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训练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09:53:55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1

数学课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逐渐减弱,有的孩子明明想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更是不张口,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发言环境,不让学生有心理压力,激发他们想说、敢说、有话可说,有机会可说,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只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发明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繁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与“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与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与“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安排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 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和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资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和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身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只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检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局部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2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助性学习,但这种互助性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59-01

“说”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目标要求:“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见,数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与他人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体现。结合教学实践,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说”的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

当前,农村儿童以留守者居多,他们受隔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表现为胆小羞怯,不愿表述,不善交流,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的学生人数亦占相当比例。《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才会敢于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亲切的语言,慈和的面容,富于亲近感的肢体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没有怕说错的心理负担。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好胜心强,急于表现自己,极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要求其他孩子认真听,可从不同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如“声音真响亮”“说得好”“真勇敢”“你的声音真好听,不用急,慢慢说”“再想想”等等,充分肯定每个孩子敢于发言的勇气,激励学生有信心、有胆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要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发现自己说话也有亮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自信,敢于和其他孩子一样去说,进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次听语文课时,我无意间发现一向不爱发言的邓怡朗读课文声音甜美,很有感情,课后我与她交谈,特意表扬了她,后来数学课上开始主动发言,而且说得越来越好。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想说

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的,但在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中,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故事化、情节化、具体化的实例,诱发学生说的欲望,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活动,提供大量的信息刺激,引发学生对身边数学有关的事物的好奇心。学生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促使大脑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并急切地想说出来。

1、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时,教学活动从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入手,如何快速地知道喜欢某种活动的人数,让学生想办法并说出来。他们对课外活动十分感兴趣,听说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喜爱情况建立兴趣小组,都想着早点报上名参加,积极举起小手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情绪被极大调动,所以接下来的课堂异常活跃,他们一个接一个说出自己的调查办法,真可谓精彩纷呈。

2、加强合作交流,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自己的做法与别人的异同,从而产生好奇,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三、巧妙引导,恰当点拨,让学生会说

学生敢说是前提,想说是基础,会说才是落脚点。只有学生会说,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说。学生只有目的明确,表述才会清楚,才能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以观察、操作、调查等实践活动为依据,抓住问题的关键,说到“点子上”。如教学《平均分》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都有哪些分法”,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分最合适?为什么要这样分?当学生说出“分得一样多最合适,这样分最公平”时,导出“平均分”的概念,轻松自然。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4

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下按照教师的授课思路和内容来被动听讲,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低,很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如果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和生活阅历来提前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帮助学生明确该节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以便学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听自主学习过程中所不理解的疑难点知识。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先学”,以使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并且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此时数学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设置一些有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方面比较简单的练习题,接着直接为学生出示两道两位数的除法计算题来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自主尝试求解。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新会被有效地激发,并且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掌握相关问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二、学后再教,针对疑难讲解

“先学”是“后教”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生的“先学”,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该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从而可以使数学教师有计划地教授,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授课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先学后教”的合理运用,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会明显增强,只需要三言两语即可道破数学授课的“天机”,这远比数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来得好,同时学生在教师这种简洁、易懂的讲解下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及其相关类型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之前先为学生设置如下所述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计算,25×25=?学生在计算该道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在“先学”的过程中掌握分配率的合理运用,接着即可掌握25×28=25×(20+8)=25×20+25×8=500+200=700。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该种乘法运算定律,但是在“后教”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比如针对该道数学问题,除了借助乘法分配率外,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中一个乘数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数,即25×28=25×4×7=700。这种计算方法要远优于上种计算方法。如此一来,引导学生跳出既定思维模式,换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当堂训练,巩固已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5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我是按以下方法做的:

一、重实践,助思考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所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即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完成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多个感官还不能自主协调进行运动。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思维从动作开始。这也就表明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从动手操作活动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研究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比单一的听讲方式快得多。

二、营造快乐学习氛围,促进思维快速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下思维是开放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首先就要使他们身心愉悦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再给予有效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

每一节课尽管课型是单一的,但活动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各种活动也会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现归纳出以下几种思路:1.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时可以采用讲授、图片展示、演示实验等活动。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可以采用讲故事、小品、对话、竞赛等活动。3.强化记忆时,可以采用分析、归纳、背诵等活动。4.锻炼主体意识时,可以开发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5.培养团队精神时,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6.放松紧张情绪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做一些放松性运动等。

四、平衡课堂活动

平衡课堂活动就是要关注各种形式活动的和谐。

1.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的平衡。静态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个体进行的学习活动,如聆听、做练习、思考等。动态教学活动是指身体某个部位在伴随着运动的学习活动,如讨论、竞赛、游戏等。通过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的平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平衡。个人活动主要包括听课、阅读、思考、做练习等,而集体活动包括讨论、合作、研讨、游戏等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协调好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使课堂气氛张弛有度。

3.思维的收敛活动和发散活动的平衡。思维的发展路径通常有两条:第一条是收敛的,就是从众多繁杂的现象中去粗取精,脱离其表面,逐步对知识进行归纳,从而获得具体的、细化的知识内涵;第二条是发散的,从一个现象或概念出发,不断地向多个方向进行演绎和类比,从而获得视野更为宽阔的认知。这两条思维路径都是学习中所必需的,缺一不可。学习阶段我们采用收敛的思维方式多一些,而在运用和创新阶段则使用发散思维方式多一些。

4.理解性思维活动和巩固性思维活动的平衡。理解性思维活动处在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方式是聆听。巩固性思维活动处在掌握知识的中后期,其主要形式是学生讨论、做练习、交流、运用等。而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缺陷就是过于突出了理解性思维活动而轻视了巩固性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必须调整这种教学思路,将巩固性思维活动也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当然,各种教学活动的平衡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学生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解答问题,然后再转换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它解,最后列举出不同的方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实现思维训练的目的。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的特点,并积极探索数学思维活动的规律,培养更有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6

一、“先学”

“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作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既要看懂例题,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小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确保人人用心自学;还要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检测做准备。同时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进行巡视,关注后进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专注地自学。

教师还要重视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从候课开始,每节正课上课前2分钟有一个小预备,小预备铃声响时,有课的教师从办公室走向教室,铃声落时,教师要像演员候场那样站到教室前门口候课,关注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使自己在有效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一进教室先要用目光扫视全班,确认每一个学生都已十分专注地看着教师,听教师组织教学,此时,教师再开口讲话,不要没等学生坐稳,还未安静下来,教师就开始讲,这样讲是毫无效果的。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的检测很重要。教师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检测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内容。为了能全面了解学情,教师组织检测时,应尽量全面,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察觉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把培优补差落实到课堂上。

二、“后教”

检测在“先学”和“后教”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后教”,并不指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

检测题做完以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一般情况下,如果检测题难度不大,所有学生都发现了问题,教师应先让后进生上台更正,凡后进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中等生、优秀生,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更正时指导学生找出做错的地方,讲清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只要当好主持人就行。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后进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完成的补差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检测以外,还可以组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只要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必要再浪费时间。针对难度小的题目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一点的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就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当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7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习惯通过形象思维认知新事物,而数学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开发程度。教师不能被传统教学观念限制,而应引导学生挣脱束缚,敢于质疑周围的事物,勇于表达自身观点,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好奇的事物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参与积极性提高,充分发散思维,发挥主动学习能力。

例1:在超市买4块橡皮要花2元钱,如果要买15块同样的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应用题,由于涉及到两次计算,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现场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收银员”要思考计算买15块橡皮的总费用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接着分析这些条件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的应怎样求。通过分析,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即先求每块橡皮的单价:2÷4=0.5(元),再求买15块橡皮的总价:0.5×15=7.5(元)。在这种情境中解题,学生不仅会将学习当作责任,也会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收获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挖掘其学习潜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打造有趣、形象的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已学知识过渡到未知的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享受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接着鼓励其用割补法自由切割、重组平行四边形,观察能得到怎样的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并尝试列出了面积计算式,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了问题,还做到了手脑并用,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其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灵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不是教材中死板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悬念,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其展开思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 有效把握学生特点,运用多元方法解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解解题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鼓励其思考新的知识点,通过分析和探索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8

一、转变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近,通过听报告,体验洋思中学的做法,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和他们相比,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科学的方面。我的课堂把学生管得太死,老师包办代替的太多,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将从思想上转变,行动上践行,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2、转变师生课堂中的角色,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教师不再充当课堂的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讲解的习题,让学习好悟性高的同学当小老师去讲解,让学生们看到他们通过努力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和老师一样好,让学生对新概念下的课堂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认识。

二、课堂的基本结构

1、课堂模式由“静”变“动”。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很规矩地坐在那,他们在教师面前坦然而自信地随意走动着交谈学习内容,间或有打闹的,一会学生纷纷拿着笔在练习本上,争先恐后地写起刚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展示,“台上”的学生或讲解、或辩论,“台下”的学生或站、或蹲、或坐,甚至课桌上挤作一团。教师基本不写板书,而是由学生代劳,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引导、讲评、追问。

2、由一讲到底向20+25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最后逐步实现10+35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看:一是把时空还给学生,先采取“20+25”模式,即老师只能讲2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最后逐步实现10+35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老师只讲授1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二是分组合作,以小组方式组织教学。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转变还不够彻底。教师还不敢放开手脚大胆施教,患得患失。

2、课堂结构还不成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

3、不知从何入手。对于部分教学内容不知道如何安排教学。 转贴于

四、今后在教学中改进完善的措施

1、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年级学生没有低年级学生那种强烈的表现欲,而且我所代的四班是个普通班,大面积的学生对学习数学自信不足,对此,就应该以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是我要奋斗的方向。但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先给学生树立榜样,对那些积极主动走上讲台的同学,不论效果怎样,都要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2、深挖学生亮点。俗话说:“好娃娃是夸出来的。”那我们就要利用各种积极正面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将表现积极的学生名单张贴出来,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

3、思想上转变,行动上践行,抓细节,抓过程,强化课堂教学。在学生管理上,要细节分明、落实到人,“不给学生留有犯错误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为了使课堂教学具有延展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尖子学生,可增设教案附页,关注学生进步的大小。

4、短周期,勤反思,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反思与反馈是洋思中学教学的一大法宝。要实行“日清周评月小结”的形式,构建立体式、大密度的网状管理体系。实施“三清”,及时总结,及时归纳,及时反思,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预期目标及效果

l、课堂是学生脑力劳动的过程,时间一长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要机智而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独立思考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产生困乏感,这时可以换为三五人的小组讨论。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9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随便翻翻我校订阅的几本教育教学期刊,几乎每本期刊都有对有效课堂练习的相关论述,再上网一查本课题的相关资料,更发现类似的研究很多,有的还很深入。这说明了国内外的同行们是越来越关注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问题,不过也几乎浇灭了我们再研究它的热情,可仔细一想:哪个好课题会没人研究?越多人研究不更证明它有研究价值吗?只要我们结合实际,重视研究的过程,相信本课题还是有很高的现实研究意义的。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有以下共性:

1、关注转变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观念。新课标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2、提倡对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新课程强调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从而减少课堂训练的数量与份量,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性、梯度性的练习,对能否实施有效堂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练习设计,确立效益意识。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的生活实践及个性确实存在差异,所以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的需要和已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产生主动的学习活动,直接影响儿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理论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学生复制知识,并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具有主动发现、思考、探究、质疑的需要与可能。3、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性概括为“三有理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理论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并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合理的决策。

三、研究的目标:

1、深入挖掘新课程下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增强教师的预设意识,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练习意图的领悟能力和整合、优化课本资源,并设计出有效练习内容的能力,为实施有效课堂训练提供可靠的保障。2、积极探索新课程下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练习形式和合理优化的课堂练习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堂练过程中确有所获,发展思维、培养习惯,提升数学素养,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3、着力完善实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手段,打造一批讲究课堂操控艺术的骨干教师。

四、研究内容:

1、新课程下小学教学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与方法。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形式与内容。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训练环节的结构与实施过程。4、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评价系统。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制定好研究的目标与实施方案。2、调查法:调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取相关信息,制定策略。3、案例分析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归纳、边完善,总结提取有效课堂训练的方式、方法。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论文。

六、研究对象:

一至六年级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筹集足够的经费,专款专用。2、时间保障:学校定期安排实验教师进行研究活动,每周通报一次研究情况,每月一次小结,每学期一次总结。撰写相关论文,并对研究人员进行考核、奖励。3、措施保障:学校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并为研究者提供材料、设备。

八、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

1、阅读文献,情况调查,确立课题。2、确立研究方案。3、开题论证。4、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问卷。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

1、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设计有效课堂练习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组织形式。4、实施的调查报告,撰写教学论文、案例,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模式展示。2、经验总结。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结题。(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10

一、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说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想说又不敢说,说话时紧张的心理障碍,就需要将课堂营造成为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让学生敢于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如何来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呢?我认为应该是教师对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赏识、鼓励,这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会不负所望,才会积极地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惧怕的心理。因此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孩子们乐学、渴学、会学、会说、敢说,是我在课堂中一直所努力的目标。

学习离不开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不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融入故事、儿歌、擂台赛等等方法。另外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语言方式,提示问题语气上要具有协商、诱导性。比如:“你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的好吗?”“我们来共同探究吧!”这样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成为朋友、平等互助的关系,让学生不再紧张、不再胆怯,愿意勇敢地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不管如何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只要在教学时注意形象化、直观化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对算理算法进行描述。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八路公交车上原来有12名乘客,到站下车4名,上车有3名,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这道题如果让一年级的学生解答,大多数学生会很正确地列式解答出来,但如果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就会很少有学生敢说并说出算理来,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同学们想一想在和爸爸妈妈坐车时上车的人应该是多了还是少了,下车之后又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坐车时所经历的,就能够联系实际去思考,“下车就是少了应该是减法,上车就是多了应该是加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并且还能够很完整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这样的数学知识如果从实际出发就能让学生借助生活经历来理解数学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路,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

数学不像语文,它要求用词准确、简练、逻辑性强,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体现。而动手操作是学生大脑和动手的协同活动,在动手中拓展思维,思维又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动手操作是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如果让学生看图形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大多数学生并不会说,因为抽象的观察并不能使其正确理解,所以并不能表达出来。如果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观察,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能够说出:“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当然这个过程还需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三、在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锻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数学语言表达锻练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和本组的意见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而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语言表达,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11

课堂训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就所学知识的当堂练习,是一种教学方式,从它的效益来看,存在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而有效训练又可分为高效训练和低效训练。作为教师,必须要尽力追求高效训练,所谓高效训练,是指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种反馈、训练、提升、拓展。高效训练又可以被认为是花费较少的师生交流、互动等活动,可得到较高的彼此认可,即低投入,高产出。

纵观现今种种教育实践现象,形式远远大于内容,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保证有效的课堂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有效的新内容、新形式、新理念,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理想教育,但在有效的道路上,我们不应把教育理想化,我们应在有效的课堂训练中不断做到扎实、丰富、精致,统一于学生的现今发展与长远发展。

一、防止机械训练和单调训练,要抓住训练的本质,提升教学内涵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训练的重要性,本着尊重教材的理念,一般教师都采用了教材编写者提供的题目进行课时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以成人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这往往会使一些教师产生轻视的想法。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小学乘法和除法(二)第96~97页第5~9题为例,这个内容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后的练习课,很多教师在教到这课时,认为这课无重点、无难点,只要学过上一课时的内容,这里的每一题都可以利用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来一一解决,得出答案。一题一题让学生计算,然后核对答案,只要算得对,便认为学生达到了熟练的计算水平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节课的训练目标有效,甚至高效达到了吗?我认为,作为计算,它不是知识点,但作为实际问题,它是整个知识习得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数学有其工具性的一面,所以,教学必须直面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可以很好地在数学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中形成完整的发展模式。所以,有效的课堂训练应防止机械训练,抓住训练的本质,提升教学内涵。

二、防止只讲不练和随心训练,要把握训练时机,促使有效教学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一线教师对于重难点的设计与实践可谓是煞费苦心,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上面,而忽视了课堂的有效训练,这样做会产生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教师经常会说起,上课一个个都回答得头头是道,怎么做起作业来差得惨不忍睹,这真的完全是学生的错吗?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时,由于是处在当场情境中,而且遵循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生会对短时记忆比较清晰,而到课下作业时,情境改变,变得复杂,学生有可能唤醒不起当时的情境,这是记忆不深刻,也是学习不深刻造成的。本质上,教师没有把握好训练时机,因为知识是会忘的,而知识一旦转化成能力,便会在一段时间内拥有,还会随着下一次的训练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占为己有,他(她)们盲目地认为,只要我讲,多讲,强调,再强调,学生就会了,学生在一次次的被迫下点头、举手,以符合教师当时的心理需求。其实,这是一种教师不懂认知规律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在自欺欺人,把学生学习状态的假繁荣作为自己教学有效性的成果。所以,教师应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于学生,给他们受到训练的机会。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好能力是练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务必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不要把课堂任务拖到课后。重难点的精心设计是一堂成功的课所追求的地方,作为一节成功的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训练,也应该得到精心设计,而不是随口训练或随心训练。

课堂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时间段可分为:课前训练(一节课的开始处)、课中训练、课后训练(一节课的结尾处);按训练与新授知识获得联系可分为:及时训练,讲一个知识点练一个、先把新授知识全部教完再一起训练;按训练的作用可分为:铺垫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按方式可分为:对比练习、分层练习、补充练习、综合练习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训练的时机,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各种形式多样的训练,促使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防止以练代讲和只练不讲,要及时训练反馈,做到扎实有效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篇12

二、开放式课堂训练

要想实现数学课堂训练的真正开放,教师必须做到课堂训练的内容开放和方式开放.内容开放,即是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灵活性、可自由选取的课堂训练.在数学课堂训练时,我常挑选三道类似难度的训练,要求学生选取其二完成,这样就实现了训练内容的开放.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情况,布置数学分层作业,按照必修、选修、提高三个层次来要求学生区别掌握.如此的开放式作业,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方式开放,即是指课堂训练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要求按照小组来完成.在数学复习课上,为了检查各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面对一些复杂性、难度性的数学问题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思广益,集结小组的力量来完成一道数学问题.当然,除了卷面训练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验训练、学习竞赛等多样化的数学课堂训练,提高课堂训练的趣味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