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0 14:41:20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31-01

地理学是“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的中间学科,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与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始终关注地理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地理教学师资力量,提升学校与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意识与能力,实现高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 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况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完整的思维过程应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必须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相关概念的理解,判断力与推理能力的增强,实现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对地理综合学科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含概念议论与逻辑分析,体现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双重性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必须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才能确保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建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地理被归类于文科教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与课本内容的机械介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逻辑分析与规律研究,无法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与思维创新的机会与平台,因而与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意识不强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便利生产生活服务的,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用于实践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方式与教学用例的选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树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把地理学习看成是高考考核与义务教育的“必需品”,忽视了学生构架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 培养与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式

1.科学选择教学实例,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调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辨析与联系实际等能力,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实例,以引导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合理想象,全面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在辅助与推动学生地理学习的比重。如在讲到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在脑海中将所学知识简单梳理并将相关知识一一调出,通过提出假设,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收获地理学习的乐趣。

2.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归纳推理就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是以某个地理因素出发探究其对地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大气的热力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形式: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去分析一天中温度的不同变化,正是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与太阳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影响了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程度而产生的结果。学生在综合分析地理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简化为逻辑因果形式,以减少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与失误。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与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越发关注现代科技在推动教学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科技,让地理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并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地理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总结地理特征,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与课堂教学的重点来选择教学媒介,设计教学环节。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试听技术,调动学生逻辑思维与辨析能力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运用地理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向更现代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2

一、现状

目前,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时,教师只会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忽视了解题过程以及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容易被忽视,学生无法理解守恒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老师对守恒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生失去了形成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机会。高年级学习化学计算中的守恒,极大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无法理解相关题型的概念,学生智能水平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

1.增强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对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守恒规律类题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守恒类题型的规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守恒思维能力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意义。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中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学习中总结经验,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和化学学习水平。教师可以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从测验中发现问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例如,有学生化学方程式不会写,这就是学生不善于运用守恒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相似化学方程式中找规律,从而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化学变得更为容易。

3.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

化学计算题会涉及大量的守恒规律,守恒思维能力在学生计算这些化学问题的时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题型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具有守恒思维规律的题型,使学生在题型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守恒思维能力。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3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较为接近的,尽管部分学生存有差异,但是通过他们的学习效果还是可以反馈出来的。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构建能力,即最近发展区。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一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很难从言语的交流中获得他们已有的认知构建,因此经常有学生“滥竽充数”,似懂非懂。我曾经在一次偶然的调查中发现一位学生的内心独白:我上课有时候听不懂,但是很怕老师会看出来,因此就假装很认真的在听。然而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是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学生的种种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组织教学,促成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提升。

【案例1】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网页的制作,教师在介绍Frontpage软件的时候,通常会用Word进行比较。因为其界面与Word确实有很大的相同点,但事实上,它跟Word在功能上相差甚远。第一,Word文档要进行编辑直接双击就可打开,而网页文件直接打开是网页形式而不是编辑状态,这一点学生很容易误会。第二,网页的建立之初需要建立站点文件夹,用于存放相关的网页文件,而Word没有这个概念。第三,Word一般只有一种编辑模式,而网页有多种方式,如设计页面、代码模式、预览模式等,哪怕是设计页面模式,与Word的编辑状态也完全不一样,它是需要先构建框架再填充内容。学生通常因为有Word的知识迁移,反而在上网页制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困扰,这就是知识迁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教师能注重学生的思维情况,强调两个软件存在的差异之处,那么学生就能从对知识已有的理解中跳出来,多关注其不同点,从而把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此案例是笔者经过多班授课之后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这种思维情况,了解他们是从已有的知识点进行习惯性思维还是从新事物中再去构建认知。只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随时关注他们的操作情况,才能及时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放手实践

教师如何合理设计教学、布置学习任务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呢?

【案例2】在学习Excel的关于“复制粘贴单元格”中“插入以剪切单元格”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出一个数据表,见表1。

请学生对这张表格的省份进行按首字母升序排序。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力,我特别引入了竞争机制:看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一来任务没难度,二来方法不限。结果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用六七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任务。有的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剪切―粘贴的操作,有的利用复制―粘贴―删除的操作,有的利用移动单元格的操作,有的利用排序中按标题排序,更有甚者还想到了七年级学过的剪贴板,把全部内容复制到剪贴板,然后一个个快速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这实在令我不得不叹服他们的创造力。我不仅表扬了第一名,而且表扬了那些采用不同方法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每个同学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尊重和保护。

信息技术的操作不能局限在一个知识点和一个操作层面,而是要学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通过设置开放式教学任务或作业,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思维能力,完成任务,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发现了学生思维的闪亮点,保护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难点是设立梯度挑战极限

经常有教师说,成绩好的学生可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虽然说法谦虚了点,但是现实确实如此。同样的上课内容,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早就跑在了前面,教师为了顾及到大部分的学生,经常浪费了好学生的一些时间。这在两极明显分化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学生操作能力很强,只要观察一遍就心领神会,而有些学生却要讲解多遍才能领会其要点。教师如何去照顾到这两极的学生呢?设计梯度作业是一个好办法。

【案例3】八年级信息技术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一单元是关于PPT的操作。PPT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陌生,为了摸清他们的已有水平,我首先是留出一节练习课(练习是给定一个题目,让他们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考查他们的PPT操作能力。题目一道接着一道由易到难,学生倒也做得不亦乐乎。但是最后几道题目难度相当大,例如图1。一个绕中心点做圆周运动的小球该如何实现?大部分学生都停留在这里了,而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竟然拿回家去研究,并且还特地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拷到u盘交给我。学生有学习热情是因为有了挑战性。我还没有上过自定义动画里面的设置,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我索性再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整个过程。这样既让学优生展示了探索的成果,得到更多的锻炼,又让一般学生深受启发,学有榜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难题抛给学生,不给予公布答案,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思考结果。

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是教师积极的评价

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一个热词叫“正能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教师有效教导学生,使他们发挥出学习的正能量。提升学习的思维能力,不是对学生掌握一般知识的能力要求,而是一种由外在转向内在的一种能力的提升。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种内在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我都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其大加赞赏。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4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5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小学生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关于数学问题,不同学者进行不同的定义,王甦认为: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情境”,本文的数学问题得界定参考以上定义,主要指的是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题。能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时的心理条件,并且能力主要用于描述人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特征,这种表现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提高。本文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指: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为了克服疑难、达到目标而给出问题解决方案,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就是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本研究中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包括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两部分。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是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下面主要针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

2.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研究现状

研究者们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的划分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下面是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Schoenfeld认为问题解决能力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是认知的资源,主要是指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公式、定义、推理方法、策略等;第二是发现式解题策略,指一发现为目的的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三是控制,指解题者对自身解题程序和过程的控制;第四是信念系统,主要是指解题者的思维和认识程度,包括对自身的看法、对数学的看法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看法。2005年,马锦莲在硕士论文《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中提出问题解决能力包括:理解问题能力、元认知能力(对认知的认知,主要包括计划、监控、评估)、策略运用能力、问题思维能力、建立“学习者共同体”,鼓励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问题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解题监控能力。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Programme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认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识别己知条件和信息的能力;提出可行性方法的能力:实施方案的能力;交流解决结果的能力;反思的能力。2016年,杨滨在博士论文《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模式研究》中界定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由理解问题的能力、辨别问题的能力、表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能力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交流能力等六种子能力构成。2020年,刘思提在硕士学位论文《知识地图提升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研究》中提出: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由分析问题的能力、制定策略的能力、执行策略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四种能力构成,梳理问题解决的能力结构构成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尚宇飞认为: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体现于理解问题、拟定计划、执行计划、问题解决后回顾与反思四个过程阶段当中。综合上述研究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构成要素的划分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前、解决过程中、解决后三个维度。问题解决前要素包括信念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制定解题策略的能力;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素主要有执行策略的能力和控制能力;问题解决后要素主要有评价反思的能力。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认知、信念系统、制定和执行策略、还是评价反思,都有元认知能力的参与。

2.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有很多研究者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我国学者郑君文认为,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问题情境因素、解题者个人特征和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策略。我国学者罗增儒通过研究得出,影响数学问题解决最基本的因素是知识因素、经验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王晰认为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问题表征、认知结构、思维定势、元认知、兴趣与动机、个性差异、师生之间的互动。国外对于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和模式,但他认为,人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受个人的情感态度影响,当人在追求自己的需求时,即产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动力。外国学者Lester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做了自己的研究,他认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由四个,分别是问题自身、解题者的特点、解题的行为以及环境特点。综上,对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三个维度:①解题个人方面的特征;②数学问题本身的特点;③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里既包括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内部构成要素,也包括一些外部影响因素。

3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现状

针对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法”、“途径”、“教学模式”,很多是基于某些信息技术的用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研究,通过梳理,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提升策略相关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四类:

3.1侧重于数学思想的贯彻和落实的研究

通过学生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中提出频次较多的数学思想有模型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划归思想等。如黎凯在2019年的学位论文中提出,基于方程思想的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中,教师在进行“简易方程”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方程在整个小学阶段中的发展,引导学生回顾在小学低年级出现的“前方程”,再引到现在的方程。学生由“前方程”到方程的认识过程,也便是由“准代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发展过程。

3.2侧重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不少研究者们紧跟时代步伐,将目光投向“互联网+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效。2015年孙燕提出,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互动方式,有助于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

3.3侧重于某种单一能力要素或单一策略的研究

针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少研究者只选取数学解决能力中某一种构成要素,探究了提高这一种能力要素的策略;还有一些研究是选取了某一种策略,研究这种策略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提高效果。这两类的共同点是都选取某一个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下为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国外的研究最著名的是数学家波利亚在他的著作《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中,提出了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引导,不再以教会学生具体每一道题的解题方法为教学重点,而应该改变为教会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亨盖特和赫勒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能够做到对数学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并清晰进行表述,能够描述出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会每一个解题细节和过程。他们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关注学生的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对数学为解决的过程进行明确的领悟和把握。国外的Delclos(1991)和Berardi-coletta(1995)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Swanson用实验证实了元认知不同于一般能力倾向或一般认知能力,而是一种独立的结构。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元认知知识,那么即使他的一般能力不强,也能在问题解决中取得好成绩。国内的研究者刘芬提出,思维导图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效率。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可以理清学生头脑中杂乱无章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刘志敏认为,小学生图式表征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是监控中认知的内化,而元认知则是实现这一监控的能力,图式表征策略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元认知实现的,元认知在图式表征策略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刘思提等研究者提出,通过构建知识地图的策略,以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地图具有导航功能、定位功能、可视化功能,能够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复杂关系,促使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产生联想和顿悟,提升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制定策略的能力和执行策略的能力。

3.4对多种方法或策略的综合研究

一些研究尝试基于相关理论,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类似于建议的策略,以下为一些代表性观点。王晰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⑴引导学生把握表征取向,提升学生问题表征能力;⑵充分关注学生学的规律,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3)利用思维定势,促进知识正向迀移;(4)培养学生反思和监控习惯,开发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6)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教育公平;(7)创造师生互动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李嘉欣提出了以下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一是加强指导与学习,减轻情境创设与信息处理困惑,具体可以通过学校开展针对性指导活动,帮助教师走出困惑,此外,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纠正情境与信息处理方式;二是增加交流互动,重视积极发问环境的创设;三是适当转变教学重心,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四是转变能力培养观念,重视反思评价习惯养成;五是加强课标学习,合理利用教材,具体地说,加强课标学习,深入理解问题解决,合理利用教材,优化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式。上述研究表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涉及范围比较广,研究者们往往选择某一个点或者多个点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零散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策略,综合性的策略研究又显得比较笼统,针对性和具体性不够强。

4总结与展望

综上,目前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相关的研究现状如下:

4.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

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时,主要围绕“数学问题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为关键词展开,并且对已有研究中较具代表性、较为关键的观点进行了整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中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涉及到了数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成果,形成了一个多领域纵横交错的、成果丰富的研究主题,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

4.2已有研究中大多针对普通教育,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几乎没有,后续研究可以在这个方面深入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普通教育,非常缺乏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职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也影响着他们毕业进行社会工作后的劳动力素质和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这个研究领域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一方面为了职业教育学生能力提升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为了相关研究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完善,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很可能逐渐成为以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3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内外影响因素研究较为丰富,明确的分类研究比较缺乏

目前,有些研究者主要研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内部构成要素,另有一些研究者侧重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他们研究的影响因素往往是既包括能力内部构成因素,也包括了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如解决题信念系统、师生关系等。目前的研究尚未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明确的分类研究,这也是以后可以深入进行研究的一个方向。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6

情景呈现 ― 过程经历 ― 思路分析 ― 总结反思 ― 运用拓展

(感悟策略)―(理解策略)―(形成策略)―(优化策略)―(提升策略)

一、 情景呈现,信息处理――感悟策略

问题情境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以主题情境图的形式呈现的,也有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更多的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的呈现方式有直接提出问题的,有用对话出示的,还有请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的。由于呈现方式的变化,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提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于是,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要让学生形成并掌握这一策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寻求这一策略的要求。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列表”的策略。课始,教师出示信息比较复杂的“四年级部分学生订阅报刊的情况”,让学生比较哪份报纸最受学生欢迎。这一问题的呈现,让学生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优势所在,又顺势不留痕迹地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呈现例题中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面对这些信息,你打算怎样做?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并结合学生整理信息的实际情况展示列表的过程和方法,由学生通过情境图选择相关的信息,到学生体验信息的对应,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列表整理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策略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意味着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参与的关注。只有思维参与,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数学学习需要将缄默的内在体验表达出来,将内在的思维活动、情感暴露出来。实验、操作、画图、列表、游戏等活动都是学生理解策略、体验策略、内化策略的好方法。我们应该允许、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来表达对策略的理解。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做策略”,以达到对策略的充分体验和准确概括。

三、 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思考的条理性―形成策略

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展示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述解题思路的时机和形式,可以根据问题情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既可以在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进行,也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后进行。不同的年段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四、 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策略的有效性―优化策略

回顾与反思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筛选从而优化策略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有优劣之分,但思考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别,都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的努力。因此,教师应给学生阐明和讨论策略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比较并优化策略。为了深化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教师可在学生采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特点,适用哪些情况?还可采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不同策略之间有无本质联系?学生不断地经历这样的思考,就能对策略的本质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就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五、 合理调整学习内容,注重知识的运用拓展―提升策略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7

一、“模糊到清晰”――“策略”的认识在教学进程中转变

刚接触新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对“策略”的认识有一定偏差,需走出这些认识误区。

(一)把策略看做一种负担。由于教材提供的例题难度不大,因此学生不愿意经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策略的多样性和优越性很难体现。再加上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和体验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时,例如列表、画示意图等,必须花费很多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的容量小、效果不佳。

(二)把策略当做应用题例题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往往习惯于关注对某个例题进行分析整理掌握,缺乏对这一类型问题所提炼出的某种策略的反思、总结与内化,亦不能将某种策略融会贯通在同类实际问题中应用。

(三)孤立地看待策略,缺乏沟通。将“教策略”替代“用策略”是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常犯的一个问题,部分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会了吗?”,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却没有追加“你用了吗?”“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么用的?”等反思性问题。同时,策略与策略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不能做到比较与择优,亦不能灵活随机地应用有关策略。

二、“外力加内需”――“策略”需求在具体情境中产生

在日常教学中,遇到思路比较难理清或关系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积累的各种策略,协助学生理清信息,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实,教师的这种指导学生学习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当抽象思维在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可以借助“化抽象为形象”的办法解决,于是自然产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原动力。

有了原动力,还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到策略?用什么策略?怎么用策略?要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寻求相应策略的需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步入策略化解决问题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创设的情境要具有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列表整理”时采用几个人物出场,在他们之间展开对话的方式呈现信息,或采用生活口语中常见的叙述方式叙述题意;还有客人来访“倒水”的情境、“掷飞镖”的情境,等等,这些贴近生活常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产生寻求策略的需求。

(二)创设的情境要能触动学习内需力。例如:教学“列表整理”时,如果生活中的信息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谈不上需要“收集和整理”,因此,创设的情境应减少对信息的刻意加工,还原生活常态的凌乱,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

三、“被动到主动”――“策略”的价值在解决问题中提升

学生最初学习“策略”,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往往不能将“应用策略”转化为自觉行为。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策略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体会策略给解决问题带来的优越性,它需要经历一个自主探究、比较择优、反复应用、反思总结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不断提升“策略”的价值。

(一)让“策略”在探究中提升价值。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思维深度参与,才可以充分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并使形成过程建构为策略内化于学生头脑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就需要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前提。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管学生最先想到的是怎样整理、采用何种策略,即使策略不够优秀,不够完整,它同样可以奠定内化优化策略的基础。同时,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运用策略搜寻问题解决途径的时间和空间。

(二)让“策略”在比较中提升价值。策略的优越性往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凸显,其中包括:有没有采用策略的比较,采用了何种策略的比较,采用同一策略的不同形式的比较,等等。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与选择用摆小棒的策略相比较具有不重复、不遗漏的优点,体现了不同的策略择优的过程。

(三)让“策略”在反思中提升价值。策略真正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会经历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内化的过程。

(四)让“策略”在拓展中提升价值。新教材的编排非常注重在每一项策略巩固联系后,安排一些提升策略的拓展类的练习。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8

参谋人员出谋划策的思想境界,简单地说是指参谋人员对出谋划策的认识和看法。围绕提升出谋划策的思想境界展开训练,一是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上,借鉴古往今来“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亡国”等方面的实例,特别是我军历史上善于勇于献言谏策而挽救党、军队于危难之中的诸多事件,让参谋人员在回顾历史中一起来讨论、争辩,在参与讨论争辩明晰事理中逐步提高关于出谋划策的认识,逐步养成提高思想境界提升出谋划策质量的自觉。二是要结合自身参谋工作实际,现身说法,围绕自身出谋划策时的心理感受,既查问题也讲成绩,通过对出谋划策时不同心理意识与其出谋划策效果的对应比较,在相互交流中增进认识,提高境界。

二、着眼提高出谋划策的战略思维能力开展训练

参谋人员战略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通过扎实的战略思维训练,才能打牢功底,激发火花,从而在出谋划策的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在训练中,一是要系统讲授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参谋人员学会用对思维的调整来控制行动,并养成积累经验、整体联贯围绕重心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二是要提供战例、案例,供参谋人员讨论剖析、学习研究,在汲取历史营养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战略思维能力。剖析战争不仅是重现历史、学经验,而更在于在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今夕思考中,锻炼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选择战例时应注意区别类型和层次,要善于从战略战术运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深人的剖析,从一个战例中获取多方面的战略思维锻炼,从而达到战略思维训练目的。三是要突出排除干扰抓重心内容的训练。信息化条件下参谋人员出谋划策经受的干扰较之以前大大增加,因被动而惊慌、因剧变而寡断、因诈诱而迷茫等,参谋人员必须不为琐碎所羁绊、清醒把握重心,围绕中心出谋划策。

三、着眼夯实出谋划策的知识基础开展训练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77-0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传统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前者重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后者重在解答问题。苏教版特意安排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内容,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如何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提升策略应用能力,领悟问题解决策略的本质?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立足思维造势,渗透策略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非常喜欢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顾做游戏,却忽略了游戏的重要特性,课堂上学生玩得多,学得却极少,思维没有得到激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基于此,教师要立足思维造势,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数学游戏,将游戏的核心指向数学思维,不但注重情趣激发,而且注重内隐渗透,实现情育与智育的多元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问题解决策略:画图》时,笔者准备了两张纸,将苹果、香蕉和橘子、梨子的数量关系列在上面,并让两个组的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能根据纸上的信息,很快说出哪种水果的数量最多。两组相较B组的学生速度远远高于A组。为了声援A组,笔者特意给A组多派了人手,但是仍然比不过B组的学生。原因何在呢?大家非常好奇,想要揭开谜底,笔者让学生观察两组学生拿的纸片,学生这才明白了,原来A组的学生拿到的纸片,是通过文字表述记录数量关系,而B组的学生拿到的纸片,则是通过直观形象的线段图记录数量关系。由此,学生明白了,在复杂的数学习题中,要很快把握数量关系,就要通过直观形象的线段图来展示。这样能够很快把握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基于游戏模式,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造势,积极渗透解题策略,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变复杂为简单的策略意识,为下一步深入理解题意奠定基础,从而让数学思维得到积极发展,问题解决策略得到有效渗透,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二、立足思维生成,促进策略生长

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的静态呈现,而忽略了动态的思维显化。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信息传递,立足思维的动态生成,借助动态表达和空书的方式,通过想象构建直观形象的图示,在问题解决策略上实现动态的策略生长,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问题解决策略:画图》这一内容是2015年春季新修订教材,前位知识是基于三年级上册的“从条件想起”和三年级下册的“从问题想起”,还有四年级上册的“列表整理”,但是在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表述方面,存在着过程缺失,学生的体验非常欠缺。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空书动态表述过程。我先出示例题:明明和璐璐共有零钱72元,璐璐比明明多12元,两个人一共存了多少零花钱?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前,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么才能将明明和璐璐之间的数量关系表述得清清楚楚?学生认为,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也最直观明白。此时笔者让学生指着黑板空书,指挥笔者画。学生认为,和谁比就先画出谁,先画明明,然后画璐璐,笔者故意画得很不完整,让学生在上面进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和小组交流,面向大屏幕进行动态演示,将线段图进行预设的减多和加少:明明减去12元,转化为两个人一样多,这样就求出平均数得到璐璐的钱数;璐璐加上12元,转化成两个人一样大,求出平均数得到明明的钱数。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立足思维生成,带领学生在动态的空书呈现中,通过自我比对和纠正,预设减少或者增加,有效简化了数量关系,让数学探索变得好玩有趣,不但让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而且实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动态生长。

三、立足思维应用,培养策略建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总能主动运用所学找到问题解决策略,但一旦没有了提示和教材的分步骤指导,就立刻变得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适用策略的问题特征把握不足,缺乏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引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特征的敏锐观察与理性分析,形成策略应用意识。

教师立足思维应用,带领学生经历观察和比对,提示学生不断完善与内化,让问题解决策略获得有效建构,从而实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建构策略意识,唯有如此,才是从“解决问题”顺利转化为新课标提倡的“问题解决”。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重要,具备数学思想和意识更重要。“转化”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拓展。笔者以小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维。

一、经历探索,感知“转化”,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只教会学生做几道数学题,而是让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注重渗透数学思想,领会数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转化”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过去解决问题中学生有过运用转化策略的经历,只是并未将应用提升到策略这一高度。因而,学习这一策略必须先对这一策略的应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感知。

借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中例题1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步骤。第一步,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困惑。如例题1中的两个平面图形是不规则图形,学生通过将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相比较后发现无法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第二步,引导学生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使学生对“转化”思想从无意识地感知逐步发展为有意识地运用。第三步,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较复杂时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使问题变得简单,使学生体会“转化”数学思维的价值。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笔者仍不时地组织学生来体验转化的过程,思考每次通过转化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形成能完整运用“转化”思想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应用变式,领会“转化”思想,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变式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应用变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进行联想、猜想,对题目的条件、解决过程和结论作进一步探索。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变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桥梁作用,在最近发展区之中能把学生从已知的此岸渡到未知的彼岸。“转化”思想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应用变式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转化”思想的实质。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关键是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如何去实现“转化”。

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如例题1后的 “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是对数字变化规律与图形变化规律的考查,由图形观察分割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减去最后一次分割后剩下的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这里的“转化”需要学生运用灵活、创造性的思维。又如练习十四中第2题的第3小题“求大正方形中小正方形的面积”,在不知道小正方形边长的情况下,正面思考显然会进入死胡同。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去揭示规律、方法,运用掌握的方法去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并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数学教学成效的最根本依据。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11

一、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要性

财务战略思维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财务战略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长期性和全局性的把握,确保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方法能够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为企业的财务发展战略提供依据。财务战略思维在企业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确保企业整体战略工作的有效实施,扩充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了对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确保企业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对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财务战略思维,与企业的整体财务战略目标相契合,明确财务战略与总体财务战略之间的关系,优化财务战略目标应用效果。

二、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的区别分析

1.管理理论不同。管理理论可以说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将管理理论看成控制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的基本因素,为此在实际中需要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对其与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若是不能对二者之间管理理论的区别进行掌握可能造成在二者结合应用时内容出现偏差,无法满足财务管理需求。

2.管理视角不同。固有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在历史分析的视角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对历史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来制定财务报告,其中包括财务分析、财务调查、财务判断等,以此作为财务管理计划进行的基础。而财务战略思维的应用使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视角下更具有未来性、发展性的特点,在实际中其以经济效益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最基本依据,并通过企业战略及科学的财务管理视角来进行具有特点、特色的管理工作,其财务管理计划相较于固有模式更加复杂。

3.发展阶段性不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不同的阶段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多数是以一种纵向单一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财务的管控,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而在财务战略思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则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并根据企业战略的调整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调整,选择最适当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可以适应企业阶段性的改变及发展。

三、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力的方法

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可以保证管理活动的展开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摸准企业发展的脉搏,跟上企业发展的节奏,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内容可以与企业的发展目的相一致。通常在利用财务战略思维进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将企业的战略体系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经营理念及实际需要的可行性财务管理措施,对企业财务经营进行动态管理,从而避免管理活动中出现因理念不合而产生的不可控问题。

2.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首先,需要对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特色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掌控,并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向,进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投资决策,通过财务管理来对决策进行约束及管理,保证其决策内容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及市场环境;其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好前期预算工作,通过对市场动态的调查、掌握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来使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质量可以更好的得到保障,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最后,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决策意识,通过投资决策责任制的制定使员工可以认识到投资决策的重要性,约束其在企业中的行为,从而降低投资决策出现失误的风险,进而为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3.建立筹资战略目标。企业为了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筹资渠道会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来进行筹资管理,其对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通过财务战略思维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及实力来制定符合企业经营方向的系统性财务管理体系,有效的对企业筹资战略的开展进行管理,并且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战略管理内容需要帮助企业确定战略筹资策略,通过完善的筹资体系来提升财务管理效力。明确筹资的目标、方式和渠道,需要与企业的发展走势相适应,确保系统计划的合理制定,以便能够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四、Y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之间存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际中可以将财务战略思维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优化固有的管理理念、调整财务管理模式、提升整体管理环境,从而形成更具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具有管控效力。通过财务战略思维及财务管理的结合应用可以在企业经营实力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在优化企业经营体系的同时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篇12

画图策略的内涵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把问题呈现的信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符号信息展示寻找问题答案. 我们把这种用画图策略的方法理清思路、展示思维策略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画图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教师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图形不仅直观、简洁、利于思考,而且其信息量大、概括性强,同时图形还有助于记忆. 因此,图形是帮助人类思考的极好工具. 画图策略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画图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大家熟悉的线段图、统计图,还包括一些图形表征,如方位图、示意图等.

画图策略通过画图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它具有直观性、易懂性、趣味性等特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画图策略的作用和价值,感受画图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画图策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画图策略的应用我曾经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认为画图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还是很大的,教学中有85%的教师认为遇到有些难度的数学题,会运用画图策略来解题,但具体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画图策略指导的只有15%.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怕耽误时间,占49%;(2)担心学生听不懂,占18%;(3)没有想到,占27%;(4)其他,占6%.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调查问卷和与教师、学生的谈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教师主观上的忽略

很多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语言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由地在头脑中建构图形,进行抽象思考,造成学生解决问题时忽略对画图策略的正确运用,久而久之,教师形成习惯,主观上不思进取,不想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反思.

2. 教师急功近利的结果

每位教师都想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浓郁,只是片面地、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分数,而数学试卷中解决问题时对画图策略的要求不多,因此,教师忽视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教师只注重解题的结果,而忽视了解题的过程. “不管是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也成为大多数数学教师的理念坚持. 只要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上来了,那么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这说明数学教师对画图策略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有偏向,不够全面.

3. 教师画图技能的缺失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 有的教师自身的画图策略能力比较缺乏,再加上他们在教学中运用很少,因此,他们的画图策略数学教学经验积累很少,没有自身充分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画图策略数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类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不采用画图策略.

4. 教师惰性心理在作祟

很多教师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惰性心理:上课时能不用教具尽量不用教具,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 因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喜欢用嘴说,用语言来说理、来进行数量分析,而不愿意用画图的方式展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不愿意指导学生应用画图的策略来解答问题了. 其实画图的策略对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形成还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中应用画图策略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策略是众多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应用画图策略呢?

1. 在教学中体验画图策略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单纯文字表述的问题比较抽象,常常致使他们读不懂题意,理不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因而无法解决问题. 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借助画图策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个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运用它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画图策略的好处,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画图策略的必要性,进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想到使用画图策略为学习服务.

2. 在画图策略教学中蕴涵数理的渗透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的影响,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有一定的难度. 而画图策略由于其形象鲜明地展示了数学本身,显示了数形结合理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画图策略可以开启数学思想的渗透之门,对学生数学思维整体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蕴涵着一定的数学画图策略,这些经验能很直观地展示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图形,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悟数学理论.

数学中量的关系和变化都是以符号来表示的,知识的建构最终在符号操作的层次上完成.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画图策略恰是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诺亚方舟”.

3. 在画图策略教学中创新儿童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任何一种解决问题策略需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学生获得的体验才是深刻的. 在教学“16支球队进行单败淘汰赛,最后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这个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5场. 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只要用16-1=15就可以了. 通过画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起到创新学生思维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