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培训感悟合集12篇

时间:2024-01-22 14:56:20

心理学培训感悟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1

专业、科学、责任。——梁仲坤

了解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陈就芬

学习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只有身心健康也是最重要的。

——叶献凡

要育人,先懂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读人的科学方法。文学是人学,多读,有助于了解人性的复杂。古代兵法中的斗智斗勇,实际上就是一场场的心理战,读透了,育人艺术会日臻成熟。

——老邱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吕晓

实验小学

1、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罗湘元)

2、心理与品德比翼,情感与智力齐飞!(刘艳璋)

3、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乃国之幸,民之幸!(叶柳青)

4、

心理问题何时了,

方法知多少。

教室昨夜又东风,

愚昧不堪回首月明中。

讲台教鞭应犹在,只是怒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场培训向心流。(黄更祥)

5、人是不讲理的,请别给学生讲大道理!(黄东嫦)

6、心理健康的培植,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有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照应。(刘艳璋)

7、心理辅导更注重三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叶雪娥)

8、全面看待自己,适当调整自己。(李品珍)

9、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把特别的钥匙,只要找到那把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我们教育将变得充满希望!(黄学谦)

长塘小学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敞开你温暖的怀抱,让你的学生过好每一个瞬间。

——李佩仪

一次不枯燥的心理课程培训,虽然不知道后三次会是如何讲学,但培训的内容,对工作,对自己的人生或为人处事或交谈都有不少的启发和深思。不夸张不中庸地说一句:好。

——连运娇

过去对于学生,对于儿子的许多做法都是错误的。总认为为人师,为人母的权威,却忽略了他们的真正需要。我也很赞同郝老师的“火箭升天是能靠钱推上去,却不能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的基本素质提升才能让我国获得更多赞同。

——叶合笑

短短的一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收获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教育学生的理念与技巧,甚至是那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不得不说:“这次的培训课程,是指导我们走向美好人生的课程!”

——香月敬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笑声中度过,并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更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学会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想法,了解别人的心,这样对教学、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叶钰涛

在教育学生,谈话的方式很重要。往往是我们老师一句无心话会对学生影响一生。

——傅晓茹

郝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我获益匪浅。

——区杰源

参加了第一天的培训,收获良多。这周的教学工作里,我特别结合郝老师提及到的:“女人是左右脑同时接收信息的,而男人则只使用左脑接受信息。所以很多时候,男人的注意力会比女人差。”进行思考。是不是应该结合这一点的不同,转变一下我们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叶雪兰

这次课程,让我感受到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我们不能只看表现,要多从背后了解情况,从根源解决问题。

——叶耀棠

以前听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枯噪而乏味的,而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却是精彩又有趣的。为什么这次的课程如此吸引人呢?我想:是因为授课者掌握了人的心理,如果我们也能应用所学的心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来设计教学,课堂上不是也会令学生陶醉吗?

——林小菊

郝老师专业而幽默的讲解,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其说这是一个培训班,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教师减压班。

——陈妙兰

郝东老师的课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对经典电影片段的剖析、介绍老师教育孩子的正反案例等讲课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更清楚地了解自我,在教育孩子上还有许多不足和错误的做法,让我能更好地找到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叶积玉

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讲中,让我学到了处理任何事情,要学会倾听对方的话,能感受对方的情绪,同时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交谈。

——杨润连

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要掌握好谈话的技巧。

——叶婉娥

采用描述性的表扬方法,既可以使个别学生得到肯定,也不会变相地批评其他的学生。

——叶婉娥

参加了一天的心理健康培训,让我茅塞顿开。本周的教学工作也结合了郝老师的谈话方式进行辅导差生,感觉良好。

——韩映葵

对于这次的心理培训,我觉得非常好。第一,作为生活上不同角色的我首先明白和会调整摆好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第二,作为教师的我更好的去发现和引导我们的学生,使其能健康地成长。

——卓小丽

选择乐观、愉悦的生活方式,与学生保持平等的相处方法,时刻怀着美好的心境,努力把工作做好,成就每个孩子的梦想。

——张佛弟

尊重学生,任何事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叶巧珠

学会认真倾听学生讲话。

——叶巧珠

大朗一小

究竟是这几个学生不听话,还是我不懂得他们的心理特点呢?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醒了我,教育的方法在于深入了解受教育的孩子,在于冷静分析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多为自己提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 李庆培

教育者,要铸造明亮的心境。提醒自己,也许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别着急,别动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解清楚,加以引导,相信他是一个人才。

——李庆培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复杂的心理感受。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能只用单一的方法。而我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谈话,因此要求我们进行教育引导的时候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黄鲜艳

让心理咨询者畅快地释放内心,心理辅导者经常是这样开始帮助咨询者的。那么,我们的学生与老师是不是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释放他们的内心呢?

——唐丽贞

这个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灵鸡汤。

—— 李仲伦

这次的培训的老师课上的非常精彩,用了大量优秀的电影片段形象直观的举例说明,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何淑玲

大地,春风送暖花送香;

郝兄,心灵洗礼送鸡汤。

——陈玉莲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发展健康的品格,增强自身的体质,探求无尽的知识。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2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开设该课程绝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又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四部分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能达到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传承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音乐知识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了解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主要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服务,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3

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了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 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 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 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3.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4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你养过猫吗?

2.你长这么大受过委屈吗?

3.你是如何对待委屈的?

4.本文的作者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作者感悟到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妄下断言,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

1.谈谈自己养猫和其他动物的感悟是什么。学生说道:通过养猫,我认为人应该有爱心,我曾经养过金鱼,由于太爱它们,一会喂食,一会儿加水,结果没几天鱼就死了。我想这是爱的悲剧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

2.文章中的第三只猫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错外,它自己有错吗?我们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回答:应该进行自我完善,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无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5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义”、轻“语感”的倾向,这是不利于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不利于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简要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加强语感训练,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到重要位置。而种种事实也证明:语感的培养并不能依赖于教师的一味“讲解”,也不能仅靠自己的一味“阅读”,而是要切实采取多种方法的结合与训练。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扫除心理障碍

打开学生敢于表达的大门,这是培养语感的关键。爱迪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都更能击溃人类。”现在,小学生害怕在公开场合讲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学生不敢说话、说不好话的主要原因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恐惧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使是著名的演讲家,他们开始时也难免出现紧张情绪。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和演说家、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一次在国会演讲时,由于害怕,思路中断,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恐惧心理的产生,一是由于自卑,二是由于过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唯恐被轻视和被排斥的心理在起作用,这种心理使人不能轻松自如地说话;自尊一旦过度,就会导致内心虚弱,在众人面前怕说不好而被人讥笑。因此,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几乎所有的人,包括老师,都会对当众说话怀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名家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承认真实,并进行积极的疏导,加之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就可以逐渐有效地克服学生心理上的恐惧与自卑,树立自信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话说好,扫除心理的障碍,调动其敢于说话的积极性。

二、丰富知识储备

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学生怕说话、说不好话、说不清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和能力,因而使说话单调平板、苍白无力、底气不足。事实证明,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出众的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扎实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内存。

要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一般说来要靠两种途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学习,丰富词汇积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多记、多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语感。特别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二是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适宜的实践活动,这样会直接接触很多事物,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够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材料和说话的机会。有些人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内容丰富,其主要原因大多是见多识广,知识面宽。

只要我们真正抓住课堂教学和课堂的外延,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语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良好习惯

语感需要经过学生反复不断地实践感知才能产生和领悟。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读书、感受、领悟,在此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境。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与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描绘的情景,这样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景,增加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增加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出语感情境,使学生隐性地调动多种感官,下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想象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就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化成生动的图像资料或者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想上发散延伸,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培养情感,加深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更能够加深理解,升华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精神的伟大。

3.强化朗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节奏变化,是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平时要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学生。语文课上要多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要标准。充分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开展朗读、讲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互相找口误、多练习。课外多听播音员的播音,多模仿、细揣摩。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有效的尝试。

一、以读为主 培养语感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粹,由于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 、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这需要通过有指导反复诵读,才能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读”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多种朗读形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情思,进而对课文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教学中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指导读第二部分,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得话,这儿要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得让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警回绝。然后想象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得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读中得到发展。

二、领悟分析 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能够恰当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春日偶成》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发读完文本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

三、品读析理 培养语感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潜意识的存储有限,心理活动过程的进程有异,有些学生的感悟是偏激的,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辩是非、悟情理。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因此,阅读教学中读书指导和训练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以读文本,读中感悟,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因而教学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一、优化朗读训练,发展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在“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收录了许多内容浅显、文质兼美的课文。空洞的说教讲解只会让文章支离破碎,让课堂显得苍白无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仔细地品味范文语言,甚至熟读成诵,才能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采取多种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中蚂蚁劳动的情景,抓住“有的……有的……个个……”的语句,通过朗读,感受蚂蚁的勤劳,然后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学以致用,发展语言。同样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与品词析句,感受诗歌相同句式表达的效果,有效地拓展语句表达“我想变成”。所以说,成功的朗读指导是追求鲜活的感受,课堂上只有朗读与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文章具有篇幅虽短,但语言精练、内容富于节奏感、音乐美等特点,光是讲解是无法让学会体会语言的意境,因此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分层次地反复吟诵体悟,品味诗句,逐步学会鉴赏诗歌,激发爱美情操。

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来的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可以借助课件再现画面,结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进入意境。如教学《桂林山水》与《黄山奇松》,课件与视频的使用,不但迅速让学生理解事物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迅速入情入境,唤起美的共鸣,领略到自然美。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展现出自然的美,便水到渠成。因此,朗读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有效途径。

三、优化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学生朗读时需要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才能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才能开拓思维,激感。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与《半截蜡烛》时,抓住关键细节描写的语句,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主人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阶段教学中,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在读中逐步训练培养学生对事物认知与分辨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朗读训练,激发与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9

关键词 语感;听的训练;推敲比较;朗读吟诵;表达运用

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看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在听的训练中感悟语言

听的能力直接影响语感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能从这句话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并进行处理或者储存备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的同时,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听的时候,做到有目的的听,边听边记边思考,要用心的听,认真理解并判断语言表达的优劣。培养听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逐渐培养。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春天的一段句子为例,第一步老师读这一段句子让学生听,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分析课文描写春天时抓住的几种景物:树木、小溪、小鹿、木排;第二步老师再读这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听后说说课文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从而训练学生在听懂大意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表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类似的训练听力的句子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能从中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

二、在推敲比较中提高悟性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性和理解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训练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品味语言、提高悟性。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我们可以通过推敲比较、品尝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达到对词语意境的领悟。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在描写阮恒献血时曾三次写出阮恒的“哭”,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啜泣”、“抽泣”、“呜咽”。学生通过比较这三个词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之后,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语言的巨大表达能力。阮恒自以为朋友马上要死了,她内心的痛苦不断在加剧,她应该放声大哭才对,可为什么她的哭声逐渐变小呢?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问题。当我们知道她是阮恒的朋友时,我们回过头来才能够理解阮恒的哭声:原来阮恒在想,“她是我的朋友”,救助她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阮恒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救助朋友这件事情上,集中在了她还活着、她还有希望这件事情上,所以她不能分散精力,要竭力制止哭泣和强忍内心痛苦。到此,我们才领悟到作者用词的高度准确性,同时也体会到了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巨大差异性。

三、在朗读吟诵中熏陶语感

朗读吟诵是用有声的语文再现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过程中,通过对语句音调节奏的把握,在头脑中能够再现事件经历的过程,就会产生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的感受。通过朗读吟诵,学生能够在体验文章内容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感染,从而进入情绪体验和悟性体验的境界之中。如在讲授《小珊迪》一文时,小男孩卖火柴这部分的句子是细节描写,作者措辞准确鲜明、形象具体。教师在教授时要指导学生发复朗读这一部分文字,要读出语调、读出平仄、读出感情,要根据小珊迪语言的变化,体验他急于卖出火柴的急迫心情,从而感受这个可怜的小男孩饱受饥寒的处境。学生只有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进入角色,他们的感情才能沉浸在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仿佛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男孩就在自己面前,对小珊迪的同情也就会油然而生,文章的思想教育目的才能够达到。反过来,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之后,再朗读吟诵课文,语感又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在表达运用中强化语感

经过前三个层次的训练,教师可在表达运用阶段将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语感。其中围绕课文谈读后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篇文章很容易能够激起学生的强烈感情。在学习课文之后的谈读后感环节中,一位学生这样讲到“读到这儿,我忍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小女孩呀,你不要走,请你来我家,我们一定会好好款待你。你不要走,请你来我们学校,同学们一定会向你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这一段话,表达了学生们的心声,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学生在表达这一段话的时候,语感突出,形神兼备,可以说教学取得了艺术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刻意强化我们刚刚把学生培养起来的一点点语感能力,注重多让学生抒发感情,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此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口语课进行读写训练,利用作文课进行语言交流训练,利用讲评作文时让学生进行评议,这些课堂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都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诵、重生活、重实践的特点,为激活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小学语文中级阶段的语感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10)

[2]张建明.浅议语感与语感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9)

[3]李君英.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语感[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1

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恰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因而,语感在日常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加强语感的训练

语感的训练,应开始于整体语文感知阶段,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精要,作者的所见、所思、所爱、所恶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信号传达给读者。这就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天地。设置特定的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感情、思维进入到课文所提供的感性世界中。这种语感训练的最好方法是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的泛读,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思想感情。欣赏配乐朗诵《雷电颂》等名篇,能体会出诗人热爱祖国,至死不悔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语感的训练,要贯穿在阅读理解的全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语段,确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要善于利用文章本身的思想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带表情做朗读示范,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最重要的语感训练是引导学生把词法、句法、表现手法等知识迁移到所感受的语言材料中,并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例如《守财奴》一文作者描写葛朗台的眼神,“久久地盯着”的“盯”字,“扑向梳妆匣”的“扑”字,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的贪婪、冷酷、蛮横的性格。通过典型词句的分析,使学生自然感觉到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 注重语感的培养

语言感受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是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

得到积累。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所积累的词语并不单纯地依靠字、词典,他们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语言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到的意义大多是明确的、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往往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要表达的特殊意义、深刻内涵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体性”。

鉴于语言的“共同性”和“个体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汇积累作为语感培养的基础,然后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词汇积累不断增多。另外,注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中学生面对的新词语可能很多,初读时可能不懂,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运用,才可以理解。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增加,语言的感受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 领悟语感,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人们常说,学语文主要靠悟,这话不无道理。悟要靠大量的接触语言材料来感受。感受是悟的前提,悟是积累、运用的关键,悟是灵魂。有了学习语言的悟性,就有了感受语言的“内力”,就知道该积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11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白蝴蝶之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本文中对白蝴蝶高度赞美的语句是哪句?你是如何知道的?(2)你在困难面前你会怎样做?(3)通过白蝴蝶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感悟到了:人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在白蝴蝶身上,懂得要珍惜生命。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说道:通过养白蝴蝶,我认为生命非常珍贵,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哺育自己成长,懂得应珍惜生命,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报答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白蝴蝶在暴雨之后还努力地寻找新的生活,在阳光照耀下和我的关爱中,正展翅飞翔,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在困难面前,要勇敢,不能退缩,这样才能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

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去感受生活。”所以从一年级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潼关衰落的景象,张养浩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再如,盲聋哑的海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领会到老师对她的真挚的爱。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体验。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等,要能心领神会,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描绘水时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悠悠流水,一云不回,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流水无情,更更象流去的岁月即逝的时光,永不回头……”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12

一、学生在阅读中的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对其他训练的影响、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着制约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

《语文课堂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学习《军神》一文时,让学生围绕“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神?”这一主题,通过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深入体味,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与文中主人对话,再对主人公的品质肃然起敬的同时,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学生这种多角度、个性化阅读中,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意的思维,培养他们多元的思维能力。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文中人物曹操、周瑜、黄盖是如何评价的?敢于让学生自己提出观点,进行分析阐述。只要有依有据就尊重学生的看法。

二、加强诵读,取得真实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展示课上,“书声朗朗”,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基本特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就会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在学习语文时,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诵读,一边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形成画面,这样,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学进行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领会文章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如学习《燕子》一文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描写燕子飞行、停歇的两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受到燕子的灵巧、敏捷、可爱,更进一步地感悟到“掠”“痕”等词的妙处,获得美的享受。

三、注重感悟的有效训练

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