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体系合集12篇

时间:2024-03-07 14:43:42

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体系篇1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素质教育体系篇2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整体素质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教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搞教育首先是育人,体育教学同样也必须本着育人的目的,认真覆行其职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按照素质教育培养人的标准,与其他学科协同配合,共同努力,造就出一代全面发展,有能力、有特点的新人。

身体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基础,只有抓好了体育教学,增强了体质,才谈得上其他方面的发展。体育教学主要的任务是抓体育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以强健的体质适应各方面的要求。

教育实践中,体育素质的基础作用已基本为大家所共识。但体育素质的深层次作用与影响,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意识得到。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运动与休闲,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感受和益处,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开阔的胸怀与自信”、“敏锐的思维与头脑”、“机敏的身体与反应”,这都是只有体育才能带给人的一种境界。

优良的体育素质,能带动和促进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体育素质的学习,可以挖掘一些优秀的人才。一些疑难、棘手问题,在体育的交流中,也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后进生和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等,体育教学就有它的独到之处,只要老师把握得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利用体育教学的长处,因势利导,及时地做好工作,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

体育素质强、弱的作用,小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思想意志,大到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当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不断升起的时候,它带给人民的那种自豪感、那种力量、那种信心,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其作用足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

体育教学中,我们不是时常感叹: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不是也很优秀吗?究其原因,他们大都是很好地利用了体育运动来锻炼自己、调节自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有主动自觉锻炼的习惯,都能感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益处。其中有部分学生还懂得利用体育手段调整自己的状态。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在老师的督促下,被动地领悟到了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

面对未来的人才、高科技竞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强健的体质、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持续工作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这些体育教学、体育运动所培养的独有素质,将极大地促使其他素质向前发展。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超前思维,切实认真地抓好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重视它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素质与整体素质关系

在整体素质教育中,体育素质只是一个方面、是前提,体育素质存在于整体素质中,它能对整体素质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体育素质又得益于整体素质的帮助与指导,二者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在整体素质的发展中,体育素质的影响力不能低估,体育的特殊性也不能轻视,因为在这种发展关系中,体育的地位、作用起着制约与促进的双重作用。

目前大、中专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能力令人担忧,怕苦、怕累、缺乏自信的依赖心理明显,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体育教学,加强体育素质的培养,势必影响到整体素质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体育素质教育、培养中的知识面愈来愈宽,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愈来愈高,过去那种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难适应今天人们对体育素质提出的要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形象已逐渐被人们忘记。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体育教学系统在不断发展,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全面发展。

当今的人们对体育的内涵和健康的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大、中专学生的体育素质问题、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问题,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无一不充分说明体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体育的强盛,全国体育素质的高低,在今天看来,远不止只是体育一门学科的问题了,它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体育素质教育离不开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它的成功与否又将影响到整体素质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持续发展,更是离不开体育素质的有力支持,体育素质积极有效的努力,能保证整体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拖后腿。

作为局部,体育素质要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要强化体育意识、体育理论、体育知识、体育观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贯彻要与整体素质教育紧密相联,依照体育教学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任务。

体育素质教育要从整体、大局出发,加强渗透教育、协调教育,树立长远目标,积极寻求与整体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出优势,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

目前体育素质在整体素质中的作用还不是十分突出,作为体育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搞好体育工作,抓好体育教学,力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素质的影响与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

整体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心运作。体育素质教育是体育老师的责任,成功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只是一个方面,更有意义的是:应通过体育素质的学习与掌握,去教授、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体育素质以外的文化知识。看似普通的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受到锻炼;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意义,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如何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影响,都需要老师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全身心投入才能实现。

目前体育教学之所以难,原因很多,但体育素质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人们对它的影响还认识不透,也是事实,要在体育教学中抓好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不是件容易的事。实践中老师的方法、经验很多,但笔者感到:最主要、最有效、对学生最有影响的方法是,老师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且牢固、深刻,体育老师运用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但要求体育老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身体运动能力,否则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是一句口号。

素质教育体系篇3

随着我国教育系统越来越普遍,大家对教育系统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它对社会的重要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所有的教育都很关键,但这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康的体魄上才能实现。体育在教育系统中含金量是很大的。

对学生的教育成长,无不在健康中进行,各大学校在课间体育和体育课程中都加入不少新形势。通过各类的体育运动会、有奖体育知识竞答、我爱体育等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体育课上尽情展现青春活力,在课间上努力锻炼自己体格,做各类有趣体育游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能力。学校的体育设备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中,积极争取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用具,来进行各类体育活动。完善有序的体育设备对学生是很重要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在运动中强健体魄。

我国是体育大国,“北京”,我们的体育首都,是我们及一切发展的前沿。对体育教育系统的投资有很大的实施,每一年都有高校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非常的多。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见证了它超凡的运动能力,传递火炬见证了我们体育精神。生活中的运动更是多,学校多鼓励学生进行晨跑,羽毛球等各项活动,不单单是指在学校进行,在体育馆等一些空旷地方,更好施展我们的运动能力,经常运动不单单强健我们的体格,提高免疫力,对我们大脑记忆力和智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素质教育体系篇4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供社会发展所需。因此,人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素质教育中的学校体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体育日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新的观念不断呈现,特别是经济同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道路转变,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素质和效益,这就对一代新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体现出素质教育更加受到教育界和体育教育界的关注,为此,对处于当下的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想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构建学校体育的框架体系

当前,一场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等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学校体育已不再认为只是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活动,而是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联结,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意识,把接受体育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这与压抑学生主动发展的“应试教育”不同的素质教育则是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追求乐趣的过程,学校体育的职责不仅为学生在校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作身心健康的准备,而且还为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休闲生活、娱乐生活等需要做准备。

(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重智轻体松德是“应试教育”的顽固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体育教育到不了位。从当今实际出发,可以认为,体育教育落实之日即是素质教育落实之日。同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还要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对体育课程、教育内容、方法、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都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着重体现学校体育的文化体育功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当前,在体育课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把体育知识技能同体育实际锻炼结合起来,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没有简化,其结果是运动技术没有学好,体质也没有增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结合终身体育观念,要以学生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主线设计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的逻辑性和外在的轻松愉快。在教学中,可采用选择式教学,学生可选择不同项目组合与不同的教法,甚至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更大范围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能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各项运动的特点,运动项目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锻炼形式多样。可田径教学的特点,教学手段较简单,容易产生枯燥无味,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可行性,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其内脏器官的功能。在球类运动教学中,发挥球类运动娱乐性、对抗性、集体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培养既有勇于取胜,逞强好胜的心态,又要有虚心好学,团结友爱的态度,既有集体荣誉感,又要反对个人英雄主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健身健美类教学中,通过教学的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能力,完成动作的良好姿态,有其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保护及帮助,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培养感情的友好交流。在国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敏、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结合理论教材的内容,选用革命导师,世界伟人或者英雄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爱国爱家之心。

(二)体育教学能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重视方法,手段的娱乐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兴趣及快乐,让学生喜欢活动,以满意、快乐及良好情绪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调节和改善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中的互相交往性加强。在教学过程有意识是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互相帮助,创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提高。体育教学中注意强调形式的集体性,活动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而且可以提高交际能力,这对患有忧郁、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的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

(三)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和竞赛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更能从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对过去学校体育的否定,我们充分肯定基础教育的成绩,而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过去学校体育存在着两重性,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强调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过去完全否定,而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二)体育考试,比赛与素质教育关系

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比赛也不是竞技体育的专利。“应试教育”采用考试,比赛,素质教育也采用考试,比赛,但两种考试,比赛的目的不同,内容和方法也不同。

(三)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体系篇5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

(一)“四个计划”推进素质教育

高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个计划”从两课教学、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四个方面推进了高职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1.校企合作,深化“两课”教学改革计划

“两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主课堂。高职院校要从校企合作切入,深化“两课”课程改革,聘请企业专家指导“两课”的实践教学,共同设计课题、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积极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两课”教师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动参与专业教研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特别是要利用网络管理平台进行网络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2.企业文化熏陶,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计划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素质教育,要把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企业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通过校企文化交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同时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审美和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通过策划和组织企业家论坛、校企联谊会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坚强毅力和团队精神。先进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3.企业成功人士导航,助推学生职业成功计划

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航,通过行业领军人物论坛、成功企业家演绎精彩职业人生、校友报告会、杰出人物访谈、专业风采show、facetoface(与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进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导航,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另外,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实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专业、职业,确定目标,制订学业生涯规划,包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就业系列辅导活动(走进职场、职场应变、职业发展、自我保护和迈向成功),助推学生取得职业成功。

4.参与企业创新,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计划

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联合企业共同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赛促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与企业共同进行市场调查、开发项目、设计题目和挖掘创意等,让学生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全校性的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学术活动、数学建模竞赛、论坛和科普知识宣传等构建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报专利,以争当技术能手为荣,促进竞争力的提高;鼓励他们从“做好工作”到“做得更好”,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将“与人合作能力训练”、“与人交流能力训练”、“自学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特色课程教学与大学生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联合企业共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举办创业之路学术讲座和创业论坛,加强与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创业行动计划竞赛、创业精英访谈、创业政策咨询和针对专业特点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加强创业网站建设等,搭建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

(二)“三个保障”保证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组织与制度保障

成立企业专家参与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该组织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企业专家、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社科部、实训中心和各系(院)负责人。该组织负责制订《素质教育指导意见》、《素质教育实施办法》,指导全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加强调研,注重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制订《素质教育调研活动实施办法》,每年邀请500家以上的企业参加校园招聘会、开展校企合作联谊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产学合作大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参加行业协会等活动,采取网络、电话、问卷调查、电子邮件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经常性的校企对话,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找准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2.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保障

建成“一专两兼、内外结合”的素质教育师资库。建立校内专职素质教育师资库、校内兼职素质教育师资库、校外兼职素质教育师资库等三个素质教育师资库,其中校外兼职素质教育教师主要由合作企业的杰出校友、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构成。通过素质教育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和专题报告等途径,拓宽素质教育中教师深度介入学生素质培养的渠道,充分发挥三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在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的优势作用。每年组织100人次校内素质教育教师外出参加专题进修和培训。定期开展素质教育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素质教育平台保障

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就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校外的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生产氛围中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素质教育网络。借助网络对青少年的强大吸引力,建设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开通网上心理辅导和讲座,达到自助式心理引导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目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的建立和日常管理,大力组建技能培养型、专业学习型社团,积极支持文体项目型、志愿服务型、兴趣拓展型社团。要引导学生参加本专业技能培养型和专业学习型社团,支持学生参加至少一项兴趣爱好拓展型社团。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交流园地和社会能力锻炼提高的成长舞台。

(三)“两个途径”实施素质教育

1.教职工全员参与、教学过程全方位渗透实施素质教育

(1)教职工全员参与素质教育

教职工全员参与素质教育,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制订并实施教职工培训计划,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新进校的教职工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职工自身素质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把教师如何通过授课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强化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检查,既检查学生的表现,也检查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学生通过网络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对教职工参与素质教育的程度和效果进行测评和反馈。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每年召开教书育人表彰大会,对在素质教育中有建树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设“良师益友奖”,对表现差的,给予批评,必要时重新培训,达标后才能重新上岗。

(2)教学过程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教学过程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要有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课堂教学要体现教书育人,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每一位教师除了必须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外,还必须加强学生课堂行为的养成管理,并将学习表现按比例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使成绩体现出学生的“综合智力”。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传授知识和培训技能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和日常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顺利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校企合作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体系篇6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304-01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学校单纯的体育课和体育竞赛,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与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及生活方式等密切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和谐人文校园文化的有机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在中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极大的丰富了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和道德方面的素质,理想和道德在人的诸方面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校园精神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以及在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的思维活动和共同心理状态,是师生员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达到某种教育效果,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方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是体现校园文化特征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强大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性影响的根源。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规范各方面专门人才培养的项目与环节,统帅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它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过程,是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纲。素质教育在其运行中,体现着新时期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对于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形成都贯穿在素质教育之中。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原则特性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原则特性上是一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确立了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出一致性。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学校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并能造就现实社会的人才,除了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外,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给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导向注入了新的内涵,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轻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重科学技术的掌握,轻人文素养的熏陶等现象。引导学生融知识与能力、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一体,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二是要改变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素质教育是通过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上培育高尚情操和社会道德,在掌握综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力和创造力。三是要改变重塑造学生轻个性发展的现象。要把学生从被塑造的对象转变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定格的模式塑造转变到承认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是要改变重学生教育轻教师培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的主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只有知识面广的教师才可能组织和指导内涵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造力,才可能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

三、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都是要通过创建优良的教育环境,实现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无论待人处事、工作创业都能稳当妥善、应付自如。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以及体育成果所具有的立体的、广泛的教育功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精神情操、价值观念、性格心理、专业素质、健康体魄实施全面培养。素质教育的内容一般要求是,要具备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四大方面。思想素质,包括政治理论水平、热爱国家、有事业心、人格修养、竞争意识、献身精神、职业道德、法则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自主性、自尊性、独立性、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文化素质,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业务素质,包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研究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体现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形式与内容、作用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学生诸多素质之中首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所体现出的积极引导态势来形成和确立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中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6).

[2]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3).

[3]奚凤兰.《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一育中的作用》,临折师范学院学报,2000(3).

[4]杨文辉.《论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韶关学院学报,2001(9).

[5]张杏波.《论新时期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6).

素质教育体系篇7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 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 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 个体性

就教学对象而言。毋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 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 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培养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充分认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和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对增强学校教育的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体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对学生德育有促进作用。

4 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4.1 智力方面。(1)基本知识 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2)基本技术 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3)基本技能 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

4.2 非智力方面(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包括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3) 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5)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北京教育 2000 05

[4]《采取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北京教育 2000 08

[5]《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 山东教育科研 2000 06

素质教育体系篇8

马克思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体育教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一样,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都是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教育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全面的、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进一步说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体育教育与改革的重要性,将素质教育融于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之中,对学校教育将是一个重大的推动。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中央根据学校教育改革,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就是要求体育教育从过去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化到多元化的教育过程中来。同时,健康教育已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各国的教育策略和实施办法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1、健康的内涵

目前,世界上各卫生组织,普遍认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所组合成的现代多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也明确提出:健康的内涵应该是体格的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表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概念的共识。

2、身体健康

从生理学和医学的角度看,健康就是发育正常,体魄强健,没有疾病、不虚弱。在体格外形上:身材均匀挺拔、体重适当;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头发光泽、牙齿坚固、肌肉发达、皮肤有弹性。在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各内脏器官中无疾病。

那么,从体育运动的角度看,则以其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灵敏、反应等基本素质和消化、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3、心理健康

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外,还要使心理与环境保持同一性。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保持相对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人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充沛的精力,不感到紧张、疲劳、烦躁。要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精神饱满、能上能下、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

4、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个体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平和的心态。使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与人群之间保持友好和睦的相处,把个体很好的融于社会之中。道德健康,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和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健康行为与准则。不仅要维护和提高个体的健康行为和准则,而且,要维护和促进整个社会和人群的道德健康。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三、健康教育的实施

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目标,也是人类健康事业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通过健康教育的有效的实施,能增强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进行健康教育,自觉进行健康行为,从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达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1、健康意识的培养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健康意识的教育,能影响和促进人的内部努力系统的生成、发展、完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也就是通过各种健康宣传教育,使广大受教育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健康行为中来。也就是促进了个体内动力系统、提高了个体完善自我的意识和正反馈机制。把社会和教育对其提出的外部要求,化为其个体内部的需求,为实现健康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2、健康教育的传授

在健康教育的传授中,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整体性、时代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接受性。教材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基础与前沿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趣味性与系统性统一。还应增强一些学生喜爱的、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终身收益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如“体医结合”的体育医疗、体育保健、体育康复及各种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并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能客观反映受教育者的生理、体能、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综合素质,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3、自觉健康行为

素质教育体系篇9

“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两种理念充分的表现出现代教学的科学观,也深刻地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此为契机,做出积极的应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人文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关系,只有理清两者的本质关系,学校体育才能做出正确和积极的应符,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道路。

一、人文精神在学校体育的体现…人文教育观

“人文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指的是学校体育的人文教育观,人文教育观是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体育的理念创制和具体实践中的一种教育观念。其意义在于: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

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者为人,被教育者亦为人。以人为中心是教育的本职工作,它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或行为规范。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倡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是对作为主体能力的一种评定。“全人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被看作为终极的价值取向。

相反,不以人为中心为教育的本职工作,极端的以自我丰见作教育的手段,结果会达到不好的结粜。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突出表现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单一性,没能突出的表现出通过体台.课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能的效果。可以说,世世代代的人文教育正是在批判这种非人的教育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是为了人的教育。所以学生本位要求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的、自然地发展,只有有机的结合教学和学生,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以达到以人为巾心的教育观。

如以下例子:

现实牛活中,在学生对健美操接触不多的情况下,上一堂健美操课,教师不能像在俱乐部带操那样,开始就放音乐,带动学生活动筋骨。教师希望这样能在动感的音乐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大多数情况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冈为这样做只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没有全面顾及到学生们的情况。一堂课下来,老师因为上课而累得一身疲倦,学生则是上完这一堂无味课后导致一身疲倦。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再者,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必须熏视学生主体的发挥,学生不能把教师的话当圣旨,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加强运动员主体意志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学生的“半拉入”的尴尬局面。

(1)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方法的非强制性

我们在上一堂体育课中,课的设置占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有意义,不能只注熏大纲设置的目标来完成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认可,这样只有短期的效应,而没有对终身的意义。课程内容的构成必须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安排,要与学牛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情感领域、个性领域和认识领域相结合,课程目标的阶段性与连接相统一,不能相互割裂。

例如:

一本体育杂志上有这样的一节体育课,课的主要内容是跨栏课。老师一上来并没讲述跨栏的基本动作,也没有自己比试该怎么做,是用游戏来简单的引导。学生们站成一路,坐下。左腿前伸而右腿则是以跨栏的过程中右腿后折的姿势放好,整体看上去就是在过栏那一瞬间的动作,第一位同学前面共有10个篮球,在听到口令后往后传球,后面的同学则必须向前下压,方能接到球。这样就有了跨比划。学生一做都明白,也容易掌握。而不一味的强制避免l叫学跳栏,后仰跨栏的现象。

总之,人文教育观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个性、体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二、学校体育应体现人文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中共中央、围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日标与要求,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其概念相当广泛的,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表述,但以人的自身为基点,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最人才,从学校体育方面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更好的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著名学校体育研究的学者赖大德认为:“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乍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以上表述使我们对素质教育有了整体的把握,学校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应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有力的回戍,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体现学校体育人文教育观

学校中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经验,一方面充分显示了对人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另一方面则表明素质教育必须以素养教育为核心。从现有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观来看,有这样的特征:教师在从事素质教育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自身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而是从素质的表面意义来提高学生的体力或是健康状况。在这里学校体育教育观占据教师思想的大部分是多练、多跑、多跳、多运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提高所谓的素质教育,而这一举动正好与学校体育的人文教育观恰恰相反。

例如:

素质教育体系篇10

一、人文精神在学校体育的体现――人文教育观

“人文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指的是学校体育的人文教育观,人文教育观是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体育的理念创制和具体实践中的一种教育观念。其意义在于: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

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者为人,被教育者亦为人。以人为中心是教育的本职工作,它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或行文规范。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倡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是对作为主体能力的一种评定。“全人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被看做为终极的价值取向。

相反不以人为中心为教育的本职工作,极端的以自我主见做教育的手段,结果会达到不好的结果。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突出表现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单一性,没能突出的表现出通过体育课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能的效果。可以说,世世代代的人文教育正是在批判这种非人的教育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是为了人的教育。所以学生本人要求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的、自然地发展,只有有机的结合教学和学生,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达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如以下例子:

现实生活中,在学生对健美操接触不多的情况下,上一堂健美操课,教师不能像在俱乐部带操那样,开始就放音乐,带动学生活动筋骨。教师希望这样能在动感的音乐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大多数情况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因为这样做只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没有全面顾及到学生们的情况。一堂课下来,老师因为上课而累得一身疲倦,学生则是上完这一堂无味的课后导致一身疲倦。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再者,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的发挥,学生不能把老师的或当圣旨,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加强运动员主体意志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人道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学生的“半拉人”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方法的非强制性

我们在上一堂体育课中,课的设置占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有意义,不能只注重大纲设置的目标来完成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认可,这样只有短期的效应,而没有对人终身的意义。课程内容的构成必须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安排,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情感领域、个性领域和人生领域相结合,课程目标的阶段性与连接相统一,不能相互割裂。

例如:一本体育杂志上有这样的一节体育课,课的主要内容是跨栏课。老师一上来并没讲述跨栏的基本动作,也没有自己比试该怎么做,是用游戏来简单的引导。学生们站成一路,坐下。左腿前伸而右腿则是以跨栏的过程中右腿后折的姿势放好,整体看上去就是在过栏那一瞬间的动作,第一位同学前面共有10个篮球,在听到口令后往后传球,后面的同学则必须向前下压,方能接到球。这样就有了跨比划。学生一做都明白,也容易掌握。而不一味的强制避免1叫学跳栏,后仰跨栏的现象。

总之,人文教育观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个性、体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学校教育应体现人文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其范围相当广泛,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表述,但以人的自身为基点,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从学校体育方面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更好的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著名学校体育研究的学者赖大德认为:“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以上表述使我们对素质教育有了整体的把握,学校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应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有力的回戌,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够 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体现学校体育人文教育观

学校中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经验,一方面充分显示了对人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另一方面则表明素质教育必须以素养教育为核心。从现有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观来看,有这样的特征:教师在从事素质教育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自身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而是从素质的表面意义来提高学生的体力或是健康状况。在这里学校体育观占据教师思想的在部分是多练、从跑、多跳、多运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提高所谓的素质教育,而这一举动正好与学校体育的人文教育观恰恰相反。

素质教育体系篇11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突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高校、家长和学生都在为解决就业问题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家长的积极斡旋及学生不厌其烦的应聘,都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做的积极应对。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被正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事实上,真正就业难的是那些就业素质达不到社会要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因此,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着手。为此,笔者拟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设想,旨在将就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就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即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旨在提高个人就业素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教育的总和,是大学生就业前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并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理想、传授必备的专业技能及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等。从教育服务社会的观念来看,大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就业素质教育。

就业素质是人才培养实效的集中表现2006年,某名校学生卖糖葫芦的事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可以领会他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看法。一方面,大学生理应是高素质人才,既有学识,又有水平,既有风度,又有能力,既会说,又会做,名校大学生更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从事体面的工作,应该当领导、当“白领”,收入高,工作环境好,发展前途光明,名校毕业生更要高人一筹。这些看法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与高校的教育休戚相关,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尽心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构建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是实现就业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明确:既注重文凭,更注重才能;既注重品行,也注重水平;既注重身体素质,也注重心理素质;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专,也注重基础知识的博;既注重知识,也注重技能;既注重现有水平,也注重开发潜能;既注重外在气质,也注重内部涵养;既注重个人能力,也注重团队意识。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该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笔者以为,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把握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中显露的问题,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整合资源,创新就业素质教育的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这是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困境

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高考恢复以来,高校对学生进行了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但真正为促进学生就业而进行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始于1998年。由于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就业市场日趋饱和,用人单位不再把大学生当作“象牙塔”内的特殊群体对其进行照顾,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性,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毕业生紧密结合,一视同仁。社会对人才选聘的高标准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后无法马上就业,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后一届学生又毕业了,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又供不应求。面对现实,学者们积极调研,主动筹划,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据中国全文数据期刊库统计,1998年以来,学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共计7792篇,这些学术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立足现实,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需求接轨,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自己有何社会资源等,以此有效提高大学生求职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三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包括如何写简历、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单位选择适当的求职方式、如何注意面试时的礼仪、参加面试时如何着装、面试时应注意那些技巧等;四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了解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自己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能力准备。学者的努力在客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些工作都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中提出的应对方案,而不是从发掘问题根源的角度产生的观念,是不成体系的思路。

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就业素质”在国内相关学术论文中提及始于2005年,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欧美劳动力市场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把“employability”作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并围绕“employability”的“概念(concept)”、“构成要素(essentials)”、“构成模型(model)”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中,对于“employability”的概念未达成共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employability”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harvey认为“employability”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从国外学者关于“employability”的概念研究可以看出,“employability”主要指“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因此,在“employability”构成要素的研究上,侧重于将“employability”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将其分为6个类别、16项技能;mcquaid等学者将其从另一个角度分为6个方面的内容。国外对于“employability”的研究与中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该研究的启示下,我国学者开始了就业素质研究。就业素质的内涵一定比“employability”更加丰富,但就业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

就业素质教育的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应该由三个体系组成:一是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参与就业素质教育的人员体系,三是实施就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体系。由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界定,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只能局限在已经被认同的范围,还无法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应有相应的承担人员,人员之间既要合作,又要分工,既要充分发挥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要尽力彰显参与人员的整体合作效能,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人员体系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目前还无法着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很强的教育工程,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校接受就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时间,将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机、合理地穿插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就业素质教育有条不紊地实现,目前还未发现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过程体系尚未形成。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体系化的解决途径,首先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强化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要实现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国家、高校、家庭和学生必须强化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首先依靠自己,依靠高素质人才,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学习别人,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否则,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就会走弯路,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其次,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桥梁,要搭好这座桥,高校必须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方面狠下工夫,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这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同时,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优秀人才培养摆到第一重要的位置,加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多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提升自己的品牌,在面对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家庭也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问题。子女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子女优秀,全家无忧。最后,大学生自身要获得发展更需要解决就业素质教育问题,大学生只有明确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从容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素质教育体系篇12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02-24(10).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友情链接