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1 09:25:13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材料具体来讲是一个总称,主要包括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所有施工材料以及相应材料做成的半成品等。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一切施工的基础,没有施工材料就没有土木工程的项目施工;没有优质的施工材料,土木工程的项目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在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中最基本的组成施工要素就是施工材料。作为一种施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元素,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格外给予重视。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关于土木工程的科学技术投入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才得以不断地创新,新型材料不断地应用在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在现阶段的施工材料市场中,大量的新型施工材料种类繁杂,性能各异,但是总体来讲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新型材料在施工应用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节能效果;第二个特点是新型材料在施工应用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保障施工过程高效;第三个特点是新型材料能够保障土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正是上述的3个主要施工特点,我国的新型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施工效果。本文结合现阶段最先进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材料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在以后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找出最适合施工使用的新型材料。

1.简要叙述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材料

在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施工材料,英文简写为HPC。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施工材料的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个是在施工具有强耐久性能;第二个是在施工中具有很高的强度;第三个是在施工中便于施工,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升。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施工材料不仅仅能够保障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强度,还能够在工程施工验收的过程中具有高强度。拥有高强度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弹性模量,这也是这种新型施工材料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施工材料的耐久性能主要体现在在施工过程中能有有效的保障施工应用的钢筋不被施工混凝土腐蚀,即使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下还能够让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保障在一个设计以及施工要求的范围之内。除去上述的特点以及优势,高性能新型混凝土还具有和易性能较高;可泵性能以及容易修正的优势。在施工过程中高性能的新型混凝土材料能够配制出流态的坍落度较大的混凝土而不发生离析的问题;在混凝土输送的过程中,这种材料的混凝土能够有效地降低输送泵的输送压力,同时还容易维修。土木工程在冬季施工的过程中,应用高强度高性能的新型混凝土施工材料能够保障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长于普通的混凝土施工材料,能够保障在较低的温度下混凝土不出现结冰的问题。这种新型混凝土施工材料主要的种类有3种,下面进行详细地阐述以及分析。

1.1 简述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材料中的低强度混凝土

低强度的混凝土施工材料主要的应用环境是工程的基础施工;路基的填筑或者是孔洞的施工中。同时这种混凝土材料还可以应用在地下工程的结构改造过程中。低强度混凝土主要的作用是在施工过程中调节施工混凝土的施工密度以及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调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参数等。最大的优点在于低强度的混凝土施工材料在施工完成后混凝土不容易出现收缩裂缝问题。

1.2 简述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材料中的轻质混凝土

轻质混凝土施工材料主要的原料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天然的轻骨料,例如浮石或者是凝灰岩;第二种是工业废料制成的轻骨料,例如粉煤灰制成的陶粒;自燃煤制成的煤矸石;第三种是人造轻骨料,例如页岩陶粒以及黏土陶粒等。轻质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密度小;施工强度较高,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以及抗冻性能。利用工业废料制成的轻质混凝土施工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的工程质量。保温提倡使用这种新型的施工材料。主要是由于这种施工新型材料变废为宝,二次利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环保倡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1.3 简述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材料中的自密实混凝土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 经济 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 工业 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 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 计算 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 规律 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 发展 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 工业 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参考 文献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3

Abstra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building founda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at field data collection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 accurate and reli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used to reasonable, text report and relevant chart should press reasonable programming. The foundation rock properties, state, rock weathering degree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rationally divided.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proper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situ test and experiment material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value comprehensive judgement. Report to wan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levant geotechnical data collected, do content is complete, the evidence is enough, focused, to correctly appraise the building site conditions, foundation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apply.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layered data analysis report charts

中图分类号:TU4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以详细勘察阶段工民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为例通常的编制程序是:(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有无遗漏,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把原始资料整理归类。(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资料。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如鉴定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制勘探点数据表,输入电脑。(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各类表格。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计算各岩土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对场地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等级、荷载、地区地震等级、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地质地貌概况: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 (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暗沟、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2、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岩土层: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全风化砂岩4-1,强风化砂岩4-2,中风砂岩4-3、微风化砂岩4-4。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全场地”、“分布于”、 “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块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3、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稳定水位;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4、场地稳定性: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5、其他专门要求: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6、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建议抗浮水位。(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报告所附图表及编制要点 :(一)主要图件 (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表示的主要内容: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钻孔类型,如技术孔、鉴别孔等;③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级,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应布设纵横剖面线;④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⑤地理方位。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2)工程地质剖面图。 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标明,并附上岩性图例。(3)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 (4)专门性图件。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二)主要附表、插表 :插表有(1)勘察工作量一览表(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一览表(3)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一览表(4)原位测试试验成果统计表(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成果统计表(6)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主要指标建议表(7)场地地基工程参数建议值 (8)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一览表(9)基坑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经验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附表有(1)原位试验成果表(2)岩石检验报告表(3)土工试验报告表(4)水质分析报告表。

为了能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1、要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地质理论和实践知识。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岩土性质分析。2、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掌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同时要及时关注规范规程的更新,有新规范规程后,要以最新的规范规程为执行标准。3、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4、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用。5、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由此可知,现场勘察和实验资料的质量好坏,对报告的编写影响极大。因此,必须认真抓好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而钻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资料的重点。为此,报告的编写者,必须到现场掌握有关的勘察情况,参与现场的地质编录工作。 6、提高技术人员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只要多干多学,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就能逐步地编写好每一份勘察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4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 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 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又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可免绘界线。

2.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

2.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2.4 场地稳定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 其他专门要求

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基坑排水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等。

2.6 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以上7个方面的内容,并非所有的勘察报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罗列。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转贴于 3 图表编制要点

3.1 主要图件

(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表示的主要内容: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如孔隙水压力测试孔);③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较大的工地,应布设纵横剖面线;④地质界线和地貌界线;⑤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⑥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⑦地理方位。对于较小的场地,一般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项内容。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1000)。

(2)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200。

(3)工程地质剖面图。

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关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此前已论及,不再赘述。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同一层位间的相变,要用岩性渐变线表示清楚。透镜状分层和同一层位中的透镜状夹层,在不同的剖面线上要互相照应,显示其分布范围。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1∶500),纵比例尺采用(1∶100)~(1∶200)。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贯锤击数、分层承载力建议值)。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4)专门性图件。

常见的有表层软弱土等厚线图,软弱夹层底板等深线图,基岩顶面等深线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岩顶面等深线图,硬塑或坚硬土等深线图等。不言而喻,这些图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各有用途。有的图件还可以反映隐伏的地质条件,如中风化顶面等深线图,可以反映隐伏的断层;等深线上呈线状伸展的沟部,往往是断层通过地段。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

3.2 主要附表、插表

(1)岩土试验成果表。

按岩、土分别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编制。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如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

(2)原位测试成果表。

分层按孔号、试验深度编制,要列统计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

(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按孔号、试段深度编制,列出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水温和水样编号。

(4)桩基力学参数表。

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4 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4.1 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是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在丘陵山区,要注意地质构造的观察分析;在平原地区,要着重于第四系成因类型、岩性组合的分析研究。此外,要时常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有关岩土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以便不断更新和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

4.2 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掌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

4.3 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5

2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2.1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钢筋工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焊接过程中,焊条的型号没有正确的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择,选择的型号和技术要求的型号不统一;第二个是在钢筋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存在对不齐的问题,偏心的现象和弯折现象普遍存在;第三个是焊接中的箍筋尺寸不符合技术要求中的规定。上述的三个主要的问题,在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及时的发现及时解决。在钢筋施工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钢筋的型号和钢筋的施工数量都要按照技术要求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施工处理,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这样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致命的打击,要坚决制止。在钢筋的焊接过程中,要及时的校对焊接的尺寸和技术文件中的尺寸,不要出现太大的偏差。

2.2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

关于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的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第二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第三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在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需要注意的是,露天放置的施工材料,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保障施工材料的性能不受损坏。

(2)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在自检的同时,还要对每一批次的入厂材料进行先关的物理试验,保障进场材料的使用性能。

(3)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

3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3.1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建筑高层来讲,浇筑的楼层的载荷大部分都是由模板的支架来承受,这样就会对模板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板施工过程中,有的模板施工完毕还在保养期,就开始进行模板拆除作业,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特别注意。模板施工一定要将保养期计算清楚并且执行。

3.2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关于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精准度。

(2)在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

4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第二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4.1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

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选择,进场的材料都要有相关的合格证明和质量检测证书来证明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同时我们要将材料的出厂时间,各种性能强度及包装形式进行详细的检验,以防不合格的原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6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贡献。现有的经济增长过程就要求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质量的保障,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注重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对基础施工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研发。本文针对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叙述,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简要叙述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定义;第二方面简要叙述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技术;第三方面简要叙述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作业中的应用方法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第四方面简要叙述关于软土地质的基础处理方式,下面来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规定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规定,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叙述。(1)我们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的具体分析出施工的地质状态,通过分析用报告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在基础工程施工前要有相应的施工建设的蓝图的相关的技术要求。(2)我们进行基础施工前,要对现场的施工场地进行详细的科学规划及准确的布局。我们要先清理施工现场的不利于施工的垃圾和物质,保证基础施工的顺利开展。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或者不能够进行现场杂物的话,我们一定要在周边放置障碍物,不要让现场的施工障碍成为基础施工的一种负面因素。(3)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的了解现场的地质情况,要防止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施工事故,防止例如滑坡等问题的出现,一旦出现上述的情况,我们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且要处理得当,尽量不要因此耽误工期。(4)在基础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和检查现场施工机械的状态,同时还要进行施工机械区域的规划和保护,要保护施工机械的正常施工需要。(5)我们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在测量相关基础的尺寸时要严格、认真的进行测量操作,并且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复核,要让测量结果满足施工的技术的相关的要求。在检验完毕后要及时的进行检验报告的填写和确认并且要保管妥当,以备查验。(6)我们要实现施工现场的三通一平,保障施工现场的场地的平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保障现场的排水施工的水平高度,要对于排水有一个较为可行的暂定方案在施工中用。同时还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排石沟的施工作业。

二、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技术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技术的叙述,本文按照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叙述。第一个方面是浅基的技术应用;第二个方面是基础的结构载荷施工技术的应用。(1)简述浅基的技术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浅基的状况,我们可以进行放坡处理,还可以顺着浅基的灰色基准线进行槽边切孔处理,进行切孔处理后,按照正常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处理。在进行浅基的排水沟或者是地下水位的处理中,我们还是要按照施工工程的需要进行施工和处理。通常情况下我们还要进行当地施工条件的先关特点的调查,这样就可以进行不同的施工作业。(2)简述基础的结构载荷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基础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基础的结构强度的载荷处理。要保障基础的载荷强度满足水利水电施工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保障基础施工的防潮性,耐久性等特性,同时还要保障现场施工的各种技术需要的条件。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作业中的应用方法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作业中的应用方法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进行相应的施工前检查。(2)我们要对现场的水位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3)我们要对现场的浅基地质的条件进行检查。

四、关于软土地质的基础处理方式

关于软土地质的基础处理方式,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说明软土地质的基础的相关特性。第二个方面是说明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的软基地质的处理方式。下面来进行详细分析。(1)软土地质的基础的相关特性。①软土的孔隙的特性。在软土土质的施工现场,很大程度上有较为大的孔隙出现,这种孔隙的含水量也是非常大的,孔隙中的淤泥中的含水量通常在70%以上,严重的时候会达到200%。②软土低透水性的特性。由于软土土质的高含水特性,导致了软土土质的低透水性能,通常情况下我们要进行载荷压实的处理。(2)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的软基地质的处理方式。①基础施工中的排水固结处理方式。②基础施工中的换土法处理方式。③基础施工中的强夯处理方式。④基础施工中的振动水冲处理方式。⑤基础施工中的土工合成处理方式。

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初期,我国已经将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作为整个工程的基础,非常重视基础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经济增长过程就要求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质量的保障,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注重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对基础施工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研发。

参考文献

[1]朱能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基础处理方法研究[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10):120.

[2]肖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民营科技,2013(09) :178.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7

商品混凝土强度检测的目的是确保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可靠,以便更好的指导施工,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效益最好,最受业内人士欢迎的检测方法为无损检测法,这种方法不会对商品混凝土强度造成破坏,不损检测结果,具有极好的强度检测效果。下面结合混凝土强度检测实际,对商品混凝土强度的无破损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作详细分析。

一、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理论

混凝土强度检测以无破损为前提,检测原理建立在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各项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简单来说,混凝土强度变化与混凝土物理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是混凝土强度检测的目的。

国内目前所采取的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方法有很多,归纳为两类后,主要包括回归法和演绎法。生活中应用频率较多的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方法坚持以下原则:一,建立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应变性质、空隙率关系;二,通过混凝土的应变性质、空隙率来推断混凝土的强度;三,检测时要注意考虑混凝土材料密度,因为混凝土材料密度也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影响,单纯的依靠空隙率来推算强度并不可靠;四,混凝土原材料的强度、材料孔结构也会对强度产生影响。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中,只有将上述四项原则作了充分的、系统的考虑,检测得出的混凝土强度值才会更加精确,无破损检测才更有效。

二、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

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可采用的方法很多,除回归法与演绎法两类之外,按照检测技术分类,还可分为非破损检测、局部破损检测以及综合检测三种。非破损检测形式有两种,一是回弹法,二是超声回弹法;局部破损检测形式有四种,分别为钻芯检测、后装拔出检测、剪压检测以及贯入检测;综合检测是非破损检测和局部破损检测的综合,常见的有常用有钻芯―回弹法,钻芯―超声回弹法两种。下面对混凝土现场检测中常用的强度无破损检测方法作详细论述。

1、钻芯法

钻芯法是局部破损检测方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应用于现场混凝土检测时,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直观,检测精确度高等特点。钻芯法的操作工序为:先配置一台钻芯机,然后利用钻芯机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钻取,获得芯样,接着实施混凝土抗压试验,检测出芯样的强度,最后根据芯样的强度来推算混凝土结构强度。

在钻芯法检测过程中,通过抗压试验测定出来的芯样强度值表示芯样的抗压强度,而由于芯样是混凝土结构的一部分,所以芯样强度测定值抗压作为混凝土强度值的参考。多数观点认为,钻芯检测法是混凝土强度无破损检测方法中最具直观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的方法,所以很多国家都选择该方法来进行混凝土现场检测,确定出混凝土强度等级。

2、回弹法

回弹法属于混凝土强度非破损检测类别,原理是利用弹击杆来弹击混凝土结构表面,在弹击过程中测定杆的反弹距离或反弹高度,得出相应的弹击杆回弹值,最后依据回弹值推算出混凝土的强度。回弹法属于混凝土强度推算方法,应用范围相对较广。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由于回弹法属于推算方法,科学严谨性并不高,检测精确度也相对较低,但除去这一缺点之外,回弹法的应用优势很多,诸如操作方便、快捷,不用配置大型设备、检测迅速、经济合理性更高等等。本文以回弹法为研究重点,对该方法在混凝土强度非破损检测中的应用作详细分析。

2.1回弹法工作原理

回弹法工作原理是根据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其表面硬度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通过回弹仪的弹击锤被一定的弹力打击在混凝土表面上,而其回弹高度与混凝土表面硬度成~定的比例关系。因此以回弹值反映混凝土表面硬度,根据表面硬度则可推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2.2回弹法的特点

在各种测试方法中,回弹法操作最简单,费用最低廉,检测效率最高,检测数量可灵活,且被测物的形状一般不受限制,但对构件尺寸、使用条件有限制。在工程结构实际检测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使用条件问题:布置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m2,测区表面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接缝、疏松层、饰面层、粉刷层、浮浆、油垢、蜂窝、麻面等;对于体积小、刚度差的构件应设置支撑加以固定;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龄期为14~1000d,不适用于表层及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构件和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的检测;回弹法精度相对较差,由于它是利用表层混凝土(1~3mm)的质量来推断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

2.3回弹法强度检测中的影响因素

回弹法检测精确度比较低,原因在于检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回弹仪、回弹仪使用条件、测量失误等等。首先是回弹仪,回弹仪自身质量的好坏会对检测结果起一定影响,如果回弹仪本身存在质量损坏,则回弹检测误差偏大,甚至会出现检测结果不符实际问题;另外,回弹仪在检测过程中会多次使用,时间长久后仪器工作状态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检测误差。其次是回弹仪使用条件的影响,根据规程规定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3、综合法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情况确定。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的类型、规模各不相同,目的、要求、工程特点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差别很大,因此以下只提出一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本内容。

1、工程概况:本项内容主要由建设方和设计方提供,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场地高程及座标引测点、建筑物的性质、规模、层数、荷载、结构特征(开间、柱间距等),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埋深等;按岩土规范,本条为强制性条款,是开展勘察工作的前提,但由于开展勘察工作时往往有一些资料是不确定的,特别是需要设计方提供的资料如荷载、柱间距等此时往往不够准确,使得勘察报告中基础方案评价部分针对性不强。

2、勘察的目的、技术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其中技术要求有时由设计方提出,设计人员提技术要求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把你需要的特殊的要求提出来,比如抗浮设计水位、土的动力性质参数等。但一般的项目均可按照岩土规范的通常要求进行。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和上部结构条件、荷载、基础埋深以及场地地层条件密切相关,是整个勘察工作成功的前提。

4、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层纵横向分布情况、地质构造:本条合起来称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属场地及地层的基本资料。地层分层的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地层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石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芯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芯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本条内容是整个地质报告最关键的部分,是设计人员直接使用的基本数据,也是设计人员最关心的部分。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

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及各种成分的分析结果。

7、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对工程不利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陷、采空区、以及对工程不利的地下掩埋物等,这些在勘察现场必须查清,并在勘察报告中详加论述。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但详勘报告中也有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其发展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同时给出场地建筑的适宜性结论。

8、结论及建议

该部分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场地的地震地质情况。(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以上8条是一份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必须包括的内容,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属强制性条文,也是设计人员应该关注的内容。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9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shore jetty structure types, characteristic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analysis, the new type of structure design by bank advice.

Keywords: terminal, then shor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U6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沿海、河口和河流下游地区,软土地基分布较多,地表基层由近代沉积组成,因此高桩梁板码头在此类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装卸工艺、货种的特点、河道岸线的限制等原因,主要使用顺岸式结构,因此接岸结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调查大部分码头接岸结构采用简支板连接码头平台或引桥和挡土墙,挡土墙沉降不可避免,必然导致简支板倾斜,在平台或引桥与简支板间形成V型缺口,从而影响港区正常作业,特别是对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作业影响很大,因此接岸结构型式选择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在整个码头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述

高桩码头的接岸结构属于堤岸建筑物,从原则上说可采用斜坡,混合或直立式结构,何种方案最为合理取决于具体工程条件,通常斜坡式结构的工程费用对水深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受荷载影响则较小,故在水深较浅时宜采用种结构型式,一些中小型高桩码头的接岸结构一般采用斜坡抛石结构。当水深变化的影响较小,如与随荷载变化影响较大的重力式结构相比,其合理性趋于下降,即水深较大时宜采用混合或直立式结构。

二、目前国内采用接岸结构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 抛石棱体斜坡式

抛石棱体斜坡式可分为大棱体式和小棱体式,其共同特点是对接岸处的淤泥类土采用打设井作为竖向排水通道,用抛石棱体自重预压荷载进行软基加固以确保岸坡的整体稳定,棱体大了则可以减小承台宽度,棱体小了要相应加宽承台宽度,其缺点是在软基加固过程中饱和粘土在沉降压密的同时产生侧向剪胀,由此易造成接岸处与承台间的不均匀沉降,并对桩基产生过大的水平推力,导致接岸处的桩变位或开裂,在码头施工过程中抛石棱体加荷大块引起后排桩桩顶开裂的情况时常发生。

2、板桩直立式

板桩结构特点是在棱体处增设板桩墙承受侧向上推力以斜顶桩作为板桩的锚锭结构,这样消除了对承台桩的水平推力,如果斜顶桩顶端与帽梁相接处做铰接处理则桩基不易开裂,若按固结处理则易开裂,此种型式因增设的板桩墙,工程费用较大。

接岸结构采用上述抛石棱体上的挡土墙或板桩墙式的挡土墙,对下层压缩变形及墙后堆载引起的墙后附加水平推力极度敏感,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以上两种结构存在局部裂桩问题,

3、深层水泥搅拌法

深层水泥搅拌法最大特点是防止接岸处软土变形对桩基的不良影响,并大大缩窄了承台宽度解决了前两种结构存在的技术难题,深层水泥搅拌法是在饱和软粘土中拌入了泥浆,经物化作用使土硬化变为软岩,强度可提高10倍,刚度可提高数百倍,提高了粘性土抗前强度,确保了岸坡稳定,并消除了软土变形,除了接岸处的不均匀沉降和侧向水平推力得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同时它还引发了高桩承台的变革,从而大大减小了承台的工程时和以后的维护工作量,此种接岸结构型式的地基处理在目前港口建设中得到较多使用。

4、塑料排水固结法

对岸坡的淤泥质土均进行了打设塑料排水固结处理,使得含水量强度低压缩性大的饱和软粘土提高了强度确保在附加荷载作用下确保岸坡稳定,不滑坡;其土部分回填必须严格控制施工顺序和回填速率,以限制软土的变形减少对高桩承台的作用,此种方法提高了土壤抗剪强度确保了岸坡整体稳定消除了接岸处的不均匀沉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基土的侧向剪胀对桩基的水平推力。

四种结构型式技术经济比较见下表

三、接岸结构型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桩码头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各工序之间要协调配合,特别是接岸处的软基加

固和陆域回填,港池和岸坡挖泥,打桩工序间一定要合理安排,否则会引起整体失稳,软土变形过大造成桩基偏位或开裂现象,而接岸结构是联系后方陆域与前方码头的纽带,在减小后方陆域与前方码头相互影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原因一、陆域大面积回填土体沉降使码头岸坡产生沉降,驳岸愈远沉降愈小,

码头基桩由于四周土体下沉而产生向下的负摩擦力和沉降,前沿桩所受负摩擦力最小,故沉降较小,沉降稳定时间较短,后排桩距驳岸较近,所受摩擦力较大,桩尖处在支承力较小的软粘土中,故沉降较大,稳定时间较长,因而使码头面向下倾斜,产生差异沉降并在直桩顶部产生弯矩和裂缝。

原因二、码头基桩在施打过程中产生土体扰动,影响岸坡稳定。

原因三、传统的接岸结构型式施工顺序是在引桥后方适当距离抛一堆场临时

围堰,目的是确保引桥后排桩的施打,随后进行陆域回填待场地回填到能满足码头施工时进行引桥桩的施工,接岸挡土墙应在栈桥桩基连结为一体时或安装夹桩木后再施工以保证桩基稳定,特点分析:由于堆场围堰的形成造成诸多水文要素的变化,一般在码头建筑区极易产生淤积且临时围堰实施至接岸结构开工又有一段时间差,建筑区的淤泥厚度增加而设计时一般采用原始地质资料进行设计故易造成设计失真,如某港三千吨通级建筑区在施工期间增淤而设计时采用的是原始地质资料,加之施工时对淤泥层处理不当,造成挡土墙产生过大位移。

综上所述此类问题的产生均是因后方地基土的沉降产生水平推力作用,打桩时地基土的扰动滑移作用,码头沉降的作用,引桥简支板两端不均匀沉降以及水流波浪力作用;为减少上述作用对接岸结构的影响,或接岸结构型式的选择使得减小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设计、施工中显得尤其重要。

四、新型接岸结构型式的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在今后的接岸结构型式设计和施工时的建议性方案:

建议性方案一:可直接在接岸处建挡土墙随后进行陆域回填待场地回填到能满足码头施工时进行引桥桩的施工,为保证引桥桩的施打,缩短高桩引桥长度使之与挡土墙脚间预留适宜距离,即把部分高桩梁板式引桥变为抛石堤待引桥桩基连结为一体时或安装夹桩木后再进行抛石引堤的施工,抛石引堤与高桩引桥间设一伸缩缝可防止码头在生产运营期间因接岸挡土墙发生移或抛石引堤发生变形而破坏码头。

建议性方案二:在引桥或平台与挡土墙连结处的结构型式采用道路桥梁引桥设计方案,这样可以减少因引桥桩与挡土墙基础差异沉降产生的V型口。

建议性方案三:挡土墙结构可采用倒T型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可以减小土体局部滑动,也可增加抗浪能力。

建议性方案四:挡墙地基处理可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法,即CDM法,一方面减少土体沉降,另一方面可加大地基土的抗滑能力。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水运司. 水运工程建设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10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大地震,无不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我国政府也于近几年将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提上了日程,已经逐步对中小学校进行了抗震加固,并逐步向医疗及民用建筑推广。

根据我国的国情及房屋建筑现状,我国房屋建筑加固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板墙加固、增大柱梁截面加固、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阻尼加固、隔震加固等,板墙加固主要适用于砖混结构,增大柱梁截面加固、粘贴碳纤维、粘钢板、阻尼加固等主要适用于框架结构,隔震加固适用于砖混及框架等常见结构类型,适用范围较广。

下面主要就以上施工方法及相关造价内容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1 板墙加固

板墙加固分为单面板墙和双面板墙两种,根据建筑物构造、布局及有关检测报告,经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分析计算,确定选用单面或双面板墙方式进行加固。

1.1 单面板墙加固工艺

1.1.1 拆除原装修至结构层,主要指墙面装修及与墙面相交的天棚、地面的拆除;

1.1.2 墙面打孔、拉结钢筋及钢筋网的制作及固定;

1.1.3 门窗洞口等的防护及模板支护。

1.1.4 墙面喷射混凝土。

1.2 单面板墙加固造价要点

1.2.1 拆除工程施工本身相对较简单,但由于涉及渣土的倒运及场外运输和销纳,故在计价中要结合工程及地域特点重点考虑渣土的处理费用;

1.2.2 钢筋网的制作安装会涉及穿墙穿板植筋和钢筋的搭接等造价重点关注因素,在计价中要给予充分考虑;

1.2.3 墙面喷射混凝土由于受每次喷射混凝土用量较少,作业面变化大,不能连续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中多采用干拌豆石混凝土,其市场价格高于预拌混凝土,且实际施工中,喷射的回弹料通常会达到30%~50%左右,施工损耗大,现有定额水平无法满足,计价时要充分考虑。另,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回弹料经过处理,可及时用于地面及屋面垫层和基础回填等,以达到降低造价的效果。

双面板墙与单面板墙工艺和造价要素基本相同,仅拉结钢筋工艺与单面板墙差距较大,由于双面板墙的拉结筋贯通墙体,两侧拉结,故常用水泥砂浆灌孔,而不用植筋胶。

2 增大梁柱截面

增大梁柱截面指通过在原梁柱的再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原梁柱截面尺寸变大,从面增加结构的强度,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

2.1 增大梁柱截面加固工艺

2.1.1 拆除原柱梁及其周边结构和装修至结构层;

2.1.2 根据设计要求植筋、制作安装钢筋;

2.1.3 模板支护及浇筑混凝土。

2.2 增大梁柱截面造价要点

2.2.1 增大梁柱截面工作内容简单,但由于受作业面及现场条件制约,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都比较困难,应充分考虑措施项目费用的计价。同时这种加固方式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使用何种混凝土(商砼、现场搅拌砼、干拌料、灌浆料等),这些都要在计价中予以考虑。

3 粘贴碳纤维及粘钢加固

粘贴碳纤维和粘钢加固形式及原理均较类似,均为通过在构件表面粘贴工艺,提高构件的整体性能的方法。主要不同为碳纤维抗拉强度高、抗剪性能差、厚度薄,粘钢抗拉强度相对碳纤维较低,抗剪性能好。

3.1 粘贴碳纤维及粘钢工艺

3.1.1 拆除需加固构件的装修层至结构层;

3.1.2 在进行基层处理后,粘贴碳纤维布或粘钢板;

3.1.3 检验和维护。

粘贴碳纤维与粘钢由于材质不同,实际施工细部工艺也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按以上所述施工的。其各自详细施工工艺不在此赘述。

3.2 粘贴碳纤维及粘钢造价要点

粘贴碳纤维和粘钢加固由于施工工期短、效果好而在近些年来被广泛采用,但由于选用的主材,尤其是碳纤维布市场材料参差不齐,质量差距较大,价格差距也较大。因此,选用何种档次和品牌的材料是计价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4 隔震加固

隔震加固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间设置隔震橡胶支座,通过隔震橡胶支座使结构上下层分开,达到在地震时,地震的能量在通过隔震橡胶支座时大幅降低,从面减少地震的破坏的一种抗震方式。该方法具有工期短,费用低,不影响上部空间正常使用等优点。

4.1 隔震加固工艺

隔震加固会因建筑的不同结构类型而采用不同的工艺,主要包括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每种结构又细分有地下室和无地下室两种情况,通常有地下室的建筑较适合采用隔震加固,而无地下室则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对于框架结构,采用隔震加固工艺如下:

4.1.1 四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隔墙拆除;

4.1.2 四周隔震沟墙体砌筑及围护;

4.1.3 分批次分部位对框架柱进行支撑、断柱、增大柱截面、放置隔震垫等工作;

4.1.4 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

4.1.5 做好全面的沉降观测。

对于砖混结构,采用隔震加固工艺如下:

(1)底层外墙四周土方开挖;

(2)拆除底层装修至结构层;

(3)分批次分部位制作上部销键、上托梁、下部销键、下托梁;

(4)按图示在相应位置进行支撑,制作钢筋混凝土柱,并放置隔震垫;

(5)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

(6)延隔震垫所在位置水平方向拆除部分砖墙(使隔震上部和下部结构分离);

(7)做好全面的沉降观测。

以上均按有地下室的情况简述,无地下室的情况工艺原理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要先做部分工作,使建筑具有地下空间。

4.2 隔震加固的造价要点:

4.2.1 由于在建筑四周需设置隔震沟,故隔震沟四周及顶部的围挡措施要按施工方案进行计价;

4.2.2 拆除工作要重点考虑渣土的运输和销纳费用;

4.2.3 砼构件的制作由于工程量少,作业空间小、工难度大,要重点考虑用料及相关措施项目;

4.2.4 由于支撑及模板等措施项目均无法实现多次利用,故基本上不考虑摊销;

此外,目前还常采用外墙增设圈梁构造柱、工业化加固等方式进行加固,这两种方式对内部影响较小,仅需在建筑外部施工,且工业化加固有利于室内空间的拓展。这两种加固方式造价较低、不破坏室内居住,较适合在住宅项目加固中使用。

以上就目前常用的加固方式及造价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实际施工中会因每个单体的个性不同致使工艺有所不同,但总体思路和原理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程玉姣,建筑物加固技术:碳纤维结构加固及质量控制,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10期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11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he most basic problem, is effective in ensuring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ttest crucial factor. So to do well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fittest found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residential users' vital interests, especially for endowed with engineering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nd many study, a brief analysi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engineering of the fittest special properties, and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mmonly used related discussion.

Keywords: fittest engineering;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是指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优质的地基施工是确保房建工程后续施工的首要条件。通常情况下,房建工程施工对于地基的强度、变形及稳定性的要求都较为严格。但随着房建需求的不断增大,在房建过程中不免遇到土质松软、孔隙较大、承载力较低的地基,此种地基一般被称为软土地基。房建工程中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要求较为严格,在进行正式施工前通常需采用一定的施工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加固,从而为整个房建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分析软土地基特殊性质的同时,简略论述了应对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

一、房建工程中软土地基的特殊性质

软土多分布于谷地、滨海及湖沼等地,即指天然含水量高、土质松软、孔隙较大等特点。同样房屋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也具有其特殊性质,即承载能力差,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缩性较高。由于软土地基中软土的压缩系数较大,一般当垂直压力达到0.1Mpa时,地基就会发生压缩变形,进而导致房屋建筑出现较大的沉降后果,并由此造成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差的效果。

2、透水性极低。软土自身性质决定了软土地基透水性极低的特点,甚至可以将软土默认为不透水土质。介于此,房屋建筑工程中对于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软土地基的房屋建筑所持续的沉降时间也较为漫长,大都在10年以上。

3、土质均匀性较差。软土地基中软土的土质中包含微细的颗粒和高分散的颗粒两种形态,因此导致了软土土质均匀性较差的性质。土质的不均匀性将直接对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房屋建筑物出现裂缝或严重损坏。

4、土质松软度高。由于软土土质松软度较高,通常软土在未经受力挤压、干扰之前,呈现出固态特征,然而一旦受到挤压或干扰,就会立即转变为稀释的流动状态。由上述软土的主要4种特征共同决定了软土地基所具有的承载能力较低的特殊性质。另外软土的流变性、沉降速度等特征也会对软土地基的特殊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房建工程中软土地基常用的施工技术

通过上述对软土地基特殊性质的了解和分析,总结得出房建工程中软土地基常用的施工技术包括砂石与砂的换填垫层、深层水泥搅拌桩和深层石灰搅拌桩三种,如下文所述:

1、砂石与砂的换填垫层施工技术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厚度为2cm~3cm的软弱土层,即挖除处理范围之内的软弱土层,然后将其换填为稳定性较高、强度较大的材料。目前用于换填垫层的材料有砂好砂石两种,即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此两种垫层可有效增强地基强度、稳定性及承载能力。在进行换填垫层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材料的合理选择。

对于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选择,在整个换填垫层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对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材料的选择。一般以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粗砂、中砂、砾砂及碎石等为首选;在不具有上述垫层材料的施工区域,可选用细砂作为替代,并掺入相应量的卵石或碎石,同时确保整个垫层材料的含石量不得超过50%。除上述两点材料选择标准外,还应避免所选材料内含有枯草、树根等杂乱物质。

1.2、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换填垫层施工前,应确保基坑内无其他杂物,在基坑内存水的情况下,应做好排水工作。另外清除基坑内的浮土,积极做好基坑边坡的固定工作,同时检查基坑周围的地面情况,保证其平整无坑、沟。最后对于所选用的砂、石垫层材料按级搅拌均匀,而后进行铺平捣实。

1.3、高效的施工过程。

要确保换填垫层的高效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施工流程,在进行换填垫层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流程进行施工;②做好接头处的处理工作,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接头处呈斜坡状,同时层与层之间应错开0.5m~1m,并将其充分捣实;③铺设方法的合理选择,垫层的铺设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夯实法、平振法、碾压法、插振法及水振法等。其中夯实法多数用于砂石垫层的施工,插振法和平振法则适用于除细砂和含泥量较大以外的砂垫层施工,由此证实高效的换填垫层施工,需慎重选用相应的铺设方法。

2、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技术

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且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办法,适用于对粉土、泥炭土及淤泥质土的处理。简单讲深层水泥搅拌桩,即运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并通过深层搅拌机将固化剂和施工现场的软土进行充分的搅拌,以达到硬结软土,从而有效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在进行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施工前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下:

2.1、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前准备工作

与换填垫石法相同,在进行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应切实的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保持施工场地的平整清洁,并选用相应规格的水泥(一般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的袋装水泥);其次应确保所使用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机械稳定、良好的工作性能,并进行相应的验收工作;最后应充分重视试桩的施工前准备工作,试桩即通过了解并掌握泵的传送速度、时间、搅拌程度等相应数据,以达到获取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参考数据的目的。

2.2、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1)、遵守施工工艺流程。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桩位放样钻机就位钻机的调整、检验正循环钻进深度高压注浆泵的开启反循环提钻及喷水泥浆下钻的重复搅拌、喷浆反循环提钻至地表成桩。

(2)、确保管道良好的畅通性。为确保管道的良好畅通性,通常在开钻前用水对管道进行清洗,并待水排净后方可开钻。

(3)、保持规范的垂直度。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有效保持水泥搅拌桩桩体的规范垂直度,达到此目标一般可采用在主机上悬挂吊锤的方法进行对垂直度的控制。

(4)、加强对成型搅拌桩的检查工作。成型的搅拌桩在投入正式使用前,应对其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通常质量检查包括水泥的用量、水泥压浆过程及喷浆搅拌时间和次数等。

(5)、水泥搅拌的配合比例管理。目前多数施工单位采用的水泥搅拌配合比例为:水泥掺量12%、水泥石灰比0.45~0.5、高效减水剂0.5%、每米掺灰量25kg~46kg。

3、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施工技术

深层石灰搅拌桩的软土地基施工方法相比于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法而言,固化剂处理的临时加固效果更好。通常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施工多用于对塑性指标较高的软黏土地基的处理,此种施工技术不但操作简单、经济实惠,而且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少地基沉降,从而实现软土地基承载能力的增高。深层石灰搅拌桩施工技术要点如下所述:

3.1、深层石灰搅拌桩材料的选择

在石灰深层搅拌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细磨的石灰,并且将石灰最大粒径控制在2mm之内,以有效避免搅拌中石灰聚焦现象的出现。同时保持石灰内无其他杂物,并最大程度保证石灰中氧化钙含量大于80%。另外石灰的存储期不应超过三个月,其液性指数最低保持在70%。

3.2、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施工前应积极做好地基土和灰土的物理学指标和化学指标,其目的是为了给掺灰量提供有效的数据、

3.3、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要点

(1)、施工流程。通常深层石灰搅拌桩施工的施工流程为:桩体对位下钻钻进提升结束,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此施工流程进行工作。

(2)、做好石灰粉的储存工作。由于石灰粉质轻,容易发生飞尘现象,做好石灰粉的储存工作不但可以防止飞粉污染,同时可以有效避免雨天石灰粉发生化学反应。

综上文所述,房建工程中软土地基可根据其具体土质情况,采用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目前常用的施工技术除了上述换填垫层法、深层水泥搅拌桩法和深层石灰搅拌桩法外,还有其他的软土地基加固施工技术,如砂桩加固地基、振冲法加固地基等。总之,在进行房建工程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好对软土地基的处理,以有效确保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浅谈房建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研究.考试吧.2011年09月.

[2] 徐丰朋.当代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科技传播》.2011年20期.

[3] 黎文俐.房建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探讨.工程技术.2010年08月.

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篇12

中图分类号:U285文献标识码: A

1岩土力学的研究现状

岩土力学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力学和地学相结合的一个基础学科。过去,工程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往往多凭经验解决,但工程实践表明,单凭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工程规模和工程的复杂性,从而在工程设计中预测岩土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使工程具有尽可能的经济性,这些巨大的工程建设问题,大大促进了岩土力学的发展。

岩土力学试验是岩土力学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实验室岩土力学参数的测定、现场岩体的原位试验及监测技术、岩体构造的测定等。随着试验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提高,岩土力学的试验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常规的单轴拉伸、岩体弱面直剪试验、岩土应力应变破坏全过程试验和岩土流变等.

岩土损伤力学研究的重点是建立损伤变量和损伤扩展之间的本构关系,自从扫描电镜技术引入岩土损伤研究以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江[1]等采用带有加载装置的光学显微镜进行了砂岩在不同加载阶段的损伤裂纹分析;孙钧等[2]采用带有微型加载装置的扫描电镜对岩土的微损伤扩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岩体损伤力学的发展。另外,杨更社等[3]在岩土损伤CT识别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分形几何由于可以很好地描述岩土力学中的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在岩土力学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2数字图像技术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1传统研究趋势的转变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建立在均匀介质假设基础上的岩石宏观力学行为研究转向岩石内部细观和微观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岩石断面的数字图像包含了我们所关注的大量岩石细观信息,其处理技术也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近20 年来,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简称 DIP)作为一种材料细观空间结构及几何形态的精确量测和数字表述手段快速地被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土和岩体的细观结构定量分析中[4]。特别是其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为人们全面认识岩石的非均匀性、内部结构特征、各组分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细观力学特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2.2数字图像技术在研究岩土力学方面的优越性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材料细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精确测量和数字表述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土、岩石及混凝土的细观结构定量分析中。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进行的岩石细观力学研究是对岩石力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数字图像量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无损量测技术,克服了接触量测容易对测量体造成扰动、破坏以及测量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并且可以进行局部变形量测以及动态量测。

3 结论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建立在均匀介质假设基础上的岩石宏观力学行为研究转向岩石内部细观和微观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岩石断面的数字图像包含了我们所关注的大量岩石细观信息,其处理技术也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发表的有关DIP 应用于岩石内部结构定量分析及细观力学计算的研究成果表明,DIP 具有传统测量和分析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数字图像量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无损量测技术,克服了接触量测容易对测量体造成扰动、破坏以及测量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并且可以进行局部变形量测以及动态量测,这些都是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完成的。

(2)DIP 成功地表征了岩石的非均匀性,使我们可以方便、直观地研究岩石的不同矿物及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可以将岩石的岩性划分得更为具体,这将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数字图像处理为岩石内部细观介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形进行精确测量和数值表述提供了可行途径,这意味着在理论上可以突破将岩石当作均匀介质的传统假设,从而深化对岩石宏观力学行为的本质认识。岩土工程的建设给岩土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课题,为解决重大岩土工程面临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 许江,刘婧,程立朝等.压剪应力条件下砂岩双面剪切细观开裂扩展演化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4):649-657.

[2] 孙钧.岩土力学在我国的若干进展[J].西部探矿工程,1999,11(1):1-5.

[3] 杨更社.岩土损伤特性的CT识别[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1):48-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