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茶文化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7 09:20:10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1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杭州市的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而在这之前,浙江博物馆是西湖边惟一的有历史风景集纳的地方。今天的杭州,已拥有综合性博物馆2座(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有像中国茶叶博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各类专题博物馆,以及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世界钱币博物馆等企业、个人创办的博物馆,它们犹如西湖在丰富的历史渊源里衍生出的涟漪,并且久久扩散在漫步者的身体里。

博物馆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常常去的浙江自然博物馆,那里有恐龙化石的展览,而我的孩子在屡次去过之后,他已完全成为了一个恐龙迷。3周岁左右他就已经对恐龙如数家珍,恐龙成为他秘密的欢乐。我们之所以常去也是因为他的缘故,在隔了一阵子之后,他总会想到要去那里看看。在那里的,多的也是像他一样大或比他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求知欲使自然博物馆成为他们一生中有可能的博物馆之旅的开始。

浙江自然博物馆是我国自己创办的历史最悠久博物馆之一,至今有70年的历史。馆的前身为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52年为浙江博物馆自然分部,1984年独立建制。新馆位于杭州市教工路71号,现有馆舍面积8000平方米,馆藏标本10万余件。目前陈列展出有动物、植物、地质史、恐龙与海洋动物及人体科学和科技角等八个专题,融知识性、科 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确切的说,其实不只是孩子,成人看了也颇有意思。它的建筑在城西林立的高楼大厦中独具韵味,而孩子是那里最大的发现和风景,时间里一些事物的喧闹在这里簇拥着把秘密告诉你:有一种时间机器的意味。

在这里,因为科技的发展,还有一些孩子喜欢的小游戏,这让博物馆动了起来。

风景犹如我们内心对光阴的邂逅

杭州最知名的浙江博物馆本身就是风景:“浙江博物馆位于孤山南麓,它的前身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后建立起来的浙江西湖博物馆。1990年扩建,占地面积二点零四公顷,建筑面积七千五百平方米,是目前浙江省内最大的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人文科学博物馆。”

这是一般的对浙江博物馆的介绍,实际上该博物馆和西湖的景致非常的和谐,建筑群和湖光山色的有机结合很让人惊讶。浙江博物馆正门对着的就是西湖,博物馆的位置是在白堤之上,站在堤上看:西湖里波光潋滟,很是灵动,而博物馆则是蛰伏着的静。一动一静,犹如中国水墨画里的写意和留白。

浙江博物馆共设三个展厅楼,第一展厅题为“文明曙光”,陈列着七千年前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外,还陈列着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这其实是江南这一地在时间源头上的一次追溯,集体的辉煌似乎在那遥远的年代里诉说着,它们的诉说也许通过的只是一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陶罐,或者一块在路上会随便踢开的石头……

在题为“东南翘楚” 的第二展厅,陈列着出土及传世的商至宋、元时代的各类历史文物,有铁器、铜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雕版印刷、纺织刺绣和书法、绘画、石刻造像等实物。

漫行于文明的长廊里,我们对于文明的注视很有玩味的意味:它们像是一扇又一扇的门,当我们穿行过其中一些的时候,总有期待和意外的惊喜,或者我们会有这样的“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原来在时间里,他们是在这里深藏着的,这些时间的碎屑,他们是我们的宿命。如果有那闲暇的功夫,我们或许还能打捞出一些思想的由来,或者历史中某些事件为什么会有的方向。

而陈列着明清至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社会、经济史料及名人手迹的第三展厅名为“时代风雷”,这里也许是让今人倍感亲切的,因为时间的短暂带来了一些温暖的情怀。这里有许多的人和事,是我们时间里的改变,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今天有了现在的轮廓。

此外,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中外名家美术绘画以及雕塑艺术展览。

我近年的若干次博物馆之行大抵是因为去欣赏展览,但往往被那里的氛围所陶醉,而后有着沉浸。

在浙江博物馆里,我们还能看到闻名遐迩的文澜阁,是我国珍藏《四库全书》的特大书阁之一。它是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原圣因寺行宫后面的玉兰堂改建而成。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阁分三层,重檐非橼,简瓦板垄,勾栏望柱,气势雄伟古朴,“文澜阁”三字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由光绪皇帝御书。阁的左侧是御碑亭,阁前点缀水池、叠山、曲廊、亭榭,成为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藏书楼。

在这样的博物馆里倘佯,除了让你感觉到时间的压力之外,对时间的思考也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光阴如花,但硬朗的刻刀刀刀让你感慨。而在博物馆内有似乎有影子的摇曳,博物馆外却是一城的风光。光阴不居,但或许它是意外的美丽,一如邂逅。

时间把它们泡成了一壶浓郁的茶

杭州的龙井茶是知名的品牌,关于茶叶可追溯到很久远之前的事,除了说说茶圣陆羽、坡一些人的轶事外,主要的传说是那个风流皇帝乾隆,现在的龙井还有乾隆御点的“十八株茶”。在杭州这样一个地方,建立一座茶叶博物馆也是想当然的事。

我有几个台湾的朋友来杭州观光时,对中国茶叶博物馆他们是赞不绝口,规模和资料收集的齐全让他们留恋。杭州实在是一个让人想住下去的城市。茶叶博物馆建在一个好地方,在山清水秀的龙井一带,此处是著名的龙井茶茶乡――吉庆山茶园。四周为茶园环绕,景色如画,茶香馥郁,给人一派田园的意蕴。茶叶的炒制和它在沸水中缓缓的舒展,很容易让人想到所谓人生的滋味。而这样一座博物馆的建立多半是机缘巧合,在这样一处地方听茶经能让内心有着静下来的欲望,也能有静下来的可能。

中国茶叶博物馆由具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四组建筑组成。展室设有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和友谊六大展厅。茶史厅介绍了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及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茶萃厅则收集了中国六大类名茶的351种标本;茶具厅展示了茶饮具的演变,陈列着历代名窑茶具200余件,其中有唐代刻有“茶碗”字样的茶具、唐三彩杯、宋代莲花盏、墨釉盏、明代茶壶、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青花茶具、清乾隆御用茶具及少数民族的各式茶具;茶俗厅以实物组合和饮茶仪式场景介绍了各少数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饮茶习俗;还有世界以茶为媒的相互交流。博物馆还设有茶屋供参观者品茗,并设有茶叶销售部供应各种名茶,以供人们回家品味和赠送亲友。馆内还有茶叶加工、炒制表演,不仅供游人参观,并可亲自动手制作。

还有几家特色博物馆也是缘于杭州的得天独厚:如在西湖风景区南缘、乌龟山南麓,在为数众多的石材厂、陶瓷品仓库中间,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宋建筑格外引人注意。

据说这里原是南宋王朝祭天的地方,素称郊坛。20世纪2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南宋官窑碎瓷片,初步定为南宋官窑遗址。1991年在这里建立了南方最大的遗址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座以古窑为基础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在这里,一个龙窑的大门成了博物馆展厅的入口。走进去,就像是进了一个真正的古窑。

以“青瓷故乡”为开端,在龙窑造型为主体的展示空间中,青山绿水的环境烘托出悠远的青瓷气氛。《宫廷赏瓷》展区用的是电视虚拟演播设备,在特定的背景下播放南宋宫廷赏瓷的场面,陶瓷的种类、名称通过片子中的人物一一道来,远远比听讲解来得生动有趣。其后的展示分为“御用之瓷”、“风雅之美”、“陶瓷之路”、“南宋官窑遗址与工艺”四个篇章,形式、材料、照明等都达到现代博物馆陈列的标准。

那些古陶瓷品,甚至只是些碎瓷片,也许很平常,但依附于其上的声音是厚重而穿越时空的。我曾去过浙江的另一官窑遗址上林湖,满地的碎瓷有着让人惊艳的回眸,在这里同样也是的。

在“南宋官窑遗址与工艺”这一部分,博物馆对原遗址总体覆土回填,提高到原来的高度,局部则展示了原貌,可让观众在遗址区亲眼见到800年前南宋的窑址。这种借鉴了国外遗址保护的做法,据说国内只有两处,一南一北,北方的是陕西耀州窑。我们或许能想像出数百年前这里的热闹景象:陶车轮的簌簌声响、龙窑的烟火腾腾、师傅对徒弟的口传身授,如今只剩下这一片废墟,既往的火热和华美成为一袭想像的袍子,但爬的不是张爱玲的跳蚤,而是一种来自我们血液深处的鲜活。

在浙江博物馆里占据着一部分的良渚文化,它本身也有一个博物馆,位于杭州余杭良渚镇荀山南麓,共设四个厅。第一厅全面介绍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生活情况;第二厅展出该地出土的各种精巧玉器、丰富的黑陶与石器;第三厅展示了一座该时期的"玉敛葬"大墓。

在时间的漫漫沉浸里,它们都被泡成了一壶浓郁的茶,比如说中国印学博物馆、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世界钱币博物馆、杭州眼镜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等等,无一不显示出了时间雕琢里的意义,但在这些具体的馆舍里,我们个人的兴趣也许会有更大和更值得记忆的空间。

杭州的博物馆之旅可以拉得十分的悠长,这是一座有着历史凝重感的城市能给予我们的馈赠,仿佛去过巴黎的朋友,他们对艺术之都的博物馆有着何等的眷恋和念念不忘。

它们会比我们更加长久于时间的恍惚

在今天,资讯的发达和日益精美的印刷品,使博物馆的存在面临着挑战,他们如何能够更加吸引人们的视线?阅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城市的内涵,或这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延伸,但让人们走进博物馆却是呆板的展示不能抵达的,它需要更先进的理念和更恰如其分的表达。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2

河东盐业博物馆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盐池北岸,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池神庙”。池神庙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池神庙坐北向南,总面积2.6万平方米,是我国唯一保存良好的盐神庙。1995年,盐业博物馆在此处建立。

盐是文明的尺度。河东大地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盐。运城古名盐氏,汉时曾设司盐都尉,故又称司盐城。为了盐,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据说,黄帝与蚩尤交战就是为了夺取盐池。蚩尤是今天运城解州人,是九黎部落的酋长――今天盐湖区所辖的中条山北坡上,尚有“蚩尤村”存在。盐池当时属九黎部落所有,黄帝想夺取盐池,不料“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不得不和炎帝联盟,内外夹攻,才攻破蚩尤的坚固堡垒。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地位的得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住了运城盐池。

茶叶博物馆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建筑面积为76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部级专业博物馆,通过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六大相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

茶叶博物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下带刺植物,既通透又能有效阻拦,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文化乐园,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示相得益彰。

酱文化博物馆

传说,酱是王母娘娘创制的,汉朝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就有西王母下凡告诉汉武帝神药中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无灵之酱”的记载。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还有一种说法是,酱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叔旦所制。不过,《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可见酱在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看来,中国是酱的创始国,历史已长达数千年。最初的酱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后来才逐渐成为调味品。明朝时,制酱技术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山渡槽南侧古老的若耶溪畔,占地5000平方米,于2007年10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布展分为中国酱文化、酱油文化、醋文化、腐乳与酱制品文化、酱园文化、绍兴酱缸文化、世界酱文化、信息中心结构内容,深层挖掘了历史上素有“三缸”(酒缸、酱缸、染缸)文化之称的绍兴酱缸文化和广博的中国酱文化。

乳业博物馆

早在秦汉时期,马奶和马奶酒就已成为高级饮品,从西汉时的《礼记》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都有关于乳牛饲养、挤牛奶以及制造各种乳制品方法的文字记述;从唐、宋时期的本草经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把牛奶及其制品当作滋补佳品。李时珍还写有一首《服乳歌》:“仙家酒,仙家酒,两个壶芦盛一斗;五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涸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中国乳业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科技园内,于2001年11月建成,展馆面积为1000平方米,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展区,介绍了中国乳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2004年作为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之一的项目,乳业博物馆又增加了3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并将原来单纯的文史类博物馆转变为科普、文史综合型博物馆。这次扩建增加了大量新的科技手段,以影视、三维模拟、Flas等形式辅以知识竞猜、互动游戏等展项,使整个展馆更具参与性和知识性,声光电的展示手段将参观者带进一个奇妙的乳业知识走廊。

黄酒博物馆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曾在他的自传《午夜日记》中写道:“我们喝中国的黄酒,把盛着醇厚黄酒的小酒杯放在很烫的水中,只要呷上一口,略带甜味、暖洋洋的香气沁入肺腑,传遍全身……”

浙江省绍兴是黄酒之都,绍兴城市的历史以及支撑历史的文脉,均与黄酒有着深厚的渊源。总理、西哈努克亲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都是黄酒的“粉丝”。2006年,绍兴黄酒的酿制技艺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坐落于绍兴光相桥边的中国黄酒博物馆于2007年10月开馆。博物馆的序厅里有两幅面积共100平方米的锻铜浮雕壁画――“中国黄酒演义图”,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黄酒文化;酒艺厅用三维幻影展示出黄酒从一粒米到成品酒的酿造过程;400多平方米的地下酒窖中,存放着4350坛3~50年的古越龙山陈年黄酒和500坛古越龙山奥运酒;馆外3000平方米的广场上,结合绍兴特色和酒文化特色的“品”字型花岗岩石雕传递着品酒、品史、品人生的寓意,近邻博物馆大门的“青铜六礼”雕塑、酒坛垒成的高近5米、长36米的“城墙”,把人们带入悠久辉煌的绍兴酒发展长河中。

马铃薯博物馆

7000年前,南美大陆的人类就以野生马铃薯作为食物。秘鲁人则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在印第安人的菜园中看到马铃薯时就喜爱上了它,并把它带回欧洲,但因为《圣经》上没有对它的记载,于是人们咒骂它是“罪恶的食物”。后来,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认识到马铃薯的食用价值,便请国王推广种植,法国从此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到了18世纪,西欧地区连续发生严重灾荒,粮食作物都枯萎了,唯独马铃薯大获丰收,马铃薯成了救命粮。自此,欧洲人对马铃薯刮目相看。在法国还有句谚语:“爱情和马铃薯一样宝贵。”

如今,马铃薯已遍布世界各地,它也有了很多别致的名字:意大利人叫它“地豆”,法国人叫它“地苹果”,比利时人叫它“巴达诺”,德国人叫它“地梨”,美国人叫它“爱尔兰薯”,芬兰人叫它“达尔多”,俄国人叫它“荷兰薯”,中国人则习惯叫它“土豆”。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马铃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个“土豆”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马铃薯生产的全过程,还能看到小如黄豆的微型薯、大如枕头的大土豆,还有红皮红肉、紫皮紫肉、黑皮黑肉的彩薯,适合炸薯条的夏波蒂、做菜的荷兰薯……还有一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通过珍贵的图片和丰富的实物,马铃薯的历史、现状、发展以及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等,在占地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得到全面展示。

榨菜博物馆

榨菜是一种半干态非发酵性咸菜。1898年,榨菜始见于中国四川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时称“涪陵榨菜”,是中国著名特产品之一,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历来为素菜佳品。榨菜有特殊的酸味和咸鲜味,脆嫩爽口、浓郁鲜香,既可佐餐,又可炒菜,还能入汤。

榨菜虽是一款调味小菜,但涪陵人把它做成了一张世界名片。涪陵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榨菜办”,全区的榨菜种植涉及到相关人口达60余万,超过涪陵区总人口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榨菜之乡”。如今,涪陵榨菜已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

榨菜博物馆建在涪陵榨菜创始人邱寿安的故居附近,它不仅全面展示了涪陵榨菜的百年发展历史,还可以让游客在这里自己动手制作榨菜,亲身体验涪陵的榨菜文化。

柑橘博物^

柑橘是橘、柑、橙、金柑等的总称,在我国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也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

据研究,柑橘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途经长江而下,传至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直到岭南地区。1471年,葡萄牙人把中国甜橙带到地中海沿岸栽培,当地称为“中国苹果”。后来,甜橙又传到拉丁美洲和美国。1821年,英国人来中国采集标本,把金柑带到欧洲。英语把“柑”和“橘”总称为“曼达宁”,意为“中国珍贵的柑”。日本的柑橘也是唐代时日本和尚田中间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进香时带回去的。

我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是蜜橘之乡,中国柑橘博物馆就坐落于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这是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2009年开馆,主体建筑由一栋一层圆形建筑和一栋一层、局部两层的长方形建筑组成。建筑物由一系列庭院与内室组成,馆内建有序厅、柑橘资源厅、柑橘生产厅、橘文化展示厅、柑橘多功能厅等多个展厅,游客可以从柑橘广场或水上码头步行到博物馆,这样既保持了博物馆的小环境,又保护了果园的自然环境。

淮扬菜博物馆

作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淮扬菜讲究“五味调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和”理念;讲究“就地取材、土菜细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涵,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

2001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扬州“淮扬菜之乡”的称号,扬州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菜系之乡命名的城市。2010年1月,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在扬州开馆,该馆建筑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由主馆展示区和副馆体验区两部分组成。主馆以图片场景说史,以文字典籍论史;副馆则以体验盐商文化为补充,“看历史、品文化、吃风味”,两馆合璧,双区辉映。

国外饮食文化博物馆

泡菜博物馆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博物馆按泡菜的历史、种类、制作及保存方法、功效等主题划分陈列厅,展示了泡菜的演变文献、考古遗物以及见证泡菜制作过程的书画和容器等。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韩国泡菜,博物馆还展出各地方的泡菜模型,并按坛类泡菜、海鲜酱类泡菜进行展示。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3

早在1610年,武夷茶初次漂洋过海,以进入欧洲人的生活,并以BOHEA的名字被写入英语词典,一度被西方人当做中国茶的代名词。400年后,以天驿古茗大红袍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入展联合国馆,代表的武夷茶被推上了联合国“席位”,再次被推上了历史的“地平线”,再次被端上世界的茶桌,再次亲历了中国茶影响世界人文的进程。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这是中国茶影响世界的记录,是武夷茶影响世界的回顾,也是天驿古茗走向世界的决心。

世博史上中国茶第一次确立主题思想

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茶走进世博第一次确立主题――

喝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喝茶,让人类生活更健康!

中国茶对接上海世博会五个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中的茶文化融合;

城市茶经济的繁荣;

城市茶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茶文化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茶文化互动;

世博会联合国馆主题: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

中国茶文化对接主题――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

首次产生“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本届世博会评选出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分别是:(古茶道)天驿古茗武夷山大红袍、润思祁门红茶、福鼎白茶、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富子天目湖白茶、湖南黑茶、张一元茉莉花茶、一笑堂六安瓜片。

人类茶文化和世博史上创下国内外首脑品中国茶人数新高

从4月24日世博会试运营截至到10月31日21时的初步统计,联合国馆中国茶展示区共接待了上百位国内外知名人士品中国茶,开创了中国茶文化史上和人类世博史上国内外首脑品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人数新纪录。中国茶借助联合国馆平台被世界媒体聚焦,其国际影响力也震撼了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第一次对中国茶公开评价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讲得非常好,非常经典,足以证明中国茶的文化含量。世博十大名茶是我们联合国系统内很好的文化礼品,不仅如此,中国茶文化还有深厚的“和”思想。我非常高兴地亲眼看到中国举办了最为成功的一届世博会。联合国馆更是联合国参与世博会以来,规模最大、场馆最大、建设最美的场馆。但所有这一切没有中国茶的赞助、支持和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与高兴,谨此诚向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致以深深的谢意。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联合国馆的成功,当然,我还要感谢贝南先生及其团队,以及中国茶界人士付出的很大努力。”这是联合国成立65年来第一位“掌门人”对中国茶公开发表的评价。

“中国茶艺”第一次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表演

中国茶艺表演第一支进入世博会表演的当属中国世博茶仙子联合茶艺表演队。4月22日,还在上海世博会试营运期间,联合国馆正式上演了中国茶艺表演。从世博会开园到结束,每天都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轮值表演。尤其是5月15日,从全国几十家茶艺队中脱颖而出的三支茶艺队登上“世界舞台中心”――联合国馆舞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茶艺”节目第一次荣登“UN”标志下世界最高规格舞台,成功演绎“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世纪绝唱。这也是中国茶艺在人类世博史上的首次精彩亮相,衬托了文明世博的气氛。

中国茶界第一次在世博会发表《共同宣言》

5月15日,中国茶界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中国茶入驻上海世博联合国馆启动仪式”在联合国馆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西、福建、安徽、贵州、江苏、湖南、浙江、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山东、广西等茶界代表和中国七大茶事组织,见证了汇聚智慧之结晶的《共同宣言》,创造了世博史上第一份属于中国茶界的《共同宣言》。

世博史上第一次诞生“中国世博茶寿星”

4月24日上午作为中国茶走进世博会的创新活动之一,“中国世博茶寿星”的评选极大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在世博会展示内容,并成为世博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世博茶寿星”集中了全国热爱茶文化的90岁以上老人,最后遴选出30人获得“中国世博茶寿星”称号。在“喝茶,延年又益寿”理念的倡导下,来自不同岗位,年龄最大是107岁,最小的是90岁。101岁的茶界泰斗张天福,90岁著名艺术家秦怡,90岁的浙江省原政协主席王家扬等30位莅临世博园联合国馆受奖。老有所乐,以茶怡情之风采,推动了“茶为国饮”的进程。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在向茶寿星颁奖时说:“正因为有了中国茶,证明了生命价值的存在。茶寿星印证了茶的价值所在,这世界有了茶寿星才显得更加精彩”。

世博史上第一次诞生“中国世博茶仙子”

4月24日下午,“中国世博茶仙子颁奖典礼”在联合国馆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阿瓦尼•贝南,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司司长拉斯,世博会国参部副部长陈江等为“中国世博茶仙子”颁发证书。以气质高雅、貌若天仙、多才多艺的60位茶仙子展示出“琴棋书画诗曲茶”多种才艺的魅力,惊艳四座。1867年福建3名茶花少女代表中国茶女子亮相巴黎,给世人留下难忘的靓印。143年后60名中国茶仙子亮相上海世博会,以她们的形象美、气质美、才艺美、礼仪美而轰动上海世博会。本次活动除了让世人了解喝茶对提升人类生活健康指数的重要意义外,也是提高青少年精神文明生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更是对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复兴。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在向茶仙子颁奖时说:“当我看到年轻漂亮而又美貌的茶仙子的时候,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喝茶可以使人美丽、漂亮。世博茶仙子是中国的未来,祝愿你们这些茶仙子,你们也是世界的未来。希望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你们――中国的茶仙子。”

世界茶文化史和人类世博史上第一次举行《世界和谐茶会》

8月6日,一场让人激情澎湃的世界文化派对,一台属于全世界文明秀场“世界和谐茶会”在世博会联合国馆论坛区隆重举行。而这一“文化派对”和“文明秀场”终于有了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在中国五千年悠韵的茶香中各国代表分享“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精彩盛宴。历史表明,只有富有渗透力的文化才是最有前途的文化。茶文化的发展潜力在于其广博的包容性……中国茶文化的主张完全符合联合国所倡导的“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谐”理念,也完全吻合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更何况中国茶文化还能融合于世界各宗教不同的价值取向。五千年的中华茶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赢得世界赞许。

《世界和谐茶会》创中国茶事活动参加国数量之最

参加“世界和谐茶会”的代表是来自于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从各个国家馆赶来参加,为和谐茶会增添了色彩,成就了中国茶文化史上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茶会。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终于上演一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次和谐融合”的助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盛会。

中国茶文化,折射一个开放的国度,体现一个包容的民族。各国代表品尝和互相敬奉中国的理解茶、沟通茶、欢聚茶、合作茶、感恩茶、包容茶、分享茶、结缘茶、友爱茶、快乐茶等十道茶,最后把十茶融一壶在各国代表手中传递。正是为了这一总体思想有效体现,把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精神与中国茶道“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友爱、快乐”这一“世界和谐茶会”主题思想架构下,由各国家代表共同唱响了“世界和谐茶会”。

联合国首次为中国茶仙子签署“嘉许状”

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的最后一天,由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亲自签名的“嘉许状”一一送到当日工作在联合国馆的世博茶仙子手中,这在世界茶文化史上和世博史上,由联合国副秘书长亲自签发“嘉许状”尚属首次,尤其是颁发给中国茶界个人的更属首次,这历史性的一刻却降落在了中国世博茶仙子身上,成为世博茶仙子莫大荣幸。

“世博十大名茶”创媒体报道三项历史之最

被确定为“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的消息披露后,人们终于听到了组建“中国茶叶国家队”强劲呼声,十家群情激昂,一切为“中国茶”大局为重。史上规模最为强大的“中国茶叶国家队”正式形成。共有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上千家海内外媒体参与报道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中国茶,一路飘香;媒体追踪,继续“引爆”。由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再由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对中国茶走上联合国舞台进行详实报道。从去年六月开始,从福建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等一路引爆到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江苏电视台、江苏卫视、湖南电视台、湖南卫视,最终又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播出后,又开始辐射到深圳、六安、池州、武夷山、安溪、福鼎、安化、益阳、溧阳、杭州、都匀、长沙等地、市地方电视台全面“轰炸”。此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几百家平面媒体遥相呼应,国内茶文化、茶学专业报刊杂志更是倾巢出击,把一个“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掀到中国茶事活动之巅,继而又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而国内所有网络及部分国际网络参与此事报道及转载已突破千万条。为一个中国茶入驻联合国馆的茶事活动项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其媒体之多、消息之广、文字之长、内容之多、持续之久,创下了世界茶文化史上、中国茶文化史上和世博茶事活动史上三项世界之最。

创下280万人次参观和品尝中国茶的展会纪录

数字见证历史: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届举世无双的规模空前的文明盛会。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逾7308万人次的世界观众参与,单日最大客流达103.28万人次拥入参观。其中,联合国馆在184天时间里,共接待320多万中外游客,而在中国茶展示区、中国茶艺演示区和VIP茶艺接待室三大区域,创下了280多万人次参观中国茶展示区、观看中国茶艺表演、品尝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中国茶展会活动历史新高。

中国茶首次作为联合国和联合国馆礼品茶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组合包装茶礼从入驻联合国馆第一天起,就已经作为联合国和联合国馆特殊礼品馈赠国内外首脑,这也是中国茶在世界上首次荣幸作为“UN”礼品馈赠世界政要。历史将会记录着中国茶通过世博会“UN”的“突破口”对外传播。

世界茶文化史和世博史上首次发行世博名茶个性纪念封

精彩名茶纪念封,演绎难忘世博会。能得到一套独一无二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纪念封――这将成为许多爱茶人和集邮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期许。2010年8月“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纪念封”正式亮相,历史给世界茶文化留下永久见证。纪念封一套十封,贴有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十茶名称的十款茶个性化邮票,以及世博会会徽与吉祥物特种邮票一套两枚。这样一套极具特色的中国茶入驻世博会、入驻联合国馆的世博中国茶纪念品,因其在全球仅有1000套发行量,堪称世博史上创下的中国茶文化“当代文物”,其收藏意义可想而知,值得永久性珍藏和纪念。

首次启用中国茶专用纪念图章

6月1日,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纪念章正式启用。自中国茶在联合国馆展示以来,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强烈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以“中国茶”命名的展示区,也不仅仅是世界上第一次把联合国“UN”标志镶嵌在中国茶的包装上,而这一次中国茶则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符号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于是,关注中国茶,关注中国茶文化,自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小小一枚茶印牵动着无数游客的心,这枚印戳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以及分量极为厚重。

世界上首次建立“世博茶园”和“世博茶博馆”

“世博茶园”因世博而生。3月22日,贵州都匀市文峰塔下举行了“世博茶园”落成和揭幕仪式,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茶苗共1000多棵栽种在世博茶园里作永久性保护和纪念。园内将建造一座“世博茶博馆”,把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中国茶展示区所陈列的茶产品和陈列器具作为历史的印记全部搬到文峰公园内。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世博茶园”和“世博茶博馆”。

当我们定义中国世博茗“星”版图时,不仅有都匀毛尖茶的身影,同样也绽放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绝世之路。“世博茶园”和“世博茶博馆”的诞生,让我看到的是中国茶人的精神,而由都匀市政府展现出的开创、先锋、超越、责任精神,将被中国茶界广为传扬。

十茶共融一水,见证中国名茶保护地域首次跨界联盟

冲泡世博历史,撼动中国茶坛。3月26日,世博十大名茶所在地政府和企业代表汇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结盟,共同见证用虎跑泉水冲泡世博十大名茶,十茶水共入一壶,一味同心,最终注入西湖,象征着中国茶界大团结精神。“十茶共融一水”仪式,首开五千年中国茶文化史上先河,将被永载史册。

共栽一棵茶树,见证名茶产区十地政府首次抱团入世博

3月26日,来自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所在地政府和企业代表,在杭州龙井村共同栽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龙井茶树。象征着中国茶界为了世博团结协作的精神。将被载入中国茶文化史册。

西泠印社:首次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集体刻印

今年3月,为庆贺世博十大名茶首次进入世博会,杭州西泠印社专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刻下了非常珍贵的十款印鉴,并在联合国馆中国茶展示区展示。它见证中国茶世博会历史上能够千古流传、历久弥新的印记和光辉履历。十章已分别在十家保管,若干年后,当十章聚集时,又将掀起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高潮。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次集体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3月26日,在春意浓浓,茶香阵阵氛围中,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省、杭州市等以及全国茶界代表见证下,举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仪式。这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馆藏物品首次出现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概念。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次举办大型演唱会

4月17日,新茶吐芽,春上六安,别样世博风韵,光彩呈现。以“中国茶•世博梦”为主题的中国世博名茶大型演唱会在六开华彩大幕。这是一场令中国茶界震撼的大型演唱会,也是中国茶界第一次以“中国茶”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演绎世博主题的超大型活动。特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燕升、董艺作为主持人。林依轮、林萍和《大宅门》主题歌主唱胡晓晴、阿佳组合以及黄梅戏著名演员吴亚玲、周源源、何云等,共同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放歌,演唱会现场万人喝彩。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养育之土首度“会合”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4

整套系统由12台系统优化过的Galaxy NW-12及相关外设组成。Galaxy NW-12为世界上首款采用引擎全密封及液冷技术的虚拟现实用三片DLP投影机,WUXGA(1,920×1,200)分辨率、12,000 lm。与传统的显示系统不同,此系统设计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适合多人多角度,通过360度全景立体技术的展示,触手若可及,融合了梦幻与现实,集成了传统与现代。参观者置身于巨大的虚拟空间中,体验着震撼的沉浸效果。巴可的多通道处理技术保证了所有画面在颜色空间以及亮度上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观看者展示出超高清的完美画质。

巴可的可视化解决方案系统,具有多产品能力和多领域设计能力。无论系统光路设计,机械设计,线路设计以及光路调试,皆由巴可的相应专业团队完成。它可充分满足客户的所有创建和维护永续方面的需求,也为项目的整体显示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5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红博物馆选址在此可谓顺山得水天时地利,展馆本身与祥源茶业生产工厂相邻,生产的厂房不仅仅可以用来生产还承担着博物馆的活态展陈功能,使得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对红茶有一定认识以后进入工厂参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馆占地面积6632平方米,建筑面积4164平方米,包括祁红博物馆、多媒体报告厅、世界红茶展览厅、茶艺厅以及藏品库、贵宾室、庭院、水池等配套和景观。其中,祁红博物馆的建筑分为两层,一层布展面积1184平方米,二层布展面积1296平方米。

设计思路与理念

1.空间环境的衍生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引发人持续性思考的空间设计,我们尝试借助着红茶博物馆本身新徽派建筑的风格延展进空间设计内,达到里外设计的互相融合。”

建筑其实也是一种环境,而建筑置身环境之中亦创造一种新的环境。它是人文思想与外部环境的融合以及向内部的延伸,建筑本身也是组成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当代建筑设计已从单纯追求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到更多的强调室内外的空间交融和不同层面的空间穿插以及对人性化空间的创造。建筑始终是组成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首先是外部空间环境的衍生。

2.传统文化的衍生

建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建筑总是镌刻着各个时代文化的深深烙印。所以我们常说“建筑是活着的历史”,而失去了文化特色的建筑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肉体,看上去毫无灵气可言,因此在现有建筑精神上如何继承和发扬当地特有的人文特质并使之融入到现代空间创作中,是本项目前期设计思考的重点。

设计的手法和过程

1.总体思考

我们通过分析和调研基地周围建筑环境,深深的感受到徽派建筑的精巧和清秀朴实的美感,小桥、山泉、粉墙、黛瓦等江南民居建筑特有的元素符号,都在这里很好的保留着。而基地本身的建筑形式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徽派建筑。因此,我们认为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传承周围的建筑和人文文脉,同时尊重自然、协调环境与原有建筑本身的特色也是重要任务之一。从整体环境出发,我们以现有的馆体建筑为出发点,该建筑总体布局采用依山就势,与自然背景取得了有机的联系和协调。所以对于空间形态设计的考虑我们本着“宜整不宜碎”的原则,将空间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块状划分。

2.空间设计思考

(1)内容布局上,我们考虑以时间为经,展示祁红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空间为纬,展示祁红茶从祁门风靡全国,远播海外。以茶文化、茶工艺(科技)、茶产业、茶经济为核心观察点,古今统筹,雅俗共赏,力求把它打造成为弘扬祁门红茶历史文化 , 宣传祁门红茶产品的专题博物馆。

(2)空间设计上,我们主要以现代设计为主,兼容徽派元素,祁门红茶出自徽州,茶文化沾染了浓郁的徽州文化气息。作为祁红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也应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从徽州建筑室内装饰文化中提炼设计元素,打造独一无二的空间环境。

(3)展示技术上,传统性和现代感兼具。兼用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手法和前沿的科技展陈手法,最大限度地突显主题内容为原则,却又创造出闲适高雅的整体氛围。

结语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6

“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现黄县路12号)”。老舍夫人胡絮青曾在重游黄县路老舍故居时如此深情感慨。1934年老舍离开济南来到青岛,就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36年春,老舍移居黄县路12号一楼,在此创作了光耀文学史的巨著《骆驼祥子》等多部作品。在青岛期间的岁月不仅是老舍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而且他也在这里收获了舒乙和舒雨两个孩子。所以,直到现在,舒乙仍自称是“青岛人”。

从大学路青岛美术馆正门斜对面的小巷步行2分钟,市声被隐在了外面,静谧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安坐于此。门口的老银杏树,经历了近百年的栉风沐雨,见证着老舍一家温罄幸福的日子,于岁月流转问散发着淡淡的怀念,让博物馆浓郁的人文意韵暗香浮动。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是这样描述的:

“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如今,进的门来,依旧可以看到邻院探出的淡紫色泡桐花,闻到清新的花香。曾经的冬青树,被画龙点睛地穿插到整饰一新的院落,充溢着温情的绿意与宁静。

整个院落散发着《骆驼祥子》式的怀旧气息,无论屋顶翻新的普通红瓦,原色做旧的木质门窗,还是泛着淡光的青石板和暗灰色外墙采用新工艺刻意制造的复古细拉花墙面,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门口的“祥子书屋”,老舍的头像和老北京的人力车夫雕像让整个博物馆的主题呼之欲出。

庭院东墙有《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等八幅老舍不同时期代表作的陶版画。庭院西、南墙的二十六幅陶版画是选自著名画家孙之y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画传》,每一幅连环画中的人、事、物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骆驼祥子》迄今为止最形象的解读。

老舍常常在作品中描写真实的行动路线,其中属《骆驼祥子》中的路线描写最精彩。祥子书屋西墙外有一幅《祥子行动路线图》,由舒乙亲自绘制,详细描绘了祥子行动的七条线路。跟随“祥子”逛北京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触模到正宗的老京味风情。

一楼老舍博物馆的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青岛厅,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征集和老舍家人捐献来的与老舍以及《骆驼祥子》有关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展品实物,全面地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创作和生活,以及《骆驼祥子》这部文学名著的创作、发表、出版、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整体结构的架构不仅匠心独具,而且还采用了多媒体、电子书、触摸屏等现代科技元素。这种亦古亦今、动静结合的展示,让游客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文价值与骆驼祥子博物馆“让历史建筑有了更多尊严”的魅力所在。

难能可贵的是,展厅中有很多展品都属于极为珍贵的精品、孤品。比如,版本厅集中展示了40多个版本、300多种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骆驼祥子》版本。

有意思的是,这里还展出了鸳鸯螳螂拳的的后代掌门人孙日成先生捐赠的兵器。老舍当年的武友、岛上一代宗师毛丽泉掌门曾与他在青岛有一段以武会友的交往。他们二人赏析文章、切磋武艺留下了~段佳话。这个细节也颠覆了老舍“文弱书生”的形象,让一个“文武兼备”的老舍更丰满。

创作厅原是老舍当年创作《骆驼祥子》、《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的房间。如今,复原了他创作的情境。厅内展出的由舒济捐赠的《骆驼祥子》手稿(复印本)是首次亮相。老舍用过的眼镜、毛笔、印章、花盆等物品和老舍悼唁傅抱石先生的真迹、胡絮青在97岁高龄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幅画作,都令展厅大放异彩,平添了无限的厚重底蕴。艺术厅大屏幕播放的是老舍纪录片,以及不同时期的话剧、电影、电视剧、曲剧的剧照、资料。四个小屏幕分别是话剧、电影、京剧的影视资料,观众可以现场收听观看。老舍穿过的衣物,被精心地陈列在玻璃橱柜里,看上去那么亲切。

青岛厅全面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印迹。这里有文史家鲁海先生捐赠的胡絮青的画作、有舒乙的画作精品、有当年山大的校刊和《月牙集》、《我这一辈子》等老版本和老舍去世前7个月的原声光盘。舒济看到当年她在这个小院里的童年照片,感慨万千。

老舍喜茶、爱茶。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喝上三通茶。博物馆的二楼和三楼就专门设置了“老舍茶馆”。走累了,可以到此小憩,品味飘散着书香与茶香氤氲的雅致情调。

5个古香古色的茶室,分别用《樱海集》、《蛤藻集》、《东海集》、《避暑录话》、《月牙集》等老舍创作的文集命名。茶室依照民国时期的装修风格布置,老舍书法的摹件悬挂在墙上。老舍文采的另一种展示,从70多年前的怀旧氤氲中缓缓流出。“每一个茶室都不需要摆花,因为窗外都是春色”。老舍茶馆馆长赵成华如是说。喝壶清茶,享受高雅而宁静的书卷气,看窗外毗邻的老房子和老银杏树斑驳的树影,想象着老舍当年在这幢房子写作的那种状态,丰沛缠绵的老青岛风情和百传干折的老城区情调,让心情和旅游变得柔软。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7

台湾茶界早有“北包种、南冻顶”之说,指的是坪林文山包种茶与南投鹿谷的冻顶乌龙茶,二者皆为台湾茶的翘楚。其中坪林更因拥有全球最专业的茶业博物馆,多年来一直是东亚各地茶人必游的胜地。只是在2005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车后,原本作为台北宜兰之间最大中继站的坪林,不仅重要性骤降,包种茶的营销也受到严重;中击。因此地方政府特别自2006年起,每年春、冬两季各举办一次“坪林包种茶节”,希望将清末传承至今的深厚茶文化,结合生态保育的好山好水,再度推向两岸与国际舞台。

1500多种茶花娇艳绽放的同时,2010冬季坪林包种茶节也于12月4日~5日与11日~12日两个周末假日在坪林茶业博物馆广场、坪林老街等地盛大登场。以茶为主题安排了茶艺大观、传统制茶、四季茶赏、养生茶餐等展演,除了运用在地包种茶与食材做出养生茶餐料理,展现在地人文的时光老街,还有体验坪林自然景观资源的生态健行之旅、制茶体验营等。

包种茶本源自福建安溪,今天却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半发酵,其中的缘由还应追溯到170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安溪的王义程仿武夷岩茶的制作法,将每一株或相同的茶青分别制造,并以方形毛边纸两张内外相衬。以茶叶4两置入,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再盖上茶品名称及行号印章而得名。清朝同治十二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的打击,茶商不得已将乌龙茶转运福州改制包种茶,当时通称为“花香茶”,这是乌龙茶改制包种茶的滥觞,也是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的先声。而真正台湾产的包种茶,则迟至清朝光绪十一年才由王水锦改良成功,成为台湾全新的茶叶制造方式。不过今天古意的四方包法早已不见使用,

“包种茶”徒留内在精神,外观上已不具任何意义了。

坪林的拓垦则始于清朝乾隆末年,当时来自福建安溪的先民在北势溪沿岸山区栽培茶叶,看到谷地平坦周遭却有茂盛的森林分布,故而称之为“坪林”。其种植的茶叶以青心乌龙为主,并以“芽嫩柔软”成为包种茶的上等茶种。根据统计。当地从事茶叶或相关行业的人数高达全乡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可说是名副其实的茶乡了。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8

走进位于成都大邑县的安仁古镇,黑色的老爷车在窄窄的石头街巷内穿行,巷内随处可见“洋马儿”“洋火”等颇具年代感的店招;坐上款式别致的有轨电车或是黄包车,前往刘文彩公馆找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记忆……

安仁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尤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是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被称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目前在安仁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保存民清时期的对外开放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有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3条古街;原公益协进社址的小洋楼、原文彩中学的安仁中学和钟楼等。中国博物馆学会于2009年正式授牌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也成为中国唯一以博物馆小镇命名、以文博旅游产业发展立镇的文化镇。

三条老街成一线

大块石头砌成的欧式建筑站在街道两旁,安详的老人坐在厚实的木门前,青石板的路面已经被行人的脚步摩擦得有些光滑,叮叮当当的响铃声是有轨电车驶来的声音。

安仁小镇的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这3条街,它们修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当时安仁镇的核心区域和商业中心。整个片区共有14个各具特色的公馆建筑,安仁中学、星廷剧院、袍哥楼、万成堰纪念碑、九大碗茶馆等罗列其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川西古镇风情画卷。

坐落在老街的8座老公馆根据其不同风格、布局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有茶厅、客栈、会所、展室等,供游客休憩、参观。

游客泊车于“安仁接待站”后,可穿行于“安仁老街”领略“洋马儿”“旗袍铺”的韵味;可以欣赏“星廷剧场”的别致;可以歇“高明轩”的屋;喝“陈月生”的茶,吃“九大碗”的餐,品“红星街”的小吃……

穿过树人街、裕民街,来到“刘文辉”公馆——现在的电影博物馆。漫步于“安惠里”的曲径,向南可到达“刘氏庄园”,电瓶车可以带游客去迎宾路以南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为游客设置一条完整的线路,即“安仁老街”—“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

刘氏庄园探往昔

刘氏庄园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庄园,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老公馆现名“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其布局错综复杂,曲折幽深;新公馆现名“川西民俗博馆”,其配置对称,主次分明。庄园建筑为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山墙压顶,重门深巷,迂回曲折,宛若迷宫,充分体现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场。古镇上的古建筑群中,中西合璧的同庆茶楼、豪华迷宫般的刘元王宣公馆、小姐们看风景的刘体仁小独院,极具气势的刘湘公馆都是游客聚集地。

刘文彩庄园可用庭院深深来形容,曾经福极一时的人物的院落最为吸引人,其中人气最高的地方要数“收租房”的展览,还有“逍遥宫”,游人扎着堆向里面探望,走近才瞧到牌子上注释写着“逍遥宫,这是刘文彩同一些地主、官僚的太太、小姐玩乐的地方。花园内常人不得入内,由一名哑巴佣人在这里伺候他们。”细琢磨似乎有语病,刘文彩娶了5房姨太太倒是不争的事实。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9

2016茶博会 力推“茶旅游”

据西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茶博会本着“促进茶产业交易、加深茶文化体验、加大茶文化宣传”的宗旨,举办了数十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希望借此来传承茶文化。

据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婕介绍,马连道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将逐步转移仓储、批发等功能,丰富马连道的文化特色。“将打造以茶文化为主的旅游路线。”李婕表示,将不断丰富马连道的旅游体验,引领街区企业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为京城百姓和海内外游客打造一块新的休闲旅游地。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北京西城区将把马连道街区打造成为茶叶特色多元发展的文化创意街区,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服务、金融信息等产业,优化街区产业结构。

名山秀水黄山茶亮相京城

此次进京举办2016黄山茶文化节,黄山市相关方面参与和举办的活动共有20项,包括“两展一节”专题推介会、展示交易活动、黄山茶叶名企跨业合作与供需对接专项洽谈会、黄山乡村旅游暨茶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联合签署茶叶食品安全备忘录仪式、黄山茶文化展演,以及歙县名茶品鉴会、谢裕大新品会、黟县旅游招商环境推介会、祥源・小产区茶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天之红・米兰世博金奖产品会、太平猴魁推介会等。

本次活动,黄山市共组织24家茶企参展,以展示精品、企业形象宣传为主,统一特装,全面推介该市茶叶和名优农产品,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黄山茶文化系列专项活动,集中展现徽州悠久茶文化,宣传推介名山秀水黄山茶。

据黄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山的茶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勃勃生机,黄山市改造初制厂400余座,大幅提高了清洁化加工水平,先后研发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拥有现代化生产加工线90余条,基本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单机制茶向全程清洁化、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转变,全市已有5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了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产品,提高了茶叶附加值。除此之外,黄山还建成茶旅结合观光园19处,黄山毛峰茶叶博物馆、太平猴魁茶文化楼、祁门红茶博物馆和松萝茶文化博物馆相继对外开放。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10

关于茶馆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讲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能是现今茶馆的雏型。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则出现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代茶馆成为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基础阶段。而到了南宋,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具有世俗趣味的茶馆此时逐渐完善,“一笑上茶楼”的现象相当普遍。明清以来,茶馆更至臻善,凡此市井闾阎,骚人墨客,达官显贵,多以到茶馆饮茶为休闲消遣的最佳选择。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状况的跌宕起伏,茶馆也在发生着变化,少了些文化色彩,多了社会急剧转型的烙印。老舍先生的《茶馆》演绎了一幅芸芸众生相,说茶馆是世间百态的万花筒一点不为过,因为它荟萃了太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趣味行业用语

茶馆是众多行业中的一种,自然有本行业的用语,有些用语生动形象,趣味十足,至今沿用,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

就茶馆的称呼来说,就有着不同的称谓,如茶寮、茶肆、茶楼、茶舍等等。其间因茶馆类型的发展变化,名称也随之改变,如北京城里专做满汉饽饽的“红炉馆”、专做小吃点心的“窝窝馆”、为顾客来料加工的“二荤铺”、可饮茶听戏的“书茶馆”、设在郊外的“野茶馆”等。现代的茶馆除了沿用以前茶坊、茶楼、茶馆、茶屋等称呼,又出现了茶艺馆、茶座、茶吧、茶道馆等新词汇。

茶馆中最为活跃的人物是旧时茶馆中的伙计,关于茶馆伙计的行业用语就更加生动了,人们称茶馆里的伙计为“茶博士”。茶博士最初是达官显贵对“茶圣”陆羽的蔑称和侮辱。宋以后城镇茶馆兴起,人们就称茶馆中的使役为茶博士(也称“煎茶博士”),后渐变为茶馆伙计的称呼。

茶博士是茶馆中的灵魂,没有了他们,茶馆就要瘫痪了。茶客一踏入茶馆门,腰系白围裙的茶博士就满面春风地迎了过来,引领茶客入座,接着询问要品什么茶、茶味需要什么。茶客安坐后,茶博士便左手摞着茶具,右手从火炉上提起滚烫炙人的大铜壶,手脚利落地走到桌边。“咔、咔”声响过,茶碗、茶盖、茶托已稳稳当当地摆在每位客人面前。提起硕大的铜壶,却能以蜻蜒点水的灵巧冲上开水。待水冲至碗面,左手“忽”地一收一翘,扣上茶盖,碗碗滴水不漏,这叫“雪花盖顶”。功夫好的伙计可称“掺茶师”,能双手连碗盖摞上十几套,起在手上足有两尺多高,手肘纹丝不动,行走自如;又能双手各摞以铜壶,同时掺茶,不滴不洒。并且每项绝活都有十分形象的名称,如“雪花盖顶”、“二龙戏珠”、“金蝉脱壳”、“海底捞月”等等。如今掺茶的技术很多己经失传,如果幸运的话,你没准会在某个小镇茶馆中一饱眼福。

茶馆伙计除了要热心、周到,还得眼疾手快。茶馆中经常会有吃茶不给钱的,一般是趁茶客离去、堂倌来不及收走残茶,趁机顶上去接着喝。旧社会茶馆经常也惹来一些地痞流氓,故意找茬不给茶资,这也考验茶倌的应变能力。如混混们故意把准备好的死苍蝇放到茶碗里,没经验的伙计上来辩解几句,结果白挨了耳光。见过世面的老伙计从容自如,走过来,一言不发,拈起苍蝇,若无其事地放到嘴里,“咕嘟”一声咽下去,平心静气说一句:“这是一点炸焦了的姜丝块!”混混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发作,只能悻悻地付钱离开。

形形的茶客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各种各样的茶馆接待又送走了形形的茶客。

最多见的是那种天天到茶馆打发时间的老茶客。有的早上一起来就上茶馆喝早茶,有的老茶客甚至在茶馆呆上一整天。茶馆提供说书弹唱、戏曲杂耍,还可以与茶友闲聊或弈棋,同时也供应一日三餐。因而社会中上层的老者都愿意泡茶馆。一些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商贾阔佬也时常附庸风雅来茶馆会友议事。

清代的八旗子弟衣食无忧,手提鸟笼,晃进茶馆,常常一泡就是半天一日。清末年间,广州有“西关少爷”的称呼,他们来自权势之家,经常上茶楼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封建社会妇女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是有伤风化的事情,像茶馆这样的场所,更是鲜有妇女出现。随着近代风气改良,妇女地位得以提高,有些茶馆也开始招待女茶客,专门设女席位,但男女仍旧隔开,且分道而行。

除了这些社会名流生意人来茶馆消遣外,茶馆里也汇聚了社会中的下层民众。旧社会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多借茶馆一方宝地维持生计。有名气的艺人为茶客所欢迎常受到茶馆的邀请,生活还算过得去,而那些不太有名的、水平低的、新来的艺人,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他们奔波于不同的茶馆之间,碰到好心的茶客就丢一两个铜钱,有时也会遇到不给钱还戏弄人的地痞,若是戏子稍有姿色,就难逃恶霸的掌心了。

旧时在茶馆里谋生计的还有小贩、乞丐、流浪的孩子、卜卦的等等,他们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那些穷孩子在茶馆里时常靠给茶客扇风来赚钱,遇见好心人给一两个小钱,有些人明明占了便宜,最后不但不给钱还会连推带骂地将其赶走。另外,像擦皮鞋的、卖药的、挖耳的、修脚的,都以茶馆为谋生之地,混口饭吃。

旧社会茶馆也是各种黑道帮派接头的地方,甚至直接把这里作为大本营,从事窝藏资匪、买卖人口、绑票等罪恶活动,污染了本为清静之地的茶馆。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茶馆里有普通市民、企业家、学者,少了些不应该存在的丑恶现象,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进入茶馆品茗休闲了。

多种多样的荼俗

茶馆汇聚了不同时代的各个地区的茶俗文化,物换星移有的至今保留,有的早已绝迹了。面对浩如烟海的茶俗文化,我们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但从中仍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化情趣。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11

2008年7月末,午后的阳光透过镂空的雕花古窗抚摩着流淌了五千年的川菜历史。川菜博物馆馆长苟德置身自己一手创办的这个川菜文化殿堂,指着一件件文物侃侃而谈。

回廊疏影下的红木春凳,是真正的古董,供游客随意坐卧。作为一个以民间收藏为主要展品来源的博物馆,展品主要来源是各类古玩市场,边学习边收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拿钱去买。

于是,一个从财富到爱好,又从爱好到财富的故事就此开始。

1988年,盐市口成都餐厅的厨房里,厨师苟德站在熊熊燃烧的炉火前,手执硕大的炒勺,目光穿过眼前的世界,落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遥远地方。

一份关于允许国企职工停薪留职的通知让这个敬业的厨师第一次在工作中走了神。由于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苟德就继承祖父的事业,到这家国企做了厨师。成长于一个物质财富仍相对贫乏的年代,“对猪肉的追求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于是,“对猪肉的渴望”成了创业最原始的动力。下海经商!那一刻,苟德的心情如面前的炉火一样炽热。

离开国企,苟德拿出所有的几百元积蓄,在成都开了一家小面馆,卖各种面食和酸辣粉等四川特色小吃。一年时间竟然也积累下第一桶金。

1989年,苟德与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金牛区东光食品厂,做起食品加工生意。那段创业之初的艰难日子,苟德如今已经不愿再提起。五年的时间里,苟德把它做成了四川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今天市场上热销的遛洋狗牛肉干,正是苟德一手打造,甚至名字也是他根据自己姓氏的谐音所取。

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新行业、新模式在市场上不断出现,苟德的心也重新不安分起来。卖了“遛洋狗”的股份,几年的时间里,他搞过集约化养猪,开过策划事务所,终于在世纪末,看着即将“奔四”的年龄,折腾了十年的苟德第一次想要安定。

当时成都双流有一家破产的化工厂,苟德看中了行业的市场前景,拿出自己积累的数十万元资金,和几个朋友一起买下了这家工厂,专做用于塑胶制品生产的PVC稳定剂。

化工行业作为一个原材料制造行业,财富是典型的隐性财富。苟德本也可以像诸多同行老板一样,过着隐形的富人生活。然而一个爱好,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新“食器”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苟德的生活突然被一种爱好改变了。虽然已告别厨房十余年,对川菜的爱,依然流动在他的血液里。当手中有了一定的财富,他开始疯狂地收集那些和川菜、饮食文化相关的历代文物,他的人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食器’时代”。

和一些热爱收藏、热爱川菜的朋友交流,苟德发现,川菜作为中国菜系之一,对于川菜起源、发展、特色、流派等专业问题,普通食客知之甚少。

何不利用自己手中的藏品,开一家川菜博物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苟德脑海中初具雏形。

2005年5月,距成都三十余公里的郫县古城镇,一块面积达四十亩的空旷土地上,苟德为川菜博物馆挖下了第一铲土。郫县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苟德把馆址选在了这里。

做项目的钱永远是不够的。要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博物馆,苟德初步估算了一下,仅一期投资就需要6000万元!

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苟德再次遇到了资金的困难。整个川菜博物馆计划采用川西民居的风格,打造一种古典的华丽。为了既节约资金,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苟德不断调整场馆设计方案。吊顶是现代的,可以不做或少做,把资金集中在青砖的影壁、雕花的房檐这些突出特色的细节上;建筑依地势修建,原来的水沟,在池壁上嵌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鹅卵石,就成为别具雅趣的水渠;结合当时的城市改造,他还盯上了拆迁的老房,青砖、门头、窗棂、水池,只要看到有用的东西,就低价买了来,再根据这些材料的特色设计建筑样式。两年的时间,占地四十亩的川菜博物馆终于建成。玩川菜,玩收藏,苟德这次玩大了,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五千余万元的投资等待着市场的检验与评判。

“推销”川菜历史

川菜博物馆的赢利模式在苟德的头脑中从一开始就简单而清晰:整个川菜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大型高档度假村。以世界上第一个以菜系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为卖点,以餐饮、茶楼、会务、住宿等服务为主要利润来源。

2007年5月,川菜博物馆在一片锣鼓喧天中打开了迎客的大门。然而很快苟德就发现,自己实在是挑了一个最差的开业时机。

川菜博物馆离成都市区有三十多公里,再加上当时博物馆四面都在进行道路改造,前来参观与就餐的游客寥寥无几。

怎样迅速打开局面?川菜博物馆开业的前三个月,苟德一直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就在此时,一条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成都第四届美食旅游节将于2007年10月26日盛大开幕,而郫县是“美食节”的分会场之一。

苟德马上与县政府联系,川菜博物馆成为“美食节”在郫县的主会场,并举办了首届川菜博物馆杯厨王争霸赛。“美食节”过后,川菜博物馆在成都旅游行业和美食爱好者群体当中名气大增。每到周末,博物馆游人爆满。

然而游客真的来了,新的难题却也跟着出现了。当时川菜博物馆的游客以成都本地人为主,这部分人大多选择周末出游。于是,从周一到周五,整个博物馆依然冷清,而一到周末,却又接待不了蜂拥而至的游人。

站在黄昏博物馆的大门前,看着等待不及失望而去的游客,苟德再次陷入了思索。第二天,他找到成都的一些旅行社,“推销”川菜的历史、文化,以及自己的川菜博物馆。凭借着“美食节”上建立起的知名度,以及位于从成都到都江堰、青城山等著名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这一地理优势,苟德很快将川菜博物馆列入一些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当中。不但借旅行社的广告投放,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还拥有了最稳定的客源。

可以吃的博物馆

打文化牌的生意,是最具诗意的生意,却也是最难做的生意。川菜博物馆渐渐热闹起来,而苟德却仍然高兴不起来。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多只是抱着猎奇的心理,花60元钱买张门票“看个新鲜”,而对就餐、喝茶等能给苟德带来利润的服务视而不见。

作为一个大型度假村,仅靠门票收入无疑是不足以维持经营的。苟德又开始动起脑筋,要将游客拉进餐厅、茶馆里来。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12

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

2013年12月18日,“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筹备时间长达一年,汇聚了广州市属文博单位珍藏的200多件文物,其中多件入选《国宝档案》的珍贵文物也将亮相首都博物馆,更有广州出土的2000多年前南下秦军使用的兵器铜戈、第二代南越王赵昧的丝缕玉衣、南汉康陵地宫中来自西亚伊斯兰国家的玻璃瓶、瑞典“哥德堡”号沉船出水乾隆年间的青花斗鸡纹盘、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代表画作、孙中山借款赠医揭单等等文物瑰宝。参展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高,材质多样,基本涵盖了从广州纳入秦朝版图到中华民国成立的两千多年历史,较全面地反映广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对外交流的历史脉络,是系统反映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厚重历史与城市魅力的一次特展。

展览时间:

2013年12月18日――2014年2月5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

“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富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展览方面的首次合作,展览从卢浮宫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甄选了280件(套)珍贵藏品,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成功举办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中海沿岸不同文明的专题展览。本展览首次将地中海东西岸的古希腊语系文明与拉丁语系文明、南北两侧的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展示,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地中海地区不同文明的兴衰沉浮。

展览时间:2013年10月29日――2014年2月9日

香港历史博物馆

影藏岁月――香港旧照片展

香港历史博物馆大型历史图片展“影藏岁月――香港旧照片展”,2013年12月18日与香港市民见面。700多张旧照片精选自香港历史博物馆馆藏及梦周文教基金会的历史图片珍藏,当中包括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早期外国摄影师的佳作,如弥尔顿・米勒及约翰・汤姆逊等人的作品,这批照片不但反映出摄影术在香港的发展,也是香港历史、民生、风俗的真实记录。这700多张记录香港过去百年沧桑变迁的珍贵照片,将带领人们走进历史的时光隧道。

展览时间:

2013年12月18日――2014年4月21日

安徽省博物院

熠熠生辉――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金银器特展

“熠熠生辉――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金银器特展”在安徽省博物院举行。此次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80件金器和20件银器,包含了从清乾隆到宣统时期的帝后御用之物。展览从“恢弘华丽――礼仪用器”、“庄严肃穆――宗教法器”、“雍容精致――宫闱生活”、“色彩斑斓――宫廷妆佩”四个方面集中展现了金银器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工艺造型等内容,让观众通过近距离欣赏宫廷的金银器,窥见宫廷皇室的奢华生活,了解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领悟中华名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展览时间:

2013年11月14日――2014年2月16日

宁波博物馆

福满甬城――故宫博物院藏福文化珍宝展

2013年12月5日,由宁波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策划举办的“福满甬城――故宫博物馆院藏福文化珍宝展”在宁波博物馆一楼特展厅拉开序幕。

作为宁波博物馆开馆5周年的献礼,此次展览的许多文物展品是头一次在世人面前揭开神秘面纱。本次文物藏品涵盖绘画、书法、陶瓷、漆器等,共计133件(套),分别以“万福新春”、“福星高照”、“开笔书福”、“福寿康宁”四个篇章来展示中华传统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多姿多彩,也在岁末年初之际宁波博物馆为观众带来最真诚的新春祝福。

展览时间:

2013年12月5日――2014年3月9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

千缕百纳――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展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敦煌莫高窟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敦煌丝绸更是折射了丝绸之路的风采。此次展览将介绍敦煌丝绸的发现经过,特别是敦煌研究院考古工作者对敦煌丝绸和纺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敦煌丝绸在世界各地的收藏。同时精选展出55件(套)敦煌出土纺织品文物,年代跨越北朝、唐朝和元朝,材质涵盖丝毛棉麻,形制多样,色彩丰富。

展览时间:2013年12月28日――2014年3月15日

浙江博物馆

百砚千姿――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

本次展览精选的一百零八件/组砚台和四件文房用巽均为杭州古越会馆方肖鸣先生藏品,是其二十余年古砚收藏的萃取,展品不仅贯穿两汉至民国各个时期,且形制各异,材质多样,特别是其宋砚展品,形美质精,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为此前砚展所未见。展览从历史、石品和形制等诸方面纵横展现多姿多彩的古砚文化,以期广大观众深层次的了解文房四宝之砚与中国历史的互为关系。“百砚千姿”是该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之九,不仅展现了民间收藏的专业和精深,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内容。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承办、杭州古越会馆协办。地点设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时间截止至2014年2月28日,展览同名图书也同步发行,欢迎广大观众朋友们前来参观。

展览时间:2013年10月31日――2014年2月28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

在中国和新西兰建交40周年之际,由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亮相山城重庆。这是毛利碧玉在重庆的首次全视角亮相,展出的216件套毛利碧玉均为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品,从传统玉器到当代的精美工艺品,充分展示了新西兰独特的玉文化。

毛利人是新西兰最早的居民,他们是源自亚洲的太平洋航海者的后裔。19世纪,欧洲移民对当地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变化和冲突,也激发了毛利人文化的创新和韧性,如今,毛利人占新西兰人口的15%,其文化正茁壮成长。

展览时间:2013年11月8日――2014年3月19日

广东省博物馆

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产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本次展览意在通过具有各个时代特征的展品,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意蕴,展示当代茶文化的新发展,温故知新,方能将茶文化传诸久远和广大,愈发芬芳。展览拟分为《历史文化篇:茶源》《分类加工篇・茶荟》《茶器茶具篇・茶说》《茶贸易篇・茶路》等内容,系统梳理中国茶文化的金相及其特点。展品包括文物约235件/套,茶样167种,辅助品87件/套。

展览时间:

2013年12月20日――2014年2月23日

上海博物馆

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奥斯曼帝国

“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奥斯曼帝国”展览于2013年11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国举办文物展览,所有展品均是首次来华展出。

此次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的“安纳托利亚文明”特展则是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内容。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土耳其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等三家极负盛名的土耳其博物馆共同为中国观众呈现了122件精美文物。展览共分三个部分――“古代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突厥化、伊斯兰化的安纳托利亚”和“奥斯曼帝国”。

展览时间:

2013年11月19日――2014年2月20

山西博物馆

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