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语文学习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9 09:21:20

小学的语文学习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1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学生主动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背诵古诗时可通过书中的彩图来理解诗的内涵,把对图片的兴趣扩展到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或向文学类报刊投稿。这样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教师教学要有趣

有趣是学习兴趣的初级形式。教师要从“有趣”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丰富教学内容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单一的文字对小学生的吸引度不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以口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和相关的故事传奇,并在多媒体上辅之以图片或视频,有条件时可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小学语文,必须养成以下几个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

预习包括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三种,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是在做完当天功课后进行,如果时间紧迫,也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大概浏览一遍课本内容。预习时分两步走。第一步,“过课文”,即大致浏览,清楚课文结构。第二步,认真阅读,要求理解课文大意并标出有疑问的部分。

2.课堂笔记

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讲,还要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堂笔记主要是记录本课的新知识点、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前预习中的疑点,教师写的课文提纲、课文大意和课文中心也需要大概记录。记笔记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课堂学习要以听教师讲课为主,笔记简单记录即可,不完整的部分可在课后进行补充。

3.课后复习

课堂学习的内容要及时复习,最好是当天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的效果之大。复习时可将当天所学的内容在大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然后重新浏览一遍教材,将脑海中遗失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完善笔记,巩固知识。在一阶段的学习之后还要进行阶段复习,对本阶段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

4.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大量阅读可以增加文化刺激,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只有长期大量阅读才能取得效果。阅读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在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要阅读经典名著和主流文章。

5.坚持摘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可以加强记忆,摘抄还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在摘抄过程中可以识记背诵,好词好句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小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先学会模仿然后才能创新。此外,摘抄还能锻炼小学生的耐力、意志,这对今后各科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小学语文,首先要有兴趣。“习惯成自然”,学习语文还要从预习、笔记、复习、阅读和摘抄五个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作为今后学习的基础,必须要学扎实,学牢固。学好小学语文,必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汤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09.

[2]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15-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阐明意义,反复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或运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此外,老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细水长流,反复操练,遇到困难时不能动摇,使之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如果上课时老师要求查阅工具书,学生很容易做到;但平时读书读报,遇到不懂的字词,或者不理解句子,自觉地去查阅工具书,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这就需要老师事先教育,从学习需要、习惯养成、能力培养的角度阐明查阅工具书的重要意义,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才能提高认识,使学生乐于查阅工具书。

2.充分利用课堂,有机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乐问。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质疑机会。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想问: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呀?给它换个词行吗?学完了这一课,我明白了些什么?等等。这样,就降低了提问的难度,使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件很轻松、很正常的事。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研讨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自学时应注意结合语文每课的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情绪就会高涨,他就会更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设疑。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3.2创设情境。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热闹,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样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表扬。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也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4.言传身教,表扬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能仅仅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有的老师写的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整齐美观,一丝不苟,自己的藏书都留下了圈点划记的痕迹,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坚持不懈,表现突出的,老师也应该随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当然,对于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也要及时批评,以帮助他们改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试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3

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显而易见,习惯的养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长期形成的;二是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要求,更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会改变。”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要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教育著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善于口语交际的习惯

《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通过“听”、“说”与别人交流。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站起来说话吭吭吧吧。指导学生坚持说话规范化、条例化,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爱说、喜听的机会。班级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班会、朗读比赛、××问题辩论赛等。在活动当中参与的过程当中,把要点多次进行强化,天长日久,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尊重意识就会提高。

二、养成独立识字、书写规范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它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高年段的具体目标要点为:养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书写行款要整齐,有一定速度。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能力的增强,在借助汉语拼音以及工具书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养成这个这个能力对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洁整齐认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

三、坚持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个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恰当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去完成任务。因为课外阅读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不成问题,可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可就成了一个“幌子”,往往效果不佳。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现在是这样做的:把读课外书当成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半小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并写出书名与页数,要求家长签字,一个月同学们把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交流一次,并且我不定时抽查。另外,我还严格要求我自己,每个星期读一本课外书,也摘抄部分好词佳句,并且在阅读课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因为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尽量落到了实处。丰富了知识,阅读能力普遍提高。

四、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不会写或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句子,以及课文作者的生平概况等等,于是开口便询问老师或者家长,老师或家长如果立即告诉他们,容易促使学生养成不爱动手、懒惰的习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对于学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段要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了解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比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前搜集关于宋庆龄和樟树的资料,他对宋庆龄和樟树有一定了解后,在探讨宋庆龄不肯搬家,为什么说是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课樟树前合影时,感悟起来自然比没有提前占有资料的同学领悟得快,领悟的透彻。可见学生掌握了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之后的获益之处。

五、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4

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是对学习中勤动笔的科学解释 。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同时,学生在读书时寻章摘句,将优美的篇章、段落、句子乃至一个闪光的词,分门别类摘录下来,长期坚持,不断积累, 语文水平定会逐步提高。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动脑思考的重要性。“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学习贵在有独立的见解。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查出依据来跟老师或同学们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和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位教过语文的老师都明白,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形成,更大程度要靠学生日积月累的阅读。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是紧密相关的。为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推荐一些少儿读物。动员孩子们将自己喜欢读的书带来放在班上的“图书角”里与同学交换着读,每天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将自己最喜欢的书大声的朗读一段给大家听。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准备,班上的读书气氛相当浓厚,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捧着书认真阅读,“图书角”里也增添了不少好书,有《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我没有想到,孩子们已经开始津津有味的读这些名著了。

除了读课外书,孩子们连语文书上还未学过的课文他们也会在课外读完,你常常在教学新课文时,他们围绕课文所思考的问题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也更难。如在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对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已提前掌握,课堂上他们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会和青蛙妈妈分开呢?青蛙有鼻子吗?癞蛤蟆也是小蝌蚪变来的吗?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地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有拓展了知识面。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爱读书,多看书已经成为他们都喜欢完成的课外作业。我认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他们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阅读离不开工具书,低年级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不明白的知识。其实,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必事事都问老师,不少是可以通过查字典、词 典就能够解决的。有了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就等于有了一位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学生起码应该备有《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并能借助这些工具书进行学习。

三、善于倾听的习惯

倾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倾听需要专心,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耐心和练习来发展这项能力。倾听是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现在不少孩子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无关,我要求学生在听时坚持“三个到”:耳到、眼到、心到。眼睛看着说话人的表情,耳朵听着说话人的语气,语音,语调,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说话人身上。在平时的口语交际,小组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听力的训练,在午会时也给孩子们念一些动听的,有意义的故事,提醒他们要叫醒自己的耳朵,多听别人的发言,做一个有心的人。

四、规范写字的习惯

教师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应当向学生作示范展示,激发起他们想写一手好字的愿望。刚开始写字,可以运用儿歌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稳,胸离桌边整一拳,一尺一寸要做到,人坐端正字好看。”学生写字时,老师来回巡视,帮助纠正姿势。有了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写好字,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着,集中精力写字是件枯燥的事儿,所以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每次批阅作业时教师可以在书写端正的本子上印一面小红旗或者画一颗小红心以示表扬。对于有进步的同学,则在作业本上印上红花章,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5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与教育方法也进入一个新的挑战时期。语文课是我们的母语课,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授教好我们的母语课呢?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这些经验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及建议。

一、学习语文的意义

⑴激发浓厚的兴趣

激发浓厚的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又心情愉快的去学习探究。培养兴趣的方法有:

①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鼓励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给学生一种“器重”的暗示,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语文自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教师热切的希望、期待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乐学”之中。

②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当一个人的进步和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和表扬,他的学习兴趣就会得以充分的激发。例如:在“知”环节,当学生对学习收获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其理解程度哪怕是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刻,教师都不应指责,相反,应从“微小的进步”或“微小的收获”的角度给予认可、肯定或表扬,为他们创造最佳心境。激励其树立信心增强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体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愉悦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深层次兴趣。

③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它不仅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而且也具有审美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变为一种审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激起心理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⑵强化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自身活动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情绪倾向是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

⑶锻炼坚强的意志

小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使他们的兴趣稳定起来。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用调节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实现预定目标。

⑷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自学能力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终生受益。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习惯,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对每个学习环节,学习内容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马马虎虎。二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读平面的语言文字,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产生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获得清晰的表象,建立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读懂课文,而不能“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三是要手脑并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学习与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学习与教学方法,这就是启、读、练、知、结。

⑴启,就是启发,即在上课时教师先面向全班启发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自学方法。“启”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自觉学习,让学生知道这一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怎样去完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外,课文中的思考题也承担一部分“启”的工作。

⑵读,就是让学生自定步调去阅读课文,凡是课本上的文字,包括课文、课后习题等,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学生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默读、朗读、泛读、精读、速读等,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口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在自读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读的主动性和稳定持续性.要保证课堂上所必需的自读时间以及自读时间的完整性。

⑶练,就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与“读”同步进行(这与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读”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练”还有读中练与读后练之分,而读中练又是大量的、经常的。

⑷知,就是在全班学生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之后,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学的结果,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即时性反馈,是一种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议论,均属“知”的教学环节。

⑸结,就是最后小结一下这次自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克服什么,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这一环节所用时间极少。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6

教改,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业持续跟进的话题,尤其是在2003年新课改出来后,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更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集思广益,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集体。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师在评价中重视整体而忽略个体、讨论的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教师则主要从参与度、分组、评价等角度出发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整。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一、教师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中起着引导作用,一旦轻视这种引导作用,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无头绪,甚至独立思考的状态,以至于最后的小组成果展示是个人成果,不是集体结晶。有的教师只是把主题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坐等成果,全然是学生参与、老师旁观的现象。

二、评价中未做到整体和个体的有机结合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7

一、前言

在当前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展创新型教育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语文教材全面采用部编教材后,孩子们需要一种互动性更强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如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孩子们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得到锻炼,是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沃土。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始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与学习模式,20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引入中国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永飞[1]从合作学习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王凤云[2]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时师生的互动策略,要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由于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水平并不均衡,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流程也不甚了解,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正确驾驭和操作,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先梳理出当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瓶颈问题,以便教师们更好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核心。1.小组成员缺乏有效合作。不少学生认为,合作即是做好自我职责以内的事,而不注重与他人合作。通常只要教师安排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会兴奋地进行讨论,甚至会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在教师说停止自由讨论时,学生才能从喧哗变得安静。有学生发言时即说:“我认为应该如何去进行思考,如何去实施。”2.未能做到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其成员自身的素质存在差异性,因此会形成优秀、中等、后进等分层次的状况。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优秀的学生会进行自主性的积极思考,并能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而后进的学生不想进行思考,不具有独立的个人见解,只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此一来,就会形成积极主动的学生会拥有较多的参与机会,而后进学生仅仅为旁观者,由于这些后进学生不主动进行自主思考,而是从优秀学生那里直接获取思考结果,导致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后进学生获得的进步较少,这就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共同进步的意义。3.教师缺乏指导。在学生未能明确合作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如果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不进行预先讲述和必要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遇到困难与问题就立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导致学生不知道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来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就难以让学生将已有经验与未知信息快速地结合起来,寻找到学习的最佳切入点。4.片面追求合作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然而,有部分教师为了强调“全员参与”,只要遇到问题,无论该问题的难易度如何,也无论是否合适,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单纯地认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即可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此一来,就直接导致了:一是因为不能按照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采用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因为采用单一化的方式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二是部分不具备思想性,或是不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难以体现出教学效率与质量。三是无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益较少。

三、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方法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传承着5000年以来的悠久文明,而文言文化更是璀璨夺目,特别是成语这一中国语言艺术的瑰宝更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文化心悦诚服,所以教授学生学习成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学生成语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巨大好处。

一、成语可激发学生的巨大兴趣

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巨大的文化,它们结构严谨、言简意赅,通常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巨大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成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般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经据典而来的,或者是历史事实,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讲解成语都会涉略到一些故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区分,然后理解,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给予与消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激发想象力则是对学生思维附带的一种益处,所以这种一举两得的行为一定要在教学中推广。

三、成语可以使课堂更为活跃

成语多出自典故与故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不是很大,童心还是非常重的,这一阶段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课堂上,要想抓住他们的神经不使用一些方法是无法做到的,教授成语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讲授成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学生一听故事,注意力肯定会集中起来的,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都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并且在讲解完后还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巩固已学会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课堂就会出现互动,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9

1.学生间合作不主动。在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现象是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生间缺少聆听与相互分享,不能形成一种良好互助的关系。有的小组甚至经常发生组内争吵现象,小组分工也不明确,这样导致小组学习效率低下,这些都源于教师的“放养式”教学。

2.小组合作注重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流程与形式,事实上学生们常常只是围在一起各自做各自的事情,组员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与合作,因而小组合作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效果得不到明显提高。

3.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不同,在小组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自然就形成了“分层”现象。这样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主要作用,参与度较高,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扮演观众的角色,倾向于静静地聆听而缺乏独立思考,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注意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形势要求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需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改进,使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合理安排小组人员、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运用以及将小组合作渗透于各个环节中。首先,为了使小组内成员能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教师在安排小组人员时要合理,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安排不同的职责、任务,鼓励能力强的同学积极带动能力差的同学,使能力差的同学能够得到帮助,有所进步。其次,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重要一点还在于对其合作方法的有效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合作方法并适时地奖励以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最后,要注重将小组合作学习渗透于拼音练习、课文朗读、阅读理解以及基础知识检查等各个环节。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往往习惯于独立学习与一问一答的学习模式,因此往往是应教师要求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这样就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自发,学生也应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将自己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来。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前,可以准备一些背景资料与相关故事,为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将学生逐渐引入主题,为之后的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情境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且具有生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注重师生间的合作。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教师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其在课前搜集好相关背景资料,在上课时每一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另外,教师要就课文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得出最后的结论,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索与合作。教师可以适时地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中来,给予建议及意见,这样会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在最后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精髓所在。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10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品由学生自己组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即时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师生间的单维交流,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优势,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学生合作信心

小组的组建,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前,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平日表现、考试成绩以及建档汇总分组,设组长一名。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任。这段时间,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二、引导独立思考,打下小组学习基础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思考题应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要求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书。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

三、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以及实践等形式来开展的。

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重点训练的学生技能有以下几点: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语言表达生动、准确、有较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要培养学生会表达,主要的就是使学生知道如何说话,如何表达自己意思。老师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时,可以在黑板上提示学生汇报的流程,明确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说出自己个人的理由和探究的过程。比如:我在上语文综合练习时,有一题是根据词语的感彩进行分类。我首先叫同学们把找来的词语综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给予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学生就会从中探讨出许多新的知识,有些同学在讨论中,还发现有些词既可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又可以用来形容丑恶的事物。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然后我稍加点拔,再给学生制定一个汇报提示,学生只要根据老师的提示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诸多发现了,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渐渐养成,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老师所提供的固定格式,也能很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老师要参与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是一个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有了老师的参与,才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使胆小的同学愿意与同学交谈与老师交谈。除此之外,在真诚的沟通与彼此信赖的氛围中,师生彼此间还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

六、指点要巧妙,确保小组学习到位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11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靠努力和勤奋,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一直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同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有时候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收获,打击学生学习激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习惯养成,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并且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惯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十分有限,并且身心特点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与可塑性,是培养其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为将来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十分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要求

第一,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让他们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分析及实践与练习,依靠自身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能力。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开放与自由,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第二,创造性,创造性往往由多个因素决定,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形式更加生活化,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而向整体,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应用开放式、探讨式与合作式等语文学习方式。第三,科学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较为细致,或者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养其独立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成果,从而培养独立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以此促使小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1.提前预习的习惯。提前预习就是做好提前准备工作,既包括内容的准备又包括心理准备,对于老师要讲解的课程提前预习,能够了解所讲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提前阅读,知道哪里是难点,哪里不懂,这样老师讲解时才能有所侧重,对重点、难点进行加强,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避免“眼前一片黑”的情况。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可以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制订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的分步计划,对于预习内容及预习多少都有所安排,根据学生基本能力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少,取得预习最佳效果。

2.质疑发问的习惯。有了疑问要先独立思考寻求解答,如果三思而不得其究,则要进行发问,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有问题时往往羞于开口,不敢提高,很多时候对于不懂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这样问题压在心里,始终得不到解决。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对于不敢问、不善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进行发言和提问,同时锻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敢于在人前讲话的能力,不仅向老师提问,还向同学提问,这样在问答之间,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3.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只有细致观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首先让学生留心周围生活。引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如观察植物的外形,或观察动物的动作,或观察不同事物的区别与特征,可从认知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入手观察。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通常情况下很“懒”,总让学生动手查工具书,然后让学生讲解所查字词的含义;或定期开展查询工具书比赛,在比赛意识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非常主动地查询工具书,这样学生常常被工具书的威力折服,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很牢固。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操作步骤

1.控制时空,约束自己。每个人的行为大部分都会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时候,应该在学生自制力还没有达到非常强的时候,教会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若有偏离,及时调整。小学生正是玩心比较重的时候,生活环境不同,养成习惯不同,并且有时学生自制力差的时候会有很多坏习惯出现,需要教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严格监督自己,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偏离养成好习惯的节奏,就需要马上做出调整,如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完成学习计划时,需要教师给学生开导,引导或调整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步入正轨,自由放飞。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努力,就像一列火车慢慢启动,然后加速行驶,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朝着自己预定的终点在不偏离轨道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行驶下去。人最困难的情况是养成习惯的时候,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可以不用刻意约束自己,才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虽然每个老师的力量微薄,哪怕如一滴水,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小学的语文学习篇12

引言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来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好语文。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

(一)书写以及语言表达习惯不良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应该要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然后要做到书写工整规范。然而就目前大多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写字时的姿势一般都是错误的,他们大多都是低着头或是弯着腰,有的学生书写的字迹比较潦草、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就这些坏习惯的存在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巨大的消极作用。另外,一些小学生在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也比较欠缺,因而在语文的作文书写当中就常有错别字以及病句出现,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落后。

(二)缺乏使用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相比幼儿园阶段,步入小学之后,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识字最为关键的时期,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字典来自主学习,这一点要特别表现在语文的学习当中。然而对于大多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的不会使用字典,有的则懒于去查,他们在遇到生字的时候都是被动着等着老师来讲解,这样不良的习惯也就导致了他们语文素养的低下。

(三)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长期而广泛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因此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然而目前大多的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中有的称是没有时间,有的则是因为不重视,因而也就导致了他们知识面的狭窄,以及思维的不活跃,自然也就导致了他们语文知识积累的稀少。

(四)缺乏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以及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就现阶段而言,虽然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拿着课本,然后一放学回到家之后就不会再去温习课本,甚至于作用也不按时完成,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主动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好多小学生也不能够做到专心听讲,经常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对于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敷衍了事,甚至于抄袭别人的作为,这些状况都严重导致了他们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

二、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日常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行为的养成所会带来的社会意义,从而让他们自愿树立学习的意向。其次是创设出按照规定的方式来形成行为的条件,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集体监督,不能够给予学生们重复犯错的机会,最后就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种种行为会带来的结果以及自己通过联系之后得到的进步,并且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加强。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

1.从早培养

太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趁早,而且对孩子们来说,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一生,不能等到日后他们养成了坏的习惯再去花费几倍的力气去教育他们,那时已经晚了。

2.亲身示范,从点滴抓起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习惯是从生活实践中养成的,知道多少就做多少,慢慢积累起各个方面的经验然后养成习惯,而其中都是好习惯就足够了。”因而,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

3.严格地训练,要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坏习惯不是一日养成的,同样,良好的习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反复地进行相应的训练,然后要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这其中的道理和重要性。并且要能够坚持不懈,对他们反复抓,抓反复,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还要循序渐进,要做到抓与放的完美结合,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让学生们自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将课外与课内进行完美的结合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树立自觉意识

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因而在对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一旦兴趣被激发出来,那么他们自然会去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可以引导并启发学生懂得如何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他们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树立学习的榜样,检查纠偏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存在是意义无穷的,因而让小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很好的感染力,能够促进他们更快的进步。另外再通过课外活动的开设,可以让他们相互间来纠正彼此不良的习惯。

3.鼓励创造,体验成功

鼓励小学生们在开设的课外活动中多加进行创造,以此同时给予他们赞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好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受益一生,而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所以要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同样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恒春,王海英.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八种好习惯[N].山西青年报.

[2]罗金灿.论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N].云南经济日报.2012-11-19(J02).

[3]焦艳.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路径探析[J]. 时代教育2012(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