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7-05 10:18:10

游戏设计论文

游戏设计论文篇1

二、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

(一)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策略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的学习策略是不一样的。因此,教育游戏应遵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设计,以内容理解维度为例,在游戏界面中应该同时表现为如下设计策略,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学习导航:1.序列型知识导航学习内容主题排序的导航策略是将学习内容按逻辑划分成小的单元,采用组块的方式将学习内容按主题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然后由学习者或系统控制导航过程,使学习者一步一步地按照学习内容主题的逻辑顺序进行学习。例如,使用“下一个”的控制策略,当学习者学完某一组块的内容之后,自己按或者系统自动切换“下一个”再进行接下来的一个组块内容。这种控制策略可以让学习者具有足够的反思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2.综合型知识导航学习内容主题采用的是全局导航策略,系统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的整体视图,能够让学习者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控制导航过程,从而使学习内容呈现过程符合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程。

(二)适应性教育游戏结构设计模型与实现1.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结构模型本游戏是为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的练习四则运算题,其结构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12]。由教师根据序列型和综合型设计游戏界面,同时组织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练习:一种是直接进入四则运算游戏,教育游戏默认为给学习者推荐序列型游戏界面,当然学习者也可以根据学习偏好自主选择游戏界面;另一种,学习者首先经过一个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设计的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13],然后,教育游戏会根据测定后学习者学习风格适应性呈现游戏界面和学习内容。2.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实现通常可以采用使用Flash、GameMaker或Scratch等软件开发教育游戏,本研究则采用Flash教学软件开发适合五年级学生练习的四则运算题。游戏学习过程为:当学习者算对一道题后,奖励1枚小红花(伴随掌声);算错没有红花(伴随鼓励声),同时学习者可以点击游戏界面自动弹出的智能MSAgent[14],它会给予学习者一定指导,帮助其完成四则练习。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本游戏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采用两种设计策略:序列型四则运算游戏和综合型四则运算游戏。(1)序列型四则运算游戏:序列型学习者倾向于线性学习,愿意采用小步子学习原则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表现为提供“下一个”的控制策略,逐渐引导学习者完成“加、减、乘、除”学习任务,如图2所示。(2)综合型四则运算游戏:综合型学习者更倾向于非线性学习,习惯先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控制学习导航,在游戏中表现为“加”、“减”、“乘”、“除”四项练习并排出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练习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如图3所示。

三、适应性教育游戏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讨四个问题,一是调查学生学习风格对选择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二是调查性别对选择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三是研究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教育游戏对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影响;四是调查研究影响学习者使用教育游戏的因素。

(一)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吉林省某实验小学五年级7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38人,女生32人,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测定后,23人(男生11,女生12)学习风格属于序列型,47人(男生27人,女生20人)学习风格属于综合型。此外,为了研究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呈现四则运算游戏界面)和控制组(默认呈现四则运算游戏界面),每组各35人。

(二)数据结果分析1.调查学生学习风格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本研究面向70名小学生调查学习风格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通过交叉表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75.7%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类型,仅24.3%的学生选择了序列型教育游戏类型,可见大多数学生愿意采用综合型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此外,也可知序列型学习风格的学生73.9%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23.4%选择了序列型教育游戏,进一步证实了综合型教育游戏比较受学生欢迎。2.调查性别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本研究面向70名小学生(男生38人,女生32人)进行调查性别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通过交叉表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38名男生中有31人选择综合型教育游戏,32名女生中有26人也选择综合型教育游戏,可见无论男生或是女生都愿意选择综合型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此外,也可知序列型学习风格的男生中81.8%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序列型学习风格的女生中75.0%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同样,进一步证实了综合型教育游戏比较受学生欢迎。3.适应性教育游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在相同学习时间内(设定5分钟),获得红花数量为评价依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探究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育游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3a、3b所示。从表3a统计信息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数都是35人,其中实验组在规定时间内所获红花数量均值是37.80,控制组在规定时间内所获红花数量均值是33.03;从表3b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信息中可以看出概率p值是0.000<0.05,说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实验组与控制组中的学生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另外从两样本均值差为4.771可知,学习者在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育游戏中学习效率更高。4.调查研究影响学习者使用教育游戏的因素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养学习者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游戏目前还无法真正融入到学校学科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各类游戏产品很多,但是真正得到有效应用的却很少。排除一些人主观主导因素之外,比如,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严重缺失,对于教育游戏自身的设计受哪些因素影响,这正是本文重点要研究的问题。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好与坏,使用者的语言最有说服力。本研究主要围绕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反馈信息,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四大因素,即“趣味性”、“愉悦性”、“易操作性”、“灵活性”,如表4所示。从表4数据统计可知,实验组中71.4%的学生认为“趣味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5.7%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实验组中65.7%的学生认为“愉悦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8.6%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实验组中74.3%的学生认为“易操作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2.9%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实验组中71.4%的学生认为“灵活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8.6%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由于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所用的教育游戏软件是一样的,给出几乎一样的反馈也不足为奇,可以说“趣味性”、“愉悦性”、“易操作性”、“灵活性”是目前多数游戏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公认的四要素。但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样的游戏,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几乎没有区别的前提下,实验组和控制组却有着不一样的学习效率?”究其根本原因差别在于“适应性”和“非适应性”,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的是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呈现四则运算游戏,而控制组的学生则不是。也即实验组的学生是一种个性化学习,四则运算游戏是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而呈现游戏界面,充分考虑了学习者学习偏好特性,正是因为个性化因素成分存在,导致实验组的学生学习效率要高。因此,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因素除了上述四大要素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具有“适应性”,也正是目前多数游戏都忽略了最重要人的因素,人的特性,没有开发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游戏,导致很多游戏即使开发出来,也不能被很好地利用,教育游戏的适应性是关键因素,即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教育游戏开发者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特征,才能使教育游戏被高效利用。

四“、适应性”教育游戏应用思考

中国有句老话,“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示范,我可能会记得;让我参与,我将真正理解。”“适应性”教育游戏让学习变得更“沉浸”,使呆板、无趣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情趣,这不仅实现了游戏课件根据学习者特性适应性地呈现知识内容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根据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偏好自选、定制游戏学习过程,给予学习者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做到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诚然,伴随着翻转课堂、在线MOOC、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时代的到来,也给“适应性”教育游戏应用发展带来新思路。1.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教育游戏学习分析大数据学习分析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创设一个量身定做的“适应性”游戏化学习环境,通过记录学习历史数据,分析和预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知识掌握程度,并提供可视化的精准跟踪报告,通过条形图、扇形图等可视化方式,详细呈现学习概况、问题集中点、整体水平等数据,为教师教学或者学习者自学提供可靠的参考[15]。教师可以帮助避免课堂讲解难度过大或过小,自学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掌握水平,通过这种与自我的信息对称过程,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自我掌控的成就感。脑神经学的研究已经可以证明,当人们有自我掌控的感觉,内啡肽、催产素都会分泌的更多,一种叫做“乐观”的东西就出现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就会因此提高,展开行动和追求成就的动力相应增强。同时,学习环境向每个学生提供独特的个性化学习建议,推荐恰当的学习进度、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满足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解决“有教无类”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且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智慧学习发展。2.MOOC建设中融入“适应性”教育游戏策略MOOC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受到渴求知识的人们的青睐。然而在众多学习者中,争取坚持到最后,获得认证的学习者所占比率很少,就其原因除了需要考虑完善MOOC平台的技术交互功能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如何在课程内容建设中进行改变。MOOC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兴趣而产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一种针对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也是社会化学习。MOOC的真正问题是,如何提高课程的“玩课率”而不是“完课率”。让MOOC课程发展得更有趣,学习者能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在MOOC课程中尽情享受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的喜悦,让课堂自然而然充满学习的氛围,成为真正意义上(而非形式上)的学习型组织。“适应性”教育游戏策略为MOOC的建设带来福音,即形成个性化MOOC,不但给学习者带来学习愉悦,还能为不同学习者在游戏化学习中推送不同的学习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成就感和认知程度,为降低辍学率、提升完成率提供了有力保障。3.翻转课堂与“适应性”教育游戏相融合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教育研究者都知道,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跟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讨论是最有效的学习。可汗学院颠覆了传统模式,开发了“翻转课堂”模式,将学习流程“反过来”,即学生在家里学,然后到学校上课跟老师和同学讨论。在“反转式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然而,书本常常是无趣无味的,即使在课堂中有教师亲身指导情况下,学生都未必用心学好,何况没有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是如何得到保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何而来?不排除天生的好奇心驱使,但更多学生需要的是后天巧妙的引导,而书本知识或老师讲课大多缺乏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心理没有把握,不能带领他们入门;游戏却充分利用了对人性心理的认知,环环相扣,如果能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学科知识的兴趣不是很好吗?事实证明,情况的确如此,课后的知识学习如果是以一种游戏化方式呈现,尤其是融入了“适应性”教育游戏,在学习进行中不断获得一些小小的激励,进步越大奖励越多,同时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应性地呈现学习内容,学习者玩出了乐趣,结果就很不一样了。比如,当学生答题正确,就会出现所获得分数,就会朝学习终点线移动更近,同时下一个问题变得更难,因此有了“适应性”。

总之,游戏互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最终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基于学生个体的兴趣、特长,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盲区。“适应性“教育游戏可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粘性和忠诚度,进而对学习者在认知(如可以改善注意力、专注力和反应时间)、动机(如鼓励成长)、情感(如引发积极的情绪状态)等方面产生正面影响。当然,在课堂上引入“适应性”教育游戏,并不意味着纸质书籍的末路。混合式学习也并不意味着取代线下课堂。但是,“适应性”教育游戏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方案来帮助解决需要时间检验的教学实践的长期问题,同时可以拥有最好的新事物和最好的旧事物。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教育游戏学习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回答关于评估的问题,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等元认知能力。然而,“适应性”教育游戏课程效果好,需要教师付出得更多,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有更高的水平。一个主题怎样展开,需要设计哪些活动,如何使活动更具有整体性、综合性,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情况、学习风格偏好等学习个性特征进行调整,都要靠教师动脑筋把握。正如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曾说“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游戏设计论文篇2

2游戏美术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1)游戏美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游戏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同行专家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对游戏美术设计专业所覆盖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认真分析,共同开发友协专业的课程标准。经过几年时间,建成并组织实施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并且可供学院其他专业借鉴的专业教学标准。游戏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即游戏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及系列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践。每个课程实务以岗位能力入手——学习目标——工作流程,确保岗位的从业能力;并且根据不同方向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大量游戏企业真实项目为实训手段,确保内容的掌握。建立“学习目标——相关知识——典型案例——学习小结——进一步探讨——公司项目实战实训”的教学流程。游戏美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学习项目,以实际学习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技能与就业无缝对接。同时,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个人意愿、就业市场需求和专业的最新成果等,有选择地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拓展或深化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游戏行业特点,加大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合理规划项目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中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实现课程的模块化;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学材,创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材模式。

(2)课程建设理念。

游戏美术设计专业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专业技术模块和专业实训模块,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课程并精选内容。按照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删除不必要的课程,对课程内容重合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游戏场景设计》《三维游戏设计》和《游戏角色设计》整合为《三维游戏设计》等。根据目前动漫游戏市场对不同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加强三维游戏设计1/2、ZBRUSH(次时代游戏制作)软件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提高。课程内容的改革要突出时效性,动漫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加《游戏架构与策划》《ZBRUSH(次时代游戏制作)》《PS(插画设计)》课程,及时将当今动漫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网页与网络动画设计》《后期合成》选修课的设置增加了学生个体的发展空间以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工学结合一体化学材建设。

学材立足于游戏设计行业的实际操作,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从岗位实际出发,阐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岗位能力点的训练,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游戏行业用人需求,编写产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材。学材体系结构体现职教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养成规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课题、项目为中心,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使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制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在学材中体现职业资格考核认证标准,在学生的思考与训练过程中,模拟资格考核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符合行业需求。

游戏设计论文篇3

场景设计还有可能影响到剧情发展,比如古代对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制的规定都很严格,那么古装角色要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合适的建筑去居住和生活,活动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剧情要依照这些场景来展开。

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剧情,而且还影响着影视动画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在欣赏过程中,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绪。场景设计对动画中的场面施加主观影响,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设计手法来强化影视动画的视觉表现,使恐怖气氛更加恐怖,优雅场面更加优雅。

2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原则

2.1整体上把握作品主题与基调

设计游戏场景设计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游戏的场景造型,要有驾驭整个作品的主体意识。场景总体设计的切入点在于把握整个动漫作品的主题;场景的总体设计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反映于场景的视觉形象中。正确完整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整体构思——局部构成——总体归纳。也就是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再进行每个局部的设计,然后再进行总体的归纳整理。具体的做法就是要从调度着手,充分考虑场面的调度,以动作为依据。强调造型的意识,以造型的表意性、叙事性取代说明性。如何表现场景的视觉形象,就是要找出动漫作品的艺术基调。基调就好似音乐的主旋律,无论乐章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个基本情调;或欢乐、或悲壮、或庄严、或诙谐等等。而基调就是通过动漫游戏中角色的造型、色彩、故事的节奏以及独特的场景设计等表现出的一种特有风格。

2.2营造恰当的气氛

动漫游戏的场景设计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是一种世界观的设计,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作品,还是采用了二维或是三维的空间形式,都可以应用视觉艺术的表现原则来实现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电子空间。气氛的营造是游戏场景设计的第一位,白天、夜晚、明亮、清新、阴暗、诡异……不同的环境、气候和色彩能给玩家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就是真实感的实现,年代、地域、气候、风俗习惯等客观依据,这种真实不一定是现实中的那种真实,可以是制作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一个小社会中的真实。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真实与夸张之中找到一种统一、平衡。动漫世界不可能完全的再现现实,却能浓缩现实,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真实,这种真实感可以说是来自于人类社会,但却比人类社会更有趣。当然,这需要设计师的灵感和想象力去实现。好的气氛营造、真实感和适当的取舍夸张,也就构成了动漫游戏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2.3场景空间的表现和造型形式

动漫游戏场景的空间要素主要包括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人物、装饰等等;效果要素:外观、颜色、光源等等。利用景深加强场景可以有效的扩大场景的空间感;利用光影塑造距离和深度感;利用引力感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场景可以很容易的创造出危机感和神秘感。通过复杂互动的场景空间强调悬念感。在场景的设计制作上,应将场景处理的尽量的丰富些、多变些、信息量大些,使观众不会感到不真实,太单调。由于动漫场景制作手段多元化,使用数字造型动画软件可以较方便的创造出超现实、幻想的内容。在场景设计方面有效的配合魔幻的效果,营造神秘感,但是任何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把握尺度,丰富多变的场景空间,并不是要求创作者一味的追求复杂,过于复杂也会造成繁琐眩目的效果。最恰当的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就是在丰富的场景空间中,能最快地、最准确地传达出信息、突出主题、使参与者在丰富生动的视觉效果中,沉浸其中,娱乐其中。

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造型形式,特别是场景的造型形式,是体现影片整体形式风格、艺术追求的重要因素。场景的造型形式直接体现出游戏的空间结构、色彩搭配、绘画风格,设计者需要探求游戏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形成游戏造型形式的基本风格。场景的造型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造型变得更复杂细致,实时渲染也变得更快。游戏厂商不断的在过分追求游戏画面的写实性,将写实做到极端,势必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游戏场景的造型风格应吸纳全世界各地域文化的特点。

3常用动漫游戏场景设计软件

数码技术的出现对场景设计而言无论是创作工具还是创作方法上来说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突破。使得艺术设计师可以创作出全新的艺术设计形式。数字化场景设计在风格上有写实、装饰、漫画等风格。根据风格的不同在手段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一是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完成的场景设计,目前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PAITER。这种类型的场景设计绘画性较强。二是通过电脑合成照片,还有就是通过三维软件创作场景中所需要的模型。我们所熟悉的软件像3DSMAX、MAYA等。通过合成等手段完成的场景设计能轻松实现对真实场景的模仿,而且能将真实世界很难同时出现的场景合成展现在我们眼前。合成的手段目前主要还是依赖软件,流行的合成软件有:PAINT、AFTEREFFECTS、MAYAFUSION、FLINT/INFORNO等,这些软件的功能都十分强大,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各自独特而擅长的功能,以处理各种不同的合成需要。利用三维软件的辅助设计,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立体感。通过计算机软件,使得许多以往不可能实现的效果成为了可能。但是任何三维软件都是非常庞大复杂的软件,学习使用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熟练掌握基本要求才能更好的提高。首先要锻炼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熟练掌握视图、坐标与物体的位置关系,这是最基本的要掌握的内容。其次要掌握基本的操作命令:选择、移动、旋转、缩放、镜像、对齐、阵列、视图工具,这些命令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几乎所有制作都用到,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维图案的编辑,很多三维物体的生成和效果都是取决于二维图案。最后,对于场景设计来说,就要掌握好最基本的特效制作,掌握常用的材质参数、贴图的原理和应用;熟悉灯光的参数及与材质效果的关系;另外也要加强艺术方面的修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美术方面的修养,加强色彩方面的知识,多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效果。

4结论

动漫游戏场景设计不仅仅是绘景,更是一门为展现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只要场景一出现,整部作品的情绪基调就会立刻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场景运用得当,节奏就更加流畅,更加富有韵律美感;反之,场景处理失误也会破坏影片的整体感觉。因此,在动漫游戏的创作中应充分认识、充分利用场景对于情绪氛围的推动作用,在塑造声画合一的视听综合艺术形象的同时,营造出最佳的总体效果。

参考文献:

游戏设计论文篇4

游戏快乐的秘密: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

动力:又分为持续动力和初始动力。持续动力主要决定是否要继续一个游戏,初始动力则决定是否要进行一个游戏。

初始动力:片头的CG,进入游戏的最开始几分钟或者DEMO,或者大肆宣传的某一大作的续作,有某一知名制作人参与等都可以成为初始动力,初始动力非常的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玩家是否会花钱购买一个游戏。

持续动力:玩家在游戏中,还需要一个不间断的动力不停的推动他继续游戏,这个就是持续动力。持续动力能让玩家继续一个游戏,如果没有了持续动力,玩家将会觉得游戏枯燥,无聊,从而停止游戏。一个悬念,一个优美的故事,一个目标都会诱发持续动力的产生。

压力:在动力的推动下,玩家不停的追寻着,不过,我们可不能让他一下就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哦,在这之前,还要给他点调味剂,这个就是压力。没有了压力,一切就会索然无味,(哎,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物,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会不懂得珍惜。:))什么会构成压力呢?RPG里不停被踩暴的“地雷”,网络游戏里不停刷出的怪物,被某个人或者某个怪物打败。。。一切的失败和无聊透顶的东西都会在游戏中产生压力。

压力的释放:啊....终于升级拉,终于找到宝物了,疑惑终于解开了。。。玩家积蓄的压力突然如潮水般的涌出,那个感觉---啊~~~~就象忍了很久的大便,终于拉出来了一样(也许有点不恰当,不过确实如此)。实在是:爽啊~~~~。这个解脱,就是压力的释放。

以上是对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三者的一个诠释。综上,初始动力是决定玩家购买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想骗钱,那么只需要加大初始动力的投入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不光只想骗一次钱,还想有二次,三次可以骗,那么就要做好游戏,则持续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游戏只要缺少其中之一,必定不会成为好游戏!反之,一个游戏要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甚至成为经典,则一定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行。那么,如何的关系才是最好的呢?一般来说,好的游戏三者间的关系是非常平衡的。因为动力(持续动力)过小,会让玩家觉得没有追求的价值,压力过大会让玩家感觉受不了而中途放弃,压力释放过快会觉得过于无聊,过慢会觉得压力过大。。。不过也有例外,比如GTA,则是做为一个充分释放人被压抑的破坏欲望(位于七层心理模型中第二层,下一章会提到)的工具,对于此类游戏释放是应该大于压力的,因为它释放的乃是人自身所带的压力。

下面将分别探讨单机游戏和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游戏两种模型之间的区别和单机游戏与网络的成功要素。单机游戏模型与网络游戏模型如何更好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1.单机游戏:单机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叫它为有限的游戏。在有限游戏中,玩家必须按照已定的逻辑,规则,故事进行游戏,好比看小说,看电影,总有结束的时侯。玩家会按照有限的故事或者规则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玩家的动力,压力,释放均来自与它,而故事或者规则是有限的,所以总有结束的时候,说明白点,在单机游戏中,人的参照物是机器,而机器的逻辑总是不能无限扩展的!因为是有限的游戏,所以,在单机游戏中,是否有平衡的数值,优美的剧情,新奇,有趣的游戏规则将是游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网络游戏:相信玩过网络游戏的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怎么游戏总是没有结束的时候啊?不错,其实无限正是网络游戏的特点。在网络游戏中,其他的玩家充当了参照物,尽管玩家自身在不停的提升,但参照物也在不停的提升,所谓人比人比死人,这个就是网络游戏无限的原因了。所以,网络游戏中,是否有可以”打败“其他玩家的道具,比如,独一无二的道具,绚丽的装备,地位的差别等。。。及公平的游戏环境和有趣的游戏规则将是决定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游戏模型与单机游戏模型最大的区别是有限与无限的区别或者说是参照物上的区别。所以,作为成功游戏的要素两者在侧重的点上会各有不同。关于网络游戏的成功的要素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是交互性强于单机游戏的缘故,所以设计时拼命的加入更多更多的交互,等游戏出来以后,却发现玩家并不喜欢。而且越拼命玩网络游戏的玩家反而越不愿意与其他玩家交互,这做如何解释呢?呵呵,其实网络游戏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交互,你只需要结合以上观点仔细想想就会明白网络游戏真正的魅力是---”胜利的喜悦“(胜利有很多种形式,并不只是单纯的PK叫做胜利,得到一件别人没有的道具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胜利,通过努力当上一帮之主也可以得到”胜利“),总之当你”打败“一个人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快乐,会远大于打败一台机器的快乐,这个才是网络游戏火暴的真正原因,用我们刚才的理论来说,就是网络游戏中压力所释放的要远大于单机游戏。而拼命玩网络游戏的玩家为了能打败更多的玩家,不愿意把时间用在交互上,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至于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概念欢迎大家继续和我探讨:)。

游戏制作人如何“预先”知道一个游戏是否成功?

游戏设计论文篇5

1.2催生周边产业动漫游戏不仅仅是单一的视听体验,更是处在产业链条的起始一环。人物形象设计在动漫游戏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极容易带动相近或衍生的周边产业,如电影、手办、文具、模型、玩具等。以著名科幻漫画《变形金刚》为例,由原著动漫改编,知名导演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仅第四部《变形金刚:绝迹重生》就在中国拿到19.78亿元人民币的总票房,成为目前为止国内最卖座的电影。电影上映的同时,各种擎天柱、大黄蜂和威震天等剧中人物形象的模型、文具在国内引发了抢购风潮,为商家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充分证明了动漫游戏的周边产业广受其惠,潜力无限。

1.3促使行业良性竞争扩大行业规模动漫游戏产业日新月异,竞争激烈。人物形象作为动漫游戏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后期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优秀的人物形象能够激起消费者心中的共鸣和认同感,为动漫游戏赢得巨大的声誉和利润。以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例,巫妖王阿尔萨斯、恶魔猎手伊利丹等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设计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刺激了行业内的其他如《剑侠情缘网络版》《、梦幻西游》等优质游戏的产生,促使行业内部逐步走向良性竞争,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人物形象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2.1创作技术不断增强早期的动漫游戏中,受制于技术条件的匮乏,人物形象各个方面比较单一,如色彩、动作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游戏中的人物形象不断得到改进完善,如人物服饰的真实和变化程度、动物的毛发细节等等。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日臻完善,人物形象的设计势必将会朝向细节化、真实化的方向发展下去。

2.2设计题材不断丰富动漫游戏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出许多题材。科幻、历史、军事、神话等等都成为动漫游戏中的常用题材,也涌现出一大批的经典人物形象。随着创作思想的不断变化和技术手段的改进,在未来的时间里,必定会有新的题材不断出现,同时伴生出新的,更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形象。

2.3影响力不断加深现今,动漫游戏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新的作品不断涌现,题材的不断拓展,动漫游戏必将一直持续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游戏设计论文篇6

2.多样性,情趣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

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3.直观性,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4.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1)“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8棵,梨树比桃树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

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3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3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6+3=9(棵)答:梨树有9棵。

游戏设计论文篇7

2中国游戏美术设计中的人物造型特点

与欧美和日本的游戏美术设计相比,中国的游戏美术人物造型具有很强的中国风格。目前,经典的中国游戏美术设计作品,比如《仙剑奇侠传》系列、《传奇》系列等是成功的中国风格的游戏美术设计作品。但是,基于中国文化应用基础上的游戏作品虽然数目繁多,但局限于程式化的发展模式,大多是对于特定样式的再现。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要更加重视游戏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方面的融合,运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游戏之路,设计出完美的中国游戏人物的经典形象。在具体的人物造型设计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目前,流行的中国游戏美术设计中的人物造型角色主要是“成长型”角色。比如,经典的网游《仙剑奇侠传》中的主角“李逍遥”就属于一种成长型的人物造型塑造。李逍遥从一个天资聪颖的乡下客栈萌版的店小二,到经历重重磨难成长为一代旷世奇侠,再到出任蜀山掌门,成为御剑行遍天下、行侠仗义、斩妖除魔的英雄人物,经历了多重的人物造型设计过程。李逍遥的人物造型设计与他的经历形成完美的一致,这可以称得上是人物造型艺术的叙述功能表现。

游戏设计论文篇8

游戏理论是将媒体当成工具,传播过程中没有什么具体目的,大多是为了满足心理的愉悦感。游戏的最大特点是趣味性和互动性,在现代家居的设计中,怎样将游戏特点贯穿其中成为当代家具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互动性的设计理念是在家具设计中强调突出体验的重要性,趣味性设计体现得不仅是在家具的外观上,还包含了游戏理论和情感的渗透。游戏理论渗透到现代家居设计中让本来没有什么的家居变得充满了情趣和感受,有了生命。

一、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有精神分析论、学习论、认知论、想象论和调节论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于家居设计中的游戏理论主要渗透了具有互动性的精神分析论和趣味性的认知论。1.精神分析论游戏理论的精神分析论认为作为游戏操纵的个体行为,人类主观情感是一种趣味性和感知性的表达,并反映在整个游戏过程、规则制定,甚至是因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提出了游戏理论的主观情感概念基础,他认为游戏是人类情感延续和表达的一种精神途径。操作游戏和体验游戏审美过程中,可以发泄愤怒,减少焦虑,还可以抒感,发展自我,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自我体验,自我成长的过程。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满足心理需要,在自我欲望的支配下满足个人的心理愿望。美国精神病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1994)将游戏的发展和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的几个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游戏过程是人类心理寻求个性精神解放的方式,优越性和获胜感成为满足心理需求的某种语义符号。两位心理学者力图从精神分析论角度强调,游戏行为对个体精神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认知论对游戏理论的分析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皮亚杰从儿童心智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游戏行为是儿童学习行为的延续,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有效地认知和掌握技能的方法,游戏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游戏之主要目的,在于将经验融合在认知者的想法里。皮亚杰认为游戏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充满趣味,另一个是适应性。其中对于游戏者来说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趣味性。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受到趣味性的影响而投入到游戏中来满足成长中的心理需求。维果茨基认为游戏能够促进游戏者抽象思维的发展,他认为游戏中的趣味性是一种创新思想的体现。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舒服,心理发展重要变化,因此,游戏是人的思维发展的源泉。

二、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对现代家具的需求不仅在功能上,还在于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精神分析论强调了游戏的趣味性,认知论强调了游戏的互动性,下文中笔者将从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来分析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1.趣味性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家具设计师往往通过家具整体塑形的趣味化戏谑化符号语言,表现出家具内质的亲和力与人文性。譬如,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为美国诺尔公司设计的椅子,将充满稚趣的单纯自然纹样与线条融入到家具形态里,利用结构的趣味化组合实现游戏规则的外在表现。如今,众多的儿童家具设计师利用鲜明色彩对比和单纯形态语言,将游戏产生的造型效果融入到家具中,从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尽管这些充满趣味化的家具无法用“功能至上”理念来限定,但却深受消费者和儿童喜爱。除了孩子喜欢简单明了、色彩艳丽的家具设计之外,青年人和中老年人也一样对这样的家具情有独钟,因为他们也充满了童心稚趣。稚趣家具所表现出来的单纯、简洁、天真符合每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特点。意趣是一种外形之上的带有机智、抒情和潇洒的趣味。设计师采用夸张、富有幽默性的手法作为绘画的主旋律,不仅表达了绘画中的怪诞,让设计独具匠心。意趣表现出令人思考和回味的高雅智慧,有着净化人的心灵的重要意义。2.游戏理念互动性原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根据游戏理论认知论的观点,在家具设计中融入到互动理念将是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新思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才是设计师追求的最终目标。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是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整个设计理念中,设计师、用户、产品之间的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行为。互动系统中的人与产品的互动行为是设计的根本理论。家具设计中的互动设计首先要做好人物分析、情节设计、设计原型和原型评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互动设计是动态流程性的生物,在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过程,首先要对这个动态流程故事进行人物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是设计师常用的辅助工具。有了人物,情节设计便成为人物存在的依托。设计原型是设计师根据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构建的充满灵动的原型,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对原型进行评估是为了检测家具的实用性和可用性,注意产品的性价比、安全性、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估,在用户体验中,要能够满足客户有价值、有创造力等综合评价指标。互动性的家具设计要突出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做到感官互动。感官互动是用户和家具的结构、造型、材料上的互动。设计师要根据材质的扩展性和丰富性,考虑使用者的触觉、视觉来进行互动,设计师独特的造型和感官设计给用户独特的视觉体验。其次,让用户产生成就感。家具和人之间的互动让客户阐释成就感是体现在用户对家具所表现出来的实用性和情感性的二次创造。用户通过色彩的设计和功能的使用来感受到设计师独特的创作魅力。最后,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师在对家具进行设计的身后要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从色彩、造型等方面让人们充满回忆,达到某种情感体验,从而让用户在使用家具的时候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人与家具的情感互动。游戏理念的互动原则强调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情感载体之间的互动应该体现在出竞争、默契、协作、辅助、幽默和诙谐的多元化情绪表达,家具正是这种理念最好的物化表号。

三、现代家具设计应用游戏理论的特征表现

根据上文中精神分析论和认知论中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方法来看,设计师与时俱进的将游戏理论贯穿于家具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游戏理论在家具中的体现是用艺术设计手法来表现出富有情感色彩、高雅含蓄、质朴自然的具有人性化特点的现代家具。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幽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心理适应,是心理理性的特殊翻盘,是智慧的结晶。幽默最起码的内涵是让人放松,让人快乐。幽默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喜剧性的冲突所造成的不和谐让人发笑,另一种是诙谐荒诞中给人以启示和感悟。具有幽默感的家具设计表现出了机制、赋予知性的气质,这种家具最突出的特点是色彩绚烂、夺人眼球,设计师通过模拟游戏、运动,让人产生联想,或者通过滑稽的体态,让人捧腹。2.新奇新奇是一种陌生化、超现实的异化表现。新奇在家具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出其不意,尤其是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家具的造型前卫、色彩艳丽、搭配新奇。家具的外观、功能、材料、工艺等突破传统的思维,给人以个性化的独特享受。3.游戏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专利,在现代社会中,游戏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是育人相伴久远的行为。在家具设计中,很多消费者都愿意使用具有年轻、时尚性格特征的游戏家具。具有游戏理论的家具打破了传统家具约定俗成的外形,是一种创造自由、灵活多变的家具形态。消费者可以和家具产生互动,尽情享受随心所欲组装、扩展、改变、延伸之后的独特魅力,就像玩积木一样可以组合成各种形状的家具,让自己的居室成为充满创意的空间,将灵感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4.意境意境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往往包含在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中等各种艺术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对意境的追求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境设计就是设计师根据作品和主观情思结合起来,达到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效果。我国传统文化时刻熏陶着设计师的思维,设计师抓住某一点神韵,构成独特的想法,并将这些感触融入到设计中,便产生了设计意境。意境的营造是游戏理论的体现,让消费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充满趣味的审美体验。总之,将游戏理论融入到家具设计中是现代家具设计的主流。设计师通过造型、色彩、图案、色彩、材质、功能等和高科技相融合体现出设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艺术设计来提升产品的已经,体现和折射出隐藏在家具背后的人文设计精神。而这种以人性化作为主题概念的设计精神,可以通过游戏理论的想象空间来进行传递,让人们在使用游戏理论作用的家具时,审美情感与审美欲望得以满足,实现家具本真的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最杰.古典家具的榫卯[J].绿色科技,2013(2).

[2]关锦锦,吴智慧.中国明式家具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

[3]张天星.现代家具设计中的“新中式”与“新东方”[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

游戏设计论文篇9

二、文献概况

在维普、万方及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Oo0年到2011年题名或关键字包含“教育游戏”的论文.可得到千余篇相关度很高的学术文章,涉及的学科涵盖了计算机、互联网、教育以及信息管理领域等。从研究目的及内容上看,这些文献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发展综述、理论探索、设计方法、技术工具、应用实践以及调查分析等。发展综述类文献旨在研究并分析近年来国内教育游戏的总体发展概况,从各个角度综合地、客观地看待教育游戏,侧面地论证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理论研究类文献主要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和本质,并基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和游戏理论,从宏观上分析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教育性与游戏性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其研究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领域:而设计方法类文献则从微观角度人手,对教育游戏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过程进行研究并建模.研究内容包括如何设计游戏任务,如何调动学习动机,如何增加沉浸感、如何设计知识应用情景、体验路线以及反馈奖励机制等:技术工具类文献主要研究教育游戏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创作工具或模板,为产品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应用实践类文献往往以某一领域为例,针对某个学科,研究教育游戏应用方法和意义。或者针对具体的某类受众,开发教育游戏应用系统,并对其进行评估。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文献则是以调查为主要手段,以某一特殊领域或特殊人群为对象,考察其对教育游戏的需求,或者研究教育游戏在不同受众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从数量比例上看.上述六类不同侧重点文献的所占比例大致为:发展综述类占12%、理论研究类占28%、设计方法类占27%、技术工具类占3%、应用实践类占28%,、调查调研类占2%。理论、设计方法和应用实践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从发表时间来看,大部分文献集中于2005年到2011年,体现出教育游戏研究在最近几年呈加速发展趋势。

三、发展综述类

综述类文献是了解并把握整体研究动态的有力工具。魏婷、李艺等人以国际化的视野梳理了不同学习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思想的影响,并以教育与游戏平衡为主线,介绍了国际主流的平衡化设计思想和结构设计方法。IlJ阳嵘莎等人选取了国内CNKI上1999年到2009年之间218篇教育游戏相关文章。从时间分布、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作者所属单位和区域上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国内相关研究在用户分析、效果评估方面的不足,并给出了关注国际、立足本土、拓展主题、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议。[21综述类文献基本都认为2005年左右是教育游戏研究加速的重要时间点,研究重心也逐步从探讨教育游戏的价值逐步转移到设计理论和方法创新上.但截至目前国内依然缺乏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的教育游戏设计模型及工具。

四、理论研究类

理论研究类文献主要从教育游戏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归纳其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各种学习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影响,并基于学习理论展开教育与游戏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对于教育游戏的概念,赵海兰、祝智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给出了定义:“狭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教育性和游戏性整合在一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教育效果”;“从广义上来讲教育游戏是指具有教育素材和游戏性因素的所有的教育软件”。而《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供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中,则将其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41前者强调了“教育软件”,后者则落脚在了“计算机游戏类软件”上。这便引出了关于教育游戏的本质讨论,即教育游戏是“游戏化的教育软件”还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教育性和游戏性哪个更重要?其中,有些研究通过分析教育游戏与普通游戏、教育游戏与教育软件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了教育游戏的本质并非单纯强调教育性重要还是游戏性更重要,而是两者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结合。例如.张文兰等人通过比较游戏与教育各自的不同本质,提出了教育游戏的本质是吸取了教育的外在不独立性和游戏的内在自由性,即外在的游戏形式和内在的教育内容的结合。[51更有研究者从学习理论和游戏理论人手。探讨教育性和游戏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高度整合。认为早期的行为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游戏,主要强调建立基于“刺激一反应”的学习行为,但游戏任务太过简单.“游戏性”不够;而基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游戏,更注重了学习动机的设计.强调了学习者具有主导地位,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学习理论下的学习行为与游戏中的体验行为有着相通之处。虽然不同学者出发点不同,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强调了教育游戏的基本特征:(1)教育性,即以发展个体为目的,不同于一般游戏的“休闲娱乐”目的;(2)以游戏作为表现形式.区别于普通教育软件或平台中知识的直白、单一的表示;(3)软件系统,即限定了概念的本质为软件系统.而非其他日常游戏活动。此外,赵海兰等人还分别从内容、受众等方面,对教育游戏进行分类。就内容而言,有以“课程学习”为内容的教育游戏。也有为“专门知识或技能培训”而开发的游戏;从游戏对象角度来看,教育游戏又可分为儿童、青少年、一般人和特殊群体类。[3]这些分类的研究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五、设计及建构方法类

近年来教育游戏的系统设计及构建方法方面的文章大量涌现,关注的是微观上各个设计环节中的细节问题,而“游戏性”和“教育性”的平衡点问题最终也体现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包括:游戏主题设计、游戏场景设计、游戏任务设计、游戏规则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等。这些常见于一般游戏的元素,如何植入知识,并且不失原来的游戏味道是大家研究的重点。魏婷从Amory等人的游戏对象模型GOM(GameObjectMode1)tn出发,探讨了教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如何解决游戏性和教育性平衡问题。GOM模型包含九大对象,并分属于游戏空间、视觉空间、要素空间、人物空问、问题空间五个空间。每个对象都有相应的抽象属性和具体属性.可以借此来理解和处理教育游戏中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平衡关系。设计过程中运用抽象属性来体现教育性.开发过程中,基于具体属性来实现游戏性。这种GOM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挑战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为教育游戏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学习目标与故事情节的融合。活动与场景的统一,故事情节与任务难题的联结。李彤彤等人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层面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模型的情感化设计,[9]即“人的情感赋予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同时给学习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作者认为游戏界面设计精美,给人很好的视觉享受是本能层的目标:通过学习者的努力获得游戏的成功而伴随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行为层的情感目标:而反思层则是“在用户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被提升的、复杂的情感”。因此.一个优秀的教育游戏一定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赋予一定的情感因素,传递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情感设计包含教学的情感设计和游戏环境设计的情感化。即将枯燥的知识赋予一定的情感,游戏界面情感化,游戏任务情感化、交互情感化等。宋敏珠等人通过分析学习动机、流体验、有效学习环境和教育游戏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一个以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为取向.通过流体验激发学习动机的“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㈣马颖峰等人针对教育游戏设计中沉浸感缺失问题。以非常流行的开心网为例,从社会、认知和情感三方面对沉浸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如何增强教育游戏沉浸感的途径。李敏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建议:游戏任务的设计要“明确”、“灵活”、“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与娱乐性”、“要有奖励”等特点。这与普通教学软件中单纯以得分多少作为学习任务区别很大。她还提出游戏规则要使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支配感,不受很大约束,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02]汤跃明、张玲通过几个实例,提出了“把模拟转换成模拟游戏”、“争夺的活动空间”、“在模拟的环境中运用信息解决复杂问题”、“在模拟世界里提供机会和结果”、“区分角色并对专家进行分类”、“利用分工与合作制定计划并完成任务”等教育游戏设计策略。作者还提出,逐渐提高复杂度、增加界面的友好、增加分工协作机制等都是设计环节中可借鉴的经验。[131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依然缺乏清晰、完整的设计理论体系,也不存在成熟的开发框架来全面指导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开发。

六、关键技术与工具类

目前,游戏的开发多采用游戏引擎来完成。游戏引擎是指一些已编写好的、可编辑游戏的工具系统及一些交互式实时图形程序的核心组件。玩家所体验到的故事情节、场景、交互操作、关卡、音乐、特效等内容都是由游戏的引擎直接控制的。游戏引擎一般由多个骥子系统组成,包括渲染、场景管理、人工智能、粒子系统、音效、输入输出等。不同文献探讨或研究的技术方案并不相同,比较常见的用来开发教育游戏的引擎或软件工具平台包括:美国MarkOvermars公司推出的GameMaker、日本Enterbrain公司开发角色扮演类游戏制作工具RPGMaker等,这类工具易用性强.非常适合不熟悉游戏底层开发技术的教育人士使用:FLASH提供了ActionScript脚本语言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也非常适合制作小型的教育游戏:Torque3D、Unity3D、Virtools、BigWorld、Unreal等商业游戏引擎的价格从几百美元到百万美元级别,适合具有一定技术背景的团队使用;DirectX、OpenGL以及O—GRE(Object—OrientedGraphicsRenderingEngine)+CEGUI(CrazyEddie’SGUISystem)+RakNet+OpenAL的组合等API和底层组件能够提供最大的灵活性.但开发难度和技术要求也最高,适合技术实力强的团队。另外.李卓群等人尝试以游戏引擎技术为核心设计了教育游戏软件开发平台,在情境创设及变换、角色动画、教学功能交互组件等部分模块上进行了功能创新。为了显示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系统专门设计了适合情境教学的GUI按钮和编辑框。同时,为了实现游戏对学生的实时反馈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系统采取UDP数据包传送方式来加快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速度,并且通过客户端预言来解决UDP快速响应游戏方式下的数据包的丢失和乱序问题。㈣为了便于农业领域中教育游戏的开发,一种基于游戏引擎的、面向农民科技培训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提供了两种模式:游戏模式和编辑模式。其中编辑模式可完成游戏任务编辑、场景地图编辑以及相关知识点编辑,以帮助农业专家进行虚拟农业模型参数的设置。平台采取四层架构:表现层、控制层、逻辑层、持久层,可实现科学知识与游戏逻辑的分离,增强了其知识的可复用性以及游戏系统的可扩展性。[151

七、应用实践类

众多文献作者针对某个领域的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开发实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从教育对象看,有一些游戏旨在开发婴幼儿智力,例如:“走迷宫”游戏提供了一个迷宫场景,起点和终点是固定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反复体验“上”、“下”、“左”、“右”的感觉,训练幼儿对于方向的感觉.并且能够认识到达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整个游戏采取卡通风格,亲近儿童,同时场景具有一定随机性,具有很强的游戏性。[161还有一些教育游戏用于配合学校课堂教学,帮助理解抽象知识并掌握技能。例如南天门公司研发的“幻境游学”游戏化英语学习产品,按难易分为五级,分别为对应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大学六级英语学习。再如“E代学堂”提供小学至初中(1~8年级)的英语、语文、数学同步教学内容.所有的知识点均以益智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071有相当数量的教育游戏应用于宣传科普知识。提高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例如以消防知识为主要内容,基于游戏引擎开发的“消防游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真实的火灾情景,直观地传递消防知识。再如,面向青少年,针对户外、室内常遇意外事故(包括骨折、溺水、冻伤、烫伤等)开发的基于角色扮演的“安全急救知识”教育游戏.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急救知识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青少年积累急救经验,培养关心他人、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并树立珍惜生命的信念。另外,教育游戏逼真的画面、真实的沉浸感以及虚构的故事情节也为很多专业领域中的被培训者提供了知识学习和特殊技能培训的应用情境。“临床护理实习”是一款以丰富的临床护理模拟案例为基础.培训临床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的角色扮演游戏。游戏提供了医患交流的虚拟情境,锻炼学生与医护、病人的沟通能力、临床应急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周昌能等人针对煤矿事故救援环境高危、救护队员训练不足、心理素质不过硬等问题,基于情感驱动的受训玩家个性化建模而研发的煤矿事故救援训练游戏.被用于训练救护人员的实操能力。受训者还在游戏过程中能得到情感以及心理脱敏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其坚韧、冷峻的性格品质。

八、调查与社会效益类

调研类文献主要从各种群体对教育游戏需求出发,验证教育游戏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调查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游戏以及教育游戏的态度.得出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教育游戏及其产生的效果持肯定态度;[221再如《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游戏的需求调查和分析》中指出,高校学生对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与游戏相结合是持支持态度的。除此以外,也有一些文献专门研究教育游戏产生的社会效益.结果表明教育游戏不但产生了正面的社会效益.也为很多企业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效益。《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一文通过教育游戏的市场前景分析和预测、国内教育游戏企业分析、教育游戏产品分析、教育游戏用户特征等的全面分析,得目前国内教育游戏产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但是教育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九、几点思考

尽管教育游戏的研究在近几年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大量的教育游戏应用软件也层出不穷,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强大作用。但是,教育游戏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大多数研究普遍认同建构主义和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基础。但是如何完美结合学习理论和游戏理论。如何基于游戏任务来驱动引导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

游戏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50-02

电子游戏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供人们闲时消遣的娱乐活动,玩家在进行游戏时,通过结合游戏设计中的一些因素,来达到一种深度的触动、得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产生愉悦和刺激感,即沉浸。沉浸最早期的理论起于心理学中的Flow理论,本文试分析Flow理论和游戏的结合、发展,并对游戏的影响。

1 Flow理论概述

Flow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情绪,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Flow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译法,主流有沉浸、心流和流畅感等多种译法(任俊,2006;Carr,2004/2008;陈彦玮,1995;曹新美等,2007)。Flow的概念最早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Csikszentimihalyi)――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米哈里对攀岩者、运动员和艺术家进行了访谈,这些受采访者都称在各自的活动中获得了令他们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们也很愿意持续这种兴奋的体验。一些受采访者用“水流”(Flow)来描述他们当时的情绪感受。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把这种情绪体验命名为Flow,并对其加以了定义,即Flow 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1975年系统地构建了Flow理论的模型,他指出自己有的技能水平与外在活动的挑战性相平衡是引发Flow的关键因素,即只有技能和挑战在一个平衡状态的时候,个体才可能完全沉浸到各自的活动中。外在的活动不是保持不变的,但是个体内在的复杂度会不断增加,因此,个体就需要不断激发新的技能来应对全新的挑战来维持Flow体验。Flow通道模型试说明技能和挑战间的可能性关系,在通道模型中起中心作用的是技能和挑战间的平衡(图1)。

2 Flow理论和游戏的结合

一谈到游戏,人们就会非常自然的想到“玩游戏”这个短语。

游戏确实是一种可以玩的东西,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重点是阐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被玩。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玩家都会抱怨说“我被游戏玩了”。对于玩游戏来说,主观性、自发性是很重要的,若这种玩游戏的行为是被动的,那就不是可以提供人们娱乐的游戏活动,使玩家产生“被玩”的心理感觉。

迪士尼前幻想工程师、现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及Schell Games首席执行官和创意总监Jesse认为当一个游戏极力迫使玩家来完成或达到一定的游戏目标导致玩家身心疲惫,要求玩家必须要获得一定的技能才能达这个目标,玩家就会有种“被游戏玩”的感觉,这种“被游戏玩”的感觉从而就会导致玩家对目标太高而产生焦虑或对游戏整体感到厌烦。作为一款游戏,自然是要达到最终目标的途中给玩家故意的设置一些障碍,障碍的量多少,在哪个阶段设置障碍,都会影响最终的用户体验。那游戏里的障碍即代表Flow理论挑战。所以障碍和达到目标的技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即挑战和技能保持一定的平衡,才可以时刻使玩家保持在Flow流中,这样才能保持游戏的好玩性,即沉浸。

3 Flow理论在游戏设计中的发展及Flow理论对游

戏设计的影响

游戏如何设计会使玩家一直保持在Flow流中,从而沉浸在游戏中?玩家完成整个游戏的欲望、游戏世界中和玩家竞争、游戏新颖的交互性控制、在游戏设定的一些目标或任务中得到很高的分数,这些被认定为游戏设计中几个重要因素,平衡相互的因素可以使玩家沉浸游戏当中。

玩家完成整个游戏的驱使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想了解游戏的结局,另一种是单纯想完成游戏而已。如果完成一个很难的游戏,玩家会获得很高的满足感与荣耀感,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一部分人群中,对于另一部分人群来说会感觉游戏难度过大,从而中途放弃游戏。相反设计者设计一款挑战性过于简单的游戏,那么游戏只适合于游戏菜鸟,而游戏高手会放弃完成游戏。如果设计者考虑到这一点,从而设计一款游戏既能让他们得到一定难度的挑战,来满足既不是游戏菜鸟也不是游戏高手的大部分玩家,那么这款游戏的设计就是很成功的。那么Flow流在游戏设计中会有一定的变化(图2)。

游戏设计中和玩家竞争的因素,是游戏可以存活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因素,在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竞争可以让玩家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把游戏的主动给了玩家而不是设计者。玩家会找出适应自己通关的方式。这种弹性设计可以使玩家设计符合自己游戏的“技能”难度和“挑战”难度,从而使更多的玩家,包括游戏菜鸟和游戏高手都可以沉浸在游戏当中。

为了让玩家时刻保持在Flow流中,即让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时刻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愉悦和满足,那么新兴的交互方式和直观容易掌控的操作界面设计也同样是游戏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新兴的交互技术也伴随着产生,其中包括人机界面、体感技术、语音识别、触控技术、红外感应、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眼球跟踪、意念控制等。近些年电子游戏界发展迅速,游戏的开发者、设计者借助于高科技技术来与游戏结合,开发设计出具有互动性、娱乐性的新颖游戏产品。那么这些有别于传统游戏界面的游戏,暂且市面上被称作体感游戏。体感游戏突破了以手柄、鼠标、键盘的输入方式,而需要玩家通过真实的肢体运动来操作游戏。

那么通过玩家本身的真实肢体运动来操控游戏,这样才能体现交互游戏的真正的价值所在。游戏制作的三大巨头厂商,索尼、任天堂、微软,掌握着电子游戏产业的命运。这些新兴游戏方式的出现也就需要玩家的个人技能有所提高,那么游戏设计的挑战难度也要有所提高,才能保证玩家始终保持在Flow流中,保持在沉浸中。

4 结 语

Flow是一种人类重要的积极情绪,它有助于改善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生活,当然包括游戏,一款比较成功的游戏可以让玩家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在沉浸状态下,即Flow流中。Flow理论从游戏设计的内容,以至到游戏涉及的新兴技术都有很大部分的影响,相信在游戏不断发展的同时,Flow理论和游戏的结合会日益完善和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游戏的开发者和设计者,都应该对Flow理论有一个彻底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应用到游戏制作当中。

参考文献:

游戏设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48-04

一、引言

数字化教育游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数字化娱乐元素相结合,构建具有趣味性、挑战性、体验性和交互性的虚拟化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培养学习者的特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oward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多元的,智能也是多元的,共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八项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真正好的教育在于合适的年龄阶段培养受教育者潜在的智能。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数字化教育游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游戏设计,不但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丰富多彩的记忆单词的形式,而且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应用价值分析

先前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数字化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Aristotle认为游戏是教育七岁半以前儿童的一种方式;Piaget认为游戏具有发展儿童智力的功能;Greenfield认为游戏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手眼互动等基本能力[11];Catherine Beavis认为教育游戏是孩子和年轻人接受新文化形式的重要方式;我国学者尚俊杰、蒋宇、庄绍勇在《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中提到教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学习,培养手眼互动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提高媒体素养[11]。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解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学习方式,与新课改的内在需求相契合。第一,新课改倡导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育游戏的娱教性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其学习动机。游戏觉醒理论中也提到“游戏能给学习者带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与新课改倡导的这一教育理念相符合。第二,新课改要求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育游戏的内容注重各学科资源间的整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选择性地做任务。第三,新课改中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游戏将所学的内容从玩游戏的角度自然地嵌入到游戏情境中去,以小学生自我体验为中心,使其在游戏中自主完成知识的获取。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实用知识,又养成了其自学的习惯。第四,新课改中课程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 “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游戏的始终,游戏的交互性也明确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第五,新课改中鼓励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育游戏的反馈机制是这一观点的显著体现。总之,新课改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潜能的发展。教育游戏的内容设计基于ARCS动机模型,以游戏的动机理论为基础,注意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育游戏的关卡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整个游戏通关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9]。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游戏结合起来的研究甚少。本人以中国知网的文献总库为研究范畴,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2014年11月,以检索项:全文;检索词:多元智能与教育游戏,共检索出包含关键词的文献13篇,按年份具体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

<E:\2015电\2015.01\019.jpg>

图1 2004-2014年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基于多元智能的教育游戏”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口。笔者认为,开发小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学生各项智能的培养都可以在数字化教育游戏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触发点。小学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促进了其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根据多元智能培养的角度探究游戏内容给个体某方面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游戏内容进行分类,设计数字化教育游戏的关卡,在游戏进程中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逐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各项智能。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育内容、教育游戏的阶段性目标、小学生学习单词的动机及学习现状对游戏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内容:小学英语单词数量为600-700个,以最简单的日常情景对话为主,主要是一些如数字、学习用品、人体器官、常见颜色、动物、植物、食物饮料、水果、蔬菜、衣物、交通工具、时间、地点、星期、月份、季节、方位等名词及常用的数词、介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的记忆与运用。

(2)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三维目标如图2所示。

<E:\2015电\2015.01\020.jpg>

图2 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三维目标

(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生特征及学习单词现状分析。

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M Keller创立的,他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及满足(Satisfaction)四个维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注意维度是指将学习内容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呈现出来,唤起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增加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这一维度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相关性维度是指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期望达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需要、惯用学习方式的相关度。自信心维度是指学习者具有的挑战学习任务,控制学习过程的信念。满足维度是指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公平评价与及时反馈使其产生的自我效能感[2]。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年龄在7~12岁左右,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生特征及学习单词现状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生特征及学习单词现

状分析ARCS动机维度

[\&小学生特征及学习英语单词现状分析\&注意

(Attention)\&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注意范围小,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25分钟,学习动机易激发,难维持;对课件中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感兴趣;对新学习内容好奇心强。\&相关性

(Relevance)\&小学生喜欢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偏好游戏形式的学习活动,不喜欢重复性记忆和测试性巩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且单词的学习与学习者相关性不强,小学生作为初学者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自信心

(Confidence)\&小学生普遍认为单词学习过程难度较大,枯燥,乏味;英语学得好的小学生自信心强,学得差的小学生自信心弱,容易产生挫败感;小学生自控能力偏低。\&满足感

(Satisfaction)\&满足感多来自于外部的积极反馈和奖励,内在学习动机不足;目前小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形式单一;师生间互动较少。\&]

四、关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构想

根据以上关于游戏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构想。

1.从ARCS动机维度出发设计游戏内容

游戏要以多维度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满足多元智能培养的需求。考虑到小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且其感觉和知觉易受到具体形象的事物吸引,可以采用小学生喜爱的直观有趣的图片、动画等来增强游戏界面的生动逼真感及动静结合的效果以唤起小学生的感官刺激。针对小学生相关性维度的需求,所设计出来的游戏规则应简单易操作;游戏情境的创设应顺应小学生的天性,使游戏任务与小学生熟悉的经验有效融合,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游戏目标逐级分解到不同的游戏路径中,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寓学于乐的目的。针对小学生的满足感维度,根据不同的单词含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其自发投入;加强人机互动,给予小学生及时反馈和多元化评价,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强化其内部动机的持久性。考虑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特点,游戏任务难度设置要适度,使小学生形成良构的自信,鼓励其继续高效地学习[5]。依据教育心理学中卡拉什的“i+1”(input+1)语言获得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4]和契克森米哈的沉浸理论,游戏内容的输入要接近并适当超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使小学生处于低度焦虑的状态,既能使其有成就感,又能使其有挑战难关的动力[6]。结合小学生的单词学习水平设计的游戏难度曲线如图2所示。

<E:\2015电\2015.01\021.jpg>

图3 游戏难度关卡曲线

2.以ABCD模式为基准编写游戏目标

为了确保设计出来的教育游戏的可操作性,制定游戏目标是数字化教育游戏关卡设计的关键。类似于学习目标的编写,教育游戏目标的编写也包括以下四个要素。A―对象(Audience):首先需要明确游戏的实施者,即游戏对象的特征分析,包括游戏对象的学习动机,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及认知规律,学习风格等。B―行为 (Behavior):主要阐明通过玩游戏以后,游戏对象的行为变化,即其游戏通关后能够掌握什么。例如,小学生英语单词的游戏通关后,可以掌握单词的听说读写及具体语境的运用。C―条件(Condition):主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包括环境因素(游戏情境)、人的因素(单人游戏or小组游戏)、设备因素(游戏规则说明书)、信息因素(游戏的帮助提示)、时间因素(游戏的进度及限时的控制)、问题因素(游戏的反馈及评价机制)。D―标准(Degree):规定游戏行为应该达到的程度,即游戏中每一道关卡的逐级设置,标准的制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使游戏目标具有可测量性。

3.根据游戏目标及多元智能培养的需求设定游戏任务

单词学习要经过“认识单词―熟悉其读音和拼写―形象巩固单词―联系语境用单词―与其他单词区分熟记单词并拓展词汇量―多练习加深记忆”的过程。采用益智类的小游戏的形式,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游戏的关卡,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级通关完成游戏任务,玩游戏的同时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3]。根据游戏内容及多元智能培养的需求,共设置6道关卡,所设计的游戏元素及关卡如表2所示。

表2 游戏元素及关卡设计智能类型

[\&游戏元素\&游戏目的\&语言智能

(培养小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将单词做到相应实例的图片上,动画展示单词,点击哪个图片,图片上的单词拼写并伴随相应的标准清晰的发音,单词消失,读者听写。\&教其认识并熟悉单词的读音、拼写。\&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

(培养小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和分辨能力)\&给出图像,要求拖拽单词与相应的图像对应。\&教其形象巩固单词。\&数理逻辑智能

(提高小学生思维逻辑性、创新型、敏捷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游戏者推理,填单词。\&教其在语境中更好地记单词,加深单词学习的深度。\&肢体运动智能

(训练小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的协调能力)\&给出几个拼写或读音相似的单词及所学单词的汉语意思,要求其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正确的单词[8]。\&教其熟记单词并将其与其他单词进行区分,归类,发散性记单词[7],扩展单词学习的广度。\&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通过反复试误,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容易出错的单词,让游戏者反复练习,并给游戏者相应的评价和反馈,如通过奖励积分或金币的形式,评价伴随整个游戏进程。\&激励其多练习[10],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鼓励其多与人交流,增长经验。\&音乐智能

(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律)\&全通关后播放英文歌曲\&保持其学英语的兴趣\&]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从理论层面解读了新课改,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游戏关卡设计的必要性,基于数字化教育游戏目标的ABCD模式,探讨了小学英语单词数字化教育游戏关卡设计的要素,提出了关于游戏任务及关卡设计的构想。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英语单词,又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多项智能,能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因此,此研究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祺,雷体南,李静.教育游戏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研究

[J].软件导刊,2011,(4).

[2] 陈俊翰,郑燕林.ARCS模型视角下小学单词教学游戏的设计研

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3] 李志颖,闫寒冰.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

教学,2002,(5).

[4] 武丽丽.基于模糊理论的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D].石家庄:河

北师范大学,2012.

[5] 刘庆玲.基于模板的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 刘佳琦.基于沉浸理论的英语记单词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7] 王雪燕.促进发散性思维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12.

[8] 魏静茹.基于Android平台的小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育游戏的设

计与开发[D].保定:河北大学,2012.

[9] 张丽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游戏化教学模式初探[D].昆

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10] 于天宝.基于激励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D].济南:山东师

游戏设计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40-01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其所包含的情感丰富深厚。我们让学生通过文字及图片视频等来了解语文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建构主义中谈到的“鱼牛故事”,孩子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看到既得到,还需要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来感知。我们研究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将学习要点及难点与游戏内容相结合,开发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在娱乐中接受知识。

1 研究背景分析

国外学者致力于游戏在教育和培训中的价值研究,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在对小学生、低年级的中学生、高校学生的教育以及终生教育中都可以使用数字化游戏的结论。同时国外学者在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设计开发模式和方法。在教育游戏实践研究方面,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通常是以软件开发工程为指导,形成正规的项目管理,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和产业化。教育游戏通过与教育专家合作,开发后形成教育产品由商发行。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框架下,教育科研机构、软件公司和高等院校都较早的加入到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工作中[1]。

国内关于教育游戏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教育游戏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略有不同,主要集中在教育游戏的本质定位,游戏的教育价值,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我国在教育游戏的应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2000年至今市面上已有很多的教育游戏软件,但游戏作品体现的学科呈现综合性的较多,关注单一学科的很少,同时大部分都存在教育与娱乐失衡的情况,很难找到既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又吸引学生的作品,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提出研究的关键动机之一[2]。

2 研究过程分析

以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借鉴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以软件开发工程为指导,形成正规的项目管理。教师加入游戏开发的行列,对教育游戏中教育的意义做出指导,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好作品。

我们在引言中谈到的关于语文学科中情感策略的问题,本研究结合理解理论与游戏技术,提出基于情感策略的小学语文教育游戏设计方法,即按照“基于情感策略的游戏三维目标设计――有利于情感认知的界面设计――围绕情感深入展开的任务设计――以情感升华为梯度的关卡设计”,依据这一方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游戏》。

基于情感策略的游戏三维目标设计是指有利于情感认知的界面设计――围绕情感深入展开的任务设计――以情感升华为梯度的关卡设计,切确的说即看、听、谈。游戏中涉及的场景采用中式水墨画的风格,让学生多看,能够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游戏的音乐配备古典的乐器演奏,每个时段选取不同音乐进行配乐,让学生听得自然,自乐其中;游戏还是采用rpg即角色扮演类的教育游戏,主人物与路人进行对话,通过谈论引出问题,通过谈论,感悟情感,通过谈论,深入学习。

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体现情感策略的“本能情感体验”、“行为情感体验”、“反思情感体验”,通过将情感具体化为教育游戏,让学习者在基于情感策略的小学教育游戏中发散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理解教育内容。同时用情感策略指导教育游戏的界面选择、任务制定、人物设置、对话安排、情境设计等。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作为解惑者在游戏前指导学生游戏,告诉学生基本的操作要点,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结果验收,统一评价;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授导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学习,教师设计良构问题、中构问题,最终引出劣构问题;教师作为协作者,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寻找问题;动脑思考,发现问题;体验生活,捕捉问题。

3.2 问题的难易程度体现教师安排情感探索的思路

开发游戏不仅是设计的过程,还应是层次性的思考问题,不论是情境设计的突破,还是关卡设计的巧妙,都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浅出考虑的结果,他们的每一个收获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游戏案例设计中对古诗的学习,首先设计诗句对话,强化记忆,之后提出更困难的问题,要求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通过寻找相似场景来作答,进一步将情感升华,通过问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体现教师情感探索的思路。

3.3 娱乐与教育遵循三二原则

娱乐与教育一直是教育游戏需要平衡的问题,太多的娱乐就没有学习的意义,太多的学习又无法激发积极性,通过实践,提出娱乐与教育遵循三二原则,娱乐的内容占三成,学习的内容占两成,这样的游戏是最好的分配,学生可以关注游戏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4 结语

情感的感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教育游戏提供视觉、听觉的刺激,但最深的领悟还需要学生的全身心的投入与建构。教师在游戏教学结束后还应该积极提问复习,巩固对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软件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特别对于语文学科的情感学习,有好的教学助手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这才是让学生真切体会情感教学的关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