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10-13 09:12:11

环境保护调研

环境保护调研篇1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1环保工作从创建生态文明村做起。各地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标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有效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很多村庄已建立起绿化带、垃圾集中收集点、排水沟等;环保能源被广泛应用;家禽家畜开始实行圈养,禽畜粪污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资源再利用。

1.2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展开。政府加强对工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治理化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造纸企业及主要流域,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及水污染的防治[1]。

1.3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工作进一步展开。近年,农民自愿投资的主体作用和农村信用社融资主渠道作用得到很大的发挥,解决了农村沼气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各村将沼气的开发利用与生态村的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另外,秸秆污染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秸秆污染问题,各农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大部分秸秆粉碎作为牲畜的饲料,变废为宝。

1.4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壮大绿色资源。各农村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从而建立起林、田和谐发展的成功模式

总之,由于我国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使农村环保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遗留问题的存在,农村现在的环境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

2.农村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

2.1饮用水的污染问题仍存在。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主要是地下浅层水及地表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生活污水和禽畜养殖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又不完善,使农村饮用水资源日趋短缺。

2.2大规模畜禽养殖本文由收集整理污染问题较严重。目前,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不能妥善的处理好畜禽的粪便,使禽畜粪便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2]。据调查,我国农村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及比例为:随便堆放25%,直接堆放到田中60% ,其他15%。

2.3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农业增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很多有害的化学元素渗入土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作物遇到虫害时,100%的农民都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消除虫害。据调查,农业生产中的常用肥有有机肥、氮氨,其比例为:有机肥14%、氮氨72%、其他14%。

2.4秸秆焚烧对水体和空气的污染。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的秸秆产量很大,尽管大部分会被用作饲料、肥料等,但还有一部分被直接烧掉造成大气污染,或者堆放在田间地头及河岸,阻塞河道,污染水源。据调查,目前,农村秸秆的处理方式及比例为:直接烧掉25%,饲养牲畜62%,当作有机肥料8%,燃料5%。

2.5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成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使得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重要问题。

3.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

3.1思想认识不足。部分群众思想觉悟不高,对农村的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有些部门也由于认识不足没有把环保工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国一直都存在注重城市、轻视农村进步的理念和现象,因此,环保的相关法规和策略在农村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另外,有些地方为保护经济利益,轻视环保工作的开展,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

3.2资金投入有限。我国对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给予的重视不够,尤其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少,且将这些有限的资金分散发给各部门,这使得农村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3.3相关机构不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机构不健全,县级政府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而且村镇没有专业的环保工作者,这就造成分工不明确,没有相关的责任人,管理上混乱不堪,监管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

3.4技术落后。在我国农村,对于污染的治理技术相对落后。就目前来看,沼气的有效利用技术和相关的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于其他方面,如对污水及生活垃圾等的处理并没有成熟的技术,因此,也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开展。

3.5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养殖业污染、化肥农药的污染等方面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这就导致这些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4.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要认识到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干部及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3]。另外,还要在学校展开环保教育活动,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学生家长乃至社会,达到人人环保的目的。

4.2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我国各级政府应努力完善农村环保的相关政策,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因地制宜地制定政治方案。对环境卫生、畜禽养殖、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整治计划及方案,以便更好地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文明村。

4.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我国各级政府应增加农村环保工作相关资金的投入,保证每年都有固定的专用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例如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生活垃圾的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的处理等。政府应制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尽快改善农村环境的现状。

4.4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相互配合,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开展的环境监管体系,特别是村、镇的相关机构的建设。努力建设协调运转快、工作效率高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管机构,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调研篇2

 

调研提纲:

一、 太仓经济发展区位优势。

二、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违法排污其产生的原因。

四、 如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五、 美丽太仓建设生态文明。

 

区位优势 太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易于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亚热带气候,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处于长江三角,交通海运,对外出口方便;紧靠国际大都市上海,受上海影响和辐射多,信息便利;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人才高地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工业综合实力强,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较快;港口码头建设给太仓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活力。

污染损害 我的业余爱好是休闲野钓,每逢节假日、双休日经常开车外出到乡下河边垂钓,近几年的亲身感受,耳闻目睹,让我深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今年4月份从新加坡培训学习回来后,太仓的环境保护问题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清澈见底的河水,鱼儿跃出水面,蛙声此起彼伏,走路上学的孩时美景浮现脑海。现在外出垂钓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去年上鱼很好的河,今年再去时河水被工业污染,河里已经没有鱼了;前几个月还能钓到鱼的河,再去钓时河边浮起了一大堆死鱼;这条河钓不上鱼,附近好几条河都钓不上鱼;渔业部门年年往河里投放大量鱼苗,可就是不见成鱼,这种情景真让咱钓鱼人深恶痛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违法排污造成河中饲养的鱼类受到污染损害。

违法排污 由于污水处理企业需要消耗很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有的企业就利欲熏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产生的污水不处理直接排放,或者私设暗管进行排放;现在虽然进行了在线监控的安装,但很多企业都是一样的想尽各种手段进行偷排。

一是企业私设暗管偷排。在建造污水池时就偷偷埋设暗管,实时进行偷排,对排放口假装了一根水管,每次到环保局的人来取样检测时,他们提前会自己检测只要没达标他们就会在环保局的人没来时,就对排放口用自然水反冲,只要反冲5-10分钟就可以保证环保取样达标。事实上因为每个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情况不一样,即使组织环保部门进行突击监察,也是收效甚微;

二是利用时间段偷排。利用执法人员的检查疏忽,比如晚上执法人员出动较少,节假日、双休日执法人员出勤较少的机会来违法排污。

三是将不达标污水直接排放。有的在线监控的企业,夜间的排水量为0,或者很小的一个数,但是污染物的浓度值却在变化,当然也在“达标”范围之内,据说是把在线监控直接接到一个事先调整好污染物浓度的水桶里,那些坚信高科技的环保执法人员即使到了企业污水处理现场,如果不细致检查也很难发现问题。

四是有的企业利用计谋来声东击西,明里暗里妨碍检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误导检查人员,千方百计达到偷排目的。

五是直接约定型,通过金钱关系打通环保执法部门工作人员,每年给你多少利益,然而企业随意排放,例行环保检查时虎头蛇尾,发现不了问题。

整治偷排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太仓的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视,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长效管理。比如对河道保洁进行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河道水面杂草和拉圾等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由于企业的违法排污乃然时有发生,河道水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们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做好整治违法排污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水质污染问题,还太仓以美丽的水资源。

一是领导要重视。领导要认真进行安排部署,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实施,分管领导亲临环保检查现场指挥,真正做到标准高,落实好,质量优,把整治违法排污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整治要到位。组成环保、工商、安监、供电等部门参与的专项行活执法队伍,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时整改;对污水处理设施不附要求的企业,责令停业整改;对累犯不改的偷排企业强行取缔,对不适应时展需要的重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或改企转产。

三是制度要坚持。坚决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营”的环保“三同时”制度。环保监察大队人员定期不定期对排污企业进行检查,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是明察暗访,切实掌握一手材料,确保难点问题彻底解决。环保监察部门要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经常走访企业周边的群众,倾听百姓的呼声,带着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走出国门去考察学习先进的经验做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是建立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分片包干、定期检查和群众回访、与政府联控联防等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铲除其滋生的土壤,确保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

    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太仓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要融入各方面和全过程,可以说愿景美好,任务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太仓才会如约而至。我们要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还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打造美丽太仓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环境保护调研篇3

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在xx镇xx村xx生态园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果实采摘与农田间作套作技术;在“捡起的是美德”卫生清洁活动中,队员们积极传播、践行环保观念;在检测卫河水质时,队员们认真取样分析,将包括色度、浊度与硬度的污染数据及时反馈给xx市水利局;在推广绿色食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耐心讲解肉蛋奶合理调配的比例,<莲山 课件>为群众带来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

环境保护调研篇4

*县域面积2241平方公里,约占*市辖区的五分之一。全县辖2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35.4万人。*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水土保护生态修复试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旅游重点县。

20*年全县生产总值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6.8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产值9.39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3.27亿元,增长1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7:23.7:33.6。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694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038亿元,增长26.9%。税性收入1.434亿元,增长21.8%。(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税收0.49亿元,增长44.45%)。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0%,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完成产值15.01亿元,增长34.0%。建筑业是*县的重点产业,20*年在省内外完成产值42.03亿元,增长26.6%。

近年来,*县以建设部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20*年,县城城区空气so2、no2指标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指标达二级标准,县域为*地区唯一未发生酸雨的县份;县城空气污染指数为40,优的天数占76.7%。大樟溪地表水17项指标除粪大肠菌群为ⅲ类外,其余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清凉溪饮用水源、南区水厂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

二、*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县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严格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严格限制工业发展,强化环境监管,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向省会中心城市提供健康的生态之“肺”作出了无私贡献。

(一)找准发展定位是关键

*县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的发展定位确定为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求*县侧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严格控制或不发展工业特别是污染型工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这种发展定位,对于*县来说,无疑是一个“紧箍咒”。是发展工业为先,还是保护生态为重?这在当时的县领导以至于干部群众中并非没有争议的。然而为了下游地区人民能喝上干净的水,为了省会城市能有一个健康的生态之“肺”,他们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为此,该县确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生态工业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建设思路,强化“治山治水即治县”的意识,以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县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优势产业,积极寻求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促进全县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以生态经济振兴*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们先后编制出台了《*部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县生态功能区划》、《全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县畜禽养殖禁建区划》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方案》,修编《*县城市环境规划》及建制镇的环境规划,制定大樟溪梯级电站及24条支流流域规划等。这些规划性文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规范经济开发行为,指导全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县生态经济步进良性循环的轨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严格把住源头是根本

一是严把开发关。*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或初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金、银、钼、锌、紫砂土、高岭土等10多种,如果没有采取限制措施,这些资源的开采、生产,将给该县带来30亿元以上的产值,而正是由于没有开门招商、放开生产,使该县一年减少了财政收入5000万元。二是严把审批关。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规范项目开发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均能首先征求环保部门意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把搞好环评作为项目审批的第一前置条件,不引进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近几年否决了18家高污染企业,仅被否决的*味精厂搬迁项目,就涉及产值13亿元;永鑫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由于采用的工艺较为落后,该县于去年12月关闭了该企业,待重新选址并进行技改后再重新生产,该企业涉及产值达7500万。三是严把规划关。在规划布局中坚持以人为本,防止生产区与居住区混杂;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工业企业,逐步搬迁进入马洋工业集中区和城峰工业集中区园,目前已经入驻园区的企业有43家,涉及产值约13.5亿元。

(三)坚持“关”“治”并举是方法

*县工业企业有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20*年全县工业产值15.01亿元。这些数量不多、产值不高的工业企业,对于经济欠发达、财力较紧张的*县来说,是重要的财税来源。而近年来,为了保护*的生态环境,该县“忍痛割爱”,关闭了污染严重的近20家企业,其中小造纸厂5家,小炼铁厂7家关闭注销,比如*县造纸原为莆田地区造纸厂,1983年下放*县管理,全厂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主要是芒杆制浆,由于污染排放不达标,1999年被责令停产;*县蜜饯厂为*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该厂位于*县饮用水源的上游等原因,1999年该县也关闭了该企业。这些关闭的企业中,每年减少cod排放24吨,同时每年也减少了近2亿元的产值。

大樟溪是*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保护好大樟溪流域的水环境,对促进*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及长乐、福清等市的用水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县人大常委会就保护大樟溪提出了议案,县政府对保护大樟溪进行了多次研究,制定了保护大樟溪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一保护和治理大樟溪的方针,拟定出分期分批治理计划。一是关闭了沿溪的重污染企业。二是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相继建成了一化化学品有限公司、德胜药业、烤鳗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和县医院等10家医疗单位及御温泉、赤壁、白马、姬岩等旅游景区的污染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使大樟溪受纳的污染物数量明显减少,年废水排放量减少约50万吨。三是抓好房地产项目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鉴于*县尚未配套污水处理厂,该县严格执行环保有关制度,2000年以来,城关大部分房地产建设项目均配套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无动力、微动力)处理量约为1850t/d,约占城区生活污水总量的30.8%。严把大樟溪两岸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在大樟溪及其重要支流两岸建设有严重污染的项目,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项目环评执行率已达到98.8%。

(四)实施生态修复是途径

近年来,该县认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有关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以水土保持、大樟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藤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县部分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影响了*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县以大樟溪两岸、永福旅游绿色通道一重山为生态修复的主线,划定了大樟溪沿岸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林面积共70667公顷,采取了“防、封、竹、改”等水土保持措施,即:预防为主,封禁防治,种竹绿化,改造“四园”(果园、茶园、坡耕园、油茶园)。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以部门投资负责制为主的资金筹集办法,累计投入资金2162万元。通过实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樟溪两岸有林地面积增加3520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6.3%;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600公顷,降低水土流失程度25%,土壤有机质提高1.7%,水土得到有效保持、土壤得到明显改良。二是积极抓好林业生态的建设。目前,该县生态公益林面积达74413公顷,占县域面积的33.2%。全县已建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达到29630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13.2%。其中藤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97年11月,200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7676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7.9%。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物种,特别是藤本植物、野生兰科植物、藏酋猴种群、火山口地质地貌等都具有很大保护价值。该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被列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库。为了保护好生态林及藤山地区的独特资源环境,*县在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保护经费上予以保障。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目前,县域生态稳定,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良性循环,具有突出保护意义的藤本植物、野生兰科植物、刺桫椤生长旺盛,藏酋猴群个体健壮,种群扩大。

生态修复不仅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而且还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环境效益体现在: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约占林地面积的40.8%,为县域内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强大的功能;生态公益林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是该县最大的“碳汇库”和“氧气发生源”的循环系统,是我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衍屏障,同时也是县域内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器。其社会效益体现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就的优良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条件,吸引了无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休闲,为该县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为全县提供了490个生态护林员岗位,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其经济效益体现在:该县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面积多达111.62万亩的生态公益林,为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营者开展林下养鸡、林下套种中药材和花卉植物等林下综合利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五)发展生态产业是目标

一是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该县将“农业生产有机化,有机食品产业化”作为扩大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抓手,带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6大农业主导产业及李、梅两大特色产业,先后建立了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茶叶、无公害蔬菜、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等多个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正在形成。主要做法是:加大培训力度,宣传农药安全使用方法,推广茶叶、水果、蔬菜、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利用经济绿肥、秸秆还田、禽畜积肥和人工堆肥等资源,推广平衡施肥、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和秸杆还田技术,引导农民大力改进农民施肥习惯,增加有机肥投入比例,发挥施肥的生态效益。全县已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作物专用肥10万亩,经济绿肥5万亩,推广配方和平衡施肥技术10万亩。目前已经建立并获得认证的有葛岭的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3个;利用大樟溪优良的水质,实施放流增殖,几年来连续在大樟溪放养毛蟹、蚬子以及三角鲂等鱼、贝类,增加水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水产品产量。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宜人,植被良好,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所在。因此,该县以青云山创建国家4a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旅游区的“双创”工作为契机,努力打造*县旅游品牌。通过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活动,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做到合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的品位。目前,业主在开发旅游景点过程中,都能做到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赤壁景区和天门山景区,都采取了铺设栈道的方式建设景区游览道路,虽然增加了投入,但保护了景区的原始风貌,很好的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理念。同时各景区都能重视落实好环保措施,做到禁止燃煤、烧柴,使用液化气燃料、电和轻质柴油等清洁燃料;对生活污水做到处理后排放,对旅游垃圾集中收集,统一运往景区外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目前,*县已被列为全省12个旅游重点县之一,旅游资源优势开始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20*年接待游客达到93.8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2.78亿元。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逐步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三、*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环境保护调研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环境保护协可持续发展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层次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乃至全国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主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环

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县域经济发展必然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发展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国家统计局“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价中,进入百强的山东县市达21个,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省份,当前我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保持县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我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现状

自“十五”计划启动以来,我省的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97个,

共投资128亿元;在建的112个项目中,

已完成投资103亿元。建成各类自然保

护区65处,面积963千公顷。生态省建

设规划工程启动,各级生态示范区建

设试点52个,面积8037千公顷。深人

开展了环境空气、河流湖库、近岸海域

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全省环境状

况公报。

围绕加快经济发展,省政府对治

污工作做出部署,加大了污染防治力

度,20__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

体比20__年削减10以上。省里还出

台刊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和《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加强

了全省环保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省

人大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

议》,省政府编制实施了《山东生态省

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环保总局将山东

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我省在全

国率先开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研究,开展了环保信用等级管理活动。

在县域和农村环保方面,已建设

各级生态示范区试点52个,生态示范

区建设主要在县域一级开展工作,同

时还开展了将范围拓展到乡镇和农村

的“环境优美乡镇”评比活动,系统地

提出乡镇一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指

标,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交给乡

镇政府和农民群众,寻找到农村环境

保护工作的有力抓手。经省环境保护

局审核,20__年4月20日已经对拟命

名为第一批(20__年度)的5个省级

环境优美乡镇即平度市南村镇、胶州

市李格庄镇等进行了公示。“环境优美

乡镇”所提出的“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

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

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

废物处置、村容镇貌建设”等创建内

容,不仅对目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是农村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但当前我省仍存在着环境污染严

重的问题,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

表现在: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

量日益下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

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随着

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排污总量

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县域经济得到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同

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一

方面低技术、粗管理、高耗能乡镇工

业的发展,使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

强度日益扩大,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加上工业“三废”得不到有效处理,

还有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残留,

畜禽粪便污染加剧,农作物秸秆焚烧

及废弃污染严重,都会导致土地肥力

下降,水质恶化,水体污染不仅影响

水产品质量,而且使许多居民的生活

用水失去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随着

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

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日益扩

大,由于长期采取掠夺式开发、粗放

式经营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

漠化、盐碱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遭

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是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工业

污染仍 很严重,生活污染比重不断增

加,农业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在相当

多的地区,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

尚未解决,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污染问

SCIENCEANDMANAGEMENT-徽

黔粼缨

题。

三是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环境

意识严重缺乏。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

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不少

县市领导注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热

衷于铺新摊子,在低层次上搞重复建

设,而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在管

理体制上,经济部门与环境部门各自

为政,造成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环

境政策也各行其是,结果造成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脱节。环保部门执法

不力,环境破坏者推卸责任、逃避制

裁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县域环境建设与保护的

对策与措施

建立县域内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转变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经

济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县域资源环

境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在经济发展的

重大决策过程中没有考虑环境影响,

忽视环境承受力所致。因此,要想实

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

经济发展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综合起

来考虑。要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

保护一起抓的观念,紧紧围绕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处理好经济与环境、

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

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加强法制建

设,严格监督管理,努力减轻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坚持保护优先,预防

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管理

并举,扭转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

面;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

护,统筹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承载能

力的关系,绝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2、多部门联动,进一步强化资

源环境管理。各级政府要坚持一把手

亲自抓,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

责,各部门、各行业对本系统的生态

环境建设与保护负责。发展计划部门

应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列人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和年度计

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环保部门要综

合协调,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

门制定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要将

各级行政领导在决策中的表现作为政

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考

核、奖惩机制,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

重大决策和专项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考

核;科技主管部门应将生态环境建设

与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列

入攻关课题;农业部门应继续推动生

态农业建设,有效控制农村资源污

染,加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

开发;水利部门应加强水土保持工

作,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三同

时”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

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

综合平衡。

3、全方位治理和控制,延缓环境

恶化速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各乡镇

工业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污染治理设施。

处于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之外的工业

污染源,按照现行的法规,执行一级排

放标准,在限期之内若不能达标,实行

关并转迁或截污。严格执行规划提出

的禁止和限制产业名录,杜绝新污染

的产生。

控制农业和养殖业污染。加大农

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药和化肥环

境安全管理,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毒、

高残留化学农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

化肥和农药;研究解决农用地膜污染

问题,努力减轻有机质流失和有害物

质对水体、农田的污染和人体的危

害。搞好畜禽养殖业废水、废物的处

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到

国家标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

利用和处理技术,严格按环境功能区

发展水产养殖业,努力降低养殖污

染。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

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高效、实用

的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有机食

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建设

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

产品基地。开展绿色通道、绿色市

场、绿色加工生产线与绿色产品品牌

等“三绿工程”试点工作,确保食

品安全。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控制陆源和

海水养殖污染。加强近岸海域环境质

量管理和人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坚持

河海统筹,陆海兼顾,以陆源污染防

治为重点,抓好重点海域、重点城市

毗邻海区、重点河流人海口附近海区

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海洋和海岸带

生态保护。加快沿海防护林带工程建

设,加强海岸带管理,制止人为破坏

行为。加强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和海洋

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沿海地区建立海

洋和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

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4、加强环保科研与技术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资源持续

利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主要包括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

术、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工业清

洁生产技术等。政府应把生态环境保

护的科学研究纳人科技发展计划,给

予重点扶持。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

机构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环

境保护科研队伍,根据各县乡特征,

针对农村沙荒盐碱地改造、农业立体

种植、植树造林、发展绿色有机食品

和无公害农产品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成立专题科研小组,进行调查、研

究、试验、.推广,形成一套完整的

科研成果转化体制。

5、加强法制建设,把生态环境

保护纳人法制轨道。严格控制资源开

发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切实加强对

水、土地、森林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

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类资源的开

发,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破坏生态

环境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6、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公

众参与环境保护。围绕环境保护中心

任务,加大环境宣传教 育工作力度,加

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策划,提高环

境宣传的层次、时效和质量。着力抓好

各级县乡党政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的

环境法律知识培训,不断增强管理层

的环境意识、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与

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利用各种形式,调

动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参

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自

环境保护调研篇6

(一)村容村貌整体良好。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村道上大多是非常干净,村民随手乱丢的现象很少见。在大桥有些住户门前还栽有各式各样的盆栽,为整个社的环境添色不少。

(二)“中心地段”干净整洁。作为村“中心地段”的新区,未发现车辆乱停、乱摆摊等现象。新区的公厕设有管理室,无明显臭味,公厕内地面无积水、便池整洁无水锈。

(三)全村污水处理得当。场镇周边污水已全部通过污水管网引入到污水处理厂,大桥村污水处理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二、存在问题

(一)村中仍存在卫生死角。在小学旁边村道,水沟两处均散落着许多白色垃圾与生活垃圾,在村道上发现死老鼠无人清理。

(二)卫生设施设备欠完善。全村幅员面积12.2平方公里,全村公共垃圾箱体却仅有15个;除新区有5个、关口社有3个垃圾桶外,村子周围没有普通大垃圾桶;观察发现大多数农户家未设家用小垃圾桶。

(三)少部分农户不自觉。观察发现仍有少数村民不自觉,抽完烟就把烟头丢在地上,还有些人随地吐痰,极不雅观。少部分农户房前屋后不整洁,未及时清理家禽粪便,住户周围一片狼藉。

(四)村内环保宣传不到位。整个调研期间,未发现村里安装有广播设备,未发现任何环保宣传行动。

三、意见建议

环境保护调研篇7

引言

截至目前,确保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只是每个企业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也是生态建设、文明发展的要求。国家为了推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稳步发展,确保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对此采用宏观、协调的发展策略,减小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也要求各个企业不断调整产业构造,放弃传统粗放型经济形式,这样才能达成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牺牲环境,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恶化日趋明显,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了遏制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容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国有企业以“经济利益与绿色环境协调发展”为主旨,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思想,从企业发展源头抓起,采取控制污染源、增加企业效益、加大环保投入、降低能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企业效益得到了提高,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实现企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环境恶化的原因

环境恶化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具体如:国家经济政策忽视了环境保护要求;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后造成苦果。

1.1政府过于看重国民生产总值的单一模式

事实上,环境保护经常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其首要任务是脱贫,所以很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的重要意义,开始深入环境保护工作。从世界产业革命发展历程来看,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的结果是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环境迅速恶化,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若能正视污染损失、国民生产总值,那么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危害。从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建设过程来看,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1.2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地位与利益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甚至违背《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国内温饱基本问题解决后,各地都制止了毁草开荒、毁林开荒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出现了退耕还林的势头,但在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各种废气、废物的排放量骤升,很多国有企业将利润作为目标,没有遵守《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部分地方政府与企业决策人员缺乏经营资源的意识与危机,恶化的环境未得到改善,新的污染问题又出现。

2环境保护与企业间的困局

企业能否长期立足于市场,其关键是坚持生态保护战略。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在产业升级与调整中,生态环境与企业发展总会存在无法规避的平衡问题,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鉴于此,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两者关系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2-3]a)部分企业高瞻远瞩,在调整企业升级过程与结构时,紧随时代步伐,改变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始终坚持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力求最小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b)部分企业虽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发展方针,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但方针路线无法长期适用,破坏了生态环境与企业之间的长远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且遏制不及时,给企业财力、物力与人力带来了极大的浪费,都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c)部分企业以“边污染,边治理”为宗旨,视利润为根本目标,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与环境理念。利益高于一切,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与企业发展无法协调的难题。综上,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利润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它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权衡两者关系,从根源上牢固树立环保观念,为长期发展作规划。

3国内企业和环境发展潜在的问题

3.1企业循环经济滞后

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缺少环境保护意识,视经济为第一位,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或放置于环境中。部分企业开始从城市向农村与郊区转移,因农村在环境检测上不够专业,致使田地、河流、空气遭到严重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配置较完善的污染物治理设施,企业不愿投入更多资金。这些都是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障碍。

3.2工业三废没有及时得到控制

从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三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发展。企业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旨,提高废物处理及利用率,推动环境保护与企业和谐发展。但很多企业忽略环境保护工作、环保技术与设备成本高等都是制约企业高速发展的因素。企业为节省成本存在侥幸心理,致使污染废物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3.3企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还未得到完善

目前,国内生态环境面临着资源紧张、污染加剧、生态退化等问题。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有效机制被提出,但生态文明需要依赖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模式调整,需降低产能利润控制污染,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构架与经济目标,企业无法实现利益平衡,同时也阻碍了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对此,在现实工作中,企业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结构,增加节能环保投入,实现环境与经济利益协调发展[4]。

4推动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策略

4.1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循环经济的提出,其对象是传统经济建设中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部分与资源浪费,同时也是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充分体现。其工作目标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设计与规划,形成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废物利用、资源共享,让相关资源得到充分使用,让企业达到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要求。为了达成生态环境、社会、企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必须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作为根本目标,然后再对生态资源进行最合理、科学的使用。

4.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优化环保技术设施

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也是如此。针对工业三废问题,企业必须增加投入,严把技术关,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借助监督、检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建设与发展。同时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对不合理企业进行查处并整顿。另外,企业要合理优化资源,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合理环保工艺与技术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减少资源消耗,并做好废物再利用工作。

4.3做好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制度建设

从企业发展源头上确立相关制度,做好监管工作,树立危机意识,及时清除潜在隐患,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的思想方针,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标准。对于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环境恶劣影响的企业,企业相关部门应作出惩处,这样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从企业内部抓起,牢牢夯实环境工作的落实工作[5-6]。

5结语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为了生存环境更美好,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时刻做好预防工作,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与企业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竹麟,许煌基.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5):98-99.

[2]江若琰.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23-24.

[3]胡安安.循环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78-79.

[4]李斌.企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访TNC中国首席代表张爽[J].新财经,2011(10):96-98.

环境保护调研篇8

一、××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以开展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着重加强了全县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全县生态环境状况也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主要成绩有:

(一)编制并实施了“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指导方针基本得到贯彻落实。

(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如××自然保护区建设、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部级重点地区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我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截至2006年底,全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85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2004.61平方公里的5.21%;森林面积由1997年的130.2万亩增加到156.3万亩,增长20%;森林蓄积由260万立方米增加到462万立方米,增长77.7%;森林覆盖率由22%增加到31.64%,增加了9.62个百分点。

(三)加强了农业生态建设,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已建成××无公害茶叶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无公害黄牛基地等三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四)利用沼气池建设来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环境,从2002年开始至今共建设沼气池11680口。

(五)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县已建成××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平方公里,占到全县土地面积××平方公里的2.58%。建成红椿特色乡镇××,林业特色乡镇××,建成××国家森林公园××。

(六)城市园林绿化成绩突出。完成公路绿化××公里,水系绿化××公里,城周绿化××亩。截止2006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新增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突出表现在:

(一)乡镇地区市政基础设施不发达。污水、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特别是一些沿江乡镇,污水直接向江河排放,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理,是河流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基础较差。我县主要是以烤烟为主的农业大县,种植业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三)农村分散式畜禽养殖普遍,粪便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染较大。

环境保护调研篇9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环境保护调研篇10

一、涪陵库区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涪陵全境,境内流程77公里,辖区内汇入长江的河流有44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三峡库区水位至175米后,将淹没全区陆域面积51平方公里,水库岸线全长约585公里,其中长江干流左右两岸271公里,乌江等支流左右两岸314公里,涉及涪陵辖区内44个乡镇、街道。

(一)库区环境保护态势良好。据环保部门资料显示,2011年,辖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源监测指标均符合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比2010年下降2.6%、11.4%和10.8%,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占监测日的76.6%,酸雨发生频率比2010年下降29.2%,城区降尘比2010年下降17.3%;城区三个功能区环境噪声平均值稳中有降,“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效果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公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二)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减轻。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后,建立和完善了消落区土地使用及管理制度,对辖区内17.6平方公里的消落区进行强化管理和监督指导,有效遏制了在消落区内乱搭乱建、乱倒乱堆、乱填乱挖、乱栽乱种等行为发生,确保了水库运行安全和库区生态环境良好。

(三)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增加。一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条件。自1989年涪陵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以来,先后实施完成了“长治”工程一、二、三、五期和国债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治理区森林覆盖率为32.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4.9%。涪陵被纳入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10个试点城市之一。二是防治工业污染,确保“一控双达标”。三是防治地质灾害,消除库区安全隐患。四是防治船舶污染,严控流动污染源。五是防治水面污染,优化库区水面环境。六是防治水源污染,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二、涪陵库区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由于涪陵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库岸山高坡陡,辖区人口稠密且对水土依赖度高,导致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986.32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67.42%。境内长、乌两江沿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1239.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两岸893.8平方公里,乌江两岸346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4%。区内潜在危险的滑坡835处,涉及全区每个乡镇、街道,危及人口7.6万人。

()农村面源污染加重。一是化肥、农药、农膜污染较重。据统计,每年全区农作物施用农药950吨,平均使用强度为0.94公斤/亩,化肥使用量折氮量2.7万吨,平均使用强度为30公斤/亩,均高于全国防止水体污染的上限标准,农膜使用量1548吨,平均使用强度为0.88公斤/亩,且基本没有回收,遗弃残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白色污染”。二是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加剧。普遍存在“重养殖、轻防治”等问题。畜禽常年存栏量530万头(只),排废量在800万吨以上,实行无害化处理的不足20%,绝大部分就地排放。肥水养鱼、网拦养鱼屡禁不止,造成周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三是榨菜加工废水污染加重。涪陵现有榨菜加工企业102户,年产成品30万吨、排放废水200万吨、排放COD为0.6万吨(占全区工业COD排放量的50%)。榨菜加工产生的高盐、高浓度废水,极易造成局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严重。

(三)工业污染治理薄弱。一是“三废”排放量大。据统计,2010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4624.2万吨、COD排放量1.25万吨、氨氮排放量0.16万吨、粉尘排放量1.16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量4.3万吨。二是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涪陵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较多高耗能、高耗水和重污染企业。三是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虽按国家环保法规,对工矿企业实行了“准污染、谁治理”和“一控双达标”措施,但一些中小企业仍未做到达标排放。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环保隐忧。在李渡、白涛、龙桥等工业园区建设中,环保机构设置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环保掌控存在风险。

(四)水体生态功能下降。三峡工程蓄水后,使600多公里长的库区由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变成了水环境库容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人工湖泊。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低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故障频繁,人为因素导致污染治理设施处理率下降,以及广大农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沿河倾倒垃圾、直排人畜粪污等,更加剧了库区水质污染。

(五)环保机制仍不健全。三峡库区流域在管理上,涉及移民、水利、环保、航运、林业、农业、城建、市政等部门,因体制和行政赋权关系,各地区各职能部门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行“分而治之”,致使水资源和水污染防治管理脱节或缺位,从而降低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效率。消落区管理是新课题,水库管理部门没有执法处置权,监管面临诸多困难。

三、涪陵库区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切实落实环保责任。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环保先行”的观念和城乡统筹的大环保观念,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二是坚持依法治水。加快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等滞后领域的立法,修改完善不利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三是坚持环保责任考核制度。坚持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环保责任考核制度,防止以损害生态环境,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的“率先”和“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发动全社会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警示教育和舆论监督,提升全社会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环境保护调研篇11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重大意义,真正把活动开展作为当前一项管总的、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本次“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契机,真正使全省环保系统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队伍大团结、能力大提升,不断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谱写美丽中国xx篇章。

二、工作安排

(一)制定环境保护厅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责任单位:机关党办;完成时限:4月20日)

(二)召开全省环保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省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专题学习班”,对“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进行动员部署。(责任单位:办公室;完成时限:4月23日)

(三)从4月24日起,在全省环保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x篇”为主题,组织3期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组织4期“环保大讲堂”,由机关党办、人事处、zd处、督察办、水处、大气处、土壤处、生态处、机关纪委等处(室)具体负责;各处(室)和直属单位利用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组织学习讨论,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责任单位:机关党办,人事处、地干处;完成时限:8月31日)

(四)厅级层面的大调研集中安排在6月上旬以前进行,厅党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调研课题,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积极参加,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报厅党组。(责任单位:办公室,各处(室)及直属单位;完成时限:6月20日)

(五)处级层面的大调研在8月上旬以前进行,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报厅党组。(责任单位:办公室,各处(室)及直属单位;完成时限:8月10日)

(六)各市(州)环境保护局要按照省委和市(州)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不折不扣、高质高效完成“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各项任务,并将书面调研报告和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报厅党组。(责任单位:各市(州)环境保护局党组;完成时限:8月31日)

(七)向省委提交环境保护厅“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报告。(责任单位:办公室、zd处;完成时限:8月31日)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环境保护厅“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由厅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和机关党委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zd处、人事处、地干处、机关党办、宣教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市(州)环境保护局、各处(室)和直属单位要把“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环境保护调研篇12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9-187-2

0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环境慢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人类再只顾经济发展,那么这个人类在其中生活了几百万年的家园即将因超过其自身承载力而毁坏。所幸现在各国都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问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述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能撇开任何一方而单方面来看问题。

1.1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些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和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有关。中国,作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国家之一,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却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2006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因此,可以说目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张晓东博士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对我国近期(2005年至2010年)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按照90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未来lO年的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仍然呈现出“U”型特征,即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1.2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发展

同时,环境污染和破坏给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是极其惊人的。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点反过来又极大得制约中国经济的腾飞。试想,随着垃圾的增长,资源的大量消耗,当前国内正蓬勃发展着的各个产业将面临萎缩。同时社会又要花费一大笔钱来改善人们的已经恶化的生活环境。当前社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例高达10%。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l6个。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是否能生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也有人高呼要经济还是环境。还有悲观者认为这样发展下去,环境破坏了,最后人类将一无所有。

2旧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原因

2.1经济机制本身的弊端

愈来愈多的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当今不完善的经济体系。由于人类的经济发展是以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为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并不被看作一个有机的自平衡系统,而只是静态的物质世界,是有待人类开发利用,满足消费需要的资源集合。因此,只考虑向环境的单方面索取,而不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结果是资源逐渐耗竭,环境不断恶化。李广智认为经济体制的弊端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有性。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是一项共有资源,作为共有资源,其价值并未反映在价格体系之中。也就是说,环境的使用是免费的,无偿的,这就误导了人们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环境资源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使治理者和保护者得不偿失。在现行的经济体系下,那些因过度开发资源和破环环境而受益的人很少偿付全部的社会和经济代价,相反地,这些代价(现在的或将来的)却整个地被转嫁到了社会。未能将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之,环境的不断恶化实际上是由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不当引起的,特别是错误引导的价格体系祝不完善制度的激励,致使开发者们能逃避偿付他们开发活动的全部代价。当代的经济体制实际上也是环境破坏的帮凶,既然如此,也就无怪乎无论政府如何明令禁止,某些地区或个体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断对环境进行破坏。

2.2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需要走的一步,但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伴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出现了。(1)空气污染。在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农村,特大型和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强度明显高于中型及小型城市。(2)水污染。中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城市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明显加重,污染型缺水的城市数目不断上升。城市河段的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3)生活垃圾污染。目前,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而就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填埋占80%,堆肥占19%,焚烧仅占1%。但由于城市垃圾实际处理率较低,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据预计,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问),这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增长1%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将不得不使人们思考未来中国城市化应该走的道路和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2.3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可逾越

从工业化国家发晨历程看,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工业――重工业―― 新兴工业”渐次演进的规律性特征。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中期,几乎无一能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当代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双重压迫,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到治污与发展同步或先发展不污染;严酷的事实是贫穷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城市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再加上技术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使得每吨能耗实现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增长依然较快。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更是我们国家现代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重化工工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资源消化的急剧增加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的沉痛代价。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重化工业的持续扩张与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现在不能就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单单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既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又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

3.1观念上的转变

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将是一个困扰人类好长一段时间的难题。但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从观念上转变,扭转以往在处理这个关系时的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不记自然成本发展经济;有些人认为,应该先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在去治理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走这条道路成功的例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尽管他们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一系列的环境公害,但是他们借助殖民经济,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度过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曲线的顶点,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达到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阶段。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可能再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个误区是消极保护环境,经济零增长。如果谨小慎微,为了环境保护束手束脚,不敢发展经济,有人甚至提出经济的零增长。这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必然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倒退,而且,我也相信,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并不和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所以,这两条道路正是人们错误认识的产物,不可取。我们必须同时兼顾经济和环境,同时也避免走“发展一污染一治理”的老路。以上两个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成是属于鱼与熊掌的问题,两者不可兼得。但是,这种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错误,把可能性的问题变成了必然性问题。其实,只要我们正确处理,政府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责任,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库兹涅茨曲线(见图1)说明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图中环境污染用人均污染的排放量等指标表示,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污染行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改善与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增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形成了一个倒“U”形曲线。其实环境问题因经济发展而来,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解决。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为环境保护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为优化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离开经济发展空谈环境保护就是不知所以,离开环境保护只谈经济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3.2创建生态城市,改善两者的关系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城市就是要求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能够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扩散到其他地区或依赖其它部门。生态城市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建立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革命。

3.3创办环境经济学,加大关系协调的研究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