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1 09:26:25

青少年德育教育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2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至今,净化人的灵魂,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凸显和价值多元论,对传统美德提出新的挑战。社会不诚信、不道德、没有信仰已构成对社会的威胁,尤其是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学者王文慧指出,“所谓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其内容十分广泛”。中华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代代言传身教,流传至今,最早的可见于《三字经》、《千字文》等过去的启蒙读物中及《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文献中。关于传统美德的内容,没有固定说法,有学者概括为“忠、孝、礼、义、廉、耻”,最新的书籍将传统美德分为爱国、诚信、知耻等20个部分。结合青少年德育现状,中华传统美德集中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仁爱孝悌、重义轻利、“力行”等这些方面。

二、青少年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现象原因分析

青少年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与青少年自身特点密不可分。埃里克森曾提出:“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不是出于他们的需要。”因此,青少年德育的缺失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从国内外角度考虑,青少年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第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渗透并侵蚀青少年的头脑。第二,社会对传统美德教育不予重视,近年来传统美德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社会各层面把科研成果当做国家发展的指标,忽视社会文化与道德;同时,社会对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为青少年培养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学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很少把美德纳入学期量化管理中,在日常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少对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第四,从家庭方面看,一方面,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娇惯子女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培养,无意中拉大他们与传统美德的距离。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与沟通,时间久了,很多孩子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青少年德育缺失,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方法的途径

首先,社会要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应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传统美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社会其他部门应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并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相关教育。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和抚育义务,从小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学校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相关知识与故事,并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直接源泉,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宏观方面解决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问题。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的精神。

最后,青少年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自身修养。青少年应从小自觉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克服“青春期”带来的逆反心理,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避免接触社会不良信息与外来文化,做一个自制的人。从主观上说,这是青少年传统美德观念培养的最关键途径。

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传统美德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支柱,是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想让青少年成为担负新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强有力的新人,必须重视传统美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在拥有智慧头脑的同时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因此,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社会、学校及家庭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同时为社会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慧.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2006(5).

[2]丁祯彦,等.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3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4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转贴于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5

关健词:网络 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网络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等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美国技术总汇联盟主席泰普斯科特曾分析,美国已出现了伴随数字技术和因特网而成长的新的一代,即网上一代。他们是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美国第四代人,约9 000万人,他们将在21世纪初主宰美国。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们中国目前也形成了网上一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 65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满怀激情地走向网络世界,他们是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新的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新的空间等等。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对话时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化在给青少年带来无限憧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主要表现在:

网络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它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可否认,它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互联网的内容良萎不齐,其中不乏色情的、暴力的、迷信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难免会影响到青少年识别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从而难免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青春发育期,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尤其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流行,更是会威胁到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特征,彻底打破了原有信息的封锁局面,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得到空前融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在全球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网络传播体系,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上占绝对主体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英语信息占95%,而中文信息仅占了不到1%。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趁此之机通过网络信息来兜售他们腐朽的价值观念,企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传播黄色淫秽、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等信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来特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等于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西化”企图昭然若揭。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很容易被裹着西方腐朽观念的“糖衣炮弹”所击中。可见,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在自身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难免会烙上资产阶级腐朽观念的印记。

    网络对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铸造构成威胁。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人们看到的图象、文字,听到的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人也退到终端背后,以一个“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再熟悉,上网者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的某种“虚拟”身份。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夭马行空,到处乱闯。网络世界的自由自在使得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流连忘返,逐渐疏远有一定约束的现实世界,甚至逃避现实,把网络作为理想的避风港湾。由于一些青少年终日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事物,如虚拟朋友、虚拟情人、虚拟父母等,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了,而且社会交往的领域也会日趋狭窄。于是,导致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冷漠。这样不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人永远只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一种非开化的状态。而健康的人格是在现实社会中,在不断地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6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7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8

因此,作为班级建设者,思想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用主题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

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班主任起引导作用,应开展丰富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

(1)班会课、(2)思品课、(3)活动课、(4)党(团)课、(5)团队活动、(6)模拟法庭等教育渠道。

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关工委等积极性,在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逐步形成特色,创出了德育教育品牌。

在开展主题教育时,针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对中学生重点是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用道德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文明行为的形成

1、开展丰富多彩道德实践活动。

如组织开展兴趣小组、公益活动、“手拉手”、“以诚立信,做诚信百德人”、“文明百德,美好家园”、“传承文明,培育新人”、“知礼向善”等道德实践活动。

2、开展创建文明集体活动。

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文明班级、规范示范班和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创建和评选活动。

3、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依托升旗,入学、入队、入团宣誓等重要时机,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精心组织夏(冬)令营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感知农民的艰辛,从而发奋努力学习;还组织尝到积极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各种比赛,让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5、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

在学生中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百德”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知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百德”为主题的普法教育活动,以“遵守诚信诺言,建设和谐百德”为主题的诚实守信教育活动,以“讲礼仪树形象,建设礼仪百德”为主题的知礼向善教育活动,把各项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三)言传身教,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言传身教、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要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四)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各类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特别关爱班上特困生、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留守儿童等特殊类型的学生;对他们实施结对帮教、分类指导。班主任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工作能力、交往情况、个性特点等,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让他们的特长得以体现,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让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全员”关心未成年人的氛围

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活动的主导者。班主任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在校内,班主任积极协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等关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在校外,班主任积极协调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社区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强化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影响。组织影视评论、书刊阅读、好电影观感等活动,抵制不健康录像、书刊等对学生的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9

1、以符合社会发展为前提,及时有效的确定和调整青少年现代人格标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所处的学习环境与传统中学来说有着显著不同。由于中职学校的培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职业技能的人才,因此,中职生的学习环境也偏向于社会化。正是这种独特的德育培育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现代人格,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他们的相关要求。因此,中职学生人格塑造应以符合社会发展为前提,以实现从学生到真正的现代化社会人的转变。所以,德育教育应该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培育中职学生的文明、自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现代化人格,中职生的所持人格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展现自己优秀的专业技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2、以现有青少年人格标准为基础,做好青少年现代人格纠偏和重塑工作由于教育方式与理念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缺乏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青少年人格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所受教育偏向中庸思想,所以我国青少年不习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善于在一些竞争状况下为自己争取展示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也就表现为思想层面的不自信。这是我国现有青少年的普遍人格标准,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在学习上存在诸多短板,在行为习惯上与大众有所偏差,因此其人格中的不自信也更为深刻。所以,针对这一普遍现象,中职德育教育应以此为基础,做好中职学生现代人格的纠正和重塑工作。教育的重点偏向对于自由言论和自主思考重要性的宣扬,帮助中职学生认识到公开表达自己见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现代人格,以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现代化人格基础。

二、教育内容要强化青少年现代人格素质

1、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始终融会于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对于科学、爱国、法制以及公共秩序等观念的培育,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因此,青少年现代人格的塑造应该始终融会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德育教育空谈人格塑造,这样不仅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有效的人格塑造。比如,在塑造中职生爱国意识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掌握地理位置的过程中理解到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心怀感恩和爱戴,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容侵犯,进而建立起爱国主义情感。

2、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符合德育教育的目标及要求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旨在为社会培育拥有一技之长且具备高尚人格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德育教育具备贴近社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符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现代人格塑造也应符合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以使学生形成适应时展趋势的人格特征。比如,在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时,应该使其认识到通过自身合法劳动获取利益的合理性,切勿将德育教育束之高阁,一味宣扬应该抛弃个人利益,不能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的思想,这样与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意识格格不入,也会招致学生的抵触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通过努力工作获取利益,是青少年可以秉承的一种正确的人格观念。

三、教育方法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讲究教学方法,要言传身教对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不能让学生感到这些德育教育的要求只是单独为他们开辟的,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服务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让学校师生参加,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共同付出,耳濡目染老师的一举一动,才能真正在心里接受老师对他们的德育教育,那么助人为乐等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2、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身心思想不断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被过多的约束。所以,德育教育应该考虑到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的方式,以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老师与学生以朋友的关系进行交流,以此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0

一、德育教育目标存在误区

德育教育目标设置的是否合理决定德育的效果如何。当前在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目标往往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水平相脱离,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和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一些德育教育环节仅限于形式,使得德育目标“高、大、空、远”。

(一)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许多教育工作者希望把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致使他们难以区分道德要求和理想化的道德要求,忽视了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

(二)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简单化。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缺乏精心的组织安排,没有明确的目标,对道德事件的判断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辨别,没有明确的目标,过多服从政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仅仅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二、学校教学中德育教育边缘化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但由于教育理念的扭曲、教育目标的误区、教育内容的不完善等等,使得学校教学实施过程中德育教育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发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重智轻德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应试教育本应由素质教育取而代之,但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仍然是唯分数至上的。有人说现在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办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导致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评三好学生只注重学习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德育教育往往使学生成为“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德育在教育中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中分科现象严重,缺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学生掌握的知识因而是零散的,那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存性知识和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知识基本上被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相脱节,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模式,不仅学习低效甚至造成学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德育评价机制偏颇,学校德育评价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有着目标过高,过于抽象,评价标准缺乏稳定性,重定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等问题。

三、家庭教育中淡化德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相互更替和变化的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许多因素,以致许多家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轻视德育教育、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问题频频出现,使得许多人不得不被动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们变得消极,甚至走向极端。

(一)德育教育观念缺失。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在我们拼命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对高尚德性的追求,大多家庭都是重智力教育、重物质满足、轻社会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教育方式简单。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在现实社会中,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与教育;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理念,往往只注意满足其物质需求,而忽视对其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或者只注重智力投资,轻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使得子女从小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由于是独生子女而过分溺爱,使得子女怕累、怕苦、自私、任性、不受约束等不良习惯越来越突出,对子女的教育过分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严重影响着良好的人格培养和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社会不良环境弱化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青少年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但是,随着我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阴暗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加之部分学生缺乏思想鉴别力和批判力,极易受到那些形形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使得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当前的德育教育十分不利。

(一)新兴媒体的负面影响削弱德育教育。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新闻媒体极度渲染的凶杀、色情、迷信、暴力等不良文化带来的冲击污染了青少年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二)社会不良文化氛围制约德育教育。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西方的价值观必然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国内封建残余的腐朽没落思想又沉渣泛起,这使得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这些不良文化带来的冲击污染了青少年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三)不良社会道德观念冲击德育教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流,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腐朽的思想和观念,例如他们极力宣扬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五、德育教育方法单一

我国在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但总的来看,难免由于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影响,在方法上仍有一些不足和缺陷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

(一)注重单向灌输。在教育观念上,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基本上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日常教育中,许多教育者往往强调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被动的服从和依赖于人为建立起来的教师权威,无视学生对尊重的关心和需要。

(二)注重表面形式。德育教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平时围绕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转,但为了装潢门面,在工作计划中也排上了一些道德教育活动,或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验收,而搞突击活动,办展览,做表面文章,使人看了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对德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数情况下是脱离智育、体育、美育等各学科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罗列了方方面面,但不分主次,不得要领,不考虑其实际的可能性,既缺少具体措施,又无评估检测。

(三)注重外加的机械训练。为了适应应试教育“鲤鱼跳龙门,一试定终生”的潜在规则,许多教育者们要求学生通过示范和模仿,以呆板、枯燥的规范做反复、简单的练习、背诵,机械地学习教材内容,不学习其精神实质,不研究其内在规律性,而只着重具体做法,生搬硬套,使得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许多学生陷入了一个“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一个怪圈。学校把德育课程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致使许多学生根本没有领悟到老师所讲的内容,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结语

综观我国青少年教育现状,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我们应该正视到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因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成为众多教育学者研究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1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起关键作用的是智力因素及正在引起全球学术界和读者广泛关注的情绪智能因素。在心理学中,智力程度、情绪能力水平的高低被称为智商(IQ)和情商(EQ)。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群居生灵——人类,仅仅强调IQ和EQ对人生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智商(MQ)也是一个人建功立业、为人敬仰的根本因素。

MQ所反映的是一个的人格与品行,关注“给予”与“付出”,是一种精神高度指数。如果把IQ和EQ分别比做两条腿,那么MQ则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袋与两条腿相协调才能构成稳定的人生支点。

MQ不是人生来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形成的,那么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呢?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

一、加强学科渗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思想政治课以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通过教材内容的传授和教师对学生生活事例的分析引导,使学生懂得心理品质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习惯,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应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语言、形象分析与欣赏等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对其思想进行教育的目的。

3.英语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从谈英语的重要性入手。启发学生用为祖国学好英语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2)从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入手。英语课本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社会公德、文明守纪、环保意识教育。(3)从课外辅导入手。通过教唱外语歌曲、做游戏、课外阅读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营造绿色家庭环境,发挥家庭育人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所谓“绿色家庭教育环境”是指自然、科学、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主要包括:

1.空间。家庭教育环境应该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良好的软件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首先是健康的家庭环境。整个家庭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每个家庭成员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其次是高尚的家庭道德水平。再次是民族平等气氛。家庭成员彼此默契、互相尊重、互相谅解。

2.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人会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注意语言的净化、美化,充分相信子女,经常告诉他们,他们是最好的、最棒的,学会欣赏学生,学会寻找和发展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始终在自信、充满希望的“绿色语言”中健康成长。

3.行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子女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美国伊利斯高级中学督学盖瑞·菲尔兹指出:“促使青少年远离的首要原因是惧怕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导致父母的失望和伤心。”而一名父亲则指出:“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对说不的借口是大有裨益的,他们会对同伴说:‘我也想去尝尝,我和你们一样想酷一下,但是我的父母却是一对地地道道的‘怪人’。”这个“怪人”具备良好行为,是“身教重于言教”之“身教”。

4.思想。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等都是不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尽早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培养,使其成长。好的家庭教育是行云,是流水,是春风,是细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家庭教育要多思考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思想,牢固确立“绿色”观念,净化、优化家庭教育过程,促使子女全面健康发展。

三、与社区沟通,开展“共建”活动,发挥社会育人作用

1.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宫等社会文化体育设施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要坚持公益性原则,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要实行免费或优惠;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2.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创作、出版和播放更多更好的、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制品。

3.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录像放映场所的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斗争,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理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2

毋庸置疑,对新鲜事物最为敏感、接受能力最强的青少年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主力军。据调查,尽管相当一部分家长对电脑还不怎么熟悉,但80%的孩子在9岁前就开始接触网络,93%以上的中学生都有了数年的网龄,其中一半左右已经是身手不凡的游戏玩家了。

由于网络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海量信息的无所不包、无奇不备,相对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少年,网络时代的孩子思想更前卫,个性更自主;热衷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张扬非主流;有独到的见解,具创新的精神。随着经济建设的红红火火,物质生活的蒸蒸日上,他们尽情地展现着鲜明的时代风采,成为大不相同于以往青少年的新新人类。

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比较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变化速度是缓慢的,而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当今一代青少年的父母成长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思想受缚、政治保守、物质匮乏的时代。现在的青少年则成长于经济空前腾飞、政治氛围宽松、物质生活丰富、电子媒体包罗万象、多方位与世界接轨同步的高科技时代。

在这恍若隔世的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这就必然造成他们的认知标准、社会理念、物质要求、兴趣爱好、欣赏品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诸多不同。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们都感到很难与孩子沟通,他们常常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太难教了。

是的,琳琅满目的新生事物,光怪陆离的时髦潮流,不可避免地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由于人们的接受、消化及抵御能力不尽相同,有些青少年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荒废着青春。他们十分自我、又失去自我;习惯于获取、消费,但不愿付出、积累;他们发展欠均衡、素质不全面,在某些方面相当突出,而其他方面却明显不足。现在的青少年早恋、厌学、吸毒、打骂父母、暴力犯罪及自残自杀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上网成瘾的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青少年罪犯占到了全国刑事犯总人数的80%左右,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大幅攀升,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到底谁该为此买单

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探求问题成因,我们在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50多个城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的责怪声:“父母太唆,根本不理解我们,一听他们说话就烦,简直不想呆在家里。”而舐犊情深的父母们却还自以为是地认为今天的孩子太幸福了,比自己的童年美好多了,他们反复地对孩子感叹道:“啊,我们那时多苦哇,你们现在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们没能从另一方面去看问题――很多孩子们不该要的东西,也都强加给他们了。

那是些什么东西呢?主要有三:应试化的家庭教育、政治化的学校德育和恶俗化的网络环境。

在众多“4―2―1”结构的家庭中,家长们把整个家族的希望都放在那唯一的孩子身上。孩子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全家人就在计划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父母们也因为现在就业市场的艰难,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刻苦学习,去获得最高的学位,以便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因此,广大家长们不遗余力地从孩子很小就对其进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一时间,胎教、早教、培优、幼儿双语教育等等,都成了家长追求的时尚。学龄前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快乐无穷的,但却被“重智轻德”的家长们弄得苦不堪言。在性格与人格的形成期间,孩子们被逼着去死记硬背将来要考的“知识”。虽然,他们在童年时代享受的物质条件远比父母们强得多,但在心理上、在如何做人等道德方面的培养却被人为地忽视。

在进入学校后,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机制统治着校园,一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提高升学率来进行。教育方针一直强调的德育不仅事实上被弱化,而且被政治化了。其教学方式刻板教条,其理论内容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异动而变化。学生们对枯燥口号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兴趣索然,其德育效果也就必然差强人意。

再加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盛行,青少年们感觉德育课中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因而对那些正面教育越来越怀疑。道德教育的本质被异化,德育的功能必然被削弱,其实效的缺乏就不可避免了。

此外,对现代青少年极具负面影响的是低俗有害的网络文化。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受文化引领的。由于管理不到位,各网站为了争夺眼球而大打“球”,使得青少年最喜欢流连的网络环境十分混杂,大量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掺杂其中。

众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游戏。而当前大多是打怪升级、群魔乱舞的游戏,其所具有的主动参与性、环节无限性和吸引控制性,很容易使好奇而缺乏思辨能力、吸收能量极大而毫无自我防护意识的孩子们上瘾。青少年成年累月地泡在这样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他们那由于德育弱化而本不深厚的道德底线,很容易地就被洪水般的不良网络文化所冲破。

用素质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

2004年5月,因为帮助了一位网瘾少女,我突然“一夜成名”,被称为“中国戒网瘾第一人”。对这顶“桂冠”,我一直是非常否定的,一是因为它来自于千千万万受网瘾危害的家庭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我真正想做的是道德重建,戒除青少年网瘾只是一个切入点,从戒网瘾到道德重建的桥梁是素质教育――我希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实质推展,引导广大青少年真正德智体全面发展地健康成长。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素质教育叫喊了二十来年,却仍然是只听见打雷,不见下雨,应试教育依然在校园里盘根错节,大行其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连什么是素质都还没有真正搞清楚!

那――什么是素质?

2002年仲春,我从美国退休回国,先后拜读了两百多篇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讲话、论文、报道等,收获不小,但也疑惑颇大――没有谁把素质讲清楚。我在各地的研讨会或讲座上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素质?大家脸上的表情往往是:啊?素质?――好像知道,但又说不出个名堂来。

这里,我只好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素质是指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事物正确认识程度的高低,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大小。简言之,素质就是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总和。科学的认知能力加上有效的实践能力,就是高素质,反之即为低素质。因此,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一切学习与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必须强调的是,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实践表明,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其内涵主要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平衡能力。

首先,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使之学会正确地认识世上的各种事物,懂得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值得注意的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这两种事比较易于区分和把握。但是,在第三种事上,人们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模糊。特别是青少年们,正处于要成熟又不太成熟的阶段,通常在这方面掌握得不十分好,容易出问题。

对于可做可不做的事,用“玩”字来描述最合适。我们希望青少年能够分辨“玩”的三种娱乐方式:健康娱乐、休闲娱乐和有害娱乐。前一种是寓教于乐的“玩”,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是后面那种“玩”,往往容易使人成瘾,甚至是走火入魔地堕落为阶下囚。

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规范理念。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就能正确地把握人生,看准前进的方向。但这绝不是说,只要有了思辨能力,就万事大吉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犯错误,有的竟然还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地走上不归之路。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太缺乏自控能力,经不起诱惑而自毁前程。

培养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也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小时候任性惯了,做事不考虑后果,进入青春期就更会为所欲为,情绪和行为很容易失控。到那时再想要他自己管住自己,将是非常困难的。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面临不同的诱惑及形形的利害关系,人自身还有生理及生存上的各种需求,如若自控能力不强,就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引诱,丧失道德良知,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除此以外,还要培育孩子的自我平衡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笔直平坦的人生大道;旅途上,免不了寒冬酷暑、风风雨雨;朋友间,总会有你上我下、磕磕碰碰;现实中,少不了成功失败、世态炎凉。若孩子不懂得心理平衡,有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以至于后来“大意失荆州”;或一遇到困难就自闭泄气,终至最后“败走麦城”。在生活里,这样的青少年会经不起任何风吹浪打,情感脆弱;在学习中,这种学生难以稳定,若遇波折,就会一蹶不振;在工作上,这样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左右摇摆,很难有始有终地把任务完成好;在人际交往间,他喜欢斤斤计较,朝秦暮楚,难以找到真正的知心人,融不进任何一个团队之中。这样的人,是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使青少年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有了成绩时,要想到人生路漫漫,还有很多障碍在等待自己去克服,切不能骄傲懈怠;在困难中,要自己给自己安慰打气,只要再接再厉地去奋发努力,就有可能攻克任何难关;出了差错时,不要光是怨天尤人,老是只从外因上找问题,更要能够自己检查自己,自己批评自己,并且自己去努力地改正并提高自己。这样,自我平衡能力越来越强,人也就越来越成熟,道德水准会越来越高。

培育孩子的自我平衡能力,是一个非常深入细致的长期工作。孩子不可能天生地具备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也不能等他出了问题,再去告诉他怎么平衡,最好是把工作做在前面。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自己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这方面的素质,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自然地展示保持平衡的乐观心态,使孩子从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解这方面的相关道理、教训和故事,如:空城计、将相和、骄兵必败、卧薪尝胆、绝地逢生、反败为胜、居安思危等等,由浅入深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再把感觉上升为自觉,学会如何时时保持理性的平衡心态,良好的品德就逐步地养成并固化。

另外,还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进度和表现,再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沟通进行教育。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有随时随地可能遇到麻烦和打击的心理准备。无论情况糟糕到了什么程度,都要坦然面对,绝不应该轻言放弃。不管对任何人或任何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同时作最坏打算;在作最坏打算的同时,还是尽最大努力,直到最后。无数的成功案例证明,这是取得胜利的最佳心理状态和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