立足本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彰显文化发展特色,走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报告总结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更加繁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⑨显著的文化建设成就作为实践检验的基石不可或缺,它为文化强国蓝图昭示了美好的前景。

1.科学把握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强国宏大目标的实现,不仅源于民族历史的辉煌成就,更是缘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勃勃生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确立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铸就为中国人民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社会生机与活力不断迸发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不断孕育产生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放眼世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广阔平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国家富强,文化昌盛。站在时代进步新的制高点上,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力推进,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着力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中国梦不仅体现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现实的理想追求与目标召唤,具体体现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溶入文化发展的基因之中。它客观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肩负自身光荣职责与使命,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双重内力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并展现出空前旺盛的生机活力。历史必将证明,只有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历史的发展进步中实现文化吐故纳新,才能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灿烂文化。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⑩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切实提升文化竞争力,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与教育人民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往中的话语权能力,为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大举措。体制机制事关根本和长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逻辑关系,消解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作用,从根本上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重要转变,使文化事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设施、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深入推进文化开放与交流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开放与交流中迸发生机、传扬绵延,在海纳百川、不辞小流中会通超胜,成就气象万千的。唯有开放的民族才有博大的胸襟,才能吸纳先进文明成果;唯有开放的文化,才能汲取一切优秀文化的营养,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只有内不失固有血脉,外不却有益采借,交流开放,自信吐纳,才能始终勇立潮头。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是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良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深入推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吸纳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必然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交流融合。在深入推进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中,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交流效率,努力形成有利于当代新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实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通过开拓国外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要自觉借鉴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建设的实力;要创新对外文化宣传方式方法,发挥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两个积极性,深化文化交流内涵,注重对外文化交流特色项目建设(如外宣图片文字、光盘制作及孔子学院等),打造一批文化交流知名品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2

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培育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状态。

1.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

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中国梦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是完全统一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俗易懂地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坚持用正确的道路引领大学生。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一步推进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移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方法上,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生动的社会生活接地气进行教育,使理论教育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解疑释惑,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凝聚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要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举目的巨大成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事实说话,让数据作支撑,使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举好圆梦旗帜。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增进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磨练意志,全面成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

2.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中国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在于它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前景,也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完美融合。从个体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国梦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道德素养。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它是人们涵养心灵、守望道德的“栖息地”。大学生如何施展理想抱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大学生就能树立中国梦的目标理想,追求向善的精神境界。走好人生之路,要把中国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阵地意识,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决遵照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紧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把“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做到人人皆知、入脑入心。要把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做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伟大梦想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坚持从我做起。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教育学生坚持从身边做起。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把“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让雷锋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学习雷锋、提升自己,奉献他人”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精神追求,构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3.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山东考察讲话中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兴,则民族强。文化是标志,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等。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中国人的知识启蒙,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开始,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就伴随我们一生的心智历程。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而贯穿其中的价值理念,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刘云山在《话说文化三自与中国梦》一文中指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最坚强基础。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把中国梦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要把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覆盖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深厚沃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深刻领会在山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思想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人格。并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从小处入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和热爱,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和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积淀文化基础、增强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创造热情,为放飞梦想提供更为广阔的天空。

4.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结合起来,进一步焕发广大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中国梦寄托着青少年的梦想,也最能点燃他们为梦想而奋斗的热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激励大学生准确把握这条根本途径,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深入开展“青春共筑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课程教育、主题宣讲、读书活动、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启迪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将“中国梦”的理念,注入学生思想。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把中国梦与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历史重担和社会责任,主动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挖掘、选树优秀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典型正面导向作用,激励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明确自己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激发他们刻苦学习、投身实践,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形成适应时展趋势的新理念,把梦想化作成长成才的动力和行动,积聚青春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06).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3

一、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理念形成,这需要正确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国梦是新时代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因此,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深深领悟其内涵,形成自己的理想追求。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才能激发学习热情,在无形中自我要求综合能力提高,使梦想变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爱国意识、奉献意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使大学生更加具有强烈的奉献、爱国意识。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维方式多变,一些不利社会因素,如腐败、贫富差距、欠公正等,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价值理念的形成,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使他们正视这些问题,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富强输送优秀的人才,中国梦的实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融入中国梦。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追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中国梦,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都与中国梦有一定的契合点,对中国梦融入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然而效果并不是特明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实际,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却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比较少,实践教学基本没有,这样更难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致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仅仅是书面知识,难以与实际相结合,很难达到教育效果。在现实教学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很难把四门课程中涉及中国梦的部分融入教学,即使有也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切实地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追求性。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中国梦的讲解欠结合实际和与课程结合不确切,致使中国梦很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网络信息和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理念

当今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中国的网民在全球居首位,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群体。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腐朽信息,抨击我国的社会制度,预想利用网络干扰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利用网络做虚假宣传,误导人们对中国梦的认识,使人们不能正确感悟中国梦的内涵,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给大学生创造有益的文化氛围,因为这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价值意识的形成。然而,高校普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形式主义,盲目的追求物质利益,并且相关机制欠缺,这样导致校园文化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更对大学生如何树立实现中国梦价值观的教育无从谈起。一句话,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价值理念的树立。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的教育深入力度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学任务,高校始终在强调重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效果甚微。习总书记在2012年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加强了对中国梦的教育,但是注重形式,没有切实认识到中国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采取措施让中国梦的教育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在现实教学中,往往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大学生思维意识形成,对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现有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可大部分高校教学方式陈旧、考试方式落后,这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按教育部规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比例为1:12,但在现实的教学中高校普遍达不到这个比例,并且有的教师身兼数职,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需要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引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方针、路线学习,忽视现实生活教育,致使学生难以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简而言之,高校对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形式、欠实用,致使大学生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受到中国梦的教育。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

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同抓起。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使中国梦的内涵融于其中,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形成中国梦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要对大学生德法教育并重,营造德法宜人的教学环境,为实现中国梦输送德法兼备后备力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现了我国近17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学内容,使大学生认知中国梦的确立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程,然而中国梦实现需要先进理论作指导,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中国梦实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理论,对大学生中国梦教学要与该课程有机融合,探寻该课程与中国梦的切合点,达到教育的实效性。实践出真知,因此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教育。鼓励学生们加强社会实践,使思想上的理论认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追求。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纪念胜地,如毛主席纪念堂、周邓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使大学生能够回顾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切实体会到自身所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将会使中国梦有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感悟中国梦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4

(一)中国梦与天朝梦、美国梦、世界梦的关系

1.中国梦与天朝梦。中国梦是天朝迷梦破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朝梦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终结,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文化思想禁锢,闭关自守;科技严重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2.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是两个大国在遭受殖民统治,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凸显其政治意识,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美国梦是建立在反殖民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梦想,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美国梦逐步沦为霸权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而中国梦是在反封建、反殖民,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中国梦立足于本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致力于构建世界繁荣。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可以看成是建设和谐、繁荣、稳定的新世界格局,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中国梦开放于世界,与世界同发展、共分享。

(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愿景,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力量的集中凝聚。其中,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华民族不但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只有人民幸福,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独特的理论品格

1.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中国梦是在我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双重培育与激励之下,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与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升华。中国梦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关于国家、民族、个人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包容性、实践性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我国赢得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梦,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现代化相结合,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梦以独特的宽广眼界,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扎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升华为政治理念和精神追求。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素养,凸显中国特色。

2.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理论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涉及我国所要求的实际权利和利益诉求,即政治经济权力,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主动权。提出中国梦后,以其通俗性、国际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中国梦从社会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从思想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从舆论话语权转向理论话语权。中国梦是能够让世界听得懂、能信服的理论话语,能够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中国梦的通俗性。中国梦以朴实无华的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理论特质。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以其通俗的话语,疏通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的话语隔阂。中国梦立足于广大人民大众,拥有坚实的话语权基础,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中国理论话语权的根基和血脉,也是中国梦的力量所在。掌握中国梦理论话语权,不再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话语体系,也不再照抄照搬古代的言语来分析中国丰富独特的伟大实践,而是运用自己的言语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研究中国,指导中国。中国梦的国际性。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等有相通的地方。实现中国梦,能够为世界带来机会,为世界人民所理解;能够惠及世界人民,为世界人民所欢迎;能够推动人类进步,为世界人民所接纳。中国梦,向世界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的主动性。中国梦不是外在的理论,而是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自觉自愿把中国理论转化为伟大实践:主动进取,转化为力量。同时,随着中国梦的国际化,中国理论主动为世界所吸纳。中国梦以其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主动吸收世界文明,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增加理论话语权。此外,中国梦以“我是什么、要什么”的主动开放的理论,主动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文明影响世界文明,加强理论话语权;而不是“我不是什么、不要什么”被动的理论,疲于应对质疑和猜忌。

3.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中国梦把中国理论推入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新境界。“中国梦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理论高度,反映着社会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向,是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上的定型化。”中国人民以一种主动进取积极拼搏的精神实现中国梦,是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自觉和自信。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在理论创新上,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拥有新的理论话语权,拓展了新视角。中国梦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现在与将来、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等紧密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做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减少理论和实践的盲目性。同时,中国梦把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另外,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还体现在集大成,传递正能量。中国梦,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西方文明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同时,中国梦把整个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力量无缝对接与整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正能量,向全球传递正能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的实践品格

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目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特质。中国梦既不纠缠于历史,不是简单地寻求古代的辉煌,也不是恢复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更不苛求于现实,而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践精神,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梦的发展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党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承载了中华民族饱受屈辱、赢得独立解放的苦难辉煌。解放后,既有曲折和教训“:”“”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沿;也有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懈努力,艰苦创业,建立独立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中国梦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艰辛与成功开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梦的实践特质

实践孕育理论,又检验理论。中国梦是实践的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是从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出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的具体利益整合,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结合起来,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目标,一步步化为现实。通过实践,最大限度汇聚各种力量,实现中国梦。

1.中国梦的挑战性。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时代最大的课题,是国家、民族的呼声,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等等。同时,国外存在一些遏制和阻碍实现中国梦的敌对势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和挑战。所以要聚焦实践,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直面矛盾,回应时代呼声,实现中国梦。

2.中国梦的现实性。中国梦得到世界广泛的共识和共鸣,有成功的实践基础。正如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一百多年近代中华民族的斗争实践和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走出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中华民族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是中国人民,调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中国力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真抓实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渊源和现实基础。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5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全国人民追梦圆梦的伟大征程中,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困难与挫折,必须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始终满怀信心、高昂斗志,为顺利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航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梦是否实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打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航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指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指南。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目标,推动全党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推动工作。第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依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新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道路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称之为中国道路,并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这条正确途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增强理论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称之为中国理论,并坚持中国理论这个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指导追梦圆梦的伟大实践,决不能把其它脱离中国实际、不符合国情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增强制度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称之为中国制度,并坚持把这个中国制度作为根本制度保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坚持以中国精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脊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要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持续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一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二是广泛开展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三是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标杆。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务必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精神标杆,引导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一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在评行风的同时也评主管部门。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铲除滋生不良政风、行风的土壤和条件。三是大力加强诚信建设。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政务诚信为基石,以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为支撑,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保障,加快建立我国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筑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精神家园。

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精神寄托的根基所在,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党和国家需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二是加强文化典籍保护普及。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大众化、现代化,既要让人们熟悉典籍原文,又要通过现代语言阐释,扫除人们阅读障碍,让人们学习运用典籍并用以励志、进业、修德。三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并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首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让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第三,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实现中国梦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应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立足加快发展,积极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对网上各种思潮、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阐释与引导,以化解思想困惑,凝聚精神力量。二是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战略,增强网络文化原创能力,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品牌,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上主导地位。三是加强网络管理。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三、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昂扬斗志、精神振奋,一刻也不能懈怠。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6

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具有鲜明的传媒文化与科技教育特色,在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队伍,为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第二,学校的人文社科性论坛――博雅讲坛,为深化“中国梦”教育展开全视野高层次的研讨提供了可能;第三,学校“大思政”教育的课程环境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中国梦”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提供了途径和平台。

一、凭借专业设置与院系优势,开展严肃的政治主题与轻松的大众传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此番一改过去政治领导人遣用严肃政治话语表达施政理念的惯例,选用了富有感召力的生活化词语来表达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梦”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自觉地将家国梦、民族梦与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思考,谋划和行动。

但是,与一般生活化话语不同的是,“中国梦”有着丰富而严肃的政治语境。在今年3月17日的人大闭幕讲话中这样阐释了他的“中国梦”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这些话虽然听起来耳熟能详,而其所蕴含的政治主题却极其鲜明、深刻,如何使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入脑入心,华师大武汉传媒人作了探索性的尝试。

我院拥有新闻传播、播音主持艺术、表演艺术、动画与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拥有一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时政新闻制作、主题活动策划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演讲、书画展、摄影、微电影创作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的中国梦”积蓄正能量。学校还通过广播海报、图片展览、网络宣传、微博微信等形式,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多渠道、多角度地体现和反映广大师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实干兴邦、实干兴校、实干兴人的理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争光出彩的美好愿景。

需要强调的是,利用现代媒体优势开展严肃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接受,而不是娱乐,因此,绝对不能搞庸俗化甚至低俗化,那些用搞笑式的想入非非来演绎“中国梦”的作法是需要绝对避免的。

二、凭借“两部一处”和“博雅讲坛”,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的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我院设有宣传部、思政课部和学工处(“两部一处”)及“博雅讲坛”,为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机制保障。前者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与课堂进行“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达到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后者则通过组织校内人文社科教师沙龙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高层次的“中国梦”教育研讨,达到相关人员从理论上“知其所以然”。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我院充分发挥“两部一处”的职能优势,分工协作,组成“中国梦”宣传教育团队,先后进行了下列通识性内容的学习与讨论:“十”的基本精神;“中国梦”与“十”之联系;“中国梦”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中国梦”与“中国人之梦”;我们该有怎样的“中国梦”,等等。

如果说关于“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其它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基本相同,而高校不同的是,其内容中必须包括理论探讨,否则,浅尝则止,势必疑问多多,造成认识误区。基于此,我院利用“博雅讲坛”,聘请专家学者开讲了“中国梦”。

一个时期来,理论界围绕“中国梦”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讨论,起初阶段的讨论比较温和、包容,有认为“中国梦”就是“梦”“民主梦”者,[2]有认为“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小康梦”,更应是“文明梦”;[3]有人主张“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多维梦”,[4]有人主张“中国梦”就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中国梦”,绝不是别的什么梦所能替代的,等等。[5]而近期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而分为两派:以人大教授杨晓青为代表,旗帜鲜明在《红旗文稿》上发文反对将“中国梦”理解为“梦”,人称“反派”;[6]而以中央党校教授蔡霞为代表,则一以贯之地主张民主,并认为“中国梦”理所当然就是“民主梦”。[7]

学校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宣传部、学工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学生中的理论爱好者,通过“博雅讲坛”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增强了国情意识,提高了理论素养。

三、通过思政课堂的近代史与时事政治课程,进行学理化的中国近代史视角与当代国际政治视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关涉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已经成为全体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共同愿景,足见其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之强大。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一概念有着深广的时空背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而美好联想,并引领人们突破自身局限走向思想高地,实现与时代巨人、思想巨子的跨时空对话。

高校是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播地,为了让“中国梦”这一文明火种薪火相传,有必要按课程设计的要求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学理化,即让其进教材、进课堂。我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作法是在“大思政”背景下通过现有公共政治课,运用学校业已形成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化的近代史和国际政治视角的“中国梦”教育。

从近代史视角看,“中国梦”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有着清晰的意义发展轨迹,各个历史时期的仁人志士、思想巨擘都留下了自己的思考。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奔放地抒发了他的“中国梦”:“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8]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规划了一个以“共和”冠名的“中国梦”,其以三民主义作为人民应有之“权”,以五权宪法作为政府施政之“能”,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训政与阶段。[9]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所描绘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并解释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10]

梁启超是的领袖,其“中国梦”就是维新变法,即“改革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国,亦不妨称之为“强国梦”。孙中山先生的“中国梦”提到民有、民治、民权,提到五权宪法,近似于“梦”。早期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提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罗斯福氏的四大自由,似乎也倾向于“建国”。

2013年3月18日,海归学者王天骏做客湖北“爱上层楼”读书会,解读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解析了中国人百年三个梦:一是庚款留美生开创的“文明梦”,二是催生的“强国梦”,三是“”后产生的“小康梦”,认为我们当前所提的“中国梦”更倾向于“强国”与“小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可能导致百年中华文明之梦的断裂,不能不引起国人的警醒和注意。

以上,都是近代史视角的“中国梦”教育素材,目的是为了“鉴往以知来”。

不久前,应奥巴马之邀作客安纳伯克庄园,坦诚地谈到:“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这与美国梦和各国人民的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此外,在与俄罗斯总统普金、韩国总统朴槿惠会面交谈时,也一再提到“中国梦”,并得到了俄、韩两国首脑的高度评价,认同“中国梦”与“俄国梦”和“韩国梦”的相通与相容。

因此,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视角,我们不妨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俄国梦”、“韩国梦”等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传统,找出其中的异同及其所以同和所以异,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中国梦”,更切实地去实现个人的“中国人之梦”。

四、结语

关于对“中国梦”的理解,笔者赞同“中国梦是多维梦”的观点,认为“中国梦”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而提出来的,它将以博大的胸怀、最大的包容性面对世界,接纳人类既往和当前的一切文明成果;凡是好的东西,它都会根据自己国情的需要而采取拿来主义,包括“”和“民主”;但“中国梦”绝不仅仅是“”和“民主”,还有“强国”、“小康”和“文明”,甚至更多。因此,当前理论界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所进行论争,不仅不能提供正能量,反而会造成思想混乱,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Z].2013-3-17.

[2]王振民.开万世太平之路[EB/OL].共识网,2013,8.

[3]王天骏.中国需要文明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安传香.多维的“中国梦”[EB/OL].新华网,2013-4-19.

[5]喻中.“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J].红旗文稿,2013,(6).

[6]杨晓青.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J].红旗文稿,2013,(06).

[7]蔡霞.推进民主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EB/OL].共识网,2013-5.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7

一、创新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讲中国梦

首先,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梦。作为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日常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中国梦的主渠道,中国梦教育要获得实效,教师责无旁贷,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展理论视野,了解中国梦精髓,旗帜鲜明地把握其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厘清中国梦历史嬗变及时代价值,真抓中国梦乃人民梦这一理论本质,将中国梦内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连,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易以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梦理论系统全面授以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与个人理想信念的一致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找到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有机协同,引领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践行中国梦。

其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学习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公共平台,是中国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课程优势,在思政理论必修课中有机融入中国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一般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摄入中国梦时政内容,在课程讲授中适时拓展,在拓展中深化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比如可以在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将中国梦融入其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清中国梦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明确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开创中华民族以创新创业造就的明天。

最后,以党、团课为辅助强化大学生中国梦自觉意识。大学党、团课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入党的前沿阵地,在宣传国家时政、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出于顺利入党考虑,会相对比较重视整个教育和学习过程,故而将中国梦纳入党、团课教育,想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校例行的党、团课培训、学习中,要注重主讲教师的遴选和教育内容的甄选,要努力将学校党团课打造为深化中国梦认识的理论前沿,发挥其对中国梦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

二、拓展教育渠道,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国梦

伴随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步伐,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日趋丰富多彩,已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各高校逐渐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而且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高校创新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中国梦教育,是现实和时代所需。

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如果校园环境美丽了,可以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带来愉快、轻松的心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刻意的校园环境设计,甚至可以诱发学生学习旨趣,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将中国梦主题融入校园环境创建中,通过增加一些简易雕塑或书画艺术作品打造共筑中国梦人文价值校园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多方面积极宣传彻底破除一些社会极端思想对大学校园环境的不利侵蚀,帮助大学生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认知中国梦精髓。

其次,要组织多元活动,为中国梦教育搭建更广平台。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学术讲座、科技创新、体育文娱等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和践行中国梦教育,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感受中国梦,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个人信念,进而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最后,建设网络新媒体,为中国梦教育提供便利条件。网络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大渠道和重要场域,将中国梦教育通过网络新媒体铺开,可以增强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展和优化校园网络渠道和空间,积极开拓、创新新媒体教育手段,发挥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促进作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倡导使用文明健康新媒体服务教学,是思政老师应该熟悉和掌握的教学新方法,应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有效普及。

三、丰富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国梦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和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了解国情和社会实际,熟识人民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国家献身的信念和决心,才能逐步成为有用之人。不久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部署高校要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可见,学生社会实践应为学生学以致用服务,要体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挂钩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要有针对地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中感受和践行中国梦。深入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活动,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回首历史,感受现在,展望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激发他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聘任制下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Y100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应,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8

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近年来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话题。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和中华民族近现代奋斗史的总梳理,是对亿万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总回应,是对未来中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动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主要阵地,是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地方。在今年3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从教育角度看,“中国梦”就是“育才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中国梦”就是“成才梦”,因此,高校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激发青年大学生奋发成才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梦”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和社会的多元化,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将“中国梦”作为在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于,使青年学生相信只要通过自己力争上游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获得成功,实现每个人出彩的机会。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学习讨论和践行“中国梦”,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梦”具有导向规范功能。共圆“中国梦”,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大学生是一种规范和导向。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内外都会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观念的东西得到大学生认同后,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大学生去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在学校内形成优良的学风。

再次,“中国梦”具有凝聚功能。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鲜明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凝聚功能是指“中国梦”这一激动人心的主题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凝聚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同样需要理论教育。为增强教育效果,在采取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将“中国梦”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思想中,在体验中真正感受“中国梦”的实实在在和与自身息息相关。在理论教育中让学生知道,在体验式教育中让学生理解,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个体性,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二)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坚持主体性,就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坚持发展性,就是在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实践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而且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并能够实现目标。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在特设的意境中对大学生实施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克服显性教育的教育目的过于外露、教育形式相对呆板的缺点,又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隐含于特定载体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

四、创新形式,积极探索,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1. 提高教师队伍对“中国梦”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的认知水平

要引导广大教师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要把中国梦、民族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明确,在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中,在学生的活动中,更多地予以渗透,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

2.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着力宣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中国梦”主题“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作用,对于加强大学生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3. 以党课团课为辅助,深化“中国梦”主题宣传

新时期党课团课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以“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中国梦与中国力量”、“中国梦与成才梦”、“中国梦与民族梦”以及“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开展培训,举办讲座,让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得到升华,也自然而然的理解每一位大学生的成才梦均会汇集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自然会实现。

(二)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

1. 大力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美化校园环境能够愉悦青年学子的心情,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应该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雕塑、书画作品营造“追梦”的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环境认知认同感,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

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术期刊、宣传橱窗等对“中国梦”主题的挖掘和宣传,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实现梦想的感悟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2.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国梦”主题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追梦圆梦,放飞梦想”等主题的文艺会演、演讲比赛、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着力推动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要充分利用手机这一重要载体,传播“中国梦”的内涵实质等理念,通过开展自编短信,放飞梦想的活动,提高拇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以利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利用QQ 群、飞信群、微信等新媒介,加强有效引导,有力传播“中国梦”的主题,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4. 大力培育选树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组织,自觉培育树立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学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三)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1. 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从中国梦的发展、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如何实现中国梦等方面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智。

2. 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与人民大众密切交流,学习人民群众的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多种宝贵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中国力量。

3. 深入开展“中国梦想”学习参观活动

高校要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束语

实现中国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断奋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围绕党的十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梦―――当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新思路 [J]. 理论观察,2013(5):116- 117.

[2]. “中国梦”视野下探索高校宣传工作新途径 [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30- 132

[3]. “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J]. 贵州社会科学,2013(78):151- 153.

[4]. “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60- 63.

[5]. 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三个结合” [J].高教论坛,2013(7):10- 12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35-02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制、公民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强化,但依然缺少一面把各种教育整合和统领的旗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

1 “中国梦”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专心听讲的现象十分普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在学英语、计算机,在看其它杂志、或者专业方面的书籍,也有不少学生在上网、玩手机游戏,有一些学生干脆旷课。另一方面,教师队伍鱼龙混杂,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只就照本宣科,复述课程内容。再加上,一些学校行政领导干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员,由于他们自身作风不够过硬,言行不一,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看,目前的大学生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学习只是为了谋求一个满意的工作;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是很难解决的。我们只有寻求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即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才能解决学生心灵中的困惑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国梦”将政治话语体系转化为生活话语体系,将政治理想生活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需要。这种政治话语的生活化表述,符合青年学生的身心成长的需要。也便于为青年学生所接受。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梦想的时期。梦想,不仅是他们的追求,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用梦想来言说政治,能激发青年学生的话语兴趣,产生强大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用“中国梦”来统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梦想的境界中,激发青年学生对未来的追求、探索,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青年学生对理论教学缺乏兴趣,甚至反感的局面,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心在其中。事实上,青年学生对政治理论教学没有兴趣和反感,一方面,源于理论的空洞、枯燥,与现实的脱节;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党政干部的腐败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公平问题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的下降。“中国梦”源于历史,是历史的凝结。与纯理论相比,有一定的生活性、历史性和真实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可信度。自然能够为青年学生所喜欢。“中国梦”为青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个人提供了历史的视角,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 “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既然,“中国梦”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有必要,那么,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从应然上讲,“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统领(宏观上的引导)或引领(微观上的引导),而不是“融入”或“深化”。因为“融入”或“深化”只能起到补充(教育内容的扩展)和改善(对教育效果的改进)的作用。而统领或引领,不仅具有提整的作用,也具有“融入”的补充和改善作用,还具有提升“融入”或“深化”之功效。从实然上讲,“中国梦”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尽管它也是由一定的内容所构成,但它与通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居于同一层次,即从层次上是高于后者的。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只能用“中国梦”来统领或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融入”或“深化”。“融入”只是一种在其中,“深化”也只不过是一种加强而已。显然,“融入”或“深化”确有降低“中国梦”层次与作用之嫌。从教育实施情况来看,在“融入”的情况下,“中国梦”教育的内容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讲解上,并没有先后和主次,但在统领或引领的情况下,必然要有一个先后和主次之分。否则,就难以实现引领的作用。从教学效果上看,“融入”也能够改善教学效果,但无法与“统领或引领”的教学效果相比。如果把“中国梦”的作用定位为“深化”,明显就是一种纲目倒置,因为“中国梦”比当前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层次上要高,从逻辑上,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服从于“中国梦”。从教学上来看,如果把“中国梦”作为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后继,只能发挥“中国梦”的教育作用,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产生不了多大的促进作用。而只有在“中国梦”的统领或引领下,才能提升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梦”的统领或引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并不能把“中国梦”的思想降格为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不能将“中国梦”基于宣传的层面,而应在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用“中国梦”的思想来统领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用“中国梦”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统领广大青年学生的行为目标,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民族精神为内核,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发掘其蕴含的现代性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在中国道路上,不断创新,从而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所需要的适用人才。

3 “中国梦”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条件

用“中国梦”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支过硬的政工队伍。政工队伍是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这支队伍必须在广大学生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是他们敬仰的楷模:教书育人的模范,能够用他们真理和人格的力量,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用“中国梦”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个政工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中国梦”精神实质,并肩负起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和育人的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但现实中,达到这一要求的政工人员只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净化、强化、精化这支队伍。净化,就是将那些品行不端、作风不良者清除出政工队伍,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从而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消除“文过实非、言过其实”的现象,避免大话、空话、假话的出现,恢复“实事求是”和“言行一致”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强化,就是要选配精兵强将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之中,提升整个政工队伍的理论素养,从而改进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能够真正开展言传身教和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性教育,彻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精化,就是提升教育者个体的教育能力,使每一个政工人员都能够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特别能战斗的成员,使每个成员都能够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4 “中国梦”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六个方面:一是课程学习;二是党团教育;三是业务学习、四是形势政策教育、五是社会实践教育,六是校园文化及社团文化建设。其教育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二是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四是素质教育。[1]因此,“中国梦”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必须要关注和加强三大主线。

一是要关注和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统领。课堂教学是大学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主渠道。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统领,就等于抓住了关键环节。大学的课堂教学,从政治和业务两个方面,可分为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但是,“中国梦”对课堂教学的统领,并不拘泥于思想政治教学,还包括对专业教学的统领。在专业教学中,以“中国梦”为统领,就是用“中国梦”的精神,既要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并能创新专业知识;还要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激发学习的政治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实现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以“中国梦”为统领,就是用近现代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史实,证明我们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知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产物,是历史的凝结与升华,并且,这一产物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从而增强广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激情,提升其理论学习、研究的自觉,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是要关注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关键要素。校园文化包括科研文化、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文化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国梦”统领,就是用中国的民族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用中国的民族精神对现有校园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悖的各种文化进行改造,从而消除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高校中造成的不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使整个高校校园发生可喜的变化,创造符合培养“两个百年目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校园环境。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10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理念: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月25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关于“中国梦”一系列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意识状况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应重点加强“中国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中国梦”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既可以有效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效果的双赢。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有图有像有声的教学。

第三,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自身成才之间的关系。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懈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发展平台

首先,加强校园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增加雕塑、书画、摄影等烘托爱国主题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起到励志的作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加强校史展览馆的建设,让大学生更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以“中国梦”为内容,通过影像资料、图书画片及名言警句等软装饰,展现“中国梦”的历史溯源及宏伟蓝图,让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中国梦”的校园物质文化中,接受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民族复兴”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大学传统和特色融入其中,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共同理想信念,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新的要求,使“中国梦”成为大学校园中充满着激励作用的正能量。

第三,加强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国梦”教育可以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落实发展

首先,高校应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学习参观活动。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高校应定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讨活动。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紧密联系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思想,通过社会调查,使广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

第三,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逐步引导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更多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 何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8).

[3] .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是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11

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11 月29 日,总结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并表示出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一种长期追求和达到的高度。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中国梦凝练为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梦表现为独立自由之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梦表现为富强民主之梦。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以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它为大学生不懈奋斗、努力拼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前尚存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还单纯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会议室等范围内,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脱节,仍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把“中国梦”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

第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的深化与系统化研究较为缺乏,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等方面尚存不少的研究空间。

第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理论界侧重于对“为什么教”即其必要性的问题的探讨,而缺乏对“怎样教”的问题的探讨,偏重理论研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尊重其具体规律,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规律。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又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就解释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内心要求独立与行为表现依赖性较强并存;自我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个性张扬但内心孤独茫然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对“中国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分析局势,深入研究,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再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网络传媒兴起等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就必须先搞好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和领悟,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中国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所以它能说服人,尤其能说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梦”的思想和理论,由他们学习、掌握之后,便可内化为其精神力量,也是其主观能动性。曾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梦”的理论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思想确立起来。

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育的形式划分,有口头讲述和文字传播;按教育的途径划分,有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按教育的范围划分,有普遍宣传和个别辅导;按教育的作用划分,有形象感化和启发引导。 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梦”的书籍,引导其自我教育,再进行必要的辅导,开展评议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举办知识竞赛,奖励读书优胜者,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以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举办“我的中国梦”等学习演讲,开展专题辩论等,真正将“中国梦”教育引向深处,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使“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其用自身行动去践行“中国梦”的实现。

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引发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在讲话中指出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大学生也应该享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落实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继承与发展多种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例如利用正式群体(学校政教部门、两课教育)和非正式群体(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功能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找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把“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此外,面对“中国梦”教育的现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样的传统载体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和开发现代载体,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尤其应注重对网络载体的开发和运用,拓展网络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真正做到把“中国梦”教育和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结合点,主动承担起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其践行“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国梦”教育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不应该仅仅融入在大学的两课中,更应该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是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而应将群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地进行评价。具体可以给每个大学生制定实现“中国梦”的成长记录袋,对每个学生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具体行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时地对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整理,汇总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对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做具体部署。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谓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郑永廷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文化强国梦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01-03

纵观中华民族纷繁灿烂五千年文明史,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两百年历史,可谓是最为波澜壮阔、最为灾难深重和最为思想纷争的,与之可以相比的也许只有春秋战国那个战火连绵、思想激荡的时期。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风雨飘摇,国家与人民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胁迫和自由民主思想的撞击,为了扭转落后挨打的局势,救国图强成了以后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懈的追求,但中国向何处去,始终是一个在理论中纠结、在实践中难解的题。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成了近现代以来一条主要的思想脉络。但马克思主义的横空出世,使西方资本主义恐惧的同时,却给中国送来了发展的指路明灯。

一、中国选择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是过往的时事,是不容纂改的,中国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外力的强制给予,十月革命只是治病的药引而不是治根的处方,医治中国病的处方还在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基因,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史的主导思路。不管是剧变还是当前的改革之坚,都没有抹去中国人民跨越发展、对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不管当年林则徐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目的都是希望不走西方资本主义走过的弯路,实现跨越式地发展,重振中华民族引领世界的雄风,这是国家梦,也是民族梦,更是人民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编制这个梦的“网”,从理论、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至科学发展观,都是这个梦的宏观构思和理论指南。然而历史发展是复杂的,并不是单线条的,正如思想是复杂的,不是单向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满了激荡起伏,社会主义旗帜也在东、西风的夹击中飘舞。西方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也日益从资本本位走向了社会本位,自由、民主成了世界通行的国际“绿卡”,市场经济席卷了全球,淡化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认的意识形态区分。当“个人不再是被剥削的奴隶而是自由的主体”已经形成历史共识之时,当“少数人的自由压迫,多数人的自由的时代”难以为继之时,人们的意志与个性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流,带动了市场上人际交往的无数条浪流在涌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并非界限分明,利益需求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人们的信仰甚至共识也显得多元化,共同信念的秉持似乎还很遥远。当西方国家尤其是以美英为代表的制度还占据优势时,当中国以两千年封建史与贫穷落后为崛起背景时,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在实践中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中国几代人的梦还有很多未解的理论值得去探索。

二、中国梦提出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全人类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背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列宁、斯大林是出于解放东方民族国家、创立新的国家制度而领导革命的;则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解放、救亡图存而引领第三世界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立场上,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出发的;“三个代表”着重围绕“建设怎样的党,高举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展开;科学发展观则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而谋划出一条国家长期持续发展的路线。这些理论都很宏大或是宏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都是社会精英在领悟、在倡导、在实践,而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出、行、住、穿,也就是当前流行的政治名词“民生”。当代的民生与民主不可分,民生应该是人民自主的日常生活,缺乏最广大人民的参与,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搭不上多少关系,理论即便再宏大、再诱人,最终人民的热情也会逐渐冷却,理论的武器就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实践的武器,不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理论只有被亿万人民掌握才会产生出铸造历史的合力。“中国梦”就是这样一种理论,既宏观也入微,既抽象也具体。每个人都有梦,每个人都做梦,所以梦能吸引每个人、激发每个人,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梦”是中国人乃至与中国有紧密联系的人的梦,而梦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现实条件。个人的发展不仅有关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也有关社会提供的平等机会,每个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又生而不平等,前者是从人格上讲的,后者是从先天条件和社会现实上讲的,我们不可能苛求每个人生下来的经济条件、身体素质、智力水准等各方面都一样,所以马克思说:“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我们只能希望社会能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让“下者”能有上的希望,也能让“上”中的懒惰者有能下的压力,这个社会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梦只是梦,缺乏落地生根、茁长成长的土壤。总理在履新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不论是怎样的财富创造者,是国企、民企还是个体经营者,只要靠诚信公平竞争,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这就是新一届政府为保证每个中国人具体实现梦想的铿锵承诺。

三、中国梦连接了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梦不是理论却可以包含理论,只有理论支撑的梦才可能是理性的梦,才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梦,否则就是“白日梦”、“空想梦”。党的新一届领导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中国梦,中国梦是否就有理论和现实实践作为支撑呢?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语境已进入了新的转折点,需要不断创新,具有时代化、大众化,如果仍停留在宏大叙事和创立时期的资本主义历史背景下,就会难以切入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而失去了足够的理论说服力。其次,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的“梦想”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但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多层、思想多元成了难以逆转的趋势。再次,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后,激发了我们民族沉睡已久的创富梦想的同时,无尽的物欲浪潮也难以阻挡地淹没了太多伦理道德和社会良知的光辉。怎么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延续我们民族文化血液里的优良传统、铸造新的社会信仰呢?我们不得不承认,理论缺乏说服力和亲和力,也就是理论欠缺大众化和时代化,人民对此其实也很困惑和盲目,迫切希望能够改变理论倡导与现实情况相扭曲或相背离的状况。中国梦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破土而出的,显示了新一届领导人对历史与现实卓越的洞见与把握,既朝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三化”方向推进,又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前进,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保持东方文明独有的底色,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血脉,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既不同于美国个人主义的梦,也不同于俄罗斯的强人政治梦,而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的集体主义融合于现代文明,以集体的智慧化于独具特色的“协商民主”。简言之,就是要以中国梦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这是一个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共产共富的梦,也就是人人拥有自己的财产和赖以全面、自由发展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探索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理论,也应该是探索每一个中国人自主、自立、自强的理论。但在中国梦之前,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理论灌输,而不是从下而上的理论自觉。中国梦把宏大的国家、民族梦与每个人联系在起来,从而使高高在上的理论更为广泛地接上了亿万民众的“地气”,喷发的能量也许只有历史能够说明与证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