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8:54

商业管理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篇1

二、商业管理视野中的进化论

人类始终坚信能够用知识来充实自身,以便协助人们更好地改变“自然发生的过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道理:必须了解市场的定性规则,从而有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结论的产生,我们都想要更优秀、更聪明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生存,就必须了解创新和差异化的力量,才能击败竞争对手,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客户提升出更多利益。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物种必须自身具备“有利变异”这种能力,这种有利变异是顺其自然发生的,可被称为自然选择的阶段。因为,伴随无竞争力物种的灭绝,差异化应有的创新才能继承并有了发展,于是,最终有奇异以及专业技能的物种得以存留。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变强,对抗,紧缺资源,进化及追随私人利益的表象,只发生在达尔文自然论中看到。对于商业管理,其升级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这一般意味着向更高层次的追求与过渡。然而,达尔文进化论中,“存活越艰难的地方是进化越迅速地方”向我们证明了对抗的压力给与了我们升级的动力。如今,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商业管理进化也必须产生。因为,当今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热,商业管理方式的提升,新旧商业模式的更新换代,都促使着我们更加进步。四、商业管理得以进化的要素开放性:于当今,经济逐渐全球化进行发展,区域以及全国、更甚全球的文化、经济及政治这些的发展,对于商业企业的未来发展而言,其即为机遇,或者为挑战。这些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严峻的态势,倘若那些企业仍只顾埋头苦干、与时俱进不了,没有办法跟随市场发生进化的行程,可能存在于市场进化之中被淘汰的一种危险。于是管理者应于商业管理之中,积极进行健全的市场监测机制的建立,大力重视市场变化,随时研究市场之中的潜在危机,做出合理的预警,使企业的发展没有障碍,才可抓住大好的发展机会。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如今的市场,其为日新月异改变很快的一个市场,竞争日益剧烈,进化速率逐渐变快,基于如此态势,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缺失的一些企业,一贯仅留下错失置于眼前的机会的某些遗憾,面对挑战没有办法。于是,企业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缺失,其较大程度地对市场跟踪及预警机制于企业发展之中具体作用的发挥造成影响。所以,商业企业的管理者除了需保持组织体系上的灵活性,还需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培养快速转变思想观念的能力,组员间通过积极的交流及合作,进行协调及配合,最终有效地提升全部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其为商业企业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有管理模式以及产品的创新。创新能力欠缺的企业无论指引市场前进方面,还是跟随市场变动方面,均有不同的问题发生。在企业生产的产者需求不相符之时,企业的全部

商业管理论文篇2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商业管理论文篇3

二、完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发展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掌握相对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手段,并促使企业可以切实的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虽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却缺少一定的专业化理论与技能,再不提高其自身管理理论技能的基础上,难以确保企业可以持续、健康得发展下去。在企业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都是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

1.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

不断的社会实践工作表明,传统的工商管理培训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与标准。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成为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当前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工商管理培训课程中,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工商管理配培训中,应积极的应用信息化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专业设备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此外,为了改善传统工商管理课程的单调与乏味,可以创新工商管理培训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或者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培训,激发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可以更好的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课程。最后,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中,还应重视工商管理理论内容的培训与指导,强化工商管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使参与者都能够重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进行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对于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否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是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必须让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端正其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态度。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细节工作中。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之前,企业应针对管理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态度进行实际调查,使管理层人员能够在明确了解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对企业长期发展会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再进行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使工商管理培训中有效的措施,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也要注意企业员工的接受态度,加强在企业内部的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识,促进企业员工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保证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内部建立教师审核制度,考察教师在工商管理培训中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授课经验方面是否符合工商管理培训的要求。在录用审核通过的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的组织培训活动,并鼓励其继续进行专业深造,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企业管理方面的全新动态与发展成果,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帮助企业引进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促使企业可以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效果的一种切实保障。因此,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

4.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

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模式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培训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人才聆听的模式,单调、乏味的培训模式,可能会使企业人员失去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积极性,被动的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课程,造成工商管理培训效率低的严重问题。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还应尝试采用笔试的形式,适当加入专业技术的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参与者接受培训后的成绩,通过考核成绩合理的将参与者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划分的考核层次,制定不同的工商管理培训方案。其次,企业还应定期对职工进行主题为“如何看待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问卷调查,时刻掌握职工的最新思想动态,结合员工提出的具体问题,对工商管理培训方案与课程进行完善,力求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能够符合企业职业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从而激发企业职业积极的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促使职工综合工作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5.企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企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职工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中,企业领导应积极的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的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活动,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入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使职工可以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切实感受到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进行的重视程度。其次,在定期进行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后,领导还应积极的组织每个参与者进行培训总结,形成一定规模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大家积极针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优点、缺点进行发言,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效率。因此,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会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商业管理论文篇4

1.若集合A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的拓扑维数;(5)F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3.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目前各家银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重要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房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房利润贡献度的分析、风险分析控制和资产负责管理,为客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强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继开通了电子邮件、公文传输、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4.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目标的一致是分形企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主动引导到制度设计中的结果。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成为所有员工都遵守共同准则。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用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性基础。

摘要:文章基于分形理论探讨了商业银行的管理策略。阐述了分形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结合分形的自相似、自组织、动态性等特点总结了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商业银行分形特性的管理策略建议。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忠庆,舒华英.电信企业的分形管理.中国数据通信,2004,(6):47-49.

2.刘忠庆,舒华英,谢文胜.电信企业实行分形管理的策略.中国数据通信,2005,7(2):59-61.

商业管理论文篇5

目前,有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都是模仿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而没有建立自身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创新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立足之地,不仅影响其长久的发展,也影响其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工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理论,所以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忽视工商管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在企业管理中,应加强企业知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2.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

由于企业只顾追求产品给其带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管理目标及其企业文化的宣传。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企业工商管理的要求也随之革新,要求企业不仅要为了利益而生产,还需考虑其具备的社会责任,并要有担当。将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不仅实现利益的收效,还能承担国家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是不可以的,要严格构建并实行国家企业管理的思想。

3.企业品牌化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企业间的管理与约束性也随之减弱,造成地域间产品样式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就需要企业应加强其自身的管理模式,并考虑其产品的样式及结构的革新。并为了能够在激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占用稳固的地位,企业应考虑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以此来增强企业自身的地位及效益。但有很多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考虑品牌的设计与维权,大量的生产与销售,只为一时的收效,从而忽视了品牌对其效益的影响。

4.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只顾大量的生产产品,而不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创新与改造,并形成了盲目生产的形式,而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从而忽视了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模式相结合的有效使用。而且,企业市场部不能将最新的市场需求情况及时的上报,造成企业无法适应性的跟随市场的脚步,从而导致其生产的产品无法销售,造成货品积压,不仅占用仓库位置也浪费了原材料。同时,企业对目前较为便捷的物流货运形式认识不够,也严重影响了其产品发货的速度。因此,使企业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据一席之地。

二、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1.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内容

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知识的管理与培训;并适时在实践中总结企业的管理知识,然后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用这种形式来加强员工间的团结,并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与自尊心,以此来加快企业的发展,实现知识时代的企业文化,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地位。

2.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应该加强员工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使用的原则,避免其“纸上谈兵”的现象出现,使员工学以致用。并加强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更新改进,创造其自身的产品品牌,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及收益。同时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适当的改变原有的一对多的层级管理模式,逐渐变革成扁平式多对多的结构模式,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商业管理论文篇6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盲目的生产产品,而忽略了市场的真正需求,造成量的堆积,质却没有得到提高,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没有达成一致,企业用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企业市场部不能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企业生产部对生产的产品没有改革和创新,生产的产品销量低,货品在仓库大量堆积,造成企业经济的亏损。

2.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部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顾追求产品给强企业带来的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文化传播和企业的管理目标。在新时期经济体制不断变化,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的到改革和完善,企业应该具备社会责任,不能盲目的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社会与公众的利益。把企业生产和党的思想紧密的结合,是企业在收获利益的同时,树立诚信,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企业管理进行管理,自觉遵循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3.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部门企业仍然实施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或效仿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加以改革和创新,导致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利益,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应该以知识理论为基础,把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为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奠定基础。

4.品牌化意识在企业没有得到重视

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管理也逐渐削弱,产品样式在地域之间变得模糊起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结构和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在管理上有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就应该有属于自身的品牌形象,来稳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地位。但部门企业树立品牌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品牌对企业效益的深远影响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

二、提高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对策

1.企业工商管理向国际化趋势发展

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企业树立品牌化形象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打响我国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建属于具有我国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火企业工商管理要实现国际化,就需要有广阔的国际意识和理念来实行企业实践和管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

2.加强我国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合理的监管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员工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市场的重要,企也的成功有优秀的员工的付出和努力,企业工商管理的制度是利、权、责的合体,也作为激励与惩罚的有效依据。企业管理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实施管理时有据可循,方便企业人才管理和推动企业的进步。

3.企业工商管理应注重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进行不断的维护。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营销、规划和管理。能准确及时的分析企业中存在的利与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企业应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加企业市场竞争的薄弱环节,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商业管理论文篇7

由于美国银行业和金融制度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无以伦比的地位和威望,研究其贷款理论演变将成为一种可靠的依托,这种演变经历了:

1.实票论和商业贷款理论。在历史上,美国的贷款实践仿效了英国银行业的模式。英国的理论被称为“实票论”,而其美国的变体则被称为“商业贷款理论”。这两种理论都认为贷款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并认为需要有资金的流动性,以应付预料不到的提款需要。因此,最好是只发放短期贷款,因为贷款理论认为,长期投资的资金应来自长期资源,如留存收益,发行新的股票以及长期债券。“商业贷款理论”的缺点在于:第一,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整个银行业务系统――虽然它可能适用于个别银行,以库存货物作低押发放一笔贷款,借款人只有把货物出售后才能清偿贷款。其二,如果借款人找不到买主,这位顾客也会借一笔款去完成这笔交易。这样,虽然个别银行可能预期贷款到期通常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而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则未必如此。再次,整个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在长时间中,可能影响个别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2.转换论。1918年,产生了H.G.莫尔顿的“转换论”,这一理论认为,把可用资金(存款)的一部分投放于二级市场的贷款与证券,可以满足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需要。流动性的需要增大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这些资产(包括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美国短期国库券等)。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增加了新流动性来源,并证明银行可以发放较长期的贷款,这样就延长了各种贷款的平均期限。但是,“转换论”也同样具有“商业贷款理论”的那种局限性,此外,贷款平均期限的延长会增加银行的全面流动性风险。

3.预期收益理论。1949年,赫伯特·V·普罗克提出了“贷款流动性的预期收益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稳定的贷款必须有适当的归还日期表,这个日期表以借款的预期收益或现金收入为依据。这一理论与先前的一些理论是一致的,但增加了宽广度。“实票论”认为银行应满足工商业的借款需要,“转换论”认为,如果银行的投资是高质量的,那么贷款的期限并不影响它的安全性。“预期收益理论”认为,稳定的贷款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归还期限与贷款的证券担保的基础上。这样,联邦储备体系就成为资金流动性的最后来源保障了。

二、现代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和程序

(一)贷款政策。

制定贷款的重要性在于为银行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信用标准,使之遵守各项法规,保证贷款决策一致性,向顾客和公众披露银行现行信贷策略的有关信息等,最终控制和调整银行贷款的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经营目标。制定适宜的贷款政策,银行需权衡以下因素:①银行经济的战略目标。贷款政策文件通常以一般性说明开始阐述银行的目标,以及贷款政策如何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②放款的三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大原则是最基本的因素。③资本状况。银行的资本起着保护存款账户资金的缓冲作用,资本的规模与存款的关系影响着银行能够承担风险的程度。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例较大的银行,才能承做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的放款。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某一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缩和放松,直接影响到银行放款利率的高低,必然对银行的信贷规模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⑤存款的稳定性。存款是放款的基础,存款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放款的规模。⑥服务地区的经济条件。稳定的经济环境要比受季节性、周期性波动影响的经济环境更利于银行采取积极和宽松的信贷方针。

根据以上考虑,一个典型的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政策应对以下内容作出说明:①有关借款和借款人说明。没有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就不能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书面贷款政策应该列出估计借款者及时归还贷款的意愿和能力所需的文件。完整的贷款记录应包括以下项目:借款者个人品格、借款用途等,核心档案还应收藏与借款者的通信、电话会谈记录、现场走访的详细报告和有关借款者的广告和报刊剪辑。为容纳与日俱增的记录卷册和有关文件处理问题,许多银行已经或正在转向记录档案电子计算机化。②贷款种类。贷款政策应当包括关于适当与不适当贷款的简要说明,应该拒绝不适当贷款,这些贷款通常带有某些投机因素。商业银行应当对贷款类别进行定期检查,因为贷款的分类受经济周期变动影响较大。③合格的抵押品。贷款政策应规定可充作抵押的各种抵押品及其额度。例如:以一批应收账款作抵押的贷款,其金额不得超过九十天期以上的应收账款的70%;以国家注册的法团债券、市政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作抵押的贷款,其金额不得超过市场价格的65%;负债不应超过原材料和制成品成本的60%.④对贷款集中化的限制。稳健的银行经营实践要求贷款政策对贷款种类、行为和地域的集中化方面作出某些限制,以减少整个资金运用的风险。⑤信贷额度。正式贷款政策应区分信贷最高限额、指导性限额(或内部掌握限额)、贷款承担额和循环贷款协议之间的关系。⑥需集体磋商的例外情况。具有同等能力的信贷主管人员。面临一系列相同的环境,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信贷决策。贷款政策文件不可能为处理所有此类问题都订立规则,但它应该包括某些一般性准则。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同有关部门磋商后才做决定。这些例外的情况包括:对原来没有往来关系客户的贷款;收购、兼并贷款;对新业务的贷款;本区域外贷款;对新业务的贷款;本区域外贷款;以价格跌落、不适销或不上市的股票作抵押的贷款;新业务的贷款,等等。⑦贷款定价。

此外,贷款政策最后文本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银行经营目标的说明;②贷款权力归属部门及组织原则;③银行现有业务的地域限制;④有关法律的考虑;⑤借款人的贷款承诺、清偿和业务量规模。

(二)贷款程序。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将遵循既定的程序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贷款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使贷款政策是得到最恰当的执行。贷款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贷款的审核与检查。这主要由贷款权力归属部门负责执行,目的在于保持贷款政策执行的客观性,其标准在于:确定贷款是否符合管理方针和法令规定;批准贷款的主管人员是否按照银行贷款政策办事;信贷档案是否齐全;贷款申请书是否说明抵押品的种类和金额;全部必要的债券利息是否完整无缺;还款来源是否象清单所列明的那样足以清偿贷款。具体而言,对贷款的审核与检查包括对借款申请书的审查和对贷款项目本身的调查。前者要说明:借款的目的和用途,银行通常要在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目的是否与贷款方针的要求相符;借款的数额,银行要审查借款人的借款数额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是否超过法定的贷款限额;借款期限;还款的方法及来源;担保的方法,银行通常愿意接受市场价格稳定、易销售的财产作为抵押品。后者的目的在于确定:该项贷款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或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贷款的利益;借款人的资信能力;合法人;放款规模。

2.签订贷款合同。如果银行信贷部门对借款人和贷款项目本身审查合格,则依双方协商内容最终将订立法律文本,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该合同书也将是未来有关纠纷和贷款具体执行的法律依据。这一合同将包括:①贷款总则,总则中规定贷款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贷款的基本要素;②贷款条件,银行为了保证贷款能够安全收回,对贷款企业的资金运用、生产管理、投资方向、投资数额等生产条件;③担保品的选择;④财务报告,为了准确掌握借款方的财务状况和贷款的使用情况,银行在贷款合同中通常要求借款企业在使用贷款期间,提供各种与贷款有关的财务报告和统计资料;⑤违约条款,主要是解决拖欠贷款或破产时的债务清偿问题;⑥还款方法,银行可能要求借款人一次全部还清贷款,也可能同意分期摊还。

3.放款的偿还。本环节涉及的结果有按期、提前、延期偿还和无力清偿四种状况。后二者将涉及到银行对借款者资信的评价和利息惩罚等问题,前二者可能会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4.有问题贷款的催收和注销。主要是涉及上述的后二种情况,银行应该采取补救措施。情况不良征兆的显现,要依靠银行对有关报警信号的敏感反应能力和既定应急方案,这些报警信号诸如:收到财务报表、支付报表或其他文件时间的不正常推延;来自其他金融机构有关借款者的意外贷款需要;借款者态度的变化(即:拒绝回电话或经常不在办公室);当地经营环境的变化(即大企业关门或加入新的竞争者);借款者的不负责行为(即旷工或过度的酗酒);透支额增加;借款者的企业发生罢工或其他停工事件;违法行为被揭发;对借款者的意外判决(即侵权赔偿或税款留置)。银行贷款管理者一旦发现这种潜在的违约风险,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使损失最小,任何拖延都会使损失增加。处理逾期账户总的原则是:争取借款人的最佳合作,抢先接管抵押品,主动与借款人合作使贷款得以偿还。对于确认无法回收的贷款应提留呆账准备金,但这并不意味着催收的停止。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贷款政策和程序规定了有关银行贷款业务的明确做法,但过分僵化的刚性规定将不利于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因此,银行应该鼓励有关员工对贷款业务的积极参与,具体贷款政策和程序也应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尤其是在银行内外部环境变动多端的情况下。

三、贷款的种类

贷款种类是银行制定贷款政策时的主要考虑因素。这种划分因标准不同而有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类,其一是按不同用途分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前者是为了经营企业的目的,后者主要是对个人。这类划分将在确定贷款定价时显示其作用。其二是根据贷款规定或条件划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抵押贷款。

1.信用贷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放款。这种放款可使借款人在不提供任何有价物的情况下取得贷款。获得追加资本,因而信用放款是一种资本放款。由于信用放款只凭借款人的信誉,因而银行对借款人必须熟悉,并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这种放款的利率较高,并且附加一定的条件。例如,要求借款人提供企业资产负债表,并说明经营情况和借款用途等,这样,银行便可以通过这种放款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其种类主要有:①普通限额贷款。一些企业常常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限额,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②透支放款。对这种放款,银行与客户之间没有书面协议,往往凭客户与银行之间存在的默契行事,特别是对信用较好的客户,银行经常提供透支上的便利,这种便利被视为银行对客户所承担的合同之外的“附加义务”。③备用贷款承诺。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银行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其费用率通常相当于限额未用部分或全部限额的0.25%-0.75%.④消费者贷款。消费者放款是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主要包括:借款人的职业;借款人的生活收支状况;借款人的财产状况;借款人的品德。⑤票据贴现贷款。票据贴现贷款,是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可贴现的票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期票、银行本票和汇票等。目前商业银行贴现业务已扩展到政府债券。

2.担保贷款。其产生源于:①借款企业的负债率较高,显示出其财力脆弱;②借款企业没有建立起使人满意的和稳定的收益记录;③借款企业的股本未能销售出去;④借款人是新的客户;⑤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⑥贷款的期限很长,等等。然而有时银行并不寻求担保,而是借款人主动提供担保,这时借款人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优惠利率待遇。根据充当担保物的不同,担保贷款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担保品贷款。充当担保的可以是:股票和债券;保函、商品、地产、人寿保险单、汇票、本票以及其他物权凭证;第二、甚至第三抵押权,等等。由于后一类担保品一般都缺少作为合格贷款担保所必需的条件,银行一般不愿接受。担保品在未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补贷款损失,往往取决于担保品的质量,银行当然要选择质量高的担保品。影响担保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是否稳定;是否容易销售;是否易于保管;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技术是否复杂。由此看来,商品最适合于作为担保品,有价证券次之,不动产最差。按照银行对担保品取得的权利的不同,担保可以分为:①取得留置权。银行扣留债务人的财产直到他欠银行的债务还清为止。②取得质押权。其内在规定性与留置权略有不同:其中之一是,在质押方式下,受质押人(银行)在债务清偿前拥有全部占有债务人用作抵押财产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受质押人还有出卖该财产的权力。与留置权不同的是,质押权是一种特别赋予的所有权。③抵押。拽债务人将其拥有法定权利或衡平法权利的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债权人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对财产拥有衡平法权利的人,最多只能要求从这些财产中取得赔偿,而无权出售它们,因为他不是财产的所有者,银行应注意此点。在抵押方式下,受抵押人(银行)对财产有特定的权益并有出卖权,银行的抵押文件一般载有变卖担保品的明确规定。

另一种是保证书担保贷款。指由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放款。保证书是保证人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签约性文件。保证书担保放款的实务操作通常比较简单,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模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由于保证人替借款人承担了实际的部分义务,因而成为这一贷款方式的特色,其权利和义务将成为贷款政策的重要内容。保证人的义务总是发生在债务到期时,即从债务到期日起保证人就负有义务,当主债务人无力清偿债务,或者只能清偿部分债务时,保证人必须保证全部债务得到清偿。在下列情况下,保证人的责任得到解除:已付款;订立放宽贷款期限的协议;保证合约发生变更;主要合同发生变更;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改变。保证人不同,保证书的出具程序也是不同的;银行在接受时必须对股份制、合伙制、单个制公司等加以区分。保证书在银行陈述虚伪、保证人出于误解、保证人受到不正当的影响三种情况下失效。

四、贷款定价

贷款利率即贷款价格。贷款利率的确定需考虑下列因素:央行贴现率;放款期限;存贷利率;放贷利率风险;管理贷款成本;优惠利率;银企关系。其中的基础是对风险的分析,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信用风险。对这种风险的分析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简称6C):①品德(Character)。指个人或企业借款者对其所欠债务是否愿意归还,一般通过考察其过去的资信情况,了解谁介绍他来借款以及通过同借款人面谈来做出谈判。②经营才干(Capacity)。主要是通过审查其财务报表,看其资金的流入流出是否正常,以及经营业绩怎样。③资本(Capital)。指借款人财务报表上的总资产总负债情况、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相抵后的净值,即借款人的财富状况。④担保品(Collateral)。指借款人用作借款担保品的质量。⑤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人在经济衰退及其他事件中的脆弱性,或说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的还款能力。⑥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能否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此外,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对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注意,这些报表毕竟是反映着企业的过去,因此应用时要作信用调查,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近几十年来,还发展了许多观察企业经营的方法。如1977年由阿尔曼等人提出的Z分析模型,使用了五个比率:X1为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X2为留成利润与总资产比率;X3为支付利息及税款前的收益与总资产比率;X4为股票的市场价与总负债值比率;X5为销售收入与总资产比率。因此:

Z=a1×X1a2×X2a3×X3a4×X4a5×X5,

(其中,Z代表企业经营状况,a为各项资产的信用权数(或系数),利用统计方法求出系数后,

Z=1.2X11.4X23.3X30.6X41.0X5,

若Z<2.675,则该企业将有很大问题;若Z≥2.675,则说明企业经营良好。

2.利率风险。目前,防止利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浮动利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浮动利率,定期调整。

3.搭配不当的风险。一是利率与时间搭配不当,短借长用,形成损失。二是币种搭配不当,形成汇率风险。对国外放款,常常涉及不同货币的汇率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远期交易为抵销此种风险提供了可能。

贷款定价的目标在于确保预期收益率的实现。为此,银行贷款管理者必须考虑发放贷款的预期收入、给借款者提供资金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下列简单公式可以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贷款收益-贷款费)/应摊产权成本=税前产权资本预期(目标)收益率

其中:应摊产权成本=银行全部产权资本对贷款的比率×未清偿贷款余额

商业管理论文篇8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在外延上可以包括对个人的财富管理和对企业的资产管理。

(二)财富管理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的区别

“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财富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个人和机构的财富,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理财”,但有区别于一般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的出现划分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两个不同的理财业务时代:一个是早期的理财业务时代;另一个则是经过发展与改进的成熟的理财业务时代——财富管理时代。

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属于早期的理财概念,它的营销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分层、差别化服务培养优质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财富管理业务则是以客户为中心,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根据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要,这些金融机构成为客户长期的财富管理顾问。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的理财业务。

财富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理财业务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其一,从本质上看,财富管理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目的是为客户设计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以满足客户的财务需求;而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的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

其二,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它的主体众多,不仅限于银行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推出财富管理业务。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多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

其三,从服务对象上说,财富管理业务不仅限于对个人的财富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对象较广;而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处于理财业务发展的较早阶段,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类金融产品推出,主要指的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打包,服务对象多为私人。财富管理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主体众多”以及“服务对象较广”,使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成为理财服务的成熟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内容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品种丰富,品牌各具特色,然而服务内容大多类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账户管理服务。利用银行便利的短期融资条件和先进的电子清算系统,为客户提供存取款、投资、贷款、结算、智能转账等服务。这是财富管理服务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对于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这些服务基本上免收服务费用。

账户管理服务是以信用卡作为载体的。现阶段招行“金葵花”理财也是紧密结合其领先国内同业的信用卡的技术优势,同时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条服务渠道配合推出的。财富卡体现了财富管理业务的第一大要素——资金集中,财富卡的推出一方面推进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消费、透支等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其次,交易类服务。这是目前银行用来吸引客户的主要财富管理业务,也是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强项。包括人民币理财业务和外汇理财业务。

(1)人民币理财,是指银行用散户集合的大基数本金购买收益高于普通凭证式国债的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收益更高的产品。由于银行在操作上涉及了一些普通投资者无法投资的业务,像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等,其预期收益率一般高于传统的短期储蓄存款。中行、工行、建行最近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起点金额都是5万元,收益各有所不同,但利率都高于相应期限的储蓄存款。

(2)银行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交易平台和金融衍生业务的交易资格是其能够设计出丰富的外汇理财产品的前提条件。外汇理财产品实质是银行利用衍生产品交易帮助客户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外汇理财业务一方面有利于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留住外汇存款客户;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技术、人力、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外汇理财业务潜力,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再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银行依靠自身在资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以及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投资建议、金融咨询等一系列的理财顾问服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是财富管理的高级阶段。其实施载体是一对一、一站式的客户经理服务。提供的是针对客户的预期收益率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所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财富管理计划。财富管理计划中为客户设计的投资产品多为银行特有的金融产品,如储蓄、外汇买卖,以及银行的各种国债、基金、保险产品。

第四,各种优先优惠措施。这是银行为稳定财富管理客户资源、争取更多的客户而设计的附带服务,可以视为餐前小食、餐后甜点。这些服务均是免费提供。作为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一般可以享受到优先办理各项业务,优先提供各种紧俏投资理财产品(如预留国债额度),享受多项业务费用减免等服务。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多属于社会中高级收入阶层,这些彰显身份的优惠服务和贵宾待遇对他们来说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

最后,企业资产管理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资产管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为企业提供日常财务监理、资金调拨等账户管理服务,以及为企业兼并收购、债券及票据发行、基金托管、工程造价咨询等提供顾问服务。

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银行风险管理有了新的内容。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奉献。其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

(1)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头寸蒙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价格的波动风险及金融产品价格风险等。

(3)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规章制度),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行内的征信系统,是财富管理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从财富管理业务下游的客户端来说,由于财富管理业务中的短期融资业务离不开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征信系统,便于商业银行选择优质的目标客户,减少融资性业务的风险。

首先,从整个市场环境上说,要动员整个社会的资源,建立一套系统的自信调查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上海等一些地方近几年对此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应当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的范围,由中央银行、财政税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共同配合,并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合作,建立健全的消费信贷保证体系。通过各种监控保证措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化解风险。

其次,针对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应当全面整理客户资料,筹组和完善行内征信系统。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兼业合作的同时,做到咨询共

享,利用合作机构的客户信息,扩充行内的征信系统。

四、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上。按照有关规定,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理财方式都不允许承诺最低收益,而商业银行在最初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时,为了吸引客户,所推出的理财产品普遍以保本、收益保底来招揽客户,过于强调对“保底收益”的承诺。这就要求产品发售银行必须在瞬息万变的债市和票据市场上,具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否则将会使银行被迫承担价格与利率波动的相应风险。同时,产品的同质化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家银行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断走高。收益率持续走高的理财产品需要在市场上找到足以支撑的投资组合,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亏损的差额就必须由银行自己承担。

防范和管理市场风险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注意财富管理业务创新中蕴涵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先将市场风险的监管对象延伸到由本币到外币,由境内到境外,由表内到表外,由简单产品到复杂的衍生产品。其次,在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自营与、前中后台之间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带。特别要将商业银行开立在中央结算公司的自营资金账户和代客理财资金账户实行严格的分离,建立风险防火墙。此外,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的向客户披露财富管理业务中各项创新产品可能发生的风险,不要误导客户,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除了在业务操作办法和制度中予以防范外,需要从风险总量上予以控制,制定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额度管理制度,即确定某项中间业务能够承担的风险总额。该风险额度的确定应当与该业务在一段时期内的收益水平结合起来考虑。

五、财富管理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对员工下达一定的客户数量指标,按任务完成情况来评判员工的业绩。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了只重客户数量、不重客户质量,大批招揽客户的局面。这从表面上看是扩大了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实际上却无形中加大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从业务的操作风险角度看,这一业绩考核机制不符合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富管理业绩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是直接面对客户的营销服务部门,具备资源整合的功能,而不是用来推销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产品。因此,银行考核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标准不是拉存款数和拉客户数,而应当是销售各种理财产品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数。这样,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客户的需要推荐产品,客户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总之,对于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考核适宜直接和其效益挂钩,在按照区域、业务和客户三种进行考核方式中选择按照客户贡献度来考核,并同具体业务经办部门区别对待。

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和完善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授权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权限和财富管理业务评审小组。该小组可由相关业务处室的专家组成,对新的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进行全面评估与审核,寻求客户利益、特点与产品的最佳结合点,使财富管理业务给银行和客户所带来的风险最小化。特别是对于涉及到有关个贷方面的操作,要充分考虑其从审批、发放、跟踪管理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的遵循性要求,努力实现全程电脑规范化管理操作要求。

六、加强兼业合作的风险管理

从业务合作方看,应当加强财富管理业务中的银证、银基、银保、银信等兼业合作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上游的理财产品端来说,其风险主要体现在兼业合作上。

兼业合作一方面带来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应当在兼业合作方之间建立一个防火墙,将风险有效隔离在商业银行之外,从而有效的预防跨行业风险传染。

(1)银证、银保联合,以及银行同基金、信托合作开发理财产品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掌握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本身所具有的风险。

(2)其次,要全面了解作为合作方的有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的资信,以及具体的经营、盈利情况。

(3)再次,要对合作事宜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合作时银行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和所期望的利润。

(4)在进行兼业合作之前,应当明确商业银行在合作中的地位,规定商业银行在合作中的职责,同时明确规定财富管理业务产品出现意外时商业银行的责任有哪些,防止发生跨行业风险传染。

(5)财富管理业务的兼业合作还应当重视合作中和合作后的监管,监督资金的流向,防止合作方挪用资金,阻止合作方违规操作;同时通过事后监管,了解客户对理财业务的反馈意见,为兼业合作的继续开展打下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才刚刚起步,面临着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正确的市场定位,从客户价值最大化出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设计财富管理业务产品,注重风险防范,推行财富管理中心加财富管理专家的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服务,分阶段、稳步的推进财富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摘要】“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近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人们希望借助财富管理服务,在资金供应上寻求安全与保障,在投资决策上得到专业建议。同时,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为开展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为此,研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富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04-22.

商业管理论文篇9

二、商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分析

借喻于自然生态理论,JamesF.Moore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体间的关系和各生物体处理这种关系的做法与商业世界中的企业很相似”。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新管理模式———“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商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简称自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构成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员共同制定系统运行规则(协议),在遵守此规则(协议)下各单位成员相互竞争和合作,在系统内部创建条件形成超循环,从而实现商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进化。自组织管理模式:A和B在遵守系统协议的情况下合作与竞争①通过共同制定系统规则(协议),促使商业生态系统在内部创造并形成自组织的条件。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形成自组织的条件包括了“开放、远离平衡态、涨落和非线性作用”。根据笔者的研究,这四个条件是可以满足的。其中涨落和非线性作用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它们必然存在。②通过共同制定系统规则(协议),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形成进化发展所需的序参量。根据Haken的观点,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并且能够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它就是序参量。在实际操作中,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各单位成员在不断的“竞合”中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协议、规则和惯例等,这些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序参量”,这些“序参量”促进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同时这些“序参量”(协议、规则和惯例等)反过来又规范着各个单位成员的行为。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序参量产生于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相互碰撞。因此,主管部门(比如协会组织)或是主导企业(比如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在制定系统规则(协议)时应该充分听取并让下属各单位或合作企业参与共同制定,而不能关起门来单方面决策。③在共同的系统规则(协议)下,系统内各个单位成员相互竞争和合作,减轻了主管部门或主导企业的管理压力,系统运行更加高效有序,商业生态系统得于良性快速发展。宏碁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施振荣先生提出并积极推行的联网组织理念正是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在遵守集团协议的条件下,各集团成员可以在不报总部审批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的合作和调整。

三、案例分析

本文以广州太平洋电脑城为例说明自组织管理模式的应用。广州太平洋电脑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是全国重要的IT产品集散地,汇聚了全世界各类品牌的电脑产品、数码产品及各种配件等,1000多家商家云集于此,档次种类齐全的各种产品吸引着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及亚洲各国的顾客,每天光顾的消费者数以万计。笔者通过长期实地考察和与众多商家的交流发现,太平洋电脑城看似一个松散杂乱的批发零售市场,其实内部隐藏着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即本文提出的自组织管理模式。首先,广州太平洋电脑城是一个IT产品和服务销售的商业生态系统,其次该电脑城内部具备并形成自组织进化的条件。

1.广州太平洋电脑城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

根据笔者的研究,一个企业网络是否是商业生态系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网络内各参与企业的生态位分离;二是网络内各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联结形成价值网;三是物质、信息和能量等在这个价值网里能够顺畅流动。首先,笔者调查发现,商家进入太平洋电脑城经营主要基于两个认识,一是社会流行趋势,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很受欢迎,所以现在经营Iphone和Ipad及配件的商家特别多;二是商家自己的特长,因为有些商家老板本身就是电脑极客,对他们来说,切入自己擅长的领域既有趣又有利,当然这种情况可能会随市场的变动而发生转移,比如,有些商家可能发现,经营同样产品的摊位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转移经营重心或退出电脑城经营,所以,其结果是不同的商家经营着不同的产品,也就是说,太平洋电脑城内部的商家实际上生态位是分离。其次,太平洋电脑城主要集中于经营计算机产品、手机、数码产品、各种配件、办公设备及相关服务等,不同商家经营着不同的产品,比如有商家专注于经营计算机CPU,有的专注于经营电脑机箱,有的专注于经营电脑显示器,虽然商家间经营商品会有一定的重叠性,甚至很强重叠性,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并不存在两个经营商品完全重叠的商家,比如即使是经营手机及配件,一个商家也不可能销售所有的手机和配件,毕竟手机品牌和型号非常多,所以商家间的相关性是很强的,他们不仅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更需要相互间的合作,比如装配一部电脑,不仅需要CPU,也需要机箱,还需要显示器等。最后,经营生态位的分离造成了商家间必须频繁地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是几乎无障碍的。每天太平洋电脑城开门营业,就有不少商家业务员抱着一大叠的报价单穿梭于其它商家,把本商家经营产品的今日报价知会相关商家,即使你没收到这个报价单,一个电话过去立马了解。比如,一般来说,商家并不会备齐电脑的所有部件,当消费者需要购买时,商家在与消费者确认好订单后,能很快在到各个商家处拿货,迅速备齐所有部件。所以,当你光临该“商业生态系统”时,你会发现商家们在不断地进行着产品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

2.广州太平洋电脑城具备形成自组织的条件

如前所述,一个系统要能够自发组织起来,形成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开放及开放达到一定程度、远离平衡态、涨落和非线性相互作用。广州太平洋电脑城生态系统满足自组织进化的条件。对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来讲,系统内的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是其固有属性,太平洋电脑城生态系统也一样。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形成自组织的其它两个条件:开放和远离平衡态。①开放。太平洋电脑城是一个充分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几乎是任何人只要交上一定的场租费就可进入该市场经营;其次,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前往购买;还有商家必须不断与外界(比如厂商和广告商等)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交流,才能维持正常运行等。②远离平衡态。判断这个条件是否满足的方法是研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匀一致,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问的差异越大,体系离开平衡态就越远。前文提到,太平洋电脑城内部虽然有竞争,并不存在两个经营商品完全重叠的商家,这种经营生态位的分离造成了商家间必然频繁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因此太平洋电脑城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3.自组织是该销售点的运作模式

自组织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内的各成员共同制定系统协议,在遵守此协议的情况下各成员相互合作和竞争,实现自组织发展。太平洋电脑城生态系统正是在自组织管理模式下运作的。首先,太平洋电脑城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具备在内部形成自组织的条件。同时市场管理部门为了规范商家的经营,会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比如不能经营等,除此之外,该销售点不同摊位间在长期经营中也形成了一些无形的习惯,比如内部相互调剂产品)等。这些规章制度和习惯等构成了主导太平洋电脑城商家发展的序参量。其次,太平洋电脑城的经营主体是各个商家,而不是市场管理部门。这与协同论的观点是一样的。因为协同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系统的运作或动力不是来自系统外部或系统的最上层,而是来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商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优点

①能够很好地处理企业专注和多元发展的平衡。企业需要专注,同样也需要多元发展准备。如何处理企业专注和多元发展的矛盾呢?本文提出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商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前面的案例中所提到的消费者购买电脑的例子,通过自组织管理模式,每个商家有效地平衡了多元发展与专注。②能快速反应市场的变化。有着共同制定的“序参量”的约束下,商家们可以随时合作,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成本极低,充分体现了高效率。③较低的管理成本支出。本文案例中,管理单位仅仅是制定相关经营规章制度、协调和收取相关场租费,而经营的主体是各个商家,所以其管理成本必然很低。

商业管理论文篇10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商业管理论文篇11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商业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逐渐加大。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大约2000多幢高级宾馆和写字楼,800多家大型商场,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级宾馆、饭店都设有蒸汽系统。根据我们对二十多幢商业建筑的能耗调查统计,设有蒸汽系统的商业建筑每年仅锅炉的燃料费用就接近60元/平方米,现有商业建筑的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就高达225亿元人民币。

宾馆类建筑的蒸汽系统主要由蒸汽源、蒸汽输配系统、蒸汽用户三部分组成。蒸汽源一般为蒸汽锅炉。使用燃料各有不同,包括:燃气、燃油和煤。蒸汽输配与回收系统包括蒸汽由蒸汽源输送至用户和部分蒸汽凝水由用户处回收至蒸汽源两部分。蒸汽用户一般有以下四个:第一个是建筑内所需生活热水,通过与蒸汽换热的方式提供;第二个是是空调和供暖系统在冬季时使用的热水通过与蒸汽换热提供;第三个是洗衣房,使用蒸汽熨洗衣服;最后是厨房,使用蒸汽蒸煮食品和消毒餐具。此外对于一些采用吸收式冷机的商场、饭店,蒸汽系统还提供溴化锂吸收式冷机运行所需的高压蒸汽。对于医院,蒸汽系统还提供蒸汽供大部分医疗室消毒器械使用。表1显示了北京市几种不同的商业建筑的蒸汽消耗各成份比例。

表1:北京市几种不同的商业建筑的蒸汽消耗各成份比例(%)

生活热水空调采暖洗衣房、厨房消毒用备注

宾馆1215821--夏季用吸收式冷机

宾馆2483022--

医院4032208

2蒸汽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节能潜力

通过对北京市商业建筑中蒸汽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蒸汽系统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同时也反应了蒸汽系统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商业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能耗。从我们对北京市近10栋宾馆、饭店和医院的全面测试和统计可知,这些商业建筑的全年运行能耗平均大约是188kwh/m2.a,而气候条件大致相当的日本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全年能耗大约是135kwh/m2.a,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宾馆的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这其中,空调能耗占到50~60%,而其中设计到蒸汽系统的建筑结构冷、热能耗又占到空调能耗的40~50%(如果夏季采用吸收式制冷,冬季采用蒸汽换热采暖和空调)。

*同类型的的商业建筑之间的能耗也有较大差别。图1显示了北京4家四星级以上宾馆的全年每平方米耗燃料量,从图中可看出耗燃料量最高的商场比耗电量最低的商场能耗高出将近2倍。

从蒸汽系统的凝水回收系统运行情况看,各个宾馆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蒸汽凝水中含有大量的水的显热,因此凝水回收率越低,系统的能耗损失就约大。图2显示的是我们调查的北京市几个宾馆、医院的蒸汽凝水回收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一些宾馆蒸汽凝水回收率达到80%以上,凝水回收效果较好,而还有一些系统的凝水回收率低于20%,且大部分蒸汽系统的凝水回收率较低。

图2北京市宾馆蒸汽凝水回收率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节能改造项目竣工,这些改造项目都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说明商业建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例如在亮马河大厦,提高蒸汽凝水的回收率和减少二次蒸汽的产生等技术手段,一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80多万,所需的投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可回收。

上述分析表明,中外对比、同类建筑的对比和商业建筑成功的改造实例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建筑蒸汽系统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蒸汽系统节能改造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蒸汽系统节能的途径和方法

蒸汽系统包括蒸汽输送系统,蒸汽用户,蒸汽凝水回收系统。因此蒸汽系统节能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下手。从调查情况看目前高压蒸汽输送系统其输送效率较高,节能潜力较少;而蒸汽用户的节能潜力则主要体现在空调用户如何有效的利用冷、热源上,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所以目前蒸汽系统的节能则主要体现在蒸汽凝水回收系统上,即如何提供凝水回收率和减少系统的二次蒸汽产生。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运行水平

*对运行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思想品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觉悟,尽职尽责地运行管理设备。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职员、工人行为,这是实现良好运行管理的客观保证。

*对职工、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有益于改善他们的工作,减少能耗。

末端蒸汽用户的节能意识也对蒸汽系统的能耗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北京市某宾馆的洗衣房,洗衣房的工作人员为了工作方便,大部分用汽设备(如熨烫机等)都采用无疏水阀运行,这不仅使得整个洗衣房的蒸汽凝水温度偏高,造成了大量的二次蒸汽损失,同时还使一部分动力蒸汽也由凝水管道排到室外,造成了大量的能耗损失。

3.2提高系统设备的管理运行水平

这主要体现在

*对设备进行严格管理、合理使用,确保使之高效运转。

*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换低效设备,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建立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节能措施,确保节能改造工程的节能效果,防止徒劳无功。

由于设备老化造成的蒸汽系统的能耗增加,在我们的测试调查中经常发现。如北京市某四星级宾馆,其凝水箱内凝水长期硬度检查不合格,被迫再度软化或者就地排走,造成很大的能源和经济损失。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一台生活热水用的壳管式蒸汽热水交换器的内管破裂,使得大量的未软化的生活热水直接进入蒸汽管道回到凝水箱而造成的。

此外采用合理的蒸汽凝水回收系统也是减少系统能耗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宾馆B和D的凝水回收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宾馆B中对蒸汽凝水进行了多极预冷,才进入凝水箱,即蒸汽经以及换热器换热后,得到的温度较高的凝水再和二级换热换,使其温度进一步降低。这样避免了大量的二次蒸汽损失,而且温度较低的凝水也更容易打回锅炉房。宾馆D中则将锅炉补水直接打到凝水箱中和凝水混合,降低凝水箱内的凝水温度,这样也避免了能耗损失。

图3宾馆B中蒸汽系统简图

图4宾馆D中蒸汽系统简图

3.3节能新技术的推广

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是商业建筑节能的关键。适合中国商业建筑的节能的方法并不是建造一两幢新的商业建筑来展示新技术,而是通过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手段对现有商业建筑的改造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蒸汽系统自身的特点来看,蒸汽系统问题最大的地方是蒸汽凝水回收系统。目前一种射流-喷射泵系统非常适合于代替蒸汽系统中蒸汽热水换热器。它采用的是将蒸汽直接喷到需要加热的水中,通过混合来达到换热的效果。由于它不存在凝水回收系统,固避免了目前蒸汽凝水回收系统中的大量问题。但由于它将处理过的软化水直接喷到了未处理的热水中,其增加了锅炉房处理软化水的费用。

如下是喷射泵系统与传统的板式热交换器的运行能耗费用比较:

初始条件:

1.采用燃气锅炉,燃料为天然气,价钱为1.8元/m3,热值为44175kj/m3,锅炉效率93%

2.都提供4公斤压力的蒸汽,温度为143.4,蒸汽热值为2732kj/kg

3.自来水价格为3元/吨,软水价钱为5元/吨,自来水水温为15℃,热值为62.85kj/kg

4.生活热水供应水温为60℃,热值为251.4kj/kg

5.板式换热器的凝水温度为70℃,热值为293.3kj/kg

计算步骤:

1、采用FTS系统生产1吨生活热水所需耗费

(1)耗蒸汽量

设生产1吨生活热水的蒸汽耗量为Gsteam,由:

Gsteam×2732+(1000-Gsteam)×62.85=1000×251.4

可得蒸汽耗量为:Gsteam=70.64kg

(2)耗燃气量

由于FTS系统无凝水,所以生产1吨蒸汽所需燃气量为:

1000×(2732-62.85)/(44175×h1)=64.97(m3)

所以生产70.64kg蒸汽需燃气量为

Ggas=64.97×70.64/1000=4.589(m3)

(3)耗自来水量

从上面计算可知消耗自来水量为1000-70.64=929.36kg

(4)耗软化水量

消耗软化水量为70.64kg

(5)总费用

总费用为:4.589*1.8+929.36*3/1000+70.64*5/1000=11.40(元)

2、采用蒸汽-热水换热器生产1吨生活热水所需耗费

(1)耗蒸汽量

设生产1吨自来水的蒸汽耗量为Gsteam,认为换热器换热效率为1,由:

Gsteam×(2732-293.3)×=1000×(251.4-62.85)

可得蒸汽耗量为:Gsteam=77.32kg

(2)耗燃气量

设凝水回收率为X(以下计算数据基于X=100%)

生产1吨蒸汽所需燃气量为:

{1000*(1-X)*(2732-62.85)+1000*X*(2732-293.3)}/(44175×h1)=59.36(m3)

所以生产70.4kg蒸汽需燃气量为

Ggas=59.36×77.32/1000=4.589(m3)

(3)耗自来水量

从上面计算可知消耗自来水量为1000kg

(4)耗软化水量

消耗软化水量为77.32*(1-X)=0kg

(5)总费用

总费用为:4.589*1.8+3*1=11.26(元)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1)在采用喷射泵系统时,系统运行费用仅比采用换热器+凝水回收装置系统在凝水回收效率为100%时的费用高出1.2%

(2)采用相同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当换热器+凝水回收装置系统的凝水回收率为87.9%时,所用费用与喷射泵系统相同。

此外喷射泵系统还节省了凝水回收系统的初投资。

由此可见喷射泵系统是一个值得在蒸汽系统中运用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商业管理论文篇12

一、数字电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1、美国数字电视的现状

1998年10月28日,由一家名叫HARRISCORP的公司出资,大约24家电视台让美国观众在选定的地点观看了数字化高清晰度和高保真环绕声的约翰.格伦历史性的重返太空之旅的电视现场转播。[1]这是美国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1998年11月1日全美国38家开路电视台同时开播数字电视节目,到当月底增加到44家电视台,分布在23个广播电视市场,其覆盖范围占全美国家庭的37.4%,即3700万,其中28家电视台在纽约、洛杉矶、费城、旧金山、波士顿、达拉斯、华盛顿、底特律等10个最大的广播电视市场。[2]美国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CEMA)主席GARYSHAPIRO用“这回是我们的人登上了月球”来概括这场由日本自70年代开始、美国在80年代接手的电视传输走向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30年历程。[3]

如果30个大广播电视市场上联播网的附属台都能在1999年11月1日转播数字节目的话,其覆盖率可以达到50%,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现在的计划是到2006年,所有的开路电视台都将播出数字电视节目,现在的模拟电视频道届时将归还给政府。[4]

FCC主席威廉.肯纳德认为,关于数字电视,至少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基本认识:第一,“它正在发生”,“我们所卷入的是一场全球性的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转变,这是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广播电视当然不能独自停留在模拟世界里。”第二,“没有人知道它将会怎样”,许多的产业将卷入其中,许多的市场可变性存在。[5]

(1)美国的媒介环境与新传播技术的渗透情况

目前全美国共有无线(开路)电视台1576余家,有线电视系统11600多个;1999年广告商投放在电视联播网上的广告费超过一千四百万美元,地方电视台的广告投放则近一千三百万美元[6]。这是一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产业。尽管如此,业界对于数字电视何时才能真正进入市场仍然心中无底。参照其它新媒介技术在美国的渗透速度,彩色电视机用了22年才达到85%的普及率,VCR用了16年,CD花了13年才覆盖68%的市场,1996年美国家庭拥有新媒介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程度并不十分理想(参见表1),这显然与FCC在从1998到2006的8年内推进数字电视的时间表有相当的距离。

[表1]1996年美国家庭拥有新媒介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比例[7]

-------------------------------------------------------------

电视98%

电话95%

遥控器90%

家用录象机80%

基本有线电视频道62%

电话留言52%

COMPACTDISKPLAYER42%

立体声电视40%

视频戏机40%

家用电脑37%

MODEM21%

CAMCORDER19%

投影电视9%

卫星接收器4%

VIDEOTEX3%

家庭传真2%

激光影碟机1%

-------------------------------------------------------------

(2)美国数字电视:现状与计划中的未来:广播业者、制造商、政府

数字电视的开播并不标志着所谓“数字电视技术革命”成果正式进入美国家庭。由于目前播放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电视台,是在原有的模拟电视频道之外使用FCC批准的专用频道(DTVCHANNEL)来播放另外一套数字信号节目,而数字信号与目前家庭广泛使用的模拟电视信号接收机并不能兼容,除非购买数字电视接收机或者在模拟电视接收机上加一个价格不菲的信号转换器(机顶盒),否则并不能收看到正在播放的数字电视节目。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的“数字电视”浪潮,还是业界自己的事,远没有进入社会。

但对于业界而言,尽管业者都在准备迎接所谓数字化浪潮,但到目前为止,可供播出的数字式节目仍然少之又少。大多数开播数字节目的电视台,其节目来源无非是对一些电影和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和其它旧节目进行数字化转换,鲜有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新节目。ABC在1998年11月1日,即数字电视开播第一晚,播出的是720P的“迪斯尼奇妙世界”,以后每星期天晚上都在数字频道上播出这个系列节目,以及在每周的黄金时间推出一些数字式的电影。CBS在98年11月18日开始播出黄金时间电视剧“ChicagoHope”。NBC则在99年春天开始播出数字式的深夜谈话节目“TheTonightShowwithJayLeno”。PBS是唯一宣布计划制作原始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的电视机构,在1998年11月9号开始“数字周”上,PBS用最初的两个高清晰度数字节目的演示,作为其向数字化转变的开端,一是“ChihulyOverVenice”,CHIHULY是西雅图一个世界著名的吹玻璃艺人,他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用高清晰度数字设备拍摄他吹玻璃的国际之旅,并把他的经历带给了PBS;另一部是“数字电视:一个圈套的毁灭过程”,讲的是数字电视本身的发展过程。PBS计划每月播出一个高清晰度节目,作为其新栏目“NATIONALDESK”的内容之一。但其“数字周”的主持人BOBCRINGELY说,“我们现在确实非常困难”。[8]FOX在99年5月播出了第一个高清晰度的数字节目——独立纪念日特别节目,它计划到2000年春天所有的娱乐系列节目都能够同时用480P的标准清晰度播出数字式的宽屏幕节目。HBO的数字节目节目也在99年夏天通过DIRECTV向全国播出。

尽管一些有线电视网,如HBO和发现频道已经开始播出数字电视节目,但在有线电视已有的6600万用户中,虽然其中有110万用户已经安装了数字化的频道接收器(机顶盒),但这类已有的接收器是用来驱动现存的模拟电视机,而不能通过数字电视信号。尽管人们相信下一代的有线电视接收器应该是可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但业界人士认为,有线电视系统在总体上恐怕会是最晚实现数字化,虽然美国高等法院通过的关于有线电视必须转播当地开路电视节目的法律条款会对其转播开路电视的数字节目起到推动作用。

作为最早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系统,卫星工业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无疑占重要地位。现在,直接电视(DIRECTV)和USSB已经开始提供两个频道24小时的数字电视节目。

对于家用电器制造商来说,数字电视的播出无疑是对原有成熟的模拟电视接收机产业和市场进行再分割的一次绝好机会。以美国较大的电视机制造商之一的ZENITH为例,该公司目前的市场占有率是12%,其主要竞争对手是THOMSOM,占有市场22%,1990年该公司开始花费上亿美元来试制16:9的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机,其目的就是想“通过革新传统的彩色电视机来在这个成熟的产业中寻找新的市场生长点”,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产品会有足够的市场需要。[9]

(3)市场反应

目前美国人口总数2.7亿,拥有电视机2.5亿多台。鉴于美国政府确定在今后八年内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世界各大电视设备生产厂家均把美国看作是数字电视接收机和数字电视信号发射设备和器材的第一大市场。

目前,世界各大家用电器公司试制的各种数字电视接收机汇集到美国各地的电气商店,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富士公司的产品。展销的数字电视机屏幕最小的34英寸,最大的100英寸,零售价最低的5000美元,最高的超过一万美元。比较而言,其中价廉物美的是松下公司生产的56英寸的数字电视机,每台售价5500美元;最贵的是索尼公司的34英寸数字电视机,每台售价8999美元,据说后者售价之所以高,一个因素是它包括接收天线的售价在内。

一些专家预言,一旦消费者选择这些数字电视产品,大批量生产后,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售价也将随之而大幅度下降。他们预计5年后数字电视机的平均售价将下降到700美元至500美元,10年后甚至有可能下降到300美元。但目前这还远远不是现实。

与此同时,计算机工业也当仁不让地加入到这场市场竞争当中,包括英特尔、微软等一流电脑商在内的几大企业将联合开发能够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家用电脑,以期抢先占领市场。

然而,家用电器制造工业曾考虑过在第一个销售年内,即从1998年秋天到1999年秋天,卖掉20万台数字电视接收机,但在98年底就已经将这个期望减半。[10]

(4)问题

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标准上,扫描行数是480行、720行还是1080行;再就是扫描方式,是隔行扫描(INTERLACE)还是逐行扫描(PROGRESSIVE)。FCC主席威廉.肯纳德不认为政府有必要匆忙制订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市场去调节。[11]“这20年来政策的制订者们已经越来越转向更多的基于市场取向的管制,其结果确实运作得很好。”而业界人士认为,对于广播业主来说,SDTV当然是播出数字电视的两种技术可能性之一。目前松下公司生产的“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可以在普通模拟式的电视机上显示数字信号,专家预计这种“机顶盒”在三、四年内价格会下降到100美元左右。如果发射的数字节目是SDTV信号,那麽通过“机顶盒”在模拟电视机上的信号分辨率可以达到60%到70%,这种从模拟NTSC制式信号到数字信号的改变是“巨大的”;而如果发射的是HDTV信号,则分辨率只能达到5%。[12]当然更主要的是,对于广播业主来说,一个播放HDTV信号的频道宽度可以容纳至少6个频道的SDTV的数字信号,这相当于从FCC免费申请的数字电视频道从一个变成了几个。这还涉及广播电视企业和家用电器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广播业主当然希望进入市场的数字电视接收机和相关设备越多、价格越低廉越好,而家用电器商则因为其开发新技术产品的巨大成本,希望能够出售的当然不仅是一个小小的“机顶盒”,而是价格在一万美元上下的成套的数字式家庭影院系列。

而市场的风险在于,如果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的期待,仅仅是如使用一个“机顶盒”来将数字信号在传统的模拟电视接收机上播放这样的下限的话,那麽那些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上限则有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实现。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能够预计市场的走向。

2、国际环境的反应:

(1)日本的看法与打算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制高清晰度电视的国家。早在1964年,NHK下属广播技术研究所已著手高清晰度电视的开发计划,在80年代初就建立了1125行的MUSE高清晰度电视标准,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开始试播高清晰度电视节目,1991年则每天定时播出8小时的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索尼公司也于1990年底发行了第一个HDTV的录相带。然而日本的MUSE标准是基于模拟信号的技术格式,所生产的接收机也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的出现,对于日本经过多年投资开发已接近成熟并准备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模拟式HDTV行业乃至整个家用电器市场,都是极大的打击。

近年来,关于日本现行的HDTV是否应该停止发展,以及如果继续发展的话如何与数字式的HDTV接轨,作为一个重大的技术战略问题长时间没有定论。现行的解决办法是,在现有的模拟式HDTV接收机上,安装一个转换器,使其能够接收数字式HDTV信号,这样让现有的用户可以放心使用和继续购买模拟式HDTV接收机,家用电器厂家也可以继续生产。1998年,这类模拟式HDTV接收机销售量超过20万台,预计99年的市场需求为3040万台,同时价格也有所下降。最新的32英寸的机型价格在40万日元左右。

与此同时98年底日本邮政省的报告称,预定2000年发射电视广播BS-4卫星,同时播放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节目。[13]

(2)欧洲的看法与打算

在美国著力于推进数字电视的时候,欧洲也开始了他们的计划。与日本的情形不同,欧洲没有在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上投入太多,反而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快地转向数字电视。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每一次新传播技术的渗透速度和程度都大不相同,恐怕数字电视也会如此。以有线电视为例,比利时和荷兰的入户率达到90%,而法国和英国只在10%左右。但欧洲广播联盟技术部主任PHILLIPLAVEN认为,也许正是因为有线电视的入户率低,才有可能给通过卫星传送的数字电视进入家庭带来机会。他认为欧洲数字电视的第一波会来自卫星,而先导者可能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已有相当的例子,如法国的CANAL+和英国的BSKYB这样的公司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推进付费电视的有利时机,CANAL+甚至在著手建立他们自己的地面传输网;但是在德国这样有着百分之50的有线电视入户率和百分之39的卫星电视入户率的国家,由于现有足够多的免费空中传播服务,因此在短期内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的市场需求和可能性都不大。但无论如何,数字电视提供了又一次市场机会,欧洲的两大卫星公司SBS和ENTELSAT就为争夺东经29度的卫星位置来发射数字电视信号各不相让。[14]

(3)其它国家

美国推进数字电视的计划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对应所谓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化浪潮”,中国政府也宣布开始准备进行数字电视的尝试。

二、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权力结构与商业利益的交互作用

1、早期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

早期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须溯自彩色电视的三个不同制式。196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曾想决定一个全世界统一的彩色电视标准,但最终由于三个系统在研制过程中均有很大资金投入而最终各行其是。

但日本对其所使用的美国的NTSC制式的质量不甚满意,NHK的工程师们开始著手改进画面质量,开发新的1125线的高清晰度HDTV;同时由于70年代后期日本家用电视机市场已趋于饱和,不仅使得家用电器制造商的销售机会大大减少,也使得NHK经费来源之一的电视机执照费在运作费用连年上涨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于是,新的HDTV无论对于家用电器商还是NHK都很有吸引力,HDTV的研制得到了充分的经济和制度保障。

80年代早期,日本的高清晰度电视MUSE系统开始向世人展示出其成功,MUSE与35毫米电影画面的质量相当,但与现有的开路电视发射系统不兼容,需要通过卫星来转发信号。[15]

1982年的国际会议讨论了是否采用一个世界统一的HDTV标准的问题。美国的广播业者在当时并不反对采用日本已趋于成熟的MUSE作为世界统一标准,原因是当时的家用电器市场几乎是日本的一统天下,美国的电器制造商本来就没有太强的竞争力,但一旦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采用相同的电视标准,美国将比三个彩色电视标准在不同国家各行其是的状况下更容易出售其电视节目---因此美国基本上认可了这个由日本向全世界提供“硬件”而美国来提供“软件”的世界电视市场趋势。[16]

但是这个日本硬件和美国软件独霸世界电视市场的想法遭到了欧洲各国的反对,在政府的帮助下,欧洲开始建立其自己的HDTV研究小组,并在198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日本的MUSE不同,其系统与现有的模拟开路电视系统兼容。[17]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对HDTV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在1986年,却有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

2、美国数字电视的起因与发展

(1)广播业者的利益驱动

那时,美国广播业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有线电视,1979年美国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是19%,1981年是28%,1984年则增加到43%;[18]在有线电视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广电业者发现一个新的竞争者也开始出现---以摩托罗拉公司为首的地面双向广播器材制造商们,希望得到FCC为每个城市的电视服务机构保留的空频道用作地面双向移动通讯,如警察或出租车司机的调度系统,FCC也有意将这些空置的频道派上用场。但广播业者认为这些资源属于他们,尽管他们一时用不上,却也万万不愿意这些频道资源落入他人之手。[19]

但广播业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论说服FCC不要把空置频道给地面移动通讯公司,在一系列游说失败后,全国广播业者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BROADCASTERS,简称NAB)副主席JOHNABEL突然想起NAB通过一位技术官员曾资助过佛罗里达一位名叫BILLGLENN的教授从事HDTV的研究,而播出HDTV需要的不是一个普通的频道,而是宽频。于是他提出要让FCC和国会知道,这些空置的频道需要留待将来播出HDTV。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尽管当时有些广播业者担心如果HDTV变成现实,那笔进行技术转换的庞大费用他们根本负担不起,但JOHNABEL认为,HDTV不过是一个遥远的现实,而“找到一些当下的对策远比我们如何来了结它要重要得多”。[20]

然而GLENN教授的成果远远没有达到在FCC面前演示的程度,于是NAB决定在1987年1月,用日本的MUSE系统在FCC总部进行了高清晰度电视的演示,并强调如果FCC把那些空置频道用作地面移动通讯的话,他们将不再有可能把HDTV作为免费的空中服务传送给美国公众,公众的利益将受到极大的损害。[21]

之后,为了得到国会的支持,NAB又在国会演示了日本的MUSE系统。国会被震动了,但并不是因为空置的频道是否要用作地面移动通讯,而是因为“高新电视技术属于日本”这个事实。[22]于是形势急转直下。

(2)政府的意愿与参与

国会通过HDTV的演示,看到了日本不仅已经支配着巨大的电子消费品市场,而且HDTV这项新技术使得日本有了生产新一代电视机并向全世界销售的可能性,美国却几乎将这个大市场拱手相让。

国会为此举行了听证会,各大报纸的专栏也纷纷发表评论,而家用电器制造商则从中看到了复兴这个被日本人垄断已久的行业的良机。

广播业者因此得到了远比他们所想要的多得多的东西。政府非但不把空置频道用作地面移动通讯,而且在1987年FCC正式成立了HDTV咨询委员会,全力推进美国的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和开发。一些超强的公司参与进来。广播业者发现HDTV,这个他们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正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一步步朝他们走来——“我们开始了这一切,但它却转向了别处,而且我们还无法让它停止下来。”[23]

在1990年关于高清晰度电视的国际会议上,美国对日本和欧洲的技术标准都提出了反对,他们在等待自己的技术标准成熟。

1992年,在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美国的技术专家们找到了通过计算机数字编码来传送高清晰度电视画面的方法,并逐步加以改进。1993年2月,欧洲放弃了其HDTV研制项目,认为数字电视才是未来高清晰度电视的方向;1996年春,日本政府也宣布放弃了他们苦心经营多年的MUSE系统,而准备在2000年转向全数字式的电视广播系统。在模拟电视系统中进行的高清晰度电视的开发,完全被数字电视的研制所取代。[24]

(3)技术的多种可能性

1992年,FCC了一个推进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即,政府在参与竞争的各大公司的技术系统中选择一个作为统一标准,各开路电视台都可以免费得到一个宽频频道,其义务是必需播放数字式HDTV,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彻底完成从模拟电视广播到数字电视广播的转变。而最终在这一转变结束后,广播业者要把播放模拟电视节目的频道归还给政府,届时地面移动通讯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充;而参与数字式HDTV系统开发竞争的公司,几乎都是家用电器制造商,他们将共同分享新的巨大市场。

这个看似皆大欢喜的计划却遭到了广播业者的反对,“什麽是我们播出数字式HDTV的诱因?完全没有!我们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广告费,HDTV也是同样的广告市场。”而技术转变的投资是如此之高,如果“我们被强迫播放HDTV的话,这意味着普遍的免费空中服务的终结。地方电视台将被逐出行业,美国公众将失去对方电视服务。”广播业者们如是说,[25]论调和1986年整个过程开始时一模一样,挂在嘴边的仍然是公众利益。

但不久以后,广播业者开始考虑数字电视技术暗含的其它可能性:当然你可以使用政府给予的这个宽频频道来传送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信号,但你也可以用同样一个宽频频道来传送6个普通清晰度的数字电视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宽频建立一个网页;或者传送付费电视节目,等等。而只有这样,新的宽频频道才能带来新的盈利机会。此时克林顿政府正在大力促进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对HDTV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广播业者为此而想出了新的策略,将获得新频道作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在这里,强调的是数字信息技术服务的重要性和多样性,而对于HDTV则是模糊不清的。这一次,JOHNABEL说,高清晰度电视只对那些有能力支付3000到4000美元购买新的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富裕家庭才有意义。频道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为什麽要用两个频道来做本来一个频道就可以作的同样的事情?在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又为什麽要拒绝给公众提供更多的额外的数字信息服务?也就是说,FCC如果同意广播业者把新的宽频频道用来播出数字式的普通清晰度电视而不是HDTV的话,那麽,剩下的频道空间就可以变作其它丰富的赚钱机会。[26]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一些国会议员们并不简单地认为要如FCC所说的那样,提供给广播业者一个免费的频道资源并让其得到如此巨大的获利的可能性。既然政府可以通过拍卖地面移动通讯频率来填补一些财政赤字,为什麽数字电视频道不可以照此办理?这个主意引起了不少国会议员的兴趣。一些大报的评论也开始主张频道拍卖。

[page_break]

(4)“公共利益”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数字电视的争论在1996年春天变得“白热化”。1996年3月,NBC在旧金山的附属台KROW-TV在一家大报上做广告:“想象一下你所钟爱的节目——当地新闻、气象和体育转播都将一去不复返……而这正是国会所想的事”该台还开设了一个免费的热线电话以寻求公众的支持——主题是数字电视,但争论的焦点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钱。因为国会和参议院的商业委员会在3月的后两周将要讨论如何将这项新技术带给观众。[27]广播业者认为如果政府不给每家开路电视台免费提供第二个频道专门用作播出数字电视节目,他们将无法完成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变,除非他们关闭现有的模拟电视节目服务——常规的模拟电视机将被打入冷宫,观众则要等许多年才能买得起数字电视接收机,或者是可以在模拟电视机上接收数字信号的机顶盒。也就是说,如果广播业者得不到免费的数字电视频道而政府又要求完成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那麽,现有的模拟电视节目将被迫关闭,大多数公众将没有电视节目可看,公众的利益会受到巨大的损害。

但对广播业者的意见持否定想法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数字电视频道使用的不是现在的UHF频道,如果政府拍卖给最高的投标人的话,那麽数字电视的执照至少值100亿美元。这对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大有好处。

当然钱也不是唯一的话题。一些消费者团体认为,广播业者免费得到新的数字电视执照的前提是,他们必需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即提供更多的儿童教育节目、更多的社会事务报道和公共政治论坛。

围绕这一主题的争论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一是政府出借每个电视台第二个频道来发展数字电视,在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变期间不收费,在转变完成之后旧的模拟电视执照将归还给政府,发放给新用户,但不能限定归还旧执照的具体期限。广播业者大多倾向于这种选择而反对频道拍卖,其理由是拍卖会危及美国公众所抱有的免费电视的传统。

二是政府拍卖数字电视执照,而得到频道的赢家可以用这些频道作任何其愿意的事情。这是一部分参议员的想法。这个想法基于广播业是一个商业或企业,与其它企业的操作方式没有什麽不同。同时他们也并不认为这会损害关于电波是公共资源的传统概念。当时的FCC主席HUNDT就一度赞同拍卖,认为拍卖的是电视执照而不是频道资源,“电视执照并不带有财产权力,它只不过是一个可以使用公共财产的允许罢了。”国会预算办公室认为拍卖可以得到125亿美元,FCC则估计是700亿。[28]

三是免费给现在的广播业者们第二个频道用来播数字电视节目,但旧的模拟电视执照要在十年内交还政府以作他用。这是克林顿政府的基本主张,即既可以推进数字电视的发展,又能有效地防止频道管理失控。这样广播业者可以平稳地过渡到数字电视,而将来拍卖现有的模拟电视频道也可以为政府增加大约170亿的进项。[29]但广播业者认为,政府没有理由用这种变相的增加税收的方法来维持自身运作;而且,可能多一半的频道会落入广播以外的其它行业,如移动通讯电话公司之手,这些移动通讯公司根本无意作数字电视。而这种结果对于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

四是给广播业者一个免费的数字电视执照,但必须要求其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广播或其它形式的非盈利的传播服务。持这种观点的是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和非利益团体。这个想法的基础是,广播远远不止是一个企业,广播业者必需提供公众服务来交换对于电波的限制性使用。这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广播业者相当于一个公共信托机构,由政府管制来实践其对于公共利益的义务。在这一点上,曾经赞成拍卖的FCC主席HUNDT到是支持这个想法,认为政府有权要求广播业者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节目,作为得到使用公共财产许可的附加条件,“就象出租房屋可以要求无宠物这样的附加条件一样。”[30]

经过一年的争论,广播业者的愿望基本实现。1997年4月3日,FCC终于投票通过了新的法案,决定让全美国的近1600个开路电视台每一个都免费得到第二个宽频频道来播出数字电视;现有的模拟电视信号则要在2006年全部结束。[31]那时现有的模拟电视频道将全部归还给政府,政府则可以拍卖给地面移动通讯公司。但与此同时,广播业者并没有被限定必须用这个频道来播出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相反,他们可以用这个频道在提供给公众免费的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的同时,进行其它的有偿数字服务,如用作数据传递、付费电视频道或电视节目点播。只是,在1998年11月,FCC补充规定广播业者如果使用新频道来提供付费电视服务,则需要缴纳其毛利的5%作为政府税收。[32]

“拍卖”的呼声在广播业者的强烈反对下自然难占上风,因为没有哪个希望仕途一帆风顺的国会成员愿意站在当地媒体尤其是电视台的对立面;而FCC主席曾经支持的“用服务于公共利益来作为使用公共无线电波的权力的交换”这个想法也没有能够被接收---广播业者认为他们已经传送了足够多的公共服务节目了。看来这个在里根时期被丢弃的信条是很难再得到恢复了。

(5)市场的盲目性

但广播业者仍然有所不满,他们认为他们愿意在大多数观众从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对方时候交还原有的执照,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需要多长时间。政府在2006年完成这个转换的计划是没有市场依据的。同时,广播业者自己对于数字电视的市场需求究竟有多大并不明确,他们自己的打算也同样模糊。总部设在肯塔基的在中小市场拥有8家电视台的GRAYCONM公司宣称,他们的调查结果是,10年之内数字电视的渗透率可能只能达到10%,而这麽小的市场如何值得如此巨大的投资——一个广播业者要负担至少800到1000万美元的技术设备投资,却不知道其市场在哪里、利润在哪里。[33]

按照媒介分析家的看法,FCC的计划对于大多数电视台来说是完全不现实的,尽管技术条件完全具备。MEDIAWEEK杂志在FCC的计划推出之后,对1200家电视台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67.8%并不打算在2002年以前播出数字电视节目;有55.0%的电视台打算只播出数字式的普通清度电视节目SDTV而非HDTV;而打算花费在数字电视技术设备转换上的经费不超过500万美元的电视台占将近80%。[34]

就目前看来,数字电视推进的总体进展不大,主要是因为电视台需要上百万美元来更换设备却少有观众——尽管目前全国电视观众有一半以上处在至少一家播出数字电视的电视台的覆盖范围内,但观众对这项新技术的接收速度非常慢。家用电器商宣称器商宣称到99年春天已经销售了20,000台数字电视机,而一项公众消费调查表明,一般每年总会有100,000左右的美国人在电视机的更新换代上花钱,相比之下人们对数字电视的态度确实不容乐观。[35]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公众认为数字电视节目太少,不值得花大价钱购买昂贵的数字电视接收机却没有节目可看;二是观众担心现在的技术不成熟,一旦将来有了更好的技术标准,目前市场上的所有产品恐怕都会过时。

整个市场陷入了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

(6)数字电视带来的媒介市场的变化与媒介组织的重构

对于象好莱坞的制作公司和工作室来说,数字电视无疑“是一个机会,就象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当然数字式制作会使每一集电视剧和其它节目的成本增加上千美元,而且更大的难处在于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作公司既要逐步转向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又要同时制作传统模拟格式的节目——“我们不得不小心地估计到底要走多快,才恰好能满足联播网对数字电视节目的需要”——好莱坞的制片人如是说。[36]

对于有线电视来说,大多数的MSO服务商并不情愿背这个大包袱——为了传送数字电视节目,每个有线电视系统的终端设备都要更换,而设备每一个连接用户的接口就大约要花费500到1000美元。根据NIELSEN公司的调查,全美国大约有12,000个有线电视系统终端,整个行业花费在转换接口上的钱会在600到1200万美元;而这和用户要花费在接收数字信号的机顶盒是总计会在几十亿美元的巨大开销相比,则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了。[37]

对于中小市场的电视台来说,技术投资是首要问题。按照FCC的计划,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电视转换的中小电视台必然被自动逐出这个行业。[38]

从目前看来,家用电器制造商正在和广播电视业者共同担负这个风险,或者说,期待共同抢先占有市场。CBS已宣称在1999年秋到2000年的播出季节推出每周15小时的黄金时间数字电视节目,包括EVERYBODYLOVESRAYMOND和CHICAGOHOPE这样的热门电视系列剧,和其它流行系列节目,想以此来建立其在数字电视上的领先地位。而费用则来源于三菱公司的赞助——三菱将支付那些从35毫米电影胶片转换成数字电视信号的成本---假设每小时2000美元的话,三菱在这个播出季节要支付超过500万美元。作为交换,三菱将在每个数字电视节目中间插播该公司的相关产品广告,并且在CBS的模拟信号传送的节目中也获得一些广告时段。三菱认为花钱帮助CBS建立起一个比较常规性的数字电视节目时间表,会有助于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的销售。预计到1999年11月,CBS拥有的电视台和附属台中播出数字电视的台会超过40家,覆盖50%的美国家庭。但CBS与三菱的合约不包括制作数字式新闻和体育节目的赞助。[39]

在SONY公司的帮助下,NBC已经开始播出数字式高清晰度的晚间谈话节目THETONIGHTSHOWWITHJAYLENO。ABC与松下公司的团队则决定在2000年的播出季节将其热门节目“MONDAYNIGHTFOOTBAL”和“SUPERBOWL”的播出转变成数字式的高清晰度节目。松下已为ABC建立了720线播出格式的转播车,包括松下720P的摄像机、录像机和监视器。同时松下也向ABC提供节目成本赞助;据说这个720P的系统要花费大约1000万美元。[40]届时19个ABC拥有的电视台和附属台将同时播出这些数字节目。

与此同时,个人电脑业对家用电器制造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数字电视为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大电脑公司提供了新的市场契机。在日本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与美国的几大电视公司密切合作的时候,微软则在借数字电视之机著手开发欧洲市场。从1999年1月开始,微软已投资5亿美元,购买了5%NTLINC公司的股份,这是英国第三大的有线电视公司;它也同时购买了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欧洲最大有线电视供应商UNITEDPAN-EUROPEANCOMMUNICATION3亿美元的股份;1999年5月,作为AT&T交易的一部分,微软购买了英国TELEWESTCOMMUNICATIONSCABLEOPERATION29.9%的股份。[41]专家认为吸引投资的关键是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用于数字电视传输的机顶盒同时也是其它信息服务进入家庭的有利通道,比如高速英特网的接驳、交互式购物和其它电讯服务。同时,微软在美国国内也已经有了12项类似的技术投资项目。IBM也正在为CNN建立数字节目储存及管理系统。[42]

三、结论与分析:

从美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技术自身的不断成熟以外,各种利益集团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的驱使和推动,是今天数字电视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并带来了一系列相关问题。

1、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问题是频道的分配。传统上,广播业者对于无线电波频率的限制性使用,是基于无线电波资源的“稀有性”(SCARCITY)和“公共性”(PUBLICGOOD)这两个基本概念,因此政府必须对无线电波频率的使用进行适当的管理,而获得执照的广播业者作为公共资源的信托者,没有权利使用公共资源而不满足信托条件,即服务于公共利益;一个基本信条是“公正准则”(FAIRNESSDOCTRINE),即商业广电媒介必须播放一定的新闻、社会事务和社会教育节目等,并且在报道不同意见时必须给意见各方提供平等的机会(报道时间)以保证各种意见的表达。这些始于20年代的广播行业服务公众利益的原则在90年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996年电讯法标志着新自由派“非规则化”(DE-REGULATION)的胜利。政府拍卖移动通讯频率的作法就已经心照不宣地认可了无线电波频率的私人财产性质,有线电视、卫星、网络在线广播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从FCC获得无线电频率执照不再是对公众播放声像节目的唯一途径,再提频道资源的“稀有性”似乎十分不合时宜——在关于数字电视频道分配的争端中,无论是主张拍卖的政府官员,还是要求得到一个免费的宽频并将其变作其它更多盈利机会的广播业者,无非都是基于将广播电视行业视作与其它企业或商业完全相同,并按照自由经济的市场法则进行运作的现实考虑。

2、从广播业者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利益是数字电视技术推进过程中重要的驱动因素---当广播业者为了保住频道资源不外流到地面移动通讯行业时,他们强调的是播放高清晰度电视的必要性,而闭口不提市场需要;而一旦HDTV成为现实,他们则强调这是一个市场需要不明、风险很大的商业,以期从政府那里得到免费的频道,却并不解释为什麽他们绝对不愿意让其它任何人,比如地面移动通讯业者,来承担这个巨大的市场风险;当公共利益团体认为他们既然得到了免费的频道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满足公共需要的义务时,他们宣称他们得到的并不是一个免费的频道,而只不过是一个借贷,但却“忘记”让公众了解,这是一个具有如此商业价值的借贷,而且,他们还希望没有归还的期限——这种种悖论的背后,我们看到,数字电视不过是广播业者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而任意摆布的工具,对于这一新媒介技术的需要,无不始自商业动机。

3、尽管在关于数字电视的每一轮争端中,“公众利益”都是争论的焦点,但是,我们也同样清楚地看到,“公众利益”的提出,不过都是既得利益者为了达到自身目的的幌子和借口——当广播业者在FCC和国会游说,不要把空置的频道用作地面移动通讯时,他们宣称,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频道来发展HDTV,美国公众将失去享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机会,公众的利益无疑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当政府开始推进HDTV时,他们为了避免承担高额的技术转换费用,则宣称,如果他们一定要被要求发展HDTV的话,他们将不再有钱制作现有的模拟电视节目,美国公众将失去他们喜爱的地方新闻和公共事务节目,公众的利益无疑也是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在社会公益团体提出要以更多的公共事务和儿童教育节目来作为广播业者得到免费的数字电视频道的附加条件时,他们却沉默不语……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按照FCC的计划,在短短几年内,百分之九十八拥有模拟电视接收机的美国家庭,不得不重新购买在目前仍然十分昂贵的数字电视接收机或者机顶盒,否则就将真正完全失去电视传播服务;而最初的数字电视观众,必然是中产以上阶层;那麽,大多数公众的利益该如何体现呢?!

4、从媒介市场的角度看,数字电视带来的,是和市场风险共生共存的巨大商机,以及新一轮的媒介竞争。但是,商机和竞争并不一定意味著更好、更多元的电视传播服务。显而易见的是,数字电视带来了节目成本的大幅度上扬,在相同的广告市场上,进行数字电视技术转换的高投资一时难有回报,增加的经济压力只会加剧广播业者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更加忽略节目的文化品质和社会意义。

5、在1996年电讯法颁布之后,美国媒介市场的垄断程度快速提高。而数字电视需要的高额投资,将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张超大媒介集团的实力,增大媒介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和电脑商的加盟,会使得各媒介集团在传播的各个领域、各种渠道的各种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会进一步激化在节目制作、交易、播出中已经存在的种种矛盾,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增加。在各大广播电视业者、家用电器制作商和电脑商重新分割市场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市场的垄断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6、由于数字电视技术的多种可能性,其与英特网和电脑实时双向信息传送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融合,会丰富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也会使得目前在网络上已经存在的版权保护、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泛滥、个人权利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计划中,相应的法律和规则的建立就愈加显示出其迫切性。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目前的数字电视计划中,传统的公共利益原则或多或少地仍然有所保留。至少,目前广大公众仍然可以消费原有的所以模拟电视频道节目,而且,毕竟新的数字电视频道并没有作为纯粹的商业操作而拍卖——广播业者的反对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各社会公共组织和公益团体的呼声也不容忽略。与此同时,业界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和广大公众仍然在为广播电视业正在迅速进入的这个数字化环境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深入思考。忧如水之载舟覆舟,数字电视,这一新媒介技术对于今后广播电视乃至整个大众传播行业的影响究竟如何,尚存在许许多多的可变因素。

参考文献:

赵月枝,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

GERALDSUSSMAN,COMMUNICATION,TECHNOLOGY,ANDPOLITICSINTHEINFORMATIONAGE,SAGE1997

DESOLAPOOL,TECHNOLOGIEDWITHOUTBOUNDARIES,HARVERDUNIVERSITYPRESS1990

RAMONDWILLIAMS,TELEVISION:TECHONLOGYANDCULTUREFORM

CHARLESMFIRESTONE&AMYKGARMER,EDITORS,DIGITALBROADCASTINGANDTHEPUBLICINTETEST,THEASPENINSTITUTE1998

注释:

[1]HDTV:Launchedandcountion,Broadcast&Cable,Nov2,1998

[2]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3]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4]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5]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6]

[7]JohnV.Pavlik,NewMediaTechnology,2ndedition,AllynandBacon1998,p227

[8]PBSCreatesIconstopromoteDTV,Broadcasting&Cable,Nov9,1998

[9]

[10]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11]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12]TheDawnofDigitalTelevision,Broadcasting&Cable,Nov16,1998

[13]

[14]Broadcasting&Cable''''sDigitalTV---Technologyforthedigitalage,Sept.,1998,Vol.1No.7

[15]JoelBrinkley,DefiningVision---TheBattlefortheFutureofTelevision,HarcourtBrace1997,p12-15

[16]JoelBrinkley,DefiningVision---TheBattlefortheFutureofTelevision,HarcourtBrace1997,p16-17

[17]JoelBrinkley,DefiningVision---TheBattlefortheFutureofTelevision,HarcourtBrace1997,p16-17

[18]JoelBrinkley,DefiningVision---TheBattlefortheFutureofTelevision,HarcourtBrace1997,p7

[19]JoelBrinkley,DefiningVision---TheBattlefortheFutureofTelevision,HarcourtBrace1997,p7-10

[20]同上,p11

[21]同上

[22]同上,p23

[23]p32-40

[24]p353-358

[25]p304-313,p336-347

[26]p348-373

[27]围绕DTV的政治战役,NEWYORKTIMES,MARCH18,1996

[28]DigitalTV,DollarsandDissent---ThepoliticalBattlegrowsovertheuseofnewbroadcasttechnology,

TheNewYorkTimes,March18,1996

[29]同上

[30]同上

[31]FCCApproves2dChannelsforHigh-DefinitionTelevision,NewYorkTimes,April4,1997

[32]USAToday,Nov.20,1998

[33]DigitalTV,DollarsandDissent---ThepoliticalBattlegrowsovertheuseofnewbroadcasttechnology,

TheNewYorkTimes,March18,1996

[34]DigitalTV:Notif,When?Mediaweek,April7,1997

[35]High-EndDuelingTelevision,NewYorkTimes,May27,1999

[36]Hollywood:HurrayforDigital,Mediaweek,April7,1997

[37]SpiltDecision---Cablemustcarrythatmonkeyonitsback,Mediaweek,April7,1997

[38]TheResolutionwillNotbetelevised,Mediaweek,April14,1997

[39]HDTVComestoCBS,Broadcasting&Cable,May10,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