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式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3:17

游戏式教学论文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1

本文作者:丁中庆 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将游戏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思维和学习重点,采取有意义的游戏形式加强理解记忆。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游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运用。以这样的形式优化知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便于理解记忆。将这种游戏形式运用于理论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武术第一、二路弹腿教学中,可运用“托盘绕圈”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双手向上托起一个球体,以走“S”路循环的方式进行绕圈。通过比赛的形式看谁绕的圈次数多,且双手托盘中的圆球掉下来就是赢者。通过该项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重心的发力点,保持平衡。

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克服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使得运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活泼。通过运用游戏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达到最佳,能够有意识减少一些繁琐环节和步骤。该种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能训练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受相应运动负荷。同时,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更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运用游戏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更为娴熟。笔者在篮球“运球与防守”动作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运球灵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手中的球来进行灵活运动,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后期的结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后期的整理运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紧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运动的紧张肌肉进行放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便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游戏运用于结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运动形式中转移自己的大脑皮层运用兴奋状态,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结束课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知识的掌握和动作要领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识地做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结束阶段,笔者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以轻松自由的形式总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运动形式放松身体,减轻紧张的压力。在每堂课结束阶段,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仿造太极的形式表演五禽戏,以此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形式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学习理解。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要求,围绕教学要点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综上所述,运用游戏进行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运动的激情。在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过程中,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2

教育游戏主要指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和传统的游戏活动。传统的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游戏类教育软件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但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研究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20世纪 80 年代,Bowman 开始尝试将电视游戏(Video Game)整合到教学设计中。

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 Marc Prensky在2000年出版的《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基于数字游戏学习的概念、效果以及在教育、军事和培训中的应用和对于孩子们学习、成人的工作产生的作用。并预言21世纪的学习革命不是课程的数字化,学习的网络化,也不是无线、宽带、即时学习或学习管理系统的出现,而是学习不再伴有“痛苦”。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将改变“学习是苦差事”的传统看法,实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理想状态。国内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类教育游戏的关注和研究基本上从本世纪初才开始,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制作的教育游戏软件《学雷锋》再次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游戏的普遍注意。为了解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状况,我们采用量化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所有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探析我国 “教育游戏”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1研究论文统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对1979—2007年12月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个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检索项用的是“文献标题”,检索词为“教育游戏,统计核心期刊文章数量时,我们使用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篇名”项,文献范围限定在“核心期刊”。

2关于“教育游戏”有关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 研究文献数量庞大

关于“教育游戏”有关的研究论文调查显示(如表1),从1979—1998年,没有检索到关于“教育游戏”的文献,1999—2007年,共检索到418篇文献,平均每年产生学术论文将近47篇,其中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312篇(核心期刊22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论文2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10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62篇。

(2) 研究和关注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年产生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来看,连续8年来,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共检索到12篇文献,其中有8篇文章与幼儿教育有关,占本年文献总数的2/3;2000年,共19篇,其中有10篇文章与幼儿教育有关,将近占本年文献总数的1/2;2001年,共14篇,其中4篇论文与幼儿教育有关。从1999—2001年的论文数量和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阶段,因而可以看作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起始阶段。从2002年起,研究文献数量剧增,研究内容逐渐引起研究生们的关注,研究文献中陆续出现了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说明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游戏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3) 研究关注点分析

① “教育游戏”研究的起始阶段

1999—2001三年间共45篇,研究内容比较浅显,其中50%的文献主要研究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约占1/6的文献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游戏运用的特点、途径、优势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其余文献主要集中在“传统教育游戏”的概念、推广和应用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从适用学段来说,主要指导幼儿教育,对大学和中小学的教学影响不大;从学科教学来看主要应用于体育教学,其他学科教学中教育游戏的探索较少。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② “教育游戏”研究的迅速发展阶段

从2002年起,我国对“教育游戏”的研究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关注点由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学科研究、幼儿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游戏、教育软件、拯救游戏沉迷者、国外“教育游戏”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研究等方面(如图2)。

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统计中共检索到文献156篇,占该阶段研究文献的41%。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引发的教育改革、教育作用与价值、教育中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开发、发展、应用等。

教育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游戏在幼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要作用和价值等;同时,通过翻绳游戏、沙盘游戏、换水游戏、泥土游戏等实践活动探究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研究成果涉及面广,内容充实,数量可观,说明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同步迈进,既为教育游戏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为教育游戏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2002—2007年,关于教育游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如表2)总体来看研究数量太少,且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科学课程上,说明关于教育游戏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的潜力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教育游戏与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献只有10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游戏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教育游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教师们打破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游戏得到启示,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运用沙盘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实践,探讨儿童心理游戏辅导的方法,虽然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但这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已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悄然而起,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完成“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于网络游戏、教育软件的研究文献有13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的开发,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教育特点、教育应用和功能、教育案例分析等。

拯救游戏沉迷者的研究主要有:青少年玩游戏的动机分析、影响分析;对游戏者的警惕教育、安全教育、教育策略、教育改革;针对游戏沉迷现象进行游戏开发的策略研究,救助游戏沉迷者的建议、方法等。 国外教育游戏经验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游戏网站介绍、教育游戏软件的比较分析;美国幼儿游戏教育经验研究(如:培养儿童读写能力、逻辑数学思维能力、音乐教育等);德国学校心理教育技术和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中的方案教学等经验研究。相关调查研究主要有游戏爱好者的个人特性分析、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应用现状和前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

3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思考

(1) 加强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的转化

通过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理论研究文献与实践研究文献之比为12:1,说明我国对教育游戏的研究依然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人们对教育游戏在教育中的功能、应用特点、教育游戏与教育等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应用等实践方面的研究,力争使理论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践,用实践研究的成果去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和发展。

(2) 加强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的结合

我国教育游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都很少,教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研究文献虽然有23篇,但这些论文都是基于传统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游戏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文献更少。因此,加强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相结合尤其是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结合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另外,要注意将研究中产生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只有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相结合,教育游戏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和乐学才能变成现实。

(3) 深入探究游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和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游戏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师生角色,主动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这是教育游戏学习环境中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深入探究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和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今后应该将其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4) 总结传统游戏教育的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嫁接到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中,同时借鉴国外教育游戏开发和教学的经验,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引领下,游戏教学将会对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革。

(5) 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解决游戏沉迷问题,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电子游戏”使广大青少年如痴如醉,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给学生的教育和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电子游戏在玩家动机、兴趣激发、持久注意力、情境感染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完全可以为教育游戏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开发者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既可以解决青少年的游戏沉迷问题,又可以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市场上会把游戏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也可以实现企业盈利和学生教育的双赢。

(6) 教育部门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探究新型教企合作形式

2004年底,上海市教委公开向社会征集网络益智游戏,中标产品将由教委免费向下属1500所中小学推广。这在当时教育界和游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部门开始定制需求,以引导教育游戏企业的研发方向。[4]在教育游戏开发的过程中,教育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加强教育部门与游戏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功能,探究新型教企合作形式,在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等方面形成合力。[5]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3

一、游戏理论概述

游戏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的引入和设置使学生能够不厌学,并能轻松的获得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游戏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提出的,它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根据这一天性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就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戏理论,并详细说明了这一理论对于教学的实际作用。此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教学活动出发,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游戏理论,探讨了游戏理论和课堂教学结合的主要方法。比利时教育学家德可乐利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设计了整套的游戏教学体系。国外学者对于游戏理论的深入研究,使得游戏理论在课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外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游戏理论近些年得到了引入和发展。不少教师将游戏理论应用到课堂实践中,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一系列的趣味性的游戏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的。游戏理论在国内教学活动中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游戏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何更好的将游戏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随之而来,对于游戏理论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游戏理论和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发现有关游戏理论在学前教育及小学课堂中的应用较多,而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见。游戏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其不仅仅适应于低年级课堂,同样在高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也不同于高校大学生,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学生年龄上来说,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较为叛逆,强调自我,喜欢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从学习状况上来说,高职学生一般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从教学任务来说,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课更为重要,公共英语的学习也就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将游戏理论引入到高职英语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游戏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将游戏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实践中,对于高职学生学习以及高职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游戏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的意义

(一)游戏式课堂教学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

英语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很强的负担。有负担心理,就说明不喜欢,如果喜欢的话,不仅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还会觉得是一种快乐。运用游戏理论的教学手段,会变学习的负担为快乐,学生心理上不抵触了也就不会觉得有压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为老师讲,学生听,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游戏理论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游戏这种教学方式,老师能够引发学生、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英语的学习变得有趣,学生兴趣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习的效果必然不会理想。借助游戏的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公共课,是区别于高职专业课之外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才积极愿意学习。采用游戏理论用于英语教学中,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配合清晰的画面,声音,视频,课堂氛围就能够得到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性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游戏式课堂教学是对学习模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里,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对待学习,“玩就玩个痛快,学就学个踏实”的传统教育观念也一直被老师和家长在学生中灌输,老师和家长总是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仿佛学习自然是一件苦差事。游戏渗入教学能够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游戏理论的课堂运用能够使课堂生动有趣。借助游戏和课堂教学内容,很多课程可以寓教于乐,在很轻松的氛围里实现,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英语的预期宗旨。学生不是苦行僧,学习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游戏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把学习变得很轻松,能够自主学习英语。

(三)游戏理论在课堂教学能够改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较之大学教育,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英语教学多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读写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使得学生英语成为哑巴英语,而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通过游戏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改善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在课堂中通过课文内容游戏的设置和情境的模拟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张开口说英语,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控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这种教学也能将老师从“独角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从而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三、游戏理论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实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有着极强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课堂内容与游戏并进形式,比如5分钟英语模仿表演、用英文讲名人故事、讲流行的英美剧、猜物品游戏、寻宝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丰富课堂教学,这样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全面、深入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每周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面,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英语电影、动画片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英文文化知识,构造了对英语文化世界的基本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看完之后向学生们讲解其中的经典台词,然后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后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学到知识,获得快乐,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增添学好英语的信心。游戏理论运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精心预设,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

游戏式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运用游戏,也不是说所有的游戏都适合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合适的游戏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不合时宜的游戏却可能对教学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对游戏的选择就至关重要。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如何选择适合教学的游戏,是游戏式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必须对游戏进行精心预设,选择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内容、游戏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游戏。在游戏的选择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英语课堂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二是要注意选择适用性比较强的游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三是要选择和所授内容结合比较紧密的游戏,确保游戏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四是尽可能选择简单的游戏模式,注意游戏的可行性。

(二)适度引导,增强学生的参与

在实施游戏理论英语教学课堂的过程中,老师先开展游戏规则说明,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只是让学生进行游戏,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活跃轻松学习,适度进行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切实实现游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使学生感觉到新奇新鲜,以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比如,教师通过一个设置课堂内容主题,假定是“拯救大兵瑞恩”,教师要向学生交代大兵瑞恩被捕的背景,引导学生想办法将其解救。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讨论拯救大兵瑞恩的方法。对于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其发言的机会,引导鼓励其参与课堂。在学生成功完成课堂后,要求学生谈体会,写心得,从而全方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英语能力。

(三)及时总结,提高教学的实效

游戏理论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运用在高职课堂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在游戏课堂,而要挖掘游戏理论运用英语背后的深意,对游戏理论课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从而通过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如果仅仅是为了做游戏而进行游戏,学生仅仅是获得了快乐的课堂氛围,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学习成效,就会丧失游戏理论用在英语课堂的真正意义。比如在进行“英语模仿秀”的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总结在模仿中,谁的发音更好,谁的语言更标准、谁的表达更流畅等,并号召大家在课后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总结激励优秀者再接再厉,鼓励其他人继续努力,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坚持适度,把握游戏的尺度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58-04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游戏的快速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软件,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正在对电影、电视、出版、培训等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得到国际会议、学术期刊、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关注的“严肃游戏”,能为玩家提供情境体验,提供观察和理解问题的多种途径,提供“成为”不同种类的角色的机会,使玩家沉浸在复杂的解决问题的任务中,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理论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e-Learning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对传统教育的设计和原则形成了挑战,并衍生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游戏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游戏的教育价值研究、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机理研究、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研究。

二 游戏式学习的概念

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概念是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Learning)、严肃游戏(Serious Gaffes),娱乐教育(Edutainment)和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具体如下:

定义1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是一种计算机视频游戏,它不仅为了娱乐用户,还具有其他目的,如教育和训练,或者行销和广告,但一样要给受众愉悦的体验。

定义2娱乐教育(Edutainment):也称寓教于乐,是一种娱乐形式,其设计目的是既教育又娱乐,通常把课程嵌入到人们熟悉的娱乐形式(如电视节目、计算机视频游戏、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件等)来教化它的受众。

定义3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是设计用于培养游戏使用者(主要是儿童)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

严肃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具有游戏的要素与特征,目的是教育或学习,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以外的人群:娱乐教育一的载体除游戏外,还可以使用人们熟悉的其它娱乐形式,如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件等:教育游戏与严肃游戏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对象,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其内容主要是学校教学的课程。

其它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概念还有“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轻游戏”=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主流游戏的“清淡”版本即删除游戏中所有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游戏式学习的各种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游戏或娱乐与教育或学习的关系,共同特点是把游戏中有利于学习的元素,如动机、兴趣、好奇、挑战、反馈等特性,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达到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投入的学习效果。本文认为游戏式学习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容严肃游戏、教育游戏、娱乐教育、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等概念,对应的英文术语是Game-Based Learning,同时本文提出一个更适合于表达游戏式学习内涵的等价术语――Game-Style Learning,定义如下:

定义4游戏式学习(Game-Based Leaming,Game-Style Learning):结合了游戏本质特征和特定学习内容的游戏或软件。有效的游戏式学习系统的特征是:(1)提供高度的交互和反馈;(2)有特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规则、程序;(3)能激发人的兴趣;(4)提供连续的情感挑战;(5)让学习者对学习任务产生投入感和沉浸感;(6)提供适合于任务的适当工具;(7)避免出现破坏主观体验的中断。

游戏式学习与普通游戏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目的:游戏式学习的关注点是非娱乐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教育、训练;而普通游戏主要目的是娱乐,尽管在其娱乐过程中也不排除教育训练作用。

三 游戏的教育价值研究

对游戏教育价值的研究以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Prensky最有代表性,他指出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将改变“学习是苦差事”的传统看法,实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理想状态。世界各地的其他许多专家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项目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比如CGE、MUVEE、Game To Teach等研究项目。

Klawe等人认为游戏可用作一种鼓励手段,来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Ricei认为在训练和教育中,游戏可以降低训练时间,减少教师负担,提供练习和实践机会,达到与实物演练同样的效果;模拟游戏可以看作交互式故事,可以培养更好的心理活动技能,可以给学习者接触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机会;“专家”级的游戏行为中包含了专业技能,如自我监控、问题识别、深度问题解决等 Pivec使用了游戏式学习进行教学,70%的学生表示很享受课程,60%的爱玩游戏的学生偏向使用游戏进行学习;Rosser等人认为视频游戏可作为腹腔镜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目的、有控制地使用游戏对学习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不论学校教育还是职业训练,都可以受益于游戏。

四 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机理研究

1 游戏式学习的特征

Garris等人列举了游戏中有助于实现高品质学习的基础特征:(1)幻想一想象或幻想的上下文、主题、人物;(2)规则/目标―清晰的规则、目标,以及向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反馈;(3)感官刺激一强烈或新奇的视觉和听觉刺激;(4)挑战一最优的活动水平,不确定的目标实现;(5)神秘一最优的信息复杂度水平;(6)控制一主动的学习者控制。

2 游戏中的学习机制

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发现游戏能提高玩家探索和学习的动机,被引用最多、也是最早的研究工作是Malone完成的,他认为游戏主要通过三个因素来吸引玩家:幻想、挑战和好奇心。McFarlane认为游戏的难易程度非常重要,为使玩家能够享受游戏的乐趣,游戏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

Garris Els3认为学习成果是在游戏之外的反思中形成的。反思可以发生在游戏关卡之间的间隙,可以发生在等待的过程中,甚至可以作为游戏的一部分存在。Kearney对两款商业游戏Counter-Strike(cs,反恐精英)与Quake Ⅲ(雷神之锤3)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CS的玩家在多任务处理能力的提

高方面比Quake Ⅲ的玩家高2.5倍,而造就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正是玩家重新加入游戏之前的反思。

五 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

国内外学者在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设计原则、开发模式和开发方法。而沉浸理论(流理论),则是多数设计开发理论的指导理论。

1 游戏式学习的沉浸理论

许多涉及学习模型的文献在学习何时发生、何处发生的问题上说法不一,但都同意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计算机游戏的沉浸特性得以提高。沉浸特性使得玩家的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玩游戏的活动中。这种状态被Csikszenlxnihalyi描述为“流”(flow),定义为:

定义5流(flow):流是一种精神高度投入的体验模式,在其中主体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丧失自我意识,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并通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

流解释了当人们处于挑战与挫折达到完美平衡、终极目标如此清晰、所有障碍已经不在的状态时,他们所体验到的忘我的愉悦感。商业游戏的沉浸特性迫使玩家玩到成瘾,这种成瘾,或者说玩家持久的反复投入,正是教育设计者要努力达到的。

Liu等人把流体验总结为八个本质特征:(1)任务能够完成;(2)能够全神贯注于任务而不受干扰;(3)任务有明确目标;(4)任务提供及时反馈;(5)任务有深度但是容易参与其中;(6)有控制感;(7)沉浸过程中涉及到自我意识消失,但沉浸活动后自我意识会更强;(8)持续时间长短的感觉改变了。

2 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模型

Lepper和Malone认为设计得好的教育游戏应该遵循下面的路线图:游戏玩流动机学习。游戏鼓励玩,玩产生流状态,流状态增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支持学习过程。

Keller提出了学习动机设计ARCS模型,确定了动机教育的四个策略要素:注意(Attention)策略用于唤起并维持好奇心和兴趣;相关(Relevance)策略连接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动机;信心(Confidence)策略帮助学习发展对成功实现目标的积极期望;满意(Satisfaction)策略为努力提供外在的和内在的强化。ARCS模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挑战,设置具体的目标,构造控制机制,提供清晰的反馈。

Salen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的魔力循环模型,认为游戏环境有四个基本属性:程序性、共享性、空间性、智能性。游戏使用诱人的图形、声音、物理交互手段吸引学习者进入游戏世界,如果游戏进而能够对学习者的输入做出恰当的反应,学习者就进入了魔力循环,其注意力将完全集中到游戏事件上。

Kearney和Pivec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的递归学习模型,让玩家在某个任务关卡中不断重复,直到实现学习成果或学习目标,玩家的技能提高了,游戏再进入下一关。Pivec等人在分析了游戏与学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开发教育游戏的基本步骤:确定教学方法,在世界模型(即游戏环境)中定位任务;把游戏和教学连接,设计细节;融入基础的教育学支持;设计周边过程。

黄小玉、王相东提出教育教学与网络游戏结合的三种模式: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联机对战式的批量知识竞答、游戏和教育网站相结合。

本文作者以煤矿事故救援游戏式训练为背景,提出通过心理测试方法和情感计算模型进行用户个性化建模,根据受训玩家的能力、情感状态、性格倾向,为其呈现不同的场景、关卡、知识点,既让受训玩家接受他最欠缺或最需要改善的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针对其性格倾向上的弱点,根据心理治疗的系统脱敏原理,采用逐步加大场景刺激(如逐步加大恐怖程度)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脱敏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其坚韧、冷峻的性格品质,达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的。

可以看到,国外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模型基本上都与流理论相关,流体验是各种模型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游戏式学习的研究还相当零散、局限,不能系统地解决如何设计、开发、评价和应用游戏式学习软件的问题。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5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广泛普及,数字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点,多媒体交互技术迅速应用在各个领域,为制造、建筑、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等众多行业带来诸多利好。就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被多媒体交互技术再次刷新,人们在关注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力图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变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完成更为有效的自主学习。利用交互式数字技术制作的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游戏,针对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以教育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类型之一。严肃游戏又称应用游戏,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严肃游戏并非将游戏严肃化,而是将游戏的概念进行拓展。严肃游戏的涉及范围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行业的知识及技能的获取上。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特别适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别于普通游戏以人们在娱乐中获得乐趣为主要目的,教育游戏的目的是让人们学到某种知识。目前,我国对教育游戏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描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2004年,《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出,教育游戏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游戏玩家的知识、技能、情感、智力、态度、价值观的计算机游戏软件。2006年,赵海兰、祝智庭在《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一文中谈到,教育游戏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是教育与游戏的合成物,是一套工具和方法论。2008年,恽如伟、李艺在《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游戏是由游戏设计和制作人员创作,并承载着具体教育和娱乐目的的计算机软件。以上观点的文字描述虽有不同,但三种观点有明显的趋同性,即都认为教育游戏是一种兼具游戏特征和教育功能的软件。

二、教育游戏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2004年,我国出现了关于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研究,并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此后,教育游戏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特别是随着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用户群体激增,进一步激发了相关人员研究教育游戏和开发学生市场的热情,教育游戏呈产业化发展状态。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分为角色扮演游戏(RPG)和Flash游戏,游戏的使用对象定位在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和成人市场还未涉及。通过对中国知网自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相关文献的分析筛选发现,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在理工类学科鲜有涉及,人文学科涉及较多,但艺术设计学科还没有涉及。

三、教育游戏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软件,充分利用当下大学生普遍适应电脑辅助学习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和知识教育相结合,这不仅是一种因势利导,更可以通过教育游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完成学生自我能效感的建构。(一)改变教育观念当前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已经从黑板报、幻灯片进入多媒体投影时代,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但与传统教学方法并无本质差异,仍然是以课本知识的传授、考试作为学习的重点和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育游戏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二)深化教学内容学生刚进入大学时难以快速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习惯,进行自主学习,这使很多大学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脱离基础知识而进行综合分析类或方法性的深化教学。以中国艺术设计史课程为例,其中基础知识点很多,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教师难以在授课中深化某些问题。但若将课程大纲中的知识点作为教育游戏的内容,学生就可以不受课程进度的影响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预习、复习的效果,这让教师在授课中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能使整个课程的知识获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自己的喜好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上都会有明显表现。教育游戏可以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图片、文字、音乐有机结合,并以多种方式刺激游戏者的感官。同时,其通过交互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而游戏中的关卡设计更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胜利的喜悦,为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增添乐趣。(四)建构自我效能感教育游戏不仅能够借助游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功能、完成教育的目的,而且还能借助某些游戏类型完成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和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其实质是个体对自身品质、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把握程度。如常见的角色扮演游戏,游戏者能够通过在游戏中所选择的身份充分积累经验和升级,以达到成长和对自身实力的认可。在此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也将相应提升,使游戏者在获得游戏刺激的同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更好地运用于学习中。

四、教育游戏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中国设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艺术设计类高校一直呈扩招状态。同时,学生的入学门槛相应降低,学生普遍出现一种转变:以前的专业化、精英式的学生被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化学生所取代,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热情有所下降。特别是学生专业素养的欠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成为很多院校的棘手问题。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作为研究艺术设计自身发生与发展,以及普遍规律的系列课程,对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设计实践的完成均有指导意义。但面对繁杂且知识信息量极多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很多院校既没有足够的课时,也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的求知需求和实际教学间的失衡。而已经开设多门理论课程的院校,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繁杂的知识点让学生难以得其要领,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制作为相应的教育游戏,可以有效缓解艺术设计院校在理论课程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改善现有教学状态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主干知识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游戏化,既可以完成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视觉形象再现,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借助游戏场景编排及关卡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完成逻辑固化。同时,教育游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知识获取不理想的情况,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完成教学实践。(二)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及课时量不足的问题目前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开设有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艺术设计概论等课程。另外一些课程,如中国艺术设计史、设计管理,在大多数设计院校中缺乏开课的经验,需要专门的教师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备课,要求院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上都需要一定的积累。理论课程教育游戏的出现能够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详尽的图文资料中获取知识,在没有专业教师讲授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取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并能够清楚地获悉整体的知识架构。特别是在没有课时安排的情况下,若将理论课程教育游戏进行推广,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游戏中自学,从而获取相应知识点,教师则有更多时间准备其他课程。(三)教育游戏在高校中实施的条件计算机早已成为高校的必备硬件,大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需求,建设了匹配的计算机机房。机房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场所。各院校每年对机房及计算机都有相应投入,计算机硬件配置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类院校更是从专业性质出发,配备了较高配置的计算机软硬件,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教育游戏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使用场所,无需进行额外投入。艺术设计类院校和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大都有能力保证在软硬件配置上满足教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使用。

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加入教育游戏的形式,是在尊重艺术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上,满足其对艺术设计理论的知识诉求,合理调整其知识架构,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育游戏能够有效填补院校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改善教学中的疲沓现状,促进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徐爽 王国彬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前程.浅谈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与发展应用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

[2]姜浩.对严肃游戏核心理论问题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教育游戏与虚拟现实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

[4]赵海兰,祝智庭.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A].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恽如伟,李艺.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J].远程教育,2008(5).

[6]曾明瑛.中国严肃游戏的娱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65-01

一 引言

严肃游戏是指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教育、科研、培训等诸多领域。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种,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与娱乐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手段,设计游戏时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取得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教育游戏属于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教育游戏的定义较宽,而且,在教育游戏和非教育游戏之间并没有特别鲜明的界线。教育游戏软件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整体研究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 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定义还很模糊,软件设计上对教育游戏理解不够透彻,分不清教育游戏的主要和次要,或者根本没有理解教育游戏的精髓。一种情况是,在许多教育游戏中,以游戏为主,只有教育的外壳,虽然游戏的趣味性体现了,但是教育性却缺乏了;另一种情况是,以教育内容为主,强加了游戏规则,这样的教育游戏属于生搬硬套,学习者学之乏味。

笔者在一次针对小学老师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愿意在小学教育中运用教育游戏软件,认为它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并更容易记住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持怀疑态度,认为教育游戏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促进作用,或者认为还缺乏优秀的教育游戏软件,相反当前的软件却可能使学生迷恋游戏本身,耗费过多的时间在游戏上,成为游戏沉沦者的一分子。

因此,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并不乐观,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三 教育游戏软件的相关理论

设计一款优秀的教育游戏软件,涉及建构学习主义理论、内驱力理论、沉浸理论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它提倡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自主学习,对于教育游戏软件而言,就是要让学习者融入游戏,并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2.内驱力理论

内驱力的理论公式为:sER=DKsHR。公式说明,人的行为是习惯强度(sHR)、内驱力(D)和诱因动机(K)乘积的函数。在教育游戏软件中,就要做到把知识融入游戏,让学习者将玩游戏的欲望变成学习知识的动机,并发现自身的实力,学习到知识后建立自信,形成坚持学习下去的信念与习惯。

3.沉浸理论

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在教育游戏软件中,应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从而在教育游戏中获取知识。

四 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教育中的思考

1.对教育游戏软件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指不能只偏向教育性而只具有微少的游戏性,或者过于注重游戏性,把需要融入的知识放于细枝末节。

2.教育游戏软件要易操作,内容多元化

小学生还处于刚开始接受并学习知识的阶段,过于复杂的操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内容多元化指内容要广泛,即把多种具有关联性的知识融于一个游戏。小学生在学习一种知识的时候还能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3.教育游戏软件应能与教师的教学配合

大部分小学生是禁止玩游戏的,除非是老师推荐。只有教育游戏软件能辅助教师教学,教师才会愿意把教学游戏推广到学生中。

五 总结

教育游戏软件要融入小学教育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大众对教育游戏有更深刻的认知,需要让广大师生接受并认同教育游戏软件能让学生很好地学到知识。这样,教育游戏软件就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研究,并给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

[2]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

[3]周华杰、唐文支.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的问卷调研[J].中小学电教,2006(3)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7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其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全面普及实施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已然意识到了游戏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幼儿园游戏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能掩盖日益凸显的弊端,那就是适合儿童的游戏并不多,很多游戏呆板守旧,甚至儿童游戏中的游戏精神正在衰落,观念上的重视没能很好的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理想的游戏通常认为:游戏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的整合。[1]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游戏的价值,努力寻找和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和空间,用教育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指引,有意识的开发儿童的游戏本能,并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使用游戏策略,以便儿童能较为积极愉快地掌握经验和技能。然而大量实践却表明,虽然我们多年来大力倡导重视儿童游戏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多数儿童游戏是被教师直接安排控制的,幼儿无法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更没有充分自由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人们在对于游戏基本价值理念的理解上尚有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游戏无益论仍然存在。虽然“游戏无益论”早就被教育者们驳斥得体无完肤,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销声匿迹,反之,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正在践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模式。教师们由于过分忧虑幼儿的所谓的前途,很多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就是对小学生活的预演。殊不知,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的成长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影响深远的多。幼儿的游戏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世界、发现新知,进而丰富、改造与升华其原有的经验。“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卷入,儿童也才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2]

(二)早期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很多家长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理解为为小学做准备,即尽可能的开发儿童智力,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知识越早越好,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样的观点在无形中加大了幼儿教师们的负担,他们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胃口,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缩减幼儿的游戏时间,在课程中加大传统知识教学的比重,以达到家长们的要求。

(三)教师的儿童观存在偏差。尽管主流观点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维护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保证儿童选择的权利,但受传统儿童观的影响,教师大多没有很好地落实这种思想,教师在幼儿园游戏中不自觉地代替儿童作出选择,并制定规则,所以才会有儿童唯师命是从这种情况出现。

(四)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从尊重和满足儿童需要出发,游戏被视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作为教育机构,教学又是幼儿园不能回避的任务。所以,教师们难以协调好幼儿园生活中,游戏和教学的比重。很多教师无形中已经将游戏和教学对立起来,认为教育活动除了游戏便是教学。其实,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而教学也正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二者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

(五)游戏内容没有结合儿童的实际需要。诚然,很多幼儿园的确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游戏要么就是单调重复同一内容和形式,要么就是教师放手让幼儿随便玩。游戏内容的设置也只从教学需要出发,缺少随机性和愉悦性。在孩子们看来,有些做游戏反而更像是在上课。相当一部分人始终没有真正接受幼儿教学游戏化这一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中,形成更全面和更适宜的儿童游戏观,以更有效的方式指导儿童的游戏。

虽然对于游戏的基本精神存在很多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者们还是在不断努力探索教学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开发高质量游戏,并在不断拓宽幼教视角,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教育和民间游戏。高质量的游戏强调体验性和发展性,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开发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能促进幼儿新旧经验有效融合的游戏,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获得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对幼儿来说,高质量游戏的价值及意义是很大的。要在幼儿园开展高质量游戏,需要适当的时空条件、高质量的环境创设和适度的指导。无论游戏怎样发展,最终走向的还是对于儿童和对于个性的追求与关注。这种殊途同归启示我们,幼教实践应始终坚持以游戏为主导,纵观历史并从自身文化特点出发,进行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

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理念正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在学前教育中践行游戏化教学也可以说成是人文主义价值在现代教育中的体现。在学前教育方面,人文主义精神的实现就是以游戏为载体的。在整个教育领域,人文主义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主要标志。但是新旧教育模式的矛盾存在已久,两种观点仍处于激烈碰撞中,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缓解争论、改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利用有限资源来践行人文主义精神。当然,幼儿主动性的发挥应该是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的,毕竟学龄前儿童尚不能独立承担个性发展的任务,教师必须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儿童的游戏中提供帮助,帮助孩子们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以便更好地增进孩子们的团结协作、互敬互爱。不过,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是人的本性,这与游戏精神中倡导的主动性、体验性是相符的,学前教育游戏化路途曲折,前景却是无比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鄢超云.学前教育研究,2008(09)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9-0034-05

前 言

旅美教育学家、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的黄全愈教授在其论著《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玩”。作者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对“玩”有戒备心,以为“丧志”,但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寓教于乐”。

近年来,网络游戏的火爆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废寝忘食甚至夜不归宿,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戒也戒不掉的“瘾”。但是相对于网络游戏,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表现远远不如对网络游戏的热情高。为什么网络游戏会使孩子如此沉迷?是否可以将这种游戏模式应用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呢?带着这样的设想,人们提出了将数字化游戏引入教育的理念,即将网络游戏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并因此掀起了研究教育游戏的热潮。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这样说:“孩子再忙也总有玩的时间。就看整个教育体制能不能接受孩子花时间去玩游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教育游戏的现有研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研究教育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探讨该种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究竟如何应用才能有效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http://)作为文献检索源,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以“教育游戏”为主题的文献,共检索到726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献的期刊来源广泛,涉及教育游戏在各学科中的应用研究、网络游戏与教育融合的探究、相关的个案研究、关于教育游戏的模型架构和评价研究、策略探究等方面。由表1可看出,从2001年起,文献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目前教育界对于教育游戏的关注度日渐增高。

《教育游戏产业报告》中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1]这是目前业界比较权威的说法。恽如伟、李艺(2008)提出“电子教育游戏”概念界定:电子教育游戏是电子化的软件,由游戏设计和制作人员创作、承载着具体的教育和娱乐目的,它的运行状态可为游戏者提供包含教育内容的游戏环境,游戏者在此环境中可进行游戏活动[2]。另外,尚俊杰等提出“轻游戏”概念,并用一个公式来阐述其定义:“轻游戏=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研究者认为,所谓的“轻游戏”首先是一个教育软件,其内容与任务与课程相关,并具备主流游戏的某些特征,如挑战、幻想、好奇等[3]。教育游戏对于我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如何使教育游戏的发展适应我国的教育国情,成为广大教育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就国内关于教育游戏的主要研究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一)设计策略研究

对于游戏化学习来说,教育游戏设计实际上是最基础的工作。很多学者分别从游戏环境、情境设计、虚拟宠物、界面、动机等方面探讨了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范宁等(2011)认为,教育游戏在设计中维持学习者兴趣,需要对学习者做特征分析,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设计与其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设置前导策略,为学生进行教育游戏做前期培训,使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后不知不觉进入“教游相融”[4]。在游戏过程中,还应提供自主支持策略,尽量减少教师的控制行为,在适当范围内给予学生最大自,使其自觉控制自我,完成学习;为避免学生单纯获得兴趣体验,还应在游戏任务中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游戏的目标在于完成学习任务,而非单纯完成游戏;为使游戏避免简单重复,应采用变换程序步骤策略,提供多样、不确定的任务结局以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交互过程中,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采用社会互动策略,有助于任务完成的效率,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互助,体验真正参与的成就感。杨丽、姚晓兰(2011)认为,在教育游戏设计过程中,还应预设冲突和竞争,重视游戏的挑战性;采用非线性故事叙事,体现教育游戏的表征或故事;重视游戏激励机制的设计,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5]。

(二)设计开发研究

杨文阳和王燕(2012)对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数学教育游戏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框架结构、移动接口和技术策略的设计,并进行了游戏开发和测试,通过对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数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提供了包括目标、竞争、挑战、幻想、娱乐在内的六个设计标准[6]。姚涛(2012)基于微型学习理念对手机游戏进行了设计与开发,并对微型学习理念下RPG游戏设计的要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通过游戏任务设计、游戏教学模式设计、游戏认知工具设计,开发了一款“快乐旅行”的教育游戏设计案例,学习内容主要是旅游景区的英语标识以及与之相关的英语知识,游戏对象为愿意学习英语并且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及社会人员[7]。

由于Flash 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的周期要求很短,设计和使用简单,方便一线教师直接设计或下载后直接使用[8]。为此,有关学者通过对Flash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为具有教育意义的Flash游戏的设计开辟了方向。如刘芳、李银峰(2009)以超级水果店(小学一年级九以内的乘法)为例,探讨了基于 Flash 的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该款游戏主要以答题形式出现,当答题正确时,则可以购买所需要的水果[9]。钟月云(2011)设计的英语单词练习游戏《小兔坐车》,学习内容为福州市小学三年级英语第七单元单词,该单词学习主要针对颜色类单词学习,通过相应颜色的小兔与对应的颜色单词相匹配,使小兔成功坐车。其设计的另外几款Flash案例也较为相似,通过相应正确匹配,游戏角色将成功完成其角色任务。郑深(2012)针对“加减运算”采用了Flash教育游戏的设计,学习对象主要是小学二年级学生,通过Flash中自动生成的加减运算类题目,提供正确或错误反馈,完成数学加减运算练习[10]。

教育游戏在各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电子游戏的迅速发展,游戏形态日益多样化,同时其应用方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学科教学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11]。笔者通过文献统计发现,教育游戏在学科中的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都有体现。其中,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应用研究较之于其他学科多,而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等科学类学科应用较少, 由此可见,教育游戏学科应用的整体分布情况明显不均衡。

余长营等(2007)在VB教学中引入俄罗斯方块游戏引擎,使学生在学习VB 的 If……Then、Case 和 Msgbox等语句时,通过玩游戏来实现游戏代码的编写[12]。曹熙斌等(2009)将教育游戏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提供了两个案例[13]。其中一个案例为“扫雷”游戏应用于“鼠标及其操作”教学,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为:(1)教师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知识,并演示其具体操作;(2)教师介绍“扫雷”游戏具体规则,示范操作步骤;(3)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练习并巡逻指导;(4)对学生进行分组比赛,优胜者获得精神奖励;(5)总结评价。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扫雷”游戏应用于“鼠标及其操作”教学是否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调查为:22%表示非常同意,46.5%表示同意。这显示学习者对本次教学的学习效果呈现出相当正面的评价。该案例使用Windows自带的游戏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学过程虽然简单,但教学所使用游戏化教育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李彤彤等(2010)对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了4个应用模式[14]:(1)“诊断式”单词教学应用模式;(2)“竞争式”听力教学应用模式;(3)“练习式”语法教学应用模式;(4)“探究式”语音教学应用模式。

教育游戏在学科中的应用引起许多专家及学科教师关注的同时,相应的学科类教育游戏软件也在一些教育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发展起来。如尚学大学堂(http:///)、E代学堂(http://.cn/)、奥卓尔系列学习软件以及最新发展起来的“悟空识字”儿童识字软件。“悟空识字”是一款专门针对3~8岁的小朋友早期阅读和上小学准备的儿童识字软件,截至2012年11月,已成为国内最受家长和儿童喜爱的识字软件。小朋友在“西游故事”的陪伴下,轻松完成1200个常用汉字的学习。设计者通过对1200个常用汉字的研究,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将识字过程分为快速启蒙、早期阅读、小学同步三个阶段,游戏设计使用生动形象的图文转换,通过玩游戏使小朋友在一个月时间内轻松识记常用汉字。

不过,大多数关于学科类的教育游戏软件设计方法仍停留在一些局部的比较零散的理念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设计模型。另外,在游戏与学科内容结合方面,当前的教育游戏软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奥卓尔软件公司制作的奥卓尔游戏化学习软件系列为代表来看,他们的游戏中知识内容是以题目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知识内容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游戏中去。

教育游戏的评价研究

对于现有的教育游戏,其评价主要体现在教育性和游戏性两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有图1所示的两种设计方案[15]。

方案1 方案2

图1 电子游戏教育评价的两种实现方案

郁晓华、祝智庭(2011)等认为,在方案1中,游戏的评价主要以教育性为基准,强调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很多教育游戏做不成功就是因为在教育的严肃性上硬要加入游戏的娱乐性,两张皮难以糅合在一起。而在方案2中,以游戏性为基准,拓展游戏的教育性评价,从教育的积极视角刻画游戏,提升教育性评价项目的份量,以充分挖掘和分析游戏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彰显游戏的教育意义并加以教育目标的引导。比较两种方案,方案2明显更具可操作性以及实用价值。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电子游戏教育评价的新视角——基于多元智能的设计,通过针对不同的项目内容,划分了电子游戏在九个智能分项上的教育潜能,并对其做出优势评价,开辟了教育游戏评价的新蹊径。

叶长青等(2009)提出了数字化教学游戏评价体系的三维架构,以知识和认知过程为基础,添加一维——游戏的属性,构成了体现教学游戏要素的三维架构[16]。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教学游戏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维架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游戏研究中心从情境、内容选择、学习氛围、反馈判断、挑战机会、晋级机会、评分七个角度对游戏型软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教育视角的电子游戏分级分类思路[17]。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关于教育游戏的评价研究目前尚少,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现有的文献仅为我们提供了评价视角,而如何能够合理地对教育游戏做出评价,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我国教育游戏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桑新民教授指出,中国的教育游戏与国外相比,技术的差距虽然也很大,但更大的差距是在游戏理念和教育理念上。这些差距体现在中国游戏研究和游戏教育的落后上。中国的游戏教育和游戏理论目前只是在幼儿教育里有一块,实际国内总体上还未关注游戏这个东西[18]。

1. 理论指导

由于教育游戏研究专家及设计者需要跨学科开发并应用教育游戏,游戏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历史等各个学科,所以对于教育游戏的开发,并不仅仅局限在教育学和计算机技术等领域,还包括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游戏化学习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流体验理论等。教育游戏可以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提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教育游戏有利于创造虚拟的情境;在教育游戏中,学习者更容易学会合作;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教育游戏的趣味性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此外,由Csikszenimihal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流体验”,作为教育游戏体验学习的指导,也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但是,目前对于教育游戏,业界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游戏的理念,通过整合多元智能理论、流体验学习理念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等相关理论,形成教育游戏的理论体系,加强对其实践应用的指导。

2. 设计开发

陕西师范大学马红亮教授呼吁,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需要精心设计一些以教育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类电子游戏[19]。我国教育游戏目前在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能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用户的体验需求,也不能实现让学习者获得完全沉浸的愉悦感。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多为单机游戏,单机游戏有一个较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太多的变化,如《乌龙学院》中,人物的对话是已经设定好的,而且游戏结果单一,学习者学习一遍之后就已经熟悉玩法,很难再提起第二遍学习的兴趣,之后的学习就成为一种重复。除了技术上的缺陷,陶侃(2009)指出,目前我国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游戏从设计、开发到使用、评价整个链条中存在许多细小裂痕,导致“吸收裂痕”。解决这些裂痕采用的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0]。

(1)动机策略

通过 “独具匠心”的游戏脚本的设计,以及详细的规则与游戏流程,使得整个游戏过程具有挑战性又不乏流畅性。既能捕获广大学习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也能使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兴趣利用教育游戏来增强课堂教学。

(2)模糊策略

教育游戏在设计时,不一定非要按照某类游戏的规则进行设计开发,可以适当模糊其边界,将各类商业游戏的多种特征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开放式的体验情境,利用多通道多过程完成挑战(即渗透在游戏中的教学目标),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激励策略

在教育游戏设计过程中,适当采用不同梯度的任务,激励学习者接受挑战,使其“跳一跳才能摘到葡萄”,在挑战完成后,给予一定的激励,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并充满足够的信心迎接下一次挑战。

(4)评价策略

在游戏结束后,不单单只沉浸在完成游戏的愉悦当中,游戏者应当进行体验反思。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即教师也应当积极对学生完成游戏的情况作出反馈。学习者的反思、教师的实验反馈能如实汇报给教育游戏设计人员,使得他们能更好地修补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游戏的应用。

3. 实践应用

尚俊杰等(2011)指出[21],教育游戏目前在实践应用上面临的困难表现在人为方面,是由于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让他们拿出大把的时间与精力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化学习,并引导其进行学习和反思是比较困难的。学生较为熟悉游戏操作,而一般的教师则不然,让教师来引导学生游戏,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游戏属于自愿的,而教育游戏必须要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且要进行一定的反思,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有所冲突,这也是教育游戏暂时无法真正做到实际应用并普及的原因所在。由此看来,教育游戏如果应用到课堂上,就不再是纯粹的“游戏”了。那么要做到“教游相容”,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教育游戏中教育性与游戏性的融合,在学校中深化教育游戏的理念,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娴熟地引导学生,学生能够流畅地完成游戏,并获得知识体验。

小 结

本文就目前国内对于教育游戏的研究现状做了深入剖析,探讨了我国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教育游戏在理论、设计与实践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与思考。基于对教育游戏的研究热情,笔者后续会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

恽如伟,李 艺.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08(5).

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范 宁,左 靖,钱 玲.教育游戏中兴趣体验的激发与维持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杨 丽,姚晓兰.教育游戏中“教游相融”的设计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6)

杨文阳,王燕.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数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

姚 涛.基于微型学习的手机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钟月云.基于FLASH的儿童教育游戏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11(5).

刘芳,李银峰.以超级水果店为例探讨基于Flash的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学电教,2009(7).

郑深.基于Flash“加减运算”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3).

刘成新,王秋娟.教育游戏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2001-2011年度中文期刊的文献统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余长营,周桂莲,刁海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引入教育游戏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曹熙斌,杨方琦.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李彤彤,马秀峰,张明娟.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郁晓华,祝智庭.电子游戏教育评价的新视角:基于多元智能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

叶长青,王海燕,王萍.数字化教学游戏三维评价体系架构[J].远程教育杂志,2009,(6)..

任秀平,李艺.电子游戏的分级与分类问题的教育视角论证[J].远程教育杂志,2009(4).

“寓教于乐”的现实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将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大力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1]。为此,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了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摸索,本文提出的网络教育游戏与课程整合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1 基础研究

1.1 理论基础

本文涉及的基础理论有游戏化学习理论、沉浸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等。

游戏化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游戏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游戏化学习”作为新一代学习方法在最近几年被大力提倡,数字化学习领域认为其是指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中,以学习、游戏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游戏化的学习资源(游戏为知识载体)以游戏化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与接收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2]。将学习内容与网络游戏的相关要素有机结合,经过反思――操作――理解的循环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深度学习。

沉浸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造条件,促使沉浸体验的产生。通过连续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感官,构建虚拟情境,促使沉浸体验持续更多的发生。体验式学习理论可被应用于课内与课外,课内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式更多样,更易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课外使用更易于与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

1.2 高职实施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新特性。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理性、理论研究能力较强,高职院校学生则以感性、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著称。随着生源的减少、录取分数的下降,在校高职生普遍存在基础一般、知识接受能力较弱、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欠缺、学习态度和教学参与效果不理想等情况。高职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痴迷具有不可思议的一贯性,最近几年更有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型终端扩展的趋势。

(2)网络游戏应用于教学的可能性。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年经人喜欢网络游戏,更有许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2012年10月,我们对盐城几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学生860名,回收有效问卷821份,调查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80%,高职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率为86.67%,其中一直在接触网络游戏者达到了33.33%。数据显示,高职学生接触网络游戏存在普遍性,深度接触网络游戏竟高达33.33%,这是非常高的比例了,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

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活动、教学情境、项目等与网络游戏中的任务、过关、角色扮演、副本等很相似,再加上网络游戏本身就是与计算机打交道,这也为网络游戏与计算机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

(3)体验式立体教学体系的构建。体验式互动平台是指将网络游戏和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互动教学平台,是教与学的载体。学生在游戏体验的同时进行课程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体验式教学互动平台有利于同质资源共享、分层次教学实施、立体学习体系构建、异步远程教育开展等,有助于网络、游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项目驱动等教学元素的综合运用[3]。

2 基于网络游戏的信息技术体验式课程设计

本文研究基于两条线实现:一条是网络教育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体验式互动平台建设,此为“明线”;另一条是课程整合中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此为“暗线”。本文研究着眼于“明线”研究。

2.1 基于MMORPG的体验式互动教学模型

根据互动平台建设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总结设计和构建了网络游戏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型,如图3所示。

2.2 游戏设计

基于MMORPG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构建体验式互动平台,可较好实现“教”与“娱”的平衡。网络游戏作为教学内容载体,既能够提高游戏目标达成度,保持游戏的“可玩性”,又可达到自主知识探究和知识传达的目的。

MMORPG是一种多人同时在线扮演角色的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提示完成任务。作为教育游戏,在场景设计时,选择使用学校真实背景虚化的图片作为游戏与场景背景;设置学校真实存在的班主任、辅导员、宿管员、班长等角色作为游戏NPC;通过模拟学校生活真实场景折射学生真实生活;采用风趣、诙谐和生活化的风格语句实现与NPC的任务交接,使学生有真实代入感,某种程度上可提醒学生体验游戏的根本目的是为完成学习任务,不可本末倒置。

游戏任务设计时,为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游戏的娱乐性和可玩性,摆脱对枯燥知识传递中说教的抵触情绪,我们将教学内容与游戏任务进行深度融合,采用常见的游戏任务表现形式,主流RPG游戏的表现手法,通过与NPC的交流,在NPC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使游戏具备良好的教育性与游戏性。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60-02

随着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堂中,笔者通过对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改变人们对教育游戏一贯持有的传统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学游戏,通过探究、游戏因素的引入,增加教学的高效性与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一、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概述

1、游戏化教学内涵

游戏化教学,就是通过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合适的游戏手段,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融合到游戏情境当中,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知识。

2、探究思想应用于在课堂教学

由杜威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可知其思想是建立在反思理性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的。实证主义者主张,可信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实在基础上。理性主义者主张,确定性的实现只有通过纯认知活动。杜威主张意识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通过行动产生的,经验便是这种交互活动,探究即经验的本质。在人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下,人会遇到各种精神上、肉体上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会试图寻求安全、解决问题,探究便成了必不可少的方式。

二、初中生物课堂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

1、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

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简化与抽象了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这种模式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依据相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而产生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等基础上,为了完成教育目标,融入游戏的因素的模式。

2、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的准备

准备活动主要有以下。第一,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加强。知识的迁移与创新是建立在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理论知识的积累,创造力只是空谈。第二,联系实际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思考。第三,探究因素与游戏的融合。将探究因素引入教学游戏,使学生切实的参与到游戏中去。第四,竞技性与合作性的融入。除了探究性以外,游戏具有深度的竞技性与合作性培养成分,更能帮助学生社会技能的提高。

3、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

1、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一般包括教学环境、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件设施等,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的分析等。教学内容分析是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剖析。前期分析的开展,对接下来环节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2、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学以及教师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了解学生先前知识水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全面考虑学生各个层次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可在这个环节制定较为宽泛的目标,在游戏探究环节利用教学游戏进行细化。

3、选择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综合考虑很多问题。例如,学校教学软硬件设备,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兴趣、积极性,教学游戏与教学内容、目标的契合度等等。

4、游戏操作说明

在进行游戏前,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游戏操作。这样使学生快速了解游戏步骤,便于游戏的展开与学生的参与。这一环节是游戏顺利展开的保障。

5、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

问题的提出环节给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的给出使学生有了探究游戏的方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去积极的探究游戏,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6、观察指导

游戏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然而,学生的经验毕竟有限,在学

习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困难,这就要求老师适当的给予指导。其次,教育游戏具有开放性,如果只是放任学生去实现,很有可能学生会偏离课标要求的方向,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7、进行游戏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依据游戏的步骤,沿着学习任务的方向,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进行游戏,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既定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8、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学习评价,能够使学生原本获得的零散的知识成为系统性知识在头脑中构建,且能帮助学生从游戏中走出来。相对应的,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总结,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反思评价,也可以更好的完善教学模式。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课堂,讨论了探究因素在课堂中的使用,介绍了教学模式游戏化的内容。笔者将探究思想渗透到游戏化教学中,从而促进探究性教育游戏的发展,带动教学模式的游戏化。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游戏化教学模式从而将游戏、探究模拟、教学内容完美融合,试图达到最优的教学结果。

由于缺乏经验,在游戏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不足。例如未能进行大量的对比试验,未能设计出量化评价标准,未应用于实践,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继续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完善。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11

1 相关知识

轻游戏,又称轻型教学游戏或教学游戏,是一种具有电子游戏重要特征的教育软件,是一般计算机游戏与当前教育需求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充分利用玩家在游戏时的内在动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典型的好奇、挑战、竞争、合作等心理特征和教育形式,驱动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轻游戏在设置游戏角色、游戏目标和游戏规则时有效融入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等元素,其中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游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游戏设计理论等。

轻游戏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面向全体并适应个体差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

2 轻游戏设计

轻游戏设计与开发过程一般包括主题定义、教学设计、游戏设计、文档编写、开发实现与试用评价等方面。

主题定义 主题定义包括教学内容选择、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等方面。

轻游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教学内容,一般具有时空特性的过程性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记忆,采用游戏形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开发时通常采用特定场景把抽象的事物片段联系起来以便描述。与其他软件开发一样,轻游戏同样需要详细的需求分析,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包括必要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同时可行性分析也是轻游戏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经济条件、技术水平、预期效果评价等。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轻游戏设计的关键环节,是软件系统构建的基础与前提,主要包括学生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等。学生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情感状态、动机需求和社会特征将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条件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习目标是对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程度的要求,一般包含多个层次和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努力的方向,有效促进学习过程实施。学习内容分析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把握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游戏设计 游戏设计是教学游戏设计的主体部分,包括游戏对象、游戏规则、游戏情节、游戏主旨、游戏行为和游戏条件等方面。游戏对象是参与教学游戏的玩家或对象,其中学生是主体,游戏是客体。游戏规则是游戏过程中各元素约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对于保证游戏正常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游戏情节是贯穿游戏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故事内容,对激发好奇、促进挑战、构建幻想、协调竞争和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主旨是游戏的目标,轻游戏是在娱乐情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重组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兼顾娱乐与学习。游戏行为是游戏对象在游戏活动中一系列动作的总和,包括语言和动作的交互及其反应。游戏条件指游戏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如计算机及其设备、必要的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支持。

开发实现 开发实现是轻游戏设计的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在合适的开发环境中利用有效的工具来编写游戏。目前主流的游戏开发工具主要有C/C++、Visual Basic、Java、Flash与Action Script等,其中Flash具有的矢量图系统、流式播放技术、良好的交互性和文件容量小等特点,使其在轻游戏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文档编写 教学游戏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按要求编写好必要的文档,如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说明书等。文档编制要求具有针对性、精确性、清晰性、完整性、灵活性和可追溯性。

试用评价 经过测试后的轻游戏软件,在一定样本范围内使用测试版,进一步发现软件开发阶段中存在的程序性错误并进行修正完善。同时搜集试用者的反馈信息,分析评价系统的游戏性和教育性。

3 轻游戏设计案例

基于上述轻游戏设计流程,结合小学多学科教学开发了一款教学游戏“暑期旅行记”,让学生在娱乐时兼顾文化知识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主题定义 “暑期旅行记”以旅游为主线,通过旅行规划、旅行游览和旅游后记三个阶段,学习和巩固数学运算、语文阅读、地理常识和历史典故等内容,提高学生逻辑优化能力,培养欣赏人文景观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设计 游戏教学设计按照旅行的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分别突出其侧重点。

旅行规划阶段主要体现数学运算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数据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培养其统筹计算与优化的能力,主要解决旅游线路选择、行程时间安排、交通工具选择及费用计算管理等。

旅行游览阶段主要体现语文写作、地理常识和历史典故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词汇运用、作文手法、地理概貌、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与名言警句等知识,主要完成旅行随记、地理知识填空、名言警句书写等问题。

旅行后记阶段主要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搜集相关素材并结合旅行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应用文体书写能力等。

游戏设计 “暑期旅行记”采用“积分奖惩”策略激发学生游戏,玩家完成某个旅行任务时将获得相应积分,如正确计算差旅费用管理、帮助“驴友”解决问题;若不能完成该任务也将会扣除相应积分,如不能正确填写名言警句,向“驴友”求助解除危险。游戏场景依据旅游阶段不同实时切换,并根据不同景观设置相关任务。如在“泰山”景点处将出现一些典型地理图片(如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历史典故(如孔子登泰山、封禅祭祀)等,以及登山路径及方式选择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游戏角色设置除了充分考虑旅游胜地特征外,依据教学内容难度可选择“驴友”结伴而行,一般同伴越多旅行费用越多。“驴友”的各项能力通过积分体现,如有的驴友擅长解决数学问题而欠缺地理知识,而有的“驴友”擅长语文和历史而数学能力一般。

游戏式教学论文篇12

一、前言

随着寓教于乐的呼声日益提高,游戏作为富有潜力的教育手段正进入教育视野。开发教育游戏,用游戏的感性迎合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用教育的理性不断的把学习主体引向理性,不仅能磨合传统教育中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之间的错位,而且有利于游戏产业(尤其网络游戏产业)摆脱目前这种经济价值很高,社会价值为负的尴尬局面,使教育与游戏两大行业能够协同发展[1]。游戏中的“学习性因素”[2]开始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深切关注,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之一。但正如国外学者ang chee siang和radha krishna rao(2003)提出的那样,“学习理论虽然早已经被用在了教育游戏设计上,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还未开始”[3],本文尝试从动机、强化理论两个视角,探讨如何设计学科教学游戏的基本元素及相应教育游戏模式的构建。

二、学科教育游戏的一般概念

教育游戏按常规游戏分类方法,可分为角色扮演游戏、即时战略游戏等;按教育目的分类,可以分为学科教育游戏、益智教育游戏、综合教育游戏等[4]。教育游戏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以课程学习为内容的游戏;学习专门知识或技能训练的游戏和益智类游戏[5]。根据教育游戏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我们可以给学科教育游戏下一个定义:即以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为目的,可以用来辅助或者替代一般教学的游戏,能够使学生在游戏进行中学习或者巩固知识。设计这样的学科教育游戏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游戏有别于教科书和电视作品,把握好故事情节的设计;第二,巩固学习者在教育游戏中学到的内容;第三,在游戏的环境中既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又使学习者认知得到发展。

早期教育游戏题材大多选题自由,如让翩翩绅士的米老鼠和米妮教你说英文,和跳跳虎、小猪们一起玩几何拼图等。随着近年来教育游戏的开发日渐专业化,其与具体学科结合较为紧密,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henryjnekins教授1999年曾主持开发出一款用于历史学习的教育游戏civilizatino(文明),给学习者提供历史进程的发展图景,帮助人们了解当前选择如何影响到未来发生的事情。因此,学科教育游戏是教育游戏深入发展后的一个类型,它具有教育游戏的若干特征,同教育游戏一样有着行为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强调学科性,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

三、以学习论视角探析学科教育游戏设计

学习理论的各个流派对学习有不同的定义,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行为转变的过程;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改变思考的方式;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发挥自己的潜能。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对研究游戏与学习的注重实效的学者而言,却是相互联系的,他们认为教育游戏用哪个流派的学习观点都基于“学习什么”这个问题之上的[6]。因此,学习的内容才是设计教育游戏首要考虑的问题。换言之,无论教育游戏选择何种学习观点,只要最终的目的是学习,就都要遵循某种学习理论。

1.动机理论与学科教育游戏设计

心理学上将动机定义为“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7]。一般认为用电脑游戏学习可以激发内部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8]。学习动机不但符合这种规律,而且更加多样化。学科教育游戏的设计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学习者在游戏环境中的动机,以马斯洛的金字塔需要理论为依据,按其需要的顺序依次给予满足,以此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在游戏的娱乐环境中轻松学习。

我们时常强调要设计精美的画面来吸引学习者,但精美的画面并不是教育游戏的最主要元素,要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从学习者需求出发,抓住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比如设计一个学英语单词的多人游戏,整个游戏都是用英文表现,给游戏设计一些故事情节,并用升级的方式吸引学习者,随着学习者的级数越高,接触到的英文就越深,从而在游戏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英文水平。游戏中要先让学习者知道游戏的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晋级;其次,在多人游戏的设计中,添加团队的设计,让学习者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并且在获得一定成绩后有上升的机会,以此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要;再者,学习者完成指定的任务,得到奖励后可以升级。整个游戏还要注意画面和音效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游戏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它的趣味性和对学习者的吸引力。

2.强化理论与学科教育游戏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提出强化有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9]。在图1的例子中,装备就是一种正强化的刺激,只要学习者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他就可以获得一件装备,这样的刺激可以使学习者继续完成更多的任务,从而强化这种行为。斯金纳还强调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惩罚并不能消除行为,只是暂时的抑制这种行为,甚至可能引起负效应。所以,与其给予厌恶刺激,还不如不给奖励刺激,这些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一般游戏中的反映。学科教育游戏中,学习者可以在一次次强化后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有技巧地给予强化,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适量适时强化。在设计学科教育游戏时,要能及时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比如学习者做正确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后没有得到希望的奖励,或者强化次数过于频繁,都会使强化失去效用。其次,小步骤加上及时反馈给予强化。即在每个游戏的关卡后施加一个反馈,使学习者的行为得到强化。另外,每一个关卡结束后,下一个游戏学习进程的难度要相应提高,为了使教育游戏更有趣,可以采用变节奏的方式提高游戏难度。

再次,用两个标准分成四种方法设计强化的频率以增加强化结果的预测性。第一种是以任务量为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定量和变量,前者强化要求定量的行为,即学习者要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才能获得奖励,久而久之,学习者就可以不需要强化而工作而且行为会更坚持;后者强化要求变化数量的行为,即学习者可以不必完成规定数量的任务就获得奖励,或者某种行为有时产生某些奖励,但学习者从来不知道是哪些行为使他们得到奖励,这样可以产生较高的稳定行为比率并且有吸引力,甚至在强化结束后,学习者会继续一段很长时间在做那件事情并且不放弃;第二种是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定时和随机:前者是在一个暂时固定的时间表中,强化开始前一段时间会先停止强化。学习者在强化开始前就会做得很少,当强化的时间临近了,就会进最大的努力去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较适合用一个短时间去鼓励学习者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做事情;后者是在一个短时变化的时间表中,强化开始前要经历一个变化的时间,这就是随机在教育游戏中的作用,它在保持学习者的行为上很有效,这样的时间表比短时确定时间表更能加强行为(见图2)。在现有的学科教育游戏中,wawayaya推出的“时空港”游戏就体出了这种强化的方式。

四、学科教育游戏的研究展望

在一些西方国家,游戏已经以各种方式运用于课堂。但是,课程的适当性、内容的准确度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游戏成为学校主流学习活动[10]。在国内,能作为一款教学使用的学科游戏还很少。需要反思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学科教育游戏的研发进程。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这几年,国内做了大量的教育游戏理论研究,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但是在学科教育游戏方面,最多是讨论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还没能真正将学科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游戏的一个领域重点研究。而事实上,不论是学习理论或是其他相关理论都与学科教育游戏有着紧密的关系。此外,要鼓励教育游戏研究者亲身体验游戏(特别是近年广为流行的),亲身感受游戏的情境和玩家的心态,从而才能更科学地开展理论分析研究。

第二,加大实践研究的力度。国内的教育游戏普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这主要由于游戏的开发是个技术性很强的过程,一般的教育者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而纯电脑游戏技术开发人员对教育又了解不多,这样造成无法用技术手段表现教育内容的尴尬局面。因此,教育游戏研究者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了解技术,用技术的语言向技术人员讲述游戏的学习内容,这样两者就可以相互补充、协作开发。

第三,整合学科教育游戏的使用终端。教育游戏应该借鉴“终端整合”概念,不仅电脑、手机、pda、psp,包括家里的电视都可以用来做教育游戏的终端设备,以此扩大教育游戏的使用范围,让更多的学习者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琪,陈琳.教育游戏发展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9):19-20

[2]陶侃.电脑游戏中“学习型因素”的价值及对网络教育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9):45-47

[3]ang chee siang,radha krishna rao.theories of learning:a computer gameperspective[eb/ol] ./show.aspx?id=411&cid=43,pdf

[4][5]苗红意.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