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技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6 10:29:55

水资源管理技术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1

关键词: 水文水资源;管理技术;应用;创新

当前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水文水资源的管理。F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技术创新性不强,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水文水资源的情况,找到其中的不足,积极开发新的技术与手段,并将其应用到水文水资源管理中,提高管理效果,满足民生需要,优化换进质量,科学合理的开发水文水资源,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进步。

一、水文水资源管理技术应用的现状

当前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水资源治理工作的思路以及方法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相关管理部门开始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绿色技术的进步。将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开展水利工作,保证水文水资源能够实现持续、有序的进步,保证今后水文水资源检测的顺利推进,强化水文水资源预警系统的建设[1],科学的调度水资源,实现环境的保护,保证生态平衡,将科学的管理技术应用到水资源工作中。

二、水文水资源管理技术的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比较严重,并且水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少,这是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着重要问题。如今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也会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资源也会受到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多以及企业的发展使得水资源保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难度,水资源的使用量增多,河流利用过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都是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难题。

1、水资源管理知识不足

目前,我国只是研究国内的水文水资源情况,并没有涉及到世界范围内。对于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如沙漠、北部寒区等研究不足[2]。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的时间不长,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内容还存在着经验不足的情况。因此必须要强化水资源以及监测方面的研究与实验,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技术设备不足

水文水资源技术设备不足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积极开发研究、引进,同时开展讲座研讨会等,提高可预见性,并使后期治理更具可信度,能够对洪水以及旱灾情况有效的控制,使用科学技术预防水灾出现。拓宽水文监测预报的范围,及时掌握不同地区的水文信息,使水资源能够被科学、高效的开发。

3、水质监测技术存在滞后性

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其持续进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总量。监测水资源的水质,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实现循环利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避免出现水污染的情况。尽管我国的水质监测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但是发展空间是极大的。对于一些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在水资源检测时效果并不理想,水资源的利用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必须要积极研究水资源检测的相关技术,完善管理制度的设定,采用高科技的水资源检测技术,完善技术体系建设,为水资源的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水文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1、积极推广信息监测,实现监测精确度

做好水资源的信息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水情、旱情情况,使用高科技监测设备以及预警技术,满足水资源的发展需要,依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积极推广水资源技术,开发信息采集以及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的监督控制,提高水资源检测的精确度。此外科学的使用水资源数据的分析技术,利用水文信息监测技术、自动监测以及遥感卫星技术等[3],对大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进行远程监控,及时了解水文水资源的具体情况,为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利用水文预警技术,科学调度水资源

使用现金的水文预警技术,对水文水资源进行预警,使预测效果更加科学可靠,并且防洪抗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所以必须要加强水文水资源的预警,使水文以及天气预报的数据更加科学有效,明确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全面开展水利工作,实现水文水资源的科学发展,保障今后的水文水资源检测效果,科学的调度水资源,实现环境以及生态的保护。

3、开发新型水资源,实现资源再利用

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积极开发新型水资源技术,有助于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并实现循环、高效的利用,结合现有条件完善管理方案,对水资源,如雨水、海水等进行科学规划与利用,不同水资源环境下使用针对性的技术,对区域中的水资源加强监测,积极推广雨水再利用,污染热内化利用等。

4、应用GIS系统,顺利实现信息传输

GIS系统中,空间技术分析以及处理复杂数据是其核心内容,能够对地理环境进行多个方面的分析,使用图形模式查询,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GIS系统能够交互分析相关图形,并将图形模拟绘制出来,能够使水资源的相关信息数据清晰明确[4],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用是极为有利的。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GIS系统能够对水文信息进行收集,将水资源信息到网络上,为用户浏览提供便利,有助于水文水资源信息的传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水资源利用也逐渐受到关注重视,我国也在积极研究开发水文水资源技术,但是其研究效果以及技术的利用率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因此就必须要继续开发改进水资源管理技术,有效处理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水文水资源管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做好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雪娟. 水文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创新[J]. 北京农业,2015,30:102-103.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2

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水资源使用的具体情况来看,水资源的匮乏、分配不均以及社会经济布局与水资源不符的情况日益突出,在社会逐步向前推进的形势下,水资源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并且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从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资源状况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时,水资源工程的建设规模就已经相当巨大,目前则主要以运行调度、资源优化和环境保护等为主。在当前形势下,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利的发展以及水资源的研发方面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因此,必须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以“三条红线”作为基础,然而,“三条红线”在制定的过程当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供水量和用水量的相关数据无法得到明确,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征,因此,几乎很难清晰划分出红线。与此同时,想要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作用并基于相应的控制指标进行有效的反馈,相关的管理部门就必须做出迅速的反应,并且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由于现阶段我国在水资源方面还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管理体制,所以,除了要不断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性,还必须加强相关责任制的落实,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审核水资源管理当中无法进行量化和非硬性的指标,全面落实虚化和弱化的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支撑技术

2.1制定并不断完善综合管理技术

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念为基础,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具有较强可靠性的管理体系,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想法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同时还要根据现阶段区域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确认其中的具体细节。制定出有关水权、用水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域限制、审核以及水资源管理责任等制度。而针对“三条红线”的规定和管理,都必须以管理技术作为支撑。此外,还要借助于红线控制的具体方法评价和计算水资源的开发。

2.2问题研究技术

针对重要的科学问题不断加大研究力度,能够使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按照具体规定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必须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热点,尤其是影响水资源转变规律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在过冷或过热的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就会在时空当中进行二次分配,并且其数量也会发生变化,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供求的平衡性,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就现阶段而言,气候发生的变化使水资源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水分蒸发和河流循环等方面,而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如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在可使用量、供水量和需水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3

水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及时获取水情、险情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水资源管理效率显著提高。本文就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水资源整治、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数字水利,即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及时获取信息,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预判洪涝灾情,相关人员可以利用预报信息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对突况进行有效处理。简而言之,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1]。

2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应用广泛,且资金量需求较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水资源信息管理缺乏稳定的设施建设,即资金充足时,就进行建设,当资金不足时,就会停工[2]。另外,缺乏系统维护专项资金,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应用,系统难以稳定运行,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水利信息数据不能在第一时间上传,水资源管理呈现滞后性和低效化。

2.2信息化人才短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也日益凸显。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2个因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人才标准缺乏规范性。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信息人才综合素养相对较低,无法熟练信息技术,无法与当前信息建设发展需求保持一致[3]。为了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培养大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人才进行不定期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2.3管理模式落后

水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给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既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又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但是在各部门之间缺乏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制度,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一些部门交叉工作,给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难以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信息,使得数据管理功能滞后,无法有效构建科学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2.4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管理人员需要对水利工程运行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对其开展科学的分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4]。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种类、数量多,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系数,信息处理效率低,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要求。

3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措施

3.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水资源管理资金的充足,需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或者拓展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创新性应用,保障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5]。

3.2强化专业人员的思想

专业人员需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强化整体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6]。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现存信息进行整合与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整理信息资源时需要专业人才,因此需要转变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加强思想观念建设,才能推动水利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3构建管理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借此平台对水资源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接收和处理,保障各子系统的正常应用。在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时,需要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科学引进和应用遥感和定位系统,全面监测水利信息的真实状况,促进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有效提升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力度,对信息即时更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整个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

3.4重视引进人才

人才对水利信息化技术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使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晋升指标中,加强各个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招聘门槛,吸纳和引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优化整体人才队伍的质量,发挥优秀人才的榜样作用,对其他人员进行激励,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构建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5加强软件研发力度

从相关资料中可知,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效果一般,并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研发力度欠缺。为了进一步改善此种现象,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质量,需要加大软件研发力度,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完善性和优化性,提高系统软件操作的便利性,逐渐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充分凸显国内水利资源管理的优势,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性以及科学性。

4结语

将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水资源管理成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黎堂生.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0(11):120-121.

[2]李铭,彭光敏.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20):50.

[3]宋智.论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10):168.

[4]张鹏.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17(8):94.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4

电信业作为基础服务行业,信息化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电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世界范围内均位于前列,但资源管理支撑系统的更新发展却稍显落后,对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制约。笔者从事多年电信企业管理,从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身技术优势,提出了以地理数据标签为特征的资源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电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历史与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量以平均每年近一倍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为提高电信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在1995年开始建设“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即“97系统”,实现了中国邮电业的管理现代化和自动化,为电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电信业改革的深入,几大运营商数次进行重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7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2005年以后,各运营商结合自身需求,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和扩充,形成了现有电信资源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对支撑着中国庞大的电信客户群体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电信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行电信资源管理系统的不足

现行电信资源管理系统尽管在各电信运营商中的名称不同,但都是以生产系统为主体进行建立的,在目前电信业务种类繁多、用户需求至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无法更好的支撑业务需求。主要有以下两点不足:

1. 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需求。早期的资源管理系统是按照“业务”划分进行建设,主要有窄带营收系统、宽带营帐系统、号线系统、网管系统等系统。以上系统是以完成某项业务特定需求而建立,较少考虑与其他系统的交互。由于没有用体系化的方法来统筹,故各系统间数据交互性差,不能有效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形成“信息孤岛”。

2. 无法满足决策指标同屏展现的需求。电信企业必须拥有及时准确的决策定位能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为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现行系统是面向内部生产的,无法体现区域人力资源及财务状况等关键数据,而这此类数据是重要生产资源,在资源管理时要统筹考虑。

三、以地理数据标签技术为基础,重塑资源管理模式

电信企业的网络、人力、市场资源存在各自特点,如何将这些资源通过共有的属性进行关联,进而实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间的“化学反应”,使企业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对电信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网络、人力、市场资源的全面研究后发现,通过将资源数据附加地理信息,以地理信息的“共性”为基础,可以实现对上述三种资源进行整合。

我们以经纬度坐标数据为主,其他地理数据为辅,对网络、人力、市场资源进行标识,为各项资源数据附上地理属性标签。由于这种标签是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所以称之为地理数据标签。通过给网络、人力、市场资源打上地理数据标签,我们可以实现对这三种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分析,从而达到盘活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 系统设计思路及实现目标

通过地理数据标签技术给网络、人力、市场等资源打上地理数据标签,将各种资源融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地图信息技术,将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为电信企业各级领导提供一份详细的“兵力、火力配置图”,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2系统需求分析

良好的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我们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对需求分析按照两个角度进行了汇总分析。

4.2.1 按使用对象为目标进行的需求分析

使用对象分为业务管理层、管理控制层、决策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电信企业经营体系中的三级管理体系:基层经营班组、市分公司、省分公司。下面对各层级需要的功能做简单描述。

1.业务管理层

业务管理层是系统的最低层,需要实现对各类生产资料的初级分析,即地理标签定位。需要对网络、市场、人员按照地理分布位置分别使用标签进行标注,实现资源的地图展现。

2.管理控制层

管理控制层需要对业务管理层上报的数据进行再次的分析和筛选,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同屏呈现市分公司范围内的资源分布状况,提供各类资源调配动态趋势。

3.决策层

决策层位于整个系统的顶端,分析处理数据包括整个企业。该层对所有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对于下层提交的数据进行智能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背后所呈现的隐含信息,对企业发展趋势进行预判。

4.2.2按照系统数据处理阶段进行的需求分析

系统的数据可能来自系统本身,也可能需要外部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只有全面掌握全部数据,才能在此基础是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因此从该角度出发,将系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处理层、相关数据交换层、统计分析层、结果呈现层。

4.3系统架构总体设计

4.3.1系统逻辑框架

通过地理数据标签技术给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打上标签,进行资源的标准化,由可视化展示层利用地图信息技术将各类资源直观的展示给系统使用者。

4.3.2系统技术实现方案

系统采用JAVA进行系统的开发,JAVA的跨平台特性、安全性、健壮性为我们的后期开发、扩展提供了保障,中间件采用WEBLOGIC,数据库采用业界领先的ORACLE数据库。

五、地理数据标签技术的关键点

按照地理数据标签技术管理分析资源,需要有相关技术进行支撑和保障,下面对关键技术点进行介绍。

5.1在系统中如何定位地理标签坐标

坐标作为地理标签中的核心元素,如何快捷方便上报系统尤其重要。系统支持三种模式坐标上报:

5.1.1 GPS定位上报

通过手机终端的GPS模块可以方便的对目标信息进行地理标签的坐标标注。

5.1.2 通过WEB界面在地图上标注

采用地图API作为接口,通过WEB地图浏览和鼠标点击完成坐标点的标注。

5.1.3 地址解析定位

地址解析的方式是通过地图API的服务类Geocoder()构造函数来获取,针对一些已有地址信息的地理标签可以进行自动转换坐标。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基础数据通过地址来初始化坐标信息,实现导入工作。

5.2地理标签在地图中如何进行展示

5.2.1 用图标形式显示地理标签

根据坐标信息在地图中显示出地理标签所在地的位置。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图标来显示。通过API的覆盖物类Marker(point:Point[, opts:MarkerOptions]) 构造函数来创建地理标签在地图上显示。

5.2.2 如何在图标上显示地理标签名称

通过API的覆盖物类Label构造函数Label(content:String[, opts:LabelOptions])来实现在地图中显示地理标签的名称信息。

5.3地理标签如何在特定地图区域中显示

5.3.1 判断哪些地理标签在区域内

在地图中要按区域显示不同区域内的地理标签信息,必须首先判断地理标签的区域归属问题,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在地理标签属性中增加一个所属区域的标示来记录,虽能解决此问题,但在区域调整的情况下,需要对相关区域内所有的地理标签的属性重新进行调整,这在实际的操作中极为不便。因此系统通过地理标签点的坐标和区域的坐标进行计算来自动归属。

本系统采用射线判别法。所谓的射线方法,就是从要判断的地理标签坐标点向左边的水平方向画一条射线,然后计算这条射线和判断多边形区域的各条边的交叉点的个数。如果交叉点的个数是奇数,那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地理标签坐标点在多边形内部;如果交叉点的个数是偶数,那我们判断该地理标签坐标点在判断多边形区域的外部。使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来大部分情况,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我们做特殊的判断处理。

a)地理标签坐标在区域多边形边上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地理标签坐标在区域多边形的内部,我们可以在应用射线方法之前做判断。

b) 射线和区域多边形的某一边重叠

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判断出来射线和区域多边形有无数交叉点,所以我们只需忽略该该情况即可。

综合利用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地理标签的点坐标与地图多边形区域的位置关系了。

5.3.2区域内不同地理标签显示切换

在区域内存在不同信息属性的地理标签,如果在区域中同时显示,会造成地图同时显示过多的地理标签,如何能按照不同属性根据用户需要来切换显示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系统通过对不同属性的地理标签进行分组处理实现。在取消显示的时候,通过地图的getMap()属性首先获取覆盖物所在的map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属性的标识使用API的覆盖物方法removeOverlay(overlay:Overlay)进行清除选择的地理信息标签。

在选择要显示地理标签分类的属性时,首先根据属性的标识从数据库获取该区域内所有的坐标信息,然后通过地图API的覆盖物方法addOverlay(overlay:Overlay)实现地理标签在地图的显示。

5.3.3自定义区域信息统计实现

除了根据特定区域方式来显示地理标签信息,有时无法满足信息管理的需要,为了能实现此功能,需要在地图中手工绘制区域来实现地理信息标签的数据统计和显示,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地图API的覆盖物类的Polygon构造函数将选择的坐标数组绘制多边形覆盖物。

Polygon(points:Array[, opts:PolygonOptions])。

在显示区域的同时,将点坐标数组通过数据库查询判断区域内的地理坐标信息数据,为了能够提高查询效率,系统先根据多边形的顶点创建的矩形区域来进行第一次判断,然后根据查询的结果集使用射线判法来循环判断坐标点是否在多边形内。

通过判断将区域内的点坐标信息使用Marker构造函数在地图中显示。

5.4地理标签如何在区域展示详细信息

在地图中显示的地理标签信息,由于显示界面的问题只能显示标签名称,但对于地理标签的其他内容的信息无法全部显示。为了能够全面展示信息内容,通过信息窗口技术来实现。当用户鼠标点击对应的地理标签的图标或名称时,通过对地理标签的图标和名称的监听事件addEventListener(event:String, handler:Function) 来判断用户是否点击,触发显示详细的信息。

六、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实施效果

该系统将网络、人力、市场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各种资源的统一调度,达到了整合电信企业资源目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6.1改变资源管理模式。系统利用地理数据标签技术,结合电信企业特点,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和市场、网络、人力资源等数据资源。使决策层实时了解分公司、经营部基层班组的资源配置现状,准确及时提供基层经营单元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资源数据,实现公司、分公司、经营部层面的资源实时的监管。

6.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各种信息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原有分散的信息源进行了高效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在不增加人员和投资的情况下,充分释放公司生产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作业效率、市场响应速度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适应电信企业转型发展要求。

6.3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系统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对公司最小管理单元“网格”的成本核算,详细了解每个管理单元的盈亏情况,对网格的每位员工所负责的市场区域、在网客户、营销进程、营收结果、网络资源及利用情况进行实施掌控,提升经营效果,降低运营成本。

七、系统下一步优化方向

通过实际应用,运用地理数据标签技术的资源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是成功的,但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7.1基础数据交叉分析难度大

在系统基础数据分析中,同一类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数据属性不同,对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时难度较大。

7.2部分数据手工录入,更新周期长

部分网络资源原有系统数据不包含地理信息,由手工录入系统。因此该部分数据更新周期长,易发生差错。

7.3大数据的挖掘深度仍显不足

系统对数据进行的分析基本可满足经营需要,能够反应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对海量的大数据,挖掘工作还有待加强。例如对单区域人员劳动产率进行分析预警,对用户流失原因进行分析等。

参 考 文 献

[1]齐飞. 山东电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邮电大学,2012.

[2]罗秀金. 电信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清华大学,2004.

[3]林海英. 基于GIS的电信资源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5

前言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水文和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技术,由于GIS技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这使得水文水资源工作可以利用数字、通信领域的新发展得到迅速的发展,实现水文水资源科学的管理、水文资源政策合理的制定、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可见GIS技术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重要价值。应该从GIS技术的水文水资源基础认知入手,分析水文水资源工作应用GIS技术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以水文水资源工作和GIS技术的特点出发,探寻水文水资源领域GIS技术应用的要点,把握GIS技术应用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方向,更好地实现GIS技术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价值,促进水文和水利领域的各项工作走向深入。

1 GIS技术的概述

GIS技术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GIS技术具备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管理、应用功能,是地理分布、空间信息加工的重要技术,是水文工作重要的基础性技术。GIS技术为水文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水文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特别在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监测、水资源保护、资源政策指导、防洪抗旱工作中GIS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是现代水文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技术。

2 水文水资源工作应用GIS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GIS技术平台

当前水文水资源行业已经看到GIS技术的重要价值,并展开了GIS技术的应用工作,但是由于各自为战,导致GIS技术的开发平台多种,数据格式多样,没有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这个水文水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GI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2.2 GIS技术与其他工作沟通不想

当前,GIS技术的应用工作多重视水文水资源数据的采集,没有利用GIS技术的优点展现与其他工作和领域的合作与沟通,导致GIS技术的交互性出现不足,特别是GIS技术数据与现有的水文模型不能有效契合,出现GIS技术的深层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的问题。

2.3 GIS技术的动态效果有待于提高

GIS技术对水文现在的表述多属于静态描述和简化处理,这会产生GIS技术与实际之间的较大差异,进而会影响GIS技术动态模拟效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出现GIS技术的表达障碍。

3 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

3.1 水资源规划中应用GIS技术

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可通过GIS技术可以建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模型,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辅助进行水资源评价,以便做出水资源合理的规划。

3.2 水资源管理中应用GIS技术

水资源管理包括对水文基本信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河流水系、土壤植被、水利工程等多种不同类型要素的管理,GIS技术可以实现多元信息的叠加分析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的服务。

3.3 防洪抗旱中GIS技术的应用

通过GIS技术与GPS技术、RS技术的结合可以建立洪水预警和干旱预警的系统,对洪涝灾害和旱灾进行灾情评估、灾情预报和灾害风险分析,有利于控制灾害的风险,降低灾害的损失。

3.4 水资源政策制定中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水资源政策制定中的数据基础和理论基础,有利于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形成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大量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作为基础作为水资源政策的支撑,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IS相关空间分析功能得到相应的结果,为水文水资源规划、评价及工程实施服务。

4 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应用的展望

4.1 GIS技术在建立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的应用

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是今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重要基础,是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应用的核心,数据库要保障实时查询则要求保持服务器端数据库与实时报汛数据库之间的通信,创建并存储洪水预报相关数据,进行更新、插值计算后得到最新信息,以便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中得到有效地应用。

4.2 GIS技术与水文模型的融合

GIS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与水文模型做到合理的契合,GIS技术应用于水文模型的数据处理过程,通过单指标空间分析和多图层加权叠加,模拟地下水运移规律和转化过程,实现水文水资源专业模型GIS技术的集成。

4.3 GIS技术的二次开发

水文水资源领域要重视GIS技术的二次开发,优化增加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加强对水文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模拟,为决策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GIS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的优点,在水文水环境领域有着重点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抗旱防涝、资源决策等方面,GIS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支持,应对GIS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练掌握,立足于水文水环境的实际,解决GIS技术应用方面的难题,在把握GIS技术应用重点的同时,提高水利水环境工作的质量。此外,作为技术人员和从业者,应该对GIS技术的发展有所展望,要明确GIS技术与水文工作结合的关键,以期更好地促进水文水利工作取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绘绚.GIS在水文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

[2]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于景录.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2009(06).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6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水资源匮乏已对全球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生存问题。我国作为用水大国,农业是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用水量占据了我国用水总量的70%。可见,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农业对水资源仍然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导致水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面对这样的用水现状,加强对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应用

1.1 农艺节水

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技术和覆盖技术。

1.1.1 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深耕层、疏松土壤的方法,使土壤缝隙中的雨水渗入数量和渗入速度增加,进而使土壤吸水效率提高,从而有效防止出现地表径流和水资源浪费现象。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少耕、中耕以及深松,在进行耕作时必须结合农作物和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耕作。没有经过翻转的土层,通常雨水难以渗透到土层深处,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深松的耕作方法。当农作物处于生长期时,则应采用中耕的耕作方法,即人们俗称的锄地。通过这样的耕作方法不仅能够起到松土作用,还能有效抑制水分上升,减少水分蒸发,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灭草作用,对农作物根系进行有效的保护。

1.1.2 覆盖技术

覆盖技术主要包括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在农作物处于生长初期时,用地膜或秸秆将其覆盖,保证农作物生长具有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培肥、促根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覆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节水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农作物产量。在利用覆盖技术进行耕作时,必须保证其通风性,避免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正常呼吸带来影响。

1.2 工程节水

工程节水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灌水工程、集水工程、输水工程,对水资源流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2.1 输水工程

输水工程的应用主要包括输水管道运输和输水渠道防渗两种技术。管道输水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将低压管道埋入地下的方式进行输水,直接利用管道将灌溉水输入田间。该技术主要用于地表平整地区。例如对菜田、粮田、果树的灌溉等。管道输水技术具有节能环保、效率高、投资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管道疏通技术进行输水时,必须对管道材质进行严格筛选。渠道防渗技术主要是通过将长畦改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的方式,减少水资源运输过程中所出现的浪费现象,从而使灌水利用率有效提高。该技术主要适合在山区水库的水资源输送过程中使用。

1.2.2 集水工程

集水工程主要包括水窖工程、方塘工程以及塘坝工程和拦河引水工程。集水工程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还能对天然降水进行有效汇集,此外,还可以对地表径流和无效灌溉水源进行拦蓄,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2.3 灌水工程

在灌水工程中,灌水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微喷灌、渗灌、滴灌以及小管出流灌等。灌水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灌溉水进行过滤和加压,使灌溉水流经各级管道,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2 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展望

2.1 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的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农业管理节水技术与计算机设备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红外遥感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对土壤、空气以及农作物的水分动态、气象动态以及水分需求量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测试和采集,从而保证农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对灌水量和灌水时间进行准确预报,实现对土壤含水量的有效控制,在节水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

2.2 系统化发展趋势

利用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应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使农业管理节水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必须实现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完善管理节水系统,落实管理节水政策,实现节水技术的多元化,建立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外,还应对污水、废水进行合理的处理,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利用,将生态、节水、环保有机结合,并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还应将现代技术与节水管理结合,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实现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3 结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水资源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却尚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化、系统化的节水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灌溉方式。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7

1 水文水资源研究及GIS理论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对象为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运动和变化情况等,其研究的核心就是水资源,目的是对水资源可能带来的隐患进行预测,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进而根据地理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使水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

为了精确掌握水资源时空分配的规律和特点,需精准获得各种相关的数据参数,包括地理、水文和空间数据等,并依此进行研究。GIS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将数据参数可视化呈现,使研究变得更为便利。GIS的核心是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由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两大部分组成。数据获得的途径也较为广泛,如专题地图、遥感、统计和实测等等。

GIS具有空间性、动态性的特征,因此在采集、处理和输出数据方面,GIS更加具有优势。同此,GIS可以融入地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实现区域空间分析,以及多要素综合和动态预测等功能。此外,GIS提供的数据处理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精准性,融合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如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在研究者进行决策时,可以提供科学而有效的参考。

研究GIS技术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集成化、智能化正是GIS未来发展的方向,GIS技术的发展更为注重实用性、更多的功能,并将广泛地应用到水文水资源领域中,为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2 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

2.1 水文情报预报及防洪减灾

水文情报预报系统对及时预报水文情况,提早采取防洪减灾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托GIS强大的数据采集和整合能力,简化了系统的应用和设计。水文信息是非常庞大而繁杂的,要想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就不得不采集更多的信息,而GIS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大范围地采集水文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对信息进行编辑和整合。

水文模型的建立,对于水文信息的监测十分重要,通过将GIS技术应用到水文模型中,提高了数据和模型的精准度。这一点在数字高程模型中更为明显,可以融入水力学模型,使得监测更为客观、效率更高。此外,GIS技术的应用,还能提供准确的辅助材料。

决策支持平台可以从多个环节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整合,如搜集、处理和更新环节。该平台构建的基础是防洪信息管理系统,运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优化不同的数据模型,为防洪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使得预测的结果更为精确。

在管理灾情评估的基础背景数据时,GIS技术同样获得了很好的应用。GIS技术可以对不同属性的数据进行多层次的管理和整合。在灾情数据评估、处理和分析等方面,GIS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强度,可以在洪水灾害评估环节之后,通过利用GIS技术来进行计算和模拟,进而对灾害的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根据各种因素不同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实现空间的叠加,并加以分析和研究,进而合理评估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目前,GIS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评估系统涉及的因素更为具体和全面,并构建了很多种灾害模型。然而,在流域上下游关系的分析上,现有的GIS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水文资源空间管理与决策

GIS技术组建的空间数据库,在水文资源的空间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水文决策时,必须对这一空间数据库进行认真分析。决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精准程度。

根据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构建数据库,并做出准确的预测,不断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近年来,决策支持系统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这一系统是在常规决策技术和GIS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充分结合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因此,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对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3 水环境管理

在水环境管理中,GIS技术同样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通过GIS技术可以得到准确的体现。同时,在水环境的管理中,可以借助系统中不同的模块进行合理管理,还可以根据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适当增减。目前,水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构建,这与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其带来的效果则是水环境管理质量的提升。

2.4 水污染控制规划

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并且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也受到水污染情况的影响。在水污染控制规划方面,运用GIS技术非常有必要。通过GIS技术的运用,采集与水污染相关的各类数据参数,并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方案,提高城市排污能力。

2.5 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GIS在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进行二次开发、独立开发,以及集成二次开发。其中独立开发的难度较小,可不使用GIS技术,而集成二次开发比较依赖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单纯的二次开发主要借用GIS技术,与集成二次开发相比难度稍低。

3 GIS在水文水资源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完善GIS应用标准。实际工作中GIS的研究多是根据部门实际情况独立研究,加上GIS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导致数据模式、开发平台多种多样,给大范围水文信息的交流带来阻碍。因此,我国应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统一的GIS规范标准,为GIS的开发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专业模型与GIS的结合。当前存在的一些GIS专业模型尽管多数具备信息管理及存储功能,但在决策支持、地理空间的表达上略显不足。因此,今后应注重GIS系统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的充分利用,使系统的优势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4 结束语

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监测、管理水平。为防洪减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水平,我国还应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等.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2009,06:1-5.

[2]海廷.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03:63-66.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8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逐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业用水和民用水资源的应用状况对水资源的要求逐步提高,使水资源应用专业化水平逐渐增加。加强对水质化验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水质检验,实现水资源的综合治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质化验发展研究

水质化验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其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综合治理管理手段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此时的水质化验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水质化验的技术应用和检测结构等都受到现有技术水平的影响,此时主要应用的技术手段有绿化硫酸亚铁[1]、氯化铝等化学品进行水资源净化处理,能够对水质化验的基础性水问题进行检测,但技术上依旧存在一定的阻碍;其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水质化验发展中心逐步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水质检测水平具有明显提高,并且水质划分标准也逐步细化,实现水质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发展,这一阶段的水质化验发展研究过程主要包括:“水质研究――生物过滤池――臭氧活性炭技术”[2]三部分,通过水质研究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检验分析,然后将水资源经过塔式生物过滤池进行水资源沉淀净化处理,最后对水资源使用臭氧活性炭进行水中悬浮物体的吸附,净化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三,水质化验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为止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实现水质的进一步深入检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划分,明确划分标准,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应用,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自然资源的综合应用。例如:通过大型检测设备对水质化验结果进行水资源二次划分。

2 水质化验的技术要求

水质化验的技术要求是保障水资源化验结果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水资源循环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

2.1 水源水质化验检测

保障水质化验的质量要求在水源水质化验检测中是技术要求最高的检测标准,一方面对水源水质化验的时间要求通常情况下为每天进行一次检验,将每周的水质化验检测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水源水质化验结果的变化状况,以保障水源水质的标准;另一方面表现在水质化验中的要求基础上对眼睛可以看见的漂浮物和杂质的检测以及水资源中微生物的数量,包括大肠杆菌等[3]微生物的检测以及从水的气味,明度方面对水源进行严格检测。

2.2 出厂水水质化验检测

出厂水水质检测标准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质量检测中漂浮物检测,微生物检测和水资源的气味,透明度,水中氮氧成分的含量研究,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应用。除了以上分析的对出厂水水质化验检测的常规检测以外还要定期对非常规进行检测,包括出厂水中水锈含量对水质的影响,水中净化物对水质的影响以及水质净化对人造成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变化,从根本上保障水资源应用的质量性。

2.3 输送管道水管中的水质检测

输送管道中水质化验的检测标准是水质检测管理中最便捷的化验检测途径,通常情况下要求水质化验的时间为每月至少一次。输送管道的水质化验检测一方面对水中的可见漂浮物体进行检测,保障水资源利用中水质量的综合应用,从水源检测,出厂水水检测,到输送管道检测等多方面检测保障水质化验整体性,另一方面对水中氮氧化合物、水吸附剂、水浑浊度、水透明度进行衡量,保障水资源二次利用的质量保障。

3 水质化验的技术方法

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科研技术手段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程度也进一步向着更加广泛的区域发展。当前我国水质化验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探头法技术水质检验,高锰酸钾修正水质化验以及色谱法检验水质检测技术等多方面的检验手段进行水质化验技术检验。化学探头法技术水质检验主要是运用化学技术的过滤和整流方式进行水资源微生物和漂浮物处理,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实现对水质化验中的微生物和化学成分进行首次处理,这种化学技术反应处理措施虽然能够对水质化验具有一定的净化处理作用,但在水质处理净化过程中也使水溶液中融入了一定的化学成分,导致水资源净化处理措施无法达到彻底净化的作用,虽然保障水资源应用的初步净化,这种初步净化的水资源主要应用于工业用水中;高锰酸钾修正水质化验[4]是应用高锰酸钾对水中有毒气体和溶于水中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消毒处理,应用化学高锰酸钾与水中氮氧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作用对水资源进行杀菌处理,从而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保障了水资源的净化水质;色谱法检验水质检测[5]技术是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化学检测手法相结合,水在不同液体中受到密度大小对水的影响导致溶解程度不同,色谱法检验水质检测手段的应用原理主要以依据物理学中分子运动规律对水质化检验,对水资源的内在成分的影响较低,同时也保障了水资源在后期净化处理中的净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水质化检验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保障了后期水资源净化的质量。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应用。此外,色谱法检测水质方式能够通过红光对水资源中微生物细菌进行杀菌处理,从而保障了水资源的质量。

4 水质化验研究的意义

水质化验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两方面。宏观意义是指水质化验能够推进我国整体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逐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目标;微观意义是水质化验研究能够提高水资源的质量检测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能够对居民日常用水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保障,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的健康状况。

5 结束语

对水质化验技术的应用是对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有效研究,通过对水质化验技术的手段和应用原则进行分析能够对水质化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我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水资源循环发展。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明.垃圾焚烧发电厂零排放废水处理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D].重庆大学,2014.

[2]刘瑞峰.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影响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6.

[3]高康乐,邱鹏,逯博特,等.水处理专家系统在钢铁企业循环水系统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5,12:159-162.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9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10107-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走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水文信息采集、防洪抗旱、水污染整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信息采集网络设施,水利业务应用的各类系统开发也逐步深入,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体系也逐步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话、视频会议等网络通信技术、水利综合管理网络技术有效的支撑了水利勘测建设、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供水安全保障、水量流域统一调度、水资源坏境监测保护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利信息化利用领域比较狭窄,利用的广度亟待加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行业各领域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进一步增加,水利信息技术和长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疆引额供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形成了包括内部通信专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采集、闸门远程自动控制、各类电视会议和水电厂监控系统等子系统,为疆内引额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信息自动化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多年来水利信息化技术手段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水利的基本数据库,但涉及防洪救灾、水资源配置、水利开发管理等基础信息资源还有待完善,服务更多层次需求的水利调度,水利工程规划及其它专业数据库尚未形成。信息资源也存在时效性不高、种类不齐全、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宝贵的原始水文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有的来不及更新,有的为得到妥善保护遭受损毁或者丢失。

2)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

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式可以更好的将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基础设施等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效能,增加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协作,节省维护建设资金,进而促进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以某流域的洪水预报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为例,由于流域覆盖不同地区,各个地方都需要掌握和了解流域水文信息和洪水预报监测,决策系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系统也涉及各个地区的防汛、水文等多个部门,这样系统的机构和工作机制就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构、分布数据库及其通信技术加以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或者难以付诸于实施,也就使得水利信息网络造成了地方割据的现象,局限于自身的应用实际,大多数数据库与水利系统应用技术的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计算机硬件、信息化基础软件与每个地区和业务部门相联系,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系统各类资源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的不同业务部门,水利信息化形成了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资源割据的局面。同时,受客观条件制约,很多网络技术不具备持续运行的条件,外界用户很难利用资源,信息共享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机制没有建立或者健全,信息化市场化机制也没有形成,水利信息化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而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老化的问题,给水利信息后续扩展和改造造成了一定困难,这些都使得水利信息化资源不能合理充分利用。

3)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水利事业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同流域、不同工程直接信息化建设千差万别,有的水利网络技术系统建设工期较长,受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等因素影响,水利信息化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工程还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开发难度大,问题多。如何吸引优秀人才,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信息化控制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是技术开发,最终都需要相关技术去解决。一些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缺乏精通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2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促进水利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深入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促进水利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水利行业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保障,因此,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水平。

1)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发展作用和趋势,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条件下,水利事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如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叉应用,对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准确的信息,也大大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得水利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水文资源信、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旱情信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特别是3S技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而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新的特点和趋势加强技术开发,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应用平台,确保信息化系统开发更新升级。另一方面,在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网络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加强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对目前现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的软件数据库技术存在的时效性和应用差异性等问题,构建大众的、操作维护更简单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与硬件建设同步发展,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外,信息化安全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是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复杂,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人侵,保障水利信息的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

2)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资源,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

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水利信息化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这样也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也不利于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要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在认真落实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建设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如发挥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统一管理,强化共享利用。在计算机机房环境建设方面,应逐步整合或取消各业务部门自建的内部机房,实现机房的统一管理和开放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硬件支撑环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益。应尽可能依托现有的水利信息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应用支撑平台等基础软件,开发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在水利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防范机制和安全策略,要在统一的规划系统下,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3)加强水利信息化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市场运作新途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事业建设中的现代化水平。

水利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基础信息资料等诸多方面的约束,一些基层水利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求高。要根据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重点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领域的人才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某方面的信息技术。还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要注重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其次,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市场运作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特点运作机制,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随着水利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利用水利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条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扩大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健全投资体系,改变过去各种水利资金相互挤占的状况,如果着力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形成水利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如建立合理的水价、银行贷款、债券和等解决资金难问题,还应加大水利信息化科研建设,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双重身份优势,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总之,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基础和标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综合应用,才能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10

2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采用档案管理的一系列科学方法,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文字材料、图表等多种载体的文字材料和与文件材料有关的实物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管理,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档案信息资料的重要工作,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这就需要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将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不管他有多么科学的档案分类标准或者多么高超的档案专业理论水平,也会因为没有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而很难准确无误做好档案分类之类的具体业务工作。因此,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的结合,不断适应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3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高新科技的掌握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高新技术将会应用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届时,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中,谁尚未掌握已经应用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新技术,谁就要被时代淘汰。因此,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高新技术的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和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掌握高新技术依靠档案管理人员原有的理论基础、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应注重让我们的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增长新能力,及时掌握可用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项高新技术,并及时更新那些不适应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从坐、等、观望、求稳怕乱、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陈腐思想、落后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以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时代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姿态,去迎接高新技术给现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未来。高新技术的掌握是人类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会更有力的促进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继续教育注重高新技术的掌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愿望。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11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类资源也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人均资源却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一点对于水资源来说也是如此,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短缺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就要求我国在今后的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必须要切实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缓解这种紧张关系,保障人们用水的稳定性,但是因为我国水文水资源的信息量是比较多的,这也就给具体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要想实现管理的高效性,必须要重点加强相应的信息共享,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1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及其现状

1.1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简介

对于我国当前的水文水资源来说,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仅涉及到了水文以及水资源的相关问题,还包括着各种和水相关的灌溉问题、降雨问题、水土保持问题以及洪涝灾害问题,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需要进行管理和保存,并且很多时候为了更好地促进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切实做好信息共享工作,所谓的信息共享就是把水文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资源,采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存储技术等创建信息共享平台,进而为具体的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提升其水文水资源管理效率以及管理准确性,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我国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现状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方面起步可以说是比较晚的,至今为止也仅仅三十年左右,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一些具体的信息贡献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缺陷,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在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相关水利系统的工作上,很多水利系统虽然都建立了自身的信息共享平台,也充分运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相应的信息贡献,但是在具体的运用效果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各个不同的水文水资源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具体的信息管理方式和储存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进而影响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甚至会导致其无法进行直接的信息贡献,这一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我国当前并没有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其相应的机制并不健全;

(2)其次,对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现状来看,在具体的共享氛围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很多的水利系统都不注重这种信息共享工作,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共享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并不会主动地和相关系统单位进行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共享,最终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共享水平,这种信息共享氛围的问题也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3)最后,从相应的信息共享技术方面来看,在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表现在相应的技术手段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信息共享的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技术影响则表现在很多的水利系统不注重相关先进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进而导致其在较大程度上干扰了信息共享水平的提升。

2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措施

2.1充分运用信息检测技术

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水平的提升来说,首先应该保障其相关共享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只有保障了需要共享信息的准确性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其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否则如果信息自身就存在一定问题的话,那么在共享之后必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基于此,针对需要调查和勘测的水文水资源对象采用专业的信息检测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的校准就显得更为必要,信息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针对相应的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并且还能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在加工之后进行信息的共享就能够发挥较好的价值。

2.2充分运用水文信息预报技术

在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中,相应的水文信息预报技术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种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相关自然灾害的预防来说具备着较强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运用信息检测技术针对相应的水文水资源对象进行准确的勘察测量之后,得到了一定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但是这些水文水资源信息都是现时的,不具备相应的预测作用,而运用水文信息预报技术就能够有效的针对相应的天气变化等状况来合理的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变化状况,进而对于是否会出现一定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并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把这一结果散播出去,提升其新型共享的实际价值。

2.3充分运用各类开发技术

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还应该重点做好相应的开发技术应用,相应的开发技术使用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水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是当前我国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比如对于海水淡化的研究就是一项比较关键的水资源开发技术,该技术水平提到提升之后必然会对于我国水位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然,这些技术手段的研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共享,并且充分的信息共享还能够有助于提升这些开发技术的研究速度。

2.4构建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网站

构建完善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网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对于这一点来说,相应网站的构建最好是能够采用HTML+DHTML+ASP技术,并且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基于此可以采用SQLServer来实现,而对于具体的网站系统运行来说,则可以采用HTML+XML+JavaScript技术进行创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加强相应的信息共享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当前我国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来说,这种信息贡献的价值更是极为明显的,必须要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行南,耿庆斋,逄勇.水质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J].水利学报,2004,(1):90-94.

[2]朱星明,张行南,白婧怡,等.水利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理论的应用探讨[J].水利学报,2005,36(8):946-949.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12

对水利资源信息的采集、输送以及储存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采集信息的科学判断,进而做出正确的决定,传统的水利信息管理模式不仅存在着信息采集的滞后性,而且还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决策的失误等,最终导致对水利灾害的不正确判断,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决策自动化,实现对水利信息的准确判断,比如在水库信息管理系统中,就充分借助了现代物联网技术,及时地对各方面的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与判断,从而自动制定出科学的水利信息管理方案,为预防水利灾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1.2提高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水利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张,要求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注重对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水资源的分配情况,还要了解周围环境对水资源的影响因素,面对这些繁琐的信息,如果采取人工收集、操作的方式就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从源头上实现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从水利工程的整体上进行优化水利信息资源。

1.3实现了水利行政管理与服务的电子化

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水利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整合,实现了由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决策制定的全过程自动化管理,优化了人工操作环节,水利信息用户可以依托现代信息管理平台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方面地限制,比如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中,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随时地了解农田的水利信息,从而自动生成科学的决策供水利工作者使用。

2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水利信息化的主要标志,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水利信息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水利资源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水利管理部门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随时查阅我国各地的水利信息,同时也加强了对基层水利管理部门的管理,实时掌握基础水利信息的动态,便于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传播性,我国的水利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物联网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比如江西水利厅就依托物联网技术在官网上开设“江西防汛抗旱信息网”实现了对水利资源的网络传输。物联网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应用的具体功能表现为:一是在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在水利工程中设置传感器节点和RFID设备实现对水利信息的智能感知和信息采集,以便物联网系统及时地了解水利情况,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二是物联网实现了水利信息的智能处理,智能处理就是对感知而来的数据利用与计算技术进行综合处理,以此实现对水利信息的管理与控制,通过云计算可以模拟出水资源的调度、气候变化以及市场发展,从而构建开放、统一的应用平台。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水利信息采集、水利工作视频会议、水利工程监控等方面得以综合应用。

2.2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就是利用对地表物体的反射与发射电磁波来获取相应的信息,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些年,遥感技术在防洪、水利执法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以遥感技术在防洪抗旱中的应用为例:通过遥感系统平台可以对灾区进行宏观的监测,我国出现洪灾以后,由于无法对受灾面积等进行测量,因此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受灾地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测量反馈,并且对受灾面积、洪水持续时间等预测出具体的灾情简报和图像,以便给决策部门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呈现出:一是集成化。水利信息化要求对遥感获知的数据进行集合,而且还要与其它技术系统进行结合,实现遥感技术与外部系统的对接;二是数字模型化。通过遥感获知的数据被水利工作者采用,并且可以根据遥感技术制作的图像进行分析,但是基于水利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对遥感系统进行专业的模型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三是标准化。要对遥感技术的使用进行统一的标准要求,实现对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交换等科学预测。

2.3GIS技术的应用

综合分析,GIS在水利信息管理中已经应用了十几年了,它对实现水利信息的自动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体现在:一是基础地理信息管理。GIS技术的最大功能优势是能够反映地理的坐标,这对于确定我国水利信息的准确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反映水利资源所处的地形地貌等信息;二是水利专题信息展示。在该平台上可以将水库、水闸、测站等水利工程信息展示出来;三是统计分析功能运用。GIS技术能够对复杂的水利信息进行准确的计算,比如可以综合水情预报、受灾面积以及人口财产等对防洪由粗略估算实现定量分析;四是系统集成功能。常用的GIS集成主要有相关功能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型的集成。集成功能模块包括信息服务、数据库、图形库等功能模块;集成专业模型包括气象预报、水文预报、水库调度等模型。总之随着GIS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其应用的能力与层次也越来越深,由最初的查询、检索、空间显示转变为分析、决策、模拟甚至预测,其在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和水土保持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2.4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系统实际上是在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技术,它的作用就是准确定位。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一些抗洪抢险、防洪决策等工作当中,需要对险情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这一工作当中卫星定位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从1998年抗洪抢险开始,就在水利行业当中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些险情得到及时地发现与排除,避免了灾害的继续扩大。而现在很多地方在防洪工作当中将GPS定位系统与RS影像、GIS平台等有效连接,实现了灾区与灾情的准确定位。通过将GPS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对各类灾害的应急反应速度,使险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