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驱动法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5 11:32:09

案例驱动法论文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1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讲授程序语言类课程时,一般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介绍、举例、讲解、分析、总结等,学生被动地听讲并记忆,在上机实践环节中,学生提前不做什么准备,上机就是在集成环境中输入并运行笔记或教材上的例题,或是自己参照例题完成课后练习,有错误也不求甚解。绝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程序语言难学难懂,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找到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编程实践”的矛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能很好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本文从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结合入手,来探索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中的运用,推动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发展。

1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

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教师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

讲解。每次课程完毕后,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任务,并提供参考书籍,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真实的集成环境中认真研究和模仿案例,分析与此相关联的任务,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掌握操作方法。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教师“教”为主转化为学生“学”为主,在选取和呈现案例程序时遵循案例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案例的作用;在学习中强调任务的实现过程,在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

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传统教学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材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更适合变化快的计算机课程及应用灵活的计算机编程语言。

二是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对实际案例和任务进行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实践在中完成任务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基金项目:洛阳理工学院09院级教研项目(09-JY119)。

作者简介:张松敏(1977-),女,河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教学。

三是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只要熟悉教材,讲解清楚,就算尽到了职责。在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要领导案例及任务讨论的全过程。其责任包括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要讲解案例分析任务、在上机实践中要及时指导学生的任务完成、在课后要负责案例更新。

四是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根据教师呈现的案例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决策并得出结论。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再是教材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两种教学方式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主体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特点

案例―驱动式教学 培养能力 学生 理论与实践

相互渗透 主动参与探究分析总结发现 学思行结合答案多元

传统教学 传授知识 教师 固定的知识 被动接受理解记忆独立学习 讲学记结合结论唯一

2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对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可知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也影响教师的教学,促使教师思考课程的架构与组织、案例探究与课程的连结性等问题。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优势,并不能适应任何范围内的教学。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目标和方式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案例―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教学中的适用性。

(1) 教学内容: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适用于复杂专业知识的教学。对复杂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实现记忆再现,难以真正理解掌握,但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在任务实现中学习了复杂知识,在亲自参加讨论、分析中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知识结构。通过引入教学案例和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快速理解对应的知识点,而且为实践环节提供了大量素材。所以从教学内容来看,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适用的。

(2) 教学目标: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适宜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模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综合分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2]。通过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所以从教学目标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来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是比较适宜的。

(3) 教学方式: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适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分为理论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以呈现案例和讲解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为主。每节课后半段为学生分析和讨论时间,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堂外的时间自主学习,不同组学生讨论和互相交流。上机实践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教师也不放松指导工作,与学生共同讨论并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讲课效果,为下一次授课提供素材。下一次讲课前,教师就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之,不论是从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来看,还是就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而言,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念是培养活用理论的实践家及具备反思能力的决策者。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成堆的概念知识,更需要活用概念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思考,发展他们的决策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实践者。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最终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而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刚好起到桥梁的作用。

3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实施一般包括以下阶段: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任务、探究任务和总结评价[3]。总结为两个大方面即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准备、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准备

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中,案例是教学起点,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案例选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重视此环节。由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不具备系统化特点,打乱了课程体系,所以案例既要侧重某―部分的知识,又要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教师要对比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和强调解释,同时用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对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而言,选取案例还要注重典型性和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学生掌握的是开发一个实际工程的基本流程和软件的算法结构,几个好的案例就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指导。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语言本身的特点精选有代表性的3~5个案例,并且在功能和知识涵盖面上都要有可扩展性。

3.2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实施案例―任务驱动教学分两大步骤:一是案例讲解,用于通常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辅以案例讲解。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讲解法的关键,应遵循典型性或相似性原则。二是任务分析,也叫任务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给定任务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另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任务的分析和完成及创新是需要时间的,只靠短时间的课堂学习和不多的上机实践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学生既要把握好课堂的案例分析讨论和学习,又要通过课外辅导和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结合分阶段教学促进群体思考和主动学习,把枯燥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学习变成生动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有清楚的把握,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品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同时,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有理性地思考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其升华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

总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改变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 ,金正理.“案例+任务驱动”在提高大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的优势和实施[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 21(2):56-57.

[2] 高应波.“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应用基础”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 教育技术导刊,2007(2):24-25.

[3] 周应强,易俗,田宝勇. 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7.

[4] 袁媛. VB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及VB案例程序库的构建[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Research of Case-task Driven Mode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ZHANG Song-min, WANG Guo-qiang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72-02

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法是指在中职法律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在课堂上引入恰当案例,创设教学情景,根据案例中所涵盖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而设置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前准备、分析思考、分组讨论、旁听案件审理、扮演庭审角色、撰写分析报告或实践总结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案例驱动教学法就是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融合体。中职法律课理论性内容多且抽象,如果按照“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导致教学实效性差。为了实现中职法律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对新型的案例驱动教学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探索出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就此粗略地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在中职法律课顺利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师生均应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教师课前精心选择、剖析案例。课前, 教师的重点工作就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选好案例后, 深刻剖析案例,把握关键案情,明确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以及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向学生印发案例材料,为引导、启发、驱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或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案例。中职法律课教学的特点在于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阅读案例材料。对于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例,要提前做好准备, 带着问题上课, 避免课堂上陷入被动局面。

2.教师展示案例

教师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案例。教师所展示的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新颖性, 力求贴近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例如,有些同学认为,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不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只要能够获得口头商定的劳动报酬就行了。于是,在讲授“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关内容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某中职毕业生因未签劳动合同而遭遇欠薪事件但告状无门”的案例。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在找到工作后,一定要与用人单位以书面形式正式订立有效劳动合同。这样,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的案例结合起来,把法律教学过程与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展示案例后,教师要讲解案例,围绕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分析有关案例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方法, 了解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包括信息资料在内的各种条件。

3.学生分析案情

学生在再次阅读案例材料,熟悉案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从材料中,查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关键案情, 结合课文中相关法律常识,形成自己的观点,为分组讨论案例或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前提条件。

4.分组讨论案例

在民主和谐氛围中开展积极而热烈的小组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性环节。在分组讨论时, 应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分析情况和见解。同时, 教师要不断地在各组之间巡查,倾听学生的意见,加以正面引导,把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引导到正确轨道上。例如,在讲授“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内容时,我展示了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的真人版案例:大街上一老人摔倒,一热心学生上前将其扶起,不料却被老人骂了一句“你为什么撞我?”后来在警方的见证下,并调取监控录像,还原了“老人自己倒地”的真相。展示后,引导、驱动学生去分析、分组讨论“遇到倒地路人需要你帮助时,你扶不扶?”然后,各小组要派出代表汇报各自讨论情况。

5.开展实践活动

为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使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显得更为生动、形象、活泼,更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把各种社会资源利用起来,请司法部门的干警、专家到课堂上举办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和看守所,请犯人现身说法。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报告征文比赛和小品表演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法律专题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三是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为让学生熟悉一些典型案例及其诉讼程序,教师要联系好法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法庭观摩法官审理一些疑难、复杂的典型案例。旁听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就有关案件的审理谈谈体会, 并进行总结点评。四是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模拟审判富有可辩性的案件。为突出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仿真性,指导学生熟悉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条文,选择角色, 搜集证据材料, 分析案情, 制作审判文件,布置场地,等等。在活动中,让各个角色充分施展才华。

6.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围绕教学任务, 结合学生对案例思考、分析、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评价性意见。教师要紧扣分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争论的焦点,运用法律常识加以分析,以中肯、简练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自己的见解。在点评总结之后,教师还要布置、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实践活动总结。

二、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效

法律常识是中职学生必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总体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教学总体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引导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中职法律课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效性在于,有利于教学总体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

1.能让学生增强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求知欲望,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增强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以学为乐,从而获得优良教学效果。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的教学活动中,我选用了优秀校友在经济活动中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正面案例和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通过行贿进行违法经营的反面案例。展示案例后,摆出问题,明确任务,驱动学生解读相关的法律条文,围绕案例分组讨论,运用法律常识去思考、分析问题,各抒己见。我之所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了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探索,从而满足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学习兴趣。

2.能让学生形成学法、懂法、守法、守公德的良好风尚

在法律课中,教师按照认识规律的要求,结合一些社会影响大的具体案例,充分调动学生教学主体作用,启发、引导、驱动学生去学习、探索法律问题。如在教学中,我引入了“药八刀”的案例。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不仅不救助伤者,反而凶残地将其杀死。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造成了恶劣影响。药家鑫事件是个案,但教训是深刻的,它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反映出少数师生中存在的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的问题,引起学生去关注、思考。通过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生动形象地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形成学法、懂法、守法和讲道德、守公德的良好风尚,养成崇尚文明礼貌、崇尚高雅理性、崇尚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2008年12月9日.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3

扎根理论正为从现象发掘理论提供了一整套适合的工具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 是以真实的企业实践和现象为数据,通过不间断的提 炼与比较最终形成新理论的研究方法10,具有理论 探索功能。据此,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选择真 实、典型、信息丰富和具有最大变动特征的中国企业 管理创新事件,聚焦驱动阶段,从中总结提炼普遍性 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 业的比较,析出各类型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最后通过对分析结果与第4次英国社区创新调查(the 4th UK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CIS4)研究结论的比较,总结提炼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 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设计

  1.1研究样本选择

  基于真实情境描述的管理案例是对企业管理实践或现象的白描性记录,适合作为扎根分析的样本。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CMCC)的354篇文字案 例和首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百优管理案例”(百优案例)作为案例总体,在真实可信M、样本聚焦而信息丰富M、典型和最大变动M原则的 指导下选择研究样本。

真实可信是保证案例研究结论信度的基础。为 了保证选择的案例真实可信,要求案例是:(1)基于 实地调研、使用一手资料撰写的,并且具有企业授权 书;或者(2)使用二手数据撰写,同时标明数据来 源。企业授权书和有效的数据来源能够形成对案例 数据的三角验证,是保证案例真实可信的最有力 说明M。

样本聚焦而信息丰富是扎根理论研究选择样本 的基本原则。扎根分析从现象出发,通过对资料进 行层层编码和深入挖掘构建新理论,注重对有限样 本的深度分析,而非大样本的普适分析,追求研究样 本信息的丰富度而非样本数量的大小&0。为了保 证案例研究样本的信息丰富性,要求所选案例详细 描述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阶段,包括创新的动机和 决策等,评判的标准包括涉及因素的广度和写作翔 实度。

典型性是保证分析结果能够体现中国企业管理 创新驱动因素普遍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为此,要求 所选案例必须是源自典型行业、典型企业、描述典型 管理创新实践,并且创新情境具有典型性。

最大变动抽样用于多案例研究&2 ,是指在设定 构念的基础上使所选案例尽可能涵盖每个构念更多 的维度。在研究开始之前,经过讨论案例研究小组选择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类型4个构念, 要求所选研究样本能够覆盖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企业,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既有改革开放 前成立的企业同时也有新近成立的企业,国有和非 国有企业并存。

由于案例的信息丰富性和典型性评价,以及最 大变动案例的组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使用专家法 选择样本。Eisenhardt等学者提出,多案例研究的样 本量以4-10个为宜M,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 结论的效度,本文选择10个案例进行分析。邀请 CMCC三名熟悉全部354篇案例的工作人员协助进 行案例选择。首先对一手、有企业授权的案例以及 二手、有数据来源的案例进行筛选。其次,关注对案 例质量的考察,对CMCC案例库中的案例以点击量 为标准,对“百优案例”则以评审专家的综合评分为 标准,分别选择了 20篇。再次,对这40篇案例的管 理创新动机和决策阶段描述的信息丰富度进行考 察,在这一过程中删除了4篇案例。然后,向三名工 作人员说明研究目的和评价标准,要求他们分别从 这36篇案例中选出15篇个人认为具有典型性的案 例。在这一过程中,被三位工作人员一致推举的案 例共有6篇,另有10篇案例为两位工作人员同时选 择,有7篇案例只为一名工作人员选择。最后,考虑 到6篇案例被一致推举,直接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 而对另10篇由两名工作人员推举的案例则通过共 同商讨在最大变动抽样原则指导下,将取得一致同 意的予以保留,否则删除;对只由一名工作人员推选 的案例则直接删除。最终选出10篇案例,结果如表 1所示。

1.2分析方法

  选择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范式对上述10个案例进行 分析,分别进行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 (axial 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和故事 线分析(story line analysis)。为了识别不同类型企 业驱动因素的特色,对各类型企业的驱动因素进行 整合、并使用图表分析法进行比较。

在开放式编码阶段,识别出案例中包含的管理 创新动机和决策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逐字逐 句编码,形成初始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不间断 的前后比较,对初始概念进行修订和合并形成新概 念。在主轴编码阶段,将在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 资料依据各个概念与此概念之间关系性质的陈述加 以聚类,对现象形成更精确的解释2]。在选择性编 码阶段,对开放式和主轴编码结果进行整合,识别主 类别,并形成各个类别的连接,统合成一个较大的理 论架构,即进行故事线分析。使用故事线分析可将 编码还原到案例当中、结合案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 对10个案例编码的信度。图表分析方法用于多案 例比较,是析出不同案例及其背后理论异同的关键技术M,在本研究中可用于析出各类企业异质性的驱动因素。

  2 扎根分析

  2.1开放式与主轴编码

  两位作者分别对10个案例进行开放式编码。同时在解释研究目的、进行编码培训的基础上再邀 请一位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进行独立的开放式 编码。然后对三人的编码进行比较,对语义完全一 致的编码予以保留,并统一命名;对有两位编码者认 同的编码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若取得一致则予以 保留,否则删除;对只有一位编码者认同的编码直接 删除。其中,语义完全一致的开放式编码共有181 个,占总编码数的74.79% ;有两位编码者共同认定 的编码有42个,占总编码数的17. 36%,经小组讨 论后删除编码11个;只有一位编码者认同的编码为 19个,占总编码数的7. 85%。结果表明,开放式编 码具有较高的信度,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在开放 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了主轴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2.2选择性编码与故事线分析

  对开放式和主轴编码结果进行整合,在此过程 中识别出一个核心类别一管理创新驱动因素,与 本文研究主题相符,说明编码具有有效性。

此后通过故事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太钢 的战略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要驱动;钢铁行业的快 速发展、低附加值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资源约束、 国家倡导的产业升级政策和不锈钢产品的市场需求 促使太钢从模糊不清的钢铁制造企业定位转向不锈 钢专业研发和制造企业的定位;而上市融资为其进 入高资金和技术壁垒的不锈钢行业提供了资金保障。(2)中远的信息化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要驱动 力;国际化和多元化运营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 企业实施新技术;而一直以来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 先进性也形成了创新拉力;组织社会资本为管理信 息系统的实施提供了信息源;而上市融资为管理信 息系统的上线提供了资金保障。(3)特变电工的战 略创新是以企业家和行业发展态势为主要双重驱 动;企业区位的限制也促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行 全国范围内的布局;而长期积累起来的组织资源能 力和政府力量则在其中起到了支撑和促动作用。 (4)谭木匠的营销创新是以企业家、经销商力量和第三方信息源为主要驱动力;组织资源能力的薄弱 迫使企业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渠道;企业的品牌战略、 质量管理、产品创新为连锁加盟营销模式提供了保 障。(5) HC的组织结构创新是以公司的管理问题 和外部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主要驱动;在企业家的推 动下形成的。(6)汇源的金融创新是以企业家为 主、市场竞争为辅驱动的,并且家长式管理和企业家 个人的扩张倾向致使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危机丛生, 只能通过持续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缓解燃眉之 急。(7) PPG & VANCL的商业模式创新均是以企 业家为驱动的;行业中标杆企业的商业模式为PPG 和VANCL的创新提供了模板;PPG的失败与 VANCL成功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和对顾客需求的持续关注而引发的持续创新。(8) 农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是以市场竞争为主要驱 动;是管理落后和系统-组织适配的客观要求;并且 以领导支持、组织社会资本为依托。(9)四川电信 的供应链创新是以供应链管理问题为主要驱动,企 业家和员工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10)大午的治理结构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要驱动;也是企业发 展的客观要求。

综上,在这10个案例中体现出的中国企业管理 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7,3)、组织资源 能力(0,6)、市场竞争(3,4)、企业发展特征(0, 3)、 组织战略(0,3)、行业发展特征(1,2)、政策(1,2)、 组织社会资本(1,2)、资源约束(0,2)、市场需求(0, 2)、管理问题(2,1)和员工(0,1)。其中,括号内的 第一个数字代表主要驱动因素的数量,第二个数字 代表辅助驱动因素的数量。

2.3图表分析

  根据企业所在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对 管理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分类比较,在显着因素的基 础上析出每个类型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显着因素 是指驱动此类型中半数及以上企业管理创新的因 素,特性驱动因素是指某一类型企业所独有的、并且 显着的驱动因素,结果如表4所示。比较结果表明, 资源约束和战略因素是我国制造企业的特性驱动因 素,而管理问题则是国有服务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

(1)资源约束

  资源约束因素是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 因素,并不驱动农业和服务企业的创新。资源约束 是指原材料紧缺或价格上涨,对制造企业的发展具 有显着影响。在太钢的案例中,受制于铁矿石、镍和 铬等原材料的稀缺和价格上涨危机,太钢形成了研 发和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战略。在特变的案例中, 受铜、铝和硅钢片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致行业整 体利润率下滑的危机,包括特变在内的行业各企业 期望通过兼并重组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企业的方 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形成了兼并重组战略。

农业企业的原材料多是自给自足或可得性较 强,因此资源约束并不对农业企业管理创新形成驱 动。服务业的原材料也多来自企业内部,以企业的 人力资源和知识等为主,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外部资源约束也不是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

(2)战略

  与资源约束因素相同,战略因素是制造企业管 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并不驱动农业和服务企业 的创新。战略因素在驱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中的特 性作用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密切相关。市场竞争迫使 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持续创新才能获得立足之地,需 要企业将创新放在战略高度上。太钢在2000年以 前虽然定位为不锈钢生产企业,但在实际运作中却 是普通钢占据了主导地位。战略思路的清晰化和对 战略的重新定位促使太钢明确了发展不绣钢的专一 化战略。特变电工则是在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区位 限制的作用下始终坚持兼并重组战略,也由此产生 了一系列的并购行为。谭木匠则是自始至终坚持品 牌战略,促使企业在营销和渠道等方面实施差异化, 最终产生有别于行业传统、以连锁加盟渠道销售梳 子的商业模式。

而在我国,由于农业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并且受 到政策的种种制约,行业竞争相对平稳,各个企业在 行业中都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同时也受制于农业企 业人力资源水平的限制,因此战略因素在农业企业 的发展中并不显着,也难以形成对管理创新的驱动。 战略因素缺乏对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创新驱动的原因 在于:首先,受限于人力资源质量,传统服务企业还 没有对战略给予足够的关注;其次,现代服务业一方 面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很多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尚未明朗,致使行业内企业只能制定简单的战略指 导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而无法制定周全的战略指 导包括管理创新在内的其他下层环节,同时战略又 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绝大多数现代服务 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自己的战略。因 此,目前战略因素对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 作用并不显着。

(3)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因素是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 驱动因素。具体到三个案例:四川电信存在管理问 题的原因在于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在成立初期 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而农行的管理问题也是长期 粗放式管理的产物;HC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却隶 属于一家成立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资源垄断型企业, 沿袭了原有的关系型组织文化,并且企业家的过度 授权也致使企业受制于粗放式管理所引致的问题。 综上,管理问题对我国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驱 动机理表现为对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需求。

而对于我国制造企业而言,并非不存在粗放式 管理带来的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对于驱动制造企业 管理创新不显着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选取的制 造企业案例样本均是面向组织外部的管理创新,而 非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创新,如 特变电工在兼并重组其他企业后也存在组织文化缺 乏协同的问题,这也引致了特变电工在组织结构和 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但由于案例主题为战略创 新,因此管理问题在其战略创新上的驱动效应并不 明显;另一方面,管理问题以间接的方式驱动管理创 新,因此也表现得不显着,如太钢前期战略意图的不 明确迫使企业家重新进行战略定位而引致了战略创 新。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市场竞争环境较为平 稳,因此即使企业存在粗放式管理带来的问题,也难 以引发企业的创新动机。同时,管理问题往往需要 管理者或优质人力资源的挖掘和解决。没有适合的 员工作为基础难以引发创新的动机。农业企业往往 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而无法就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 新的解决方案。同样对于非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也 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我国非国有经济出现较晚,具 有管理上的后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 实施精细化管理。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驱动 非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因素会体现在诸如企业 家和市场竞争等其他方面,而非管理问题。

3 比较分析

  为了总结提炼中国企业的特色管理创新驱动因 素,在完成10个案例的扎根分析基础上,选取典型 的西方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研究成果与本文的扎 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选取 Mol 等发表在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上的‘ ‘The Source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en Firms Introduce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 ” ”26 一 文 作为比较文献。这一研究成果是在CIS4基础上得 出的,具有深入反映英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特征, 系统地总结提炼了英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驱动因素。 而且英国企业是欧美企业的典型代表,因此该研究 成果能够有效表征欧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特征, 因此也适合用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企业特色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目的。该研究结果表明,组 织规模、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市场范围以及组织内外 部知识源是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在 测量中,规模因素中还蕴含了对竞争和组织资源能 力的测量,市场范围因素中蕴含了对竞争者、信息和 机会的测量。通过比较,分别得到中外企业管理创 新共性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特色驱动因素,如表5所示。

3.1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

  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包括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和市场需求。一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原因进行了解释,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西方 企业,组织资源能力是企业推行管理创新的有形和 无形基础;市场竞争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维持 自身的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特征一方面推动了企业 管理创新的开展,特别是与竞争者数量密切相关,同 时行业中其他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也成为企业推行 管理创新的源泉和拉力;组织社会资本对于管理创 新的驱动机理在于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源;而市场需 求因素迫使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顾客为导向,根据顾 客需求的动态变化推行新的管理实践。

3.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企业家。本文对10个案例的扎根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是驱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最主要 和重要的因素。符合Schumpeter的企业家创新主 体说和Daft提出的管理创新自上而下的特征44。 而在西方企业,企业家并不是驱动管理创新的显着 因素,员工却是驱动管理创新的关键。Blundell等 提出,员工是创新的关键资源之一,员工的受教育水 平越高、接触的知识和参加的专业组织就越多,也就 越容易接触新思想,成为企业的内部知识源,从而越 容易形成管理创新45。比较的结果说明并印证了 我国企业具有家长式管理的特征7],管理创新多是 由企业家发起的;同时也说明我国企业尚未形成全 员创新的氛围。

  (2)企业发展特征。我国企业在早期发展中的 局限性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成为迫 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而由于 同行业西方企业与我国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 段,并且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较为成熟完善, 这就使得西方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阶段造成的局限 性,因此企业发展特征因素在驱动西方企业管理创 新中的作用并不显着。

(3)战略。战略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效 果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战略重新定位的战略 创新,如太钢和特变电工;二是战略指导下的管理创 新模式探索,如谭木匠。由于西方企业发展较为成 熟,引致战略重新定位的影响不甚显着。但并不能 排除企业战略指导下的管理创新,如联合利华在战 略指导下实行了多品牌战略,同时其他西方国家的 企业如IBM由设备提供商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 供商,Nike从制造行业向服务行业的转型都是西方 企业战略指导下实施管理创新的例证。因此,战略 因素还有待于CIS调查的进一步阐明。事实上,一 些西方学者已经围绕战略因素开展了相关研究,如 Sundbo等在对欧盟国家服务企业创新调查的基础 上提出的服务创新动力模型中就包含了战略 因素M。

(4)政策。政策因素的驱动作用在我国制造企 业中尤为明显。由于目前制造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 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制造产业 政策,包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配套人 才政策[47]。这些政策在驱动制造企业战略定位和 行为、技术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发 挥了关键作用。政策的驱动作用体现为两方面:一 是提升产业发展,如太钢和特变电工,这说明我国企 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 调控的影响较大;二是政策自身的不断完善,如HC 案例,并且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影响相关企业, 迫使企业随着政策的调整进行管理创新。而在西 方,由于政府提倡自由市场经济并且政策环境也更 为完善,因此近年来政策对驱动西方企业管理创新 的效果已不甚显着。

(5)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对驱动我国企业进行 管理创新的根源在于企业对变革粗放式管理的需 求。经济全球化以及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国 企业难以沿用过去的粗放式管理与其他新兴企业和 国外企业竞争,必须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才 能取得立足之地。而西方企业管理方式与方法的先 进性使得管理问题本身并不突出,从而也难以驱动 管理创新的形成。

4 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太钢、中远、特变电工等10个管理创 新案例为样本,应用扎根分析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的驱动因素和不同行业、规模、成立时间、所有制企 业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中外研究比较分 析了中国企业的特色驱动因素,取得了一些有意义 的研究结果。

首先,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挖掘出了管 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从CMCC和2010年百优案例 评选中选择10个真实可信、信息丰富、典型和具有 最大变动特征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在没有梳理文 献、构建研究框架之前,采用扎根分析对10个案例 进行了开放式和主轴编码,析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 驱动因素的初始概念,并对相似概念聚类形成相应 的类别。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性编码和故事线分 析表明,提取的概念和类别与案例数据一致,编码具 有较高的信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 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组织资源能力、市场 竞争、企业发展特征、战略、行业发展特征、政策、组 织社会资本、资源约束、市场需求、管理问题和员工 等12个因素,其中企业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其次,探讨了不同类型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 因素的异质性。以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为 分类维度,通过图表分析对不同类型企业管理创新 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 类型企业的驱动因素存在异质性,各因素的显着性 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具有如表4所示的明显差异;资 源约束和战略是制造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管理问 题是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上述 结果说明,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是研究中 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重要控制变量,在今后 的实证研究中需纳入到研究模型之中。

最后,通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析出了中外企 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异同。对10个案例的扎根 分析结果与Md等M在CIS4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西 方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组织资 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和 市场需求因素是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 素;而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表现出企业家主导驱 动的同时,西方企业的管理创新则表现出以员工为 主要驱动的特征,此外,企业发展特征、战略、政策和 管理问题亦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4.2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本研究打破了对管理创新全过程影响因 素进行同一化研究的模式,提出针对不同阶段特征 进行分阶段探讨的思路,并就驱动阶段的影响因素 进行了研究。虽然已有研究对管理创新影响因素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但多以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忽 视了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的问题。本文在借鉴 Birkinshaw 勺基础上,以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为样本,选取其中的驱动阶段作为研究对象, 从中挖掘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从而针对中国企业 管理创新驱动阶段的特征系统识别出了相关影响 因素。

其次,本研究超越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对某一 类型企业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探讨,通过最大变动 抽样和图表分析技术比较了不同类型企业管理创新 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对某一个或 几个因素对某类型企业管理创新影响的探讨;在这 种背景下,即使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研究成果的比 较也难以系统揭示不同类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和 异质性驱动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先系 统挖掘再综合比较的思路,在系统总结提炼出各类 型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析出了共性和异 质性驱动因素,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驱动因素的系统性框架和实证研究中应考虑的控制 变量。

再次,本研究通过与西方代表性研究成果的比 较析出了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和中国企业特色 管理创新驱动因素。以后端比较的模式,即通过对 中外企业管理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的方式揭示中 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特色。这一思路还能拓 展至其他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 研究。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4

一、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在中职法律课顺利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师生均应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教师课前精心选择、剖析案例。课前, 教师的重点工作就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选好案例后, 深刻剖析案例,把握关键案情,明确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以及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向学生印发案例材料,为引导、启发、驱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或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案例。中职法律课教学的特点在于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阅读案例材料。对于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例,要提前做好准备, 带着问题上课, 避免课堂上陷入被动局面。

2.教师展示案例

教师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案例。教师所展示的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新颖性, 力求贴近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例如,有些同学认为,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不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只要能够获得口头商定的劳动报酬就行了。于是,在讲授“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关内容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某中职毕业生因未签劳动合同而遭遇欠薪事件但告状无门”的案例。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在找到工作后,一定要与用人单位以书面形式正式订立有效劳动合同。这样,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的案例结合起来,把法律教学过程与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展示案例后,教师要讲解案例,围绕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分析有关案例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方法, 了解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包括信息资料在内的各种条件。

3.学生分析案情

学生在再次阅读案例材料,熟悉案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从材料中,查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关键案情, 结合课文中相关法律常识,形成自己的观点,为分组讨论案例或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前提条件。

4.分组讨论案例

在民主和谐氛围中开展积极而热烈的小组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性环节。在分组讨论时, 应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分析情况和见解。同时, 教师要不断地在各组之间巡查,倾听学生的意见,加以正面引导,把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引导到正确轨道上。例如,在讲授“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内容时,我展示了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的真人版案例:大街上一老人摔倒,一热心学生上前将其扶起,不料却被老人骂了一句“你为什么撞我?”后来在警方的见证下,并调取监控录像,还原了“老人自己倒地”的真相。展示后,引导、驱动学生去分析、分组讨论“遇到倒地路人需要你帮助时,你扶不扶?”然后,各小组要派出代表汇报各自讨论情况。

5.开展实践活动

为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使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显得更为生动、形象、活泼,更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把各种社会资源利用起来,请司法部门的干警、专家到课堂上举办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和看守所,请犯人现身说法。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报告征文比赛和小品表演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法律专题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三是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为让学生熟悉一些典型案例及其诉讼程序,教师要联系好法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法庭观摩法官审理一些疑难、复杂的典型案例。旁听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就有关案件的审理谈谈体会, 并进行总结点评。四是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模拟审判富有可辩性的案件。为突出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仿真性,指导学生熟悉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条文,选择角色, 搜集证据材料, 分析案情, 制作审判文件,布置场地,等等。在活动中,让各个角色充分施展才华。

6.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围绕教学任务, 结合学生对案例思考、分析、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评价性意见。教师要紧扣分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争论的焦点,运用法律常识加以分析,以中肯、简练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自己的见解。在点评总结之后,教师还要布置、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实践活动总结。

二、中职法律课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效

法律常识是中职学生必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总体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教学总体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引导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中职法律课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实效性在于,有利于教学总体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

1.能让学生增强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5-1261-02

Case Study + Project Progressive Model in Homepage Design the Use of Teaching

YOU Qi

(Guang 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519090,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in the web page design,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 project-driven models to project-driv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as the main line to case teaching task learning goals, you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the principal and teachers to learn the leading role of good teaching results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and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Case study; Project Progressive model; Web Design; Application

网页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的方法上应有别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企业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其中的关键。

1 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模式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先进行理论知识或知识点的灌输,而是从实际的例子人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当讲解理论知识或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从案例到理论或者知识点,从感性到理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全过程.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的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这两种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案例教学法是按照知识点把课程独立划分成一个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项目驱动教学法则把一个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与这个项目有着密切的关联,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这些案例中去。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教师对案例的选取不具体、不切题,而借助项目驱动教学法则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系统地联起来。单独使用项目教学法,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时必须借助于案例教学法来补充项目中涉及不到的知识点。

2 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模式注意事项

2.1 案例设置原则

案例设置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这样做容易突出授课目标,不易偏离授课内容;2)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学生能够从该案例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3)案例应前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后续阶段的案例尽可能涵盖前面的内容,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4)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工作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大学校园生活、班级主页、宿舍集中营、个人博客等;5)案例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递进方式设计,一方面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便于学生对项目分解的理解,从而掌握整个项目的核心思想和构建步骤。

2.2 项目的设置原则

项目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1)内容适度:项目内容应基本涵盖网页设计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要考虑市场对该学科有实际需要,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和熟悉的。由于就业的需求和压力,必将产生解决问题、参与项目活动的欲望,这种内在的动力是保证项目活动顺利展开前提,同时这种项目完成后也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2)选择的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要考虑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联系及其它学科知识在项目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活动计划时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分层推进,让项目活动的实施成为逐步掌握知识、技能的积累过程要确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同学的协作和教师的指导完成项目。3)项目完成应能看到具体的效果,学生经摸索完成后有成就感,使他们真正掌握网站设计的基本方法。

2.3 注重案例与项目驱动的关联性

可以有目的地选取合适的案例与项目,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使学生明白案例教学与项目驱动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设计大学校园生活项目时,将欣赏校园风光、学校\学院运动会、校园球赛等案例放置其中,这样在介绍相关知识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

3 实施“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效果

3.1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打破了以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的模式,注重知识运用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2 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两者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就案例与项目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与项目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具体项目和相关案例的带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死”的理论,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学的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起什么作用,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3.3 提高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

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实施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或者市场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案例与项目。

实施该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是教学主体,那么学生素质水平也就决定了此种教学法的成败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案例和项目开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与项目,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再增加难度。学生应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上课中应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认真做好总结,独立完成后期实训作业。

4 结束语

在实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式时,要做到灵活掌握对于学生实用的、重点、难点的知识可以采用,对于一些不实用或学生极易掌握的知识也不必生搬硬套。同时也不能以此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因为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6

【基金项目】基金号:2011年武汉市属高校科研课题,任务驱动的高职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研究(编号20111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4-01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某一任务,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运用学习资源与相关知识或信息,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当前,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成熟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已被高职院校的各种课程广为使用,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与数据库应用课程内容结合,体现数据库教学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的教学实施包括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分析、解决任务的引导和启发、学习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四个部分。笔者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往往将任务驱动教学与互动教学相融合,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互动教学促进任务驱动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如下:

第一步:任务的引入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围绕本知识点,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案例,请同学们完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拿到这个具体的任务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学习是主动进行的,学生将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情绪,进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第二步:新知讲授

带着上一步提出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介绍解决本案例提出的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理论讲授后,列举几个例子演示相应的知识点。由于学生有解决类似问题的任务,所以,对于这个环节,他们会非常认真仔细地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有取舍地为他所用。

第三步:回顾任务

要求学生对照所讲授的新知识,回顾在课堂开始时,引入的任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于给定的任务会有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分组解决

每位同学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学生小组内的讨论,小组间的激烈辩论,以及教师及时有效的点评后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励学生产生超越他人的内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第五步:总结练习

教师总结本堂课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申重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进而,为了巩固效果,布置相关的作业。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的好坏,通过不断地查询不同的书籍,看不同的资料,教师应将整个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充分体现在任务中,通过对一个个单独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每个小知识点,在最后,再做一个综合的项目,融合这些小知识点,这样通过案例与项目的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既体现了教授理论知识的要求,又体现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

2.举例说明

以《数据库原理及SQLSERVER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数据库的创建知识点中,首先引入案例,提出任务,设计一个学生信息数据库,带着这一问题,讲解创建数据库的新知识,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讲授完毕,请学生分组完成案例中的数据库的创建,最后对各个组完成的情况加以点评,最后总结新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引入下次课的内容。

3.结论

通过具体的实践,该方法在高职《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程序设计》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为学生所接受。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任务的设计与选取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不同层次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能不断进行下去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祥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5,(3).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7

一、高职《审计实务》课程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推行高职教育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为此,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阶段分析法;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主要成果。

经课程开发与设计分析,传统的《审计学》教学理实脱节、工学结合不够、教学做融合不够,难以达到高职教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开设学习情境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审计岗位能力设计学习任务的《审计实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它的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与特色等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等课程目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习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法、学时分配、师资要求、工作或实训条件、教学资源配置等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审计实务》教学内容

1.构建《审计实务》学习情境

《审计实务》的学习情境应根据审计职业能力,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准则为依据,按审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为内容进行构建。所以,学习情境应由认知审计职业、理解审计主体、掌握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审计工作底稿、掌握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掌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掌握Excel审计技能等学习情境构成。

2.设计《审计实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把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审计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设计方法是由专家将每个情境教学单元中的岗位能力进行技能解构,分解为关键审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消除重复与非必要的任务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加以分解与组合;梳理出为解决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所需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融合、任务引领、案例驱动等方法,进行序化与融合,将工作任务改造为学习任务。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由该循环活动的控制测试、交易实质性分析、交易细节测试、营业收入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等学习任务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技能、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或工作案例的驱动,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合于任务创建、案例研究、审计实务工作之中。

三、改进《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审计实务》课程应灵活运用理实一体的课堂讲解、任务导向、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融合、讨论争鸣、教师示范、分组实践、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理实一体教学

《审计实务》课程应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以最新法规、准则与理论为依据,将理论与实务融合,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与知识、技能与技术,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典型审计案例,实施风险导向业务循环审计实务工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兴趣与提高素质,掌握隐含在每个学习作任务中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务实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审计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习目标能力化。

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驱动法下,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审计职业对接,教学单元与审计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学习动机源自现实情境,学习过程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任务、明确目标、融合知识与技能、学与用相结合。学习任务呈现后,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很强,带着任务去探索、思考、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学习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情境创建、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知识、方法与技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循序渐进并最终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与成就感。

3.案例驱动教学

《审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研讨中理解原理与原则等课程理论、掌握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技能的一种方法。审计实务教学活动中,常用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驱动教学活动。

每个学习情境应有一个情境案例,它一般是国内外实际发生的著名的、经典的审计事件,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实、审计过程、事件的影响或启示等内容。用于课前导入阐述基本原理、课中设疑组织讨论、课后延伸掌握教学内容。在审计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性案例与分析性案例,以讲故事、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用案例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问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事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讨论与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讲,掌握审计理论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8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案例法;统计学;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指利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相结合对医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推断的一门方法学,这种方法在医学专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数据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并借助计算机和先进的统计软件完成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科学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医学统计学方法。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且在整个医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及毕业后仍要长期的使用,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比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或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反馈的效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任务驱动就是给定一个特定的任务作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在完成每步任务的同时加入进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学到教学内容,有方向、有目标地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学习的热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自己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然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各个任务,随着任务的逐个完成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且充满成就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动力。

二、案例法的概念

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针对每次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导入并分析已经发生了的实践案例,讲解蕴含的统计学知识、方法和原理,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结论阐述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案例法的概念来看,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性,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教学过程要遵循从典型事例中找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找到比较典型的特征,然后发现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客观的物质世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而案例教学法却恰恰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所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1.实验对象及方法。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口腔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40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75人,对照组65人,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情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选出一个发言人代表发言小组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首先要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出发,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五大主要模块。即: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相关回归、科研设计模块。根据以上几大模块,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创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和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剖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案例准备要充分。第二阶段是根据任务和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提供有效信息。第三阶段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结果和成效。这三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这种教学模式才是任务驱动的完整体系。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从客观方面来讲,直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测试成绩;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满意度、认同感以及学习体验。4.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满足独立、正太、方差齐的前提下两组间的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学期末用相同的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如下: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0.24±7.73)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3.86±8.71)分,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4.62,P<0.0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为高。由此可见,实验组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教学法要好一些。而且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常满意28人,满意37人,一般8人,不满意2人,非常不满意0人,即对任务驱动法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占86.67%(65/75),不满意仅占2.67%(2/75),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并认可任务驱动教学法,仅个别学生表示因其不习惯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而倾向于传统教学。

(三)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1.任务驱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在任务中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和吸取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就更好地构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有的学生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更不愿意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在探究知识方面。另外,教师方面若想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就必须在任务设计、任务选择及课堂组织方面多下功夫,否则就是表面形式新颖但却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要想切实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努力尝试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多搜集、整理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使学生融入这种新型的教学中并发现其中乐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进行自主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药学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35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65人的实验组和70人的对照组,并且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差异性不大(P>0.05),可以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个或者多个案例进行引导和探讨,结合教学内容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总结。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验和问卷调查。而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遵规循矩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期末采用与实验组同样的试卷进行测验。

(二)实验结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从学期末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86.42±9.53)分,而对照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78.22±10.65)分,两组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2.14,P<0.05(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可以认为案例法教学更加能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案例法教学”的问卷调查,87.70%(57/65)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且能接受案例教学法,因为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动脑思考还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灵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以及提高措施1.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期末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统计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能够教会学生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和方法;此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案例的搜集工作自身具有局限性,数量不多的案例导致学生没有更加全面的示范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来解决,首先是教师要尽量搜集更多的案例,而且是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是教师要将资料和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读资料和思考问题;最后是通过QQ群、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我们相信只要措施得力,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就会逐步被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教学和案例法教学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虽然这两种方法目前在使用中均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并做出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给统计学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课题名称:本成果系锦州医科大学2010年校级教改课题“案例式教学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ZD0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施红英,黄陈平,杨新军,等.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3):233-234.

[2]伍亚舟,易东,张彦琦,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35-638.

[3]王玖,孙红卫,韩春蕾等.案例+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生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153-154.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型教学;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软件。在高职教学中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的PhotoShop、CorelDRAW、Illuatrator;动画制作的Flash、3DS MAX、MAYA;制图方面的AutoCAD、Protel以及其它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高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和其它课程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学好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熟练操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软件课程自身的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1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

高职应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普遍采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计算机上机实践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一般而言,应用软件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讲授+学生上机练习巩固”;另一种是“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练习”。虽然教学形式和手段发生了改变,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和一本教材转的旧有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了解工具的操作方法、菜单命令的执行、简单任务的练习为教学目的,常常侧重于把应用软件中的所有工具、菜单命令依照顺序罗列一遍。而在这种被动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往往不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工具和菜单命令,使完成的设计任务缺乏新颖的创意。

2高职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校开设应用软件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为今后的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把握下列要求:一是实用性要求。计算机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处理专业领域内的具体问题而提供的环境和工具。因此,所选应用软件应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广泛使用的软件。二是发展性要求。由于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而且对处理同一专业问题的应用软件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应用软件的发展性特点,着重于对学生自学、自用软件能力的培养。三是技能性要求。利用应用软件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应用软件工具、按钮的操作。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因此,在应用软件的学习中,学生的操作是关键。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探索性实践能力。

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研究型教学法。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型教学强调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侧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主要目标是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对研究型教学和高职应用软件教学要求的特点分析,“研究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探索性”。在教师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任务,由此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3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型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任务、案例等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问题、案例、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模式时,要么容易忽视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的基础,在学生还不具备该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整体认识之前,就盲目地布置具体活动;要么就是限于学生的操作技能而布置一些类似于“练习”的任务(问题、案例),把教学变成主题活动和任务(问题、案例)包装下的技术操作教学,无暇顾及技术操作下隐含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彰显;要么就是没有把课堂教学、上机实践操作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上机实践操作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误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任务(问题、案例)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专业领域的情境当中,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应从学生的能力、兴趣出发,认真地设计各个知识点的任务(问题、案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将各项任务(问题、案例)紧密地同知识点以及专业领域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各个任务(问题、案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既要激发学生对任务(问题、案例)的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顺利完成对这些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因此,任务(问题、案例)的设计非常关键,设计的科学性和巧妙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4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教学实践

一个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也是一门新知识的掌握过程,虽然不讲深奥的理论,但同样反映了学习的一般规律。按照一般的学习规律,可以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期、熟练应用期和创新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三个阶段分别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应用软件学习的模仿期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模仿期,主要介绍各单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知识点,我们采用“问题驱动法”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法”要求教师引导、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由教师提出,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使用的命令、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但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而且不断的提出新问题,使学生进入一个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例如在3DS MAX建模单元的“放样”教学中,由教师设计问题,选择学生身边的实物,如子弹、牙膏、窗帘、盘子、勺子等,并把它们布置在事前建好的场景里,使死板单调的操作“活”起来。当学生看到场景中这些栩栩如生的模型时,非常迫切地想一显身手。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如子弹、牙膏的放样变形问题;窗帘的上下不同的波浪、左右的收拢等问题。将放样、变形、路径、缩放、扭曲等比较繁杂、琐碎难记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思考它们是如何构思的,采用哪些方法哪些步骤完成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操作达到掌握应用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目的。

4.2应用软件学习的熟练应用期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熟练应用期是在完成单元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知识点后,对各具体单元各知识点的综合。本阶段我们采用“案例驱动法”教学模式,当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创作或选择一些较简单的综合性案例,综合运用前面已讲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反复运用中复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熟练应用。

“案例驱动法”的特点是运用案例的个性来说明、展示共性,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操作技术的教学方法。案例的构建与实现是应用软件一次完整的使用过程,制作案例的全过程就是有效地使用应用软件。在案例教学中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引出,体现了案例教学注重应用效果,使知识运用结果可视化和直观化。

案例教学方式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为了把案例教学的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把制作案例的全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录制作,并对关键操作步骤加入文字说明,说明该操作步骤的目的,以及实现相同目的可用的其它方法。将该屏幕录像文件通过网络提供给每个学生,学生在制作案例时,可边观察边制作,特别是关键步骤可反复观察,或通过操作说明,采用其它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案例效果。

屏幕录像文件把实在的事物或情景(案例)通过技术的手段转移到屏幕上,给人以感觉上的体验。它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意图选用典型材料,使学生能集中且可重复地观察一些重要的操作。同时,它更能超越时空的局限,把物质世界中人的感观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现象,通过“屏幕方式”传回到人的感观世界之中,从而产生出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4.3应用软件学习的创新期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创新期是在完成各单元的学习后,对整个应用软件的综合性操作和探索性实践。本阶段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这个阶段中,具有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点。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教学中,可以找一些精美的杂志封面、图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作出来,或以学生自我设计的任务为主,让学生自己构思,进行“创作”;在Protel应用软件教学中,可以给出某些工业项目中需要的电路板参数进行设计制作。随着任务的完成,既使学生熟练和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又可以将学生设计的智慧融入到完成专业领域任务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综合性任务,能将一本书的内容高度概括,使学生通过学习将厚书消化变成薄书,又能通过思考,加入自己的理解,变薄书为厚书,最后熟练地运用应用软件。经过综合任务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水平、设计能力都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时,学生对过程、方法的掌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扎实的知识、技能。忽略了基础,过程和方法成为纸上谈兵;而忽略了真实应用情境和完整的问题解决经验,知识、技能也不具备迁移性,过程和方法也不能得到巩固发展和灵活运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充满成就感和探索精神。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习;运用“案例驱动法”引导学生操作完成案例,培养学生自学、自用软件能力;“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将知识、技能迁移到专业领域的情境中。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10

关键词:物业客户服务 多模式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客户服务作为物业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不容忽视。物业客户服务不仅担负着接受业主投诉、报修工作,而且还担负着随时向业主传递服务中心各项信息、向业主展示物业管理人良好形象的责任,因此客户服务在物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物业客户服务》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场景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模块,以完成具体任务模块为主线,把知识点贯穿于任务模块中,学生在一定的场景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模块,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各自特点的一种综合教学法,很适合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案例”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驱动”学生通过模仿具体“案例”,完成每个任务模块, 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知识技能。这种方法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法在《物业客户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业客户服务》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以“ 入住服务”单元教学为例,使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给出一个入住服务方面的案例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播放一段某物业公司进行入住服务的情景片,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任务目标, 绘制入住服务的流程。播放中提醒学生在观看案例资料时,边看边思考如何顺利完成入住服务呢? 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完成下列任务:入住服务分几个阶段、每个服务阶段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入住服务的创新点。随后教师辅导查看各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评价, 最后综合提炼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经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

通过使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任务的驱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讨论沟通,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案例的设置。案例是“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首要环节,选取案例的质量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设置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选取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案例应根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案例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反映物业客户服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

(2)案例选取要有真实性和实用性。选取案例时,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并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进入案例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不同的因素,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让学生始终树立“学有所用”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3)案例选取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特别是物业客户服务工作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很多的不同,案例的选取不与时俱进会影响教学效果。

(4)案例选取要难易程度适中。案例难度的选取最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太难和太易都会使学生丧失对案例参与的兴趣,最好采用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方式设计,一方面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是任务的设置。任务设置是“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任务设置的得当与否影响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的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是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的目的,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2)任务的设计要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将任务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

(3)任务的设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

5、结束语

“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在《物业客户服务》课程中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将“引导―模仿―学习―创新”的学习过程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进而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11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衣食住行到国家的安全、高科技的研究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软件。在信息化时代,软件使得人们的工作更高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利用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最具有影响的学校当属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该校成功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出大量杰出的工商界成功人士,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在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得以成功应用。

软件工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具有工程和项目背景,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的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时常常感觉抽象,空洞,遇到具体项目无法下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我校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帮助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技术完成软件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

一、基于案例驱动的软件工程课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开始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仍旧存在这些问题:某些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讲授课程仍侧重于理论;教师虽然认识到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采用项目驱动等方法开展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但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自己所授课程,而不能从软件工程的全局角度对知识进行讲授,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离散,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

1.不能较好地因人施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现行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2.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下降。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比较抽象,不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虽在学习中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仍十分困难。因为软件工程课程不涉及具体的软件项目,学生动手机会比较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软件项目联系起来,结果只能被动接受抽象理论,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下降。

3.理论多于实践。软件工程介绍了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及软件开发所运用的技术,很少有具体项目贯穿讲解,这就决定了理论多于实际。

4.考核方式落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一研究生毕业就来学校当老师,没有在公司或企业工作的经历,从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在本世纪初,现代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用于管理教学,后来该教学方法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

案例教学是指向学生提供案例研究的学习环境,包括从实际案例中选取资料,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调查,步骤为对资料的分析,决策,解决最终问题,得出可行的结论。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对于案例提供的情景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助学习、探索性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传统模式,“案例驱动”教学具有以下作用。

1.学生更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案例驱动教学时不能孤立地介绍各部分内容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更应该将所有内容设计好,形成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老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些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教学效果相比传统教学较明显。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案例驱动教学,让学生基于案例自己主动实践,完成作业。这个过程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发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习周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师不限定完成作业的方法、思路、方法和思路,以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这样学生的作品就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但掌握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能自我举一反三,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4.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学中,如果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既认真听讲又完成相应的作业,最终展现成果,使学生在思想上有紧迫感,学习时不再被动接受,自主学习,通过教科书、阅读教材、参考书、上网查资料、交流群等方式讨论,打破“教师一言谈”的局面,很容易体会到自我探索的成功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深化扩充教学内容。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学生一方面会认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发现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就会自己尝试其他方法学习,这样就把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学到的知识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

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基本做法是:以涉及的项目为导向,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或项目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设计上,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作为学习载体,将知识的拓展与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相结合,用项目研发的渐进思想,与知识厚茧的思路相对应地组织课程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现在进行的实践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得到理论学习与真正时间相结合的系统训练。

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项目的选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选取好的项目,既要涉及该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又要与该专业的未来工程实际情景相接近。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繁简适中,需要运用的知识点应尽可能得多,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项目要求既能涵盖尽可能完整的理论要求,又能让学生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不同的案例项目有不同的偏重,很少能完整地覆盖软件工程的所有知识点。对于无法覆盖的个别知识点,需要补充作业,以达到理解和练习的目的。

从教学实践看,项目的来源很多。

(1)可以利用高校的校企联合办学,获得已经开发完毕的现有小型项目,指导学生再次开发,这是比较好的一种开发项目选择,每个评审阶段都可以将学生的文档与项目源文档比较学习,学会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各个阶段文档的重要性和写作规范。

(2)把握学校单位或者院系对如制作软件项目的需求,承接小型项目开发。这个项目开始没有先例可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对于没有软件工程经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教师的个人技术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3)自身需求,比如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样的项目一般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容易实施。但由于项目需求小、规模小,个别学生会抛弃软件工程的思想,快速编程以完成项目制作,反而产生软件工程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应针对现有学生的编程水平,适当扩大项目需求,灵活变通。

2.做好阶段评审工作。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阶段评审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对项目开发的评审,及时检查调整学生项目进展方向、开发进度,及时总结上阶段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情况,安排和拓展下阶段工作的进度。

教师在每个阶段结束、学生文档提交的时候,都要做好评审工作,教师要对学生前阶段的工作及时总结,让分组学生选代表向全班做阶段工作报告,要求不同阶段须选不同代表,实现全体学生提问交流和讨论,争取在整个学期的几个阶段中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发言机会,都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和交流中,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

评审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讨论情况、项目文档撰写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分。

结语

软件工程已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基础的综合叉学科,团队项目驱动式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目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比较好的成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岑余森,熊芳敏.软件工程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1):83-85.

[2]杨国军,陈亚林.软件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76-79.

[3]骆斌,葛季栋,丁玉二,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9-13.

案例驱动法论文篇12

0 引言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W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培养W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传统课程的理论性相比,Visual Basic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W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中应用。在组织教W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科W的教W方法,不注重培养W生的自主W习和创新能力,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W效果。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实践中寻找一套适合Visual Basic的教W模式。激发W生W习兴趣,提高教W实效。

1 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模式

案例教W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W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组织W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W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特定教W形式和方法。其过程如图1表示。

项目教W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W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进行W习的教W方法。它将传统的W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W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W,使W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其过程如图2所示。

案例教W法和任务驱动式教W法都强调在W习过程中W生的主动性,W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要涉及到哪些知识,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我们将两种教W方法的优势相结合,形成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模式。新的教W模式有非常明确的教W目的,在W生掌握Visual Basic基本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掌握与此相关的技巧并提高探究W习和创新能力。

2 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法的设计原则

2.1 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

案例的选取是提高教W效果的关键,直接影响教W效果,因此案例的选取以激发W生求知欲望,培养W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W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案例选取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趣味性

Visual Basic案例程序最大的特点是直观,要在第一时间吸引W生的注意力,所以案例应当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Visual Basic可以选取配有丰富多彩的可视化界面及多媒体功能的案例,来充分调动W生的积极性,激发W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性

首先要有针对性,由于时间限制,因此选编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紧扣教W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选编,通过案例一项目驱动教W。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其次要有典型性,同一原理必定有诸多案例可用,在其中应选用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即应选用那些有代表性、全局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案例。

实用性

案例的设计一定要合理,一方面要从W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程序语言的实际出发,从而激发起W生W习、讨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既然要体现教W目的和要求,也要反映实际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W生体会到成就感和程序设计的实用性。

深入性

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W而言,案例的深人性并不是指所选的案例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而是案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在难度的选取上根据W生及教材内容要适度。只有这样,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才有吸引力,W生才不会敷衍了事,教W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2 设计项目的基本原则

设计项目的优劣对整个教W过程至关重要,因为不仅教师要以项目做引导,而且W生要通过完成项目来实现W习。在教W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根据项目的设计原则设计与案例相关的项目,其中应重点把握好项目的分解和层次推进问题。因此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W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设计项目时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做到因材施教:

(2)项目的难度和大小要恰当,要注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3)项目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低门槛,密台阶,缓高度”的原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

(4)项目的设计要遵循提高能力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增强W生的能力,可以引导W生从多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 案例分析-项目驱动教W的组织与实施方案

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项目、探究项目、总结评述。对于Visual Basic课程的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而言,既要遵循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的原则,又要根据程序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和W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

案例分析法用于通常的课堂教W中,一般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辅以案例讲解。由教师分析讲解案例中的知识点并提示W生对案例进行功能拓展,在实现新案例程序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实现自主W习能力的培养。案例教W法的关键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选取恰当的案例,同时在案例的讨论中W习和理解相关的知识并由此拓展到新的知识内容中。同时要注意案例的导入方法。特别是第一个案例的选择及导入,这是决定W生的对程序设计兴趣和热情的关键。

项目驱动法的目的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具体地说是培养W生在给定项目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式教W法的关键是完成任务的动态过程。从这个特点来看,项目讨论的着眼点在于讨论、分析,最终目标不是该项目的标准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另外,课堂内的教W与课外的辅导及协作W习要紧密结合。对于VisuaI Basic的教W而言,W生对案例的理解、对项目的分析和完成及创新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只靠短时间的课堂W习和不多的上机实践一定很难达到教W效果,所以既要把握好课堂的案例分析讨论和W习,更要通过课外辅导和W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W习。

对于案例一项目驱动教W在Visual Basic教W中实施中的具体教W流程如图3所示:

4 教W评价及效果分析

就传统程序设计教W而言,W生的W习多停留在 对教师所讲内容的一种模仿与重复,由于过多的理论介绍使W生感觉所W并非所用,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式W习,积极性受到压抑,W习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很难培养W生独立获取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难有创新。

而案例一项目驱动教W法强调W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用贴近生活和W生实际的案例和项目来调动W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它以案例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设计项目,促使W生投入W习:通过引导W生探究,促使W生开展积极主动的W习活动。随着案例的讲解分析和不断深入,W生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解也不断加深,W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和自己的模仿探究已经可以对案例进行完善和扩展操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W生在每次程序调试成功后就有一种成就感,尽管这门课较难,但通过与现实和生活贴近的真实程序案例的W习和相应的项目设计的完成,W生逐渐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极大地提高了W习积极性。

为了比较全面和客观反映W生的W习效果,选取我校数W专业两个平行班进行研究,实验班采取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法。对照班采取采取传统式教W法。教W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20%,对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考试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结果如表1所示,两班W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法明显优于传统教W法。

5 结语

事实证明。案例分析一项目驱动教W法真正实现了“做中W”的教W目标,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W生特点的教W模式,不仅适用于Visual Basic这门课程,同样值得在其他课程中推广。今后,我们将在教W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W。

参考文献

[1]林卓然,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2]陈云霞,Visual Basic实用教程,石油大W出版社

[3]王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清华大W出版社

[4]于忠海,案例教W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WW报,2004(4)

[5]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W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WW报:教育科W版,2009,3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