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0 10:02:56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2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研究型教师,是懂得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能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去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育问题能做深入研究与探讨的教师。伴随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困惑和矛盾。要真正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老经验、老办法,恐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当学会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而不再是课程简单的执行者,要用研究的成果促进自己的教学,使之更加有效。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呼唤,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是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有成就,但他也可以继续有效的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学实践结果优劣的关键。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往往能够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更快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吸收,最终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没有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成长,就没有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21世纪的新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当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他们必须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反思和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一步步走向教师职业生涯的巅峰。教师的职业发展要经历从新手到成熟,最后成长为专家的历程。多少位名师、骨干教师的职业经历告诉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其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转变观念,培养强烈的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就是一种寻求问题和不断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积极倾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研,而是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的意识。比如,很多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有误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教研,轻科研”的现象;有的中小学表面上有声有色的教育科研活动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师的科研活动实效性不强,研究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中小学教师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水平的限制,对整个教育科研过程和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不够熟悉,科研素养偏低,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有距离感,没有信心,找不准定位,贪大、贪多、贪高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科研的误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纵深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培养强烈的科研意识。

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在《为教师的研究》一书中谈到:“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和迅速地推进教学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搞好教科研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内心中要总是有一股冲动想去研究些什么,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只要通过刻苦学习,就能够从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中、从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中抓住值得研究的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二)学会反思,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

反思是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品质。“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时刻提醒每一位教师:要想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助推器,反思是教师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寻找方法的过程,更是教师实现自身成长、提高科研素养的过程。教师的科研工作,实际上就是对自身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的一种反思,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才能不再一味地重复经验,才能在行动和研究中逐步提高反思的能力,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三)善于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据调查,一个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毕业5年后,有用的知识仅剩20%。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从容应付来自职业工作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应当学会学习,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习引领教科研。

1. 向书本理论学方法。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并能够把所学理论和日常教学的实际及科研活动巧妙结合。因此,教师一定要养成读书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自觉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籍和期刊,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才有稳固的基础。

2. 向专家同行学经验。“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小学教师要虚心向身边的前辈、名师请教,获取这些教育专家宝贵的教学经验。教育专家的优势在于他们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素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对话、合作研究,有助于教师吸收众人之长,达到提升科研能力的目的。只要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合理利用好教育专家的优势资源,就会使教师在成为研究者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3. 向科研实践学技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教科研的生命线。再好的研究成果只有形成文字,表达出来,才能为人所知,才能得以传播。通过科研实践,教师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积累科研方法和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养成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通过实践转化成为研究成果,才能体现和发挥出它的价值。因此,对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一定要重视科研实践的过程,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抽出时间撰写教研论文,将自己的思想升华成文字,在科研上不断超越自我。

(四)脚踏实地,传承创新的科研精神

创新是教科研永恒的主题,创新意味着发展,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创造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所要研究的课题,往往就是教育科研中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传承创新的科研精神,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够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才能够实现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没有创新,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科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校本研修,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良好的科研环境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探索、互帮互助的研究氛围。一方面,学校要明确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在研究中共同提高,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者。事实证明,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应当加强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把“科研兴校”切切实实地从口号变成行动。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3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eaching, teaching is the center of the party schoo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do well the party schoo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and enhanc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Targeted;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县级党校长期以来承担着全县县直机关、乡、村三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的培训工作,是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的主要宣传阵地。在新形势下,新时期党校的工作,特别是县级党校教学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学内容要更加丰富多样,县级党校的培训范围更广,培训力度更大,教学内容越来越广,越来越细。因此对党校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校教师如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准。虽然说能力与学历不是绝对的相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投有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就无法正确指导实际工作。教师队伍高学历的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其素质。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重视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参加短期培训,尤其是要组织时代性强知识性强的讲座时事报告。第三,教师自己加强学习是提高素质的最重要途径。主观因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再高的学历.再好的学习条件如果教师自己不主动上进,消极地对待工作,不发奋学习,提高素质也是一句空谈。尤其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一定要“拜师学艺”。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坚持听课学习,揣摩老教师对专题内容挖掘深度、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对青年教师还要提倡两种阶段性的教案:课前教案和课后教案。因为在教学中,由于情境的作用,教师有时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超常发挥。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也只有这样在反复推敲中挖掘专题,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熟练驾驭专题的目的。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人才,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教创新队伍

基层党校教学目前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人才缺少问题,这就急需抓紧引进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引进人才也不能盲目,要引进一批党性强、学历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并选调一些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加强和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担任主体班次教学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三)成立学术团队、科研小组

在一个工作已经顺利开展成果不断涌现的集体中,和在一个新的实验室自行创业,独立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经历,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把一个黑煤球投入一个旺火炉,很容易就会烧红,但是如果要从头生火,把一个黑煤球烧红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见成立学术团队、科研小组的重要性。

二、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党校学员虽说是领导干部,但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政治理论也不一定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来学习可以说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组织上下文调训),因为他们来自各个岗位,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懂大道理不比教师少,讲大道理不比教师差,所以,说教式的教学只会令他们头疼甚至抵触。对于一些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探讨,首先得实话实说,才能与之沟通,产生共鸣,然后峰回路转再指点他们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使之心服口服。县党校调训的对象,其文化水平相当低,像村干部的培训中,有半文盲的存在,面对他们,教师的教学目的与其去追求理论水平的提高,不如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因为对他们来说,不要谈基本原理,就是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也如听天书。比如讲我国政党制度,我用发生在他们身边并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例,又用案例、图片和图表进行浅显通俗而又直观的讲解,才使他们恍然大悟地点头,明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反之,随你怎么说这个制度,他们始终搞不清、弄不明。县级党校教学如果不了解这种状况,不顾及学员反应,只顾自己天马行空般侃侃而谈,盲目的自我陶醉,这种一厢情愿的事对学员没什么实际意义,还白费了工夫。党校教育主要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其对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认识,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从而提高洞察力,并运用于实际,以增强领导能力,并确保领导方向的正确性。我们作为党校教师,不但要想方设法“教书”以完成任务,还要倾心尽力“育人”以取得社会效应。

三、切实加强调研学习和实践锻炼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外部客观条件和内在主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更在于教师自己的努力实践和锻炼。因此,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锻炼。首先要创造条件坚持基层党校教师到基层挂职的制度。其次要建立党校教师的调研基地。再次,选派教师参加同级党委的中心工作。

四、切实增强教研动力和活力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4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县级党校长期以来承担着全县县直机关、乡、村三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的培训工作,是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的主要宣传阵地。在新形势下,新时期党校的工作,特别是县级党校教学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学内容要更加丰富多样,县级党校的培训范围更广,培训力度更大,教学内容越来越广,越来越细。因此对党校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校教师如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准。虽然说能力与学历不是绝对的相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投有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就无法正确指导实际工作。教师队伍高学历的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其素质。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重视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参加短期培训,尤其是要组织时代性强知识性强的讲座时事报告。第三,教师自己加强学习是提高素质的最重要途径。主观因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再高的学历.再好的学习条件如果教师自己不主动上进,消极地对待工作,不发奋学习,提高素质也是一句空谈。尤其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一定要“拜师学艺”。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坚持听课学习,揣摩老教师对专题内容挖掘深度、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对青年教师还要提倡两种阶段性的教案:课前教案和课后教案。因为在教学中,由于情境的作用,教师有时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超常发挥。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也只有这样在反复推敲中挖掘专题,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熟练驾驭专题的目的。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人才,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教创新队伍

基层党校教学目前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人才缺少问题,这就急需抓紧引进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引进人才也不能盲目,要引进一批党性强、学历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并选调一些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加强和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担任主体班次教学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三)成立学术团队、科研小组

在一个工作已经顺利开展成果不断涌现的集体中,和在一个新的实验室自行创业,独立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经历,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把一个黑煤球投入一个旺火炉,很容易就会烧红,但是如果要从头生火,把一个黑煤球烧红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见成立学术团队、科研小组的重要性。

二、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党校学员虽说是领导干部,但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政治理论也不一定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来学习可以说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组织上下文调训),因为他们来自各个岗位,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懂大道理不比教师少,讲大道理不比教师差,所以,说教式的教学只会令他们头疼甚至抵触。对于一些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探讨,首先得实话实说,才能与之沟通,产生共鸣,然后峰回路转再指点他们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使之心服口服。县党校调训的对象,其文化水平相当低,像村干部的培训中,有半文盲的存在,面对他们,教师的教学目的与其去追求理论水平的提高,不如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因为对他们来说,不要谈基本原理,就是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也如听天书。比如讲我国政党制度,我用发生在他们身边并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例,又用案例、图片和图表进行浅显通俗而又直观的讲解,才使他们恍然大悟地点头,明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反之,随你怎么说这个制度,他们始终搞不清、弄不明。县级党校教学如果不了解这种状况,不顾及学员反应,只顾自己天马行空般侃侃而谈,盲目的自我陶醉,这种一厢情愿的事对学员没什么实际意义,还白费了工夫。党校教育主要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其对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认识,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从而提高洞察力,并运用于实际,以增强领导能力,并确保领导方向的正确性。我们作为党校教师,不但要想方设法“教书”以完成任务,还要倾心尽力“育人”以取得社会效应。

三、切实加强调研学习和实践锻炼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外部客观条件和内在主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更在于教师自己的努力实践和锻炼。因此,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锻炼。首先要创造条件坚持基层党校教师到基层挂职的制度。其次要建立党校教师的调研基地。再次,选派教师参加同级党委的中心工作。

四、切实增强教研动力和活力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5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独立学院以其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办学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创办于1998年,依托华南师范大学优厚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教育教学质量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在2010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中,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位列其中。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实体,独立学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加强与完善的地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滞后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正视当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滞后的现实,培养和提升其科研能力,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独立学院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特征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好的教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建设一支学术功底深厚、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于独立学院同样重要。独立学院建校初期,引进的教师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以本科学历、初级职称为主。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其办学设施、人才培养及综合声誉。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除了引进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外,每年都会面向社会和高校引进一批青年教师,年龄一般在30岁至35岁之间,大多来源于高校优秀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其中应届毕业生占据多数。此外,独立学院还会引进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这部分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或职称,工作经历比较丰富。然而,大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青年教师基本无暇顾及科研,造成科研工作停滞的局面,虽然有些青年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导致科研情况欠佳[2]。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滞后的主要因素

1.青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开展科研

独立学院的师资来自三个途径:一是母体院校的教师,二是其他高校退居二线的老教师,三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年专业骨干教师较少,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畸形结构。就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教师现状来看,现有专任教师300多名。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全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为72%;从学位上看,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为42%,学士所占比例为45%;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及副教授所占比例7%,讲师所占比例14%,助教所占比例8%。相比建校初期,该院教师在年龄、学历、职称方面都有较大改善,整体师资队伍质量大幅提升,但是青年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方面仍然不合理,不利于青年教师开展科研。

2.青年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科研积极性

一直以来,教学工作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科研处于劣势。无论是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是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是独立学院的薄弱环节。有些领导和教师认为搞科研是普通大学的事情,独立学院只要搞好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就可以了,无须开展科研。近几年,独立学院正处于转型阶段,许多院校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教学仍然处于首要工作,很多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科研高不可攀。”[3],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是为了评职称或攻读学位才被动地搞科研,当职称评定或学位攻读一旦结束,他们的科研行为也就终止,这种行为导致独立学院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降低了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

3.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不足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主,专业门类众多、课程体系繁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名教师常担任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周教学工作量普遍在16学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2学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大部分青年教师刚从高校毕业,有的属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缺乏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整日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穷于应付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科研工作。教学任务的繁重,科研时间的缺乏使得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钻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导致科研能力难以提高。

4.青年教师缺乏学术积累,科研成果质量较低

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掌握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不够深入,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不够娴熟,科研成果水平较低。从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在一般刊物上,而被EI、SCI收录的文章几乎是空白。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找到适合的选题,且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科研成果的影响力较小。尽管有部分青年教师申请到科研项目,但级别较低,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难以取得,这就严重地挫伤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三、培养与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教学和科研是互相支撑,彼此关联的。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教学就无从谈起。独立学院应重视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科研条件是支撑科研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障,独立学院应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青年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科研条件,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加大了科研经费投的入,给予立项课题以相应的配套经费。同时,该院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另外,该院还出台了宽松的制度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提高科研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构建科研管理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

实践证明,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证独立学院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因此,构建科研管理机制,避免科研管理的缺失或不当,提高独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效益是十分必要的。独立学院应制定符合学院实际发展的科研目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动机。[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从实际出发,在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上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出台了有关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科研项目等奖励政策及激励制度,采用以物质为主的激励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行为,倡导严谨的学术态度,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职业道德。学院认真审核教师的科研成果,杜绝弄虚作假,维护了学院的良好声誉。对于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以及验收过程,进行过程化管理,完善中期检查及结项验收工作,防止科研项目的流失。对于没有按时结项的项目,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以上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改善教师结构,以校级科研项目为基础,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由于先天不足,独立学院教师结构长期存在不合理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注重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通过有计划、有意识地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借助“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从而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开展科研,不断充实学院科研力量。同时,学院以发展的眼光,确立了科研强校的意识,以校级科研项目为基础,大幅度培育自身的科研成果,集聚科研实力。通过校级课题的研究,青年教师结合学院特点、专业特长,发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低层次、小项目做起,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自身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为后续申报高一级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任务,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学负担过重一直是影响教师科研的直接原因。独立学院应通过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让教师在承担一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时间完成科研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将教师周教学工作量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原来每周16个学时更改为每周12个学时,给予教师充沛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分配队伍,针对不同教师的特长,让适宜开展教学的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而让适宜开展科研的教师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5]。

5.加强科研业务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

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科研积淀少。因此,有效地开展科研培训,对于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有效途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采取形式多样的科研培训,加强教师科研业务学习。通过举办科研讲座、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系列专题学术讲座,针对青年教师如何申报科研项目、提高项目申报率,如何进行科研论文撰写,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等问题予以讲解和指导。鼓励青年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并给予政策倾斜,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短期进修、社会实践以及考察,让他们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从而提高实践技能,促进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为开展深层次的科研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7):198-199.

[2] 庞海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1.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6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活跃力量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决定高校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面对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尽快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是高校青年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1.1大多数科研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任务也不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创造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也没有重点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方向上扩展自己、设计自己,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也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学校很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不要错过机遇。

1.2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硬。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最重的砝码是科研成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出现了“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现象。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地发表沦文,这些论文多为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学术垃圾”。一些人批评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浮躁,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逼出来的。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受到了影响,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1.3生活压力干扰科研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大多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急需从经济上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对于生活磨练还不多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更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冶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

2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途径

2.1尽快提高科研素质

在新的科研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和探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要充分应用自己全方位的知识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独自承担一个新的课题,尽快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做出真学问。

2.2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年青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因素,协调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上同时获得双赢提出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和对策。譬如,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等。

2.3在科学研究中更新知识、创新方法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教师走上讲台讲课,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照本宣科,讲完走人,那就是误人子弟。作为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讲课才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够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2。4科研要与教学整合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7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活跃力量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决定高校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面对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尽快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是高校青年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1.1大多数科研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任务也不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创造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也没有重点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方向上扩展自己、设计自己,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也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学校很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不要错过机遇。

1.2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WWw.133229.COm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硬。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最重的砝码是科研成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出现了“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现象。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地发表沦文,这些论文多为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学术垃圾”。一些人批评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浮躁,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逼出来的。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受到了影响,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1.3生活压力干扰科研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大多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急需从经济上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对于生活磨练还不多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更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冶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

2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途径

2.1尽快提高科研素质

在新的科研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和探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要充分应用自己全方位的知识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独自承担一个新的课题,尽快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做出真学问。

2.2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年青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因素,协调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上同时获得双赢提出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和对策。譬如,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等。

2.3在科学研究中更新知识、创新方法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教师走上讲台讲课,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照本宣科,讲完走人,那就是误人子弟。作为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讲课才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够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2。4科研要与教学整合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8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科研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参与和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够强。

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县级和农村中小学),他们的教学工作也许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大家欢迎的好老师。但是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有一两篇属于自己的科研论文或一两项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他们不能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长此以往一定是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创新和探索教育方法,迎接挑战,实现超越。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日益感到教师自身素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育已”。单纯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由职业化转向专业化。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实践行为的研究者,把教师工作定位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专业岗位因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教师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教师历来以“知识多来立身”,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陈旧使教师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小,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许多知识来自于媒体、社会和家庭,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在孩子知识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此外,学生家长学历的不断提高、周围高学历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教师岗位形成巨大冲击。这就是说老师不能也不可能再以“知识多”来立身。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状态,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接受。教育科研就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教育科研足以让教师以全新职业形象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

(二)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也使更多的教师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具有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才能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质疑和探讨,并将其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愿意与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一道讨论其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三、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范畴之中的研究,其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自始至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不发生可以预见的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损害为最高要求。对于中小学任课教师而言,科研得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教师们每学期教学、进修、各种检查评比活动被学校安排得比较满,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做太深入的研究。对于还要兼管班级工作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小学教师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时断时续的状态。这种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生们所做的研究又有着近乎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暂称其为“准科研”状态,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二)提高科研兴趣,保持持久的研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是一切的良师益友。只有对教育科研充满兴趣,有较高的热情,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弄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2] ”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界。 [3] ”

(三)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才干

中小学教师要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自我增长才干。教育研究反思的方法,从时序上说,有研前、研中、研后反思。研前反思,就是在确立项目之前,对自己的教学积累、教研特长、教研条件进行审视,以确立研究的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反思。研中反思,就是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实验操作、阶段工作等等环节进行及时、自动的审视和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研后反思可以直观、具体、理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实践经验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反思的属性上说,反思方法又有批判性反思、战略性反思、检验性反思等等。批判性反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是从反面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审视的反思。总之,反思是增强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自我提高研究能力上取得好效果。

(四)博采众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研究风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对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现有条件以及当前、当地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形成风格,建立自己的模式,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某一课型的运用方面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研究方法,擅长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四、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也应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一套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着重于对自己实践行为的研究,即为了行动,在行动中进行研究,以改善行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此,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如此。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和教师们本身的实际情况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大量地、科学地研究,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中小学教育研究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范光基.论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徐学莹.论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培养措施[J].教育探索,2004(11).

[4]]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8(5):73-75.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9

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意识到,职业教育要上质量,必须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关键要素之一就在于是否有一支教育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一、职业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中国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者黄炎培老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见其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需具备独特的视野去构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除具备“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以能力为本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正在被“以学生、活动、环境为中心”等新观念所取代,而且教学对象的需求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教师必须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简而言之,它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可见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并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一种动态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三、教育科研能力的内容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和设计的能力、信息的获取与筛选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实施及操作的能力、组织协调及合作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成果交流与推广的能力。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它要求教师用所具备的科研能力,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以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如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模式等方面就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

四、提升职业教育中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搭建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网络

1.选好适合校情课题。学校教研部门要及早谋划,选择有深度、有内需、可实践的课题,供相关人员选择。如学校可依据国家及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文件精神,出台《校级教学研究课题指导目录》,内容要体现时代特性,涵盖职业办学机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如职业院校“校企双制”体制机制建设研究;基于课程改革中教材、学材的编制与研究等。各教学实施单位要鼓励教师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引导教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让课题进入教学管理、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2.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评比活动,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参加省、国家评选,组织校级及以上课题成果会,交流、展示、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让课题成果交流形成制度、形成程序、形成教育生产力。

3.做好教育科研成果的总结、转化工作。学校教研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认真总结、提炼教师科研成果,形成具有校本特征、可操作的成果。特别要在校内大力推广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教科研成果,让优秀成果形成校本优势项目,进而形成校本品牌。

(二)构建教科研培训课程体系

1.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科研技能培训。一是校本培训加强教师教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普及与培训,建议可由学校教研部门编辑《教育科研读本》,以帮助教师梳理主要科研理论与应用策略。二是围绕本校课题开展学习。通过课题主持人介绍课题的选项、立项过程、研究方案和操作方案的形成过程,使教师学习课题的理论原理和操作思路,促使他们的观念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整体理论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普及科研知识。如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职教专家,开展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指导层面的培养。

2.制订管理制度,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学校通过出台政策制度,如课题管理制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课题成果推广制度、学年论文评选制度等,从而完善完善管理体系,使教育科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达到预期目的,也可引导更多的教师步入教育科研行列。

(三)建立梯队式教科研团队

1.以名师、带头人为核心,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使名师、带头人的辐射效应最大化,促进更多的教师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2.各实施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学科、课题等相关的研究小组,将有共同研究兴趣和方向的教师组织起来,搭建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共同提升。

3.借智借力,聘请相关的专家指导团队,引领团队成长;聘请省、市知名专家学者做教科研提升的学术指导顾问。

(四)搭建多方联动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专家团队资源,引进新思想新理念;与上级教科研部门合作,享有最新信息,争取政策支持;与技能大师合作,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升区域教育科研品质;与教育报刊合作,推出教育教学成果,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与企业合作,及时了解企业在技术革新、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实现校企尝试融合的尝试整合打下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规模不断壮大,高校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也极大提高,成为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目前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类高校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硕士等,没有受过师范类高校关于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年底考核、职称评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不良倾向,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两者中取得平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应通过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研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是经过层层评审、优中选优后才得到审批。这种具有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研究,将从各个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

科研项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筛选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科研项目是经过激烈竞争获得的,本身的创新性使得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提高。将这些提高应用到教学上,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自身内涵,为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增强专业修养和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目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上容易落人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传统模式中。而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科研新产品作为直观教具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可以变“讲授教材”为“讲授科研心得”。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堂上讲授科研心得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EDA技术、环境电子测量基础、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相关科研项目中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之上讲授,适当穿插科研实践中的实例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疑比单纯讲授教材内容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将“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将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如基于单片机的电路、分析仪器原理样机等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材讲授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例如,上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通过霓虹灯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霓虹灯闪烁的原理,从而引出定时,计数器的相关内容。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课程中,通过展示微流控芯片的原理样机,启发学生思考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流程。另外,通过科研项目,青年教师还可以与合作研究的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高校合作研究人员等一起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过程,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相关研究,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高,从而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目的。

科研和教学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前各种教材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融入当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如果青年教师不具有本专业方面的科研经验和专业水平,完全照本宣科,必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将所从事的科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将教材的理论和科研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教师丰富和夯实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发掘和提炼本学科的新方向、新思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拓宽自己的科研道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掘具有一定潜力的大学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不但能为科研队伍充入新鲜血液,锻炼科研队伍,还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11

摘要:破解法科大学生难就业的困局,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高校就业部门一家之事。课堂教育教学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应如何发挥主

>> 影响应用型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的原因探索 提升就业能力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提高应用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研究 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 “法律文化节”视角下的法科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基于执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改革《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应用型能力 技术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应用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提升应用型英语人才就业能力研究 就业视角下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0-24/2014-10-28.

[4]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法学,2012,(4):48.

[5]付子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法律实务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7-12-25.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篇12

哲学中对能力的定义:能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1]。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2]。”小学双语科学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立足学校双语教学的环境,以科学知识为核心,通过对科学双语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将现代科学和民族文化中的科学知识相融合,并能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有意识的在课程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更好的了解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我们选取了民族地区某市43名小学双语科学教师,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8名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论如下:

(一)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意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调研地区90%以上的小学双语科学教师对“课程”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认为课程就是指学科,或将课程和教学分不清楚;第二,小学双语科学教师对小学科学双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不够重视,缺乏对课程目标的正确理解。

(二)课程目标的表述不合理

调查地区的小学双语科学教师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存在较多的问题。80%以上的小学双语科学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主要参考教学参考书,在表述课程目标时常用到一些不具有可测性的词语,例如,“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态度”,这样表述课程目标使得小学双语科学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很难判断双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课程目标,也很难把握课程的进程,难以操作。

(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及课程资源的创造性

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课程设计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表明双语科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已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还是有另一部分双语科学教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难以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84.85%的双语科学教师能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感到比较陌生,有63.63%的双语科学教师并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缺失是阻碍了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评价能力的缺失

受到传统课程理念的影响,双语科学教师在对双语学生的评价时缺少过程性评价,还是主要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这样会对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从各方面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让双语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的自我评价方面,双语科学教师也存在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双语科学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体现在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从其他教师的课堂中发掘自身的问题,部分教师也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但还是不够深入,并没有将自我反思所发现的问题带入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使得这些反思并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

三、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一)教育?u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导向。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课程评价机制单一,教师自评不足,是阻碍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提高的原因之一,建立正确的教育评价机制能让双语科学教师理性的看待课程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关系,进而才能提高课程能力。

(二)缺少课程能力发展的氛围

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影响教师对自身能力发展的定义。然而许多双语科学教师表示“并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课程”、“没有提高课程能力的动力和意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对课程的研究,教研活动也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双语科学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正确理解,不能对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

(三)培训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而轻实践

提高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有超过七成的双语科学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占得比重较大,与教学实际情况有差距”。培训内容大多讲解理论知识,并没有针对双语科学教师在课程实施时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分析,这样不仅会降低双语科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无法起到教师培训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四)缺乏创新意识与主体意识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双语科学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意识不强,认为课程的设计与改革是教育部门的事,不愿从自身出发,探寻提高课程能力的方法,访谈中有超过70%的双语科学教师认为目前的科学双语教育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但都表示作为教师能力有限,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讲授课程内容。大多数双语科学教师只是将自己作为课程内容的讲授者而不是研究者。

四、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相关教育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双语教育制度

小学双语科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足够的支持,从制度上对科学双语教育进行完善,例如,使课程标准更加适合双语学生;开发符合双语学生认知特点的双语教材;完善教师与双语学生的评价制度,使科学双语教育不仅从政策上更加完善,而且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使科学双语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供双语教师培训机会,重视双语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必要的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双语科学教师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培训都是形式化的,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双语教师产生倦怠感。培训的形式可以以实际教学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为主,同时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训,可以在讲解教学实际问题时灌输给双语教师课程能力相关的理念。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教师发展提供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