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欣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2:42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1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凯传词、王酩曲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一、电影《小花》概述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二、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绒花》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色彩。第一段主题部分选用平实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进入,为9+9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乐句内部结构均为5+4的乐节。旋律进行以二度及进为主,内含小三度跳进。主题上句半终止于属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节突出了下属功能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节强调了导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决。既巩固了主和弦,又为属功能半终止进行了铺垫:主题下句完满终止于主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节连续两次运用纯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绒花》的音乐主题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12356”五声音列元素,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风韵。在节奏的选择上,曲作者精心设计了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歌曲基本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副歌的创作手法,呼唤性、山歌风味的旋律中,连续多个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的音乐层次逐步增涨。这部分和声功能上突出了下属和弦色彩,使得调性暂时离调至下属关系的大调。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结尾处回原调。歌词部分,朴实无华的歌词创作与质朴的音乐风格相统一,歌词中叠字、叠词的运用与旋律中叠音的运用遥相呼应,既增加了音节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2

随着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影视音乐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色彩。热播电视剧《潜伏》中的片尾曲《深海》,《金粉世家》中的片尾曲《暗香》,经典电影《阮玲玉》中的《葬心》,《泰坦尼克号》中的《我心永恒》,这些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使人回味无穷。同时也展现出影视音乐欣赏与原作之间的紧密关联。由此,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成为本文研究的主旨。

一、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产生

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产生需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方面。影视音乐欣赏人作为主体,本身应具备相应的欣赏能力。影视音乐与普通音乐最直接的区别在于电影背景。例如,人们习惯于倾听流行音乐动听的旋律,巧妙的歌词搭配,紧跟时代步伐品味音乐元素。而影视音乐的欣赏则依赖于主体对电影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音乐特征的感悟与理解。例如。同样聆听感人至深的《葬心》,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欣赏结果。了解阮玲玉的悲剧命运,抑或善于品味张曼玉惟妙惟肖的电影诠释的主体,往往能够产生音乐共鸣:反之,欣赏主体则有可能认为《葬心》的曲调过于远离当今时代,夜上海的时代不是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向往的音乐背景。流行音乐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影视音乐欣赏主体的不同首先成为特殊性的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影视音乐欣赏的客体,即音乐曲目本身,也是造成特殊性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作上受内容的制约。有这样一种典型的现象,喜好某部影视剧的观众,他们对剧中的影视音乐也会产生欣赏偏好。例如。近几个月《潜伏》正在持续热播,影片结局女主角站在山顶坚毅的目光,配合片尾曲《深海》的播放,使人深深地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不少观众都为此热泪盈眶。这说明只有欣赏主体以影视剧为载体,才能欣赏曲目的内涵,认识影视音乐的价值。脱离了影视剧的载体。音乐最珍贵的内在元素很难通过欣赏过程被认知。音乐与影视剧的不可分离性既是欣赏的前提,也是达到预期欣赏效果的特殊约束力。

二、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实现

影视音乐欣赏的主体和客体决定了欣赏过程的特殊性,为了实现特殊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在倾听影视音乐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了解音乐载体的背景。影视剧的创作背景是相关音乐生成的基础,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以及配乐,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影视剧的剧情表达,渲染气氛。所谓欣赏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欣赏者对剧情背景具备充分的认知,否则深入的欣赏也无从谈起。当前影视剧的创作可以说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新潮相结合,不是依据所有影视剧为载体创作的音乐作品都能符合当代人的口味。进而也就应到音乐欣赏的效果。尊重创作背景,积累背景素材是全面欣赏音乐曲目的先导。

其次,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合理解读音乐曲目的元素。受画面的影响,音乐欣赏从根本上需要对构成曲目的元素加以分析和品位。歌词、乐谱、器乐组合、歌唱等是音乐构成的主要元素,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有利于根本需求,而是侧重将固有的音乐元素融入影视剧的背景当中。即依靠载体欣赏细分的元素。例如,电视剧《五月的鲜花》主题曲与校园合唱的风格类似,但是整部作品是在寄托对当代英雄的讴歌。以及对爱的怀念。解读其中的歌词和韵律时要结合相关的画面背景,将男主人公默默无闻的贡献精神与和缓舒畅的歌唱风格相对接,诠释每个元素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融入音乐氛围的感悟。在宏观创作背景和微观音乐曲目元素解读的基础上,欣赏者必须走入影视剧的氛围当中,将宏观与微观的欣赏紧密贯穿,形成理想的欣赏效果。影视音乐存在于剧情氛围当中,并在适当的情况下配合画面形成听觉效果,欣赏者只有进入氛围,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会剧情所需要表达的音乐基调。例如。在电视剧新版《羊城暗哨》中,革命战争激烈。同时饱含伟大的情感。在处处隐藏玄机、斗智斗勇的革命环境中,男女主人公克服重重阻碍,步步逼近胜利。激动人心的剧情氛围配合的音乐曲目既能使人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又使人迸发出爱的果敢,欣赏者也仿佛置身其中。成为重要的一员。所以欣赏者全身心的投入是入境的关键。

三、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认识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并恰如其分地遵循欣赏原则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的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欣赏者应当不断积累影视素材。经常观看影视剧不失为一项有效的举措。各种类型的影视剧会有相应风格的音乐曲目。欣赏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影视素材,领略的音乐意境也会更加广泛,无论是开阔视野还是夯实基础欣赏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观看影视剧的同时培养自身对欣赏原则的掌握,然后过渡到轻松驾驭欣赏原则,欣赏者对影视音乐的兴趣爱好也会逐步提高。

其次,欣赏者应当树立广义音乐欣赏的意识。所谓广义是指音乐的欣赏不再拘泥于对独立曲目的欣赏,而是全方位接触音乐曲目的来源,站在新的高度去审视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元素特征。欣赏者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也因此具备双重意义,一是通过剧情的观看获得预期的收获,二是观看剧情的同时欣赏片头、片尾曲目和中间的插曲。将音乐载体的地位凸显,带动影视音乐欣赏的发展。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3

一、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得音乐感性认识

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不同于绘画艺术,可以借助色彩线条来展示,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识直观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欣赏音乐首先要通过听觉来感受,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首先必须懂得一些音乐基本知识,还须对音乐有灵敏的感知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如果一味凭借“听”来理解音乐形象,体会作品思想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合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通过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的感知,可丰富学生的音响感知,获得感性认识音乐,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如欣赏音乐《梁祝》时,尽管大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对故事情节也比较熟悉,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听音乐去理解音乐形象,显然显得呆板、枯燥。且比较困难。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影像教学,把《梁祝》的几个主要场面呈现出来,声象同步,视听结合,既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又开阔了他们的想象视野。

二、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在欣赏教学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作曲家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教师虽能言传,但那种切身的情感体验是难以表达的。如果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看”的因素,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并配以精简的语言引导,则可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感渲染,让学生在观察、探索、总结中逐步拓宽审美思路。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舞剧《天鹅湖》选曲的教学中,在学生有了大量的音响感知,丰富了感性认识之后,运用录像机、电视机播放音像,给学生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舞剧录像,之后向学生介绍歌舞剧《天鹅湖》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故事梗概、作者生平等,然后再欣赏《四小天鹅》、《天鹅之死》等选曲音乐。在观看影像、欣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产生想象、产生联想、产生与作曲家同样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

三、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深作品理解认识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4

一、电影音乐概述

欣赏电影是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这就使得电影必定要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艺术。早期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被称为“默片”。它只有流动的画面,是单纯的“电影”。音乐是最早加入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的成员,现在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已成为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散文学家朱自清在其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中,对于荷塘中的荷花及月色,曾有过多次精辟的描述,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等等。文中将荷花的“清香”比作“歌声”;将“光与影的和谐”比作“‘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修辞,始终被文学界称之为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手法,即“通感”。

所谓通感,即利用诸种感觉进行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是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会有温度,声音会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等,通感通常是在尊重人的自然感觉的前提下,而总结归纳出来的人的共通感受。

我们大家都知道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不仅能够带来听觉上的美的享受,使人心灵愉悦,它还可以记录历史,反映人的心理,描写景致、抒感,更能够启发人的智慧,启迪和美化人的心灵等等,但如何能从音乐当中更好地把握主题,达到预期的欣赏目的,除了要具备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相关的电影音乐欣赏参考书籍、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适合的电影音乐欣赏方法来进行电影音乐欣赏,从而达到真正的欣赏目的。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通感”便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作为电影音乐欣赏者有意无意之间都在使用的欣赏方法。

在电影音乐欣赏中,“通感”的欣赏方法是指在结合音乐作品主题进行电影音乐欣赏的前提下,音乐的听觉感受与所要表达的作品主题和意境之间的相互交通的欣赏方法,使我们所听到的音乐的声音里,有感情、有色彩、有形象、有温度。其实,究其根本原因是音乐当中的旋律和声音唤起了欣赏者曾经有过的体验和回忆,换言之,就是作品唤起了欣赏者精神信息存储中的生命体验(也通向它的类、种、属),这种体验甚至感动了欣赏者本身,因而,对作品的理解,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来得到的,虽然任何人只能体验自己的体验,但他的体验所通向的类却是共性的。对于电影音乐欣赏中通感的运用,应当说每一位欣赏者自觉和不自觉间都在将所听到的音乐与自身的体验和回忆进行着互唤,进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里有感情、有色彩、有温度、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影音乐欣赏当中的通感。其实在电影音乐欣赏的大多数状态中,我们都在使用着通感的欣赏方法,亦即通过音乐唤起了欣赏者曾经有过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和回忆结合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在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便是我们常说的想象,只是欣赏者自身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如果进行归纳和阐释则可以恍然大悟。

二、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

电影音乐与纯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既要有相当完美的艺术性,又必须顾及与电影画面关系。因此在写作或欣赏电影音乐前必须明白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电影中恰当的时段响起恰当的音乐,对电影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是画蛇添足成为败笔。

(一)描绘作用

这是较为常见的处理手段,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和气质,加强画面所表现事物的节奏特征。如汽车、火车的奔驰,人物间紧张地追逐,风啸雷声、海浪汹涌等,还可以对自然景象加以描绘,比如草原、海洋、科幻片中的太空景色等。

(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作用

不少影视作品采用“片头曲”“片尾曲”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思想,在剧情发展到关键时刻,在规定的情景下,用音乐来点题。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能直接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片内容。

(三)抒感作用

音乐是一种最细腻、最直接地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抒情也是影视音乐的突出功能。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当人物感情世界发生剧变,需要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情冲击时,影视音乐便会出来渲染一下,增添一种推波助澜的力量。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那首《过去的好时光》将剧中有情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得令人柔肠寸断,久久不能忘怀。

(四)背景气氛作用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乐、风格,在影片的局部或整体中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强化特定的影片基调与气氛。这时电影音乐加强了它的认识功能,把观众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五)结构贯穿作用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穿的感受。

三、电影音乐欣赏中听觉与视觉的通感

人们通常将音乐比作是一种声音的文学,它可以用声音描绘景致,赋予事物以美好而丰满的形象特征,用它优美动人的声音旋律塑造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在电视及电影作品中,人们常用音乐来烘托气氛,用声音加强视觉效果,进一步塑造和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比如说世界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著名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曲中音乐对蓝色的、波光粼粼而多愁善感的多瑙河的描绘至今被人们称道,尤其是在音乐刚开始时,乐曲运用圆号舒缓地演奏出的上升的大调式旋律,描绘了宁静的多瑙河面上喷薄欲出的红日缓缓露出水面的情景,可以说是音乐当中优美的旋律,直接将人们的听觉与视觉中的通感唤起,使人们通过声音就能够看到多瑙河生生不息、湍流不止的宽阔的河水和水面上喷薄欲出的红日所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使人们在听到音乐后产生了听觉与视觉上的共通的想象。

再比如我国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该曲是一首非常优美而著名的抒情乐曲,它运用琵琶、笛子等不同的民族乐器,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夜晚江面上美丽景色的视觉的通感唤起,将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人们陶醉在这具有迷人画卷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的场景,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利用音乐的听觉来达到视觉效果的所特有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就是由听觉唤起了欣赏者精神信息存储中的生命体验,从而产生了视觉上的想象,并通过所听到的音乐当中的音响和旋律,在脑海中形成了视觉上的印象,亦即听觉与视觉在感觉上的共通性。

四、电影音乐欣赏中听觉与听觉上的通感运用

听觉与听觉上的通感,往往是通过声音上的相似和模仿使欣赏者产生听觉上共通的感觉,从而达到表达某种情感的目的。听觉与听觉上的通感优势在于能够运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来描写事物、抒感、陶冶情操、表现美,其官能上的转换更直接,音乐所唤起的生命中的体验和回忆更相似。所以听觉上的通感应当是最直接,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比如说:我国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音乐一开始,就是由短笛演奏出的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这一乐段跳跃性很强,形成了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天。这里短笛的婉转、清脆的演奏,会使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了鸟儿的鸣叫,短笛声同鸟儿的鸣叫声同样清脆婉转,很容易唤起人们共同的感受,这便是一种听觉与听觉之间的通感。再比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为了展现狮子的威风凛凛、万兽之王的鲜明的音乐形象,作曲家选择了用钢琴的低音发出半音阶的经过句来模仿狮子的吼叫声,钢琴的低音部分低沉威武而雄壮,恰好与狮子的吼叫有相通的感觉,这种声音上的相似和模仿,可以说是通感的又一种形式,它可以更为直接地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要描述的音乐形象,在我们的电影音乐欣赏当中,如果能够将这种听觉与听觉之间的通感欣赏方法融入进来,将会使我们的欣赏更加形象化,更加直接。

五、电影音乐欣赏中听觉与感觉上的通感运用

听觉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朵和听觉神经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产生的知觉,比如听到欢笑的声音会唤起我们愉悦的感觉,听到哭泣的声音我们会随之而悲伤,听到古怪的声音恐惧感会随之而产生,听到不和谐的声音我们会焦躁不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听到不同的声音后所唤起的人类响应不同的感觉而产生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情感艺术,它可以使人有视觉与听觉上的通感、听觉与听觉上的通感,更可以使人产生听觉与感觉上的通感,事实上这些通感都带有直觉性,是与感觉相关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只能从体验中获得,它的精神意义只对知音者存在,但如果能够将通感的欣赏方法让更多的人去掌握,那么知音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更多。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当祝英台得知代表着封建势力的父母坚决反对她与梁山伯的婚姻,而将她嫁给了恶霸之子――一无是处的马文财这一事实无可变更之后,音乐用定音鼓由弱到强连续演奏出了阴森恐怖的声音,使人们预感到了一种不祥,犹如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阴云密布的天空,紧接着铜管乐演奏出来的由慢而快之后变得急促的低沉而压抑的旋律,使人们感觉到了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重重重压,其实封建势力的重压及其强大我们并不能够看到,它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但由于音乐家将这种感觉,转化为一种听到后就有共同感觉的声音,并将这种声音运用到了合情合理的情景当中,唤起了我们的某种感受和体验,使我们很容易就对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共通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多种方法和途径,但通感欣赏方法的提出和运用,既符合人类自然的知觉反应,又使得电影音乐欣赏的效果更清晰、准确、到位,尤其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将通感的音乐鉴赏方法加以推广和应用,会使电影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更明显和直接,同时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学习电影音乐欣赏课程的难度降低。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 [美]Jerome Hines.声乐家谈歌唱的奥秘[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5

因为没有“记录”功能的录音和录像,在我国音乐史书上记载的战国时的韩娥和秦青“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②、汉代李延年“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唐代开元年间的许和子“喉啭一声响传九佰”③等等歌唱传说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空间,加之声乐教学的抽象性,使得歌唱传承蒙上神秘的色彩。早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悲歌、颂歌、婚礼歌、祭祀歌,中世纪教会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世俗歌曲,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的飙起以及后来歌剧产生,美声唱法的风行等,歌唱艺术都占据音乐艺术发展进程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遗憾的是人们无法聆听那段古老历史的歌声,更不用说准确传承和教学了。直到1877年留声机的发明,1895年电影的产生为标志,出现了以“记录”和“复制”为主要特征的音像传媒业。人们以电磁模拟方式将声音和图像“记录”在唱片与胶带上,才使得歌唱艺术能够“保留”、“复制”、“传播”以及反复地“再现”,使得声音、图像这一听觉和视觉感受变成物质载体,能够遗留下来。现在的人们可以跨越时空欣赏到“歌王”卡鲁索美妙的歌喉、欣赏到20世纪上半叶吉里、夏里亚宾、卡拉斯等等歌唱大师沁人心扉、令人陶醉的歌唱。这些以保留、复制、传播及反复再现为特点的音像传媒,让世人感受到了歌唱的艺术真谛,这对声乐教学的传承和研究意义

无比重大。

1. 对歌声真实再现,使教师建立良好听觉

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名好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具备听觉良好的耳朵,如同医生把脉看病,声乐老师靠听觉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歌唱毛病。音像传媒给声乐教学提供听觉和视觉的歌唱范本,为声乐教师良好听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教师通过长期而广泛地欣赏世界顶尖歌唱家的演唱音像,逐步建立起正确、客观、敏锐的声音识别能力系统,如准确判断学生所属声部,鉴别发声过程中紧与松、明与暗,准确把握学生歌唱状态和声音的规格、标准等。通过对歌唱作品音像的反复再现欣赏,教师即便对某一作品没有唱过,也能够从听觉上熟知并掌握作品的艺术处理,为教学提供诸

多帮助。

2. 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样,音像传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音像传媒带来的美妙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可能因为欣赏到某一首心爱的歌曲或某一歌唱家演唱,学生会从此喜欢上歌唱这一行。大中专学生是广播、影视、电脑网络、音像商业娱乐最大的受众群,通过因特网传媒途径可以轻松欣赏到风格迥异的歌唱艺术。在线音像传媒可提供的音像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中下载歌曲的演唱、伴奏、乐谱,与各地的学习者交流学习和演唱感受,使用电脑制作音乐在电脑网络传播宣传自己等。目前“中国音乐教育网”“音乐教育在线”“音乐天地”“中国音乐网”等以及个人音

乐教育网站、各种音乐搜索网等点击率都很高。

二、现代音像传媒改变欣赏途径和方式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现代音像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娱乐的途径和方式,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等种类多样的载体使得欣赏文化艺术的方式由“在场欣赏”变成“媒体欣赏”。人们不必直接到演唱会现场,就可以通过媒体以间接的方式获得欣赏。“媒体欣赏”一开始就具有通过同一内容反复“复制”而“传播”的功能,这种用音像载体记录作品、通过复制而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媒”的概念得以出现,即:①音像制品进入千家万户;②音像制品成为大众消费对象;③借助音像作品娱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④音像作品的趣味日益世俗化、平均化以迎合大众。再以电视转播演唱会的形式为例:看电视可以欣赏到歌唱者全方位、多角度甚至是特写镜头下细微的面部表情。与现场演出相比,演员的化妆就会更加生活化,歌唱表情也会更细腻。另外,因为有电声扩音,看电视转播的演唱会时音量大小是可以调节的,歌唱者的音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声音的美感放到了首位。而现场欣赏时,歌唱者首先要有足够的音量使观众清楚地听到,也就是常说的“让歌剧院最后一排观众听到”④,这是传统歌唱对歌唱音量的要求。电视欣赏时观众随意性大,不要求与歌唱者互动,不必顾及演员感受,不必鼓掌叫好,还可以随时换台,欣赏的主动权掌握在欣赏者手上。在唱法上,发达的音乐传媒极大加速了各种演唱风格与流派的交融,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演唱差异得到相互学习和认同,使得唱法因流通而逐渐一致,在统一中形成个性,从规范化走向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人的审美情趣发生

了改变,从而影响到声乐教学培养目标的改变。

三、现代音像传媒丰富声乐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感知能力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口传心授,面对面一句句教唱。声乐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对于学习、借鉴他人优秀教学成果,扩展视野,活跃教学和科研氛围都是不利的。而音像传媒产业派生的影音视听产品极大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手段。声乐教材从一本本书面的文字图谱衍生出配套的视听资料,如:世界经典的歌剧、德奥作曲家声乐作品、意大利艺术歌曲,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配套的《声乐钢琴伴奏》音响系列等等。得到知名声乐专家亲自面授的学生为数总是有限的,而将名师教学成果录制成音像传媒产品,通过现代音乐传媒途径在社会上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声乐教学手段和内容,规范了声乐教学行为,为广大声乐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料。⑤以前只有音乐学院为数很少的在校生有幸学习声乐,如今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模仿着学。特别是歌唱爱好者,他们很容易获得可以直观学习的途径和易于接受的效仿对象,声乐学习人群成倍增加,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得到多元发展。如今音像传媒制品在多媒体音乐教室的使用使得音像教材引入课堂,声乐课堂教学不仅听觉上拥有悦耳动听的音质,而且视觉上拥有逼真形象的画面,教学变得更加直观。音乐电视作品(MTV)、电脑网络传播的音乐动画(FLASH)等多种多样的歌唱诠释方法不断拓展声乐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带动其他的感官刺激,从而使音乐能够触及人们的内心感受。

四、现代音像传媒对声乐教学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1.防止声乐学习中的简单模仿和过度依赖现象

音像传媒通过在大众中传播,扩大了声乐学习受众人群,名家的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也得以推广,但是声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此如何把握模仿音像歌唱的度、如何鉴别音像作品好坏、如何避免错误效仿等就难以控制。例如音乐电视MTV因视觉需要把精力过多放在画面效果上,歌者也为了视觉形象的自然美观,往往过分强调表演成分,或者采取假唱(对口形)方式演绎作品。这样就存在一种虚假误导的可能。而声乐初学者很容易被迷惑,不能真实了解演唱者歌唱状态,简单模仿不利于专业技能提高。现实中“歌星模仿秀”“千人一面”等歌唱不良现象与音像传媒的传播影响是不无关系的。一概的简单模仿不论从艺术贵在个性、贵在有创新角度来讲,还有从歌唱方法的科学性来讲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现代音乐传媒传播音乐的过程是先“录制”后“再现”,演唱者会从适应录音环境到依赖录音技术,歌者在现场演唱的能力会不知不觉降低。失去了现场歌唱时观众产生共鸣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叫好,反过来掌声激励演唱者信心,演唱者和听众能够产生互动那种相得益彰的绝妙效果。

2. 防止不良音像内容的侵袭和音像噪音对听觉的生理影响

声乐学习也是一个对美的追求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防止不良音像内容的侵袭。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片面追求眼球吸引率,大量格调低下、低级趣味的内容。有人形容时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⑥传媒具有影响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大众欣赏和鉴别能力并不很高时,不能一味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更

不能以自己的低级趣味去污染广大受众。

还有一种关于噪音的消极影响。一位英国医生通过精心的测试和分析发现,电视机和高保真音响所发出的喧闹声会使1/5的孩子发生语言和听觉障碍。长期配带耳机大声欣赏音乐或是听低劣音响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听觉健康,要在欣赏音像作品的音质上把关,把音像视听和歌谱阅读、歌唱表演等艺术实践相结合学习。

五、 结论

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时总是会烙上时代的印迹,如十六世纪假声歌唱盛行,为了获得较大音域与灵活性,出现阉人歌手;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由于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和声乐教学法的发展形成美声唱法(Bel canto)等等。如今声乐教学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烙上现代音像传媒的印迹,现代音像传媒对声乐教学和演唱影响已是客观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引入音像传媒手段,在教学

曲目、欣赏内容、艺术实践中科学运用。

①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89页。

②夏野《中国音乐简史》,高等音乐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5 页。

③肖羽《中国音乐家趣闻轶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6月北京第1版,第7页。

④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汇编《声乐译丛》,1980年8月,第2页。

⑤管谨义《二十世纪声乐的印象和思索》,2003年10月《天音声乐论坛专刊》第8期。

⑥唐润华《影响中国数字传媒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民网2004年10月。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略论传媒娱乐产业及其最新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中心。

[2]朱广华、彭宇飞《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李维勃《西洋声乐发展概略》,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6]夏野《中国音乐简史》,高等音乐出版社1991年8月版。[7]赵振岭《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看

法》, 2003年10月《天音声乐论坛专刊》第8期。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6

在以卓别林为代表的无声影片时期,电影院就通过放唱片、乐队演奏、现场弹奏钢琴等手段为电影配乐。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诞生并兴起,迅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和电影音乐作品,如奥地利作曲家、“华尔兹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片《翠堤春晓》,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音乐之声》等电影,简直就是一场音乐盛宴。很多人第一次观看《音乐之声》,就被其音乐所吸引,甚至会认为这就是一部音乐剧。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仅通过音乐就能感受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并被其感染,即使闭着眼睛来“听”这部电影也很有趣。我国的有声电影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较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作品,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传唱不息的优秀电影音乐。比如:作为电影《桃李劫》主题曲的《毕业歌》,充满了战斗的激情,激发了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至今仍频繁出现在各大综艺晚会中,《怀念战友》和《冰山上的雪莲》依旧能激起老一辈人对青春的怀念。有些时候,电影歌曲对人们的影响往往会大于电影内容。对此,音乐大师伊萨克・奥西波维奇・杜那耶夫斯基曾说过:“电影这一伟大的大众化的艺术,它不仅和歌曲并肩前进,还产生了歌曲,传播了歌曲。”

随着音乐的多样化发展,它对电影的作用愈加显著。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任人挑选,总能找到符合电影剧情、凸显电影内涵的音乐。对此,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深有感慨地说:“声音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比画面更重要。”因为摄影技术只能让我们获得一个平面的影像,只有融合了音效,才能使画面拥有纵向深度。鉴于音乐与电影的不可分割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影体会音乐,通过音乐找寻电影的魅力。如在欣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背景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没有音乐的电影片段,让他们讨论什么风格的音乐适合为这段画面做配音,然后再播放电影的原声,使“音画对位”。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对电影的作用。在欣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印度电影的背景音乐时,可以通过“音画错位”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先用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歌曲为电影配音,之后再原版回放。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欣赏电影时一定会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的。

二、音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数字化技术作为时展的主题,其优势正逐渐走入并主导着音乐欣赏教学。数字技术化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三大技术者的综合应用为实现高端化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高职音乐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对教师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他们远离了粉笔末的荼毒,迎来了低碳生活,亦简化了教学。有了它的加盟,教师不用再为表述某种抽象概念而焦头烂额,只需提前制作好音乐欣赏课件。通过计算机把所要教授的内容,如文字、图像等信息资料综合到一起,借助一定的数字化手段实现信息的沟通。上课时把制作好的课件一一展示给学生便大功告成。对学生来说,多媒体的应用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抽象的专业知识被形象化、具体化,更利于被吸收和消化。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对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是极其可观的。以音色分析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播放音乐作品来实现的,而这样存在很大的弊端。因为一般的音乐作品都不会只有一种音色,学生所听到的是所有乐器共同作用下的音乐。这样一来,辨别也就有了难度。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却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那是因为它独特的软件系统可以“分离”音色,使其能够被逐一地演奏出来。

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不受时间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下,只要有时间,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来获取所需知识。其次,它不受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家中,只要有网络,都能查找。第三,它涵盖面宽,涉猎范围广,包容性强,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寻需要的资料。最后一点,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网络拥有强大的互动体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交流心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曾创建了一个音乐欣赏论坛,在这个论坛里,有不同的音乐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交流区。在民族乐板块,学生可以尽情讨论不同民乐的风格、特点。在流行乐板块,学生可以对时下流行的音乐发表看法。在心得体会板块,学生可以交流音乐欣赏后的深切体会。在创作板块,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创作音乐并作品。除此之外,时下流行的网络方式如微博、QQ等也都是很好的交流音乐的手段。

综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笔者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方式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受学生喜欢和认可。

三、音乐与治疗学的融合

音乐作为人类交流感受的特殊传播工具,其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生动或强力的节奏能够激发人的活力,轻快或婉转的旋律给人温馨恬静的柔情,雄壮的和声给人奋发向上的激情,而质感丰富的音色(诸如柔美的小提琴、淳厚的大提琴及凄美的竹萧等)更能给人以听觉上不同的愉悦感。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对音乐纵向深度作用的扩展和延伸。音乐心理治疗学瑞典学派的创始人Pontwick认为,音乐通过音响的和声系统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缓而平稳的音乐给人安慰,而洪亮、欢快的音乐则使人激动、振奋。另有研究表明,得当的音乐既能消除个体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非常充实、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音乐可以帮助个体满足精神的需要,探索和发展潜在的力量。在音乐的氛围中,个体可能获得高峰体验,以达到较高的意识水平。高峰体验是审美的充分知觉,以及其他最大快乐实现时刻的体验。在高峰体验中,自我消失,使人感到生命的价值。这是最快乐的时刻,也是最健康的时刻。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大多会因物质或生活的原因而造成精神与情感的缺失。“据中国心理协会的调查,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已高达25%;天津市被调查的5万名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北京大学近10年来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人数的三分之一;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学生已占到40%的比例。”“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已成为需要关注的一件大事。”高职音乐欣赏教育,虽不能上升到音乐治疗学阶段,但却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影响并能够借助音乐来实现心理的自我调适。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圆满地完成大学学业,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亦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54.

[2]帕夫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8.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7

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足以在小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课堂更生动,尤其对音乐欣赏课来说,音乐欣赏需要合适的播放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音乐的欣赏,还可以提供视频的播放。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音乐欣赏意境很重要,意境的创造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然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声景并茂”,即在音乐的播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这段视频可以是音乐的“原配”,也可以是教师认为比较适合音乐情境的背景。我们都对音乐欣赏有一定的见解,当一首歌曲发行的时候,尤其一些电影主题曲或者电视剧主题曲,初步离开电影和电视剧的情境仅仅听一段音乐的感受和看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配上背景的音乐更显真实和生动,所以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声景并茂”的气氛。

二、听前创造故事背景,增添童话色彩

小学生充满无限的童趣,仍然很喜欢美丽的白雪公主,喜欢聪明善良的喜羊羊,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要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童话元素,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对于故事的构建是一种情景的再现,如第二册中的《杜鹃圆舞曲》一课,如果一上课就让学生听音乐,不对音乐背景做相应的解释,即使成年人也不一定会听得出“杜鹃”在哪里。为了让音乐听起来像在演动画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以描绘一种夜幕低垂的景象,树林里的各种小动物纷纷欣赏杜鹃的圆舞曲,一段接着一段,不知不觉就会沉浸在小动物一起狂欢的气氛中。音乐听起来是有些悠长的旋律,前奏相对较平稳,这时的情境要完全符合夜深人静的感受,教师一定要提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气氛,但他们知道森林里马上就要有一场盛大的演出。故事背景一旦被创造出来,童话色彩就相应地浓厚起来。

三、音乐不同,欣赏方式不同

小学音乐并不只是《小燕子》、《春天在哪里》之类的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现在小学生已经渐渐开始培养对各种音乐的理解能力,但是碍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有些音乐的欣赏不可能完全透彻理解,也许只是听个热闹,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做的是谨记“音乐不同,欣赏方式不同”。

1.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前面我们谈到,在普通儿童歌曲的欣赏过程中,重点是童话场景的设置,在这类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童话般的情境中,切身运用听觉创造视觉场景。故事性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儿童音乐作品的理解。普通的儿童音乐是最适合小学生欣赏的,所以不要白白浪费这种音乐的重要性,采取适合的方式,将轻松快乐、简单易懂、具有创造性的儿童音乐传授给学生。

2.中国戏曲的欣赏。据我了解,现在一些成年人对戏曲的了解已经渐渐淡化,把戏曲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音乐早已抛到脑后,所以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要从小抓起。虽然中国戏曲没有流行音乐动听,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音乐欣赏的概念并不是很完整。戏曲中最令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应该是脸谱,抓到学生的兴趣点便可以由此下手,目的是让学生对戏曲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8

当前,由于受就业市场导向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加大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是中职音乐教育不应缺失的重要内容。

一、在对比倾听中学会鉴别

流行歌曲的泛滥,通俗音乐的流行,各种歌唱选秀节目的扎堆涌现,似乎让人们觉得音乐欣赏的门槛很低,其实不然。就音乐作品欣赏而言,我们在聆听中要考虑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参照音乐要素,用对比的方法,在倾听中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在感受中领会、理解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的差异,从而准确地理解音乐形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对比倾听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艺术能力。比如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所表现的儿童纯真的心灵,分别用钢琴和大提琴演奏,不同乐器呈现出的音色特点明显不同,而听众的欣赏感受也会有所差异,通过这种直观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对作品加深印象。另外,即使是同一乐曲主题,用相同的乐器演奏,当速度和力度的不同,表现出音乐形象也会不同。

二、在想象联想中进行体验

尽管是艺术作品,其背后总是有一定的事实背景,而音乐作品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主题总会与人的一定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虽然音乐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点,不可能像小说那样透过文字就能看见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能获得非常丰富的感受和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就有必要通过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聆听时加以必要的想象和联想,来丰富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比如,每到春节,电视里总会不停地播放《春节序曲》,也许很多同学不见得知道这首作品的名称,但乐曲中所表现的欢乐场景还是能直接地感受到的。音乐中那种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氛围所传达的喜庆心情,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三、在讨论归纳中理解情感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经典乐(歌)曲,常常使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人们通常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悦耳”停留在官能欣赏的层面,“悦神”则达到感情欣赏层面,而“悦智”则是欣赏的最高层级――理智的欣赏。要想带领学生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就要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讨论归纳中,把对作品感性的体验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上来。比如,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电影《黄河绝恋》的插曲《夕阳山顶》,理由就是特别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听到了什么则不甚了了。笔者在一次授课中,特意组织了一次讨论,先是播放了电影片段,再让学生仔细聆听那悠扬醉人、凄美摇曳的小提琴声,有的学生说听到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说听到了一对甜蜜恋人的轻轻低语,也有的学生说透过音乐,他仿佛看到了夕阳轻抚下的静静的群山和缓缓流淌的江河。通过讨论,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和内在感情的把握有了明显提升。

四、在创作改编中感受魅力

在某些有条件的中小学里,音乐创编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既能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又能验证学生的音乐思维水平。换言之,让学生亲近音乐,首先就要破除音乐的神秘感。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利用已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进行创编,充分发挥想象,尽情表达情感。比如学完一首作品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其他不同的乐器为乐曲重新设计伴奏,并即兴演奏,让学生感受创编的乐趣。可以把传统的民族音乐用通俗流行的音乐伴奏方式去演绎,也可以将国外的作品用中国风格的方式做混搭处理,还可以引入时下青年学生比较喜欢的搓碟(也叫“打碟”)感受重金属及电子音乐的魅力等等。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得到了激发,协作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9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综合知识性课程。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不仅有使人愉悦的音响,而且它有着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情感表现方式和意义。而音乐材料和音乐规则是音乐欣赏建构的基础和媒介,它们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构成,影响着欣赏者从音乐中得到的审美享受。

理论上通常将音乐欣赏按照欣赏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音乐的悦耳、好听;②感情的欣赏:对乐曲表现的基本情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把握;③理智的欣赏: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作品的音响、思想感情、表现意义等作知识性、专业性的赏析。因此,在较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除了在欣赏过程中要有音质较高的音乐音响外,还要具备很多因素。一是要求欣赏者必须懂得一些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段、结构和技巧;二是教学中要有声音、文字、图像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三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用到多媒体电脑设备,但一般仅限在某些准备材料较顺手的课堂上或精心准备的观摩课上。在绝大多数欣赏课上,多媒体电脑设备只是起到了板书的作用,课堂上的时间也往往会浪费在繁琐的操作上。尤其在器乐曲欣赏方面,想单独听取或介绍某一乐器特色时只是反反复复听几遍音乐而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音乐欣赏课的“笼统性”和“表面性”,很难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赏析。然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以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以往音乐教学中达不到的教学手段能方便地得到改善,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MIDI制作与数字音频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两大核心内容,在音乐欣赏课中,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应用:

1.音源(或软采样器)的应用

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相当数量的音乐作品可直接下载到MIDI文件,供教学使用。有些MIDI文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块音源(或软采样器)中就有几百甚至上千种音色,使用Sonar、CubaseSX、MusicatorWin3.0等MIDI编辑软件就能轻松播放这些音色。

2.音频文件的应用

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样可以下载到各种音乐类型的音频文件,绝大数音频文件的音质是很好的,能直接供教学使用。mp3是最常用的一种音频格式,只要在电脑中装有相应的播放器或专业音频播放软件即可。音频文件可以选取任意时间开始或结束,并且每次的速度不会有区别。音频文件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均衡器进行调节,放大或缩小某些频段的声音,以便突出某一部分音乐。

能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专业音频软件有很多,如:Samplitude8.0就是一款具有专业品质、功能非常强大并且能进行全面录音、音频编辑、混音的专业音频软件。

首先,Samplitude8.0有一个非常专业的CD抓取功能,能够把电脑光驱中CD盘上的音乐直接抓取到电脑中,保存为wav、mp3、mpg、wma、ra、aif、ogg中的任意格式,音质不会得到任何破坏。另外现有磁带中的音像资料也可以通过Samplitude8.0转录到电脑中去,保存为想要的音乐格式。

其次,Samplitude8.0的音乐编辑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切入到音频素材的任何开始或结束位置,也可以改变音频素材的开始或结束时间。Samplitude8.0自带了很多专业效果器,可以给音频素材加入各种不同的效果,编辑好的音频素材可单独输出为任何音频格式。通过使用Samplitude交叉淡化编辑器,能够把不同的音频素材拼接在一起,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同样,我们也可以随意编辑MIDI文件。在MIDI编辑软件中,可以选取MIDI文件任意一小节的任意一拍开始或结束处进行播放,还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设置音乐的某一段反复播放。如果需要强调音乐作品中某些乐器或声部,在MIDI文件中可以随时设置某一个或几个声部独奏,并且可以单独调整乐器的音量、声像、力度、合唱与混响效果。也可以将一个快速MIDI音乐文件降为中速、慢速,比较因速度不同而引起的音乐形象差异,而且音质不受任何损害。专业的MIDI编辑软件都具有乐谱显示的功能,旋律线、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分析。在音乐欣赏课中,介绍不同乐器的音色时,可以应用MIDI编辑软件中音源(采样器)里的音色,这样工作的可操作性也就提高了。我们还可以将只有乐谱而暂无音响的资料制作成MIDI文件,它可以是一件乐器,可以是各种风格的流行乐队,也可以是庞大的交响乐队,这种工作需要教师有较强的MIDI制作的能力。

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我国进行,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改革与提高的问题。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人才和音乐师资,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发挥教育创新精神,同时改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那么这将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10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综合知识性课程。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不仅有使人愉悦的音响,而且它有着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情感表现方式和意义。而音乐材料和音乐规则是音乐欣赏建构的基础和媒介,它们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构成,影响着欣赏者从音乐中得到的审美享受。

理论上通常将音乐欣赏按照欣赏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音乐的悦耳、好听;②感情的欣赏:对乐曲表现的基本情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把握;③理智的欣赏: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作品的音响、思想感情、表现意义等作知识性、专业性的赏析。因此,在较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除了在欣赏过程中要有音质较高的音乐音响外,还要具备很多因素。一是要求欣赏者必须懂得一些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段、结构和技巧;二是教学中要有声音、文字、图像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三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用到多媒体电脑设备,但一般仅限在某些准备材料较顺手的课堂上或精心准备的观摩课上。在绝大多数欣赏课上,多媒体电脑设备只是起到了板书的作用,课堂上的时间也往往会浪费在繁琐的操作上。尤其在器乐曲欣赏方面,想单独听取或介绍某一乐器特色时只是反反复复听几遍音乐而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音乐欣赏课的“笼统性”和“表面性”,很难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赏析。然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以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以往音乐教学中达不到的教学手段能方便地得到改善,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MIDI制作与数字音频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两大核心内容,在音乐欣赏课中,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应用:

1.音源(或软采样器)的应用

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相当数量的音乐作品可直接下载到MIDI文件,供教学使用。有些MIDI文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块音源(或软采样器)中就有几百甚至上千种音色,使用Sonar、CubaseSX、MusicatorWin3.0等MIDI编辑软件就能轻松播放这些音色。

2.音频文件的应用

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样可以下载到各种音乐类型的音频文件,绝大数音频文件的音质是很好的,能直接供教学使用。mp3是最常用的一种音频格式,只要在电脑中装有相应的播放器或专业音频播放软件即可。音频文件可以选取任意时间开始或结束,并且每次的速度不会有区别。音频文件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均衡器进行调节,放大或缩小某些频段的声音,以便突出某一部分音乐。

能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专业音频软件有很多,如:Samplitude8.0就是一款具有专业品质、功能非常强大并且能进行全面录音、音频编辑、混音的专业音频软件。

首先,Samplitude8.0有一个非常专业的CD抓取功能,能够把电脑光驱中CD盘上的音乐直接抓取到电脑中,保存为wav、mp3、mpg、wma、ra、aif、ogg中的任意格式,音质不会得到任何破坏。另外现有磁带中的音像资料也可以通过Samplitude8.0转录到电脑中去,保存为想要的音乐格式。

其次,Samplitude8.0的音乐编辑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切入到音频素材的任何开始或结束位置,也可以改变音频素材的开始或结束时间。Samplitude8.0自带了很多专业效果器,可以给音频素材加入各种不同的效果,编辑好的音频素材可单独输出为任何音频格式。通过使用Samplitude交叉淡化编辑器,能够把不同的音频素材拼接在一起,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同样,我们也可以随意编辑MIDI文件。在MIDI编辑软件中,可以选取MIDI文件任意一小节的任意一拍开始或结束处进行播放,还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设置音乐的某一段反复播放。如果需要强调音乐作品中某些乐器或声部,在MIDI文件中可以随时设置某一个或几个声部独奏,并且可以单独调整乐器的音量、声像、力度、合唱与混响效果。也可以将一个快速MIDI音乐文件降为中速、慢速,比较因速度不同而引起的音乐形象差异,而且音质不受任何损害。专业的MIDI编辑软件都具有乐谱显示的功能,旋律线、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分析。在音乐欣赏课中,介绍不同乐器的音色时,可以应用MIDI编辑软件中音源(采样器)里的音色,这样工作的可操作性也就提高了。我们还可以将只有乐谱而暂无音响的资料制作成MIDI文件,它可以是一件乐器,可以是各种风格的流行乐队,也可以是庞大的交响乐队,这种工作需要教师有较强的MIDI制作的能力。

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我国进行,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改革与提高的问题。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人才和音乐师资,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发挥教育创新精神,同时改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那么这将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11

黑格尔曾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赏的。”①电影艺术作为影响深远的大众艺术的杰出代表,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这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之上的艺术。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背景音乐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通过审美使人们获得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

一、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

《海上钢琴师》又译名《传奇的1900》,这部电影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99年拍摄,剧本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朱塞佩・托纳托雷之前拍摄的电影以电影史和电影为背景,或以歌剧音乐为背景,但电影《海上钢琴师》则是以钢琴、爵士钢琴乐为背景。影片的音画交流缠绵,演绎了爵士钢琴家1900传奇的一生,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整部影片将他从辉煌到悲剧的人生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借助声音,将单调的图画显示融入音乐,使音乐和画面完美统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二、影片中音画完美结合的互动效应

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彰显出深刻而强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完美融合了画面的客观局限性以及音乐的主观抽象性。电影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诠释,背景音乐辅助叙述、渲染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主旨思想的显现。在电影艺术中,画面是通过镜头来展现剧本中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音乐是电影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它能对片中的人物思想情感、情绪表达与氛围营造等起到构建作用。影片中那些充满寓意的画面与恰当的音乐的完美结合可以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挖掘发挥出来,感受到影片所蕴含的美感与内涵。电影中的音乐只有在特定的画面中出现,并能够与画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单独把影片中的音乐看作是一个整体,再来分析它的主旨与情感,是不切合实际的。由此可见,在影片中,要想把影片中所蕴含的美感和内涵完全表达出来,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音乐与画面同时存在,并完美的融合。②

比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的开头部分,爵士钢琴家Jelly伴着沉闷、压抑的音乐出场,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效果。如果没有了音乐效果,Jelly的出场就会显得单调很多,也不能从心理上给观众带来那种不一样的窒息感觉。在后半段,1900追逐爱情、向往爱情的部分,他弹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画面上女孩妙曼的身姿,两者完美结合,成功的彰显出爱情的美好与结果的伤感,使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了近乎完美的效果。③

影片《海上钢琴师》无论是画面的表现,还是画面中背景音乐的搭配,都是视听结合例子中的典范作品。可是,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将目光停留在音乐与画面的表面现场上,而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实例解读,可以发现,在影片单独阐述画面镜头时,没有音乐叙述,观众就难以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波动和剧情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影片中叙述的画面和搭配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共同演绎,影片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欣赏中的艺术美

(一)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审美距离的产生

德国美学理论家汉斯・姚斯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在艺术美的欣赏活动中,具有一定生活经验、文化素质、审美趣味的欣赏者会在欣赏作品之前或艺术作品欣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和意义内涵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个性特点的选择和推测,从而对具体的作品形成审美期待,这种由欣赏者形成的对作品的期待性的意义世界就是期待视野。④即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对作品产生潜在的审美期待。对于电影《海上钢琴师》,初见片名观众不禁产生疑问:海上怎么会有钢琴师?他为什么要在海上弹琴?这种疑惑心理使人们对这部电影产生期待,希望电影能够解答疑惑。再看电影海报(图1),一个男人背对观众,站在海面,他的面前是一艘游艇。这个略显孤独惆怅的背影让人们更加期待影片的内容。虽然不及其他电影海报的奢华,但是它以简单萧瑟的画面独树一帜。

在期待视野中,欣赏者与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距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作品应该使欣赏者出乎意料。电影《海上钢琴师》运用音乐、人声、自然声音等音响,以及独白、旁白等画外音,把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的开头,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是Max坐在黑暗的楼梯上,这时画外出现了他的内心独白:“我现在仍自问想离开海上都市,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真正的朋友,不可能遇到第二次。”随着独白的引导,观众迫切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画面走向回忆,引出了剧情的发展。

伴随着Max的旁白,在镜头的推动下,船上人们在看到自由女神像表现出各种反应。每当有一个人对着自由女神像高呼“America”时,整船的人都沉浸在欢呼声和呐喊声中,而1900却冷漠地看着上上下下的旅客,这与其他人的喜悦心情相比显得格外孤寂。对于主人公1900来说,虽然没有下船去过美国,他能在音乐世界中真正的寻求到对于自由的体会。这一幕给观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也表达了1900特定的情感,启发着观众的思考。

影片从头到尾并未有太大的波澜,但是1900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观众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欣赏影片中形成了独特的期待视野,作品赋予人们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二)空白点和不定点的发现

空白点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艺术作品中留下一些可以供欣赏者自由想象和发挥的地方,以此促进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审美经验交流。不定点就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留下一些不确定的指代,这种指代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元素中推敲出来,但要加工欣赏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构成一幅能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⑤“空白点”和“不定点”都存在于“召唤结构”中。召唤结构是艺术品并非充分的、完整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存在着许多形象和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从而召唤欣赏者参与到作品创造的特殊结构。召唤结构因作品的空白点和不定点产生,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在电影艺术中,背景音乐的渲染、镜头的特写、画外音的诉说,给了观众众多的空白点和不定点。影片一开始,伴随着小号手Max的思绪,响起了轻微的抒情拨弦乐,Max站在潮湿、阴冷的阶梯上带着几分惆怅与失落,只是几下竖琴的轻拨,就给了人们一个思绪飘远的心情。让人们不由自主的与Max融为一体,带着惆怅的心情开始了对全片的欣赏。

(三)自我确证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

在晕船片段中,1900与Max在摇曳的轮船上上演了一幕好戏。在诙谐的音乐中,刚上船的Max便东倒西歪晕船了,Max尴尬的窘态展露无遗。这时1900出场,邀请Max与自己一同演奏,旋转摇曳中,两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舞蹈,在琴键上飞舞的1900,和在他身旁惊慌的Max,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交融的盛宴。音乐声与海浪声相辅相成,与画面相互辉映,观众跟随音乐一同摇摆。当钢琴冲出玻璃门,撞开船长卧室的大门,琴声、海浪声、玻璃声……众多声音交融时,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笔者认为这一段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轻松的部分。导演把音乐与画面结合成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1900的琴艺充分呈现在观众面前。短短几分钟,让观众在诙谐幽默中抛开往日烦恼,融入剧中,和1900的琴声一起滑向各处,1900内敛中带有的小幽默中展露在观众面前,1900这一形象得到成功塑造,他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在船上的自由自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由此推断,1900不可能离开船、离开海,他热爱这里,船是他的家,为后面的悲剧结尾做了铺垫。

自我确证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是欣赏者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影片为观众提供了想象的场所,判断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条件之一,在于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引起欣赏者广泛而自由的联想。电影《海上钢琴师》中,观众不止一次大笑,也不止一次感到难过痛心,随着主人公1900的情绪前进着,随着他在音乐世界中翱翔,也跟着他的家――船一起毁灭。在这一虚拟世界,人们或许看到了自己某一时期的影子,或许从中有了新的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经常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冷漠,期望有个畅谈的对象。影片中,1900在音乐世界中表达着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贯穿整个剧情,达到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让观众融入其中,在虚幻的存在中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他的想法,重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世界,赋予这个形象世界意义,并从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完成自我确证,并且在自我确证之后陷入持久的感动和深思。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关于海洋、生命、自由和美的电影。影片将唯美的音乐与浪漫曲折的故事情节完美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场独特而又美妙的视听盛宴。

注释:

①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②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③唐雅.《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J/OL].梦回唐朝视觉艺术,2009(2).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篇12

(一)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在当前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教育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也导致了设备落后。尽管声乐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设备,但是要想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是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的,所以也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机械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仅仅只会关注到对视唱练耳等方面的练习,而忽视并不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就算部分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欣赏活动,也只是仅仅局限于几部著名音乐作品而已。教师既不会深入引导,学生也听不懂,所以教学效果也不让人满意。综上,要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就应该跳出声乐基本知识教学的局限,将音乐欣赏融入声乐教学,开展多样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我们通常认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视唱、练耳、乐理等。将音乐欣赏融入到声乐教学,是感性认识与欣赏的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内涵。音乐欣赏是一种以音乐作品为基础的欣赏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初是对音乐音调、音高、音色等的理解,随着对音乐的理解加深,感受情感并体验内涵,最终展开音乐想象,是作为听众融入于音乐之中。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音乐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点繁杂,并需要大量记忆与训练,而音乐欣赏活动较少,没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声乐教学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能够,要以音乐基础知识为起点而逐步深入,选择适应学生水平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形成音乐概念,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感受音乐听觉艺术的大门,通过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世界上音乐作品种类良多、风格也有所不同,流行音乐更是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所以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很大,而没有对传统经典音乐艺术有深入的认识,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音乐代表作品,在欣赏活动中,就可以根据形成一定的分类体系,并选择其中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欣赏,如“浪漫主义音乐”中的肖邦《夜曲》等。欣赏不是简单的听,而是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总结艺术家的音乐风格,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明确作品的音乐特征。在多次活动之后,学生就会知道,音乐应该怎样欣赏,可以怎样欣赏,并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最终提升了音乐综合素质。

(三)拓展学生的知识

音乐是一片文艺的土壤,遍布着鲜艳夺目的艺术之花。就以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例,戏曲、民乐、歌舞剧等都是在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有着中国特色的艺术形态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的音乐欣赏活动,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作品,还可以将优秀的歌剧、戏剧等作品作为欣赏内容,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活动中,可以欣赏京剧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特点,欣赏西方歌剧体验西方交响音乐的宏大,欣赏舞剧感受优美意境。除此之外,电影艺术的发展也与音乐艺术息息相关,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以电影作品为灵感来源,如我们所熟知的久石让的系列音乐作品就是与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相配合的。知识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更是如此,用音乐欣赏来满足对音乐的追求是聪慧的选择,更是必要的选择。音乐的欣赏是博大的、无止境的,通过欣赏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声乐教学的突破,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