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7 15:11:1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1

一、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根据组织的内在需要而设立的,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内部审计的界定较为权威的界定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中给出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新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为“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反映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应协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实理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优化利用,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改善业务水平的目的,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内部审计的特征主要包含:

1.以内向服务作为其工作目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审计,其根本目的是要服务于组织和管理者,是对内提供服务的。内部审计服务上的内向性,也是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基本特性。内部审计在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对所属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时,由于其本身不参与这些部门或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在组织上也不受这些部门的机构的领导,所以能够保持其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3.具有广泛的审查范围。审计范围是由审计的目的决定的。内部审计由于其目的是对内提供服务,所以决定了其审查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主要包括:测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控服务;检查单位活动,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有关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审查;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审查评价;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职能进行审查。内部审计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有审计程序简便、审计工作及时、审计建议易被采纳等特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企业现在的内部审计处在基础阶段,原则上基于管理层导向制定审计计划,自行决定审计范围,通过重复性的审计流程及操作程序,按照相关标准和准则,对企业部分日常活动及其所面临的风险客观地获取评价证据,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管理层,为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防护性作用。

2.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上市公司都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威的、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横向平行管理,无法与被审单位或部门脱离经济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既要完成本级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交代的工作任务,发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找到根源,对企业负责,同时又要考虑对其他部门的影响,顾及情面,以免因工作而产生矛盾,往往不能放手工作,只反映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如果一直坚持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审计风险也会被人为地扩大,最终会损害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无法有效发挥审计职能。

3.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同时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是人员配置问题,部分企业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根本不能胜任审计工作;还有在其他部门不能继续工作的人员,也被安排到审计部门。其次是业务能力问题,有些审计人员是从一线被直接抽调到审计部门,只精通某一方面的业务知识,对其他专业一窍不通,边学习边审计;精通企业管理、法律、风险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手段不够先进,难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4.长期以来,多数的企业管理层都强调,内部审计发现的深层次根源问题是自己企业内部的事情,可以自行解决,不能写进审计报告,如果被外部审计或监管机构发现,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所以各业务部门及管理层都认为内部审计报告只能记载一些肤浅的表面问题,仅作为一种程序化的摆设,根本不被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后审,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被审单位整改力度不大,无效整改、整改不及时、屡查屡犯现象较为普遍,审计效率较低。

二、外部审计

(一)外部审计的含义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两部分。国家审计指享有审计权利的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依法进行监督。即有权代表国家的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权力的行政活动。民间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受委托人的委托从事审查、鉴证的一种有偿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根据契约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独立的、客观的审计报告,并按照委托人要求的其他事项出具报告的一种活动。

(二)外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特别严重,导致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即管理当局作为委托人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自己的行为,经营管理者决定注册会计师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使会计事务所与公司之间的审计关系从监督地位转化为仆从地位,严重危及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1]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审计和验证服务上,新的业务领域扩展缓慢,因此,审计人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于生存压力常常不得不让步、迁就于被审计公司并与管理层合谋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而且,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业务收入偏低,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大公司,在经济上不可避免地对大客户产生依赖,他们很容易被由内部人控制的客户所收买,难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丧失。[4]在我国,由于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健全,股东更多关注于股票价格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因而,公司财务信息造假不容易被发现。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流通股比例较小,股东在资本市场上“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致使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后,资本市场带来的惩罚力度也较弱。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非但没有起到净化会计市场,提高会计执业质量的防火墙作用,相反注册会计师却与企业合谋造假,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因此说,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上的缺陷纵容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违规行为,进而影响了外部审计的质量。[2]

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我国公司外部治理组成部分的外部审计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地位、经济上的不独立,进而影响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加之我国市场监督体系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上的缺陷更纵容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合法性。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依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有无配合及相互配合程度的不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无关型、协作关系型及伙伴关系型。

(一)无关型

在这种关系类型中,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不存在工作上的配合。当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不大,内部审计人员的精力只能用于满足管理当局的要求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通常会采用这种关系类型。这种关系类型的好处是内部审计部门集中精力为组织内部服务,外部审计重点放在财务报表鉴证服务上,并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提出咨询建议。因为缺少广泛的接触和沟通,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的工作存在重叠是在所难免的。

(二)协作关系型

在这种关系类型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尽可能地共享信息。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与外部审计工作协调一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为外部审计工作所共享。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中密切配合以确保一方获得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另一方,从而使工作成果很快运用到对方的工作中去。在协作关系中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是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审计计划,但是又让外部审计知道其审计计划的内容,外部审计也是如此。内部审计师清楚外部审计师要复核的重点和采用的方法,外部审计师也清楚内部审计师正在审阅的领域以及工作的结果。

(三)伙伴关系型

在这种关系类型中,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是工作上的伙伴,双方的协作关系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始终保持沟通,涉及到双方都要执行的审计程序时就一起制定计划共同完成审计任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不同分类,但他们在本质上都属于审计的范畴,因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一是审计职能相同。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功能,由审计的本质决定,具有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等多种职能。这三种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的,其中经济监督职能是审计最基本、首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鉴证和评价职能也正在逐步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二是审计步骤基本相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的步骤上基本相同,都包括以下9个步骤(但是每次审计重点不同,不局限于以上步骤):制定审计计划、进入审计现场,初步进行调查、描述、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扩大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出具书面审计报告、实施后续审计、进行审计评价。

三是审计方法基本相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审计过程中需共同运用的审计取证方法。

四是外部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评价,然后决定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这样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尽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现状来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

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为组织内部服务、接受单位总经理或董事会的领导,独立性较弱,属相对独立;国家审计是代表政府对有关单位进行审计,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但不独立于委托审计机关,是单向独立,独立性较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为需要可靠信息的第三方提供服务,不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领导和制约,属双向独立,独立性最强。

二是审计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是自行审计,没有委托人;国家审计是强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

三是审计监督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实施的是内部监督控制,性质是内部监督;国家审计是政府行政行为,性质是行政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中介组织实施的审计,性质是社会监督。

四是审计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不同。内部审计师在审计报告发出后,仍然要为报告中涉及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进行跟踪,进行后续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需要调整和披露的事项,只能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和披露,没有行政强制力,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披露,注册会计师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报告;如果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注册会计师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出具报告后,注册会计师就基本完成了审计工作。

四、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健全发展

随着企业自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加强内部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这为内部审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等必将导致社会审计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并构成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至国家法规下至地方有关法规,均规定由社会审计人员对股份企业或公司进行审计、资产评估,这无疑为社会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证,促使社会审计业务健康进行。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注意沟通: 一是知识沟通,注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讨论管理薄弱环节,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外部审计机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双方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必要的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量,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沟通,外部审计通常应就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五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沟通;内部审计应与外部审计探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缺陷,并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注意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控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需要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受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共同关注,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提供内部控制健全性的保证时,外部审计可以据此决定审计程序和重点范围,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二是在揭示和防止舞弊方面,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防止和发现舞弊。这方面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有着更宽的角色,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像考虑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考虑舞弊的风险,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误报的风险,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三是在改进建议方面,提供整合治理报告内容方面的保证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同时内部审计还可能对整合治理的程序进行检查和报告;外部审计则需要对整合治理的报告中有关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的陈述进行检查。因此内部审计在编制整合治理报告中所起的作用和其关于整合治理方面的控制系统的意见,都会被外部审计在执行检查中加以考虑。四是相互利用审计成果方面,外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内部审计要向外部审计提供所需要的审计成果,及时沟通情况,做到信息共享,扩大审计影响。

总之,在建立和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上强调,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为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侧重点,且又互相补充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

[2]洪皓.民间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

[3]刘洪涛.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2009.7.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2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企业中的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的内容是单位相关人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进一步评价和控制单位组织中的各种经济业务,以确保单位方针政策和相关审计程序实施的有效性。外部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以及民间职业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对国家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民间审计是审计事务所或者是会计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对相关的经济组织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点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着向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审计内容相同,都是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内外部审计的审计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审查、监督以及分析性复核的方式评价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内外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同,都是对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审计;内外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也相同,都是根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实现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的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单位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主要对国家权力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其次是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服务对象自然是企业负责人,而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的权利机关。最后一个方面是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只能够为单位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但是对外界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也不能够向外界公开,但是外部审计分为多种形式,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商业机密,有一些内容不宜公开,而外部审计中的社会审计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实现内外部审计协同性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合作

考虑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着相同的职能,如果两者同时工作时,加强合作和协同性,相互配合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合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外部审计目标的一致与否,如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一致时,应该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若两者审计目标不一致时,就选择协作性的合作关系,规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在内外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此外,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内外部审计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审计目标的靠拢,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内外部审计关系的处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后期培训的方式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

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关键。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外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外部审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作为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建立的主体力量,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促进内外部审计工作在职能以及审计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与此同时,外部审计也应该加强与内部审计之间的配合,借鉴内部审计的结果做好综合审计工作。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还应该确定明确的责任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之间相互扯皮的事件出现。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内外部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

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内外部审计之间实现交流和协作,在审计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各自的效力。为此,内外部审计人员在实行企业审计过程中,应该建立设计信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平常的审计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审计信息,而这些审计信息是外部审计部门不了解的,所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能够让外部审计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审计现状,从而促进审计效率的提升。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虽然这两种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审计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专业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度受到人员的质疑,这是人们的片面认识。内部审计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监督活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熟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部审计与管理当局在管理方面的分歧。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可以实现企业的全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审计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可以建立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规范审计方法的同时实现审计责任的规范和制约,从而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3

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组织内部主要负责人、高层管理者、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职员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与组织外部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税务机关、往来银行、顾问、专家等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的一种专业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学在内部审计领域的与,是人际关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式的子系统,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关系沟通不畅,没有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合作与配合,内部审计将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包括下列:

1、建立与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组织负责人的委托进行内部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授权和支持,为此,必须与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递交各种建议书、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并就工作进展和有关及时进行请示、汇报、交流,通过这种审计沟通,获得上级领导的理解、肯定或是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提出更高的要求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意见的具体实施。

2、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良好人际关系。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就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价,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是专门以审查和评价别人的差错和失误作为根本目标,而是以提高组织利益和帮助被审计者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为最终目标,向他们提供与所审查活动有关的、评价、建议、忠告等资料。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审计沟通,让被审计单位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相关利益部门的误会,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方案,取得审计证据的过程中,需要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征求其意见;审计中发现问题时更需要与之进行恰当沟通,以求问题的最优解决途径;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

3、形成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如财务、供销、生产、人力资源等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在审计活动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和取得更多的支持。例如: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从其他职能部门了解组织相关情况;审计中发现问题时,获得其他职能部门的意见有助于寻找更优的解决;在审计意见的落实和事后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支持,才能实现审计成果的高效利用。

4、开展与组织外部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需要组织外部相关机构和有关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及时获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例如:通过银行函证取得可靠的审计证据;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的协助,获取专业帮助,如进行资产评估、基建工程验收、法律咨询等。

二、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是指社会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实现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建立良好合作与协调关系的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沟通、关系协调的具体业务活动,是整个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将寸步难行。搞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组织内外之相关机构和人士的理解和配合,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模糊程度,提高审计效率。在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机构与高层管理者之间以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常常由于缺乏恰当的沟通,导致大量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模糊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极易造成误解、增加工作中的阻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因此,搞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为了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取得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士的理解和配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

2、有利于确保审计结论有效发挥作用,增强审计效果。客观、恰当的审计报告需要在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帮助才能得出,审计结论的贯彻执行以及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都有赖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支持和配合。

最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终意义在于维护组织的最大利益。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组织最大利益。搞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内部审计具有服务上的内向性,服务对象的对内是指内审人员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内部审计只对本单位的管理者负责”。可见,内部审计是立足于组织内部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维护组织利益而不是其他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人际交往,在综观全局、均衡各部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保证组织整体的最大利益,而不能为了个人、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组织的整体利益。

三、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指导原则

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指导原则是指为了实现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建立良好合作与协调关系的目标,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在进行人际关系工作中应以法规、制度为基础和前提,兼顾灵活性,并保持相对独立性。

法规制度为基础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谋求良好关系的人际交往中应当以遵守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为重要基础和前提,依法行使职权,遵循职业准则,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灵活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不违背法规、制度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用“双赢”的思想为指导,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人员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应保持其职业谨慎性,合理关注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程度,不能以不适当的审计风险程度为代价,来换取人际关系的灵活性。

相对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是审计工作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应当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得为了谋求良好人际关系而丧失相对独立性。

总之,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人际关系工作时,要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办事依政策、讲原则,合情合理,不偏不倚,不感情用事;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交往时,要相互沟通、互动交流,以取得对方的理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四、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方法,亦称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技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在人际交往中所谋划和设计的工作方略和对策。有效进行审计沟通和妥善化解人际冲突,是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最主要的方法与策略。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人际关系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对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不同的业务交往,积极、及时、恰当地进行沟通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便捷与畅通,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良好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有效的沟通并不仅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

(一)审计沟通的范围审计沟通的范围包括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人际沟通强调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做到熟练运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能。通过人际沟通,个人的思想、意见和理由得以恰当、充分的表达,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心情舒畅,相互支持与合作,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组织沟通,强调特定的组织环境下的沟通形式,包括:纵向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中与上级或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横向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中与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团队沟通,是指以团队为主体进行的信息沟通;会议沟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以各种会议形式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的沟通。

(二)审计沟通的途径

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地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根据实施的具体途径,这里把沟通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是以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例如:通过询问组织的其他职能部门来了解组织的相关情况;与组织负责人或高层管理者进行会谈,反映工作中发现的;对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调查取得口头证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意见;与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其他人员讨论确定审计计划、方案;善于处理对方提出的各种异议,迅速作出反应,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等等。这种沟通途径灵活方便,简便易行,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尤其是面对面的口头沟通,沟通双方可以很好的把握对方的立场和态度,有利于充分的协商,加快沟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传递和交流。但是这种方式使信息保留的时间较短,信息容易模糊失真,有时还无据可查。

书面沟通,是利用书面文字来进行信息交流。例如: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对组织的其他职能部门的咨询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书;向组织外部机构如银行进行函证取得更多审计证据;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提交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如有必要还可就审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向组织负责人、高层管理者和被审计单位提供中期报告,以便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行动纠正失误等等。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反复,更为慎重和准确。但是这种方式对客观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所沟通的信息对语言文字的依赖性很强。

(三)妥善化解人际冲突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4

所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社会审计是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特征突出、自成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在审计性质上,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只对本单位负责;外部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

2、在审计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受到局限;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是根据本单位的安排进行审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外部审计大多则是受委托施行的。

4、在工作范围上,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外部审计则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5、在审计方法上,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多样的,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也可以包括外审的一些程序;外部审计的方法则侧重报表审计程序。

6、在服务对象上,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负责人;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各相关利益方。

7、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8、在审计对象上,国家审计以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资金运作情况为主;社会审计对象则包括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

9、在审计权限上,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既有审查权,也有处理权;社会审计只能对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内部审计有审查处理权,但其内向服务性决定了其强制性和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弱,其审查结论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社会权威性高。

10、在审计监督的性质上,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社会审计属于社会监督,国家法律只能规定哪些企业必须由社会审计组织查账验证,而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11、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上,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二、明确协调目的,讲究协调方法,注重协调效果,切实做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基础在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提高审计效率,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协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甚至可以与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审计机构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大对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外部审计可以向内部审计了解情况,在工作中得到内部审计的配合与支持,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5

所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社会审计是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特征突出、自成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在审计性质上,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只对本单位负责;外部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

2、在审计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受到局限;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是根据本单位的安排进行审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外部审计大多则是受委托施行的。

4、在工作范围上,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外部审计则集中在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5、在审计上,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多样的,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也可以包括外审的一些程序;外部审计的方法则侧重报表审计程序。

6、在服务对象上,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负责人;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各相关利益方。

7、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8、在审计对象上,国家审计以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资金运作情况为主;社会审计对象则包括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

9、在审计权限上,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既有审查权,也有处理权;社会审计只能对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内部审计有审查处理权,但其内向服务性决定了其强制性和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弱,其审查结论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社会权威性高。

10、在审计监督的性质上,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社会审计属于社会监督,国家只能规定哪些企业必须由社会审计组织查账验证,而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11、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上,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二、明确协调目的,讲究协调方法,注重协调效果,切实做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基础在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提高审计效率,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协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甚至可以与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审计机构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大对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外部审计可以向内部审计了解情况,在工作中得到内部审计的配合与支持,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6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异同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指企业内部审计,并将其与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称为根据审计主体划分的3种不同审计类型。事实上,内部审计并非企业专利,它起源于古代官厅,目前也在非营利机构大有发展。正确理解内部审计,应将其看作是与外部审计相对的综合性概念。它泛指设立在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和非企业组织内部审计。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划分的审计类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根据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划分的审计类型,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同,外延难免相互交叉,因此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是一组相对概念,它们常常共存并相互转化。以集团公司为例,集团公司是一个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存的典型。我们习惯将隶属于集团公司的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称之为是内部审计,但从被审计单位角度看这些审计活动又都来源于单位外部,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外部审计。同一个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活动有时可能是内部审计,有时可能是外部审计;同一项审计活动也可能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内部审计,换一个角度看就变成外部审计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内部审计?

有人认为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在于外部审计无法满足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需求;也有人认为外部审计产生的动因在于内部审计作为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独立性不够。这个问题说到底其实是关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者谁先产生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两种观点,目的在于:无论这两种观点哪种是正确的,它都说明一个重要事实,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有所长,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互为补充,不能相互替代。事实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最初的划分就是以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为标准的。如果审计机构设置在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存在隶属关系,那么该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就是内部审计;反之,则为外部审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包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传统差别,这些都使得原有的划分标准不足以再将二者区分开来。这同时也说明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虽然是划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我们不能仅以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来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简单地划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其他更为深刻的差别。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本质上都是确保委托关系恰当履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所不同的是,外部审计侧重于从组织外部审查整个组织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结果,目的是验证整个组织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已得到恰当履行,并就验证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外部审计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鉴证,它的落脚点是审计结论或审计意见,表现为一种鉴证型审计。其优点在于独立性和整体性更强,审计意见更权威;缺点在于成本较高,及时性不足;内部审计侧重于审查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审计对象不是组织整体,而是组织内部的某一个部门、某一种制度或某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活动(如采购业务、投资活动等),目的在于查找组织内部各部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到更加恰当地履行,增加组织价值,主要职能为确认和咨询,落脚点是审计建议,体现为一种管理型和建设型审计。其优点在于更详细、更及时、更具有建设性,缺点在于整体性和全面性不足。

二、内部审计组织模式选择

目前国内外现存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财务总监或财会部门领导模式。有学者认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权力阶层越高,独立性越高,越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笔者不同意此观点。除了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领导模式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予淘汰之外,其他模式各有所长。组织在选择内部审计模式时,应重点考虑自身的需求。如果所有者需要内部审计为所有者服务,用以监督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那么内部审计机构自然应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之下为所有者服务;如果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认为内部审计为管理者服务更重要、更有利于增加组织价值,那么就应将内部审计置于管理者领导之下。总之,虽然审计起源于委托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只能为所有者服务。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和地位与其承担的职责相匹配,是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审计机构配置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个组织委托关系的构成状况,就会发现管理者领导模式将是促进组织价值快速增加的最佳选择。任何一个组织的委托关系一般都由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委托关系(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也有委托关系,但由于债权人对组织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文中未予讨论。)、管理者上层与管理者下层的委托关系以及管理者与一般员工的委托关系等几部分组成。在这几部分当中,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前我们过于强调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忽视了两者之间也有共同利益。所有者的最大利益是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但他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能否实现还取决于管理者管理组织的状况。管理者在本质上也希望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因为管理者自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的价值来体现的。所有者需要监督管理者是否恰当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是一方面,但相比之下,所有者也会认为如何帮助管理者管好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更为重要。在外部审计足以满足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管理者领导之下用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异同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执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论点:一种论点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并存的,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需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首先,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发表的《总声明》,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权威性解释:“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当局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该解释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认为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因素也包括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7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异同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指企业内部审计,并将其与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称为根据审计主体划分的3种不同审计类型。事实上,内部审计并非企业专利,它起源于古代官厅,目前也在非营利机构大有发展。正确理解内部审计,应将其看作是与外部审计相对的综合性概念。它泛指设立在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和非企业组织内部审计。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划分的审计类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根据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划分的审计类型,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同,外延难免相互交叉,因此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是一组相对概念,它们常常共存并相互转化。以集团公司为例,集团公司是一个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存的典型。我们习惯将隶属于集团公司的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称之为是内部审计,但从被审计单位角度看这些审计活动又都来源于单位外部,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外部审计。同一个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活动有时可能是内部审计,有时可能是外部审计;同一项审计活动也可能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内部审计,换一个角度看就变成外部审计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内部审计?

有人认为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在于外部审计无法满足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需求;也有人认为外部审计产生的动因在于内部审计作为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独立性不够。这个问题说到底其实是关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者谁先产生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两种观点,目的在于:无论这两种观点哪种是正确的,它都说明一个重要事实,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有所长,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互为补充,不能相互替代。事实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最初的划分就是以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为标准的。如果审计机构设置在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存在隶属关系,那么该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就是内部审计;反之,则为外部审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包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传统差别,这些都使得原有的划分标准不足以再将二者区分开来。这同时也说明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虽然是划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我们不能仅以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来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简单地划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其他更为深刻的差别。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本质上都是确保委托关系恰当履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所不同的是,外部审计侧重于从组织外部审查整个组织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结果,目的是验证整个组织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已得到恰当履行,并就验证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外部审计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鉴证,它的落脚点是审计结论或审计意见,表现为一种鉴证型审计。其优点在于独立性和整体性更强,审计意见更权威;缺点在于成本较高,及时性不足;内部审计侧重于审查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审计对象不是组织整体,而是组织内部的某一个部门、某一种制度或某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活动(如采购业务、投资活动等),目的在于查找组织内部各部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到更加恰当地履行,增加组织价值,主要职能为确认和咨询,落脚点是审计建议,体现为一种管理型和建设型审计。其优点在于更详细、更及时、更具有建设性,缺点在于整体性和全面性不足。

二、内部审计组织模式选择

目前国内外现存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财务总监或财会部门领导模式。有学者认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权力阶层越高,独立性越高,越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笔者不同意此观点。除了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领导模式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予淘汰之外,其他模式各有所长。组织在选择内部审计模式时,应重点考虑自身的需求。如果所有者需要内部审计为所有者服务,用以监督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那么内部审计机构自然应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之下为所有者服务;如果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认为内部审计为管理者服务更重要、更有利于增加组织价值,那么就应将内部审计置于管理者领导之下。总之,虽然审计起源于委托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只能为所有者服务。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和地位与其承担的职责相匹配,是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审计机构配置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个组织委托关系的构成状况,就会发现管理者领导模式将是促进组织价值快速增加的最佳选择。任何一个组织的委托关系一般都由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委托关系(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也有委托关系,但由于债权人对组织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文中未予讨论。)、管理者上层与管理者下层的委托关系以及管理者与一般员工的委托关系等几部分组成。在这几部分当中,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前我们过于强调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忽视了两者之间也有共同利益。所有者的最大利益是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但他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能否实现还取决于管理者管理组织的状况。管理者在本质上也希望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因为管理者自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的价值来体现的。所有者需要监督管理者是否恰当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是一方面,但相比之下,所有者也会认为如何帮助管理者管好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更为重要。在外部审计足以满足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管理者领导之下用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异同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执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论点:一种论点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并存的,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需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8

一、引言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世界上许多知名公司的财务丑闻不断涌现,人们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导致人们越来越关注审计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的研究对于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更好的协作有助于节约审计时间,降低审计费用,进而更好地做到查错防弊。尽管许多相关的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二者进行相互协作,但由于各个企业面临众多的实际问题,进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相互协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这一定的障碍。如果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能够更好的相互协作起来,那么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企业组织内部、服务于企业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专职的审计部门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这种专职的审计部门或人员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依法对本企业及下属企业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内部专门执行审计监督的职能,不承担其他经营管理工作。它直接隶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并在企业内部保持组织上的独立地位,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和权限时,内部各级组织不得干预。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以及独立执行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所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经济管理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外部审计能够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是当代审计的一大特点。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为外部审计提供可信赖的资料,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

由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工作范围、审计工作执行的依据、审计的方式、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结果报告的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主要区别如下:

(1)审计的独立性不同

从审计的独立性上来说,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比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外部审计是双向独立,而内部审计是单向独立。外部审计在接受审计业务时要求能够做到形式上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外部审计机构才能接受审计委托。内部审计是属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自己企业的制约,独立性受到局限。因此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高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审计的工作范围不同

从审计的工作范围上来说,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包括单位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多个方面,包括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控制、企业治理过程及与财务信息相关的方面,外部审计则集中在企业记载经济业务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外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于财务报表中的各项目的认证,先收集审计证据,后得出审计结论。所以外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是以财务报表为中心来开展的各项审计工作。

(3)审计的方式和依据不同

从审计的方式上来说,内部审计的实施是根据本企业的安排来进行审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外部审计的实施大多是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对自己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具有强制性。

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上,外部审计依据的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4)审计报告的对象和作用不同

外部审计是外部审计人员受到被审计单位股东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因此,外部审计的报告对象应是被审计单位的股东。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运营。所以,内部审计的报告对象是企业的管理层。

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起不到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向外公开;外部审计报告需要向外界公开,同时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就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沟通与合作。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大基石,两者能单独地各自发挥作用,但是两者若要能相互协调起来,它们发挥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现状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考虑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的问题,建立并健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尚未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1.外部审计无法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

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更了解单位内部的实际管理情况,更了解单位内部的各种业务信息,内部审计的范围比外部审计要广,内部审计部门掌握着自己企业的最原始的资料。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愿意内部审计人员公开企业经营管理的弊端。许多企业高层管理者意识不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合作的潜在优势,常常会阻碍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目前许多企业与外部审计的沟通都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执行的,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可能是没有机会进行相关沟通。我国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应该负责协调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但多数审计委员会可能会忽视这方面的工作。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时存在障碍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也可能出于自身目标和需要的考虑,不愿进行长期合作,不愿对其协作承担责任。两个部门的审计人员所具备的协作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和相互之间的沟通技巧的欠缺也是形成内部和外部审计协作障碍的原因。

3.缺少相互合作的支持机制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需要相应的执业环境、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及审计人员本身的专业水平等多种条件予以支持。

当进行外部审计时,内部审计要充分地提出在进行内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外部审计机构充分了解自己单位管理的真实情况,因此可以节省外部审计的时间,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因此会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内部审计部门要争取外部审计部门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对内部审计已经检查到位、整改到位的业务外部审计不要再进行重复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必要性

1.共享审计的工作成果,降低审计的相关成本,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确保共享审计的工作成果,降低审计的相关成本,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增加企业自身价值方面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下,外部审计的成本是有被审计企业的委托人承担,当委托人发现,让内部审计部门为外部审计机构服务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时,他就乐意这样做。

2.提高公司的治理质量

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外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有效协作的基础之上,其中内、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可以互相接受对方的审计工作结果,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审计效率,更关键的是还可以共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共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双重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可靠,产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审计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在审计过程中相互合作,在确保审计范围的前提下,能提高企业整体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并提高公司的治理质量。

四、促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积极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的合作意识

有一句话说:“协作的实质是合作,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虽然分别负责于公司内部、社会公众,但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即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完善企业治理和促进企业合法运营。因而,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部门应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终二者合作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外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但毕竟不是持续性的全面审计,因为注册会计师着重围绕财务报告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范围受到局限。此外,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应在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审计人员培训等方面强化合作意识,发挥合作的作用,实现自律和监管的共赢。

(二)积极促进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协作

1.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专业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以及其它方面的优势,在外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其工作,积极创造学习机会,进而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并尽可能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利用外部审计已有的工作成果。在合理维护企业相关利益的前提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应防范和抵触外部审计人员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而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

2.对外部审计人员的要求

外部审计人员应该表明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信任,用真诚的工作态度赢得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尽可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审计过程中获得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取得的相关资料的支持与援助,以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做好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的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做好审计相关知识沟通,注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审计专业知识,收集企业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促进双方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好审计范围沟通,外部审计机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做到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做好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应该交流的范围内交流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工作结束后相互评价工作质量,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做好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沟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应该积极商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缺陷,做到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双方的审计风险。

(三)积极发挥内部审计主导作用

因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关系的中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体现出主动意识,积极打造出协作的工作平台,做到承上启下、积极指引的工作。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主动了解自己的审计项目安排和具体要求,并适时报告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和协作,并接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托审核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承担外部审计管理建议及整改意见的落实和督导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审计机构应充分重视各自发现的企业经营管理缺陷、风险问题以及提出的整改意见建议,通过会谈商讨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分析原因特别是体制、机制等深层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建议,提示或督促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认真研究以便切实有效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四)积极推动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合作

1.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健全完整、有效性做出相关的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内部审计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测试,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受到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的共同关注,当外部审计机构认为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了适当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并能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做出合理保证时,外部审计机构可以据此决定审计的程序和范围,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

2.发现并防止企业舞弊方面

外部审计更为关注企业的相关舞弊行为可能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企业的舞弊检查活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发现、防止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在发现和防止企业舞弊方面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更具有优势,内部审计可以执行系统审计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企业所有舞弊行为的调查。

3.相互利用审计成果

外部审计对企业审计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进行调查核实,看自己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内部审计要向外部审计提供所需要的审计成果,做到及时沟通,做到信息共享,扩大审计力度。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二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使二者之间的互相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协作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相志.审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第404条款要求完成对财务报告审计的时间显著增加了。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内部专家,内部审计职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保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职能的依赖,即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是否会缩短审计延迟呢?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内部控制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管理层而非内部审计人员负责。然而,只要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客观性,就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IA 2004,3)。1992年9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包含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和信息和交流。IIA(2004,2011)一直主张,企业管理咨询与内部审计职能一起解决框架中的所有要素。在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角色中,内部审计职能帮助公司管理层评估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监督。在其传统的监督职能下,内部审计人员评审和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被认定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估管理计划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纠正之后还要执行后续评审。最后,内部审计职能还负责确保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的结果传达到相关的信息使用者。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必然会伴随着有效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告中的错误,从而缩短完成外部审计的时间,即缩短审计延迟。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有效,外部审计师也有可能会更加依赖于这些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依赖,会减少其进行实质性测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年底。即使外部审计师不打算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必然会使年终测试期间较少的异常情况发生。检查和解决审计异常往往会增加审计完成过程中审计资源的消耗。在某种程度上,更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会提高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质量,相应地,会降低控制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越少。

尽管有学者早就认识到内部审计职能可能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提供这一关系的直接实验证据。Prawitt et al.(2009)用一个全面的替代变量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应计项目,并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这个全面的替代变量和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Lin et al.’s(2011)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内部审计活动(使用质量保证技术、财务报告的审计活动和后续监测)可以有助于防止重大缺陷的发生。而其他的活动则提高合规流程。

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作用是帮助公司管理层维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应地降低控制风险并减少财务报表错误。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表明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应当与年底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负相关,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如果外部审计师由于公司具有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每天分配很少的资源去完成审计工作,这种关系就不成立。Abbott et al.(2012)在134个上市公司样本中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用内部审计花费的时间度量)和审计延迟之间存在关系。然而,他们的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只是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这一方面度量,并没有考虑其他与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相关的重要因素,比如客观性、实际工作质量和审计范围等。因此,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审计延迟越短。

三、内部审计职能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

外部审计标准一直承认,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是一项有潜在价值的资源(AICPA,1991;PCAOB 2004,2007a)。这些标准允许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完成的相关工作或者说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相关工作,只要内部审计职能质量被认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相关工作可以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Schneider,2009)。根据PCAOB (2005,11),“审计人员适当地使用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PCAOB还提出,外部审计师未能使用他人的工作成果是审计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PCAOB 2005,2007b)。为了使SOX404条款更加有效率,PCAOB通过允许外部审计师使用他人的工作作为主要证据来增加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的机会(Fogelman、Peterson、Heninger & Romney,2007;PCAOB 2007a;Woodlock,2007)。

内部审计工作贯穿全年,到年底,可能影响审计完成的时间。相关临时的内部审计职能工作可以减少外部审计师在年底必须完成的实质性测试。

Abbott et al.(2012)认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年底提供的帮助对审计延迟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到了年底,事务所通常面临人力资源的约束,因为年底是检查、确认和重新计算资产负债账户最有效的时间(Arens、Edler & Beasley,2010;Lambert et al,2014)。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执行相关程序和任务来帮助事务所缓解年底的人力资源约束。例如,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事务所审计人员进行库存数量和应收账款的函证等相关工作。Knechel and Sharma(2012)提供的证据表明,了解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完成的时间。

很少有实证研究直接测试审计投入和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Stein et al.(1994)采用金融服务行业中108家审计公司作为样本,衡量了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呈正相关,但与审计费用无关。在一项有70家公司的研究中,Felix et al.(2001)用外部审计师的观点和看法由内部审计职能完成的百分比来衡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他们发现外部审计费用会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而减少。Prawitt、Sharp & Wood(2011)采用GAIN的数据,选取了235个样本,用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提供外部审计援助、审计年度决算、财务报告所耗费的时间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审计援助措施(用于度量直接援助)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第二个措施(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的变量)与审计费用无关。这两项研究表明,当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所执行的工作时,外部审计师在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外部审计资源相应的减少,因此审计费用也降低。审计延迟给审计费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互补的变量,因为它既反映了内部资源的消耗也反映了外部资源的消耗,并且它不受来自“低价揽客”、交叉补贴以及其他定价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测量误差(O’Keefe et al.1994)。

Abbott et al.(2012)在134家样本公司中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审计延迟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证据,然而在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时有一些限制。他们用内部审计职能对外部审计师提供的直接帮助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审计所耗费的时间来衡量IAF的贡献(Abbott et al.2012)。直接援助是SAS No.65中指定的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贡献的两种方法之一。外部审计师也可以使用由内部审计职能独立执行的相关工作,但目前尚不清楚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时间(Abbott et al.2012)。花费在审计子公司的时间可能反映子公司的数量,但不包括在假设检验的控制变量中。Abbott et al.’s(2012)第二个限制因素是样本数据,来自于2005年以后,这是行业的巨大动荡时期。Bronson et al.(2011)发现,审计延迟平均从2003年的49天增加到2005年的68天;Ettredge et al.(2006)报告说,SOX404实施后,一般纳税人审计延迟增加了34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外部审计师采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成果帮助其自身完成审计工作(不管内部审计职能提供的帮助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审计延迟将会缩短。

四、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之间的关系

如果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被认定为很高,那么外部审计师可以只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相关工作。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由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以及完成工作的有效性决定。之前的实验和调查研究通常采用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各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的排名,但这并不与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依赖性相关。一个显著的例子是Felix et al.(2001),他发现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质量的看法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的看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我们认为,应当采用多维度的客观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的指标,这个指标基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培训、首席审计师的报告和其他的客观指标。与Felix et al.(2001)和审计标准一致的是,我们认为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工作的依赖的可能性随着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的提高而增加,于是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的相关工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可能性越大(不管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五、小结

一般而言,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仅关注财务报告的质量,也关注其公布的时间。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下,尽可能地缩短完成对财务报告审计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即缩短审计延迟的时间。本文就此提出,可以通过提高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以及加大内部审计职能在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贡献两大方面,缩短审计延迟,从而使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江锋,唐均,于荣霞.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探索[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2]冉龙飞.关于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J].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3]尹顺达,曲世友.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10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条件,各医院加大了对基建的投入,基建工程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每年投入基建维修改造资金高达上千万元,新建医疗大楼也高达近二个亿,由于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基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所以对基建维修改造所涉及的土建、安装等工程成本难以进行核实。适时适度的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基建工程审计已成为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在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基础上,内外相互监督制约的开展重大基建审计工作呢?在此笔者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作如下探讨。敬请审计同仁赐教。

一、内外审计界定

目前我国在审计组织体系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者分工协作,相互联系,共同承担整个社会的审计任务,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审计监督网络,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说的“外部审计”特指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审计。也称民间审计或第三方审计。具体的说就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医院基本建设的工程结算造价实施的审计。它是依法设立,接受医院委托独立承办基建审计业务的组织。在组织关系上体现了它的独立性特征,它既不隶属于政府,也不隶属于某一部门或单位,而是独立存在的法人组织。工程造价机构依照医院的授权按照一定的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为医院提供服务。

本文所说的“内部审计”是指在医院内部从事包括基建审计业务在内的专门组织。它是由所在医院授权,代表医院的利益开展审计业务,是该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医院的审计处(科)等。

二、内外审计关系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二者分工协作,相互联系,共同承担医院重大基建审计任务,保证了医院基建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也存在一定区别的。主要如下:

1、在审计的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受本院直接领导,仅仅强调与所审的其他职能部门如基建或总务处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外部审计差异极大。

2、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受本医院运营管理的需要安排施行;而外部审计则是受医院委托进行。

3、在审计职责和作用上,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基建审计结果只对本院负责,对内有效,对外不起签证作用,并向外保密;而外部审计需要对医院负责,对外出具的基建工程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

尽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上述差别,但其审计成本较低、熟悉医院基建情况和便于全程跟踪审计等优势也是外部审计所无法替代的。实际基建审计工作中,二者应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医院重大基建项目审计工作。

三、相关规章要求

对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河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相关条款也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原卫生部制定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相关条款规定如下: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的需要,报经所在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检查监督审计业务质量。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应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

(三)原河北省卫厅制定的《河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相关条款要求如下:

1、6.3.3.1条款中“评审要点”栏内:[A] 加强基本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大项目实行第三方审计,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未发现被查实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该条款中“查阅资料”栏内:基建项目审计报告,重大项目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2、6.6.6.1条款中“评审标准”栏内:建立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有工作制度与计划,对医院经济运行定期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

四、具体实务做法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11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首先是因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质量相关, Hansen(1997)指出"内部审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防财务报告的违规行为和员工偷窃行为"。我国学者也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相关的大量研究,程新生(2007)对内部审计制度的财务控制效果进行研究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能够较好的促进公司财务控制效果的改善。王光远和瞿曲(2006)指出内部审计可缩小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差距,影响企业的业绩和价值。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的出台,尽管没有直接设计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对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人员及管理层的智力要求的扩展,意味着内部审计作用也要扩展。

下文将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详细论述。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是通过协助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来发挥作用的。本文以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探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受托责任系统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它所涉及的受托责任关系仅仅是组织受托责任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涉及组织内部复杂的高低管理层之间的层级受托责任关系。

首先,内部审计提供确认和咨询两类服务,它要评价和改善受托责任关系,当受托责任关系中存在不信任时,审计是促进受托责任完整履行的主要方式(Power,1999)。其次,在特定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要确保受托人同时履行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从而确保整个受托责任系统的有效运行。

(二)受托责任观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风险评估,为改善公司的管理、提高效益,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1、内部审计是受托责任下的一种公司内部治理制度

在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行使确认之职,可以认为是确认项目的业务类型,"确认"职能的行使可增强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的可信性,有助于签约的签订和执行。其次,内部审计部门针对组织所遇到的来自内外各方面的挑战,向管理当局提供诸如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咨询,以增加组织价值。履行咨询职能,可改善其他控制程序,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因此,内部审计可视为一种内部治理机制。在实务中,董事会行使职责,需要内部审计协助,管理层解除受托责任,也需要内部审计的工作,因此,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高管层的助手,是确保受托责任系统运行的一种治理机制。当前的趋势是,内部审计归属董事会或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属于董事会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

2、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般而言,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以降低审计风险和监管风险;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进行客观评估,以减少投资风险。而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要求管理层对管理、控制薄弱环节进行客观反映,以规避经营风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可以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方面的不足。然而,内部审计并非只在公司治理层级发挥作用,同样也在公司管理层次发挥作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本质上都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只是涉及的受托责任关系的范围不同,公司治理仅涉及特定的以股东为主的利益相关者、董事会、高管层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则涉及组织各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包括公司管理层次,同时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层次发挥作用。

3、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其他治理主体上

Gramling(2004)采纳了公司治理体系由四个"基本主体"构成的观点,即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代理人被视为公司治理的四个基本主体,包括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他同时指出,内部审计是作为其他治理主体可依赖的有价值的资源来发挥作用的,审计委员会的各种特征(如审计人员的报告关系、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支持度)都会影响到与内审部门之间关系的性质、内部审计的质量。就审计委员会而言,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审计委员会履行公司治理方面的职责,它与审计委员会良好的关系则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支持系统,有助于内部审计执行与治理相关的活动(如风险评估、控制确认和遵循性工作)。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通常可以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而内审部门则帮助审计委员会确保管理层的报告质量。就管理层而言,无论是出于遵循外部管制之需,还是向委托人表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之要,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包括:控制的独立评价并帮助编制控制报告;程序有效性的评价;帮助设计控制;风险分析;风险确认;推进风险和控制的自我评估。另一方面,管理层在确定高层基调方面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管理层的对内部审计的态度也影响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就外部审计人员而言,内部审计工作会影响外部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包括影响外部审计人员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评估风险、搜集实质性证据时所执行的程序。在执行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可能还需依赖内审人员的工作,甚至寻求内审人员的直接协助。这些对于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都十分重要。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篇12

(一)机构模式限制审计独立性 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内审机构附属于财会部门,由会计主管领导。这种模式属于自我评价,违反了审计客观公正性的要求;第二种是内审机构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由财会负责人领导。这种模式相对于第一种要好一些,但受人际关系和领导层影响,审计结果会出现不公正不清晰的情况。第三种是设置监察审计处,将内审职能归于纪委书记领导下的监察部门,也是被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模式。但由一个部门负责诸多职责,很难进行明确地分工,难以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HY学院内审机构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人员少,任务多,很多情况下要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内审人员来完成工作,没有专职内审人员的把关,在审计通知书的传达、内部审计流程的设计、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底稿的格式及审计报告的拟定等方面,不能规范地实施,由此提高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二)职责单一限制审计范围 当前高校内审机构的审计范围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容过于单一。事前与事中审计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从而降低经济损失、优化校内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事后审计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发挥不了内部审计预防和维护的作用。HY学院审计处目前所开展的审计工作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集中于离休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绩效审计尚未涉及。由于高校的市场化,经济业务的多样化,需要内部审计实现从监督向管理的转变,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应扩大审计范围。

(三)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一般高校专职内审人员缺乏,大多数是原财务人员,另一部分是兼任的审计人员。这些人员比较熟悉预算会计业务,但缺少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不能高效地实施审计,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HY学院审计处共有三名专职审计人员,其中处长1名,副处长1名,科员1名,主持日常工作,另有5名外部门人员担任兼职审计人员,协助内审项目的实施,内审人员明显不足。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审计监督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如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人员不足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高校内审工作方式仍以手工方式为主,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主要是审查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审计效果差,审计范围狭窄,滞后的技术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HY学院在信息化校园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财务处早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处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会计核算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而内部审计还停留在手工审计的阶段。虽然审计处配置了电脑,但电脑基本上是作为储存器在使用,在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的前提下,简单传统的审计方式严重束缚了内部审计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一)增强审计机构独立性 三种机构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引入外部机构,是综合三种模式优点的最佳机构模式。外部机构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财会部门和其他部门没有任何利益关联,由外部审计机构执行内审工作,直接向单位负责人和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并接受上级机关、单位负责人和内部职工的共同监督。内部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扩大审计范围 专业的外部审计机构,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扩大审计范围,使高校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高校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经济效益审计,以促进成本的降低与资金的有效使用;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高管理效率,规范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查、考核、评价与监督高校领导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外部审计机构还可以将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并结合事后审计的方法。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从空间与时效这两方面扩大审计范围。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外部审计机构集中了各行各业的专家,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认证,实务中中累积了丰富经验,具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不能及的优势。高校的内审外聘,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优质的人力资源,将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来进行,将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改进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益 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内部审计手段也应与时俱进,由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转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条件下,高校培养自已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支付高薪,还需要定期培训与考核内审人员,开发审计软件,这些开支会给高校造成财务负担。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解决方案

信息化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信息化必然对高校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产生冲击。国家前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开展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要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应构建一个“外部审计作业+内部审计管理+业务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平台,这个平台应包括审计作业、审计管理、业务支持三大主要应用系统,将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校园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充分考虑网络、平台架构、软件功能等细节,构建内部外部一体化审计信息平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主要由四个应用系统构成:审计门户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业务支持系统。各系统共用一个数据库,实现信息的无缝联结(如图1)。

(一)审计门户系统 审计门户系统将信息平台内的所有数据资源统一集成于本系统的管理之下,为外部审计机构与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对整个系统的应用、管理、维护功能。通过这一门户,审计人员可以定义部门、人员、角色、群组等,管理应用权限,自定义审计工作流程,备份、恢复、卸载、重装数据,监控日志,配置系统界面等。对于高校来说,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的构建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部审计机构来说,应将客户的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纳入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审计门户系统的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应由校园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统一授权、统一登录、统一管理,确保审计信息平台与校园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的兼容性。

(二)审计作业系统 审计作业系统为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远程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大大降低现场审计与报送审计的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经营活动结果记录在财务系统中,经营活动过程记录在业务系统中,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可以从财务系统中的每张记账凭证,追索到这笔业务的过程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作业系统的灵活性与拓展性程度,决定审计效率的高低与审计效果的好坏,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分析功能也会日益提高。外部审计人员操作审计作业系统,由此这一系统是审计信息平台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根据高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数据集中程度,可选择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和C/S结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也可将两者灵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外部审计作业与内部审计管理相结合,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审计管理系统 审计管理系统是高校内部有关人员进行审计项目协同办公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全过程的管理,可以及时跟踪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展。审计管理系统包括计划管理、作业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综合查询等功能,审计管理系统一般应采用B/S结构,纳入高校办公(OA)系统,使高校内部的工作人员通过浏览器就能方便地使用本系统。

(四)审计业务支持系统 审计业务支持系统包括被审计对象的资料库、审计法规库、审计经验库、审计文档模板库等,这是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的各种参考信息,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随时调阅,以此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各高校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同,组织形式与管理要求不同,内部审计信息平台也有所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相信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最终会形成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标准,提升内部审计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高校的审前准备 在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审计之前,高校要将被审计对象不同类型的数据导入信息平台,这些数据的分类汇总将会影响外部审计人员的查询分析,从而影响审计结果,所以接口的编辑设置非常重要。高校通过接口编辑功能和数据类型转换功能,重新命名导入的字段和图表,便于外部审计人员查找,提高信息平台的协同扩展能力。审计需要的数据文件,主要来自于财务软件和业务软件的数字化信息,以及来自于网页、照相机、扫描仪等的非数字化信息,高校需要用一些软件将这些非数字化信息处理成可以导出一定格式的数据,信息平台可以导入符合数据库格式的所有数据。针对高校财务软件的设置不尽相同,信息平台在向财务系统取数时,可能存在不协同的情况,高校应该根据审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之处设置相应的提示信息与取数公式,将所选财务信息添加到审计信息平台,或者手工输入对应的信息,以便于外部审计人员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与分析。

(二)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实施 外部审计机构应用审计作业系统进行审计实施,主要是对财务或业务等数据进行获取、输入、加工和输出这样一个过程。外部审计人员根据需要选择要获取的数据文件,通常大多数文件都已存储在信息平台内,对于缺少的文件,及时与高校联系要求导入。利用审计作业系统的替换、删除、拆分等数据清理功能,统一口径进行分类汇总,规范数据。审计作业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对账分析功能,可以进行账表、账证核对,定位分析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作业系统能自动标注疑点,记录到审计日记。外部审计人员针对疑点在平台内进行审计调账,也可以进入现场,查看原始凭证或询问相关人员,并在平台内将审计结果记录下来。

(三)审计终结 在审计终结阶段,外部机构复核、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通过合并输出和数据归档等功能,将审计中所获取、输入或者加工的信息,合并到信息平台,供高校和上级部门查阅。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外部审计人员承接高校的内部审计业务,必须对高校的经营理念、文化背景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否则审计风险过高,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内部审计外包本身会增加高校的行政开支,还会使内部审计丧失灵活性、针对性、及时性等优势,这也是内部审计外包带来的机会成本,高校在考虑外部化时,要充分评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本与效益。

第三,开发与信息平台挂接的先进抽样审计软件。当前的抽样审计软件比较杂,运算精度与速度都有待提高。将抽样审计纳入审计信息平台,支持外部审计人员能进行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等距抽样等多种方式的抽样审计,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平台的一个方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