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机遇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1:53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篇1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

产业发展机遇篇2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篇3

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产后加工和储存及市场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三个基本环节,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发育和开拓的过程,贵州虽然山多耕地少,但却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耕地资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交通、资金等因素导致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至今,贵州省通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手段陆续形成一系列初具规模并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基地,但市场发育滞后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进程和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根据2号文件的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国家在我省的铁路、公路、水利物流等项目的建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加快建设贵州与周边地区物流大通道,规划建设贵阳区域性物流中心,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等物流节点城市,研究建设黄桶幺铺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并明确提出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农村物流企业发展,对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给予补助。对于国家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市场机遇,我们应该在原有的辣椒等专业市场基础上,在建设物流园区规划中按各市、州的农业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贵州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的资源优势,在都匀毛尖、老干妈等著名品牌基础上,争取推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在省内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同时,大力培育和建立农产品中介机构,发展民间行业流通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把贵州农产品市场做大做强,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

二、资金投入方面的机遇

由于贵州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之一。2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贵州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随着国家对贵州农业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金融政策的倾斜,将会吸引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家来贵州投资发展,这对正在受资金投入不足所困扰的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无疑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想在新的发展机遇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资金投入渠道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长远持久的战略思维,在现有条件下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把握2号件文件对贵州发展在资金、金融方面特殊政策,并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花大力气准备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可持续开发又能吸引更多内外资金投入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争取国家财政、国内外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汇集各方资金,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还可以按照文件中提出的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的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产业发展机遇篇4

强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要正视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与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仍有差距的现实,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以“文化惠民”工程为工作中心,努力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

一是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研究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全面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整合全市力量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创造和谐优良的文化氛围。

产业发展机遇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2-0057-05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沿海开发的核心是推动沿海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总是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要实现沿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并充分利用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现实条件有有利与不利之分。有利条件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优势,当然也包括新近出现的往往稍纵即逝的机遇;而现存的劣势、挑战与制约因素则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不利条件。

一、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所谓优势,通常是指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如果用市场经济观点论优势,则集中表现为竞争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与对方相比较而存在于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压力较大。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沿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产业发展而言,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江苏沿海地区多种资源同时富集,加快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江苏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总人口不到全省的1/3,其海域和陆地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沿海地区人均耕地1.18亩,是苏南地区的2.8倍。尤其是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沿海的滩涂面积1031万亩,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以上,而且大部分滩涂为淤长型,每年以2万多亩成陆速度向大海淤长,使滩涂面积不断增加。沿海还有近百万亩的低效盐田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后备资源,既可以解决江苏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难题,又能为发展临海产业提供依托。

二是海洋能源丰富。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还有一块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面积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二位,有着广泛的勘探开发前景。同时,风能资源尤其是浅海风能资源丰富。近千公里长的海岸线大多位于风能丰富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3~20米/秒风速的年累积时数大于5000小时,可以安装上亿千瓦的风电。目前,如东、东台各20万千瓦风电项目已陆续投产,另有7个风电场获批或在建,沿海风电场走廊即将形成。加上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投产运营,沿海清洁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可为沿海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能源保障。

三是滩涂物产资源丰富。江苏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海洋资源富集区域之一。海洋尤其是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据统计,海岸带有木本植物230种,有中草药、芦苇、牧草等经济植物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14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30种。潮间带动物198种,其中文蛤等5种经济贝类总生物量达15万吨。同时还有丰富的盐业、矿产等资源,老海堤两侧分布着灌东、灌西、射阳、海安等盐场。连云港境内的非金属矿产水晶数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硅资源储量达到3亿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江苏沿海滩涂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一派原始生态风光,是太平洋西岸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自然景观独特,品位较高,拥有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和麋鹿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它们与绵延数百里的沿海防护林一起,形成了具有沿海特色的生态走廊,是极佳的生态旅游资源。沿海三市集名山(花果山、狼山)、名海(黄海)、名岛(东西连岛、开山岛、开沙岛)等于一体,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或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30多个风景区、200多个风景点,其中孕育有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花果山、浪漫神奇的江苏面积最大、沙质最好的连岛海滨浴场,有狼山、云台山、孔望山、濠河、喷珠滴翠的渔湾等6个国家4A级风景区。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和风景区为发展沿海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岸线和港口资源丰富。港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产业成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岸线是建设港口的特殊资源。江苏大陆海岸线长达954公里,沿线除建有40多个中小渔港外,从北向南分布着连云港港、燕尾港、陈家港、射阳港、大丰港、洋口港、吕四港等重要商港,还有江海交汇的南通港。其中连云港港是中国十大海港之一,是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是国家主枢纽港,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30万标箱,现有万吨以上的泊位29个,并建成了江苏第一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此外,大丰港、滨海港、洋口港等均具备建设lO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的条件。宝贵的岸线和港口资源为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先决基础条件。

2 日益凸现的区位优势

对江苏沿海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全球、全国两个层面来分析。

用全球眼光看,沿海作为陆地与海洋交合的地理区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有利的精华地带。纵观人类文明史,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是从沿海国家开始的;放眼当今世界,沿海地区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区域。由于沿海交通便捷,运价低廉,发展沿海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内陆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逐步向沿海聚集。当今全球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带,全世界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位居前列的国家(地区),几乎都是沿海国家(地区)。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第45届联合国大会敦促世界各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把沿海产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从而使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放大。

从全国范围看,江苏沿海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陇海 兰新地区的重要出海门户,并与发展势头强劲的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

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很显然,这一地区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3 正在形成的产业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已培育出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现代高效农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沿海三市普遍实现“以工兴市”战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42.2%,纺织、机械、汽车、化工等已成为其主导产业,以风力发电、核电和太阳能供热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和现代医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建筑业较为发达,在国内外建筑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较大。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在海洋食品、海洋医学、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领域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4 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由于自然、历史、基础设施和产业定位等多方面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的“洼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经济密度看,江苏沿海地区2006年每平方公里的GDP分别仅为广东沿海地区的1/6,山东的1/5,浙江的1/4。从江苏全省看,沿海地区面积占全省的27.7%,人口占22.9%,但2006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2.7%,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8%,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9.4%,实际利用外资仅占17.4%。这一现状表明,江苏沿海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应当看到,差距就是潜力,压力也是动力,具有明显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江苏沿海地区存在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经济。一般认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发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供后发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使其少走弯路,减少发展成本;二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直接引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本国、本地的技术水平;三是可以大量引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闲置资本,以弥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不足,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就是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不仅表现在可以借鉴经验教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等方面,还有其独特之处:江苏沿海大部分地区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拥有亚洲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减缓风暴潮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功能,沿海潮流通畅,风速大,水气环境的扩散和自净能力较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环境容量短期内相对较大,这为发展沿海工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同时,投资环境也日益改善。区内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低廉,土地价格也较低,对区内外的投资者均有较强的吸引力。只要充分发挥和放大上述后发优势,就能推动江苏沿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沿海这块经济“洼地”迅速崛起。

二、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尚未具备,机遇尚未出现。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江苏沿海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沿海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从目前看,主要出现了五个方面的机遇:

1 国内外良好的宏观环境提供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曾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科学判断是建立在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同经济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国内外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样给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经济呈平稳增长态势,亚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和区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的态势明显,沿海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青睐江苏沿海地区,上海和南方资本加速北上,将直接推动本区产业加快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重化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能源和原材料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的趋势日益明显。江苏沿海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条件,为国内能源资源的区际调动和国外资源的进口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资源进口、储备、加工基地。就近期而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为江苏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长三角和连云港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带来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中国的长三角是一片神奇的区域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的财政收入均占到全国的1/4左右。国家对长三角的发展极为重视,专门制订了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长三角发展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而且规划明确把江苏沿海列为长三角北部沿海经济带,这显然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地处江苏沿海北部的连云港的建设和发展已引起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亲临连云港,着眼全国大局,把连云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连云港的发展不仅要同苏北的发展、江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且要放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地位来对待。”“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为落实温总理的指示,2007年3月初,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无疑为连

云港进而给整个江苏沿海实现低谷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 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的机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跨上新的台阶,江苏沿海港口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依托其运输的货物生成量将不断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这就为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业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十五”后期,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近几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强力推进,大大促进了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强劲发展将会对江苏沿海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定位和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整体开发开放优势得到强化,也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 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提供的机遇

江苏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梯次推进特征,“九五”期间的发展重心在沿沪宁线,“十五”的发展重心在沿江,“十一五”的发展重心已转向沿海。“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已被列入江苏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十五”期间实施的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三沿”生产力布局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已被扩充为“四沿”产业布局战略。为了更好地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4月专门召开了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对全面启动和科学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作了具体部署。2007年8月,省政府又以正式文件形式印发了《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加大了对沿海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对沿海开发的高度重视,江苏发展重心的转移,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重大机遇。

5 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向沿海,使江苏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即将开通,沿海、宁盐、连徐、盐徐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域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全面完成,新长、宁启铁路开通运营,东陇海线电气化改造顺利实施,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机场初具规模,连云港、洋口、吕四等深水大港开发进程加快,盐城大丰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苏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以核电、风电为代表的一些重大能源项目纷纷落户沿海,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长期制约江苏沿海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存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1 经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其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而且利益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倾斜,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更加失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优质要素难以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2 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沿海产业发展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导致石油、煤炭、铁矿石、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价格大幅上升,国际市场的每桶石油价格已逼近100美元,劳动力价格也持续上升,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必须付出比以往更高的代价。

3 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内生型发展不足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06年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5%,比江苏全省的比重51.3%低8.8个百分点;而连云港和盐城工业的比重仅为35.7%和39.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2.9%还低7.2和3.8个百分点。该地区现阶段的工业化都是以政府为引导的外生型产业,内生型产业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优势产业少,知名品牌欠缺。沿海三市的城镇化水平也低于江苏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且偏离沿海,对沿海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4 区内保护区密集,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等各级各类保护区二十多个,覆盖面积达400多万亩。这些保护区的大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往往只能发展旅游业。占地较多、分布密集的各类保护区大大缩小了沿海产业布局的空间。

5 海岸类型特殊,加大了港口开发的难度

江苏沿海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北支河口,标准岸线长954公里。其中,从绣针口至兴庄河口为沙质海岸,长30公里;连云港西墅至烧香河北口为基石海岸,长40公里;其余均为粉沙淤泥质海岸,长884公里。在淤泥质海岸中,除连云港大板跳至射阳河口、海门东灶港至启东高枝港两岸段(218公里)处于侵蚀状态,侵蚀烈岸段已有块石护岸工程外,占3/4的其他岸段(666公里)属于淤长型岸段。在淤长型岸段通常难以建港,即使能建港口,也须增加较多的建设成本。

产业发展机遇篇6

[DOI]10.13939/ki.zgsc.2015.25.150

1 影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影视文化产业是指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性逐渐增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由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如:影视文化品牌建设不强,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影视文化产品发展出现低俗化等,而且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牢牢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2.1 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这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如:我国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的开发研究,将会使影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逐渐增强,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提高了影视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新速度也更加快,能及时满足人们的影视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受到环境、气候、场地等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数字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限制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降低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这使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性,促进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 国际市场开拓,沟通交流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也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时代中,影视文化产业也趋于全球化,开始超出国界,面向国际市场。传统的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市场范围比较狭窄,而加入WTO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开始对外发展,开拓更大、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在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外影视文化产品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取长补短,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所以加入WTO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2.3 国家扶持力度日渐增大

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2011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强调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措施支持电影产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逐渐增大,可见国家致力于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它的扶持力度也日渐增大,并逐渐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它的稳步发展,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很好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3.1 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而且也是体现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可见文化品牌对一个文化产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是文化产业的精神与灵魂,影视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显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影视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但许多影视文化产业在影视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过分地看中“量”的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供,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重要建设,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世界影视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往往十分重视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强。这使得在与国际影视产品竞争中,我国的产品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2 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缺乏产业化经营观念,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影视企业呈现出分散、弱小的特征,导致多数影视企业只能依靠控制作品的制作成本,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小额的投资难以生产出吸引人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无人问津,使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当今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世界中,这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而且伴随着国际影视文化产品的“走进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也将难以竞争得过它们,从而发展空间大大受到了限制,市场份额将大大减少,这将会阻碍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3.3 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都推动了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创意化。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以致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扭曲,他们为了获利,不惜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一些不良的影视作品,这不仅会导致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低俗化、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品牌保护法,切实保护影视文化品牌,严厉打击各种盗版等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影视制作人要逐渐转变创作观念,不能简单地过分看中“量”的提供,要重视“质”的创作,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影视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影视文化品牌。

4.2 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园的措施,推动同类影视文化产业走向集聚,在产业园中,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加强同类影视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延长影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4.3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产业发展机遇篇7

针对多数盟市广播产业目前存在的整体实力不强,在传媒市场中份额不大;创新能力薄弱,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广告结构不合理以及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等问题,做大广播产业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求得突破。

一. 整合经营资源,调整广告结构。广告经营收入目前仍是盟市广播创收的主要来源,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要继续通过高质量的节目吸引广告客户增加广告投放。同时,要对广告经营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施经营创新、广告创新。要充分开发利用频率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对广告经营实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要积极培育品牌广告,努力打造“绿色广告”,改变健康医疗广告占比大、广播广告与广播媒体不和谐状态。

产业发展机遇篇8

由于我国长时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对于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利用人口老龄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成为了目前我国经济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

一、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1.养老观念落后现在我国老年人思想比较传统,崇尚“多子多福”,希望由儿女照顾自己的晚年,喜欢儿孙满堂的热闹场景,然而,由于子女的工作繁忙,当父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就不得不把他们送入养老机构,这时老人就有一种“被遗弃、被嫌弃”的感觉。因此,现在的老年人大多不愿意儿女将自己送入养老院。2.养老机构供不应求虽然我国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被送进养老院,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的不断淡化,我国将会有大量的老年人进入养老院,从目前来看,养老机构的数量还相对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养老需求。3.居家养老发展不完善首先周边医疗卫生设施不齐全,政府对于建设周边设施投入的资金还相对匮乏;其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范围很小,只针对一些贫困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而且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更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4.缺少养老专业人才要想提高养老水平,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就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来看,专业性的人才数量还相当匮乏,国家对于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而养老服务的个性化很强,需要的方面也很多,非专业服务人员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再者,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人员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耐心,对于老人的照顾能更细心,让老人感觉到温暖。

二、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1.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向老年人传播新思想,帮助他们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老观念,增强他们对正在发展的新型社会养老机制的认同感,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养老产业,并认识到养老产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切身体验到养老产业带给他们的实惠,安享晚年。2.大力支持民营养老企业的发展政府主动出资实现基础设施相对全面的建设,并进行多方面的资金引导,使社会资金最大程度地流向社区,从而加大对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建设。对于集体和个人创办的养老机构,政府要适当给予优惠,比如对土地租赁和购买采取降价的措施,对于经费不足的,政府要积极支持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切实的问题。3.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广告广泛向人们宣传社会互助、舍己为人的精神,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服务社会。主动开展养老志愿者活动,将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纳入养老服务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加强对志愿者的规范管理,让他们走向社区和个人家对老年人进行较专业的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周边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倡导医疗卫生人员上门服务,实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看上病。4.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这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对于知识方面的教育,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对服务人员要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多门学科,促进他们广泛学习,对于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可以专门向该方面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是对服务知识的学习,养老机构要定期组织服务人员学习服务知识,从而使他们在为老年人服务时能够按照服务知识的要求进行。对于技能方面的教育主要就是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总结,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环保升级和投资升级,下面针对这四个升级给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行讨论。1.产业升级虽然近几年养老在我国有所发展,但其所占据的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小,服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明显不高。而纵观全球的经济结构,养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领者,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急需要将养老产业发展壮大。随着产业的升级,我国目前在养生保健等领域发展较快,对于健康养老产业而言,养生保健时期发展的关键部分,如果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将会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进而实现有效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升级为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提供坚强的后续力量。2.消费升级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前提下,人们的消费主要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由于人们将消费更多地转向社会养老产业,使得健康养老产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再就是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从而使消费更偏向于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健康养老产业逐渐走向多样化。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非常快,这将为健康养老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此基础上,个性化的消费模式促进了养老机构将健康、娱乐、休闲等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精神需求,同时还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解决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3.环保升级当今社会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目标,而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利用环保升级促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生态休闲和健康养老相结合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健康养老模式,其对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更是深远而有效的。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城市将本地原有的好资源好环境利用起来,将其建设成环境优美的集旅游与养老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和环境得到发展。另外,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老年人到养老机构养老,为健康养老产业扩大了市场,在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4.投资升级在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并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投资较为青睐的方面,投资升级为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国际投资下,实现了全球性的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和科技等领域能够相互借鉴,在资金方面的不足也能得到有效缓解,另外,这对于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国不仅要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还要使我国的优秀经验“走出去”积极地将养老产业推向国际,在竞争与合作中使之发展。

四、结束语

从文中的叙述不难发现,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得还不是很完善,需要在很多方面给予补充和修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很多方面都为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提供了新机遇,国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要将其推向国际,不断接受挑战,不断发展完善,以提高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增加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中梁,柴捷.经济新常态下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以五大连池市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6):78-79.

[2]鄢圣文.新常态下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64):38-42.

[3]姜琛凯.新常态下智慧养老生态链的构建——基于供需视角的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6,28(6):104-113.

产业发展机遇篇9

解振华指出,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8000万辆,主要工程机械保有量300多万台,如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配件市场的5%,就可以实现400亿元以上的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四个突出特点:首次明确提出资源产出率目标;强调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提出生产消费等领域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升级,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

产业发展机遇篇10

何谓“手机动漫”

所谓“手机动漫”,就是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下载、播放、转发等功能的一种服务。手机动漫业务涵盖的种类有以下几种:Flash、闪客杂志、Flash音乐和游戏产品、Flash手机动画短片、FlasMTV、小品、相声等,还包括基于其他技术的手机动画以及手机动漫广告、动漫彩信、动漫屏保和其他漫画图片。

手机动漫在国内的发展

2003年7月,日本电信商通过北京空中丝路移动技术公司将手机动漫带到了中国市场。同年11月,中国移动手机动漫业务在“2003中国国际通讯设备展”上正式露面,手机动漫市场正式启动。2004年9月30日,中国移动通过《手机动漫终端规范》的评审,为“手机动漫”业务的全网开通扫除了最后的障碍。2005年4月19日,中国移动数据部“手机动漫业务征集方法”,明确了第一批手机动漫新业务电报和评审的诸项流程,要求具有全网资质的SP在4月20日前完成手机动漫新业务的申请提交。同年12月1日,采用数码超智终端播放器技术和运营平台的中国移动手机动漫业务全网正式开通计费,这个被视为动漫Flash的手机版本被放在了“移动梦网”――“铃图随意当”菜单下。

据易观国际《中国移动动漫年度综合报告2006》显示,2005年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超过72万元人民币,注册用户规模达到12万。易观国际还预计,2006年手机动漫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将达到4300%;2010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将达到6.24亿元。

手机新媒体为动漫提供传播新途径

手机动漫有着庞大的用户群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4.67亿,即将突破5亿大关。其中,3G手机在2006年约占全部手机发货量的18%,到2007年预计将达到25%。到2008年底,全国手机动漫注册用户有望-达到1亿,约占手机市场份额的20%。

而手机动漫业务目前的目标用户主要针对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成人用户群,占手机动漫注册用户数的95%。这一群体包括学生、时尚青年和白领等。此群体使用手机动漫业务的主要动机是追求时尚、娱乐。随着今后3G的发展和手机的进一步普及,35岁以上的用户群体也是手机动漫的潜在客户,这与传统动漫产业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群完全不同。

作为新的媒体形式,手机成为动漫传播的新途径之一

首先,手机是可以24小时伴随使用的,即便是笔记本电脑也不如其使用和携带方便;其次,手机具有短小、快速的传播特性,加之屏幕较小、手机内存限制传输文件的容量,导致它不适宜播放长片、大片,因此,控制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的手机动漫,通过手机传播和观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再次,手机动漫的传播者可能是专业的或业余的,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因此,它给予动漫爱好者的舞台会更加宽广例如在电影院里,一部90分钟的电影投资巨大、制作艰辛,业余作者往往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手机动漫不同,只要我们有感想,就可以通过手机动漫的方式编创出来,就像我们编写短信一样,编完还可以发送给朋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机动漫更像平民动漫,对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的人,手机动漫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

动漫产业搭乘手机新媒体快车

中国传统动漫产业境况堪忧 目前全球动漫产业的产值在2000~5000亿美元之间。在日本,动漫产业是第二大支柱产业,中国香港的动漫市场也以46亿港元的年营业收入超过电影产业。在美国、韩国、英国等动漫强国,动漫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世界动漫产业的繁荣相比,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中国接近90%的动漫市场正被国外动漫产品侵占。中国动漫如何突破困境,已经成为从政府部门到产业界共同面对的课题。

手机动漫成为动漫市场的新机遇在传统动漫产业面临困境、试图突破重围的时候,手机动漫市场却是另一派景象。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手机动漫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500%。2006年起步时用户已达1000万户,到2008年底有望达1亿户,整个产业链年收益大约达600亿元。与此同时,中国拥有4.67亿手机用户和3.67亿18岁以下青少年这些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

“动漫”是一个时髦名词,近年来,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成为促使动漫突飞猛进的重要力量,出现了Flas、三维动画、全息动画、网络游戏、手机动漫等崭新的动漫形式,并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成为主流的文化形式。自2005年12月1日中国移动开通了采用数码超智技术和平台的手机动漫业务之后,一些SP/CP踊跃加入,手机动漫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并初显成效:月信息费收入已经初具规模,2006年第一季度月复合增长率保持在40%左右。中国联通的手机动漫业务也十分火爆。

手机动漫成为中国动漫进入转折点的标志 标志中国动漫进入转折点的是民族厂商在手机动漫领域(无论技术,还是内容制作)实现了对传统动漫的超越。中国动漫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成熟的技术以及丰富的内容。目前,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手机动漫产品正源源不断地出现:1000集系列手机电视动漫剧《倒霉鬼》,连续剧《大闹西游》以及《涩涩漫画城》、《漫步古书林》等。而数码超智通过4年的努力,终于开发出采用WIVG技术的手机终端播放器和后端服务平台,在先进性和成熟性上更具优势,从而在中国移动进行的多次评比中,战胜国外巨头,成为手机动漫技术平台提供商。

探索手机动漫新发展之路

国内手机动漫业务现状

目前移动运营商开放手机动漫(动画和动漫图片)的业务平台主要为WAP、JAVA、BREW、彩信等,以每类业务的内容开放在一个业务平台之上为原则,业务分类见下表:

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动画业务挂在WAP移动业务ZT,但它和传统的彩信、铃声业务有质的区别。彩信只是几张图片的合成播放,而手机动漫却是一个完整的Flash,在应用上如一个MV片断,用户可以选取其中任意一帧作为手机待机图片,同时将音乐设为铃声。可以说手机动漫涵盖了所有的WAP业务。

中国联通推出的手机动漫方式为:用户需要在具有WAP、Brew和Java、流 媒体功能的CDMA手机上下载安装相应的软件,点击“炫”键进入互动视界、神奇宝典、视讯新干线等动漫专区,就可以在线欣赏、下载、播放和转发各种动漫,玩手机在线游戏,还可以把自己的动漫作品上传到手机上。

手机动漫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手机动漫业务运营情况来看,手机和动漫二者的结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但是在结合点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手机终端、宽带网络、动漫内容、业务运营、用户认知以及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支持手机动漫的终端比率不高。手机动漫业务对终端的要求较高,手机必顶具有支持Flas和视频彩屏功能。但目前市场上支持手机动漫业务的手机类型还不多,而且价格相对较昂贵。移动终端的存畜量通常也比较有限,预留给应用程序的动态分配的内存在1~4MB左右。因此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多媒体图像以及应用的处理。从国外3G的发展情况来看,终端的问题在多媒体增值业务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不过,随着3G时代的来临,终端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手饥动漫内容匮乏。目前手机动漫产品类别主要有动漫彩信、待机动漫图片、动漫MTV、动漫短片等形式,其中动漫短片类的内容非常少。不仅如此,国内动熳产品质量偏低,产品稀少,主题单一。同时,SP规模较小,产品线单一,综合实力不强。动漫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而移动多媒体增值业务更是要求“内容为王”,如果没有内容,就失去了业务炫展的源泉。只有优先解决了内容的问题,才能促进手机动漫业务尽快发展。

业秀运营层面的问题。目前,手机动漫的商业模式不清晰,主要是引进新技术后在产业合作模式、盈利模式的创新上,如何区别于现有的服务模式。是在现有的模式上进行增值和扩展,还是重新建立新的业务规范,是目前阻碍整体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于手机动漫业务的合作流程、产业链协作、盈利模式和资费模式经验不足;对于如何认识和发挥产业链中各关键环节的业务资源和业务优势、如何定位手机动漫服务领域今后的业务方向和业务项目,表现得较为茫然。

用户对产品认知度不高。目前手机动漫产品的市场推广主要由SP来做,而SP的推广力度非常弱,采用的方式主要以SP的门户网站广告为主。运营商对手机动漫的推广更不足。提高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度和业务市场推广的问题,应该由运营商推动产业链中的各方一起解决。

政策问题。发展手机动漫的核心政策问题是对手机动漫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动漫产品的核心是动漫原创创意的知识产权(版权),如果动漫的创意版权不能被有效保护,手机动漫产业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目前解决数字内容在移动网络中运营的版权管理的关键技术是DRM,但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才能促使各个环节一起将该技术引入并普及开来,才能真正从技术上解决动漫内畜的版权保护问题。

手机动漫前景广阔 手机动漫成为传播广告的新方式。传统的大众媒体传播广告的范围比较宽泛,对受众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往往不够理想,即使是相比于同样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以手机传播广告,其一对一的传播命中率和有效率也要高得多。所以手机动漫传播广告比起以简单的文字短信、彩信传播广告形式更新、内容更丰富、效果更好。

手机动漫广告如此多的优势必将吸引广告商的投资,投资会拉动手机动漫广告的生产,大量的手机动漫广告发送到手机用户终端上,会提高用户对手机动漫的认知度,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运营模式和内容匮乏等方面的问题。

市场促进手机动漫内容的丰富。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也投入了巨额资金,但从目前的动漫市场状况来看,成效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根本上需要市场的大力助推。目前,手机新媒体与传统动漫产业结合这一模式无疑给发展动漫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路。

产业发展机遇篇11

文化产业的融资现状

文化产业有极其显著的特征,它和大部分传统产业不同,在负载了市场价值的同时,它还具有传播社会价值的特征。传统产业,比如房地产,有单纯、甚至于完全的商品价值,可以通过经济利益来评价投入产出关系。如果把文化产业也只看成一个挣钱的买卖,是行不通的,国家不同意,老百姓不答应,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

就文化产业投资现状而言,不能离开文化产业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人才结构,同时,人才结构也解决了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特质决定了资金是必备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在文化产业业态没有完全明晰的时候,政府推出十分严谨的、可行的政策性框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文化产业界和金融界来说,都存在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懂金融的不了解文化产业,懂文化产业的不了解金融。当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产业的各相关领域在一种语境上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包括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现在报道的或有些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而是在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的特殊性而言,完善阶段的路还很长。现阶段可以搞金融试点,针对好的、有产业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做金融产品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问题,作为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依据。

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而且能提升无形的非物化价值,使文化产业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成长潜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可以说,先进技术是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引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既能丰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又能加速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的内涵。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既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视觉审美。

今后,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生附加值和增强实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动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激发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第二个不足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第三个不足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下篇・ 文化产业振兴带来的机遇

成长转型期的机遇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

文化产业兼具生活业和生产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民营资本的春天

《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将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对于国有企业和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介入文化产业的机遇,对于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并得以做大做强,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会上表示,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在市场培育主体方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核心文化企业上市,同时还要把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推动上市。在流通方面,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造交易平台,健全中介服务,支持文化物流基地等文化产品的流通网络建设。在消费方面,着力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通过支持中西部地区影院建设、全国演艺院线等增加文化消费平台,鼓励文化消费。

三是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国家将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推动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并扶持重点文化企业的海外发展。

在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方面,据副部长孙志军介绍,目前五大银行已经参与贷款投入文化产业超过2300亿元。上市公司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30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超过300亿元。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也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拖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

今后中国文化产业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发展期,我们要不断吸取以往经验,摸索制定出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不断打破地区、部分分割和垄断等不利因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产业发展机遇篇12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仍然离不开房地产,同时也必须要承认,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做调整。但这种调整是正向的,调整的含义并非要抑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是要促使房地产业更好地为经济稳定服务。这就需要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行结构性转变。

这种结构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区域发展结构的调整。当前一线大城市楼市发展明显过热,房价脱离普通群众的收入水平,供求关系也比较紧张,从而形成房价急速上涨的循环。中小城市由于资金和人员流动较小,房地产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虽然在这轮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价格和销售量也有增长,但幅度要远小于一线城市。因此,要实现市场的发展平衡,资源的配置平衡,产业发展的平衡就必须要对房地产区域发展格局进行调整。

其二是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2009年一线城市豪宅市场发展过快,成交的份额甚至超过了普通住房。这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不正常的。虽然豪宅市场崛起的原因很复杂,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有产业发展与资金资源不匹配的因素,但任其发展的话将损害我们来之不易的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局面。因此,中央经济会议提出鼓励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并加大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供应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房价的退烧。

房地产区域发展态势是从“一线城市过度发展,二三线城市长期处于相对弱势”,转化为“一线城市适度发展,二三线城市进行重点发展”;住宅产品结构的发展态势是从“非普通住房比重过大,成交量集中”转化为“继续支持自住,改善性需求,大力发展中低价位房”。这两个转变应该是明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