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3:22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2

亚当斯密被世人称作“经济学鼻祖”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他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同时还是一位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花其全部心血,留给后人两本传世杰作《国民财寓的性质和原凶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一、对道德情操论的解读

《道德情操论》开篇第一章:论适宜感,提到,“人,总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些本性促使我们关注他人的命运。不管一个人是善是恶,皆会因为本性作用而关注他人的命运,会去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痛苦。” 文中也提到:因为我深深理解你的痛苦,明白你的情绪,所以我心生怜惜之意。作者所说的同情不具有是非判断的意义,是中性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谴责或者称赞。

斯密从同情开始着手,然后谈到可敬可爱的美德。“那些为了维护自尊、体谅他人而努力保持镇静,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处变不惊的人,他们高贵得体的风度总是令人难忘”。“人性的至善至美,就在于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在于克制我们的私心,培养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操”。

审慎,审慎的人总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他需要的一切知识,了解他想了解的东西。他们始终是真诚的,谈吐也许并不犀利、富有机锋,但绝不会令人反感。他们具有坚毅不拔的勤勉品质,为了长远利益牺牲眼前的享乐。亚当斯密认为,审慎是一种比较受人欢迎的人品。

仁慈,亚当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习惯性的同情,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互相间的同情就越强烈,反之,越淡漠。慈善好比是给建筑物增添光彩的装饰,并不是支撑建筑的栋梁,正义却是支撑人类社会这座宏大雄伟建筑的中流砥柱。

正义,违反正义法则的人,内心一定觉得羞耻、恐惧和痛苦挣扎。他意识到他人的厌恶和憎恨时,他也不知不觉地厌恶和憎恨自己。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正当合宜、慷慨仗义,那么他会为自己的有点满足。所有的情感合在一起,他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赞美和其他回报。

节制,是我们的美德之一,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对身体欲望的克制。审慎之德会把这些欲望限制在健康和财富能容纳的范围内,而节制则让它们优雅合宜。情绪过分激动会被看作脾气暴躁或意志薄弱;情绪过分微弱则会被认为是心灵萎缩,麻木不仁。“我们对于客观对象产生的各类情感,只有遵守中庸之道,才是合适得体的,也才为旁人所接受。”

二、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同情”与“侧隐”,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同情是人固有的天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天生具有同情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同时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都是“我固有之也”。

“合宜”与“中庸”,《道德情操论》提到:“如果我们的同情与当事人本来的情绪完全一致我们就认为这种情绪是合宜得当的”,“从观察感情与他人是否一致,来判断我们感情表达的是否恰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处世待人的方法和道德实践的原则。孔子最早提出中庸的概念。“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恰当的处理问的方法。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道德情操论》的“合宜”,和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有相通之处。

“仁慈”与“仁”,亚当.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它源自对他人合宜和情感的肯定认同。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义”,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道德情操论》也提到责任这项美德。中国历来重视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 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道德教育启示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3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4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5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6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7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8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9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10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11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等等,其包含的内容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宝库。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影响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同样能体现。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赋予他们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性格,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道德教育中,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民族精神的振兴,而且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可以超越时代的精华,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是一个复杂的两面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有一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因而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当代教育背景、教育形势,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道德教育工作服务,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道德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基于这种认识,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高校的道德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公安院校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仁爱孝梯、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爱国主义传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等。其中,极其深刻的“德育”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公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当代公安院校道德教育提供了诸多的思想模范和道德准则,还为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条道路适合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所以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正确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大历史责 任和神圣使命。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人民警察不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要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和廉洁自律精神。人民警察只有具备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对培养其爱国情怀,增加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媒介,培养一个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的预备警察,让其懂得对家庭成员负责,关心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让其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有助于他们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发展彻底地放到我们国家的前进与发展中,也能够更好地和社会、将来的职业衔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将所接受的外在社会规范、道德律条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能动性,升华为自己的品质与信念,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取得更大的效能。让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道德教育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内容广泛,底蕴深厚,充满着哲学思理的一种潜在教育力量,把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合起来,才能把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公安院校德育内容

1.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宏伟目标,需要新的民族精神支撑。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之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铸造者,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整体主义精神

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一系列的规范和范畴之中,对规范体系起统帅作用。《诗经》中“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孟子的“其自任以天下为重”(《孟子・万章下》)、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贾谊・治安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的体现。人民警察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道德原则,它既反映了人民警察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人民警察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它要求人民警察遵守国家法律,依法履行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体主义就是人民警察道德原则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把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3.培养诚实信用意识和社会道德水平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标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道德信条。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多注重圣贤、君子的培养教化,对人个体品德的要求几乎达到很高的境界。“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乾》)。《论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传统文化可谓对诚信教育比较重视。当前,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转型,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氛围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在全社会弘扬公德意识,建立公德规范,是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对新道德的呼唤。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把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

4.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与养成和塑造职业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辟的思想就是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境界的提升,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提高。《大学》视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得以加强,提高其文化素质接受新的精神与事物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言力行”这种品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发扬务实精神、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摒弃传统文化中“义利”关系上的封建性糟粕,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义利观教育,将有助消除市场经济盈利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塑造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对于学生的职业品格的教育无不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公安院校的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人文精神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教育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二)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直接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这些道德教育课本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浅显。高校教育者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高校也可以开设专门传统文化课,根据专业的不同把传统文化课开设成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传统文化经典、优秀文学作品来呈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自觉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选择的尺度,树立内心的人文道德信念。道德教育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各个学科来协同工作,多个学科辅助,真正的将道德教育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学科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外,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公安院校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贯彻始终、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年级,要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要把传统文化结合在学科特点中,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我们在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社团文化活动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作为特殊的公安院校,除具有其他院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等业余娱乐生活外,还应具有独特的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针对青年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道德教育通过寓教于乐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如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的人文讲座,,让学生从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开展国史国情教育,还可以利用文化节、文化沙龙等方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在使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唤起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发挥传媒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其成为道德教育载体毋庸置疑。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其形式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当前网络传媒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公安院校更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上网,通过手机上网率在90%以上,他们随时随地的在接收来自网络的动态和信息。公安院校可以在思政网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强的内容融入其中,把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等制成数字化产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位论文,2012.12;

[2]王照华,自律精神培养与公安院校道德教育,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1月 第6期总第72期;

[3]李博涵、柏宏媛,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理论纵横,2012.12;

[4]郭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12.5

[5]杨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总第113期;

[6]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2012年第6期

[7]田萌,传统文化与新时期道德教育问题,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7卷第4期

[8]邓瑾、吕慧霞,传统文化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讨,科教论坛,2010年19期

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篇12

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探索。在高等学校中,构建以德治校体系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以德治校体系的构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构建这一体系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明确用什么样的德来治校,即德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以德治校中的“德”应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并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而加强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教育将在以德治校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为历史及当今现实所证明的。

一、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意义

1.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是我党精神文明建设及德育教育的一贯方针。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看待并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传统道德,属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早在1938年就精辟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一个中国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也多次讲到正确看待和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问题,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总书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指示,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大、中、小学校进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他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国传统道德》一书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良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其批判继承将在现时代产生巨大的作用。

2.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商品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诱前,诸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及假冒伪劣、诈骗投机等行为,正在日益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和阻碍经济的发展。另外,西方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腐朽思想的传播,也使很多人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动摇。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学生,也受到很大影响。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陕西六省市58所高校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研,总的结果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基本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第二,在人生理想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追求实利、追求金钱的思想在相当多的学生中是有市场的。第三,在处世原则方面,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存在着注重强调自我、忽视社会和他人,注重权利忽视义务,注重索取忽视奉献的倾向。第四,在道德实践经验方面,心口不一,知而不行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第五,在基本的道德文明修养方面,一些学生的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很不相称。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们以往在高校教育中忽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以政治教育取待德育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精神以及某些地区和单位的教育经验向我们表明,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学习我们前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中国传统道德不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而且有难以计数的道德楷模和典型事例,一代又一代在人民传诵,如汉代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提倡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的也是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所以我国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而与西方敌对势力极力传播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是相对立的。因此,在高校中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腐朽思想的腐蚀,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民族自信心,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区分精华和糟粕。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食古不化的国粹主义;另一种是来自“左”或“右”的干扰,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良莠不分,有些大学生信奉一些江湖义气等封建性道德,如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道德已过时了,不再需要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批判地继承。所谓批判,就是对传统道德进行具体分析和鉴别,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立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小农生产基础之上,在高校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中精华部分,如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推己及人的仁爱原则,勤俭立家(国)的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其糟粕部分如忠君思想、家长作风、男尊女卑、因循守旧、家法观念、江湖信念、平均主义等,应引导学生认清其危害性,坚决予以剔除。

2.坚持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既使是那些精华的部分,也绝不能照搬照抄,应经过加工和改造,使之为现实服务。例如在对待传统道德中的“忠”、“孝”两个道德范畴,我们在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中仍然可以利用它们,但是都应抛弃它们所包含的封建时代的“忠君”、“愚孝”部分,应引导大学生理解,现在讲的忠是指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现在讲的孝主要包含孝敬、尊重、赡养等思想。所以对待传统道德中精华部分,也必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容,使传统美德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另外,我国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除需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外,还需要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那些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借鉴和吸收,并使其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洋为中用。

三、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教育阵地。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正在进行改革并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贯穿到“两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在邓小平理论课精神文明建设等章节中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具体地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哲学课的教学中也可以这样做,使学生更加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更有许多结合点……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需要“两课”教师不仅应当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而且应当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不仅应当在理论上是非清楚,而且应当在行动上为人师表。总之,在“主渠道“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将起重要作用。

2.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近几年,教育部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教育,不少高校都开展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设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讲座或选修课,可以指定学生读一些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书籍。通过读书和听课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