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1 09:16:02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 村镇银行 经济学分析 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9年7月份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把村镇银行的设立推向了高潮。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至2011年底,国内村镇银行的数量要达到1027家。足见高层对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决心。那么,现实是否真如高层所希望的那样呢?本文将根据公开披露的村镇银行的信息对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初步探讨。

一、村镇银行现状――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2006年12月底的《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而笔者根据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及计量分析从中得到不少有规律的分布。

1.注册资本与年份及注册地的关系①

2007年至2010年已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的平均数依次为1580万、4590万、7655万、8139万。

注册资本金逐年递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盈亏平衡点,注册资本金低于一定数量的村镇银行不具有商业可持续的基础。因为考虑资本充足率这个重要监管指标,一旦资本金没有一定的基础,其贷款也无法形成规模,在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点的中国银行业,这就意味着利润无法得到保障。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初期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按8%的资本充足来算(目前国内大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当然,这里以8%来算可以放大贷款量),假定其所有资产以贷款的形式存在,那么其最多贷款额为2500万元,按一年期存贷净利差3.5%来算,净利息收入为2500*3.5%=87.5万元,而固定成本加所有可变成本至少也要上百万,显然是无法盈利的。事实上,该行2007年和2008年确实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于是2008年底增资扩股至3000万元,2009年才首次实现税后盈利270万元。

因而考虑地域因素,越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应该越高,因为其租金等固定成本以及人力费用也应该越高,那么其盈亏平衡点自然也更高了。可以很合理的推断,随着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的累积,后面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自然会随之上涨。

各参数回归结果均显著(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各参数均独立对因变量的变化起显著影响;F值等于29.03,相伴概率为0.0000,表明各参数联合对因变量的变化也起显著作用,因而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结果较好。

对结果的分析如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平均每年增加1646.991万元;而在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平均说来要比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高2435.356万元,比西部不发达地区高4870.712万元。

2.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与主发起人性质的关系

这里主发起人性质指的是外资银行(汇丰、渣打、澳新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国开行及四大)、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招商、民生等)、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及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分别以0~4表示。为了统计方便,这里将注册资本金按照2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10000~15000、15000~30000、30000~50000(单位为万元)七档分类,分别以1~7七个数字代表。

从上表分项来看,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72%的银行其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1亿之间,而由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57%以上的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足见这些城商行(合作社)之“不差钱”(虽然很多村镇银行并不是由这些城商行独资的,但是在主发起金融机构控股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越大其所出资也越大),而农商(合)行(农信社)也是如此,这个比例也达到58.67%。

事实上真正不差钱的“主”――外资及国有四大行在这方面反面显得谨慎,多数在2000-5000万,外资银行有60%处在这个区间,四大行也有近35%位于这个区间。

从年份来看,2010年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有70%处在5000万以上级别,其中尤以5000~10000万居多,2009年也是如此,而在这之前的2007及2008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则有60%以上处于5000万以内。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年度差异相当明显。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预测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二、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1.村镇银行规模巨型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多在5000万以上,2010年3月份开业的由东莞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长安村镇银行更是高达3亿元;而注册资本2亿的村镇银行更是不在少数,由杭州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的长兴联合、嘉善联合及乐清联合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都达到2亿元,而由九江银行发起设立的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5亿,今年12月份由长沙银行发起设立的国内第一家地市级村镇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也达到2亿,由天津农商行发起筹建的南阳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更是高达5个亿。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商行(农合行)的积极性极高,表现相当抢眼。

2.村镇银行注册地发达化

如图4所示,2007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处在发达地区,其余都处于不发达地区,真正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而到2008年,虽然不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增加到42家,但发达地区设立数量也剧增,所占比例剧增到35.38%。这一趋势在2009年表现更为明显,设立在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的数量比例进一步增长,达到57.14%,为最高值。

当然,这种分布有其合理性。监管层更多地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的设立,希望设立的村镇银行能够解决金融生态不健全的贫困村镇地区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境地,能够起“鲶鱼效应”。但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发起主体,加之其他商业性发起人的利润导向,单纯支持国家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现实。设立村镇银行需要谨慎考察当地的存款能力、运营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及农业发展程度等。希望发起主体只尽社会责任而无盈利显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累计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及比例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显然,发达地区是村镇银行设立的聚集地。无论从市场规模、收入水平,还是发展程度,东部沿海地区都更具持续发展基础,因此,村镇银行注册地的发达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中小商业银行积极性高

如图所示,城商行(城信社)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高达50%,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由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为28%,仅此两类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近八成,足见其积极性之高。反观四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明显较弱。当然,随着国家各项鼓励措施的出台,允许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设立控股公司或集团,四大行特别是建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行计划未来建设200多家村镇银行,其他大银行及城商行也有类似想法,显然,政策激励机制在此发挥很大作用。

4.跨区域经营是城市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性的动力所在

相比于大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城商行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就十分不足。于是众多城商行寻求突破,期望实现由“地方银行”向“区域性银行”乃至“全国性银行”的转变。然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分行的条件限制较多,在中国核准制情况下,金融牌照十分稀缺。因此,在政策利好之下,设立村镇银行成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各地监管机构也顺势而为,设立激励。比如四川银监局提出,外地城商行要到成都开分行,原则上“先下乡后进城”,包商银行先在四川广元剑阁县开设了包商贵民村镇银行,其成都分行才获批。而目前包商系村镇银行数量暂居各银行之首,仅2010年就新设7家,并筹建1家,数量超过之前年份设立总和,总计达15家,地区遍布东、中、西部,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真正实现跨区域、全国布局。农商行中江阴农商行的积极性最高,到目前为止共设立5家村镇银行,涉及4个省份。

5.村镇银行经营渐入佳境

随着各村镇银行资本规模的大幅提高,村镇银行也慢慢走出初期资本不足的亏损状态。以河南省最早成立的栾川县民丰村镇银行(洛阳商行为主发起人)为例,该行注册资本2000万,成立21个月以来,已经实现盈利244万元,股东回报率达到12%。截至2009年年底,其总资产达4.92亿元,各项存款3.23亿元,各项贷款1.68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44万元。

6.村镇银行任重道远

设立之初,村镇银行就被寄予厚望。“村镇银行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支持;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而在许多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延伸的地区,更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监管层期待村镇银行能够像鱼箱里的“鲶鱼”一样激发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状况。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村镇银行无法开办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电脑系统往往无法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资金结算手续繁、费用高、速度慢、查询难。村镇银行不能加入银联,不能发银行卡。客户存取款项都必须到网点办。这些成为制约村镇银行业务扩展的最大瓶颈。加之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在规模及声誉等方面暂时都无法与经验丰富的邮储及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可谓任重道远。

注释:

①数据说明: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214家,其中2007年底前开业的村镇银行19家,2008年底前开业的累积91家,2009年底前开业的累积148家;下面的分析所涉及的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6月末共计197家,样本覆盖率达92.06%,完全能够满足样本的代表性.所有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银监会.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2006.12.20.

[2]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印发的通知.银监发(2007)5号.2007.1.22.

[3]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做好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2009.7.23.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2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新型金融组织,围绕服务“三农”,为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设计适应较强的信贷产品,对提高当地金融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村个体、小微等企事业的资金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客户对其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满足正常的账户服务、资金汇兑外,更需要村镇银行依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便捷、高效性发挥服务“三农”的业务优势。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村镇银行调查走访,了解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究促进其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山西省村镇银行建设概况

山西省村镇银行设立起步于2009年,受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量民间资金转向参股设立村镇银行,极大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截至2015年一季度,全省共设立村镇银行41家,网点54个,设立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地区集中

全省11个市均开设有村镇银行,最多的分布有11家,最少的设立1家。网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村镇银行较多,如图1所示,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其他地区增长较快,成为村镇银行扎堆的主要原因。

2.机构增速由快转慢

2009年至2015年3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逐年增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5年村镇银行年增长速度经历了2013年的最高点,全年增长11家,随后下降至年增长7家。村镇银行设立速度受山西省经济状况影响,同步波动。在村镇银行准入门槛低,扶植政策较多的刺激下,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转型较为青睐的对象。

3.主发起行类型较为集中

山西省村镇银行股东构成中,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最大,仅有一家村镇银行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本地农商行成立村镇银行占比较高,达到48%以上,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山西设立村镇银行有5家。农商行与民间资金合作共同设立村镇银行,不仅扩大了经营地的范围,更为获得政策支持开拓了多元化的道路。

4.核心业务系统依托主发起行建设

由于受经营规模、资本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虑,独立开发行内系统不成为村镇银行的选择方式,41家村镇银行均采用通过主发起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通道或系统模式构建自身行内系统,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银银平台模式”、“分支机构模式”两种。“银银平台模式”是村镇银行租用主发起行业务系统,定期缴纳一定费用的合作形式,村镇银行自主发展业务;“分支机构模式”是村镇银行视作主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免费使用发起行业务系统,业务发展统一由发起行负责管理。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系统主渠道作用明显

在支付系统接入方式上,村镇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跨行跨地区资金汇兑业务。从2013年至2015年3月末的支付系统业务量统计(右上表)来看,村镇银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占比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村镇银行支付系统共发生4.55万笔、427.71亿元资金交易,占总业务量的0.1%;2014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至28.13万笔、1209.3亿元,较2013年增长1倍之多;2015年一季度业务量超过2013年全年,达到2014年的一半以上水平,占总业务量的0.38%。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尚处于起步初期

村镇银行受经营规模小、客户集中度高等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并不广泛。票据业务仅以支票业务为主,本票、汇票虽已获得人民银行制版批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具备发卡条件的村镇银行有30家,已发卡的村镇银行有5家,且只发行借记卡,信用卡业务暂不能办理;银行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至2015年一季度,5家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交易量增长了37%,基于银行卡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也逐步开办,业务量逐步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模较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到2.1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0多万户,占账户总量的96%。

3.支付服务与“三农”紧密结合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作为市场定位,为农村客户提供了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有效地解决农民存取款难、汇兑手续多等问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推进存折小额取现业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同电信部门展开合作,在农村便民服务点同时开展通信费的缴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村居民,使农村便民服务点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依托银行卡产品为农民打造“便民贷”、园区贷,为小微企业提供“工商通”、“乡情通”等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贷款难题。

三、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瓶颈

1.业务同质化严重,资金渠道狭窄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受发起行影响较大,运营模式、内控管理、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个性化产品不突出,与村镇银行职能定位相矛盾。由于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发起行的旧系统,对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人民银行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无法对接或报文信息无法识别,限制了村镇银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客户资金的灵活使用。

2.社会认知度较低,“支农”效能发挥不充分

村镇银行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成立时间短,机构规模小,人员数量和业务配备能力较弱,对农村地区形成的影响力不够深入人心,客户对其信赖度偏低。从网点数量来看,村镇银行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不足5%,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的县城,尚未延伸至乡镇或行政村,服务对象主要青睐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金融职能。

3.发起行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督出现真空

村镇银行在硬件设施、营业环境、内控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基本沿袭发起行的管理习惯,但又相对独立与发起行自主进行人事管理、业务发展,对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管基本靠村镇银行的自觉性,主发起行不能及时了解经营运行情况,信息传递也容易出现阻隔,再加之两者地理距离较远,村镇银行的日常业务监督出现真空。

4.运行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在资金运作方面,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受经营范围所限,客户数量、种类、存款意愿、存款能力显著低于城市,抵御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村镇银行以信用贷款模式作为农业信贷的主要经营方式,担保措施脆弱,甚至无担保物,交易遭受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的冲击,贷款风险无法把控。在行内核心系统建设上,村镇银行科技水平有限,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器摆放在发起行,营业网点通过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业务数据也集中存放在发起行服务器,数据备份只能在营业日终实现,实施日间数据备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数据恢复存在时间差,容易形成资金风险。

5.结算手续费偏高,客户满意度较低

村镇银行的资金结算业务中,支付系统汇划业务成为主要途径,由于其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收费标准,对公客户要承担5元至200元汇划费,个人客户要承担2元至50元的汇划费,超出了农村客户的承受度。部分村镇银行为维护客户资源,对某些客户实行手续费减免,又造成经营成本增大,结算收入贡献率降低的双重压力。以朔州村镇银行为例,2014年村镇银行结算收入15.23万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远无法弥补系统运行费用。

四、村镇银行支付服务持续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1.构建专业化清算渠道,加快资金运动速度

村镇银行可规避个体规模小的劣势,集合组建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形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资金清算中心集体优势以“一点接入”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业务系统,各村镇银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完成系统对接,实现支付作业流程化、集中化处理,加强资金清算风险抵御能力,解决村镇银行差异化系统接入模式和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提高系统管理水平,优化结算渠道,提升清算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弥补渠道短板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经营项目涵盖线下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等多种支付业务,且资金结算渠道灵活。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农村资源丰富、优质项目多,可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优势,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发展农村特约商户。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化解银联入网费用过高的困境,又可通过为客户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形成资金沉淀,提高存款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助于优化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为农村提供线上、线下多样式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发展特色支付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应在接地气、重民生上下功夫,围绕农村经济做文章。一是可通过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围绕农村特色发展产业、养种植产业、家庭作坊、农业合作社等,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持三农、扶植小微”发展的业务基地。按照农户结算需求,提供适宜的结算服务,以拓宽支付市场。二是可通过开展城镇个体商贸调查,致力于满足转型农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金融需求,让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商户发展的致富摇篮。如依照辖内村镇银行推出的“商易贷”系列金融产品,聚焦县城蔬菜农贸市场、商贸市场等,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培育支付、信贷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形成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此种模式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起了超越传统银行服务的新渠道。村镇银行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步伐,为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村镇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结合本地产业主流及当前政策热点,探索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合作,扩大资金募集规模,村镇银行以融资性保函形式为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担保,实现“输血+造血”的资金循环流动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为农村网上商贸交易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实现客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完成农资销售和购物的经济活动。

5.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筑牢资金保护屏障

伴随着新业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村镇银行服务终端不断向乡村延伸,村镇银行结算效率与安全性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简易、快捷的结算服务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资金运营的风险和质量也随之增长。要平衡两者的关系,村镇银行必须改进内控制度,针对简化性业务出台针对性操作规程,并及时提醒客户查询和管理,引导客户选择性使用可行的支付结算工具,加强自身资金管理,避免财产损失延误生产经营。此外,村镇银行还应梳理重要岗位业务流程,做好基础性业务管理,将潜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排除在日常业务之外,提高公信力;建立完善的清算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对支付业务变化进行风险管理,防止技术风险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保障业务畅通,防范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志贵,吴帆,林昕.海南省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2(35)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3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转3、2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摘要:自银监会2006年底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9年3月末已成立了97家。针对村镇银行在设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4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 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 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政策方面

1.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为扶持新型金融机构,增强其服务农村金融的积极性,颁布了众多激励性优惠政策。然而现有的相关政策并不是面向特定的金融产品和市场而是某些特定业务、机构和区域等,致使同样丰富了县域金融体系、服务于农村金融的村镇银行无法得到补贴的堪忧现状。

2.在金融政策方面。具体金融政策主要是指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方面。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顺利发展的必然路径,但是一刀切式的贷款利率并不适用于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村镇银行等新型r村金融机构,反而会适得其反。农村金融机构也是以利益优先作为经营原则,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及信用体系不利于其良性发展,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反而会促使农村资金加速流出县域地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也易偏离“支农”的初衷。

3.在其他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现阶段为3.3%,村镇银行则为5%;农村信用社享受优惠的再贷款利率,村镇银行却实行商业银行的利率规定;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已是定论,而无法得到优惠的存准金率,更是加剧了村镇银行的不理想处境。并进一步限制了其信贷扩张能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抑制了其发挥弥补金融服务不足作用的潜能。

(二)经营环境

村镇银行有着聚焦本土的重要优势,这就意味着其定位集中在农村地区。于是决定了其经营环境的局限性,主要为县域地区。同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使得村镇银行要应对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更高的风险及相对较低的收益。这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产业,自然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其收益性,同时由于农副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偏低,致使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回收周期均较高,而收益却较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规范,农林牧渔分别所占的比重不均衡,种植业大幅度高于林牧渔业。三是农户贷款较为分散、额度不高,因此造成发放贷款的投入产出呈反向变动趋势。四是贷款者的担保物或抵押物范围有限,难以达到标准。

(三)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的可持续是指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制度、金融监管和市场体系等。村镇银行由于支持其发展的各项优惠补贴政策的不完善、激励与引导作用的不到位,如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利息补贴等。使得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不利于提高其支农的信心。现阶段,处于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地位的农村信用社仍然享有多于村镇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金融制度上的倾斜,会加重农信社“一家独大”的现状。而作为丰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弥补金融服务不足、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适度竞争的村镇银行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更需要金融制度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四)功能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仍有着单一性的特点,目前的金融服务仍集中于存贷汇三大方面,而其他服务功能仍亟待完善。随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也应该随之跟上,例如保险、结算、股票投资、信托等,利用各种渠道达到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的局面。村镇银行应利用其自身规模与结构的灵活性,使其服务功能区别于农信社,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五)社会认知

村镇银行由于其聚焦本土的地域性限制,加之农村地区贷款者并没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加深对村镇银行的了解,使得农村地区的农户依然极大程度上的依赖于传统农村金融供给,也就是农村信用社,对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即使知晓村镇银行,也无法完全信任将资金存于村镇银行或向其贷款。这和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长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与此同时,对于村镇银行的功能宣传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进一步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加大了村镇银行的吸储难度,并抑制其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资金的能力及规模。

(六)风险制约

1.信用风险。村镇银行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一些贷款者却主观上将扶贫贷款与慈善救济混为一谈。扶贫贷款是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与慈善救济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此贷款者有必须按其偿还的义务,而非私自占有。农户缺乏对村镇银行的基本了解,加之自身信用约束能力也较弱,使得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升高迹象。

2.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还有待完善,由于跨地域结算受到限制,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3.操作风险。村镇银行组建的时间不长,机制完善度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使的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4.行业风险。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其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现状,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而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与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也使得行业风险不可避免。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自身建设

村镇银行的经营能力也可用于评价其发展潜能,也是能衡量其运营效率的要素之一,经营能力越强,说明其在市场中与其他机构竞争时就有着一定优势,也能避免自身在市场发展进程中不被落下,可以分为业务成效和效益成效。前者是指村镇银行的业务覆盖率合理,并具有与资金规模相匹配的客户数量。后者则是指村镇银行能够在现有金融业务上实现自身的资金可持续,不会达到收不抵支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三农”的基本目标。这两个指标的有效性是决定资金来源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因为资金来源是评价村镇银行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资金运用

目前我国对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仍然较多,而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才能使村镇银行的发展和资金运用规模相符,并使得其聚焦本土的优势更大程度上的得以发挥,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不断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是未来村镇银行的必然发展方向。

(三)技术资源

随着信息、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技术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借力于网络科技力量,村镇银行可以实现服务网点下沉,通过更多的电子设备就能实现对客户的远程服务。

2.运用前沿信息技术,能够使村镇银行实时了解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系统性分析,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进而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3.随着金融服务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可预测性将进一步降低。

(四)金融创新

农村的金融需求有着区域、对象、行业、时间上等的差异性。农村金融需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来适应这种多样性。但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仍集中在存、贷、汇上面,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村金融现有的发展需求。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使得他们的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上。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由于信息技术、硬件水平、人员配置、创新机制等的制约使创新缺乏实行动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创新。

(五)结算制约

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由银监会审批,目前仍处于不完善阶段。相比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大多数村镇银行均未在中国人民银行开户,也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网络系统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村镇银行办理结算、汇兑等业务时,因其无法进行跨区域结算,只有通过其他银行平台办理这一途径,这会产生不必要的支出,增加银行营运成本的同时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人力资源

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地缘性原因,高学历人才并无太大意愿去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四大行等大型银行通过每年的校园招聘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不乏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从一方面抢占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村镇银行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率较低,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能够提供给储户的服务水平的层次,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并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永续发展的动力。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目标,深入挖掘市场和客户资源;增强业务能力,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建设合格的村镇银行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飞霞,郭雪萌,史文冲.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15(2):11-14.

[2]张曼.村银行可持续发展及外部监管框架设计[J].经济研究参考,2015(20):78-82.

[3]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39(6):96-100.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65-03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1982年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通过评估企业内部的强势(或优势,Strengths)和弱势(或劣势,Weakness),以及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机遇(或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或威胁,Threats),对企业生存经营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概括。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贵州省共有47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分布在贵州省的9个市州46个区县。村镇银行覆盖了全省5227%的区县。贵州省村镇银行共开设营业网点127个。村镇银行网点数量超过10个的市州有6个。

贵州作为欠开发的省份,在全国扶贫攻坚战场上居于重要位置,在“两加一推”战略主导下,必须发挥好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精准扶贫开发、绿色金融方面的作用。村镇银行如果能在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对贵州扶贫攻坚、历史跨越、全面小康a生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持作用,同时也为村镇银行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基于SWOT的贵州省村镇银行

(一)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优势分析

1.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所拥有的“天然”优势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的村镇银行,现行相关法规政策为其赋予了不同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村镇银行性质导致公司产权明晰、出资人多元、准入门槛较低,有利于吸引各类型资本投入,也利于村镇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壮大自身实力。第二,主发起人必须是实力强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一设立要求,为贵州省村镇银行获得充足的注册资金提供了保障,同时村镇银行可快速学习借鉴主发起行的成熟经营模式,得到相关的业务指导,从而较快地步入经营管理正轨。第三,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一级企业法人,这为其带来了管理扁平化、组织结构精简、拥有更大自主经营权的优势。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特别是在信贷审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方面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高效、决策机制灵活等优势。

2.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良好

第一,作为定位在小型、社区型的银行,贵州省各家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是比较丰厚的,注册资本规模在1500万元至11亿元之间,而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有4家,这为村镇银行后续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提供了资金支撑。第二,目前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村镇银行机构数量稳步增长,2015年年末全省村镇银行开业47家,设立网点127个。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存贷款业务增长速度均较快,全省村镇银行各项贷款12936亿元,较年初增加3831亿元,增长4208%。第三,村镇银行资产质量总体良好,2015年贵州省村镇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比率为118%,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达到1978%,拥有比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3.借助主发起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

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把其先进经营理念和农村金融工作经验直接传授给新开设的村镇银行,有助于各家村镇银行避免在“探索期”可能付出不必要的成本。2015年年末,贵州省开业的47家村镇银行中,省外主发起人为29家,省内主发起人为18家;主要省外主发起人如浙江温州鹿城农村商业银行、包商银行等都在村镇银行经营方面积累了较长时间的经验。

主发起行对初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设立初期的村镇银行基本都是由发起行为其无偿提供配套的业务办公系统等,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开业成本。发起行给予村镇银行显性的技术支持包括员工培训、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科技网络等;隐性的技术支持包括在银行管理、市场营销、客户维护、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传授。

4.具有较强的人缘地缘优势

村镇银行主要由省内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以及商业银行发起并设立在本地积累的庞大客户资源,为村镇银行在经营初期拥有稳定客户资源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参与村镇银行组建的股东,特别是非金融机构企业、自然人,多数为本地企业和个人,具备丰富的人脉资源。而村镇银行的员工中,本土员工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利于开展关系型贷款业务。

此外,村镇银行正向的社会影响及公众形象也是其重要的内部优势之一。从贵州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15年年末全省共有47家村镇银行127个网点,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公众对村镇银行知晓度逐步提高,其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所具有鲜明的“村镇”二字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积累了一定的商誉。

(二) 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机遇分析

1.拥有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给予欠开发欠发达地区更多倾斜和扶持。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战略,对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作了重大决策部署,对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如: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优先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等。2016年3月,人民银行决定设立扶贫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扶贫再贷款的支持范围是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未纳入上述范围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放对象是上述贫困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贵州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扶贫”战略,出台并实施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也为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出台了金融支持政策。贵州省人民银行系统推进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引导涉农贷款利率下降,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和“三农”发展。

2贵州省经济金融发展态势良好

贵州省经济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以来,贵州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着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趋势。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元,为1050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比“十二五”规划目标(8400亿元)超额完成210256亿元。“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18008亿元,年均增长125%。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113%提高到2015年的155%。同时,贵州省金融业发展十分迅速。金融业快速发展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3.贵州省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巨大

当前,贵州城镇化发展进入提速阶段,农村经济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种积极因素促成了县域及农村强烈的金融需求,而当前省内县域和农村金融机构仍然存在数量不足、类型单一、服务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问题,这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空间。据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的调查显示,省内农村信贷市场的贷款需求远大于供给,且农户的大额借贷需求缺口较大;样本农户的资金用途多样化,不再是简单地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更多是用于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

4.贵州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农户或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有所提升。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各金融机构采取“金融夜校”等多种方式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活动,农户的金融意R和金融知识水平有较大提升。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的调研显示,我省农户对银行机构有着较高的信任度,绝大多数农户选择将闲置资金存到银行;大部分农户融资意识较强,912%的样本农户表示如果缺钱会选择合适渠道借款。

(2)农村支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力推进“银行卡助农服务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工程,积极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综合服务功能,依托银行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延伸农民工银行卡受理范围,基本打通了农村支付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省金融IC卡应用推广位居全国前列,在县域也建立了较好的受理环境,在“十三五”时间,我省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并与大数据战略、“互联网+普惠金融”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县域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金供应等金融服务保障水平。

(3)农村互联网信息网络建设水平提升。2015年年底,贵州省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宽带“村村通”。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触网”,运用互联网、手机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一些新型互联网公司也纷纷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这为村镇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参与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差收窄的趋势非常明显,中间业务占比很小的农村金融机构受影响十分明显,其中业务高度集中于存贷款的村镇银行更是首当其冲。大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挣扎于财务可持续的边缘线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其形成严峻挑战。

2.存款保险制度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破产风险成为可能,从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实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而对普通居民来说,人们则会更倾向于把钱存到大银行。村镇银行在银行业体系中体量最小、成立最晚,新制度下要取得公众的信任度难度就更大。而挤兑风险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其破坏力更加巨大。这将导致村镇银行更加依赖主发起行和大股东的增信保障,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影响。

3.民营银行的竞争威胁

随着第一批民营银行的挂牌成立,银行业的“牌照”放开政策逐步落地,这对村镇银行影响很大。村镇银行之所以受到追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牌照”资源的稀缺性。过去,银行的“执照”非常昂贵,故而银监会为村镇银行设定的“低门槛、宽准入、严监管”政策框架对民营资本吸引力很大。随着民营银行政策的放开以及融资租赁、金融消费等政策的放松,银行实施上述战略目标的政策资源大为增加,村镇银行的吸引力也必然随之下降。对已设立的村镇银行而言,今后实施增资扩股等资本金扩充政策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4.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渗透与冲击

类似于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也愈渐明显,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冲击着传统银行的实体服务平台、支付结算方式;“余额宝”等新型理财产品冲击着传统银行的活期储蓄、投资理财产品;而如“蚂蚁金服”这类电商与金融的结合产物冲击着传统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获取方式、信用评价方式等。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最大冲击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社区”实现资金的中介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但对目前规模尚小、盈利水平较低、平台建设能力弱的村镇银行来说,所面临的挑战比其他大银行要大得多。如何把挑战化为机遇,在农村互联网金融开辟出一片蓝海,是村镇银行下一步必须作出的战略考虑。

二、SO战略组合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贵州省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应采取最优战略即SO战略。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和放大自身优势,积极抓住和借助外部机遇,同时化各种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县域和农村仍是金融业的新蓝海,贵州省村镇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草根”银行的战略定位,只要经营管理得法,就能够实现自身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为此,村镇银行应深耕目标市场,分阶段制定发展策略,主动下沉网点或建立服务站点,获取先行优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根据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群体的需求拓展业务类型、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加深公众的认识了解,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重点防控信贷风险,建立完善的符合村镇银行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以本土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行差异化和动态监管,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村镇银行的发展仍处于初生、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欠发达的贵州,目前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总体上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正逐步成为支持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运营管理及风险控制进行研究,为贵州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王东宾.村镇银行的定位和挑战[J].中国金融,2015(23):37-38.

[2]植凤寅.村镇银行的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5(23):31-33.

[3]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4-80.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20-01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自2007年初实行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村镇银行726家。村镇银行的出现,激活了农村得金融市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而且还为农村金融供给搭建了新的渠道,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村镇银行运行时间尚短,发展得不够充分,这必然会使这种新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风险防范的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信贷资产质量差,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出现了轻微得亏损。在村镇银行试点的大范围推广的形式下,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要想打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应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入手,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深刻认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进行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其次,让风险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在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都仔细分析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再次,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根本上,在每项业务的开始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计划。最后,深化风险动态量化观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的能力,做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4 结论

总之,村镇银行的建立为村镇地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渠道,解决了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不充足和竞争的不公平等因素导致的农村金融市场不景气的问题,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浪潮,为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道路,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地区投资的多元化、种类的多样化、覆盖的全面化、服务的高效化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成长,有助于更好的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吟秋.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 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年,2011(5):16,43-46.

[3] 杨照泽.村镇银行风险及其策略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年,2010(19):151.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8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八大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9

资本对经营是双刃剑,资本过小不利于正常的业务运营,资本过大则对利润和分红形成压力。对于社会效果而言也具有两面性,资本过小则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差,资本过大则易偏离小额、分散的轨道,有违扶持三农和小企业的初衷。可见村镇银行的资本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恰当的“度”。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至少应考虑三个因素:

其一,资本总量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发展水平从决定了当地银行业的业务层次。大和小总是相对的,东部和中西部差异很大,发达区域和贫困区域更不可同日而语。县和镇发展水平不同,但仅考虑这一点显然不够。关注同业中单笔贷款业务的历史平均水平,以及三农、小企业的现实贷款需求及被满足程度,应当是比较可行的视角。

其二,资本总量要与主发起银行的经营能力相协调。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根本要求是商业、可持续,并非单纯地强调社会责任。如果不能盈利,自顾不暇,必然是短命的。马蔚华讲,“管理的半径决定发展的半径”,从质的角度看同样如此。主发起银行经营能力强,就可以支撑资本较大的村镇银行健康运作,反之,如果忽视自身能力盲目地做大资本,很可能会自掘坟墓。

其三,资本总量要与村镇银行的发展阶段相匹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的过程,在村镇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本也有不同的诉求。应当逐步增资,形成业务发展、盈利提升、资本增加、业务再发展、盈利再提升、资本再增加的良性循环。在初始阶段资本不宜过大,一方面业务发展刚起步,对资本总量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即使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母行和子行联动来解决。一次性把资本做到足够大,很可能把刚刚起步的村镇银行压得喘不过气来,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主发起银行的股权

占比并非越大越好

银监会要求主发起银行必须是最大股东,这实质上是从政策上规定了村镇银行是主发起银行的子公司;又要求主发起银行股权占比达到20%以上,这实质上是防范股权过度分散给经营管理带来的负作用。这些规定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在执行中一些地区出现了要求主发起银行股权占比达到51%以上,甚至要求县级政府出保证函为村镇银行风险“买单”的情况,可视为一种片面强调推脱自身责任的本位主义思维,需引起关注。笔者认为设计股权结构应坚持四个原则:

其一,资本节约原则。主发起银行做最大股东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股权占比无限大呢?它自身毕竟还要经营。对股权比例的苛刻要求,无疑是导致主发起银行严重缺失的一个直接诱因。

其二,最大限度地撬动民间资本投资的原则。通过主发起银行的杠杆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村镇银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主发起银行股权占比过大,民间资本的空间就小了,鼓励民间资本更加符合中央政策精神。

其三,制衡原则。在各个股东之间要严防关联关系和共同行动人关系,防止成为民营企业的钱袋子。主发起银行应当对风险负责,承担为风险“买单”的责任。

其四,去行政化原则。股权结构应当考虑本土化、地方化、但要坚决地去行政化。对地方政府干预股权设计的行为应当警惕,防止村镇银行成为新一轮的地方融资平台。

村镇银行股权结构持续优化

的几点思路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10

1 引言

村镇银行的发是新型农村机构的主力,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解决良策。村镇银行的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正式挂牌以来,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建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为新生事物并处于农村并处于试点时期,其发展还是收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理清了其面临的问题并完善其解决方法,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由我国境内外的金融机构和境内的非金融企业法人、以及境内的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还处于一个滞后状态,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民的贷款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在于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过度管制,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新的金融机构无法进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自2007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48多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主导思想,积极发展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长期供应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增速太慢,同时制约因素太多。为此,应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展资金来源、降低违约风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村镇银行发展。

2.2 发展村镇银行所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认同度低

在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的时间尚短,且大多设立在中西部的县域,经济金融较为落后,因此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比较低,甚至存在误解。储户对于资金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害怕将钱存放村镇银行会不安全,储户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农村银行社会认同感低,其市场竞争力就比较差。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导致当地居民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办理金融业务。同时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开展面临诸多困难,这样村镇银行就更难吸收到存款了,资金来源渠道变得狭窄,业务的发展也收受了限制。

2.2.2 资金来源缺乏

由于村镇银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并且设立于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在发展初期难以迅速形成规模,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公信力,社会公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原因,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同时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这就致使资金来源短缺,难于吸收存款。虽然“三农”政策对村镇银行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结算系统不畅、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匮乏。。相比较来说,其他的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时间长,其服务的水平更全面和完善,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这样农民就会选择这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来进行储蓄。

2.2.3 自身市场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分布出现了不合理的局面,虽然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但是运营效率却相对低下,运营效率与资产负债规模出现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在客户定位上,由于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较弱,创收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它们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以农民和小型企业为主。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的。因此,村镇银行现行制度因素、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导致自身市场定位不准,难以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的特点。村镇银行将客户定位于县域的一些中型企业和具有优质资产的龙头型企业,对于真正需要资金运作的小型企业和贫困的农户却忽视,甚至对于无法提供担保的农户不予贷款,这就造成了村镇银行客户定位的偏离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以中高端客户群为重点,对于无担保能力的客户群,往往忽视,这也脱离了原有设定的以农村小额信贷为主要产品开发的方向。

3 完善村镇银行发展政策

3.1 加大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如可以通过组织“普及金融知识,便民金融服务”等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对银行标志、营业厅网点的设计,利用银行网点向客户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从而达到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的效果。

3.2 拓展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在国家原有的资金支持上,要努力降低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减少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更多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和意义,让其了解村镇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3 制定精准的市场定位

只有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凭借本地化从业人员在当地的社会人际关系,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不但能够避开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还能够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Berger A N,U de U G F.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351-382.

[3]夏春萍,李中金.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个案调查[J].经济纵横,2012(7).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11

二、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首先,从业务特点来看,村镇银行遵循新疆地广人稀,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人口集聚性差的客观现实,通过实施小额化、分散化的农户贷款模式,加大对农业农户的贷款供给,还针对小、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了具有“小额,分散,及时”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其中,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面向“三农”推出的“兴业贷”、“兴农贷”、“阳光贷”等特色业务和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推出“益民贷”信贷产品,都主要用于解决生产及经营资金需求的综合性信贷产品。总体来看,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的业务具有“短、易、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各地区村镇银行的覆盖范围有限。以建立最早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坐落于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下设六个部门,十一个分支机构,包含了一个中心营业部和十个支行。各支行网点大多数在中心市镇周边的一些农牧团场,覆盖范围较局限,市场占有率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二,涉农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经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最低为73%,较好地履行了支持“三农”的职能,而自2011年以来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不断下降,逐渐低于60%,与之相反的是,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新疆村镇银行发展模式与其建立初衷逐渐背离。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篇12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86-03

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省全域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撑。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试点机构,村镇银行拥有机制灵活、政策扶持力度大、依托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等发展优势。从2006年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村镇银行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总行),已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8.6%。资产总额2653亿元,负债总额2188亿元,实收资本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7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11亿元,盈利16亿元。[1]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对于健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缓解“三农” 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提高民间资本运营效率,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原经济区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2月,河南省已有村镇银行112家。为了充分了解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笔者选取了栾川民丰村镇银行、南阳村镇银行、巩义浦发村镇银行、中牟郑银村镇银行、澳洲联邦银行村镇银行5家位于河南省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的村镇银行进行对比(见表1)。

1.1 村镇银行业务拓展很快,逐步实现与传统银行业务的接轨

6年来,村镇银行业务拓展很快。如巩义浦发村镇银行的业务涵盖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向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业务;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从事银行之间同业拆借;对当地农村地区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对农村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等。

1.2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互联功能不断完善,功能与现代金融体系对接

村镇银行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在逐步实现与其他传统银行业务对接。以南阳村镇银行为例,玉都一卡通可在南阳村镇银行网点柜台、全国兴业银行72家分支行600多家网点柜台、全国75家商业银行4000多个网点柜台进行免费使用;在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柜台上也可以使用;业务操作可通过南阳村镇银行的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网上银行进行;在互联方面与中国境内和境外部分张贴“银联”标识的ATM和POS商户结合[2],进行取现和消费。

1.3 村镇银行的费率优惠幅度较大,降低了三农的融资成本

村镇银行的业务运作机制灵活,优惠幅度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三农事业的融资成本。以南阳村镇银行为例(见表3)。从开卡、换卡、补卡工本费方面,村镇银行存在开卡费10元,在卡年费、小额账户管理方面,村镇银行实现了免费,而全球ATM取款、转账、查询手续费免费;全国邮政、农信社网点取款手续费免费,全球POS消费手续费免费,全国兴业网点免费也是村镇银行业务拓展的一个方向。

1.4 村镇银行经营稳健,风险较低

中原经济区人口基数大,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从资金供给方面看,在一些地区已经积聚了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形成了大量的民间资金沉淀,民间资本拆借运动频繁活跃,有着强大的民间资金供给潜力;从需求方面看,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民间工商业的不断繁荣,对“三农”发展资金的筹资需求旺盛,形成了巨大的资金融通市场。

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村镇银行推进的现实困境

2.1 社会“公信力”不足

作为新生事物,成立比较晚,村镇银行在社会形象方面显得“公信力”不足,表现在吸收存款能力差,存贷款业务比较难以开展,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农村居民的投资偏好大多属于风险规避者,在对农村地区储户储蓄意愿的调查中发现,仅有46%的储户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持接受态度,其他储户希望把存款存入中国农业银行(82.3%)、河南省农村信用社(78.6%),有54%的储户表示暂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前途和风险保障缺乏信心。

2.2 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偏远,收入较传统金融机构低,工作任务压力普遍较大,村镇银行很难招聘到高水平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河南省长葛市轩辕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包括总行和支行)的118 名职工中,董事长、行长、副行长25名高管和综合办主任拥有会计或财务中级职称和多年金融工作经历,基本银行业从业资格要求符合要求,其他93名员工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公司职员组成,员工整体专业技能、从业经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整体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2.3 金融业务拓展不便利

由于村镇银行建立时间比较晚,数量比较少,和客户之间缺乏相互地了解和合作,众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在长达几十年的国有金融机构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和品牌依赖,而对村镇银行的收益与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疑问。从目前来看,村镇银行拥有的支行、营业网点单一和ATM的数量相对较少,存取款不便利,仅有少数村镇银行实现通存通兑,加入中国银联的数目较少,使其银行存款存量和贷款业务受到限制;有时客户通过村镇银行汇款,还要转借第三方银行等问题,服务半径无法迅速扩张[3]。

2.4 内部监控制度不完善

村镇银行内部监督是指村镇银行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自身监督和内部审计,是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再监督。村镇银行受机构级别、业务量等众多因素影响,已接入征信系统的村镇银行非常少,并不利于对贷款客户的尽职调查。多数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可能导致业务管理者或股东 “独裁”现象,把村镇银行变成个人小金库,增大 “内部人控制”的风险,产生委托人―人问题,产生“寻租”行为,从而积累经营风险。

2.5 金融产品缺乏多元化创新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缺乏符合“三农”需要的金融衍生品和多元化金融服务,难以推出除存贷款业务外的创新型针对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这使得村镇银行的客户服务范围除了“三农”之外,更倾向于服务盈利更高、风险更小的第二、第三产业,村镇银行之间业务趋同化的趋势非常严重,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股权设置、业务范围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

3 中原经济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面向社会深化村镇银行品牌形象

首先,应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媒体,建立网站完善载体,加强农村金融政策宣传和知识介绍,增强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这对于其后续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其次,加强其信用体系制度建设,营造优良信用环境。加快完善金融法律环境,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优化执法环境。最后,加强对农户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和宣传,使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更多地了解金融知识、村镇银行惠农工具和种类,全面深化村镇银行品牌形象[3]。

3.2 多层次全方位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一从农行、农信社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精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中招聘,吸收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业务拓展人员和财务人员。二是开展金融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培训班、以老带新、以岗代训、以会代训等培训模式,规范员工金融业务操作行为,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4]。三是在村镇范围内培育有一定文化素养、熟悉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成为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实行个人责任制,降低信贷风险[3]。

3.3 改善村镇银行经营的金融生态环境

只有在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市场才有参与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政府要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其他传统金融机构与民间小贷公司的合作,加强对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征信体系建设、权益清算体系建设的指导[5];其次,政府应给予村镇银行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或自成立之日起前三年免征营业税,多计提坏账准备等。最后,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为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提供保险服务,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3.4 建立征信体系,加强内外监督与控制

民间资本权益的保障,经营风险的控制,有赖于征信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法律、宣传、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加快社会征信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通过政策行保险和确定担保公司与村镇银行风险共担的比例,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三是加强村镇银行信息公开度管理[5]。及时披露经营业绩、财务报表、资产质量、计提准备金政策、风险管理、主营业务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保护资本投资者的权益。

3.5 推进金融业务多元化制度创新

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经营发展对提高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一是加强与当地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户沟通,及时提供项目指导与存贷款支持,扩大三农资金的投放力度。二是扩大信贷服务半径,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资金需求比较大的村落设立分支机构,有效地促进信贷规模扩大。三是在传统村镇银行业务基础上,实现金融产品的发展创新,加推优惠政策,提高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对农业生产整个产业链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屈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N].金融时报,2013-05-27.

[2]周梦琳.我国村镇银行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J].中国农村经济,2004(8):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