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统计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6 08:50:44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83-01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认识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社会也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赋予统计工作更多新内容和新任务。统计工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动统计工作上台阶。统计工作者应全面深入分析统计工作在机制、体制、调查方式、调查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统计事业的发展。

一、在统计调查方式上,要克服全面调查的弊端,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当前,全面调查在收集社会经济信息工作中还是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面调查的长处在于各级统计人员熟悉、好布置、好操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体的不断涌现,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工、统不全、统不准、易受人为干扰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抽样调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减少对全面调查的依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统计调查的实际,广泛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做到能用抽样调查的,坚决不用全面调查;能用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的,坚决不用抽样调查。采取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二、在统计资料的采集方式上,要克服对纸介质报表的过分依赖,大力推广网上直报。当前,纸介质报表仍是统计调查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各界不断加大网络上报统计资料的专业范围和报表种类,网上直报统计资料其优点在于:一是方便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二是统计部门减少报表二次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提高数据质量,通过直报,减少报表流转的中间环节,相应减少再生性的差错。可以预见,通过网络上报统计报表将是统计资料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谁主动,将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将进一步更好发挥统计功能,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工作的大发展。但有些单位目前仍是处于应付任务的层面上,网上直报的使用力度还不大,还需我们大力推广。

三、在统计资料来源上,要克服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广泛使用部门统计资料。在我国的政府统计架构中,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是政府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按统计法规定,也同样具有法定性。在GDP核算中,我们也要使用多部门的统计数据。随着“下算”和“下管”一级的核算方法的不断推进,以部门统计资料为基础的核算方法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服务业和民生统计,仅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直接开展调查已困难重重,也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使用部门统计资料,才能准确核算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此,我们要抛弃自己包打天下,自己直接调查的笨做法,充分认识到部门统计资料也是对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要相信部门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统计核算中,部门统计有的,统计部门就直接使用,不另调查。在工作中,统计部门要以《统计法》为准则,着重从统计标准、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部门统计规范有序,要与部门统计建立统计资料共享机制,杜绝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四、在统计调查范围上,要克服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树立全社会的统计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见物又见人”的统计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大,这必将要求统计部门在做好经济方面统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民生方面的统计,而社会民生统计这一块恰恰是当前统计部门的短板。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建立反映社会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全方位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情况。

五、在统计调查管理模式上,要克服按隶属关系划界的做法,积极探索在地统计的模式,全面准确反映社会经济概貌。在各级统计调查中,我们还沿袭着计划经济年代以调查单位隶属关系划界的统计调查模式。随着行政区域的不断延伸与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调查单位的划界存在不确定性,存在漏统现象,其最大弊端是难以全面统计核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上级也整日忙于报表工作,难以抽出人力和时间从事统计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分析报告等工作。为更好统计核算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小组,加快启动在地统计,为全面准确评估两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六、在统计数据质量上,要克服片面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开展统计调查的立足点和归宿。在工作中,我们还偏重于从数量平衡、逻辑关系、单个专业上来把握统计数据质量,而对于统计对象是否齐全、统计过程是否科学、专业数据是否匹配、数据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数据质量影响的关注度还不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树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意识,按照事前抓基础、事中抓审核、事后抓评估、兼顾时效性的办法全面抓数据质量。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我们要更好适应统计调查需要,虚心学习省内兄弟市、县的成功做法,破除难作为的思想,大力进行统计工作的改革,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发展,为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大治.统计工作的科学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4) .

[2] 吴丽萍.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J].经济信息,2010.(06) .

[3] 张宏宇.谈统计工作的改革[J].统计研究,2011.(02).

[4]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2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首创。PBL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这些对今后学生开展社会统计工作会打下良好的基础。_、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尝试笔者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和学习态度,初步采用了PBL教学法,主要情况如下: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学习统计学的意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统计学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社会科学也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统计学。考虑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作为教师应该统筹全局,尽量做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统计学知识,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选题阶段。为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有效地感觉到PBL教学法的效果,在选择课题时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并且要满足课题选择的标准,即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另外,课题的选择会决定调查的方法,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的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如笔者曾确定了以“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认知情况的调查”为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_种有效的沟通方法。

 

第三,调查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课题准备状态进入了统计设计状态,其中包括课题问卷的设计和量表的设计。这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述问卷设计和量表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让学生按照性别、兴趣、活动特征等标准分为七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问卷,实现七个小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更好地设计问卷和量表。

 

第四,问卷调查阶段。研究者在调查设计阶段所进行的思考、所做出的决策、所制定的方案,都将在实际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实施。其中,收集资料包括筛选、归类、分析、找出规律。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同时要考虑到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问卷回收的资料还只是原始的数据,必须经过整理、归纳与分析,才能作为研究命题和假设的凭据[4]。笔者通过详细讲授统计描述分析、概率分布、常用统计分布、等级相关、回归分析等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各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分析汇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乐趣,又提高了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第五,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收集资料的方式、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_个方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PBL教学法有效应用于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准备阶段。教师在讲述社会研究方法和步骤的时候,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可事先给学生发一些背景材料和数据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案例与课本中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有效结合,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统计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第二,调查设计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调查设计阶段所需做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进行问卷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求学生严格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问题以及答案的设计、问题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数量和顺序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科学地使用问卷进行调查,从而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

 

第三,问卷调查阶段。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统计的分析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使学生探索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严格按照社会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研究。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3

一、社会调查法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调查法的含义

社会调查法是一种采用实证方式获取社会信息的手段,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它通过直接实际调查,收集实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推论出结果。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是什么(弄清社会问题),为什么(寻找问题原因)和怎么办(寻找解决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充分的一手数据以解决研究的问题。

2.社会调查法的特征

首先,社会调查法的社会目的性。任何社会调查都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性,调查的目的必须在调查前明确,其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于政府,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社会生活及个人行为准则之参考;四是服务于科学的理论,成为科学理论的佐证。

其次,社会调查法的多样性。由于现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社会调查方法也各有差异,如有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以及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的应用。

第三,社会调查法的系统性。人类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社会调查的实施中,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具有系统性,同时其采用调查方法也具系统性。

第四,社会调查法的研究性。社会调查不单单是一项收集资料的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和资料的加工、分析研究等环节,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资料分析阶段具有研究性,资料的收集过程也具研究性,在实践中必须把调查与研究二者统一起来。

二、社会调查法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人员的态度问题

社会调查实践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实践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要求实践人员具备良好的态度、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提前做好相关调查准备。实践人员的态度问题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实践调查展开过程中,调查实践者未在进行调查研究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结果数据只是按照实践者个人意图而空想的粗略结果,完全失去了数据的真实性;另一种情况是,主要设计者可能由于时间紧迫或者调查范围较广,需要协助人员,而协助人员因为不熟悉程序或粗心大意,在实践过程中,做的数据粗糙或者不全面,最终无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时由于调查人员素质不高、不负责或大意妄为,调查统计不细心或者凭自己猜想得出数据用于报告中,结果违背了实际事实,最终会导致存在的问题往往没得到解决,而使得整个调查变得毫无价值。

2.方法误用问题

在实践调查中,常常出现方法误用问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与实际情况的脱节,在调查方法的使用上普遍情况是陈旧而单一、缺乏科学性。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虽然在19世纪才传入我国,我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独立运用该方法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民意测验,但是它的影响不大。我党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典型调查,其中由所奠定的社会调查方法论基础,依然是主流。这种社会调查方法还处在感性直观层次,而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单纯依靠典型调查和实地调查很难反映事件的全貌,往往所做的调查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层次。再加上目前调查、分析手段缺乏科学性,手工作坊式的调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般的问卷调查,基本上是依靠人工方式完成,而电话调查、网上等新调查工具未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应用,致使调查流于表面,材料也无说服力。

调查方法出现的陈旧简单而缺乏科学性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的贫乏。对所要调查的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了解不足或者缺乏了解和研究,使得调查变得漫无目的,而在问卷设计方面也不尽合理,故在实践访谈过程中也缺少了针对性。例如: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对道德教育如果概念不清、模糊,对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因素没有全面地把握,那么所进行的调查只能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程度。大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总结40年代调查实践时,深有体会地指出:在实地调查没有理论做导线,所有材料都是零星的,没有意义的。二是被理论框得太死,形成固定套式,没有创新性。有些调查者没有把社会调查之前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理论作为参照体系,而是以之为万能模式,在调查中用这个模式去硬套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始终在固定的范式里循环。

三、提高社会调查法实践应用效率的对策

社会调查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社区警务课程教学、战略管理及网络应用等,它的实践应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同时也提高了工作运行的效率,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但是如何提高社会调查法的实践应用效率?首先,需要明确社会调查法的应用程序或步骤,然后根据上述问题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调查实践策略。明确社会调查法的程序或步骤,简单来说就是明确:调查什么,谁去调查,向谁调查和怎样调查等。具体有三个阶段:第一,前期准备阶段,主导者应做好社会调查前的辅导。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明确社会调查的目的、意义、调查对象和调查过程,初步掌握如何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分析资料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第二,实际调研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实践调查人员自主完成,进行实地调查,这时应注意方法的权变性。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情况的不同,在具体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调整原先所设定的方法,并且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做出周密详细的调查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应体现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和地点、进程安排等。设计问卷,根据调研主题的要求,集思广益,按照科学、合理、简洁的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根据计划,采用实地走访、电话访问或网络调查等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第三,总结阶段。主要包括:整理资料,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综合,并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将统计结果直观表现出来,还要对统计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此外,还包括对于完成的社会调查报告结论,进行相应的交流和继续跟踪调查。

而在社会调查中要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使得整个调查研究具体科学性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实践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其基本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做到胸有成竹,对调查的目的、对象、过程及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进行社会调查的前期工作,同时,要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调查计划日程或更换调查方法。比如进行实地调查进行访谈,应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分别采取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以及开放性访谈,由于被访谈者个体特征的差异性(如口头表达能力等),在具体访谈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地调整原先所设定的方法,并且由于原先设计过程中的遗漏和失误,有可能还要对访谈问卷进行修改。

第二,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调查人员自身特点应与所任工作相适应,防止因为粗心而造成数据失真的情况发生。调查人员在实践中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集中精神,认真负责的落实好所担任的工作。其次,实施调查的人员应加强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进而保证和提高工作运行的效率,在调查过程中,应培养高级数据统计分析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第三,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单纯依靠典型调查和实地调查已很难反映事件的全貌,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理应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调查新工具在不断出现,如电话调查方式,网上调查方式等,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应大量投入到调查工作中。在分析手段方面,由于较少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水平普遍较低,这就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普及网络计算机,推广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使之服务于社会调查工作,提高社会调查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调查工作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依元.系统方法与社会调查[J].哲学研究, 1985(07).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4

一、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我国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已经不足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正在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与挑战。统计调查方法必须不断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

二、传统统计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无法为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缜密的理论体系,无法清晰地阐明因果关系,更无法对高度复杂的经济社会过程进行深入的解释。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在实践中,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也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首先就是方法单一,除去在人口变动、物价、城乡住户、农产量等领域采用的非全面调查,其它都过分依赖全面调查的方法。此外,传统调查方法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也得不到保障,常常因为个别调查对象不配合而降低了汇总上报时效,这都表明传统的统计调查已经不足以应对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由于传统的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模式,统计结果经过多层次汇总后,在准确性和真实性方面也难以得到保证,无法确切反应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另外,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实际工作中,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应当对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改革与创新。

三、统计调查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创

在实际的统计调查中,我们要采取合适的统计调查方法来检验经济社会现象理论。与此同时,也要发挥统计调查方法的准确和全面的优点。在进行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的同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从实际情况出发

国家统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对国民经济运行趋势的了解,掌握综合平衡的国民经济情况,进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前统计调查体制和各级管理的层次需求,进而组织并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热情,以确保基本统计信息的准确、全面、及时。

2.循序渐进原则

在进行统计调查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行政层级的先后次序、实施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逐步推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在勇于实践、敢于尝试的同时,要以重点带动全面、合理进行突破,有计划地进行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进行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升调查方法的数据质量,还可以减化操作流程,降低调查成本,减轻调查人员的负担,极大的提高了调查方法的操作性。

四、统计调查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1.统计指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统计调查方法

针对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为了确保准确性,要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在进行全局性的普查时,就需要设计全面又详细的统计指标,获取所需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抽样调查中,简单、实用、灵活的统计指标更加适用;进行重点调查时,设计的统计指标则要符合其变动趋势。全面调查的范围要逐步缩小,全面调查仍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拥有独特的社会条件以及深厚的基础。但是,全面报表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这种调查方法的范围应该逐步被缩小,不应再大量的使用。大力宣传统计法并教育培养统计人才,有助于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完善健全的统计法制,提高人们的统计意识,理解精确的统计数据对于统计调查工作取得高效成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并配合统计调查工作。

2.要针对不同统计内容和统计对象采取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丰富了统计调查内容,对于这种情况,统计调查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其中对照比较法、综合评价法以及抽样调查法因其各自的优势正在被广泛应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要结合运用。从目前的使用趋势中看出,抽样调查法正逐步取代全面调查法成为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中起重要作用。但是,没有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是完美的,都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每种调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应当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取长补短进行综合运用,在统计调查工作中要综合运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才更有利与完成实际工作中的统计调查。

五、结语

总之,综合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提升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的效率,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更丰富的资料、更全面的信息,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推动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5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统计站是农业农村统计执法的主体,是加强乡镇科学决策和领导管理的重要保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乡镇综合改革中,坚持乡镇统计站为单设垂管的事业单位,人员为事业编制、管理渠道和管理方式不变。理顺乡镇统计站人员关系,按照“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处理好乡镇统计站工作人员的身份问题,即原来是公务员身份的由所在乡镇逐步消化。今后乡镇统计站招录事业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评聘,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具体办法由市统计局和市人事局尽快研究并提出意见和方案,报市政府审定。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各级政府要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加重视和关心统计工作的基层基础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工作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统计调查能力,保证基层统计工作有人抓,统计报表有人填,统计调查有人干。将统计工作的重心、人财物的投入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基层统计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县统计部门,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加强企业统计、乡镇街道、村、社区统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推进统计改革,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创出一条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新路子。

三是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面、基础扎实、程序规范、责任明确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要按照国家和省统计局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统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部门和行业统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要将统计调查信息化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规划项目,加大统计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建立健全统计调查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达到网络健全、程序统一、手段先进、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目标和要求。

五是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依法统计,统计数据的生产、管理、评估、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执行。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要行使好统计监管权、信息管理权和执法检查权。加大对统计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统计调查依法依规进行。加强统计工作人员培训,规范统计从业资格管理,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强化统计人员持证从业。要进一步规范乡、村、企业、部门和行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基础原始统计记录和电子统计台帐。

(二)发挥决策参谋作用,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统计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统计数据服务和发挥决策参谋作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主动了解、准确把握不同层次的统计需求,充分发挥部门统计力量,建立健全统计信息交换平台和制度,积极构建信息可靠、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便捷适用的统计服务体系,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研究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统计调查系统要充分运用掌握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研究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应对措施和决策建议。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热点切换频繁,更加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量化分析,适时预警,提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以便党委政府掌握主动、超前谋划、从容应对。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提升统计创新发展能力。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把提升统计的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要求统计工作必须树立更广阔的视野、更科学合理的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重点统计领域的改革创新,着力改革完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流程。要进一步加强统计制度方法创新,积极构建标准完备、名录健全、指标完善、方法科学的统计调查体系。一是以构建和谐*,提升“三个核心指标”为重点,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经济社会运行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建立城乡一体化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开展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进一步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加快抽样调查方法在各个统计领域的应用,努力提高抽样调查水平。二是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构建结构科学、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协调有力的统计组织体系。用“大统计”理念强化对部门统计发展的指导,有效整合统计资源,形成合力。要按照《统计法》、《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政府统计部门的要求,规范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对部门统计能满足政府统计部门需要的,逐步实现由部门布置、调查、审核、汇总后报同级政府统计部门,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的规范实施、统计数据质量的监管、统一对外提供和工作,实现统计调查由政府综合统计调查与部门行业统计调查相结合。今年起,核桃产业统计、农作物种植生产统计、畜牧产业统计等统计调查工作要由林业、农业(畜牧)部门承接,同时在工业、建筑业等统计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和推进部门统计。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工作制度创新,建立完善量化考核、奖惩激励机制,促进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四)适时调整统计监测重点,突出抓好重大统计监测工作。除进一步做好常规统计工作外,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统计监测重点。当前,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监测。

一是抓好扩大内需统计监测。及时反映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查,及时反映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搞好预测预警。二要加强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的统计,对重点建设项目,密切跟踪监测项目计划下达、资金到位、建设进度、实物工作量进展等情况。切实抓好发改、经济、建设、统计四部门投资统计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投资统计数据质量。要高度关注投资、消费拉动,加强对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统计,科学反映投资总量、速度和结构、效益,认真分析重点消费领域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进出口形势及影响。正确宣传投资和消费导向,促进投资、消费健康发展。三要加强与省内有关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及时通报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四要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统计。要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统计工作,搞好分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五要加强对电信、金融、信息服务、中介、房地产、交通运输、物流等服务行业的统计工作。市统计局要加强工作协调,调整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准确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县区地方调查队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要求,周密地组织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及时报送统计、财务等指标数据。六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好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工作,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分析调研,真实反映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为党政领导当好参谋。

二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调查监测。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一要认真落实好粮食、生猪统计调查监测,建立健全主要食品消费价格、重点农产品价格及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制度。紧紧围绕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强农村居民收支调查和农民工返乡监测。二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统计监测,健全完善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指标体系。

三是抓好民生领域等社会统计监测工作。总理在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经济社会运行监测体系,第一次把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统计工作必须主动地适应形势发展、社会转型和政府工作方式转变,完善社会运行监测体系,抓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妇女儿童发展等民生领域的统计监测工作。要继续做好物价监测调查工作,今年新增的3个县(区)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确保居民消费价格监测调查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对民生建设的统计,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如实反映民生现状,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五)认真做好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一是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的情况下,搞好经济普查,及时掌握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对于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坚定信心,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各级经济普查机构要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协调和指导力度,抓好数据质量抽查与控制工作。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方案,这次经济普查要求当年普查、当年出数,数据处理工作量大,时效性要求高,各级要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数据处理的高质量。要加大普查数据的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普查数据资料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搞好常规统计数据与普查数据的衔接,做好对普查数据的诠释工作。二是要积极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今年将全面展开。各级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并把此项工作纳入今年工作重点,抓紧建立人口普查机构,尽早安排普查经费,确保各级普查经费按时到位,各级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普查的技术业务准备工作。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统计调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统计工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统计调查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6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的多元化、统计调查对象的复杂化、统计调查对象配合度低落化,都使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各类经济实体和社会各界殷切希望借助权威的统计信息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为其经营和消费活动提供参考的客观需要,统计信息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与党和政府的更高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更多期待相比,统计服务能力仍存在差距和不足,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今年初,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称“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在全国“两会”期间,引起公众一片哗然。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民众对多个经济指标统计提出质疑,主要涉及失业率、工资收入增长、房价等指标。具体而言,失业率和房价增长偏低,而工资收入增长偏高。除此之外,地方和中央对GDP的统计长期出现“1+1>2”现象受到质疑。由此可见,统计部门能否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能否能确保统计公信力,这对统计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人认为统计部门除了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统计工作之中外,重点应把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统计,提高统计公信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才能真正赢得社会公众信任。

二、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

新《统计法》于2012年1月1日已经正式实施,《统计法》的修订施行,是我国统计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将为提高政府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奠定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贯彻执行新《统计法》既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也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以新《统计法》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依法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坚持从统计队伍自身抓起。一方面结合统计“五五”普法,大力开展《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宣传工作,使统计法律法规深入统计系统人心;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统计人员《统计法》培训和学习,要通过举办《统计法》学习培训班和利用各种统计会议、统计年报会、统计检查等多种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和统计法条例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统计调查人员独立调查、独立上报、依法统计的意识和自觉性。在此基础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提升统计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统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从外部抓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统计法》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努力营造社会公众参与、配合、支持统计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从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入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统计地位也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统计者,深深感到,统计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应着重于加快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任何统计指标和调查方法,都可以反映和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也只能反映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如各类价格指数的年度指标,可以用于总量和速度的缩减;而如果要反映当前的价格形势,就需要看月度的相关指标。当然,无论是在指标口径、范围、涵义上,还是在调查方法的确定上,理论与实际、需要与可能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目前,统计制度方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现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对旧体制触动不大;现行统计制度削弱了统计的监督职能;统计月报报表指标设置太多,上报时间过于仓促;基层统计员任务繁重,素质偏低。就目前而言,改革完善统计制度方法,应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快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首先要改革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统计指标体系的“龙头”,对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具有统帅作用。其次,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各种数据一律紧跟市场。统计部门要立足市场、立足社会,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度,建立一套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需要,尽量发挥统计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消除过多的指标,市场经济走到哪里,统计就要跟到哪里。

二是尽快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报表制度。要使统计工作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应尽快改革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一套数量不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能“快、精、准”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围绕市场的主体企业,建立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对各类企业进行统计观察。

三是尽快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统计调查方式总的改革思路是:以建立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同期性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加强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估算,积极推进网络调查,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快速、敏捷、真实”的统计调查。完善普查制度,各项普查要从国家愿望和基层承受能力考虑,特别是经费方面,上级部门要做好统筹安排,不要只是压担子、给任务,更有甚的是还变相向基层摊派各种费用。在普查时间和频率上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使普查内容精炼、协调配套,更好地反映基本国情国力。

四是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同时也能为领导及时提供统计数据。为此,必须建立好有关统计数据库,一是充分利用第二次基本单位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二是按照标准规范的结构分门别类进入数据库,形成统计月、季、年报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字典结合建立统计住处数据库;三是利用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等专项调查数据为基础,形成普查和专项数据库。

四、不断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做好一切统计调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贯穿整个统计调查工作的始终。而统计基础工作又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真正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从统计调查工作的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严格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和基础工作规范化操作规程,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一是要对直接与源头数据采集有关的人员包括记账户、辅调员、企业统计人员、乡镇统计人员等不断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他们的配合程度。帮助他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做好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四个务必、四种意识”的要求,即务必认真履行职责,牢固树立国家队意识;务必切实加强业务建设,牢固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务必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务必坚决执行各项反腐倡廉规定,不断强化廉洁从政意识。二是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落实好调查补贴,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所采集到的原始资料真实可信。三是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和统计数据的电子化、网络化。有效地排除中间环节对统计调查数据的干扰,减少调查误差。四是要加大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按照“八有”、“八化”(即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资格、有台账、有经费、有场地、有设备;达到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报表标准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工作法制化、统计宣传经常化、统计服务优质化)的标准来规范基层统计工作,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五是要建立健全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统计调查工作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监督,做到层层把好质量关,杜绝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造假现象。六是要认真做好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强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分析、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努力提高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所以,加强审核查询,一查到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质量。从宏观层面上看,数据与数据之间,也是有很多逻辑关系的。我们既要发现并把握好更多的逻辑关系,对超出合理区间的数据认真分析检查,找出合理的解释;也要注意防止把可以在一定区间内变化的现象,固化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今年,新《统计法》正式实施,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当然,在数据质量问题上,还有两方面非技术性的因素。首先基础力量薄弱,社区、行政村没有统计职能和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居民配合程度急剧下降;其次,政绩考核可能带来的干扰。前一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懈地努力呼吁、争取;后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与处罚并重,健全完善纠错与处罚机制。

五、恪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着力提高统计工作的公信力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认识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随着“四大工程”的全力推进,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赋予统计工作更多新内容和新任务。统计工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动统计工作上台阶。全市统计工作者应以“三个提高”为指导,全面深入分析统计工作在机制、体制、调查方式、调查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统计的发展。

在具体工作上,须在以下10个方面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

1. 在统计调查方式上,要克服全面调查的弊端,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当前,全面调查在收集社会经济信息工作中还是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面调查的长处在于各级统计人员熟悉、好布置、好操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体的不断涌现,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工、统不全、统不准、易受人为干扰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人口变动、劳动力、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业、城乡居民收入、价格指数等抽样调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在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投资、房地产、劳动工资等专业中开展抽样调查,逐步减少对全面调查的依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统计调查的实际,广泛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做到能用抽样调查的,坚决不用全面调查;能用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的,坚决不用抽样调查。采取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2. 在统计资料的采集方式上,要克服对纸介质报表的过分依赖,大力推广网上直报。当前,纸介质报表仍是我市统计调查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统计局这几年在不断加大网络上报统计资料的专业范围和报表种类,网上直报统计资料其优点在于:一是方便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二是统计部门减少报表二次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提高数据质量,通过直报,减少报表流转的中间环节,相应减少再生性的差错。可以预见,通过网络上报统计报表将是统计资料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谁主动,将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将进一步更好发挥统计功能,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工作的大发展。全省各兄弟市尤其是珠三角各市在推进这项工作上力度很大,开发了网上直报系统,工业、投资、劳动工资、房地产等经常性统计报表基本实现上网上直报。对照我们自己,目前仍是处于应付国家局、省局的任务层面上,网上直报的使用力度还不大,还需我们大力推广。要将规上工业、建筑业、投资、房地产、限上贸易业等网上直报重点单位扩大到全专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城镇记账户的网络记账和镇级统计数据的网络上报。

3. 在统计资料来源上,要克服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广泛使用部门统计资料。在我国的政府统计架构中,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是政府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按统计法规定,也同样具有法定性。在GDP核算中,我们也要使用多部门的统计数据。随着“下算”和“下管”一级的核算方法的不断推进,以部门统计资料为基础的核算方法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服务业和民生统计,仅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直接开展调查已困难重重,也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使用部门统计资料,才能准确核算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此,我们要抛弃自己包打天下,自己直接调查的笨做法,充分认识到部门统计资料也是对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要相信部门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统计核算中,部门统计有的,统计部门就直接使用,不另调查。在工作中,统计部门要以《统计法》为准则,着重从统计标准、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部门统计规范有序,要与部门统计建立统计资料共享机制,杜绝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4. 在统计调查范围上,要克服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树立全社会的统计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见物又见人”的统计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大,这必将要求统计部门在做好经济方面统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民生方面的统计,而社会民生统计这一块恰恰是当前统计部门的短板。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建立反映社会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全方位反映我市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情况。当前要扩大服务业统计调查范围和完善调查方法,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调查样本点,全面做好省政府统一推行的全省农村居民调查。

5. 在统计调查管理模式上,要克服按隶属关系划界的做法,积极探索在地统计的模式,全面准确反映两区经济概貌。在市区的统计调查中,我们还沿袭着计划经济年代以调查单位隶属关系划界的统计调查模式。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延伸与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调查单位的划界存在不确定性,市局与茂南区、茂港区局间对部分调查单位的划界有不同看法,存在漏统现象,其最大弊端是难以全面统计核算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局也整日忙于报表工作,难以抽出人力和时间从事统计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分析报告等工作。为更好统计核算区级经济发展情况,全省已有多个市成功进行在地统计,并获得成功。对此,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小组,加快启动在地统计,为全面准确评估两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6. 在统计数据质量上,要克服片面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开展统计调查的立足点和归宿。在工作中,我们还偏重于从数量平衡、逻辑关系、单个专业上来把握统计数据质量,而对于统计对象是否齐全、统计过程是否科学、专业数据是否匹配、数据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数据质量影响的关注度还不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树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意识,按照事前抓基础、事中抓审核、事后抓评估、兼顾时效性的办法全面抓数据质量。

7. 在统计服务上,要克服单兵作战的模式,形成综合服务的格局。向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统计工作为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保障的主要途径。在统计服务中,我们是竭尽了全力,也取得不少成绩,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统计服务的载体的集合度不高。《茂名统计月报》、《工业统计月报》、《统计快讯》是平常提供数据资料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设计大小不一,信息比较凌乱,集合度不高。二是统计信息容量不大,报表过录信息多,综合整理、深度加工信息少。三是本地单专业信息居多,信息的关联度低,反映东西两翼信息少。针对这些问题,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树立综合服务的观念,可着重从改革服务载体入手,逐步引向深入。如将统计服务载体三合一为《茂名统计月报》,扩大版面,增加信息量,并在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反映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编印《情况报告》这一全新服务载体,及时将重要统计信息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8.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上,要克服“浏览器”单一作用,全面推进统计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我市的统计信息化建设从1998年建起局域网,1999年开通内外网,到2005年11月开通广域网,国家、省、市、县四级统计部门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从1998年到现在,我市的统计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单机到成网。在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与同时代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比,我们显得有些落后了,在原有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进步不多,电脑设备的“浏览器”功能日益突显,而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则相对落后了。这主要体现在未能将OA办公系统全面引入到日常办公中来,数据库建设还没有起步。对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以推广OA办公系统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认识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随着“四大工程”的全力推进,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赋予统计工作更多新内容和新任务。统计工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动统计工作上台阶。全市统计工作者应以“三个提高”为指导,全面深入分析统计工作在机制、体制、调查方式、调查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统计的发展。

在具体工作上,须在以下10个方面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

1. 在统计调查方式上,要克服全面调查的弊端,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当前,全面调查在收集社会经济信息工作中还是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面调查的长处在于各级统计人员熟悉、好布置、好操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体的不断涌现,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工、统不全、统不准、易受人为干扰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人口变动、劳动力、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业、城乡居民收入、价格指数等抽样调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在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投资、房地产、劳动工资等专业中开展抽样调查,逐步减少对全面调查的依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统计调查的实际,广泛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做到能用抽样调查的,坚决不用全面调查;能用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的,坚决不用抽样调查。采取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2. 在统计资料的采集方式上,要克服对纸介质报表的过分依赖,大力推广网上直报。当前,纸介质报表仍是我市统计调查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统计局这几年在不断加大网络上报统计资料的专业范围和报表种类,网上直报统计资料其优点在于:一是方便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二是统计部门减少报表二次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提高数据质量,通过直报,减少报表流转的中间环节,相应减少再生性的差错。可以预见,通过网络上报统计报表将是统计资料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谁主动,将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将进一步更好发挥统计功能,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工作的大发展。全省各兄弟市尤其是珠三角各市在推进这项工作上力度很大,开发了网上直报系统,工业、投资、劳动工资、房地产等经常性统计报表基本实现上网上直报。对照我们自己,目前仍是处于应付国家局、省局的任务层面上,网上直报的使用力度还不大,还需我们大力推广。要将规上工业、建筑业、投资、房地产、限上贸易业等网上直报重点单位扩大到全专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城镇记账户的网络记账和镇级统计数据的网络上报。

3. 在统计资料来源上,要克服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广泛使用部门统计资料。在我国的政府统计架构中,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是政府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按统计法规定,也同样具有法定性。在gdp核算中,我们也要使用多部门的统计数据。随着“下算”和“下管”一级的核算方法的不断推进,以部门统计资料为基础的核算方法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服务业和民生统计,仅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直接开展调查已困难重重,也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使用部门统计资料,才能准确核算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此,我们要抛弃自己包打天下,自己直接调查的笨做法,充分认识到部门统计资料也是对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要相信部门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统计核算中,部门统计有的,统计部门就直接使用,不另调查。在工作中,统计部门要以《统计法》为准则,着重从统计标准、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部门统计规范有序,要与部门统计建立统计资料共享机制,杜绝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4. 在统计调查范围上,要克服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树立全社会的统计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见物又见人”的统计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大,这必将要求统计部门在做好经济方面统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民生方面的统计,而社会民生统计这一块恰恰是当前统计部门的短板。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建立反映社会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全方位反映我市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情况。当前要扩大服务业统计调查范围和完善调查方法,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调查样本点,全面做好省政府统一推行的全省农村居民调查。

5. 在统计调查管理模式上,要克服按隶属关系划界的做法,积极探索在地统计的模式,全面准确反映两区经济概貌。在市区的统计调查中,我们还沿袭着计划经济年代以调查单位隶属关系划界的统计调查模式。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延伸与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调查单位的划界存在不确定性,市局与茂南区、茂港区局间对部分调查单位的划界有不同看法,存在漏统现象,其最大弊端是难以全面统计核算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局也整日忙于报表工作,难以抽出人力和时间从事统计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分析报告等工作。为更好统计核算区级经济发展情况,全省已有多个市成功进行在地统计,并获得成功。对此,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小组,加快启动在地统计,为全面准确评估两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6. 在统计数据质量上,要克服片面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开展统计调查的立足点和归宿。在工作中,我们还偏重于从数量平衡、逻辑关系、单个专业上来把握统计数据质量,而对于统计对象是否齐全、统计过程是否科学、专业数据是否匹配、数据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数据质量影响的关注度还不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树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意识,按照事前抓基础、事中抓审核、事后抓评估、兼顾时效性的办法全面抓数据质量。

7. 在统计服务上,要克服单兵作战的模式,形成综合服务的格局。向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统计工作为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保障的主要途径。在统计服务中,我们是竭尽了全力,也取得不少成绩,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统计服务的载体的集合度不高。《茂名统计月报》、《工业统计月报》、《统计快讯》是平常提供数据资料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设计大小不一,信息比较凌乱,集合度不高。二是统计信息容量不大,报表过录信息多,综合整理、深度加工信息少。三是本地单专业信息居多,信息的关联度低,反映东西两翼信息少。针对这些问题,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树立综合服务的观念,可着重从改革服务载体入手,逐步引向深入。如将统计服务载体三合一为《茂名统计月报》,扩大版面,增加信息量,并在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反映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编印《情况报告》这一全新服务载体,及时将重要统计信息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8.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上,要克服“浏览器”单一作用,全面推进统计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我市的统计信息化建设从1998年建起局域网,1999年开通内外网,到2005年11月开通广域网,国家、省、市、县四级统计部门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从1998年到现在,我市的统计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单机到成网。在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与同时代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比,我们显得有些落后了,在原有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进步不多,电脑设备的“浏览器”功能日益突显,而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则相对落后了。这主要体现在未能将oa办公系统全面引入到日常办公中来,数据库建设还没有起步。对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以推广oa办公系统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9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又着眼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衔接互动,既反映当前发展的要求,又反映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就是如何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各要素的变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维,全面地回答了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统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准确地破解了统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为现代统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特别是当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彰显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开创新时期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层统计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统计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并建立统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各环节。

二、当前推动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是快速推进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中国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反映统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计方法制度逐步确立,统计的信息产品与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增长方式转变,人与环境的统一等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提高,统计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和和谐,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不断深入当地统计机构调研视察,既是对统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给统计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统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2、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统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监测预警功能,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是反映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晴雨表和报警器;经济和社会的深入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统计提供强有力的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同时,统计的发展更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来支撑,统计内容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循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为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调查制度需求,丰富了统计调查的内涵;社会的进步为统计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为环境和物质环境,提供了持续永久的发展动力。

3、统计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拓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统计内部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统计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日趋完善。根据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建立起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更能有效地监控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统计预警监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报表就反映什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统计产品,统计工作就设计提供什么产品。统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统计教育和统计文化的发展,统计工作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不断开拓,统计的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4、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条件。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客观需求越强烈。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不断增强需求,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监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剖析;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不断增强的需求,就必须努力拓展统计的服务职能、强化统计的预警作用,推动统计工作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进。

三、影响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层统计机构基础薄弱,统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中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实际情况看,统计机构建设呈倒挂“金字塔”的特点十分明显: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基层统计机构(市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目前,市级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80人左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30人左右,而乡级统计机构人员近2—3人,村级统计网络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样的人员规模,既要完成国家、省局的统计调查任务,又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报表和当地政府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更要高质量地完成跨度大、时间长的大型普查,统计人员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上强下弱”是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服务不到位、统计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统计任务和统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周期性的统计普查和定期性的统计调查相互交织,任务重、范围广,基层统计站(所)条件简陋、办公经费短缺,统计人员兼职过多、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频繁,基础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残缺不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2、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统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本级地方政府管理和拨付,同级政府对统计机构具有人、财、物权的绝对领导权,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这样给统计政令的上下畅通增加了一定阻力,不但弱化了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和统计主管部门在统计数据评估监测等意识领域的矛盾,特别是下算一级制度和地方行政绝对领导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上下都难做人;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给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增加了难度,严重约束了统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其次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紧,政府综合统计干了许多本应由部门统计干的事,但缺乏对部门统计强有力的管理和协调手段,导致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现象,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第三目前推行的国家调查与地方调查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局队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明、配合不力,使局队在数据汇总、使用上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计调查系统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双方各自为政,重复调查,不仅导致了调查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统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

3、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统计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还不能完全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环境资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活动,在统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代表性以及数据分层使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计调查方法的双轨制运行,加重了基层统计的负担,使得统计工作越到基层,头绪越多,任务越重,压力越大。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不完备、数出多门、重复统计、统计调查对象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样,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由层层汇总、机械求全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组成。这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所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统计报表制度面临严重挑战,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屡有发生。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4、统计调查网络结构单一,兼容性能差,统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明显提高。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10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又着眼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衔接互动,既反映当前发展的要求,又反映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就是如何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各要素的变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维,全面地回答了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统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准确地破解了统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为现代统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特别是当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彰显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开创新时期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层统计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统计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并建立统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各环节。

二、当前推动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是快速推进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中国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反映统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计方法制度逐步确立,统计的信息产品与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增长方式转变,人与环境的统一等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提高,统计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和和谐,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不断深入当地统计机构调研视察,既是对统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给统计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统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2、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统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监测预警功能,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是反映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晴雨表和报警器;经济和社会的深入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统计提供强有力的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同时,统计的发展更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来支撑,统计内容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循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为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调查制度需求,丰富了统计调查的内涵;社会的进步为统计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为环境和物质环境,提供了持续永久的发展动力。

3、统计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拓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统计内部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统计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日趋完善。根据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建立起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更能有效地监控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统计预警监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报表就反映什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统计产品,统计工作就设计提供什么产品。统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统计教育和统计文化的发展,统计工作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不断开拓,统计的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4、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条件。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客观需求越强烈。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不断增强需求,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监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剖析;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不断增强的需求,就必须努力拓展统计的服务职能、强化统计的预警作用,推动统计工作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进。

三、影响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层统计机构基础薄弱,统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中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实际情况看,统计机构建设呈倒挂“金字塔”的特点十分明显: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基层统计机构(市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目前,市级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80人左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30人左右,而乡级统计机构人员近2—3人,村级统计网络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样的人员规模,既要完成国家、省局的统计调查任务,又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报表和当地政府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更要高质量地完成跨度大、时间长的大型普查,统计人员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上强下弱”是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服务不到位、统计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统计任务和统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周期性的统计普查和定期性的统计调查相互交织,任务重、范围广,基层统计站(所)条件简陋、办公经费短缺,统计人员兼职过多、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频繁,基础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残缺不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2、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统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本级地方政府管理和拨付,同级政府对统计机构具有人、财、物权的绝对领导权,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这样给统计政令的上下畅通增加了一定阻力,不但弱化了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和统计主管部门在统计数据评估监测等意识领域的矛盾,特别是下算一级制度和地方行政绝对领导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上下都难做人;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给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增加了难度,严重约束了统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其次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紧,政府综合统计干了许多本应由部门统计干的事,但缺乏对部门统计强有力的管理和协调手段,导致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现象,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第三目前推行的国家调查与地方调查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局队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明、配合不力,使局队在数据汇总、使用上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计调查系统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双方各自为政,重复调查,不仅导致了调查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统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

3、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统计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还不能完全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环境资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活动,在统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代表性以及数据分层使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计调查方法的双轨制运行,加重了基层统计的负担,使得统计工作越到基层,头绪越多,任务越重,压力越大。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不完备、数出多门、重复统计、统计调查对象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样,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由层层汇总、机械求全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组成。这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所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统计报表制度面临严重挑战,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屡有发生。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4、统计调查网络结构单一,兼容性能差,统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明显提高。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11

2.人口调查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①调查的目的与任务;②调查的对象与对调查单位的具体规定;③调查的内容与具体项目;④调查的方式方法;⑤调查的步骤与时间进度;⑥调查的组织领导与经费来源;⑦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的各项要求

3.调查质量影响因素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的问题主要是质量,不论何种调查方式,调查的对象均为各类自然人,根据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影响统计调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干部因素

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人口计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和“问责制”,有的地方主要负责人以及基层干部对统计调查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政绩,为了隐瞒问题,规避重点管理,则产生虚报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逃避或妨碍人口计生调查考核等现象。有的农村干部知情不报,随意更改统计信息。

3.2群众因素

有少数群众计外生育愿望抬头,故意提供假信息,违法生育者为逃避缴纳社会抚养费而隐瞒出生信息,居民家庭为了多领社会福利或政策性补贴则隐瞒死亡信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格局和住房条件发生变化,有的居民住房多处,给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带来诸多难题,流出人口分布多个省市,信息不畅,流入人口管理尚不完善。上述人群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调查时不予配合,真实情况很难掌握。

3.3社会因素

社会日益多元化,人口统计工作更为复杂。社会结构向多阶层发展,社会流动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对象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从居住相对固定的人转为空间流动和时间流动较为频繁的人,社会宽松放开,国家对微观个体的直接控制减弱,政府的传统统计方法很难保证统计调查的准确性。

3.4机制因素

当前,公安、人口计生、统计、民政、卫生、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均掌握了部分人口数据,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或者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各自为政,纵强横弱,条块分割,甚至相互掣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部门协调乏力,有效配合不够,体现在人口统计上,就是各部门之间人口数据共享制度没有建立健全,特别是跨省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人口计生“信息孤岛”问题仍然突出。

3.5队伍因素

人口计生信息来源于村级,村级计生专干掌握人口计生信息第一手资料。有的地方个别专干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能力不高,数字靠问人,报表靠估计,甚至根据村支书、村主任的意图进行编制统计数字。村干部三年一换届,计生工作得罪人,计生专干“威信”低,计生干部岗位不稳定,人员变动大,业务水平难提高。

4.调查方法对策

上述五个因素是人口计生统计调查工作中的不利因素,我们务必研究新对策,探索人口计生统计调查新方法。

4.1确立主要领导干部是统计调查责任人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增强法制观念,认真领会国家《统计法》,坚持依法统计,确保人口计生统计调查的真实可信,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计生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权威性和真实性,树立责任意识,以政治责任感对待统计调查数据信息。上级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责任目标时,坚持科学设立指标,贴近实际,便于操作。发现人口统计数据信息失实、追究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机制,建立讲实话,报实数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求实的收益和造假成本。

4.2建立数字信息从群众中来的人口计生统计调查工作机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工作走群众路线,经常向群众宣传《统计法》,解释人口计生工作政策。通过群众调查了解情况,信息才会最真实。可利用特殊群众的优势核实统计调查信息。如邻居、同一楼层、同一单元、同事、朋友、出租房屋户主等,对信息的准确可信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只有基层统计调查真实,上层数字信息才会准确可靠,才有决策的参考价值,才能作为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信息依据。

4.3建立以“现住房”为主的流动人口统计调查体制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调查要建立健全市场、户主、个人“三位一体”机制。其一,随着大市场的兴起,进入市场的经营业主很多是外来流入人口,而且还是育龄人群。计生行政部门必须与市场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密切协调,使统计调查工作顺畅进行。其二,部分外来流入人口租房经营或租房居住,在不便直接向流动人员调查时,只有通过房主调查了解信息。如果能够建立房主主动上报流动人口信息机制,那是“上上之策”。其三,个人是指流动人口本人主动提供、申报人口计生信息机制。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制度,把流动人口作为本辖区全体社会成员同管理、同服务、同待遇,使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市民化”待遇。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调查方面,还可以引见美国的统计制度,建立以“现住房”为中心的流动人口统计信息采集体制。树立正确的流动人口统计观,完善统一的流动人口统计信息采集、交流项目体系,建立市际、省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无盲

4.4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篇12

统计指标反映经济社会特征。全面客观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科学健全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这些问题在统计工作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经济统计相对健全,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统计比较薄弱;在经济统计中,总量、速度以及生产统计相对健全,质量、结构、效益以及服务统计比较薄弱等。更好地反映发展成果、服务发展决策、引导发展实践、监测发展进程,需要加快建立科学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相关调查制度。

不断拓展统计范围,全面反映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进程。党的十着眼发展全局,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为在统计上科学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统计部门将以此为引领,不断拓展统计调查范围,全面揭示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情况,系统搜集社情民意情况,系统揭示文化产业、文化生活实际,系统揭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程度,系统监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情况,努力实现统计调查对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的全覆盖,奋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息基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征程的开启,统计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也步入新阶段。

大力加强提质增效升级统计,推动各地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这对于推动各地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有效性。全会之后,统计部门迅速行动,及时制定了经济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综合统计制度,全面反映各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情况;及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统计调查制度,客观揭示气候变化及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情况;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监测方案,监测指标更加全面,指标权重更加合理,并按照东中西实际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又有差别的标准。目前,正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统计指标要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要求,抓紧制定相应统计监测体系和综合评价制度。 深化统计重点领域改革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强化收入分配监测等统计领域六大改革任务。这为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统计调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宝贵契机。统计部门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各项重大部署,全力落实全会确定的统计改革任务,加快推进统计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国家统一核算全国和各地区的GDP。长期以来,我国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全国和地区核算资料来源和方法不完全一致,加之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GDP核算数不匹配、不衔接问题一直存在。统计部门将抓紧建立统一核算工作机制,抓紧制定统一核算方法,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尽快实现对全国和各地区GDP数据的统一核算、统一,消除GDP核算中的突出矛盾。

建立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就业失业状况不仅反映着经济运行情况,而且是最大的民生。目前,统计部门已开展了65个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可以基本反映全国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调查制度和方法,加快建立健全就业失业调查制度。

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准确反映国家创新情况,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统计部门将组织实施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完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办法,改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方法,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更加丰富详实的统计信息。

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数据反映着居民收入、消费及生活状况,是重要的民生统计。从201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统一抽选40万住户,采用城乡一致的调查方法,采集、汇总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加快建立全体居民和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调查制度。

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试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投资统计改革方向是:投资统计调查对象由投资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目前,一些省区市正开展分项或综合试点,力争尽早制定和实施新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准确揭示全社会投资规模、结构和变化。

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已成为社会消费品市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统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贸经统计方法,建立健全网上零售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努力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更好地揭示全社会消费情况。

提高城镇化统计水平。城镇化率也是重大国情。随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准确把握这一重大国情显得十分重要。统计部门将进一步细化城镇和乡村地域认定办法,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城乡地域划分中的应用,建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监测制度,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好、反映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情况。

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统计部门将全面实施统一规范的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客观反映部门服务业业务量和增加值情况的部门服务业综合业务统计报表制度,健全服务业分类标准,开展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统计,更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服务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变化。此外,统计部门将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改进能耗统计,提供更准确匹配的能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数据;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快研究各种所有制经济增加值测算方法;完善农业统计,建立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制度,完善粮食大县抽样调查制度;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评价指数体系等。 变革统计生产方式

党的十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奋斗目标。统计部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全面提升统计部门生产高质量统计数据的能力和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努力使我国统计尽早步入世界统计先进行列。

进一步巩固拓展统计“四大工程”。2010年以来,统计部门奋力建设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联网直报系统为核心内容的统计“四大工程”。目前,已实现全国近百万家重点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数, 6万多个居民消费价格和农村集贸市场价格的采价点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实时上报国家,各级统计机构按权限在线实时共享原始数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采用联网直报和手持电子终端采集传输普查数据,使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汇总普查数据,成为我国统计史上信息化程度最高一次普查,步入世界普查先进行列。

统计部门将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统计“四大工程”应用范围,争取在2015年实现五个“全部”:一是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全部进入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并做到按季准确更新;二是面向同一调查对象的全部统计调查项目都整合成统一的一套电子化统计报表并由国家通过网络直接布置给调查对象;三是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国家数据中心;四是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接报送国家数据中心;五是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处理数据,最终实现统计生产全方位、全流程的统一化、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

广泛应用大数据。海量的电子化互联网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记录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大数据,将极大拓展统计调查资料来源,为构建全面反映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进程的统计调查体系、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原始资料。目前,统计部门在探索利用大数据方面已经迈出重要步伐,一方面加强科研攻关,取得“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探索与应用”等重要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与上海钢联、阿里巴巴、百度等11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大数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有关企业共同推进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

今后,在各类价格指数调查中,将广泛利用电商交易资料和超市商场电子化交易资料;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将广泛利用电子商务、企业电子交易记录等网络数据;在交通运输统计中,将广泛利用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取得的车辆货运资料;在企业数据采集方面,对于联网直报企业,积极推行将企业已有的电子化会计财务资料或生产经营资料直接导入国家联网直报平台、无需企业填报报表;进一步加大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质检、测绘等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在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和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力度。

积极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统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统计部门已开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普查区划分、普查地图绘制和普查单位定位,下一步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投资项目调查和监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影像资料改进城镇化统计,进一步加大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产量调查和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中的应用。 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计部门将始终牢记统计为民的根本要求,全力打造面向统计用户、面向调查对象、面向统计基层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最大限度使统计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

更好地服务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扎实组织实施好各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和常规统计调查,为全社会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信息。深入开展统计分析,深入企业乡村调研,系统梳理各方进度数据,深度剖析微观主体信息,广泛比较各种经济运行关系,把握经济脉动,判准经济拐点,提出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咨询建议。进一步强化统计监测,及时揭示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为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提供更加扎实可靠依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