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9 09:21:19

民俗体育研究

民俗体育研究篇1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个案所指一个运动团队,旨在探讨济南某社区,以招收跳绳、扯铃、踢毽子、杂技项目为主的民俗体育运动

团队其组织歷程。个案是全民健身体系之下的运动团队,其招收项目有跳绳、扯铃、踢毽子、杂技。研究参与与者包含该个案社区办事处、教练与曾担任管理职务的队员共六名。研究资料的搜集,通过为期三个月面对面深度访谈为主,辅以参与观察、研究者日志、相关文件资料搜集作为资料检核,建立这份研究的信实度。资料搜集后,进行分析、诠释现象学分析与主题分析探讨个案组织历程。研究发现,在当代社会环境的脉络下,该个案组织历程演变核心与团队目标、团队认同感息息相关。

民俗体育为赋有身心教育的一种运动文化,它包含了群聚一起的一群人,经由长时间的相处,慢慢共同形成的运动文化,此种运动文化会随着人群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呈现连续性的变动过程。提及民俗体育的社会变迁特性,蕴含外來体育文化或该民族故有民俗体育项目

再创新及再解释后,所形成的项目,通常此类项目较不具备基础性及根基性,而大多数仅在该民族部分区域的流行,此种变迁指的是一社会内个人或少数人发明的新观念与新事物,透过社会的接受,而将新的事物与观念和旧有的相整合或是取代,属于演化的变迁。

1概念式情境

概念性情境,学术研究一般称为文献探讨。所谓的概念式情境,是支持和贯穿研究概念、期望,信念,和理论的系统,为研究设计非常关键的部份,它是建构你所认为研究现象发生的事物,以另一个方式来说,概念性情境是建构而非发现,它纳入你借自他处的片段,架构、整体的连贯性,是你所立的而不是已经存在现成的,也就是对于发生什么?以及为何发生?的一项暂时性理论。如同进行这份民俗体育运动团队个案研究之前,建立关于研究主题相关议题知识的暂时性理论,在研究历程时时与个案研究文本进行理性对话,阐释出更多组织历程本质与其意义,以下分成三点,第一点为民俗体育意涵,以了解民俗体育在我国的演变发展与其演变的特性;第二点为运动团队组织结构,以建立对运动团队结构的知识;第三点为组织变革,以探索组织历程中其变革内涵。

2民俗体育之意涵

民俗是一团体共同及典型的行为模式,也是各种文化中,能提供人们以满足美感及发挥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风俗,或以推行的类型区分,就有不同的名称出现。民俗体育因属于传统技艺部份,难以有效的区分类别。如舞蹈学者称之为民间舞蹈;戏剧学者称之为杂技小戏;体育学者称之为民俗体育;民间社团则冠以民间游艺之称谓。社会学辞典指出,自復兴中华文化到传统文化受到政府及民间的重视以來,教育部、体委会、文建会等政府机关及学术研究单位,对传统体育性活动之称谓及分类不一,有表演艺术、民间技艺、杂耍特技、传统杂技、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族技艺等众多称谓。在相关民俗论着中对民俗体育,也都没有贴切公允的称谓,通常均是根据作者的意味加以冠名,例如:游艺、杂耍、特技、游戏、搏击、杂技。

民俗体育为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运动习惯,即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现的特性。政府自1991年起,实施初中小学传统艺术教育的推展,带起了乡土文化的热潮,民俗体育如虎添翼,蓬勃兴盛。然民俗体育亦会随着地方风情民俗不同,而有不同的重点发展项目,因此,本研究中所指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包含跳绳、扯铃、踢毽子、杂耍、特技等项目的开心团队。

3运动团队组织结构

组织就是有计划地协调兩个人或者是兩个人以上的团体活动,经由分工以及权威阶层的划分,以便完成组织一致认可的明确目标。运动团队犹如一般正式组织,组成一运动团队,其主要的组成分子为教练与队员,如果对外参加比赛,就必须组成代表队。团队的目标明确,各成员职责有所划分级分工,将运动团队视为一个组织应可成立。运动团队基于成员长期对内、对外部的互动,形成其特有的团队组织结构,此运动组织结构展现正式的运作关系,包含体制中的层级数目及管理者或上级的控制幅度,明确的将每个人划分其所属部门,再将团队各部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其组织体包含系统设计,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整合组织部门之间的力量,显示组织中存在的职位,及如何被聚集。

进一步指出欲建构一个成功的团队,团队组织运作必须和组织的目标与变革的策略相契合。而组织目标的完成是经由组织成员经历适应与再造后的成果,从组织转型与组织领导方面讨论组织目标的完成,组织领导者具有镶嵌与塑造组织历程的影响力,因此,转型领导被视为组织在面对挑战与竞争时的重要特性。在运动团队组织结构中,组织目标明确化,于复杂性中求整体发展、资源的寻求及多方行政的支持与配合。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來看,组织是组织为适应环境变迁所引发之知识探究、获取、修正、更新或增长之与时俱进的演化过程,并将之融入和应用在组织的日常生活中,其精随在于学习就会转变,以持续地适应、创新与再生。组织结构展现具体的正式关系,包含体制中的层级数目及管理者或上级的控制幅度,可以明确的将每个人划分其所属部门,再将各部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包含系统设计,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显示组织中存在的职位,及如何被聚集。透过学习,创造组织所需的技术与能力,以争取更多资源的阶段。一个吸纳资源的组织,会拥有剩余的资源以供其未來发展。从运动组织历程中,组织成员透过各种与他人、与组织、与社会的互为主体,使组织内部结构与开创经验的学习,建立在组织目的与组织手段的架构上,使其能持续地扩展,寻求多方面的支援与配合。

4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可视为组织内采用同一想法或新行为的过程。组织变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划性变革,为一种想要改变组织的审慎决定以增进组织对环境变动的适应力变革,另一种是非计划性变革,乃是组织中常見的变革形式,且通常是没有办法预見的导致组织变革的力量有许多来源,有些來自外在,有些则来自组织内部,其变革虽然是无法避免,但变革的过程是可以管理的,依照变革规模大小以区分渐进式变革,此种改变在本质上,是对组织的微调。

在转型变革中,组织的使命、文化、目标、结构与领导风格等,全部都可能出现重大改变,Lewin提出组织变革应遵循三步骤,即 是 组 织 朝 向 极 为 不 同 或 不 可 知 的 未 來 状 态 前 进 : 首 先 , 解 冻 (unfreezing)现有平衡的状况,鼓励组织成员放弃旧有模式;变革的第二个过程为行动(moving),组织在此阶段引入新的态度、价值与行为,取代旧有模式,让组织成员明白变革的缘由,并提供协助组织成员发展所需的新技能;最后进行再解冻(refreezing),管理者须在此阶段鼓励新行为,建立新状态中希望的新态度、价值与行为。Richard 进一步提及成功的组织变革的五个要素:(1)想法,指的是做事的新方法;(2)需求,当组织察觉实际与期望绩效之间有差距时,组织管理者会试图建立一种急迫感,使组织成员了解变革的需要,例如危机的发生即提供迫切感;(3)采用,当新方法诞生,采用的过程就发生了,包含组织领导者与成员的支持;(4)执行,将新想法转换成新行为的过程,强调组成员的训练;(5)资源,组织成员需要检视需求与想法配合的权力,以及拥有时间已努力执行。组织变革系经由一系列内、外部变革,由上而下的变革,包含组织结构、策略管理、体制、合作机制;新技术的变革则是由下而上,包含个人绩效、表现能力、改变的欲望,系经由一系列内、外部变革,为求改变组织内原有的情况,组织成员将知觉到的共同意识付诸行动,打破以往遵循的旧模式,为适应组织发展,是由上而下的变革,包含组织结构、策略管理、体制、合作机制;新技术的变革则是由下而上,包含个人绩效、表现能力、改变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钟文典.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

( 6) :22~25.

[2]谭东辉. 金慧惠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

值的研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 2) :90~92.

[3]蔡群.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资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43~46.

[4]傅丽. 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保护初探 从中村傩舞看客家

原生态文化[J]. 江西社会科学,2005( 12) :134~138.

[5]周立元. 利用VR技术开发三维虚拟实训项目的研究[J]. 职教

研究,2009( 1) :36~39.

[6]杨彬. 北京2008残奥会信息系统关键技术[J]. 体育科技文献

民俗体育研究篇2

1.前言

有关民俗体育的传承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民俗体育学界所关注、困扰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就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深深地影响着民俗体育的传承。正如保罗・康纳顿所说:“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情和事件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1]因此,本文试图从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的视角探寻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的若干问题,以期为这方面的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集体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正如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所说:“所有的开头都包含回忆的因素。”[2]然而,自十九世纪以来,学界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大都限于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视角进行的,这些领域的研究以个体为主,没能考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直至上世纪20年代,哈布瓦赫首次正式提出集体记忆一词,记忆才正式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线,开创了集体记忆研究的新时代。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源自其师涂尔干,涂尔干曾提出“集体意识”与“集体欢腾”。他认为,集体意识是由社会成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的共同价值评价等而形成的共有的思想观念[3];集体欢腾则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温床,宗教观念诞生于欢腾本身,因为“唯有集体思想具备这种效力,要创造一个观念的世界,并使经验现实的世界它发生变形,就必须得有一种智力的过度兴奋,而这种过度兴奋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4]涂尔干在承认了社会和群体在欢腾时期会过度兴奋,展示出创造力,从而焕发生机。但如果常规行为成为一个时代的秩序时,又是什么把人们融合在一起呢?他的学生哈布瓦赫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集体记忆。至此,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产生了。

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5]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也就是说,集体记忆定格过去,却由当下所限定,且规约未来,是为现在服务的,这是他集体记忆理论的灵魂。既然集体记忆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建构,那么,其实现的途径是什么呢?哈布瓦赫认为,纯粹的个人记忆是不存在的,它必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而且,许多社会活动都是因强调群体的某些集体记忆,以延续并巩固该群体的凝聚而举办的。可见,社会交往对于集体记忆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布瓦赫提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置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个人记忆能否被回忆起,以什么方式被回忆起,都取决于这个框架。总的来说,哈布瓦赫使集体记忆成为社会科学这一整体中强有力的一部分,为我们分析一个事物的传统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而后来者保罗・康纳顿接着哈布瓦赫的道路进一步加深了集体记忆的研究。

1989年,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出版了《社会如何记忆》一书。在书中,他指出,“记忆”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个体官能,但相对于个体记忆,还存在着另一种记忆,即社会记忆。他着重强调社会记忆是如何产生、如何传递的。他认为:“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的等级。”[6]“社会记忆”是为支持现存社会合法化而存在的,现存社会合法化决定着“社会记忆”。可见,控制权力对社会记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权力对社会记忆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它又是如何传递呢?保罗・康纳顿认为:“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即社会记忆是通过纪念仪式与身体实践实现的。总而言之,哈布瓦赫和保罗・康纳顿的集体记忆理论对于我们认清民俗体育、传承民俗体育是有一定启示的。

3.集体记忆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的若干启示

3.1民俗体育的传承须依靠集体记忆进行

哈布瓦赫指出,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社会阶级、家庭、协会、公司、军队和工会都拥有不同的记忆,这些不同的记忆都是由其各自的成员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当然,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换言之,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共同的记忆,并且通过个体展示出来,个体又通过集体去记忆或重现。就像一座大厦,一组墙壁支撑着这座大厦,这座大厦被一组组墙壁支撑着,相互支持和巩固。接着,在谈及过去的重建中,哈布瓦赫进一步指出,我们保存着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通过它们,就像是通过一种连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长存。

遗憾的是,集体记忆理论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内的民俗体育研究中却鲜有从这一视角开展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体育的传承过程就是集体记忆的过程。同时,集体记忆又能促进彼此认同感的产生。正如哈布瓦赫所认为,纯粹的个体记忆是不存在的,个体记忆是依靠于群体记忆的,并通过个体表现出来。一些记忆总是会让另一些记忆得以重建,因为许多社会活动都是因强调群体的某些集体记忆,以延续并巩固该群体的凝聚而举办。[7]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为一定群体共同享有的体育文化,其本身就带有集体性的特点。正如哈布瓦赫所说,每一群体都有其集体记忆,民俗体育自然也不例外。我们所调查的胡村舞龙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胡村舞龙到现在之所以能红火开展,原因有很多,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复操演着共同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深层次的认同和团结。集体记忆构建了他们的身份意识。相反,没有记忆的人不可能有自己的身份意识,同理,没有共同记忆的群体则不可能有群体意识,更不会有群体认同。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引导着群体认同的方向,而以集体记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意义结构则指明了认同的方向。

当然,并不是所有相同事物的集体记忆是相同的。不同的民俗体育群体,其集体记忆是不一样的。要想识别不同群体的集体记忆行为,就必须把其放到他们的生活史和所属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正如哈布瓦赫在解释记忆定位时所说,人们可以同时是许多不同群体的成员,对同一事实的记忆也可以置于多个框架之中,而这些框架是不同的集体记忆的产物。只有把记忆定位在相应的群体思想中时,我们才能理解发生在个体思想中的每一段记忆。我国地大物博、民俗体育资源丰富,各地区差异性较大,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完全按照西方体育的标准改造我们的民俗体育资源使其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或学校体育课堂,是片面的,因为这忽略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忽视了能使民俗主体产生认同的集体记忆的构建。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民俗体育的传承,重视集体记忆在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即个体记忆依靠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可促进群体认同。同时,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个民俗主体(集体记忆)的实际情况,不能搞简单地“一刀切”,这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3.2权力对民俗体育传承的影响毋庸置疑

社会要记忆什么、要忘却什么?社会记忆的意义是什么?它又是为谁服务的?保罗康纳顿认为,“社会记忆”是为支持现存社会合法化而存在的,现存社会合法化决定着“社会记忆”。换言之,社会之所以建构“社会记忆”,是为了让它为特定的人群服务。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被选作为社会记忆内容的部分是建立在权力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一旦时间、场合与社会情境发生了变化,那么,被选作社会记忆内容的部分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权力等级决定社会记忆。福柯也认为:“记忆是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脉络……因此,占有记忆,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彼关的。”[8]

诚然,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权力的掌控。1966年“”爆发在“破四旧”的活动中,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遭到重创。在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农民代表落后的文化,所以政府试图用高压手段改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并剥夺其传统意识中精神和仪式的意涵。政府不仅通过“破四旧”来摧毁农村的大众文化设施,而且力图通过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新人与新文化。[9]就这样,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迅速地“退却”,而且是被动地、强制性地“退却”。正如哈布瓦赫所说,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每一个时代,这个意象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哈布瓦赫和保罗・康纳顿的集体记忆理论启示我们,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符合社会的主导思想。

谈到这里,不免会有人提出,当今社会政府真能主宰一切吗?政府与民俗主体到底有怎么样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Jameson认为,我们不再相信那些历史“主体”――政党、西方――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这些宏大支配话语形式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们作为我们当今形式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无意中仍然起作用。[10]换言之,它们作为无意识的集体记忆,存而不去。可以这样说,权力以有形和无形的形式进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深受着它的影响。政府对民俗主体的操控是必然的,同时,民俗主体又能反过来影响权力。回顾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村里的“热心老人”、长老们的努力,民俗体育文化才一直传承至今,而这些“老人们”正是当时的权力、文化、经济精英。因此,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可依靠、培养这样的老年人。哈布瓦赫在过去的重建研究中指出,在社会当中,老年人已不再是积极活跃的成员,但还继续扮演着一个给定的角色。老年人是传统的护卫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较其他人来说更早地接受了传统,而且无疑是因为他们是唯一一群能够享有必要闲适的人,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与其他老人的交流中确定这些传统的细枝末节,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传统传授给年轻人。而如今,由于社会的变迁,意识形态的剧变,“老人们”的权威正在或已经丧失,这也是当下民俗体育文化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要依靠老年人,特别是了解传统的老年人,充分尊重他们,发挥“懂行”老年人在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人作用。当下,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用好《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大力培养懂行老年人为传承人。

3.3民俗体育的传承要通过仪式和身体实践实现

保罗・康纳顿在《社会是如何记忆》一书中指出,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即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他认为这种传播方式要比社会刻写体系更直接,也更保险,是较少受到话语实践的积累与影响的,所以,对社会记忆的保持与传播则更为有效。

仪式是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首先,仪式是表达性的。它被认真遵守,以表示感情。其次,仪式是形式化的。它的这种形式绝不是空洞的,而是真诚的。参加仪式者总要同意它的意义。再次,仪式的效用是不限于仪式场合的。的确,仪式往往是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但是在仪式上展示的一切,也会渗透到非仪式性的行为和心理中。仪式之所以被认为有意义,是因为它会渗透到人们的整个生活中。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最后,仪式具有操演性。在仪式过程中,人们操演着共同话语和身体实践。这种操演话语和动作使得它们的操演之力及其作为记忆系统的效用,都成为可能。[11]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对仪式的研究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具有重要启示。当前,我们在研究民俗体育传承时,总会谈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却很少涉及民俗体育仪式的相关研究,认为那是不符合时宜、封建的东西。其实不然,是仪式使过去与现在沟通、祖先与后人共聚、人与神灵协商;是仪式强调规则,让人们认真遵守,表达真挚的情感,沉浸于其中;是仪式让记忆存在,使民俗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

仪式具有操演性,而操演性又是身体性的,这又回到了保罗・康纳顿所说的另一种保持和延续社会记忆的方式,即身体实践。他进一步指出,身体实践是当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不一定要追溯其历史来源,却通过我们现在的举止重演了过去,因为在习惯记忆里,过去似乎沉淀在我们身体中。纵观我国当前民俗体育现状,很多有意义的操演动作已失传,且由于斗殴等因素很多民俗体育操演已被禁止,这些对我们民俗体育的传承是有极大伤害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存在于民俗体育的仪式,让民俗体育的操演习以为常。正如保罗・康纳顿所说,要想让这些仪式对参加者起作用,要想通过这些仪式来说服他们,那么,这些参加者不能仅仅在认知上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操演,他们必须习惯这些操演。这些习惯表现在操演的身体基础上。然并不是所有的民俗体育文化都需要仪式,也并不是所有的仪式都适合当下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当下,人类已跨入21世纪,而源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体育,很多仪式的内容、意义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如:舞龙活动的仪式中带有的鬼神内容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时代需求,改造不符合时宜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仪式内容和意义,发明一些适合当下的民俗体育文化仪式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使仪式更好地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4民俗体育是为当下服务的

集体记忆本质上是立足现在的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哈布瓦赫指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也不是依据个体记忆的简单累加而构建的,回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现时的需要、观念和利益。施瓦茨分析也认为:“集体记忆往往不是过去经验的反映,而是具有定位功能,集体记忆“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盏灯,是社会的一个原型也是为社会的一个原型”。[12]也就是说,“集体记忆”的构建是为现在的需要服务的。

哈布瓦赫的关于集体记忆本质的理解对我们理解民俗体育是有一定启示的。哈布瓦赫在研究梦与记忆意象时指出,梦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之上,而我们的记忆依靠的是我们的同伴,是社会记忆的宏大框架。换言之,我们的集体记忆依赖的是社会及其框架。在不同时期,社会及其框架会有所变迁,而我们的传统要想传承就必须根据现在进行适当的改变。正如他在宗教的集体记忆研究中所说,其实宗教的教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需求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这启示着我们,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不根据时代进行调整结构,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就很有可能会被遗忘。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先许多符合特定时代的民俗体育文化,逐渐不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了。如涂村舞龙。在市场的冲击下,涂村村民的观念和需求骤变,改革开放前一直开展很火的舞龙活动悄然地消歇了。[1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俗体育文化都应该、都适合传承至今。有记忆就必然有遗忘。哈布瓦赫在论及社会阶级及其传统中指出,贵族总是尽力维持他们那高贵的传统,然而,无论他们怎么维护,其中不合时宜的传统还是会被新兴的资产阶级传统所代替。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有选择性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应该被遗忘、抛弃,如赛龙舟时不允许女性摸龙头。纵观当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工作,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2006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并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阐述中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要改变不符合当下的内容(如:对民俗体育的仪式内容、意义,民俗体育活动内容),重构民俗体育文化的意义,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俗体育要想生存、发展,就要立足现在对过去进行重构,这种重构不应是对过去的简单累加,也不应是简单地依靠他人的集体记忆,而应该是根据我国民众的集体记忆,结合当下对过去的一种积极的建构。

4.结语

哈布瓦赫首次将记忆引入社会学视角,提出集体记忆。保罗・康纳顿在哈布瓦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记忆,试图解释社会是如何记忆,记忆是如何传递的等问题,这些为我们研究民俗体育传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源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体育文化逐渐被社会忘却,抢救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当下,让我们的民俗体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动投身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好地为当下社会服务。唯有如此,民俗体育文化才能繁荣发展,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2][6][11]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涂尔干著.渠东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7]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10]F.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民俗体育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37-06

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笼统,特别是对于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开展的相关研究还并不多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民俗体育的理解和把握。本研究运用归纳演绎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就民俗体育功能的分类及特点开展研究,在明晰民俗体育功能的分类基础上,总结归纳民俗体育功能特点,从而为围绕民俗体育所开展的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

1 民俗体育功能分类研究

一般而言,我们对于民俗体育功能的理解是从两部分进行阐述的,一部分注重阐述的是“位置”和“关系”,这主要是从民俗的本源层面去分析,即民俗本来应当能够发挥的功能(位置、关系),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以人或其他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需求而进行转移的,因此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民俗体育的应然,而应然更多的是以可以直接被人感知到的,以显的形式存在。

另一部分则强调了民俗体育的客观效用,突出了功能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这类功能往往是民俗体育的实然所在,因为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是被人所“赋予”的,并不是民俗体育自然产生的,需要人去理解和领悟,更多的体现出隐性特征,成为民俗体育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就民俗体育功能分类而言,从人的立场看,其功能无非是两个领域,一种是民俗体育所自然具备的功能,即应然功能;另一种是“人”要民俗体育具备的功能,即实然功能。而就其功能的表现具体表现形式看,则具体划分为显和隐两大类。这两种分类方式尽管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将会按照功能的同类性进行后续研究。

1.1 民俗体育应然与显研究

1.1.1 民俗体育的应然

民俗体育应然主要包括民俗体育的4个功能:促进身心健康、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维系功能。这4个功能可以看作是民俗体育最基本、最原始的应然。这是民俗体育所能够从民俗和体育两个母系统中继承下来的显著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有民俗和体育的存在,民俗体育的应然就会得以彰显。当然,这些功能也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地呈现给我们的人类社会,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例如,民俗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功能,在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中,身心健康功能具体分化为“延年益寿、舒缓心理压力等功能”,更加注重民俗体育对于健康的“终结”(延年益寿和调节心理);而在西方民俗体育文化中,身心健康更多的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强大(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以及在运动参与过程中所获得的”,更加注重的是民俗体育对于健康的“过程”(强调的是通过民俗体育对于形体的塑造,以及在运动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当然,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神”、西方体育文化重“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民俗体育功能所最终表现的结果却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民俗体育的应然显然是客观存在的。

1.1.2 民俗体育的显

民俗体育的显也是相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人们通过民俗体育这种文化形式,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促进身心健康、教育、娱乐等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有可能存在差异,但是毫无例外地它们带给民俗体育参与者的是最直接的感受。因此,这些功能都是参与者可以主观感受的,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我们也可以说民俗体育的显是一种主动生成的功能。

1.2 民俗体育实然功能与隐研究

1.2.1 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

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是指民俗体育功能在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要民俗体育发挥的功能”。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自然包括民俗体育的应然功能,理论上说,民俗体育的应然功能与实然功能应该完全相等,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功能系统并不是完全相等的。现实中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显然比应然功能内容要丰富得多,形式也复杂得多,这也恰恰体现了民俗体育功能的复合性特点。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主要体现在规范功能上。民俗体育的规范功能更多地以民俗规范功能为基础,辅之以体育运动的形式。例如中国传统民俗对于婚嫁以及男女之间的恋爱是有着明确的规范的,并且是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的,但是民俗文化却成功借助于体育形式(也就是民俗体育)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平台。像壮族在农历三月三进行的“抛绣球”、苗族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的“打秋千”以及布依族在农历六月初六进行的“丢花包”等,这些民俗体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所采取的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种民俗体育,因此也体现了较强的规范功能,这是以往体育所不完全具备的功能。

民俗体育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2-01

庐陵,吉安市的历史称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景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庐陵文化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庐陵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庐陵文化的丰富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庐陵文化属于民俗文化,不仅保存完好,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促进吉安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牌,成为了吉安市对外宣传的窗口。

一、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来源与特征

(一)庐陵民俗体育所在的区域与地域性特征。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山区,山脉遍布、水系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人们居住较为分散,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永新的盾牌舞、新干的竹马舞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民俗性质和体育性质,而且这种表演也非常具有观赏性。[1]

(二)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群众与群体性特征。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人民群众。由于庐陵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相应的,文化传统也较多,其中之一则是为纪念庐陵人民元朝统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烧塔。在这一天,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会摆上柚子、月饼,点上香烛,燃放鞭炮等,并用舞蹈活动来展示村民们心中的欢乐。[2]更为精彩的则是山歌、小调的对唱,不仅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还特别令人神往,增添了庐陵民俗体育的丰富性。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庐陵地区的人们都是以群体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山歌对唱,数十位年轻男女站在山两面,你来我往,热闹非常。

(三)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图腾崇拜与祭祀性特征。庐陵民俗体育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图腾崇拜。相传在唐朝时,万安地区有一年大旱,使得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村民们则根据万安地区古来相传的传说,创造了民间舞蹈麒麟狮象灯来求雨,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此后,这一民间舞就在万安地区传承了下来。[3]虽然麒麟狮象舞是娱神的祭祀,但是也不妨碍人民群众的观看,具有娱己的效果,因此,庐陵民俗体育另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了祭祀性和娱乐性。

二、庐陵民俗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庐陵民俗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以庆祝、娱乐等为主,有的则包括一些迷信色彩在里面。而为了适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庐陵民俗体育必须对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进行重新阐释,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好既保持特色,又具有现代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庐陵民俗体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庐陵民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础。

(二)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庐陵民俗体育由于都是人民群众在悠久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传统,而且表演的主要地点也是在民间,使得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增强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具体措施则可以是设计场景、增加灯光和道具的使用、统一着装等,从而增强庐陵民俗体育舞蹈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提高舞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三)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从整体上来说具有简单、笨拙的特点,这些特点已经很难适合当前人们的审美。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娱乐方式的选择都是以美、新等为主,因此,在创新庐陵民俗体育时,应该对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或者是结合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创作,以此来创造出适合现代人们审美的舞蹈。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欣赏到庐陵民俗体育的美,感受到庐陵民俗体育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庐陵民俗体育地域性、群体性、祭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的由来则主要是与庐陵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有关,其中,地理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众多别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历史传统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产生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舞蹈,文化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则是留存下来了大量的舞蹈。因此,在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时,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舞台效果和舞蹈动作,从而使庐陵民俗体育真正成为吉安市发展经济的动力,成为吉安市独有的文化标签。

参考文献:

[1]邹利民,余友儒.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J].青年时代,2015,(18):35-35,37.

[2]张华江,王晓东.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20-22+32.

民俗体育研究篇5

村落体育以其独特的文化表征,不仅成为当代乡土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而且因其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村落体育还生产着乡土社会的民俗。可以说,村落体育已经成为区域文化的想象性符号。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转型和现代性话语的张扬,这些村落体育所蕴含的民俗文化,逐渐脱离自然和原生态的框架,呈现出多种文化和话语交织的复杂状态。

1 村落体育

村落就是聚落。它是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规模较大、居住密度高、人口众多的聚落形成“村镇”、“集镇”[1]。村落体育是指在农村村落环境中以村民为主体,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而开展的非生产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它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村落体育这一形式,是乡村社会非生产性的身体运动的统称,涵盖了历史传统的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

2 村落体育的民俗生产

村落体育中的民俗是在村落体育活动中与民间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们广泛地村落体育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中。这些民俗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甚至融入和依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终以一种村落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2.1 民俗的历史传承

村落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传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村落既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一个群体,此外还是一种制度性的人群组织类型生活的空间。“[3]

2.2 民俗的文本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型,村落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乡土社会的集体体育活动,而且还成为满足异域旅游者文化消费的行为,并且被纳入到一种关于权力政治、市场以及全球化的时空想象之中。因此,越来越多的村落体育将其民俗做了刻意的修改或突出某种地方因素,以满足各种话语形态的需要。如侗族的“花炮节“在表演过程中一直是比较随意的,但是当“花炮节“成为政府和游客所认可的“侗族传统项目“和“东方橄榄球“的文化资本后,在表演的过程中便刻意增加了民族的特色。

3 体育民俗与文化逻辑

村落体育的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4]然而,在当下的中国文化情景中,村落体育的民俗文化已然被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成为主流话语建构“新农村“的重要文化载体,成为旅游部门策划和展示的文化资本。因此,当下的村落体育的民俗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政治权力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

3.1 乡村文化建设

通过村落体育的集体性活动,乡村有了一个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平台,人们在这一空间里构筑了族往意识,密切了族群村落成员的关系,充分调动了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我确认。各个村落的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参加由村落组织者组织的这些体育活动,释放平时生活中所产生的压力与烦躁,调节紧张与枯燥的生活,密切族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即使平时生活中产生一点小矛盾,而在广场式的狂欢情境里,大家一起呐喊、聊天,平时所出现的矛盾和隔阂就慢慢消解了。

3.2 主流话语

村落体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表现为村落生活的一种“附属物“,村落体育所包含的民俗也都只是存在于娱乐、祭祀、庙会、庆典等活动中。村落体育因此与村落传统习俗生活混为一体,长期得不到政府、学术界等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然而,2004年8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启动申报工作,全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热潮,由此带动了村落体育的复兴,或者确切地说,是村落体育中的民俗元素的复兴。

3.3 文化消费景观

与村落体育和其中的民俗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的同时,村落体育及其民俗元素成为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各种村落体育的表演经过包装、策划,吸引了一批有一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的“龙船节“、哈尼族的“六月节“、藏族的“朝山节“、锡伯族的“杜因拜专扎坤“节、云南僳僳族的“刀竿“节、广西壮族的“陀螺节“、贵州黎平地区侗族的“摔跤节“、苗族的“爬山节“等各种村落体育及其民俗。与此同时,中国大地(尤其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建起了数不胜数的民俗体育村、民俗体育园、民俗体育博览会等。如中国・延边“图们江杯“民俗体育大赛、上海虹口区的“精武体育“展等。这些村落体育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发明出来,都成为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景观。他们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使得村落体育及内含的民俗元素成为一种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展览、博物馆、公园的形式,抑或采取原生自然式的体育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资本与市场逻辑。今天的许多村落体育中的许多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表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而仅仅是为了实现外来者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因此,村落体育以传统和现代的方式生产的民俗文化,最终成为商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工业,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和地区间的文化想象。

参考文献

[1]王裕临.村落民俗体育文化考略[J].农业考古,2010(3):333.

民俗体育研究篇6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课采用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教师主导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特色;教学形式单一,不够创新;教学设施缺乏,制约发展,使得大学体育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无法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目前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以田径、三大球等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导致教学内容都是重复的基础技术学习,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其次,虽然很多高校为适应高校教学改革需要,采用诸如“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选项教学,但是大部分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采取针对不同学生传授同样运动技术的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能释放,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再次,由于近几年来大学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与之相配套的体育设施却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导致大学体育课需要的硬件条件严重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需要,学生上体育课不能进行实质性练习,无法实现大学体育课强身健体的目标。

二、高校体育课开展字门拳的可行性

(一)字门拳运动的特点

字门拳作为我国有代表性的129种武术拳种之一,有着数百年历史。据《高安县志》记载:“高安武术历史源远流长,民国期间设有官方专门武术机构(国术研究会和国术馆)和民间国术团体……拳术主要是‘字门拳’,属南拳的一种。”字门拳基本内容为“字门八法”,即残(缠贴)、推(推击)、援(救援)、夺(抢攻)、牵(顺其势用力)、捺(按压)、逼(封紧)、吸(缩身)八字,每字一个套路,共八路。字门拳动作简单,功用无穷,“文人弱士皆可练习”;又因字门拳作为地方性拳种,在江西地域知名度较高,所以非常适合在江西高校开展。

(二)高校体育课开展字门拳的意义

1.弘扬民族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因为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全球化文化环境下,我国部分优秀民族文化正逐渐消亡,在2011年举行的文代会和作代会上,胡锦涛同志再一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建设文化强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在东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都非常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都在学校向学生传播推广,得到本民族更多人的认同,从而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各民族知晓、喜爱的体育项目。目前以“公平、竞赛”等为核心的西方竞技体育占据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以儒家“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民俗体育却没有得到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片面以个人至上主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失去对包容并蓄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以字门拳为代表的民俗体育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特别通过字门拳传授中潜移默化传达的道德品德的判断,起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

2.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任务是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由于受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片面追求教学的短期目标,导致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断裂,没有延续。虽然为了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各个学校都开展了体育教学改革,但教学项目仍然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如篮球、跆拳道和足球等,仍然无法解决教学内容繁杂,不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等问题。字门拳由于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技术简单实用,学习过程轻松愉悦,招数可繁可简,可以拓宽体育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入,为高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带来新进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将字门拳引入高校体育课中,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武术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勇自强、忠义爱国、友谊敬让等优秀品德加以渗透。这种对大学生理义道德、文化渲染、儒化的过程一旦完成,就会帮助大学生自觉维护传统,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三、字门拳纳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一)提高领导重视度,以经费支持。

《2001年―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点。体育教学中纳入民俗体育,首先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和部门领导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民俗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的重要作用,高校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象牙塔,还应成为传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组织制定扶持政策,在学科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与照顾。

(二)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进度

字门拳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不受年龄、性别、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在高校开展。因此,可在排课时,适当增加字门拳课程的开设比例;课外可以搭建好平台,成立字门拳协会,让学生有条件进行训练和交流;每年学校举办运动时,先将字门拳作为表演项目进行展示,从而为该项目的发展创造多方面条件。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

民俗体育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G812.47

1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1.1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项目分类

日常健身类的民俗体育项目太极扇和木兰拳在赣州市各社区比较普及,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宗教仪式类的民俗体育主要分类方式以祭祀和祭神的方式出现,划分的依据也是因此而来。节日庆典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占比率比较大的一部分,像春节,端午节之类的都是节日庆典中的重大节日。

1.2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内容

赣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分布较为分散,且各地民俗活动内容不一,主要内容有宁都道情;采茶歌;采茶戏;兴国花篮灯几种构成。宁都道情又称“渔鼓”、“鼓子曲”,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艺术形式。其流行地域为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部、兴国、永丰一带。宁都道情的从艺人员主要为盲艺人,其表演形式主要为坐唱。所唱曲调多为微调式,节奏多变而灵活,有引子、曲头、叙板、过街溜、步步紧、连珠炮、尾子等腔调。唱词一般以7字为句。由于使用方言,外地人难以听懂。宁都道情一般没有脚本,口头相传。

1.3 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赣南地区各县市民俗体育活动发展引起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赣南民俗体育运动会基本上是每两三年举办一次,自行举办民俗体育项目的也比较普遍,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正规的竞赛制度。为了更好地继承和推广赣南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民俗体育运动水平,许多县市开始建立自己的民俗体育基地,以培养专门的民俗体育运动员。目前,全赣州市18县市基本都设有属于自己本地民俗体育的群众文化宫,像赣州市章贡区就设有赣州市人民群众文化中心。

赣州市群众文化中心主要负责采茶戏、采茶歌、宁都道情和兴国花篮灯等项目的训练。这些训练需要专业术能和专业从该民俗体育项目的高人,专业技术性强。县市的民俗体育中心主要是宣传和传授本地民俗体育项目,一般要求从事该项目多年的熟手担任负责人。开展的时间一般在节假日,周末,太极扇和木兰拳之类的作为赣南人民群众日常健身方式,基本每天都会练习,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场地不受限制。傍牌舞、落子舞、云牌舞、 九狮拜象、香火龙、采莲船、池塘赛龙舟等民俗体育项目平时都不会经常练习,这是当地的宗教仪式,作为祭祀或者祈求天降祥瑞的方式,时间一般都在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和春节都是表演的时间,地点都是地方开阔和群众聚集的地方,⒂胝叨际浅赡昴凶樱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有女性参与到祭祀的民俗体育活动中来。鲤鱼灯、耍龙灯、瑞狮引龙 、赛龙舟、马刀舞、链枪舞、 抢打桥等都节日庆典的民俗体育活动,几乎赣南苏区全民参与进来,现在的时间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婚嫁、诞辰、周年纪念都可以举行。

2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 现代体育环境下民俗体育文化的劣性变异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狂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另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撰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吸引力减弱或开发不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俗体育这种功利性的劣性变异,对于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2 生产方式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

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民俗体育主要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的需要。由于生产劳动是赣南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和生存的第一活动。进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减少,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可供人们选择的文化活动增多,使赣南民俗体育项目逐渐萎缩。

2.3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赣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这使得民俗体育开展的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赣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二年一次的赣南民俗体育文艺汇演是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集中时期,由赣南政府扶持、乡镇的各级机构大力筹划,组织落实,赣南民俗体育文化获得了较好的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除此之外,赣南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展演,还得看县(区)、乡镇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但是,即便是文艺汇演,其中的很多因素也是出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真正纯粹出于赣南民俗体育遗产保护的目的,却并非那么突出,因此对赣南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路途还很长。

民俗体育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80―05(256,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80―03

1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构成

1.1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概况 赣皖边区民俗体育主要分布于江西赣东北的景德镇、浮梁、鄱阳、乐平;徽州(现为黄山市)的休宁、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上饶的婺源、德兴、铅山、玉山、弋阳等县市所属村落,其中古村落较集中的是徽州与上饶交界处,这一地区古街、镇;古村落、古巷里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赣皖边区民俗体育种类不下50种,如赛龙舟、划旱船、傩舞、叠罗汉、踩高跷、跳钟魁、嬉钟魁、嬉灯、舞香火龙、舞板龙、仗鼓舞、扑蝶舞、狮子舞、钹舞、舞麒麟、蚌壳舞、龙凤舞、抛绣球、背新娘、舞香火、花船、亮船会、五猖会、抬阁、风筝、踏春、登高、目莲戏、……其中赛龙舟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在三月举行,一种在端午节举行。傩舞主要集中在徽州一带,该地区村落舞龙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在元宵节戏舞;一种是在中秋节玩弄,突出表现了赣皖边区村落民风民俗的特色。徽州乡谚有所谓“黟县嘏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筋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就是对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真实写照。

1.2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形成 从历史遗存的挖掘看,赣皖边区区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5万年前。从影响这个区域文化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看,赣江――鄱阳湖水系,是赣文化区域古代文明的母系。从长江中游考古来看,早期文化遗址多在鄂赣皖三省境内,发现有多处商周时代的矿冶遗址。据蒙文通《越史丛考》指出,赣皖边界地区古属越楚吴之境。蒙文通说:“太史公于此习俗之差异分越楚之地为三区;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衡山、九江、江南、豫、长沙为南楚、并谓南楚、西楚‘其俗大类’”。又据《汉书地理志》载:“今之会稽、九江、丹扬、豫章、庐江、广陵、六安、淮,尽吴分地”。班固认为以上数地“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兼并,故其民俗略同”…。又据有关专家考证,古徽州到三国时,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的居民已有6个方面的来源,第一部分是早在秦以前就生息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禹以前属三苗族,禹以后属左越族;第二部分是秦始皇时徙入的“大越徙民”;第三部分是秦末吴芮部将所率后来滞留徽州的“百粤之兵”以及汉将陈婴拥兵浙地滞留于徽的汉兵;第四部分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徽的北方居民,如方弘家族由河南迁歙东,汪文和家族安家于歙等等;第五部分是为逃避赋役陆续徙来徽州的中原居民;第六部分是留恋徽州大好山水,官于此遂家于此,或游历至此而居此。在历史上人们所称的“徽州山越人”,实际上是指:主要由当地土著、北迁南移的汉族闽粤越族农民组成的以武力反抗地主贵族和统治者的山寨集团。依此,从民俗源流上看,赣皖民俗主要来自吴、越、闽、粤多源。约在宋代,这一地区民俗体育开展的盛况可以从宋人的诗词中发见。如宋代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描写了信州府(宋属江西路东境的信州上饶郡)元宵舞龙的情景。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删处”。这里“夜放花千树”,指的是元宵放灯(又称“观灯”)。如唐苏味道《观灯》诗:“火树银花含,星桥铁锁开”。诗中“火树银花”描写的是树上挂彩灯的情景。“花千树”同样指元宵彩灯。词中“鱼龙舞”实指玩鱼灯和龙灯。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诗:“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宝坊月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鱼龙漫衍”就是耍龙灯。可见,早在宋代赣皖边区岁时民俗体育已经出现,而且场面也很壮观。

另外,赣皖边界村落民俗体育的兴盛与徽商也有一定关系。徽商富甲东南,挣了钱后都纷纷回乡建祠堂、修宗谱、设祀会,巩固宗族关系,还捐资兴学、助学、创立文会,使徽州村落以宗教、祭祀、礼仪类民俗文化得到更加繁荣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消费性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1.3赣皖边界村落岁时类民俗体育 古代中国有独特的节日体系,每个节日,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以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赣皖边区村落岁时民俗体育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社、花朝节、上已、寒食、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元旦等岁时节日中,其中主要活动内容有舞龙灯、踩高跷、跳钟馗、玩嬉灯、放风筝、划旱船、荡秋千、踏春、竞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赣皖边区农村舞龙多在元宵、中秋两节举行。从史料记载上看,赣皖边区农村的舞龙约在宋代就已盛兴(见前文)。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更是进入高潮。当时舞龙主要有双龙灯、马头灯、龙头灯、草龙灯、板龙灯。据清同治刻本《铅山县志》中介绍的“板龙灯”,是以长板作底,用竹在板凳上编成(圆状)扎成龙形,节数不等,形似长桥,故称“长桥灯”。晚清的休宁、祁门、婺源、绩溪等地有“龙灯会”、“迎神赛会”。据《陶甓公牍》中有关于绩溪县舞烛龙的记载:“上元日,各处社土坛神庙张纸灯、或演剧,或扮童戏,驰火马、舞青狮,游烛龙,遍巡街巷,名日‘闹元宵’”。《婺源县志》载:“农历十三日,灯节开始,县城和大的村庄晚间迎灯,十五日元宵节,晚间迎龙灯、闹花灯。十八日夜间为‘满灯’,年节结束”。

二、三月,赣皖边区村落民俗重“春社”、“花朝”和“清明节”。春社,又称“社日”,赣皖边区村落有祭祀谷神祈年的风俗,乡民称此为“祈社”。花朝节,赣皖乡民看作是喜日,这一天除了多行婚礼,不少地方在这一天还要击鼓、张灯赛神,称为“菜花灯”或“花朝灯”。每到花朝节,大街小巷挂起各式花灯,一些乡民甚至手举花灯走街串巷,相比精巧,乐趣浓浓。《陶甓公牍》中提到晚清时期祁门、绩溪花朝节的节俗说:“花朝日,东南乡十八社按年轮祀汪越国公,张灯演剧,……谓之‘赛花朝’”。

五月一日,在徽州休宁海阳一带乡村有“五猖会”。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青白黑红黄绿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接下来是地方戏对伍、车耍队伍等。《明史》记载中就有“阵前阵后神祀五猖”之说。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一《风俗志》也有记载:“三月二十日,歙、休之民舆汪越过之像而游,云以诞日为寿,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震于乡井,以为奇隽”。康熙年间方士庹的《新安竹枝词》有“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之说。

由这一段不难看出,明清徽州“五猖会”已盛行,其中有各种舞蹈杂技,甚至有龙舟(划旱船)表演。五猖会一直在歙县、绩溪各地乡村流行。今天,随着黄山民俗旅游的开发,“五猖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那种仿唐胡舞假面戏和高超的民间杂技深深地吸引了各方游客,如今“五猖”庙会已是徽州民俗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赣文化遗存考古来看,“现在江西境内,也曾是东周时期越国和楚国先后控制区域,所以江西境内也保留有越国与楚国的文化遗址与墓葬”。另外,江西还发现有西汉时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许多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表现出东周及沿海地区的地方特色。而徽州社会也是由东越而山越,古徽州早在三国时期,就生息着前属三苗族,后属左越族的土著居民,还有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徽的北方居民。因此说,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的根基与吴、越、楚文化都有密切关系。据《风土记》载:“竞渡始于武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竞舟)盖其遗风也”。由此,历史上与楚越相邻的赣皖边区,以龙舟迎神祭祀的风俗也十分流行,而且有三月和五月两种形式的赛龙舟。如康熙、乾隆年间,徽州的歙县曾时兴三月竞龙舟习俗。据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歙县志》载:“上已,竞渡龙舟于河”。又乾隆二十六年刻本《歙县志》说:“三月三日,竞渡河干”。但是与歙县相邻的祁门、休宁、婺源等县都没有三月竞龙舟的风俗,而都是在五月五端午节日举行。如清同治《祁门县志》载:“五月……端午日,悬蒲艾、饷角黍,饮菖蒲酒,龙舟竞渡”。据《婺源县志》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和部分沿河的大村庄,进行划龙舟的娱乐活动”。据乾隆刻本《歙县志》记载:“三月三,竞渡,或造神舟陆游,毕具,存修禊意,又名‘拔祝’,‘清明’,沿唐代遗风”。

赣皖边区村落有八月中秋迎火龙的风俗。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这一风俗约在清中期开始盛行。清乾隆刻本《歙县志》说:“八月中秋,……农人具束藁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月光下”。又清同治《祁门县志》记载:“八月中秋,夕设瓜果拜月……又缚稻草为龙,插香周遍,数人共持舞之.至涧东向送之,以祈丰年”。可见,赣皖边区村落舞龙活动一年有两次,元宵节舞烛龙,中秋节舞龙插有香火的草龙(又名“香火龙”),香火龙风格独具,粗犷豪放,具有乡土气息。

2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现状

在地处赣皖交界的婺源县,不少村落现今还保留有古老的,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婺傩别具一格,主要以各种图案的面具和简单的道具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内容情节,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那傩神头戴古具,手持板斧,在激昂的鼓声中起舞,有刚劲雄浑、动作朴实,充满了力度和健康美。婺源傩舞曾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被舞蹈专家誉为“我国古典舞蹈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后,婺傩受到县政府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整理,现在婺傩面具已超过200种,节目类型多达百余种,在婺源成为旅游和古村落保护县以来,婺傩更是有了很大的表演市场、文化价值倍增,每次文化节上表演傩舞时,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高度评价,为婺源旅游创汇发挥出很大作用。与婺源相邻的休宁傩舞也是很著名,在安徽首届艺术节上,表演了傩舞《游太阳》、《童子舞伞》、《跳和盒》、《古老钱》、《魁星点斗》等,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等多项奖。近年来,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而成的傩舞,成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舞蹈、戏剧发展史,当然也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相当广泛的学科。因而,傩舞傩戏享有中国舞蹈、戏剧活化石之称,也应享有最古老的民俗体育之称。目前,黄山市正力图将傩舞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赣皖边区的傩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舞龙更是现在赣皖乡村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最具娱乐性的节目。现在舞龙的制作更是五光十色,精致无比,为了使龙身光亮剔透,龙身采用尼龙纸和纱布制成,并在龙身内采用电光照明,数十里之外也能看到通身发光的龙体。舞龙的动作也有很大的创新,除了奔跑、跨跳、起伏、左右摇晃之外,又增加了劈叉、双人重叠、滚翻等高难动作,使表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舞龙越来越贴近观众追求享乐的心理。其中婺源、铅山等地的板凳龙更具特色,其制作是用一段段木板借铁链或插销连接,每节板上插有一到二个灯笼,舞者手举或肩扛,动作要求整齐、配合十分默契,否则整条龙会手脚大乱,头尾不能相应,甚至百米长龙全部倒在田间泥地中,所以各村落一般在元宵节前半个月就开始训练了。近年,铅山农村出现了长达近千米的巨型板龙,仅板上插的灯笼就有数百个之多,数百名身强力壮的乡民手举着长龙,沿着村头村尾、田间小道狂舞,夜空下龙身光芒四射,就像一条巨大的火龙蜿蜒穿梭,数面锣鼓齐鸣,成千上万观众叫喊,嘈杂声响彻数十里。如此壮观的热闹场面是改革开放以前不可能看到的,也是一般竞技体育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在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和婺源至今还流传一种观众举火把参与驱鬼的“目连戏”,每当表演至高潮,观众举着火把蜂拥五猖神沿街奔跑,呐喊声、口哨声响彻荒野,这部戏要连演七天七夜,是我国戏剧艺术的恢宏巨著,故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誉。休宁、屯溪等地有四至八个彪形大汉抬着上、中、下三层楼的“抬阁”戏,休宁海阳乡有“五猖庙会”;歙县渔梁船民有“亮船会”;徽州黟县西递村有古朴典雅的“抛绣球”;至今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有民间舞蹈“仗鼓舞”(又名“得胜鼓”);歙县南乡叶村还流行一种集古代杂技、体育于一身、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艺术“叠罗汉”。每到元宵佳节,叶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罗汉”的表演者,手持火把,脚踩鼓点,在村头村尾周游一遍,招引观众争相尾随,雀跃而至,人流潮水般地涌往村中戏台,由24种不同扮像的罗汉轮流亮相,各出绝招,表演跌宕起伏,幽默风趣。叠罗汉的人体造型,惊险而优美,引起观众阵阵掌声、呼声,伴随着欢乐的锣鼓,整个山乡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欢庆之中。足见,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十分丰富多彩,如果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将是一笔极珍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3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民俗体育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79-03黄山民俗体育是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具备民族性、地域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民俗体育项目的积极开展有利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强人际关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抵御社会的精神污染,防止不良行为。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形式,加上社区不断改善的文化生活,又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下,致使黄山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缓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传统项目甚至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或是已经消失了。面对民俗体育发展此种不利局面,本论文特对黄山市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为黄山市地方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共建和谐社会。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黄山市三区四县,三区分别是徽州区、黄山区、屯溪区,四县有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各地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黄山市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群众体育等相关文章和资料,并了解现状,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奠定基础。1.2.2访谈法通过对民俗体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当地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进行进行座谈,咨询相关方面的知识或提供宝贵建议。1.2.3问卷调查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黄山市民俗体育的管理者与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地方民俗体育活动管理者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6份,回收率是96%,其中有效问卷是92份,有效率是92%;对民俗体育活动参与者共发放了400份,回收了380份,回收率是95%,有效问卷是365份,有效率是91.3%.1.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民俗体育的含义及其作用王俊奇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民俗体育是指那些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化的民间体育内容,也就是说是那些与民间风俗密切相关的民间体育”。目前,其主要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体系,民俗体育项目,是由历史的凝聚而沉淀下来的,是存在的体育世界遗产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形式。民俗体育是一种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个价值取向,进行民俗体育活动,能够改善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起着促进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作用。2.2黄山市民俗体育发展状况的因素分析2.2.1群众关于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态度由表1可见,群众对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不低,约占有76.2%。多数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是因为这是习俗而且热闹才去参加的,对于一些民俗体育举办的真正意义并不了解。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群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感逐渐淡化模糊,这对于民俗体育的传承是一个极大的威胁。2.2.2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南表2可知,群众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其中为了娱乐身心而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的比例是最高的,占30.7%;而有一部分人群是为了增加交友和获得利益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娱乐之处,愈来愈重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反应出,少数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名利,背离了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本质。2.2.3民众获取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从表3中可以发现,32.3%的群众获得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及比赛,28.5%的群众是通过电视媒体来了解的,还有23.6%的人是由政府宣传了解到民俗体育活动的。结果表明群众获取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不多,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增加更多的获取途径,让民众更加充分去了解民俗体育并积极参与。2.2.4黄山市主要民俗体育项目的内容

古徽州历史文化浓郁,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在这里孕育并被广泛地传播。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黄山市的民俗体育的分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黄山地方文化风格、风味不同的民间体育复合形成了黄山市独特的民俗体育特色项目。从表4中可以看出黄山市地区民俗体育资源十分丰富。黄山市三区四县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项目也有很多。如歙县南乡三阳叶村的“叠罗汉”,它起源于明朝,多数为男性参与者,“叠罗汉”的表演淳朴,特别是在最后的叠表演,动作南易到难,叠的人体造型多达60多种,十分精彩,生活气息十足,充分体现出了男性的力量美。黄山市民俗体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其传承性比较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逐渐改变,但是其传承的主要精神却一直流传,这是人们喜爱民俗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2.2.5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群众的年龄和性别的结构特点(1)年龄结构 表5显示,民俗体育的参与者中以中老年着居多,其原因可能在于中老年人对民俗体育活动比较热衷,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经历要多一些,有的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年人的空闲时问相对多一些,同时也为健康和长寿着想,中老年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多与社会的接触,还可以使自己不与社会脱节,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年青人对于民俗体育的接触较少,认识不深,所以参加的积极性就不高。(2)性别结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意识比女性相对来说要强一些,主要是因为一些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而女性本身体质就较男性弱些,不能够坚持长时问的舞龙舞狮等活动。2.2.6民俗体育开展的场所及活动经费

(1)民俗体育开展的场所

如表7所示:黄山市民俗体育的开展的场地主要是在宽敞的露天场地,占56%;大型收费体育场馆对外运营的占9%,民俗体育活动专门的开展场地所占比例是最少的,只有3%。

显然,黄山市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的专用场所严重不足,导致民俗体育的开展得不到完全发展。通过调查得知,在黄山市的三区四县中,屯溪区、黄山区和徽州区民俗体育的开展场所相对要多一些,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较发达,祁门县和歙县也保存了较完整的古戏台,对于民俗体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场地提供,但并不能仅限于此,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场地设施的建设,以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供民俗体育更好的发展。

(2)民俗体育开展的活动经费的来源

由图1可知,黄山市地区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占37%;组织者自己筹集资金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有31%;企业赞助的占有21%。

因此,黄山市民俗体育开展经费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拨款和参与者自己筹集资金而来,其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因此应增加经费来源渠道,使民俗体育的开展经费更加充足。2.2.7政府的管理政策

政府主管部门是不是注重民俗体育,这对民俗体育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山市政府关于民俗体育开展状况出台的相关文件与政府实际实施、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图2所示,黄山市政府的出台文件比实际实施状况的数量要多。随着我国体育政策法规建设日益完善,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使民俗体育的发展开始有法可依。根据调查,黄山市各区县政府在关于发展民俗体育的方面,根据同家的政策,提出了相关的文件指导,比如,2012年徽州民俗传统体育专题调研会就在黄山市举行,期问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性指导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并不乐观,黄山市政府并没有履行自身职能,各级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对民俗体育缺乏相关的保护意识,采取了随意对待的态度,相关文件的颁布并没有得到确切的实施,没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去发掘、保护民俗体育活动,只是让它在民间发展,致使有些民俗体育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政府的宣传对于民俗体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山当地通过传统节日举办民俗体育活动表演,让群众了解民俗体育项目,但是黄山市的民俗体育发展保护机构并没有在根本上做到及时的宣传保护工作,没能够充分的让当地居民形成了解并保护民俗体育的意识。3 对策

(1)积极引导,促进参与。黄山市政府和学术界要积极探索、保存和研究,找出人们感兴趣并愿意参与的民俗体育项目,依托黄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举办民俗体育旅游节,不断开拓、持续创新,让民俗体育保持充沛不断的生命力。(2)端正目的,宜于参与。群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要明确目的,不能鱼目混珠,应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自身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3)加强宣传,利于参与。加强多渠道宣传,如教育平台、网络、旅游资源等,促进黄山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多元化。(4)传承民俗,增加互动。成立保护机制,记录保存,培养传承人,避免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裂层的现象。(5)因人而异,统筹兼顾。全民健身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将黄山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连接,使民俗体育生活化发展。(6)增加场所,搞活经济。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场所,加强对已存在资源的保护,成立相关的民间社团,加强落实优惠政策,充分提供保障和支持,积极开展民俗体育活动。(7)政府督导,落到实处。民俗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应该由各区县的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加强宣传,付诸实际,以保障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高灼荣,汪光胜.安徽皖江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学院学报,2012(3):114-117.[2]翟会会.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的现状与对策[J].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学报,2010(6):20.[3]吕贤清.“叶村叠罗汉”保护与开发[J].黄山学院学报,2011(3):68-71.[4]韩永红,秦纪强.安徽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安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34-36.[5]季斌.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落民俗体育演变――以江苏省沭城镇为例[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1):12-15.[6]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9):101-104.

民俗体育研究篇10

吉安市的古称为庐陵。现吉安市包括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吉安县、泰和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安福县、井冈山市、吉州区、青原区、庐陵新区。以上区域文化称为庐陵文化。吉安市素有“江南望郡”“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称号,形成了中华大地的庐陵文化。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新干商代的青铜文化,青原山的佛教文化,吉州窑的陶瓷文化,白鹭洲的书院文化,钓源、美陂、卢家州的民俗文化,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庐陵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是庐陵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庐陵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有三类,一是传承了悠久历史、有着浓厚的庐陵特色:吉安县的鲤鱼灯、鳌鱼灯、遂川的五龙下海、万安的股子灯、放风筝、麒麟狮象灯、灯彩、永新盾牌舞、打陀螺、滚铁坏、跳绳;二是解放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主开展的一些军事健身操和技能比赛;三是湖北和浙江等地移民,从全国各地带来后融入庐陵特色的民间体育表演项目:舞龙、舞狮、旱船、龙灯等。其中永新县盾牌舞在庐陵民俗体育文化最具代表性。永新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发展到至今,该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盾牌舞(1953年)在首都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展示才艺,之后又连续作为对外交流文化节目前往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获得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优秀节目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盾牌舞”的亮相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风采。庐陵民俗体育文化是庐陵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项目在历史和现代社会均丰富了庐陵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然而,伴随着各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变化,交通、通信等设施的不断改善,各国人民的各式交流由“远”变“近”,我国也不例外,从一个相对闭塞的国家成为一个通信发达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民俗体育文化。以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为主流的奥运文化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大中小学都奉行奥运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导致庐陵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流失,甚至灭亡的状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江西前三季度GDP总量为11568.57亿元,全国排名18,增速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以GDP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指数三个综合指标为标准,江西11地市中,最富有的三市为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最贫穷的三地是吉安市、抚州市、赣州市。吉安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制造者,他们辛辛苦苦在农村土地上耕耘所得的只是较少收入,所以他们远离故土,去沿海发达城市寻求生计,使得庐陵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最佳的生存土壤环境,大部分主要劳动力举家搬迁进入城市,担当城市劳务工,不愿意回乡创业,使庐陵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继承危机。

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开展不断推动民俗体育的发展,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不断涌现,民俗人才的培养也不断走向规范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不断获得生机。与此同时,暴露出了一些负面现象。总之,庐陵民俗体育文化面临边沿化的局面,但也有可喜的一面,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宗教祭祀、强身保健、娱乐游戏、自身修养和艺术观赏的重要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投入庐陵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挖掘和保护研究之中。

二、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政治对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

纵观发展,现实为本,以人为本,纲举为章。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和《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通知》(文社图发〔2006〕8号)精神,地方政府对庐陵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不断调整。高瞻远瞩总结了中国的历史发展,继承和发扬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以为代表的理论思想,从而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2016年2月2日春节前夕,如约来到吉安。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表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红色基因是重要一环。

(二)文化对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

2013年10月23日上午,井冈山大学第七届运动会隆重开幕,体育学院民间体育艺术表演团为观众表演呈现了舞、舞狮、庐陵板凳舞、永新盾牌操舞等庐陵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庐陵文化表演项目,笔者认为:舞龙是吉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著名的有吉安县的东园龙、振远龙、三节龙、板凳龙,遂川的五龙下海,吉水的长龙等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摆出“中国龙”字样的高难度动作,体现了庐陵舞龙中雄浑阔大、刚健灵动的特点。不同颜色的龙代表着运动员的青春气息,主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舞狮运动是庐陵传统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中国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技,身段敏捷,动作矫健,展现雄健勇猛的狮子形象;南狮重意,重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具有强烈的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气息。“永新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样式。从历史角度看,它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历史缩影,表现了一种激发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团结精神赋予了盾牌舞丰富的内涵。从艺术价值看,它是一种民间综合性艺术,具有凝聚合力的文化底蕴”。谈及庐陵板凳舞,丁功谊指出了其表现的内涵:“长条板凳是农村日常物品,一旦作为武器使用,凳脚将发挥极大的威力。”在表演的过程中,有鼓手在敲鼓,同时发出节奏鲜明的口号声,让板凳舞增加了几许凌厉的气势。板凳舞既可健身,又可防身,反映了庐陵民众尚武之风。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追崇的最终目标。虽然说吉安有“江南望郡”“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称号,但是过去的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继承与传播优秀的文化遗产。事实证明,只有善于总结历史发展,科学发展,才会有美好的将来。目前吉安的地域环境是处于江西赣中部,至今未开通高铁,飞往各特大城市的飞机有限,经济处于江西的中后位置,高校只有一所,未形成竞争力,有竞争才有发展,发展是最终目标。

(三)经济对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决定着政府财政支出,国家的财力收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指数。当前城镇化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可持续,科技发展不断前进,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庐陵体育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比例发生逆转,使得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结构出现裂变,同时出现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与衔接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文化传承实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遵循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轨,单独追求经济效益,从而淡忘了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换句话说,没有营利性的民俗体育活动举办次数不断减少,很多优秀的传统项目甚至不再举行。

三、庐陵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坚持继承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吉安市范围内树立文化产业企业示范标杆,吸引众多文化企业入驻,并通过举办庐陵民俗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陵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全面合作,充分拓展文化产业成长空间,打造出良性产业发展平台。

(二)庐陵民俗体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自觉化

文化内化于心、文化外化于行,在干部群众中成为一种庐陵民俗体育文化自觉,成为一种精神信仰,释放出来的力量将是无穷的。在实践中,吉安立足于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用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力量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引领。

(三)在区域高校开设庐陵民俗体育课程

若要形成区域特色文化课程,则必须有精益求精的理论体系。庐陵民俗体育文化应该建立其传播及发展的基地,我们可以在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开设庐陵民俗体育选修课程,面向在校学生讲解和传播庐陵体育文化,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当地民俗体育项目,例如舞龙、舞狮、旱船、盾牌舞等。我们可以把此类项目在传统的技艺上加以组织和编排,在大型的节目或节日上给予展示,培养专业的庐陵(吉安)民俗体育文化之星,使庐陵的民俗体育文化走上更加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行政部门发挥引领作用

行政部门应给予庐陵民俗体育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扬和传播当地民俗体育文化,高等学校和体育专业人士要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积极改良,充分发挥民间民族传承人才的作用,勇于担当,把它当作技艺的传承人,甚至谋生手段。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竞赛,通过传统节日宣传,使各乡镇对千年的庐陵民俗体育有全新的认识,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传播民俗各项目,凸显民俗体育的地位,使庐陵民俗体育的发展更坚实、更稳健、更辉煌。

参考文献:

[1]吉安地区文物研究所.吉安L物[M].吉安:吉安地区印刷厂,1987.

[2]邓辉.社会变迁背景下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5):75-77.

[3]张国栋,刘坚,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32-33.

民俗体育研究篇11

关键词 民俗体育文化 传承困境 对策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定的民众所造,为民众的日常娱乐和身体运动的手段,并和当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的一种特定的身体运动形式。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竞技性和表演性等特点[1]。

一、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江苏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丰富了江苏民俗体育文化,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整体来看,江苏省民俗体育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舞龙舞狮、高翘、拔河、跳绳、踢毽子、弄船等等。

以江苏省民俗体育的重大代表赛事姜堰溱潼会船的发展历程为例,制约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江苏省民俗体育地区发展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江苏平原辽阔,历史悠久。从地理的角度,人们习惯上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地域的特点造就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民俗体育的走向。拿江苏北方城市徐州来说:现在流传在民间的民俗体育大致有四类。一是竞技类民俗体育:举石锁、喊山大赛、挑重物等;二是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放风筝、重阳登山、拾仔子等;三是游艺类民俗体育:赶老球、打梭、镅蛭选⒖炒蟮丁⑻甙朔健⑻皮筋、打扭耳碑等;四是庆典类民俗体育: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炮竹马、落子舞等,这些活动都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苏南民俗体育文化方面,南京民俗体育作为金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秦淮享乐”的娱乐性、“多方元素”的健身性、“武舞相融”的竞技性和“节令岁时”的原生态性等文化特征。苏北地区总体特点粗犷、浑朴;苏中地区则是兼顾南北,柔中带刚,其民俗体育淳朴、闲适,溱潼地处苏中地区泰州市的姜堰西北部,溱潼会船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特大型水上民俗节日。溱潼会船历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主题,使溱潼会船成为对辉煌历史的追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使溱潼会船在水乡沿袭至今,从未中断。

(二)民俗体育赛事辐射范围狭窄

以溱潼会船为例,溱潼会船宣传时效短、宣传辐射狭窄,没有形成与“非遗”资源文化内涵相匹配的产品推广,在全国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除了在该节庆开展的前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组织方会在主流的媒体如电视,报纸上做宣传之外,其他的时间对于溱潼会船节和溱湖风景区的宣传很少,无论是时间覆盖还是空间覆盖的范围上都不够。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宣传的相对缺失是导致当前民俗体育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

二、制约当前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

(一)商品化开发程度低

现代商业环境中,产品已不再是特定物品本身,而是“种类、质量、设计、性能、品牌、包装、服务”的组合。目前,“溱潼会船”整体的旅游商品化开发进度缓慢,溱潼地区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整体的旅游商品化开发程度不高.

1.相关人才的缺乏

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离不开人才,专项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溱瞳会船发展的问题。

2.太过于依赖政府的主导

政府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政策扶优为宗旨,构筑溱潼会船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建立溱潼会船开发专项资金,并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应当在竞技民俗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在学校民俗体育以及大众民俗体育上也应当获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江苏省民俗体育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内涵丰富的特点,民俗体育项目分布广泛,民众对江苏民俗体育的态度比较好,对民俗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经常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比较少。政府部门组织活动力度不足、缺乏对继承人的培养等是制约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提供政策保障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遇到的机遇,而奥林匹克发展的冲击和民俗体育需要变异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江苏民俗体育适度产业化途径发展,将民俗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在各地区、领域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民俗体育文化走进校园的发展,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等措施,准确把握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趋势。

建议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为入手点,从促进对应保护向制度化发展、纳入社会与学校体育中等对其传承及保护进行了积极探讨,唤醒民众对中华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达到对其保护和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TYD008)

参考文献:

民俗体育研究篇12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46-06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孕育了多彩多姿的民俗民间体育,如烟台螳螂拳、潍坊风筝、商河鼓子秧歌、梁山斗羊、荷泽狮舞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齐鲁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活态载体,它以鲜明的齐鲁特色和身体活动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内涵已成为解读齐鲁文化的特殊文本,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传统特色和独特风格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对于保护和传承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推动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仍处于自行发展阶段,甚至一些项目正濒临失传,亟待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而基于山东省地域、民俗特点,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历史、特征以及区域特色的研究尚未见于报道。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特征及其区域特色,旨在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历史挖掘、传承保护和现代开发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1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

山东是一个经济、人文大省,地方特色文化积淀深厚,门类众多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广为流传。据统计,目前在山东省内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约20余种,如风筝、秋千、武术、秧歌、狮舞、斗羊等。这些活动的产生和传承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生活创造中凝聚提炼而成的特定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

1.1武术

山东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山东武术的萌芽与原始战争紧密相关,夏商时期,东夷部族不断与中原华夏民族发生战争,并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蚩尤大战”。蚩尤大战有力地促进了剑、铠、矛、戟等金属器械的制作与擒、拿、摔、打等技击技术的发生、发展,加速了齐鲁武术的形成。蚩尤被后人奉为山东武术之始祖。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崇尚武勇,习练搏斗、角抵、射技、剑技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山东各地现存的汉画像石中,记载了大量格斗、柔术、击剑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武艺的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很多习武团体,其中以泰山地区和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武城一带)的武艺最为著名。宋元时期民间练武十分兴盛,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宋史・曾巩传》)。清代山东武术较前代有巨大的发展,拳术门类种多,其中,冠县查拳、阳谷孙膑拳、济宁华拳、烟台螳螂拳等,是山东武术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拳种。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民间武术活动,先后在各地举办武术比赛和表演。当代,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古老的武术运动焕发了勃勃生机,可以说,山东武术已进入全面推广发展的崭新阶段。

1.2技巧性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1.2.1秋千 秋千,俗称打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妇女、儿童喜爱的一项嬉戏活动。秋千在山东流传很久,宋朝山东籍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就详细地描述当时的妇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现在山|许多地方仍流行在农历正月、清明、寒食等日打秋千的习惯。潍坊、烟台、威海等地,端午节必打秋千,即或不专门架设入秋千,儿童也要于两树间或门框上系上一小绳作小秋千来玩耍,这样,荡秋千也就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习俗。另外,山东潍坊旧时还流行“转秋千”和“月秋千”两种形式。

1.2.2风筝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是山东民间比较流行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两下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就曾“制木鸢以窥京城”。这可以说是山东风筝的滥觞,此后风筝在山东民间一直延续流传,清代以后以潍坊地区的扎制的风筝最为有名,这时,清明节前后放风筝也成为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洋,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莺,高入云端”。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2006年5月,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歌舞观赏类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1.3.1秧歌

(1)鼓子秧歌。鲁北有秧歌十多种,以鼓子秧歌为代表。鼓子秧歌流传在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境内,以商河县最为普遍。其表演形式,最早由歌、舞、丑三种要素构成,是民间社会火的一种,进入20世纪40年代,这种多要素的组合形式开始解体,歌与舞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表演形式。参加表演的人数最少六十人,最多可至数百人。表演形式为跑场子,跑场图有“八封阵”“力杀四门”等百余种。鼓子秧歌因组织严密,舞技道劲,场阵磅礴,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

(2)胶州秧歌。流传在胶东半岛的秧歌有十余种,其中以胶州秧歌分布最广,流传最盛。胶州秧歌流传于胶州湾的胶县,尤以大沽河一带为最盛。每逢古历春节,胶县人民便扭起秧歌,走村串乡,庆丰收祈丰年,千百年来己成习俗。胶州秧歌,风格细腻、富合韧性、独具特色。舞蹈动作以女性最有特色,突出“拧、推、伸”的动律,富有韧性和女性曲线美。该秧歌曾多次参加全了舞蹈比赛并获奖,有些动作和韵律在全国流行。

(3)海阳大秧歌。海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县,是一种以秧歌为主体的社火形式。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溯到580年前的明朝初期。据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秧歌活动十分盛行,秧歌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海阳秧歌结构严谨,表演分耍小场、跑大场。这种秧歌与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齐名,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1.3.2灯舞

(1)舞龙灯。山东的舞龙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从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到,早在汉代,山东已有了较完整的龙舞形式。后经近2000年的发展演化,其形式和技艺更为丰富精湛,其中以微山湖区的舞龙灯和冠县的玩龙灯活动最为壮观。山东冠县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出龙会”欢度元宵节,举行各种形式的“舞龙灯”活动。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lO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表演分文、武场,有“卧龙”“盘龙”等套路。在微山湖区,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挂莲花灯、蒸面灯和舞龙灯的活动。灯节晚上,夜色降临,明月初升,一帮或数帮组成的龙灯队,便来到湖边岸上舞起龙灯。

(2)舞狮。山东的舞狮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如莘县“火狮子”,是由一对火星线条构成的狮形,在紧锣密鼓声中突然跃出,场地上顿时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双狮追逐打斗,凶猛异常。曹县北关的“狮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演出时可在48张桌子组成的“高山”上做出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临结束时,母狮出人意外地产下一只活泼可爱的幼狮。

1.3.3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曲阜孔庙每年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舞蹈。仪程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项。乐章有六,舞蹈有三,以三献里的祝辞(96个字)为舞谱,以“六象”表现孔子一生6个阶段。舞蹈分文舞和武舞,据考系由周代“六代舞”中的《大韶》《大武》演化而来。这种大规模的祭祖仪式,至今仍在继续。

1.3.4鼓舞 鼓类舞蹈早在汉代齐鲁地区就很盛行。纯鼓舞形式,代表性的有“抬鼓舞”“花鞭鼓”等。抬鼓舞流传在栖霞镇东北部山区,以庙后乡最为普及。抬鼓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唱又舞,生动活泼。抬鼓舞的舞步借鉴八卦掌步法的运动路线,即呈“八”字形,由领舞者击鼓边为号,变换步法。每逢春节,很多村庄都办起抬鼓舞,庆贺丰收年景,活跃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1.4斗赛类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斗赛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有斗羊和斗草两种形式。其中,以斗羊较为流行。内容最为丰富,风格最具特色的是流行于鲁西梁山县的斗羊活动。1986年春季,梁山举行了中国斗羊赛羊大会,1988年梁山成立斗羊协会,从此斗羊被列为地方特色旅游观光项目。斗草的风俗,古有不少记载,但现在仍保存于山东的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拉巴条”和“劈手巾”两种。

1.5季节性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山东各地旧俗有在此登高的活动,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跟随道士费长房游学,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必有灾难,告诉家人各以囊系臂,登高饮菊酒,其祸就可以消除。桓景按照所说去作了,九月九日一早举家登山,晚上回来后,果然见鸡犬牛羊暴死院中。此事后来在民间到处流传,并因此沿袭成俗,登高也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现在,一年一度的“泰山国际登节”,已是遐迩闻名的国际盛会了。

2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特征

从以上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梳理与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特征。

2.1新的民俗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得以生成发展

山东的泰安、潍坊、海阳一带的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中的五岳之首泰山是历代皇帝封掸之地,潍坊风筝扎制技术以精巧别致见称于史册,海阳螳螂拳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风筝、登山、武术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普遍流行的体育项目。特别是近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风新俗与古老的优秀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相结合,使山东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潍坊“国际风筝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和海阳“国际武术节”等新的民俗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得到生成发展。

2.2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在民俗事象中得以传承发展

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存在于山东民俗及民俗带的广大空间。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存在于传统生活习俗、民俗节庆、、祭祀礼仪等活动中,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当前,山东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仍大体统一在民俗文化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发生地域的交流以及异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传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少内容仍是以民俗文化的形式进行和发展,其中又以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宗教祭祀等民俗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每逢元宵灯会、泰山庙会、济南千佛山庙会、峄山会等民俗庆典中,山东各地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演出各类戏剧、曲艺、杂耍。这当中,狮子舞、龙灯舞、踩高跷、耍枪刀、舞花棍、扭秧歌、赶毛驴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到处可见。民俗民间体育产生、传承、演变、发展的过程,乃是与民俗文化共同价值取向的交叉,民俗民间体育负载着的浓重的地域传统文化色彩以及丰富的齐鲁文化内涵底蕴,显示了齐鲁民俗文化发展与进步。

2.3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与民族艺术共融发展

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常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舞蹈、杂技、戏剧等表演艺术相结合,既体现健身娱乐的作用,又蕴涵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当代,民俗民间体育与民族文化艺术共生共存、栖息相伴、互融发展的现象有目共睹。山东省各类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民俗民间体育的记载与描写,成为研究当代区域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题材。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同类型,如武术、龙狮、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赶毛驴等,在不同类型的民族艺术作品中都有相当的描述和展现。如鼓子秧歌、龙灯舞、祭孔乐舞、八卦舞、商羊舞等。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有的与武术技术相结合,其形式多样;有的掺杂各种民俗竞技表演,诙谐风趣;还有的通过节律、鼓点与某些技巧类难度动作的结合表现人物特征,形式新鲜活泼。杂技更是与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不可分割,很多杂技表演内容本身就是民俗民间体育的独立运动项目或练习形式。如,中国传统武术的踩梅花桩技艺与山东当代首创的杂技节日――梅花庄飞叉杂技中的单叉、双叉传统技艺相结合,其形式新鲜活泼、编排新颖、技艺高难,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大型重蹬技节日,在世界杂技赛场上屡次为祖国争得荣誉。除此之外,还有剪纸、风筝、印花布等民间工艺以及民间普遍流行的儿童游戏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这些民间游艺以不同的内容、形式、手法、风格,反映了齐鲁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态,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当代民俗民间体育的风采。

3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区域特色

3.1武术拳种门类众多,胶东地区武术分布最广、流传最盛

历史上,山东人民素以淳朴忠实、勇敢尚义见称于史册,又以武强术高、武德兼备而闻名于天下。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尚武之风,形成了流派林立、风格独特的齐鲁地域武术体系。山东武术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的拳术器械套路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山东流行的拳种,主要有螳螂拳、查拳、文圣拳、四通捶、地龙经、少林拳、梅花拳、水浒拳、子午门等70多个,主要分布于济宁、烟台、青岛、潍坊、淄博等地。全国著名的拳种而又萌发于山东的主要有:临清的弹腿、冠县的查拳、阳谷的孙膑拳、济宁的华拳、烟台的螳螂拳、梁山的子午门等拳术、器械套路。其中,胶东地区的武术资源雄厚,几乎涵盖了山东省的武术优势资源,构成了整个山东武术发展的主体,反映了山东武术发展的基本面貌,可以作为齐鲁地域武术体系的典型代表。流行于胶东一带的武术拳种、器械主要有螳螂拳、形意拳、八卦拳、太乙拳、太祖拳、地龙经、醉八仙、文圣拳、燕青拳、四通槌等百余种。

3.2泰安登山、潍坊风~垄断性强,品牌影响力较高

泰安的登山、潍坊的风筝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规模、种类、品味、知名度均达全国上乘水平,可以作为山东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代表。潍坊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不仅影响当地,而且享誉海内外。国际风筝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风筝博物馆、杨家阜民间艺术表演及购物等活动,都可以作为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典型。泰山是历代皇帝封掸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俗称“济南府人全,泰安府神全”,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本库,也是开发民俗体育旅游的一个热点。每年一度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旅游节庆活动具有很强的龚断性,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本区域旅游产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3.3舞蹈观赏类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精彩纷呈,以秧歌最为著名

山东省舞蹈观赏类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有着形式各样、层次不一的表现形态,不可替代的历史遗迹和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和风格,精彩纷呈。尤其是秧歌,别具特色,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吸引物,在本区域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秧歌遍布全省,形式多达30余种,而以鲁北的“鼓子秧歌”、鲁东的“胶州秧歌”、胶东的“海阳秧歌”最为有名,号称“山东三大秧歌”或“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中,流传在商河、惠民、阳信、齐河、临邑等县境内的鼓子秧歌积淀最深、知名度最高、流传最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因而被世人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中国四大秧歌之一。

3.4东部沿海地区渔民节活动个性突出,影响力大

山东省东部沿海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连成一片,成为中国独有、世界少见的海滨城市群。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沿岸渔村的海带草房、天后崇拜、行船禁忌等风俗,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沿袭“祭海”的传统,举办“国际渔民节”习俗历代不衰。这方面突出的代表是蓬莱、荣成、龙口、莱州的沿海地带,每个地方都各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并且“蓬莱国际渔民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它们依托山东沿海海滨城市群的知名度,以及发达的经济提供的优越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充实和塑造着其魅力独特的山东半岛旅游都市形象,以其举足轻重的文化魅力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和世界。

3.5鲁西南、鲁西北地区民间斗赛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直接与农耕、畜牧业经济文化类型有关的斗赛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独具特色,如斗羊、斗马、斗鸡、斗狗、斗蟋蟀、斗草等。特别是流行于梁山县的斗羊内容丰富,特色明显,深受当地人们所喜爱,现仍广泛开展。1986年,梁山举行了中国斗羊赛羊大会,1988年梁山成立斗羊协会,从此斗羊被列为地方特色旅游观光项目,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