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发展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9 08:56:40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1

(二)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技术研发上竞争非常激烈,日本由于建立技术研究组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现象给美国的计算机和通讯等相关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美国各方都在指责日本的这种行为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化,并且也在共同研究能使这种研发组合合法化的方法。直到198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合作研究法案》,该法案突破了《反垄断法》对合作研究的各种限制,使研发组合这种做法合法化。在该法案颁布不久,美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立法保障方面,美国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1984年颁布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减少了在反垄断诉讼案件中败诉企业的赔偿责任,反垄断法规定普通企业如果在反垄断诉讼案件中败诉,需要承担3倍的赔偿责任,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如果在反垄断诉讼案件中败诉,只需要承担1倍的赔偿责任。1993年,美国又修订了《国家合作研究法》,修订后的法案增加了合作生产方面的规定,允许联盟中的企业进行合作生产,并将法案名称变更为《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这就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范围从研发阶段扩展到了生产制造阶段。直到2004年,美国已登记注册了94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1984年美国颁布的第一项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保障方案到1993年对其进行修订共经历了十年,这十年的时间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与日本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似,美国联盟的运行经费也是由成员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每年的运行经费的一半由国防部下辖的国际高级研究项目署支付,另一半由联盟成员企业按比例支付,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技术研发的资金限制,同时,联盟的利益和风险都是共享的,这就降低了研发的风险,并激发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美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具有合理的组织机构,使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畅通自由的交流信息,在联盟内部创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激发了联盟成员的创新潜力。联盟的成员由政府官员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政府方面国会通过法案授权国防部长参与联盟,成员企业也会派高级技术主管参与到联盟的计划与技术预测中,另外技术人员中也有60%来自于成员企业。联盟还为成员企业提供技术交流的平台,他们会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议,规定一年至少召开多少次。有效的交流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协调使联盟得以顺利地运行。美国政府不仅负责联盟的规划工作,还负责协调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使这些企业真正能够成为同舟共济的联盟实体。

二、国内经验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中企业的数量众多,科技水平发达,对国外相关领域发展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方面的发展比国内其他城市起步要早,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交流中心,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首都经济圈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首都经济圈是由各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成的,主要由北京、天津两市以及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六个地级市组成的。北京的创新资源是全国最丰富和密集的地区,不管是大学还是科研机构、研究院所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首都经济圈中处于创新的主导地位,应当充分利用此优势承担起构建综合性创新中心的职责。河北的六个地级市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地区也聚集着大量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首都经济圈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综合性创新中心,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等为专业性创新节点的区域创新布局。目前,首都经济圈充分利用其创新资源的优势,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自从首都经济圈提出以来,该区域的创新合作方式在不断的丰富,各地方政府也非常关注首都经济圈的跨区域创新合作,北京已经与多个周边地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并筹划与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共建北京科技园,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在各地区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科研机构与研究院所、大学以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形成了各种研发基地、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建立了跨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北京聚集着全国最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而创新资源也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就形成了该区域的一种竞争优势。首都经济圈的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各地区进行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尤其是要充分依托首都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不断深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结构之间的联系。这种产学研合作方式有效的实现了市场需求与企业研发之间的对接,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快的推向市场。近几年来,北京周边的地区有许多城市都与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了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并创造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47-1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日益增加的物质要求,使得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越来越注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并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求突破创新,并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有这些勘探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支持,中国石油不仅在油田的储集上取得重大发现,而且维护了资源市场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现有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正向作业化和工具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油气勘探研究体系是一项综合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

(1)钻井技术。

欠平衡钻井技术是通过减轻底层的损害,克服卡钻等问题,进而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钻速,是开发枯竭油层的首选。

(2)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是利用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声学特性等物理特性,测量物理参数的方法。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测井数据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成像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也都得到快速发展。

(3)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作为石油开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未来中将出现的至关重要的技术包括:实时地震油藏生产监测,可视化控制的钻井进程,完善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全方面提升工作组的资产评估能力和研究能力。

2石油地质勘探的创新路径

我国的油气资源勘探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保障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为了促进并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就必须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的创新研究,不断开创石油地质勘探的新路径,把石油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益全面提升。

(1)多维发展,以提高石油的综合勘探水平。

石油勘探在今后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性难题,比如:复杂山形、薄层、超低孔低渗、黄土塬等作业。从油田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物探技术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为此,中国石油以二维、三维描述、三维可视化、四维检测为技术路线,制定了物探研究技术的发展战略。为确保国家能源的安全,在二次开发阶段,地震、测井等工作逐渐实现工程技术一体化,为勘探实现全面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2)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提高石油勘探质量。

计算机、机械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三维地震模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得含油气系统模拟、油藏模拟及盆地模拟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由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质信息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组成的3G技术将实现生产管理、数据组织、力学研究及工程设计上的一次新的跨越。含油气系统使得以往单独地逐一研究各个单一的成藏条件的状况得到改善,把油气的运移、聚集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进行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油气理论和手段。

(3)通过可膨胀套管技术,以降低勘探成本。

常规钻井中下井的套管尺寸不是逐渐变化的,井口到油层的尺寸是越来越小的。因为这样,井眼的尺寸会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井下作业,有的甚至不能达到目的层。而最近壳牌研究中心开发的割缝管的直径可以逐渐膨胀2倍,可以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从而完全解决问题。目前,该技术已被大型的油气田,如大庆、胜利油田等使用在勘探中。

3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分析

为满足当前和以后的油气勘探需要,中国石油应将地质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当作重点,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研究油气勘探的地质理论和实用技术,发现维持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的关键勘探技术如下:

(1)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

通过定量控制模拟从源岩圈闭的成藏的整个过程,利用三维可视技术,含油气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内涵作为基础,,可以更加直接清晰地再现油气的形成过程及分布。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潜在效益很大的实用技术,挑战性很强,主要用于油气有利勘探方向、区带和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的预测方面。而现在,应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加大攻关力度,形成技术系列。

(2)勘探目标与资源的一体化评价技术。

该技术的评价方式是科学的、多方面、全方位的,以石油公司的正确的投资决策为基础。在临界参数的选择方面,国外的大公司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大多都有自己的评价决策技术系统,并且相对符合实际,因而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对勘探高效化的实现、资源与勘探同步的促进、稳定市场的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许多国际大油公司将这项技术作为油气勘探的核心技术,应用于油藏描述、盆地分析和储集砂体的预测。目前,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的潜力很大,作为当代地层学和油气勘探理论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在技术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4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人们发现资源的本领,而且还提高了人类开发油气的能力。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飞速发展,令石油的产量实现了二次跨越式增长,其理论与技术的进步支持了石油企业在更多盆地的勘探、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获得了石油储量的重大发现。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勘探的综合效益和收益不断增加,而且使中国石油在获得油气信息资源的领域可以得到不断扩展。同时,使得我国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并稳定了资源的供应。

参考文献

[1]水.产业将经济学[J].高等教育.2005(8).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3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 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 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限制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2 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2.1 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 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 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3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1 帮助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为了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林业应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林业产品不符合市场等现象。在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后,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的合理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技术创新还包含很多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帮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林业模式下林业种植的品种都是传统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成活率低、生长时间长、易发生病虫害等缺点,很难满足当前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林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林业技术,培养新型林业品种,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3.3 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晓梅.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14(10).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4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1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限制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2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2.1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3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1帮助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为了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林业应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林业产品不符合市场等现象。在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后,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的合理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技术创新还包含很多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帮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林业模式下林业种植的品种都是传统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成活率低、生长时间长、易发生病虫害等缺点,很难满足当前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林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林业技术,培养新型林业品种,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3.3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付景玉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吉兴林场

参考文献:

[1]辛晓梅.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14(10).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001-02

科技、生产、商业和组织等一系列活动都包含在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而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林业的建设发展,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先破坏后弥补保护的措施,这条先破坏后治理的“剧幕”不能重复上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唯有通过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来改变这一社会现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顺利进行。

1 科学认识林业和生态创新

林业为我国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首先,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继而林产品被广泛应用,满足了社会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除了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还能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对林业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所有社会成员都会从中获益,所以,对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政府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往,政府片面追求技术的创新,却没有重视林业均衡发展的问题,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现在的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具备两种特性,一种是必须具备技术的创新性,要打破传统技术创新,在创新的同时将生态平衡考虑在内;另一种是林业生态环保性,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坚持减少对能源的耗费、对环境的破坏的原则。以创新技术达到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合理配置的统一。

2 影响林业发展的原因

2.1 环境恶劣

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总体面积随着植树造林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减少,但是林业面积的增长速度仍旧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森林的自身繁衍在原本已经贫瘠的土地上可能性不大,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土地荒漠化进行植树造林的活动能够有效改善林地分布不均、绿地面积小的状况,不过,通常在需要植树造林的地方种植林木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树木成活率会因为没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降低。

2.2 人为破坏

人类活动与大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人们在没有计划的前提下,由于一时的利益等方面的需求而一次性砍伐大量的树木且没有及时补植,造成林地大面积消失。林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建设过程,投入成本高且见效慢是其发展特点。目前只有以木料等为主的林产品市场,没有建立起林业生态市场,生产者的生态产品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经济收益,所以林农就会大量砍伐林木,只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平衡,对森林资源产生了极大威胁。

2.3 体制落后

林业的管理体制始终没有改革,致使人们缺乏建设林业的积极性,对于体制的改革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很多林场的植被破坏也没有引起关注,没有明确的管理思路和目标,也没有贯彻落实相关的奖惩制度,管理的低下水平给林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3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林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以促进林业健康、科学地发展。

3.1 建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体系

在当下,只有建立健全的创新体系才能让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取得成效。要把林业企业作为主要对象,辅以林业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机构对人才的培养,再将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具备学习、研究、改革和创造等功能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因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需要经历整体构想、研发、工程化和进入市场的商业化这一过程,所以这些过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必须相辅相成,保证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的顺利进行,将先进技术广泛推广从而提高整个林业的科技水平。

3.2 营造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环境

环境的创新对生态技术的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前者包含政策、科技、生态环境等因素,后者包括林业内部的生产目标、自身的研究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所以林业企业应该积极向国家申请帮助,以财政、金融和税收等为主要方式让林业企业良好发展,在林业生态创新技术的创新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林业企业要以生态技术创新为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管理方式,积极培养和招纳技术人才,并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自身创新发展提供具备显著优势的内部环境。而政府除了要在技术的研发上为林业企业提供帮助,还要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整个市场营造透明、公正且有序的环境,促进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林业企业更要注重树立法治观念,建立全面的制度并贯彻落实,有利于让林业形成良好的生态法制环境。

3.3 创新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机制

我国相关规定中指出,要为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领域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基金,这些基金要用在各种生态防护林和林木的种植、栽培、养育、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上。这一法律政策的颁布能够作为建立生态资源林的有偿制度的法律依据,也是保障建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机制的法律制度。

3.4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以当下的基础为起点,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辅助管理手段,通过调整林业的管理结构,保证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建立新型的以社会发展为核心,以网络为辅助管理方式、以与国际相联通为创新机制的林业生态技术的管理模式。增强以大中型林业企业的生态技术的创新能力,革新技术,将引进和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并创新,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另外,除了依靠外部先进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还要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利用林业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好技术研究开发的工作,避免研发上不论是人力、财力还是物力上的资源浪费,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到新的高度。

3.5 健全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万事开头难,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在前期会遇到诸如观念落后、资金不足、管理不善、实行力低等问题,经济效益也不大乐观,但是林业企业一定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放弃向前进一大步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发展活动的开展。利用技术来推动其在市场上的发展速度会很慢,因此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方便人们咨询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情况;其次,要将技术的创新服务落实到位,让人们真正获益,并且还要将中介机构的连接功能进行利用,拉近与市场的距离;最后,对风险的投资也不能忽视,要有始有终,为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提供根本保障。总之,这一社会服务体系可以大大降低林业企业的后顾之忧,达到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上的效益共赢。

3.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要对国有林的占有权进行改革,以集体林权为立足点,逐渐过渡到家庭个人承包制,最后渐渐改革为林权大户承包和股份制承包的制度以实现林业现代化。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的问题,既是林业发展的一大步,也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2)要加强对林地、林木的评估,可以通过建立林业银行来实现。建立林业银行可以达到林业抵押制发放贷款的目的,能够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林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掀起全民参与林业投资、保护和建设林业的热潮。把林地、林权作为抵押资产,让林业和林地的资产评估面向全社会,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向资产所有者发放贷款资金,可以快速提升林业收获效益的时长,更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4 总结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其作为我国基础性建设产业之一,如果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生态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引领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总之,林业生态技术作为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够帮助我国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转变,要正确认识林业的重要性,从改善外部条件做起,在内部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加强自身研发实力,有效地解决我国林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效益的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师维克.浅谈如何发展现代林业[J].吉林农业,2010(08).

[2]张美云.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问题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4).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6

1 网络技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1.1 网络技术的优点

网络技术把一些原本分散的资源给整理了起来使更多的资源得到了共享。现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运用很多方式开通上网的功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地点。且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的平台,人们从这个平台上获得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还可以进行比较大的文件传输,节省了很多资金与成本。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的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适应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

1.2 网络技术的不足之处

网络技术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迅速发展开来的,当然会存在一些缺陷:一些网络漏洞会经常在网上出现,这些漏洞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经济等方面的损失;网络上还会有一些黑客的存在,黑客悄悄潜入用户的电脑中,来窥探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等,极大的破坏了网络的秩序。一些大型企业运用电脑进行数据管理时由于代码错误造成经济损失,且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私人电脑也越来越普遍,这就为电脑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电脑不被病毒侵略,如何消灭掉隐藏在电脑内部的病毒与木马程序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与解决的。现今网络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2 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在网络技术这一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数据更新。早期的大型笨重机器无法进行快速的运算与传输,这个问题在现在已经解决了:当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已经可以进行高速的运算与文件数据传输。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靠自身的努力,也重视与发达过家经验的交流,我们积极的吸取西方发达过家的先进技术,并对其加以改造变成我们自身的技术来加以运用。在技术交流这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派出专家团队去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培养专家学者团队进行专门的学术与理论研究;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理论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交流才可以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性能。当然,在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分布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网上订餐、网上付款、网上交易等等,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也需要我们注意在进行网络技术的应用时,按照规定的操作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电脑的正常运行。

3 网络技术的创新

现阶段我们已进入了web2.0的网络时代,该阶段的互联网具有社区网络,内容聚集和聚合,mashups(交互网络应用的一种),网络媒体及音乐等特征。综合现阶段的成果考量,笔者归纳出了这样一些网络技术创新方向:

3.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应用上得到了一些创新。人类已经开始在网站上逐渐运用一些低级形态的人工智能,例如亚马逊逐步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中运用人工辅助搜索技术Mechanical Turk,同时执行任务管理。再比如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人脸识别技术,它通过使用细胞和神经网络自动建立了崭新的脑样计算范例,并辅之以计算机远远超过人类的计算速度,使得原本一些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疆界正逐步被打破,人工智能正一步步的得到实现。

3.2 网络电视

在线视频或网络电视近年来在互联网世界里爆炸般的显现,这使得我们几乎快要忘记在数十年前这还是一项遥不可及的新型技术。网络电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它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广阔前景。在下一个十年里,网络电视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更强大的流媒体、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更高的画面质量等等。现有的主流电视网(有线电视、全国广播电视等)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做好自身的转型将会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3.3 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作为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应用技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机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几乎在年轻人中间做到人手一机,就是移动网络技术普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多的移动网络技术创新得以实现。例如近年来重点研发的定位感知服务就是一个创新点,它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为用户定制个人推送消息。例如当你逛商场时会收到超级市场的优惠信息,驾驶时会自动定位到所在位置等等。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预估,现有的智能机设备将存在十年以上,直到移动网络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3.4 语义网

提到互联网络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及语义网,虽然语义网至今还没用得到广泛意义上的运用,但单单是理论上的创新观念就足以振奋人心。语义网涉及的是机器之间的对话,是网络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之一。一旦电脑装上了语义网,复杂语句语义的优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语义时代何时才能到来呢?构建语义网的一些构件已经逐步成型,例如OWL,RDF等等,相信语义网的实现也已经指日可待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发展前景以及网络技术的创新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仍然需要网络技术行业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络技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军.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3(03).

[2]张健明,刘芳,李晗,于凯,曹开云,沈世勇,刘珊,罗晶.网络时代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发展,2012(11).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7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将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1.1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力组合起来的新型汽车,目前种类很多,有内燃机和蓄电池混合的,有内燃机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有内燃机和液压节能器混合的,有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还有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等等。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以下优点:汽车内燃机的最大功率可以根据平均需要来设置,在一般负荷下,汽车处于低油耗、低污染的状态,当负荷增加,需要提高内燃机功率时,可以由电池来补充,当负荷减少时,内燃机多余的功率又可以给电池充电,所以混合动力汽车的行程可以和普通汽车一样;电池可以有效储蓄制动、减速时节省的能量;慢速行驶时,可以关闭内燃机,由电池进行驱动,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内燃机可以有效满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设施的需要;电池不会发生过充等现象,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降低了使用成本。但如果长距离高速行驶并不能节省用油。

1.2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采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其动力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构成。纯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它更加适用于在城市的慢速行驶;在停止时不发生电量消耗,制动时电机可以化身发电机,对制动减速时的能量进行再次利用;能够减少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所需要的电力可以由其他能源进行转化;结构简单,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小。但是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而且一般价格比较贵,此外还需要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耗资多。

1.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通过氢气或甲醇等燃料与大气中的氧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利用电机驱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类型。燃料电池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很少,甚至是零排放;燃油效率高,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减少了因机油泄漏引发的水污染;运行平稳,不会产生噪声。但是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1.4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低,现已成功应用于汽油机。它的成分比较单一,有较高的纯度,与空气能够进行完全燃烧,一氧化碳和微粒的排放比较少,在温度较低时,发动机的启动性和运转性能比较高。但是与液体燃料相比,不太容易运输,发动机的性能也比较低。

1.5 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利用氢燃料与空气进行反应,产生水排放出来,因此,它真正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类型。但是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比较高,氢燃料不易存储和运输,最为重要的是,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使用天然气,这样就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氢动力汽车的优势就无法显现了。

1.6 醇类动力汽车

由于醇类燃料自身含氧,因此可以提高燃烧效率,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低,几乎不存在碳烟的排放。但是甲醇毒性比较大,对人体危害大,而且对物体有腐蚀作用,这些都限制了甲醇在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1.7 生物燃料汽车

生物燃料做要包括从农作物或者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物质,它能够加快燃烧速度,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一些物质可能会腐蚀发动机。

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目前已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我国现阶段研究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发展哪种形式还要依据我国国情,必须符合我国汽车长期发展特点,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特点而不同。

我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表现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上,这是我国汽车制造的一个关键难题,目前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公司仍然没有突破这方面的技术。而新能源汽车制造是一个新兴领域,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摆脱尾随发达国家的状态,抓住机遇,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变为我国汽车企业取得全球先进水平的一个绝好契机,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成本较高。根据市场调查和研究,纯电动汽车在城市内将来会获得一定的市场,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汽车维护成本高。纯电动汽车要想得到较早的上市和推广,电池制造技术是关键。

日益加重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很广阔。

3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3.1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结构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发展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相比之下,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省并解决。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身角度来讲就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创新管理上存在问题。新能源汽车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当今时代下,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而产业化的发展最终是通过市场化来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政府颁发相关的扶持制度得以发展,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科技研发投资政策为主,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思想,国家的扶持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不断引进国外技术。但是,我国必须要明确国外在传播先进技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的,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全盘售出或者许可给中国汽车企业使用,我国引进来的技术都是表层的,没有深入。所以,技术创新的目标还得靠我国自主研发实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3.2 解决现有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从我国颁发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萌芽发展起来,在发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依然不够成熟,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我国在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燃料电池寿命太短、可替代新能源来源匮乏等问题,还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积极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其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还需要汽车厂商去创新、解决。

3.3 汽车企业只有高投入才能加快创新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资金上投入份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基本都未达到1%。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少之又少,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同期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占比一般可达5%左右。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商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采用合理的创新管理的思想,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实力,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前列。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57

社会在进步,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采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的需求,更是现代林业的需要。而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单纯的依靠林业发展的经验推动现代林业的生产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在现今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只有依靠林业技术创新,不断地改革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才能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并存。

1 现代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林业的不断重视,现代林业逐渐开始了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缺乏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暴露出一部分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发展过程中,首先暴露的问题就是种植方式传统。由于林业生产发展长期受到国家生产力和林业基础建设限制,在林业种植方面,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种植方式,例如,林业品种的繁育普遍应用的是传统的自然繁育方式,林业品种繁育消耗的时间过长并且林业品种在生长过程中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差,我国林业品种的成活率偏低;我国林业管理模式采用的依然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对林业生产需要的水、肥料、光照、温湿度进行良好的调控,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可控性差。

2 林业技术创新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作用

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林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现代林业的生产发展,促进现代林业迈入科技农业的行列。

2.1 新品种的运用提高了存活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林业中运用新的繁育基础培植出符合现代林业需要的新品种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林业技术创新所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相较于旧品种来说,培育出来的品种在抵抗病虫害方面有了本质的提升,新品种的成活率大大提升。新品种的开发促进了林业整体结构的发展,优化了林业结构。

2.2 现代林业发展的开发和完善

林业技术穿心不仅仅推动了林业新品种的研发,还推动了管理模式的改进。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集约化的管理方式更加适合于林业的发展。集约化管理方式对数字化要求极高。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数字化的设备对林业发展中的水、肥料、光照、温湿度等生长环境进行检测,并通过自动化的程序对检测出来的结果进行智能调控,这种集约化管理方式不仅仅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还能够给现代林业带来全方面的效益,推动了现代林业发展的开发和完善。

2.3 创新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理念

随着现代林业发展步伐的不断推进,林业发展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即只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效益。现代林业发展要求林业部门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放在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林业技术创新加强了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促进了国家队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提高森林的成活率,缩短森林的生长周期,给林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林业技术创新推动了现代林业发展新理念的进步,让现代林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始终抓住市场机遇,稳定发展。

2.4 提高人均工资,优化人工分配

林业技术创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还给林业工人带来了收益。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工人工资低,只能依靠砍林卖木的手段来增加收益,职工工资甚至一直在千元左右徘徊。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的提升现代林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旅游业、林区养殖业等方式来提高林区收益,有利于林区建立基本的工人保障基金,从而提高林业工人的平均工资。除此之外,林业技术创新还可以有效优化林业工人结构,妥善解决林业工人的就业问题,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减轻了林业工人的工作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林区人工分配的优化。

3 结语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的不断发展,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仅仅依赖国家经济来补贴现代林业是行不通的,林业部门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抓住现代林业发展的机遇,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注重对林业技术的开发、创新,增强林业技术创新在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现代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收获,提高林业工人工资,从根本上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9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工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创造不可缺少的,而机械制造是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机械制造技术是人类必不可缺的学科,而现今的机械制造技术是向着高科技、自动化、高效化,节能化发展。

1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现今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较大。

1.1 管理方面

西方先进国家大多采用计算机综合管理,对组织和管理制度、生产方式的发展比较重视,相继推出了按时生产、迅捷制造、精益加工、并行工程等管理方法和理论。反观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综合管理技术,多数小型企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1.2 设计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设计上投入很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采用新的设计方法。现在西方国家大范围采用计算机作图作业(CAD/CAM),大多数企业开始采用无图纸作业。反观我国,采用的计算机辅助比较少大多采用纸质图张作业。

1.3 制造工艺

西方发达国家在制作工艺上大多采用高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加工、纳米技术、电磁加工、激光加工、微细加工、电磁加工、复合加工等高科技方法。但是这些先进技术在我国尚未完全普及,一些先进技术还处于理论开发阶段。在精密仪器制造工艺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1.4 自动化技术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大范围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系统、柔性加工单元和计算机集成系统,实现了制造技术的高度自动化,我国自动化技术尚在起步阶段,没有完全普及,大部分还在试验阶段,无法投入生产中。

2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

2.1 面向工业方面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能在多个方面体现,如: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制造、产品的维修等方面,这些部分组成了一个技术总体。大范围的采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缩短制造工期,降低制造成本。大力发展先进机械制造技术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而且可以让机械制造行业得到大力发展,提高业内效率,加大企业利润。

2.2 面向新挑战

在21世纪初,工业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从普通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有着普通机械制造技术的优势,而且还对一些弱势技术进行了改革创新,将高科技元素融入到制造业的每一个地方。高科技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巨大挑战而生的。

2.3 面向系统工程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包含诸多技术,有:自动化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在普通制造技术和一些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先进机械制造技术逐渐成为跨越物质、信息、能量的系统综合工程。

2.4 面向全球竞争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市场全球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将自己的资本,高科技技术作为输出抢占市场。我国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机械产品也走出世界面向全球客户,在竞争激烈全球市场,机械产品想脱颖而出必须加强竞争力,而发展先进机械技术可以加大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全球的地位。

3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3.1 网络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在全国普及,在机械制造和经营上面网络给技术的推广和产品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网络可以使原材料和产品的交易可以跨国进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便利。

3.2 全球化

全球市场上,机械技术的竞争也日常激烈,一些传统企业在这种竞争力下一些企业会无法适应导致破产,剩下的一些企业面对这种日趋强烈的竞争必须做出转型和改革,开拓市场。

3.3 虚拟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意思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模拟和检测。产品虚拟化技术检测的主要工作是检查产品加工的方式是否合理,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优化生产的工艺、降低生产的成本,并且对产品的生产计划和产品的物流情况等等进行一系列的仿真。从而达到确保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找到产品的生产缺陷的的效果。

3.4 自动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方向是自动化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灵活技术的方面。自动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制造虚拟化,全球化,网络化。

3.5 绿色化

机械制造的绿色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绿色化,采用绿色的设计,选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使用绿色的制造设备和绿色的工艺与包装等等使产品也绿色化,这样的绿色产品在使用或者回收再利用时将十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能源的有效利用。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状况的探讨,得出了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进行创新的结论,这种创新要面向当今社会工业的发展,要符合我国和谐社会与新型工业化路子的发展趋势。而上文提出的全球化、绿色化、虚拟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制造技术的创新将推动机械制造技术迈向更深远的发展。这种种创新型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加强全球的技术和科技的沟通与交流,我国要在机械制造技术上加强钻研与不断创新的精神,并市场为导向,合理的配置机械制造技术资源,以环保低碳为理念。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 区域 技术创新 现状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的专著《经济发展理论》。他提出: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这个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利润。技术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区域技术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技术创新理论由英国学者cook(1996)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我国学者也对区域创新理论展开了相关研究。王核成、宁熙(2001)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在此背景下,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区域技术创新的涵义

区域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cook(1996)提出并定义的,他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瑞典的 Asheim 和 Isaksen(2002)指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我国学者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王文瑞(2002)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源源不断的研究开发拥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王核成、宁熙(2001)提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

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职能研究

英国学者Jennifer(2005)认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应当大力开发科技园,加紧科技园建设,它包括科技公司,中介机构,互联网,政府支持几个方面。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尔库克(2006)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中开支的最高水平之一的关键投入,创新,即研发应当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DOLOREUX(2002)认为首先技术创新必须是在一个社会体制中的,是由政府做主导的。其次创新是可以被看做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最后创新容易出现在政治氛围较宽松的环境中。

受国外学者的研究启发,李敬等(2006)认为,政府首先应当总体规划,制定技术创新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其次政策指导,政府应适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再次是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最后的是公共服务,为建设和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安林丽等(2005)认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战略及规划的制订者,具有制定政策、制度和规划,提供共性技术和设施的功能。

三、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评价研究

荷兰的EdwardSaid(2005)认为可以用两种方法对技术创新进行评估。其一根据不同的实例比较区域创新系统适宜的标准,分析新的发展趋势和由此产生的政策影响。其二是首先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估报告,以此来确定在何种程度上它们与真正的区域创体系之间的差距。比利时的Stefan博士(2006)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应当有以下3个部分组成:领先的创新部门是否促进企业提高集群;创新活动是否具有国际化;是否创造一个有力于创新的环境。

我国学者也早已注意到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评价的研究。李晓丽(2007)运用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建立了对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谷国峰等(2005)根据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商品化――产业化过程,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与试制、生产、销售等阶段,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五类指标进行分值评价。即政策法规(数量)指标、科技投入(资源)指标、科技产出(效率)指标、科技实现(效益)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张逾坤等(2007)认为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标准可分为: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创新效益、创新环境四大类。

参考文献:

[1]Asheim,B.& Isaksen,A.Location,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2005(6).

[2]Steiner,petence clusters.Workshop report.Graz and A1-Ring Austria.1996(11).

[3]Carlos Scheel.Knowledge cluste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356-367.

[4]胡筱舟.国家创新体系:渊源,内容和政府的使命.科学管理研究.2000.18(4):12-13.

[5]李敬,陈德顺,李朝开.云南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由积极投身于产业技术进步、从事相关发展战略、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服务的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等相关机构,坚持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自愿组成。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与成功扩散

战略联盟成立后,内部成员单位将紧密合作,自觉维护战略联盟的利益,实行开放式建设,不断吸收创新资源,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高效运行,充分发挥战略联盟内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以突破行业发展技术瓶颈,解决产业的共性、特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共享,彼此依赖,机制灵活,多赢共进,紧密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联盟项目是在战略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联盟的发展。经科技部审核并开展试点的战略联盟,可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

企业需求类项目是战略联盟向盟员单位公开征集技术项目需求课题,经过联盟秘书处汇总处理后,提交联盟专家委员会,就项目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联盟内部是否有机构愿意主动承担具体课题研究工作,如果上述都可以通过,联盟秘书处会组织召开项目对接会议,通报企业需求、科研机构最新进展,为项目对接搭建平台,构建技术团队,经专家委员会审核研发人员名单和可行性报告后,开始实验室—小样—中试的技术研发流程。最后以成果转化、专利转让等多种形式形成共赢。

战略联盟产生的知识产权,应该无偿向联合开发成员单位辐射和推广,采取相对优惠的条件向战略联盟内未参与开发的其他单位有偿转让,采取有偿方式向战略联盟外的其它企业转让,所形成的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纳入开发基金。成果扩散:战略联盟项目所产生的专利、技术秘密、非专利技术成果以及与技术开发内容有关的著作权属于项目责任方和合作方共同所有,其排名顺序按责任方和合作方的实际投入及具体贡献程度商定。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机制的经验分析

战略联盟应注重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效,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可业化的技术成果又在哪里?奢望盟员单位承担行业发展责任是不现实的,怎样“引诱”企业投资?在满足个性需求同时承担起行业发展的重任、至少在客观上可以促进行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提升呢?

那就要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毕竟,企业上马项目涉及到生产线引进、更新、改造。有关企业发展战略走向,绝非像某些科研单位为了项目而做项目,他们也应该承担风险。

那可行的方案在哪里?先市场调研,后研发技术,再对成果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深化与完善,同时进行市场推广与营销、售后等全方位服务。看看哪一个步骤,战略联盟可以做,应该做?

首先,从宏观战略上要强化产业布局,协调有关各方强化品种规划和加工能力的区划。尤其要照顾到产区与销区的区别。在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政策的出台要从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角度入手,努力做到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方利益。其次,强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创新模式的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分配为纽带。通过战略联盟对生产、加工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最后,要在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环境下,逐步形成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一个产业的兴衰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市场,只有形成一个健康、有序、具有竞争力和自我完善的市场体系,才能使整个产业在相对稳定的政策配合下做到真正的可持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产业链的利益各方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成为促进整个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制度

在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中,理事长单位是战略联盟的责任主体,承担项目组织实施的法律责任,重大事项须由战略联盟理事会审议,有关职责和管理程序遵照各有关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执行。没有法律地位,战略联盟的项目迟早会沦为多家联合申报课题,执行过程中一家独大的科研老套路里去。

赋予战略联盟法律地位:公司制、股份制、民间团体、非营利机构,任何一种都可以,只要确定了法律地位,战略联盟的行为才有法可依,才能使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对项目实施负总责,并对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负责。战略联盟内部建立责任分担机制,理事长单位据此向课题承担单位追究相应责任。

(二)促进战略联盟工作人员和管理机构的专职化

人员的专职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管理人员的专职化,在没有形成系统制度设计的初期,战略联盟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固定为好,垂直管理,利于沟通与协调。二是基层战略联盟常设机构的工作人员专职化更为必要,只有专职化才能更好了解所在战略联盟运转的实际状态、发展困境及解决途径,人员的更迭使得工作难以持续,造成了效率的损失。

(三)建立战略联盟项目管理与运作的相对独立机制

引导战略联盟承担产业规划编写与制定,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内实施战略联盟项目的单独立项、独立运行、独立管理,避免与其他类别项目冲突。同时,严格筛选与审定战略联盟资格,使得真正代表行业利益的优秀战略联盟脱颖而出,在独立运作下,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其他战略联盟持续发展做出表率作用。

建议项目管理经费上划拨战略联盟,由战略联盟掌控,按照国家科技计划要求完成项目实施。建议项目立项上,应确保战略联盟的主持管理作用。建议在战略联盟平台上获得项目的负责人不受同时承担其他部级项目的限制。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12

红枣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品,有着约4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全国已有133.3万hm2枣树,主要集中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5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全国枣树共有800余个品种,主打品种为制干与加工品种,其中名优品种上百个,尤以金丝小枣、赞皇大枣、稷山板枣、临猗梨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等著称。山西省是我国红枣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根据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全国红枣总产量为246.308 7万t,其中山西省为50.3万t,约占全国总量的20.4%,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山西省从事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企业共有200多个,其中以太原市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红枣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将生产、加工、销售连结起来,初步形成了红枣产业化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枣业经济的发展。而技术创新是指一种将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它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还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 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没有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在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只有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经济、用工业生产方式推动红枣产业化发展,才能延伸红枣产业链,全方位提高红枣产业的整体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山西省的红枣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迎难而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创高效”的目标,增强和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并且有着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①做强做大龙头,增强带动作用;②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加工品质;③加强基地建设,形成产业特色;④不断研发产品,满足消费需求;⑤扩大营销网络,打造枣业航母;⑥投资高科技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

2 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监管不足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等方面。

2.1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促进果品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等的相关资金投入、信贷扶持、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而红枣加工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基础不牢固,企业资金需求矛盾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红枣行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加之政府对红枣加工科技投入不足,社会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加工企业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企业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员少,最终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

2.2市场开发不足

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是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一直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为l0 717万美元,然而早在199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就达到过12 468万美元。

2.3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农业及其上下相关产业的调节管理是分而治之、各自独立的,红枣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分别由农业、商业和轻工业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调查中发现,涉及红枣产业的部门多而分散,每个部门只管其中的某一方面,要想了解有关红枣的全部内容,至少需要跑六七个部门,而且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清,导致有些职能相互重叠,而有些职能无人问津。显然,这种条块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是不利于红枣产业发展的。

3 加快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的建议

通过对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产业一体化发展道路,在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扩大红枣出口贸易、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建立红枣调控机制等方面狠下工夫。

3.1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的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要扩大金昌枣、骏枣1号、矮化梨枣、大果梨枣、不落酥1号等优良品种的面积,这些枣的平均单果重都在30 g以上,最大单果重达80 g,而且大小均匀,是我国目前红枣中优良的大型或特大型品种,有着很高的栽培价值。今后应合理调整干、鲜食品种的比例,逐步增大鲜食品种份额,同时注意不同成熟期的搭配。要把技术队伍培养列入议事日程,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红枣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3.2扩大红枣出口贸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枣在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胃肠恶性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并可使人精力旺盛、延年益寿。红枣加工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品种,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红枣产品的需求。为鼓励企业出口,提高红枣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建立面向企业的进出口银行或在进出口银行中专门设立企业部,切实解决企业国际经营的融资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或者通过补贴利率发放出口信贷,减少企业产品出口风险,扩大企业出口比例。检验检疫应及时向红枣加工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出口商品信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包括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且派员深入红枣加工企业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从对原料基地管理、生产环境布局、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的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保证红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性的同一标准生产、产品的同一质量指标要求成为必然趋势。

3.3加大对科技扶持的力度

在红枣产品的延伸加工方面,历史上中国北方以自然晾晒的干制品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其他主要红枣制品包括枣酱、枣粉、枣片、枣酒、枣茶、枣醋、枣泥等,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高附加值是发展方向,但技术瓶颈无法解决。比如枣粉冲剂,可以像咖啡一样速溶。已经有企业开发出了相关产品。但一直无法解决纤维素沉淀的难题。精深加工实际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至于从枣中提炼保健品、药品、胶囊等,都有产品线,但市场对此反应颇为冷淡。红枣加工企业应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科技后盾。而作为政府来讲,应加大对红枣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资金,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与科技研发机构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应通过发放技术改进补助金,给予红枣加工企业贷款,提供新技术企业保险;也可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投资等方式,为红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风险资本。同时,还应加强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包括为红枣加工企业在专利申报及使用方面提供便利。

3.4建立红枣调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发端的经营活动,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产业化不能完全置身于市场竞争中。它需要必要的政府调控,但政府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在市场发育不足和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应是因势利导地促进市场发育和帮助完善市场,并尽力为农业产业化的潜在参与者提供有关市场前景和供求潜力等方面的预测信息,以利于他们能更全面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较多的了解,从而尽早作出恰当的决策。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从总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红枣产业化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找到红枣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各环节得到互相协调,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