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价值观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8 09:09:09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1

出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追求,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重心一直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于忽视,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一些高职毕业生价值观出现问题,成为具有良好技术却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而价值观的偏差,更使部分学生难以实现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根据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快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文化侵略也成为各国不得不应对的问题。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发达的经济,通过好莱坞影视作品等途径,向其他国家宣扬其普世价值,而正处在价值观成形关键期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种宣传的重点对象。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群体,高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判断水平不高,易受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宣扬影响。对于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风险,我们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和身心特点,对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建构原则和实现路径等符合时展要求和高职大学生价值成长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列入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必须结合高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从微观层面入手,建构适合当前高职大学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和实践化,在追求统一的基础上尊重多样性和包容差异性,更加有效地引导这个群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中,加强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课题。高职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高职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同时,又因为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更关系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是当前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客观情况,这也造成了他们价值观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如,理想信念模糊、社会主义信仰淡化、集体主义让位于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意识与集体感都比较薄弱。还有一些高职大学生在不健康价值观的影响下迷失人生方向,缺少斗志、得过且过,甚至对周围环境和亲人充满了排斥感。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有个体精神的懈怠,也有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但更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的不到位。如此一来,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加强高职大学生价值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二、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1.加强教育平台与教育内容的整合

要实现教育平台与教育内容的整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与本质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正面事迹入手,在向学生讲授科学的理论的同时,用与高职学生比较接近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重点放在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掌握上。要多列举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影响比较大的思潮和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现象,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研究这些社会现象与思潮出现的深刻背景与可能带来的社会危害,引导他们针对这些做出理性分析。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消除他们自身所遇到的思想困惑与精神压力,从而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提高的方向与进步的途径,逐步养成高职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与实践的自觉习惯。二是要发挥高职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高职教育的各门功课虽然围绕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展开,追求的是学生的社会适应、学习创新、就业等能力的提升,但事实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学生必要的法律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他们适应职业生活的重要基础,而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各个专业课中有关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一举两得。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其中可能的优势,使其促进高职学生在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方面的共同提升。要将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志愿者服务、劳动实践等列入高职学生的公共课程,让所有高职大学生都能在整个大学生涯中获得不间断的德育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有水之源。三是要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内在需求的结合。科学素质、职业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都是高职学生成才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高职学生的普遍认同,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这些内容相结合,不仅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2.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统一

单纯地依靠理论教学,不太容易得到高职学生的认同,教学效果很难保障。加之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更愿意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对理论教学总是会有强烈的反感。因此,必须注重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统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优化志愿者活动等体验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掌握。目前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太少、活动太浅,没有质量与数量保证的社会实践,不仅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带来了高职学生认识片面的负面效果,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树立。在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要保证一定的深入性,即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研究,真切地感受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现状。通过自己的调查,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帮助他们消化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关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与事,看到社会的不文明现象,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强化他们的社会意识,进而使他们在毕业以后,可以更快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完成角色的转换。

3.建设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时时刻刻能够接触,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外部环境。当前的“90后”高职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他们更愿意接受自己参与其中的一些东西,如校园文化。因此,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为蓝本,努力地优化校园情境平台。在校园文化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学校育人方针、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外,还应该努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张力,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探索、独立思考等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报效祖国、奋发向上的氛围,形成团结互助、文明诚信、崇尚科学的校园风尚,使高职学生在氛围良好的校园中受到好的影响,抵御不良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要发挥好校园重大纪念节日、重大事件的作用,组织好开学与毕业典礼等活动,将校园校报、广播、校园论坛等媒体纳入到核心价值观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开展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学生的精力与兴趣吸引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要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补学生的业余时间,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赢得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

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模仿对象,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往往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当前社会不良思想对校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学生会受到影响,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对社会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向钱看,甚至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一些与他们的职业不相符的举止。这样的情况下,显然会使学生也受到影响,不利于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因此,要开展以高职院校教师为对象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职业道德、教师品格等入手,让教师明白当前社会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视,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仰,规范他们的教学行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90后”的高职学生有着与其他时期高职学生所不同的思想特点,他们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传统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落后,要通过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使之更加适应当代高职大学生的需要,提高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2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社会层面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在他丰富的理论思想中早已涉及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究与贡献并不只局限于一定的时期,而是经历不断的检验、完善与发展,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继承,成为同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他的思想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最终为党的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奠定重要理论与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与探索,并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期

20世纪初建党前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进一步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涌现出大量仁人志士,提出了许多有积极作用的救国构思。由于当时中国复杂的社会时代特点,这些构想无法真正地解救中国,却为青年时期的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产生深刻影响,促成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在党的七大中明确指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当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观点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允许以及青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不成熟,还夹杂着自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成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期

建国前期,随着历史的推进,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把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逐步深入,他思想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在革命战争时期也逐步形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变的理论思想,而是不断分析反思而后改进,使理论更符合现实,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体现出来[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认识到要夯实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新中国初期贫穷落后的现状,后来却出现了脱离现实的情况,但这确实是当时我们党自身对于在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符合当时国情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建设经验。这也使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曲折的探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形成的理论源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过程中,受到国内和国外各种思想的影响,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源泉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

(一)本人的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正确思想

当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去塑造人生、去评价事物、去改造社会时,他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核心价值的探索与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提出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精神都是其论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典型表达。由此可见,本人的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正确思想,是指导和支持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团结一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理论财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对具体国家不同国情的适应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深刻运用和把握,他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结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的特点丰富了其具体内涵,避免了教条主义错误,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正确态度也深深体现在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三)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他的许多思想观点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些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同现实结合加以改进,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成为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理论源泉。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贡献

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各种论述,经过实践的检验,做到了与时俱进。思想为党的十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华内容,从对道德规范影响这一方面体现了马列主义、思想对于国家发展不是过时的,而是有着新的活力的。同志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在困难中解决了许多社会难题。

(一)的自由观

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自为重,这与他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认为,只有民族真正独立、真正行使自己国家的,不应有其他任何国家干涉,成为一个真正在上“自由”的国家;只有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行使自身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翻身解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是个人的“自由”。尤其是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家动荡,对于国家和个人自由更加重视,他把创建一个独立自主、美好统一、拥有民族尊严和自信的国家,看作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希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自由创造条件,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国家法治前提下和谐正确的自由。

(二)的平等观认为,要使社会主义的价值有立足之处,就首先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才能使劳动者获得自由和平等,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价值有立足之处。人民的平等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个人的尊严和本身的价值也不应被区别对待。政治平等指人民在自由参与政治选举和决策方面有同等权利,人人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经济平等指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国家财富,生产资料需要公有,分配上也尽量平等;文化平等指中国人民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和追求文化价值上享有平等权。能够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生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正、平等的社会,只有公正平等才能解放被束缚的人的个性,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三)的公正观

的公正思想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公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实践和发展,他的公正观具有平等的色彩,他主要从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三个层面探索。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公平观是要实行按劳分配和配给制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是要建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实现政治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石,强调并推动普及教育,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的公正观为党领导和实现社会主义公正及邓小平等同志的公正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的公正观在某些方面又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公正观主要启示我们,现代公正的理论应当建立在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否则,就难免否认个体人的存在,如果否认个体的人,那么平等、自由、社会合作也就失去存在意义[3]。

(四)的法治观

的法治思想是在其青年时期酝酿和萌芽的,其中涉及到了制定、实施和遵守法,是法治的历史起点。成长的年代政治斗争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对法治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涉及到了立法、执法和守法方面的内容,他的早期法治观主要包括圣王制法、自然立法、人民动议、宪法民定、法律之大端为经济制度等内容[4]。在以上立法中同志都对其有所研究,最可贵之处就是注意到了中国历代都是先立法再改革,还主张通过经济立法等解决社会贫富悬殊等问题,保障人民休养生息。早期的法治观涉及到执法的内容不多,但是其指出执法需具有平等性、严厉性和特殊性。并没有对守法有系统的研究,但是从逻辑上说,的法治观比较全面地概述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完整性。同志对法治思想的研究虽然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够成熟和完整,但是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动力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等。缔造了独立自由的中国并成功地抑制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使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必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理论的、思想的、精神的动力支持。

作者:高雁 张叶丹 刘子浩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3.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R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40-01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及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是护理实践的基础[1]。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作为中医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推进中医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要求”的使命,如何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培养中医护理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护理教育与管理者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处于职业探索阶段这一关键期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工作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合理培养使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本科生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我校中医护理本科护生(包括在校生和实习生);②中医本科毕业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者;②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者。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根据Kendall M(1975)所倡导的标准[2]样本含量取变量数目的20倍,为400人,为保证样本量,增加10%样本含量,本研究发出问卷440份,收回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2.2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此部分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目前状态、实习时间、年龄、婚姻状况、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有无离职想法、工作时间、用工性质、所在科室、工作月收入等,共16项内容。②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表:采用陈天艳[3]翻译的NPVS-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中译本,量表共26个条目,四个维度,包括“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 “信任”。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最重要”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条目的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越高。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 0.76,重测信度为0.64,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是测量护生和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2.3 统计方法:调查所收集的全部数据经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此次调查的364名处于职业探索阶段中医本科护理人员,年龄在18~34岁,女生321人,男生43人,其中160为在校未实习学生,106为临床护士,98为在校已实习学生。从高考报考第一志愿看,有240人第一志愿为护理专业。在已经参加工作护士中,有84人为聘用护士,其中12人有离职倾向。

3.1 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总分均值为(3.44±0.52)分,主要集中在80~100分。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3.69±0.66)分;最低的为:行动主义(3.22±0.55)分。

3.2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是护士依据自身和服务对象以及国家社会的需要对待当前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是护士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护士对待护理工作的职业目标、职业手段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从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保持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是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重要的一个维度,为调查对象所认可。

4.2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由表1、2所示,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从均分上看,男性低于女性,这可能由于社会对男生从事护理专业仍未有较高的认可,导致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大的压力有关。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增强男性的自信心,转变以往护理工作由女性承担的传统从业观念。聘用护士低于正式护士,可能与目前我国对聘用护士缺乏工作保障及经济报酬有关。这也提示护理管理者重视聘用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采用正面宣教与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处于不同状态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最高,参加实习的学生最低。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和临床技能的重要时期,而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比较繁忙、琐碎、重复体力劳动多,创新性的施展范围小。加之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仍存有偏见,相对于医疗专业受重视程度低,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思想比较单一,对护理专业和社会均为感性的认识,还未接触社会与医院环境等现实因素;临床护士经过1~2年的工作经历,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其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也是较高的。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方面,可见个人专业兴趣可促进人的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增强人的职业稳定性,这与于涌[4]的研究结果一致;没有离职倾向的高于有离职倾向的,这与国内学者路静波[36]研究相似,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职业探索阶段是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力图更多地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所以,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更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以稳定其专业思想。表3表明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这些因素是影响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印证了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5 小结

中医院校在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因人施教”。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重视合同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同时更新管理理念,正确合理地培养、重用本科护理人才,充分发挥高学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而影响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对象部分人口统计学资料,还尚不足以较全面的反映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其他更多方面分析,做更广泛、深入的探讨,为稳定护理队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ing.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M].Washington DC: AACN, 1998:45-46

[2] 陈天艳.成都地区三甲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4

[3][4] 蔡振绅.德育课本(第一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32.264.

[5] 教育之伤?名牌大学生变“不孝子”谁该买单?.2016-04-27.

[6] 济南高校惊现“教室门”,情侣不雅视频遭疯传..2016-4-14.

[7][8] 王政军.大学生儒家孝道观及孝行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学刊,2015.6.17-20.

[9] 沈贵鹏,刘蓉.“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12.4.125-126.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5

一、数学新课标中的主体性研究

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中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正在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和均衡化。

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第三,在课程要求上,数学新课标不仅仅结合数学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还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数学素养,并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应当满足所有学生共同的数学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数学视野和正确的数学观,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例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此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需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二、丰富数学课堂的探索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首先要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知识探索的空间。学生探索的知识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索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若探索的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索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的探索信心。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索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几个月?”这样的探索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再如,教学“圆周率”,教师如果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索空间,显然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索,通过努力,探索出其中的奥秘,自然十分高兴。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主动,而且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数学教学,正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它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呈现出来。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经验的不足,理解的偏差,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对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要创设一个恰当情境并非易事。因此,有关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如果能为教师配备可供灵活选择的情境素材,如课件、教具模型、背景知识等,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将便于教师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6

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虽然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当前政治教学进行着许多有益探索,但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如平时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觉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观点,原理教学,而忽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发展,忽视传统的继承;只重视“教”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忽视“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只强调教学的个性特点,而忽视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改,把传统的一些做法看成课改的绊脚石,全盘否定。本人认为,可以从这方面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顺应课改的发展,弘扬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类新闻、数据、等与课堂相关的信息,并把它们应用到教学中去,不能照本宣科,因为学生自己都能够看懂课本内容。

2.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分清楚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我们就要收集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加以比较说明,使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比较中获得相关知识。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特别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结合

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教学法改革新的生长点,如讲授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比较容易,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讲授,但如果能运用理科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形式来讲授,并归纳总结出两者的关系,这样,原理讲清楚了,并且又是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中学政治教学中必须体现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有机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政治课具有独特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最大特点。平时,政治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个特点,实现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故一堂真正有效的政治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更要有真挚的情感探索和体验,这是任何时候一堂政治课必须记住的底线。如果在平时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觉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等于背离了政治课的宗旨,完全是不可取的。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7

欧洲中心论是一种历史观

在全球化视野下,欧洲中心论不免显得荒谬。因为全球化意味着整体主义的视角,而欧洲中心论却是天然狭隘的,于是它在今天就显得无地自容;另一方面,全球化又意味着全球的一体化,这也表明欧洲不再是绝对特殊的存在,而欧洲特殊论若不能成立,欧洲中心论才真正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欧洲中心论并没有被全球化简单地否定掉,因为即使欧洲在今天并不特殊,但也不能说明历史上的欧洲并不特殊;即使欧洲就种族和地理而言并不特殊,但也并不意味着欧洲人创造的文化和精神在价值上并不特殊。而且,如果欧洲文明的确是在今天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那么就等于是承认这种文化在价值上是特殊的,而全球化也恰恰正是欧洲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的全球化。因此,即便是现实的狭隘的欧洲中心论被全球化否定了,但从历史的视角上看,全球化却是证实了欧洲中心论,因为欧洲中心论主要还是一种历史观。

欧洲中心论和整体主义的世界体系论一脉相承

欧洲中心论之所以令人厌恶,是由于它出于欧洲人利益的狭隘,而任何正义都不可能是狭隘的。然而,当我们通过反对欧洲中心论的狭隘来反对欧洲中心论的时候,却产生了对欧洲文化和价值观的价值肯定的结果。因此,如果我们还能认同全球化,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能不承认全球化,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认同的只是全球化中的整体主义的视角,因为整体主义似乎就包含了多元论的可能性。全球一体化似乎是全球化更主要的含义,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全球一体化当然不会是以中国文化为蓝本,无论我们有多么希望中国中心论能够实现。于是,当我们认可整体主义时认可的其实是多元主义,全球化对我们而言只能是多元的全球化,这就是我们开始关注起整体主义的世界体系论的真实意图。当弗兰克《白银资本》粉墨登场之后,这样的企图便昭然若揭了。虽然弗兰克本人明确地宣称他并不主张中国中心论,但是他却论证了“中国在历史上的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和角色”,①这一点怎能不让我们喜出望外,而他的标新立异是否牵强附会则就不那么重要了。

狭隘的欧洲中心论当然不可能长久,这也是整体主义的世界体系论的出发点。然而,就根本而言,尤其是就我们的意图而言,世界体系论与欧洲中心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们都是探索关于全人类整体的普遍历史的产物,而这种探索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多元论是不可能的。

整体主义的世界体系论是探索普遍历史的产物,这一点从它的宗旨就可以看出,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探索会产生出欧洲中心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此后神学枷索的被打破,使对人类普遍历史的探索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普遍历史的探索从一开始表现出的特点就预示了欧洲中心论的产生,并且事实上,这种探索也的确在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欧洲中心论的倾向。首先,普遍历史的探索总是借助于一些普遍概念因素来展开,所谓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也是因此而产生的,这些“普遍概念”正是后来饱受批驳的形而上学的“实体”概念。实体化的“普遍概念”之所以被运用,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理性的象征,而普遍历史的探索必然是理性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人们对普遍历史的探索必须借助于一般概念来进行,于是,普遍历史的探索,实际上也就表现为对人类以及人类历史统一性的探索。其次,普遍历史的探索总是包含了对现代性的价值肯定,这也是欧洲特殊论的源头。普遍历史的探索对现代性的价值肯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普遍历史的探索本身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肯定,那就是相对于神意史观对人类历史的价值肯定,而这本身即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肯定。

因此,弗兰克才会从否定现代性出发来否定欧洲特殊论,虽然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理论才注定只能是一种标新立异。对现代性的价值肯定在今天是自然而然的,这是因为有一种价值尺度在今天几乎已经被广泛地认可,而对现代性的价值肯定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这种来自欧洲文化的肯定,这就为进一步的欧洲特殊论埋下了伏笔,并且,只要现代性的价值获得肯定,那么历史上的欧洲特殊论就应该被肯定。

我们对历史的任何一种理解都必然是在一定价值体系上进行的。并且,对于历史而言,对历史事实结构的认定本质上是为了对历史价值进行认定,因而它也必然走向价值,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无法否定欧洲价值观的现代性,只要我们无法否认历史本质上是作为一种价值理解而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历史学的欧洲特殊论的存在,而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否认纯粹历史意义上的欧洲中心论,而不是价值意义上的狭隘的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之所以会产生,这首先是由于现代价值体系的产生和对现代的价值的承认,然后,由于历史的欧洲特殊论的存在而产生出了价值上的狭隘的欧洲中心论。这也就是说,整体主义的世界体系论否定的只是狭隘的欧洲中心论,而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欧洲中心论,相反,从理论上看,它们一脉相承地都是探索普遍历史的产物。

欧洲中心论是追求普遍历史而经历的阶段

因此,真正的问题就应该是,为什么对普遍历史的探索必然会是对人类历史统一性的探索?历史的理解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属于价值体系的?为什么源自欧洲的价值体系会获得普遍的认同以及它是否必定会获得普遍的认同?

第一个问题实质上是历史学的多元论是否可能的问题。多元论的鼻祖是斯宾格勒,而其思想渊源则应上溯到赫德尔的历史主义。这里,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历史学的多元论本身是因为理性主义的探索而产生,然而其本质上却是非理性主义的,历史主义就是非理性主义的体现。并且,就理性的性质和要求而言,多元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的存在本来即是多样的,而理性认知的目的正是为了从多样中寻找统一,因此,假如这种寻求的结果是多元的,那么就等于是说这种对统一的追求还没有完成,反过来也就是说所谓多元永远也不是理性认识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因此,多元其实就是对认识的人为中止,这种中止的理由只能是非理性的。实际上,在多元论的主张中也已经体现了对普遍历史的理解必然要借助于对统一性的探求这一点。多元论其实是在宣称各种文明之间不可能获得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对单个文明的认知必须依赖于对它的统一性的寻找。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有人类历史的统一性,为什么不能有追求这种统一性的关于人类整体的普遍历史?并且,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与对人类生活和精神统一性的认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人们也许将继续以不同的方式生活下去,并且人们的生活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但是人类历史既然是一种存在,就可以获得对它的理性认知,而这种认知就必然地是对统一性的追求,甚至多元论也是这种追求的一部分。

由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必然地是一种价值体系基础上的理解,并且,因为这种理解虽然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但却是追求着真实性甚至最终的确定性,因此,它就必然地会与理性认识追求的统一性结合起来。所以李凯尔特才不能不设定“自在的”“超验价值”的存在。②李凯尔特认定历史认识的对象只是价值个体,因为历史并不是编年史,历史事实的堆积决不是历史,而价值就像一只筛子,筛选出所有相对于历史理解是本质的历史事实。这一点的确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只是一个历史学家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不是一开始就是客观存在的,它的最终的客观性则是体现为普遍的人类价值的最终确定,而这一点当然是至今也没有完成,所以才会有多元论的甚嚣尘上。人们当然是可以最终获得普遍价值体系的最终确定,否则就不必有哲学的对真理的探求。因此,当非理性主义主宰了哲学世界,哲学实际上就等于是死亡了,而非理性主义只有主张,没有理论。然而多元论却是以理论的面孔存在着的,而且的确是被当成一种理论,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理论。

狭隘的欧洲中心论之所以令人反感,是因为它只是用来维护欧洲人的狭隘的利益。那么,同样地,为了维护部分人的利益而被提倡的多元论也一样地令人厌恶,甚至由于它的故作公平的面孔而更加令人生厌。因为,任何一种理论虽然可以不是真理,但却必须是由于追求真理而产生,否则它就没有真正的存在必要。就像任何一段历史记载虽然不可避免地含有主观的成分,但却必须是由于追求历史的真实而产生,否则它便没有真正的必要存在。因此,就像服从于狭隘利益的历史记载不可能维持它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一样,服从于狭隘利益的理论也不可能维持它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它们就只能是令人厌恶的。

普遍的历史必然只能是追求统一性的历史,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由于追求统一性而经历的阶段,而全球化的意义只是在于表明了,统一性的追求不但合乎理性,而且也正在变成现实。(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8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分析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内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形式多样,主要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但不能全部成为“硬”的灌输。而通过当前社会发展情形和相关数据库查询来看,利用动漫产业的传播和推广,使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还较为薄弱。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漫的关系

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产、学、研,对教育、文化、网络及制造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拟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试图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在动漫产业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产品开发方式,以此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探索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总的来说,是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

3 动漫产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大家都觉得较难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的平台及机会。根据目前大家都较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运用动漫产业化元素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以动漫媒介、数字媒介等形式来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

我国有许多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并且在发挥其主要功能,为科普文化等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较少,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网页,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数量较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页面较少,甚至没有建设,在已建设的部分数字网页调查来看,其连接性较差,一些网页打开后没有图像,或是展示效果较差,生动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不多,动漫相关文件更少。因此,开发普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集中收集和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机构,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进行开发普及大众为目的,将最新的信息化技术,综合地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将文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声音和其他媒介形式保存,并依托网络环境,为全国民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以一些典型的人文、事迹为创作源泉,进行开发创意,从真人、真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众从无形中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讲明白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来呈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动漫产业核心内容的积极优势,让知识与快乐结合,让文化与规范并存。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不仅克服了传统展示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上的限制,还充分发挥了公众的巨大互动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宣传的窗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解决核心价值观传承与科学推广的关系,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信息,将储存展示与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信息流通。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成为互动的、有交流形式的、有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不是单一的宣传或理念灌输,而是你、我、他共同的方向和观念。

在信息时代,数字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传播的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信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能够很容易地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并可以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为数字时代人们学习、研究、探索提供重要途径。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研究,解决向公众展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不直接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向全国大众共享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不只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而是在动漫文化中形成产业化原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开发,能较为便捷地带动大家,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家轻松熟记这24个字,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9

关键词: 职业自我概念;大学生;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

Key words: vocational self concept;college student;occupational planning;participato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47-03

1 问题提出

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形成教学为主、兼顾职业咨询、规划大赛构成职业规划教育平台。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受众面高、知识系统化的优点,是传授职业规划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很大程度影响职业规划教育成效,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是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宏观化。就教师而言,缺乏具体目标指导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评价没有依据可言,就学生而言,没有清晰的目标无法检验学习效果。二是缺少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是直接经验的获得,目前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更适合间接经验的学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因此,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职业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反映[1]。美国心理学家Tideman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发展”,指的是职业对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性[2]。因此,职业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对自我概念的认知,是持续的职业探索中,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过程,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和决策,促进职业成熟。

提出职业自我概念的课程目标,一是其理论来源于职业选择发展论,是西方职业指导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学说,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职业规划课程理论依据;二是职业自我概念核心思想是自我发展,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元素融入到职业指导课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契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职业自我概念本质是探索自我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在职业规划课程中,提供探索自我的平台,既实现了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理需求,也帮助学生澄清在职业规划中与自我概念相匹配的生涯发展任务。四是职业自我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具体化,职业自我概念你内容包含:了解职业个性自我(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息(职业分类、职业信息搜寻),据此归纳为六个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兴趣、了解性格、发现自我技能、明确价值观、搜寻职业信息、聚焦职业目标。

因此,成熟的理论体系、契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涯发展任务、可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提出的四个基础,如图1所示。

1.2 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3]。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照顾学生差异、重视体验和分享,适合有合作、探索、体验成分的教学内容。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阶段属于探索期[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拓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具有探索性,课堂要体现主动探索、体验直接经验。是适合使用参与式教学发。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应用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得到学生认可,受到学生的喜欢”[5],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 [6]。但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将参与式教学融入到大学新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并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一个班(43人)作为实验班,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理科生30人,文科生13人,对该班开展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同校同级另一个班(45人)作为对照班,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理科生33人,文科生12人,对照班同学均未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两个班学生是自主选课后形成,无人为干涉。

2.2 实验工具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由王亚琨编制,共五个维度30题,采用likert自评五点量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说明职业自我概念越明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5-0.832之间。

2.3 效果检验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同时,在实验期间,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同学未参加相关的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和活动,以提高实验效度。

2.4 参与式教学设计

结合课程六个专题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表1),每周用一次课完成一个专题,每次120分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启发、参与、体验、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观察、领悟和学习,达到自我探索。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所测查特质基本同质。

3.2 实验班职业自我概念量表教学前后比较(表2)

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后,实验班在职业个性自我、职业人脉自我、职业外在自我维度分数差异显著(p

3.3 实验前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后的对照班各维度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无变化。

4 结论

4.1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方案设计合理

研究将教学目标界定在职业自我概念的培养,教学设计围绕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探索展开。职业自我概念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根基。大学时期的个体正处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键期,大学阶段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有正面的帮助和意义。职业指导理论创立者Parsons提出职业指导教育三大任务,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本身具有个体多元性、职业深入化的特点,面对学生人数多、封闭的教学环境,教学受诸多约束,相较而言,自我认知成为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学生本身心理成熟度和阅历而言,更乐于参与职业自我认知的探索,对于职业对人的要求探索受限于很多因素,例如:缺少工作经验、无法到工作地深入了解、探索信息真实性有待斟酌等。

教学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探索过程中,最大程度照顾学生间差异,让不同特点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有所收获。方案设计以实践、活动、体验为基础,每次课程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借助体验式活动,讨论分享学习。例如在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节,任务目标是明确价值观,认识到每个职业的价值,借助“找零钱”、“价值拍卖”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在职业生涯里,我认为最主要的三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在职业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学会探索职业价值观的方法,意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2 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参与式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实验组教学前后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自我个性,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了解心理自我在职业中的体现,进行自我塑造和调适;发现职业人脉,从而认识到社会自我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意义;客观认识外在自我,充分发挥外在自我认知在职业概念中的。尤其在明确职业信息自我和职业目标自我方面,参与式教学干预效果更好,教学前后测差异到达非常显著。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搜寻职业信息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涯每一个阶段,进行职业信息搜寻的专门训练,这是其他专业课程缺乏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学会为自己确定目标,甚至是详细的职业生涯目标。

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实践和生涯成长中不断探索、调整,是伴随一生的任务。在我国,大学生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最需要的是习得科学的探索职业自我概念方法,作为一项技能服务于整个生涯规划。参与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技能获得,激发后续学习。

4.3 课堂渠道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有效性得到证实

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专业实践等。目前研究集中在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意义,忽略了课堂渠道的培养,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普遍场所,有受众面大、普及度高、时间易统一的特点,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开展职业指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刊1.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8-49.

[3]甘肃省教育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的参与式教学[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8.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10

人民论坛:您曾经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国家占主流的那些价值体系的,这种“根本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严书翰:“社会主义”这是定性的四个字。因为各个国家事实上都有占主流地位的价值体系存在,虽然有些国家不这么提,但这是客观事实。还是马克思、恩格斯说得彻底:“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如此鲜明地强调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承认或一概反对价值体系中有共性的内容存在。共性总是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我们不承认或者说反对的是,西方一些人把他们的价值体系或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来加以鼓吹和推广。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定性,不但是指它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国家占主流的那些价值体系,而且还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表述的这三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于这三句话我们要很好地加以把握。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人民论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在文化建设中起导向作用,这自然包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而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这样复杂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严书翰:确实,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环境。就国外而言,最明显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资讯信息化。因而“蝴蝶效应”表现得特别明显。就国内而言,可以用三个“更加”来表述,即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其表现形式也可以用三个“相联系”来表述,即国内与国外相联系、网上与社会相联系、党内与党外相联系。这无疑给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不小的难度。我们只有如实地看到并且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实际状况,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应该说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实际上已经体现在刚刚公布不久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决定》的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且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这四个方面也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路径。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指出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大也作了论述,共120个字。从篇幅上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论述这个问题时扩展为1800多字;从阐述的内容上看,《决定》是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条贯穿《决定》全篇的红线。这就是我在前面讲到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的总结已经体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因此《决定》的第三部分应是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

现在我们队伍中有一些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的甚至认为,既然承认社会思潮多元是趋势,又要去引导,这是自相矛盾的。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国情根本的有两条:一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我国有13亿人口。虽然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我们走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党领导13亿人民在今后继续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来自国外的和国内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困难,还会遇到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此13亿人需要有精神纽带。这个精神纽带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要巩固这精神纽带,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否则不但不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甚至还会把人心搞散。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对于西方一些对我们怀有敌意的媒体,我们头脑要清醒,要保持警惕。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没有必要隐瞒自己的观点:“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其实,今天任何国家都不会对它的意识形态领域放任自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网民)都不把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标榜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当成“香饽饽”了。因为在这信息时代,它们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也常常“露馅”。

且不说不久前发生在英国的令人倒胃口的“窃听门”事件,下面我转述一下2000年美国新闻出版署给“美国之音”下达的八点指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宣传西方生活方式。(2)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的社会,没有人权。(3)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为统治世界而发动战争的侵略势力。(4)煽起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5)动摇听众对共产党的信任。(6)报道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困难,并把这些困难解释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清除的。(7)宣传改良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必然向资本主义演变。(8)将资本主义与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相等同。(资料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0期)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国家对本国意识形态控制的形式是很“精巧”的。

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人民论坛:您曾经提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要有新的思路或切入点,能否展开谈谈?

严书翰:长春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中指出,“在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我完全赞成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要匆忙作出结论。我还认为这种探索需要有新的思路,也就是说可以先从各个领域、各个系统和各个地区做起,这样容易形成共识。比如,中国人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且最终确立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又如,2011年10月19日同志在谈到政法机关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指出,要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

这个探索要有新的思路,还指可以通过先概括“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北京市历时18个月精心酝酿,290余万市民踊跃参与投票,终于在2011年11月2日,确立了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并正式向社会。此外,据了解,有的系统和行业,如水利系统、电力行业都概括出了本系统或本行业的精神。这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据了解,现在一些地方的市民和有关系统或行业的职工正踊跃参加概括本系统或本行业的“精神”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的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而且参与其中活动的主体既有理论工作者,又有实际工作者,还有普通群众。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活动的重要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要防止“空对空”,甚至搞文字游戏,也要防止急于求成

人民论坛:您在文章中提到,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全面、简约、通俗。您在这方面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严书翰:谈到具体的建议,首先我认为要提倡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合作来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应该看到理论工作者在这个探索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们身上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因此理论工作者在探索中走在前头是义不容辞的。但是要防止“空对空”,甚至搞文字游戏,也要防止急于求成。我曾经引用邓小平讲过的要让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得入脑入心,这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来比喻这项探索工作的艰巨。

同样的道理,实际工作者在这个探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得到最广大群众认可的。这才能成为13亿人的精神纽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而实际工作者最知道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评选活动都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做法。当然,我提议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合作,是以前面谈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1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动漫语境中开发的现状及趋势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内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形式多样,主要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动漫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利用动漫形式的传播和推广,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还较为薄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相关的政策实施、条文依据,但是把这些条例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故事化、动漫化产业开发的文化产品较为少见。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方式和呈现方式,是未来践行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方向。多样化的文化产业结合核心价值观综合发展是广大群众更易接受和实践的方式。探寻合理的开发路径,实现动漫文化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动漫文化产业为契机,开发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媒体传播形式、动漫衍生产品制作形式和数字媒体呈现形式等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地走进群众,惠及群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动漫语境中开发的必要性

在国家强调文化产业的今天,多种文化和传媒日益融合,动漫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具有潜力的生产平台、传播平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教育、网络、文化及制造、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动漫的呈现形式来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的新载体,使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一种亲民性,特别是对青少年;另一方面,在动漫语境中进行多种开发模式的探索,能寻求更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化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支持。再者,动漫受众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覆盖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各个年龄层次,在信息传递和情节表达方面独具优势。

3网络文明行为在动漫语境中开发的思路

网络文明行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下的重要内容。十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甚至是虚空的。所谓“难以理解”,根源在于不知晓不了解。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动漫产业中的开发,在动漫语境中实践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可行的开发思路。

3.1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剧本、影视动画作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动画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是创作的重要基础内容。通过影视动画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具有亲和力的动画剧本讲述故事,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具体的艺术形式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生活,与人民真正的零距离接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民化发展。

3.2以动漫产业为立足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意”为核心,开发推广动漫文化产品

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形象、动漫衍生产品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事迹。卡通形象能创造活力和个性,使有生命的个体反映更丰富的内涵。通过卡通动漫角色到动漫衍生产品的生产制作为人们创造出另一个丰富的世界,为观众构成无穷的探索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人物、事件,探索文化产品相关内容,设计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形象。研究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开发思路,为动漫形象制作和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做好原始积累。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12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06-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做出了重要决定,同时用简明的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概括。因此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深入探讨思想理论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内在联系,认真思考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对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加强基层理论建设

1.1 深刻认识思想理论建设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从建党至今,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科学理论的武装下,我党才得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可见思想理论建设对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对基层党组织而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坚定践行者,更要对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具有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组织上、作风上以及廉洁自律上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思想上出现了偏差,也是基层党组织对思想理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制度建设的认识前提,能够保证党员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做到组织和行动上的统一,能够确保基层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只有认识到思想理论建设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才能在纷纷繁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在困难和艰险的发展任务下,承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开路先锋。

1.2 认真查找思想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发展中,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客观上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趋势、改革方向等基本理论问题上,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对此认识模糊;同时在基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培训的覆盖面不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党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培训;更为严重的是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面对不同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很多党员干部信仰迷失,导致了实用主义思潮和急功近利行为的泛滥。作为基层党组织,只有认真查找出思想理论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在思想理论建设中不断加以完善与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1.3 在实践中探索并把握住思想理论建设的规律性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我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实践活动,它不是现成的,而是党的各级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再探索、再前进的过程。加强基层思想理论建设,必须遵循和坚持勇于和善于探索的方法论原则,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敢于创新,在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中找寻出许多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认识,并从中得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些规律性结论。在党的发展史上,我党在不同发展时期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不断探索其中的规律性所在,而规律总是隐藏在繁芜丛杂的表象背后,因此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对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才有可能将其掌握。当获取了更多的规律性认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能够得到更加积极、主动和前瞻性发展。

2 夯实共同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共产党人正是有了坚定的共同理想信念,才会执着奋斗、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党的十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概括。它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等。这些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基层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坚守并不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的、创造性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既是统领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又是基层党组织发展中必须坚持的科学价值观。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基层党员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是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层党组织应当努力营造科学发展观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基层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2 树立稳定和谐的社会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基层党组织作为保持和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需要基层党组织来具体贯彻和落实,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一旦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出现偏差,都会引发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在头脑中树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扎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2.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首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2013年底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此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学习,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必学内容,通过常态化、全面深入、科学系统的学习,使之根植于每个党员的心中;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育与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