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入职流程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3 08:51:36

教师入职流程

教师入职流程篇1

教师入职培训分两个层次进行,分别为园级培训和班级培训。

一、园级培训

1.保教部门的培训

培训内容:幼儿安全、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园所文化的宣传贯彻、6s管理、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学习等等。

2.园级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时间为一周时间。

二、班级培训

1.保育工作技巧、文案工作、教学教学方法、安全工作预防、家长工作等等。

2.经过园级培训,新教师深入班级开展跟班工作,指导教师针对新教师的具体情况,开展指导工作。

三、具体内容及培训的相关部门

1.园级培训安排

(1)幼儿安全工作

(2)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

(3)园所文化宣贯

(4)6S管理、教师礼仪规范

(5)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

(6)幼儿园管理制度学习

(7)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

2.班级培训安排

(1)跟班(一周时间)

①谈话:新教师深入班级,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特点,教练与新教师互相了解,沟通谈话,谈话内容包括:从生活入手谈共同关心的话题(衣食住行)开始,减轻新教师的陌生感和心理压力,逐步引导新教师熟悉班级情况和环境。

②新教师抄写《幼儿一日生活流程》,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熟悉幼儿一日生活中每个环节的内容及要点,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每个环节的内容。

(2)参与班级保育工作(3个半月)

教师入职流程篇2

一、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

当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实践教学,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存在实践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的问题。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时,没有结合相关专业理论解决问题,包括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需求不清晰等问题。教学计划的制定未结合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未能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时间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改革与创新,这些都使物流实践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从而阻碍了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长远性发展。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基地缺乏、校内实训条件不足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一般只提供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机会,让其对真实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生产流程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有所了解,而并未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物流企业的机会,如企业实习等实践学习。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方面的建设投入不足,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资金较少,这就导致实训场地条件较差,且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不注重内涵建设。例如许多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只有一套物流模拟软件,学生所能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到的应用知识也相对较少。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以及结构不合理这三个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以及交通运输学等专业出身,其在物流管理专业方面技能水平不高;大部分教师未经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且不具备学科知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能力更是缺乏;大部分高校都缺乏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外聘专业教师,在“双师”型师师资结构上存在不合理性,这对于其实践教学来说非常不利。

二、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建设

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需要认真深入的开展社会调研,这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为当前物流企业的现状,包括其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员工现状等,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调查有利于高职院校清楚地掌握当前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而更好的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建设可以根据调研结果清晰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并进行岗位的深入分析,包括其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并且在参照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本科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全新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体现和工作过程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课程方面的建设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结合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物流企业的实际状况,将企业的用人需求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物流管理的专业特色,并使课程设置符合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一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如配送管理软件、运输调度软件等,在完成理论教学讲授的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并应用这些软件。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实践课,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作为理论课辅助实验的模式将其进行单独设置,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真正将教学实践环节落到实处。最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还需要重视其职业性,将职业素质教育等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物流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让学生重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职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可以通过培养、引进和外聘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首先,高职院校可鼓励本校教师积极的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开展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物流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等,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其“双师”素质。最后,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专业的带头人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

(四)实践教学基地方面的建设

教师入职流程篇3

(二)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民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亟待提高教学环节,主要表现为:没有像重视理论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难以满足培养实用型物流人才的要求,理论性多,操作性少;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重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而很少设置专门的操作技能课程;在课程课时的分配上,理论课时较多,而实践课时较少。由于受到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许多教师不会讲授物流操作技能的课程(部分),造成实践教学课时的“压缩式”取消。由于种种原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照搬物流管理本科的课程,把高职物流管理做成了“压缩饼干”,而没有依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课程,比如说《第三方物流》课程,该课程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几乎没有可实践操作的部分。

(三)资金投入不足,实训设备条件性能差,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对于民办高校,政府不给予拨款,办学经费主要学校自筹,造成了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随着物流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物流实践及实践教学的设备投入都没有增加,致使设备数目不足,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占有比率下降。同时,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增加,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许多并非本专业,多数是从相近或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这些教师只会讲授理论,不会实践技能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实践教学的开展。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属新开专业,不但普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双师型”的教师更为缺乏。既懂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又有丰富物流实践工作经验的骨干少,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很难招聘到这样的人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另外,有经验的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待遇较高,而学校待遇相对较低,他们不愿到高职院校来从事教学工作。

二、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措施探讨

(一)找准物流管理专业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有采购员、仓库管理员、保管员、报关员、货代员等等,学校不可能在实训设备条件方面做到样样俱全,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教育的特点,那就是紧贴市场办学。各民办高校把“瞄准物流人才市场,跟踪物流人才市场,适应物流人才市场,服务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目标,坚持“对准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对准实践抓教学”的办学理念。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首先要研究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考核的形式也可多样化,教师确定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考核。比如,采用入库实际操作,看学生能否填写各种单证,填写是否合格等。还有如物流技能比武、口试、上机考试等考核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二是要把评估指标体系落实,杜绝教师和学生把评估视作“走过场”而没有起到评价作用;三是要培训评价教师的考核评价能力,做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准确公平。

(三)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改变课程体系及课时分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训时间都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物流方案设计》、《物流软件操作》等。也要增加一些物流企业需要掌握的物流市场开发和物流服务管理的技能,如《物流市场营销》、《流服务管理》;调整专业课的课时分配,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应该理论课时与实践操作课时各占一半。应由教育部门组织各高职院校与物流相关企业合作编写适合民办高职物流管理的实训教材。只有通过与企业人士合作共同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材,才能规范实践教学,提高办学水平。

教师入职流程篇4

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影响的不断加大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入职教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教师的教育信念、角色意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与教师教育的关系来看,教师入职教育是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延伸,也是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的众多在职教育的起点[1];从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关系来看,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有助于教师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和自身的专业成长。因此,新教师接受入职教育十分必要。

一、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与流程

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重实践、重业绩的教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不断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性和一体性,希望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英国政府强调职前培养和在职教育的衔接与过渡,注重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来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了详细的教师入职教育实施流程和人员职责的相关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区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并实施政策。笔者选取英国萨默塞特郡的巴斯-东北萨默塞特(Bath and North East Somerset)教师入职教育实施情况作为案例,以期对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流程及其特点进行说明和分析。

巴斯-东北萨默塞特当地政府参照英国政府出台的教师入职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当地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进行了细致的设计,针对教师入职教育的主体双方,即初任教师与指导教师做出了具体规范;同时,提供包括教学技巧、沟通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选择性短期培训项目作为法定培训内容的补充。整个培训过程主要包括培训的计划设定、前期准备、项目实施三个部分。[2]

为了帮助初任教师顺利步入新岗位,巴斯-东北萨默塞特政府为本地小学和初中的年度初任教师提供非营利性质的短期培训,旨在帮助这些初任教师提升“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课堂实践能力。短期培训项目的内容包括:欢迎新教师,介绍入职教育流程、教师合格标准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杰出教师,发放入职档案①;讨论如何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讨论制定课堂交流的策略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讨论学习周期的改良以及优秀课堂教学的特点;讨论如何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讨论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如何进行反思、回顾与目标设定等。[3]

初任教师经过入职教育前的检查并完成相关的聘任、注册手续后,学校会在开学前召开初任教师与指导教师的预备见面会,使双方对未来的合作有初步了解;在开学第一周内,学校会为双方召开正式见面会,并开始为期一年的入职培训工作。初任教师和指导教师都需保存培训中的所有记录材料,包括课堂观察记录、会议记录、自评记录、专业发展计划以及培训日志等。

(一)召开预备见面会

在预备见面会中,指导教师协助初任教师了解入职的相关内容,包括学校校历与大事记、学校入职手册与教职工手册、初任教师入职培训手册、普通教师核心标准、学校儿童保护政策与程序、初任教师培训项目介绍、班级授课表、初任教师任课班级的评估数据、课程相关文本、入职培训流程以及评估方式,并商讨入职与发展档案袋第一个转折点的总结、入职与发展档案袋第二个转折点的准备、正式见面会日期、考察会和课堂观察的时间安排、三次正式评估会议的时间、入职培训日志表、专业发展计划表、与培训相关的联系方式和网址等。

教师入职流程篇5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笔者在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发现,近十年来,物流社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突出,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对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物流技术及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这种高技能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个契机。当前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内部培训结构都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比较,实践能力较强;与培训机构相比,理论基础更扎实,且适应面更广,更有上升的空间。但由于当前有的高职院校是从普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转型,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并没有完全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反而处于劣势。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是当务之急,只有让毕业生在社会上站住脚,才能谈发展。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关键在于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高职的特色在于其高技能、实践能力强,而物流行业尤其重视实践性。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仅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角度来做出探索。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比普通院校,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需要突出高职的特色,突出其针对性、实践性。经调查20余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数据来源:大部分来自各院校网站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部分来自于笔者的调查),其核心专业课程如:物流基础(或称物流学等)、供应链管理、仓储与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基本一致,而以下课程则只有少数院校开设:

(一)国际物流、国际货运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对外业务不断增加,物流业务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物流企业多,对国际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大。这也就给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大多高职院校却没有开设面向这类企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缺少师资。市场需求变化很快,而学校的教学体制、师资队伍等都具有一定的惯性,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需求来做出反应。另外,对毕业生的定位也未瞄准这类外向型物流企业,从而忽略这类课程的设置。

(二)物流实训课程

有的院校建设了校内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物流的一些硬件设施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但这只能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有很肤浅的感性认识,在提高技能方面的收效甚微。有的仅仅是模拟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有的甚至没有专门开设实训课程,只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联系单位实习,以此代替实训课程,这种“放羊式”的实训使得学校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实训教学质量。

实训课程是学生提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而上述院校的实训与企业现实岗位的作业相去甚远,对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尽快适应工作的作用不大,从而使得作为高职院校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色不突出,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究其原因,最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双师型”师资,大多专业课程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企业联系太少,教学内容只是重在理论,实践方面极其欠缺。其次,学校对实训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机构(如校级实训中心、教研室等)负责管理物流专业实训的设计与管理。第三,教师缺乏与外校的联系,也缺乏与企业的联系,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

二、校企合作的“双赢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分析的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办学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企业的介入,仅仅是在校内“纸上谈兵”,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在应有的实践能力方面突出优势。因此,要改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突出高职特色,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关于校企合作的课题已有诸多专家学者作了研究,本文仅仅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这一角度,从操作层面来提出建议。

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广州唯康通信公司先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实验室,并与该校合作培养学生,然后借助该校取得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又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的时间。安徽芜湖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排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假期到宾馆和旅游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这工资低于其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校企合作开发物流教学实训软件

笔者在近年的实训软件教学以及在与20多家物流软件开发商的接触中发现,物流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实训平台的原型大多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进行一定的修改。这种软件有利于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不适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软件开发商不能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设计管理员(或教师)的角色,实训软件不能使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关于这方面功能的提高最好是由软件公司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实际所需来设计。

第二,目前市面流通的物流实训软件从内容上看,大多只是描述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与操作。其现实“仿真”程度太低,远远达不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有部分教学软件配有企业工作实景的录像,但缺乏系统性,也没有相应的解说,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由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进行。教师通过对物流企业的调研,结合其教学经验,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应按照什么规律来组织这些教学内容。软件开发商则可以为教师提供调研的对象,软件设计人员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实现。例如,软件开发商选择几个典型的物流企业作为调研的对象,教师深入这些企业进行调研,与软件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如何用软件模拟其业务。并且将其业务流程分解为一些标准化的作业,针对每一作业作出详细的分析及说明,并可以用实景录像或动画效果来表现。

第三,现行物流教学实训软件在表达形式上大多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软件开发商可以在整个软件中嵌入一些图片、音乐与动画,提高软件的趣味性。例如,在运输路线的选择决策中,可以嵌入地图,在地图上标示各种方案,让学生对决策有形象的认识。在仓储作业中,可以出现立体仓库的画面,并插入一些动画来形象表示货物的上下架、进出库作业。做到图文、动画并茂,让学生饶有趣味的学习每一作业流程,而不是光看枯燥的表单。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学生的特色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合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提供的实践环境。一些院校现行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是物流仓储配送企业的缩小模型,在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放置几排货架,其间穿梭着几辆叉车、自动搬运小车、巷道起重机等,配套的条形码系统、RF系统等。这样的投资动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不是每个院校都有实力购置,也不是每个院校都能把物流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来投资。而且这样的实训基地过于单一,学生所学习到的技术也很单一、简单,不能适应企业复杂工作所需。如果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则可解决投资问题以及学生实践问题,同时也可为物流企业提供员工技术培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采取下述形式:由企业出资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并定期派培训师给教师和学生作短期培训(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唯康通信公司);学生到企业接收统一的岗前培训,并在实际岗位上实习,由老员工带新徒弟,学生在“干”中“学”(如安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泰物流公司);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形式。

有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可以使得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实践,提高技能,充分认识到所学与所需的差距,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在就业竞争中突出实践性优势,从而取得成功。另外,对于院校的师资培养也大有裨益,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密切联系企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三) “双师型”师资培养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高职教育需要有密切联系企业、实践性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阶段,更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任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每年应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任职,扩大“双师型”教师成分。可派教师在企业一些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并进行职位轮岗,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咨询顾问。

仅仅依靠院校来培养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由于院校通常都缺乏实践型教师,尤其是能够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这仅仅依靠院校来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可以从企业、研究所或培训机构寻找合适的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方法、技巧的培训,对专职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院校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如地处珠三角,或长三角等区域,位于物流企业集中的地区,可以积极与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张宏伟.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4月.

教师入职流程篇6

近几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设置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实践型的职业教育,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侧重于动手能力方面,实践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另外,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和用人单位对技能证书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对考证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围绕物流专业的教学目标探索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之间相互关系,就成为目前中职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物流专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之间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在职业教育中,学历证书(毕业证)是一种学历证明,表明受教育的程度,即“学”过什么;而职业技能证书是一种技能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因为技能考证通常是由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试卷,试题范围广,知识覆盖全面,对考生的理论知识,甚至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较为全面,考试目的明确,但考试内容不固定,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也包括涉及实际的技能操作。以我校物流专业学生参加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物流员考试为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物流员考试包括三个模块,一是物流专业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公共模块),主要考查学生了解和应用物流英语术语,阅读基本的物流英语文献,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二是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流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三是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流装备与物流技术的了解和运用原理。学生通过物流员的考前辅导和考试,熟悉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和知识,认识了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同时了解了物流运作流程,从中初步掌握物流装备操作的技巧。例如,在物流装备与技术这部分考试中有这样一些题目: 1.()最适宜装运袋装货物。 A.平托盘B.立柱托盘C.箱式托盘D.滑片托盘正确答案是选择B。 2.()用于需要低温管理货物(食品、医药品等)的运送。 A.托盘B.滚轮保冷箱式托盘C.平轮保冷箱式托盘D.保冷箱式托盘正确答案是选择B。 3.()是专用于运输需要保持一定温度的冷冻货物或低温货物的特殊集装箱。 A.运输集装箱B.杂货集装箱C.散货集装箱D.冷藏集装箱正确答案是选择D。 虽然这些只是简单的单项选择题,表面上是一些书面表达的题目,但是学生能否准确作答,表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否准确把握好不同类型的货物应该选用什么类型的物流装备。熟练的实操技能,往往都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同的情况,你才能迅速地判断应采用什么方法或设备协助解决。尽管理论不一定适用所有的实际情况,但毕竟理论是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的。职业技能证书正是实际操作融入理论知识中的一种体现,虽然不是每个具有熟练技术实操能力的人员都具有职业技能证书,但至少具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涌入社会,用人单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真可谓是“眼花缭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该如何在这些高学历人群中发挥优势脱颖而出呢?这除了是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要知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物流领域的职位,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岗位大部分是仓库管理员、理货员、拣货员、信息员、叉车司机等。为了适应物流企业对就业者要求的需要,中职物流教学基础课应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课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岗前的实际操作,同时,为了对学生技能实操能力有一个综合的评定标准,需要将考取职业技能考证列入到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并将中职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得学生毕业前能获得实操技能的资格肯定,毕业后可以顶岗工作。 因此,为建设好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并且能增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技术操作能力,推动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影响中职物流专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问题分析 (一)物流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机构繁多,证书发放管理混乱,缺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职业技能证书的权威性 当今社会中,开展物流职业技能认证的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物流师认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开展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物流师认证。面对着众多的认证机构开展的职业考证,认证标准不一致,部分认证机构收取的费用较高,但考试标准较低,只要付钱培训和参加考试,就能够获得证书。也有一些难度较高的,考核要求也比较严格的。而物流企业对于这些单位或协会认证的证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可标准,甚至不了解哪一个认证才是权威的。面对这种情况,物流专业学生选择适合的认证机构参加考试成为了考前应该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对中职物流专业学生考取技能证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二)学生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校对学生职业技 能考证的重视不足,鼓励不足,组织不够很多中职学校在开设专业时,并没有及时将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考证列入专业建设计划中,使得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考证的实施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进程。以我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物流专业学生技能考证情况为例,我校在2004年开设了报关专业,第一年招生为一个班,约为71人,后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将报关专业改为现在的物流专业,每年招生为四个班,约为260人,并成为东莞市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从2004年到现在,专业发展历程有6年多时间,但是直到2010年为止,除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外,学校一直都没有统一组织过该专业学生参加任何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使得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很模糊,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动力严重受挫。#p#分页标题#e# (三)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相关课程的开展没有结合实操教学课程,专业教师缺乏实操经验,使得理论脱离实际 由于目前的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考试形式大多数是采用纸质笔试或上机考试,所以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开设物流职业技能考证相关课程时,都是以理论课堂为主,只是穿插极少部分的专业技能课时,甚至是完全没有专业技能课,严重地偏离了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本质。要知道职业技能证书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认证考试,是验证考试者对技能掌握的程度;接受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的人员,应当标明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适应性和可用性。所以考核的内容中除了包含了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部分技能操作知识。如果将考证的相关课程单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讲授,没有结合实际操作,那学生只能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对于原理和概念性的知识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但是对于技能操作性的知识来说,那只能是凭空想象,不切合实际。尤其是中职物流专业的专业课程,因为其具有相当的技能实操性。举个例子来说,物流员考试三个模块中的物流装备与技术部分,该课程包含有很多物流专用设备的内容,如叉车、货架的概念与分类等,单单以叉车的分类内容为例,叉车按结构特点划分,可以分为平衡重式叉车、前移式叉车、侧面叉车、插腿式叉车和回转式叉车,不同类型的叉车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使得其适用的环境也会有所不同。作为中职学生,不但需要了解其结构特点,还需要掌握其驾驶的方法,熟悉其使用的范围。如果单纯以理论授课的方式,那学生只能做到片面地了解其结构,绝对不可能完全理解不同叉车的使用范围及驾驶的方法。所以在开展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相关课程时,如果将考证课程脱离实操课程来开展,那会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理解受到某种程度的阻碍,不利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也不利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三、实现中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相互融合的方法 (一)职业资格证书必须与职业需求或行业岗位需求 密切结合,规范职业技能证书认证的标准,确保证书本身的质量,使得职业技能证书在社会和行业上更具有权威性 由于职业技能证书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大量的在职人员或工作之后经过培训希望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使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就具有了市场性,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家各部委、社会的培训机构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认证,造成了就业市场上职业技能证书混乱的局面,也降低了职业技能证书的权威性。 在职业教育中,如果学历证书(毕业证书)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来颁发,那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认证应由行业主管、协会和国家相关劳动主管部门联合来进行认证,那物流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就应是物流行业协会及劳动保障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应该联合起来,根据国家教育v方针、政策,开展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统一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同时,统一制定出规范的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技能证书认证。 (二)学校重视学生技能考证———从学生入学开始,树立“双证书”的学习目标中职学生在入学前都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课的,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语、数、英、生、物、化和历史、政治,所以对职业教育根本一点认识都没有,往往很难适应或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中职的学习,尤其是专业课方面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以致学习变得松散颓废。而且中职学校考试较少,试卷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题目大部分来源于平时的作业、练习,考试难度较低,考试很容易过关,造成学生学习没有压力,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在物流专业学生入学时召开专业介绍会议,向物流专业学生们介绍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让物流专业学生了解自己在中职三年的学习中需要完成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明确物流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努力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外,在毕业前还需要考取的公共技能证书(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和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如物流员证书),让他们对自己三年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树立好学习的目标。 (三)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要,结合物流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调整并完善物流专业课程的规划,建立物流实训场所,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使得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有效接轨 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对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物流职业技能考证的认证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宏观上调整专业教学规划;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考虑职业技能考证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要将实际操作融合到理论教学中,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多采用影像资料、模型介绍等图、文、物并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流作业流程,初步认识各种工具和设施。同时,学校应增加投入,建立与物流实训教学配套的实训场地,为任课教师提供相关设施,使得教师们将实操环节加入理论授课过程中成为可能,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训练,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学会操作常用的工具和设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 其次,由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物流业使得相当多的中职学校都增设物流专业,对物流专业教师的需求一下子激增,但大部分的物流专业青年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具备动手能力,教学中根本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更不用说提高技能。同时,对职业技能考证欠缺经验,不了解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不熟悉职业技能考证的考试形式等,根本无法对物流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作出有效的辅导,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计划的实施。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技能水平是关键。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实操型“双师”教师队伍。#p#分页标题#e# 为了更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建立校企合作,为专业课教师创造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 通过和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专业课教师创造机会定期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跟班研讨,到一线了解物流各环节的工作流程,熟悉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业发展的动态等。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让专业教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体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差距,使得物流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有话可说”,能用真实地例子讲授每个知识点,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2.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并不仅仅考学生,其实也在考教师。学生要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证书,那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那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考证的辅导,同时还要将实际操作技能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顺利通过考试。这都有赖于专业课教师对职业技能考试的考试大纲要求的清晰理解,重难点的准确把握,考试题型的熟练认识。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前,先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要求专业课教师参加该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该专业职业技能考试的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人们常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上述的思考和分析后,我认为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应该联系社会与行业的需要,结合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以考取物流职业技能证书作为目标,促使中职学生在中职三年学习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成为适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师入职流程篇7

美国POS(Programs of study)又称职业路径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致力于改善中学与中学后教育,使其更好地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走向成年的美国青年提供的连贯的路径。POS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提供面向中学及中学后的课程。

一、POS特色课程

POS特色课程主要是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Math-in-CTE)和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文学教学(Literacy-in-CTE)。

1.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

通过将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的科学性融入课堂实践中,从而整合形成专业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一年时间让各州的职业教育教师与数学老师形成搭档,共同探讨该州的职业教育课程,从而找出职业教育与数学概念的交集,最终形成课程地图、制订课程计划。在职业教育教师准备上课之前,他们会定期与他们搭档的数学教师见面交流,不断改进职业教育课程。在职业教育教师和团队中的数学教师共同交流如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将数学教学融入职业教育之中。

(1)课程地图

职业教育中融入的数学教学起始于课程地图。课程地图需要先由职业教育教师确认他们所教的职业教育的概念,然后和团队的数学老师搭档一起合作,辨认嵌入的数学十字路口,最终创建形成。一旦地图完成,职业教育老师和搭档的数学老师将从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职业教育概念和相关的数学概念,发展成职业教育教案。

此外,课程地图和相关教案包含职业教育、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和选择的职业集群区域的链接,通过链接查找,可实现为不同职业集群服务的课程地图的共享。

(2)课程计划

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和团队中数学老师先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地图,接着职业教育教师创建教学范围和课程计划,最终将职业教育概念和交叉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教学自然地嵌入职业教育课程。

2.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文学教学

高技术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和高要求的劳动力市场对学生识字技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为了在职业和学术方面获得成功,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然而仅有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被认为是精通阅读。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美国职业教育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文学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学教学专业模式的成功而创造出来的。该模式是由职业教育教师在他们的职业教育课程背景中融入有效的阅读干预所形成的。这种融合意味着补充已经嵌入的、真实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通过共同分享他们的适应课程,职业教育教师还和有着相似内容领域的老师之间形成一个实践社区。通过社区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应对学习方面面临的挑战。

二、POS特色课程的创新

1.学生在获得大学和职业准备所需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读写能力

首先,在职业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学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职业教师需要先明确他们所教的职业教育的概念,保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这一做法保障了学生获得所需的技术技能。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教师再与数学、文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一起探讨职业教育与数学、文学阅读的概念交集,从交集处切入,将数学教学、阅读技能训练很好地融入职业教育中,通过课程地图、课程计划及特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在获得必需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数学能力、阅读能力。

2.职业教育教师与数学、文学相关专业教师的搭档合作,为职业教育提供基础上的数学、阅读课程

首先,在课程设计准备的一年中,在职业教育教师与数学、文学教师的搭档交流中,职业教师能了解到两者教学的交融点,从而找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在职业教育教师正式上课之前,职业教师与数学、文学老师的定期见面,也能帮助职业教育教师更好地完善相关课程。

三、POS特色课程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启示

1.把握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特色课程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许多教材、开设的课程都是直接复制普通教育,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通过对美国POS项目的介绍,我国可以借鉴其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满足相关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让学生真正实现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交融学习。

2.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领域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制定课程地图、课程计划

教师入职流程篇8

高职教育是当前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作为培养物流专业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潜能和创造力的挖掘,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行为引导教学法作为世界职业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培养技工的最适宜方法之一。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引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可有效形成师生课堂交流互动局面,增进学生间交流,对提升高职物流管理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概况及其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营造一种类似于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心、脑并用,教、学、做相结合,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密集,教师很难把知识储备通过课堂教学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学到将来所要从事职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可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才是高职学校教学的核心和目标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对传统高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采用特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破解高职教育发展瓶颈和遇到的挑战。

与此同时,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正在为更多人接受并提倡,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引入引导型教学法,对传统高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引导型教学法优势,对推动高职教育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引入引导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是一门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课程。物流本身也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业,其服务的内容是物的流动从始发点到终点,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把物按质、按量、及时、快速送到目的地,并最大限度地节省物流动费用,特别是物的流动资金的占用。同时,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学习了解物流过程各环节的功能、技术实践,能从事物流过程中信息的处理与管理工作,不仅必须掌握国际经贸的基本原理、知识、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知,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课程的实际操作和现场锻炼。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更便于达到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从上节的论述中了解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很好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可见,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引导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现代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物流管理行为引导教学法引入实例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学生素养实际情况,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我们一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项目教学等有效方法。其中,卡片展示法就是一种有效、经济、方便的教学方法,卡片展示教学法的结果总是一张张挂满各种卡通纸片的展贴板。

现以“卡片展示法”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第三方物流教学章节中的应用为实例对引导型教学法作一阐述。大致步骤如下:

1.发放任务书。发放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第三方物流教学章节任务书。学生学习过程是通过“独立计划、独立实施、成果展示、自我检测、自我反思”等五个步骤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螺旋攀升过程,而控制这一过程的高效方法就是任务书。

2.引入教学主题。常采用谈话或讨论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物流方案选择和实施这一教学主题,提出要讨论或解决的课题,并把企业面临的问题和现有条件等展示在板上。

3.收集学生意见。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意见用关键词的方法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代表临时固定在展示板上。

4.整理卡片信息。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卡片进行添加、移动、取消、分组和归类,共同对卡片进行整理合并,进行系统的处理,得出必要的结论。

5.总结教学成果。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将卡片用工具固定,成为最终结果。一般来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不需要主动行为,而是通过一些艺术性的提问或者介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讨论,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

采用卡片展示法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所希望的、能够代表大多数学生意见的结果。

基于行为引导型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方法中除“卡片展示法”外,还有诸如过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思维导图法等,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使用较少。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在开展行为引导教学法时,一般都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国外也是如此,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以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各个小组,接着由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中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做总结和演示。而下面的同学可以提问这个小组,小组要给以回答,教师则负责聆听并给以指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

总之,新形势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大量的物流管理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能动地运用于教学。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对加快高职教育教学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入职流程篇9

一、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现状分析

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数据,在不愿意推荐母校给亲友就读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2%是因为“师生课外交流不够”。该调查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2093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009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部)。其实,在高校除了辅导员(班主任)或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沟通交流较多外,其他任课教师(包括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很多学生反映,只有在入学教育时、每周的班会和例行点名时才能和老师交流一下,更别说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了。除了上课,难觅专业教师的踪影,即使有些学生主动找教师交流探讨,也要在课后即时请教,否则一些无需坐班的教师就回家了,想要与教师交流就只能是下次上课时了。

以上种种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这对于学生自觉性高的本科院校来说,可能关系不大,但对于自觉性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大学生活。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进入高职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学生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优秀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是顺理成章,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缺乏热情,甚至迷茫而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关心和爱护。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能否成才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引导。如果专业教师带着PPT赶场上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人走茶凉,影响的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牵涉到学生的在校体验,以及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职专业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学生,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积极的师生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二、造成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严重不足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基本办公配置,教师坐班时间少

很多高职学校长期以来没有生均拨款,办学经费有限,教师办公条件较差。有些学校考虑到普通专业教师无需坐班,根本没有为其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甚至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师无法在学校备课。这养成了广大专业教师有课来校上课,无课回家备课的习惯。除了学校会议、每周固定业务学习的时间外,很少能看到专业教师在学校办公,导致师生间普遍缺乏交流。

2、高职学校师生比过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工作量繁重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学校大量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招生就业好的品牌高职学校更是如此。教师数量增长远远赶不上生源迅速扩大的速度,造成部分高职学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广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再加上教师有科研、育人、社会工作量等各种绩效指标,使得广大教师工作压力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精力。

3、部分教师缺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整、健康、和谐、美好的人格,提高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自己的学生,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品格与情操,这就是“立德树人”。而主动与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交流,正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言传身教”。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4、现有育人工作任务缺乏具体衡量指标

很多高职学校把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起广大教师对育人工作的重视。比如鼓励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把是否当过班主任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有利于教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细化标准,育人工作往往很难界定。特别是对于已经当过班主任,又没有职称评聘要求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很难具体量化,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否及其交流程度很难考核。

三、改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现状的对策

师生沟通交流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在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参与学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增进他们的知识与才干,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选择师生间合适的话题和交流方式,拓宽师生间交流的领域和渠道,是高职教师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内容。

1、课堂上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流、探究的大舞台。高职教师尽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量不足,二是质不高。课堂上真正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极少数,一般是学生干部和个别成绩好的学生。交流的话题主要是课堂内容或课本知识,学科以外的内容交流得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在高度平等、和谐、民主的交往互动中,开放心态、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创造各种条件,构建激励每个学生高度参与的机制,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当学生不能流利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多启发和鼓励,循循善诱,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

2、制定师生课外交流计划,加强师生交流管理

高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交流,比如要求每个专任教师制定每学期师生交流计划,公布师生交流时间安排。每位教师的师生交流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师生交流内容是非限定性的,可以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如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计划、兴趣爱好、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实习就业等内容。

高职学校在考核教师育人工作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量化指标,比如育人工作增加访谈一定数量学生的指标,并有跟踪记录。可以制定教师与学生访谈表,将访谈时间、访谈内容和学生签名、学生联系方式等纳入填写内容,便于学校抽检。

3、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为了密切师生联系,促进教学相长,高职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高职学校为这些活动中心提供配套的办公、会谈、查阅资料等设施。比如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名师、学生喜爱的教师及特色课程教师,最好能涵盖所有专业教师,定期进驻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该中心除了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外,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咨询中心则安排有资质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积极干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安排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规划与指导。总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师生交流平台开导一些心里有疑问的学生,为学生补习功课,或者指导他们就业创业。学生可以和教师预约面谈,一对一地交流,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就专升本、专业技能竞赛等问题深度咨询教师。

4、通过实施专业“导师制”,促进高职师生交流

高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部分高职学校实行“导师制”,即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到固定专业班级当学生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直至学生毕业就业。导师不同于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就业创业。导师要深入所带班级,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其成人成才。

5、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促进师生课外交流

针对目前高职学校师生交流不够,特别是师生课外交流不足的情况,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可通过构建教学网络平台来促进师生课外交流,既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师生感情。

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专业课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或“微课”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上网,为教学辅助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统一的一体化交流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信息、课程答疑、课程考核等具有高实用性的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分为教师课程资源和课程相关资源;课程信息指师生课程信息、教学资料,以便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答疑指网上提问、解答、讨论、浏览,对有价值的问题归档;课程考核则通过测试、讨论、进阶等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教师入职流程篇10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01-03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教育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急需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如果将高职教育国际化比作一棵果树,那么果树的根基是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果树的主干是国际化的课程设置,果树的叶子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而这棵果树得以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则是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和研究,只有每一因素都具备了,才能结出累累硕果。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面向世界的、动态的、跨文化的一个动态过程,要在世界教育的大熔炉中,将海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融合进去,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 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1.经济全球化促进教育国际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各国职教先进理念和典型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道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高职教育国际化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1条“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出: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支持海南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旅游职业院校。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更多人才的汇集,这些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国际化的观念、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建设目标。

3.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需要教育国际化

海南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都存在不足之处,职业教育资源有待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建设还在摸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使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加紧与国际行业通行标准的对接,努力提高院校的办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富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如此才可以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 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1.国际化教育理念有待提升,相关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基础薄弱,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规范的与国际通行准则对接的规章并不多,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就缺少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缺少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因而高职教育急需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缺乏国际化内涵

除了教师理念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有了理念还要落实,落实需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来实现,通过课程设置来保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可以说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从我省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我省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是必修课少,而选修课流于形式,实行的选修课制度,严格规定了限选课学分与任选课学分的比例,许多学生上选修课只是出于学分的要求,在课堂上也只是应付了事。再者,我省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使得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科技的发展,课程体系中前沿性的理论或成果不突出,基础课程除了课程名称偶尔有变动,课程内容偶尔有调整外,其他基本没有变化,而学生直接面临的是信息化、国际化社会这样一个现实背景,课程设置的滞后和结构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国际化的师资力量薄弱,且国际化水平不高

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是职业院校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调查我省高职院校,发现外籍教师很多还是以外语类课程为主,几乎没有其他专业的外籍教师。海经院作为海南的高职骨干院校,在师资建设上狠下功夫,但是经过调查统计,该校外籍教师占的师资比例也还不到1%。可以说我省各高职目前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偏低。我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主要还是靠岗前培训、骨干进修等形式,涉及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很少。外籍教师数量少,那本土教师在接受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方面又如何呢?笔者随机调查了海南高职院校的100名教师,调查发现90%的教师都有继续学习、拓宽知识面的需求,但是真正通过学习培训获得提高的教师还不到8%,通过调查还发现,很多教师的进修目标不明确,挂职锻炼任务不具体,很多时候都只是挂着学习的名义出去,收获并不大。

4.办学条件吸引力不高,交流合作不够深入

随着我省高职院校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各院校都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我省高职院校也都在开展招收留学生到校学习和组织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互派的留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等多种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语言交流的综合能力。但是纵观海南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方面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没有相应的语音室、实验室等,这样的办学条件吸引力不高。另外,在学生出境实习、教师出国进修、与外国院校的学生交流学习、与跨国公司的校企合作、承办国际性会议等方面的机会与数量不多,质量就更难有保障了。为数不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但合作的具体目的不够明确,随意性大,缺乏深入的合作交流,很多的合作办学流于形式,在实际运作中无法切实开展或收效甚微。

三 推进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需要全方位的渗透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是果树的根基,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基础和动力,因此自上而下都应有相关的措施来保障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落实。要有效促进我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就应从政府层面、高职院校层面和各方联动机制层面着手开展。政府提供制度支持,重点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的体制障碍,加大经费支持、政策扶持和质量监控的力度。如出台引进人才政策,达到相关要求的人才实行住房优惠、落户优惠等,吸引发达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师资加入我省的管理和教学队伍中来,这样能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各高职院校明确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整合各方资源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本学院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院校内部,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等各种途径宣传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观念、知识国际化的必要性。同时可借助校园网络向国外的学生做招生宣传,加大国际化的生源交流。

2.高职的课程国际化纳入院校的发展规划中

国际化的课程设置是果树的主干,没有主干的强大就不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课程体系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其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具体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要求课程内容突破传统,与时俱进;课程设置国际化则是要求在课程结构、学分要求上更加合理、科学。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将课程国际化理念融入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具体落实到每一专业甚至是每一门课程当中来,可通过院校的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通过对教材的选用、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奖励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我省各高职在不断的发展中树立起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开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3.“请进来”“送出去”,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是果树的叶子,茂盛的叶子是吸收足够多的阳光和雨露的载体,更是结硕果的保证。可以说打造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保证,要想培养出国际化水平的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行不通的。培养本土师资,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予以改善:(1)政策支持,提高经费投入。目前我省高职教育的师资培训经费较以前虽有提高,但还远远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外籍教师留不住,本土教师送不出,这是制约课程国际化的很大一个因素。(2)普及进修与交流。专业发展的支持是教师发展的坚强后盾,各高职应立足本校,采取多种形式安排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与学术交流,提升院校国际化的师资力量。(3)打造教学梯队。其一是年龄梯队,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给中青年教师以提高其国际学术视野,重点培养他们作为高校的教学骨干。其二是学术梯队,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国际化教学的学科带头人,使他们成为“双师型”“双语型”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求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为实施国际化课程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例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不但聘请来自境内外高校、政府机构、企业高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200多人,还有来自国外的多名外教长年在校执教,与此同时还与国外职业教育名校合作通过培训本土教师来努力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优化队伍的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双带头人”为核心、具有鲜明经贸管理特色、结构日趋优化的教师队伍。

4.借助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东风,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和研究是果树得以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没有阳光没有雨露果树就会枯萎,所以大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是结出好果实的保障,没有合作交流研究,只能是闭门造车,也只能结出苦味的果实。高职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势头都很好,依靠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如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在海南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还会陆续增加一些国家的免签,这些都是加强国际交流的有利条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色,海南的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和优质院校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取长补短,获得进步。例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国际教育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已与国内外20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出国留学、专升本、专升硕”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外教学机构在旅游管理、高尔夫球会管理、国际贸易和商务管理等专业领域,开展了中法教育交流、中美专升硕、中加双文凭等合作项目,引入国外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形成国际化教育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还推出短期模式“汉语学习+企业培训+企业带薪实习”的来华留学生实习项目。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海南省高职今后将会呈现出更多的“双校园模式”或“单校园的形式”的校校合作,或者是强强联合相互渗透与整合从而形成优势专业。这些也正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逆转,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请进来”“送出去”努力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教师入职流程篇11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创新,需打破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课程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状况,从事中职职业教育的教师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论、敢于创新丰富教学模式、魅力展示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当然,我们不全盘否定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仅结合教学实际,辩证地取其优势,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困境,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尽力使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具有社会竞争力,具有接受更高学府教育的根基。

一、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物流类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学,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成,它所改变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仅是在教师指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况。推行行动导向可以给学生自我学习提供空间,使得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扬长避短”,在行动导向教育下达到“授之于渔”的教育效果,同时有望在教育中真正“划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因而在中职职业教育推行行动导向教学势在必行。

2.鉴于中职职业教育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一线人才的职责,而中职物流类课程的学习则是培养新一代物流职业人才的综合基础课程。面对追求高速、高效的时代,懂得运用服务、享受服务和创新服务的一线物流人才将有望从“一线”中脱颖而出。由于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物流从过去的“后备军”成为了现在的“主力军”,渗透到各行各业各部门,成为利润源的又一个源头,在物流类的教育教学中日益重要,基于共性需求,如:采购服务、库存服务、配送服务、运输服务等有必要整合入物流类行动导向教学中,让学生对物流服务直观明了,以深刻感悟到物流服务的强大生命源。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物流类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1.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第一反应为项目教学,即项目任务教学。第一、结合中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设置具体明晰的工作任务,同时提出准确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真正感到成就感;第二、协助分组,确定内容。教师提出引导性建议和意见,师生讨论,确定任务,落实工作步骤和程序,分工合作;第三、信息收集及处理。提供信息开发平台(可根据教学需求,把教学环境设在机房、图书馆),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整合所需信息;第四、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按照任务分工、依据标准完成作业;第五、重视评价体系。依据当初定好的标准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再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实践日志记录。

2.以中职物流类课程《仓储管理》教学为例。站在整个课程上规划行动导向教学,通过《仓储管理》学习,让学生理解出入库作业流程和工作任务、缮制相关单证、掌握仓储管理原则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应急处理业务能力。教学时首先兴趣引导,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仓储服务点,设定主营业务,服务商品对象。依据仓储管理原则和基本方法,运用CAD软件在设定的区域里设计仓库布局,根据一份简单的单证完成入库、在库和出库管理。之后在原项目上逐次增加同类业务、增加服务商品对象、增加附加服务、增加财务管理、增加人员管理等项目,将知识点嵌入项目中,在每次项目变化初明确任务,协助学生分组,学生制定分工任务,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信息收集处理,落实任务,分小组或个人汇报成果,同类组别中进行对比交流学习。

3.以中职物流类课程《采购管理》教学为例。站在一个知识点上的行动导向教学,学习采购管理的流程。先进行兴趣引导:当你在家临时发现你需要彩色笔但家里没有彩色笔,你怎么办?当你妈妈提议周末一起去大采购,你怎么办?其次,准备好角色卡,模拟场景。然后进入教学主题:(1)明确流程图的基本标示;(2)绘制购买彩色笔的流程;(3)学生展示;(4)角色转换,把自己换成采购员,把妈妈换成采购经理。即紧急采购流程;(5)周末大采购流程绘制,角色转换,即日常采购流程。最后学生自主完成用标准的流程图标将两种采购流程整合为一份采购流程图。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物流类课程中运用的思考

经过在教学中的尝试,在平行班中用一个科目分别落实两种教学模式,受益匪浅。行动导向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而使得课堂生动活跃,但不可避免也出现了小部分“新产品试用”的不良反应,是我们日后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1.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行动导向教学本身就是将一门或几门课程设计成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破以往学科体系教学框架。从教师观念、能力、育人模式、教学编著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都面临变革,因此作为中职学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足够重视,加强与教育一线的教师交流与沟通,做好整体课改教改计划,完成实训条件,建立课改教改有效激励机制等工作。

2.教师需要加强自身职业技能。“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教师必须在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好每门课,设计好每个知识点、技能点在行动导向过程中的体现,让课堂上每位学生在实践之后有所收益。

3.重视评价和激励机制。恰当的评价能达到调节和激励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评和互评,使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评价必须是火龙点睛的一笔,绝不对此环节可轻描淡写敷衍了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教师入职流程篇12

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衔接

当前,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无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社会急需大量有技能、懂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近十年以来,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不够精,高职学生管理服务能力不够强”的局面依然存在。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物流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原因是各类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物流专业时忽视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忽视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及两者的必要衔接。目前无锡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中职学校8所。为深入了解中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衔接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及相互间协调发展,本次调研选取了无锡市具有重要影响的8所中职院校与8所高职院校作为分析对象。

一、无锡市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一)中职院校

截至2015年9月无锡市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有8所。其中有2所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招生。由于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显示,部分中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缺乏认知,对物流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把握不准,专业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些中职院校物流专业都是在原有的管理类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抽象又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岗位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别突出,面向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主要从事一些技能型操作的劳动,像搬运、装卸、配积载、拆拼箱等工种。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目标定位不符合上述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除无锡交通技师学院开设了物流作业生产实习、驾驶训练与考证两门带有实践操作性特点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设置均与高职院校相差无几。特别是无锡技师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缺乏层次定位、缺少专业特色、没有体系已经成为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对于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缺少内容体系成熟的中职院校专用教材,致使有些学校直接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有的虽然注明是中等职业院校专用教材,但其内容与高职院校无异。

3.专业教学资源

(1)师资情况

中职类院校的专业物流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锡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存在师资缺乏问题,现有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历。除了近年招聘了少量物流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引进少数曾在物流企业工作过、具有一定物流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外,基本上都由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致使中职学校物流教师队伍理论基础薄弱,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善,同时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实训资源情况

在无锡市8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没有开设专门的校内物流实训室。有的学校虽然建有实训室,但实训设备简陋,实训内容单薄。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物流实训室是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现代物流技能竞赛场地,该实训室在无锡市中职学校里应该是最好的,但该实训室也只有两台叉车、几个托盘、一套仓储软件及几排货架,仅仅只能从事基本的入库、出库实训任务。由于物流实训设备的投资较大,加之物流专业是边缘专业,领导重视不够,导致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4.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都较高,薪酬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就业门槛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学生对物流相关工作的认可度较低,导致中职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的建设思路、建设水平、课程体系及学生就业方向。目前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关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即培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能服务于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多数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定位缺乏必要的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校盲目追求“高端化”,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几乎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学校培养的范围过度宽泛化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制定既能迎合物流人才市场

的需求又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贯彻执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在锡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从8所高职院校物流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础专业课程多数包括:管理学、现代物流概论或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等,其中物流信息技术被所有的学校视作专业核心课程。无锡商业职业学院还将物流系统规划及物流运筹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为迎合快递业的发展,2016年该院又将快递实务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可见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3.教学资源情况

(1)实训资源情况

近年来,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在校内物流实训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实训条件有了显着改善。200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占地约450平方米,集智能化立体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装卸与搬运及包装技术于一体的全真实训中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综合实训室分为软件和硬件实训两部分,软件实训室包括物流综合实训、仓储运输实训、国际货代模拟软件。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室以软件为主,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供应、采购、销售、运输、货代、集装箱货场、仓储、库存等物流运作及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流程。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涉及业务领域宽泛,实战性较强,尽管学校投入较大,但在实训教学中仍不能满足全部专业课程的需要,因此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物流装备纳入学校实训资源。

(2)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师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26%,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5.3%,其中博士(含在读)占5%。“双师素质”的教师(特指各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占70.91%,专任教师中物流专业毕业的教师大约占20%,其他均为管理类专业转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15%,从事过物流相关工作的教师占2.3%。企业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上基本能满足了专业教学要求,但具有物流实践能力的师资明显不足。

4.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从各学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数据来看,无锡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与协议率均较高,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5%。但从2013、2014、2015三届毕业生的跟踪抽样调查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不到50%,专业对口的岗位大部分集中在货运、物流业务员、快递分拣员等岗位,很少有人做仓管、搬运、包装、运输调度、库存控制等岗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毕业生再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10%。可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依前文分析,目前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渠道和机制。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两者应有不同的定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物流实践操作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物流实践管理人才为主。

(二)专业设置缺乏有效对接

无锡市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盲从”的现象比较严重,各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专业调研和可行性认证,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专业的有效对接,没有站在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分析两种职业教育体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在后续发展中很难对专业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衔接。中高职物流专业的衔接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考虑两者之间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与共性,避免粗放地设置专业。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在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课程重复现象很普遍,其中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尤为严重。从专业知识的共性上看,中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出现重复交叉,但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时,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应体现出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中职学校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高职甚至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明显区分度。

(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实训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近年来无锡市高职学校建设了一批物流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改善,为高职学校开设物流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中职学校在物流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原本以学习技能为主要目的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训条件,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高职院校的师资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经历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在物流理论方面相对成熟。中职院校中的“技师型”的教师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中高职在师资的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无法展开。两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互补,制约了无锡市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衔接对策

(一)衔接专业设置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依靠地方物流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专业体系。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时应统筹考虑企业对操作性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形成有别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差异化专业建设路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口径源自中职院校又高于中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口径的大小,制约着两者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职业素养还是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是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体现规范化、递进化、层次化,才能促进两者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衔接培养目标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必须要体现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面向物流企业及

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实践管理型人才。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然是面向实践,前者侧重实践操作,后者侧重实践管理。以实践为纽带,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三)衔接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更多地开设实训、实践类课程,强调课程与物流操作的无缝对接。专业基础课程应侧重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应突出职业能力为本、偏重物流协调与管理能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遵循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要求及特点,构建互补性强、可延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衔接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中高职院校应制定既有差异又有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编排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要避免两者教育体系、教学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可适当引入高职层次知识点,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的同时,可融入一定比例的基础操作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本领。

(五)衔接教学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