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10-12 10:24:38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财力、资源、技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自然增加。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之前应该制定的,对企业长远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的一项规划。任何一项制度的施行都需要前期的规划做准备,只有具有完善的前期规划,制度的施行才能顺利,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

1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界定

1.1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目前学界一般都认可的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是,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根据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合理预测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而组织银行人力资源按照一定模式和方式发展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一个动作,它具有系统性,程序性等多个特点,因此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谨慎变通。

1.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根据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可以知道,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而完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一般包括: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预计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和计划,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在充分认定当前形势,合理分析未来发展的前提下而产生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进行的保证。

2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行是在最近几年形成的,因此,还不够成熟,但是,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特有状况,我国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也存在一定的优点。

2.1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制定规划前缺少对于现有人力资源情况的准确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就是对银行现有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并没有准确的分析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甚至在一些商业银行内存在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应付工作而完全不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而直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这样制定出来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不符合银行自身情况的,也很难实现规划的目的。

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对于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方向宏观把握不够。对于银行人力资源发展方向的把握是指导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导航,人力资源规划最终是要服务于银行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如果缺少对于人力资源发展的宏观把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很难真正与银行的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也很难知道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力不够。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执行,很多银行都存在一定规划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的现象,这样,人力资源规划并没有对银行的发展发挥作用,而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指导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终会显出诟病。

2.2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优点

人力资源规划注重细节把握。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一般态度谨慎,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细节做了有效的把握,这样可以保证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后执行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对于细节的谨慎把握,也有利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具有自己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对自身发展的特色化,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很多商业银行都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和业务侧重点而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规划。

3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行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与员工的交流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最终是对人的管理,银行的员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获得员工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注意这些问题的解决。另外,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是对银行人员的合理规划,与员工的交流,可以掌握到每个员工的特点,这样,就能认真分析银行员工的优点和缺点,在未来人力资源规划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有效回避每个员工的劣势,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职,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员工是银行业务的基层执行者,因此,对于银行业务中的很多问题的了解程度比银行高层的管理人员要高,和员工的交流也可以让高层人员获得更多信息,这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2 注意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定位

人力资源规划时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因此,对于银行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指导。每个银行对于长期发展都必须有一个战略部署,只有这样,银行的发展才能有序高速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就是为这种战略部署服务的,因此,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合当时的银行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目标。

3.3 合理借鉴其它银行人力资源规划

每个银行的人力资源规划都有一定的特点值得其它银行的借鉴和学习,因此,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时都可以借鉴其它银行的,这样在很多问题上就可以省去时间,进而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注意对自身实际状况的分析。

4 结束语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引,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效运作,合理分配人员,保证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获得成绩。因此,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京民,韩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胡八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1月.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投行;发展趋势

1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2002年,我国工商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率先建立投资银行部,专门用来开展投资业务,自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紧随其后,推动了投资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自2007年年底,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先后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门,加大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普及力度。各商业银行要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实现银行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变革,就要积极发展投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中间业务尤其是投行业务发展迅猛,在整个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我国境内,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银行业务总收益为86.66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八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投行业务逐渐成为其核心收入来源。在海外,中国工商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工银国际,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获得了业绩的突破,在国际投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行负责人曾表示,工行增长最快的新兴业务即投资银行业务。2002年我国银行界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工商银行也逐步建立起以债券承销、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业务、重组并购顾问以及结构化融资为基础的“工商银行投行模式”和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线。

2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竞争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内部条件等都制约了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不断优化法律法规环境,以促进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受银行分业制度的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债券融资,在股本融资市场中只能象征性的开展一些配套性业务。同时,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证券化以及组建合资资产管理等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导致其在会计处理、出资、外汇汇出以及税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投行业务市场在我国发展历程不是太长,但是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却各具特色,包括合资投行、国内知名投行、国内券商、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咨询公司等,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建成。

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经营体制、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机制等。比如,传统的商业银行倾向于发展传统业务,而投资银行的服务意识更强;商业银行受传统企业文化的影响,在开拓市场和开发业务品种方面的压力较小,而投资银行在运作机制上更显成熟,效率更高。目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指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维持商业银行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大力发展,从而实现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和谐发展,仍值得我们深思。

2.2 投行业务发展的思路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中间业务提升日程,对发展投行业务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并未将资产负债业务和投行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对增加银行收入的重要作用,它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竞争客户、稳定存款、抢占市场份额以及提供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重数量、轻结果以及贪大求全等问题屡见不鲜,阻碍了投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重视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开展业务阶段,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以及客户的固有优势,导致大量机会的流失。

2.3 投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对投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尤其是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极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拓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投行业务服务有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投行人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努力争取目标客户;将外部资源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对企业的真实需求也要充分掌握。这些业务实施起来都要涉及大量的物力、人力,一般与复杂的产权交易结合起来。所以,投行的成功需要专业知识和合作团队的共同参与。例如,张裕集团在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的过程中,工行总行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山东省分行、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三家律师事务所以及一家中资银行、一家外资银行共同合作,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配备相对欠缺,难以满足高层次投行业务的发展需求。

3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降低资本占有、巩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大力推进投行业务的发展。

3.1 实现收益结构的调整,逐步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收入增加的贡献

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业务规模已初见雏形,但是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仍相对较低,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快收益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发挥多元业务的优势。

3.2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保证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

目前,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取得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对这种形势,要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不断发挥综合金融服务的突出优势,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和信贷业务的共同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各部门要实现各户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其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3.3 建成高质量的专业化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它的集成性和专业化更强,所以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要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健全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开展好投资银行业务及各项配套业务。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逐步建成高素质、高层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丰富以及熟练掌握各种复杂金融工具专业化团队,大力拓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渠道。除此之外,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组合营销的新模式。客户经理要全面负责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产品经理要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商业银行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将投行、公司、资金、会计、信贷以及国际等纳入服务体系内,积极开展跨专业的大型合作,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良。

3.4 进一步完善定价和评价体系,理清收费与收息的关系

(1)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协调发展的收入格局。(2)建立健全利费组合定价机制,在制定利费结合的经营策略时,综合考虑客户的偿债能力和风险状况,对于未来潜力和外部竞争要充分考虑。对于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可以在多种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而对于具备可靠偿还能力的客户,可以在较低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在制定利费组合定价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3.5 建立并完善导向性考核激励机制

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的创新型业务,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激励制度,经营单位也不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业务和发展新客户,所以投资银行业务实际上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由此,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起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实现业务和人员的整合。同时,要给与投资银行部一定的经营决策权,以便于对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应,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投资银行部拓展业务范围和加强业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6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高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业也逐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经营机制、研发能力、人力资本、管理能力、营销网络、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方面着手。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其不论在服务还是产品上的优势都易于模仿,业务策略优势也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而企业文化却是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骆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3)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3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商业银行;融资;赤道原则

Key words: new energy industry;commercial bank;financing;the Equator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10-03

0 引言

新能源在解决各国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主要源于对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具有低资源消耗性、高清洁性、价值链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以初具规模,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细分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减排目标的提出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然而,产业技术依存度高、资金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使身处初创阶段的新能源产业普遍面临极大的融资困境。国内产业发展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但出于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产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担保条件要求苛刻,导致新能源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投入有待提高。

1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广大中小型新能源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根据数据2011年1-6月全国新能源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7.6%,说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偏高,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通过银行贷款是大多数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讲究经济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普遍倾向于“大客户优先”原则,造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型企业,如由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等。而我国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一般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鉴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差,偿贷能力弱,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履约率低,易造成银行大量呆账、坏账的产生等等原因,使这些新能源企业的融资举步维艰。加之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中小企业多拥有的是技术等知识产权,普遍缺乏抵押资产,而银行等主流融资渠道则普遍采取抵押贷款模式,这直接导致了新能源产业90%以上的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题。除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之外,新能源比常规能源在技术上的前景难以把握,加上技术障碍的存在和以往的失败案例让新能源企业及项目的优劣难以甄别,最终导致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很好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2 贷款比例不合理,潜在的融资风险被低估 由于近年来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和巨大利益的驱动,在谨慎对待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的同时,商业银行在新能源的某些细分领域又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冲动。以新能源产业中的风电为例,作为优先发展产业,这一产业潜在的融资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我国相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缺乏对新能源产业获得优惠的融资待遇后项目具体实施中的有效监管。在风电企业建设实施中到底对环境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又该如何补偿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把这部分对生态破坏的补偿作为企业成本进行科学核算,便不能真实的反映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风险。拿目前的风电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来说,以风电设施建成后,对设备使用寿命期内所产生的效益总和进行估算,显然这样的估算和风电产业事实情况并不匹配,原因是风电技术更新较快,大约三年就会淘汰,因此多数风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很短,事实上根本达不到其最初的设计寿命,加上大量风电设备暴露在野外,恶劣的野外环境对设备的侵蚀需要投入更多的维修成本,带来折旧加速的风险,而这些潜在的成本并未在初始融资时被充分考虑。

1.3 没有充分发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社会功能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繁重,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重视对新能源产业业务的开拓,纷纷创设绿色信贷方案,具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陆续制定并推行了绿色信贷机制。但由于缺乏明确一致的准入、技术、能源消耗及污染的认定标准,导致具体制度操作差,无法保证执行效果。再加上新能源产业投资周期长,虽然社会效益远胜于传统能源产业,但其经济效益的体现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因而向来注重安全性、流动性特点的商业银行在新能源产业投资领域仍显动力不足,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规模占其信贷总量的比例仍然偏低,未能形成对新能源产业应有的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反而出现大量银行资金流入原本就应当受到限制但由于其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可观收益的“三高”行业。

2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借鉴美国银行业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知名商业银行积极与能源部合作,制定了《国际绩效测量和核实标准协定》,把新能源利用状况进行了标准化,方便了此类指标的统计,也使有关风险的量化成为可能。以上标准的推出使节能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有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风险评估标准,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投向美国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美国能源部也积极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中为银行提供融资担保,以此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联合政府,使其在商业银行担保融资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考虑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市场发展走向的不确定,使这一产业具有较高初始投资风险,银行传统的融资模式远不能满足该产业的需要。而政府的适度参与为银行向新能源企业提供贷款起着很大的保障作用。政府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和政府信用起到中间人的作用,积极促成新能源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根据信贷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首先,在新能源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同时,应向政府提出相应的担保申请,而银行也会向政府提出担保申请,只有在企业和银行同时收到政府同意担保的通知,企业才能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对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融资比例,优化银行为新能源产业的服务等级,充分发挥银行的导向作用,在新能源产业发展集中的地区,当地银行可以适当扩大业务范围,并及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可以推出总行直贷和专项贷款。

2.2 引入赤道原则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德国银行业对赤道原则的适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赤道原则为德国银行业所普遍遵循,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裕宝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均是知名的“赤道银行”,德国银行在“赤道原则”的制定与推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赤道原则目前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项重要新标准,被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余家知名跨国银行所采用,其前身是由德国的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美国、荷兰等九家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中创建的一套关于在项目融资引入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在银行进行与环境有关的项目融资过程中,为使整体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评价的标准基本统一,赤道原则首次把原本模糊的环境及社会标准进行了明确,使其更加具体化。赤道原则的适用有利于银行业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社会道德水准。

利用赤道原则中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在新能源项目融资中可以大幅降低防御风险的成本。相关利益主体是项目融资中凡是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各个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当地群众、附近社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等等。随着社区机构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旦相关新能源融资项目产生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以上利益主体常常会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出面加以阻挠。那么融资项目公司以及贷款银行如果事先或事中没有和这些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极易引起更为激烈的抵制,进而影响融资项目的顺利进行。贷款银行因此将承受贷款损失和市场形象受损的双重打击。赤道原则要求,贷款银行要聘请环境风险管理专家对待融资项目进行现场深入调查,广泛走访、查阅分析相关资料,明确潜在的利益相关人,按照其受到融资项目影响的大小进行分类,为进一步与其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打好基础。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风险的抵押品主要是该项目或资产的预期收益。也就说,主要还款资金来源是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该项目自产的整体价值。贷款银行必须关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保证信贷安全。如果建立起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一旦相关项目出现环境风险,利益受损方(或潜在利益受损方)会立即通过互动机制反映问题,银行就不必投入巨额成本亲自去持续关注融资项目、了解相关环境风险信息。商业银行在支持新能源产业,抑制“三高”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赤道原则的适用更能使银行的作用凸显出来。赤道原则要求银行业对项目融资之初对环境及社会风险尽审慎态度并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运行不会产生破坏环境或引发社会问题。引入赤道原则,也使银行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整个经济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体产值规模有限,商业银行业对这一产业的关注度不高,加上相关的金融工具及产品较少,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子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参与不充分,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银行、各社会综合管理部门与环保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新能源产业与银行业合作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为避免各家商业银行对新能源项目融资贷款审查适用不同的标准,统一我国的各行业环保标准,使金融机构推广绿色信贷时有章可循,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8年1月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绿色信贷环保指南”。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11月银监会颁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鼓励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出台了详细的具体操作规范。其中,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对“赤道原则”这一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国际绿色信贷标准的适用使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领域的推进更为系统化、国际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是当前走出能源领域的困境,推动投资和减缓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的有力措施。商业银行应当把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积极配合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科学区分不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区特点,针对本区域具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逐步扩展新能源领域的信贷支持范围。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观察,2011,(6).

[2]曾东红.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融资法津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借鉴[J].南方经济,2005,(12).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4

一、村镇银行的缘起

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设立起,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希望借助这种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长久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担保品,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无力为这部分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贷款市场因而长期存在信贷配给问题。《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这样描述:“信贷配给是借贷市场的一种状况,其中,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在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求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没有提供与贷款需求相一致的贷款供给。贷款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而利率也没有出现古典模型所预期的上升以消除这种差额。从亚当,斯密描述这―现象起,凯恩斯、埃利斯、威尔逊、哈里斯、杰斐、拉塞尔、威廉姆斯等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在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经典论文(1981)中,他们从贷款质量和利率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角度论述了在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逆选择”的条件下,信贷配给的存在性,市场失灵了。村镇银行的兴起源于对克服这种信贷配给的探索。希望通过设计一些制度安排(如中心会议制度、农户联保制度等),使金融机构有能力为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等微型金融服务。尤努斯教授领导的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取得了部分成功后,推动了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在世界范围中的发展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新型的金融理念和方法开始被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虽然最近印度安德拉邦出现了小额信贷的违约危机,但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失败(杜晓山,2010)。

二、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试验、试点发展到大力推动等不同阶段。按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一201 1年工作安排》的规划,到201 1年我国拟建立1027家村镇银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建立起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建立214家村镇银行。按照主发起行的不同,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可以分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和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目前最后一种在我国占80%左右,为绝大多数。本文中主要分析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出现的使命漂移现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村镇银行却表现出了与设计初衷不同的特征,似乎没有起到为我国农村部分贫困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的作用,出现了使命漂移。

三、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

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主要体现在贷款对象、贷款方法和贷款额度偏离面向部分贫困人群、主要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的设计目标上。

从2007年开始,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我国的村镇银行建设,目前有高达80%左右的村镇银行属于它们发起设立。但这些村镇银行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从目标客户、贷款方法等方面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只是一种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并不是为我国相对贫困的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为背后的主发起行规避金融法规、实现区域扩张的经营手段。出于追逐利润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有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内在欲望,但受到金融法规的约束,无法快速扩张。村镇银行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机会。村镇银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对市场调节失灵的补充,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指导,这些具备商业银行背景的村镇银行必然偏离原初设计的目标,出现使命的漂移。

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下相关数据来源于该行各年年度报告),主发起行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占40%的股份,是最大股东,两行董事长都是刘万霞女士。

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更像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分行而不是理论上的村镇银行,出现了使命漂移现象。表现在:第一,贷款客户的偏离。虽然大部分贷款投在了农业部门(2009年占到了总贷款的72.92%),但在放款对象上,排名前十位的客户贷款总额占据总资本的比例在2008年到达57.8%,2009年达到47.5%,没有像理论期望的那样主要面向贫困人群发放小额贷款。目标客户和普通的商业银行没有本质区别。2008年和2009年,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向其排名前十位的贷款客户提供的贷款总额分别占到总贷款的36%和13.5%,向其排名前十位的贷款客户提供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分别为57.8%和47.5%。第二,主要业务和贷款手段的偏离。由于其目标客户不是贫困人群,导致在放贷方式上也不可能主要采用小额信贷,而是主要采用普通商业银行的担保、抵押贷款。从长丰科源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可以观察到,共十项的贷款业务中,只有两项是不需要抵押和担保的小额信贷,而且这两项也是该行所有业务中开展最晚的业务。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偏离了主要为部分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模式。由于控制权实际掌握在发起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发起行经营战略的影响,比如帮助发起行实现经营区域的扩张,成为发起行在不同区域的。

四、对这种使命漂移现象的经济解释

1、利率限制

按规定我国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四倍。贷款利率的人为管制可能是村镇银行出现使命漂移,无力为贫困人群提供小额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贫困人群缺乏合格的担保品和抵押品,而且大多需要的贷款额度较低,导致银行的贷款成本较大,为补偿贷款成本需要较高的贷款利率,如果考虑到不同领域的等量资本要求获取等量回报的资本运动,那就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吸引商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现实中运营较好的微型金融组织通常也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如茅于轼和汤敏创办的永济富平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的贷款年利率最高21%,尤努斯领导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年利率最高达到36%。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的贷款平均年利率2008年为8.75%,2009年为7.58%。在贷款利率受限的情况下,

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商业银行必然放贷于成本更低的领域,而大额的有抵押、有担保的贷款相对而言成本较低,从而吸引商业银行的进入。

利率限制,实质是价格管制的一种,必然导致村镇银行短缺,发展动力不足和新建速度缓慢。这可以部分解释村镇银行现有数量(214家)与规划数量(1027家)间的巨大差额,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村镇银行的异化――使命漂移,名义上的村镇银行异变,蜕化为普通商业银行。

2、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影响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为追逐利润,有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两种战略选择。多元化战略虽对主业有补强竞争力的作用,但需要分散企业的有限资源,对主业也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多元化战略的选择通常发生在专业化经营成功实施之后。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战略在时间顺序上存在这样的安排:首先完成专业化经营,之后在利用其核心资源开展多元化战略。

我国的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其经营定位大多与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经营定位有很大重合(文远华,2004),而实力相对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005年取得根本性突破(2006年中国银行行业年度报告),更深化了银行业业务的同质性,使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客观上导致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无法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地位。从而决定了大多数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现阶段处于专业化经营阶段,无力开展多元化战略。

发展真正的村镇银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本质上是一种产品多元化战略。由于地区性中小商业银行在一般放贷领域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劣势,使得在现阶段不可能开展面向贫困人群提供小额信贷的多元化战略,由它控制的村镇银行必然服从其尚未成功的专业化战略,导致村镇银行异化,出现使命漂移。这可以解释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有发展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但建立的村镇银行却并不是真正的村镇银行的现象。

3、相关公共产品的缺乏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5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中,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信贷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

1.1 信贷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具有“稀缺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社会上的政府、企业或者人们都必须做出选择。资源配置就是指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方式。只有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才能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率。资本的配置也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资金的配置。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资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资金主要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业在资本市场进行配置的。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进行资金配置的最主要的方式。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甄别优质的客户,发放相应的贷款,从而促进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发展。

1.2 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理论

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银行信贷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在既定的资源数量下,进行资源配置,使至少一个客户的状态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一个客户受到损害。然而银行信贷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给其中的一个客户放贷,则就意味可能会有另外的客户得不到所需的贷款而不能经营下去,因此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不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源配置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的经济环境、政府的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信贷资源配置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次优”。即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只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实现最大的效益。

2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

2.1 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而信贷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0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国共有52家银行闯入了全球千强。在全球银行千强的名单上,中国共有4家银行跻身前25强,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但是根据《银行家》杂志发布的数据,全球银行千强的利润率大幅下跌,利润总额由2008年的7800亿美元下降到了1150亿美元,跌幅达85.3%,而资本回报率也由2008年的20%减少到了2010年的2.69%。这也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仍需继续提高。

2.2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使用效率主要表现在银行大量的资金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银行是否有大量闲置的资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途径很有限,主要是用于放贷,其次就是用于债券投资。下面的表1就是各商业银行2005—2009年的存贷款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一直不高,存贷比不到70%,同时随着存款和贷款规模的增大,存贷差也逐渐出现扩大的趋势,至2009年年末,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存贷差为198056.28亿元,这说明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没有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

2.3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有很大的份额,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几乎就决定了所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国内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资产质量较差。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4—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都较低。2008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大幅的下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大幅度下降源于不良资产的政策性剥离。因此总的来讲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 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银行的经营能力、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

融制度、银行信贷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都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

3.1 银行与贷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借款客户拥有和掌握自身的全部信息,如借款客户拥有自己的收入或者经营、偿债能力等信息;而银行只能根据借款客户送来的有关财务报表来判断借款客户的经营情况,并根据国家的政策来判断借款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借款客户在贷款业务发生前可能会存在隐瞒自身经营的真实情况,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信息来得到银行贷款等行为。而有些借款客户在取得贷款后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公司的合并、兼并或者破产来逃避银行的债务。这种情况使银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

3.2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经营情况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中,信贷业务是主要的资产经营业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2005—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一直在资产经营的各项业务占比为80%左右,而投资业务所占比例较小。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各项收入中,净利差是国内银行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工商银行为例,根据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的年报,2009年年末,工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7286.26 亿元,比2008年增长25.3%,总营业收入为3037.91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2419.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9.6%。因此随着工商银行贷款绝对规模的增大,工商银行的收益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3.3 银行的产权制度

在制度经济学中,“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实际上是指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或法律赋予人们对某种财产拥有和可以实施的一定权利。产权的界定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在我国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之后,已经成功改制、上市,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但是在其产权结构中,国家具有绝对控股权,因此在信贷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容易出现贷款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还低于其他类型的银行。

3.4 银行的信贷制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贷款实行了集权式的管理,贷款的发放实行“审贷分离、逐级审批”制度。贷款的审批上授予于省分行,而较大的贷款项目由总行进行审批。市级分行以及县级分行则进行客户贷款信息的调查。贷款审批的依据则是基层信贷部门出具的借款人调查报告。当拥有较多信息的基层信贷部门为拥有较少信息的上级部门工作,而工作的成果取决于基层部门人员的主观意识和投入的精力、时间进行调查等因素时,就会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这种问题又被称为“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或称为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则可能会使不具备贷款资格的客户得到银行贷款,从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4 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4.1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制度

我国金融系统的征信体系主要是由人民银行依据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上的企业、个人信贷业务台账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是为各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提供服务的。除了金融系统外,税务、工商、公安等行业分别建立了各自的信用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社会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西方国家一般采取“第三方征信”制度,即在银行和企业、个人之外,由“第三方”即中介机构进行信用、信息采集制度。在信息建设方面,应该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放宽民间征信机构的准入条件,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方”征信,从而在征信体系中形成有效的竞争,真正地形成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制度。

4.2 健全金融法制

金融制度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还没有形成丰富、完善的企业、个人信息的共享制度,因此贷款客户逃避银行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法律,来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但现有的法律还不完全,还不能有效地制止企业、个人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来讲,企业、个人逃避银行债务的成本、收益不对称,企业、个人逃避银行债务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因此必须健全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大失信企业、个人的成本,才能有效地制止企业、个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4.3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的经营理性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要符合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都已经先后成功上市,但是国家拥有绝对的控股权,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还不能摆脱内部人控制,

还不能实现信贷资源的合理地、有效地配置。因此必须推进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适当引进国有资本以外的资本进入银行体系,引进国内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和非国有经济的介入,完善商业银行产权的委托代理机制,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合理、高效地配置。

4.4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还有一部分是证券投资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种类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信贷结构,发展多种信贷产品,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构筑新的融资平台。首先应该在保证信贷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支持优势行业对信贷资源的需求;其次培育新的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最后还应该大力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4.5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的过程中,贷款的审查、发放、收回以及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都需要依靠有关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水平、能力来进行。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才能解决贷款发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首先应该为信贷资源的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调动起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地开拓新的贷款客户和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其次强化对信贷管理人员的制约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提高道德风险成本,从而使信贷资源配置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中国金融年鉴(2005—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6

2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首先,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在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转型,但是实际工作开展中往往比较重视人事问题的解决,工作为基层工作,角色上未能进行转变,应发挥的管理专家、事业伙伴、半个推动者以及领导者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受未能参与战略规划、战略决策影响,难以对企业实施的战略规划有充分认识,进而业务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沟通机制与交流机制,难以充分了解业务发展背景下在人力资源方面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难以和业务发展具体规划结合在一起。

其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素质,发挥变革推动者、政策专家等作用,将管理价值和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当前开展的管理工作在知识、理念、方法、技能方面都未能形成充分、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也难以对管理中应运用的先进方法进行推广,进而变革推动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1对管理模式进行更新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对自身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有正确认识,满足员工实际需求,在员工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将自身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进而使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由人事管理逐渐向功能型转变,促进人力资源在城市商业银行制定目标、战略以及规划的实际参与程度,对其今后发展有充分认识。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结合战略计划,细致分析人力资源实际需求以及供给情况,并将规划工作做好,使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工作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相适应。从制度上来讲,应推动人力资源方面和企业战略之间的衔接。

3.2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应逐渐构建员工发展和银行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将员工长远发展和银行长期发展结合在一起,使员工的自身发展得到充分保证,对银行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在工作中形成自觉意识。

具体实施时,应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和各种途径促进员工对银行产生认同感,认同银行价值理念,同时需注重员工在工作中的自豪感以及责任感的增强,工作中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这样才能使银行在发展中留住人才。

3.3建立科学聘任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职位的设置应保证科学,使人员能够实现竞聘上岗,保证岗位选择时的双向性,进而使聘用机制在制定时更具合理性。结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以及优化组合具体需求,对干部选任进行科学设计,同时应保证岗位聘任相关制度在制定时的合理性,形成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实现竞争择优,进而使人力资源更具活力,促进组织竞争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应对干部聘任制度进行改进,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确保竞聘工作在开展时的公平性、公开性、择优性、竞争性,并且需将聘任人员实际考核力度加大,形成良好聘任机制,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3.4构建人才培养战略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积极构建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核心人才作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对银行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促进员工培训相关体系的完善,为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对平台的有效构建。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以及业务经营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对培训模式进行合理改进,使零星培训逐渐向规划性较强的常年培训转变,由原本应急式培训逐渐向针对性培训转变,保证培训的全员参与。在此情况下,员工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得到业务培训以及素质培训。

具体实施时,应对不同层级岗位人员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在培训对象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形式。除此之外,应制定上岗考试,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应获得相应资格,并定期对员工素质进行检验,增强其在工作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5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应注重职业化的建设的实施,对员工职业发展进行完善,保证员工在进行职业发展时的多选性,改变原本的官本位以及独木桥的状态,转变原本单一性的晋升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无论选择哪种岗位,都能形成完整并且系统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原本除了运用原本职务管理发展通道之外,应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专业性职业发展通道,使更多人员能够在专业道路上获得提高,这实际上是对员工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7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银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银行的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发展压力下,其企业的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和残酷。为此,本文在残酷的市场环境研究背景下,以大庆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确定正确的市场定位,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理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人才、服务、产品、机制、管理、价值观、文化等要素,经营创新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要素,市场开拓、服务创新、风险管理和持续获利能力等要素构成。

(二)核心竞争力评价因素

目前研究涉及的核心能力指标有30种之多,大致可分为资源类和能力类两大类别。其中既有像技术、信息、组织结构等资源类指标,也有像战略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型指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科学体系,如一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总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建设,它是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二是技术创新。银行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建设和IT技术建设上,技术创新能够使银行在市场和客户中持续抢占先机,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公司治理结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也应当比照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和形式来建立。四是组织优化能力。其实质是促进银行内部各种资源有效组合和合理配置的能力。五是金融生态。其是指金融机构在特定地域内,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下的所表现出的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表现形态,以及金融机构对在这种状态所表现出的适应程度,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制约因素。

二、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大庆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发展的并不成熟,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定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公司治理等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

大庆市商业银行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的人才的缺失大大的制约了七发展和创新的进度,主要体现在人员的招聘形式的单一化和录用考核和员工的晋升决策不专业化,这使得银行的人才储备不足。大庆市商业银行培训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培训长效机制和多层次、多需求的培训体系。

(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大庆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其产品不论是存、贷款业务、还是中间业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都缺乏吸引力。大庆市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科技系统建设落后由于其科技开发人员较少,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使大庆市商业银行支撑业务营运的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渠道建设都相对落后,严重影响该行业务的拓展。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大庆市商业银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在运转流程、议事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大庆市商业银行缺乏对实际绩效结果的评估和考核,没有完全发挥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四)组织优化能力有待加强

大庆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充速度,仍较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低,其主要原因除了资本约束和网点较少外,在于其组织优化能力不强,没有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使各岗位的职责不明确,适时的进行组织优化,有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金融生态环境活力不足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地方政府、监管层和金融机构一起来营造和维护。法制环境不健全,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有效保证银行的产权,有效遏制恶意逃废债务行为,但现行的法制环境对大庆市商业银行来讲存在执法效率低和司法缺乏独立性两个不利因素。

三、提升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增加上级、下级、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内部管理等指标内容。大庆市商业银行可将绩效考核与银行总体战略紧密结合,将大庆市商业银行每一业务单元的战略分解成各年度、季度、月度的经营发展目标,使每一个部门、个人都能明白最高层的战略。同时,大庆市商业银行管理层还可以实时了解战略进程,并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进行修订,并建立合理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学习培训理念。

(二)开发新产品和科技系统

大庆市商业银行开发核心产品以改善盈利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重视科技IT系统开发,先进的科技系统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预防其他危险因素出现,提高科技竞争力,实现核大庆市商业银行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创新。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大庆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公司结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商行的组织结构,适应公司在人员录用和任命,管理人员的职权分工设置上的需求,使得在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上更加高效,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大庆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在职责和权限上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四)优化组织机构

大庆市商业银行做好市场定位,则需要优化组织结构,其目的就是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目标。大庆市商业银行找到目标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大庆市商业银行还需要增加业务种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优化制度流程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员工的职责管理和权限监督。

(五)构建合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积极构建合谐金融生态环境,保障其合法利益不受到非法伤害。金融监管层维护和谐金融生态环境,随时保持和他们的联系与沟通,维护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

总体来说,通过分析大庆市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在平时加强管理,实现全方位整体发展,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策,如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开发新产品和科技系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组织机构、构建合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大庆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并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8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9

一、前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商业银行以往主要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增加了经营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想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转变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模式,认知到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用合理化的解决对策,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已经有大部分商业银行完成了投资入股金融租赁、投资基金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另外,也要求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也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子行业进行优化战略布局,打造综合性的经营平台,与当前金融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向综合经营银行金融方面进行不断的转化,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和客户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带动了非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放大了战略协同的作用,对提高抗风险能力,改善资产结构,确保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性角度进行思考可知,商业银行在非银领域的布局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商业银行的布局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效果不同,π幸档姆⒄够岵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整体的商业影响力较差。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高度集权化管理背景影响较大,导致对子公司的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不灵活现象,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同效应。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三、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子公司与集团一体化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了“分业经营”框架,是金融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给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充分的展现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商业银行协同效应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集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经营惯性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更是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大版块,货币基金的突起,导致总体存款量大幅度增加,资本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导致银行存款出现大量的分流现象。给商业银行的保存款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且子公司无法与集团一体化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3]。

(二)对子公司的支持缺乏持续性

既定的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多的不可预见行为。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集团化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客户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密切关系,分支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实现,构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KPI考核指标,促进商业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分支行影响较大,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并且商业银行集团化的经营规模和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导致商业银行总行对子公司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大大下降,子公司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总行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4]。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发展不适宜

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无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位,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市场呈现出对接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对风险管理水平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性作用。基金、期货和信托等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脱离于商业银行总行,仅是沿袭总公司的文化和风险偏好,导致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

(四)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

金融集团自身的经营价值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具有直接的关系,金融集团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选择与一些实力雄厚和规模效应大的企业进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为战,导致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投资管理及后台运营等方面的资源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导致资源出现分散化现象,集约化及集聚效应不明显,子公司的优势不突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5]。

四、优化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

商业银行在实施集团化运营和管理后,促进了集团化资源的共享,从全局性的角度对子公司进行合理的定位,展现出了资源共享优势。要求各个子公司需要做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集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给各个子公司提供便捷的服务,促进集团化整体核心凝聚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自身的核心能力,挑选出适宜子公司发展的共享部分内容,充分发挥战略投资对促进中小股东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商业银行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创新经营理念,提高集团化控股比例,降低行政管理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对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

为了提高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强化集团总部的集团化管理,需要突出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做好集团的战略制定与评价工作,强化绩效考核标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机制。同时,集团总部还需要以战略规划为中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对子公司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思维的转变。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强化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避免客户出现大量的流失。因此,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子公司的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内容,将政策优势逐渐向子公司倾斜,提高子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度[6]。

(三)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F化经营环境

商业银行子公司所处于的经营环境与商业银行总部的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加大对子公司的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承担商业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确保商业银行运作规范的合理性,推动商业银行的集团化创新[7]。

五、结论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集团化运营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商业银行集团化的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导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没有与子公司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结合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环境,为商业银行创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美文,罗志恒.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的路径[J].银行家,2015,07:53-55.

[2]王婷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思维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2015,05:97-104.

[3]孟祥南,庞淑娟,陆正飞.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3-5.

[4]张炜,刘泽华.商业银行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1,07:3-9.

[5]辛华.论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2:67-70.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54-02

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金融行业相继达成共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建设队伍始终在不断壮大与发展,它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但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不断深入与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将受到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其能够无期限地活跃在中国银行体系,乃至世界金融体系中。

1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所有的银行组织结构中,利用人力资源规划和设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另外,运用先进的科学评估方法,对城市商业银行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估,并按照设置的激励机制来约束所有人员的自身行为和职业道德准则。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考核机制和薪资机制,它是一套集合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策略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相应的激励机制、统一协调的沟通平台、全体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归属感、企业文化等。

2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 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

在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其内部员工的整体学历偏低,对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高学历员工更少。虽然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了人力资源调整,但是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人才比例失衡上的矛盾日显突出,这一局面严重影响了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由于人才缺乏,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致使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策略和服务理念上缺乏认识,最终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失去生机和活力。

2.2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到能动作用,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统一协调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是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要体现“以人为本”,还需要利用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创新与发展。

2.3 员工薪资分配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

很多在城市商业银行工作的员工,由于薪资报酬分配不合理,致使银行留不住人才,也无法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考虑激励对象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4 城市商业银行用人模式不合理

在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员工,完善岗位设计,用好人才是银行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的核心。现阶段,虽然很多城市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的聘用制度,但是与国家机关和企业相比却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效应,也不像企业人员任职和经营绩效联系的那样紧密,新员工入职后,没有充分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员工没有责任感、危机感以及紧迫感。要想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和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用人机制是首要任务。

3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

3.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的再造需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实现来说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再造,就需要建立银行内部人才市场,合理优化各岗位员工的配置,建立符合城市商业银行要求的银行职员级别体系,在用人制度上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实现新面貌、新格局、新理念。在保持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要以实现银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3.2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

3.2.1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它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活动中发挥自身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企业经营业务中。可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城市商业银行要实现现代化经营模式,就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需要结合银行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营造具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文化氛围。另外,还需要建立员工价值体系,使银行每个员工都形成来良好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行为准则。

3.2.2 切实关注员工的人文需求

人文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审美价值等品行。所以,人文与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个性、生活意义、理想命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注重其人文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其融入业务工作中。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构建友好互助、团结友善、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关心并关注员工职业规划,努力使员工理想与企业理想一体化,并为实现理想创造条件。

3.3 设立绩效评估,完善薪资报酬体系

薪资报酬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市场、岗位评估结果与员工能力等因素,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从而使薪资报酬体系同绩效管理及岗位评估联系起来,与晋升机制相挂钩,促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达成统一,实现双赢。使薪酬体系达到“外有竞争力,内有公平性”的良好状态。

通过“以岗定薪”,来解决内部不公平的问题。利用岗位测评对银行所有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通过确定不同的岗位工资和绩效考核系数来确定本岗位在部门、银行贡献中所占的分量,测算出每个岗位上的每个员工对业绩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岗位工资收入是多少。使得银行能够把这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留住,并根据该员工的能力和业绩,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给这些岗位较低的人员以机会,对应其调岗或晋升的成功给予其相应岗位的薪酬,同岗同薪,岗变薪变。

在新的薪酬制度之下,员工在此之后如果想要加工资,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和专业水平,通过岗位晋升和表现优秀(年终考核优秀),提高自己对银行的贡献率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员工在为银行创造价值提高的同时实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3.4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留住人才,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建立开放式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发放期权工资、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给予培训机会和学历进修条件等,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始终将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断激发员工自身潜能,为良性循环贡献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4 结 论

综上所述,要想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再造速度,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现代化经营模式,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完善各项机制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任务,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始终将开发和培养人才放在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位,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中,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瑞勇.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广东肇庆端州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南方金融,2012(12).

[2]何善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实选择[J].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2(10).

[3]陆利.浅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上海农村金融,2012(2).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网络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日渐成熟,人们开始步入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2012年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其业务的发展的确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冲击,也可能对其业务发展产生一种“鲶鱼效应”,即刺激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邱峰(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渐将银行中介功能边缘化,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地位,目前商业银行还无法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需要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冯娟娟(2013)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发掘与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不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将来还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都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可简单表述为,互联网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起初,互联网企业是为应付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通过与各家银行合作,提供网关接口。但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日积月累了诸多的用户数据,熟悉并掌握这些客户的各种需求和偏好,还包括各种对金融服务有用的讯息。

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只提供支付这单一的金融服务,继而开展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开始趋于一致。至今形成四种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一)互联网仅扮演渠道的模式,是指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转账、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人们在网上购物中使用的网银就是此类型的代表,这是一种的虚拟银行柜台,在使用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上银行享受各种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发挥数据收集和分析优势以取得信用支持的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工具,得到各种有用的大数据资料,并借此得到信用支持。这类似于阿里金融,依靠自身拥有的电商平台,创造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

(三)P2P模式,即互联网担当中介的角色,两端分别连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至今已经衍生出很多模式,主要包括四类: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和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

(四)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结合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原有的“产品主义”转变为“客户中心主义”。两者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此类模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形成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

随着近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越发迅猛,银行监管部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金融牌照更夯实了此类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通过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见互联网企业正借助自有的强大的数据力量,逐渐侵占传统银行业领域,这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冲击显而易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固然迅猛,但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互联网企业目前无法超越的。

1.资产实力更加雄厚。依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2%。从银监会的数据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而互联网企业在交易规模和总资产规模等各项指标方面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2.客户资源更为丰富。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客户资源已相当丰富,尤其是在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后,客户数量更是不断增加。在2012年上市银行公布的中报数据中,一共提供了7 家银行的企业网银和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的相关数据。经统计,该7家银行的企业网银用户总量达到532万,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用户总量接近 3亿,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增加。

3.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囊括了多个重要环节,而风险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的问题,并在长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规章制度,管理控制各类风险。

(二)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1.操作欠缺灵活性。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严谨,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流程,而互联网企业刚好与之相反,操作流程快捷又简便。以贷款为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首先需要借款人进行贷款申请,然后商业银行再进行贷前调查、风险评价、逐级审批、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整个程序较复杂。而网络借贷将繁杂的流程简化,使贷款审批流程更简单、放款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了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周期。

2.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由于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因此在融资、贷款过程中遇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解决此类问题。而互联网企业能借助金融搜索的强大功能,如融资贷款搜索平台360等,能有效解决融资、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贷服务中耗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与劣势,从自身角度和整体角度,制定一系列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整合网上业务和传统业务,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

互联网企业迅速突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拥有开放的金融平台、有效的营销手段、良好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便捷的操作流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了相当数量的客户资源。面对这种威胁,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一是了解清楚客户的实际需求,将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相关信息充分整合,结合银行自身优势,帮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增加与客户之间接触的机会,可通过充分运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各种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进行营销,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将原来的贷款申请到发放的复杂过程进行简化,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合作,开发网络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非是纯粹的竞争,彼此是能够互相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其发展的迅猛态势,逃避竞争,也不能像对抗普通竞争对手一般,排挤打压,而应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开发出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一是整合商户与客户资源,共享资源。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与各种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业务上相互帮助,具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因此双方可以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二是双方联合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一方面,挖掘新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中小企业信贷获取更高的利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双赢。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与科技属性,提高了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要求。通常商业银行的员工不是出身于纯经济金融专业就是纯计算机专业,因此十分缺乏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管理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注重招聘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贡献。二是重视对员工的科技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互联网工具运用的综合素养,让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时,熟练地将互联网工具运用到网络营销中,使其业务蓬勃发展。

(四)提升网络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商业银行愈发需要科技信息技术为银行数据处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制定等提供动力,科研能力等决定着业务经营成果的优劣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而互联网企业的先天优势源于科技,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推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二要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保密机制与信息安全处理机制,提升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功能,从最大限度减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技术风险,保障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已逐渐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提醒商业银行不可轻视互联网的力量。商业银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户资源;不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赢;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永葆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竞争优势。争取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8):44—49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现代金融,2013(4):14—16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篇12

1、国家金融政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融十条”),要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十条”对盘活政府财政资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当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体经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益就将出现上升,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够给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来源。因此,对于“金融十条”的理解,应该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盘活存量结合起来,通过相关工作的推进,将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存量和民间资金存量盘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一种正能量。政策的利好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银监会统计显示,2012年广东省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增速较快,工、农、中、建、交行5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资产总额60万亿元,占比44.9%;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分别增长28%和23.6%,资产总额分别达到23.5万亿元和12.3万亿元,占比17.6%和9.2%。

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逐步成长为金融行业的劲旅。湛江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加快向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广东发展银行更名为“广发银行”,积极筹备公开上市工作;珠海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华润集团,并更名为珠海华润银行;汕头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广东华兴银行,破解了10年来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难题;广州银行也积极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加快,2011年,6家农村信用社先后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12家正在筹资建设农村商业银行。

4、稳健发展中仍呈现不足

2011年末,广东省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590.2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9个百分点。在广东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投资意识增强,金融产品创新使得社会资金从银行分流增加,全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2830.0亿元。银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有待改善。金融机构受业绩和存贷比考核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存款呈现“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现象,稳定性明显减弱。不良贷款方面,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同比升647亿元。

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W(Weakness弱势)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O(Opportunity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潜力。

1、S+O的优势分析

S(Strength优势)是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优势,就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广东省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增速较快,工、农、中、建、交行5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城商行资产增长23.6%。由表1可知,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占比有上升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占比却有所下降,可见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扩大。第二,经营策略灵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金融机构,相比起国有银行的多层次管理,它具有决策链条短、办事效率高的特点,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城市商行运行机制相对灵活,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业务方案,满足客户对产品功能的多种需求,服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

O(Opportunity机会)是从外部环境分析组织机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重镇,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这些客观优势都有利于广东省金融业的发展,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本土优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省GDP为57067.92亿元约占全国的11%,人均GDP达到54095元,比全国(38354元)高出41%。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需求增大,能促进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定位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客源广泛。广东省是民营经济大省,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活力就是来源于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东莞市更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而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有很多年的业务经验,更容易取得中小企业对他们的支持。相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的高门槛而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更贴近中小企业,且审核程序简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2、W+T的劣势分析

W(Weakness弱势)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时间短,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公司治理有待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第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差甚远,资产质量也良莠不齐,资本金补充渠道狭窄,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不完善,在传统的经营局面上突破现状相对不大。在成立之初的几年内,主要是以传统的经营模式(即通过获取存贷款的利差)来单一地盈利,但是广东省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本市场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扩张业务范围,抢占市场分额,获得超额利润成为主要手段,在资本市场高风险的冲击下,一味扩张业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另外,同其他类型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处于劣势,人员培训的任务艰巨且紧迫。

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所构成的威胁。相对于其他银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外界威胁者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后者的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目前金融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用和声誉上都占有优势,再加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同质的产品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综上所述,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充分发挥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无限;虽然存在劣势,但并不代表这些劣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机会。而且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也足以令人相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只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如同美国社区银行一样市场地位明确,服务个性化,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潜力无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为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

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社区银行建立和发展的法律体系,例如《社区再投资法》规定,每家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详细记录其满足社区信贷需求的情况,并且要求监管机构对每家金融机构的相关记录进行定期评估,而这个评估结果将作为批准该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开展新业务甚至进行行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参考。各省(市、区)政府也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法规,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经营、发展等全过程进行行为规范,真正关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规范服务收费,帮助简化信贷程序,为重点发展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支持产业发展方向,而不只是作为持股股东却不发挥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信用和声誉等方面都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扶持,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尤其是居民个体等客户。

2、城市商业银行要定位明确,产品设计独特,服务个性化

尽管美国的社区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21%,但是它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得总贷款的58%。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最初的定位就比较明确——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这是其最主要的优势,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明确这一地位,不能在竞争激烈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否则,会失去商业银行这一优势,在竞争中必会败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

但是,市场需求只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充分条件,要促使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自身差别化的定位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在市场定位方面坚持差别化战略,在遇到同行竞争时知己知彼,避其锋芒,集中力量于不被其重视的中小客户,重点为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产品设计方面,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设计更方便快捷的多元产品,为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此外,注意自身的特点,在服务费用的收取、个人理财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更广的客户。

3、加快业务转型,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和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资金需求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如何有效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考验着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十报告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宏观管理的基调,利率市场化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发挥贴近市场、适用性强的地方金融生力军作用,加强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加快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把业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通过自身的发展转型,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有效培育与银行长期共同发展的小微企业基本客户群;通过将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对小企业需求和风险的把控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4、加强品牌宣传,培养城市商业银行专业人才

加强宣传,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宣传,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认识度和认同感;二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应该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品牌认知度,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一是要依托高校资源,从高校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二是要加强银行内部培训,开发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银行合作,充分利用各个银行的优势和各种服务功能,帮助自身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 詹勇闽: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J].企业导报,201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