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4 10:10:50

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的重要性篇1

我们越来越在意的高品质生活无不得益于设计。但是,“设计”这一概念又是如何被准确定义的呢?有资料将其解释为: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等通过视觉的形式手段传达出来的动态过程。设计便是这类创造性活动过程的预先计划。设计思维作为大脑的其中一种思维方式,它被认为是具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同时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最终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案。这一点体现出设计与绘画之间各自的独特性。综上所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前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要考虑设计进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师在酝酿和整理构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有助于确定设计方案、获得反馈并完善设计要素,使设计团队能够通过每一项工作获得提升,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在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认知度较窄,对于设计概念深层内涵了解不足,同时于“设计思维”的观念相对陌生。老师应在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中给学生强调“专业”的概念,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及参与的各项活动中注意相关行业的作品设计思维,结合构成设计的知识概念加入思考。随时汲取行业设计理念,并且经常投入到专业书籍杂志的广阔环境中,了解国际现代设计思维与理念,开阔视野,提高对行业认知度。要学生通过多看、多想、多尝试,大胆地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尽快地提升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能力。

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接触的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三门主要课程无论是在造型、色彩、形式构建、空间认知的方面都为学生创造了重新认识艺术与形式美的环境,同时,也为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供了前提。设计艺术是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因此设计思维同样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综合练习,全面思考,以达到最佳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所学课程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呢?

首先,善于观察,发现美。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源于艺术家的敏锐观察力,当然设计师也无一例外。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敏感的视觉捕捉神经非常关键。灵感来源于生活,大自然及周遭的生活氛围给予我们数不胜数的信息资源,学生应该学会从中感悟和汲取,逐渐体会美的形式无处不在。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会产生多方向、多维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敏感触角。从中再进行反思、沉淀、拓展、比较,由表及里深入的探索美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思维的重要性篇2

产品包装设计缺乏内涵是我国包装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设计同产品脱节,没有意识到产品包装设计是作为产品附加价值和辅助功能体现的。一些设计师在不了解产品性能、结构和产品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进行包装设计,导致设计过分追求视觉传达效果,消费者往往在看到包装后不知道产品作用,甚至购买后产品包装同产品不符,感受到欺骗,影响产品品牌名誉。

2、过分追求奢华

产品包装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实际上是功利性的体现,但在追求效益的同时,目前我国包装设计存在完全依赖装饰或工艺,只重视视觉享受,忽视设计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作用。例如前几年存在的“土豪金”现象,本身源自网络上的调侃,但在之后被应用于包装设计中,成为了产品奢华的象征,出现“买椟还珠的现象,比如中秋节月饼礼盒设计,礼盒实际价值远高于月饼价值,为社会消费带来不良风气。

3、包装侵权现象

我国目前虽然开始对知识产权投入重视,但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侵权事件仍时有发生,部分小厂家生产的产品外包装可以模范大品牌产品,既迷惑了消费者,又影响了市场正常秩序,还对我国产品对外市场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茅台葡萄酒曾有四款产品包装设计被判侵权,对原告驰誉公司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

二、创意包装设计重要性

1、提升产品竞争力

创意性思维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最主要的是提升产品在同类型市场中的竞争力,优秀的创意包装设计能够完美体现企业文化和产品内涵,符合产品价值定位,迅速吸引消费者眼球,树立品牌效应,为产品提供附加价值。例如adidas男士香水,子弹头外观设计,整体流线型设计颇具运动之美,刚柔并济,材质极佳,嵌入式设计保证内部稳定,颜色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稳重又不失张扬,是运动型香水设计的典范,在市场上一经推出广受好评,成为adidas香水经典款。

2、影响群众消费观

包装设计具有理性设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导作用,产品设计的本质是通过视觉传达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因此实际上设计的目标核心是消费者。当前创意设计的目标除了在审美上获得消费者青睐,还以人为本的绿色消费是当前新型消费观念,因此包装设计应充分体现生态化与人性化和谐统一,为人们营造积极健康的消费环境,摒弃浮夸之风,崇尚简约时尚。以奢侈品牌设计为例,往往奢侈品牌不会出现奢靡浮夸的现象,这类产品更加包装设计细节的设计,采用沉稳的色调和设计元素,体现产品固有的优雅和品质。

三、创意性思维应用

1、材料选择

创意性思维材料选择主要体现在其生态性,21世纪提倡节能、低碳、环保包装,国际包装设计流行5R标准。这就对包装设计师材料选择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设计师能够具备敏锐的眼光,灵活运用创意性思维,通过生态与科技研究的方式,不断寻找新的设计材料,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符合人们对绿色产品包装设计追求。例如天然植物纤维包装设计,能够减少非可再生性资源利用,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比如竹、藤、草等材料。

2、结构设计

包装结构设计的创意性是包装设计的核心,优秀的设计师不止需要具备美学功底,还需要具备深厚的结构知识,才能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产品包装结构。同时产品结构也是除色彩外最能够给予人审美效应的元素,对应产品的内涵和本质设计的产品结构能够节约产品成本的同时,为产品提供趣味性。例如gloji灯泡型枸杞混合有机果汁,其产品内涵在于果汁能够给人提供丰富的营养和能量,灯泡造型设计迎合了能量源泉这一理念,获得了pentawards果汁饮料包装类金奖。

3、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思维的重要性篇3

直觉思维就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直觉思维是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以及关系的思维活动。思维者不是按部就班地推理,而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进行考察,调动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跳过若干中间步骤或放过个别细节而直接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联系。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强于其他学科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对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加以重视。

1.直觉思维是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经过深思,迅速地对问题作出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或判断的思维。或者说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领悟到的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是经过一步一步分折,作出科学的结论;直觉思维是很快领悟到的一些猜想。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直觉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的,他们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又互相对立。通常地,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想法,要经过数学逻辑思维进行检验证明;而有的时候,一步步的分析推理很难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或许灵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突然的顿悟,就是数学直觉思维的结果。数学直觉思维是数学逻辑思维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本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 、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观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是学洞察力的表现。直觉思维在数学发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数学问题都是由直觉感知得到某种猜想、预感,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因此 ,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对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就显得十分重要。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而突然产生的某种新念头或新判断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讲定论,而应启发学生联想.此外,还要使学生懂得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捕捉一切闪念而不任意中断原有的思路.总之,创造离不开猜想,猜想离不开直觉思维,数学教学要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3.直觉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少让学生去感觉、去猜测,由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常常掩盖了直觉思维的存在和作用,同时,数学教师由于长期受演绎论证的训练,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也容易忽视直觉思维的存在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

4.直觉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实际上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出示,就有学生说出了答案,看一下他的答案有时是正确的,但问其怎样想到的却说不出来,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学生呢?鼓励这种思维,倡导猜想后的证明,比较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也许我们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反之也许会抹杀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因为,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有的学生学习了球的面积公式和锥体的体积公式后,能预感到球体的体积公式,有的初一学生学习了有理数会猜测到以后可能会学习到无理数,学习了整式,会猜想以后将会学分式,这种猜测和预感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内容平添了许多兴趣和期盼。

思维的重要性篇4

从数学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和抽象性出发,通常可以将数学形象思维分成如下三个层次.

1.几何思维。该思维层次属于形象思维的第一个层次,从其内容和呈现形式来看,主要是函数图像、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等等.从思维方式上看,该层次的形象思维主要是研究一些具有直观特点的几何问题.在具体应用上一般是分析文字和语言,画出语言描述的图形,或是问题本身有图形,在其基础上添加一些辅助线,将具体的问题数学化,转化为直观的几何问题.

2.类几何思维。该思维层次要高于几何思维,其思维的出发点在于学生所已知的经验,从已知或类似已知经验出发,或通过与问题进行形象化对比,借此找出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概念中一定的“形”或“结构”通常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式”.

3.意会形象。该思维层次可以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形容,通常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对各种数学关系形象化的感觉,这是一种更为抽象和朦胧的感觉,甚至于都没有能进入到人类公认的数学知识体系之中,只可以存在于学习者的大脑之中,只能由学生其本人对具体的数学对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属于直觉的范畴.

二、数学形象思维的作用分析

思维的重要性篇5

数学课是小学生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数学课以其严谨、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推导,通过对数字、公理、定理、公式的表达与解释,让学生加以训练,就可以对思维进行培养和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差异中,思维品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也认为“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充分体会到探究思维品质及如何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课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积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方法,这是提高他们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思维活动,而且,它本身也蕴涵了情感素养的熏染,不仅对小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塑造严密科学的行为方式大有裨益,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培养的方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师傅和徒弟共生产零件2000个,其中徒弟生产了 ,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学生分别说出了两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1:从题中的条件可知是把师徒两人共生产零件的个数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零件的个数是2000的 ,师傅生产的个数就是总个数2000的(1- )。这样从师傅生产的个数里减去徒弟生产的个数就是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解题方法2:从题中条件可知是把两个人生产的总个数2000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了 ,师傅则生产了(1- ),那么师傅比徒弟多生产了总数的(1- - )。关系式是:师徒生产的总个数×(1-×2)=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求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就是求2000个的(1- ×2)是多少个。

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需要特别注意和训练出来,因此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毛病。数学老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指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能说到会说,从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上来。

思维的重要性篇6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因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成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有广度和深度,时间安排上应有密度和适度,课程组织落实上应有力度和效度。将“教、学、练、考”作系统设计,全面考虑,突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特点。既要体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又要体现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课堂爆发力,还要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而产生的课堂向心力。抓住教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词句的丛木中穿行,真正做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

在学习方法上力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智慧学习策略,通过转变学习观念逐渐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而不思则罔”,“学”并不等于“会”,必须要有一个反刍消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知识与技能达成的效度。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真正实现学习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型。

三、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四、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提问,拓展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的正确解法,而是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特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这种问题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但它所追求的都是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的独特性见解,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做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质和量主要是由教师提出的扩散性问题,以及学生对此做出的回答的质和量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判别性和叙述性问题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提高扩散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例。

五、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小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小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中,针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会。在讨论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作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我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完整地分析廉颇这个人物。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交流讨论,找到了三个答案:一是廉颇武艺高超,作战骁勇。二是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三是廉颇居功自傲。这样让学生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块有力的阵地,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思维的重要性篇7

愉悦的氛围会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自然就会去引起孩子们的联想,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可以在孩子们的学习教室里布置相应的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内容,比如,可以挂上一个“流动”栏,每周更换一次内容,可以用一些抽象画和“问题树”等,也可以在班级教室里摆设一些让孩子们去思索的物品文字,在扫帚上挂个文字带,在卫生箱上画个恐龙,在饮水机上贴上外星人画……这些图画能够激励孩子们去想象,去看图描述那些幻想的世界,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着独到的意义,更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配合家庭,共同培养创造性思维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是不能忽视家庭这一主要方面的。因为家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即使是上学了,家庭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思维创新教育。比如告诉家长,孩子的好动要鼓励,不要打击,有很多孩子好弄家里的东西,好拆卸什么东西,不要制止、斥责或者惩罚等,而是要鼓励,哪怕是自己心爱的物品也不能制止,因为孩子是在好奇的心理促使下而为,这正是在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重视这方面的发展。

思维的重要性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培养普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渐渐接轨。那么究竟何为“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的英文为“scientific literacy”,国内较多的译法为“科学素养”,也有译为“科学素质”的。由于各国的教育背景不同,大家对教育素养的界定也是种类纷繁:《2049计划》认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的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识别国家和地方决策中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将科学素养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情感(或科学观)。近年来,我们不断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反思,力图纠正传统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郝京华教授也曾说过,中学教的是学科,而小学教的是儿童。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上那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是要强调在全面的科学观的指导下,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情感的培养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

那么,科学思维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将思维置于科学的方法之中,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只有参与了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在内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探究过程。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本质上基本相同,学生外在的科学探究是由内在的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探究,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在科学学习中真正做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因此,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集中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科学思维培养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常说,儿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的“缩小”,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特性。早在二十世纪中叶,以皮亚杰为首的发生认识论专家已经对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岁以上)。虽然后人对于皮亚杰这种对智力进行的严格的年龄划分质疑纷纷,但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处于十一岁左右时思维和认识已经“超越于现实本身,把现实纳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摆脱现实和表象的束缚,来思考可能的或假设的东西了。很显然此时的儿童所进行假设、质疑、分析、演绎和抽象等思维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了。

从教育学上来看,习性学家康纳德・洛伦兹发现了“印刻”(Imprinting)这一现象,并从中推断出发展的关键期的思想。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与思维最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发展得最快,如果此时能在儿童的科学思维萌芽已产生时及时抓住关键期,适时地进行思维的引导、训练和激发,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过早或过晚地实施教育,都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自2001年以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引导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之所以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就是因为小学科学课既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目标,又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只有在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学习,将所学内容牢记于心。常言道,看,能知道;听,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另外,科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但是这种客观性只是相对的客观,这就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相对开放性。因此,科学知识在某种层面上,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就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要教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古语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思维的培养亦是如此。

二、科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1.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

在这里把好奇心的保护放在培养之前是出于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思考,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们已渐渐意识到对儿童的天性的保护的重要性,但对这种天性的呵护,依然是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上应该极其注意的一个方面。科学是讲究理性的,小学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获得守恒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却依然有着孩子独有的特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充满幻想、想象、诗和梦的世界。我们在关注孩子理性态度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孩子进行引导而非专制和一刀切;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非在播下科学思维种子的同时就揠苗助长,对孩子造成创伤。

2.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

和谐的班级气氛的营造,也是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保护与培养的前提。在公正、平等的教与学的氛围中,在科学面前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探究成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因为纯粹的上课而急于传授知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身的探索所得来的喜悦心情,这样极不利于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面对小学生时,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与科学事实相悖,也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取的部分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结论,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

3.回归自然与生活

小学科学课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无论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还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都如小学科学课标中所言的那样,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见小学科学教育也要生活化,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活教材,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下进行教育,让实实在在的事物来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4.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反思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小学科学课上探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步骤也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为小学科学课的法定模式。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育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我们所宣扬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和途径、探究式科学教育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与模仿,毫无意义、重复机械地教授着小学科学课程,这与传统的“教科学”并未有多大的区别,最终使得小学科学课最终形式化和套路化。

在小学科学课上,我们将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其他的方式与途径,并且,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用探究的形式来学习的,固定模式,死搬硬套,只会浪费教育资源和打击儿童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究竟哪些知识是可探究的,又如何在具有共性的探究模式下寻找最为合适的探究方法,才是我们,尤其是教育实践中的小学科学教师最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加]韦钰,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思维的重要性篇9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项综合艺术,因其传达信息简洁明了,能瞬间扣住人心,从而在非媒体广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广告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元素如文字、图片等,来传播广告项目的设想和计划,并通过视觉元素向目标客户表达。或许这才是平面广告的归宿所在:设计不是一门需要微妙和细腻感觉的艺术,而是要创作大多数人能够明白而且能吸引他们的东西。

视觉传达中的创意思维案例解析

“只依靠灵感和创意的设计会有些不平衡。所以,一个好的设计同时需要美感和严格的逻辑。”佐藤可士和如此表达灵感和逻辑对于一个设计师的意义。因此,想要设计出吸引人的平面广告,不得不从形状、色彩、质感、构成、创意着手,创意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思想和生命,创意策略是广告设计的灵魂,希尔利•保利可夫说过,创意就是客观地思索,然后天才的表达”,好的创意策略让人过目不忘,可以使产品“起死回生”。创意思维和社会生活、社会政治、民族文化、人文美学都息息相关,创造性地展开想象所得到的“主意、点子”就是创意,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中最耀眼的亮点。创意思维是一种可以物化的思维活动,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与外在的重要联系,是一种理论的、动态的、变异式的、突变的、主动开放的思维方式。福田繁雄的《1945年的胜利》、《第九交响曲》、《F》、京王百货宣传海报等,大多以简洁、诙谐的图形呈现,充分运用了图形创意的诸如置换、矛盾空间、异质同构等表现手法来丰富画面。成功的广告创意需要充分展现出产品的特点、优势,与广告的主题要充分的融合,在经过无数次精心的思考与完善后进行合理的广告策划,通过某些特定艺术手段的运用更好的将广告的意境、构想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过程展现出来。从中可以找寻一些创意思维的方法,全面思维、发散思维、深入思维、重点思维、逆向思维等。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性思维形式

当今社会中设计已成为创意型产业的金钥匙:现在视觉传达设计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产生的,无论从理论、工艺或者材料的发展上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孕育出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兴思维观念,在设计理念上要寻求突破需要依附于时代特色,把握住时展的脉搏,从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才能引起消费者和共鸣。推陈出新的创新化设计思维与现代个性化需求的日益提高息息相关,是商业设计与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设计的主题与题材,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和灵魂,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根源,即视觉传达设计的民族化创新思维理念,用自身民族的历史文明用之于设计实践创作中,赋予设计作品以文化底蕴,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载体,通过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将文化与商业融合起来,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可看做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主要创新思维模式。应该以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综合形式看待视觉传达设计,重视传统文化和时尚与传统风格相融合的方式是值得倡导的。

思维的重要性篇10

2PBL教学模式的引入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的重要性篇11

一、我国当前教育下初中生的数学课堂

虽然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创新,但是我国多年来传统教育的理念已根深蒂固,所以要想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让人们接受新型的教育,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在我国现在的初中生课堂上,枯燥占据了学生的主要思想。数学不仅使学生头疼,甚至常常会使老师头疼。因为数学本身并不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它不像语文一样让人有很多想象的空间,甚至语文课上听着故事就能学到要学习的知识。数学以枯燥为代名词深深地驻扎在学生的心里。而且初中生的心理也非常特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希望寻求一些刺激的事物,而数学的枯燥显然使他们提不起兴趣。在我国现有的数学课堂上,老师按照固有的思维给学生讲述着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的题目和公式,而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听不懂老师所讲的知识,开小差,有看小说的、有画画的,甚至还有窃窃私语的。一些学生可能会放弃数学这一学科,我国初中生的数学课堂现状令人堪忧。

二、数学思维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硕士和博士,数学的学习一直在延续,而数学的学习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性思维,能够让人变得理性。有的人认为数学很有趣,比如祖冲之,他能在数学中找到无穷的乐趣。而初中生对数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还没有很深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他们发掘其中的奥

秘。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是学生的思维养成时期,而数学这一个学科是帮助初中生养成思维的重要部分。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

助。同样,如果在初中这一关键时期,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这将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一个短板,很难去弥补。就像小树苗在成长的时期没有固定方向,等小树定型以后再让他回到正确的方向是很难的一件事。初中生数学课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一般很死板,要想养成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必须摒弃旧的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理念。数学课在老师的改变下也可以变得活跃起来,老师的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数学课上,要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了,而枯燥的公式和题目自然做不到这些,所以老师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些延伸的资料,而不是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可以是某一个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某一个公式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能让学生提起兴趣。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做游戏,比如出一个题目看谁能先回答出来,就给他相应的奖励,因为青春期的学生都很喜欢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够让所有的人注意到,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我认为,改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下,老师是学生尊重的圣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这种理念让学生不敢接近老师,甚至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以至于不敢问老师题,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跟老师意见不相同的时候不敢大胆地说出来。如果老师能和学生成为朋友,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老师做出努力。老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真正跟学生成为朋友,及时去了解学生的内心,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当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之后,初中生会经常向老师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给老师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这样能使数学课堂更加愉快。

要想养成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观念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素养。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遇到难题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同时给学生适当的指点,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奥妙,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的学习数学应该是老师的最终目的。初中生不同于其他学生,老师要发现初中生的特质,才能根据他们独特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所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思维的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95-01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和音乐感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然后在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学会正确的发声并理解歌曲的情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歌唱时缺乏“思维”的能力,时常是声音一发出便明显感觉气息不足且声音不集中。所以,在教学的第一堂课,必须给学生注入“先思维,后声音”的歌唱概念。

在演唱中,学生忽略思维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的位置不统一;(2)咬字吐字的随意性;(3)歌曲情感的想象不到位。下面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为例,简要分析演唱中歌者如何以“先思维,后声音”的歌唱理念来诠释歌曲。

一、用“思维”找歌唱的位置

《昭君出塞》是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此曲音域宽广,情感丰富,感人至深。第一句歌词“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开始,从咬字上就要重视其发声的位置,用“先思维,后声音”的思维方式,把每一句的位置预想到位。如“别家园”的位置应该就决定了其“出雄关”的位置,在教学中,咬第一句的位置在头腔,就应该在长音处提前思维,但往往就忘了后一句的位置,一下掉在喉腔里,位置的移动,使得声音无法统一,仿佛两个人歌唱。

再如“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弹”和“女”之间是一个低八度音和高八度音的连接,在发低音6时就要做好高音6的气息、位置准备,做到“先思维”才能发出坚实稳定的高音。

二、用“思维”咬字吐字

石惟正说:一种母音唱对了,也为唱好其他母音开了路12。在歌唱咬字吐字中,保持其歌词中母音的歌唱状态,是唱好一个作品的关键。但重点在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示范,以及学生真正做到“先思维,后声音”,在发音前,头脑里要有自己特定的声音形象,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所要唱的母音的音响并去做形,就会达到预期效果,才不至于一发声便是错误的音响效果。比如“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中“别(bie)”字的发声韵母是“e”,紧接下一个“家(jia)”字的发声韵母是“a”,从“e”过渡到“a”,保持e之前的形状,调整外部肌肉a的开口发声,从一个半开口到一个完全的开口音是很简单的,但学生往往在这个字就不进行思维了,那看似简单的发声一下就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声音就变得挤、卡,气息随之就弱、浅。歌唱者一定要用少量气息的同时,想到发出母音音形的效果,并不断地进行肌肉的正确调节,靠心理意志的控制,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

三、用“思维”歌唱情感

黄友葵先生说:在发声前要有精神活动,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角色”中,即发声要从“思维”开始。1在我们演唱《昭君出塞》前,首先要了解这个作品的主角是谁,她的性格品质是什么,她发生了什么事,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在歌唱前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昭君出塞》是一首叙事的歌曲,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要表达的不是“怨”,而是对昭君出塞的极度赞颂。

第一段是对昭君别离家园的叙说,前奏长音的想起,速度是较自由的慢板,在我们脑海里就浮现出昭君坐着马车远去的情景,为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作思维准备。此时,昭君是作为汉朝的公主远嫁的,演唱要有身份感,歌者不能纤弱小气,过于悲切。第一个“马上弹”有离那个别的情愁,但下一个休止音一定要干净的收住悲伤,第二“马上弹”要将声音要放下来,气息下沉,马上放宽眼界,有一颗决定做一番大事业的恒心与期望。

第二段是昭君到达匈奴后,匈奴人民对昭君的热情款待,速度是热情奔放,反映出一下子冲淡了昭君那份离情别绪,也让她感到了丝丝慰藉。在演唱此段时,要先把握句子起承转合的关系,才显得生动。

第三段描述了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其中变化音降B的使用,使前后的音分别形成小二度和小三度,缠绵委婉,增添了悲壮的情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歌词“啊”音部分,并不是简单的感概,而是昭君内心的潜台词:中原和匈奴60年没有打仗,看着大家和平生活得景象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内心独白一定要进行角色的思考。

第四段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升华,是对王昭君的事迹的歌颂,在这里要换成第三人称的角色,从语气上也有变换。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的意志和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歌者因该具备丰富的情感思维,才能使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温柔、欢乐、热爱、激动、急躁、愤怒、害怕等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就是思维在先,声音在后。

四、小结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正确的思维是指导歌唱的重要因素。要养成正确的歌唱思维习惯,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要通过思维活动过程中对角色的观察、分析、概括,才能准确表现作品的本质及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注重“先思维,后声音”,使学生学会从思维出发、用思维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2).

[2]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