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12-13 17:41:54

传统文化特点

传统文化特点篇1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环境因素

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及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大陆,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时代,“中国”所指的地理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中国的基本版图是清乾隆时期奠定的。这个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是由大海、高山、沙漠组成一个相对独立,并与外界隔绝的自然环境。东边的大海,难以逾越,西边的沙漠和耸立的世界屋脊同样难以逾越。这样中国与外部世界保持隔绝,独立发展。从地理条件上看,以欧洲为代表的一些海洋民族,以岛为生存基地,向外扩展,商业贸易较发达,形成一种海洋民族文化心理,即相对外向、动态、开放的文化系统。而中国却属于境内高山阻隔、交通障碍造成各地区间联系不便,商业活动不频繁;大陆幅员辽阔,活动余地大,物产十分丰富,没有向外发展的动力,因此民族心理是自大、内向、稳定的状态。

农业,是中国文化生成的经济环境。中国文化大体根植于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土壤之中,主流是农耕文化,并且主要体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水,以年降水线400毫米线为界成为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长城也是就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隔绝线。中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雨量充足,土地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从而形成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是中国文化生成的社会环境。中国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组织的瓦解不彻底,宗法意识就传承下来了。一般说来,中国的农村一个自然村落都是一个家族繁衍而来,人们不同程度的拥有血亲关系,实际上家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层组织。“国家”实际是“家族”的放大,形成“家国一体化”,在国家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家长,帝位的继承与西方社会不同,是特定的家族嫡系继承。梁启超就说过,我们中国的社会组织,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族为单位,齐了家,然后再治国。与宗法制度相联系的中国长期的专制政体。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一直传承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管理智慧的积极影响

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没有灵魂的管理。对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活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传统管理智慧的特点。

1.重义轻利――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伦理的文化,以是否合乎道德作为评价事物的最高尺度。对人有很清晰的好与坏的判断。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为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最高准则。“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是儒家所提倡的。义,宜也,应该的意思。利,功利,个人利益。儒家讲通过修“仁”达到道德上的圆满境界,“仁”的重要要求便是“爱人”,当他人利益受损时,应该以他人利益为准,是谓“义”。这种长期是占据统治地位的重义轻利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重要特征:重义轻利。

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耻辱、良心、道德、责任、诚信、气节这些字眼均有特别的意义。

这种重道德的特点,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珍视荣誉、讲求廉耻、高度自尊。在传统管理行为中,表现为重视荣誉,诚实守信,讲求责任,有较高层次的精神要求等。对“义”的褒扬,导致了中国诚信文化的繁荣和提升了企业家的精神追求与责任担当。

2.以民为本――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基础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构成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基础,以民为本。

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历来讲究驭人之道,把人心向背作为事业成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把人才的得失作为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尺。“以人为本”强调“以民为贵”。中国人更强调人性的管理,讲究人道即商道,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即中国文化以情感为本。中国文化的这种重精神、重道德的倾向,不为物欲所惑,对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确实功不可没。

管理哲学家曾仕强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管理哲学就是一个“安人”的管理。也就是说,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标。正因为中国传统管理是一个立足于人的管理,所以特别讲究商道。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3.中庸之道――中国管理智慧的标准和规范

中,中庸,就是适度、有度的意思,“过犹不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强调“和”的文化,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和,就是强调“不同”基础上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人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内圣外王”的根本目标,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修养上有不同,以及如何处理这类不同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育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天地之间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智慧的标准和规范。

4.天人合――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终极目标。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变化能反映人间的变化。

中国文化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不能违背自然和社会的“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以儒家为主的思想认为人源于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中的禽兽与植物,人是万物之灵,应该通过“仁”的自我修养达到“德”的境界。“德”便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人通过努力也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的这种世界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今天科学发展观,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并不是就要人丢弃改造自然和能动性,而是要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达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补,共存共生。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至今对中国人有着根本的影响。

这种天人合一世界观导致管理上的整体观。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思维,而中国商人看问题倾向于一下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过程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协调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5.抑奢崇俭,经验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美德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季轮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然重经验、重实际、重应用,重经验理性,重视日常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领会和领悟。

中国传统管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日出日落、干旱水涝,完全靠的是经验。农业生产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不得有半点取巧。注重实际、注重应用。这种经验理性的管理方法从不依据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重视通过严格的逻辑判断来进行决策,而更多地是应用兵、医、农、艺等四大实用文化进行直观性的类比做出决策和计划。所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是一种经验管理。

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尚奢的文化,而是一个崇俭的文化。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一方面,耕田种地,以勤为本。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形态下,人们抵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差,所以从社会风气上有讲究节俭的习惯。

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孔子说,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中国历史上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比如文景之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实行无为而治。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民生凋敝,终致天下大乱。比如秦始皇、隋炀帝等。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文化更是强调节俭。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记・货殖列传》)汉初有一个任氏,一反当时“富人争奢侈”之风气,力行“家约”,“折节为俭”,以致“富者数世”,成为阊里的表率,受人赞颂,写进了《史记・货殖列传》。

近代中国的企业家也多有勤俭治厂的经验,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的张謇在办厂时去上海联系业务,曾在街头卖字以解决盘缠所需,节约经费。在他的带动下,全厂上下力求节俭。

6.外圆内方――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统一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送给儿子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外圆而内有方孔。外圆内方,不是虚伪圆滑,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圆”,代表着曲线,从视觉上就具有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顺畅。我们在职场工作,同事间常会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处理意见不一致,如果无原则地争个你高我低,必然大伤和气;相反,如果我们待人和若春风,时常换位思考,用微笑去面对分歧,反而会赢得同事的尊重信任。

“方”,是人格的独立,“方”是情操的独守,“方”是自我价值的完善实现,“方”是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棱角分明,代表着踏实稳重;坚定执着,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态度。

“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好这一点,你会觉得游刃有余,工作起来也会轻松自信。

外圆内方说白了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问题。在制度上实行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统一,要有制度,要有管理工具,当然也要有人性化管理。

总之,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专制文化和儒道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管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自耕农业是中国文化生成的沃土,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有先天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管理思想管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历来讲究驭人之道,把人心向背作为事业成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导致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注重整体,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一个群体文化,讲究团体的力量和价值,强调整体的同时又导致个体失去活力、没有个性,共性得到充分的放大。中国文化讲究和谐,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但它的负面就是追求稳定、抵制变革、反对竞争、害怕冒险。中国文化讲究权变,但是它很容易形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万古不变的“经”就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我们祖先的智慧、思想和人文精神,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吸收、借鉴、融合当代世界先进的管理科学,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特点篇2

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古国,有着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美术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研究与应用对我国传统文化都有重要影响,我国美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民俗文化的艺术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传统中国美术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发展的进程,民俗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在美术文化中需要运用民俗文化展现出艺术的色彩,展现出民族的风貌,展现出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发展需要。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展现出了我国的民间美术文化由注重物质生活到注重精神生活的转变。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作者要深入了解生活,但作品又的高于生活,在我国很多艺术作品都与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我国春节都贴“门神”、挂红灯笼、贴“福”等。美术文化就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即使在物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人们的家中也常常能够见到漂亮的家具、竹编等,它们工艺精美,式样朴实,常常使人忘记它们实用品的本质。制造者追求器物造型、色彩花纹的完美性,力求做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中国艺术文文化在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其艺术的特色,传统美术文化与民俗文化二者有机结合,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2.1人本和时代相结合

美术的作品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需要来源于生活,必须依靠生活的特色进行有效创作,创作出的作品能符合人们需要,成为人们喜欢的作品,这是艺术家的的目标。我国美术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岩石刻画,这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美术逐渐从岩石刻画发展到纸张绘画,同时美术的功能也发生着改变,记录生活、陶冶情操、物质来源等都是创作者美术绘画的意图,但无论出于何种意图,绘画者的美术作品都遵循 “人本”思想。现代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设计的作品需要与时代的背景想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需要结合人的思想意识与时代环境想结合,根据艺术特征,进行作品的创作,作品能反应时代结合的应用价值,具有时代的应用意义。

2.2现实和思想相结合

思想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与现实背景结合起来,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展现出艺术文化的特征,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注重绘画的形式和思想,形式主要是指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写实,而思想就是创作者所富含的想法和情意。形式和思想的有机结合,是对美术文化的一种补充,在艺术作品发展的过程中,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品能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作品的实际应用效果。所有的美术文化作品都是现实与思想的结合。但是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思想与现实的结合,不仅注重在绘画中蕴含自己的思想,更注重绘画技巧的提高。其注重作品的内外合一,不过于拘束作品的现实表达,注重作品的情感表现。因此中国美术是虚实结合的,美术创作者一般会将对社会的想法通过美术绘画虚实结合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现实和思想在美术作品中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但对现实的描绘较为随性,更加注重表达 “真”情感。我国社会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历程,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都是不同的,而人们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所以美术作品的表达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己内心思想的内化。

2.3情感和理法相结合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品能表达一定的思想艺术,通常都把作者的情感赋予作品中,通过作品可以展现出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艺术,自然的发展过程。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东方巨龙,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汇总,作者把情与理融入作品中,二者对作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品是能表达其作者的思想群,符合现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美术作品展现出作者的内心感受,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升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美术是一种艺术 ,美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中国的美术文化需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民族的习俗等结合起来,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有机发展,为我国现代美术文化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价值的思考[J].李宏烨.科技视界.2014(01)

[2]如何叙述“山东美术”[J].孔新苗.齐鲁艺苑.2013(04)

[3]地方美术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以南充为例[J].刘显成.美与时代(中).2012(04)

[4]美术文化传统内涵论[J].闫庆来.艺术百家.2011(01)

[5]大众美术教育缺什么?[J].刘德龙.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6]美术文化传统内涵论[J].谭琼芳.美术教育研究.2014(24)

[7]浅议美术教育本质的研究[J].张梦珠.才智.2015(22)

传统文化特点篇3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建立在非先验基础上的实践理性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此同时,中国自初步摆脱的束缚后,就逐步造就了其淡薄宗教的意识观念。在这二者共同的作用下,中国传统装修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务实性特征,其核心在于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即注重实用和功效。传统装修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装修手法的“顺势”观念,即顺应并发挥出传统装修各要素的优势并尽量避免劣势的理念,如装修材料的“因天取材”、装修工艺的“因物施巧”、装修环境的“因势利导”等。②装修材料的反浪费意识,受到尚节俭反奢华思想的影响,一是使用铜、玉、宝石和象牙等贵重材料来装修的行为被逐渐淘汰,二是只有在相当等级的装修中才能使用贵重材料。③内外层装修工艺的灵活性,即不强求装修构件外部材料表面处理与内部结构之间的一致性。以传统木材为例,传统木材装修的表面处理方式多为漆作和彩画作,其中漆作一般需经过“一麻五灰”7道工序,即捉缝灰扫荡灰使麻压麻灰中灰细灰磨细钻生,彩画作通常需经过丈量起谱彩画地仗分中打谱子沥大小粉刷底色包黄胶、打金胶、贴金二色、晕色拉大粉压老整修共10道工序,待漆作和彩画作完毕后,木材的纹理早已被掩盖。④装修工艺保留适当的可调整性,如木作装修接头的构造方式,不强求严丝合缝,多采用木楔来调节,如宋代梁柱鼓卯和对卯的构造图(图2)。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装修特征的规范

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深入渗透和深远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装修领域自然也不会例外。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对传统装修特征的规范主要表现在秩序性和中和性上。

传统装修特征的秩序性。传统装修特征的秩序性主要源于儒家思想中以“仁”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以“礼”的等级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念。儒家思想将“礼”看作是维系宇宙和人类秩序关系的准则,目的在于维系和强化统治阶级稳定的政权秩序,其核心便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传统装修的秩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装修空间,即以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者的身份高低等诸多因素为依据,严格控制并采用与其等级相适应的装修空间规模;②装修形态,即综合考虑建筑级别的高低或位置重要与否等因素,选用与其等级相符的装修式样,多表现在装修的设色、式样、部位和数量上。以北宋彩画的设色为例,五彩遍装可用多色,碾玉装和青绿叠晕棱间装以青绿冷色为主,解绿装和丹粉装以红黄暖色为主,杂间装不作明确规定,如宋代彩画的设色图(图3);③装修用材,即依据建筑等级和使用者身份来选用相应的装修用材;④装修工艺,多体现在装修工序的复杂程度和装修技术的精湛程度上,其使用原则也是等级越高的传统建筑其装修工艺越为讲究。

传统装修特征的中和性。传统装修特征的中和性源于儒家思想中“贵和尚中”为核心的中庸思想。其关键并不在于一直保持静止的中正位置,而在于动态地把握住客观事物两个端点之间维系整体和谐统一的合宜处。传统装修的中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传统装修标准化基础上的通用化设计,目的是实现最大程度上统一以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以传统装修的空间布局为例,通常采用以“间”为基本单元、以“群”为组合单元、以“廊”和“院”为组合部件的空间布局,一方面,以间、廊、院和群等标准化的单元要素来构成整个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利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变化布局来满足不同功能装修空间的具体要求。②传统装修尚中的设计手法,主要包括:a传统装修空间布局中常采用以一条或多条中线为轴;b传统装修平面或立面多选用对称式构图;c传统装修平面布局多将最重要的建筑置于正中,并根据重要性设置周边建筑,以强化中心的整体意识;d传统装修多采用几何意义上体形中正的规则形体,较少使用不规则的异型形体。③传统装修强调整体统一基础上对比的设计手法。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装修特征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不似儒家思想那么直截了当,但其作为有力补助与儒家思想一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尤其是在审美意识的层面上,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装修特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构成宇宙本源和世间万物之普遍规律。总的来说,在以“道本论”为基础的道家思想中,其所主张的“自然无为”和“崇尚虚无”的观念是主要作用于传统装修的内容。

“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传统装修特征的作用。老子首先提出“自然无为”的思想,其意为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其后,庄子又提出要想让个人精神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唯一的途径是“道法自然”。道家将天道和人道看作是同根同源,本质上遵循相通的规律,天人本应是相互和谐共处。传统装修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天人同一”的自然环境观,a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即在顺应周边自然环境之势的基础上,使其有意识地与周边建筑和谐共处;b空间内部引入缩小尺度的自然环境要素;②“天人同宗”的宇宙意识观,即将古代学说中蕴含宇宙内涵的概念或图案运用到传统装修中,如五行、四象、阴阳、天干和地支等概念,或太极、八卦和四灵兽等图案,其中尤以古代堪舆学的内容为主。如天坛之祈年殿,其蓝色琉璃瓦的圆形攒尖顶、以“九”为尺度装修构件的数量都象征着与“天”之间的关联,除此而外,殿内的柱子和顶部藻井寓意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宇宙的星座。

“崇尚虚无”的思想对传统装修特征的影响。“崇尚虚无”的思想植根于老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思想观。老子所认知的“无”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即无形无相之精神和理念,用以界定“道”的本质属性。“无”与“有”的关系是:一是“有”生于“无”,“无”是“有”的根源,“无”的重要性凌驾于“有”之上;二是“无”与“有”相互关联,“无”通过“有”起作用。由此可知,道家“崇尚虚无”思想的本质在于在强调精神重要性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性。传统装修中“崇尚虚无”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大美无言”之抽象精神内涵的表达,即体现不具象、不明晰且趋向于无限抽象的精神内涵,如皇穹宇着重体现“象天法地”式的天人合一的壮美内涵。②注重“情”与“景”合一的意境营造,即使客观物象的审美表象与观赏者主观的审美意象取得一致。中国传统装修在达到情景合一时通常会营造出如空灵、含蓄和淡逸等深远的意境。

佛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装修特征的影响

佛家与儒家、道家教义最为不同也是最具意义的一点在于: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实际是平定天下的入世观,道家所谓的“独善其身”,其实质是淡泊名利的出世观。而佛家“以大悲般若,度众生”,其实是秉持出世的态度来成就入世的事业,从而将儒家的入世观和道家的出世观联系起来,对现世中的人们起到积极作用。总的来说,佛家思想对传统装修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息性上。“生息”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周易•系辞上》对其做出以下解释:“生生之谓易”,即事物的产生是从未间断的。生息观念往往与国人对人生的看法结合在一起:一是经世致用的现世主义,即注重现存世界,将生活的目的放在今生今世,这与其他文化追求来生来世的人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念,在“兴久必衰,衰后有生”的观念的影响下,国人奉行命运学说将生命延续的希望系在子孙后代上,不同于西方文化追求永世永恒的人生观念。

传统文化特点篇4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以礼仪之邦而着称,中国的礼仪文化始终伴随着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而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传统经典礼仪着作《仪礼》记述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从文字学角度来研究《仪礼》中的传统礼仪文化很少,所以我从文字学专业的角度来研究《仪礼》。对《仪礼》中关於传统礼仪习俗的用字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从文字学角度来认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因为文字与文化之间本身就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虽属不同理论体系,但其互补的价值却十分巨大。特别是文字本身即一种文化,同时还具有记载人类文化的工具性,因此它直接反映了文化的各种信息。本文对《仪礼》中的礼仪用字所反映的传统礼仪从求同与辨异两个方面考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尊重性、规范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传统文化特点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体现中国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也是历史上诸多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儒家文化求作为

儒家文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提倡、主张道德高尚,重视世俗人伦。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个人对社会越有作为,生命价值就越有意义,这种文化价值观让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

2.道家文化求长生

道家文化以八卦之学说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既追求彼岸世界之理想、又注重当下现实之生活的宗教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哲学、医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在哲学方面,它所衍生的中国哲学重在关心人生和客观世界;在中国医药学方面,因为道家文化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病痛,所以,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古语云:“十道九医”;在文学艺术方面,道家文化广泛运用散文、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整理式来宣扬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其中常用的[游仙诗]和[青词]等还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体裁。而且,道家文化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精神还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文人的浪漫情感,唐诗宋词诸多作品中也多深深地烙有道家文化的印记。

3.佛教文化求悟真

佛教文化强调所谓的“六境”,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官能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它求悟真的理论告诉人们如何解脱,更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实”。佛教文化的这种对于“真实”的辩证追求为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资源。恩格斯曾称赞佛教文化是人类辩证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佛教文化的这种求悟真的态度和关于真实性的辩证观点与现代科学思维的相似性,经常被清末民初中国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学家津津乐道。

二、传统文化下独特的思维特点

1.重集体轻个人

在思维方式上重集体轻个人的特点,与小农经济的生产力落后有关,单个人或单个家庭无法抵御自然的力量,必须向集体靠拢,必须依赖集体。

2.重伦理轻利益

在思维方式上重伦理轻利益的特点,与中国“以家为主,礼义高于一切”的传统观念密不可分。在中国人心目中,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素有“百善孝为先”一说。在中国,人们可以为了遵从礼义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的行为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的表现,受人尊敬。如在中国“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3.重意义轻形式

在思维方式上重意义轻形式的特点,取决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人看问题首先是考虑做人做事态度的好与坏,然后再考虑形式和结构。“做不做与态度有关,做不做的好是水平的事,没有功劳有苦劳,态度最重要。”这种泛道德标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转贴于 三、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中国英语是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们语言表达其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是一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现象。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的集中体现,是和英语语言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对英语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以下从中国英语的主语表达、语序结构和语义表述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1.中国英语的主语称呼

受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的影响,中国英语在主语称呼上以团体为中心、以“礼”为先。

例如:“Most people think the open-door policy may dO more good thanharm。”“Mostpeople”作为主语称呼,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

又如:“Harvard is a world famousinstitution ofhigher learning,attractingthe best minds and bringing them up gen-oration aRer generation...In is my greatpleasure to stand On your rostrum andhave this face-to-face exchange withyou.”(Remarks of Chinese PremierWen Jiabao at Harvard University)这是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学的精彩演讲,总理先是盛赞了哈佛大学的辉煌成就及历史,以一种交流的姿态和听者进行沟通,体现出了中国人以团体为中心、以“礼”为先的文化内涵。

2.中国英语的语序结构

受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语序结构中喜欢把重要的放在前面。

例如:在姓氏称谓上的语序结构,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这是因为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又如:在时间,地址上的语序结构,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整理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

3.中国英语的语义表述

受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语义表述中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委婉而不重直接。

例如:“亚洲四小龙”(Four Asiantigers),就是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语义表述,因为在英语里“tiger”和汉语里“dragon”具有相同的意思。

传统文化特点篇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以至于与整个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方面的需求却是空前的。在我们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中国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在各个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需要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不是落后和过时,它像流水一样,是民族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样她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复杂和深厚的。地域的广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悠久的历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这些纷繁、复杂、厚重的传统文化才是我国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造成中国目前现状(主要指对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满意)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儒家”思想,认为正是其造就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羊”的精神。这一观点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说《狼图腾》中得到了较完整的阐述和论证。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国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巅(中国在乾隆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整个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但又恰恰是这种最为完善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农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蛮人”打败“文明人”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定理,而应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都是这样: “希腊人”赶走“爱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腊人摧毁);“罗马人”取代“希腊人”,“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而最终“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又拱手让给“山姆大叔”,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但是谁又能说希腊文明应该抛弃呢?“罗马神话”恰恰是全面抄袭了“希腊神话”,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关系。就是现在谁会认为英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逊于美利坚国。“胜则为王败则寇”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艺术上却恰恰相反。如果将成吉思汗与赵佶在艺术领域上的成就进行比较,宋徽宗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一代天骄骑着“汗血宝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当地人的外语(入侵民族的语言)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样,中国长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会生活习气恰恰成了滋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可以概括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涉及面十分广博,艺术设计工作者应从中吸取相应的文化元素将之融汇贯通加以利用,其实“古为今用”在当今中国艺术设计领域里比“洋为中用”还管用。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选取相应的图案或符号,发挥其原有的图形信息。但这种直接使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环境和材质。这种使用实际上最为简单和实用,初学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组合上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则直接罗列和附着会给人一种突兀或牵强附会之感。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最为典型。该鼎高5.6米(代表中华56个民族),宽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个小福字组成。寓意深远的数字构成与应运而生的吉祥个数,囊括了其能够祈福呈祥的所有含义。

传统文化特点篇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以至于与整个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方面的需求却是空前的。在我们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中国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在各个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需要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不是落后和过时,它像流水一样,是民族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样她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复杂和深厚的。地域的广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悠久的历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这些纷繁、复杂、厚重的传统文化才是我国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造成中国目前现状(主要指对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满意)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儒家”思想,认为正是其造就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羊”的精神。这一观点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说《狼图腾》中得到了较完整的阐述和论证。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国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巅(中国在乾隆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整个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但又恰恰是这种最为完善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农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蛮人”打败“文明人”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定理,而应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都是这样: “希腊人”赶走“爱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腊人摧毁);“罗马人”取代“希腊人”,“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而最终“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又拱手让给“山姆大叔”,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但是谁又能说希腊文明应该抛弃呢?“罗马神话”恰恰是全面抄袭了“希腊神话”,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关系。就是现在谁会认为英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逊于美利坚国。“胜则为王败则寇”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艺术上却恰恰相反。如果将成吉思汗与赵佶在艺术领域上的成就进行比较,宋徽宗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一代天骄骑着“汗血宝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当地人的外语(入侵民族的语言)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样,中国长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会生活习气恰恰成了滋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可以概括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涉及面十分广博,艺术设计工作者应从中吸取相应的文化元素将之融汇贯通加以利用,其实“古为今用”在当今中国艺术设计领域里比“洋为中用”还管用。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选取相应的图案或符号,发挥其原有的图形信息。但这种直接使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环境和材质。这种使用实际上最为简单和实用,初学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组合上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则直接罗列和附着会给人一种突兀或牵强附会之感。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最为典型。该鼎高5.6米(代表中华56个民族),宽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个小福字组成。寓意深远的数字构成与应运而生的吉祥个数,囊括了其能够祈福呈祥的所有含义。

传统文化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K89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人口居于全国第三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回族文化与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即器物和风俗,由此可再分成较细的部分和单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即独特性。她认为:“人类学把人当作社会的产物来研究。人类学所关注的是一个社群与属于不同传统之其他社群的差别处,也就是一个社群的体质特征、工艺技术、风俗习惯与价值标准。”

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习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就回族来说,它形成于元明时期,生产力较发达,因而回族在生产领域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他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农业,但对其他行业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回族投身于商业活动,并成为回族生产方式或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取决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费的独特要求,通过经商这种专门生产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经济生活的条件,推动了回族在全国不同居住区域内的发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对汉语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维系和巩固了回族文化,更促进了本民族的成熟和发展。

二、饮食习俗

饮食文化是回族历经千年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回族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汇和交流。从整体来看,回族的饮食习俗主要受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禁忌的影响,各地回族除了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经典中规定的食物禁忌,不吃猪肉、自死动物、动物的血以及猛禽野兽的肉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的回族则以大米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区的部分回族以肉食为主。藏族地区的回族则以青稞面做的‘糌粑’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爱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间传统食品酥油花茧、邑饭,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尽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饮食习俗,却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风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回族城市饮食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城市中不同阶层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职业厨工创造或提炼的“清真菜系”开始问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则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回民小吃摊档。这些都构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饰文化

服饰是构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回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准。回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大致相同,所以历史上有“汉装回”之称,但是二者之间仍有区别。回族的服饰不提倡华丽多彩,讲求素雅大方,回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中男子喜爱戴白色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绣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不同颜色的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不少已婚妇女平时戴白色的带檐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服装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俗称“马夹”),黑白色搭配显得干净、利落。妇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边绣有精美的图案。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回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四、婚丧习俗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人生礼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中国各地回族的婚姻习俗,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阿訇念过“尼卡哈”后,亲自向众人抛撒核桃、枣儿、花生等,人们争先去抢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仅如此,青海闹房比较厉害, 三天无大小,不仅戏闹新郎、新娘,还戏闹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回族,其婚姻习俗中已渗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因各地风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颇具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传统文化特点篇9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 艺术 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

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将 自然 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

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还表现在对 艺术 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伦理判断的影响,甚至伦理判断还会起到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废字”。司马光《治通鉴》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说,前三位均无疑问,唯独“蔡”,有人认为是蔡襄,有人认为是蔡京。最早对宋四家进行解释的应当是明初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传统文化特点篇10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 艺术 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

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将 自然 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

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还表现在对 艺术 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伦理判断的影响,甚至伦理判断还会起到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废字”。司马光《治通鉴》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说,前三位均无疑问,唯独“蔡”,有人认为是蔡襄,有人认为是蔡京。最早对宋四家进行解释的应当是明初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传统文化特点篇11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文化特点篇12

1 忽视对地方传统商业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使得新开发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文化内涵缺失

所谓“商业文化”,即传统商人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实践中创造的人文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包括商业组织制度、商业技术、经营艺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商业教育、社会习俗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它是支撑中国传统商业街区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核,也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包含有几个方面的特质:(1)传统文化性。中国传统商人绝非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贩夫走卒,而多是有着极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传统文人。这些传统商人不论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观等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作为儒学基本内涵的“礼”,原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1](2)地域文化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农社会。封建小农社会的特点就是社会封闭且自给自足。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就植根于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统商人无不是以此为纽带结成了商帮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商业文化体系。地方商业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特色的商业组织制度,经营艺术,地方特色的城乡商业建筑,市井民俗等。这些都为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打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3)商业活动的时效性。中国传统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职业商人、商行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还有就是普通百姓自发的商品交换。这两种商业行为都是传统商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后者而言多是有一定时效性、周期性的。这些商业活动多是依附于一些民俗活动或地方的特色吉庆节日,如庙会、场会、春节等。

2 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类、文化类商业项目在街区商业业态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小,使得这些新开发的仿古商业街商业形态趋同

所谓商业业态,即商业经营的形态包括商业经营的类型、场所、规模、形态等。[2]我国目前传统商业仿古街区项目根据业态可分为:旅游休闲类、文化休闲类、商贸购物类、餐饮类、商贸休闲综合类等。但不管是哪一类,由于是传统商业仿古街区而不是商业街区,其传统文化性都应当得到尊重。特别是在仿古商业街区业态构成中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特色或地方市井民俗的文化商业类项目比重应当达到适当的比例。也许这些商业项目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是其对整个项目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特色化经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 过度的商业运作使得原住居民流失,从而导致地方特色、市井民俗日渐消亡

一个地方的特色区域文化往往是以人为载体承传和体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俗文化无一不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样一个传统商业街区的最大魅力在于受众可以体会到其有别于现代商业街区的特色市井民俗、轻松惬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市井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在原住民身上。当下很多传统商业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将原住民迁出,改造完成后沿街的大量民房被改作铺面并采取市场化的招商方式进驻。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日趋贵族化。高企的地价、物价以及喧嚣的商业环境使得原住居民难以回迁。这就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依附在原住居民身上的地方传统文化、市井民俗荡然无存。这种只有经济利益没有人文关怀、只有商人没有原著居民的仿古商业街区无非只是披着伪劣仿古形式外衣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其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4 忽视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整体继承,使得新打造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外延外观单一形式僵化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建筑形态源自中国传统建筑,而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从建筑文化、营造方式还是形态特征都有着一套独特且完整的体系。其单体建筑形式、建筑组合、材料、装饰手法都极为考究且各具特点。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商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在继承传统建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站在一个系统、全面的高度承传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而仅琐碎、零星甚至异化地堆砌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形式元素。使得很多仿古街区建筑外貌有粗糙、肤浅甚至庸俗的感觉。(2)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材质、色彩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传统木质结构,用机器加工代替了手工营造,使得这些建筑外观看起来粗糙而肤浅。在色彩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受到封建礼制、民族审美情结和所使用材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建筑非常讲究含蓄内敛意境的表达。[3]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与营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文化影响极大。儒家讲求礼制的思想;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佛家讲求“隐忍”“苦修”“顿悟”“禅意”的思想。忽略了对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形式上相互抄袭导致仿古商业街区建筑形式外延趋同。中国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地理、气候、文化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又带有各自的地方特点,而现在很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忽视甚至漠视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特点,教条化的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

5 只关注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而忽视传统商业建筑的商业特性

在建筑功能构成方面,中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封建小农经济。(1)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交易活动。在规划方面,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受封建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呈现出一种封闭性、领域性的特点。封闭性,即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强调以街坊为单位封闭设计与管理模式。一个商业街坊区域内集居住、商业于一体,呈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领域性,即由居住区发展而来的商业街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时间越长则领域性越强。领域圈内,物质形象、人文形象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导致地块大多只能向纵深发展。遂致窄边向街、家家紧靠,呈现“小、密、多”的特点。(2)街道尺度适宜。传统商业街区大多街道宽度较小临街建筑低矮,街道轮廓比多为1∶1.5。小型商业街道宽度一般为4~8米,沿街建筑高度通常为4~6米。具有这种尺度关系的街道空间容易让人感觉亲切、怡人。容易展开商业行为。(3)建筑形态古韵浓厚。商业街道和建筑均具有古朴窄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