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7 16:03:39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1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 信息化产业革命已蔓延全球, 自上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的改革带来了新一轮经济革命, 世界正走进信息社会。各国也都深深感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企业规划或计划、生产、营销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 彻底实现电力设计企业气息化设计与管理,使信息对企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2.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是将网络和信息,硬件和软件,管理和生产相融合,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流程和技术,形成信息系统资料链,进而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为一种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综合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应用。

3.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追溯可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的特征形成在上世纪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多样化。

3.1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在企业之间引起了巨大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3.2从模块到系统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迫切,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3.3从分散到集中

前些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目标思路,进行优化整合发展。

4.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随着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力设计企业只有快速、合理地调配资源,提供优质核心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实际价值。一般来说,除财务系统因其特殊性需要独立外,综合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系统应系统整合,统一信息化。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掌握水平,也是影口向整个系统效率的最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应用为主的多数员工,掌握一个系统相对来说更容易。员工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可以实现身兼多职、管理与生产兼顾、多个项目兼顾比较普遍的特点。

4.2信息化的标准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要获得最佳秩序,实现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最佳方案的要求。标准化的进程要远远早于信息化建设,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进程的开始,标准化活动就已经开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中,信息流动是根本,信息要在各个环节之间流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综合办公、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所有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只有用精确的编码定义事物,用准确的规则规范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精确信息化工具的优势。标准化与信息化紧密相连,标准化应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面,或者保持同步发展,决不能滞后于信息化。对于电力设计企业,在保持设计产品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在内容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有程序标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4.3即时通讯作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

据统计,90%以上的企业网内的电脑终端上都在运行QQ等个人即时通信软件,日常的沟通和联络除了实际接触外,大部分都在使用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方便快捷,更便于沟通、协同,在使用系统内共同的即时通讯信息、指导业务流程、协同操作方面,形成各个模块集成的通讯客户端,这样,便进一步节省时间,实现即时操作。

4.4业务对象数字化

电力设计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电力工程设计,业务对象数字化包括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设计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使用CAD绘图软件替代图板,而是建立设计对象的可视化信息模型,用此模型完成专业问协同配合并生成设计成品。在设计数字化方面,电力设计企业在国内的设计行业中是比较领先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区级电力设计院就率先引进了三维设计系统,本世纪初,省级电力设计院先后普及了三维设计系统。在一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电力设计院,由项目定制、工艺设计、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组成的发电工程设计新流程已经基本形成。三维设计也由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拓展到变电站三维设计、送电线路三维可视化选线。

设计数字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成品数字化,设计成品数字化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设计成果的数字化移交,另一部分就是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移交在国内的一些发电工程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在设计方或总包方向业主提供设计图纸或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交包含所有设计信息的数字电厂。图纸的数字化现在并没有实际应用出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纸的数字化必将是发展发向。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数字水印、数字版权证书技术已经成熟,随着业主及施工安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数字化图纸必将取代纸介质图纸。

4.5云技术的应用

云的应用包括云计算和云存储,云可以说是当今信息技术最热的话题,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已经有4O%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应用转移到了云端。云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应用也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讲,就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应用可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当然,目前云技术只在商业应用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但工程领域的应用也为期不远。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每年投入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资金有限,一些大型工程设计、计算软件(包括工厂三维设计系统),工程应用频率较低,维持有效的应用节点数量并支付升级服务年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些软件从云端获取,按需要扩展,使用完释放。软件来自云计算和项目数据来自云存储,为异地分布式协同设计、现场设计、工地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云计算、云操作、云管理等云端业务也将进一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发展。

5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必将扭转了信息化滞后制约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被动局面,完成信息化应用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级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跨越发展。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充实、完善、改进,再充实、再完善、再改进,才能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把信息管理平台推开推深。

参考文献:

【1】孙斌.电力设计信息化演进阶段及其战略规划路径分析[J] 电力工程技术,2011,(9):72-76.

【2】何曦.电力设计企业基于SOA实施信息化探讨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09,(2).

【3】吴俊华.标准化为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37-238.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2

一、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基本范畴

1.企业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概述

企业信息管理是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合理、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过程。

从系统角度看,企业是一个接受信息输入并生产和交换信息、知识,最终输出信息和知识的系统。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信息管理应该是最基础的,因为只有准确地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并最终产生知识才“有可能”有效率地,正确地管理其对象。典型的信息管理层次模型请参见下图。

图 典型的信息管理层次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得出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定义。

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就是为提高企业素质,适应现代经营需要;增强活力,提高效益而系统、持续地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思想和技术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企业信息化误区与信息管理任务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也给很多人造成了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因此,我们要特别将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罗列如下,供企业管理者们参考。

(1)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就是计算机化、办公自动化。

(2)企业信息管理是纯技术工作。

(3)技术万能论。

(4)企业信息管理是对信息部门的管理。

(5)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效率。

(6)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通过信息建设能够一次完成。

在了解了常见误区后,我们提出企业信息管理的任务:

(1)提高企业大量日常业务的处理效率。

(2)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流程的质量和效率。

(3)形成完善的外部信息流程体系。

(4)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和有用的支持性信息。

(5)保证企业由“人治”真正走向“法治”。

(6)为管理新方法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到此为止,我们探讨了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范畴。企业要实施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了解目前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差距,因此我们在第二部分将介绍衡量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分析参数。

二、分析参数

分析参数,即在分析评价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和水平时所依据的主要指标。根据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涵义,以及评价的可行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历史发展的经验提炼出的发展四维度分析;二是信息活动三要素分析。

1.发展四维度分析

发展四维度是根据国外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历史总结提炼出的四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四维度构建在一起为管理者评价本企业信息管理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纵向比较的依据。

(1)信息管理对象的发展。

(2)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和地位的发展。

(3)信息管理组织的发展。

(4)信息管理技术手段的发展。

2.信息活动三要素分析

通过与发展四维度比较,管理者可知本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而本企业目前信息管理水平和绩效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效果评价,如订单处理速度的提高、交货期的缩短、库存率的下降等,效果评价比较好衡量;其二是信息管理活动的过程评价,即信息活动三要素――人、技术、制度――分析。效果评价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反应信息管理过程的实际情况,结果的评价也往往带有偶然性和主观性,因此建议企业在进行信息管理评价时应采取效果和过程双重分析。

(1)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分析。根据信息价值的范围,可以从5个方面考量信息质量:即针对性和适用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控性、经济性。

(2)信息管理体制水平分析。无论具体的制度安排如何,信息管理体制水平可以通过两个标准来检验。

①真实性。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是真实性。信息管理体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是技术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保证。

②应用范围。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虽然因行业的不同而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不同,但是就总体而言,信息管理始终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各个业务部门都需要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完全可以定性和定量的行业间的横向比较。

3.信息管理人员水平分析

(1)信息管理部门人员水平。衡量信息管理部门人员水平并不是要比较学历、工作经验等,而是应该衡量信息管理部门人员结构是否合理。信息管理团队应该配备至少三类人员:工程师、项目主管和业务专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从事信息管理的高层管理者,就形成了简单的CIO体制架构。

(2)业务部门人员信息管理应用水平。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可供那些不愿意大规模培训员工的企业参考:如果各业务部门人员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那么可以为每个部门配备一位水平较高的信息管理专员,专门负责本部门的信息管理业务,渐进式地提升业务部门信息管理水平。

三、中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轨迹与差距

1.信息管理发展轨迹

人类信息管理的历史非常悠久,信息管理尤其是企业信息管理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经验传导方式阶段。

(2)以图书馆和文档管理为代表的滞后信息管理方式。

(3)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实时信息管理方式。

(4)以商务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智能运用管理方式。

中国的信息管理在历史上是非常发达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我国在信息管理上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历史很短,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引进国外的思想和工具。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开始信息管理建设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此之前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现代信息管理的痕迹。就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最早进行信息管理建设的中国企业开始于1979年。近30年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完全是一部技术引进史,倒是在此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大批本土的软件公司。虽然起步晚,但是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

2.中外企业信息管理现状及比较

(1)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投入。根据不同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一般每年投入收入的8%~10%用于信息管理建设。我国“九五”期间,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比例仅为0.22%,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2000年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投入居前五位的企业是中国石化集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长城计算机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其当年信息建设投入占年销售额比例也仅有0.09%、0.67%、1.08%、0.22%和0.17%。投入结构方面明显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和重技术轻管理的问题。

(2)信息管理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业务已经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目前主要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集中在ERP、SCM和电子商务等方面。据Information Week Research的调查,60%的公司都在整体上采用了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各种交易活动,其中四分之一的公司其年收入全部来源于电子商务交易。而我国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造成信息不能共享,系统不能集成,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各种基础业务的信息建设工作还远未结束。

(3)信息管理体制。到1988年,排名世界500强80%的企业都已经实现了CIO体制。目前,CIO体制已经被各国普遍接受,成为主流的信息管理体制。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2001年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问卷调查中,76.5%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69.4%的企业设有专管信息工作的高层管理者。但是信息管理体制与传统体制协调性很差,在信息建设中难以发挥体制作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4)信息管理效果。主要发达国家全面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流程再造(BPR)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都获得了成功,现代信息管理建设和改造正在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流程。目前,平衡记分卡思想也已经进入信息管理的研究领域。而大多数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次上。而且由于旧体制、旧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企业领导没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很大一部分企业在信息管理建设过程中都是在旧的体制和管理模型下进行的,造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也不能发挥作用。

3.中国企业信息管理差距与对策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在以下两点:

(1)企业信息管理尚未能彻底改造企业管理体制。信息管理现代化一方面要提升企业效率,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信息管理建设彻底改造企业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中国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时困难重重,因此大量的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均以失败告终。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体制。

(2)企业信息管理处于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尚未进入智能化阶段。

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目前普遍致力于智能化信息管理的探索。由于中国企业信息管理起步晚,目前还处于实时信息管理建设阶段,智能化信息管理在国内尚属凤毛麟角。即使是信息管理现代化很成功的企业,在智能化方面也很薄弱。这一点也充分反应出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找到了差距,自然也就找到了对策。对策是要对症下药,因此中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对策有以下几点:

(1)以变革管理体制为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2)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3)着重培养信息管理人才。

(4)加快实施前沿信息技术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司有和:企业信息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赵苹编著: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游战清 李苏剑等编著: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4]杨志主编:企业信息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王 茁:顾洁编著.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6]W. H. Inmon, Claudia Imhoff and Ryan Sousa. Corporate Information Factory, second edition. IN: John Wiley & Sons, 2001

[7]Graham Curtis, David Cobham.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 NJ: Pearson Education Ltd., 2002

[8]Ronald L. Thompson, William L. Cats-Bar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H: McGraw-Hill, 2003

[9]Stuart J. Russell, Peter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NJ: Pearson Education Ltd., 2003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3

第一,有利于避免原档案受到损害。企业的历史档案基本上都保留了较长的时间,纸质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极易造成损坏,出现字迹模糊、辨认不清、纸张发黄、虫子侵蚀等现象。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能够将重要的历史资料以电子档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避免原件档案的丢失,更好地保存好企业的历史资料。

第二,是适应社会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的文明程度逐渐加深,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适应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它能够实施自动化办公管理,实现无纸化资料管控,将大量的信息以电子化的样式保留下来,进而满足时代进步的新要求。

第三,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减小工作量。对企业的历史档案开展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件,避免信息的丢失,还可以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检索和查阅,精确地查找想要获取的信息,大大节约了工作时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企业历史档案外包工作存在的风险

开展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极大地降低工作的强度和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数字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工作风险,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外包对档案管理部门造成的风险。档案管理部门承担着管理档案的艰巨任务,但是如若相关人员过份依赖外包公司,自身的档案数字化技术不过硬,就存在着受控于人的危害。将一定的工作外包出去,目的是要减小工作量,改变工作现状,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当外包工作过大,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水平不高的时候,往往会将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和档案也外包出去,引起重要信息的丢失。与此同时,企业数字化设备落后,系统软件的升级也会受到阻碍,不利于日常工作的维护,使得档案管理部门成为摆设。

(二)外包企业的管理不力可能使得档案在外包中遭受损失。企业档案工作开展外包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企业承接工作,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外包公司数量过多,真正能够保证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却较少。企业在将历史档案外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选择好企业,只是草草地签了一个协议,不仅不利于保护好档案信息,还会造成外包工作的失败,引发工作风险。

三、历史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应对措施

根据企业历史档案在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我国相关单位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把控,以积极的态度完善工作质量。

首先,企业在选取外包公司的时候要慎重。外包商一定要具有承担工作的经验,技术水平要达标,且取得过工作资质。另外。档案资料在外包前还要组织团队进行分析,找专家听取意见,对外包商的能力、技术开展审核,选择信誉好的公司承接工作。

其次,企业要与外包商签订工作协议。在协议内部细化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并提前说明外包工作失败要承担的赔偿义务,使其具有法律效力,以更好地保管档案信息和资料。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4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信息技术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企业为例,其企业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50、60年代起步,经历30多年的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形成稳定、成熟的发展态势,至今,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美国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管理方式。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Richard L. Nolan教授在对美国大型企业信息技术投资预算曲线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提出了关于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阶段发展理论,即著名的“诺兰模型”,用以描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演进过程。1973年,首次提出了四阶段发展模式理论。1980年,随着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诺兰模型”进一步完善为六阶段发展模式理论。

“诺兰模型”指出,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中,其投资预算呈S型上升趋势,伴随应用范围的变化、相关人员的成长、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变化,一般企业都要经历从初装、漫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一个企业,其计算机应用首先进入初装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企业一般只有少数几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始应用,人们对计算机有初步认识,少数部门拥有计算机,个别人能够使用,这也决定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小,实现的功能也比较有限。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以后,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开始进入蔓延阶段,企业在计算机方面的投资迅速上升。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初见成效,并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企业各部门的事务处理效率有所提高,但也出现了各单位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

这个时候,企业各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购置计算机,整体的计算机数量超出企业控制,预算比例越来越大,投资回收不理想。应用项目不断积累,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考虑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这个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向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时期,计算机应用进入缓慢发展阶段,相关的投资预算开始放缓,进入控制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软件已经成熟,企业可以选择购买商品化的MRPII软件、及其后来的ERP软件,实现企业供、产、销的全面集成管理,计算机应用进入了第四个阶段——集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重新装备大量设备,庞大的软、硬件支出导致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集成”之后,伴随企业各项业务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企业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化管理形成海量数据,需要进行整体的数据管理、综合分析和充分利用,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进入了“数据管理”阶段。数据挖掘、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商业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逐渐形成。

“诺兰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最终要达到成熟阶段,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充分利用。

二、中国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剖析

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基础、技术基础、管理基础比较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始终处于中国企业的前沿,他们的发展轨迹对于中国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企业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进入初装阶段以后,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漫延,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控制阶段,到今天应该能够达到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集成应用阶段。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企业达到了当时美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大多数企业尚处于起步或漫延阶段,远没有进入控制和集成。期间,企业投了不少钱,走了不少弯路,但结果难如人意。

根据对几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的深入研究,从企业的总体发展策略来看,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初始战略发展阶段、自然发展阶段、战略发展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的战略发展阶段,贯穿了整个80年代

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初始阶段战略发展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实际需求和计算机系统的适用性没有作为重点考虑,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就做出了引进国外成熟的、集成化商品软件的错误决策。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企业的少数职能部门配备了一些微机,大部分人对计算机不太了解,计算机的使用主要限于打字、编辑文本,字处理软件应用较多。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用于业务处理的商品化软件,职能部门内部自行开发了一些小型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应用较多的主要是计算工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陆续走出国门,考察国外企业发展状况。发现:将我们的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除了在制造技术上有很大差距之外,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更大。最明显的就是国外大型企业厂房内管理人员很少,基本是一个纯粹的大型生产车间,而它的整体运行状态是通过一整套计算机系统反映并控制的。当时的美国制造业正在试图将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与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起来,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目标: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实现无人工厂。

也就是说,当中国的企业还处于诺兰模型中的初装阶段时,企业家们看到了处于系统集成阶段的国外企业,在一套完备的计算机设备支持下,运用成熟的商品化管理软件完成企业大部分业务管理。这无疑给国内制造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从战略角度上,企业要升级、要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推进国家863项目CIMS工程,在这样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脱离了正常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做出了全套引进国外硬、软件系统,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战略决策。

企业虽然也按照国外软件公司的要求,坚持一把手原则,总经理牵头,建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执行小组和项目应用小组三层组织机构,但是,实质上这些机构都是形同虚设,实施工作还是由具体的几个项目小组成员在推动,项目小组撤出之后,计算机系统也就不再使用了,最后留下了一堆不再运转的计算机设备和可供今后研究学习的文档资料。

在初始的战略发展阶段,国有大中型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在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引进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MRPⅡ系统,对应企业生产的动态过程同步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使企业全体人员改变原来的手工工作方式,建立全新的工作程序。整体引进应用过程忽略了必要的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的考察,系统实施相当于空中盖楼,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阶段,自然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开始

经历过第一阶段失败之后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开始强调计算机应用的简单适用性。这个阶段,企业高层领导没有将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中考虑,对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态势有所认识,但不积极紧跟,回归到自然发展状态。伴随计算机市场中硬件功能日益增强,价格不断下降的态势,企业逐渐增加硬件的购置量,但对市场上的商品化软件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需要投巨资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ERP退避三舍。

转贴于

企业很少有用于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计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自行开发软件,所开发软件的管理逻辑以手工翻版为主,软件功能简单、操作不灵活、可靠性差,可以完成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出现了依附某个职能部门的计算机科室,配备了相关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应付本部门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虽然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有需求,但软件的开发差强人意,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效果不明显。

第三阶段,战略发展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阶段,90年代中后期

经历了战略发展的失败和自然发展的缓慢等待之后,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从战略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这个阶段标志性的投资。企业开始从战略上加强整体信息化建设投资,加速企业局域网建设。与此同时,对于企业的实际管理应用仍然强调以企业具体需求为基础,并以适应企业目前管理模式作为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前提条件。形成了以战略发展为主,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格局。

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开始出现差异,有些企业,多数是在第一阶段没有引进国外MRPII软件的企业,开始考虑引进成熟的商品化软件ERP实施较全面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并以ERP应用为主线展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期能够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类企业主要以战略发展策略为主导,因为在这个阶段,国内的计算机应用已日益普及,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强烈的危机意识、复杂的外围环境和良好的管理基础促使企业下决心斥巨资引进ERP软件。外资和合资企业多采用这一策略,也由于其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多能够成功实施,并迅速实现整体的信息化管理。

另有一些企业,特别是在第一阶段引进国外MRPII软件的企业,其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这类企业的领导层一般对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有必要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但限于高层次综合分析专业人才的缺乏,整体规划很难做得合理并切合实际。具体推行过程中还是以某部门的某方面业务需求为主,以自然发展状态为主,以战略思想来引导和推动,整个计算机应用以各职能部门的自身需要而自发进行,采用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外包开发多种形式,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这类企业在整体规划上,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在考虑现有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施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阶段强调了企业管理的战略需要,但忽视了信息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二阶段强化了企业信息化的自然发展,但没有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接轨;第三阶段虽然是二者的并行推进,但却是截然分开的两条路,自然发展的结果不一定在战略目标范围之内,战略发展的要求无法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整体现。那么,中国的大中型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采取怎样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呢?

三、尊重规律,实现适当跨越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经历第一阶段的发展,虽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实施经验,主管计算机的部门也从当初所依附的其他职能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管理部门。顺应国内外形势,各企业也纷纷设立了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这为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建设问题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上创造了条件。经历第二、三阶段的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次,这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基础和人员素质有了可靠保证。

与此同时,国内的信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在外部条件上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企业能够不再按部就班地遵照“诺兰模型”的发展规律逐步发展,可以采取高起点、分阶段、逐步逼近的战略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确定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新起点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这对企业的CI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主管是否能够把握信息化整体发展进程,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做出合理规划,高起点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是企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直接从内部集成做起,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网络营销开始起步。无论从哪一个点起步,都需要对整体的信息化发展框架有明确认识。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信息化人才,则需要考虑借助咨询公司或外部专家的力量,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诊断,确定一个符合本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

在信息主管尚不具备整体规划能力的情况下,宁可延缓信息化建设进程,也不能强行推进,待整体思路明确后再行决策,以避免造成投资决策上的失误。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战略中,需要分阶段推进,逐步在人员组织、资金投入、机构重组、管理流程等方面加以改进。以项目管理方式确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明确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水平,更要明确管理改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效果,重要的是要看企业管理方面改进的程度,真正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是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总之,就目前的情况看,企业不一定要经历完整的初装、漫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等各个阶段,只要对企业的基础进行全面客观分析,明确企业的现有条件和实际需求,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信息化建设的高起点、制定合理可行的信息化阶段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既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汪若菡.ERP中国企业成败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滕颖,唐小我.传统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演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3]冯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与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3,(7).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5

二、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根据发展过程中标志性技术的应用,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单机用户使用阶段:在信息建设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受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应用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购置计算机。但当时的计算机只能起到打字和辅助部分管理的作用。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利用率低、信息化程度低,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计算机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任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总要经历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2.企业局域网建设使用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许多企业纷纷开始组建局域网,在局域网内从文件的共享使用到软件和硬件的共享使用,逐步进入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使用阶段。

3.企业广域网使用阶段:从21世界初开始,许多企业纷纷将自己的局域网环境扩展到广域网。从局域网发张到广域网,从C/S软件结构发展到C/S和B/S共有的混合软件结构,实现在Internet范围内使用软件和共享信息。OA(办公自动化)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电子邮箱系统等系统纷至沓来。在这一阶段,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发和维护人员越来越多,设备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网上办公系统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硬件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集成管理。4.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阶段:信息化的发展终将把人们从复杂系统维护和重复性的管理决策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方向等决策中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者感受到了企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趋势,正逐步沿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信息化赋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信息化、自动化、流程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特点。

1.信息化。表现为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信息自身的商品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2.流程化。其对象是企业中已经存在的一定的工作流程,相应的基于流程管理的电子工作流程管理系统。

3.网络化。通过先进的通讯网络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各个组织部门互相连通,及时向核心部门反馈信息。例如宅急送公司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掌握货物的流向。

4.柔性化。企业管理好坏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成本和利润,而是客户满意度,柔性化正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而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和技术。

四、企业管理智能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各种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了各种专业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是还没有带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没有带来企业管理的革命性变化。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在提炼总结计算机网络时代成功企业管理做法的基础上,超脱各个企业的具体环境和具体行业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它的推广应用有可能带来企业管理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企业效率的普遍提高,是企业管理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并不是所有被称之为智能商务或商务智能的软件都是智能化管理技术。目前大多数智能商务软件所代替的主要是重复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工作。ERP系统在国内外应用的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只代替了企业经营中具体的操作性业务,但并没有将整个数据分析处理的水平上升到企业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程度。智能化管理软件解决的并不是重复性的操作性管理工作,这些问题已经和正在有ERP、CRM等各种操作性、专业性管理软件解决。智能化管理技术要解决的是各种重复性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决策性问题,这些问题是解决企业生死、效率和效益的重大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智力和脑力劳动。智能化管理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某一专业管理领域,凡是需要人们重复进行脑力劳动、需要凭知识、凭经验决策的地方均可以开发和使用智能化技术。

五、企业文化不知不觉进入信息文化时代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过去的三个阶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形成、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活字发明和印刷,现在正逐步进入第四个阶段,即逐步进入电子信息文化时代。电子信息文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电子信息文化冲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办公自动化、ERP等软件可以实现网上办公,借助于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只要在网络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均可上网办公、处理事物。也就是说,办公地点不固定在办公室,而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这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是一种电子信息文化的渗透,这种改变给予企业职工的是工作方式更为方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工作时间十分灵活,工作时间缩短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实现了家庭办公、旅游办公、白天休息晚上办公等等。这种崭新的工作方式,传统的手工管理是无可比拟的。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6

历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顾名思义,所谓的数字化就是指在对企业档案进行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将声、光、电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并把语言、文字、图像进行编码转换,以电子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档案信息资料的增多和工作难度的加大,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将一部分工作外包给其他企业,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完整保存,甚至有可能导致资料泄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企业一定要在开展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同时,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将外包风险降低到最小,提高档案保存的安全性。

一、企业历史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避免原档案受到损害。企业的历史档案基本上都保留了较长的时间,纸质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极易造成损坏,出现字迹模糊、辨认不清、纸张发黄、虫子侵蚀等现象。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能够将重要的历史资料以电子档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避免原件档案的丢失,更好地保存好企业的历史资料。

第二,是适应社会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的文明程度逐渐加深,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适应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它能够实施自动化办公管理,实现无纸化资料管控,将大量的信息以电子化的样式保留下来,进而满足时代进步的新要求。

第三,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减小工作量。对企业的历史档案开展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件,避免信息的丢失,还可以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检索和查阅,精确地查找想要获取的信息,大大节约了工作时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企业历史档案外包工作存在的风险

开展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极大地降低工作的强度和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数字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工作风险,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外包对档案管理部门造成的风险。档案管理部门承担着管理档案的艰巨任务,但是如若相关人员过份依赖外包公司,自身的档案数字化技术不过硬,就存在着受控于人的危害。将一定的工作外包出去,目的是要减小工作量,改变工作现状,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当外包工作过大,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水平不高的时候,往往会将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和档案也外包出去,引起重要信息的丢失。与此同时,企业数字化设备落后,系统软件的升级也会受到阻碍,不利于日常工作的维护,使得档案管理部门成为摆设。

(二)外包企业的管理不力可能使得档案在外包中遭受损失。企业档案工作开展外包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企业承接工作,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外包公司数量过多,真正能够保证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却较少。企业在将历史档案外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选择好企业,只是草草地签了一个协议,不仅不利于保护好档案信息,还会造成外包工作的失败,引发工作风险。

三、历史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应对措施

根据企业历史档案在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我国相关单位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把控,以积极的态度完善工作质量。

首先,企业在选取外包公司的时候要慎重。外包商一定要具有承担工作的经验,技术水平要达标,且取得过工作资质。另外。档案资料在外包前还要组织团队进行分析,找专家听取意见,对外包商的能力、技术开展审核,选择信誉好的公司承接工作。

其次,企业要与外包商签订工作协议。在协议内部细化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并提前说明外包工作失败要承担的赔偿义务,使其具有法律效力,以更好地保管档案信息和资料。

最后,在外包工作开展过程中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企业要健全符合档案数字化项目管理的实际规范,完善档案数字化项目安全保障体系,定期派人去监督外包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而做好安全防护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历史档案是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能够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检索和查询的速度。但是档案在外包工作中却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不利于企业数字化硬件设备的升级。对此,各大企业一定要做好外包工作,选取合适的外包商,对其开展评定,并在工作中加强监管,从而避免外包风险,切实管理好企业的历史档案。

参考文献:

[1]钟国文,童霞.提高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的策略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2(01):48~50.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7

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以太阳能、玻璃、制药和涂料化工为主导产业,并涉及外经贸、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山东省优秀民营企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高科技民营企业,2007年入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行列,建有博士后工作站。旗下拥有太阳能、药业、玻璃制品、化工四个事业部,生产基地分布在鲁豫鄂皖等省市,总部位于济南东部新城。根据笔者多年来在集团企业中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经历,认为集团企业信息化需重点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1.透过企业战略,明确管理需求,确立信息化规划。

集团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指导、协调和监督上,强调服务与管理并重。母公司信息化规划的核心是: 通过预算落实集团的战略目标; 通过资金管理提供集团运营“血液”; 通过会计核算以及预算执行评估战略执行; 通过审计监督实现规范运营; 最后通过绩效考核实现经营评价。

子公司以业务运营为主,通过ERP将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销售、生产、采购、库存等所有管理业务集中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加强信息化工具在管理中的应用,做到“精细化管理”。

2. 创新的业务模式带来信息技术整合与平台化需求。

协同管理带来运营、管理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各公司信息化起点不同,切入点也不同,行业特点也不一样,给集团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信息化优化带来了空间。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同时,集团企业对信息化有强烈的整合需求,要求信息化工具平台化,流程配置灵活,功能按需配置。不仅仅涉及集团内部,还有可能涉及企业上下游客户; 不仅仅涉及产供销,还有绩效考核甚至第三方物流。

譬如在力诺集团的协同办公项目中,我们坚持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平台、统一的建设,发挥企业集团内部信息化人才共享、硬件平台共享、后台管理共享,以大集中、大共享的模式探讨大型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3. 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帮助企业加强集团管控。

宽带接入带宽增加、费用降低,加之安全以及灾备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集团管控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通过数据的实时集中、管理的透明可溯、流程的集成可视、权限及功能的严谨细密,提高了企业扩张的可复制性,大幅度地降低了集中管控的成本,更显著地体现出集团管控的效益。集团级信息系统以及基础网络建设已成为众多集团型企业实现管控的必要手段。提高管理能力、扁平化管理,使信息化在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中发挥作用。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8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各个产业在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得到新的发展,不仅给国际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机遇,还给传统企业的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带来极大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而财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子系统,在当前形势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石油产业作为经济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财务会计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1-2]。

1企业状况

中国石油行业经过数次改革,于1998年,重组创立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1999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发起设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在纽约及香港上市。公司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多个业务领域,成长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综合性石油公司[3]。

2我国石油企业财务信息化现状

石油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跟随国际企业的步伐,财务报告及信息的公布必须达到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石油企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20世纪末期,我国石油企业建立起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从FMIS3.0开始转变到FMIS5.0财务系统,在FMIS3.0财务系统中主要是依靠人为的操作,FMIS5.0财务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不仅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还拉低了会计处理效率,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会计的工作中要面对大量的交易业务,其工作密度十分大。FMIS5.0财务系统的出现不仅改革了这种缺陷,还使会计工作得到有效的规范。FMIS5.0财务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对账证的核对及财务报表的核对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我国石油企业在2000年至2005年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构架,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不管是在会计管理制度上还信息流程上均具有巨大的革新,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国石油财务会计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的发展,即FMIS6.0,至2007年的FMIS7.0财务会计系统的出现。在这两年内,我国石油财务实现了地区公司到总部的一级会计核算。我国石油财务会计的改革,简化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

3我国石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已是一种指导会计工作的重要理论,结合当前我国石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宏观的角度分析我国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全面综合石油会计信息化。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联系起各类信息化的分支学,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视角下,财务会计将会形成全面的学科体系。财务会计信息化作为当前各个领域的一种独特理论,其建设目标将更加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会计工作理念的综合体。在会计信息的未来发展中将会全面汲及项目投资、成本、企业收支及企业经济分配等方面,并将这些方面全面纳入公司的预算管理中,并且能够有效配合集团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其二,财务会计信息化将会综合各类会计信息的发展,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汲及其性质相近的所有象,并将其发展体系划分为多种学类,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来看,财务会话信息化相对复杂且包含的信息及领域十分广泛。在这种视角下,石油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将有效整合各种分类的会计信息化,并全面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其三,石油会计信息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会对各个领域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如管理会计信息化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之间的比较研究,而会计信息化的综合的实现,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的质量。因此,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模式看,会计信息化将会朝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走入新层次。石油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其财务工作的定位应服务于集团公司的改革标准。本文从石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宁.浅谈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2(14).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9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98-01

一、引言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可以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的目的。

石油企业一般来说企业规模比较大、部门比较多、人员分散在各个子公司导致信息传达和汇总处理工作长期处于繁杂重复、处在信息滞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办公的效率, 切实可行的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办公平台系统迫在眉睫。

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系统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国内OA从1985年召开的第一次办公自动化(OA)规划会议开始经历了文件型OA、流程性OA、知识型OA、知识型OA、智能型OA四个阶段。

以石油企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石油举例来说,中国石油最初是由众多的石油单位组成,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复杂系统的过程,实现了对全产业链上各种应用的系统支撑。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办公管理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向集中的阶段性跨越。“十二五”,中国石油信息化进入“以用为主、建用结合”的发展阶段,公司将继续坚持“六统一”原则,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持续完善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从集中统一建设向持续提升阶段的新跨越。

中国石油在办公系统方面用户累计超过70万个,其中,电子公文系统年收发文件397万份;合同管理系统年签订合同30多万份;财务网上报销系统年处理单据212万笔。电子邮件系统年收发6000多万封;总部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五年来召开会议1059次,参会人员近44万人次,大幅提高工作部署效率,节省了上亿元费用;信息门户系统年加载信息文档234万篇,连续两年被国资委评为央企网站绩效第一名;还有HSE系统、应急平台、档案管理系统都有效支持了集团公司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

三、办公自动化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办公自动化已经发展到了智能型OA的阶段,而对于石油企业来说,OA系统功能比较丰富基本满足了企业的办公需要,而根据石油企业的特点,石油企业的OA又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中国石油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1998年7月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油气业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新能源开发等。

中国石油的办公事项很多、公文量繁重、各种类型的系统层出不穷。如何高效顺畅的管理日常的办公业务,使大量的公文在各企业部门之间快捷的传递,实现公文的无纸化办公,节约成本、使多个系统之间能够方便的集成和沟通成为了石油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因此,石油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般功能包括:个人办公系统、公文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企业门户等等。

个人办公系统包括:电子邮件、待办事项、已办事项、流程催办、文档分发、日程安排等模块。个人办公系统使企业能够在系统中处理日常的办公事项,使传统的企业内部人员的上传下达变的简单和高效。

公文管理系统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呈批件管理、公文归档等模块。公文管理功能实现了企业内部各种公文的流转、审批、归档,通过工作流的机制免去了企业内部人工的公文流转过程。

信息系统包括:通知公告、新闻、大事记、规章制度、通讯录、列车信息、航班信息等模块。信息系统方便了员工对公司信息、政策的了解和查询。

知识管理系统功能包括:知识中心、文档中心、教育培训、信息资讯管理、图书管理等模块。从企业发展本身来看,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手段是创新,本质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就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分享知识、学习知识、保存知识的平台。促进了员工的学习与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办公信息系统包括:会议室管理、出差休假管理、车辆管理、设备管理、考勤管理、护照签证等模块。办公信息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收集、存储、传递、管理和处理实现了成本节约、效率提升。

企业门户包括:单点登录、个性化定制、与其他系统的协同。石油企业的系统有很多,比如收发文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网上报销系统、工资查询系统等等。企业门户应该提供一个统一的登录地址使办公人员能够登录一次就可以在多个系统之间办公,实现多系统的单点登录。企业门户需要针对个人对页面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使页面的显示更人性化。企业门户应该能够保证跟其他相关的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和沟通。

四、结束语

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全面推进系统集成和业务应用,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共享服务能力,实现信息化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的新跨越,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支撑。随着石油企业办公业务信息量的增大,各种企业中的系统,应用和数据源之间共享和交换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集成应用,成为石油企业的一大发展方向。另外,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复杂系统的过程,实现了对全产业链上各种应用的系统支撑,中石油要面对的数据是十分巨大的,石油单位的数量庞大、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大数据、云计算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大数据、云计算也是石油企业OA系统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岚.办公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3

[2]熊学武.协同管理平台OA原理.设计.应用:构建组织的电子生态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5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10

一、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

1.企业档案的文化特性

企业档案作为记录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全部文件材料。从企业档案的本质属性来看,是它的原始记录性,但内容的实质,则是它的文化性质。从企业档案的内容来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宝贵素材,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文件材料。从档案管理方面看,企业档案的整理编目过程也是一项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在档案文件材料管理中的落实过程,渗透了档案管理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2.企业文化中的档案元素

企业文化管理形成的新成果不仅构成了档案管理的内容之一,而且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也需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载,需要有关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文化宣传的记载。特别是大多数拥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造船企业,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企业档案,不同时期的管理哲学、文化理念、文化活动等都成为企业珍贵的历史文献信息。

3.企业文化对企业档案的影响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项目,同时也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价值的鉴定工作。在企业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从而使企业档案表现出多重价值,赋予企业档案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二、企业档案在塑造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企业成功最根本的是战略,而战略的本质就是文化。可见,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管理、教育、引领作用在企业发展中是不可替代的。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渤船集团)始建于1954年,公司6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的企业文化积淀史,孕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渤船文化,尤其是1997年以来,渤船集团注重在扭亏实践中以及改革发展中培育和总结企业精神文化,可供固化的成果日益丰富。档案真实、完整、系统地记载了渤船集团辉煌的历程,馆藏的实物荣誉档案便是最好的见证。随着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渤船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并贯穿于企业改革塑型的每一个步骤。以下就对馆藏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

1.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依据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件材料,反映着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显现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思想、经营哲学、文化成果。通过梳理企业丰富的档案文献,可以深刻地理解企业发展特点、发展规律以及流淌在企业中的文化基因。可以说,企业档案记载的企业发展史,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历史线索和传承渊源,有利于从历史纵观的高度,廓清企业文化发展的脉络。近年来,渤船集团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侧重点,通过挖掘企业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编纂了“大事记”“沿革”“荣誉录”;通过挖掘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内容,编纂了“主导产品技术经济参数汇编”“出口船建造综述”“产品档案简介”等专题性档案材料。这些专题编研材料,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的教科书,企业培训的必修课程,企业日常工作的借鉴和参考,丰富了档案编研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增强了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与愿望。

2.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

在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企业丰富的档案内容无不处处展现着独特魅力的企业文化特色。研究企业档案才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历史传统、行业特色、服务对象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得失成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档案,不仅可以看到造船企业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可以更好地为当今造船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3.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历史遗存

企业从创立之初,就在不断地积累着企业档案。企业的文化思想忠实可靠地记录在企业的全部档案之中,成为企业发展的历史积存。档案记载的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企业职工的劳动结晶;档案中包含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是企业管理经营者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档案叙述的企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及几代劳动者的创业事迹,汇成了一种企业精神,是当今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综观企业档案本身就是一部企业文化建设史。企业档案管理是维护企业历史面貌的一项重要事业,只有管好企业档案,才能为企业留下一份文化遗产,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才能源远流长。

三、企业档案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随着船舶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造船企业的档案意识、文化意识在不断增强。企业越来越重视档案中心建设和设备更新,培养专业档案人员以及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企业档案管理正在向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迈进。要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优势,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把企业档案室作为企业的文化阵地来建设,使之成为传播企业文化的窗口

借助企业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良好时机,进一步提升企业档案室的地位,通过建设高标准、高配置的企业档案室,把档案中心变成传播企业文化的窗口。企业档案室保存了各种门类的档案,不仅包括文书、科研、会计、基建、设备等纸质档案,而且还包括声像、实物等非纸质档案,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档案室就不能只囿于库房、借阅室的小圈子,而应该走出小圈子,进入广阔天地,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工作。利用现代化档案室建设的升级改造,建设企业历史发展陈列馆,丰富布展的内容,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形成立体化的展示形态,使档案室、展览室成为企业的信息基地、历史和文化资料中心,成为塑造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2.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结合企业文化建设选题,积极开发深层次的文化编研

大量的企业档案经过编目归类后保存,其呈现为静止状态,要让这些“死”档案变成活信息,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就要积极对现存的档案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整合。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侧重点,精心选题,要挖掘企业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可以编纂“企业大事记”“企业经营史”“企业荣誉榜”等;要挖掘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内容,可以编撰“企业名牌名目”“企业设备发展概况”等专题性材料,使编研材料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教科书、企业培训的必修课程。

3.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发挥档案在无形资产评估及相关工作中的作用

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企业档案对于维护企业信用资质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所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都与企业信用相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企业信用资质有关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如企业业绩报告与审计报告、经济报表、银行信用等级以及质保、环保体系认证证书等。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各类表彰材料,新闻宣传材料,营销、合作协议、客户资料和意见反馈记录,合同履行记录等的收集整理。这些文件材料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发挥档案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作用。

4.利用厂务公开档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塑造团结进取的企业精神

厂务公开是现代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档案管理要结合厂务公开的要求,充分利用好档案资源,在做到内容规范、形式规范、程序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现行文件开放式阅览室,建立和完善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步伐,特别是对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决定等,要及时归类归档,开放权限,为职工查阅与浏览提供便捷的工具和平台,以增强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尊重员工的知情权,体现员工的参与权,充分获取员工的理解、支持、配合,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11

一、会计信息化

(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运行、管理提供充足与适时的信息。(2)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等。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及时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范围进一步拓

宽;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

(1)加强全民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首先是会计信息化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基本保证。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使其认识到会计信息化重要作用。其次是要根据本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战略与规划。(2)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有针对的进行课程设置,建立不同培养模式。二是通过招聘,高薪聘请一些信息化人才到企业来工作,同时送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优秀人员到外面去培训。三是企业根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努力做好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和知识培养。(3)应用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各自的特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三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财务部门与外部社会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滴水不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有一定限制。企业财务部门的“自闭行为”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企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众多的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人才来推动。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3)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很容易出现信息风险,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除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外,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如会计软件不标准、不规范,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刚刚开始,还需要加快发展;会计信息化水平偏低,仅处于管理型会计信息化阶段,与更高一层次的决策型会计信息化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等。

四、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一样,会计信息化取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看,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各个行业、各个不同的从业人员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将如何应对。会计人在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 考 文 献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12

一、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记录和见证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伴随企业一起成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制度编制、企业员工资料、领导决策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历程,而这些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可以说企业档案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历史的见证,某些档案资料可以直接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历史借鉴参考价值。此外,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反映。如《企业发展史》、《企业制度汇编》、《企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等。

(二)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档案是对企业发展成果的记录,是企业一批又一批员工的劳动结晶,是对企业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保存,它不仅是一种资料,更是一种宝贵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所以说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总之,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重视档案管理,把企业档案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

事业单位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把企业档案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首先,事业单位领导要把企业档案纳入企业建设中来,对档案工作进行科学、详细的计划和布置,并把档案工作放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比如与员工岗位考核挂钩等。其次,利用好企业档案室,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企业档案室是保存档案的地方,主要有文书、实物、设备、科研成果、基础建设、会计等各种资料文档,是对企业发展过程的全记录,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档案室应该主动走出去,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中心,对多种形式及内容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文库中心和平台。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比如把员工先进事迹进行整理,并在企业进行宣传,树立模范形象,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增加企业文化附加值。

(二)采取现代档案管理模式,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因此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引进现代档案管理模式,加强档案文化建设。首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除了要妥善管理档案室内的文献资料外,还要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号,然后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保存,不仅可以预防因纸质档案丢失和受潮等造成资料不全,而且可以减轻工作人员负担,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企业管理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相关政策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最后,档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不违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满足员工的要求,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并在档案管理和文化建设中实施。

(三)拓展和完善档案管理内容,提升企业形象和文化品位

首先,拓展企业档案室的收集范围。企业档案室的收集范围要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展开,对企业文化建设有利的信息进行收集,比如企业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简报、制度等,经过整理加工成企业文化集,规范员工行为,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可以收集实物资料,如企业荣誉、名人字画、企业获奖奖品。

其次,对档案信息进行深挖掘、充分整合利用。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根据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特点,充分挖掘企业档案信息,并从不同角度、不同用途对档案信息进行参考资料的编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利用企业档案开展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视觉设计、企业科技成果展等,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文化品位。

最后,公开档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事业单位要改变以往档案保密的工作模式,对企业发展重大决策、涉及员工利益等问题要和员工进行协商,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企业文化建设。本文就从把企业档案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采取现代档案管理模式、拓展和完善档案管理内容以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给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