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8 09:20:46

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

前言

近来年,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博物馆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烟台作为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博物馆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一、烟台博物馆业的发展现状

(一)现状概况

2011年末烟台市拥有博物馆数十所,其中,文物行政部门所属博物馆11所,其余为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博物馆以及民办博物馆。众多博物馆中,既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文物行政部门所属博物馆,如烟台市博物馆;又有近年来新建的行业性博物馆,如烟台自然博物馆、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更有众多企业及个人举办的新兴民办博物馆,如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招远黄金博物馆。

(二)存在不足

1、数量较少、级别较低

据国家文物局的《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5所。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3所,二级博物馆171所,三级博物馆288所。烟台拥有入录博物馆13所,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2所。众多行业性博物馆及民办博物馆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名录”。

烟台博物馆数量及规模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在入名录的博物馆中,烟台13所(国家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2所)、青岛17所(国家一级博物馆2所、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2所)、济南12所(国家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1所),但与国内级别相当的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昆明市进入“名录”的博物馆有20家;成都市进入“名录”的博物馆有69家,其中大学博物馆4所,民办博物馆37所。

2、展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烟台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博物馆中,除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博物馆外,大多采取经典的橱窗式陈列法、静态陈列法等展陈形式,藏品更新速度慢,互动项目少,缺乏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吸引力。众多企业、私人运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因技术、人员原因,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藏品的研究不足、保存条件差,缺乏对破损藏品的修复手段。

3、经营、开发性活动匮乏

虽然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但可以从事合法的经营活动,从事与自身性质、职能和社会形象相符的经营活动,通过提供社会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获得超出成本的合理限度的收益。与国内其他博物馆相比,除少数企业运营的民办博物馆外,烟台大多数博物馆的经营开发处于较低水平:宣传力度不足;临时展览较少;与旅游产业的衔接不足;经营产品缺少自身特色和地域特色,局限于书籍、小纪念品等,销售量有限;书店、快餐店等延伸产品不足。

二、烟台博物馆业的前景展望

(一)发展需求

烟台市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20位、人口约651万,拥有发展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人力、物质基础。2011年烟台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2元,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3000美元结构变化临界点,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文化服务的需求将出现极大的增长[1];烟台旅游资源丰富,海光山色秀丽,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烟旅游,为博物馆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需求牵引。

(二)发展方式

1、发挥协会作用、促进博物馆间交流合作

烟台市博物馆协会的成立,为烟台市博物馆业的发展拉开了崭新的一幕。对整合各博物馆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对烟台博物馆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博物馆间开展广泛的藏品交流活动,进行藏品的鉴定、保存、修复工作,将极大的提升烟台博物馆业的整体水平。

2、发挥比较优势,新建专业类博物馆

烟台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葡萄酒、水果、海产、餐饮、黄金产业在全国都拥有重要地位,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组成,相关产业和特色性博物馆的发展大有前途,可鼓励、促进企业及个人投资兴建相关类型博物馆。烟台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图书、档案、自然类标本资源,国内外的经验证明,采取校史馆、档案馆、实验室改扩建工程,发动校友捐赠,可建设小而精的专业性高校博物馆。

3、开发内涵优势,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三大基本职能之一“教育职能”,已深化为“社会服务职能” [2]。这就要求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理念、策略和技术方法等,适当引入博物馆的服务实践当中,吸引更多的观众真正来使用博物馆,从中获得有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各博物馆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和内涵优势,对接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商品的开发,加强博物馆的附属商店、书店、咖啡馆和快餐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延伸产品,适当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效益,进而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促进博物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实现[3]。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业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支持烟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2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邻高等学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纪念馆。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3

一、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基层博物馆是传播文化、保护文物的基层窗口,因为基层一般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直以来基层博物馆无法摆脱管理模式落后、经费投入少、基础条件设施差、缺乏专业人才、政府不够重视等各种问题的影响,造成生存环境艰辛、无法健康发展的局面,在展览陈列、收藏文物保护、服务手段、发挥教育功能等方面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使保护国家珍贵文物的职责很难落到实处。现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改善与提升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全社会也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所以加强基层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博物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落后。基层博物馆因为体制影响,没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较落后,影响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大多基层博物馆对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缺乏认识,不能正确摆正博物馆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服务社会、展览展示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博物馆工作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2)缺乏经费。经费问题是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基层财政部门按年依据编制人数支付博物馆事业经费,也就刚够支付博物馆职工的工资经费,其他发展经费有很大的难度,限制和制约了博物馆业务的发展和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基层博物馆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基础设施和规模、服务设施、展览设施等都比较落后,都面临扩建与层次提高的情况,缺乏经费是影响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3)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博物馆专业人才大多具有知识结构不良,专业素质较低等情况,特别是文博专业高学历毕业生极少、专业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博物馆的良好发展。因缺乏经费的问题,基层博物馆在引进人才方面成效较低;同时一些基层博物馆作为解决相关人员就业的一个途径,也造成了对专业人才引进的影响。(4)缺乏交流合作。一直以来基层博物馆大多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一些馆藏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展览场所,发挥不了文物自身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博物馆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这种状况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促进基层博物馆发展的对策

(1)创建资源整合新模式。加强博物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的人文、自然及社会特征对博物馆进行合理发展规划。注重提升和强化目前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推动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或专业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发展。积极开展关于博物馆资源整合新模式的探索,推动基层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2)加强设施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基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彻底的普查,然后制定科学有序的基层博物馆设施建设方案,分步进行基层博物馆设施的完善及巩固。加强基层博物馆的硬件例如库房、展厅及有关设施等方面,对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才结构、管理水平等软件也要加强建设。还可以通过建立以基层博物馆为对象的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博物馆进行达标与考核活动,加强对博物馆工作的推动作用,提升博物馆管理工作及社会服务的质量。(3)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基层博物馆除了争取财政支持外,还要积极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升博物馆的使用效益。(4)开发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基层物馆的旅游资源,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及服务对象的要求。开展对游客心理的研究,以便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旅游服务。基层博物馆可以开展旅游市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得到较为丰富的群众反馈信息及游客需求和建议,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研究,为几层博物馆开展旅游服务创造新局面。(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博物馆要强化与行业学会、协会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同时利用他们加强人才资源整合,实现人才共享,还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强化对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尽快提升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从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0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实现文化的巨大发展与繁荣,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博物馆在文化产业担当着重要角色。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产业也称“文化工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不同的描述,而外延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博物馆文化产业是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交叉,是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较为丰富,产业外延宽广,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尤其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传统与现代交融,必然会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并且,不断被挖掘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本身,更是其背后逐渐壮大的一个可以彼此互动的产业链。其次,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专业复合性。博物馆能够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博物馆旅游项目;能够与教育、劳动部门协作,开展各种博物馆教育服务项目,可涉及自然、科技、人文等诸多领域;能够实现文化产业链条内与外的合作,即与相关专业的单位携手。最后,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民族性。博物馆文化产业是以本馆的藏品及其文化为基础的,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必然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每个博物馆都是本国的或本地的,因此这些文化内涵必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所以,博物馆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产生民族文化意义。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设置了文化产业开发机构

为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博物馆设立了馆属企业,这些馆属企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使得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更为方便。故宫、首博、辽博、国博等博物馆较早做到了这一点。

2、产品类型多、实用性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其中许多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首先是旅游纪念品,它们是针对普通观众和游客的需求而开发的,通常价格便宜,包装精致,携带方便,且蕴含着该馆的独特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纪念品销售量大的特点。其次是高档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针对庆典、会议、出访等团购需求而开发,通常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准,与纪念品相比实用性较强,产品档次高、品质优良,因而该类产品产品也有着制作成本高、销售价格高的特点。

3、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多样

当前,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博物馆的相关部门进行独立的文化产业设计与开发,将设计成果委外给外部企业进行加工生产;第二,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全部委托给合作企业,博物馆不直接参与其中;第三,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环节中,博物馆与企业展开充分合作,而设计结果由企业负责生产。在开发生产模式虽然存在不同,但无疑所有文化产品都符合一个原则,即反映该博物馆的独特性以及相关文物的内涵或相关艺术的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许多博物馆都努力把握“内涵关”,即注重文化产品从开发到生产的内涵和品质,因此,这种责任往往转移到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要求上。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模式与市场化要求不符

主动融入市场、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走的路,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十分良好,是博物馆完善经营管理模式以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最佳时期。然而,当前许多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内部部门通常肩负了较多责任。在强大的体制的压力与束缚下,博物馆文化产业在人力、经费、产品及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博物馆相关部门往往不能在经营管理中对市场状况有及时的了解并作出反应,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缺乏多元化的市场投资

当前,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大多数博物馆得以运营的主要依托,这不仅使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上无法获得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支撑,而且资金的渠道也非常单一。一方面,博物馆通常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而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使得资金短缺的状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维持博物馆的运营,博物馆也就因此越来越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直接抑制了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壮大,也将不利于博物馆保持和提升对市场供给的敏感性。

3、宣传开发平台过于单一

许多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宣传上存在不足,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效果不够好。究其原因,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正因为博物馆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在宣传和包装工作方面做得不到位,因而对其文化产品进行参观和消费的人数必然无法达到预期,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其品牌的树立和影响力的扩大。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探析

(一)积极引入新理念,开发优质文化产品

创新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审视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创新贯穿于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在文化产品开发阶段最为必不可少,而我国文化产品做得较好的博物馆也是由于创新工作突出的结果。

(二)努力获得政策支持,建立科学运营管理机制

在西方欧美国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倡导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及利用政府职能采取有利于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我国在支持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略有不同,当前的税收等相关政策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够突出。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是国有性质的,因而政府拨款是它们得以正常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使博物馆具备创收的能力,其积极性也往往不高,社会资金无法被合理吸收进来,而事实上,包括博物馆在内的诸多文化产业发展都与资金投人状况有内在联系,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受到了旧有的政策、机制的抑制。

(三)拓宽营销策略,建立博物馆商店

在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博物馆商店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建立博物馆商店时,一要注意博物馆商店的空间布局,二要重视其周围文化氛围营造,三应注重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博物馆商店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参观场所、休息场所的整体布局,将它们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延续游客的参观体验。在博物馆商店的面积上,最好在博物馆总开放区面积的8%以上。文化产品销售点应设在参观展览线路的醒目处,以引来更多游客的驻足观看。还可以建立产品营销网点,例如在其他兄弟博物馆、当地机场等地方。此外,博物馆可在网上注册商店进行文化产品的销售。

结束语

博物馆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我国博物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在经营模式、投资、宣传以及产品特色等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加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积极融入市场,善于创新,开发有价值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逐渐以各种方式延伸和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基层博物馆置身于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前沿, 在整个博物馆事业中,基层博物馆占有比重最大,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效应的辐射力度。基层博物馆作为基础和主体,重任在肩。

二、基层博物馆的定位

基层博物馆的定位不应追求场馆的面积、展品的精美、装饰的豪华。相反,基层博物馆更需要的是一种抹去浮华的返璞归真。基层博物馆应该扎根于基层,踏踏实实,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其建设成为展示历史文明,反应地域特征的文化建设场所。 功能设置要”量力而为” 。从功能上来说,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保护修复、研究等功能必不可少。但其主要资金和精力应该投入到保陈列,保运行上。由于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基层群众,相对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文物认识较单一,陈列布展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这些因素,加入普及型的元素,建设一座亲民型的博物馆。 以龙门县博物馆为例,2005年9月26日落成开馆,免费为社会大众开放。龙门县博物馆在定位上,致力于反映龙门县的乡土历史,彰显地方鲜明文化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设置了一个文物陈列厅,以及两个机动展厅。

三、基层博物馆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落后。受体制方面的影响,没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较落后,影响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大多基层博物馆对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缺乏认识,不能正确摆正博物馆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服务社会、展览展示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博物馆工作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

(二)经费短缺。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对经济建设的过度关注,造成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不甚重视。由于经费短缺问题,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宣传活动也不能有效开展。缺少维护经费,有的文物也只能任其损坏。

(三)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得不到加强。基层的文物工作人员所学专业往往不对口,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差较大,一般仅具有基本的文物保管知识。这些知识也主要来自省内举办的库房培训班、老师传教和书本自学。长期缺乏文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新来的人员只能通过本地离退休人员口传身教慢慢磨合,造成现在基层博物馆难以更好地持续开展工作。

(四)事务繁忙、职责不明确,分工模糊。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领导重视度不够,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新闻媒体、文字报道、宣传册设计和印制、展品摆放与陈列、活动策划与组织等等系列工作往往只有十多个人员完成,部门分类不细致,导致基层的工作繁乱、缺少秩序,人员也显得更为紧张和忙碌。

(五)缺乏交流合作。基层博物馆大多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合作。一些博物馆馆藏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展览场所,发挥不了文物自身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另一些博物馆空有规模,偌大的展厅也没有藏品可以展示。博物馆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这种状况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的博物馆不再是保管文物的库房,不再是研究藏品的成果展示会,也不再是教化参观者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与参观者平等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探索发现、充满活力想象的地方。博物馆通过引导,让参观者自由讨论、研究展品,鼓励更多的实际操作,并引进虚拟博物馆,从而使之产生新的创意流感。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其社会需求理解越来越深入,从表面的展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基本方面,到深层次认识到博物馆到社会的抽象联系,在广阔的环境背景下,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利用、保护、展示藏品。

五、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博物馆的工作,需要自身过硬的内部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是切实发动群众力量共同保护的基础。如果群众的文物保护知识淡薄,基层博物馆的工作便会磕磕绊绊。文物的征集就不会得到民间的相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就不会得到理解和支持。

(二)加强设施建设。应该制定科学有序的基层博物馆设施建设方案,分步进行基层博物馆设施的完善及巩固。加强基层博物馆的硬件例如库房、展厅及有关设施等方面,对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才结构、管理水平等软件也要加强。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基层博物馆除了争取财政支持外,还要积极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升博物馆的使用效益。龙门县博物馆就多次利用企业赞助主办和协办书法、摄影等各种比赛,并将获奖作品整理后,在机动展厅进行对外免费展览,收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也提升了博物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与旅游相结合。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旅游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密切。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单位,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的重要参观景点。旅游者每到一个城市,常常会把博物馆列在他们的目标中,通过参观博物馆,旅游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宽合作途径,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将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方式。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力量和扩充基层人员知识的储备。基层博物馆要强化与行业学会、协会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同时利用其加强人才资源整合,强化对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尽快提升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从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与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合作。基层博物馆无论从藏品数量还是种类上看,都有很多局限性。龙门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十分紧缺,要想在一定期限内充实馆藏文物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困难。因此,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树立”横向联合,多方交流”的运作理念,走出馆门,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其他县区博物馆,也可以与教育、书法协会等各行业建立协作关系,相互合作举办陈列展览,可以更好地缓解博物馆经费不足的作用,再者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设施优势,加强与民间收藏者的沟通与合作。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6

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是帮助博物馆实现其教育使命的工作方式,需要面对知识层次、年龄层次等不同的观众,同时还担任协调处理、研究策划等职责,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样,公共教育人员不仅要有博物馆经验,也要有教育知识与教学的经验。《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中提出:“在与博物馆规划及职责相关时,有可能要求受过博物馆教育培训且具有专长的专业工作人员为此目的提供服务。”然而,当前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空间开发不足限制其作用发挥

我国博物馆在初期建设时虽然都规划了学术报告厅、视听室等多功能区域,但实际情况是筹建时间较短,尚有部分空间处于未开发状态,长期闲置,这对公共教育来说,是对空间资源的一种浪费。

另外,根据我国当前博物馆观众结构的统计,少儿观众在分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将近40%,博物馆建设规划时并没有把这一博物馆界普遍情况考虑在公共教育范围内,在功能布局上忽略了少儿体验区域的设置。由于少儿的身心发展情况特殊,活动场所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周全,应配备适宜的桌椅、丰富的教具,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儿教育活动需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但特定场地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公共教育功能的有效释放。

(二)活动项目少且无固定期

当前我国博物馆对年度公共教育计划设定,只是配合相应的展览,明确大概的形式设想和实施时间范围。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临时进行短期策划并投入运行,导致全年活动的实施无规律、无固定周期,不利于活动的前期宣传,不利于吸引服务对象的关注。

(三)教育对象范围窄,形式单一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当前我国一线城市博物馆每年到馆观众总量100万人次左右,而参加教育活动的人次约为4千人,不到总参观人数的5%。而在这些博物馆观众中,未成年人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公共教育活动相应也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他类型的观众学习需要往往不被重视,老年人、身体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更是罕见。

博物馆公共教育往往以形式带动内容,经常忽略体系完整性和内容连贯性。项目类型比例缺乏规律,可重复性、可持续性不佳。

(四)宣传渠道窄且力度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公共教育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目前主要依靠新闻媒体(报纸、电视)、馆区户外广告、官方网站、志愿者传播、社会教育QQ群等方式进行活动宣传,渠道狭窄,能有效接收到信息的受众群有限。

在社会走进“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其时效性和影响力,成为博物馆活动的大众宣传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博物馆可以向更广泛的人群传递动态信息,且可以实现馆方与观众在信息上即时互动交流。进行良好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使参观者可以自助服务,同时它也是观众互动体验的平台,可以获取馆内的服务信息,让观众的参观更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发展措施

(一)建立专业教育团队

1.推进博物馆公共教育学科建设。一方面是将博物馆公共教育列入高等学校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增设博物教育课程,提供广泛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有利于培养具备系统知识的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博物馆教育的终身教育属性,在高等学校教育相关专业中引入博物馆教育课程,为教育从业人员树立“博物馆教育理念”,使之熟悉博物馆资源,并能加以利用来辅助学校教育。

2.开展科学的职业发展培训。培训以对象的不同分阶段开展:馆员担任与公共教育相关的职位前的岗前培训、教育人员任职期间的常规培训等。具体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馆内针对业务需求组织专题课程、博物馆业界的培训班与研讨会以及学校途径的正规学历提升等。

3.吸纳社会力量作为补充。聘请具有博物馆经验且具有长期教育工作背景的顾问作为阶段性的补充力量。广泛招募志愿者,注意年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作用,重视奖励与福利的鼓舞作用。

(二)广纳内外教育资源

对博物馆公共教育而言,合作能带来包括知识分享、资源提升、新观众拓展、扩大教育项目规模等益处。在博物馆内部,包括教育部门内的成员之间、教育人员与参与活动的专业人员之间、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博物馆外部的公共关系方面,从影响政策发展的主管部门、提供宣传途径的传播媒体、汇集和分享资源的博物馆同行,到赞助者和博物馆之友,以及博物馆最主要的开放对象社会大众等,都是合作的对象。

(三)合理分配资源

举办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实行的重要手段与平台。然而,举办教育活动对许多博物馆而言是较重的负担,其中的原因包括方案经费申报核销繁琐、参与人员协商纠葛、社会动员浩大等。教育活动倡导分众化,但如果同时面向多个不同目标便会消耗有限的资源。一般来说,不赞成在少数客源的服务项目上集中太多资源。但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观众都有继续学习的需求,学校体系外更大范围的成人教育是必要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公共教育活动的资源分配,使其与教育目标、优先顺序及主题联系起来,并平衡发展,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可将活动举办区分为60%的“常态性活动”,这类活动已经进入制度化与常态化,运作起来相对轻松。其次,30%活动要基于博物馆的内涵而设计,举办“联结性活动”,目的在于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着重于拓展客源、推广教育、创造新盟友等。最后,10%的活动面向“创意型活动”,这类从无到有的活动一方面需要以此创意来进行突破与创新,另一方面又不适宜占用太多精力,因此使用10%的额度能在不造成负担的情况下,仍有创新的机会与可能性。

(四)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文化传播是一个持续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其接触的主要机制在于不同文化族群的个人,经过长期的融合和适应,渐渐显示出地方性文化的差异。以当地民众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情景再造、生活方式展演及配合文物或场地本身蕴含意义的述说等方法,通过观众亲身体验与参与,完成生活模式、情感记忆和集体美学的传递。从在地性问题出发,充分把握本区域及本馆的营运理念、内容、环境,策划个性鲜明、操作性强的活动内容,跳出盲目借鉴的误区。

众所周知,中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公共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例如我国台湾文化是由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融合而成,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替,福建、台湾两地天然的地缘、血缘关系,产生了区域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闽台区域文化,所以在进行公共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回归本土文化,以闽台文化为主轴,围绕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礼仪节庆等方面策划教育活动。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7

(一)事业起步晚

博物馆因为志愿者的加入得以为民众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服务,而志愿者也通过这种义务的服务行为,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获得了他人的认可,拓展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实现了一定的人生价值。但由于这种行为是自发的、义务的,也导致了其必定是松散的,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与国外的博物馆志愿者事业相比,我国起步较晚,早在20世纪初,国外的博物馆就开始聘用志愿者,而直至本世纪,我国志愿者事业才刚起步,直至2009年,协会志愿者专委会才宣告成立,成立三年后,其委员会章程和志愿者管理条例才得以通过。

(二)分布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博物馆之间不均衡。我国博物馆按照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三项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越高的博物馆,其藏品越丰富、展示水准越高、服务质量越好,相应的,其志愿者的数量也就越多,管理也就越正规。等级越低的博物馆志愿者管理工作月不完善,甚至某些博物馆根本没有志愿者。二是各地区之间不均衡。从志愿者数量、服务质量等情况看,志愿者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当地经济条件和整体文化水平密切相关。总体上说,东部好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发展水平最高的位于京津和长江三角洲地带这些经济文化中心区域。

(三)来源途径多

由于博物馆需要给受众提供各种服务,所以博物馆的志愿者构成非常复杂,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职业、各类领域,不过由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志愿者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以学生为主,特别是文化发达地区的一二级博物馆,志愿者中学生的比例更高。但目前S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加之学生本身受到文化水平、知识阅历、服务时间的限制,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这也是今后我国志愿者来源的主要途径。

(四)服务岗位少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志愿者从事的仍然大多数都是讲解的工作,这一方面与博物馆本身服务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服务者本身能力以及接受的培训有限有很大关系。除了讲解之外,志愿者还未受众提供一些外文翻译、材料整理、社会调研、服务残障等特殊人群、以及网路维护、平面设计、摄像摄影等辅工作。

(五)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主要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讲解与在博物馆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主要是博物馆相关及相近知识。

(六)激励手段少

由于受到经费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博物馆对志愿者主要还是以授予荣誉称号、公开展示个人风采、免费使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精神激励为主;少数博物馆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还能给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交通及餐费补贴补助;而最特别的是,吉林自然博物馆和黑龙江博物馆还给予志愿者可以向博物馆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采纳的权利作为激励,能亲眼看见梦想变成现实,对本身就怀揣梦想的志愿者来说是一种金钱无法满足的。

二、对博物馆志愿者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首先要建立志愿者管理的相关法规和章程

我国的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是有一个完善的、科学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对志愿者松散、自发的志愿者服务加以规范。另外,已经开展志愿者服务的博物馆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志愿者服务章程,规范现有的服务者活动,促进其更好地运行;而尚未开展志愿者服务的博物馆应该在开展该项活动之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制定符合本馆实际需求、符合本地实际特色的,便于操作和执行的章程,对志愿者自主管理权,以及激励机制等进行明确地规定,更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博物馆和志愿者之间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代表着其本身的水平,也关系到博物馆的在公众中的形象,所以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是在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公众形象。我认为科学的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对培训需求的分析要科学。博物馆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志愿者本身的学历水平、爱好特长、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等进行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的培训;特别是对于未成年志愿者的培训,要更花心思,针对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理解能力有限、好动活泼的特点,采取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的培训方式。二是培训活动应该科学持续地进行。在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之后,博物馆还应该根据志愿者在进入服务岗位之后的服务质量和自身的状态和实际需求进行个别辅导,并及时根据观众需求对志愿者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并将这种个性化的培训以一种更科学的方式持续开展。三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由于志愿者需要相对较高的学历层次,而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以及人群分布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的高学历人才都集中在在校大中专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之中,这些人都有自己日常工作要做,在博物馆从事的志愿服务已经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如果再要求他们参加长期的、频繁的固定培训活动,是不现实,而网络培训方式,不仅可以让志愿者按照自己的实践弹性地进行培训,与此同时还节约了博物馆的人力物力。

(三)将服务岗位设置得更细化、更合理

由于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西方国家对志愿者的认知度很高,志愿者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荣耀,因此录取门槛高,志愿者服务意识强,几乎分布于博物馆所有部门。与西方志愿者服务现状相比,我国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工作还处于初级、较为粗糙的阶段。一是应该根据博物馆级别不同更加科学的设置不同数量和不同要求的服务岗位,对于大中型博物馆,应该招聘更多行业和专业的人才,而小型博物馆或者专业博物馆,不能盲目,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设定服务者数量。二是博物馆奥根据志愿者的硬件条件更加科学地分配服务岗位,也即综合衡量志愿者从业特点、兴趣专长、专业素质、空闲时间后,两相适应和配合,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三是志愿者的职责范围既要明确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对志愿者和正式员工加以区别,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尽可能避免矛盾;但是工作岗位不能已经确定就恒定不变,这样也会打消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利用合适的时机调整志愿者的服务岗位,不仅让志愿者掌握更多的技能,也能提高其工作满意程度。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博物馆志愿者激励机制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8

农业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科普宣传,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探索新时期农业博物馆的发展新思路对于促进农业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当前博物馆发展的现状

尽管博物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取向存在着多元化趋势,作为传播历史、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博物馆已不是观众的唯一选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农业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观念不新,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思路不宽,总是在狭隘的天地中打圈;方式不活,人们对呆板陈旧的展览失去兴趣,对空洞乏味的说教失去耐心,观众越来越少。对此情况,博物馆必须改变自身现状,开拓自身潜力,要因地制宜,对博物馆的历史沿革、环境保护、自身建设、机构设置、藏品征集和保管、对外宣传教育等现状逐一调查研究并科学定位,进行提高生存竞争能力的综合分析,转变思想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才基础培育,合理利用文物展厅资源,多渠道筹集办馆经费,多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建设。

2 辽宁农业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博物馆的前身是辽宁农业展览馆,期间为沈阳阶级教育展览馆,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展馆事业,由辽宁省第一任省长杜者蘅批准建成了辽宁农业展览馆。该馆有17座展厅,建筑面积约5400㎡,土地面积11.3hm2,建筑规模在当时属全国第二大,它是中苏友好时代的象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2008年成立了辽宁省农业博物馆,除建立了近代农史陈列馆和自然资源馆外,并没有其它馆类,其类型单一、影响不大,这与当前社会人们对科学技术渴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还有距离,也证明了博物馆职能的重要性仍未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据有关调查显示,西方国家博物馆人均拥有量是十万至二十万人拥有一座,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我们国家这个数字是偏低的,沈阳市共有人口800多万,而博物馆才只有十座。其次,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料数量少,文物等级低。再次,博物馆功能总体水平偏低等等,现状令人担忧。

3 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之路探寻

在过去,博物馆工作者是不谈经济的,她们认为这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悖。实际上,博物馆作为社会机构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依靠社会变革而存在的,也是社会变革内容之一。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社会需求决定博物馆的发展去向。自90年代以来,信息科学带来了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特别是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些都要求传统博物馆必须向现代化的博物馆转换,现代博物馆是将传统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与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巧妙结合起来,增加展览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阶段,博物馆要走发展之路就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大力推进与生态旅游的相容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大幅度提高,旅游业迅速兴起。旅游的大发展驱使着博物馆的大发展,大批旅游者叩响了传统博物馆的大门,驱动着博物馆向现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下市场环境为博物馆营销活动开辟了新途径,现代博物馆已经与旅游业形成共进共荣的良性关系。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博物馆发展建设与生态旅游和结合起来。辽宁农业博物馆地处沈抚公路13km的公路旁,往东方向有东陵公园、鸟岛、沈阳市世博园、棋盘山、辉山动物园、海洋馆等,这是一条旅游地带,我们在打造现代化博物馆的同时,可打造农业绿色生态园,建立蔬菜、果树、花卉等基地供游人参观选购,建立餐厅、宾馆、多功能厅等娱乐场所供游人玩乐休息,打造参观学习、吃住玩购融为一体的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场所。

3.2 加强对历史建筑物及其环境的保护

辽宁农业博物馆有苏式风格建筑17座,馆中有近百年松树千余颗,馆中树木成荫,花卉开放,环境优美,是沈阳市园林式单位。然而,近年来外来小工厂占地扩建,居民占地种地,导致大量树木被毁,出现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已危及到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应加强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生态博物馆。

3.3 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

博物馆的工作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工作,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是博物馆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配合学校的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教育活动。目前所有革命性、纪念性博物馆,都被任命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期间,辽宁农业博物馆曾是沈阳阶级教育展览馆,举办过大型日本帝国主义罪行展览和中国革命胜利历史展览等,给沈阳市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今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在教育展览中大量应用高科技技术必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4 加快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学习、业务管理已经成为当代的一种新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应用面不断扩展,如今已广泛应用在博物馆工作中,实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的方向。辽宁农业博物馆也是一样,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规划,争取跨越式发展,逐步完成博物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多媒体陈列辅助系统建设、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展厅和库房智能化建设、内部网络平台建设和Internet网站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建设是博物馆提高陈列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5-01

一、博物馆市场现状

很多人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储藏文物的场所,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没有太大关系,这使得博物馆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人来博物馆只是简单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既没有享受到很好的服务,也没有对博物馆有充分认识,因此很少有“回头客”。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是一个热门旅游景点,每天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博物馆的成功营销经验,改变国内博物馆的现状。

二、博物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文化机构,担负着教育人民的责任,但是,很多博物馆对自身的社会定位比较模糊,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上海的博物馆就曾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上海大多数的博物馆归政府管理,博物馆的管理机制仍采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也由政府提供,因而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没有危机感,工作上也缺乏使命感,经常出现工作不积极、待客冷漠、不重视宣传等消极现象。由于对文物的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了文物破损现象严重,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博物馆的管理层很少有营销意识,这也是博物馆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新时代下的博物馆为了谋求更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思想,在市场竞争中转变经营模式、培养服务意识,积极开扩更大的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和宣传。上海的一些博物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积极进行改革,制定了新的营销策略。

三、博物馆的营销策略

(一)转变服务理念。原有的博物馆社会功能是保管、维护、展览文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观念已经落后。目前新型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宣传文化与教育、服务公众。为了不被社会抛弃,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及时转变观念,并且将服务对象从“物”变化成“人”。如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为了响应社会号召,上海市博物馆提高服务水平,对工作人员实施严格全面的培训计划,在工作时及时与观众沟通,力争做到向每位观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使得它成为一个极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二)加大宣传力度。博物馆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文化组织,其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它的社会教育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很容易被社会忽视,大众逐渐对它失去兴趣,久而久之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此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为了让更多的人注意这个地方,上海市博物馆加大了宣传力度,开展多元化发展,运用网络平台宣鞴菽诨疃,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吸引感兴趣的人们前来参观。同时,还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重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文化产品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基于建筑和文物的纪念品属于有形产品;文化活动和各种体验、服务活动属于无形文化产品,充分利用这种扩大自身的影响并融入社会潮流。另外,引进现代化设备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采用高科技向人们全方位展示文化的内涵与历史,吸引了众多观众到来,提高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三)寻求多方面合作。博物馆的资金来源虽然由政府提供,但是每年的经费有限,为了谋求博物馆更好发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寻求多方面合作,为博物馆创造更多经济利益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让大众认可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上海是一座比较发达的城市,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因而文化产业发达。博物馆可以与众多高校和文化公司合作,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并与企业开展相关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引进更多资金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0

明至民国初年北京城图初探

“福聚德”商号的经营状况探析

解析博物馆展览中的多媒体设计

试论张次溪在北京文化史上的地位

关于北京旅行指南类文献的探讨

博物馆巡回展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困境与机遇

浅议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管理

关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宣传的一些思考

案例阐述“微展览”的理念与策划

对博物馆经费来源的一点思考

从社会认知角度浅谈博物馆的作用

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博物馆文创的设计思维——以首博为例

蒙古旭烈兀王与帕竹地方政教关系考

从李永定墓志看唐幽州城的军事地位

关于博物馆展览重点展品的几个问题

以形式设计的语言阐示内容设计的内涵

博物馆文创实践——首博文创开发与思考

有关外藩蒙古王公与京师清廷关系的再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有关外藩蒙古王公与京师清廷关系的再思考

首都博物馆藏晋代赐封少数民族官印探微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浅谈徐悲鸿对法国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考察北京市老字号企业博物馆的总结与思考

新媒体技术革新对博物馆宣传产生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藏晋代赐封少数民族官印探微

瑞士钟表展带来的关于设计构思与设计实现的反思

门头沟的传家宝——谈京西古村落传统建筑装饰

博物馆应该将更多更好的展览呈现给广大观众

北京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现状调查

关于“笔底仙踪——明清佛教神像画展”的一点思考

浅谈“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的理念及其实践

探讨杜威的兴趣教育观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清代北京城市民间借贷现象管窥——对40份借契的简析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社区营建——以建国门社区为例

流动的声音景观——北京、河北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

北京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现状调查

试论博物馆交换型展览——以首博交换型展览为例

如何实现“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首都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对接

唤醒远去的古都记忆北京汉蓟城内外燕蓟遗迹探考

清代北京城市民间借贷现象管窥——对40份借契的简析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社区营建——以建国门社区为例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1

北京孔庙国子监匾联概述

民国时期孔庙国子监建筑损朽和修缮状况

孔子庙前导建筑略考——照壁、偏门篇

释菜礼的演变

张照书韩愈《石鼓歌》碑考释

乾隆《御制说经文石刻》易论阐析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碑文史证

乾隆三年“敕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官”匾额小考

嘉庆八年“敕谕国子监等官”匾额小考

简述台南孔庙

哈尔滨文庙“大祀规格”探究

循吏徐宗干海峡两岸传播儒学考

康熙辛丑进士董思恭考略

孔庙进士题名碑与科举

《群书治要》:中国政治智慧集粹

宋明道学的资源与先声

近年来英国博物馆的新变化

谈谈《博物馆条例》与《博物馆管理办法》的不同

建立健全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示范意义

郭嵩焘眼中的西方博物馆形象

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的艺术品观念探析

虚拟学习社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与思考

博物馆与青少年艺术教育

论免费开放下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几个创新问题

博物馆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作用刍议

浅议博物馆叙事型展览说明文字的编写

浅谈“服务型”博物馆时代下的教育科研

博物馆开展亲子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对可移动文物普查与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大众文化视野下非遗衍生品研究

馆藏汉连弧纹铜镜保护与修复

我国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革命纪念馆与官办文化

藏品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探析

新时期区县级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中国国家博物馆电化教育部门工作职责和作用初探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遗址性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

许昌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思考

故宫藏典籍档案的来源

三方元魏宗室墓志透露的历史真相

高句丽后期周边政策探析

博物馆大型兽类标本的制作——以亚洲象剥制为例

关于长春市文物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思考

吉林市历史文化遗存利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2

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做好文化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很多省也纷纷提出建立文化大省的目标,县级博物馆也积极投入到当地文化建设之中。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的服务意识也有了较大改观。

一、免费前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

免费开放前,县级博物馆发展缓慢,在地方文化中扮演着十分尴尬的角色,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服务意识淡薄。博物馆没有单独固定的馆舍,几乎常年处于闭馆状态,也没有举办过有规模的展览,甚至当地群众不知道本县有博物馆,即使知道也从来没有参观过。县级博物馆自身困境决定了其对公众服务意识的冷漠。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地方政府关注经济发展,重视招商引资,文化发展属于“软政绩”,博物馆等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搭配,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比解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为迫切。没有政府的支持,博物馆自然活动很少,服务意识很弱,形同虚设。

(二)经费短缺

博物馆是纯公益事业,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而政府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博物馆经费不足,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博物馆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除了给职工开工资外,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支付。经费不足直接造成县级博物馆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工作。

(三)陈列单调

县级博物馆展品少,级别低,陈列中又长期受我国通史体例的影响,模式单一,展览内容空洞,展品放在玻璃柜内,图片挂在墙上,没有创意,缺乏动感,条件好的馆还有讲解员,差一点的就因陋就简省去了讲解。

(四)人才匮乏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一是保存遗产,二是服务社会。由于县级博物馆工作条件差,很难出学术成果,文博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博物馆工作,造成县级博物馆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对历史研究、文物鉴定、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保存遗产只能说是文物仓库,服务社会无从谈起。

二、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的新变化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博物馆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宝贝”再多,有人来看才能发挥价值,没人参观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作为县级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大力保护和弘扬当地先进的特色文化、独特的风情习俗,办出特色,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到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立足本土,与时俱进,地方博物馆才能通过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一席之地。免费开放后,各地县级博物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一)办馆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少省份也描绘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蓝图,县级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县级博物馆弃旧馆建新馆的比比皆是。笔者工作的博物馆,县政府投入7500万元建造了新的博物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博物馆的k馆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的办公环境、文物的保存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展厅设计陈列实现质的飞跃

文化活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博物馆的功能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宣传展示,服务社会”。伴随县级博物馆办馆条件的改善,展览、陈列的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有了较大提高。就笔者工作的博物馆而言,采用“一体两翼”展示模式,不论是历史展厅还是海洋、民俗文化展厅,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技术与陈列形式相结合,使展示的文物和历史场景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

(三)人才队伍得到充实

博物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县级博物馆筹建之初,其人员庞杂,业务人员少,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这种人才状况严重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近几年来,县级博物馆的人才结构得到了合理配置,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被补充到文博队伍中,为县级博物馆输入了新鲜血液,文博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有所改变。

(四)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一些县级博物馆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免费开放前,大部分县级博物馆谈不上正常开放,多是常年闭馆。因而博物馆内部管理松散,工作积极性不高。免费开放后,由于办馆条件改善,参观人数增加,工作人员增多,管理水平跟不上,势必影响博物馆的正常开放和公众的正常参观活动。管理规范也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意识,发挥博物馆作为纯公益文化事业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县级博物馆的服务意识

博物馆的首要职责是公益性,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公民有权利免费享用博物馆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后,如果依旧是老面孔,公众就会丧失兴趣。公众对文化的消费已逐渐趋于理性,不会因为博物馆门票免费而重复多次的参观。特别是县级博物馆,如果不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依然会面临生存的危机。笔者认为提升县级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及时转变观念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展示,而且五项基本职能是基于服务社会、向大众开放,为研究、教育以及娱乐的目的而存在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贮藏文物,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对藏品的研究发挥藏品的价值,为大众服务。很多博物馆观念陈旧,认为把藏品保管好,不发生事故,自己的工作就算是称职了。没有认识到文物藏品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属于博物馆,更属于广大公众。如果博物馆不能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服务,博物馆充其量是个文物仓库。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要以“三贴近”为办馆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迅速转变角色,从保管者向服务者转变,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不断更新服务理念,适应新时期群众对文化需求日益高涨的现状。

(二)加强业务研究

专业性强是博物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县级博物馆受人才短缺制约,业务研究滞后。虽然这门学科的专业水平、知识层次在提高,但现实条件下博物馆的人员素质不理想,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而提高业务水平、服务意识,关键在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人才队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必须提高博物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人才培养可以就地培养、送出去培养,也可以引进专业人才。随着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博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对人才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基层文化服务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整体结构,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国家也很重视文化队伍建设,正在人员编制、业务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这为县级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三)树立精品意识

免费开放后,公众对陈列展览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创意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吸引公众的亮点。多年来,县级博物馆陈列相对固定,做不到常换常新,致使博物馆缺乏生气,不能紧跟社会形势的变化。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即使是免费参观,对公众的吸引力也不大。树立博物馆陈列精品意识,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要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参观博物馆成为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时尚。在做不到经常更换基本陈列的情况下,县级博物馆可以通过经常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完善服务体系

现代社会中,博物馆是俯瞰历史,与历史对话的优良载体,是公众放松休闲、涵养知识、修身养性、放松身心的文化殿堂,是公众不可缺失的“文化呼吸”。博物馆完善的服务体系能为公众营造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能让公众在忙碌中拥有一片“精神绿洲”。不论是大型博物馆还是县级小型博物馆,完善服务体系,就是要树立“公众第一”的思想。公众需要的是健全的服务体系和为公众服务的一系列设施,让公众真正认识到博物馆是理想的文化休闲场所,达到参观、休憩、娱乐的目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发展趋势,尽管县级博物馆要实现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已经有了新变化。

综上所述,免费开放对县级博物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公共服务意识转变的标志。县级博物馆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立足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使之成为设施完善、风格独特,集收藏、展览、研究、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