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7 09:24:50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1

任何社会系统的运行都应遵循一定的模式,即一个系统要有效地运行,必须能够从外部环境获取资源,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把系统的各子系统汇集成一股统一协调的力量,来实现系统的目标[8]。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亦有其自身的运行模式,即面对各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违法犯罪现象,必然要求开展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是在贯彻综合治理方针的过程中产生并为之服务。因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运行也需要注重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在防控体系中,防控主体不是各种防控力量机械地简单叠加,而是公安机关各警种之间,公安机关与群防群治力量以及社会公众之间,按照一定关系和一定规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是公安机关内部警力资源和社会治安资源的整合与重组。”[9]由此可见,就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而言,公安机关是不可缺少的专门力量。首先,公安机关必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控制社会治安局面的首要措施。要求公安机关主动掌握犯罪动态,正确判断治安形势,重点加强对“两抢一盗”、严重暴力性犯罪、严重经济犯罪等的预防和惩治。其次,公安机关还需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即整合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各部门的力量,重点通过对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大型活动、集会游行示威等实施监督、控制、检查、教育、处罚等手段和措施进行治安管理,预防和发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并进行处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后,发展社区警务是公安机关开展治安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因为现代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安的基本单元,同时社区正日益成为社会公众聚居的生活共同体,所以社区治安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发展社区警务就要求公安机关立足于社区,面向公众,通过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具体而言,社区警务强调的是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因素和治安状况等,有效配置警力,因地制宜采用一区一警、一区两警和一区多警等模式;还可通过相邻警务区联勤联动的形式,加强多个警种的密切配合,建立社区警务的协作机制,做到充分运用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开展邻里守望、护厂护校、网络化巡逻和堵卡等群防群治工作,及时排查和消除治安隐患,巩固社区的文明和安全;还要加强社区内的人口管理,针对社区内人口流动量大,容易引发频繁的治安问题,重点管理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及时掌握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的动向,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此外,社区警务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对社区内的公共复杂场所和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要害部门等的治安管理。必须以日常安全检查和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减少违法犯罪可资利用的条件,重点防控严重威胁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灾害事故。如果说公安机关的打击职能主要针对的是已然的违法犯罪的话,那么发展社区警务无疑是侧重于防范尚未发生的治安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应当肯定,这样的治安防控效果更为明显。当然,发展社区警务还面临着一个理念转换的问题,即由过去的偏重于治安管理的警务模式逐步向以全方位的警务服务为先导转变,强调为社区公众服务改善警民关系。随着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和外化,容易成为引发治安事件的导火索。因此,公安机关在推行警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居间仲裁和调解工作,及时了解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正确处理好公众正当、合法、理性的利益诉求,避免矛盾激化与事态恶化。可以说,通过公安机关仲裁、调解工作的有效疏导,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严重的治安灾害事件,促进社会和谐。①综上可见,在发展社区警务过程中,更新警务理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必将使得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取得最佳成效。公安机关固然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力军,但仅仅依靠公安机关职能的发挥尚不足以构建起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因为治安问题的形成,不只是公安工作的一方管理失控造成的,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管理及其功能是否得到了正常发挥[10]。须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社会治安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整合社会治安防控力量,科学配置,才能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行。这就意味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当是由多元的防控主体来构成。仅靠公安机关有限的警力,防控的覆盖面必然有限,所以必须进一步拓宽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范围。②有学者指出构成中国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有四种力量,即各级党的组织与国家政权,公安司法机关,各职能组织、社团群体、基层单位,公众个体[11]。这就全面地界定了社会治安防控的多元主体范围。同时,由多元主体开展社会治安的防控也契合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所以成为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战略方针及宏大的实践活动,原因之一在于它有效地将维护治安由传统的政府行为、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部门行为、各种社会组织行为和广大公众行为合一的广泛社会行为,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使之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1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总体方针,所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子系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种从属关系[13]。既然如此,两者在主体要求上应当是一致的,也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运行既要发挥公安司法机关的骨干主导作用,更需要各部门、各团体、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

总体目标

顺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和要求,需进一步探索该体系运行模式的总体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③应当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治安工作的客观规律、国家与社会对社会的防治能力等因素,认真分析治安形势及治安问题的成因,经过通盘考虑后,实事求是地确定这一目标的。因此,从总体目标而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既要有着眼未来的长远目标,又要有立足当下的现实目标。长远目标意味着违法犯罪现象被有效防控,社会治安秩序出现根本好转,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高度的安全感。然而也应当看到,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社会治安状况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会相应地出现各种发展变化。所以希望通过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消除所有的违法犯罪现象,以求一劳永逸地使得社会治安秩序根本好转,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现阶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实目标应定位于满足社会公众基本的安全需求,即依托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准确把握当前违法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因时因地制宜,分重点、分阶段地实施防控。一方面继续依法从严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违法犯罪的控制和预防工作。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才能降低违法犯罪现象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有相当的满意度,保持社会治安秩序的基本稳定。只有做到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顺畅运行。

防控措施

为了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所承载的上述目标,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正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所决定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模式中所要求的防控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刑罚措施

刑罚措施,是应对犯罪行为最严厉的强制性手段。刑事犯罪是导致社会秩序最大的“发生源”,因此,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就必须重点治理刑事犯罪。当犯罪行为发生后,运用刑罚措施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没有区别于其他制裁手段的刑罚,犯罪则将完全混同于其他违法行为而最终失去自身的存在。”[14]运用刑罚措施一定要注重打防结合,即不仅要对当前违法犯罪的客观形势作出判断,针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犯罪适用刑罚,始终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而且要侧重于“以防为本”,即通过刑罚适用起到警戒和威慑的作用,最大程度地追求预防前置的效果,将可能引发犯罪的问题消灭在犯罪之前。总之,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刑罚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2.行政和经济措施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09-03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不可避免性和可预防性已经成为当今司法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对于犯罪,预防比惩治更高明。预防犯罪的成功意味着犯罪给社会造成损失的减少,意味着政府治理犯罪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平安和谐社会环境的巩固。

情境预防作为以犯罪行为的发生模式为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与其他预防手段相比,情境预防显得更简捷、更经济,无需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所关注的是直接导致犯罪的因素,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犯罪行为的预防方法,所以在具体犯罪预防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情境预防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最早反映在考尼希委员会报告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以英国内务部调查局为中心所展开的调查研究使得该理论得到重视,此后经过罗纳德?克拉克为代表的学者们的不懈研究和倡导,情境预防犯罪理论逐步建立并在西方国家得到认可和推广。

所谓犯罪的情境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简称SCP),是指通过确认、管理、设计、调整等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情境,以此影响行为人的理性选择,减少犯罪机会情境(situational opportunity)和促成犯罪的情境因素(situational precipitators),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犯罪的场合、犯罪目标、犯罪机会与法律规范等外部情境因素是理性犯罪人实施犯罪前必须加以考虑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犯罪预期目标能否达到。情境预防就是通过持久有机地改善外部情境因素来增加犯罪实施的难度,增加犯罪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最大限度抑制行为人的犯罪动机,从而降低情境因素促成犯罪的可能性,影响理性犯罪人的决策选择,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情境预防理论是人类在不断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以及不断反思犯罪预防成效的基础之上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这一新理论革新了犯罪预防模式,使犯罪预防由传统的“社会预防―司法预防”二元结构,发展成为了“社会预防―情境预防――司法预防”三元机构新模式。情境预防理论主张通过适当地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或者人文环境,以期抑制犯罪动机的产生或者防止便利犯罪活动的实施,即通过改变犯罪的情境条件来抑制或者减少犯罪的现实条件。

首先,情境预防理论假设犯罪人是理性犯罪人,自身能够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衡量,进而对是否实施犯罪行为进行选择。这一“理性选择理论”是采用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犯罪原因。指出犯罪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选择,每一犯罪人实施犯罪之前都会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衡量,因而犯罪是可以通过增加犯罪风险与减少犯罪收益来进行预防的。这一理论是情境预防的前提条件。在情境预防的具体措施中,对环境进行整治、增加实施犯罪的难度、提高犯罪被发现的风险即是围绕着增加犯罪风险这一项展开的具体应对措施;降低犯罪者预期收益、避免诱发犯罪动机则是针对减少犯罪收益这一项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

其次,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因而可以分析解构时空要素来进行犯罪预防。这一“环境犯罪学”理论是情境预防的现实条件。环境犯罪学认为犯罪发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犯罪人、犯罪场合、犯罪目标、刑法规范,缺少任何一个基本要素均不可能成立犯罪。其逻辑结构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空场合下,实施针对犯罪目标的行为,而这一行为为刑法规范所禁止。因而犯罪的预防应从这四个要素着手提出防范措施。比如“可防御性空间”即是针对犯罪场合提出的应对措施;“隐藏犯罪目标”即是针对犯罪目标提出的防范举措;“控制不良诱惑”即是针对犯罪人的犯罪动机诱发提出的;“破窗理论”即是针对犯罪场合提出的预防措施。

最后,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只发生于人类社会活动中,脱离人类活动就无犯罪而言。即犯罪是发生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这一“日常活动理论”是情境预防的重要条件。“日常活动理论”认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会影响犯罪的发生。因而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习惯来预防犯罪的发生。比如“提供守法的方便条件”就是改善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邻里相守望来增加犯罪的难度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情境预防的措施

《联合国预防犯罪措施汇编》中关于犯罪情境预防的思路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减少犯罪的机会来阻止犯罪行为;二是通过减少犯罪收益来预防犯罪[4]。情境预防的领军人物克拉克也不断探索情境预防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截止2003年,克拉克汇总的情境预防措施已经从早期的3类12项扩展到5类25项,具体包括:

一是增加犯罪难度,让违法犯罪人远离犯罪目标和犯罪工具。(1)目标物强化,如为了防止盗窃,倡导安装汽车方向盘锁,防盗玻璃。(2)通道入口控制,如使用公寓大厦对讲机,电子门禁卡。(3)离场示证,如为增加罪犯逃离现场的难度,建立出门验票制度,超市使用货物电子条形码。(4)犯罪转向,如关闭某些经常发生滋事的酒馆,使罪犯无从聚集。(5)控制犯罪工具或者武器,如枪支管制,禁用被盗的手提电话,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喷漆筒。

二是提升犯罪风险,让违法犯罪人意识到随时有被发现的可能。(1)扩大关护,如提倡养成警觉的日常习惯,夜间结伴出行,制造有人在家的假象,随身携带电话,建立“蚕茧式邻里守望”。(2)加强自然监控,如改善街道照明,设计防卫空间,支持报警和举报。(3)减少匿名性,如为保障出租车运输安全,使用出租车司机ID卡;为保证校园安全,平时统一学生制服,防止校外不法人员混入校园。(4)利用现场控制者,如防止公共汽车犯罪,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使用闭路电视;鼓励联防、治安巡逻。(5)强化正式监视,如在各路段安装电子警察,店铺安装防盗警报。

三是降低犯罪收益,让违法犯罪人自动终止继续实施犯罪行为。(1)隐藏目标,如为防止汽车被盗,远离主要街道停车;为防止电话丢失后骚扰,电话薄中名字改为中性;为防止抢劫,使用没有专门标记的银行运钞车。(2)移开目标,如为防止车内无线电设备被盗,使用移动式车载无线电;为防止电话费诈骗,使用预付费电话卡;为防止女性遭侵犯,设立妇女收留所。(3)标志财产,如为了防止汽车失窃,进行车辆登记,停放标志;为防止牲畜被盗,在牲畜身上标识烙印。(4)瓦解黑市,如监控典当市场、控制二手市场、发放小贩牌照等方式使黑市无法生存。(5)灭除犯罪收益,如清除公共场所的违法涂鸦;为防止超速驾驶,设置减速路障。

四是减少犯罪刺激,让违法犯罪人抑制倾向害心理的增长。(1)减少挫折感和压力感,如减少排队时间、高效服务,增加公共座位;公共场合播放温柔音乐、使用柔和灯光以减轻紧张情绪。(2)避免冲突,如为防止球迷冲突,设置不同区域以分隔敌对的球迷;减少酒吧拥挤,统一出租车收费。(3)减少情绪冲动,如控制色情暴力文化,鼓励文明球迷,禁止种族污蔑。(4)化解同伴压力,如不酒后驾车,树立“拒绝并无不妥”的观念以防止青少年迫于同伙压力而犯罪,驱逐麻烦制造者。(5)阻止不良模仿,如为防止青少年模仿恶意破坏行为,快速修复公共场所损害物;为防止青少年恶意效仿,对电视频道进行分级锁屏,对犯罪描写进行新闻检查。

五是排除犯罪借口,让违法犯罪人难以找出付诸行动的可行性。(1)制定规则,如制定商业租金规则,反骚扰法律,饭店住宿规范。(2)张贴告示,如在敏感地区设置“禁止停车”、“私人财产”、“熄灭营火”等告示牌,杜绝疏忽大意的借口。(3)唤醒良心,激励道德意识,如为防止超速犯罪,在路边设置速度现实板;为防止走私,海关申报者必须签名;为防止店铺盗窃,宣传“顺手牵羊也是盗窃行为”。(4)帮助守法,如为防止偷盗图书,多设立公共图书阅览室;为杜绝不文明行为,在公共场所多设置公测、垃圾桶等。(5)控制和酒精,如在酒吧设酒精测试仪,干扰和酒的供应,倡导无酒社交活动。

三、情境预防与社区治理的契合

社区是聚居一定区域内群防群治的生活共同体,以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缩影,可以认为是最小的完整社会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社会结构出现的变化,政府已经认识到社区应该是预防犯罪的主要战场,于是以社区为中心,安排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大战略,提出了社会综合治理的方针。社区治理这一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所谓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社区治理的特点是: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政府、社区组织、营利和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居民),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转为民主协商,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

与国家控制下的多机构协作犯罪预防不同,社会治理是以社会运动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公共授权策略。其理论基础是当代社群主义犯罪预防理论,社区凝聚力在犯罪预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社区治理模式集社区治理一般优势外,还具有其自身发展特点:首先,城市社区内的技术防护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新建新改的社区按照“平安社区”的建设要求,对社区内的技防设施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并统一规划,落实建设。这些社区多采用封闭性技术防范措施,小区内安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第二,全方位立体型的社区物防工程也随之成型。这包括新老社区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的安装了各类实用型防范设施,如安装或加固走廊窗栅栏、安装防盗门、加固小区围墙等。第三,社区居民预防犯罪及群防意识相对较高。由于社区内人员组成相对简单,邻里之间可以做到基本熟络,在有可疑人物进入小区时,社区居民警惕性都相对较高,遇到问题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互相帮助。同时社区安保人员配备相对较为完善,在发生状况时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制止不法行为并协助警察处理相关事务。第四,社会治安综合防范体系已建立起来。在犯罪预防方面,通过社区自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可以充分弥补国家和政府在犯罪预防方面的不足且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现阶段上述思想正被国家大力倡导,也被广大人民群众予以认同。相关部门也在为社区发挥其预防犯罪的最大功效提供一切必要支持,总体上使预防犯罪形成了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的治理模式。

社区治理的正确推进,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而情境预防理论产生的背景也决定其目标的明确性――预防、减少、遏制犯罪。“犯罪行为=犯罪人格+罪前情景+社会反映”认可了情境因素在犯罪生成时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肯定了情境预防确能够在预防犯罪上发挥其功能。因此社区治理同情境预防在其运作目标上达到了一致。社区治理工作始终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拓展平安领域,将治安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而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是情境预防理论区别与其他犯罪预防理论的显著特征,其运作模式都是针对罪前情境的改造从而影响犯罪动机的形成。因此,社区治理同情境预防在其运作手段上也达到了一致。这样,情境预防纳入到社区治理中来,无疑是为理论找到了落脚点,为实践找到了支撑点。

四、情境预防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一)充分认识情境预防重要意义,发挥工作主动性

情境预防在预防犯罪措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虽在我国兴起较晚,但能够很好的弥补社会预防、刑罚预防之不足。情境预防将犯罪原因的研究视角从影响犯罪现象的一般因素转移到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因素上,通过改变因地制宜“情境”,增加遏制违法犯罪的环境因素,使社区防范措施更具有操作性、现实性和成效性,可以极大提高现行违法犯罪的发现率,降低犯罪预防成本。如何能够提高情境预防对策和措施的效率,突出其在社区遏制违法犯罪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是社区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因此,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情境预防的意义,可以使社区治理有充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自觉主动的将情境预防理论运用到社区治理中。

(二)利用社区现有技防、物防、人防技术,与情境预防良好结合

目前社区防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有些未能被利用起来,有些未能良好的发挥其功效。例如,楼宇对讲系统就是情境预防中增加犯罪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实践中社区居民多为出行方便,将楼房大门敞开使对讲系统沦为摆设,也为不法分子进行非法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按照情境预防理论的思想,将社区现有的技防措施利用起来,物防措施加以巩固,人防措施得以唤醒,使防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共同为社区安全保驾护航。

(三)创新社区治理手段,将情境预防功效发挥极致

结合社区现有条件,努力寻求情境预防犯罪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机制,使应对新问题有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有新办法。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充分分析社区犯罪情境提出社区治理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使社区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的改善提高中来,群策群力的使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治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五、结论

犯罪是人类社会共存的弊病,它不仅危害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是对社会公民人权的侵害。社区治理结合情境预防这一先进的犯罪预防理论,从小处入手,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特点,定能够由表及里的根治这一毒瘤,维护我国社区稳定、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蔡英明.犯罪预防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3〕张远煌.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检察官出版社,1998.

〔4〕刘晓梅.解读犯罪预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5〕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3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往往面临不少问题,有效的老年病治疗体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在老年病当中高血压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为高血压具有并发症概率高、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社区老年人治疗意识和防范高血压并发症的意识。本次研究收集2015年1月~10月9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按照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两组在高血压复发人数与遵循医生嘱托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现将有关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10月9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为(68.23±2.6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2~81岁,平均年龄为(69.12±2.73)岁。所有患者都符合高血压治疗标准,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96例患者中观察组按照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两组在高血压复发人数与遵循医生嘱托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1.2.1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的过程当中,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记忆减退,因此必要的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告知患者什么可以做,要经常保持,什么不能做,可以有效起到预防高血压的目的。指导保持居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

1.2.2饮食指导 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过程当中,饮食健康与否与对高血压的复发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治疗高血压防止高血压复发的关键所在,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护理当中,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不知道在患有高血压后要注意饮食,有的老年人还抽烟喝酒对高血压治疗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护理过当中,社区医院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制作一个详细的食谱,告知饮食应该注意事项。高血压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要对患者大力宣教,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和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限制盐的摄入。

1.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现代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提辅助提高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当中,很多老年人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加上身体不适,对高血压治疗产生恐惧的心理,不能理解疾病的护理措施,对有效的护理措施采取拒绝的太多,因此在实际的社会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的过程当中,社区医生要详细的告知老年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轻松、稳定,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

1.2.4药物指导 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药物指导对防范高血压复发,控制血压具有重要的帮助。在社区医院的护理当中,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药物对治疗和控制老年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帮助。社区医院护理人员搞嘱托患者要按时服药,正确的服药,提高药物的实际效果。药物防治高血压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措施。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在复发人数为15例,遵循医嘱人数为28例。对照组在复发人数为5例,遵循医嘱人数为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复发人数和遵循医嘱人数对比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3 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往往面临不少问题,有效的老年病治疗体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在老年病当中高血压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为高血压具有并发症概率高、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6]。

本研究结果说明,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艳萍.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44-545.

[2]衣扬.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37-538.

[3]董翠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259-260.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4

结果:通过两组的干预措施分析,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干预措施之后的血压和血糖以及血浆中的总胆固醇改善情况明显的好于干预前和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差异性(P

结论:对于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的状况,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4-02

对于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的核心主要是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市2009年1月到2010年1月之间某社区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观察其治疗的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主要研究的是我市某社区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31例,年龄为60-77岁(平均年龄为67.6±4.6岁),病程时间为3-24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7.5±4.3年),所有的患者均通过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将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3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分析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72例2型糖尿病社区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患者主要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指导,而观察组36例患者主要采取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

1.2.1对照组方法。主要采取常规的药物疗法和进行一定的健康指导措施,并半年进行一次的随访。

1.2.2观察组方法。对于观察组的患者主要采取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其中具体的做法为[1]:①做好健康教育,对于患者进行定期开展糖尿病相关的防治知识,使患者认识糖尿病的治疗重要性;②对于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合理化,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采取合理化的饮食安排计划;③做好运动治疗的方案实施,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体质,及提高身体的肌能;④对于患者服用的药物进行有效的监督,尤其是患者经常服用的胰岛素药物,一般在服用出现不良的反应时,需要做好血糖的检测;⑤定期的进行做好血糖和血压水平以及胆固醇的含量测量。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而计量的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同时采取t检验,而组间的数据对比分析主要采取X2进行检验,P

2结果

3讨论

对于2型糖尿病其治疗目前主要是以病情控制为主,其中健康管理在近年中对于防治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其中该管理措施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计划性强、管理到位[3]。这个健康管理弥补了传统治疗和健康指导的不足,对于患者的治疗目标性更强,而且能够对患者的管理进行全面化。

第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认知度和满意度[4]。这个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实施全面化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患者的生活饮食和用药以及运动与身体指标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患者对治疗具有较大的信心和提高了治疗的满意度。

第三,增强了对患者的之间的交流。这种方法大大地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医师能够准确的了解患者的一切状况,同时也使患者增加治疗的信心。

总之,对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具体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以及血压的水平,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也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满意度,这种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仁翠,高辉,井月秋,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7,22(05):358-360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区、市综治委关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部署安排,迅速行动起来,做好全县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县委政法委、综治委决定召开全县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对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上面,县法院院长蔡挺宣读了《县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希望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措施,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平安”建设,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加大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力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的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综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实事求是地讲,部分乡镇、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由于综治组织不健全、技防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综治措施不落实、社会管理不完备,致使各类社会治安问题、公共安全隐患、不安定和不稳定因素较为突出。特别是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各种“城中村”、娱乐场所、集市贸易增多,流动人口、闲散人员也随之增加,生活环境脏乱差、交通秩序混乱,由此滋生了大量不稳定因素。一些乡村(社区)治安恶化,入室盗窃、街面抢劫、抢夺案件增多,家庭暴力杀人伤害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团伙犯罪、流窜犯罪突出,“黄赌毒”违法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屡打不绝;一些地方因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婚姻纠纷、村财村务管理、邻里纠纷等矛盾经常出现,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积累多,非正常上访,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公共安全隐患突出,非法私藏、经销液化气,酿成火灾事故;城乡道路交通运输秩序混乱等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突出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区、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作为深化“平安”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通过开展重点地区社会治安排查整治,使治安混乱地区安全隐患有效消除,各种管理措施有效落实、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明确任务目标,狠抓措施落实,切实增强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开展好这次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中央、自治区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县综治委根据上级的意见和精神,制定了《县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已印发。希望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从以下六个方面认真抓好落实。

(一)抓排查、促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要采取切实措施和有效形式,集中组织力量,认真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大排查活动,一要对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农村集贸市场、“城中村”住宅小区、公路沿线、学校周边等高发案重点地区进行大排查;二要对容易滋生“黄赌毒”丑恶现象的出租房屋、旅店、歌舞厅、棋牌室、网吧、游戏室等场所进行大排查;三要对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交通、消防、卫生、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进行大排查,四要对容易产生现实危害的“”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进行大排查;五要对“两抢一盗”、杀人、伤害等高发案地方进行大排查。通过排查切实把 治安混乱的区域、部位、场所摸清、摸准、摸实、摸全、摸透。要通过组织召开不同方式的群众会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还要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奖励制度等形式,发动群众(来源:文秘站 )举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要按照乡镇(街道)不漏村(居)、村(居)不漏户的要求,逐村(居)逐户进行地毯式排查。要认真核实排查问题和情况,逐一进行登记造册,进行备案,实行动态排查控制,做到不留盲点、死角、空白,确保排查一片、整治一片、巩固一片。

(二)抓整治、促成效,不断净化社会环境。要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整治哪里”的要求,对排查出的情况和问题,要认真梳理、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逐一整治、限期解决。要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等组织或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财犯罪;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黑恶势力犯罪,深挖保护伞;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净化社会环境。要下大气力破积案、打流窜、摧团伙、追逃犯、端窝点,有效震慑犯罪,从源头上清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因素,确保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按照“两减少、两扩大”(对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中一些罪行轻微的人员,依法减少判刑、扩大非罪处理;非判刑不可的,依法减少监禁刑、扩大适用非监禁刑和缓刑)的原则,多做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三)抓服务、促管理,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要狠抓综治机制创新,着眼于长效管理,把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问题与加强全面管理相结合、集中整治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等工作平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与管理,切实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减少违法犯罪,真正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安全和谐的地区。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要以人性化管理为导向,以“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为主要手段,以暂住人口、出租房和旅店业管理为重点,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创新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和流向。要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落实流动人口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服务措施,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要摸清底数,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服务、救助等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落实衔接措施,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帮教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和帮扶。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严格落实管控责任。加强互联网、手机短信中有害信息管理,坚持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网络虚拟社会防控网,提高网上发现、侦察、控制、处置能力,严防形成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社会动员破坏力量,对网上造谣、煽动等危害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及时封堵、删除,落地查人、公开处理,净化社会环境。

(四)抓防范、促管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切实把防控触角进一步向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延伸,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努力实现动态环境下对重点地区的有效覆盖和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控。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拓宽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排查整治工作。要多方筹措落实群防群治队伍的经费,确保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工作。继续落实“十户联防”、党员综治责任区和综治特派员制度,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公安机关是这次排查整治的主力军,要围绕案件高发的重点部位、场所、路段,开展街头路面巡查、盘查,提高打击现行犯罪能力。大力推进科技防范工作,政法部门要督促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单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以及企事业单位都要推广以电子视频监控、防盗报警为主的技术防范,切实强化社会面管控,着力增强治安防控的整体效能。

(五)抓基层、促落实,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排查整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把治乱与治“瘫”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加强村(社区)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综治机构特别是乡镇(街道)综治办、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和农村(社区)警务室建设,确保基层排查整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多种力量,建立完善滚动排查整治、部门联动联治的工作机制,全县上下形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整体合力,确保实现排查整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着力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保组织和保卫工作队伍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专职保卫人员,配齐配强人员和装备。教育体育局、卫生局、农牧局、水务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等大口单位都要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和内保机构,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发挥作用。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各乡镇(街道)、各部门都要安排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解决问题。

(六)抓宣传、促发动,营造排查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宣传发动群众作为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贯穿活动始终。要把宣传发动的重点放在基层,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进行宣传发动,真正使排查整治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加强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政法综治部门要与宣传部门通力合作,重点宣传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宣传排查整治斗争的重要战果和典型经验,倡导见义勇为,增强群众参与排查整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动员群众检举、揭发和指证犯罪,打一场全社会围剿犯罪分子、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人民战争,营造排查整治的浓厚社会氛围。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29-01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1、水土保持的组成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1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法和少法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1.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

1.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3大类。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内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

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3、水土保持的预防和治理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

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3.1 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如禁止毁林开荒等。

3.2 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

3.3 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等,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害设防,综合整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

水土保持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但是我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治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碰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熟悉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治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治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7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8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9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

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09-02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疾病一旦确诊通常需要接受终身治疗。随着人们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认识的不断深化,综合防治措施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单一的药物治疗措施,社区家庭也逐渐成为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和护理单位,社区家庭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遵医率和知晓率。本次临床研究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我镇社区建档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6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0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3.5)岁,患者平均病程为(10.5±3.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社区家庭健康教育责任制护理,具体措施为: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护理人员每个月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健康咨询活动,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向糖尿病患者说明常见并发症类型和预防措施,以及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向其说明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法,嘱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糖尿病相关知识,并制作糖尿病健康手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运动、饮食和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血压、血糖监测方法,以及足部、皮肤护理方法和胰岛素注射方法。对于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护理,使其了解到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作用。

1.3 观察指标 第一,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标准为:正常为空腹血糖在3.9至6.0mmol/L之间,较好为6.1至6.9mmol/L之间,不良为7.0mmol/L以上。第二,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功能健全情况、情绪稳定情况、生理健康情况、家庭和社会健康情况以及附加内容进行评定,分数越低则表示受影响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185.43±12.3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128.34±22.21)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

2.2 空腹血糖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98%,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80%,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一旦确诊则需要接受长时间的药物、饮食和运动治疗,且随着患者病程的不断发展,患者还可能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合理治疗和早期诊断是糖尿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自身的遵医行为,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1]。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主要的临床治疗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遵医行为和疾病知识掌握率等因素都会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社区家庭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临床治疗单位,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后,护理人员会定期到患者家庭和社区为其提供糖尿病知识咨询和普及服务,并逐渐成为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2]。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接受社区家庭健康教育后,与接受常规临床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其空腹血糖控制效果更加理想,且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表明其生活质量更高。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其血糖控制,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3]。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11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夯实巩固基层基础工作,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水平,为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通过开展人口计生工作“强基提质”活动,达到“五个到位”:环孕检到位,节育措施落实到位,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到位,宣传服务到位,规范化管理到位。

1、坚决遏制违法生育、违规怀孕,特别是非婚生育和违法收养,确保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2、严厉打击违法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现象,保证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社区需提供有效线索或协助查处“两非”案件;

3、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震慑违反人口计生政策现象;社区要努力查处1例10万元以上的个案,力争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60%,历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80%。

4、深入清理人口出生漏、错报和育龄妇女漏查、漏管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5、狠抓长效节育措施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5%以上、及时率达90%以上,完成结扎任务。

三、活动内容

1、开展“宣传教育周”活动。由街道计生办牵头,结合宣讲(三送)活动从2月20日至2月28日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宣传周活动。

召开动员大会,集中思想,统筹安排,明确任务,迅速掀起浓厚宣传氛围。要紧紧结合“三送”及宣讲活动,充分利用上门上户、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先进事例,开展丰富多彩的人口文化活动,在街道形成计划生育综合整治活动的浓厚氛围。

2、开展违法生育处理综合整治。成立解放片计划生育综合整治小组成员:计生办成员及各社区书记、主任。本着“惩罚一个、教育一片”的原则,加大对违反人口计生政策现象的处理处罚力度。⑴集中征收社会抚养费,对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对拒不缴纳的违法生育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⑵落实责任追究,对违法生育对象是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依法依纪从严惩处,对因工作失职、渎职,给人口计生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相关责任人,加大责任追究,处理到位率达100%。(3)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在评优评先、发展党员等工作中,严把计划生育审核关,对违反人口计生政策的单位和个人,一律实施“一票否决”。

3、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对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清理清查,对尚未落实的要加强引导力度,全部落实安全、有效、适宜、长效的措施,对已落实的要严把落实及时率,确保及时率100%,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8%,当年生育二孩绝育率达100%。

4、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综合整治。自年3月1日起至年6月30日,做好清理清查工作,做到底子清、流向明、管理到位、档案规范,计生办指导各社区落实走访见面制度,完善管理服务,加强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的查环查孕和见面工作,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合同签订率达100%,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8%,发证、建档、验证率均达99%以上。

5、开展基层基础管理综合整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清理出生瞒漏错报。在信息核查的基础上,对公安、卫生、民政信息及时核查,及时索要相关证明原件,准确核实对象户籍地及居住地,落实好上报信息。

(2)落实第二季度环孕检。5月份,全面开展第二季度环孕检工作,各社区干部要根据各自分片包干的责任区督促所有环孕检对象参加环孕检,并做好流动人口环孕检证明的收集。

(3)规范社区基础,建立全员责任制。①规范档案资料。做好年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②落实分片包干,建立全员责任制。所有社区干部要掌握所包片育龄妇女生育节育情况,做到情况“一口清”。

四、时间安排

这次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四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从年2月20日至28日。街道召开动员大会,各科室、各社区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进行宣传发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张贴标语、广场咨询、宣传车等形式进行宣传,为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氛围。

2、组织实施阶段。从年3月1日至年6月30日。根据当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量化分解任务,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3、检查验收阶段。从年7月1日开始。在各社区进行自查的基础上,由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社区综合整治活动进行考核验收。

四、措施要求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篇12

根据当前的油田形式来说,治安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相关发展,要想促进油田企业良性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一般来说,社会综合治理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爱达到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稳定与保持良好秩序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与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因此各单位和部门必须根据综合治理的特点与规律办事,力求找到工作的切入点,保证其高效运行。本文认为当前加强油田企业的治安的综合治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的进行综治创安活动

要通过开展创安活动为油田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必须结合实际,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强化创安的工作意识,确保工作的目标制定具有合理性,工作内容得到良好的执行,要强化组织在创安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健全创建创安工作的机制,这是深化企业创安机制的关键环节。其次要突出创安工作的主题和战略性,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创安工作的重要性,发动企业的员工认识到创安工作的重要性,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强化创安活动,并通过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利用企业的厂报、黑板报以及培训、普法教育等形式,进行法律法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整体素质,提高职工对创建活动重要性认识,为深化创建活动打牢群众基础。最后要通过制度来完善创安工作的内容,要积极的创建有档次的和有水平的油田企业创安活动,要建立符合油田企业创安表站以及通过制度规范来进行各种矛盾和利益的冲突。要从从管理机构、治安防范、规章制度、人口管理、纠纷调解、文化生活、法制教育、环境面貌和厂风厂纪等方面细化创建内容。在明确创建标准的同时,还要重视健全创安各项制度,应建立完善创安责任制、安全保卫责任制、要害部位责任制、暂住人口责任制、职工守则、监督检查及奖惩制度,对下属单位及各类人员的责任、义务、行为和应达到的要求,都用制度加以规范,并按制度标准逐项抓好落实,加大责任考核力度,兑现奖惩措施,增强职工参与创建的责任感。

二、油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现路径

第一、要积极的打击涉及油区的犯罪活动,要通过强有力的打击犯罪活动,达到维护油区正常社会秩序,减少各种犯罪活动,保障维护油区稳定和人民财产的目标,要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

第二、要防范,防范是油区治安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防范机制,来积极的限制各种涉及油区的犯罪活动,要积极的通过防范治理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通过这种防范活动,达到减少犯罪,消除丑恶现象,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防范环节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大环节之一,是治本的环节之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油区来说,防范是防范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的积极措施,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防范是一项治本的措施。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不仅要治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治本,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教育环节应是最根本的治本措施,防范对于教育来说仍是一项治标的措施而不是治本的措施。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宏观上看,防范是治本的措施之一。

第三、强化社会治安的管理。首先要加强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要针对流动人口管理是户口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的户口管理规定对流动人口进行的管理活动。在矿区,流动人口管理是管理的中心,对人的管理亦是治安管理的重点。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就能够有效地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服务好油田的生产建设。其次要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主要是指:加强对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加强公共娱乐、体育、游览场所的管理,如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馆、公园、餐厅、茶座、酒吧、夜总会的管理;加强对商场、集贸市场的治安管理;加强对集会、游行示威场所的管理。最后要加强特业管理。特业管理主要指的是旅馆业、刻字印刷业等的管理。加强了对特业的管理,有利于预防、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有利于特业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当经营,有利于推进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落实。对易燃易爆易杀任命易毒害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是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这些物品往往是犯罪分子作案的凶器、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这些危险物品本身也有社会的能量。管理不好,就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危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