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基础知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8 09:23:44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1

一、引言

精益管理以追求运营的低成本、高品质和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在企事业界广泛应用,是各单位夯实基础管理、增效益、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是企业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由之路。

精益管理是一种改善,追求精益求精,寻求业务工作上的不断改进或创新;精益管理也是一种变革,不断优化或变革着企事业单位原有的经营模式和员工多年的固有思维及工作习惯,精益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工程。再加上精益管理的成效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积累性,使得精益实施难以保持持续动力和长久热情,各单位推行精益管理很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构建自我创新的精益工作机制对于企业精益推行十分重要。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股份)是中国矿用汽车研发与生产的龙头企业,为典型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近年来的精益管理实践,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益管理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公司各层级精益改善,在公司的经营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年度规划、季度激励、月度评价、周过程跟踪指导”的精益推进模式

(一)重视精益顶层设计规划

精益推进部门牵头组织,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策划实施方案中,坚持价值创造,分析企业经营全过程,识别主要价值创造过程、关键支持过程,以便在方案中,设计科学规范、简洁高效的推进流程和配置资源,以保证改善的有效实施;还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单位经营的突出问题系统设计。注重方案设计,除了策划改善的定性目标外,最好有细化的定量目标,并明确各项改善工作的责任人和时间进度,便于有效实施。精益规划应有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二)改善过程的指导、评价与考核

精益推进重视过程管理,“有好的过程,就有好的结果”。并适时对阶段性改善进行情况汇总、分析与评价,保证阶段性和整体精益改善目标的实现。

北方股份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周过程跟踪指导、月度任务评价点检。将各部门的精益实施评价结果上报公司绩效考核部门进行考核,并将评价结果以A3报告的形式,通报各部及时改善成果和指出改善中的不足,便于公司各相关部门下一步更好地滚动改善。每一次的精益A3评价,也是各单位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宝贵机会。

(三)多种形式的精益激励

精益改善了追求业务工作基础上的提高,应适时给予激励,鼓舞员工积极参与改善。北方股份在季度的激励中,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了颁发流动红旗、发放奖金等形式予以改善激励(依据精益评价结果)。除季度主要激励外,还在年终,采取了评定及奖励精益先进集体和精益先进个人来鼓励改善。

随着精益实施的深入,北方股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除了5S、TPM、精益综合实施激励外,还实施了合理化建议活动激励,同时开展班组创新大赛、QC成果评比、成果交流活动,积极开展精益管理创新申报、评奖工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改善激励。[1]

总之,北方股份在精益推进过程中,结合实际,持续创新推进工作,形成了周过程跟踪指导、月度精益任务评价考核、季度精益激励与成果推广、年度精益总结与策划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公司各部门精益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三大改善内容

北方股份精益管理从现场改善开始,随后逐步实施了以生产系统改善为主的精益生产,后来拓展至各相关部门参与的研发、财务、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品牌建设等精益改善。目前形成了“精益基础活动、专项改善提升、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模块精益改善。

(一)精益基础活动

精益基础活动主要在现场,而现场改善是精益改善的基础,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善,是现场发现问题、响应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改善,要长期抓好以现场为中心的精益基础管理。通过系统化推进,北方股份形成了以5S管理、TPM保全活动、4M管理、生产异常管理、班组建设、目视化管理、精益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益基础活动。

近年来,北方股份均把强化现场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改善来策划与实施。公司各级人员围绕生产,强化过程质量、计划、人员、设备、物流、安全等管控,促进精益基础管理上新台阶;通过各种形式的精益基础活动,每年平均查找各类典型现场问题达3000余项,问题的响应率为95%以上,问题解决率达78%。建立起了物流通畅有序、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设备运行可靠、动态一目了然的生产现场。

(二)专项改善提升

企业每年的经营形势不同,工作重点也不同,应根据企业经营现状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改善,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近年来,北方股份分别实施了矿车质量提升、目标成本管控、ERP流程提升、协同设计、制度建设等专项改善,集中公司相关资源进行专注改善,成效明显。

(三)管理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和激烈市场竞争,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中的重大改善,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企业中,管理创新以精益基础管理为基础,完备的基础数据、统计记录、资料档案、工作标准,以及精益意识、改善经验的积累等均为管理创新做了铺垫和准备。同时精益基础管理、专项改善等的量变,能够引发管理上的质变,促进管理变革和管理创新。

随着精益管理的深入推进,北方股份公司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创新行为。公司管理创新选题一般来源于公司经营的瓶颈,以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鼓励全员在管理模式、流程优化、技术研发、商业模式、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与创新。并通过各业务的不断创新积累,进一步促进公司经营理念、组织架构、文化建设上的创新。公司在矿车营销模式、技术研发、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多次荣获地市级、省部级奖项,获国家授权专利达100多项。

四、三种改善形式

在精益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北方股份形成了3种主要改善形式,即“提案改善”、“QC小组改善”和“精益课题改善”,适用于全公司各级人员、各层次的改善。

(一)提案改善

提案改善也即合理化建议活动,是精益管理中一种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改善形式。企业中的员工,人人都能参与改善、人人都能参与公司管理。提案改善为员工提供了发挥智慧、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激发员工改善意愿,并在改善中,培养了员工的思考习惯和提升了员工工作能力与素质,同时公司各方面的业绩也在改善中逐步提升。

北方股份公司重视全员改善,在精益实施的初期,就下发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实施方案”,从组织机构、提案范围、运行流程、奖励激励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在全公司实施运行,充分调动了各级人员改善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获得了较好效果,每年为公司创造价值达千万元。

(二)QC小组改善

QC小组活动是企业团队协作、集思广益的一种有效改善形式,是员工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等为目的的改善行为,具有自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发挥员工潜能,提高企业各方面管理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的各类QC小组活动,也能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团队协作能力。

为促进QC小组改善,北方股份下发了“QC活动管理制度”,质保部是QC专职管理部门,提倡活动的“小、实、新”,鼓励各部门人员自主成立改善团队。2015年度公司QC小组改善课题获省部级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

(三)精益课题改善

公司针对经营管理中的大类问题,改善周期长、配置资源多(人力、财力)等情况,建立了“精益课题改善管理办法”,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施改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时间节点和子项负责人,改善后成效明显,改善成果对公司影响较大。

北方股份课题改善以问题导向和价值创造为原则,在做好课题的时间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外,还注重课题改善的集成管理,及时把握各要素或各专业的配置关系,处理好课题攻关各业务的配合工作。

五、三部曲精益工作法

长期以来,企业员工习惯于日常业务工作,对改善工作不熟悉。二来由于精益改善是基础性工作,企业各级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因为在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先抓生产、抓质量,而将改善的事暂时又放在了一边。所以精益管理中,有效的工作法很重要。

针对以上情况,北方股份结合精益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学习、实践、团队协作”的精益工作法,确保了推进效果。

(一)理论学习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或一个组织跟上时代的必由之路。推行精益管理也一样,应当把精益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掌握先进管理方法并应用,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精益学习应是企业各层级多形式的学习。精益培训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培训形式可以是内部讲师培训、外聘专家培训以及外出学习、标杆单位学习等等。企业人力资源部应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的岗位改善要求,制定详细精益培训计划并予以执行。

精益学习要博学,精益改善需要有方法论,方法论的思路或套路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以及精辟的分析。所以通过学习,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工业工程知识、生产经营知识,才能具备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获得工作的灵感。

精益内涵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精益学习是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项连续不断的长期任务,持续学习才能获取新思想,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信息资源,用丰富的精益理论、精益方法武装头脑,以更好践行精益管理。要搭建好员工学习平台,切实改变员工思想、提升员工能力,树立员工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注重提高员工士气,提高团队凝聚力,并培养出企业内部具有良好知识储备的精益先锋和精益骨干,构筑企业精益人才梯队,为各方面精益改善做好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保障。[3]

(二)重在实践

《中庸》中说道:“好学着近乎知,力行者近乎仁”。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过: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思想和理论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管理思想只有转化为众多企业的行为,管理理论只有得到广泛的实践,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物质力量。

精益管理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家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管理现状不同,精益管理的实施内容也不尽相同。比如生产性企业的班组管理重在班组的生产、质量、成本、交付、设备、安全等方面管理,服务型企业则应侧重于员工素养、服务态度、服务能力上的培养。

精益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艾青在《光的赞歌》诗中写道:“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

精益实践,要强调过程管控。“有好的过程,就有好的结果”。在改善中,在分析全过程基础上,按照创造价值的重要程度,识别出主要价值创造过程、关键支持过程及过程要求,设计科学规范、简洁高效的改善流程并配置改善资源,以保证过程的有效实施。

精益实践,要注重成果推广和经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精益思想的碰撞和升华提高。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德鲁克则补充道,分享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总结与成果推广,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从广义上来说,实践即思想,思想即实践。精益管理,只有在不断的改善实践中,各类人员才能获取实践知识、工作经验和改善成果,员工才能具备和提升自我的素质与工作技能,企业的各项经营业绩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精益管理中,通过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团队协作建设能进一步节省内耗,团队协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努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团队十分尊重成员的个性,重视成员的不同想法,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在团队中,领导与下属之间不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信赖和相互支持,团队协作真正使每一个成员参与到团队工作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配合,并将每个人的智慧、力量、经验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精益的诸多方法与工具中,都有团队协作的要求,精益改善的诸多成果,也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团队协作促进横向业务的联系,团队内成员能都积极地参与改善活动,发挥各自所长完成工作,集思广益、协同工作,最终促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管理目标的达成。[4]

六、结束语

每个企业的产品不一样,企业性质、市场环境不一样以及经营管理的积累和沉淀不一样,因而各企业精益管理模式也就不同。唯有不断实践与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精益改善工作模式,才能更实效性的实施精益管理。

北方股份公司在推行精益管理的几年中,探索和实践推进方式、改善形式、工作方法,使公司在基础管理、现场改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品质管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20%,成本费用率降低5%,矿车质量稳步提升,顾客满意度逐年提高,公司逐步构建起了“持续改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精益改善文化氛围。2014年公司获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连续3年入榜由《中国工程机械》评选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2015年荣膺工信部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单位。

(作者单位为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管理部)

[作者简介:王美(1976―),男,内蒙古商都人,工程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管理部经理,主要从事精益管理、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杰弗瑞・莱克(美),迈克尔・豪瑟斯.丰田文化:复制丰田DNA的核心关键[M].王世权,韦福雷,胡彩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00-330.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2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在大三或大四开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酒店实操技能。通过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收益管理的基础知识。在全面了解收益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收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调整供需的预测能力和制定策略的决策能力,以达到酒店管理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操的课程,恰当的教学过程应该先是基础知识讲解,然后运用收益管理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或实践,达到熟练运用收益管理,提高收益管理实战运用的能力。然而,目前本科院校的酒店收益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收益管理知识在酒店实际操作中顺利地运用。

1. 1 教学缺乏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往往缺乏互动,一方面,课程内容相对枯燥,而且内容逻辑性较强,只有掌握了前面章节的基础内容,才能顺利开展后面章节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解书本内容时,往往是侧重内容的快速讲解,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即使设计了互动环节,学生因为对所设计的互动环节缺乏兴趣,或者是因为收益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他们不愿配合教学互动,或是简单应付了事,教学互动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1. 2 教师缺乏实际酒店收益管理

经验高校中大部分的酒店管理授课教师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缺乏酒店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对酒店最新的发展动态不甚了解,只是单凭读书经验以学传学,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和知识只限于纸上谈兵的教学后果。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落后于酒店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教学改革又相对滞后,更难以让学生掌握酒店收益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

1. 3 教学中缺乏实操课程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计划中全部为理论课程,缺乏实操课程。一方面,收益管理实操过程复杂,实操课程需要组织学生对酒店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市场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收益管理策略并实施,实施之后,把预测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偏差,从而提供收益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实操所需要相应的数据和实操练习的酒店,因此学生只能模拟酒店收益管理。因为实操过程的复杂性和模拟实操的不确定性,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收益管理的精髓。

综上所述,目前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原因主要在于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从而使高校所培养的收益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诸多不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 酒店收益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2. 1 培养具有双素质型教师

实施酒店收益管理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培养符合教学需求的双素质型教师。双素质型教师,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要讲授好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掌握收益管理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收益管理相关的从业经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聘请酒店的收益管理精英人才给学生讲课。另外,学校也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酒店收益管理部门挂职,培养岗位的工作经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从而培养符合教学需求的双素质型教师。

2. 2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大纲

酒店收益管理人员主要工作职责是: 通过分析市场环境、预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为酒店决策层提供建议,参与制定各个市场价格和渠道的决策,从而实现酒店收入最大化。因此,作为收益管理人员应具备三种能力,即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高校开设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时,要制定符合酒店收益管理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具备分析、预测、决策三种能力的学生为目标,合理分配课时,加强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 3 调整课程教学进度

现有的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有36 课时,教学计划中全部为理论教学,为了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加快教学进度,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12 课时的实践教学。调整教学进度,一方面减少课堂内容的讲解,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课外自学的能力,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采取课下学习,课前检查的教学模式。总之,加快教学进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2. 4 教学环节改革

第一,创新教学方式。酒店收益管理是一门理论知识繁多的课程,理论知识讲解过于空洞和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对其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活用教学方法,增添课堂生气,强化知识记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法有多种,如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述酒店产品的销售渠道时,就可以设计不同销售渠道如何进行竞争与合作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酒店所拥有的销售渠道,各个销售渠道的优势和劣势,还能让学生掌握如何取舍不同销售渠道,明白各个销售渠道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可见,相比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学效果明显会提高。

另外,收益管理有五个工作循环,每项工作内容各不相同,教师在讲解收益管理工作循环时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熟悉并参与收益管理的具体工作,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自然可以提高收益管理的能力。

第二,学生参与实践调研。实践调研是获取市场运营数据、发掘酒店有关收益管理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调研,对酒店收益管理有更真实的认识,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收益管理知识的兴趣。当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中基础内容讲解完毕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调研项目,通过学生实际走访酒店,或者短时间内驻扎在酒店,收集有关收益管理的数据,了解相关问题,经过分析总结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汇报调研成果,增加课堂研讨环节。

第三,邀请收益管理精英讲座。请酒店收益管理精英就酒店的收益管理部门职能进行讲解,既可以给学生带来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资讯,同时这些行业精英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对酒店收益管理的学习兴趣和从业欲望,了解收益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如课程组邀请山海天万豪酒店的收益管理经理对酒店收益管理进行了全面讲解,通过来自实业界的精英的讲解,对学生更有说服力,让学生清楚收益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并正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教学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主讲,教师分析与总结,学生研讨为主;另一部分教学安排在教学酒店进行,让学生参与至酒店的收益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熟悉课本所学知识,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二是发现自身不足,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到提高; 三是提高就业机会,学生有顶岗实践的经历,增加了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机会,也更符合目前酒店对收益管理人员的用人标准。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3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各高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还要为科研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弊端

1、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验证,所以实验室建设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没有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即使有的高校设置了实验管理科,也只是负责购置设备仪器,而实验教学、实验人员还是由教研室管理。这种体制使得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重复购置,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由于实验室互相独立,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方面缺乏整体和全局意识,“小而全”的实验室建设,造成“人、财、物”资源上的浪费。有的专业学生数量少,致使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很低。隶属于各专业的实验室都购置大批的必要设备,而相近专业的设备又大都相同,如此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利用率低下,无法引进、购置先进的设备,更无法提高自研设备的资金投入,如此循环,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实验室效益的整体发挥,阻碍了实验室水平的提高。

2、实验教师少,实验能力差

由于实验按照课程设置的现状,大多数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与目前教改中加强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考核、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另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少,且多为兼职,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对实验项目进行开发,使当前的实验技术含量低;也因为实验室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大量的设备、仪器得不到及时的维护,致使一些设备仪器甚至是大型贵重的设备长期蒙尘,坏了也无人问津,有的处于半瘫痪状态,甚至不能正常运转;因为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有的价格不菲的进口设备,自安装后多年来一直不曾使用过,成了奢侈的摆设;也因为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配件丢得七零八落,使用时根本找不到所需的配件,只好弃置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在造成浪费的同时,因为有些设备长期不运转、故障多、配件丢失,本来该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就不再开设,最终导致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严重影响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

3、高校实验室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

首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文关怀不够,研究人员普遍感觉自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老师们科研教学的压力大,他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工作中的压力,包括考核、职务晋升等,在工作生活中得不到领导的关怀,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疲于奔命的状态。其次,实验室人员的状况不一,有的教学、科研双肩挑,有的是专职的管理人员。而目前高校实验室对人员的管理一般只局限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只是按学校现行的规定执行,没有针对实验室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样就使得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变得更加困难,既要吸引优秀的或有潜力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又要兼顾原有的研究人员的利益。最后,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粗放。预算制是国家计划项目的基本财务制度,但在实验室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对策

1、建立独立的实验中心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各大院校都感到建立实验中心是改进目前实验室管理弊端的必由之路,一些学校也纷纷对建立实验中心进行了探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教研室剥离出来,成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可以针对各学院、系许多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相近、专业实验内容不同的特点,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即将基础实验集中管理,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按学科专业归口管理,成立专业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直属学院或系领导;在资金投入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在人员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的使用、内容的优化、设备的组合、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验室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立实验中心使人才培养、人员使用、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落实,也为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协调、素质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培养、学科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2、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仪器的利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重购置、轻使用;任务不足、产生闲置;大型仪器设备部门所有,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仪器设备效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加强购置过程的管理,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前,高校应组成专家组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因购置失误带来的设备闲置积压、资金浪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其次,要着眼适应高校学科配置,对全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盘活现有资源,形成以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各专业教学实验需要,资源共享、应用率高的实验仪器设备用管体制。同时对人员不配套,设备无任务的,应由学校统一进行调剂。三要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公共服务体系,全校各单位占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都要进入公共服务体系,打破部门所有的禁锢,为校内外更大的群体(首先是学生)、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单位提供开放式、有偿性的优质服务,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同时拓展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四要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科研人员用得起、机组开得起,促进良性循环。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能否提高,与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学科建设规模越大,科研水平越高,与之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就越高,为此高校应专门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科研课题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免费上机和测试,避免一些研究项目因无力支付测试费用而受到影响。

3、以人为本建设实验教学人才队伍,提高实验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认真贯彻

以人为本的方针,着力打造一个爱岗敬业、高中低技术职称匹配、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一是应引进竞争机制。实验教学人员应实行聘任制,在全校实行公开、公正、公平招聘,实行双向选择,最后以劳动合同的方式,双方共利、义务和责任等要制定必要的激励办法和相应的政策,多方选拔、推荐高层次人才参与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体系,采取定期培训、岗位辅导培训、送学住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保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应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加速培育实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抓思想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实验教学人员要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思想作风。抓技术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包括对前人械作的验证及对新问题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实验教学人员来说,更应侧重于实验方法的设计以及如何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4

现代工程质量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的和谐管理,所以质量的好坏体现了工程的人员素质。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工程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要靠质量取胜,归根到底是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平的提升。所以,工程项目要搞好质量管理,必须加强培育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这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在工程建设质量日益严格要求的前提下,一个工程建设企业要建立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工程发展,又能维护企业利益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为工程长期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创造条件。因此,认识、理解、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关系,在工程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认识、理解、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正确理解工程质量管理与管理人员素质的关系以及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是支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与自然资源的物质相比,人力资源的作用更为重要。工程人员专业知识的多少、新旧和优劣决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人员专业知识丰富,高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工程质量管理,才能使其管理决策思维正确,工程Qc课题的研发、组织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技术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起点才会走在前沿,工程产品质量也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工程人员具有全新知识、高技术水平基础上组织生产的产品,工程质量管理才会在一个高标准、高技术起点的约束下展开,工程质量管理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工程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使工程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为管理人员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一个超前的平台,打下质量管理的良好基础,推动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发展。可以说,工程以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去组织生产,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工程质量管理层次。一切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都将以技术管理工作为依托来开展。

对于一个工程的建设来说,先进的设备机具硬件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固然重要,但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工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这么一句话,说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而人员的品质就是人员的素质。人员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时效意识、团队精神等等。

1.2培养工程建设中人员的责任心

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责任心被看作是工作中处理质量管理事务时所具有的专心一致、严肃认真、勤奋努力、谨慎稳妥等态度、精神和行为方式,是可再生的精神资源。这要求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一种敬业的氛围。工程全体管理人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责任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把思想变为自觉行动,全身心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工作、按工程质量管理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以自身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是工程以高质量管理、以优质服务、精益求精、恪尽职守、讲究信用的态度对待业主与电网,从而追求效益的质量管理行为方式。

1.3坚守诚信这一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原则

工程要发展提高,就必须以诚信作基础,以质量来取胜,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只有让质量与诚信的理念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每位员工心里,让先进的、严格的质量管理融入到工程的各道工序,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工程质量才能持续提高。

1.4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5

一.精益生产的含义

精益生产在不同企业、行业有不同的叫法,一个精益的、柔性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具备这样的实力:为客户提供出众的价值—最低的成本.最高的质量—六西格玛水平。快速的响应—最短的交货周期,生产、设计、采购和市场无缝连接。简而言之,精益生产系统的核心哲学思想(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就是用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制造。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按客户需要的量,使用最少的资源,生产、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

二.精益生产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基于以日本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得到了全球企业的青睐,企业争相参观并模仿丰田的生产模式。当然,为了缩小我国企业与外国的差距,在1981年引入中国,政府和不少大中型国营企业不仅聘请丰田汽车公司的专家来中国传授经验,而且还派人员到丰田去取经。

当前,国内的一些汽车集团如一汽集团、东风集团、跃进集团、天津汽车公司等均通过不同的方式在集团内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合资企业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德尔福汽车系统合资的企业等也在生产管理中引人了很多国外合资伙伴所应用的精益技术,并在生产管理中广泛推行;其它行业如电信、服务等行业也在通过不同方式加以实施。这些企业通过在本企业的具体实施,在生产管理和生产方式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究其原因我国企业有发展精益生产的条件。1)精益生产方式产生于日本战后经济基础薄弱之时,当时日本国内资金紧缺,市场需求不旺且变化无常,而目前我国企业主要也是面临这两方面的问题。2)生产管理和生产方式越来越被企业家所重视,他们认识到管理可以创造越来越大的效益,而投人却很小。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管理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精益生产可以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进完善管理体系。3)当前实施精益生产有一个较良好的基础,全面质量管理、看板管理等精益技术在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正确使用这些工具以及将这些管理技术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消除浪费的目的。4)精益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有了一批“精益思维者”,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精益生产理论并使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5)国内一些很好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已经做出了典范。6)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在经贸方面与国际接轨,市场在不断地完善且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7)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创造企业间协作良好的基础条件,保证运输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建立国家工业信息网。扶持精益生产方式推行的试点工作;资助对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

由此可知,精益生产是中国企业当前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对精益生产的引进也不是盲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应自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首位。人是企业生产要素最具活力和最大柔性的生产要素,工作的不断改善,集体协作,都是靠人来完成。人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还是企业最实在的管理者。

2)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为精益化管理奠定基础。标准化作业是实现生产均衡化和”一个流”生产的重要前提,加强标准化和系列化工作,使之向国际标准化靠拢,如进行150、IEC等认证,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准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和物资消耗定额,减少物料工具的消耗,降低储备定额和在制品储备定额,逐步实现准时化供应。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工作,保证对生产经营过程、市场动态把握的及时性、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规范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

3)推行精益生产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改进工作,理解精益生产的精髓。精益生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片面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和实施,而是要对整个价值流进行全面的改进。所谓价值流,即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交付给用户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供应过程、零部件供应过程、非生产供应过程、生产现场和产品销售过程,还包括产品的设计过程。

4)尽管精益生产是国外成功实施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我国许多情况与国外不尽相同,切不可简单盲目照搬国外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而是要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和我国企业的实情情况,对精益生产方式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推行精益生产是一个企业整体的、长期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分阶段一步一步实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5)在建立新生产体制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人素质的提高是头等重要的。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管理,是一个全员参加的、思想统一的、不断改进的系统过程。企业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一批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加工技能的多能工,提高企业工人的集体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工作的质才能上升。

6)企业家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企业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是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前提,而及时暴露被掩盖的问题或危机则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原则。对企业来说每天都有危机,在强调危机意识时,要特别强调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危机意识。

7)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后盾。实施精益生产方式以后,普遍实行了多机床操作,多工序管理,人均作业率提高,劳动强度增大,劳动报酬也相应提高,只有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精益光荣的原则,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消除浪费,提高质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精益化体现在精和益,“精”要做减法,要做到少投入、少消耗、少花时间、少给班组增加压力;“益”要做加法,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提高质量、提高班组生产力。通过班组精益化管理,实现物的明朗化,行为的规范化,为全面贯彻落实《班组建设管理标准》,深入推进班组建设“创先争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网公司班组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的活动方案,将“创先争优”活动与班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要以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加强班组建设,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不仅是班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二、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的意义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是加快“两个转变”的客观需要。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国网公司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班组是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加速推进“两个转变”、努力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的直接落脚点、执行者。在班组建设中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只有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全局中谋划班组建设,推进班组精益化管理,始终把班组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才能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班组建设是企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企业所有的管理思想、发展战略、任务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班组和每个岗位。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的持续推进,企业组织变革出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组织变革的调整方向主要是削减中间层次,加强基层班组,在这一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水平与班组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因此,将精益化管理理念引入到班组建设中,全面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根本需要。企业的安全生产大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班组安全管理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对于风险较大、连续生产的电网企业来说,提高班组的安全管控尤其重要。班组安全管控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隐患事故处理的质量。但是,客观地讲,目前,我们对班组的安全管控还不够到位,仍然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痼疾,急需通过加强班组建设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而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通过强化工作过程管理,规范资料管理,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等,不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实现班组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工作环境定置化、日常考核绩效化、员工队伍知识化、工作作风准军事化,无疑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的方法

1、创新理念,勤于学习善于借鉴,顺应班组建设时代要求。

班组不仅仅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层组织,而是涵盖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技术创新、民主管理、团队建设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性单元。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班组与管理层的交流互动更加紧密、与生产流程的其他环节的协作配合更加紧密、与市场的直接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导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促进班组逐步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班组转变,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要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增强对发展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

2、以日常工作为抓手,以业务流程为重点,稳步推进班组建设工作。

班组在一线、在基层,班组工作非常具体明确。抓班组建设,就是要从具体的工作入手。我们抓安全生产“月计划、周安排、日分配”开始,抓工作依据、施工方案、开收工会、“两票三制”、人员组织、工器具的配备、材料的准备等等;我们抓营销管理从用户申请开始,勘察、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装表接电,是否规范、优质、高效。只有抓住工作这个重点,班组建设的各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班组建设工作才有实际意义。

3、开展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特色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组活动, 各种班组QC小组选题紧扣工作实际,解决日常管理中变压器渗漏问题、快速寻找故障点、提高供电可靠性问题、提高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率等。开展班组特色服务,为社区无保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特别服务,体现责任央企的社会担当,和公民的职业道德。

4、重视培训工作,培养班组核心竞争力

班组是否有实力、有战斗力,主要看班组长和班组骨干成员。班组成员的能力要靠日常的培训锻炼,培训班组长和业务骨干,就是培养班组核心竞争力和班组可持续发展。重视班组培训工作,年初制定公司以及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供电所月度培训方案、员工个人学习计划,在培训工作上舍得投入。

5、提升素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班组员工成长平台。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必须从提高班组员工综合素质入手。必须把导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与员工的成长发展紧密结合,要营造班组员工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活力。要以培育敬业、勤奋、创新、踏实、爱岗的员工队伍为目标,完善班组员工的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搭建班组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平台,加强对班组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畅通班组员工职业上升通道,为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6、要分类指导,结合电力行业特点,突出班组精益化管理的个性特色。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7

二、优化人力资源,强化科室职能,进一步规范营销管理

8月份到营销科工作以来,我作为一名科室管理者,一直积极思考怎样优化科室管理职能,寻找“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点,提高科室集体工作效益。在新的岗位上,我非常注重与科室同事间的互相沟通,在沟通中了解熟悉每个同事,了解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想法和要求。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科室管理职能,按因岗定员、因人定责的原则,将科室分为农电管理、检定室管理、业扩报装与小水电管理、线损计量管理、营业管理、营销系统网络管理、报表统计管理七个岗位,并确定了各自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通过以师带徒、互帮互学的形式,使得专业互补、知识互补、个性互补、年龄互补,调动了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近几个月的工作情况来看,科室工作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员工工作积极主动,基本做到了上下一心,各施其责,人尽其能。

为公司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是科室基本职能之一。针对这一职能,营销科从10月份开始编制每月一期的《营销信息》,汇报近期的营销工作,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预测,为公司决策层理清下一步发展思路,提供各项真实有效的数据。并与稽查大队联合制订每月营销稽查工作计划,使营销稽查工作进一步规范。

三、集思广益,理清营销管理工作思路

加强管理,降损增效,争取效益最大化,是电力营销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为总结分析上半年的营销工作情况,部署下半年的各项工作,营销科于8月中旬组织召开了上半年营销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根据公司的总体工作目标,营销科本着“不喊落实难,多想怎么办”的工作理念,确立了以营销台区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电力营销系统应用为切入点,以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报装流程,盘活营销队伍,降损增效为工作目标的营销工作新思路。

下半年,营销科围绕这一新思路,从营销台区管理精细化管理入手,完成了三季度精细化考核工作。

电力营销台区精细化管理是公司为了规范配电台区营销管理行为,提高配电台区营销管理水平和效益而进行的一项营销体制改革。第三季度,8个供电营业所的151位农电工对605个配电台区的安全生产、线损、均价、优质服务工作实施了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该季度台区线损率(14.74%)比一季度(16.98%)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售电均价(0.6018元/kwh,0.5844元/kwh)上涨了0.0174元/kwh,与一季度相比为公司增加营销收入20.1万元。当然在管理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细化管理的公平性、准确性、合理性。但台区精细化管理使营销台区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松散型转变为捆绑型,由粗放化过渡到精细化,促进了营销管理者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经营质效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部门协作为基础,提高整体工作能力。营销科与稽查大队联合开展了“百日风暴”反窃电行动、配电台区“五治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用户用电秩序和基层单位营销管理行为。我们还与与调通信息中心紧密配合,通力协作,解决了电力营销系统关口计量数据不能录入、用户欠费清单不能分册、报表种类不全等问题,提升了系统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为08年投入营销系统打下了基础。

以“百问百查”知识竞赛活动为契机,从提升基层员工素质入手,在营销系统内开展了优质服务知识抽考活动,在各基层单位掀起了比学、比用的新氛围,展现出了一线营销员工的风采和水平。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8

[作者简介]韦红霞,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 南宁,530031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8-0142-0002

一、前 言

电网工程建设中,一个工程项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属质量因素。可以说质量是工程建设的主题,是工程的第一生命。质量反映了一个工程的素质,质量对于一个工程而言,综合地反映了工程的管理、技术和思想工作水平。工程质量的好坏是通过实施质量管理来实现的。

二、人员素质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

现代工程质量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的和谐管理,所以质量的好坏体现了工程的人员素质。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工程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要靠质量取胜,归根到底是人员素质的提升。所以,工程项目要搞好质量管理,必须加强培育工程人员素质。这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在电网基建项目日益繁重的要求下,一个电网基建企业要建立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工程发展,又能维护企业利益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为工程长期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创造条件。因此,认识、理解、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人员素质的关系,在工程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认识、理解、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人员素质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工程质量管理与人员素质的关系以及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与人员素质的关系。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是支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与自然资源的物质相比,人力资源的作用更为重要。工程人员专业知识的多少、新旧和优劣决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人员专业知识丰富,高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工程质量管理,才能使其管理决策思维正确,工程QC课题的研发、组织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技术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起点才会走在前沿,工程产品质量也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工程人员具有全新知识、高技术水平基础上组织生产的产品,工程质量管理才会在一个高标准、高技术起点的约束下展开,工程质量管理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工程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人员文化程度,使工程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为人员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一个超前的平台,打下质量管理的良好基础,推动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发展。可以说,工程以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去组织生产,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工程质量管理层次。一切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都将以技术管理工作为依托来开展。

工程质量管理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对于一个工程的建设来说,先进的设备机具硬件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固然重要,但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工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这么一句话,说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而人员的品质就是人员的素质。人员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时效意识、团队精神,等等。

(二)培养工程建设中人员的敬业精神

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敬业被看作是工作中处理质量管理事务时所具有的专心一致、严肃认真、勤奋努力、谨慎稳妥等态度、精神和行为方式,是可再生的精神资源。这要求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一种敬业的氛围。工程全体人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责任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把思想变为自觉行动,全身心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工作、按工程质量管理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以自身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是工程以高质量管理、以优质服务、精益求精、恪尽职守、讲究信用的态度对待业主与电网,从而追求效益的质量管理行为方式。

(三)坚守诚信这一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原则

电网基建项目日益繁重的今天,工程靠质量取胜。工程要发展提高,就必须以诚信作基础,以质量来取胜,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只有让质量与诚信的理念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每位员工心里,让先进的、严格的质量管理融入到工程的各道工序,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工程质量才能持续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9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一种以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向人类走来。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必将会对21世纪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知识经济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不再是以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且还以知识作为新的竞争资源。美国学者托夫勒认为:“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按照自己需要创造资源的能力就越大,那时惟一重要的资源就只剩下信息和知识,知识将是未来贸易的中心。”现行的管理方式已无法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种崭新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其中管理创新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知识经济对管理的影响

如果说新观念或新理论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那么,资讯管理等新管理理论的问世,知识产业、学习型组织等新企业形态的出现、商业生态系统、数字神经网络等新经营理念的流行,知识工人、虚拟企业家等新企业角色的登台。无一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经营管理时代己经悄然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他的新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受到良好教育的人都将成为社会的中坚.杜拉克说:“世界上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他更一步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是知识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不同于资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事。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的。然而,知识资源并不像传说的资源如土地、机器设各、资本那样有形易管理,创造知识、分析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它无法被监控,也无法以外力强迫。因而,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

二、加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设想

1.加强基础管理

中国传统企业今天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基础管理。企业管理是分层次的,首先是投资决策,这是企业的最高决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就是企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能赚到钱;其次是经营管理决策,也就是在具体战略上的实施方案,更强调企业的方法、目标和理念;而第三个层面就是基础管理,是企业基本业务的管理。比如像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包括从产品到销售环节,以及最终到客户手中。在这当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衔接的,当中有许多过程控制的问题,像成本控制、资金控制,都属于典型的基础管理问题。

在上述三个层面的企业管理内容中,基础管理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基础管理,其他的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实现。所以,中国企业从整个管理的角度看,基础管理环节是比较差的。我觉得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不缺经营决策头脑,包括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决策方面的水平都不低。但是,当企业有一个好的投资方向,经营决策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时,最根本的差距还是在基础管理的实施和操作上面。

2.企业管理创新应注重四个结合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创造性、开拓性、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把鲁莽行事作为开拓创新,而应注重搞好“四个结合”。

(1)管理创新与坚持市场化相结合。企业管理就是把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等生产要素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实体的生产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向市场,生产和销售也依赖市场,因此,必须把管理创新与坚持市场化紧密结合,让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服从市场,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去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搞好管理创新,就必须紧密围绕市场,去探索和实施新的管理体制和方法。

(2)管理创新与坚持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相结合。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坚决反对霸道主义,家长作风。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毕竟有限,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的每一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与建立员工风险利益机制相结合。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管理机制、方法和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效益,而要调动员工的“三性”,就必须实行“利益驱动”,根据 “利益驱动”原则去探索企业管理的新途径,这就要把管理创新与员工的风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如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模式的管理下,员工通过认购企业的股份,真正成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之一,把风险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

(4)管理创新与企业特色相结合。创新就体现个性,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从本企业的人、财、物、科技条件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定,因事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加消化地盲目全盘地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那种盲目照抄照搬的做法无不以失败告终的。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在新世纪的复杂舞台上参与竞争持续发展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10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财务为对象,通过组织、控制和协调资金运动的过程,并在正确处理这一过程所体观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筹资管理)、资金投放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营运管理、资金分配管理四项基本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使得当前财务管理理论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的挑战

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管理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的目标既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以财务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等)为主,围绕单一财务资本的筹集、运用、资本增值后的分配等内容从事理财活动,强调的是财务资本的运营。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般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合作。因此,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等相关利益者对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这加剧了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 财务管理方法方面

当前,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商户有近千万,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另一方面是虚拟化交易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在使物理空间缩小的同时,又开辟了广阔新颖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等。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等,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交易成本更低,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加精确。同时,也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增加,这使得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方法必须创新。

(三)财务管理对象方面

资本雇佣劳动的是传统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传统财务管理是基于对物质资源的管理活动,这种财务管理的对象强调的是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管理和以资金运动为基础的资金管理,如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始终是财务管理的对象。知识技术等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不为财务管理所重视。对此,财务管理的对象需要拓展。知识的作用已日趋重要,它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内在的核心要素。知识资源成为现代企业生产的一种主体性投入要素,知识资本概念应运而生,这些客观因素使财务管理的对象有必要进行拓展,即把知识资本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范畴。

(四)财务管理组织方面

目前,我国现有大多数企业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组织的设置成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 缺乏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些较为先进的办法在企业理财中只是流于形式。这一切与当前财务管理环境下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 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与创新

前已述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代表股东所期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会与企业其他相关利益体的利益发生矛盾。例如,企业在借款到手、债权人失去控制后,为了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投资比债权人预期风险要高的项目,或者未征得债权人同意而发行新债券,加大负债比例。无论何种行为都将给债权人利益带来损害,因为高风险可能产生的高收益归股东,而产生的高风险却要由债权人来承担。因此,引入“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显得格外重要,这主要基于:第一, 现代企业知识资本的突出地位日益显著,使知识资源所有者(主要是员工)再也不能容忍财务资源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剥夺他们的部分权益,迫切要求拥有与自己的贡献实力相对称的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和控制权;第二,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来划分,不但使员工参与到成本管理中,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直接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再把成本指标具体细分到每一位员工,成本管理的执行情况直接与个人联系起来了。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增加一项成本指标的考核:以成本指标为刻度,超者罚,降者奖,这样既可以加强对成本的管控,又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做好预算控制和分析,及时揭示差异原因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11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效益。精益生产是一种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同时也是锤炼企业管理文化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资本、劳动、材料等充分利用的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等。

一、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导入准备

1.成立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三级推进组织。推行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的系统工程,强有力的推进组织是推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成功实施和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导入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之初,必须把建立健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组织网络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企业应该成立公司精益生产推进领导小组、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各分厂/生产车间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组等三级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组织,并要以公司红头文件形式明确各级组织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

公司精益生产推进领导小组一般应由总经理担任组长,相关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部长为组员,主要职责是负责资源的调配、把握推进方向、批准推进计划书、审议和决策公司推进工作的重大事项等。相关职能部门一般包括:生产部门、计划管理与考核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物料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工艺技术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

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是精益生产推进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编制设计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整体推进方案、策划制定精益生产推进目标和计划、主导整体推进活动以及各项活动任务的部署、协调处理各种与推进活动相关的其它事项等。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是整个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的中枢神经机构,其成员的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心智模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过程的进度、实施质量,乃至决定推进实施的成败。因此,必须选拔具有生产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等专业背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骨干人员进入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担任精益生产推进专员,专职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人员的选拔最好通过公司内部竞聘方式,将本公司内真正具有精益生产推进实施能力和潜质的人选拔到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

各分厂/生产车间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组由各分厂厂长/生产车间主任担任组长,工段长、班组长为组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精益生产推进方案的具体实施。

2.全员培训和宣贯精益生产理念。精益生产是一种现代、全新的生产管理理念,它与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是对传统生产管理理念的颠覆。因此,导入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初期必须要做好精益生产理念的全员培训和宣贯,转变员工现有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其心智模式,这也是决定精益生产理念能否在企业落地和深入人心的关键。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为员工进行授课,从公司总经理到一线员工全员分批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背景及意义、精益生产基础知识、精益工具和方法、精益生产的推进实施效果等。培训形式一般包括理论讲授、案例研讨、沙盘模拟、红牌作战、特训营等。特训营是一种互动性强、竞争性强、实践性强、效果立显的培训形式,该种培训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参训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协以及将精益生产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的激情。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应该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多次组织由各分厂/生产车间领导和一线员工共同参加的精益生产专题特训营,每次特训选择一个特定主题,比如5S、TPM、标准作业、生产看板等,引导全员切实感受到将精益生产理论运用于实践所获得的成就感。

另外,还应通过条幅、橱窗、展板、企业内刊、企业OA办公系统等公司内部媒介对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的战略意义、精益生产相关知识和理念、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的成功案例等进行宣传。同时,要通过召开誓师会、动员会、主题班会等对广大员工进行动员,引导广大员工主动和积极参与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推进实施。还可以通过举办精益生产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益文化氛围。

3.制定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方针目标和工作程序。方针目标是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导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行业和产品特点,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需求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总体方针,并依照总体方针制定明确的、可量化的、可测量的、可达成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目标。在制定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方针和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生搬硬套、不切实际。

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活动,为使推进工作有序、扎实、高效,企业应在导入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之初就设计好推进工作程序,将推进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按照一定的时序展开排列,使之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程序》,并以公司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下发,保证其权威性。事实证明,科学的推进工作程序有利于目标计划、管理运行、效果评估、检查考核等一系列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行为连贯有序、协调一致、高效运行。

二、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推进实施

1.以5S管理和TPM管理为突破口,夯实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基础。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是制造型企业一切改善的基础,企业应该把推行生产现场5S管理作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突破口之一。推行生产现场5S管理,首先要重点整治生产现场的“脏、乱、差”,并对现场所有物品物料按着时间和空间优化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定置定位,设置区域和物品标识牌,实现生产现场定置化、秩序化、标准化管理。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面生产维护 )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以追求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设备,是制造型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基础,因此,企业也应把推行TPM管理作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突破口之一。推行TPM管理, 要首先重点整治设备的“脏、松、缺、锈”和“跑、冒、滴、漏”等现场设备顽疾,并积极开展好设备预防保全,提升设备综合效率,实现设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通过5S管理和TPM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快速改变生产现场和生产设备管理现状、实现现场管理和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可以快速改变员工心智模式、规范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增强员工搞好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信心和决心,并通过5S管理和TPM管理的持续改进,让生产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设备状态和生产秩序得以保持,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成功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2.选择典型分厂/生产车间为推进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公司横向推广。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某个生产分厂/车间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试点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试点推进工作,让精益生产的推进成果尽快显现。

精益生产管理体系试点推进成功后,企业应该及时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成果图片展等形式将试点生产分厂/车间的成功推进经验横向推广和植根于公司其它生产部门,以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作用。

3.坚持目标拉动,实行周例会和周报制度,做好过程控制。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应该依据本企业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总体计划,按周分解制订《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周推进计划》。为了确保推进计划的上传下达、贯彻落实、效果评估、信息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在一个闭环的平台上运行,企业应该实行周例会制度,每周定时定期召开由精益生产推进专员、各生产分厂/车间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组成员参加的周推进例会,会议主要内容是逐项检查本周推进任务完成情况、安排下周推进任务、协调解决各单位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推进计划等。

另外,各推进实施单位每周应编制《精益生产推进周报》,内容主要包括本周精益生产推进计划达成情况、成果亮点、本周工作难点及下周计划等,每周定期报送至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便于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做好整体过程控制。

4.建立健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相关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为使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应制定并持续完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文件,使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形成长效推进机制。需要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有《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程序》、《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考核办法》、《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办法》、《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例会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既是衡量工作质量的尺度,又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与上述规章制度相适应的检查评估体系,防止规章制度只停留在管理层面上,没有落实到生产作业现场。

5.实施政策激励,激发员工参与精益生产推进的热情。为了激发员工参与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企业应该把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考核情况与员工绩效考核、工资分配、优秀员工评选、职称晋级、职位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热情,有力促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快速、高效推进。

三、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

1.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动态管理与持续改进。为保证推进效果和效率,企业可以采用精益生产推进目视化管理看板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动态管理。精益生产推进目视化管理看板主要内容包括“精益生产推进组织机构及职责”、“推进步骤及项目分解表”、“精益生产推进相关改善提案”、“精益生产推进成果展示”等,使各个推进阶段的工作内容、管理目标、实施过程及目标达成情况快捷、准确地传递给广大员工,让广大员工切实感受到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所带来的真实变化。同时,要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按照PDCA思想,实施持续改进。

2.持续做好精益生产知识全员培训和舆论引导。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企业应持续做好精益生产知识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全员参与的精益生产知识培训,引导员工形成“精益生产,势在必行”、“精益生产就是市场竞争力”、“精益生产,从我做起”、“精益生产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等全新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提升广大员工对精益生产管理理念的认知。同时,要通过不定期举办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表彰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广大员工理解领悟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精神实质,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其中,营造全公司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大气候,塑造精益文化,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是精益生产管理体系能否成功推进、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

四、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就是在科学、系统分析精益生产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由组织机构、管理职能、方针目标、规章制度、精益工具方法、效果评估与考核办法、持续改进机制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管理的实效性如何,取决于这个体系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篇12

一、从精益生产到精益教育

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TPS)为基础而提出的。他们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在之后出版的《精益思想》一书中,詹姆斯·P·沃麦克等人又将精益生产方式精炼为精益思想,进一步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精益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使之趋于理论化、系统化。

从其理念与价值观方面考察,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灵活性,使生产系统适应各种多样化、高质量的社会需求,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其核心理念是消灭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思想建立在五大精益原则基础上,即:根据用户需求精确地确定特定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让用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坚持持续改进。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哲理,近年来,精益思想已被延伸至集市场信息与生产为一体的经营系统,在包括教育领域的多个行业中被普遍传播和应用。“精益教育”就是精益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性应用。基于精益生产,路甬样等在《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首次提出了“精益教育”的概念。之后孟现志在《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一文中,通过对“精益生产”理念和方法的借鉴,进一步诠释了大学科技人才培养的“精益教育”概念,建构了以“观念更新、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为平台,以“模式化(GT)课程设计”、“适时制(JIT-Just In Time)教学运行”和“全面质量管理”为主要支柱的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精益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活动中贯彻精益思想,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节,造就与学校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在禀承精益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人才培养理论,推行精益教育,应能从独特的视角丰富教育理论及精益思想。

二、精益教育理念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适宜性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专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产生与发展时间不长,与其价值目标、发展定位适应的系统管理理念远未形成,因此,借鉴工业界成熟管理理论,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独特要求进行相应调适,是形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值得尝试的路径选择。而探究精益思想蕴涵的理念,则无论从实践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视角,均能反映出精益教育运用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是适宜的。

(一)精益教育以经营效益为核心

精益思想是集设计、开发、制造、经营为一体的全局性的系统创新思想:面向市场、优化流程、追求卓越。精益战略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它所推崇的“JIT准时制”生产战略理念,“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供应所需要的产品”,克服了各竞争基点的矛盾和排他性限制,可同时实现成本、质量、时间、柔性等竞争优势。

独立学院具有按民营机制运作、基本没有国家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自主筹集社会资金的主要属性,因此有着树立经营意识、寻求先进管理理念、重视人才培养成本与办学效益的本能需求。实施精益教育,能帮助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考虑市场、资源、成本和效益,实现组织结构、培养流程的精简,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发挥资源的高效率。

(二)精益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精益思想的市场战略是顾客价值领先战略,由顾客决定价值结构以及关系营销,实现为顾客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适销性、适宜的价格、优良的质量、较快的交货速度、优质的服务是精益生产面向用户的基本内容。与用户保持密切联系,将用户纳入产品开发过程,以多变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真正体现用户是上帝的精神。

独立学院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因此必须将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列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定位。独立学院实施精益教育,可以研究和利用市场,以市场未来需求为指向,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设计,提炼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精益教育以个性化发展为手段

由于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不能同时满足多个战术目标,精益生产是对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改进,它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最佳特征,可以经济地实现多个战术目标:满足多样化、多变化、快速交货、高质量需求,并能借助高新科技对信息社会快速多变的多样化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

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也与独立学院创办初衷相悖。独立学院实施精益教育,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学生愿望调查、办学资源整合、工作计划实施等内容,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利于社会多元化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满足。

(四)精益教育以集成化流程改造为支柱

精益的价值只有在采用集成观点、持续改进的思维下才能全面实现,仅在生产、研制或供应链某个环节或某一阶段实现精益,只能是局部优化或暂时优化。精益的集成是价值链上组织内部人和组织的集成、技术和信息的集成。精益生产合理组织生产结构,便于组织整体的协调一致和个体的独立运作,同时强调持续创新。

独立学院实施精益教育可以摆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窠臼,通过教育流程的再造与持续改进,对现行人才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集成;人才质量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集成;校内教育资源、母体高校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的集成;人才培养环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集成等,使之适应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五)精益教育以质量卓越为目标

基于对质量执着追求的精益生产,其理想境界是零缺陷的工作目标,追求最低的成本、最好的质量、无废品、零库存与产品的多样性。正是永无止境地追求这一目标,使组织永远保持进步。精益生产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强调将质量观念嵌入管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事后评价。

处于生存危机中的独立学院必须追求质量与卓越,质量控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吸纳精益教育,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对选拔控制、培养控制和毕业控制全过程的评价,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方位评价,能够提高培养过程的可视性、可预测性,降低培养风险,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独立学院精益教育的设想与建构

精益思想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之变革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借鉴。面对新形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要有总体重新设计的手笔,要以新思维、新理念、新观点应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导入精益教育,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精益思想为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由于办学历史短、积淀浅,独立学院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制度还缺乏制度本身应有的原创性、独立性与稳定性,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管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等远未成熟,它更多的是对母体高校的一种附属。近几年,尽管独立学院发展势头迅猛,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在人才培养环节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内容与母体高校趋同,缺乏适应其定位使命的系统设计;二是尽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缺乏与社会、市场之间内外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教学过程中仍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缺乏对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多元化、个性化培养的有效应对;四是评价体系仍局限于采用“纸笔测试”为主的质量控制方式,缺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评价创新举措等等。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也就是人才的“大批量生产时期”。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形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是否适应社会市场的多元需求?是否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有本领?单纯地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连续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简单地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更有悖于因材施教。没有社会参照的按照“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和考评办法鉴定出的人才不具备社会“适用性”,以“模具制造、批量生产”见长的“制造型”人才培养方式只能带来学生的普遍失败和哲学人本学意义上的倒退:如人格不健全、生存适应能力差等。所以独立学院可以探索实施精益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改进忽视多元发展与个性要求的“批量生产”程式。

独立学院人才精益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尤其要树立市场观念与效益观念。必须关注市场、资源、成本和效益,重视对母体高校资源的有效依托,加强与产业界和社会的联系交流,注重用人机构的意见和学生的个性,要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协调并适度“超前”,同时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因此,与传统教育相比,精益教育视角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有着以下多方面的区别:培养目标明确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人才标准设定为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统一;培养规格强调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方式趋于集成化、开放式;教育内容要求能适应市场导向,具有可调适性;教学方法注重发现法、交互式学习与实践;教学中心转向学生,教师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提供学习指导与教学服务;质量控制注重全过程化,校内控制与社会控制相结合;管理机构实行精简化,去掉多余的环节与人员,纵向减少分层,横向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分布平行网络的管理结构。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必须有着与母体高校不同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而需要的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要增强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综合课程的通用性和学科的知识体系等因素,采取模块式课程设计。模块式课程设计以模块为课程的最小单位,各个模块的有机组合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选择余地,创造独立学习、思考和探索的“活动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模块的组合,以适应不同程度、不同需要、不同兴趣学习者的要求,增加学习的自由度,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开发学习者的潜能。模块课程有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不以追求知识的“完美性”为目的,注重知识的“可解构性”和“普适性”,是知识中最基本、最具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各个课程模块性质不同,功能各异,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便于“拆卸”和重新“拼装”组合,又通过教学主导思想发生联系,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基本操作框架,为学生发展成为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服务。

独立学院模块化课程设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第一,要立足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类型。独立学院要培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统一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课程体系可按“基本理论+特色专业方向”的模式进行设计,提供三类课程:专业知识理论课程、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和职业素养养成课程。作为本科层面教育的要求,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面向,开设特色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以满足岗位的需要。第二,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确定课程模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具体落实到某一专业方向的人才质量要求,制定专门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可测量的具体标准。课程设置要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市场预测与就业定位分析,设计专业基础必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订单培养模块及专业拓展任选模块,并通过市场调查与实践不断调整改进。第三,要根据知识分类和教育个性化需求确定课程体系。淡化对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追求,突出实践性,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打破孤立的学科课程设置和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认真设计通识课程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科学艺术和创业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各类课程均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以供选择,在保证专业方向和提供充分选择性学习环境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让学生按自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倾向选修难度、范围不同的课程。

(三)以流程再造为关键,推行准时制教学

准时制教学是精益生产的“JIT”在教学中的应用,其要求是教学要“适量、适度、适时”。“适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准备提供适当数量的学习与训练材料;“适度”是指教学中没有多余环节,合理强化,注重提高效率;“适时”是指教学时机选择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过渡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等要恰在其时。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运行由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和学生成绩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运作,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而有效的准时制教学运行,应能成为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可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