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常规要求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7 09:33:10

课堂常规要求

课堂常规要求篇1

在现场观摩体育课或观看观摩课录像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发现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现象,即有些课堂常规不见了踪影。如看不到见习生了,也看不到学生帮助老师收还器材的情节了。一节课看不到,两节课看不到,为什么若干节课都是如此呢?我实在想不出究竟是为什么。有一次,拨通了一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一线老师的电话,向他讨教此种现象的时候,他十分镇定且很坚信地说:“观摩课一般没有见习的学生,尤其是观摩展示活动的时候,学生人数都是事先定好的,不会有见习的。”听了这样的回答,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往往就是因为类似这样的原因,很多观摩课显得有点失真,换句话说,表演的成分就多了起来。观摩课中无论是未安排见习生,还是没有师生共同收还器材的环节,都反映出对常规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实际上,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凡是常规都不可轻易增减,否则就不叫常规了。观摩课上的见习生问题、器材的收还问题,都不能因不是常态课就想象着没有见习的学生,以及“不用学生收还器材,自然都有人收”等的错误认识(观摩课结束,经常会看到几个老师一起帮助收还器材)。

二、体育课堂常规认识误区与现象

1.将体育课堂常规等同于体育教学常规

在一些研究中把体育课堂常规划分为三大块,即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把课堂常规的概念扩大化了,也就是说,所阐述的课前、课后的一些常规,已经超出课堂的范围,超出课堂的常规又怎能称为课堂常规呢?因此,将课堂常规分为三块内容显然有些不妥。那么,课前和课后也需要老师认真遵守的假如不是课堂常规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一定程度上,教学既有广义的概念又有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教学概念除了课堂上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以外,实际上还包括课前准备的教学活动,如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课中的授课,教与学狭义上的教学概念;课后的教学反思等。因此,体育教学常规可以将备课等课堂以外的活动包含在常规内容之中。基于此,不能将体育课堂常规等同于体育教学常规。体育课堂常规应限定在一节40或45分钟的课堂上,超越这些时间的,老师需要做的或学生需要做的任何活动,都难以被包含其中。除此之外,还有人用体育教学课堂常规来称谓,从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常规、体育教学课堂常规三种表述方式出现的频率来看,体育课堂常规最为常见,但从大家归纳的具体内容来看,体育教学常规更能够承载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的具体内容。而体育教学课堂常规,实际上是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进一步明确化,而区分于体育训练课堂。因此,无论是叫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常规还是体育教学课堂常规,都必须首先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有多大,哪些概念可以近似于等同,哪些概念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只有这些概念清晰了,如何落实课堂常规才能够准确到位。

2.将体育课堂常规与体育教学要求混淆

体育课堂常规是什么?它究竟与体育教学要求有没有区别?假如有区别,区别在哪儿?有没有将二者混淆的现象?在研读很多关于体育课堂常规的文献时发现,目前,在一些研究中,有人已经把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当做课堂常规的现象,也就是说,把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部分要求都当作了课堂常规。如有研究认为,体育课堂常规对教师而言,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显然,这些都是对老师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而非课堂常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工作并非课堂上现场完成的常规工作。除此之外,在学生方面,该研究谈到,“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可以看出,该项研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要遵守的常规内容,都混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内外的要求。假如把要求完全等同于常规的话,就没有单独再提出“常规”的意义了。常规是要求师生要做到的,但已经是一些日常教与学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要求,而且,还是大凡体育课上都必须履行的。

3.体育课堂常规范围过大超越了常规内容

如有研究在表述学生课前常规的时候说:“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有体育课的一天更应重视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而且,还进一步解释说,“这不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学生进行安全锻炼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看似很有理有据的阐释,实际上已经远离了体育课堂常规的本质或核心。也就是说,把课前学生应该如何饮食都作为课堂常规的话,那还有什么不是常规呢?还有,有人把“下课后要做好体育课笔记”也作为是学生需要履行的常规。首先,“课后做笔记”这样的要求现实吗?目前,又有多少学生将其作为常规认真执行呢?难道下课后做好体育课笔记不是一件极其稀少的现象吗?如此稀少的做法,又怎能算是常规呢?

又如,有研究对体育课堂常规的具体内容进行表述的时候说:“体育课堂常规包括教师对于日常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这样的解释显而易见是过于全面了,远远超过了“常规”的范围。

4.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不一

体育课堂常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遵守的行为规范,但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当大家都在说体育课堂常规时,实际上,一定程度上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儿。从执行者上来说,有人认为是师生要履行的。如有研究认为:“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人认为只是教师本人要求做到的,如有研究中这样描述:“体育课堂常规就是教师开展和处理日常教学活动的一般行为方式,是教师的一种日常教学活动。”从常规内容来看,约占80%以上的研究者将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设定为:课前:教师备课、写教案、了解学生情况、准备场地器材、服装准备等;学生有事请假、服装准备;师生提前到达教学场地等。课中:教师宣布课的内容、目标、要求,按教案上课,注意安全卫生,小结和讲评等;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学生专心听讲、仔细观看,爱护场地器材,收还器材等。课后:教师写课后小结,检查场地器材收还情况,进一步了解缺勤学生等。少数研究者将体育课堂常规直接指向了课堂,将其主要内容列举为:(1)集合整队与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3)宣布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4)安排见习生;(5)检查服装;(6)安全检查;(7)激发学生情趣和注意力;(8)做准备活动;(9)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主的学习;(10)做放松活动等。还有个别研究者将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归纳为体育课堂安全保障的要求、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堂的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等。以上归纳的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不一现象,说明大家目前对体育课堂常规是什么、有哪些等尚未形成共识,有的内容偏重于广泛性,有的内容偏重于概括性,为此,进一步研究体育课堂常规的定位十分必要。

三、体育课堂常规为何“少不得”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对为什么本研究提出体育课堂常规少不得进行一下归纳。“少”主要看少了什么?哪里少了?少了有什么影响?多主要是多了什么?哪里多了?多了有什么不妥?实际上,当我们从目前大家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和课堂上出现的疑惑来看,观摩课上很少见到安排见习生和收还器材的情况,实际上是常规少了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态课,不做或做不足准备活动,不做或做不够放松活动等现象也是常规少了的现象之一。体育课堂上常规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不但对体育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有时候对学生的健康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课的开始不做准备活动,很容易在剧烈的运动中发生急性拉伤、扭伤;课的结束不做放松活动,在疲劳逐渐积累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慢性劳损等现象发生。有时,不安排需要见习的学生进行见习,很有可能在练习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该有的体育课堂常规少不得。

实际上体育课堂常规也“多不得”,这是因为,一方面,有很多研究认为将课前的和课后的需要老师做的一些事情或工作也被归纳到课堂常规中,这样一来,常规的落实情况很难衡量;另一方面,有的研究即便是将体育课堂常规已经定位在了课堂中,也同样出现过于宽泛、面面俱到等现象,也就是说,有研究者几乎把体育课堂上向老师和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看作是常规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也就等于无常规。也就无法突出哪些是必须完成且很好完成的要求,哪些是可以或基本可以的要求。

基于此,体育课堂常规应该是师生需要履行的对体育课质量有直接影响的,缺少了它体育课就显得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化要求。

四、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性与归类

体育课堂常规不能多也不要少,但哪些应该是?作为体育课堂的常规应该同时具备哪些特性呢?

(一)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性

关于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性,无论是老师需要执行的,还是学生要遵守的,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即限定性、稳定性、实操性、实效性、可评价性等。

1.限定性:范围上被限定在体育课堂之中

在分析讨论哪些是体育课堂常规,哪些不是体育课堂常规的时候,首先是要把常规的范围划定到课堂之中,因为,课堂之外的要求尽管也很重要,它毕竟不能算是课堂常规了。因此,被作为课堂常规的具体要求或行为规范,首先就要符合限定性,不被限定的,尤其是课堂以外的,无论有多么重要,都已经超越了课堂之范畴,就不算是课堂常规了。

2.稳定性:时间上长期不变的行为规范

作为课堂常规不能今天是这些,明天是那些;也不能这样的课是这些,那样的课是那些。凡是体育课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无论是今天上的课,还是未来要上的课,都应该有着一致性的规范化、且长期不变的要求。实际上,我们从“常规”二字上也能够直接看出其稳定性特征。因此,凡是被列为常规的内容,师生都需要长期坚持执行与遵守,且认真履行。

3.实操性:行动上具有具体的操作方式

体育课堂常规不能只落实在口头上,一定要能够落实在行动上,因此,体育课堂常规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操性,即可以行动起来,具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如宣布课的内容、目标和要求,是要求老师在课的开始部分张开口要“说”的。“说”本身也是可操作的一种方式之一。又如,师生一起做准备活动,是要求师生都“动”起来的,无论是伸伸胳膊、踢踢腿,还是扭扭脖子、转转腰,总之,可以看到在“做”,即操作。因此,常规是能说出来、做起来等的规范要求。

4.实效性:效果上应该是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为什么要规定师生都必须在体育课堂上共同遵守的常规?一方面要确保体育课的规范性,同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确保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如何能够确保?体育课堂上规定的各项常规,应被看作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常规的设定一定是有利于课堂质量提高的,一定是能够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

5.可评价性:质量上应该能够被定性或定量评价

体育课堂常规是基本要求,但基本要求执行的如何?需要进行评价才能有所区分与判断,因此,被设定的常规,就应该具有可评价性,而要评价常规执行的情况,就要求分条目分层次进行。如从判断有与无,到判断有多少,再到有多深,也就是说,做到什么程度?就拿安排见习生来说吧,体育课堂上,老师是否履行了安排见习生的常规?是如何安排见习生的?对学生见习是否有监督检查?反过来,评价见习常规落实情况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教师具体安排见习生的情况而做出判断。不但可以看出有没有,还要能够看出做到了什么程度。

(二)体育课堂常规的归类

不同的研究者或实践者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归纳,尽管有的不完全准确,但目前已有的归纳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是按照课前、课中、课后来归纳,还有按照对教师的常规,对学生的常规等方式进行归纳。实际上,当我们把体育课堂常规限定到一节课40或45分钟之内的话,我们甚至还可以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部分来归纳总结其常规内容,归纳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际上可以按照场地器材类、服装类、时间类、内容类、安全类等来归纳体育课堂上各阶段师生应该履行的常规。经过初步的梳理,目前,师生共有36个具体要履行的常规,其中,按照各部分来归纳的话,各部分体育课堂常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师生要执行和遵循的课堂常规多集中在准备部分,且占全部总数的55.6%。

按照各类型划分的话,其中场地器材类、服装类、时间类、内容类、安全类等各类常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体育课堂常规按照类别来划分,多数集中在内容类上,且占38.9%。其次是场地器材类的常规,约占总量的25%。

五、贯彻落实体育课堂常规应把握的关键点

体育课堂有若干个需要师生共同履行的常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常规,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关键点1: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无论多少,对于体育老师来讲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履行与否,以及履行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质量。但如何从思想上重视呢?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认真履行常规的目的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常态课与观摩课上的常规并无明显区分;还有一方面就是,要能够在教学反思中增加对常规履行情况的反思内容等。只有引起重视了,才有可能履行到位。

关键点2:从内容上要全面落实常规

对于贯彻落实常规而言,仅仅从思想上有了高度的重视,还不能完全达到一定的效果,仍需要具体操作,尤其需要根据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不同,充分而全面地把握每一项常规的具体要求和执行方式,要求教师做到的,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始终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们知道有常规要履行,且更要明确如何履行才符合基本要求。不可遗漏自己认为不太重要或不坚持履行的常规,尤其是安全类的,因为它直接关切到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关键点3:从操作上要落实的充分具体

想到了、做到了,并非万事大吉,还需要充分地做到位。所谓做到位,言外之意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准备部分,学生要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做到“不带与课无关的任何尖锐锋利的东西”,究竟学生做到了没有,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出检查,通过观察,语言引导,落实学生是否完全按照常规要求做到了位,假如在检查中发现有人依然带有手机、钥匙、发卡等与体育课无关的、有一定安全隐患的物品上课,教师就应该在具有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即刻做出适当的处理。如果不重视这个环节,也很有可能因一时的疏忽而发生危险。

关键点4:效果上要做好督促、自查评价

课堂常规要求篇2

一、研究目的

入职初期通常指教师受聘后的前3年,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教师抓好课堂常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高效的课堂秩序。同时,课堂常规也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标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大量有关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及管理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观察法

笔者通过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观察课堂常规的设置及学生的遵守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反应进行相关分析。

3.专家访谈法

笔者咨询了体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在教学常规工作中采取的手段及策略,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

(1)集合整队与师生问好

集合整队可以体现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队伍的集合。课前站队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快、静、齐”,教师要培养学生听上课铃声和哨音快速集合的习惯,要求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汇报人数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是体现师生平等地位、增进师生关系、检验学生课堂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课前一句简单的问候,看似无关紧要,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融入课堂,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上好体育课做好准备。

(2)请假制度及出勤情况

教师制订课堂的请假制度及出勤要求,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请假怎么请,特殊情况怎么处理。当学生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上课时,应该在课前提交规范的请假手续,并向教师说明情况。这样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请假考勤制度,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其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任务。比如,随堂听课,协助同学练习,布置相关场地等工作。

(3)服装检查与安全教育

上体育课时要统一着装(运动服与运动鞋)。教师要在课前告诉学生运动装备及安全意识在自我保护中的重要性。比如,男生上课不要穿牛仔裤、皮鞋,女生上课不穿裙子、高跟鞋,不携带小刀、钥匙等尖锐物品。教师要做到积极预防,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如发现学生着装不当、存在安全隐患时,应该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体育课堂的常规要求。

(4)课堂纪律与练习要求

体育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就要跟学生约定好相关的纪律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要求进行练习。比如上课不能随便说话、嬉戏打闹;没有经过教师的允许,不准私自离开练习区域;分组练习时要听小组长的指挥等。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进行球类运动时,学生要统一听哨声指挥,不能随意拍球踢球。如有不遵守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

(5)场地器材管理及规范

学校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重要条件。任何体育器材设施在使用前都要经过认真检查,确保安全后方可使用。体育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检查教学场地是否安全,并对相关运动器材提出使用要求。如发现学生不爱惜器材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引导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设施。

2.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1)规范教学秩序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不管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教师都必须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教学环境来确保正常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抓好教学常规,通过规范和约束学生的上课行为,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清楚哪些事情在课堂上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2)明确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体育学科的特点,努力I造良好的课堂常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引,就会清楚在本堂课中不同的练习阶段该如何去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确保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厘清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写好教案。备课时,要备好五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教材重点、难点;三是教学对象;四是场地器材;五是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示范、精讲多练,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方法,帮助其更好地领悟动作的重难点,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4)塑造行为习惯

体育课堂常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但可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还是塑造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沿阵地。教师在制订课堂常规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5)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常规的制订和实施,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在体育课堂上,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秩序能够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纪律好、注意力集中,教学程序不被打乱,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被挫伤。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练习时间,这对技能的学习十分重要。

3.体育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1)严格要求,加强常规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确保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抓好课堂常规建设,培养学生的规范思想。比如,集合整队要求、上课服装检查、请假制度、纪律要求、体育骨干职责、场地器材布置与回收等。教师在上课前表述清楚课程要求,学生才能够按照要求去做。因此,课前的常规教育非常重要。

(2)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通常以户外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教学环境复杂,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容、规则及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清晰、示范到位、言行一致、尊重关爱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发挥体育在塑造学生人格上的功效,努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体育教学组织规范有序

体育课堂组织教学要尽量排除各种外因干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体育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组织教学程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规范组织教学,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

(4)加强思想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随时注意课堂的变化。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知识、技术与技能,强化组织纪律性的主要场所。体育课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良好的教学秩序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识。当教师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时,组织纪律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教师要努力抓好体育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体育课堂基本常规主要包括集合整队与师生问好、请假制度及出勤情况、服装检查与安全教育、课堂纪律与练习要求、场地器材管理及规范五个方面。严抓常规有助于规范教学秩序,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B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安全伤害事故。

2.建议

抓好体育常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严格要求,加强常规教育;第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第三,体育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严格制订与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常规建设,积极思考怎么管理学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体育课堂常规成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课堂常规要求篇3

一、当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和“少教多学”等新兴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在备课环节上,导学案已经普遍替代教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新型模式;在上课环节上,“注入式”和“满堂灌”式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退出了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成果展示”;在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上,大多数教师开始注重作业设计,不再照抄照搬课本习题,突出拓展性和延伸性作业的巩固提高功能。其别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强调“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写“教案”转向设计“导学案”;备课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指导学生如何学。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在备课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备课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消极抵触改革,依然沿袭传统的备课方式,仅仅把自己多年沿用的教案,改头换面,美其名曰导学案;二是部分青年教师,虽然改革热情很高,但缺乏深入钻研精神,体现在备课上,许多教师不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要点、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强调“多学少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教师上课的重点从传统的“精讲多练”转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点拨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在上课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上课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在上课环节上出现如下问题:一是传统的“以教师中心”做派阴魂不散。许多教师为了圆满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内容,把教学掌控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到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中来,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教师把它演出来就行了;二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多学少教”的高效课堂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导致为课堂提问而提问,为课堂讨论而讨论,为学生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课堂实效,进而使“多学少教”的理念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3.在课后教学反思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特别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并将其视为快速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调研发现,在高效课堂建设在课后反思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课后反思意识不强,多数教师把课后反思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二、进一步加快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对策的思考

上述的种种问题表明,在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全面系统地总结近年来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经验,将高效课堂建设业已成熟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教学管理常规条例,为高效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效机制,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课题。

1.切实加强对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重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摆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强对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的顶层设计,从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以及学业成绩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切入,全面系统地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力求做到计划详实,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切实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课堂常规要求篇4

可是这样一来,反而导致很多的孩子变得一成不变,死板得很,甚至影响到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一点都活不起来。这又似乎有违背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各项要求了。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课堂中"活"与"死"的关系的学习和研讨,归纳整理出了几点,如下:

1.课堂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就又面临了一次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一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没能很好的把握得住局面的话,势必就很容易乱起来了。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只能选择在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任课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但是这样说来又会让我们提出新的质疑,难道大班就不能"活"起来吗?当然不是,在大班的课堂上,教师的常规教育更是个极其关键尤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人数一多,局面更不好控制,如果课堂常规教育没有真正落实的话,那互动教学的话肯定是很难行得通的,甚至是会乱成一团,所以说课堂常规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这个"活"必须是在有较好的常规教育落实到位了才能有效进行的。

2.课堂教学当中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探讨到课堂常规教育的问题,那么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教学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不能单纯或单方面的片面地的去理解去落实这个"活",更不能认为既然要求"活"那干脆就放养式的放任自由。"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就应体现在这里。

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前提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如果在我们的一节课堂当中,常规还没有落实下去的话,作为我的观点来说,这一节课我宁愿先放下预先设计好的课堂内容,先要把我们的常规教育落到实处了我才开始进行我接下来的教学,否则我想在没有良好的课堂常规的情况之下所上的一堂课,就算是教师设计得多巧妙,备课备得再认真仔细也是枉然,学生真正掌握到的并不一定能有多少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说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3.课堂教学当中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也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4.课堂教学当中的"活"需要在自由与限制间把握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的状态,我们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到新课改时,单纯片面地去理解我们课堂上的"活", 很容易就走到极端,认为不能"死"那就"活"起来吧,使得整个课堂完全处于活动状态、亢奋状态当中,反而背道而驰地进入到了一个课堂常规的"活"与"死"的理解的误区当中了。教师应该视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巧妙设计,在自由与限制间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盲目地走到任何一个"活"或"死"的端点。

课堂常规要求篇5

体育课堂常规无需强求一律,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如“上体育课要穿运动鞋”这一条,我校只作如下要求:上课须穿适合运动的鞋,布鞋、软胶鞋也可以。常规条文应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其内容不仅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要求。因此,拟订好体育课堂常规,提交校领导研究、批准后,就应该成为师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共同准则,且不宜经常变动,必须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

二、常规的公布与实施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对新入学的学生安排专门的体育常规教育课,让新生了解常规的内容,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在校的老生,则要先总结他们上学期执行常规的情况,然后指出不足,并提出新要求,希望学生在新的学期里保持原来遵守常规的行为,改变不遵守常规或违规的行为。教师在口头上强调体育常规内容的同时,将常规打印出来,发放到各班级进行张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常规内容的了解,增强他们遵守常规的自觉性。

三、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落实工作

1.教师以身作则。一个常规制度的实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常规是贴在墙上的、抽象的内容,而教师却是一个具体的、时时影响他们行为的范例。可以说,教师就是一个标准,就是一个制度。因此,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规定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指定地点上课,教师不管严寒酷暑,都要提前到操场等待学生的到来。如果教师能很好地遵守常规,处处以身作则,对提高自身的威信、更好地落实常规会积极的作用。

课堂常规要求篇6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学习效果的优劣,取决于课堂学习的状态。新课程已深入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从“有效”升级为“高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追求高效课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校以教学管理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一、规范行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一)积极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活动

第一,我校按照市教育局要求,认真抓好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以“卸小讲堂”为平台广泛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将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有效辅导、有效测试等作为本校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二,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选定高效课堂研究课题,定期组织有效教学、教育论文、教案评比,在研究中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内涵发展。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周各学科重点安排公开课和研讨课,引导大家探讨高效课堂的新途径。

(二)规范教学常规,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听课、辅导、考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透”,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考核要“严”,辅导要“细”,教学要“活”,活动要“勤”,负担要“轻”,质量要“高”,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抓好教学常规精致管理与检查

学校结合市高效课堂要求,制订了卸甲镇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拟定了《卸甲镇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常规检查制度》,正常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月检查工作,杜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杜绝有违教学常规的现象发生,努力将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工作规范和自觉行为。

二、注重过程,保证高效课堂正常开展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学校立足实际,将精致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中,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致,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能成为精品,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使学校品质得以提升,内涵发展得以彰显,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得以优化,达到“以精致创精品,以精品求发展”的目标。

(一)精心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推行“三轮两案”的备课方式,要求所有教师坚持“三轮备课,两案定教”的原则,严格按照“集体研讨—分工备课—个人整合”的三轮备课流程开展备课活动,优化了备课的流程。

(二)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是指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所谓“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学生不愿学的偏题、怪题不讲。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求做好“5-25-10”的合理安排,课堂的前5分钟用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查,或对预习任务进行检查等;中间25分钟用于师生互动质疑、释疑、探究;最后10分钟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直在动。其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学会主动参与,体验实践;其三,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学会概括归纳和表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统一组织了全校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每周安排高效课堂展示活动,由各教研组推选的教师展示高效课堂,组织任课教师参与观摩、议课和评课活动。

(三)精心优化训练流程

课堂常规要求篇7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也的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教学调查实践中,我们总有一种遗憾,那就是课堂常规问题。新课程理念是要课堂变得民主、开放,但我们认为课堂的民主和开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更不应该毫无限制地一放到底,只放不收,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造成课堂组织失控,秩序混乱,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是否还要强调课堂常规?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认为:

一、课堂常规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他们的身体、心理、情感、意志力以及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活泼好动的性格和乐于彰显自我、成就自我的愿望,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一面。而教育本身除了传承知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适应,学会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限制,教育过程始终处于自由与限制之间,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学生的学习包含着对规则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常规不是捆绑学生的绳索,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得更有序、更和谐的必然保证,而课堂常规作为训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规范和标准,其本身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课堂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堂教学面对着全班几十名学生,这是一个集体,是一个传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神圣殿堂。要把这几十名性格不同、特点各异,爱好广泛的学生统一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没有规矩是不可能的,必须把课堂置于教师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之下,通过教师的有效活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保证正常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去谈学生自主问题,失去了课堂常规的保证,学生各行其是,每人只按自己的好恶去行动,课堂将会失去控制,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课堂常规与新课程改革并不矛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排除必要的常规约束,相反,只有在常规得到了认真落实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而意志品质就包涵着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必要前提。在学生时代,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为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人格魅力固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力量也可以吸引学生去积极探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的学生,其自制力正处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点的兴趣,他们会分心,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去,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习惯成自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这一培养过程不可能一墩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堂常规正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纠正那些不当的行为取向,养成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常规要求篇8

首次将新课程提出的不太容易操作的"三维目标"简化为"二维目标",即"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一维目标,但实际上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兰维目标融在二维目标之中。这里所说的"知识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里的"情感目标",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上课方面

在教师上课方面,明确提出了8点要求,其中对教师本身提出了"严谨上课、文明上课"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目标明确、教程简明、指令清晰、训练到位、调动有效、习惯养成"等6条衡量标准,这也是今后我市评价一节课是否符合教学常规的标尺。

1、目标明确

首次提出"课堂教学的双重目标"—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知识与技能"目标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全部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培养、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误区。我们要追求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因为,情感目标的实现是知识目标实现的前提与保证。

2、教程简明

首次提出"教程简明"。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教程都特别的简沽,节奏控制得非常得当,且教学程序之间过渡自然流畅。新常规旨在引导教师把课堂从复杂变成简单,切忌把简单变成繁杂。如,用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事,有的教师要花好几分钟时间来解决。把简单变复杂,是低效课堂的共同特征之一。

3、指令清晰

首次提出 “教师教学指令三要素”明确提出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指令包含三要素,即"明确的任务、约定的时间、恰当的检评"。指令是否清晰完整是判断一位教师是否富有经验的直观标志。教师指令清晰,教学过程就落实得到位,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好c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自觉地养成"发完整课堂指令"的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训练到位

首次提出"当堂训练15分钟底线"。课堂教学高效决定于4个字一一落实到位。同样,练习尤其是笔头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我们提出当堂练习15分钟是课堂教学的底线,不能以任何理由减少或取消课堂练习时间L重返"以教代学、以讲代练、以口头头、以少数代多数"的错误之路。当然, 15分钟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死规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更不能理解为教师每节课留15分钟让学生无目标地随意学习。这里的练习既可以是笔头练习,也可以是口头练习;既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助;既可以是集中时间练习,也可以是"分段讲授、讲练结合"。严格控制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总量。

首先,提出"快速指导"的要求。面对学力差异日益严重的现状,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在当堂练习过程中快速指导学习小组与个体学生的本领。只有不断地对后进生(甚至"放弃生")进行实质性的帮助,才有可能重树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其次,将"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选用小组长,培养使用学科小先生"列入教学常规。与"保证当堂练习15分钟底线"一样,这一常规既是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质性举措;更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当然,学习小组与学科小先生一般要在小学中高年级以上推行。

5、调动有效

首次把调动课堂列入教学常规。面对学生现状,课堂调动越来越成为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位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缺乏课堂调动意识与能力,也就可以说这位教师缺乏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在备课与上课时都应考虑,如何通过课堂调整、精讲精练、分段讲授、讲练结合、恰当评价、适时激励等途径,对全体与个体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调动。实践证明,一位缺乏课堂调动意识与能力的教师将会越教越累。因此,首次把"调动有效"写人课堂教学常规之中。

6、习惯养成

首次把“教师上课随带‘五个一’”列为常规。可以说,当知识遗忘之时,剩下的就是方法与习惯了。新常规中提到教师上课应随带"五个一",其中的“直尺”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教师规范做图,包括英语教学人门阶段的书写规范横线;二是用于当做教鞭,以保证教师在讲授时能避免自己的身体将板书内容遮住;"红笔"主要用于当堂练习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练习批改、个体激励;"成绩册"主要用于记录课堂提问次数及打分、作业完成情况及其他课堂表现记录,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首次将“学生上课随带‘五个’”列入常规。其中的"红笔"是用于课堂练习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的"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改、小先生批改",用于学生自己订正练习的错误。实际教学中有必要时应增加"尺子",以备教学过程中的做图之用。

三、作业方面

首次提出"作业批改先生后师"的要求。长期以来,教师以一己之力替代全体学生批改作业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事实上,这种教师替代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的做法是违反"教学不替代"原则的,其批改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新常规要求无论是学生学习疑问、课堂练习还是课外作业,都必须先问同学、先让同伴(同桌同学、学习小组长或"学科小先生")批改而后,教师全面检查、重点批改,注重讲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之外的科目教师,应追求才巴基本练习落实于课堂,把主要作业批改于课堂,课外作业应追求少而精,并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改必评)。

四、辅导方面

首次提出辅导的重点从课外移到课内,把教师辅导改为"教师辅导与

同伴互助"并重。与以往要求不同,在要求课外辅导的同时,加强课内辅导。教师利用学生当堂训练时间,通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个体辅导""4人自然小组的同伴辅导""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 实际学习困难,以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在继续做好辅后工作的同时,特别要强化培优意识,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堂常规要求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83-2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常规作为课堂中的一项管理制度,规范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课堂教学秩序,培育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我国掀起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后,“以生为本”的理念对教学新秩序的“召唤”己经构成了对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独白式演讲”和学生们的端坐静听现状的有力冲击。做为培养的起点,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常规培养在当下是怎样的一个现状?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这种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受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而国内在此专题并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的甚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见是重要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价值的认识

由访谈及调查可见:大部分的教师都认可了一年级进行课堂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并尽早为学生制定一套指导他们课堂行为的规则,高年级教师是为实现其到了高年级能“轻负高质”的目标而强调了一年级常规培养具有基础性;一年级任课教师认为有必要更多是从能否轻松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去考虑;班主任认为有必要还牵涉到学校与其它老师对自己班的评价问题。可见大部分老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价值的认识都停留在其课堂管理作用及其效应的层面上,即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些规则的建立,就容易造成课堂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和问题行为的产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班级形象与荣誉;而关于课堂常规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一线老师们却谈得很少,表现出对课堂常规价值理解的普遍不够。

(二)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内容的认识

对于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一般都会用内容丰富的课堂规则,使他们知道作为课堂成员应该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从一开始就规范课堂成员的行为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及时纠正问题行为。那么,教师会在一年级的课堂常规里制定的常规内容有以下特点:

1.在内容上具体要求大同小异

①姿态类。

此类常规是一年级教师对学生在坐、站、行等方面的课堂常规要求,上课仪中起立敬礼时,老师会说:“我来看班上有几个小警察”,或夸赞某个孩子最象小松树,以此来激励孩子“站如松”。这样的体态训练其实古已有之,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历史传统,即家长们常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良好的体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当然是积极意义的,与课堂教学到底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在访谈中我发现老师们更多地是从“精神面貌”角度来考虑的,认为姿态不规范,上课质量会受影响。确实,在公开课观摩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的起立等动作可以给观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鼓励,反之,松松垮垮、东倒西歪的体姿则很容易让人觉得师生的教学状态不佳。

②听课、发言类。

一般语数外主课老师会非常重视这一类课堂常规要求,具体说是: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个规定,老师还会对举手、发言等相关行为做出详细的规范。如统一举哪只手,举四根指头还是五根指头都依教师的习惯而定;再如发言时有没有开场白,结束时说什么样的结束语都有讲究,我考察中有四个班的五位教师要求在别人评价自己的发言之后,被评价人须用“谢谢你的评价”来作为结束语。

③用品管理类。

课堂上孩子可能同时使用到多种学习用品,如铅笔盒、学具袋、水彩笔等,能否养成有条不紊、轻拿轻放的习惯,对课堂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一年级。课堂上的一些“违规”行为,其中不少与学具管理不到位有关(如铅笔盒噪音),有的还有“做小动作”之嫌。教师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管理自己学具的能力实在太差,每节课都要因这些小细节而影响课堂节奏。更不必说各种花哨的玩具化的文具对儿童的影响了,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有时整节课都在玩弄自己的小玩意。

2.表述方式生硬呆板,不贴近儿童

在收集到的32份教师问卷中,接近七成的教师都将常规内容表达为“不……”、“必须……”“如果……就……”其中心词多数是“禁止”,缺少儿童化的表述,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好好学习”、“认真听讲”等规范制度带有成人化的口吻,疏离于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生活化语言,从而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抽象与模糊,使他们在遵守与违反中漂移,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我只在一个班级里发现教室门口就贴着这样一句话:“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会交朋友,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可惜在调查的班级中所占比例却非常小。

(三)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堂规制定方式的认识

从调查可知,在常规的制定方式上,接近八成的教师认为这是教师的事,只有两成教师愿意与新生们共商,多数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些,但不强,而学生对“自己管自己的能力”的评价明显高于教师评价。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对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信任,导致了在制定方式上教师绝对的权威。虽然有研究证明,在新课改的培训中,教师的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已经开始把对学生的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管理转变。但是在一年级的课堂常规制定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仍然非常缓慢,甚至举步不前。整个一年级期间,课堂常规大多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师生共商达成的规范不仅比例小,而且程度低,新生主要处于被要求、被塑造、被控制状态。有老师认为,这是整个一年级阶段的共同特点,一般要到三年级,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和老师共商、合作的水平。

(四)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培养方式的认识

1.常规培养策略调查

由以上两份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教师们在一年级课堂常规培养上使用的策略丰富多样,且教师们使用正强化的策略的比例较高。对学生违规处理方式上以耐心劝导为主,但是对具体的违规的行为处理方式又各有侧重。

三、讨论

1.制定常规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吗?

课堂规则制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是,如今的课堂规则却并非如此。在许多小学,教师喜欢要求学生上课发言必须先举手,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发言。这看来无可厚非,学生都抢着说话,教室里岂不乱成一团,谁也听不清谁说的话了。可是,每次看到自己要说的话都给其他人说了,孩子是什么心情?尤其是有的孩子举了半天手,教师因为时间因素而未能请他发言,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几次这样,孩子课堂上还有积极性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再如,不少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抱臂坐正,腰挺直。我们知道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怎么能够一节课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呢?而且,很多时候,连我们都会“得意忘形”,何况一年级这些好奇、好强的孩子呢?如果此时老师用目光提醒他改过来,是不是又在分散他的注意力呢?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教师们普遍利用规则来维持课堂的纪律,却很少去研究这些规则是否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2.常规的制定权仅仅在于教师吗?

在我调查的10个班中,只有三个班级课堂规则的制定有班长和学习委员参与(实际上也就是老师在宣布之前和他们先说了一下而已)。规则的制定者,只是教师。教师只是以“告诉”的方式宣布了规则,学生只需照着做就行。应该说这种做法在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上再普遍不过了。或许是慑于教师的权威,或许是年龄较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可以设想在一年级这个培养的起点,学生就已经没有了参与常规制定的权利,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将更加习惯于被动。

课堂常规要求篇10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实施高效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纲要再次将小学音乐教育定位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将音乐学习的常规纳入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以基础性的习惯率先在学生的生命质态中树立音乐学习的意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强抓常规意识,为保证音乐课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利用无限大的空间来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课堂常规要求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课堂常规问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小学生大多是6~12岁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还未独立,自我约束力也较弱,故很难约束自己认真上完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分析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含: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及出勤、准备活动等内容[1]。这些内容既是维持正常体育课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2.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开始后,集合整队是最早的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来说,集合整队能够将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来,且有利于号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师生问好则有利于学生礼貌、礼节的培养。

2.2 清点人数及出勤情况的意义

该环节是体育教师管理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点名方式,教师能够较快认识学生,并让学生受到关注。在师生较熟悉之后,则采取清点人数的方法取代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则能有效预防小学生由于擅自离开课堂而发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师在课开始时先对人数进行了清点,在课中又集合对人数进行了一次清点,下课时再清点了一次,如果学生人数变少,就及时找出是谁缺席、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学生由于缺席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见习生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许多较调皮的学生装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安排见习生做相应的事,有效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课堂内容及要求的意义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及任务,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该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等课堂常规后,则应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任务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这两个动作。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利用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准备活动的意义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活动全身大部分肌肉,属于一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温度升高,然后促进人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接受运动技能。同时,在接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难度与强度均较大的练习。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创新课堂常规的形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即可。比如,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进行准备活动:在冬季上体育课时,学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师便喊出一句话“老师今天设置了几个藏宝点,谁能找到就属于谁。”老师话刚说完,学生便活跃地开始寻宝旅程。待学生跑得满身大汗时,教师才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技术”。由此可见,合适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6 安全教育、检查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弱,故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安全的要求,学生经常听则容易记住,进而大大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强调“上课期间,不能跑去楼顶玩”“不能和同学打架”等,学生在听多了之后便能在脑中有较深的印象,不仅能自己做到,还能有效监督身边同学的行为,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关于小学体育常规的若干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以下是对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若干思考:

3.1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应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尽量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死板的内容转化为游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3.2 广开言路,加强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广开言路,加强创新。比如,积极收集可行性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常规,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向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有效课堂常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

3.3 实行“教学三维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2]。课前、课中及课后反思,称为“三维反思”。课前反思怎样根据新教材特点及小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常规;课中反思如何将着眼点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课堂常规有利于学生发展与否;课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已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实施,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质锻炼,是小学生接受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时,教育者可根据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形式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常规要求篇12

1.课堂教学管理学概述

简要叙述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等,从而使读者对课堂教学管理学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这一部分主要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讨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课堂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等。

3.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规律的特性、课堂教学管理规律体系等。

4.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应遵守的准则和要求。制定原则的依据之一是规律,因此,原则和规律是密切关联的。只不过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遵循规律办事,而不能创造规律;而原则则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既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又体现了管理经验的作用。探讨和制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有利于教师按准则和要求办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规范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是这部分内容所要重点探讨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应讨论制定原则的依据、制定原则的方法、贯彻原则的要求等。

5.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类型、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理论层次和逻辑关系来说,管理规律处于上位,管理原则处于次位,管理方法则处于下位。

6.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有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这一部分主要对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特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7.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作用、制定方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措施等。

8.课堂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气氛的内涵、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气氛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