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5 09:25:12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1

互联网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发明,成为了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互,在技术和创新的模式中变得异常活跃,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产业相比,互联网显得更加活跃、提高效率,突出很多传统产业没有的新特征。本文根据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互联网的创新是可以构成事物的运行机制的,为互联网产业的创新与研究提出了新的政策。

1 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创新政策

国内外对于互联网系统的研究与创新做出了相关的讨论,总结了互联网技术中复杂的科学内容、动力学内容、提高系统完工效率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鉴定方法,这些研究会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为研究互联网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互联网产业在创新中形成了新的系统理念,建立了新的系统模型与传统产业形成了区别,在互联网系统中,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政策是对互联网创新的新动力,组织创新活动,创新成功进行扩散是整个互联网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2 互联网研究创新的背景

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互联网产业越来越大已经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去,提高对社会的生产建设、推动社会的经济贸易、对科技的创新和文化发展的传播,使我国变成了信息社会。互联网对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会为了产业发展彰显活力,拉动经济力量。创新对互联网的推广会使新的产业不断的增加模式,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为支撑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做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对互联网的创新研究是互联网产业最具特色的特征,认识能量化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利用产业的创新去推动互联网的产业创新,对推动社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2.1 互联网研究创新的现状

创建新的思想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从创新的思维想象中形成为国家系统创新的重要构架。制度设计石油国家系统进行设计完成的,国家的创新需要对全民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创新,向国家系统提出新的规章制度,对组织能力的模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国家开发技术方向变得更完善。由于创新系统不断的发展,现有大量学者将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到信息产业、汽车等产业中去,将产业进行特定的研究创新。对于汽车的研究学者认为汽车是以整体的生产为主,与研究结合再进行生产,推动产业发展在技术上进行互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网络。由于互联网的创新使产业不断发展,已有许多学者在对产业创新应用到产业集体中去,为产业集体创造新的系统。

2.2 互联网的创新系统

今年以来,互联网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对互联网与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互联网产业的研究可以制度互联网对整个国家经济有着真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拉动全民经济提升。互联网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互联网科在科技的创新中具有据特的特点,相关学者对互联网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的模式进行了及时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仍属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具体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为互联网创新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2.3 互联网创新研的复杂性系统

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做了系统的定义,对互联网创新的只要构成因素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创新与构成因素的关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中针对复杂的理性的分析,根据结果勾勒出了产业创新的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技术的关系。不管是自然科学、人类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这些复杂的问题起到着一定的关联作用,无论从传统方式还是通过实践都要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研究。复杂性问题是一个主要研究把复杂性问题变成一个整体问题然后进行分析。

3 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逻辑以博客为例

我国在有效的开展互联网技术创新使我国变成互联强国,互联网在产业界、学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博客技术在互联网创新中过程中参演着很多重要角色。经研究发现,博客反映了互联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与社会关系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的发展中,博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1998年报导开始到现在,有许多大事件都在博客中提到,人们对博客的接受已达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结果,博客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技术的发展是技术在理念内容的展开,社会上一些外来因素会导致技术发展的效率与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发展的动向。技术发展是通过实践和社会中经验而建造起来的,其整个过程经常被认为是参与者的与社会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利益冲突的过程中成为了关键。

4 博客在技术中的发展史

博客在互联技术研究创新中有大量的IT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的使用,而且大众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言论,他们通过收集大量的网站信息,挑选自己需、好的风格进行撰写出丰富多彩的博客内容,博客在信息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博客被人们认为最具影响的互联网技术,它的技术基本成熟,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托管服务,这使博客走向大众化,同时,博客在互联网技术中也变得更为精湛。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学者学科家、政治家军事家相继想入互联网这个大时代中去,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应用,不联网在不断的增值,对互联网技术来说,广大用户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价值的技术研究创新的设计,为互联网添加活力。

5 总结

互联网是一个可以拖动国家新发展的行业,它是一枚潜力股,互联网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属品”而且我们大家的实际要求[6]。互联技术的研究创新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使互联网创造出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产品,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2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3.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抵质押物、现金流等来进行判断和控制。信息时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则更加多元和立体,借助海量数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预判。例如,传统征信巨头FICO推出了大数据分析产品BigDataAnalyzer。

4.改变了投资决策的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更多是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则使投资决策能够更多地依靠数据、量化分析,甚至机器人决策,从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绪或情感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保证策略和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就是利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快速定制投资组合;又如嘉信理财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产品分销、财富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分销方式。过去的投资产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实体渠道(如银行网点)进行分销。为了覆盖网点和人员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资门槛或收取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投资产品的分销更多地转移至PC端、移动端的直销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销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吸收了更多原本难以进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小额、零散资金。例如,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4年实现基金销售2 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上半年基金销售额就急速上升至4 000亿元人民币,基金销售规模堪比四大行。

2.改变了投资人的参与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权威意见,普通投资人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现在,专业金融机构在信息与产品领域的“权威性”及“特许供应”地位已经相对弱化,投资人日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朋友的推荐,并且希望决定和主导投资决策。Motif、雪球网等社群化运营投资平台,很好地把握并促进了投资人的这种行为转变。

3.改变了投资人的体验。分销方式的改变和投资人参与方式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投资人体验的提升:第一,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从数万数十万元降至数百数千元,甚至“1元”。第二,产品购买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只用几分钟和几步流程即能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开户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户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务,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匹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提供给所有客户。第四,投资透明度显著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投资人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标的和产品并做出选择,对已投资的标的和产品能实时查看运行状况、还款情况、收益情况等。因此,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预期已随着客户体验的提升而彻底改变。

(三)资产服务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服务对象。过去,资产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现在,新技术所培育的大量创新业态也开始成为资产服务的对象,例如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托管、针对在线销售的货币基金的托管、针对P2P平台和众筹平台的资金托管等,这一类业务目前也已成为了资产服务机构一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2.改变了服务方式。大部分机构过去托管、清算、运营服务依靠电话、传真和人工手动,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新技术环境下的服务体系则是以云和数据为基础,服务方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以及风险可控。例如,富达(Fidelity)就推出了专为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顾问服务的线上平台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专门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的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

二、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关口。互联网和新技术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这三大环节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已切实发生并且不可逆转,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

在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三大环节上,分销及财富管理已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最深远的影响。专注于这一环节的资产管理巨头在应对创新模式的挑战方面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例如,专注财富管理的嘉信理财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线上理财平台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这一平台将客户的投资门槛从数万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户只需花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快速完成简单的线上注册流程,但同时仍保持了嘉信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度,包括:将客户资金配置到20个资产大类中;由系统自动为客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同时还为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避税服务,所有这些服务全部免费。此外,嘉信还即将推出专为投资顾问和机构服务的线上平台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运用能帮助资产管理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术建设私有云、新的投资平台、高质量的用户交互界面,积极培养和吸引金融与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领先的资产托管机构道富银行在过去五年间每年的科技投入均达到8亿~9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8%~9%。自2011年开始,道富银行开始通过“私有云”建设来促进其IT系统转型。2011―2014年,道富银行每年通过“私有云”项目实现了6.2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也通过“私有云”为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计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客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资产管理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不仅加大了对内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还选择通过大量外部投资来增强创新能力。自2009年以来,摩根大通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盖支付、投资、P2P等多个领域。2011年参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B轮融资,之后参与在线投资平台Motif的D轮融资并投资3 500万美元,近期又参与了P2P平台Prosper高达1.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提升客户体验。

(三)积极拥抱生态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更高效、更专业地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比如:与第三方合作获取资产或客户,与外包系统服务商合作进行平台开发,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完善风险管理,与外部投顾合作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与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在线理财平台合作扩大分销网络等等。

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表明,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是常见的四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3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作为增长迅猛的新兴科技产业代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支撑,而互联网作为崛起的传播方式,各种形态的产品也己经通过互联网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已经率先选择通过与互联网结合的手段来突破跨越行业发展瓶颈,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背景下,“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重点领域,如果二者可以融合,定会带给人类社会带来更便捷、更科技化的改变,同时也会给两个领域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及营销特征

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及相关政策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总则中的定义理解,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不断进行开发设计与研究成果转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常见的高新技术企业涵盖电子及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再生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等。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继续强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一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产业,国家给予相当高程度地重视,并辅以大力的扶植政策。2008年,国家大幅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鼓励开发孵化器项目,去年又增加了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公共产品投资扶植,国家财政将相关财政支出提高到4776亿人民币。

2.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特性

(1)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独创性和复杂性

虽然国家一直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极大政策扶植,但其发展状况却并不是很理想。这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独特性有关,致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组合同样具有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具有独创性和复杂性,技术研发周期长,普遍存在技术壁垒。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集中于行业内少数领先企业,因而模仿者和造假者一般很难进行复制。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很复杂、风险高、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参差不齐,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投入和产出、消费市场反应速度和规模不可预期,致使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延迟,给竞争对手捷足先登的机会,错过最佳盈利时机。研发虽然重要,但研发成果能够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并获利,才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

(2)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较高

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定价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会让消费市场望而却步,多数企业和个人会因为价格原因而采取观望的态度,致使企业在营销环节遭遇困难。导致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价偏高的原因在于企业从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到产品成功投放市场的过程中耗费大量资金成本,企业需要尽快收回成本来持续维护后期市场,加上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独创性强,普通消费人群对其真实价值是无从了解的,产品投入市场初期还可能会出现市场垄断现象,所以,企业多选择采用撇脂定价的方式来快速收回成本并盈利。

(3)高新技术产品的渠道环节薄弱

经过同行业多年摸索运作,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渠道基本成形,但渠道结构过于简单,动销能力偏弱。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采用直销方式,尤其是大型的系统性的产品,客户往往会对产品提出个性化的要求,这是中间商和零售商办不到的,企业不得不依靠企业自己的销售人员去寻找客户并推销自己的产品。但直销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有限,结果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除此之外,还有高新技术商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帮助企业与市场相衔接。不过,不管是借助技术商,还是参与一年一度的的高交会,都无法使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还需要继续寻找影响力更大、覆盖更广的新型营销渠道。

二、“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系

1.“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目的

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国内各行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实际上是用来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和战略转型升级的,它不仅限于帮助传统行业在国内更好发展,而是是要与国外相接,融入全球市场这个大环境并占有一席之地。

2.“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改变了绝大多数行业的市场环境。随着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互联网用户结构的变化,整个需求端需要重大的转变,深度影响着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中国已经拥有7.8亿网民,互联网实际用户数量超过人口一半,用户的平均年龄也在增大,未来中国还会有更大比例的网民,这也意味着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互联网用户优势实现持续发展是未来趋势。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已不能简单靠经验来制定战略,而要依靠对大量真实数据的分析来制定决策。然而,仅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远不能收集到足够规模的数据,而且也很难对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专业化分析。“互联网+”根据消费者用户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制定决策,实现消费者的,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形成新型社会分工和协作机制,打通消费需求和企业研发生产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柔性化生产体系。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互联网+”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储存的技术力量,来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和效率,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值。

3.网络社交化业务模式的优势

21世纪以来,中国以腾讯QQ、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各类社交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互联网的社交化改变了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其中,互联网社交化业务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主要方向。互联网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一个无缝衔接的市场,广泛覆盖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通过社交化业务,消费者按照兴趣和自我需求组成不同协作团体,通过了解团体的能力、共享资源和协条运作形成互联网社交化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消费及生活行为习惯,在这一趋势中企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并尽力抓住机遇。首先,社交化发展推动了自主协作团体组织发展。其次,社交化业务能够聚集散落的“小众需求”,汇成新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最后,社交化业务营造一个可供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产品运作各环节不断交互信息的协作环境,促进相互间协调发展。所以,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需要参与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来。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营销创新的路径

1.产品策略创新

(1)产品研发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可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采用众筹营销方式(cp2p),它不仅用于资金的筹集,如今已经延续到了对技术、理念、文化、资源等多元化信息筹集,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实施方式就是在产品研发的前期,企业通过官方网页平台或社交业务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互动,让企业预先对市场需求有客观地了解,根据平台上网民回馈的关于新产品功能或操作方面的需求,确定产品研发方向,从而开发出方便用户操作且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避免将资源投到错误的方向。

(2)产品品牌及包装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初入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很自然会对其感到陌生,甚至出现不易记忆的情况,所以,产品品牌和包装应先尽量采用统一的品牌和包装,这样可以加快品牌传播,提高品牌辨识度及忠诚度,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稳定、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上可以加入能够体现企业特色的精巧设计,制成具有双重功能的包装,创意的包装会吸引顾客购买,另外,消费者即使使用了产品,包装本身还有其他用途,带有商标的包装就会被保留下来,发挥广告宣传作用,可以吸引用户重复消费。

2.渠道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采用互联网销售的模式,少数有资金力量的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销售网站,其他绝多数企业可以选择加入已有的大型电商平台,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企业可通过采用网上直销的方式消除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企业可适当削减劣质中间商,保证销售渠道链有序健康发展。互联网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可充分利用起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开发建成物流信息检测平台,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物流系统,节省物流业务外包费用的同时还可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和监管,使销售流程更加平滑、流畅。

3.价格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过去单一依靠量大低价同质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利用“核心模块”进行快速、灵活、小批量、低成本的制造和交付,按需生产降低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适当削减低质冗余的中间商,省去大笔渠道铺设、维护以及人员的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带给企业一个较大纬度的弹性价格区间。企业可根据需求导向,采用反响定价法,即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后定价,不建议撇脂定价,建议采用温和定价。

4.促销策略创新

(1)广告创新

企业促销离不开广告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从电视屏转向PC屏和移动屏,为了应对全球需求端的变化,企业的广告模式势必也要与网络互联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相结合。传统的广告模式多是通过报纸杂志、宣传折页、电视媒体等,这些广告手段不仅费用很大,且受平台自身短板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能力在逐渐减弱,但对信息传达的要求却更加挑剔,所以,企业应该针对现代消费者的偏好,编制简短精炼的广告文字,针对年轻人应该编撰精短、文艺且富有个性的广告文字,甚至制成视频影像,甚至拍出网络独播剧,并投放到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平台上,这是一种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且效果较好的“软广告”,例如:乐视集团2015年投资拍摄自己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借此达到吸引网民并间接宣传自己的乐视商城的目的。

(2)销售促进方式创新

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交化业务平台上促销活动很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次数十分频繁,在双十一以及国内外各种节日期间都会推出各种活动,当中很多都可供高新技术企业借鉴,例如:电子优惠弧⒑彀、微博集赞等。

(3)公共关系发展创新

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并做好之后的平台运营工作,牢牢把握住平台中的客户资源,毕竟他们是企业未来忠实客户的来源,同时也是产品众筹研发中的核心群体。企业最好委派专员维护互联网社交业务平台,及时在平台上分享公司近期活动信息或是近期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保持平台热度,引起平台用户兴趣,从而增强客户黏度。

总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互联网+”是必然的发展方向,高新技术企业应优先选择加快社交化业务模式变革,力图在社交化业务模式中优先通过客户管理增加客户黏度并提高创新效率来取得竞争优势,将企业的重心从产品转移到服务。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还应结合和云计算和云储存技术手段来对大数据进行专业化处分析和储存,为企业的制定正确战略和决策做有力的支撑。再次,综合运用互联网的社交化模式和众筹营销手段,可使企业准确掌握消费者偏好,增加客户粘性的同时获得更所关注,实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方便企业随时针对市场动向作出产品和决策上的调整,避免资源浪费,社交化和粉丝效应更是一种最好的无形的强力广告,其效力不可估量。最后,利用互联网的短平快、覆盖广的优势,使渠道扁平化,节约大笔销售费用,消除国界限制,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沈浩.“互联网+”经济的多重解读[J].新经济导,2015,07(07):31-33.

[2]孔剑平,黄卫挺.互联网+:政府与企业行动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12-14.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4

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及相关政策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总则中的定义理解,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不断进行开发设计与研究成果转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常见的高新技术企业涵盖电子及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再生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等。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继续强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一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产业,国家给予相当高程度地重视,并辅以大力的扶植政策。2008年,国家大幅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鼓励开发孵化器项目,去年又增加了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公共产品投资扶植,国家财政将相关财政支出提高到4776亿人民币。

2.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特性

(1)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独创性和复杂性

虽然国家一直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极大政策扶植,但其发展状况却并不是很理想。这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独特性有关,致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组合同样具有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具有独创性和复杂性,技术研发周期长,普遍存在技术壁垒。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集中于行业内少数领先企业,因而模仿者和造假者一般很难进行复制。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很复杂、风险高、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参差不齐,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投入和产出、消费市场反应速度和规模不可预期,致使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延迟,给竞争对手捷足先登的机会,错过最佳盈利时机。研发虽然重要,但研发成果能够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并获利,才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

(2)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较高

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定价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会让消费市场望而却步,多数企业和个人会因为价格原因而采取观望的态度,致使企业在营销环节遭遇困难。导致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价偏高的原因在于企业从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到产品成功投放市场的过程中耗费大量资金成本,企业需要尽快收回成本来持续维护后期市场,加上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独创性强,普通消费人群对其真实价值是无从了解的,产品投入市场初期还可能会出现市场垄断现象,所以,企业多选择采用撇脂定价的方式来快速收回成本并盈利。

(3)高新技术产品的渠道环节薄弱

经过同行业多年摸索运作,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渠道基本成形,但渠道结构过于简单,动销能力偏弱。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采用直销方式,尤其是大型的系统性的产品,客户往往会对产品提出个性化的要求,这是中间商和零售商办不到的,企业不得不依靠企业自己的销售人员去寻找客户并推销自己的产品。但直销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有限,结果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除此之外,还有高新技术代理商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帮助企业与市场相衔接。不过,不管是借助技术代理商,还是参与一年一度的的高交会,都无法使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还需要继续寻找影响力更大、覆盖更广的新型营销渠道。

二、“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系

1.“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目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国内各行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实际上是用来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和战略转型升级的,它不仅限于帮助传统行业在国内更好发展,而是是要与国外相接,融入全球市场这个大环境并占有一席之地。

2.“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改变了绝大多数行业的市场环境。随着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互联网用户结构的变化,整个需求端需要重大的转变,深度影响着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中国已经拥有7.8亿网民,互联网实际用户数量超过人口一半,用户的平均年龄也在增大,未来中国还会有更大比例的网民,这也意味着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互联网用户优势实现持续发展是未来趋势。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已不能简单靠经验来制定战略,而要依靠对大量真实数据的分析来制定决策。然而,仅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远不能收集到足够规模的数据,而且也很难对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专业化分析。“互联网+”根据消费者用户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制定决策,实现消费者的主权,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形成新型社会分工和协作机制,打通消费需求和企业研发生产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柔性化生产体系。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互联网+”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储存的技术力量,来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和效率,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值。

3.网络社交化业务模式的优势

21世纪以来,中国以腾讯QQ、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各类社交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互联网的社交化改变了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其中,互联网社交化业务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主要方向。互联网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一个无缝衔接的市场,广泛覆盖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通过社交化业务,消费者按照兴趣和自我需求组成不同协作团体,通过了解团体的能力、共享资源和协条运作形成互联网社交化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消费及生活行为习惯,在这一趋势中企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并尽力抓住机遇。首先,社交化发展推动了自主协作团体组织发展。其次,社交化业务能够聚集散落的“小众需求”,汇成新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最后,社交化业务营造一个可供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产品运作各环节不断交互信息的协作环境,促进相互间协调发展。所以,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需要参与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来。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营销创新的路径

1.产品策略创新

(1)产品研发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可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采用众筹营销方式(cp2p),它不仅用于资金的筹集,如今已经延续到了对技术、理念、文化、资源等多元化信息筹集,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实施方式就是在产品研发的前期,企业通过官方网页平台或社交业务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互动,让企业预先对市场需求有客观地了解,根据平台上网民回馈的关于新产品功能或操作方面的需求,确定产品研发方向,从而开发出方便用户操作且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避免将资源投到错误的方向。

(2)产品品牌及包装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初入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很自然会对其感到陌生,甚至出现不易记忆的情况,所以,产品品牌和包装应先尽量采用统一的品牌和包装,这样可以加快品牌传播,提高品牌辨识度及忠诚度,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稳定、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上可以加入能够体现企业特色的精巧设计,制成具有双重功能的包装,创意的包装会吸引顾客购买,另外,消费者即使使用了产品,包装本身还有其他用途,带有商标的包装就会被保留下来,发挥广告宣传作用,可以吸引用户重复消费。

2.渠道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采用互联网销售的模式,少数有资金力量的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销售网站,其他绝多数企业可以选择加入已有的大型电商平台,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企业可通过采用网上直销的方式消除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企业可适当削减劣质中间商,保证销售渠道链有序健康发展。互联网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可充分利用起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开发建成物流信息检测平台,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物流系统,节省物流业务外包费用的同时还可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和监管,使销售流程更加平滑、流畅。

3.价格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过去单一依靠量大低价同质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利用“核心模块”进行快速、灵活、小批量、低成本的制造和交付,按需生产降低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适当削减低质冗余的中间商,省去大笔渠道铺设、维护以及人员的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带给企业一个较大纬度的弹性价格区间。企业可根据需求导向,采用反响定价法,即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后定价,不建议撇脂定价,建议采用温和定价。

4.促销策略创新

(1)广告创新

企业促销离不开广告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从电视屏转向PC屏和移动屏,为了应对全球需求端的变化,企业的广告模式势必也要与网络互联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相结合。传统的广告模式多是通过报纸杂志、宣传折页、电视媒体等,这些广告手段不仅费用很大,且受平台自身短板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能力在逐渐减弱,但对信息传达的要求却更加挑剔,所以,企业应该针对现代消费者的偏好,编制简短精炼的广告文字,针对年轻人应该编撰精短、文艺且富有个性的广告文字,甚至制成视频影像,甚至拍出网络独播剧,并投放到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平台上,这是一种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且效果较好的“软广告”,例如:乐视集团2015年投资拍摄自己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借此达到吸引网民并间接宣传自己的乐视商城的目的。

(2)销售促进方式创新

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交化业务平台上促销活动很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次数十分频繁,在双十一以及国内外各种节日期间都会推出各种活动,当中很多都可供高新技术企业借鉴,例如:电子优惠?弧⒑彀?、微博集赞等。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5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数据公布,自2013年起每年我国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高达10万人以上,在这些匆匆走入职场的学生中,能够达到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数凤毛麟角,刚刚毕业的学生受到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落差的影响,在就业的职位选择上、薪资的待遇上、职业后续发展能力上处于劣势。因此,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国外高校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本国的发展需求,不断地改革教育方法,以期培养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一、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都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但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让这些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非常少,造成实践能力薄弱,适应环境慢,其独立生活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相对欠缺。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不足,判断事物发展状态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实践能力的缺失,使得毕业的学生不懂得职业规划、不懂得协调工作与生活,缺乏c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如果不主动的去参加社会实践,又得不到学校的合理引导,必然造成其工作后不能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不能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甚至生活和工作都无法有条理的安排。

(二)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上的实践能力需求的呼声不断提高,高校也逐渐的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而改革的办法通常是总课时不变,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时,将课时让给实践课,导致的恶果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拼命赶授课进度,几乎无暇安排更多的模拟操作,有的甚至连教学计划安排的模拟教学课时都难以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建起了模拟实验室,财经类专业通常会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审计模拟实验室、证券期货投资模拟实验室、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或与相应的软件公司设计了模拟系列软件,这是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一大进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课时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建立系统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只能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模拟教学的课时没有保证,造成模拟实验室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计划中的模拟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点,一个学期一门课安排3次左右,加在一起不过4-6课时。这种表面化的模拟教学因为课时得不到保障,所以能解决的专业问题非常有限。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大多的高校教师取得相应的学位后,就留在高校任教,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的相关领域。这些教师没有在真正的工作岗位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演示能力较弱,只是泛泛的对课程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师如果从事实践课的讲授,首先对实验的软件的后台维护、数据准备、课中的软件操作、课后的考核等基本技巧掌握就不足,更遑论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了。而有一些教师在社会中参加了实际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实践教学软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熟练,上课会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能够把握好课堂节奏的教师,受到课时量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无法系统的把实践知识完整的教授给学生。更不要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可以补充培养的,可惜在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严重忽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甚至在职称评价、工作量的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老师有歧视性的评价。这些也是高校教师不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不愿主动的付出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的主要原因。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与处于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取得合作

这里所说的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是指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在同业中有较好的口碑,愿意与高校合作共赢,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派送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这样的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实践工作,至少负责一个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完整的具体操作。这样,参与实践的教师会对实际的工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效。对于高校引进的各类财经类软件,一定要重视软件的开发、使用、后续升级,应与所购软件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做好软件购买前的充分调查,保证购买的软件在同类软件中的先进性,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软件购入之后,应号召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加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软件的维护、升级、数据整理、课前数据准备、课中控制、课后考核进行专业的打理。

(二)当前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

一是理论课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的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类的实践教学可以由理论课教师独立完成,操作技能难度不高,训练的项目相对较少,课时要求不多,学生可通过相对机械的练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环节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点钞、小键盘、珠算等等,这类课程可以整合到一起,利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

二是理论课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较为仿真的实践体会,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稍有难度,训练项目视课程的需求不同数量不等,课时通常在6-15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条件下的学习任务,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例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证券等等此类课程均是采用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是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体课程的主体,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展开,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训练项目往往融合了多个课程的知识,课时通常在36-68之间,学生需要组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操作环境下的实践任务,达到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指导,该教师需具备多个专业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例如会计综合实训、财务决策软件实操、VRSE等这类课程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

上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显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更好的引导,也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点,应逐步探索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中选择感兴趣的实践专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相对真实的各类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验室在内容、时间、场所以及设备上没有固定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实践教学为“主动探索”实践教学,从而督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开放的实践教学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仅起到指导和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量化考核,因为学生的实践结果随着不同情境的出现而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跟踪观察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书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从而总结实践经验,获得创新实践的综合性文献,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的高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大多数的专业也购买了足够数量的模拟软件,尤其是一些高仿真的软件,例如用友公司的VBSE、网中网公司的财务决策软件、大智慧软件等等都是能够面对财经类大多数的专业的软件,这些软件往往分为多个模块或者多个专业角色,这样就可以让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的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作业实验或商务实验。这些平台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也可以在Internet完成,得到件开发者的实时指导。即便是寒暑假期间,学生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软件,尽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教师依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轻松的完成对整个实验的环境设定、监控和管理。

基于以上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和高教的团体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实践技能大赛,例如企业财务决策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物流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地方性大赛的开展,参赛选手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参赛,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最先进的实验数据环境,把实践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深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企业真实运营为背景,实践技能大赛的选题要与企业共同设置,与职能岗位密切相关,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财务规划、筹资、投资、厂房投建、人事规划、生产经营、仓储规划、物流规划、财务报税等等,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使参赛选手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工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在不同的节点各队选手的选择不同,因此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数据,而是依据选手的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经营效益高低等等进行成绩的评价。

(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6

随着Internet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PAD等)、存储技术、搜索引擎、云计算技术、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社会产业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种变革中产生的。 

1 互联网金融内涵与模式 

1.1 内涵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谢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率先提出;此后,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出现了众多观点: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两个概念的简单加总[1];互联网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指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国际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活动[2];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包含一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活动,是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而产生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其本质和核心仍是金融,是金融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 

1.2模式 

通过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以及结合调研发现,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论述非常之多,各家均有不同观点,有提出互联网金融10个生意模式[3],有提出按照金融在线化、互联网企业金融化、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分类模式,有提出阿里金融、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4]等等;本文依据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态模式,总结归纳整理处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新兴业态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P2P互联网借贷、众筹、电商金融、互联网理财、虚拟货币。 

一是互联网支付是指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的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第三支付平台。 

二是P2P(peer to peer)互联网借贷,是通过网络为借贷双方提供借款信息以及借款人信用评估、催还借款、逾期贷款追偿等服务,属于借贷类众筹,P2P平台已经成为P2B、B2B、P2C、P2F等借贷模式的统一代名词。如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 

三是众筹,指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通过互联网对公众展示他们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或渠道支持。如众筹网、点名时间、天使汇、原始会等 

四是电商金融,是电子商务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历史交易等大数据信息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由电商平台提供担保,将资金提供给有融资需求的消费者或供应商。如阿里小贷是典型的电商金融模式。 

五是互联网理财,是指互联网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投资者或家庭提供的理财金融服务。如余额宝、百赚、小金库、理财通、朝朝盈、掌柜钱包、活期宝、钱袋子等。 

六是虚拟货币,是指互联网上虚拟的货币且可用于互联网买卖、投资活动的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如比特币、百度公司的百度币、腾讯公司的Q币、新浪推出的微币等。 

2 众筹分类与运行模式 

2.1分类 

众筹的概念源自国外“crowd funding”一词[5],从这个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其内涵就是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支持完成某项事情或活动,即个人或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公众展示自己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更多人的资金支持、渠道支持,为个人或单位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众筹按回报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奖励众筹、公益类众筹(没有回报)[6]。广义上而言,P2P业务也被看作是众筹中的一种,即债权众筹。而狭义上的众筹则通常分为奖励类众筹和股权类众筹两类。奖励类众筹的代表有Kickstarter、Indiegogo,众筹网、点名时间等,人们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出资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股权类众筹的代表有FundersClub、天使汇、原始会、大家股、好投网等,投资者们可以在这种平台上进行资本投资,所有投资实体的股权。 

2.2运行机制 

通过对众筹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有研究者提出众筹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不同类别众筹模式进行论述[7];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出众筹运行的基本模式,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众筹平台是推动创意创新理念、产品或活动与消费者、投资者、出资人等大众群体进行直接对接,并提供资金、策划、营销、市场渠道等服务,为创新创意实现商业化或成功实施提供全面服务。 

3 众筹本质 

互联网时代的众筹,要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思维和特征基础上,分析研究其本质与功能。 

3.1互联网时代显著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和特征的社会活动[8],互联网的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互联网九大思维[8]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具有全球性、分布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基于互联网思维和特征,结合案例(案例来源:《互联网时代大型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 2014-09-03),分析总结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显著特征:

一是平等参与。在互联网上,不论身份高低、不论贫穷富有、不论丑陋帅气、不论高矮胖瘦,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力;互联网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事件或活动的领导者,通过社会自发组织形式,每个人能够以个人的形式采取行动。如北京“7.21”水灾事件中,参与的人自发组织,没有上下级关系,参与的每一位都沉浸在帮助别人的喜悦中。 

二是聚集资源。在互联网上,由于“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等普通人能够获得“参与感”、“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更多普通群体参与到互联网的事件或活动中去,而互联网能够将大众群体碎片化的供需聚集起来、组织起来,并进行有效地点对点对接,形成规模化收益。为天下需求者提供临时住房的Airbnb公司,将地球上有空余的卧室、客厅搜索出来,为即便只租住一天的需求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该公司为有意出租者创造了年10亿美元的收益。 

三是不同时地协作。工业时代,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协同工作;而互联网时代,人们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协同工作。维基百科是以协作模式运营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共有287个语言版本,全球用户共有10亿民众,有来自全世界的1600万人志愿者。 

3.2众筹本质 

众筹是基于互联网进行协作的众包模式的一种类型。企业选择将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依托互联网外包给众多消费者完成的行为被称为“众包”[9]。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众包的实质是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创新过程中,众包是让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创新,以及经营和营销过程,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兼有生产者的角色,成为“产消者”(Pro-sumer)[10]。“产消者”这种模式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创新模式、服务模式的变化,是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新变革。 

归根结底,众筹本质就是筹集智慧、筹集资金、筹集渠道。众筹就是让消费者参与到投融资环节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业产品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意产品的商业化中,真正融入到创新创意实施、商业化过程中。众筹鼓励大量的消费者、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参与者越多,智慧聚集就越丰富,就越容易解决问题,就会有越多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商业化,越能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 

4 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在分析技术创新阶段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提出众筹支持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内容。 

4.1技术创新阶段划分 

技术创新理论中,关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方式,在所有划分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傅家骥在《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中提出的观点,综合傅家骥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主要包括三大阶段,如图2底层所示。 

一是技术发现阶段,是指面向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发现、技术预见、创新构思阶段。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现活动是要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发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应用。 

二是产品(服务)开发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的设计、样机开发、试制、小试中试等产品开发活动,为大规模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价值的实现阶段,包括规模化生产、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建立、产品(服务)的商业化、创新扩散等活动,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市场支撑。 

4.2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依据技术创新阶段活动的内容,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与模式,提出不同类型众筹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与支持的内容,如图2上层和中间所示。 

股权众筹主要是对种子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获得渠道和人脉资源,以推动初创期企业的发展。 

产品众筹是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进行的资金和市场支持,即企业成功研发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和产业化前期,通过产品众筹企业既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获得市场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不断完善,还可以获得媒介推广、市场渠道等服务,为企业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获得服务。 

债权众筹(P2P)是为金融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将碎片化的大众资金聚集,通过点对点的投资与回报,服务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需求;主要服务对象是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贷款用途主要有个人消费、进货、扩大规模资金周转等内容。 

股权众筹、产品众筹、债权众筹是服务于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众筹中的股权众筹,即天使投资的互联网化,主要针对初创企业,以及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产品众筹适合做面向产品的中试阶段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投资;P2P债权众筹主要面向产业化阶段,用于企业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阶段的投资。 

5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发现众筹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模式。在众筹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5.1搭建科技众筹平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众筹模式兴起于文化活动的众筹,借鉴文化活动众筹,技术创新项目众筹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活动的众筹越来越多。在创新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时期,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搭建科技众筹平台,构建推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渠道和路径,尝试采用众筹模式支持科技项目,突破常规科技项目支持形式,让更多更好的创新创意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创业者到技术创新众筹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对接,与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大众进行互动,获得更多资金、渠道、智慧等资源的支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好更快在市场上的推广与应用,努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5.2引入众筹模式,构建政府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市场化决策机制 

在众筹平台上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项目才能得到支持。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引入众筹模式中市场决策机制,在对面向市场应用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支持时,采用盲评模式,让更多技术创新项目成果的使用方、消费者等市场用户对拟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市场用户数量越多越好,获得大多数市场用户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作为政府支持该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参考依据,促进更多技术创新项目面向市场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工作更好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5.3借鉴众筹模式,推动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建设 

借鉴众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式综合型服务的模式与机制,针对创新创业全链条需求,开展综合服务型孵化器建设,从场地、注册、税务、政策等较为单一孵化服务,转变到面向大众群体创新,开展风险投资、媒介推广、市场渠道构建、创新创意市场互动等综合服务,升级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现有科技孵化器功能,针对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型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2] 郭畅.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 

[3] 梁利峥,周新旺.互联网金融十大生意模式[J].经理人,2013(34). 

[4] 逄 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J].国家商务财会,2013(63). 

[5] 胡中彬,何健.中国式众筹大爆炸[N].经济观察报,2014. 

[6] 荣 浩.以实际案例揭示国内股权众筹发展现状研究[J].金融法苑,2014. 

[7] 孟韬,张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0). 

[8]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的“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03-20.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7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13-02

在中国“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网络媒体等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总理所提的“互联网+”在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 的讨论聚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2]。“互联网+”的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一、“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昭显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1.以创新为发展原动力。“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企业如果不积极地开展创新,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那么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创新则兴,不思进取则亡。把握机遇有效创新则兴,愚昧保守则亡。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市场残酷的竞争法则,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不停,进步不止。企业要把一切可利用资源都充分地进行创新,注重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发展并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把创新提高到攸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看待,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屹立在经济大潮的潮头。

2.发挥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科技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科技企业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发挥其个性化和灵活性特征,打造蓝海领域,实现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标准化服务相比,个性化服务则有更高要求的服务流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科技企业利用技术支持使得自身发展更具灵活性。2013年7月,爱奇艺PC客户端进行改版,新版客户端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数据分析,在首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视频内容推荐,也就是说不同用户的PC客户端所显示的内容是不同的。“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支撑保证了爱奇艺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人性化的服务。

3.实现组织结构虚拟化、网络化。在“互联网+”时代,电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劳动力游离于企业系统之外,导致了家庭作业、分散劳动等新的劳动方式的出现,虚拟组织也将会大量出现。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高效,呈现扁平化。它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型人才,保留企业的核心团队。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海量数据进入云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4.借助“互联网+”实现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与高度融合,通过突破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实现“三度”(高度、深度、广度)合作[3]。“互联网+”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及成果转型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下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及资源共享技术为科技企业提供物业场所、办公设施、政府政策信息等方面服务,以提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科技企业在创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及时地和共享商业信息资源,让“协同创新”集群与“创新链”企业实现共享与分享。

二、技术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利用面临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从目前来看,在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利用“互联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企业受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它们对于“互联网+”的出现仍持有怀疑和抵触的情绪。主观上,还没有做到去积极地接受“互联网+”。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和深刻。

2.行业壁垒的问题。在市场中存在一些企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而准入程度较高的问题。在监管方面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技术支持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宽带网络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速慢、收费高。并且,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Web2.0技术等仍处在发展阶段,由于这些技术仍不成熟,使得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会遇到障碍。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8

1引言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次在政府级的报告中突出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显著地位,并提及互联网的升级概念“互联网+”。由此,“互联网+”一词被强势推进了我们的视野。

2“互联网+”理念的理解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行业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互联网的本质是一切互联与共享。互联网是一种趋势,“互联网+”是一种新形态,只有顺势而“+”,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1“互联网+”的涵义

“互联网+”即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集移动通信网络与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等一系列创新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商业模式和体系。“互联网+”不仅在传统行业中实现移动互联与共享,还在各领域实现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与整理,推动了经济的开放与创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在引领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聚变。

2.2“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传统行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等,并与之有效协同,在原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以“+”的态势再创造出增量的商业价值,是传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可以与任何模式进行合作,综合高效的利用社会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各领域发挥优化与集成的作用,实现全社会的协同跨越式发展。

3“互联网+”的多维模式

“互联网+”传承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创新等优势,并以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目标锁定社会的全行业,与之形成“互联网+全行业”的新的商业与业务模式。“+”实现了各行业与新技术的连接与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和改造。这种新形态体现了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增长,既而也让“互联网+全行业”的模式通过人、物、平台实现万物互联的境界。

3.1“互联网+”模式的本质

“互联网+”是一种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将使市场格局发生改变。“互联网+”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互联信息网络,它使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技术、数据、信息上相互交融实现共享、创新,并以“+”的方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互联网+”合作模式上的双赢共荣局面。

3.2“互联网+”的多维模式

3.2.1“互联网+人”

目前,实体经济正借助互联网并以各种创新的模式实现变革和发展,不论是商品交易、贸易往来、信息通讯等市场,还是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均已被网络所覆盖,网络技术不断在实体经济中大展身手。互联网概念涉足到了传统各行各业,传统行业通过网络得以互联互通,通过网络技术得以支撑升级,继而实现了实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无论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实现何种战略合作,如何对接、升级、创新,都将围绕着一个永恒的核心――“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即“互联网+全行业”的发展要取决于人的思维,要定位于人的思想,要服务于人的需求目标。“互联网+人”才是“互联网+”的落脚点,才是“互联网+全行业”的核心精髓。

3.2.2“互联网+物”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也改变了各种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全行业”的合作模式透露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缩影。如果说“互联网+”的核心是人,那是因为互联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服务于人为最终目标,实现人人互联。而这种互联需要一定的物理对象作为连接的介质,这些物理介质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因此“物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互联网的升级版,将人人互联发展到了物物互联。

对于“互联网+”而言,物才是“+”的着力点。“互联网+全行业”的思维,就是要把各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集在产品及服务上,让互联网成为传统行业企业的助推器,实现物有所值。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发展为“物联网+”也将成为必然。

3.2.3“互联网+平台”

在“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腾讯公司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信息能源。”这是将“互联网+”定位为一种能力,在“互联网+全行业”的合作模式中,这种能力是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的融合剂。“互联网+”的合作模式,需要“+”人的思维、“+”物的联接,同时也需要“+”平台与渠道的支撑。

进入“互联网+全行业”的时代,新合作模式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新技术和新能力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渠道。原有诸如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社交平台等各种平台面临着转型与升级。在互联网与企业融合过程中,各方组成共同的价值链利用平台将数据、技术、智能等资源与能力进行着优化,使传统企业实现品质、效率、能力上的升级,在“互联网+”的全新平台上借道超车。

4“互联网+”的支持条件

互联网发展意欲覆盖全行业,各行业更关注于“互联网+”概念的应用为自身带来的新机遇。面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需要在从思维、技术、资源方面获得动力与支持,并为“互联网+”的发展护航。

4.1互联网化思维

互联网影响了.人类的智慧,同样也转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改造自身经营模式的同时,互联网化的思维呼之而出,企业需要利用这种思维进行自身改造,将传统与创新有效融合。互联网强调开放与分享,“互联网+”更注重协作、融合、品质、效率。因此,冲破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激发互联网化思维活力,是拓展和创新“互联网+”实施空间的动力。

4.2信息技术

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广阔,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合作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理念指导的信息技术将促进企业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效协同,成为成功企业的制造引擎,实现互联网与各行业的互通、协同和集成。

4.3数据资源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9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18

〔中图分类号〕G2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099-04

〔Abstract〕The new era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 led by the Internet plus is profoundly changing the service idea and mode of the library,also marks the library getting into the key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vice innovation of library changed by the Internet plus,expounded the source and power of the Internet plus to librarys innovative services.Meanwhile,big data and user participation are the core elements of librarys innovative services led by the Internet plus.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of multi-type library is the strong support of librarys innovative services,and the supplier also drove the innovation services of library.The Internet plus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stic care of library innovative services,realized the harmony of the equal & free enjoy and individual needs satisfaction,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ser datas open and security.The Internet plus is boun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s innovative services.

〔Key words〕the Internet plus;innovation services;library

1互联网+引领创新20新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与演变改变了经济社会认知的模式和思维理念。 “互联网+”正在兴起,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形态,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提出相关工作部署。在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大力度地促进互联网与各个产业领域的协调发展。实际上,“互联网+”的关键就是创新,创新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1]。面对着开放源代码、自由软件、Web20、微观装配实验室等的新技术深入推广使创新20成为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不同行业融合起来,创造新领域的新生态。“互联网+”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密切结合,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生机。2015年7月,浙江图书馆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拉开了“互联网+图书馆”行动计划的帷幕,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2]。“互联网+图书馆”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下,调动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资源的积极合作,使理念、技术、法律、制度等多因素的有机结合,促使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是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服务提供者,面对“互联网+”这一全新思维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冲击和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的初期阶段,有必要对“互联网+”融合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要素进行探讨,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服务思维方式[3]。

2互联网+与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核心要素

“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行业生态性融合,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新途径。互联网思维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先导和有力支撑。“互联网+”也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对图书馆创新服务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图书馆只要敏锐地感知互联网思维,才能深刻认识到创新服务的优势,引进关键信息技术,在新的信息环境中提升自身服务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全面升级。

“互联网+”是发展互联网技术,促进新型的社会化生产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下,数据和用户成为了核心关键点。“互联网+图书馆”是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两者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智能化发展[4]。

21大数据分析

“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维基百科给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来获取、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5]。图书馆具备了“互联网+”的大数据特征,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为用户提供服务也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方向之一。“互联网+”使得物物互联、人人交互,这样数据不再是单纯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的数据结构发生了改变。各种类型数据的实时处理形成了互联网化的创新决策。

大数据分析在图书馆创新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馆藏数据、用户数据、数字资源数据等形成了图书馆的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挖掘分析,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潜藏的价值,开展大数据服务,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支撑。

图书馆服务通过网络环境和知识经济的影响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转变,“互联网+”将持续推动着图书馆服务的变革,使图书馆创新服务拓展到大数据开放、大数据挖掘分析、大数据跟踪、大数据可视化呈现等方面。图书馆利用用户信息行为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能够精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并通过用户行为进行需求预测,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创新服务向虚拟化、深层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6]。“互联网+图书馆”推动图书馆形成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图书馆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准定位、推送服务、潮流导向,准确预测用户需求、优化管理。

22用户参与

“互联网+”的时代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用户参与的时代,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也逐渐形成以用户参与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尊重人性,“互联网+图书馆”的愿景是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满足各式各样的知识服务需求。“互联网+”打破了图书馆服务的时空限制,满足用户对知识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服务空间的多样化、个性化。用户的信息素养,使用习惯、技术水平大不相同,要求图书馆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方式和跨时空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互联网+”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中心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强调用户的充分参与,也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核心价值。

网络使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纯文本之外的音视频、动画等的出现,使用户的信息行为和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使用户不仅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者,也成为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中来。用户的主动参与更多的体现了用户在图书馆提供创新服务过程中的意愿。图书馆运用“互联网思维”挖掘分析与用户互动产生大量的用户动态数据,可以帮助图书馆对创新服务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使用户满足了个性化知识需求外,更多得使用户获得参与感和良好的体验[7]。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必须强调用户参与,重视用户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知识化、多样化、学科化的服务。

23颠覆式创新理念

“互联网+”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所以结构的重塑也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馆藏结构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书馆经历这次变革,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服务内容,建立起全新的服务理念。随着移动用户端的普及,图书馆服务突破了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服务中心也开始关注用户的偏好与满意度,注重个性化智能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图书馆的服务在知识服务和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随之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也是一种颠覆式创新理念,给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换新。个性化服务、移动服务、知识服务、情景化服务、决策服务、专业化服务、可视化服务、集成服务等等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建设网络社区、创客空间、媒体实验室等,拓展了图书馆的“空间”理念,图书馆不仅是个伟大的服务设计者,也是个活跃的实验室。

3互联网+与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要素

图书馆的创新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互联网+是图书馆创新的重要环境因素,使图书馆创新不断活跃。图书馆的开放式创新汇集不同的技术和智慧,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开发创新风险,提高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影响力,图书馆的开放、包容、联合是创新服务的必要保障,使图书馆服务创新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8]。

31互联网+技术支撑

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搜索技术、社交网络技术等充分利用。在图书馆的服务中,改变着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能力,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组织存储方式、信息检索方式、信息传递方式、图书馆与用户的交互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推动着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使用户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系起来,特别是搜索引擎技术的强大,例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工具的不断完善,使用户在电脑终端就能获取分散的信息,代替了图书馆的一些传统服务。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同样具备着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为用户的需求提供便利,可以随时获取信息。

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使得图书馆的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智能等技术不断的成熟,有利于提升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实现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高层次智能服务。信息技术改变了资源的组织方式,存储方式和获取方式,技术的进步也迫使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借助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普适计算等综合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云图书馆深化有机融合,建立基于海量信息的只是服务系统,利用云计算的海量存储和运算模式,高效分析和挖掘动态信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使图书馆充分运用这些技术的优势,改进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推送。

32图书馆协同合作

图书馆的合作具有悠久历史,通过联盟、协会等形式建立伙伴联系,推动文化创新。互联网+引领创新20新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的变化要求图书馆要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图书馆从传统的馆际合作过度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协同合作关系,出现了图书馆联盟、总分馆制、图书馆集群、联合图书馆等图书馆协同合作的模式,进行图书馆之间的不同程度的资源共享与整合。

上海中心图书馆、佛山联合图书馆、东莞集群图书馆等都是典型的多种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形态,这些图书馆协同合作模式推动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联合服务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种模式是在互联网技术时代的推动下,图书馆合作发展模式的一种主动创新。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合作成为了图书馆增强核心力和应对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发展模式[9]。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合作对促进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通过开展图书馆联盟协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图书馆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深度合作、细化分工、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研发技术,并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提高图书馆创新服务能力,也促进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推动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图书馆联盟协同合作将图书馆创新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广泛的社会效益带动整个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催生正确的创新生态系统。

33供应商驱动图书馆服务创新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拓展,图书馆的供应商不仅包括图书馆外包商、出版社、还包括多种媒体和技术合作商。出版社是图书的生产者与来源方,与图书馆的密切关系一直不容置疑,馆配商是出版社与图书馆的纽带,三方共赢的模式早已形成。同时,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搜索技术、社交网络技术等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技术供应商把这些技术有形化,与图书馆共同合作开发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和科学服务系统平台等,为图书馆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降低了创新成本的同时又促进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供应商在同图书馆合作的同时,图书馆联合市场上推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例如中国移动提供的移动手机报纸、通信的4G技术等,为图书馆提供图书馆产品,广泛地应用到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事业中来,减少了图书馆发展的阻力,借鉴了市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速图书馆的建设进程。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建设网络社区、创客空间、媒体实验室等,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活跃的实验室,为读者开拓“思想阅读”空间。供应商与图书馆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能力,改善了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模式,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深度服务[10]。

4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思考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这就必然使图书馆创新服务在环境的限制和促进中发展,而怎样才能使图书馆创新服务沿着图书馆核心价值道路前行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提供一点点启示作用。

41技术使用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行业是触角灵敏的行业之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的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图书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知识需求,技术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技术服务于图书馆的同时,也脱离不开人文关怀的作用与引导。人文关怀在图书馆界的展现也是很强大的,他强调现念的图书馆,不加任何限制地把存储的各种类型的资源信息便利快捷地提供给用户,尊重用户的信息获得权和利用权。

技术的自创新、独立性在图书馆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可小觑,但技术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群体的多样性需求,无法顾及同等技术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效率。而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是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服务目标,是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也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核心化服务内容。所以图书馆的技术使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技术促进人文的勃兴,人文指导技术更为人性化,人文精神对技术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相互融合促进,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更有利于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技术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勃兴,使图书馆不仅履行着社会教育机构的只能,还维护公众知识自由的权利,使图书馆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深入“骨髓”[11]。

42平等自由享受与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和谐

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包含了自由平等的价值要求,所以其普遍、公开、公正、公平、共享的服务理念是亘古不变的。图书馆的制度正义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它的免费开放和无差别对待的原则体现了对用户平等地位的认可,更体现了平等自由享受的自由阅读和利用的精神。图书馆兼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必然要求对自由和平等的安排与落实,然而在图书馆的实践中存在着很大的张力与冲突。

首先,图书馆的机会平等忽视了人与人的差异。图书馆向所有人提供平等获取自由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机会。而图书馆的自由平等原则强调的是一种机会的平等和大多数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平等的获取资源和服务的机会是平等的。然而,用户的能力、社会条件、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差异直接影响其利用图书馆的可能性。其次,相同需求的用户造成资源的紧张,影响其需求满足率。图书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用户之间相似的资源需求会造成资源的紧张,使用户发生冲突。再次,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针对性地满足其利用图书馆的需求。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倾向与关注是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再分配,也体现了图书馆的正义性[12]。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用户的需求丰富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数据挖掘和信息推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潜在性的需求,信息集成服务、专业化学科服务、深层次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等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出现,满足用户需求的引领作用。

43平衡用户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的矛盾

互联网+给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营造了大数据环境,用户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面对用户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如何深入挖掘用户信息服务于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与如何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成为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必然建立在用户数据分析基础上,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只有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的整合和挖掘,甚至是对用户群体数据的连续性跟踪,才能精准把握与预测用户的图书馆利用需求,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决策性依据。用户与图书馆的互联,必然涉及到用户数据个人隐私的保护,要求图书馆在保证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建设。图书馆平衡用户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的把握显得更加突出与重要[13]。

面对用户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的矛盾,图书馆应该合法采集用户数据、合理利用用户数据、妥善地保管用户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图书馆利用用户数据的各个环节中的安全和户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图书馆与外部机构信息共享过程中的的安全合作。其次,图书馆要加强对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教育与培训,提高用户的数据保护安全意识和数据资源共享意识,培养用户的大数据思维。图书馆也要重视用户的参与的同时提高保护用户隐私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数据采集与挖掘分析的能力,增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8]。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2015-05-09.

[2]李润珍,武杰.“互联网+”行动的特征、价值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1):88-92.

[3]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6):33-37,62.

[4]谢雨鸣,邵云飞.“互联网+”与消费品制造企业转型――基于构架创新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6,35(2):14-21.

[5]Miao X,Han J,The Design of a Private Cloud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XEN[C]∥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to Business,Engineering and Science(DCABES),2011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IEEE,2011:160-164.

[6]陈近,文庭孝.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大数据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6,35(1):52-56,68.

[7]李爱国,华苏永,汪社教.基于用户信息共享的图书馆合作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7):20-25.

[8]王丽萍.新环境下图书馆创新驱动力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0):39-44,73.

[9]韩继章,刘磊.国内外图书馆协作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1):23-26.

[10]崔宏强.复杂现代性条件下图书馆发展的张力[J].图书馆,2016,35(1):1-6.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10

0引言

“互联网+”概念于2015年3月被首次提出,希望通过互联网信息模式结合国家各个产业行业发展战略,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发展高度,即“互联网+XX”行动计划。该模式的提出与开发也旨在推动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机促进电子商务与社会金融、服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的新业态转型。在农业信息化教育领域,“互联网+”也有所涉及,对传统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推进可谓大刀阔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新媒体互动等行业领域都有“互联网+”模式思路的存在,拓宽了我国当前农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

1创新教育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迫切性

“互联网+”是当前社会创新发展和互联网3.0新形态、新业态,对于知识创新的推动与演变快速且多元。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到我国教育一定渗透融入“互联网+”新思路,积极拓展“互联网+教育”新内容、新模式,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分享业态,促成国家教育的大数据新技术战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要做到行业产业、教育事业与“互联网+”共存在、共进步,做到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努力迎合市场变革需求,培养国家新一代高水平农业信息化人才,以迎接未来农业发展新挑战[1]。

2创新教育思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21世纪实现农业教育领域结合“互联网+”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不但能够促进农业专业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也能为大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创新教育舞台,给予其更多的“互联网+”专业学习时间与空间。该文以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为例探讨和思考在“互联网+”模式下,以学院教学活动安排背景的创新教育模式。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拥有多个专业项目,由于陕西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所以从21世纪初西安外事学院开始重视茶叶农业职业教育。希望结合“互联网+”新理念与当地社会发展及产业现实需求来全面实现传统茶叶产业向现代信息化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过渡,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校内茶叶农业教育创新改革,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带来更多新思路。校内不仅是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其他农业专业学科也在积极渗透“互联网+”思维,希望寻求学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更大突破,争取合理有效把握这一契机,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实现自身茶叶农业专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培养合格专业人才。

2.1存在的问题

创业学院在茶叶专业方面存在2点问题。(1)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教育模式方面过于守旧,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55%的时间采用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而教育扶助工具则多以实践教学、电视广播来展开,互联网的利用率仅为13%左右,整体教育发展思路落后。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效重视“互联网+茶叶专业”这一创新教育组合的重要性,对于茶文化的信息资源传播也不够重视,导致校内农业教育整体还始终浮于表面,缺乏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理论实践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整体教育质量不高。(2)欠缺对茶叶技术知识内容的有效更新。教育资源资本投入欠缺,专业知识革新缺乏与时俱进思维。虽然学校已经初步开展“互联网+茶叶农业教育”,但茶叶技术方面的知识优化依然还未能到位,从理论层面未能做好有效跟进,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创新教育模式提出和应用都带来了一定阻碍[2]。

2.2课程改革的思路

创业学院在茶叶课程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广“互联网+”模式,希望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努力将茶叶专业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学校围绕专业课程改革明确了以下2点基本思路。

2.2.1对“互联网+”观念的更新思路

学校一直秉承传统教育模式,在茶叶职业教育方面相对守旧,毫无创新科研,许多教学理论也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没有实质进展。当前学校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互联网+”教育改革思路,不仅丰富师生结合“互联网+”对茶叶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深入广泛了解,还致力于改变传统工业教育价值观,将茶叶相关知识教育推广,始终强调创新教育过程的实践实操性。学校也构思了“理实一体化”教育思路,希望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充分发挥茶叶技术知识有效价值,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规范性着手,制定一系列相关条例。首先做到对校内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学校为进一步充实“互联网+茶叶”的教学模式投入大量资金,开设了远程MOOC课程,实现各个校区学生的千人大课堂共同授课,扩大教学覆盖面,推广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应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不断拓展教学内涵,优化分配教学时间。教师也希望通过“互联网+实践”、“互联网+企业”等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寻求如企业、农业实训基地的有效实践操作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眼界。

2.2.2对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思路

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希望做到与其他农业专业院校与众不同,结合“互联网+”首先为专业教师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面向教师全面贯彻和普及“互联网+”相关理念,保证教师团队能够深入理解“互联网+茶叶农业专业”基本概念与职业教育规范化内涵。学校聘请茶叶技术专业讲师与计算机信息教育高级教师为校内教师普及专业知识,传授茶叶关键技术。为优化教学内涵,校内采用“互联网+”配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满足专业技术全面贯彻条件,丰富茶叶农业职业教育内容,有效发挥“互联网+”的应有价值[3]。

3创新教育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11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业是创新的来源,服务业是创新的模仿者和被动适应者。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完成,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术界才开始系统的研究服务创新,认为服务创新比较灵活,不需要遵循统一的模式[1],服务业也有不同于制造业的创新形式,但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却大多为技术视角,即关注新技术在服务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服务本身对服务创新的推动。虽然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互联网本身特性可以发现许多技术方法无法发现的创新形式,如微博、团购、网上虚拟社区、电子商务等等这些以用户为核心的新互联网应用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节约了资源,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研究互联网服务方式演变的过程中,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着重从服务创新的服务视角出发,这样的分析才可能更具体更全面。

一、我国互联网服务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进行互联网服务创新的空间扩大。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截至2011年 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从最初不足30万上升至如目前的5.13亿,短短十几年时间增长了1700多倍;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进行,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种类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艾瑞咨询调查显示,2011年十大热门互联网服务分别是微博、团购、比较购物、P2P资源等,这些都服务都反应了用户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求,用户更多的参与到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服务在细节方面更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因而创新服务更能得到大多数用户的青睐,如微博是对用户言论自由的满足,团购是用户对交易需求的满足。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表现出多样性,每一项创新都是对现有思想、能力、技能、资源等的新组合,因此,一般给定系统中各种因素越丰富,他们的组合形式就越多,越能创造出更复杂、更高级的创新。

2.互联网服务结构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服务创新社会化趋势加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互联网服务创新是以用户为导向的,因而互联网服务创新必须增加其服务创新的社会性才能为广大用户所接受,互联网在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创新,社会性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2]。同时,人的社会性需求又是多样化的,如求知、交流、交换等等,这也必然要求互联网服务进行多元化的社会性创新,随着互联网服务社会性创新的发展,服务结构呈现多元化:首先是服务类型的增加,早期互联网服务类型单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服务创新的发展,新的服务不断出现,如互联网虚拟专网服务,互联网电子交易服务,互联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等等;其次是服务对象或用户群体的扩展,如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民中男性比例为 55.9%,比女性高出11.8个百分点;最后是服务提供商(ISP)的多样化,如电子商务ISP、即时通信ISP、网络游戏ISP等等。

二、互联网服务方式的演变过程

互联网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研究用——商用的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将互联网的服务方式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7-1996):以互联网接入服务为主的互联网基础服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互联网,但一直没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直到1994年4月20日,NCFC(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这一时期的互联网,由于受技术,如TCP/IP协议、互联网信息协议WWW、第一台当今通用的IBM-PC、多协议路由器以及第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支持WWW技术的MOSAIC浏览器等都是这一时期才出现,政府、认知度等方面的影响,发展缓慢,服务内容很有限,主要以接入互联网等基础服务为主,用途主要为研究用,商业资本尚未完全介入,且只有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才会使用。

第二个阶段(1996-2003):以新闻、搜索、数据库等为主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服务创新表现为Web1.0时代,其特点为:1.互联网服务创新逐渐增多,模式为服务企业主导型,用户为创新的拉动者和服务产品的使用者,服务企业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创新活动所在地,其创新活动表现为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中的信息传播方式经过加工处理后搬到互联网上的过程和组织创新。2.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剧增,但信息是静态的,且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由ISP到用户,用户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非创造者,即用户的参与性低,如图1为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的关于1999-2003年互联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由表可见这一时期互联网用户上网主要是为了享受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3.服务方式有限,各种信息服务均以一定的技术为基础,如早期的百度、搜狐、腾讯等都以一定的专业技术为支撑。我国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商业化,互联网商业化推动互联网服务创新的发展,互联网服务创新是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它深刻的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图1 1999-2003年互联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

第三个阶段(2003-至今):互联网应用服务。应用服务不同于信息服务,它强调服务的应用性、开放性、互动性、专业化和个性化,表现为Web2.0时代,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它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的统称,是新一代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趋势[3],用户更多的参与到了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过程中,表现为用户既是互联服务内容的享受者,也是互联网内容的制造者,其服务创新模式体现为客户导向型和服务企业协助下的客户导向型,服务企业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创新活动所在地。随着互联网服务创新的发展,用户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已从早期的浏览,上升到现在应用等多种应用服务需求。微博在中国兴起才两年时间,微博用户规模已达到24988万,年增长率更是达到近300%,用户即可以收听别人的微博,也可以自己发微博供别人收听,这种以用户为核心体现开放性、互动性的应用服务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引领着未来服务创新的方向。

三、互联网服务方式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企业服务创新的风险增大,行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一个异质性的过程,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过程往往较长,投入较大,还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成本、财务支持、用户反馈、内部阻力等等,这些障碍会增加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因而使服务创新的风险增大,尤其对中小互联网企业而言,这种风险是首先要规避的,如R.Evanglista 和 G.Sirilli对意大利的七百多家服务性企业进行关于创新障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7家服务型企业认为创新成本太高是阻碍创新的首要因素,占调查企业的45.8%,而有37.9%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内部阻力包括旧的管理体制、理念等阻碍了创新等等[4]。另一方面,服务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它更容易被模仿,模仿创新往往投入小,风险小。创新被模仿,导致服务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加之目前,互联网安全问题频发,互联网版权保护迫在眉睫等,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2.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互联网行业属于高知识、高技术、高互动、高创新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所积累关于该行业的大量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1],这些经验丰富的员工促进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促成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碰撞以及新知识的产生,帮助企业或用户完成了各项服务的创新,因而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企业员工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我国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需要新增大量专业人员,但是专业人员的缺失,或是专业人员的流失,都会减缓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进度,对互联网企业造成潜在的巨大损失,不利于互联网服务方式的演变。

四、对策建议

用户是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和推动者,随着用户更多的参与到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过程中,互联网服务将更加体现以用户为核心的应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1.完善与互联网服务创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服务创新者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服务创新氛围。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新服务的开发流程逐渐变得标准化,技术在服务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互联网服务创新比其他行业更容易模仿,这就更需要一个完善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保证服务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互联网企业间的正常竞争合作秩序。目前互联网版权保护主要的依据是《著作权法》,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作品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出现的,旧的《著作权法》亟待完善。

2.政府要加大对互联网行业自主创新的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是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自主创新并不必然排斥模拟创新。自主创新往往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耗费巨大,我国互联网服务在国际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扮演着后来者、追随者的角色,目前国内大部分互联网服务都是模仿国外的模式进行模拟创新,模拟创新成本低、风险小,是后来者追赶先进前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模拟创新始终是需要向自主创新转变的,模仿创新具有被动性,易形成路径依赖,因此长期的模拟创新,不利于互联网自主创新体系的形成和行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互联网服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互联网企业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互联网服务的挑战,我国互联网行业始终是要探索适合国情的互联网自主创新道路,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互联网行业自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包括政策的、财政的等等,鼓励互联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互联网行业自主创新程和互联网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吕 飞.服务创新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34-37

[2]刘越.互联网服务的融合化、社会化和智能化[J].现代电信科技,2011(1-2)

[3]汪向东等.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M].三联书店,2003

[4]R Evanglista, G Sirilli.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Results from the Italian Statistical Survey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8

[5]艾瑞咨询.2011互联网经济核心数据[R],2012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37-04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将加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耦合,为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新的发展道路。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耦合重心的转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是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强调两者深度融合的发展形态,培育出教育的新产品、新业态,创建新型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1]。二者之间的耦合是由“互联网+”的“连接”特质所决定的,随着“互联网+”连接的基本要素及连接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耦合方式。

(一)“以技术为中心”的耦合实现了“内容网络”向“关系网络”的转变,成为重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生力量

“Web1.0时代,互联网的连接形式主要表现为‘内容网络’;Web2.0时代,则主要表现为‘关系网络’”[2]。“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均为“互联网+”在不同技术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关联,在演进中融合与交互并日益走向深化。

“内容网络”的技术支撑是计算机固定终端大众化和互联网进入校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进行初步融合,通过网络的推动作用,创新创业的观念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得到更多认可,出现了以汇集创新创业信息及要素的网络推广平台。由于仅仅发生基本知识载体的转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书本,网络传授载体只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特别是电脑配置、网络硬件、网络速度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实际的体验有限,教育形式尚未改变,在线教育推广力度不大。

“关系网络”的技术支撑是移动终端平民化、通信网络设施升级和网络速度换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在创新创业信息及要素平台的基础上,能为学生提供创业背景、项目点子、专业化宣传、资金支持等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出现了以移动互联网企业投资和孵化业务为主线的孵化平台。“关系网络”改变了创新创业知识的原生性,由书本知识为单一性来源转变为书本知识和网络知识双重性来源,促成一批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关系网络”促成了个体之间、社会机构之间、个体与社会机构之间平等的互动,分享各种创意,创造了无限的创业机遇。互联网的重心,从内容向“人”迁移[3]。虽然“关系网络”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但仍然属于“以技术为中心”的耦合,尚未实现文化价值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二)“以思维为中心”的耦合在“服务网络”初成时,逐步渗透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引发思想观念更新

在智能终端、语义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撑下,互联网的“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演变升级为“服务网络”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多的是谋求智慧的阐释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带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并且未来将推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以思维为中心”的耦合应运而生。2011年,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最先提出“互联网思维”概念。随后,互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社会精英先后从各自的视角阐述“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小米董事长雷军将“互联网思维”归纳为“七字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快。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总结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颠覆式微创新。2014年,国家主席强调,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互联网思维”引发政府、民间的热议,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众多的研究者、教育者、创新创业培训师开始创造性发掘、诠释“互联网思维”,并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互联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重心由“以技术为中心”演变为“以思维为中心”,实现从技术层面发展为价值层面,从器物层面上升为文化层面。

(一)开放、平等、互助、共享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精神品质

互联网在技术追求和成果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品质,其中,开放、平等、互助、共享等精神品质最为鲜明,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克服现有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和举措。

开放品质开拓教育主体、教育对象的视野。开放是“互联网+”内在驱动力,早期运用的典范是网络上的开源社区。开放强调任何主体具备一定的硬件设备都有准入资格,不设条件;强调资源利用和流动的开放性、资源配置的优化,协同效应的创造。开放为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依靠单一的主w及其资源难以全面推进的困难下找到解决思路,即培养主体的开放性、资源利用的开放性。

平等品质激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活力。平等就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4]。平等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品质,强调每位创造者或参与者在开发资源平台中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每位创新创业者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焦点和网络中心,每位参与者都是围绕项目进行合作、互助,不是一种等级结构的合作模式。

互助品质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及人员的合作。“互联网+”与系列重点行为重视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各方提供己所能及的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资源流动,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推动人才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互助可以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问题,实现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流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共享品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普惠。共享是互联网世界的鲜明特质,是基于“数字化”的传播或复制,几乎不需成本,而往往还能带来“回报”的分享。互联网上的创意因分享而被扩大,项目因分享而发展为团队项目;成果分享能激活一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共享可以将想法变成现实,将创意变为产品,将个人发展成团队,将教育成果变成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成为整合、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

(二)用户至上、互联互通、极致化、数据平台、模块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备的思维范式

“互联网+”的思维范式是指立足于互联网的精神品质、精神理念而逐步形成的固有的、稳定的、反复使用的思维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指导模型。该思维范式主要由用户至上、互联互通、极致化、数据平台、模块化等思维要素构成,决定着人们看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实践活动。该思维要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改善意识、提高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用户至上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和本质,真正地落实了“顾客是上帝”这一观念。基于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平台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取全面的同类产品信息,并获得充分的购买权。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须提供个性化产品,培养自己的粉丝,通过忠诚粉丝的评价、宣传,形成产品的良好口碑,进而实现更多顾客的关注和购买。

互联互通思维是开放品质的思维化表现,是“互联网+”跨界各行各业的具体表现。互联互通思维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突破自身发展,实现与各种行业跨界发展的思维;虚拟、实体自身内部之间的联通,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互之间的联通,实现产品服务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打破时空约束,实现“无线连接,连接一切;永远在线,随时互动;极高速度,极低成本”[5]。

极致化思维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思维。极致化体现在三个方面:设计理念的个性化、针对性,满足的是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不是所有人的需求,能恰当地展现特定人群的性格特点;在产品质量上,不仅仅指向产品的物理价值,更注重在产品上灌注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使产品成为物理质量与文化传统的统一体;使用者有一种强烈的获得感,能感受到产品带来的惊喜,愿意成为产品的忠诚粉丝,并为之宣传、推广。

数据平台思维是“互联网+”的发展基石及其运作的基本规则。数据平台对网络资源的数据具有聚集、处理、应用、交流等功能,让使用者能从海量、复杂、迅速变化的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真实数据,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洞察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同时,通过数据平台的打造,形成数据平台运营机制及规则,聚合多边力量,构建利益攸关、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模块化思维是“互联网+”内在个性化发展及探寻潜在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互联网+”行动不是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取代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而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新产品、新业态。模块化思维强调把“互联网+”各产业的发展分成若干模块,分析、突显模块属性,并反映到每个生产阶段和具体产品上。同时,模块化思维还表现在划分消费群体,细分消费市场,寻求潜在消费热点。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互联网+”的策略

“以思维为中心”的出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不单单把“互联网+”视为提高效率的工具,也将其作为构建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具有普遍认识论意义的互联网思维,将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观、价值观,提供特色鲜明的思维规范、模型或模式。

(一)高校应以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支撑,解决教学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顺利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校园为基础。首先,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虽然基本实现了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但是仍需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其次,高校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开发、整合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打造由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资源库、创新创业案例数据库、项目点子数据库、知名专家资源库等构成的大数据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创造便捷的条件。再次,高校应建立与线下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相对应的线上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跟踪调查等个性化服务,同时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践平台、跨界交流合作平台等,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二)将互联网思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解决教育理念落后、师生意识欠缺的问题

“思维的变革是更为根本的变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层次的契合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相互融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将互联网思维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体系之中,为自身发展提供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价值观、世界观。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开放、平等、互助、共享等精神品质,使其与自由、民主、公正等现代教育理念呼应;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范式,为其注入鲜明的互联网思维规范和行为模式。此外,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才会清晰、明确,教育目标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7];教育落脚点就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使学生在平等、互助、共享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

(三)高校应运用互联网思维范式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