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案例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8 09:29:38

社会治理的案例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1

一、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2002年12月20日,浙江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施行,对维护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促进我省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原则作了新的阐述,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和省委近年来作出的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决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条例施行以来,我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又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需要对条例进行完善,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因此,对条例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是必要的。

二、条例修订的过程

条例的修订列入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后,内务司法委员会与省综治办就条例的修订工作进行了多次沟通。2007年1月,内务司法委员会在省综治办提供的建议稿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条例修订草案初稿,并印发省级有关部门和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4月6日,内务司法委员会召开省级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了省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民政厅、教育厅、局等16个部门的意见。4月9日至13日,内务司法委员会赴金华、义乌、台州、仙居等市、县进行立法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内务司法委员会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再次研究和修改。5月9日,内务司法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修订草案,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

三、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

这次条例的修订,主要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有关方针政策的精神,适应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对综治工作的方针、原则、组织机构、考核与奖惩等条款作了相应修改,补充、完善了部门职责,新增了工作内容。原条例共二十条,修订草案共二十七条,除新增内容外,其他多为文字修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报告如下:

(一)关于综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任务。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方针政策,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有关决定的精神和省委关于建设“平安浙江”的决定,修订草案第三条修改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当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推进平安建设,保障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二)关于新增的工作内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铁路护路联防、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海事渔事纠纷调处等六项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常性基础性的专项工作。原条例对流动人口和归正人员作了规定,其他四项工作并未涉及。修订草案第十四条至十七条对这四项专门性工作作了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此外,修订草案第十三条第二款还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应当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做好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和帮教工作。

(三)关于司法机关、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职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修订草案在原条例的基础上,将第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中发现治安隐患的,应当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被建议单位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将第九条修改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职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规定:司法行政、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应当结合办理案件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

(四)关于公民的责任。为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治,修订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应当加强安全防范,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和谐的家庭和邻里关系,维护治安秩序。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2

政治学科的理论性较强,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的设计以完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得到好评。初中生的整体思想道德仍然在发展之中,其政治思维的发展高度往往还难以企及政治理论深度,因此学生们在政治课堂上需要教师们进行适当引导与推动,伴以高效的教学策略,让政治课堂更加发挥出功能和魅力。案例教学法是与初中政治教材及其学科特点十分契合的教学措施,政治教师一定要好好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上,为初中政治课堂增添色彩。

一、案例教学的具体概念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名称,其又被称为生活学案教学法或实例研究教学法,它是新时期教学体系中将教学理论融入实际生活的专业教学方法,对政治理论的推动与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政治学科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特征性,每一节政治课堂都具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理论载体也不尽相同。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从政治学科的具体理论出发,深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且案例要与学生生活有着较强的联系性与相关性。案例教学法同时也是政治教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理论教学氛围与环境,使得学生们能够从特定的教学案例中探究,逐渐发现普遍的教学规律,实现自身思维上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之优势

1.加强记忆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在课堂上发挥实例展示功能时,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相应的政治理论产生一定的理解,并较大程度地加深印象。在传统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往往将特定的政治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每一节政治课堂结束,学生们就只能掌握相应的政治理论,而在政治理论的实践与运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与障碍。但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给予学生们一定的理论探究空间以及相应的理论研究载体,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牢固记忆政治知识。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享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讲解了学习的乐趣所在,同时伴随着政治思想道德理论的渗透,我给学生们引进了相应的学习乐趣案例,让学生们在案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2.挖掘兴趣与潜力

政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学生们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经常觉得没有学习乐趣,难以找到自身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的理论设计过于机械,理论形式过于单一化,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仍然以理论填塞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案例教学法可以让教师们在政治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潜力。学生们在政治案例教学课堂上也会感觉到课堂的轻松与活跃,在自由性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魅力。

3.提高实践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氛围与环境中,学生们通常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接触、探究教学案例,因而在理论的实践运用挖掘上能够获得较好的操作能力。初中生应当在政治课堂上将自己的实践思维发散开来,将自己的探究潜力激发出来,案例教学为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载体。因此,教师们要灵活利用案例教学理念,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空间。

三、政治教学案例选择与分析策略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教师们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教材理论研究,而是要将教材中的政治知识点一一梳理,并将其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与现象一一结合,从而让学生们时刻保持政治前瞻性。

1.社会经济发展前瞻性

如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只有在国民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各方面提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同时要讲社会经济的前瞻性体现出来,让学生们充分融入前瞻性氛围中去学习政治知识。

2.社会政治前瞻性

政治学科应当在初中教学阶段发挥出其社会政治关联性,教师们要让初中政治课堂的色彩更加具有社会前瞻性,尤其在政治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运用上要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我国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的核心代表,其高度捍卫了国家利益、公民利益,让我国在世界上屹立于强国之巅,因此政治案例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政治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课文《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建国初期我国实现政体改革的案例,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我国的民主性,并就“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主题进行实例探究,让学生们就自己的周围生活经历谈谈与“人民当家作主”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让课堂与社会紧密连接。

结语

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材设计偏于理论化,而政治学科本身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学生们在政治课堂上通常会觉得无聊、枯燥。案例教学将政治理论与生活案例有效结合,教师们可以深入探讨政治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与方法,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政治课;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56-02

我国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该方法,推动我国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对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课本教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方针、道德规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学校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是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必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好马列主义、思想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政治课程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政治素养。学校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得当代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理解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等活动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导致信念缺失和人文素质下降,这些都导致了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复杂。就现代中职学生表现而言,存在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以及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丰富教学内容外,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讲解社会上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课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有关政治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政治思想教育质量。

2.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加强了政治课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能力。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各种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时事热点,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案例能够应用于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认真看新闻类节目,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询问。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针对某个社会现象举行辩论比赛,既能分辨是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优化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教学内容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需要准确的案例资料才能为教学提供帮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以及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最为重要的,对教学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案例要具备较好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案例;此外,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步骤。首先要选好案例,根据课文理论知识的实际来设计案例;其次是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根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最后是组织学生编制案例分析报告,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不断了解社会中的时政要闻,从而选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责任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时刻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跟教师的适时恰当点评密切相关。课堂所选案例是否典型、真实,是否紧扣教材内容,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启发性强不强?课堂教学任务目标是否达到?等等,都和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关系甚大!因此,需要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授课能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优化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教学应用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中职政治课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例案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34(4):36-36.

[2]姜富琴.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1,32(4):43-44.

[3]马震宇.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6,26(3):201-202.

[4]王晋艳.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32):262-263.

[5]龙霞.浅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4(18):10-12.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0-03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引起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生搬硬套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案例教学理论和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1]如何成功运用案例教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输”与“导”的有机结合,本文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科学地组织案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方面,阐述如何加强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一、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的特点,应该具有讨论的焦点和矛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只为讨论的需要而选择有明显大是大非问题的案例,必须做到“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抓住“大”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放开“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设计。案例的价值在于真实而典型,通过一些有代表性、全局性、真实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所关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社会民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国际风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有兴趣去做,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完成的质量,才能引起共鸣。

2.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三个关系。首先,案例与教材的关系。案例选择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不是不要教材,恰恰相反,而是必须遵循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案例是为教材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服务的。[2]教材本身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案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达到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的统一。因此,既不能脱离教材运用案例,更不能用案例代替教材。其次,案例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案例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把抽象的理论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开展讨论。这些问题应是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身边的问题和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把单纯的理论讲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和分析,更容易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做到理论指导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毕生难忘的课程。最后,案例与专业的关系。教学案例的选用,要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最好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学校所属地域、行业有相关性的案例,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他们理解问题,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会讲大道理不信任心理,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案例选择要把握好难度和尺度,太难,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太简单,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二、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

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即通过案例把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切忌“为了案例而案例”,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使用案例,而应单将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理论的案例教学,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题内容脱节或背离,不但无益于教学实效的提升,甚至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概论”课为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面对“改革”二字,大学生都不陌生,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但涉及“改革”的理论,教材依次从三个方面阐述改革的动力:革命、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其中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讲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信息传递的模式上看,是单向式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化。如果运用案例“为什么要改革?”,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亚洲四小龙为例,引入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达到深化理论认同的目的,在深化价值认知基础上,“将一个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个体性错误意识‘否定’掉,”[4]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建构,促使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它们既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保证整个案例教学沿着一定的方向展开,形成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启发思考,开展讨论,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从而增强深入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依据理论准确。任何一个好的案例都必须依托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从马克思主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中吸取养分,将其强大的逻辑力量通过雄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2.阐释问题有据。案例教学应遵循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是提出观点,而在于如何支持这一观点和如何领会、实施这一观点。无论是对待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无论是对待理论问题还是对待实践问题,都应持之有据,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案例堆砌上。

3.穿插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梳理理论脉络体系,抓住重点,分析难点和疑点,寻找问题的支点,结合学生发展的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不仅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震撼,而且使案例与教学内容丝丝入扣,让教学过程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

三、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学习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案例中的结论未及时点评总结、“答疑释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反作用。[5]因此,“点评总结、答疑释惑”对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

1.教师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注重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必须是确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又要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自由讨论等一些列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做到控制讨论(辩论)的主题和情绪,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掌握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还要巧妙处理案例讨论中的冷场和僵局,做到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使案例交流互动有序进行并持续深入。

2.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案例只是引子,关键是教师的点评总结。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报告之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结合教材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既充分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澄清模糊认识。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只要正确组织和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2]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C]//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5

在教育事业快速进步的今天,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政治视角去认知社会。当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接受更多创新型的政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可以在丰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的政治课堂,有利于推动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作用

(一)有利于教学生动性提高

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政治知识,并能快速掌握政治知识。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以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认知层次。认知层次的认知是单一且孤立的,是一种抽象认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更能让课本政治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政治教学生动性的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养成

案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引入,必然是为了激发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给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得到自己的结果。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政治学习积极性提高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较为深刻,理论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政治学习没有意思,过于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提高,在积极状态下接受新的政治学习内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从而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方法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点在于,教师将案例引入中,运用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用案例来加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力度,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应用案例教学法,拓宽学生眼界

政治学科,是一个没有边境的学科,政治学习,对于学生眼界的扩宽有着直接作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教师需要将政治课本中的内容与国内外的时政要闻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通过政治学习去看世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将社会时事作为检测手段,以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政治能力,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政治见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国人骄傲的事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会让学生找到民族自豪感,逐渐认可政治学习。比如,在讲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个切入点,像见面交际礼仪、节日礼仪、职场文化等,给学生展示范围内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在案例的呈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尊重文化、接受多样化文化的理念,促进政治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扩展学生的眼界。在案例中,教师要特色突出中国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在习得政治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通过思维的活跃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不一定是案例的引入者,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案例,可以加大课堂的不确定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观点,并让学生围绕这一观点去思考案例。一些学生提出“蝴蝶效应”,一些学生提出“人类生产与环境变化”,学生提出的案例往往更加新颖且具有时代性。学生自己提出的案例,必然是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政治知识的开发与分析,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更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规范学生价值观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规范个人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针对“选举权”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人大代表选举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选举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明确社会责任感。综上所述,教学改革越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越明显。真实案例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入,可以提高政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案例教学,让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得以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在政治课堂中运动起来。正确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会让学生的政治思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云.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王卫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3(18).

[3]王迎春,相伟.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J].教学与管理,2009(1).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6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95-02

高中政治新课改正在深入推进中,许多教师制作了生动活泼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活动等,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许多同学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政治思维的含量并不高。这样的课堂有点“花哨”,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真实过程,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以相似于学生生活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联系起来,把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枯燥的“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参与教学活动是本身的生活需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共享生活的过程,获得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生命的一种需要,当作师生的生命的实际存在。

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就是倡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锻炼能力,用亲身活动体验提升理论观点。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取之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构建真实、生活和生命的课堂。

1 以典型案例为主线,创设特定情境,让案例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是:选择案例——导入案例——理论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练习——案例结尾。可见,选择客观真实、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符合教学目标并且以正面为主的案例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选择目的鲜明、事例典型的案例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这种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案例,以亲身的感受、经历达到情景再现与角色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作技巧,加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举的案例不仅要生动,要符合实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要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讲授“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有关内容时,面对许多学生认为政治太远、太空,学不学政治无所谓的想法,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政治与我们的相关性,政治对我们的重要性,树立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成为我此课的教学目标。此时,过多的理论只会让学生更反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邀请普通工人农民进京座谈征求“十一五”规划》的案例:这次应邀与会的十位代表中,有一位基层群众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办司汽轮机厂车工刘义民。在这里我没有将材料全部展示,而是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一个每天与车床、零件打交道的普通技术工人,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学生非常兴奋,猜测着刘义民可能提到的话题:有的同学说是涨工资,有的同学说是维护劳动者权益……同学们各抒己见,异常活跃。此时,笔者不失时机讲出刘义民的发言:“我就提一个建议一个希望。”“一个建议就是:国家要关注国有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多办一些专业技术学校,把优秀的产业工人送到学校里学习,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机会。”“一个希望就是:国家近几年把优秀的产业工人定为高技能人才,我们工人盛到非常自豪,也非常欣慰,希望能够制定更具体的措施,让全社会进一步认可我们,让产业工人更加积极的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笔者顺势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刘义民的发言,温总理作出了什么反映呢?”“在全国性的如此重要的会议上,为什么要请一个普通工人参加呢?”“听了刘义民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假如总理邀请你参加座谈会,共商国家发展大计,那么,你将向总理说些什么龙?”围烧相关问题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特别在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中同学们更是围绕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习负担、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等问题畅所欲言。趁同学们争相发言,有意无意地参与政治生活中,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政治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与青少年无关。你的看法呢?”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7

一、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现状

如何将案例教学适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教师层面,需要明确角色定位,具备知识储备、联系实践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系统性、深层次解读,把教材理论的深度与教学案例的广度相结合,把理论凝练的指导性与案例应用的多样性相结合。学生层面,需要转变意识,变被动理论灌输为主动参与探讨,学会把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化实践,在丰富形象的案例内容中提炼理论重点,与教学目标契合。在教学管理方面,既要注重案例教学资源内容的开放与共享,及时更新案例库,又要注重班级规模、教学课时安排等具体措施,以期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

目前,案例教学在政治经济学课堂上得到了应用,并逐步获得诸多教师的认可,也引发学者和教学管理者对其持续关注,总结了操作强、效果好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案例选择的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集科学性、阶级性和理论性为一体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产生,并在积极总结人类经济实践活动新经验和探索经济关系变化新情况中不断发展的,如何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大的生命力?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必须提高质量,同时与生活贴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在网上随机抽选几个案例或对部分案例断章取义,就会使案例与教学内容不匹配,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第二,案例应用的问题。政治经济学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生产关系,要摒弃错综复杂的各种干扰因素,探寻其本质的必然性,必须通过科学的抽象法来进行,如何科学分析,舍去与本质无关的表面现象,揭开内在的本质联系?必须从占有大量具体材料入手,案例教学的选取,一方面,是政治经济学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经济现象到本质规律概括的理论来源和支撑;另一方面,是案例利用政治经济学理论,从系统到单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描述到现象说明的现实指导和推演。如果案例应用中没体现出这种辩证关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很难实现。

二、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张教育者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激发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习乐趣,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思维模式。比如,教学中,如何解释一种商品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格越来越低?这就需要将学生带入选取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蕴含在案例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二,理论联系实践,缩短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证科学,它根植于现实经济运动的沃土之中,从实践中来,又能解释现实和接受实践的检验。政治经济学所应用的实证分析的事例材料具有普遍性,这就保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理论具有科学性。比如,在生产关系内容中,列举现实生活中化妆品的不同卖点,同一家公司不同产品的广告宣传,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这种侧重学习过程体验的教学,使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认识更为科学系统,提高教学有效性、认同感。

第三,围绕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真实和特定的情境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己知识积累,以认真思考、相互讨论为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实现形式”中,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发现一切商品生产者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为什么不断创新,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改进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锻炼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促进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三、政治经济学案例选取的原则

案例选取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立场,既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既要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又要使案例教学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

第一,案例选取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选取更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政治经济学也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青年学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通过案例选取要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科学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坚定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第二,案例选取要真实,贴近生活实际。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真理观,具有真实性、深刻性,在案例教学中,要把这种真理观置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全面性之中,使蕴含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共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理论内化、缩短理论与现实距离,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动参与;以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的案例,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货币的职能”教学中,通过生活中“商品定价”“银行存款”“购买黄金”“赊购赊销”“美元储备”等经济现象,归纳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并指出相互间在历史和逻辑上有着有机的联系。

第三,案例选取要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一致。案例选取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案例的深度,增强思想性、主题性,激发参与性、互动性,避免“为案例而案例”的形式主义。案例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引人入胜的视频、故事等,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但是也容易造成“只看热闹、不看门道”“故事案例略知,理论学习肤浅”等现象。因此,案例教学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整体课程设计,成为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实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用发展的眼光,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符合逻辑发展规律,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一致;另一方面,对待学生提供的个别案例,要置于逻辑进程与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相一致的过程中考虑,避免因案例选取对课程内容忽略,更要避免特殊案例的片面解读,使教学目标失去方向性。

第四,案例选取要动态更新,体现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政治经济学案例选取要不断动态更新,注重时效性,结合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互动思考的积极性。案例选取要洋溢时代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社会变化发展,选取材料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并以新媒体平台多维度、全方位探讨案例蕴含的道理,启迪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对于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互联网+、从纸币到银行卡到微信、支付宝等经济现象,要从中国和世界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新时代、新课题、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能企图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寻求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用案例思考和提炼,用理论指导和印证,体现出时代精神。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向俊杰,陈威.高校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

[2]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8

我国社会组织人才职业化成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研究综述

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变形”背后的制度危机

不为与不能: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进场障碍与市场管理策略

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及其超越

政治权力干预、企业结社目的与行业协会的自主性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途径

枢纽式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践

用国家治理理念谋划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社会治理改革下的日本社会企业:发展、扶持与挑战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经验及其启示

城市低保工作领域政府购买服务问题探析

行业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影响力构建

社会服务参与中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个案研究

社区服务中心的项目化运营:基于深圳经验的探讨

增量变革的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兼评《增量共治的杭州实践》

朝向合作社会的三大转变——兼评《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

从讲授到对话——第三版《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的诞生

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寓于农村社区重建之中

关联理事的筹资效应:基于高校教育基金会与校友会的关系研究

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路径——江苏浙江两省模式的比较

做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的先行者——以云南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实践为例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资质条件——基于地方政策文本的分析

从移动人口研究类推可想象的“量子城市治理”记述

论非公募基金会的类型正当性

当代中国企业雇员志愿服务解析

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以深圳市桃源居集团为个案

社会组织益贫:农牧区贫困治理模式初探——以那曲地区班戈县S村为个案

逻辑偏离: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内部运作的组织分析——以G省J行业协会为例

政府工具对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影响——以MFN,BCC和DCCK为例

宗教社会企业的实证考察——以北京天颐养老院为例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对1994~2014年中文文献的定量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变革的若干思考——技术赋权及其他

中国慈善与全球慈善新视野——评《全球募款:世界如何改变公益慈善的规则》

公益中国+3.0——新场域时代中国社会组织、政府与企业的转型与联合

行为能力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基于集合案例的研究

群体性抗争事件中的政策设计与社会建构——以乌坎事件的处理过程为例

中国农村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探讨——河南登封市周村个案研究

失独群体的“协作维权”及其互动机制——基于“失独者之家”网络社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整笔拨款模式”:香港政府资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创新

社会建设与社会学的使命——读陆学艺《社会建设论》

企业家培育社会企业的动力和策略研究——基于福州蓝丝带社会企业的探索性案例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比较案例研究——以北京绿十字和匹兹堡BGC为例

灾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效果及原因分析——以A基金会灾后援助项目为例

志愿共同体:志愿服务的引力、能力与动力——基于美好社会咨询社的案例研究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9

政治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台上,教师拿着书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台下,学生耷拉着脑袋兴味索然恹恹欲睡。甚至很多同学提到“政治课”就头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其实学生不是不愿上思想政治课,而是不喜欢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生活化是政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巧用案例教学,无疑会使政治课程的教学由空洞变得丰富,从枯燥走向生动。同时政治教学生活化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和社会的相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从简单的平面式理解进到深刻的立体式理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以真实或者虚拟的情景呈现目标知识,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启发学生充分地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对复杂的问题给出一个简单答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和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是一N极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特点及初中生的思维与情感特点也决定了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倡导案例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也许是这种事例研究讨论。”“案例教学法”正是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案例,它源自于学生容易感知的现实,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尤其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采取多渠道取材、呈现案例,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灵感,使得教学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课堂传授转变为课外和课内的合作探究。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政治课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中,还会自主做出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独特方案或最佳方案,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传统的“执行者”、“独奏者”、“施教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三位一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顶大梁、唱主角。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使用案例教学法

(一)以真实性的案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

思想政治教育最感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最能打动人的是真人真事,它的生命力也在于真实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年轻的一代人,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我们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所以回归生活,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课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这样既吸引学生,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品德课教师应实施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让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教《诚信是金》时,我使用了这个新闻作案例:“2010年5月25日,昆明马先生在自助银行取款,取款机出现故障,取1000元,取款机吐出了3700元。”请问多出的这笔钱,马先生可以占为己有吗?如果你是马先生,你会怎么做?”

同时,我还列举了另一个类似案例作比较,就是中国新闻网2014年01月16日报道的“英国诺丁汉郡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日前出现故障,向取钱的客户发放超额现金。”最后告诉了学生两个事件的结局:“前者马先生主动报警并交回了多取的钱,后者吸引了约60人排队取钱。”这个对比并不是为了抑西扬中,而是让学生(特别是部分崇洋的同学)人性中的某些本质,即所谓的劣根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同样存在。告诫引导学生在诱惑面前如何遵守法律法规,诚信作人。

这些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课内外连接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用典型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典型的材料折射出的是社会现实,容易激发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国家时事热点、地区案例、学生实际是典型材料的最佳切入点。如在讲授初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知识点时,由于此知识点涉及的面比较广,可结合初二《法律的作用》中的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可结合初三依法治国知识。为了攻破此难点,我引入了“三鹿”奶粉案例。在讲授初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我举了一九九八年抗洪、2008年抗震救灾的案例,还结合我校广大师生的捐款活动让其感受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案例教学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多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里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感情和提高能力。

(三)用热点案例,启迪学生关心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案例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与思想政治课要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是不符合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为教训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的相对滞后现象,展示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多收集那些及时反映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这些热点背后隐藏的政治知识,精选设计为教学典型案例,将其灵活迁移到教材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时政材料中理解课本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当时小悦悦事件热点,我设计了以下案例。

材料: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度碾压,肇事司机逃逸。随后,另一辆车从小悦悦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冷眼漠视,最后是拾荒的阿婆陈贤妹救起了小悦悦。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1.小悦悦夭折于车祸,哪些人应当承担责任?

2.如果你遇到类似事件,你会怎么做?

学生沉痛看完视频后,经过激烈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的人应当承担责任:小悦悦的父母疏于看管,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肇事司机肇事逃逸,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路人见死不救,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并形成一个共识,如果自己遇到类似事件,会这么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爱护他人生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案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可以启迪学生关心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用虚拟案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来源于生活,它描述的是真实的特定社会现象,但是有时候,为了适合参与者练习,可以设计或者虚拟一些案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时,我虚拟了一个情境:“开朗的初中女生小芳,喜欢听歌上网,有一段时间,小芳一回家就上qq跟网友聊天,半个学期来,成绩一落千丈。妈妈坚持要看小芳的聊天记录,要求小芳告知qq密码。问:如果你是小芳,你告诉妈妈密码吗?请说明理由。”这样,用虚拟的一个同龄人小芳,以她的经历为主线,借助她的体验,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知道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尽管有时为了某种目的需要,在案例叙述中允许虚拟一些情节,但是,设计的案例一定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参与者所熟悉的环境相类似,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坤进一步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知识,而后又产生新疑,最后引导学生把探究的“触角”伸到n堂之外。

可见,在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巧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欲望,从而深化知识、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烙上了生活的印记,把课内外连接起来,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真正地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爱丽.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12年(6)

[2]李昌林援.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援[M].新课程学习,2010.06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10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教师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而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是新教材观下的教材处理的重要策略。

我作为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生活化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很大的改进,引用了大量活生生的现实来丰富课堂,升华课堂。选择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有关的,反映时代脉搏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这一方面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社会环境的不断而与时俱进地不断补充社会时事重热点问题,利用这些问题理解教材内容。首先,教学内容首先应紧扣社会时事重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农村学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更多的把视野局限于本地、自身的生活。只有抓住了他们的生活才能抓住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是新课程下教材的重要手段。如,我们在讲初二第五课《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时,应撇去教材中所谓的“日潮韩流”现象、结合本地流行的“过生日”现象等进行讲解。在学习义务教育“免费性”时可结合当前学生熟知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讲解,即理解了课文同时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迅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出于生活实际认识政治知识。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政治知识,回归生活运用政治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政治”,从而激发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热情,事半功倍。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

当今农村的各方面发展落后于城市,但是,一些流行的社会思潮却很容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传播。农村经济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反差加上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容易让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发生不良变化而且难以纠正。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学的政治课教师就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相关期刊杂志、网络等各种资源即使了解新的社会现象及其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影响,了解中学生思想一时变化的趋势,了解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差距,从而充分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而且,无论新老教材,其所举的案例在教材的典型性,对理论知识的概括性,表达的趣味性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新事件的涌现,课本上述的案例便渐渐的失去了时代性,新颖性,而且教材的案例是针对广大的地区而言,有些案例针对本地的实际未必实用,所以政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课本上所引案例有所取舍,并加以补充中,教师大多喜用本地的素材,即实施案例的“本土化”。

所谓案例的“本土化”既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情况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

第一:利用本地案例,加深理解,倍增效率:

俗话说“隔山打枪,难辩虚实”,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例子虽然典型但离农村学生甚远,因此讲解起来有欠说服力。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更有助于教材的理解。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并能记忆深刻。例如,在讲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时,利用本地一个畲族少数民族村的案例,让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讲述本民族风俗习惯、服饰、嫁娶、山歌等,学生兴致高昂,各抒已见,通俗易懂。

第二: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就是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导致学生在听课中产生枯燥感、疲倦感,因而思绪易走神、呆滞,特别是当教师在讲授重点,突破难点时往往也是学生听课感知最乏味之时,此时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振奋其精神,那么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突破这一窘境,如提问、练习、讨论、阅读等,而列举案例则是一种最常用的、有效的举措,因为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驱除疲劳感,而其中本地案例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立即激发学生学习,听课的兴趣。原因在于本地案例所阐述的现象或事件大多是学生略有所闻甚至亲身经历的,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过刺激,留有痕迹,此时被老师再次提起而引起条件反射。对某一信息的条件反射必然会伴有各类器官的活动参与,如大脑一振,目光聚焦,耳朵树立,并主动的配合教师的讲解,课堂气氛便顿生活跃。此时教师如能抓住时机,对案例进行理论概括,总结,传授知识便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了,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讲解“一般违法”与“犯罪”其中的关系中,本人马上联系到本校发生的一起抢劫案例,从该生的平时表现直至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的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更抓住了时机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恰当,准确地使用典型地本地案例进行教学实施教材的本土化,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能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从而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增长社科知识的“双赢”成果,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当然,作为农村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充实自己,调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学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11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教程中,如经济学,MBA等,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第一次应用是在美国,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的运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我国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却相对薄弱。

一、政治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具有多变、灵活的特点,让原本不易理解的政治经济学变的更加贴近现实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案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创新及实际应用能力,在如今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作为高校教学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为这个社会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后,鼓励同学们自己去思考,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做到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第四,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改革政治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政治经济学详实的阐述了当代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带动巨大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政治经济学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基本方式

案例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式也灵活多变,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运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

第一,将典型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在讲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把相关的典型案例穿插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教师准备的典型案列来具体理解课本上的基本原理,案例的讲解应主要针对理论讲解过程中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如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春节为什么蔬菜价格上涨这一案例就可以在讲解价格和供求关系时穿插讲述。这些问题和现象学生都会很感兴趣,那么就很容易将那些重点、难点讲清楚了。但是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对于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烂熟于心,对于国内外最前沿的知识做到一目了然,所举案例要简单实用;其次,所举案例数量要适中,大量的案例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在讲解重难点时举一、二个例子即可。

第二,对于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可以跨章综合。教师在讲授完政治经济学某几章的理论基础知识后,可以针对这几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典型问题,举某个跨章节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实际案例的能力。基本理论的学习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案例。比如在金融危机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会引发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有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等。老师进行最后的总结。让学生掌握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该理论的时代性。

第三,开展小案例讨论。教师可以在讲完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时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小案例让学生们进行问题分析,鼓励学生们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陈述,使学生们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明白问题。小案例讨论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十分适用于对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的理解。

最后,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学校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著名企业家结合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

三、政治经济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要体现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的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案例的选取应当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热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经济学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和现实紧密相关的,逐渐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市场准入制时,可列举我国哪些行业的准入制门槛高,哪些行业的准入制的门槛低,使学生很快明白市场准入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不过要强调的是所列举的案例一定要具有时代性或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些陈旧的案例容易使学生产生老调重弹的感觉,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习效果变差。

第二,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关注新闻报道、热点话题、经济学专著等素材,并根据这些素材选取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要求要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相符,而且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事先应反复审阅案例,充分做好案例分析。要知道案例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将问题进行反复阅读研究才能够达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最后,教师还要在课下与学生积极沟通,做好案例教学的回馈工作。

第三,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理论教学是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在对政治经济学中基本理论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也许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较大,但我们不能像MBA教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在重视案例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应当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

社会治理的案例篇12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1 导言

1.1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研究方法。案例方法研究专家罗伯特·K·殷为案例研究下了一个经典定义: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她研究现实生活背景中的暂时现象(contemporary phenomenon);在这样一种研究情境中,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研究者只能)大量运用事例证据(evidence)来展开研究。①在这样的意义之上,案例研究是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基础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据来研究现象的方法。经验主义意味着研究的问题立足于研究者本身对问题的基本认知,与研究者紧密联系;运用大量的事实证据则意味着具有较为普遍的起点,在普遍的起点上能有效的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因此案例研究的核心就是经验主义和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案例研究可适用的学科就十分的宽泛,可以作为一种一般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尤其是在现象与背景不甚明确并且难以量化如国际政治等的人文社会学科中运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案例分析的问题也就变得显而易见案例的选择可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减弱其分析能力和结论的合理性,案例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本文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1.2 国际政治研究与案例分析

国际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在研究的过程大多数的要素中是很难将其以一种科学化严谨模式呈现,因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存在太多的分析要素(或者说变量),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难以量化和用科学性去衡量,并且会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偶然性因素会成为影响事件的关键性因素,第一次大战的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偶然事件触发,偶然性因素在一个事件中到底有多大影响是很难以量化的来衡量,并且偶然性因素影响的大小依赖于其他要素在事件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无疑是一种对事件本身明晰后的分析,因此案例分析可以作为研究国际政治的一种重要方法。

为什么案例分析对于国际政治研究重要?案例分析为分析对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背景和一种可能性的预测,统一的背景意味着一种限定,可能性的预测则是案例本身发展趋势具有的可能,二者共同构成了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变量控制。这正如斯蒂芬·范埃弗拉认为的那样“在统一的背景条件下,通过对案例内的变化所作的预言进行的检验(即运用多重‘相符性程序’或‘过程追踪’方法),可以提供有力的变量控制”。②另外如果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我们将案例假设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之下,就会出现范埃弗拉所认为的“在所研究的案例中通过选择研究变量的极端值(高或低),我们也同样能控制被忽略变量的影响。这种做可以极大的减少第三因素的数目,从而尽可能生产理论检验所预言的结果,并且降低被忽略变量导致检验通过的可能性”,③也就是说案例研究可以使得忽略变量在校验理论时对理论的影响甚至不影响。因此,案例分析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可以对变量的限定和对忽略变量的对结论的影响,而对于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国际政治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无疑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就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存在的不完全性,其本身也会影响国际政治研究与国际政治的发展,因为研究者或者事件的经历者也不可能完全的掌握国际政治中的所有要素,这正如约瑟夫·奈认为历史不可能完全叙述历史本身那样“叙述过去每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所花的时间,同事件本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因此,历史学家总是要进行概括。为了写历史,即使是描述过去1小时或者1天的历史,我们都必须把历史加以简化,必须有所选择。我们的选择显然受到我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念、偏好以及理论等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也可能是朦朦胧胧的”。④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性需要在研究时加以限定,以便于研究得以全面进行,案例研究在特定的范围内也可以提供这样的全面性。

2 影响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案例选择的要素

国际政治研究的案例研究的使用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为了使案例研究更加的富有解释力,避免因为研究者的主观性而造成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造成的偏差,案例研究中的案例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案例是什么?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审视与国际政治较为相近的比较政治学中案例研究对案例范围的限定。在比较政治学中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团体或组织、抑或一个事件。在研究对象的意义上国际政治研究和比较政治学有高度的相似性,只不过是对研究对象分析的出发点和层面不同。国际政治中案例分析的著作《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一书中,作者玛莎·芬尼莫尔也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她选择的案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由此可见,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事件、政策、甚至个人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些案例选择的要素的分析将会从案例选择的信度和效度、案例与研究主题的因果关系和案例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案例选择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如果多次不断地重复测量都能产生相同的结果,那么我们说这个测量是可靠的。⑤因为在案例的选择中,会有和研究主题联系不紧密案例和不相关的案例存在,它们有可能使得研究出现偏差进而让研究结果变得不可靠。也就是说信度反应的是一种案例与研究主题联系可靠性,信度越高案例与研究主题联系的可靠性也就越高,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案例本身与研究主题的相关度也就越高,这就为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提供的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在案例研究中案例有信度还不够,还需要另外一个衡量因素效度。效度指如果一个测量在事实上反应了它所想要测量的,这个测量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原则上如果在测量和概念之间有等值的关系,这个测量就是有效的。⑥如果说信度是案例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那么效度是案例与研究主题有效性,案例是否反应了研究主题想要的结果。信度和效度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衡量案例与研究主题的关系,信度构成了案例与研究主题是否可靠的横向联系,效度构成了案例与研究主题是否能够有效测量纵向关系,二者构成了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案例选择的最基础的层面,案例的信度与效度直接影响了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分析结构的有效性。

2.2 案例与研究主题的因果关系

案例的信度和效度衡量的是案例与研究主题纵向和横向上的一种相关性现,那么案例选择的因果联系则是案例与研究主题的一种逻辑相关性。这种逻辑相关性源自于“在社会科学里,理论通常是以因果关系的模式来进行陈述的:‘如果X,那么Y’”。⑦案例选择的因果关系是案例与研究主题的一种因果关系,然而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由案例推导出研究主题,而且也有可能是研究主题推导出案例,二者孰为因果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对案例与研究主题的因果关系的探究,一方面是要确定案例与研究主题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是要排除案例与研究主题可能存在的非因果关系,从而确定我们所选择的案例与研究主题因果关系。

案例与研究主题因果关系的确定,这意味着案例与研究主题的逻辑关系是确立的。这种逻辑关系的确立是建立在“要建立起一个具体的因果关系(A导致B),我们必须排除观察到的A和B之间的关系是虚假关系(C导致A和B)或相反因果关系(B导致A)的可能性”。⑧也就是说在案例选择的时候,案例必须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单向的关系,案例导致了研究主题或者研究主题导致了案例两种情形中其中的一种,不可能两种情形同时存在。如果两种情形同时存在将案例与研究主题进入循环论证的圈子中,一旦案例与研究主题进入到循环论证的圈子中,案例本身与研究主题之间就没有了逻辑联系,没有逻辑联系案例与研究主题之间也就没有了探究的意义。

2.3 案例的价值

案例选择的信度与效度以及案例选择的因果关系两者构成了案例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然而作为案例本身的价值则没有体现。作为案例本身的价值却是模糊和不清晰的,因为通常情况下价值被认为是一种规范性的,而不是一种描述的实然性,并且规范性和描述的实然性是相互矛盾不可调和的。价值在规范的意义上指的是,他们所指的是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记那些应该(should)、本当(ought)、或必须(must)产生的东西。⑨而描述的实然性指的是,那些被认定为客观且能显示其存在的“事实”,即指“是”什么。⑩因此,规范性和描述的实然性成为一种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最为明显便是20实际7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所提出的“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然而这种“价值中立”并不能解决研究中所有问题,反而由于“价值中立”使得研究视野变得越来越窄。

案例是对研究范围和研究变量的限定,提供了描述的实然性;案例选择的范围的广泛和研究者自身选择的主观性使得案例的具有了规范性。案例所具有描述的实然性和规范性构成了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因此,如果在案例选择中忽视了案例描述的实然性和规范性两个方面案例本身就缺少了作为案例研究的核心要素。因此,当选择的案例所具有描述的实然性和规范性两方面价值的时候,案例本身才具有了作为一个充分的研究主体来进行案例研究。案例选择的周全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的有效性,所以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案例所具有的价值就成为整个研究的关键。

3 结论

国际政治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其实早有存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很大的案例研究,并且这个案例全面的揭示了影响雅典和斯巴达走向战争的重要因素,也由此成为了一部经典的著作。由此可见案例研究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案例研究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给予重视。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无论是国别和地区研究、非国家行为体的研究、政策研究等都会有案例研究的出现,案例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避免了宏观研究所面临的多变量和多种情况的影响,使得研究不容易推进,即便是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后得出了相关的结论,然而结论的有效性也就成为宏观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

国际政治中案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以经验主义为基础,通过案例限定研究的范围和排除研究中可忽略的变量,通过起核心作用的变量进行研究。因此,在案例研究中案例的选择成为了决定研究程度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案例的信度与效度、案例与研究主题的因果关系以及案例的价值三方面来分析案例研究中案例选择的重要性,也就能得出本文的结论:案例选择中的信度与效度是案例与研究主题之间一种外在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联系;案例与研究主义的因果关系是案例研究能否成立的逻辑依据;案例两个层面的价值则是整个案例研究的核心。案例选择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案例研究中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有效和具有周延性的案例,对研究的推动将会是十分巨大的,反之,将会带来研究的困难和研究结论解释力的缺乏。

注释

① 黄岩.文明超.案例研究方法评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8):137.

②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9-50.

③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0.

④ [美]小约瑟夫·奈著.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6.

⑤ [美]W.菲利普·夏夫利著.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版)[M].新知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3.

⑥ [美]W.菲利普·夏夫利著.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版)[M].新知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7-58.

⑦ [美]W.菲利普·夏夫利著,新知译.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7.

⑧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⑨⑩[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5.

参考文献

[1] [美]莫顿·卡普兰著.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M].薄智跃,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 [美]玛莎·芬尼莫尔著.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利益[M].袁正清,译.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12.

[3] [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