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标准要求合集12篇

时间:2023-05-30 08:36:25

建设标准要求

建设标准要求篇1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96-01

前言

在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的许多环节,我们都要注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才能够在整体上有所进步,提出更好的沼气工程设计方案。

1、规模化养猪场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的生猪养殖已经由传统的散养模式向规模养殖模式转变,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大量粪污和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养猪场的污水是高浓度的有机污水,不能按照常规办法进行处理。常规处理的投资额较大,处理工艺复杂,中间管理环节较多,并且运行过程中对动力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养猪场污水处理成本太高。要实现养猪场粪污的有效处理,必须改进处理工艺,降低处理费用,简化处理流程。笔者通过调研得知,养猪场粪污对农村生活环境与水源质量有很大影响,是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并且,养猪场粪污处理不及时,对人畜健康带来威胁,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养猪场粪污处理的有效性,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采用的养猪场粪污处理方式是厌氧发酵,但是因为发酵器的保温效果和密闭性较差,运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得不到保障。有些养猪场采用干稀分离的方式处理粪污,干粪直接打包售卖,废水、尿液以及雨水结果简单处理后直接向外排放。这种方式的处理效果差,并没有达到环保标准。

2、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要求

规模化养猪场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ODcr、氨氮和病原体等污染物,对水体、大气环境、农田及作物等易造成严重污染。而发展沼气工程建设是解决生猪养殖污染,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之一。

2.1 总体要求

2.1.1 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前应确定科学的建设目的

总体目标是:促进养猪粪污等有机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目的是: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建设,应以生产沼气、沼肥,兼顾畜禽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为主要目的。

2.1.2 其他要求

1)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当地总体规划,与当地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2)沼气工程的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吸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3)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应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应首先考虑养猪场改进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

4)规模养猪场污染物的特性及其技术参数,以实际测定数据为准。

5)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原料应是养猪场的污水和粪便,应有充足和稳定的来源,严禁混入其它有毒、有害污水或污泥。

2.2 工程选址和总体布置

2.2.1 工程选址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选址应符合养猪场整个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要求,并应根据以下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1)在畜禽养猪场和附近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在畜禽养猪场的标高较低处;

3)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4)满足防疫要求;

5)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供水供电条件。

2.2.2 总体布置

1)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总体布置应考虑到养猪场远期生产规模扩展的可能性,如必要,应依此作出分期建设方案。

2)总体布置应满足沼气工程工艺的要求,布置紧凑,便于施工、运行和管理。应结合地形、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3)竖向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并达到排水畅通、降低能耗、土方平衡的要求。

4)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并应满足施工、设备安装与维护、安全的要求。

3、建设标准

3.1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达到设计的建设目的

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产出能源、又产出无害化的有机肥料;既节省能源、肥料等费用,又创新的增值的经济效益;既能解决畜禽养猪场的环境卫生问题,又有效解决和减少畜禽养猪场粪污造成了对农田、大气、水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既能为资源综合利用做出贡献,又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做出贡献。

3.2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

主要是国家有关建设的法律法规,执行国家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消防安全等政策。

3.3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统筹规划

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规模畜禽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协调,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证周围有足够消纳沼渣、沼液的农田土地容量和能力;并配套建设沼渣、沼液处理、排放、消纳和利用的设施。

3.4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因地制宜、规范可靠

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管理规范。

3.5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能保证建成后,通过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正常运行,不直接排放沼气、沼渣、沼液,沼渣沼液处理利用设施应首选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农田施用或其他综合利用。少量利用不尽的沼渣沼液,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有效处理,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要求是越来越严格,而且在建设标准方面,也会有越来越高的标准,所以在今后沼气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进行设计。

建设标准要求篇2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宁夏自治区农妆厅及早动手安排部署全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各项工作。

1.调查摸底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按照部里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围绕着自治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了农产品加工调研工作,掌握了各市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特别是马铃薯储藏窖、冷藏库建设及需求等情况,为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奠定了基础。

2.制定方案

在认真学习领会农业部的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做好项目调研,广泛搜集、听取各项目实施县对实施该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宁夏自治区农牧厅与宁夏自治区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思路、实施原则,确定奖补范围、对象和标准,明确了农牧、财政部门分工负责、逐级落实的工作机制,在程序进度、部门职责分工、监督考核、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根据宁夏实际,在广泛征求县农牧部门意见的基础下,重点选择了西吉、原州区、盐池、同心等4个马铃薯主产区进行马铃薯贮藏窖建设,选择吴忠市利通区、永宁县、平罗县等3个蔬菜主产区进行果蔬贮藏库建设,选择枸杞主产地中宁县进行果蔬烘干建设。项目建设实施县因地制宜,既保证集中推进,连片建设,又根据实际有零有整,有点有面,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示范性、规范性和灵活性。

3.宣传动员

2014年6月在中宁县召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座谈会,听取了8个项目实施县、区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前期工作准备情况,同时,组织各项目实施县、区负责人在中宁县宁安镇,实地观摩中宁县枸杞烘干设施的情况,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各实施县通过集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编印了项目宣传材料,组织相关人员在乡镇人员密集的集市宣传,深入乡镇村组动员宣传、调查摸底,掌握了农民建窖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各地以精简、压缩、口语化的方式,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和授课PPT,绘制了项目本地化实施图纸,联合工程质量监理部门,对实施行农民进培训,使每个农户都能够轻松、清楚、熟练的掌握操作规程,为项目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培训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聘请了农业部专家、宁夏大学陈彦云教授对2014年各项目实施县、区乡企中心主任进行技术要点培训;各项目实施县、区还分别举办一期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班;各实施县结合“阳光工程”将技术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有的县还成立了技术服务小组,以乡为单位,以主要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及技术规程等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现场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使申请对象对建设的要求和技术要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确保了建设标准不降低、规格不走样。

5.严把质量关

为确保建设质量和标准,宁夏自治区农牧厅组织专家组成检查组,以实地查看、召开现场会及座谈会的形式对项目实施县开展了2次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相互学习、相互督查,发现问题随时随地解决,提高了建设速度,保证了建设质量。盐池、利通、中宁等县还指定专人实行责任到人负责制,每一个点从开始建设即进行全程跟踪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决杜绝返工和降低标准现象的发生。利通区采取先示范后推广的方法,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鉴于部分老百姓想改造自家旧房为贮藏库,利通区提前一步将新建的与改造的库成本进行了比较,认为新建库成本低,推荐建设新贮藏库,降低了建设成本;盐池县申请建设的农户太多,采取了村民认可的抓阉方法,避免了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平罗县、永宁县在实施中注意向果蔬主产区集中。

6.认真验收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下发项目验收通知,重点从程序、质量标准上提出要求。各项目实施县成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领导小组,由农牧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参加,严格按照《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进行初验,弥补不足,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形成书面验收报告。农牧厅农产品加工局进行终验,将终验结果及时报送财政部门,为项目实施户拨付项目补助资金。

二、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

2014年,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的实施,给宁夏相关市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以宁夏吴忠市为例,盐池县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5万亩,总产量48万吨,初加工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马铃薯贮存量可达10万吨,按照当地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每贮藏1公斤可增加效益0.5元,每年贮藏收入达500万元,并带动当地及周边老百姓1500户种植马铃薯,年增加收入1500多万元。利通区新建农产品保鲜冷藏库31座,果蔬储藏量2600多吨。根据调查统计,利通区2014年保鲜库利用率为40%左右(640吨),主要以储藏苹果为主。以9月底苹果批发价计算(平均价格为3.2元/公斤),640吨苹果价值为204万元。苹果储藏保鲜2~3个月后,预计元旦期间批发价格为6.4元/公斤,640吨苹果价值为409万元,除掉储藏成本50万元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增收200万元左右。2014年,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中宁县新建枸杞烘干房134座,并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设的枸杞烘干房全年鲜枸杞烘干达8000多吨,烘干的枸杞接近2000吨。根据调查统计,农户经过自由晾晒的混装枸杞7至9月份销售价为21元/斤,而经过烘干房烘干的枸杞销售价达到25元/斤。也就是说同样的枸杞经过烘干的比自由晾晒的枸杞每斤多卖4元,扣除烘干成本1元,农户每斤干枸杞纯获利3元,2014年烘干的枸杞按2000吨计算,农民或专业合作社从中纯获利达1200万元。

2.社会效益

一是直接减少马铃薯瓜果蔬菜的产后损失,促进均衡上市。在建成保鲜库和贮藏窖的情况下,一部分马铃薯、果蔬直接进入市场,另一部分直接存放在保鲜库和贮藏窖中,待市场价格看好的情况下,可再次销售。二是提高马铃薯、果蔬贮藏保鲜质量。保鲜库和贮藏窖的建设为农户提供了良好的贮藏渠道。建成的保鲜库和贮藏窖都具有“运输方便、贮藏量大、集中在主产区、集中销售”等优点,为果蔬主产区的农户提供了方便,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建设保鲜库和贮藏窖可以延长果蔬的保鲜时间,提高果蔬销售价格,减少贮藏的劳动强度,增强了农民种植果蔬的积极性,促进了苹果和瓜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苹果瓜菜深加工转化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经验体会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是保障

2014年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第三年,宁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农牧厅、财政厅及时下以了关于印发《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及时成立了由农牧厅分管厅长为组长、农牧厅农产品加工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在农牧厅农产品加工局,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及日常管理工作。各项目实施县市也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和县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规范流程、公开信息,是做好惠民工作的必备条件

惠民补助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全部网上运行,群众通过网络直接上网查询,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使我们的服务化成了一个个具体行为。各级领导也可以随时上网了解情况,掌握进度。

3.理清程序,把握重点环节是关键

做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要协调好四个关系:一是要解决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为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向主产区集中;坚持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建管用并举,确保发挥实效的原则必须坚持,但技术图纸应因地制宜进行本地化设计。二是明确行政管理和技术负责的关系。行政部门把握政策、把握原则,技术部门把握本地化设计和各项技术要求和标准。区级农业部门要确定省级技术依托单位,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技术咨询和县级人员培训等工作。三是明确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系。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管理和验收,是做好该项工作的保证。从项目申请表的审核到验收工作,以及两次公示,都需要部门间的共同参与和审核。四是明确区上和市县的关系。区级部门负责编制本省区补助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报农业部和财政部备案。负责对县级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验收和资金兑付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奖罚。县级部门具体负责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公示、实施、验收和资金兑付及自查自验工作。

要把握好五个环节:一是实施内容。各项目实施县、区严格按照《方案》建设,不能随意更改。二是技术内容的变更。部里的技术图纸是面向全国的,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如果有大的变更需各地聘请的技术专家同意。三是严格按照六项程序进行,不得变更或减少。四是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各实施县、区要指定专人及时将所有经过审批同意的申请者信息、申请和批准建设的设施信息,以及设施建设完成并经过验收的信息录入到补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便于实时统计、汇总和查验。这些信息非常重要,是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了解、掌握项目实施情况的主要渠道之一。五是严格做好资金兑付。经过严格验收后,按要求兑付资金。

3.因地制宜,进行本地化设计是做好工作的难点

建设标准要求篇3

和工程建设标准的关系

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环境等5大方面,其中,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材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要素,材料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的内在质量和外部的美观整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因此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使用功能和工程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经济回报。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就是对建筑材料质量做出具体的技术规定,它是衡量建材产品质量的尺度,是提高建材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因而建材产品质量标准也就成为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总而言之,从工程建设具体表现来看,适用、有效的建材产品质量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工程建设速度,节约原材料和资源,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证工程建设安全。

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标准指导工程建设,但是它的变化对材料应用产生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持续紧张以及发展节约型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全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共识。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变化,很多新型节能保温墙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之中;同时,工程建设标准的变化也对现有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工程建设中对砌体强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对水泥砂浆的和易性和粘聚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加速了新型外加剂的开发以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新型外加剂的开发既改善砂浆的和易性,提高其强度、粘聚力,又取代或部分取代石灰膏,以减少石灰膏在生产各环节对能源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是编制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依据之一。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变动和制修订都会对工程建设标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它们共同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建材产品质量标准

和工程建设标准关联体中存在的问题

1、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的分类方法不衔接。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按照产品种类的不同分为水泥、水泥制品、玻璃、玻璃纤维、陶瓷、非金属、新型建筑材料等几大类标准,各大类的标准又按照性质不同细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工程建设标准按照功能划分,即根据工程建设活动的类别、范围和特点进行分类,涉及工程项目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管理、维护、加固到拆除的全过程。两种标准体系之间分类方法的不衔接,使得按照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建设的功能需求,为建材产品应用到工程建设环节中带了诸多不便。比如,我国混凝土砌块及相关产品标准按照原材料种类不同划分为普通混凝土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砌块两个国家标准,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工程建设方关注的焦点是混凝土砌块是否具有承重功能而非其由何种原材料构成,所以按照原材料种类对混凝土砌块标准进行划分显然是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美国混凝土砌块标准的制定就比较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其砌块的产品标准就是严格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承重和非承重两种,承重砌块包括轻、重骨料、空心和实心,这种分类方法避免了重复,简化了工程应用。

2、建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甚至矛盾和冲突。

在行业标准层面,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分为建材产品标准(JC)和建筑工业标准(JG)中的建材产品标准,这两类标准的组织制定和批准分属于不同的标准管理部门。不同部门都在针对同一建材产品编制相似的产品质量标准,这些标准在检测方法、参数、使用方法、技术规范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比如,国家已有的板材标准就有多个,不同标准对板材的物理力学指标要求也不尽一致;不同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之间在有些技术内容上出现的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的现象,导致了建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这些交叉重叠的标准也因为检测方法、参数、使用方法、技术规范的不一致,增加了工程建设标准引用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难度,并且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3、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适应性较差。

作为对工程建设上游原材料的标准规范,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理应随着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而有所调整,但是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无论在技术内容上、还是在层级分类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明显的不适应。比如,节能建筑推广已成为全国南北地区的普遍要求,是国家强制执行的节能标准,工程建设的要求变化了,在制修订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时,与建筑节能( 保温、隔热) 要求相关的技术指标必然要考虑进去,除了产品的导热系数( 传热系数) 外,对材料的防潮性、防水性、抗渗性、抗冻性,甚至还要有防裂抗变形性能要求、对夏热冬暖地区墙体热阻值等都要有所体现,但是很多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并未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变化而重新进行制修订。

4、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的服务对象不同,会造成生产和应用的脱节。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服务对象是建材生产企业,工程建设标准的服务对象是具体工程。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产品标准主要依据产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指标来制定产品技术要求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工程建设标准是依据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来制定技术要求。由于不同标准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不同,造成以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的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直接采用按照建材产品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因此会造成生产和应用的脱节。

三、 建材产品标准与

工程建设标准的联动机制研究

建材产品标准制定和修订与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建材相关产品标准一旦制定或修订,都将引发工程建设标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也对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标准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条块划分的做法,造成了标准管理相对分散、重叠,部门相互掣肘的局面时有发生,这也间接造成了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很难予以改变,就必须建立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联动机制,来协调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上下游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建立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就是在标准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协调建材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标准的利益方、标准使用部门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相互协调、协同和协作的工作网络,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保障协调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转。其突出特点是多元化协作主体的联合参与及各协作资源的全面互动,目的是通过多条途径、运用多种手段缓解标准管理机构的条块分割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与建材业的三业联动,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共享。

1、 建立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的部际协调机制。

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很难予以改变,因此为了使建材产品标准的制(修)订与工程建设标准有效结合起来,可以针对关联性强的标准,在标准的管理机构之间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加强在标准立项、制定、审查、实施等方面的交流和协商,相互征求对方意见,及时沟通解决标准的相关问题。

(1)建立部际协调的组织运行机构

可以考虑在国标委、建设部、工信部等标准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能够协调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关系的中间组织(如协调处),属于非常设组织,主要针对关联性强的标准制(修)订的信息沟通、组织、协调等工作。从组织协调上缓解两者之间冲突和解决之间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的职责主要包括3部分:

一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标准是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或用户等相关协商一致的结果。协调处应定期组织利益关系方,特别是产品的应用方,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应用等情况进行协商、讨论。同时要统筹考虑,维持标准制定过程中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或用户、中立的学术专家比例的平衡。但全部反映出利益关系方的意见实为困难,因此协调处还要考虑如何听取未参加标准制定的利益关系方的意见,从而保证标准充分协商一致。

二是负责信息沟通和交流。由于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过程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透明和公正,最大限度满足标准有关各方的利益要求,因此协调处应将标准草案内容、标准制定程序、标准实施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标准利益方,同时也将督促标准利益方给予快速回复和响应,保证利益相关方对标准的制(修)订情况及标准内容充分知晓和了解。

三是负责标准实施的监督和反馈工作。标准后,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调处应针对比较重要、关联性强的标准实施跟踪,及时发现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并反馈到标准管理机构,由其组织完善和修订。

(2)建立部际协调的制度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协调处的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条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部际会议沟通制度。部际会议沟通制度采取定期联席会议的形式,国标委、建设部和工信部等相关标准管理机构各指定一名或两名代表为联席会议成员。会议每年召开两次。采取轮流召集的形式,必要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提议召开会议。会议按照“集体讨论,协商一致”的原则形成会议纪要,各成员单位根据会议纪要精神,按照职能分工组织落实。

二是建立标准制定过程的协调沟通制度。协调处根据标准的属性、标准制定机构的需求以及标准适用范围等因素,有重点地组织标准利益方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应用等情况进行协商、讨论。沟通形式可以采用会议、信函、邮件等多种形式,通过各协作主体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从而保证标准制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为了使建材产品的制(修)订与工程建设标准有效的联动起来,还必须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比如可以考虑在标准的立项阶段就建立考核指标。由于制定标准的最终目标就是应用,因此从制定标准开始就考虑其应用,包括标准的应用所实现的方法、应用所实施的措施、应用所实行的方案等。标准制定出来,相应的贯彻应用手段、方法和措施也都应研究出来,使标准制定和应用贯穿起来。所以考核内容不仅要包括标准本身的科学性,还要重点针对其是否可以应用于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建立相对性的考核指标。同时应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科学的、得以应用的标准制定机构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应用性差的标准制定机构实行通告批评等惩罚,实现对标准制定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从而保证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

2、建立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技术的协同机制。

为了实现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有效联动,标准管理机构在组织、协调各利益方关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标准制定机构(科研院所、院校)和标准制定技术的协同合作,即标准制定主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过程的各个环节协同整合,从技术层面标准上下游衔接的问题。具体来说,应重点调整企业、建材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和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的关系,通过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催促其走向技术协同合作。

(1)转变观念,开放自我,主动寻求合作。建材产品标准大多由企业提出,但是建材产品标准却要进一步应用于工程建设,通过工程建设标准的规范实现其价值和最终功能。因此,产品生产商、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必须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应用情况,而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机构也需要及时跟踪产品标准的变化情况,主动寻求合作,通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所长,把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经营能力、科研机构的信息优势和施工企业的工程化技术能力有机结合,创造性集成,一方面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工程施工方式、施工技术的变化,推动产业转型,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技术协同的运作机制可以采取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结构等多种形式,建立产品生产企业-产品标准制定机构- 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建筑企业相互合作,通过实体运作和虚拟运作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合作网络,解决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和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在空间上、组织上的分离状态,实现标准制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同整合。

建设标准要求篇4

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是对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数据、文字等进行的统一规范,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标准化指南、信息分类与编码等内容,例如行业组织机构代码、卷烟条码、地理信息图示等。通过统一标准,避免歧义性理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及信息集成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应满足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总体规划要求。

2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包括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集成标准两部分内容,规范了烟草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涉及的系统设计开发、统一集成等标准,目的是保障系统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是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的基础。

3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标准包括硬件设备标准、系统软件标准、网络通信标准和机房环境标准四部分内容,明确了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软、硬件设备采购与使用、网络建设及通信协议、机房建设等实施标准。

4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两部分内容,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定规范标准,保障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5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确保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行和获得良好效益的保障,主要包括通用管理标准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两部分内容。例如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等,将信息服务与业务流程整合,为信息服务的提供明确管理标准。

二、地市级信息化工作开展与标准建设过程

在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化重心在基础设备投入上,包括购买PC、服务器、进行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线路建设等。这个阶段,应用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但是由于需求的单一性和整体规划的欠缺,应用系统建设还比较单一和分散,没有形成统一、集成的局面。建设的应用系统功能趋向于单一化,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人员的重复手工录入问题。在该阶段中,信息化标准主要体现在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制度上,例如设备使用、网络建设、机房建设等制度规范。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推广,信息系统已不仅仅是单一业务的应用工具,已经扩展到工作过程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投资管理、内部监管等都已经涵盖其中。各项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操作要求,也分别以制度、规范等形式写入了信息化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包括设备的安全操作、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安全技术和管理的保障,进一步充实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管理要求与规范标准。

2.1地市级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

通过对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地市级烟草企业工作实际,做出分析: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要建立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基础之上,需要部级部门统筹制定,需要我们贯彻执行。在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标准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与信息设备、网络、机房建设等相关的基础设施标准中,与应用系统开发、维护等(在地市级工作中表现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应用标准中,以及信息安全标准中,而信息管理工作要求则贯穿在以上三项标准内容中。因此,形成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安全三部分内容。

2.1.1信息化基础设施

包括信息化设备、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等设施标准,内容包含相关设备选型、建设规范、使用要求、日常维护等规范标准,使信息设备采购、新建机房等工作顺利开展。

2.1.2信息化项目标准

从应用系统开发的立项要求、系统设计、实施过程、维护与变更等方面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保障应用系统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1.3信息化安全标准

从信息安全检查、访问控制、文件管理、介质管理、安全设计、机房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变更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数据备份恢复管理等方面,全面梳理涉及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制定信息化安全标准。

2.2地市级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标准化工作是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前提。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比较缺乏,已经正式颁布的信息化标准数量很少,远远无法满足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立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在地市级烟草企业的具体展现,通过不断完善标准内容,能够不断充实信息化标准建设,更全面的支撑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2.2.2有利于指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明确标准体系框架,有利于指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安全涵盖了当前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将标准体系按照这三项内容建立,使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更加明确工作所属类别,掌握工作开展标准,同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标准内容,在完善标准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几点建议

信息化标准建设重在执行,建立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重要的是标准的落实。对落实标准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信息化标准建设是追求统一的过程,既给工作开展制定了标准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开展标准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职工带来束缚,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抓好学习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切实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标准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开展标准建设成为自觉的行动,在落实中提高认识,在提高认识中增强自觉性。

2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随着实践的发展,行业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综合运用、深度挖掘等问题,因此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标准化建设只是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在贯彻落实中,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内容,并结合“两标合一”,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结合,进一步梳理优化工作流程,使标准化建设更规范,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建设标准要求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第三条对需要在全国统一的粮食工程建设通用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其范围为:

(一)《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国家标准范围;

(二)重要的粮食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第四条对于没有国家标准,而需要在粮食行业内统一的粮食工程建设专用技术要求应制定行业标准,其范围为:

(一)《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行业标准范围;

(二)粮食工程建设的一般技术要求。

第五条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粮食工程建设中保障安全生产、人身财产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必须强制执行的标准。粮食工程建设中非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第六条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一)粮食工程建设的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包括安装)、验收、维护等重要的技术标准;

(二)粮食工程建设涉及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

(三)粮食工程建设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四)粮食工程建设需要强制执行的其他标准。

第七条国家粮食局负责管理全国粮食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负责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计划、审批、、宣传贯彻和日常管理,联系国务院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待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协会成立后,在协会的基础上设立全国粮食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负责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审核工作。

第二章标准申报

第八条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实行开放式申请。申请单位应编写拟编标准的工作方案,在规定时间内连同申报文件报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审查。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主编单位相关资质证明及主要成果、第一起草人的简历和业绩;主要章节、条目内容提要;编制所需资料以及需要调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各阶段工作的进度安排;编制组成员组成及分工;所需工作经费预算;拟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及相关承诺等。国家粮食局根据申报情况,采取方案比选或招标的方式确定主编单位。

第九条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主编单位和编写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编单位

1.承担过与该标准项目相应的工程建设咨询、设计、施工或科研任务;

2.具有丰富的粮食工程建设经验,在该领域能代表本行业的技术水平,并能组织解决标准编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3.具有一定数量符合专业资质要求的编写人员;

4.具有承担部分编制费用的能力。

(二)编写人员

第一起草人一般应为主编单位人员,应当具有工程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的实际经验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其他编写人员应为从事相关专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

第十条国家粮食局对申报的标准进行审核,提出编制计划。其中,行业标准编制计划由国家粮食局批准,国家标准编制计划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主编单位根据批准的编制计划和工作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开展标准的编写工作。

第十一条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和粮食工程需要编制标准的情况,国家粮食局负责向有关部门申请标准专项经费,用于补助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或重要行业标准的编制。

第三章标准编制

第十二条标准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适应工程建设和技术的发展,满足绿色和安全储粮的要求,体现环保、节能、安全、实用等原则。

第十三条标准编制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方面的成果。同时,标准编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或测试验证。专题研究和测试验证的成果,经专家审定后,方可纳入标准。

第十四条标准的条文应严谨明确,文字精炼,其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应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内容深度,应能满足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的要求,以利于控制初步设计和项目的建设水平。

第十五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写格式按照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1996〕626号)执行。

第十六条标准编制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征求意见阶段、送审阶段、报批阶段。

第十七条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主编单位根据编制任务通知的要求,落实标准编制组成员和编制经费,制订标准的工作大纲,组织召开编制组工作会议。

第十八条征求意见阶段的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写征求意见稿及其有关文件、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应广泛征求粮食企业、设计和施工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以及监理、项目评审机构的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两个月。

第十九条送审阶段的工作包括:主编单位应对所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按有关要求编制“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并据此修改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主编单位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形成会议纪要和对主要内容的审查意见、对送审稿的评价及处理意见等。

第二十条报批阶段的工作包括:主编单位对审查会议的意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按有关要求编制“审查意见处理汇总表”,据此修改形成报批稿,以公文形式报国家粮食局审批。

第四章标准

第二十一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按有关规定报建设部审批、编号、。

第二十二条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国家粮食局审批、编号、,并报建设部备案。编号由行业标准代号(LS8×××、LS9×××)、标准顺序号及年号组成。

第二十三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出版按照建设部有关要求组织。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出版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组织,标准的出版印刷应符合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出版印刷规定》(建标〔1996〕626号)的要求。

第五章复审与修订

第二十四条标准实施五年后,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粮食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复审。粮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按有关规定报建设部复审;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国家粮食局复审。

第二十五条标准复审后应提出其继续有效或予以修订、废止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对确认继续有效的标准,当再版或汇编时,应在其封面或扉页上标准编号下方增加“××××年×月确认继续有效”字样。

第二十七条对于需要全面修订的标准,其修订工作应符合编制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对于需要局部修订的标准,按照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管理办法》(建标〔1994〕219号)执行。

第二十九条对于需要修订的标准,其修订工作由原主编单位优先承担。

第六章经费管理

第三十条标准的编制经费主要由标准编制申报单位自筹落实,国家重点对强制性标准和基础类、通用方法类、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给予一定补助,原则上国家标准补助50%,行业标准补助30%。标准补助经费的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经费管理办法》(财行〔2007〕29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一条标准编制补助经费原则上分两次拨付,在国家粮食局下达编制任务后拨付补助经费的40%,其余费用在标准完成后拨付。在国家补助资金拨付前,自筹资金应全部到位,单独建账并按承诺使用。若编制经费超出资金使用规模,由编制单位自筹解决。

第三十二条各主编单位对标准编制费用要单独记账,专款专用,标准编制完成后,按有关要求及时编制财务决算并报国家粮食局。

第七章日常管理

建设标准要求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目标,集中力量实施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我县普通中小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实现各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宜、设施完善、安全耐用,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校际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县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实施。各乡镇政府分别制定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结合城镇化建设、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及人口规模,统筹制定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确定目标,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3、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重点解决我县学校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学校生均占地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列入前3年建设的学校应是在区域范围内地处偏远、办学条件和水平相对低下、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学校。

4、立足实际,实行一校一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全面掌握本乡镇学校的规划布局,合理确定每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坚持着眼于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求;坚持启动项目与中央、省市投资方向一致;严禁不合理规划,杜绝超标准建设,现有超大规模学校要采取措施,逐步过渡到适宜办学的规模。

二、工作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我县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实现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教师配备、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五个标准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教师素质显著提升,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1、校舍建设标准化。校舍建设必须确保师生安全,在抗御重大意外灾害时,学校可作为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各类校舍用房设置齐全且使用面积达到标准,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生均学校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标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各个功能区相互分开,功能齐备;寄宿制学校要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宜的学生宿舍、餐厅;应建有公寓式教职工公寓;建有标准的运动场地;校园达到绿化、美化、净化要求。学校必须编制校园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合理布局。

2、设施设备标准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相关标准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文体器材、电教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信息技术设备、卫生保健等设备的配置应符合标准,达到实用、够用、耐用的目标。农村中小学校应建设卫星收视系统,配备卫星接收天线、卫星信号接收机、计算机等设备。集中办学的,在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后,可采用校车、租用班车等方法解决学生上学交通问题。

3、教师配置标准化。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核定学校编制,学校的机构设置符合规定,领导班子及教辅后勤人员符合编制、学历、职称以及继续教育等有关标准要求。校长符合任职条件,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普通话测试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达到有关要求。专任教师小学专科化、初中本科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全县教师、校长定期流动制度,实现教师学校均衡配置、学科均衡配置、区域均衡配置,最终为义务教育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奠定师资基础。

4、学校管理标准化。学校依法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学校的各项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有人员、有职责、有制度、有考核、有奖惩,做到规范有序、民主科学,有特色、有创新。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设计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5、教育质量标准化。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能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教师和学生评价改革,实施综合实践课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学生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均达到或控制在规定的比例。

三、实施时间与步骤

(一)时间安排

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自2009年起实施,至2015年结束,其中,2009年为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启动建设阶段;2010年至2013年为具体实施、年度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

(二)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现状开展全面调查,摸清基本情况,找准问题症结,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

2、全面规划。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各乡镇制订本乡镇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规划;在各乡镇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规划。

3、组织实施。根据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的原则,逐年实施标准化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

4、检查验收。标准化建设达到规定标准后,由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检查验收,并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考核评估。

5、表彰奖励。对检查验收达标的乡镇,县政府将进行表彰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是科学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普通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普通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图书配备及课桌凳更新工程,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县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基础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县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开展这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县今后几年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为加强对全县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教育、财政、发改、建设、规划、房产、国土、供电、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标准化学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县财政、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积极支持配合。

(三)细化指标,科学规划。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细化指标,科学制定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各乡镇要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对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校,按照学校设置与规划、建设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师资配备、公用经费七个方面逐项排查,达不到省《标准》要求的,科学制定分年度建设改造规划和实施细则,确定资金筹集方案,按年度分步组织实施。要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结合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与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两热一暖一改”等工程建设,对标准化学校建设有关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效益等进行评估和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规划过程中,配备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乡镇政府制定完成区域内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规划后,上报县政府备案。

建设标准要求篇7

1.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总体目标

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落实“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建立铁道部指导、建设单位为核心、参建单位为主体,各方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建设项目各项工作闭环管理、有序可控,把铁路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安全工程。

2.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总体要求

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统一性、文化性的要求,以建设单位为核心,以参建单位为主体,以管理制度化为基础,以严格考核为保障,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支撑,全面落实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标准化,全面形成建设单位管理标准化、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及现场配合标准化、施工单位现场施工管理标准化、监理单位监理工作标准化的建没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

2.1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

2.1.1关于三大标准

关于技术标准:铁路的技术标准由铁道部统一、全路统一执行。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铁路的技术标准。鼓励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施工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更具体和系统的高标准企业施工标准,经有关单位批准后实施。关于管理标准:铁道部制发的统一管理标准涵盖了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的各个方面。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铁路建设的管理标准,参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关于作业标准:作业标准主要包括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作业要点卡片,试验、测量作业标准,监理检查、审核工作作业标准等,由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根据实际工程内容编制。施工单位的作业指导书经监理单位审核后,汇编成册,下发所属各管理部门和下属管理单位执行。技术交底由工班长签收,技术交底内容传达到作业人,施工作业要点卡片下发到作业人,结合作业人从事的作业,以相应的作业要点 片为教材进行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应知应会。

2.1.2讲科学

铁路工程要求高精确度、高稳定性、高平顺性,广泛应用耐久性混凝土、无砟轨道、高速道岔、路基沉降控制和评估、桥梁深水基础施工、大吨位桥梁制运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和地质超前预报、四电集成施工等技术,必须尊重科学,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实施。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客运专线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研究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

2.1.3不懈怠

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应该看到,部分参建单位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消极应付;技术人力资源短缺,有的参建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施工单位自控体系不健全,监理单位人员配置难以满足监控要求;有的参建单位存在较严重的落后的工作习惯,领导人管理粗放、凭经验自以为是。使标准成为习惯是个长期的转变过程,又往往不是自觉接受和完成的过程,有的经过反复纠正又时时反弹。这些情况更要求以更大的力度,高强度、深入持久地推进标准化管理,这不仅是大两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也将为培育现代的标准化管理企业,为铁路建设做出贡献。

2.2注重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

2.2.1抓源头

一是加深对推进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全面提升铁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二是按标准化要求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2.2.2抓过程

要强化过程控制,以过程保证结果,以施工工序控制严格确保单位工程质量优良。要落实各方责任,注重闭环管理。要落实各方责任。施工单位是现场管理的主体,健全自身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配齐符合要求的质量安全保障人员是实行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施工单位有效地实行质量安全白控自检是过程控制标准化的核心,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不好,工程安全质量就没有基本的保障。监理单位要以现场监控为工作重点,按照监理工作制度重点监控原材料质量、检验批检查验收和试验室、工地的标准化建设。未经监理检查签认,施工单位不得自行进入下道工序,如有违反,按重要问题进行考核扣分,且施工单位必须有效证明上道工序合格,否则必须返工处理。凡发生经监理签认合格工程而经检查证明不合格、或未经检查而签字验收,监理单位承担工程质量责任,并按重要问题根据奖罚条例考核扣分。注重闭环管理。每一项作业、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安全质量问题和每一个违犯标准化管理问题,都必须闭环销号。公司各部门、各参建单位都要建立各类工作台账,做到有关工程事务凡事可追溯,有据可查。

2.2.3抓细节

细节是否精细处理,表征了施工管理水平。要求施工工艺精益求精,要以细节的可靠性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注重细节是“质量通病”不治甚至酿成严重安全质量隐患的重要原因。

2.2.4强化标准化管理支撑条件

工程建设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是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支撑条件。为此必须由专业队伍使用专业设备进行专门管理的施工;积极组织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争取在铁道部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全面、认真贯彻,使建设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规划的要求。

2.2.5技术创新

建设标准要求篇8

    1.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 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现代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 究”立项课题 医学教育起步时和发展早期就是引进的结果,所以我国现 代医学教育一直存在于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但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决定,我国 现代医学教育又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前沿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自身的发展也不平衡。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 求》的推出,为提高国际领域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蓝本, 也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得到国际医 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更广泛的认可提供了机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地汲取 了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的精髓,又特别地结合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现实而研究 制定的。由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身就融入了国际 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所以以这样的蓝本改革与发展我国 的现代医学教育,也必然会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

1.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新方向自从2Q世纪9Q年代中期教育部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 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 1Q多年 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给前进中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 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地域的差别、经济 结构的差别、社会成熟度的差别都使得医药卫生事业的发 展很不平衡,也使得医学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医学人才 培养的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 教育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强调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标 准的同一性势在必行。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汲取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和特点,提出了医学教育 标准范围。这个标准范围,为所有的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 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也为各级各类医 学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深入理解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方向。[4]1 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规范了我国医学教育过程 与结果相结合的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将两个有着不同侧重方面 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机结合的产物。

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注重的是医学教育 过程和条件的建设和运行,以这方面的要求来敦促医学院 校保证培养过程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追求培养结果的水平 质量标准。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则注重了医 学教育的结果标准,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对毕 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规定,以此 来促进医学院校过程的改革建设和管理。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汲取了以上两个标准的精 华,全面覆盖了培养过程的要求和培养结果的要求,更加符 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 我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也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 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准确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2.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 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过程管理中明确 提出了社会需求方参与管理的标准要求;;ME的《全球医学 教育最基本要求》在结果管理中也明确提出了依据现实职 业素质需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要求。这些都很清 楚地体现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趋势。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把过程与结果要求相结合, 也明确提出了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念。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也符合医学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基 本原则是开放性的,使医学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更好地为社 会服务。这个导向体现在结果标准中,就是医学毕业生的 素质要求;这个导向体现在过程标准中,就是医学教育要融 入社会文化环境;当然,这一导向还体现在办学要求中,那 就是专业设置、教育规模、条件建设等基本元素要符合医学 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实际的要求。 理念,不断地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2.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再一次确定了医学教育的 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正是这些年 来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树立的一种理念,在《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而且使 这一理念物化于标准要求的各个重要环节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主体理念的原 则,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 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从被动 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传授输出者转变成为学 习引导者。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人 才培养的主要过程,使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 养成为可能,使人才培养中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成为 可能,也使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过程要求和结果要求中, 都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体现在 办学要求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中。

2.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过程 和结果标准的主要要求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IME的《全球医 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分别强调了医学教育过程和结果的 标准要求之外,都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必须实现本土化才 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就是本土 化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5]《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把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精髓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 相结合;其二是把医学教育过程标准的要求与结果标准的 要求相结合;其三是把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高 标准与基本要求相结合。这样,本土化的《中国本科医学教 育标准》使得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现实, 就需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实践《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 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 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等10大领域的办学要求。

3认真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原则

    3.1确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作为学校新一轮教育 教学改革建设思想基础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我校启动了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考虑到要有效地推进本轮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学校特别确定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的基本指导文件之一就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 准》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 础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中所提出的办学标准为基础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以《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基础来推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讨会特别聘请了《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课题负责人程伯基教授详细地讲解了《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为与会者全面系统理解《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校领导在研 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认真分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 状、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与机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本轮教育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主要 目标。学院、学系和教师代表交流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 识体会。全体参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的医学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使学校的改革建设过程瞄准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 沿,为学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3.2加强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学习和宣传,使 “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 论证而形成的成果。“标准”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医学教 育的现实,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内在规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方 向。虽然“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可以说,它已经 是一个比较好的规范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如 果能够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制度,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徤康发展的进程。[在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学校特别加大了对《中国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宣传学习力度。学校把《中国本科医 学教育标准》印发各学院、学系、教研室和机关部处,明确规 定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认真学习《中国本科医学教育 标准》,通过学习弄清楚医学教育的前沿要求是什么,要把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本轮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改革实践的过程已经证明了 这一宣传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3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明确以建迎评推 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观察,存在着“改革 建设发展”和“建设效果评价”两个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可 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先建后评,以建迎评”和“先评再建,以 评促建”这两种评建结合的方式,最终都会达到推动医学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前列院校已 经瞄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中列院校应该保持自己特色 有序进行改革与以求发展,后列院校必须进行基本规范和 基本建设。[7]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 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 项要求。

我校采取“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模式,其背景是:学 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思路是清楚的, 学校建设发展的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中“民心思定民心 思进”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较强,学校具备了比较好的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起步条件。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获得优秀之后,学校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更加 深入、更加清楚。在此基础上,学校准备用3年的时间,完成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然后,以“标准”的评估 认证来检验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明 确方向。实现了这一步骤,实际上就又进入了 “以评促建” 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2005年开始,学校以《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按照“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思 路,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

3.4坚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形成了对 医学院校办学过程、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整体要求方案。 因此,要完整地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 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期望的整体效果,医学院 校改革建设过程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 设计不仅要包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医学 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建设,而且要包括医学院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所要确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建设标准要求篇9

一、五年来的回顾

标准定额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统筹对内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抓住战略机遇、突出重点领域、注重工作实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做了大量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工作。

标准定额从注重技术性到技术与政策并重的转变,为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开辟了新的途径。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在重点领域及时制定了一批涉及“四节一环保”、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和新的建设工程劳动定额。

强制性条文到全文强制标准转变,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法规体系构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借鉴国外技术法规的经验,实施了全文强制的《住宅建筑规范》,改进工程建设标准制度有了好的起步。

完善标准体系,提高了标准编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出台了城乡规划、房屋建筑、电力工程等一系列标准体系框架,标准的覆盖范围大幅提升,工业建设领域标准滞后的状况明显改善。实现了标准制订修订从分散到有目标、有重点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制的发展方向。

标准工作从服务国内到面向国际的转变,在推进标准的国际化战略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在地方标准化工作取得全面进展的同时,启动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首次帮助其他国家制定了工程建设标准,使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全面推行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实现了定额定价到市场竞争定价模式的转变。通过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政府投资工程为重点,建立了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标准定额工作,几年来,总书记、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从法规、标准、政策、科技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工作,为标准定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大力推进,为标准定额制定、实施和监管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准定额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重要进展,是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建设部向为推动标准定额工作付出不懈努力并做出积极贡献的全国标准定额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的成绩,我们的体会是,在定位上,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把标准定额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在理念上,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思路上,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定额的引导约束作用;在机制上,坚持行政管理和组织编制分离又协调的机制,更加注重部门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更加注重依靠专家的力量;在体制上,坚持改革创新,理顺政府职责和事业责任的关系,促进了标准定额工作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障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志们,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标准定额工作与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标准定额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重要标准定额的制订修订需要进一步加快,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实施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努力予以解决。

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坚持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重新审视和认识标准定额的重要性,继续加强和改进标准定额工作。

进一步从转变发展方式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水平,推进管理创新,提高质量效益,适应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宏观调控的要求。

进一步从城乡统筹发展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在推进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引导性作用,促进城乡科学规划,城镇建设集约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适应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推动性作用,建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及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适应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要求。

进一步从建设生态文明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约束性作用,制定并强制推行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定额,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进一步从构建社会和谐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保障性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社会公众权益,确保工程质量和城市运行安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进一步从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规范性作用,结合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适应扩大开放的要求。

进一步从规范市场秩序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调控性作用,强化标准定额的政府监管力度,促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适应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从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来认识标准定额工作。要立足于显著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注重发挥标准定额的技术法规性作用,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依据,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改革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总体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节约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更加重视公共安全和社会公正公平,巩固和发展五年来的成功经验,正视存在的不足,不断研究新情况,依靠法规和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积极性,不断推进标准定额工作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开创标准定额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标准定额工作的新发展。

坚持强制性标准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法规体系。通过总结全文强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的经验和做法,加快一批全文强制标准的制定,逐步形成与现行强制性条文有机结合,满足我国工程建设发展要求的技术法规体系,促进标准体制改革。

改革和改进组织制定方式,依据体系加快标准定额制订、修订步伐。以标准定额体系为指导,统筹规划,突出城乡规划、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安全运行、防灾减灾、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业建设等重点领域,完善经常性复审修订机制,继续实施标准国际化战略,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不断提高标准定额水平。

完善标准定额法规制度,探索形成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相结合体制。贯彻《标准化法》、《城乡规划法》、《节约能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健全标准化和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要在有关行政立法中充分体现技术法规和实施标准定额的要求,在技术法规制定中积极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技术法规为支撑、行政法规为保障的新体制。

强化标准定额实施监督,切实发挥标准定额的调控作用。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发挥地方标准化的作用,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坚决遏制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在改进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落实节能降耗减排要求,提高政府工程的科学决策水平,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全面推进落实城市无障碍建设标准等方面,强化标准定额的实施。

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管理社会和公共服务能力。要把企业和执业人员执行标准定额的情况记录,作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业的诚信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行政管理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建设标准要求篇10

在工程建设中推行标准化管理,是项目投资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企业安全生产、资源利用以及科学决策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实现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环节的监察依据,也是贯彻国家技术政策、规范行业秩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化系统,能够确保通信工程的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产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含量的资源利用率。因此,深入分析和解读各方面的标准内容,对于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分类方法

工程建设行业按照层次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等几个方面。根据我国的《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的要求和规定,国家标准一般是通过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编制和组织进行草拟,通过专业审批、编号然后进行发表;行业标准一般为某个行业为了规范行业内部行为,需要合作制定出一个统一的非国家标准的技术环节;地方标准主要是省、直辖市、自治区颁布的本区域内有别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企业内部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标准,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发展。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企业标准,应呈现出专业性和针对性逐步加强的趋势[1]。

二、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化特点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实施管理办法,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制定统一的国家技术管理标准。在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建造、检测、验收等过程中,要构建出完善的质量通用标准;针对安全、卫生等方面专业技术要求标准;针对施工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术语、专业代号等技术要求标准;针对加强工程建设环节的通用性技术要求标准等内容。

在通信工程建设的行业规范中,要求在未制定国家标准的领域,应该制定出完善的行业标准。通信工程建设企业作为通信工程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部门,在通信工程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质量以及专业领域方面,必须符合通信行业的普遍标准,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要求通信行业在以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指定为完善的企业标准:

一是在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是有需要规范企业在内部生产和建设环节时,需要构建出完善的技术要求;二是企业内部的规定相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三是企业拥有独特的系统或者网络,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技术性要求;四是企业对其他行业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2]。

三、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的执行和应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推行,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了国家标准的执行中,通过在这些领域工作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完善了质量事故发生或纠纷过程中的责任落实情况。

(一)重视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按照属性的分类方法,通信工程建设的标准可以归类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是指,企业自愿选择标准的采用,而强制性标准则是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的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可以划分为全文强制性标准和部分强制性标准。由于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进行严格执行,因此对于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进行相应的法律处罚或行政处罚。对于引发重大事故或损失的情况,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重视程度。根据我国在标准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涉及到安全、环保等重要领域的标准,国家应该制定出完善的强制性标准。在通信行业的工程建设环节,行业的强制性文件包括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安全防灾等多方面技术要求[3]。

(二)重视对通信工程行业的条文内容的严格程度

在标准化的规范过程中,通过构建“本规范用词说明”来对每项标准规范进行完善,为了对于条文的执行强度区别对待,要求对不同严格程度的条文进行分类和用词说明。通过对规定说明用词的判断,为具体条文的严格程度和执行力度,制定出一个较为去安全的衡量标准。

同时,针对通信行业的特殊性,组成标准文件的各个部分的作用略有差异。例如,标准的附录环节是对标准正文的技术环节进行补充和说明,是整个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录的内容具有同等的标准化意义。标准的条文主要是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于标准只有注意事项、条款目的等内容的说明功能,不对标准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引申。因此,条文仅作为使用者对标准化操作的参考,不具备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应。

(三)重视对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化跟踪的时效性

随着我国通信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整个通信行业不断制定出新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随着经过检验和实践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整个通信工程的建设标准化环节,也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的标准化过程中,如果未能构建出完善、及时的标准化文件,轻则导致企业因为技术落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则导致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导致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作通信工程建设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必须要及时完成对行业标准的跟踪和修订,对作废的工业技术进行废除和升级,确保标准的时效性,推动企业的科学高效发展。

四、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化内容

根据专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目前通信工程行业执行的标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通信工程建设环节主要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

在通信工程的建设中,国家标准的比重约为16%,行业标准约为60%,其他领域标准约为2%,企业内部标准约为22%。

(二)通信工程建设环节的标准以推荐性标准和附加条款为主

根据目前的通信工程建设遵循的标准分析,推荐性标准约占到总数的60%,强制性条款占到总数的35%左右,强制性标准仅占约5%的比重。

(三)对于通信工程的建设标准能够进行及时的补充和修订

在整个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中,超过90%的标准是在2005年编制或者修订的,同时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其更新频率将更为频繁[4]。

结束语

充分掌握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发展现状,对于提升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执行力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求相关企业做好及时的技术跟踪和修订工作,积极总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同时,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出企业内容标准,通过更为严格的内部标准,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通信行业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戎国庆,张辉,曾俊钰等.通信运营商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6):27-30.

建设标准要求篇11

一、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1]。

1.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指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计量单位、符号、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2]。在某一专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标准的基础标准例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 2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一般是指为标准化对象制订的共性标准,具有广泛性,涵概率比较高,适用的方面比较广,也可以作为专门使用的标准与依据,比如具体的卫生与环保要求、施工要求管理技术等,通用标准主要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 3专用标准

专用标准指的是针对标准化对象的通用标准的补充与延伸的专项标准,覆盖面较小。比如适用于工程的规划、施工等步骤的质量验收要求与方法,关于卫生、环保的要求与规定也属于专用标准的范畴。

二、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分析

2.1要做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协调

建立健全的建筑给排水体系是建筑设计工程的基础,在室内给排水环节,需要遵循我国建筑室内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完全落实好建筑给排水设计步骤与应用程序。近年来,我国经过一系列的建筑给排水项目的实践,吸取了丰富的经验,矫正了相关的错误,并紧跟国际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的优秀的案例与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给排水的具体设计。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一直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科学化的体系构建。我国的建筑由于需求量巨大,对于排水资源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工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践人员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建立完备而合理的排水设计体系,加快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完善。

2.2规范设计标准,保证居民生活

随着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与进步,对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当前发展的趋势。对于高层建筑需要考虑防火设计,避免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我们应规范设计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对于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协调与兼顾。这就要求相关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遵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健全高层建筑的管道体系,同时要将防火设计作为设计的重点来抓,保证室内良好的排水性,可以利用防火套管等措施进行防火,保证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常见的民用住宅建筑的建设中要将生活给排水设计作为重点,我国建筑的排水设备地漏装置不合理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设计中应把握用户需求,按照设计规范标准对地漏装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尤其是阳台、卫生间等地方的地漏设计。

在建筑空间设计地漏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环节,以防有害气体的产生,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很多建筑设计都忽视了地漏设计,尤其是装修过多次的建筑,容易造成地漏数量的减少[3],一旦缺少地漏装置的支持,就会水分渗入地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与影响。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按照设计的规范标准进行管线的布置,先根据实际情况排水管线位置的确定,利用设计标准体系进行规范,保证管线处于适当的间距。同时要注意普通塑料排水管道的使用,防止因其管壁太薄而发出共振噪音,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建筑给排水应用方案的更新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要遵循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保护用户自身的利益,为用户提供便利与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协调。

对于高层建筑要合理的进行消防系统的设计,按照排水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与施工,工作,使用合适型号的排水管,有效的对火灾情进行控制。对于塑料排水管要进行管径的控制,还要根据实际需求设立消防水泵,保证居民建筑物内部的消防水栓的安全设计与施工,有效的对火灾蔓延进行防治,提现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对地漏设计进行优化,按照我国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进行实施与设计,控制地漏水封的深度,与防涸功能的相适应,摒弃传统的

地漏设计的应用。在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对于特殊地段应采用特殊的地漏设置

比如在淋浴间工作中,可以采用DN75型号地漏,将地漏与存水弯配合使用,不提升了美观性,还对水封深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给水管设计中需要采用正规化的土建支模,为了防止建筑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渗漏,土建施工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预埋套管的方式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排水管道在材料选择上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选用特殊的隔音材料,管道在施工中也可以加入减压阀门,从而更好的防止了共振噪声的产生,为人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物设计中还应结合节能性分析,近年来,太阳能环保系统的设置为建筑设计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性,节水型器具的广泛普及与运用,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并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经济开支。建筑设计人员应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标准进行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四、结束语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设计标准,同时要考虑节能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控制有利于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健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体系,落实好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作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协调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以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建设标准要求篇12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18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88

1 标准化管理的理念

标准化管理是集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效的控制方法为一体的先进管理手段,是照章办事、规范程序、提高质量、增强效能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深化标准工艺应用,实现对工程建设水平的全过程管理。

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以设计为龙头,依托标准化人员组织和标准化配置,以标准设备材料、标准工艺、标准措施和标准行为为基本管理手段,在保障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工程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强化业主项目部管控为重点,标准化建设创优争先,精益化管理创精品工程,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同业对标指标。

2 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变电站工程土建标准化典型经验适用于连云港地区所有在建和待建变电站工程。考虑到地址条件和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典型经验中局部内容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对不涉及客观因素影响项目均可参照本典型经验执行。

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以工程创国网优质工程为基础,以标准工艺应用为重点,实现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设计标准化、开工标准化、措施标准化、工艺标准化、行为标准化”,确保土建工程安全生产和质量受控,实现对变站土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最终促使整个系统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全面提升,实现工程零事故、零缺陷移交,确保基建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综合等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3 设计标准化

设计标准化就是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国网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典型规范并进行合理优化,贯彻“两型一化”智能变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积极应用新技术、标准工艺,按国网深度要求进行初步、施工图设计。设计标准化管理目标包括:以创国网优质工程为目标、标准工艺应用为重点,实现地区基建工程标准化建设,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和质量受控。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满足国网公司通用设计有关规定;设备主要参数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要求;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率100%。落实基建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根据地区输变电工程建设特点,全面落实省市公司相关会议精神,确保设计院出去的图纸设计标准统一。

设计单位及时对前期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通过专项技术攻关,对设计问题逐一解决,实现设计方法的统一。同时设计单位结合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特性,及时对设计方法进行变更和调整,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新的设计方法及工程施工要点和难点,设计作必要的说明,确保工艺施工准确性。除此之外,设计单位根据常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做出必要的说明。

为了进一步巩固设计的“龙头地位”,加强设计对工程质量的引导作用,变电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设计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实现设计方法的统一、优化和完善三项目标。

4 开工标准化

开工标准化是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关键环节,其成效直接体现了标准化在工程前期建设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变电站建设初期,应高度重视变电站开工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

4.1 现场临建设施布置标准化

业主、监理、施工项目部办公室独立设置,布置合理,设置在站区围墙外,并与施工区、生活区分开隔离。各办公区挂设组织结构,工程进度、责任牌、安全网络图等标识牌。适宜位置设置宣传栏、标语等宣传类设施。

生活区设置农民工学校兼道德讲堂,为作业人员做好岗前培训。员工食堂设施配备齐全,做到干净整洁,符合卫生防疫及环保要求。

材料加工区材料、设备、工具按定制区域堆放整齐,并设置材料、工具标识牌。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牌悬挂应醒目、规范。

4.2 施工区布置标准化

施工区实行封闭管理,采用安全围栏进行围护、隔离、封闭,有条件的先期修筑围墙。施工现场设置施工风险管控动态公示牌。孔洞及沟道上应安装临时盖板,盖板采用厚木板、多层板或其他强度满足要求的材料(盖板强度10kPa)制作,并涂以黑黄相间的警告标志和禁止挪用标识;遇车辆通道处的盖板应采用花纹钢板适当加厚,以增加强度。孔洞及沟道临时盖板下方适当位置(不少于4处)设置限位块,以防止盖板移动。

4.3 临时用电设置标准化

施工电源箱正面布置“当心触电”的安全警示标识,张贴安全用电责任牌,载明配电箱编号、名称、用途,维修电工姓名、联系电话。漏电保安器应定期试验,检查表张贴在电源箱门内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及开关箱装设总分断开关。开关箱与分配电箱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m。每台用电设备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制,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符合GB 6829-2008的要求。

4.4 开工档案资料标准化

在第一次施工图交底时,同时进行档案资料交底。规范档案收集、编制过程中对纸张、书写、用表格式等方面的要求及预立卷时各参建单位的分类号,加强工程数码照片的采集。数码照片按文件要求每周进行整理,并由监理审核,在每次的工地例会时提交业主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例会纪要中。基建管控录入及时,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

5 工艺标准化

“工艺标准化”是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决定工程实体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关键环节。“标准工艺”的应用得分率和成品实施效果决定了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水平,因此变电站标准化建设过程应高度重视并不断深化对现有“标准工艺”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标准工艺”的应用延伸,力争实现工程每道施工工序标准化管理。

在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分别召开“标准工艺”应用策划会,明确了“标准工艺”应用要求和应用清单。策划的标准工艺清单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标准工艺”设计,源头落实“标准工艺”要求。实施首件样板引路,提升施工工艺水平。

6 土建工程重点分项标准工艺项目的应用

6.1 内墙贴瓷砖墙面

(1)施工前对墙砖地砖进行先预排,不出现小于整砖的1/2;(2)墙面砖与地面砖砖缝应对缝,吊顶边条宜正好压墙砖平缝,显示墙面整砖为好;(3)有防水要求的墙面,在≤1.8m高度范围内涂刷防水材料。

6.2 外墙贴砖墙面

(1)对基层混凝土进行清理,太光滑的墙面进行凿毛;(2)分层进行打底,排砖保证砖缝均匀。分格条在使用前用水充分浸泡,以防胀缩变形。

6.3 清水砖墙、压顶、变形缝

(1)围墙压顶按设计图纸定制成品塑模。混凝土不添加粉煤灰,采用高标号C40混凝土增加成型效果;(2)在定型塑模上钉铝合金滴水线条。压顶与砖墙交界空8mm凹槽,用耐候胶打胶处理;(3)围墙压顶底部两侧距边缘20处做滴水槽,尺寸为20*10;(4)变形缝设置在墙垛间,缝宽25mm,间距不大于15m,间隔3~4跨,在地质条件变化处、转角处第二跨必须设置。

6.4 内墙涂料墙面

(1)涂料采用环保乳胶漆;(2)基层为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粉煤灰砌块时,应用采用机械喷涂M15水泥砂浆(内掺适量胶粘剂)或界面砂浆进行墙面毛化处理,并进行洒水养护;(3)根据基层表面的平整度确定刮腻子的遍数,尤其要注意梁板柱接头部位及墙顶面、门窗口等阴角部位的施工质量;(4)涂料施工时涂刷或滚涂一般三遍完成,喷涂不限遍数。

6.5 外墙贴砖墙面

(1)用经纬仪在四大角(建筑物边角)、门窗口边打垂直线;高层建筑可使用线坠、崩铁丝吊垂直,根据面砖尺寸分层设点、做标识;(2)打底时要分层进行,终凝后浇水养护;(3)外墙面砖的缝隙均匀一致,缝宽6~10mm,阳角套割吻合。外墙面砖需设伸缩缝。

6.6 卷材防水

(1)卷材长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短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采用两层以上防水时,严禁垂直粘贴;(2)水落口周围500mm范围内,天沟、檐沟的拐角处,泛水与屋面连接的阴角处均应设附加卷材;(3)铺贴搭接宽度≥100mm。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流水方向搭接;垂直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年最大频率风向搭接。搭接缝应错开,不得留在天沟或檐沟底部。

6.7 刚性防水

(1)防水材料可采用SF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厚20mm+30mm;(2)刚性防水砂浆应养护不少于7天;(3)刚性防水屋面应设分隔缝(注:与女儿墙交接处必须设缝),缝纵横间距≤6m,缝宽为20mm,并嵌填硅酮耐候胶。

6.8 郊区型道路

(1)模板固定模板端头加焊18mm钢筋,使槽钢与槽钢的接头平整,然后用木楔塞紧连接。模板外侧浇筑混凝土墩以固定侧模,混凝土墩间距不宜大于1.2m;(2)路面开始凝结即进行分遍模压面层。按要求设置路面胀缝、缩缝设置,路面应在转弯半径结束第一道缝处设置胀缝,间距宜不大于15m。路面缩缝间距为4~6m。相邻路面胀、缩缝宜设置同一位置,缝宽20mm;(3)胀缝填挤塑板,待清理干净后施打硅酮耐候胶。二次路面浇筑时,胀缝应与基层保持一致。

7 结语

通过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模式,对工程的设计、开工、工艺、措施和行为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对上述标准化成果的量化应用,最终实现变电站土建工程统一的建设模式,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强制性条文要求,全面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参考文献

[1] 陈国斌.浅谈变电站土建设计及施工[J].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201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