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装备市场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3 09:18:27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1

近年来,越南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去年的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而越南医院的装备远不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越南政府拟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将省市一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全部更新,由于其尚未建立本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业,若拿出数十亿美元进口医疗器械及大型医疗装备,将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这无疑给我国带来巨大商机。这是由于不少在我国被视为是“大路货”的医疗器械产品在越南属于紧缺商品,其中包括:手术器械、康复器械、高分辨率X光机等。而越南市场准入门槛不高。除40种其能自行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时必须得到许可外,绝大部分医疗器械,地方医院均能自由进口,且税率在5%以下。另外,越南医院所需90%的医疗装备我医疗器械企业均能生产,且两国地域相近,我产品价格远比西方公司同类产品低廉。

越南医院装备亟须更新换代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人口高达8600万人,在东南亚十国中居第一位。自上世纪80年代越南正式采取“革新开放”新政以来,其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目前,越南国民生活水平在东南亚地区居中上等。

20年前,越南尚未建立本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业。除纱布、消毒棉和注射器等少数低值医院易耗品外,其几乎所有医疗器械均需从海外进口。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越南最大的经济援助国,其明确规定部分援助资金只能用于进口日本公司生产的大型医疗器械(如CT等高端诊断成像仪器等),故越南大医院的高级诊断成像仪器基本上是日本货“一统天下”。但是,越南很多地区财政仍十分困难,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医院甚至还在使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援助的陈旧装备。就总体装备而言,越南医院不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医院。这一情况令越南政府痛下决心――越南卫生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在去年10月国会开会期间指出:“政府拟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将省市一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全部更新。”西方经济学家猜测,越南政府这一表态意味着在今后五年内,越南将会进口数十亿美元的医疗器械及大型医疗装备。

紧缺产品多

据报道,目前越南医疗系统最紧缺的医疗器械是“人工肾”(肾透析装置)。因为该国有不少病人正在排队等候做肾透析。由于越南国内企业至今尚不能自行生产肾透析机,故配备透析机的越南医院数量不多,大量的病人必须去大医院排队等候做肾透析。据悉,日本一医疗器械公司3年前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486万美元建立了一家年产50万套人工肾/血液循环器的生产企业。目前,该公司销售额达1.075亿美元/年。

除急需肾透析机外,不少在我国被视为是“大路货”的医疗器械产品在越南也属于紧缺商品,其中包括:手术器械、各种内窥镜、医用试剂和造影剂、牙科设备、耳鼻眼科治疗设备、心电图仪和脑电图仪、产科器械、康复器械、电子重症监护仪、矫形器械(如各种人工关节等)、体外碎石设备(如超声波碎石机)、高分辨率X光机、彩色B超和黑白B超机、激光诊疗设备、激光美容仪、数字式助听器、人造血管、麻醉机、呼吸机等。

市场准入门槛不高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2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Ⅰ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Ⅱ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Ⅲ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根据具体用途不同,又可将医疗器械细分为以下十二大类(见表1)。

二、行业背景

(一)国际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00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长期由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2009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医疗器械公司如表2所示。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强生是医疗器械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飞利浦和雅培等,虽然并非专业的医疗企业,但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专注于细分行业产品的公司如美敦力、百特医疗和波士顿科学也同样收入不菲。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 ∶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 ∶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继续扩大之势。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和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美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9%的年增长率;2008年日本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1142亿日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新加坡,近年来医疗器械销售额每年上升18%左右。据Kalorama Information预测,201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3120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将会以4%~6%的速度增长

从风险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加之医疗行业本身的风险较大,2010年风险资本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投资相对谨慎。美国2010年风险资本投资医疗器械行业总额为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根据产品实际情况,美国风险资本更看好已在欧洲获得批准、相对风险较小的产品,融资主要用于国内试验以及FDA批准。具体细分领域集中在心血管产品(如TriVascular的血管内支架、CardioMEMS的心衰压力测试系统)、家用医疗(如Home Dialysis Plus的家用肾透析设备)和医疗信息(Theranos的医疗IT系统和个体化用药)等领域。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截至2009年底,中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876家,其中:Ⅰ类3696家,Ⅱ类7869家,Ⅲ类2311家,全国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55765家。目前我国可以生产47个种类、5000个品种、30000余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基本装备需求。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告,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20%,市场地位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是医药产业中同比增幅最大的行业。由于销售情况出现好转,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盈利显著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根据海关数据,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1]。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行业内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一般占55%,中低端产品占45%。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中高端产品仅占25%,而中低端产品则占75%。虽然我国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如卫生材料、一次性医院耗材、输液器、B超、呼吸机、普通手术器械和激光类手术器械等方面,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产品均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这类产品相对依赖较低的原料价格和人力成本,容易受到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从企业构成来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较高(90%左右),且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新产品研发投入,仅能依靠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医改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和医保覆盖面的扩大,由医院设备的巨大缺口产生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据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尽管在中国市场上,外资巨头占据了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80%,然而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并不存在。因为想在中国市场立足,仅仅依靠品牌和产品并不能掌控市场,还需要推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主动和经销商合作、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方案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呈现出外资巨头与本土龙头企业相互向对方势力领域渗透的格局。我国已有多地先后建立了专业发展医疗器械的医疗产业园区,以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例如2011年4月,江苏常州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引进建设了总投资额达50亿人民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并配套建设国际会展、物流、信息、产学研服务、检测等6大中心,设立共享GMP仓库和实验室,形成医疗器械科研、转化、生产、展销多功能基地。

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2010年,医疗健康产业名列IPO数量最多的四个行业之一,以截至创业板上市一周年的数据来看,各行业企业IPO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是医疗健康,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868倍。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先后成立,项目争夺战硝烟四起。

三、行业政策

我国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并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药品利润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将对医疗器械市场产生利好。医疗器械科技成果一般需要3-5年的转化期,上千万的投入,因此普及型器械的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以政策、资金等加以推动,帮助企业走完全程。政府采购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把替代进口产品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会。基于此背景,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扶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一)卫生部公布《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2011年3月,卫生部了《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旨在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今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管理办法》强调,未来医疗卫生机构须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医学装备,应当首选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据此推测,未来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价格和利润也将无法保持原有水平,而产品独特、技术门槛较高的企业将在招标中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二)卫生部启动耗材集中采购

2011年卫生部重新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系统。高值医用耗材是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

2004年,卫生部曾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8省市进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目的是挤掉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试点的范围为普遍使用的心脏介入类医用耗材、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三大类产品。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376%,心脏起搏器降价152%,人工关节降价243%。2007年,卫生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3]。《通知》规定,“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工作由卫生部审批,其集中采购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心脏起搏器、心脏介入类等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少,各地采购价格差异大,价格虚高问题较为突出,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2008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一次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这也是卫生部第一次大规模采购医用耗材。这次集中采购,实现了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全国统一价格,为全国制定统一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奠定了基础。

卫生部集中采购,将减少企业产品进入终端销售的流通环节,产品价格预计会有明显下调,这将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药物和器材的价格,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走偏,出现例如“中标死”等问题。同时,如果卫生部集中采购要求降价,可能促使外资企业的产品降价,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进军,这将会对国内中低端产品生产企业构成巨大威胁。

(三)新医改国家将投入千亿巨资装备县级医院

据测算,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西部地区甚至超过50%。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投资总需求已达1000亿元(含设备投资),这包括全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截至2010年6月底,中央专项投资200亿元已分3批下达。

依此政策,首先,基建行业的水泥、沙石、门窗、上下水管件和瓷砖、玻璃、灯具等医疗机构常用、必需设备行业以及新兴低碳行业将明显受益。由于县乡村建设的地域性等特点,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价格和运输成本等优势,在政府招标采购中胜出几率更高。

其次,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将获得巨大市场空间。卫生部明确表示,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部分经济发展和诊疗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配置核磁和直线加速器,三类设备将纳入国家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其中CT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核磁选择10T以下,直线加速器选取普通、三维适形和立体定向放疗设备。

四、投资重点关注领域

2007 年到2010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年销售收入增长保持在20%左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疗器械是医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医疗器械将随着整个医药大行业的发展迎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面对形形、千差万别的医疗器械,究竟哪些领域值得投资呢?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以下细分子行业将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1)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适用于社区快速诊断的POCT类仪器,家庭用小型、多功能、快速诊断治疗仪器。

(2)可替代进口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如高场强CT、MRI、高精度内窥镜。

(3)人性化康复辅具:设计人性化、细节周到、使用方便的家用康复辅具。

(4)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能够快速给出可靠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设备及配套试剂。

(5)肿瘤放化疗设备: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专业设备。

(6)医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性能极佳的人工骨、口腔填充材料、人工皮肤、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

(7)系统性医疗信息软件:远程医疗、个人电子信息整合与医疗资源对接等软件。

下面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七个重点细分领域的行业、市场和技术方向。

(一)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

社区、家用等电子仪器属于医用电子产品中的一类。

医用电子产品最主要的应用范畴是快速诊断与治疗,由于医疗需求的增长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将医疗装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研发成可居家使用的小型医疗设备,可以让人们随时监测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有利于病人自身健康,再加上设备小巧、使用便携,将有可能作为消费性电子产品走向市场。

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将是21世纪前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曾出任布什和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也指出“保健产业蕴含着兆亿美元的商机”[4]。根据BCC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至2012年,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04亿美元,仅血糖测量仪就有89亿美元的商机。其他包括辅助复健、治疗、监视等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装置也将有大幅增长。报告还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区域性分布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与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占有全球家用医疗电子约70%的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仅占约3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家用医疗电子市场主要被强生、罗氏与拜耳三大龙头所占据,并且都拥有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其他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等半导体、硬件与软件厂商也开始逐渐将焦点转移到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涉及领域包括便携式设备(诊断影像、氧气治疗和病人监护)、家用设备(生理监视器、疾病管理、康复、遵守监督和医疗信息终端)、安全设备(耗材鉴定和数据保密)以及无线技术等。

据国内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总销售额仅有140亿元,仅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14%,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在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家用便携式医疗设备技术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1.小型化、低成本。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需要产品小型化。因此,未来家用医疗设备可能会尽量采用SoC、SIP(系统封装)或高密度模块。然而高密度集成有一些技术困难有待突破,例如把多传感器放在高密度的范围内时,信号会互相干扰,参数较多,处理困难等等。同时家用器械成本不能过高,否则一般家庭将无法负担,产品市场会受限。

2.低功耗、智能化、信息化。由于人体的生理周期长,有些检测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时间,因此需要医疗器械超低功耗。同时,为符合数据采集处理、体内控制、远程医疗等要求,未来家用医疗器械将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例如重庆金山公司的胶囊内镜,可通过口服胶囊代替常规内窥镜检测,在体内每分钟拍照1~2次,并通过无线把图像传输出来,可以持续8小时,对病人损伤小、无痛苦。进入体内的仪器还要符合体外可控性,这就需要体内与体外通信,例如低功耗的无线信号发射和接收。

(二)医学影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超声、X线、CT、核磁共振、内窥镜等设备。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Karolama的报告,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和各国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增加,从2010年开始全球超声设备行业将以6%~8%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2012年将达到50亿美元。另一份来自IMS的数据表明,到2012年中国国内超声诊断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2亿美元。超声医学设备包括B超和彩超两种,国内生产超声诊断设备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品以黑白超声设备为主,同质化严重、企业数量众多、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在高端彩超市场,跨国公司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有近9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已经有一批拥有研发实力的国内领先企业开始推出高端产品,如便携式彩超等。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超声设备技术含量体现在数字3D影像、多普勒造影、造影剂技术、软件系统升级、仪器便携性等方面。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CT设备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检测器多列化、数字化、高分辨率、高扫描速度、计算机运行速度等方面。由于政府对医疗投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医院X光机设备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中国医用X光机设备市场每年将以9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2年将达到87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跨国公司在高端X光机(心血管、胃肠机,移动C臂以及DR)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超过80%的DR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供应。由于三级医院对于X光机产品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内企业在高端X光机方面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本土企业更多的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在相对低端的市场进行竞争。

核磁共振成像既是科技界炙手可热的重点跨学科领域之一,又是高科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及生物医药领域。用于人体的核磁共振装置依其磁场强度可分为高磁场与低磁场两大类型。前者一般为15-30T,价格在15-3百万美元,而后者一般为02-05T,价格在50万美元左右。低场机由于价格优惠更适用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缺点是性能不如高场机。据预测,随着临床应用,包括神经、心血管和乳腺影像的增长,到2015年全球MRI设备市场将增加到74亿美元。目前全球MRI市场仍由飞利浦、通用和西门子主导。

利用内窥镜可以直观显示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内窥镜领域无论从技术、临床和市场来看,都在不断变化。未来内窥镜技术将向微型化、集成化、远程会诊和远程治疗等方向发展。相关的胶囊内窥镜、内窥镜病理信息远程会诊等领域值得关注。

(三)康复辅具

康复辅具是指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测和缓解残障的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是一个涉及面广,与人体特点息息相关,技术要求高的交叉学科。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十年内康复辅具市场将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我国老年人中,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半身不遂的约有70万人,82万老年性痴呆病人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占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家庭人口。

康复辅具产品分为11个主类、135个次类、741个支类,有上万个品种,而这些品种在我国市场上仅能见到约1/5左右。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假肢、矫形器和轮椅车等辅助器具领域已形成产业,制定和了不少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是与整个康复辅具产业相比,仍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

由于尚未建立辅具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没有国家或集团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研发成果很难进行转化,导致了中国康复辅具产品存在市场比较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业价值不高等问题。目前康复辅具高端产品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仿造,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辅具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尽管科研院所研究的相关课题如钛合金下肢假肢组件、肌电假手、2C运动储能脚等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很多产品从研究院向产业化的衔接还不成熟,难以顺利产业化发展。

辅助技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们的个体性。每个服务对象的个体特征不同,康复目标不同,则会要求不同的康复产品,有些可以对市场产品进行改装,有些则必须定做。未来康复辅具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个体化和无障碍两个方面。

(四)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

临床检验分析领域涉及生化分析、生物学检验和实验室仪器行业。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是临床检验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460亿美元左右,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5]。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20%-30%,而我国只有10%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临床基础生化、免疫检测试剂技术十分成熟,目前国产和进口试剂质量已不相上下,开始逐步替代进口高端产品。从测试设备上来说,高端的诊断设备仍是由进口产品(罗氏、贝克曼、朗道等)占据大半市场份额,在国内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1-5倍。国产产品具有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优势,用户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中低端市场。

未来临床检验分析的技术发展方向将向诊断设备的快速化、结果可靠、配套试剂价格低的方向逐步发展。仅做试剂而没有生产设备能力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同时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也将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一大部分。

(五)肿瘤治疗设备

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预测,从2008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从每年的1240万增至2640万[6]。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我国患恶性肿瘤的人数急剧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在过去30年增长了80%,肺癌、肝癌、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和放化疗,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改变不同,还有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

现在约有70%的肿瘤患者可以使用放射治疗手段,常用的放疗设备包括:x线治疗机、钴-60治疗机、医用加速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加速器工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了以生产直线加速器为中心,包括钴60、模拟机、后装机、伽玛刀等治疗主机和剂量仪器、定位设备、模室设备、计划软件、网络系统全套放疗设备的生产能力。中国的放疗设备不仅已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而且开始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此外,对肿瘤患者实施准确定位的热塑膜与碳纤维定位技术、适形铅模块屏蔽技术以及放疗剂量仪、三维剂量场分析系统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也在临床广泛应用,所有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中,国产设备占有率可达65%-70%。

其他治疗设备理论上优于传统放疗设备,然而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尚不成熟,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只能针对性治疗某些肿瘤,未来在超声、光疗、激光等领域获得巨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值得我们关注。

(六)医用植入材料与人工器官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医用材料应用广泛,分类多,常用的医用材料包括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骨科内置物、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载体和控释材料等。

国产骨科材料包括骨折用固定钢板、螺栓和骨水泥等在内的常规材料,由于生产厂家竞争逐渐激烈,使其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医保费用控制加强,使其近年来增长非常迅速,在2010年首次压倒进口材料,占据国内市场主流。与骨科材料类似,国产心血管支架也逐渐有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2010年,我国心血管支架类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其中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零售额之比为1∶1,表明国产支架已在植入式支架这一高端器械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所以涉足相对技术门槛较低领域的材料企业,关注价值将逐渐降低。

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都属于长期性植入装置,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是该类产品的核心技术所在,因此国内外医疗厂商正在大力研制各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材料,以取代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

(七)医疗信息化系统、远程医疗及相关软件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出席2011中国数字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首届县医院数字化促进改革与发展大会时表示:2010年中央财政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卫生信息化专项总计投入了27个亿。数字化医疗及其解决方案已成为这次改革的主角。“十二五”规划提出75%以上的城乡居民都要求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到2013年国内医疗IT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6%,而其中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投资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甚至有望高达45%。

由于看好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国内外各大医疗企业纷纷进行相应产品的开发,英特尔、IBM、GE、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众多公司不约而同地展出了最新的医疗信息化产品,且目标大多剑指基层,展会现场中远程医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已随处可见。国内医疗领域软硬件供应商龙头也开始着手布局健康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化医疗,但仍存在医疗信息系统不统一的情况,这一现状将在未来五年内得到逐步解决。根据国务院和卫生部相关政策分析,未来医疗信息化将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具备医疗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参与国家信息化统一标准制定的企业,才能在行业内占据长久有利地位,一些小的、仅能提品、无法进行标准化和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技术企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中,企业规模和现有优势十分重要,新设立的小企业风险将会非常大。

五、总结

从产品构成来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群对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诊断治疗仪器等小型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更高,今后中国将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日本一样,需要更多的植入式血管支架、矫形器械、家用电子诊断仪器、心房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各种大型电子诊断设备等。而这些中高端设备将主要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同时,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能力,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袋、普通外科器械产品、各种医用纺织品等。在经济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中国将仍然占据着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此外,因为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技能水平较高,近年来成为欧美医疗器械厂商的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包括通用医疗、西门子、IBM等在内的医疗器械巨头为节约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相继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生产线,直接在当地生产并就近销售。随着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亚洲生产规模的扩大,今后几年,亚洲国家医疗器械外包业务也将大幅度增加,这一方面会为外包承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因素。首先是在全球资源紧缺背景下,加之国内经济通胀预期,上游原材料如石油、棉花、电力、钢铁、化工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将维持上涨势头,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生产中断。其次,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利润将带来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回顾[EB].(2011323) http:///zjgx/t20110323400831.htm.

[2] 卫生部.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EB]. (2011329) http:///gzdt/201103/29/content1833615.htm.

[3]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 [EB]. (2007629) http:///zwgk/200706/29/content666514.htm.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3

在深入推进医疗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为了适应医疗改革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医院需大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控制成本核算与全面预算管理;设备采购人员需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进而加快适应医疗改革的时代需求[1]。

1 设备采购管理的现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的种类与采购渠道变得更复杂、更多样。设备的品质与价格是各医院对采购的最基本要求,但采购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尚未得到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各医院普遍存在采购人员数量紧缺、学历和职称较低、采购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应法律法规缺乏等问题,甚至很多设备的采购工作不能做到真正的采、管分离[2]。

2 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

2.1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

多数医院的采购人员不具备过硬的专业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采购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采购技术和能力及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熟练掌握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法》《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避免在采购活动中不按流程随意操作而导致的违纪违规行为发生。

2.2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任何职业都具有特定的职业责任与义务,作为医院大量资金流动的高风险部门,采购部门需要良好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兼备的职员。采购人员应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爱岗敬业,爱院如家,为医院争取更优质、更实恵的设备资源;同时,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工作中遵守道德和法律原则及采购的相关规定[3];此外,应秉持工作原则,坚守采购职业底线,做到廉洁公正、公开公平地选择设备供应商,为临床购置性价比高的产品[4]。

2.3 掌握专业技能

2.3.1 了解医学知识

近年来,医疗设备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品种逐渐增多、功能逐渐增强,为此,采购人员必须加强必要的医学及临床相关等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与临床医师沟通,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医学知识的相关性、在治疗方面的特异性等,避免盲目选购设备。

2.3.2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医疗改革的大力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这意味着采购人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掌握行业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5]:(1)需熟悉采购制度流程及常规的技能手段等,重点把控招标需求、招标文件制作、评标标准拟定、供应商资质审核、采购评审、合同签订及产品质量验收等环节;(2)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医疗设备展会、产品介绍、考察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充分收集设备采购市场信息,了解设备的基本功能、用途、相关配置、成本等,为购置设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6],以便与供应商进行深入的产品专业交流,规避高价或低质量设备的购置,为医院快速获取性价比高的医疗资源。此外,科室应开展每周科室例会及每月业务学习,通过交流经验、分析典型案例,及时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加强科室人员专业知识的储备,尽快落实下一步工作计划。

2.4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充分的市场调研是客观准确地做出采购决策的前提,以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收集并整合现有市场的信息,综合数据分析市场情况,为采购奠定基础。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通过网络查找、电话询问、同行数据交换等方式了解拟购设备在目前市场上的情况,如设备厂商信息、市场占有情况、性能、优势等;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与临床使用者协商交流,并约定时间组织各供应商到医院阐述产品参数及报价,让临床使用者能够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能与特点,确保购置到符合临床需求、性价比高的产品。

2.5 具备专业的沟通及谈判技巧

2.5.1 沟通技巧

因采购部门采购业务范围广且烦琐,所以要求采购人员谨慎对待采购各环节并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在采购前,要主动与各个使用科室作初步沟通,及时了解真实使用需求,宣讲采购管理规定,适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了解各临床科室对设备的使用需求、配置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设置合理的参数;及时向领导汇报采购情况,简洁明了陈述临床需求及采购部的观点,以获得领导的理解支持,更好地推进采购工作。

2.5.2 谈判技巧

谈判既是采购人员与供货商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也是沟通、合作的过程,应努力提升自己的采购技能和谈判技巧:在谈判前,应做好同类产品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占有率、使用率等信息,做好成本分析等工作,待准备充分后再与供应商商谈;谈判时,合理运用谈判技巧,灵活抓住对方的语言、思维逻辑等漏洞,辩驳其观点,但是亦需要兼顾对方的利益诉求,换位思考,避免使谈判陷入僵局。

3 小结

采购部门是医院的重要部门,肩负院内设备采购的重任,设备采购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而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采购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求其须以细致谨慎的态度,清廉公正的原则,科学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各项工作,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妙玲,干峰,曹蔚玮,等.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大型设备采购的管理创新[J].现代医院,2018,18(9):1279-1282.

[2]魏安海,张和华,李姝颖,等.医学装备采购管理人员从业现状分析与能力提升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1):133-135.

[3]张颖冬,马俊,孙忠河,等.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及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32-34,24.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763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产品做为4P的研究方法之一,从一开始就为很多研究者所重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对产品的研究也有新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医疗器械这个行业。众所周知医疗设备对质量、对安全、对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迈瑞掌门人徐航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清华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一堂课,刚从德国归来的导师郑重地告诉大家:世界上只有一个行业的质量要求比医疗设备高,那就是航天!

因为这种高标准、高要求,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各行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惟独医疗设备产业表现差强人意。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医疗机械产业基础仍非常薄弱。迈瑞现在从事的监护、临床检验(血球分析、生化分析)、医学超声等产品90% 以上依靠进口。但是由于像迈瑞这样的公司从产品开发入手,不断进行的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投入,不断的扩大产品线。从最早进入的监护仪开始、到血球分析仪、再到生化检测仪器、再到现在的彩超等等,迈瑞在产品开发上无不遵循着这样的规律。现在迈瑞的几条产品线中最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40% 以上,而且还大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正是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产品策略,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迈瑞的产品策略。

迈瑞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同时也是全球医用诊断设备的创新导者之一。自 1991 年成立以来,迈瑞公司始终致力于面向临床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时至今日,迈瑞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已扩展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迈瑞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员工3000 余名,在中国 29 个主要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土耳其、印度等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强大的分销和服务网络。2006年9 月迈瑞公司作为中国首家医疗设备企业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10 月获科技部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通过研究迈瑞的产品线、产品的包装、新产品的开发对我们目前的很多企业都有参考意义。首先在目前这个时代产品线应该如何扩大,如何维护自己的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从以上三个层次全面地理解产品的整体概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同时通过观察迈瑞的产品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应该如何定义产品的组合宽度、长度、深度、相容度。产品发展是向下发展还是向上发展,这些在迈瑞自身的产品研发和并购可以有所收获。还有从产品包装的角度过去理解产品包装只是对产品进行包装以使产品外观更美观更容易进行推销。而迈瑞对产品的包装不紧紧停留在这个层次。他对产品的包装其实是对其产品的组合,可以用其他公司的产品对其产品进行包装,从而推出更强有力的产品。新产品的开发迈瑞是非常重视的,迈瑞公司坚持每年将约10%的营业额投入到支持产品创新 研发,并建立了与国际一流水准同步的研发管理平台。

二、产品策略综述

1.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全部产品线、产品项目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变数:产品组合的宽度、产品组合的长度、产品组合的深度和产品组合的一致性。

企业在进行产品组合时,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做出抉择,即:

是否增加、修改或剔除产品项目

是否扩展、填充和删除产品线;

哪些产品线需要增设、加强、简化或淘汰--以此来确定最佳的产品组合。

三个层次问题的抉择应该遵循既有利于促进销售、又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总利润这个基本原则。

产品组合的四个因素和促进销售、增加利润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拓宽、增加产品线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潜力、开拓新的市场;延长或加深产品线可以适合更多的特殊需要;加强产品线之间的一致性,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地位,发挥和提高企业在有关专业上的能力。

2.产品包装策略

目前,包装已成为强有力的营销手段。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消费者创造方便价值,为生产者创造促销价值。多种多样的因素会促进包装化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产品包装的策略有:类似包装策略、配套包装策略、再使用包装、附赠包装策略、改变包装策略。

3.产品开发策略

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在现有市场上通过改良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来扩大销售量的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建立在市场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基础上,企业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以满足顾客需要,增加销售的一种战略。

产品开发几种战略有:领先型开发战略、追随型开发战略、替代型开发战略、混合型开发战略。

三、迈瑞公司产品策略分析

1.迈瑞产品组合策略

企业不进入衰退就必须要有成长,但每个阶段要以不同的速度成长。迈瑞目前已经进入快速成长的青春期,选择的“加速”方式是建立全产品线,这也就意味着要和G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传统三强,进入全面竞争的状态。目前,迈瑞的业务涉及到监护、血液分析及超声三大板块。迈瑞已把原有的监护仪更名为病人生命信息系统和生命支持系统,超声业务改名为医学成像,这样增加了产品组合的宽度和长度,以便拓展了每个领域能收纳更多产品。

迈瑞公司建立健全产品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研发和通过并购。迈瑞并购国内外公司,有不一样的要求,在国外迈瑞主要是想要并购好的技术,加深企业产品的深度,而并购国内公司,则需要对方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和迈瑞公司的产品有互补和扩张性,增加产品的宽度。

迈瑞从2011年3月到2012年10月一年半的时间,一共收购了包括深圳市深科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科医疗”)、苏州惠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格林蓝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8家公司。2011年3月,迈瑞收购的深科医疗主营产品是注射泵、输液泵,以及输液监护管理系统等,在国内输注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迈瑞并购时优先考虑对方与迈瑞产品线的相关性,深科的技术、客户群等都与迈瑞监护线相关。为了整合以上并购的公司,2012年,迈瑞还成立了一个新事业部,陆续将杭州光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医光仪器有限公司、武汉德骼拜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并入麾下。而迈瑞的并购的目标,不希望仅仅局限于设备领域,杭州光典、上海医光的业务属于外科范畴,德骼拜尔则是骨科,这些都和迈瑞以前的业务有差异。通过并购,迈瑞的产品线已从监护仪、医学影像等医疗设备,延展到外科、医疗信息化等多个领域。

2008年,迈瑞以2.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NASDAQ:DSCP)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这项交易被称为“医疗器械行业的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案”。2013年6月12日,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NYSE:MR)宣布与美国ZONARE医疗公司系统集团公司达成股权协议,迈瑞以1.05亿美金全资收购ZONARE。ZONARE是一家在高端放射领域致力于超声技术开发的企业,其独有技术显著提升了产品图像质量,提升了迈瑞在超声领域的技术深度。

2.迈瑞产品包装策略

过去人们印象中的产品包装只是指产品的外包装。迈瑞对于产品包装不仅仅是局限于产品的外包装、工业设计。更是强调了产品的配套包装策略。把一些和自己产品相关的配套产品进行组合包装。统一打包给客户,即方便了客户,使客户产生了依赖心理。同时自身熟悉了相关的配套产品,促进产品线长度宽度的扩展。下面我们将看到迈瑞对于这个产品包装所获得的成果。

世界知名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将 “2012年度卓越产品线策略奖”(2012 Product Line Strategy Award)授予迈瑞公司,以表彰迈瑞在急重症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市场上的卓越表现。迈瑞在2012年4月份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推出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迈瑞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一体化的系统,即通过不同产品之间的协同,为医院提供一种性价比更高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三个不同模块,针对急重症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三个科室:急诊室,手术室和ICU(重症监护室)。 迈瑞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展示了迈瑞以其极宽泛的产品线,为医院提供了一个一站式采购的平台,为不同的科室设计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服务方案。这就是迈瑞进行相关的配套产品进行组合包装。

3.迈瑞新产品开发策略

从迈瑞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迈瑞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是这样的先是从替代型、再到追随型、再到领先型。先是替代国外的产品,以低价打开国内市场,同时不断追随国外的步伐,达到国外技术标准。最后收购兼并国外企业,同时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广招国际人才专家达到领先型。

迈瑞新产品研发战略分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合作

1997年深圳市政府依托迈瑞公司组建深圳市医疗电子(监护、医学检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2年 国家科技部依托迈瑞公司组建“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等

市场驱动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客户调研、研发评估体系

以用户为中心规划渠道

直接销售(样板医院采购、ODM、OEM等)15%销售占比

新泽西研发中心,以欧美监护仪市场客户需求为目标,开展个性化监护设备的研发工作

战略执行

北京研发中心

超声、血球、试剂等新唱片的核心技术攻关工作

天津研发中心

主要研发的产品是手术灯床、吊塔吊桥。

西雅图研发中心

寻找专业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和顾问,成为超声、检验等领域与国外一流人才展开合作,引进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平台。

新泽西研发中心

以欧美监护仪市场客户需求为目标,开展个性化监护设备的研发工作。

斯德哥尔摩研发中心

专注于气体测量技术的研发创新。

四、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产品策略对迈瑞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迈瑞一定要抓住目前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信息支持、体外诊断、数字超声、发射影像。同时通过资本化运作兼并国内外有实力、有一定市场的同时和自己产品有相关性的公司来扩大自己的产品线。国内并购是横向并购,扩充产品线;海外并购是纵向并购,提升技术,但是迈瑞可以与这些产品进一步进行组合配套包装,组合成一个更强有力的产品。在兼并的同时,迈瑞也不忘记加大研发投入和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使自己的产品线往深度发展,设计出领先型产品,获取行业更大的利润。迈瑞在产品研发的同时始终保持与政府合作,始终执行市场第一的战略。医疗器械行业是中国优先扶持的行业,保持与政府合作有很多优惠政策,同时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以支持新产品的研发。紧密的联系市场,才能设计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易用为王:改进产品设计的10个策略》 (美)Eric Reiss

[2] 《产品推荐24策略MHPE:PERSUASIVE PROPOSALS N PRESENTATN> Heather Pierce

[3] 《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 (美)恰安 ,(美) 沃格尔

[4] 《体验:从平凡到卓越的产品策略》 (美)布里顿等

[5] 《徐航:领航迈瑞+缔造医疗设备王国》 中投顾问

[6] 《迈瑞医疗:全资收购美国ZONARE 2016年目标破百亿》来源:i黑马 作者:叶静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5

患者可以采用坐姿进行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牵引杠杆的控制牵引力的角度,满足患者的需要。牵引器结构是根据人体力学结构状况设计,使患者牵引时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从而解除患者心里的恐惧感,更好的进行颈椎病的治疗。本牵引器与主要特点在牵引力的控制方面,即利用摩擦力控制牵引力的大小。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舒适等优点。

2治疗原理

本牵引器采用适应人体结构的带状牵引头套,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过程。巧妙运用人体重力为载重物,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患者可以直坐在治疗仪上,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随着牵引力的增加,颈椎与肩胸躯干做静态拔伸牵引,患者可根据病情来旋转控制手轮,按照自身感觉控制牵引力的大小。避免了因牵引力失控造成的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由于力的控制由患者自己完成,排除了患者因施力不当造成的疼痛和心里恐慌,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颈椎的形状和病情,通过角度调节装置来调节牵引力的角度,实现了患者在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下的康复牵引。实际每次牵引需维持15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疗程次数。

3临床资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力可控颈椎牵引器的使用疗效,将本产品的样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追踪调查了40例患者使用本产品的情况分析:使用前,根据医学鉴定诊断为颈椎病的1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3例,神经根型4例,中局部型5例,椎动脉型4,其余5例为颈椎部位不适症就诊。使用后,经过3到5个治疗周期后,有明显疗效32例,感觉有所缓解4例,总效率达90%。证明本产品对颈椎康复治疗过程有很明显的帮助。

5市场需求分析

3治疗原理

本牵引器采用适应人体结构的带状牵引头套,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过程。巧妙运用人体重力为载重物,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患者可以直坐在治疗仪上,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随着牵引力的增加,颈椎与肩胸躯干做静态拔伸牵引,患者可根据病情来旋转控制手轮,按照自身感觉控制牵引力的大小。避免了因牵引力失控造成的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由于力的控制由患者自己完成,排除了患者因施力不当造成的疼痛和心里恐慌,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颈椎的形状和病情,通过角度调节装置来调节牵引力的角度,实现了患者在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下的康复牵引。实际每次牵引需维持15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疗程次数。

4临床资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力可控颈椎牵引器的使用疗效,将本产品的样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追踪调查了40例患者使用本产品的情况分析:使用前,根据医学鉴定诊断为颈椎病的1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3例,神经根型4例,中局部型5例,椎动脉型4,其余5例为颈椎部位不适症就诊。使用后,经过3到5个治疗周期后,有明显疗效32例,感觉有所缓解4例,总效率达90%。证明本产品对颈椎康复治疗过程有很明显的帮助。

5市场需求分析

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颈椎病或有颈椎病前兆的约在1.08亿人以上,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需求人群,我国政府对医疗器械康复事业也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康复治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另外,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将在医院得到第一手的康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院配备齐全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这个趋势必将带动整个医疗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不断下降,颈椎病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而颈椎病属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工作、学习的原因不能保证经常去医院治疗,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不易走动,不适合到医院去,众多患者趋向于选择在家完成治疗过程,所以家用式颈椎牵引仪器将备受青睐。

由于国内现有资料中缺少专门关于颈椎康复器市场评估报告,我们可参考医疗器械2002-2004年行业产值来推算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求情况。这三年中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平均容量约为40亿人们币,社会需求量为980万台,每年的报废数为40万台以上。根据“世界经理人”网《中国医械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根据统计,现有颈椎康复器产品只开发了康复器市场的25%-35%左右,不足需求量的1/3,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考虑市场增长情况,三年后康复器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136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力可控型颈椎牵引治疗仪是基于物理疗法的医疗器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人群广等明显优点,使用它可以明显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对辅助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合理的性价比适合于家庭使用,是一种便于推广普及应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邵宣,许克斌.实用颈腰背痛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3]储春龙,石庆尧等.简易颈椎牵引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中医正骨,2000.

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颈椎病或有颈椎病前兆的约在1.08亿人以上,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需求人群,我国政府对医疗器械康复事业也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康复治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另外,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将在医院得到第一手的康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院配备齐全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这个趋势必将带动整个医疗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不断下降,颈椎病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而颈椎病属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工作、学习的原因不能保证经常去医院治疗,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不易走动,不适合到医院去,众多患者趋向于选择在家完成治疗过程,所以家用式颈椎牵引仪器将备受青睐。

由于国内现有资料中缺少专门关于颈椎康复器市场评估报告,我们可参考医疗器械2002-2004年行业产值来推算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求情况。这三年中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平均容量约为40亿人们币,社会需求量为980万台,每年的报废数为40万台以上。根据“世界经理人”网《中国医械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根据统计,现有颈椎康复器产品只开发了康复器市场的25%-35%左右,不足需求量的1/3,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考虑市场增长情况,三年后康复器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136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力可控型颈椎牵引治疗仪是基于物理疗法的医疗器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人群广等明显优点,使用它可以明显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对辅助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合理的性价比适合于家庭使用,是一种便于推广普及应用的产品。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牵引力可控的颈椎牵引器。通过对颈椎病治疗机理的研究,结合实际应用效果,并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了以家庭实用型为出发点,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力可控颈椎牵引器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6

一、柔性线路板概述

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又称软性线路板、挠性线路板,简称软板或FPC,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配线空间限制较少、灵活度高等优点,完全符合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和移动要求的有效解决方法。FPC可以自由弯曲、卷绕、折叠,并能承受数百万次的动态弯曲而不损坏导线,可依照空间布局要求任意安排,并在三维空间任意移动和伸缩,从而达到元器件装配和导线连接的一体化的效果。FPC可大大缩小电子产品的体积和重量,适用电子产品向高密度、小型化、高可靠方向发展的需要。因此,广泛应用于PC及周边产品、汽车电子、医疗器械、通讯产品和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

FPCA(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ssembly)产品,即FPC组件,为FPC业务的产业链延伸,行业内的主流技术为SMT。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即电子电路表面组装技术,也称为表面贴装或表面安装技术。它是一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简称SMC/SMD,中文称片状元器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的表面或其他基板的表面上,通过回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应用SMT技术有以下优点:

第一,组装密度高、电子产品体积小、重量轻,贴片元件的体积和重量只有传统插装元件的1/10左右,一般采用SMT之后,电子产品体积缩小40%~60%,重量减轻60%~80%。第二,可靠性高,抗震能力强,焊点缺陷率低,高频特性好。第三,减少了电磁和射频干扰。第四,易于实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第五,节省材料、能源、设备、人力、时间等。

二、柔性线路板的应用

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需求潮流,使FPC迅速从军用品转到了民用,转向消费类电子产品,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几乎所有的高科技电子产品都大量采用了柔性电路板。日本学者召仓研史在《高密度挠性印制电路板》一书说:几乎所有的电气产品内部都使用了柔性电路板,而今恐怕很难找到不使用柔性电路板的稍微复杂的电子产品了。

三、柔性线路板的市场前景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中提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信息产权局决定,将高档片式元器件、高密度多层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列为当前重点优先发展的信息高技术产业化领域之一。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对柔性线路板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1)手机市场。就手机而言,FPC在手机中主要作为折叠、旋转等部位讯号连接的零件,目前一般手机内应用3片以上的FPC,随着讲求轻、薄、短、小的高功能手机流行,带动FPC需求。FPC可应用于手机弯折处、LCD模组、相机模组、按键、侧键、天线、电池控制等功能中。目前FPC在手机转折处(Hinge Part)应用最多,常见的有折叠式、滑盖式、掀盖式到立体旋转式机体,多为双面或多层FPC设计,是FPC在手机应用中产值最大者。至于按键FPC、照相模组、天线或电池用FPC,则为手机设计者的选择性设计。在上述选择将逐步纳入手机标准化设计的态势下,有助提高FPC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942.6万户,总数达到15.36亿户,增长2.6%,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净增5698万户,总数达12.8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3.7部/百人。而以苹果和安卓手机为主导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移动电话用户的首选,据《2013-2014年中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25.6亿人。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指数代表了全球移动手机用户的一半,这意味着功能手机将成为电子通讯领域的少数派。智能手机的FPC含量高于一般电子产品,智能手机采用5~12片FPC、高于功能型手机的1~5片,每台智能手机FPC产值约为功能型手机的2~3倍。如此巨大的市场必然带动与之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相机模组、天线、显示器、USB排线等等都离不开FPC的身影。

(2)汽车电子化市场。在汽车电子化的趋势下,车用的控制系统,如仪表板显示、空气品质、音响、显示器、传感器等,高讯号传输量和高信赖度的要求使FPC开始展现其优点,在FPC组件精密的趋势下,加上立体结构的车体,配线区狭窄且弯折的特点,采用FPC组件更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7.26%和6.86%。其中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10.15%和9.89%,依然是增长主力。

(3)医疗监护设备。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11.84倍。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上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06%。医疗监护设备作为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常规医疗设备,已逐步成为大、中型医院所普遍采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县级、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在老龄化、二胎政策、消费升级、医改投入、政策扶持等内外需求的共同促进下,以及目前国内整体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医疗监护设备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正如文中提到的,已经很难找到不使用FPC以及FPC组件的稍微复杂的电子产品了。随着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在各领域电子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下游领域电子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必然带动FPC以及FPC组件行业的发展。同时,4G业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这也将为柔性印制电路板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为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家亮.全球挠性印制板的市场及其技术研究[J].印制电路信息,2011(10).

[2] 李春甫.挠性电路板面面观[J].丝网印刷,2012(09).

[3] 李春圃.挠性电子材料的选择、检测和应用[J].丝网印刷,2014(02).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7

“新医改”引爆了CT市场 笔者曾在十余年前的2001年根据收集到的14个省的CT装机数据对中国CT市场做了统计分析,并按照床位在100及以上的医院才能装备CT的标准预测中国CT的极限容量是8000台(2000年100张级以上床位的医院数为7548家)。但近期看到有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CT装机总量已经达到11242台,远远超出了笔者当年预测的极限值,超出数量竟多达3100多台,这不免让笔者想探究其中的缘由。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是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引爆了CT市场,“新医改”是推动CT市场高速增长,使现在的CT装机量大大超出早期预测的主要原因。 从表1(表1的数据既有卫生部的统计数据,也有有关统计报告的数据,还有笔者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01年CT装机总量还仅有4760台,2005年的装机量也不过约有7400台,而自2009年 “新医改”启动以来,光2009年和2010年两年CT装机总量就净增了2133台,CT的年销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启动当年便较上一年增长了10.5%,启动的第二年2010年更是较上一年2009年增长了28.4%,足见“新医改”对CT市场增长的推动力之巨大。 表1 年份 2001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CT装机总量 4760 约7400  9109 10101 11242  CT年销量  约850 约913 约955 约1055 约1355 约1450 约1600 年销量较上年增长率

7.4% 4.6% 10.5% 28.4% 7% 10% 那么“新医改”为什么会对CT市场有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呢? 笔者认为,“新医改”实施4年来,实施的与CT市场密切相关的新政主要有:第一,扩大了医保和新农合覆盖范围并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给予直接的资金扶持,助其改善硬件设施;第三,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使其数量明显增加。正是这三大新政推动了CT市场的高速增长。 1、 医保、新农合的实施,大大释放了医疗需求,推高了CT的市场需求 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城乡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7亿人和1.95亿人。新农合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达到96%,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新农合覆盖率超95%,人均筹资已达290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医保和新农合的实施,使得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更广了,保障水平也更高了,这无疑会大大释放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强劲的医疗服务需求会直接拉动临床检查的需求,从而带动医院对检查设备的需求,同时使得医院的收入大幅增长。 近年来,大医院的日CT扫描人数不断攀升,有的已经达到日均800人,其原来的CT数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临床检查量的需求,不得不不断增添新CT,有的大医院的CT装机量甚至已经达到8、9台。目前,县医院的日CT扫描人数一般也已达到50-80人,有的已经达到120人,原有的单层CT或双层CT的效率也已不能满足需求,必须更换扫描效率更高的CT,如16层、64层等CT。临床检查数量的猛增,肯定会导致对临床检查设备如CT需求的大幅增加。 近几年,医院年收入的大跃进也让我们惊叹不已,大医院的年收入由过去的几亿,提高到现在的十几亿、二十多亿、三十多亿,县医院由原来的小几千万提高到现在的一个亿、两个亿,以某一县医院为例,其2009年的年收入还只有3600万元,而到了2012年,其年收入就已经达到1亿元了。表2是卫生部统计的政府办医院的院均年收入情况,“新医改”后,医院的年收入大幅提升,每年都在20%以上,2010年更是增长了78%,可谓突飞猛进。医院收入的快速增长,不仅增强了医院增添、更换CT的愿望,也为增添、更新CT创造了条件。于是我们看到大医院在不断增加CT,县医院加快了CT更新换代的步伐,CT的使用周期由原来的10-15年已经缩短到现在的7-12年。 总之,无论是新增还是加快更新,都会大幅增加CT的市场需求。 表2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院均收入(万元) 6345 7828 13906 16916 院均收入增长率 23% 78% 22% 2、 国家大量投资直接带动了CT市场的高速增长 2009年“新医改”方案推出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央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03.7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共投入243亿元用于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县中心医院、县中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其服务能力。目前,全国2,200所县中心医院已经基本实现达到二甲医院标准的目标。全国1,960所中医院获得了200万元的投资(其中的146所市级中医院,每家获得投资400万元)。国家的大量投资主要用于医疗设备的填平补齐。经过40年的临床应用,CT的临床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CT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常规”设备,填平补齐首先考虑的“大件”就是CT,即CT市场是直接获益者。对于县中心医院而言,虽然国家的投资对其购买CT尚显不足,但毕竟可以助其完成CT更新,对于中医院来说,国家的投入已经可以让其买得起一台双层CT了。 3、 医院数量和床位数的增加,加大了CT的市场需求 由表3可以看出,“新医改”后的第三年2011年较“新医改”前的2008年医院的数量和床位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医院数量增加了2200多家,在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政策的推动下,民营医院更是增加了3000多家,床位数增加了80多万张。医院数量和床位数的增加,自然会加大CT的市场需求。 笔者十余年前将医疗机构配置CT的门槛定位在床位100张及以上的医院(现今《浙江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CT配置的基本要求仍然如此)。从表3看出,“新医改”后的第三年2011年较“新医改”前的2008年100张及以上床位的医院的数量增加了850多家,按上述配置门槛,因此增加的CT需求就应该有850多台。 显然,上述CT配置门槛已经过时了,过高了,毕竟时过境迁了,“新医改”实施了。由表3,2010年100张及以上的医院数为8524,如果继续按原来的门槛计算,2010年CT的装机量只能在8500台左右,但实际上却达到了11242台,是100张及以上床位医院数的1.3倍,说明100张床以下的医院已有大量装机,装机数量达2700多台。 按照医院级别来分析,假设三甲医院平均装备3台CT,其他医院装备1台CT,CT装备到一甲级医院,不同级别医院数量按卫生部统计的2010年的医院级别数量计算,则2010年CT的装机量应该是11600台,与有关统计报告给出的数据11242台十分接近,因此完全可以说,CT不仅已经装备到了一甲级医院,而且该级别医院CT装备已经接近全部完成,这一点从实际CT装机客户也能得到证实。 表3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医院数量 19712 20291 20918 21979 其中民营医院数量 5403 6240 7068 8437 医院床位数(万张) 288.3 312.1 338.8 370.5 其中民营医院床位数(万张) 27.3 32.8 37.4 46.1 100张床及以上医院数 7987 8208 8524 8843 4、 更加丰富宽松的融资方式,助力“新医改”推动CT市场增长。 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在负债发展,医院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在医院大兴土木、大量采购医疗设备的今天,钱永远不够用,因此医院在购买CT等大型医疗设备时很多是用分期付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完成的,这些丰富多样的融资方式使得暂时无力一次性付款购买CT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医院可以通过上述融资方式提前用上设备、用上更先进的设备,医院可以边发展边还款,即所谓的“借鸡生蛋”。现在融资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融资门槛越来越低,有的年收入较低的民营医院也能做融资租赁,零首付的融资条件也是司空见惯,分期付款的条件也日益宽松。日益丰富且条件宽松的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新医改”背景下CT等大型医疗设备市场增长的助长剂。 “新医改”能否继续推动CT市场的快速增长?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3年医改路线图,2013年,新农合实际报销比力争比2012年的50%左右提高5个百分点,全国人均筹资要达到340元左右,其中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人均280元,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由此可以推测,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持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各级医疗机构对CT仍将保持较为旺盛的需求。 CT市场是由增量市场和更新换代市场组成的,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这两个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状况。 增量市场包括空白增量市场和规模扩张带来的增量市场。因为“新医改”实施4年来,县及县以上医院、县中医院经过填平补齐,CT已经基本装备完毕,这个层面的医院基本不存在空白增量市场,未来的空白增量市场只能是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和新建的民营医院的市场。 我们先看乡镇卫生院的潜在市场。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将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提高乡卫生机构设备配备水平。目前仅有发达地区的较大规模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CT,相信,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镇卫生院也会有较大的发展,更多的乡镇卫生院能够配备CT,这一定会带来CT市场的增量。按照卫生部2010年的数据,50-99张床的乡镇卫生院数量为4637家,按照2008-2011年乡镇卫生院床位数的复合增长率6.6%计算,最长需要11年,其床位数将全部达到100张级以上,按照CT装机量是床位数为100张及以上医院数量的1.3倍计算,未来11年乡镇卫生院将配置6000多台CT,平均每年的数量约为550台,这550台即是乡镇卫生院带来的CT市场增量。从现有的CT机型看,乡镇卫生院配置的CT也只能是中低端CT,如双层和16层CT。 我们再看看民营医院的潜在市场。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3年医改路线图,卫生部将继续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实现每年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增加2-3个百分点,到2015年占20%以上的目标。如果均以2011年卫生部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粗略计算(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民营医院床位数的平均数约为55张,且民营医院的增长更多的表现在医院数量上,而在医院规模上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到2015年民营医院的数量要达到约14700家,较2011年要增加约6300家,按3年计算,每年约平均增加2100家,按照卫生部2010年数据,民营医院床位数在100及以上的医院所占的比例约为12%,如果按照CT装机量是床位数为100张及以上医院数量的1.3倍计算,则每年可以带来约330台CT的增量。当然,由于民营医院资金实力有一定的局限,一般采购的CT与乡镇卫生院相似,同样为中低端产品。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遏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假设目前公立医院高速扩张的势头能够得到遏制,则因其扩张带来的CT的增量将不会太大,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如果遏制的效果不理想,则该增量是不能忽略的。 更新换代市场主要集中在县以上医院、县医院及县中医院,近几年,这些医院的CT从原来的二手CT、单层、双层、16层,更新换代为现在的16层、64层、128层,甚至256层。按照使用8年开始更新来计算,本轮更新换代应该是2004年及以前的CT,按照有关统计报告给出的数据,2004年及以前的装机量约占总装机量的54.4%,即约为6100台,假设本轮更新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60%,余下的40%即2440台估计在未来的三年内完成,则每年约有800台更新换代的销量。 根据以上粗略的估算,未来三年每年CT的销量约为1680台左右,其中中低端产品(总量净增的量)约880台,中高端(更新换代的量)约800台,占比分别为52%和48%。 根据上述推算,未来三年CT的年均销量较2012年的销量增长约5%,而总装机量则以每年约880台的速度增长,增长率约为7.8%。“新医改”仍将继续推动CT市场的稳步增长。 “新医改”给国产CT厂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目前CT的市场规模 以2010年的销量并按分销价进行估算,中国CT的年市场规模是40亿元左右,国产品牌CT可能达到的规模约7亿元,按销售额计算的占比为17.5%左右,具体的如表4所示。 表4 CT种类 16层以下 16层 64层 64层以上 小计 2010年销量 545 455 265 90 1355 分销价(万元) 160 250 550 650 销售额(亿元) 8.7 11.4 14.6 5.9 40.6 国产CT可能占到的份额 30% 20% 15%  国产CT可能的销售额(亿元) 2.6 2.3 2.2 7.1 2、估算CT达到饱和的时间及极限保有量 当医疗保障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民营医院床位数量占比接近50%,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数增长趋缓时,CT的装机量即达到饱和,之后的CT市场将以更新换代市场为主。 按照2011年的数据,民营医院床位数占比达到50%时民营医院的床位数也需达到324万张(假设公立医院的床位数不变,事实上会有增加),参照上边的分析,仍然按照每家民营医院的床位平均为55张计算,则还需增加5.9万家民营医院,如果仍按照民营医院每年增加2100家计算,则还需约28年时间,也就说,中国CT达到饱和的时间还需要近30年。 若仍按照上述估算方法,增加的这些民营医院还至少需要增加9200台CT,若仍按乡镇卫生院每年增加550台需求计算,30年乡镇卫生院需要净增加16500台CT,则未来30年CT净增量约为26000台,届时中国CT总装机量将达到约37000台,即未来30年CT的极限保有量约是37000台。 如果参照2006年日本每百万人口CT拥有量为98台计算,中国CT的装机量至少应该在130000台,较上述估算高出近100000台。 当然,以上的极限保有量仅仅是非常概略地估算的结果,只能看做是行业中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实际情况会受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正像笔者十余年前不能预测会有“新医改”的政策实施,并给行业带来重大影响一样。 3、国产品牌CT的机遇 根据上述分析,仅就目前而言,国产品牌按销售额计算就应该拥有17%多的市场份额空间,何况按照上述估算,中国CT市场仍会有近30年、净增量约26000台的增长空间,其中50%多的增量是中低端产品,而中低端产品恰恰是国产品牌所覆盖的产品范围,因此可以说,国产品牌不仅现在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空间,且有较大上升空间。 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必须确立一批有利于民族健康产业的重大专项,卫生部计划设立210个项目基金,其中10个项目用于资助大型医用设备研制,每个项目3亿元左右。另外,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正联手研究制定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从以上的规划中足以看出,国家对于国产大型医疗设备扶持的决心之大、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产CT必将受益匪浅。 正是看到了现有的市场空间、未来的发展空间及国家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扶持政策,国内很多企业都想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都跃跃欲试正在或准备进入CT市场,据说联影、TCL、迈瑞、鑫高益等公司就位列其中。 CT的进入门槛很高,绝对需要很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不仅研发、生产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市场推广和销售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进入CT市场一定要有长期投资的思想准备,由于技术复杂,且必须有系列产品才能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产品的研发周期不会很短,由于目前市场品牌集中度较高(进口品牌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国产品牌东软),市场分割趋于稳定,新品牌切入、建立的周期也会比较长。新进入者一定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思想准备。 4、 国产品牌CT面临的挑战 (1)技术跟踪会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由于起步较晚,实力较弱,国产品牌CT一直以来都是技术的跟随者。在高端方向,CT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扫描速度进一步提高,甚至达到0.2秒/圈,机械旋转方式提高速度是有极限的,将来只能通过电子束CT的扫描方式来提高扫描速度;探测器进一步加宽,提高动态性能,最终变成动态平板探测器。机械方式提高扫描速度,国产品牌受到国内的机械加工水平的限制,电子束CT的技术目前仅有GE有,国产品牌肯定没有。国产品牌CT的固体探测器一直以来都是外购的,即国产品牌没有固体探测器的技术,更谈不上平板CT探测器技术了。除此之外,大热容量CT球管、大功率高压发生器等技术,国产品牌也不掌握,因此,国产品牌在高端CT发展方向上,其技术跟踪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中低端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虽然中低端市场未来的市场潜力较大,但市场竞争会日趋白热化。进口品牌厂商正是看到了中低端市场的较大潜力,才纷纷调整战略,不遗余力地加大中低端市场的营销力度,抢占中低端市场的。GE从来都是市场的先知先觉并率先行动者,面对中低端市场的诱人蛋糕,GE一方面快速调整中低端的产品线以适应中低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营销队伍覆盖中低端市场,西门子、飞利浦也不甘屈居人后,纷纷效仿,一时间,中低端市场狼烟四起,国产品牌的客户层面在进口品牌无情地挤压下,被向更低端压缩,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的比例大幅上升(去年东软推出64层CT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而且不得不更多地使用分期付款等所谓的灵活的销售方式去竞争,虽然销量有较大提升,但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利润率、现金流等都受到影响,回款风险也较大,质和量一直以来都是国产品牌需要努力平衡的问题。 虽然融资租赁已经被医院广泛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厂家的现金流的压力,但由于国产品牌的客户层面偏低,很多不满足融资租赁的门槛要求,尽管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因此国产品牌就只能通过企业自己给客户进行分期付款来实现销售,换言之,国产品牌还没有借上融资租赁的力。 另外,中低端市场的充分竞争,势必引起价格的降低,而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却在上升,国产品牌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目前国产品牌主要是东软,未来肯定会再有几家国产CT出现,因为新的国产品牌的产品肯定仍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且由于品牌等方面的劣势,一定会使用更加灵活的销售手段,相信届时中低端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惨烈。 未来可能对CT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2009年“新医改”刚刚发布之初,笔者曾经认为“新医改”对大型医疗设备市场是“利空”,现在回过头来看,笔者的认识确实有失偏颇,之所以出现原来的认识与现在的现实的巨大反差,原因是,一方面,笔者对医保、新农合对医疗需求的释放作用及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认识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的“新医改”中对大型医疗设备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政策至今尚未落实到位,如“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适当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等等。 如果上述政策落实到位,则肯定会抑制大型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但事实是,目前,医院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资金主要依靠医院自筹,尤其是购买价值较高的设备,政府的投资明显不足,只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由于资金是医院自筹,卫生主管部门对于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控制就显得苍白无力。公立医院近几年扩张速度非常之快,资产负债率明显提高,可见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还是一句空话。按病种收费还在探索中,尚未全面推开,影响有限。大型设备的检查价格确实有所下降,但由于仍有较大利润空间,医院为保证收入,大检查处方、重复检查屡见不鲜。 可见,政策落实的次序和力度,都会对相关市场产生影响,有关人员不仅需要研究政策本身,更需要密切关注政策落实的次序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仍有与上述相似的、不利于CT市场的政策,需要业内人士根据其落实的次序和力度来判断市场趋势,早做预案,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要遏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未来,将着力控制大型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扩张”,该政策若能落实到位,一定会减少中高端CT的需求。 2、“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和疾病临床路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由于费用的限制,大检查处方、重复检查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CT检查的需求将会下降,同样会减少CT的市场需求。 3、“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管办分开”。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推行“管办分离”,即成立专门的医院管理机构,建立理事会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医院进行管理。此时对医院的考核将是多维度的,医院的收入水平只是考核项目中的一个指标,对院长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产生较大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医院“创收”的冲动,自然可以降低CT等大型设备的检查频度,降低CT的市场需求。 一个区域成立了专门的医院管理机构,就有条件实施多年来一直在喊,但一直未能实现的“集中采购”。如果实施“集中采购”,则厂家的营销模式、营销队伍、价格策略等都需要进行调整,“集中采购”力度越大,对厂家的影响就越大,而且对较弱的品牌影响最大。“集中采购”后,大型医疗设备的价格会下降。目前总后的集中采购招标的价格就远低于市场价格,总后CT的集中采购招标也从来没有看到国产品牌中标的情况。 实行“管办分离”、“集中采购”后的院长的权利,包括采购大型设备的权利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不会像现在这样完全由院长一个人决策,此时院长采购大型设备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4、“进一步落实价格、大型设备配置等方面政策”。如果进一步降低CT的检查价格,甚至达到CT检查无利可图的地步,则势必影响医院采购CT的积极性。如果真能严格实施阶梯配置规定,则中高端CT的需求会得到抑制。现在已经有个别的县医院采购价值2500多万元的256层CT了,这显然是资源的极大浪费,256层CT的优势是心脏检查,多数县医院的医生可能连其英文操作界面还不能完全弄懂,怎么能指望其做好复杂的心脏检查呢?退一步讲,即使能检查,县医院也做不了心脏治疗,患者还得转诊去大医院。 5、“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目前,公立医院都在举债发展,有的医院的负债率高得惊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和银监会于2012年10月下发了《关于严格限制县级公立医院举借新债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要求银行金融机构不得再向县级公立医院发新债。如果此举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尤其是该政策也同时适用于融资租赁公司,则对CT市场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没有了资金支持,也会遏制盲目购买高端CT。 综上所述,“新医改”引爆了CT市场,使其快速增长,并将继续推动其发展。“新医改”为国产品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和进入机遇,机不可失!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本人作为主设院完成了抚顺矿业集团总医院5号内科病房楼的设计,其规模地下2层,地上11层,总建筑面积1.97万m2,结合电气设计的安全方面的特殊性,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1 负荷等级及供电电源

高层医疗建筑按《高规》属于一类高层建筑,除具有一般一类高层建筑的一级负荷外,还有许多医疗设备用电属于一级负荷,如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分娩室、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液透析室、病理切片分析、CT扫描室、血库、高压氧仓、加速器机房、治疗室、配血室的电力照明等。由于高层医疗建筑具有较大容量的一级负荷,属于一级负荷用电单位,应由两路10kV高压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立即启动供电,保证各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两个10kV高压电源一般是由当地电力系统的两个区域的变电站分别引来。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全部市电中断的情况,因此,在已有两路市电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负荷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增设能在15s内向负荷供电的快速自起动柴油发电机组或可靠的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

2 医疗电气设备

在设计中,需注意与医院协商,要求其提供各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及其特殊的用电要求。医院基建办先后提供了心电图室、B超室(5kW/房)、X光室(70kW/台)、等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同时要求心电图室、B超室、手术室、检验室、实验室、睡眠中心均需配置地线(接地电阻<4Ω=,X光室、介入治疗室、CR均需配置专用地线(接地电阻<4Ω)等信息。而当院方不能提供有关医疗电气设备的数据时,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参考相近的医疗电气设备资料,预留医疗电气设备的用电。

3 电气安全措施

按照规范 “使用插入体内接近心脏或直接插入心脏内的医疗电气设备的器械,应采取防止微电击保护措施。为能正确选用防电击措施,IEC按医疗电气设备与人体接触的状况,也就是电接触的危险程度,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组:

O组场所:在此场所内,不使用医疗时与人体接触的可导电器件;

1组场所:此场所内,上述可导电医疗器件与人体外部接触,或进入人体与人体内部接触,但不包括2组场所;

2组场所:此场所内,进行诸如心脏内部手术和中断供电将导致生命危险的治疗。

IEC要求医疗场所的重要用电负载自动倒换电源,并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长短(t),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级:

(1)t≤0.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要求在0.5s内恢复供电;

(2)0.5s<t≤1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可在大于0.5s但不大于15s的时间内恢复供电。 上述分组和分级的明细设计时尚需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1 防电击措施 3.1.1 接地系统和自动切断电源防电击措施 (1)TN系统:

①医院的医疗场所和与其有关的场所、邻近非医疗场所均应采取TN-S系统,不允许出现PEN线;

②在1组场所内的末端回路32A及32A以下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用IΔn≤30mA的RCD作附加保护;

③在2组场所内只能在下列电气设备的回路内才可装用IΔn≤30mA的RCD,动作于自动切断电源:手术台、X光机、额定功率大于5kVA的大型电气设备不重要(不影响生命安全)的电气设备。 (2)医疗IT系统:在2组场所内离手术台周边水平距离1.5m,高度为2.5m内的用于维持生命或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疗电气设备,应采用IT系统供电,但不包括上述用IΔn≤30mA的RCD保护的设备。

按IEC医用电气设备产品标准,进行心脏手术的设备,其正常泄漏电流不得大于10μA;当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其泄漏电流不得大于50μA(相应地,手术室内电位差正常时<10mV,单一故障状态<50mV)(人体电阻为1kΩ以上),若通过病人心脏的电流一旦超过50μA,可导致病人心室纤颤而死亡,被称作微电击致死,为此需严格限制其第一次故障电流。其主要措施是:在手术室内或其贴近处安装一台1∶1的医用隔离变压器,其二次回路不接地,以IT系统供电。这时第一次故障电流仅为非故障带电导体的对地电容电流,其幅值极小,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泄漏电流不大于50μA的要求。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后不切断电路、不中断对装置的供电是IT系统的主要优点。

《民规》第14.2.8条:“IT系统必须装设绝缘监视及接地故障报警或显示装置”。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4.4.13条:“在IT系统的配电线路中,当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应由绝缘监视电器发出音响或灯光信号,其动作电流应符合下式要求:Ra·Id≤50V”;

第4.4.15条:“IT系统的配电线路,当发生第2次异相接地故障时,应由过电流保护电器或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切断故障电路”。

具体做法:在IT系统的电源处装设一个绝缘监测器,最迟在绝缘电阻降低至50kΩ时,它应发出报警信号,为此需另配置一台测试绝缘的仪器来检验绝缘监测器的这一性能。 每一IT系统应在适当位置配备声(报警声响)光(信号灯)信号,以便实时监察系统的绝缘状况,利用第二故障尚未发生的时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医用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需设置过载和温度监测器。

3.1.2 等电位联结

为了进一步减少1组和2组场所内的电位差,应在该等场所内实施局部等电位联结,将该场所内高度在2.5m以下的部分都纳入局部等电位联结范围:

(1)PE线;

(2)装置外导电部分;

(3)防电场干扰的屏蔽层;

(4)隔离变压器一、二次绕组间的金属屏蔽层;

(5)地板下可能有的金属网格;

(6)特低电压手术灯的金属外壳等。

3.2 电气设备的选用 3.2.1 医用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

此变压器二次侧的标称电压不得超过交流250V。单相隔离变压器可用来供电给移动式或固定式设备,其容量不小于0.5kVA,也不大于10kVA。如果医用IT系统内有三相负荷,应为其装用单独的三相变压器,其相电压也不应超过250V。

3.2.2 开关设备

医院内每一个末端回路应具有短路防护和过载防护功能,但是上述为医用IT系统装用的隔离变压器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回路上,是不允许装设过载防护电器的,但可装用熔断器作短路防护。

3.2.3 2组医疗场所IT系统内的插座

IT系统插座插孔布置的形式应能防止TN-S系统等其它系统用电设备的插头插入,或者它应具备明显的永久性的IT系统标志,以防用于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过载损坏。 3.3 对电源的不间断供电要求 医疗电气设备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场所分级,可见医院中的用电设备有≤0.5s、≤15s和>15s三级。对于间断供电时间不大于0.5s的医疗电气设备(包括安全照明),应增设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当电网电源中断或电网电压低于标称电压的90%时,需通过转换开关将供电自动转换至自备电源上。

参考文献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9

近年来,广州市建工设计院完成了多个高层医疗建筑的设计。例如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东晓路医院综合楼(地下1层、地上16层、总建筑面积2.4万m2)、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楼(地下1层,地上12层,总建筑面积1.7万m2)、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住院大楼(地下1层、地上16层)等高层医疗建筑。笔者结合电气设计的特殊性,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1 负荷等级及供电电源

高层医疗建筑按《高规》属于一类高层建筑,除具有一般一类高层建筑的一级负荷外,还有许多医疗设备用电属于一级负荷,如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分娩室、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液透析室、病理切片分析、CT扫描室、血库、高压氧仓、加速器机房、治疗室、配血室的电力照明等。由于高层医疗建筑具有较大容量的一级负荷,属于一级负荷用电单位,应由两路10kV高压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立即启动供电,保证各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两个10kV高压电源一般是由当地电力系统的两个区域的变电站分别引来。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全部市电中断的情况,因此,在已有两路市电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负荷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增设能在15s内向负荷供电的快速自起动柴油发电机组或可靠的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

2 医疗电气设备

在医院电气设计中,需注意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要求其详细提供各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及其特殊的用电要求。如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东晓路医院综合楼的电气设计,笔者就是按上述方法进行的。医院基建办先后提供了心电图室、B超室(5kW/房)、X光室(70kW/台)、介入室(80kW/台/房)、碎石室(60kW/台)、ERCP(胃肠仪)(5kW/台)、检验室(15kW/房)、实验室(10kW/室)等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同时要求心电图室、B超室、手术室、检验室、实验室、睡眠中心均需配置地线(接地电阻<4Ω),X光室、碎石室、介入治疗室、ERCP均需配置专用地线(接地电阻<4Ω)等信息。而当有些医院主管部门确实不能提供有关医疗电气设备的数据时,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参考相近的医疗电气设备资料,预留医疗电气设备的用电。同时需注意,应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取医疗动力的需用系数值。

3 电气安全措施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第14.7.6.2条规定:“使用插入体内接近心脏或直接插入心脏内的医疗电气设备的器械,应采取防止微电击保护措施。防微电击措施宜采用等电位接地方式,使用II类电气设备供电。防微电击等电位联结,应包括室内给水管、金属窗框、病床的金属框架及患者有可能在2.5m范围以内直接或间接触及到的各部分金属部件。用于上述部件进行等电位联结的保护线(或接地线)的电阻值,应使上述金属导体相互间的电位差限制在10mV以下。”第14.7.6.3条规定:“在电源突然中断后,有招致重大医疗危险的场所,应采用电力系统不接地(IT系统)的供电方式。”

为能正确选用防电击措施,IEC按医疗电气设备与人体接触的状况,也就是电接触的危险程度,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组:

O组场所:在此场所内,不使用医疗时与人体接触的可导电器件;

1组场所:此场所内,上述可导电医疗器件与人体外部接触,或进入人体与人体内部接触,但不包括2组场所;

2组场所:此场所内,进行诸如心脏内部手术和中断供电将导致生命危险的治疗。

IEC要求医疗场所的重要用电负载自动倒换电源,并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长短(t),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级:

(1)t≤0.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要求在0.5s内恢复供电;

(2)0.5s<t≤1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可在大于0.5s但不大于15s的时间内恢复供电。

上述分组和分级的明细设计时尚需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1 防电击措施

3.1.1 接地系统和自动切断电源防电击措施

(1)TN系统:

①医院的医疗场所和与其有关的场所、邻近非医疗场所均应采取TN-S系统,不允许出现PEN线;

②在1组场所内的末端回路32A及32A以下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用IΔn≤30mA的RCD作附加保护;

③在2组场所内只能在下列电气设备的回路内才可装用IΔn≤30mA的RCD,动作于自动切断电源:手术台、X光机、额定功率大于5kVA的大型电气设备不重要(不影响生命安全)的电气设备。

应注意:勿使一个RCD保护的电气设备数量过多,以免引起RCD不必要的跳闸而导致供电中断;在1组和2组场所内只允许装用对回路电流直流分量不敏感的A型或B型RCD。

(2)医疗IT系统:在2组场所内离手术台周边水平距离1.5m,高度为2.5m内(被称作“病人环境”)的用于维持生命或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疗电气设备,应采用IT系统供电,但不包括上述用IΔn≤30mA的RCD保护的设备。

按IEC医用电气设备产品标准,进行心脏手术的设备,其正常泄漏电流不得大于10μA;当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其泄漏电流不得大于50μA(相应地,手术室内电位差正常时<10mV,单一故障状态<50mV)(人体电阻为1kΩ以上),若通过病人心脏的电流一旦超过50μA,可导致病人心室纤颤而死亡,被称作微电击致死,为此需严格限制其第一次故障电流。其主要措施是:在手术室内或其贴近处安装一台1∶1的医用隔离变压器,其二次回路不接地,以IT系统供电。这时第一次故障电流仅为非故障带电导体的对地电容电流,其幅值极小,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泄漏电流不大于50μA的要求。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后不切断电路、不中断对装置的供电是IT系统的主要优点。

《民规》第14.2.8条:“IT系统必须装设绝缘监视及接地故障报警或显示装置”。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4.4.13条:“在IT系统的配电线路中,当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应由绝缘监视电器发出音响或灯光信号,其动作电流应符合下式要求:Ra·Id≤50V”;

第4.4.15条:“IT系统的配电线路,当发生第2次异相接地故障时,应由过电流保护电器或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切断故障电路”。

具体做法:在IT系统的电源处装设一个绝缘监测器,最迟在绝缘电阻降低至50kΩ时,它应发出报警信号,为此需另配置一台测试绝缘的仪器来检验绝缘监测器的这一性能。

每一IT系统应在适当位置配备声(报警声响)光(信号灯)信号,以便医务人员能实时监察系统的绝缘状况,利用第二故障(此故障将使预期危险电流变成实际的故障电流)尚未发生的时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医用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需设置过载和温度监测器。

3.1.2 等电位联结

为了进一步减少1组和2组场所内的电位差,应在该等场所内实施局部等电位联结,将该场所内高度在2.5m以下的部分都纳入局部等电位联结范围:

(1)PE线;

(2)装置外导电部分;

(3)防电场干扰的屏蔽层;

(4)隔离变压器一、二次绕组间的金属屏蔽层;

(5)地板下可能有的金属网格;

(6)特低电压手术灯的金属外壳等。

具体做法是在该场所内分配电箱近旁,靠近柱旁距地0.5m处设置一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并与柱内至少2根主筋可靠连接。如果该等场所建在2楼以上,则局部等电位端子板应用16mm2的铜芯线穿塑料管或利用40×4镀锌扁钢引至建筑物的总接地体(或与隔离变压器前的TN-S系统的PE线连接),将上述各部分用≥6mm2的铜芯线以放射式联结于局部等电位端子板。在2组场所等电位联结系统中,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插座PE线端子、固定式设备PE线端子及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等之间的联结线和连接点的电阻总和不应大于0.2Ω?任何两个可导电体间的电位差在10mV以下。2组场所内医用IT系统的PE线是医院内TN-S系统的PE线的延伸,IT系统和TN-S系统共用同一个保护接地的接地装置,切勿为该等场所另设单独的接地极和PE线,因为这样做极易在该场所内形成>50mV的电位差,增大电击危险。

3.2 电气设备的选用

3.2.1 医用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

此变压器二次侧的标称电压不得超过交流250V。单相隔离变压器可用来供电给移动式或固定式设备,其容量不小于0.5kVA,也不大于10kVA。如果医用IT系统内有三相负荷,应为其装用单独的三相变压器,其相电压也不应超过250V。

3.2.2 开关设备

医院内每一个末端回路应具有短路防护和过载防护功能,但是上述为医用IT系统装用的隔离变压器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回路上,是不允许装设过载防护电器的,因为没有必要因防过载而切断重要医疗设备的电源,但可装用熔断器作短路防护。

3.2.3 2组医疗场所IT系统内的插座

IT系统插座插孔布置的形式应能防止TN-S系统等其它系统用电设备的插头插入,或者它应具备明显的永久性的IT系统标志,以防用于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过载损坏。

3.3 对电源的不间断供电要求

医疗电气设备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场所分级,可见医院中的用电设备有≤0.5s、≤15s和>15s三级。对于间断供电时间不大于0.5s的医疗电气设备(包括安全照明),应增设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当电网电源中断或电网电压低于标称电压的90%时,为避免电压质量问题引起医疗事故,需通过转换开关将供电自动转换至自备电源上。

3.4 防火

医院是病人集聚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病人行动缓慢或难于行动,将有极大的危险。所以,在医院电气装置中应做好电气防火工作,2组场所内除该场所本身使用的电气设备线路外,其它无关的电气线路不得进入该场所。

4 照明设计

医院的照明设计相对一般民用建筑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满足医疗诊断、抢救治疗和病人恢复休息的需要,同时要具有明亮、舒适、安全的光环境。

诊治对光源和周围色彩有特定要求,需要用显色性良好的光源。诊室、病房、急诊观察室、治疗室等处宜采用高显色荧光灯,以便于观察病人的情况;病房、急诊观察室、治疗室等处的顶灯采用漫反射型灯具,以减少眩光。

病房照明既要有利于病人生活和休息,又要考虑到为医疗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一般照明照度值为100~200Lx。但要分开病人平时生活和治疗时期两方面的照明考虑,且宜每个床位照明单独设开关控制。平时要考虑减少眩光、强光直射对病人的影响,又要考虑到治疗所需要的足够照度。一般照明可采用吸顶式格栅日光灯,避免灯光直接照射到病人的视野内;局部照明为每床1床头灯,在门口、地脚等处设置值班常夜灯和地脚灯,既方便医护人员查房,又不影响病人休息。此外,《民规》第11.9.6.13条规定:“候诊室、传染病院的诊室和厕所、呼吸器科、血库、穿刺、妇科冲洗、手术室等场所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如为固定安装时应避免直接照射到病人的视野范围之内。”紫外线杀菌灯按医院一般的要求,可按2~3W/m2考虑,其布置应使灯管周围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杀菌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力可控 颈椎牵引器 市场需求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工作性质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颈椎病队列中,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局部组织肿涨淤血,颈椎间隙增生变窄,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压迫或刺激颈部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目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即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症状复杂,手术治疗从安全性及疗效两方面来看均非首选。因此,非手术疗法在颈椎病治疗中有其特殊地位。其中,颈椎牵引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容易被患者接受。有效的牵引可解除血管神经等组织受压,从而缓解疼痛,反复牵引固定,使颈肌松弛,颈椎间隙加大,椎动脉拉直,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椎动脉及大脑供血情况,有利于局部淤血肿涨及增生消退,使颈椎病症状好转或完全消失。

2 牵引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结构如图所示。牵引力可在300N内调节,调节行程300mm,牵引角度可调。主要包括:牵引头套、控力装置、牵引杠杆、立柱、传力装置、座椅等部分。各部件可拆卸折叠,主要零件采用铝合金材料,质量轻,便于携带。立柱分两节,可根据需要适当伸缩确定高度;立柱底部通过U型卡件可与座椅快速连接,起到定位和限制立柱回转的作用;立柱中部由连接器固定在座椅靠背上;立柱上方与牵引杠杆通过滑套连接,牵引杠杆可前后滑动调节牵引角度。当牵引角度确定后可通过锁紧螺钉将其固定,满足治疗要求。传力装置由钢丝和滑轮组构成,把手轮上加载的作用力传递到牵引端。控力装置由锁紧旋钮、加载弹簧、卷筒、调力手轮、限位卡簧、外壳等部分组成。工作时先松开锁紧旋钮,减小锁紧摩擦力,转动调力手轮使钢丝缠绕在卷筒上,可以很轻松的进行牵引力的调节,当牵引力调整适度时,通过调节旋钮压紧弹簧,产生预紧力。弹簧力作用在卷筒的侧壁上,使卷筒侧壁与弹性卡簧被迫压紧,当摩擦力大于牵引力时,卷筒被锁紧,完成了牵引力的施加。如发生异常情况,牵引力突然增大超过设定摩擦力时,卷筒发生相对滑动,实现了过载保护。牵引完成后可放松锁紧旋扭释放牵引力。

患者可以采用坐姿进行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牵引杠杆的控制牵引力的角度,满足患者的需要。牵引器结构是根据人体力学结构状况设计,使患者牵引时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从而解除患者心里的恐惧感,更好的进行颈椎病的治疗。本牵引器与主要特点在牵引力的控制方面,即利用摩擦力控制牵引力的大小。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舒适等优点。

3 治疗原理

本牵引器采用适应人体结构的带状牵引头套,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过程。巧妙运用人体重力为载重物,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患者可以直坐在治疗仪上,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随着牵引力的增加,颈椎与肩胸躯干做静态拔伸牵引,患者可根据病情来旋转控制手轮,按照自身感觉控制牵引力的大小。避免了因牵引力失控造成的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由于力的控制由患者自己完成,排除了患者因施力不当造成的疼痛和心里恐慌,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颈椎的形状和病情,通过角度调节装置来调节牵引力的角度,实现了患者在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下的康复牵引。实际每次牵引需维持15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疗程次数。

4 临床资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力可控颈椎牵引器的使用疗效,将本产品的样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追踪调查了40例患者使用本产品的情况分析:使用前,根据医学鉴定诊断为颈椎病的1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3例,神经根型4例,中局部型5例,椎动脉型4,其余5例为颈椎部位不适症就诊。使用后,经过3到5个治疗周期后,有明显疗效32例,感觉有所缓解4例,总效率达90%。证明本产品对颈椎康复治疗过程有很明显的帮助。

5 市场需求分析

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颈椎病或有颈椎病前兆的约在1.08亿人以上,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需求人群,我国政府对医疗器械康复事业也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康复治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另外,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将在医院得到第一手的康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院配备齐全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这个趋势必将带动整个医疗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不断下降,颈椎病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而颈椎病属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工作、学习的原因不能保证经常去医院治疗,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不易走动,不适合到医院去,众多患者趋向于选择在家完成治疗过程,所以家用式颈椎牵引仪器将备受青睐。

由于国内现有资料中缺少专门关于颈椎康复器市场评估报告,我们可参考医疗器械2002-2004年行业产值来推算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求情况。这三年中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平均容量约为40亿人们币,社会需求量为980万台,每年的报废数为40万台以上。根据“世界经理人”网《中国医械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根据统计,现有颈椎康复器产品只开发了康复器市场的25%-35%左右,不足需求量的1/3,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考虑市场增长情况,三年后康复器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136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力可控型颈椎牵引治疗仪是基于物理疗法的医疗器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人群广等明显优点,使用它可以明显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对辅助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合理的性价比适合于家庭使用,是一种便于推广普及应用的产品。

参考文献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11

1、在本所客服大厅大型电子显示屏巡回播放2016年“质量月”活动宣传口号和展示“计量与质量”6张相应封套宣传采画---计量铸就中国质量、计量保障产品质量、计量支撑工程质量、计量与眼镜质量、计量与诊疗质量、计量与中医疗效。积极宣传计量对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作用,对人们生产生活、医疗质量的保障作用,增强“质量月”活动的影响力。

2、积极参与“质量月”广场宣传咨询服务日活动, 做好关注度较高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计量知识普及宣传,增强市民百姓质量意识,提升计量服务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

3、认真做好“质量月”活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工作,在《中国计量网》、《江苏计量网》和局域网编发5篇活动报道。

二、突出“质量月”工作亮点, 增强“质量月”活动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1、强化内部管理 提升服务意识。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把此次内审作为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机构履职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对管理体系运行、技术能力、仪器设备、人员素质、检验方法、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等进行全面审查,通过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工作机制,助推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为本所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篇12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援模式在突发事件救治作用。方法:建立指挥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制订突发事件救援预案、急救工作手册[1],建设城乡大急救网络。结果:在柳州市区域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救援中,市急救指挥中心响应迅速,现场处置及时,伤员快速安全转运,院内专科治疗及时、有效。结论:急救一体化紧急救援模式可有效、快捷地抢救生命,迅速安全转运,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一体化;紧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6-01

交通伤,楼房倒塌,煤气泄漏,洪水、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和病情复杂等共同特点,以受伤人数多、伤情重、多发伤、死亡率高为显著。完善初期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因此在“黄金1h”内及时现场抢救、安全转运、院内进一步治疗这3个连续重要环节的无缝链接是赢得宝贵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关键,实现院内外急诊医疗的一体化[2]。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治水平。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一体化建设作初步探讨。

1 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救援模式

1.1 院前呼救出诊一体化 “120”调度员接到呼救电话后,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立即派出值班救护车赶赴事件现场。医护人员出车时间小于1min,重大事件立即逐级上报领导,根据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反馈的伤情分批派出“120”救护车增援,调配储备急救物资随后出发。如现场只有医务人员先到达,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过市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协调110,119等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协作对伤员的救治。

1.2 现场抢救流程一体化 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作初步评估,并用红、黄、绿、黑卡对伤病员伤情进行标识。现场急救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重症伤员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呼吸及循环。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和及时转运。随时将伤病员数、初步诊断、转运途中情况、到达医院时间等告知指挥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根据伤情,协调各大型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做好接收伤病员准备。

1.3 院内救治一体化 各级医院成立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建立专家数据库,遇重大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伤病员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或其他医护人员迅速完成伤病员的院内检伤分类、急诊检查(CT、X线、B超等)、抢救、手术、重症监护等处理,对急诊病历、检查申请单、处置单、救治处方进行标识编号,统一登记以便结算。院领导组织急诊、外科、五官、内科、麻醉科等医生共同参与并制定对危重伤员的抢救治疗方案,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至各专科甚至进入手术室治疗[3],病情轻者留院观察。保证院前、院内急救链紧密衔接。

2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上海等一些医院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实现了突发事件伤病员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

2.1 突发事件一体化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1)先进、高效的指挥系统,各种完善的应急预案;(2)科学合理的急救站建设;(3)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化;(4)完善的急诊创伤病房[4](5)先进适用的装备、药材[5]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2.1.1 先进、高效的指挥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各级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发生时伤病人数多,病情轻重不一,现场次序混乱,人心恐慌,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指挥机构。我市急救中心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在全市29辆120救护车安装GPS车载信息定位。市区3个急救站、3个县急救分中心,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急救点已安装了接收终端和无线寻呼等功能,设立“120”远端坐席,利用3G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救护车上安装车载智能终端,实现将现场视频、语音、病人生命征监护信息等资料传输到急救中心,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的医疗救援,实施远程救治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2.1.2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急救工作手册 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急救预案,并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定期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中心工作手册为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

2.1.3 合理布局急救站 柳州市区医疗急救站、点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县分中心的设立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每个县选择医疗条件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急救点。

2.1.4 完善医院创伤专科病房建设 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通过卫生局评审后成为交通事故损伤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作为柳州市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医疗单位,市工人医院急救作为急性中毒救治中心,市中医院为蛇毒救治中心,柳钢医院为烧伤专科医院,并有规范系统的病房管理和治疗指南。

2.1.5 建立合理的急救人才结构

2.1.5.1 加强急救队伍培训:(1)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急救医学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急救队伍人员相对固定,可较好地沉淀和积累经验。院内急救队伍既是院内抢救的主要力量,又是院前急救队伍的后备力量,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整体效能。

2.1.5.2 组建院内抢救队伍(1)医疗组:由院内急诊科、ICU、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伤病员的专科治疗。(2)医疗保障组:由功能、检验、放射、药剂、供应室组成。负责药品、器材供应必要的辅助检查。(3) 后勤保障组:司机班、担架队、膳食科等组成,负责承担生活和运输保障及伤病员的前接、后送任务。

2.1.5.3 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管理 定时维护保养急救车辆,保持呼吸机 心电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处于最佳应急状态;适时增添救护车辆及抢救设备,保持抢救药品、物品的完好性。

我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对突发事件伤员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急救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6],为抢救伤病员最大限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实现急救工作达到了快捷、高效、优质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惠萍.单纯指挥调度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31-432.

[2]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 “大急诊”[J].医学杂志,2005,30(1):1-4.

[3] 石胜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19-26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