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9 09:21:2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1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2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既面临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以及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等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外银行业竞争加剧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如何顺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完善自我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在遵循商业银行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协调地区间、部门间、业务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业务整体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商业银行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眼前的利益,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本文立足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想在“洋银行”不断“蚕食”市场份额、金融变革持续带来新挑战的新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持续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继续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完善自身运行机制;其次,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再次,坚持持续经营原则,不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最后,积极提升员工素质,构建人才防御机制。

二、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金融创新是以传统银行存、贷、汇等业务为依托,不断开发出新的业务品种、新的金融工具,从而使银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增长商业银行整体运行效率,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银行电子化为先导,以金融业务创新为中心,以金融工具创新为重点。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深化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银行间差异的减小,银行传统的存、贷、结算等业务之间极强的替代性,银行面临着市场饱和及被替代的双重威胁。在新形势下,结算、、担保、信托、租赁、融资、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中间业务需求大增,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发新的中间业务,持续优化商业结构,大力增加非利息收入,逐步摆脱对利差收入的以来,从而有效的规避经济发展周期引起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中间业务立行的经营理念;规范发展,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明确重点,加快产品整合和业务创新;加强考核,建立有效的中间业务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培训,优化中间业务营销队伍。

四、加强银行文化建设,成就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是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保守式文化的竞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是建立一种如何适应环境或市场状况的特定的企业价值观或企业文化,而是要立足于商业银行的长久生存与发展,建立一种能够不断更新和再造企业文化的机理。企业文化培育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经济政治各阶层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更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从物质文化入手、从行为文化着眼、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环境因素为保障,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品牌意识,进而推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五、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银行危机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活动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金融风险,识别并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以及声誉风险。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始终将风险管理视为银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越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越要强调风险管理,不断强化人员的风险意识,主动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切实做到风险可承受、可控制,可化解,努力降低风险成本。

参考文献

[1]吴景杰,毛春成,葛建新,等.新型商业银行持续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03):36-38.

[2]宋胜洲,傅彬.论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战略[J].上海金融学院学院,2004,(04):21-2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3

二、研究现状

考察发现,学术界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既有研究要么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么直接套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ZellerandMeyer将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定义为,收益在补偿成本和风险之后还有部分利润。国内学者主要从商业银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协调和商业银行资源可持续(白钦先,2000)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银行本质上属于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来源两个方面:企业外部(以波特为代表)和在要素市场上买不到的资源和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彭罗斯和帕拉哈拉德为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体系构成以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适指导意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国外主要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角度进行研究,国内主要从金融资源学说、金融效率和金融协调等方面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有一定拓展,这些均为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性,应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参照世界银行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已有研究,从兼顾内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结构为“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其中,目标描述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用以对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一级指标由内部因素包括规模及制度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和外部因素包括稳定性维度与环境维度三部分组成,具体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及基本结论

由于层析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主观色彩,容易忽略实际的数据信息,而CRITIC法虽能反映客观的数据信息,却对指标的重要性区分不佳,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使过程与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1.CRITIC测度

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处理后,由CRITIC法,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相应权重(见表2)。

将三级指标权重代入,可得到农商行的二级指标数据。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步骤过程,可分别得到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对于目标的权重(见表3、4)。

2.AHP测度

根据表1模型,按照相对重要性,同层中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依次类推,最终综合判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仅就一、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做分析。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4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运行的核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成立农商行337家,在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贯彻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农村,既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品,又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排斥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我国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形成。尤其近两年来,农商行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重大转变,在利润增长、资产质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面临多重压力,前途堪忧。

二、研究现状

考察发现,学术界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既有研究要么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么直接套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ZellerandMeyer将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定义为,收益在补偿成本和风险之后还有部分利润。国内学者主要从商业银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协调和商业银行资源可持续(白钦先,2000)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银行本质上属于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来源两个方面:企业外部(以波特为代表)和在要素市场上买不到的资源和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彭罗斯和帕拉哈拉德为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体系构成以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适指导意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国外主要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角度进行研究,国内主要从金融资源学说、金融效率和金融协调等方面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有一定拓展,这些均为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性,应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参照世界银行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已有研究,从兼顾内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结构为“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其中,目标描述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用以对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一级指标由内部因素包括规模及制度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和外部因素包括稳定性维度与环境维度三部分组成,具体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及基本结论

由于层析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主观色彩,容易忽略实际的数据信息,而CRITIC法虽能反映客观的数据信息,却对指标的重要性区分不佳,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使过程与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1.CRITIC测度

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处理后,由CRITIC法,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相应权重(见表2)。

将三级指标权重代入,可得到农商行的二级指标数据。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步骤过程,可分别得到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对于目标的权重(见表3、4)。

2.AHP测度

根据表1模型,按照相对重要性,同层中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依次类推,最终综合判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仅就一、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做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可得农商行在两种方法上的排名(见表6)。比较发现,除广州揭阳农商行的排名变动较大,其他农商行排名变化较为一致,可较为真实可靠的反映各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来看,东中部地区农商行排名两级分化明显,西部地区两家农商行表现出较强成长潜力。

五、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本文认为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依靠高资本占用和消耗,而应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扎根地方经济。其次,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再次,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差异特色化发展战略。最后,重视人才培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总之,农商行可持续发展并无统一路径。不同地区的农商行面对着不同的金融市场环境,这需要农商行自身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真正的差异化,获得良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5

1 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 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6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三者相互影响的结合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发展与环境、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三大基本关系为支撑,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大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不过,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目前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也以20%-30%的速度发展,2000年建行湖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74%,而且伴随其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研究日程。

何谓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国内的理论界尚未具体研究。笔者认为,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发展的可持久永续,以及中间业务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久永续。其内涵在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应该包含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二者不可或缺、偏废;中间业务的资源环境是中间业务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中间业务的质和量的问题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1、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这种协调包括多个层面,比如中间业务的发展计划应符合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资源的承载能力,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进行经营管理变革创新等。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包括:经营指导思想、产品营销战略、内部控制水平、资产负债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科技开发能力、客户资源状况等方面。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需求环境、法制调控环境、金融竞争环境。科技支撑环境、公民素质环境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到使内外环境相互协调。

首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设计、开发、营销无一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和市场需求来思考,研究和处理问题不是银行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银行就好比一家百货公司,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卖什么产品,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有成品的,银行就提供给客户并做好售后服务;没有成品的,则要根据效益原则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卖出去,才不会积压。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运行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依法经营、规范经营、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计划时要结合本行内部及外部环境,协调内外部关系,计划既不能过高,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但也不能过低,过低则会使现有的环境要素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2、中间业务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了长期时间概念,即从动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仅仅是即期考虑。它是人们经过短视导致的多次失败而总结的教训。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对未来资源需求的预测,它把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的投入。从银行内部来看包括管理结构完善、科技支撑力量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高、网点布局优化等,从外部来看包括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充、银企合作的方式丰富、金融电子化水平提高、客户信誉的培育等。因此要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首先,要有前瞻性,要加强对未来中间业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和规划。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科技储备、财力储备,一旦未来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时,银行可以迅速提供金融服务。其次,要有均衡性,要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也不能不顾当前利益而一味追求未来利益。

3、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质的方面的演进。与量的发展相比较,质的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包含一定程度的量性发展,并以量性发展为保证,但不等同于量性发展。中间业务把业务品种、规模、收入大小作为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的要求,中间业务的结构、效率、稳定、协调是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西方中间业务如何发展,往往想到的是中间业务量的规模达到了多少,而很少关注别人在中间业务产品的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发展中间业务,如果只进行量的发展不进行质的演进,就不能将发展推向新的更高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六大体系。

五大关系是:

1、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偏重于资产、负债业务而忽略中间业务的经营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业务的资源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又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扩大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使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设银行总行的“十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公司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为四大支柱业务的营销战略,建行湖北省分行制定的“十五”规划确定,到2005年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行利润的25%,形成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鼎立之势。

2、业务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既无直接效益,也无间接效益的中间业务,银行考虑的主要是维持客户的关系及少量的资产、负债业务,开展中间业务是亏损的,一般来讲银行应该放弃。另一种是有很好的间接效益,但直接效益不明显的,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算好账,在法律、法规等允许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让步,但是要留有调整的余地,一旦在间接利益下降时可以随时提高直接效益。比如说代理保险公司资金清算业务,原来签协议时因保险分公司的存款量较大,少给手续费或不给手续费,银行也能够接受(暂且认为这种做法合乎人民银行规定或同业公会的要求)。但现在保险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存款余额实行额度控制,划付方式也从按月划付改为每5日划付一次,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很少,银行根本没有多大利益。这种情况就应该考虑重新签订代理合同,或者实行“业务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7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与对公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主体业务之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是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特色领域。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全力扩张同业业务,规模与比重逐年提高,对金融同业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培育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动性风险上升、逃避监管、扰乱市场秩序等。本文拟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影响因素及问题逐一分析,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良性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表现

(一)合作范围广

银行同业业务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质。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扩展同业业务市场,除了过去传统的“银银平台”合作模式,如同业资金拆借、信贷资产转让、结算、银行汇票、互购债券、抵债资产处置、联合承销企业债券等,与证券、保险、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合作范围不断扩展(见表-1)。

表-1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二)增长速度快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由同业资产、同业负债以及同业中间业务三部分构成,其中同业资产是指“对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债权”,同业负债是指“对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负债”。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数量上升明显,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分别为276662.9亿元和168829.5亿元,资产规模远远超过负债规模(见表-2)。从增长幅度来看,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同比增幅超过50%的达到11家,工行、建行及交行同比增速高达70%。

表-2 2010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数量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8月17日第3版

(三)比重高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不仅表现为绝对数量剧增,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截止2012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分别为21.8%和13.3%(见表-3),兴业银行同业资产比例高达39.62%,位居首位。

表-3 2010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比重数量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8月17日第3版

(四)品种多样化

自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构成中,除了传统的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买入返售类资产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类资产达4.96万亿,较年初增长58%。买入返售资产大致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证券类、票据类、信贷类、信托受益权、应收租赁款等,前三类较为传统,其中票据类项目最多,部分银行增长6~7倍,信托收益权跨越银信合作与银证合作两个领域,对委托关系进行了创新,应收租赁款项目相对较少。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影响因素

(一)存款形式转化

商业银行个人及公司存款的新形式,是同业负债上升的一大原因。随着客户投资意识的加强,部分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保险费、证券保证金等非银行机构存款后又回到银行。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迅速,由于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行业平均资金归集率达到49.28%,存款余额达到13395亿元。

(二)实体经济下滑

受欧洲经济不景气和美国缓慢复苏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企业一方面投资信心不足,贷款需求放缓;另一方面由于经营困难,还本付息能力不足,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放贷意愿减弱。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上升,其中国银行环比上升0.9%,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上升8.1%、12.3%、13.9%和20.8%。实体经济信贷数量的减少导致银行利息收入下降。相比之下,同业资产虽然利率相对较低,但风险小于一般客户风险,扩大同业业务规模,成为银行提高收益的必然选择。

(三)资金缺口压力

商业银行资金缺口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同业业务规模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同业市场被视为存款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9月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信社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8万亿元和11.5万亿,与大中型银行的差距较大。二是当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得紧张时,存款增长乏力的中小银行要通过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而资金相对宽裕的大型银行则将短期的资金头寸用于同业拆借,以此增加收益。三是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逐步执行,银行业维持和补充资本充足水平的融资需求日益上升,据测算,国有五大银行在2012年底资本缺口分别为604亿元、635亿元、376亿元、354亿元和478亿元。而发展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本压力。

(四)利率市场化冲击

2012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持续扩大利差浮动空间,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型银行凭借规模、网点、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更多的信贷业务,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削弱,面对日益遭受挤压的生存空间,银行扩张同业业务,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有助于缓解经营压力,虽然同业业务的利差微薄,但通过扩大数量也能增加一部分利息收入。

(五)监管相对宽松

虽然央行不断制定各种法规和条例以规范和管理同业市场,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监管盲点,对各交易主体的约束相对不足。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代付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规避央行监管,变相发放贷款。所谓同业代付业务,是指当一家银行的客户申请融资时,该行以自己的名义委托其他银行为此客户提供融资,在融资到期之后,委托银行归还代付款项的本息,对于委托银行而言,是表外业务,对于出资行而言,是列入存放同业科目。同业代付业务将表内贷款转化为同业资产,不仅绕开了信贷规模监管,还能使参与银行都获得收益,如手续费收入、融资利息等,成为商业银行大力扩张同业业务的动机之一。

三、商业银行扩张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利差不稳定

当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时,货币市场利率会出现较大波动,银行同业业务的预期利润会迅速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如2012年央行频繁操作货币政策,出现两次降息、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多轮公开市场操作,使市场流动性变得充裕,同业业务利差回落明显,银行若持续配置大量同业业务,不仅无助于增加收益,反而会拖累净息差。

(二)流动性风险聚集

首先,同业负债期限短,波动性强,比重过高会加大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较大压力;其次,同业资金成本高,为了降低同业负债的成本,个别银行将大量资金存入低层级的信用社,也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三)干扰金融秩序

由于同业存款具有利率放开的便利,个别银行将部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甚至是本行“同业存款”,以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吸引客户,达到高息揽存的目的,如此一来银行之间难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金融秩序,更妨碍市场和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资金状况的准确判断。

(四)弱化宏观调控

个别商业银行名义上是“同业存款”的增加,实际上是“同业拆借”的操作,大量资金交易均在全国同业拆措市场外进行,使货币市场数据严重失真,监管部门无法进行准确判断。此外,同业代付业务致使委托贷款的规模日益庞大,这些贷款的风险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未受到信贷监管法规的有效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

四、对策

(一)保持适度规模

如上所述,同业业务利息收入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同业负债与同业资产的规模与比重,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匹配,避免同业息差收窄对整体利息收入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明确合作对象

保持宽领域和专业化的协调性,选择重点合作对象并与其维持稳定合理的业务量,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同业金融业务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型商业银行自身资源丰富,适合在不断拓宽领域,即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租赁等不同金融机构开展广泛业务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突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限制,而中小银行,由于在资金、结算方面处于劣势,则有必要以专业化为导向,强化传统的银银合作业务。

(三)拓展低成本负债

如上所述,同业资金成本高,稳定性不足,商业银行不宜过度依赖,因此需要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低成本负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同业客户开发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同业借款等主动负债新产品,转变负债业务发展模式;二是针对企业客户研究供应链金融产品,拓宽持续、低成本的主动负债渠道。实践表明,供应链金融业务形成的存款较为稳定,银行可针对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为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展整体结算业务,获取长期、稳定的低成本存款,从而抵消活期存款占比不断呈下降趋势的负面影响。

(四)创新同业产品

当外部监管日益严格时,同业业务中一些“剑走偏锋”的盈利机会逐渐丧失,如规范后的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方式出台后,使得银行无法通过这一业务实现贷款的出表,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见表-4)。因此,改善同业业务结构,深度开发新产品,挖掘盈利增长点,是银行同业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资产管理方面,大力争取开放式基金、企业年金、QFII等业务的托管资格,探索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中长期贷款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业务;二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可通过主动提供增值服务以加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各种类业务以促进盈利模式转变。

表-4 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方式新旧对比

(五)完善监管制度

扩张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的途径之一,监管部门不宜强行禁止、堵截,必须通过疏通、规范来解决同业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的监管制度引导同业业务良性发展: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严格区分正常与违规行为,杜绝监管空白地带;其次制定具体的风险监管指标,防范同业业务因过度增长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再是结合当前金融业务创新实际,从功能类别角度,科学定义信贷业务[4],将涉及表外融资的业务纳入银行综合授信体系管理,要求银行计提风险资本,遵守各类信贷监管规定,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银行各类信贷业务完整上报。

参考文献:

[1]聂庆,陈予.我国同业业务合作现状及城商行发展同业业务的策略[J].学习月刊.2010(5):120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9-01

一、引言

银行能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合理经营与稳健发展,主要在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大水。因此,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定,对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仍在初步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大部分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

国内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刘仁伍(2005)利用金融结构、金融调控与制度安排等要素,构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标准。何昌(2005)通过比较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与实际信贷需求增长率来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则直接利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Jeucken分阶段论述了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并进行了评价。

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一个评估并进行排序,并对此实证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应着不同的评价目的,而评价目的不同又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存款市场占有率、贷款市场占有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贷存款比率、存贷增长比率、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比率共十个指标分别定义为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

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的年度数据,其数据来自各上市银行2010年的年报、财经类网站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部分数据由原始数据计算获得。

(二)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各项指标,是从商业银行的不同角度来测定其经营效率的,而多维分析容易出现相关性与重叠性问题。利用SPSS软件通过降维对2010年各商业银行Zscore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检验知,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低于0.05,拒绝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的原假设,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按照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综合因子的权重,从而避免了人为设置权重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前3个因子的方差之和占总体样本方差的82.328%,比较满意,因此取前三个公共因子F1、F2、、F3。F代表因子综合得分,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主要反映X2、X3、X4、X5、X6、X8的信息,F2主要反映X7的信息,F3主要反映X1、X9的信息。

根据因子得分表中各因子和其前面的系数,可得各因子的具体表达式,然后再利用累计方差贡献表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得表达式:

可持续发展水平值

F=(50.733F1+17.157F2+14.437F3)/82.328,

=0.61623F1+0.20840F2+0.17536F3

由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各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及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与浦发银行,后三位的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与工商银行。总体上看,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高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又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表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创新能力不足、资产质量差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结合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前景,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优化机制体制。坚持市场化、商业化与国际化,依照现代金融机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化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争取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经营特色,以提高竞争能力。并引用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逐步优化自身体制和机制,通过业务合作与强强联合,整合已有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

2、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创新体系。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对接客户中实行差异化战略,着力打造强竞争力的特色银行。并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良好内外环境,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铸造品牌的战略理念,在创新中树立正规化形象,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现代银行。

3、加强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在激烈竞争中追求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质量优良的优质银行。坚持审慎经营的风险理念,在强化内控中提升精细化水平,着力打造管理规范的流程银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昌.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评估[J].金融与经济,2005,(10):22-2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9

在中国,民生银行最早提出了小微企业这个概念,根据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的《中国小企业划型标准》,小微企业是指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根据这一标准现阶段小微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每年有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小微企业,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但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却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困扰,其中银行信贷支持匮乏的问题就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小微企业信贷是银行支持小企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银行拓展自身的一个新兴市场。新兴的市场往往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实现银行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银行自身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可谓一举两得,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理性市场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市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传统客户群体所依存的资源、采矿、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已经开始淡去,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新兴产业中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潜在优质客户群体将出现分化;二是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不断延续,以房地产开发、住宅购买为主要客户市场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必须开发新市场,分散信贷风险;三是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依托网络生存和发展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重视这部分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四是随着民营银行的获批设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商业银行只有未雨绸缪,开发细分市场,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理性的市场选择。

(一)发展小微金融有助于培育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

从国内商业银行以往的竞争模式来看,大产业、大客户是各银行必争资源。遵循“二八定律”,各商业银行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二”之上。但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钢铁、水泥、采矿以及煤化工、造船、平板玻璃等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那些大客户聚集的传统产业已经优势不在,而依托于这些大客户的信贷业务必然出现萎缩之势。因此,如何寻找成长型企业,把对成长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作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竞争的制高点,是未来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构建的有力保障。中小型企业是成长型企业诞生的摇篮,因此,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适应环境变化,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客户基础,而通过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来创新业务模式,改造业务流程,有助于培育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能力。

(二)发展小微金融有利于提升资本效率

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构成来看,通过粗放型的信贷规模,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客户,依靠利差、以量取胜这条“高风险、高耗能”的外延式扩张路径仍然是获利的主要模式。而在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条件下,各商业银行在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又不能不考虑来自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保障的限制。但在严格的资本监管背景下,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推出了“定向宽松”的资本监管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在权重法下适用于75%的优惠风险权重。并且,2013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可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信贷效率。相较于大型企业,针对小微企业,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更强,由此可见,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集中度,提升资本运作效率都大有益处。

(三)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利于开拓细分市场

在2013年监管部门放宽民营银行审批以后,商业银行的竞争会更趋激烈。随着民营银行参与信贷竞争,商业信贷的细分市场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为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银监会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制定了专门的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薄弱的区域,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包括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目的是从宏观角度降低同质化竞争,提升金融服务供给的区域均衡性。这种形势下,传统商业银行应增加竞争策略的前瞻性,适时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其打破机构建设的僵局,实现跨越式、批量化建设支行网点,更有助于在未来同民营银行争夺细分市场中抢占先机。

二、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存款资金来源不足

在中国,商业银行仍以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快速平稳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银行只有从市场获得充足的资金,才能充分发挥金融信贷作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存款一部分来源于居民个人储蓄,一部分来源于财政、事业单位等机构,即纯负债客户,而大部分存款则来源于信贷客户在银行日常支付结算所沉淀的存款,即派生存款。在商业银行将业务战略重点转向小微企业金融领域时,由于小微企业受自身企业规模、资金总量、盈利能力以及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在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后,很难有富裕资金留存银行,因此,综合派生率较低。这就造成了开展小微企业金融的存款资金来源不足。

(二)覆盖机会成本困难与定价能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难以完全覆盖开展对公业务的机会成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公业务仍是银行盈利和存款的主要来源,批发金融的盈利模式还未得到深度发掘。定价方式上,大多数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都基于基准利率简单上浮几个点或者乘以某个系数来操作,甚至是依靠小微业务部门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定价,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另外,定价模型参考因素过少。在目前的定价模型中,商业银行往往重点关注的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很多时候为了提高贷款利率,人为夸大了小微企业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却没有考虑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客户关系以及客户的贡献度等方面的因素。

(三)客户开发力度不够

现阶段,商业银行为积极抢占小微金融业务这一片蓝海,纷纷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更有甚者采取了“跑马圈地”的开发模式,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客户。但此种模式也因客户开发力度的不足而带来一些问题:(1)有效客户不足,表现为许多小微企业客户仅仅是存在于账面上的非有效客户。(2)客户粘度不足。所谓客户粘度是指当客户接受某家银行贷款之后,下次如果仍有贷款需求,他们仍然会申请该家银行的贷款。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时,由于受人力、物理网点、IT信息等限制,使得客户在粘度上严重不足,表现为客户的“回头率”较低,客户流失比较严重。(3)客户的开发和维护方式过于粗放。为积极抢占小微业务市场,商业银行往往在前期的客户开发中,急于求成,片面地追求客户的开发,但是对于客户开发后的维护和综合营销工作不够重视。

(四)同质化竞争激烈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具过分追求大客户、大项目,过分依赖利差生成利润,使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同质化严重。但在一些基金产品纷纷进入信贷头寸争夺的背景下,资金头寸越来越趋于紧张,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小微金融业务推出后,各商业银行又一哄而上,小微业务也出现了同业竞争的现象。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担保公司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面向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牌,但由于缺乏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和手段,具体的内容和实质无本质性差异,仅仅是产品的名字不同,使得业务的可复制性较强。最终,同业间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以优惠的贷款利率为切入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难以实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三、促进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有序引导和支持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

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加快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市场的开拓力度和创新力度。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从小微企业方面来看,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降低税负,从而降低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其有更多的富余资金存放银行,产生派生存款;从商业银行方面来看,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信贷应给予营业税与所得税方面的方面优惠,以及对小微企业贷款拨备方面的税前列支政策,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成本。二是给予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方面必要的优惠,例如增加对小企业债发行额度,减少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审批手续等,以保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资金基础。三是进一步完善存贷比考核制度,包括允许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快速核销,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等政策,以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从信贷视角实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

1.重视成长型潜在客户。主要是通过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发现成长型小微企业创造信贷条件。小微企业一般都存在管理较乱,账目不全,财务信息不透明,金融信用评级较低等特点,致使银行信贷难以进入。对此,银行与小微企业应充分合作,银行可将现金流动正常的小微企业列为潜在客户进行重点调查,对于暂时不符合信贷条件的客户,可通过小微企业准贷记卡的方式,先行介入,并协助其改善内部管理,建全账目;小微企业自身也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级。通过跟踪管理,对那些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且现金流稳定的客户,建立潜在客户档案,并通过信贷营销锁定优质客户,提升信贷成功率。

2.推进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针对商业银行同质化金融服务较多的缺陷,商业银行应对那些优质小微企业个性分析,量身定制提供个性化信贷创新服务。目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抵质押物不足问题。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抵质押物不足,有的商业银行创新性推出的小微企业动产质押和多户联保信贷产品、无形财产抵押担保,以及全产业链上下游互保、大企业为小微企业担保的信贷模式,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

3.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设计。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长流程很大程度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资金使用信心。因此,针对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广,个性化突出的特点,可以通过小微企业信贷工厂、小微企业金融超市、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模式,简化相关信贷流程,实现调查、审查、审批一次完成,切实提高银行放贷效率;同时,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通过完善小微企业网上银行建设,通过网络来简化信贷的申请、审查和审批手续,为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曾爱婷.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1).

[2]张文彬.论政府在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难题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1(46).

[3]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4]冉晖.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10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全面关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基于这一要求,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赞助委员会COSO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提出一个概念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讨论稿,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COSO-ERM),使内部控制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COSO-ERM框架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最具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在近期颁布了《ISO 31000:2007 风险管理实施指南》。

从国内来看,有关各界已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2004年,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第10号令),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检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业务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上安全、稳健经营,其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2007年至2009年,银监会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规范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许多案件充分表明,许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缺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管控手段匮乏。因此,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深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控制银行风险案件的发生,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 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与流程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为一个旨在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流程化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其主要工作流程就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和控制风险。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其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风险管理信息,建立问题数据库。就是围绕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因此,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建立问题数据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于银行内部所有单位。

(2)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对所收集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信息结合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其目的在于查找和描述风险,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为正确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3) 依据风险等级评估情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对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按照所给出的优先次序,围绕银行目标与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当的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工具,确定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配置原则。这是决定风险控制成本与效率的重要环节。

(4) 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所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各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满足合规性要求,同时要注重成本、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风险控制与运行效率的统一,保护自身商业秘密,防止自身对外包解决方案产生依赖性风险。

(5) 风险管理的循环评价与改进。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事关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因此,风险管理部门应该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为重点,对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监督和检验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加以改进和评价。

3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在全员基础上的系统风险控制理论,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风险控制为中枢的风险管理框架,运用先进的风险管控方法,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1) 提升管理综合素质,增强管理层全面风险控制能力和前瞻性。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要求管理层必须拥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和智慧,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以确保履行其风险监控责任,引导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引导或迫使管理层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构建。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11

一、前言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挂钩,我国金融体制近几年在不断改革,这给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政府、公司、人民群众与同行之间还不能很好形成金融共生的和谐关系。本文以福建A城商行为例,分析该银行当前的SWOT矩阵,试图探索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其对地方企业等的刺激作用,改善自身的经营政策和策略,实现对自身综合经营能力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巨大提升作用,实现银行与当地经济两者的共生共赢。

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福建A城商行的SWOT分析

(一)福建A城商行简介

福建A城商行为福建成立于1996年,至2015年底,福建A城商行资产超过1300亿元,目前其贷款余额高达530亿元,存款余额高达770亿元。在长期的发展中,福建A城商行在福建本省各地市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在浙江省也有分行设立,在全国金融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福建A城商行得以快速发展,对福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福建A城商行的SWOT矩阵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与地方金融市场及经济主体联系密切

与四大行相比,福建A城商行在获取信息方面有其独具的优势。福建A城商行长期服务于福建本地,因此,与当地政府以及各大公司之间存在着联系,并且对福建当地的资信程序、对福建当地的各行业经营现状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和地方的业务关系十分成熟牢固。

福建A城商行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四大行相比,它对福建当地的金融市场也更加熟悉,同时和当地的经济主体关系十分紧密,业务关系十分成熟。此外,它的信息渠道也更加便利,这些优势为其风险防范提供了良好保障,有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2)小规模利于经营管理,便于政策贯彻

福建A城商行与四大行或者是一线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规模较小,从规模上看属于劣势,但从经营角度上来看,这样更加利于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也十分利于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制度,也十分利于提高自身的办事工作效率。

(3)信息渠道畅通,风险防范能力强

福建A城商行长期专注于福建本地的发展,对福建当地信息有深入的了解,信息渠道畅通,从而为银行的决策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提升了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

2.劣势(weaknesses)

(1)服务概念狭隘,经营理念落后

尽管福建A城商行一致都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但在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福建A城商行对服务的理解相对狭隘,目前仍然只是将服务的概念界定于窗口与大厅服务方面。不仅服务理念落后,福建A城商行的经营理念也与四大行、股份制银行之间存在差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无法实现全面贯彻与执行。

(2)市场定位流于形式,特色业务实践力度不够

在市场定位层面上福建A城商行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紧随市场型,未针对市场进行合理的细分,而且业务特色不够突出,仍旧是以经营传统业务为主。

尽管福建A城商行提出了“三服务”的市场定位,即服务海西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百姓民生,却未真正予以很好地执行,往往只有停于表面,还未拥有自身十分成熟稳定的客户群体,而且也没有针对潜在客户群进行充分挖掘,直接使得当前很多的业务一致是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3.机遇(opportunities)

(1)可利用政策优势实现业务范围扩展

国家持续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的金融扶持力度,有利于城商行的业务开展。相较而言,福建A城商行可依托自己的地缘优势,从当地的经济现状出发,拓展业务范围。

(2)居民金融需求的增长有利于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稳定发展阶段,人们群众财富分配里居民比重一致处于上升现状,居民储蓄额度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金融需求日益增长,这一现状为福建A城商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威胁(threats)

福建A城商行同其他城商行一样都需要面临来自国有商行、股份制商行以及外资银行在业务上“同构”的巨大压力。此处的“同构”所指为上述几大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并无多大区分,而且更名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也无新意,或者说是与其他银行有“遥相呼应”之感,反而受其压力。另外,伴随着多种金融服务业条款的执行,像恒生银行这样的外资银行逐步开始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些都会给它之前的业务带来巨大挑战。

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福建A城商行总的发展目标

(一)立足客户需求,把客户群做大

客户是银行的核心资产,只要银行可以把握住客户这一根本因素,切实服务好客户,立足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客户与银行的双赢。A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拥有数量庞大的市民金融客户群体,就如整个福州市的600多万市民卡均是出自其中。在如此庞大的客户群体基础上,可以考虑设想如何开发好市民的金融市场。按照有效率为10%来计算,这个银行拥有的有效客户数量在60万人上下,假如经过城市商业银行三至五年的努力,成功帮助福州市民进行经济理财,加上市民家里所有的财产,每个客户可以做到100~200万元的规模,利用该服务,让它的收益可以达到8%-10%,相对其它银行,存款金额多出了5%以上的收益,实现多赚10万元上下,而银行在这里面仅仅收取5%的服务费,也可以实现盈利30亿元。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客户获取了更多的利益的同时,银行本身也获取了良好的利益保障。

(二)加强金融服务,实现银行的稳健发展

福建A城商行目前拥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并且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全国金融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各种金融机构竞争激烈,有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竞争,同时还有P2P平台等诸多互联网的竞争,因此,作为城商行的福建A城商行在此金融环境中生存要求稳,而非求快。福建A城商行要看清当前的实际现状,扬长避短,从当前的业务与客户群体着手,加强自我金融服务特色研发,提升客户忠诚度。目前福建A城商行的长期发展规划中,是要实现逐步做大客户群体数量,加强两岸金融与特色金融业务的管理,从而让银行自身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最后再做一些优质资产,如此实现银行的稳健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福建A城商行的发展创新策略

福建A城商行推出的“三服务”之中的第一大服务,即服务海西经济,福建A城商行是在实实在在地执行,紧跟海西区建设,并服从于福州新区开发的大局,以“错位发展”的形式,完成自身的“强”与“大”。同时还依据当地特点,借助闽台地区合作优势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金融服务,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福建A城商行应从以下几点实现其创新发展:

(一)扶持福建特色实体经济发展

与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作为城商行的福建A城商行具备“规模小、覆盖散”的弱点,但是在办事流程方面却可以更加轻松地实现“小而美”的差异化客户营销,提升客户满意度。这完全得益于其规模小,灵活性大的优点,特别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层面上更接地气,能够更好地与当地特色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对当地特色实体经济的扶持作用。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十分快速,金融资本逐步进入艺术领域,艺术品金融就变得十分兴盛。福建A城商行可以针对艺术品市场特征,同时结合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特征,将文化金融一起发展作为目标,不断针对文化金融产品进行推广、创新,实现对福建特色实体经济发展最大程度上的扶持。同时还可以将服务提供给大量小微企业,向他们提供了“艺术贷”金融业务,直接解决他们在客户群体资金周转上面的实际需求。那些苦于资金问题的小微企业主可由此获≤20万人民币的信用贷款来满足资金周转。从无抵押担保贷款角度出发,简化办理程度,例如存在叠加抵押担保,客户的贷款金额最多可以是400万元人民币,其最大便利之处就在于它的额度授信,能够随时借随时还,从而提升客户忠诚度。城市商业银行未来还需要结合地区的特色产业不断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实现对当地经济最大程度上的扶持。

(二)全方位发展普惠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福建A城商行要始终坚持银行服务业的本质,切实做好普惠金融,切实给公司、人们群众做好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获取客户忠诚度。

第一,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在农村开展这方面服务的重点在于盘活农村资产,福建A城商行结合福建农村土地流转特点,针对性的提供“小康贷”,当前以在永泰县获得成功试点,之后将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同时依据城市市民个人消费的特点推出了“诚信贷”和“安居贷”等服务,切实服务于民,创新产品与服务类别。

第二,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福建A城商行扎根于福建地区经济,实行“快乐山水”的差异化定位,全力支持能及时回本的“快乐山水”行业,诸如旅游观光等能愉悦人的身心的“快乐”产业、绿色产业以及水产捕捞行业,从而推动福建的经济发展。

第三,普惠金融专业化发展:整合福建当地资金、人才以及政策优势,将延时、远程以及惠民服务作为开展工作的创新之处,深入邻里,与客户充分贴近,以“互联网+”将金融之中的“最后一公里”予以打通,形成“网格化”金融服务,切实满足居民、小微企业的相关金融服务需求。

(三)以客户为导向,实现特色化经营

福建A城商行要想在四大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夹击之下寻求创新之路,实现特色化经营,就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突出产品自主创新,培育和挖掘客户和市场真实、潜在的需求。加强特色产品服务的研发,形成别具一格的产品体系,扩展产品的张力和引力,以获取差别优势。在这一点上,福建A城商行推出“好薪情”工资卡业务,在具备以往工资卡所有功能的基础之上,还将客户的“理财”追求予以考虑,融入多项专享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多项增值服务。

(四)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

由于福建A城商行位于福建地区,因此,自贸区与“一带一路”为福建A城商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福建A城商行也应该积极推进自贸区的建设,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1.“公司业务”。在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以跨境投融资为中心,力争在全供应链贸易融资、外保内贷、跨境并购贷款、内保外贷、跨境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形成两岸金融特色。

2.“投行业务”。对于福建A城商行而言,自贸区建设对其投行业务的做大做强也是一个机遇,福建A城商行要顺应时势,发起成立产业基金,抓“双向直投”的政策机遇,从而加强投行业务的推广。

3.“多元化经营”。利用“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政策发展机遇,结合政策可行性和业务互补性,面向福州新区的开放和开发自贸区建设,积极申办消费金融公司、产业基金和金融租赁公司。

4.“渠道建设”。在自身强大的同时,也需将区内的马尾支行、平潭支行升格予以推进,并在同一时间,立足于福建自贸区特色,建立一些用于专项服务的支行,诸如专门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设政府管家支行、专门服务于自贸区物流企业的物流银行等等。其中投资银行机构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促进双向双边投融的“平台”,必须予以设立,其旨在将海峡东岸、东盟国家地区的资金、市场、资源予以充分利用。

五、结语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商行的发展即路遇机遇,又面临挑战,从福建A城商行的发展创新来看,该行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使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使其区域性金融机构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发展到最大化。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福建A城商行只有在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福建A城商行要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自身的优劣势及其机遇与威胁,立足于当下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本行发展的有效性,进而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以龙.利率市场化下的中小城商行发展策略之我见[J].企业家,2015(4):85-87.

[2]石兴儒.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SWOT分析[J].中国外资月刊,2015(2):39.

[3]李树岭,王冠.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和政府规划视角[J].金融发展评论,2015(2):90-99.

[4]黄永涛.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解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0-1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篇12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机构性缺陷等问题。同时,农村地区“弱质性”的特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盈利能力差。笔者通过对大量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选取了14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评价指标作为分析对象,用来构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东部沿海省份10家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构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邀请多位农村金融方面的专家,运用Sa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C,采用yaahp7.5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权向量、各指标的权重Wj。同时得到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A-B为0.0001,B1-C为0.0423,B2-3为0.0748,B3-C为0.0399,由于各判断矩阵CR值均小于0.10,说明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

(二)数据的选取

我国东部地区较早完成农信社改革,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因此,研究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东部沿海省份10家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3年的数据,对大都市与地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农商行作为大都市农商行样本,张家港、江阴、常熟等7家农商行作为地县级农商行样本。结合所得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到各银行的评价值:

根据上式,得到各银行的AHP模型评价值,各银行得分与排序情况(见表2)。

表2 10家样本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3年AHP评价值及其排序

(三)各指标评分分析

大都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远高于地县级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地县级农商行中,广东省的顺德、东莞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江苏省吴江、张家港等5家农商行。我们发现,农商行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当地经济发展越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地县级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势,优于大都市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吴江、张家港、江南、常熟、顺德农商行都保持上升趋势,江阴和东莞农商行基本维持,大都市农商行除广州保持较好发展趋势外,北京和上海状况不佳,特别是北京农商行呈现负增长。可见地县级农商行成长性要优于大都市农商行。规模小、起点低,能更好与当地农户与小微企业实现金融供需对接,在满足当地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都市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及地县级农商行。现阶段,大都市农村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的绝对值,远高于地县级农商行,但地县级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势更优。一方面,地县级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地县级农商行经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表现更突出,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而地县级农商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主要依托于当地特色中小企业的支持。

四、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